小蚕共育发展现状

2024-08-13

小蚕共育发展现状(共7篇)

小蚕共育发展现状 篇1

当下产业的不断丰富和升级使得小蚕投资主体更加多元化, 小蚕的共育技术也向专业化发展, 这一新型技术使农户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 同时也增加了收入, 但是在强大的利益驱动下, 各地区的共育中心良莠不齐, 共育室条件差、人员素质低不专业、恶意压价等都阻碍了小蚕共育技术的发展。

1 小蚕共育技术

1.1 小蚕共育组织形式

小蚕共育分为三种组织形式:联户共育、小蚕共育专业户、自喂共育, 其中联户共育是指以一个村为单位, 几户或几十户在商议后组织有其中一家农户共育, 其他户支付给该养育户一定金额的共育费;而小蚕共育专业户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水平较高的养蚕户承包规模化的的共育;自喂共育则与上述两种相反, 虽然也是在同一蚕户喂养, 但是要自行采桑叶, 并且付给房东相应的房租。

1.2 共育室及蚕具的消毒

因为小蚕共育技术本身的对象就是娇小难养的蚕, 存活率极低, 因此为了使它们不受到病源的感染, 要做好共育室及蚕具的消毒工作。共育室要选择保温保湿性好的房间, 最好有天花板而且要远离住户和大蚕室。消毒要在养蚕前1 d左右进行, 除了要清理好蚕室环境, 共育室内的卫生极为重要。进行“两消一洗”即先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液均匀的洒在共育室的地面上、墙壁和蚕架上。消毒的时候要避免强光, 然后再用毒消散熏烟, 熏烟后把共育室密封10 h打开排味后即可。

1.3 蚕种催青

催青技术是使得共育的小蚕要发育齐一, 蚁体强健的重要工作, 在把蚕种领回来后, 将它们处在一个适宜的温度环境下保护起来, 把蚕种从盒中倒出, 事先垫上纸, 注意蚕卵不要重叠对它们进行黑暗保护, 低温时一定要注意升温, 后期注意补湿, 如果发现蚕种转青不齐, 要再延长一天时间用75℃进行黑暗保护。

1.4 收蚁

在收蚁的当天于早晨把包好的蚕种摊开在消毒好的蚕匾上, 并开灯进行8 h-9 h的感光。并且在进行收蚁时应均匀分区, 进行称重, 保证分蚕时蚕足, 用蚕筷将蚁蚕轻轻得散开, 使得每匾蚕头数平衡, 收蚁叶要适熟, 老嫩一致。

2 小蚕共育发展现状

2.1 技术培训不到位

小蚕饲养是一项技术性比较强的生产,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青年外出打工, 有文化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养蚕工作, 留下的都是文化水平较低的人, 再加上对共育技术经验互相交流极少, 造成共育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比较低对共育技术也没有一定的突破。每一户都需要经过手把手的培训, 由于普遍专业素质不高, 大多数农户要经过反复的指导、实地培训才能独立操作, 这大大地影响了共育的技术和质量。

2.2 共育管理体系不完善

虽然很多县、地方对小蚕共育的各个环节都制定了相应的标准, 但是在调查中很明显的发现小蚕共育的管理上还是存在着管理松懈, 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在执行的过程中, 虽然有建立县、乡、村、组四级蚕桑技术服务网络, 形成乡有技术员, 村有蚕辅员, 组有共育户, 但是技术员对共育户技术指导不到位, 嫌操作麻烦, 不按规程进行规范化的处理;而且除此之外, 共育收费比较混乱, 每个区域的蚕农自主定价, 没有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收费标准的不统一, 高价格都使得很多共育户不愿意参与, 剔除成本之后各共育户所剩无几, 因此大量流失。

2.3 规范风险意识差

有的共育户为了共育费的蝇头小利, 应付式地参与进来, 从设施到人员技术都不具备基础的水平, 所以共育质量极其差。风险总是存在的, 共育室小蚕的饲养数量非常多, 一旦出现问题, 大批的农户就会被涉及到, 影响范围极广, 再加上没有没有相应的保障, 责任认定难都会给共育室带来极大的风险。

3 积极推广小蚕共育的对策

3.1 提高共育技术

要抓好对共育户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选用养蚕丰富、文化水平高的人进行小蚕养育的工作, 同时让技术水平高, 经验丰富的老养蚕者与有文化有技术的年轻人进行技术上的交流, 实现优势互补, 做好饲养之前的养蚕专业技术培训工作。再者从领种, 催青, 收蚁到蚕期处理, 分蚕等这些具体工作分派技术水平极高, 有责任心的蚕桑技术员, 由他们进行安排协调各项工作, 进行技术指导, 同时在共育结束后要对农户饲养的大蚕进行技术跟踪服务。整个饲养的过程要统一技术规范, 确保小蚕养育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3.2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不管什么工作, 有一套完善的健全的管理制度都能事半功倍, 对蚕具和蚕室专用、消毒用药和消毒方法、技术规范要进行严格的标准把控, 合理地选用共育户, 避免浑水摸鱼的情况, 对共育户做好登记和筛选工作。其次是技术部门要监督共育户的工作, 提前对共育户进行技术培训, 实地培训, 同时全程跟踪, 使其严格按照技术要求执行。最后针对共育户的实际成效进行嘉奖, 形成激励效应。同时要统一共育户的收费标准, 根据当地市场和农户的生活经济水平, 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 同时也可以考虑每一家农户的实际承受情况, 由政府及上级进行一部分补贴, 减少农户负担, 保障每一家共育户的切身利益。

3.3 制定有效规避风险的措施

各级技术部门都要认真严格地对每家共育户的蚕种进行检查, 同时筛选合格的共育户, 并且在技术进行支持, 指导共育室根据季节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蚕种, 确保小蚕的质量。并且在各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 定下权责, 在养蚕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可以追朔到具体环节具体的负责人, 这样避免了推脱责任的问题, 促进了小蚕养育的精细化和标准。在共育结束之后, 要对该阶段的共育工作进行分析, 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且有针对性的及时解决, 这样各个环节的保障可以有效的缓解共育风险, 保障蚕农的经济利益。

4 结束语

小蚕养育这项先进的饲养技术是需要技术上的保障以及人员的共同重视, 我们要通过不断的改善并且加以推广更好的造福于更多的农户, 实现养蚕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德文.栽桑养蚕高效新技术[M].昆明:云南农业出版社, 2009.

[2]韦平让, 谭超, 万玉新.论小蚕共育产业化出现的新问题[J].广西蚕业, 2007 (01) .

[3]太娥琼.陆良县蚕桑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小蚕共育[J].云南农业, 2015 (05) .

九甲镇小蚕共育现状与发展对策 篇2

1 九甲镇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1.1 桑园建设现状

九甲镇位于镇沅县东北部, 是镇沅县发展蚕桑产业最早的乡镇, 于2002年从景东县引进桑苗试种并取得成功。据农情统计, 2016年实有桑园面积39.13hm2, 分布于全镇6个村20个组136户农户。

1.2 小蚕共育室现状

共育小蚕的数量一般以一个烤房共育10~20张为宜。九甲镇小蚕共育是在蚕农自愿互利的原则下, 由镇农业服务中心组织养蚕户联合育蚕的方式。据农情统计, 2016年全镇有蚕房141间, 其中专用小蚕共育室27间, 占全镇蚕房的19.1%。安装空调10间, 占小蚕共育室的30%, 有大棚养蚕3间。目前, 建设还在逐步扩大推进中。

1.3 技术现状

为了搞好蚕桑产业产前、产中、产后对桑农种养技术的指导服务, 九甲镇农业服务中心引进了镇沅县汇丰茧丝绸有限公司2名技术员, 分片区负责各片区桑农种桑养蚕技术指导。

目前, 九甲镇主要以村组为单位组织蚕农采用非经营性的联户形式开展小蚕共育。同时, 鼓励桑农进行小蚕集中空调共育, 以每张蚕130元 (包括蚕种和育种费) 的价格出售给邻近养蚕户的经营模式, 已实现养蚕与育种的双营。

1.4 蚕茧收购现状

九甲镇一年可以养蚕四批, 即春蚕、夏蚕、正秋蚕、晚秋蚕。据农情统计, 2013年至2016年, 全镇每年有133户桑农养蚕, 共养蚕2 655张, 收购鲜茧115.4t, 产值432.43万元。效益显著。

2 九甲镇小蚕共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共育率低

九甲镇小蚕共育技术于2010年兴起, 起步较晚。据农情统计, 到2015年底, 全镇的小蚕共育率只有55%左右, 在边远山区村组及新推广村组, 小蚕共育率更低, 在共育过程中还出现消毒不好致使病害出现的情况时有发生, 共育效率低。

2.2 共育室建设成本高

一般新建一个能共育50张左右的小蚕共育室, 约需4万元左右。九甲镇作为贫困山区乡镇, 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及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制约, 尽管有政府扶持, 但大多数蚕农很难独立建设小蚕共育室;加之回收成本时间长, 利润不稳定, 又使部分蚕农不愿投资建设。

2.3 管理粗放

部分小蚕共育户饲养人员由于技术员忙于蚕种款收缴和蚕种发放, 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及时的相应的技术指导, 对小蚕共育户管理上不严谨;或者饲养员技术水平上欠缺、责任感缺乏、省去应有工序等, 小蚕时有生病、中毒等问题发生;加之, 小蚕共育涉及的范围较广, 数量很大, 常有监管死角, 严重的影响到共育质量。

2.4 叶质下降

由于共育室还要饲养大蚕, 桑园中的桑叶全部用于共育小蚕, 但桑叶的生长发育与小蚕生长发育不同步, 往往出现小蚕嫩叶供应不上, 而老叶偏多的现象。共育室饲养员只能用偏老叶喂小蚕, 使小蚕生长发育不整齐, 体型小, 体质弱, 入眠迟, 入眠慢, 严重影响小蚕的正常发育。

3 九甲镇小蚕共育对策措施

3.1 制定制度

小蚕共育实际上是一种蚕种经营行为, 要制定好技术规程和相应的管理制度, 以规范化管理。

目前, 九甲镇和镇沅汇丰公司共同制定了《镇沅县桑蚕丝茧育养蚕技术规程》, 其中包括小蚕共育室建设标准, 规范共育室的建设, 保障共育室场地、设施、蚕具及环境要求。全镇农业服务部门应该参照规程建设样板典型, 通过建立小蚕共育示范机制, 让桑农学有样板, 做有路子, 提高其积极性。

3.2 搞好蚕室建设

俗话说:“小蚕温中养, 大蚕风中养”, 应重视蚕室建设, 做到适温适湿。避免温度过低或过高, 确保按小蚕各龄期的标准温湿度饲养。一般1龄79~82℉, 干湿差2~3℉;2龄78~79℉, 干湿差2~3℉;3龄77~78℉, 干湿差3~4℉, 各龄期眠中比平时适当降低。1~2龄须上盖下垫, 全防干育, 3龄只盖不垫, 半防干育。避免低湿饲养, 适时补温, 可在共育室内安装空调以调节各龄期适宜温度, 使昼夜和晴雨天室内温度保持平衡, 每日给桑前30 min揭开防干纸通风换气, 并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光线均匀。

3.3 加强培训

专业技术人员是小蚕共育的关键, 培训是获得专业技术人员的主要方式。可以组织人员进行定期的技术培训, 或在每批次养蚕前几天组织集中按时授课的形式解决。用养蚕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养蚕专业户的专业技术水平, 增强技术处理能力和应变能力, 使养蚕技术逐渐走向专业化、规范化。

3.4 选择适龄适熟叶饲养

小蚕共育过程中, 应据蚕的发育阶段合理给桑, 把好营养关, 保证小蚕发育整齐健壮。小蚕共育用叶必须严格按选叶标准进行, 在树上选准采叶。选叶以叶色为主, 手感为铺。1龄用叶嫩绿色, 黄中带绿, 有光泽叶肉厚, 一般为顶芽下叶形展开第3片叶;2龄用叶绿色, 绿中带黄, 有光泽叶肉厚, 一般为顶芽下第4片叶;3龄用叶浓绿色, 有光泽叶肉厚, 一般为第5~6片叶。各龄期采摘的桑叶必须掌握老嫩、厚薄、颜色一致, 叶位可根据气候变化略有变化, 如天旱干燥的秋季, 叶位可适当向上移1位, 即春夏选适熟叶, 秋季采适熟偏嫩叶。注重不采雨水叶、虫口叶和过老过嫩叶。桑叶尽量现采现用, 保持叶质新鲜, 提高蚕儿的食下量。

3.5 做到眠起齐、蚕座匀

小蚕饲育应遵循“十日眠三眠, 眠眠是日眠”原则。在蚕大部分眠定, 如果还有少部分蚕未眠定, 应将少部分青蚕提出, 给桑放在高层, 促其发育尽快就眠。已眠定的放在较低层以便等齐饷食, 饷食不宜过早, 应掌握95%以上的起蚕头部呈灰褐色, 蚕座上不见眠蚕时为饷食适期。掌握“先扩后喂, 先稀后适”的原则及时扩座匀座, 1龄蚕以匀座扩座为主, 不除沙;2龄起、眠各除沙1次;3龄起、中、眠各除沙1次。除沙时要不伤蚕体, 及时清除蚕沙, 以防发病。各龄期小蚕在蚕座内分布疏密均匀, 给桑前先扩座、匀座后再给桑, 采用4回育, 一天一夜喂4次, 一般安排在早上6:00、中午12:00、下午6:00、和晚上10:00点。

3.6 多种渠道发展

九甲镇养蚕已有多年历史, 部分桑农不愿接受小蚕共育方法, 应该探索其愿意接纳的方式。

目前, 九甲镇主要通过示范、培训手段, 结合发适当补助资金, 或者是在共育室上安装空调育蚕的给予资金支持的方式, 使桑农积极参与小蚕共育, 放心的进行经济投入。同时, 派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上门服务。

3.7 消毒防病

应将消毒防病工作贯彻于小蚕共育的整个过程中。一是要做好共育室及共育人员的清洁卫生工作, 共育人员入共育室、储叶室必先换鞋, 喂蚕前、除沙后洗手消毒, 共育人员共育小蚕期间不进入大蚕室;二是每天对蚕室、储叶室、蚕具消毒1次, 每天除沙后对蚕房地面进行消毒, 每天撒1次小蚕防病一号, 进行蚕体蚕痤消毒;三是眠定蚕撒新鲜石灰粉, 眠起蚕撒小蚕防病一号消毒, 2龄蚕、3龄蚕第2餐添食1次浓病清或氯霉素, 防止蚕病发生。

此外, 还要积极开展小蚕共育产业化专用桑树品种研究和专用桑园的培肥管理等, 促使小蚕共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促进蚕农增产、增收。

摘要:阐述了九甲镇小蚕共育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制定制度、搞好蚕室建设、加强培训、多种渠道发展等对策措施, 以期为蚕农提供参考。

关键词:九甲镇,小蚕,共育,对策

参考文献

[1]莫嘉凌, 陈琴, 乐波灵.推广小蚕共育常见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蚕业, 2006, 43 (1) :42-43.

[2]江俊益.小蚕共育推广难的原因与对策[J].四川蚕业, 2011, (1) :42-44.

[3]唐珊.小蚕共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蚕学通讯, 2012, (3) :60-61.

小蚕共育发展现状 篇3

种桑养蚕是我国传统的农业产业, 丝绸也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 改革开放以来蚕业生产对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振兴民族工业、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杰出贡献。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东部发达地区, 在上世纪80、90年代起至本世纪初, 蚕业生产一直占据全国主导地位, 蚕业对繁荣当地经济功不可没。近年来, 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蚕业生产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 这些发达地区的蚕桑生产逐步出现萎缩, 为确保我国蚕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国家启动了“东桑西移”工程, 提出桑蚕产业必须往耕地面积大、劳动力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转移。广西凭借其自身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 在承接东部产业西部转移中, 取得了巨大成就。广西自2005年以来连续四年蚕茧产量全国第一, 成为全国蚕桑第一大省, 2008年全区桑园面积201万亩, 产茧量17万吨, 蚕农售茧收入27.65亿元。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 种桑养蚕劳动力成本也日益增加, 当前广西合浦、平南、横县、宜州、柳城等地劳动力成本超35元/天, 高劳动力成本与低生产效益的矛盾已成为制约蚕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推动我区蚕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实现助农增收致富, 必须转变传统的种桑养蚕方式, 运用高效省力的现代蚕桑生产理念、方式、技术等来武装和解放农村生产力, 降低劳动成本, 提高生产效益。

2 小蚕共育是发展现代蚕业的方向之一

2.1 小蚕共育是现代蚕业社会分工的方式

按专业化生产进行社会分工, 是社会生产实现科学化、机械化和高效率的途径, 现代农业的根本之处不在于生产什么, 而在于怎么生产, 社会分工是实现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 其特点是所有生产环节自始至终都是由农户自己一手操办, 生产效率低下而且生产成本较高, 最终会导致农民走向贫困。社会分工是现代农业的生产特点, 它把生产过程细化成了一个个独立的环节, 每个环节都由独立的农户或单位完成。这样就会使劳动者的工作单一化、简单化, 从而使人们的精力和智慧得到了充分发挥, 同时生产环节的单一化有利于机械的普及应用, 劳动者的技术提高以及生产机械化, 将会大大降低生产的成本并带来劳动效率的巨大提高。

小蚕共育是一种分段养蚕法, 由养蚕技术过硬的、蚕用设施完善的单位或专业户把小蚕饲养到4龄起蚕的第二口叶, 再分发给农户饲养。它具有三个特点:小蚕用桑园专用化、饲养人员专职化、生产设备专业化。桑蚕饲养因其技术操作和管理强度的不同, 可分成两个阶段:小蚕 (1~3龄) 其抗病能力较弱, 应由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共育户饲养;大蚕 (4~5龄) 体质和抗病能力相对较强, 可由养蚕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户饲养。桑蚕生产由小蚕共育户和大蚕饲养户两家共同完成, 因此, 小蚕共育是实现蚕业生产社会分工的一种方式。

2.2 小蚕共育对发展现代蚕业的意义

现代蚕业就是利用先进的科研成果、现代的蚕桑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 来指导和管理蚕桑生产, 追求蚕茧产量和质量的全面提高, 进而实现蚕农养蚕生产效益最大化。实施小蚕共育对蚕桑生产实现科学化、高效化, 对发展现代蚕业具有重要意义。

2.2.1 小蚕共育是蚕桑科技普及的平台

小蚕共育是改变传统的小蚕饲养方式, 将千家万户分散饲养的小蚕集中在专业化共育室统一饲养, 有利于蚕桑优良新品种的推广, 现代化催青、蚕病综合防治、小蚕标准化饲养等实用技术的应用, 以及蚕房加温保湿等先进设备的引进。通过加强对小蚕共育的规范管理, 能有效拉开和分清农村养蚕批次, 规范蚕农的生产行为, 有利于消毒防病措施的贯彻落实。另外, 大蚕分售到大蚕户专养, 共育室对商品大蚕进行售后服务, 分派服务队进行技术跟踪, 帮助蚕农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有条件的共育户还会组织蚕农开展产前技术培训。因此, 小蚕共育本身就是一个蚕桑科技推广的过程。

2.2.2 小蚕共育能提高蚕桑生产效率

小蚕集中共育与商品大蚕分开饲养, 使传统的蚕桑生产得以实现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生产, 有利于先进设备的推广普及, 另外社会分工使得各环节的劳动变得单一化, 更大程度地提高了蚕桑生产效率。十五以来, 我区蚕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过快的发展速度与滞后的技术服务网络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区蚕业发展的瓶颈, 小蚕共育的推广与普及不仅是我区蚕农发展种桑养蚕的一个重要技术保证, 更重要的是它能有效提高蚕农蚕桑生产效率, 是我区成为全国蚕茧产量第一大省的重要保证。

2.2.3 小蚕共育能降低生产成本

小蚕集中饲养与各家各户分散饲养相比, 能有效提高蚕房、劳力、桑叶、蚕药等资源的利用率, 例如在低温季节进行蚕室加温时, 同等量的木炭、水电能源利用率, 小蚕集中饲养要比分散饲养高。另外, 专养商品大蚕的农户与实行全龄饲养的农户相比, 购买商品大蚕的成本比自养小蚕的成本低, 因其更能节省劳力、房屋和药品等投入, 能更大程度降低生产成本。

2.2.4 小蚕共育能提高蚕桑生产效益

俗话说“养好小蚕一半收”, 小蚕期由于体质比较弱, 抗病能力较差, 如果管理不精细或消毒防病不彻底, 很容易引发蚕病, 造成农户减产。小蚕共育因其技术、设备专业化程度相对比其他农户要高, 有利于消毒防病和技术管理, 共育出来的小蚕强健好养, 农户领回去后容易成活, 能有效提高养蚕成功率以及蚕茧产量和质量, 是农民养蚕增收的重要保证。

3 广西小蚕共育的发展与现状

小蚕共育在上个世纪70年代已经开始在我区推广, 在贵港一带应用十分普遍。由于当时广西蚕桑生产发展缓慢, 该技术在全区一直没能得到大面积应用。到了21世纪, 随着国家“东桑西移”的战略性转移, 广西蚕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新蚕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高效养蚕新技术也得到了大量的推广应用。全区的小蚕共育率每年前进一大步, 由2000年的28%左右发展到2008年的46%, 在河池、南宁、百色等重点蚕区的应用尤为广泛, 2008年宜州、环江等地小蚕共育率达90%以上, 横县、凌云、象州也在70%以上。虽然近年来小蚕共育得到了很大的普及,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 全区整体的共育水平还比较低, 特别是柳州和来宾等地共育率仍在30%以下。究其原因, 除了推广体系不完善, 技术推广普及不到位的因素外, 最主要的还是蚕农的观念更新困难, 特别是一些传统的老蚕区, 蚕农们形成了“买小蚕要的钱比买蚕种贵, 自己养小蚕来得划算”, 这个典型的“自给自足”的传统观念已经根深蒂固。

4 小蚕共育与全龄饲养的效益对比

购买商品小蚕的蚕户和全龄饲养的蚕户, 在养蚕的成本投入以及养蚕收入都不相同, 因此我们通过计算两者的成本差和收入差来进行对比, 分出优劣。

4.1 成本差计算

在此只计算两者的成本差异部分, 对于桑园农药、肥料、大蚕期的蚕用物资等相同投入部分不作计算。

4.1.1 专养大蚕的单张养蚕成本 (部分) 计算

购买小蚕的费用:当前我区4龄起蚕的平均售价120元/张。

蚕药:需大蚕防病一号2包, 合计4元, 其他与全龄饲养的大蚕期投入相同, 在此不另外计算。

蚕具:农户领回4龄大蚕后, 可以直接进行地面育, 不需要蚕网等其他蚕具的投入, 这里的成本为零。

用工:从4龄开始到上蔟结束, 养蚕用工10个工时, 折合250元, 另外的采叶用工基本与全龄饲养的大蚕期用工相同, 这里不另外计算。

总计:购买小蚕费用、蚕药和人工总投入为374元/张。

4.1.2 全龄饲养的成本计算

购买蚕种的费用:当前我区蚕种平均售价为25元/张。

蚕药:小蚕防病一号, 需2包, 合计2元;大蚕防病一号, 需2包, 合计4元。其他与实行共育的大蚕期投入相同, 在此不另外计算。

蚕具:小蚕网需16张, 每张1元, 共16元。

用工:从蚕种孵化开始计算到上蔟结束, 单养蚕人工投入需14.5工时, 折合362.5元。

总计:蚕种、蚕药、蚕具和人工总投入为409.5元/张。

4.2 理论效益差计算

两种饲养模式的效益差的关键是养蚕所需时间不同造成年饲养量不同。目前我区农村养蚕批次相对混乱, 计算效益差比较困难, 在此我们根据蚕桑标准化生产的要求, 设定农村养蚕批批清, 上下批间隔5天消毒时间的理想模式来计算效益差。按单批饲养量1张种, 张种产茧40公斤/张, 蚕茧价格20元/公斤, 计算两者的效益差。

4.2.1 专养大蚕的农户养蚕年生产效益计算

采用小蚕共育大蚕分养的农户领回4龄起蚕后饲养至收茧每批需要12~13天的时间, 中间蚕室消毒间隔5天, 如果全年总养蚕时间按180天计算, 农户全年分清批次饲养可达10批, 合计10张。年生产产值:10×40×20=8 000元

4.2.2 全龄饲养的农户年生产效益计算

全龄饲养每批蚕需要22~23天, 中间蚕室消毒间隔5天, 全年总养蚕时间按180天计, 农户全年分清批次饲养6批, 合6张。

年生产产值:6×40×20=4 800元

4.3 实际生产的收益调查

对象州县中平镇凤阳村的专养商品大蚕农户和传统全龄饲养的农户2008年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如表1。

注:该表及数据均由象州县农业局蚕业站黄顺忠提供。

4.4 结果分析

4.4.1 成本差分析

与传统的全龄饲养模式相比, 实行小蚕共育的农户由于专养大蚕, 前期的小蚕用药、用具、用工的投入为0, 其中最显著的是节省养小蚕的劳动力投入, 按照上述计算, 每张蚕种实行小蚕共育的农户可节省成本35.5元。

4.4.2 理论效益差分析

设定农村养蚕实现分清批次的理想模式, 实行小蚕共育的农户全年养蚕批次比全龄饲养农户理论上要多4批, 如果农户单批饲养量都是1张种, 张种产茧40公斤, 蚕茧收购价20元/公斤, 实行小蚕共育的农户每年可比全龄饲养农户增收3 200元。

4.4.3 实际生产收益分析

根据表1所示, 在实际生产中由于批次分隔不明显, 农户一般采用滚动式养蚕, 两种饲养模式的批次差异不明显, 但实行小蚕共育的农户仍比全龄饲养农户可多养1批。全年亩桑养蚕量, 采取专养大蚕的农户比全龄饲养农户多养蚕1~2张, 且农户桑园面积2亩以下的, 优势更显著。全年亩桑产茧量与养蚕批次和饲养量相关, 采取专养大蚕的农户比全龄饲养农户年增产蚕茧73.1公斤, 按20元/公斤计算可增收1 462元。

5 小结

小蚕共育是现代蚕业生产实现社会分工的一项有效手段, 有利于促进蚕桑生产向省力化、机械化和高效化发展, 应大力推广。

目前我区蚕农不实行小蚕共育的主要观念是“买小蚕要的钱比买蚕种贵, 自己养小蚕来得划算”, 认为自己养小蚕可以赚回劳动力的投入, 并未能理解小蚕共育省力、省成本、高效益的意义。这需要我们技术部门的大力宣传与引导。

当前我区农村养蚕标准化程度不高, 养蚕批次没办法分清, 这样极不利于消毒防病, 存在很大的安全生产隐患, 所以推广小蚕共育是科学安排农村养蚕批次的有效途径。农村养蚕批次拉开后, 能有效地保证每批养蚕前、后的清洁和消毒时间, 预防蚕病的发生, 蚕农的增产、增收才有保证。

摘要:小蚕共育是现代蚕业生产实现社会分工的方式, 是我区发展现代蚕业的重要途径, 与传统的全龄饲养方式相比, 实行小蚕共育具有降低养蚕成本, 增加全年饲养总量, 提升蚕茧产量和质量, 提高生产效益的特点。本文通过对传统全龄饲育与实行小蚕共育农户的投入和收益进行对比, 发现蚕农直接购买商品小蚕进行生产, 所需投入的成本比全龄饲养的农户低, 而年养蚕增收非常显著。

关键词:现代蚕业,社会分工,小蚕共育

参考文献

小蚕共育发展现状 篇4

关键词:墨江,小蚕共育,蚕桑,发展,对策

小蚕共育是云南省近年来推广的一项蚕桑生产技术, 是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下, 由邻近的养蚕户组织起来, 由饲养技术较好、操作比较规范的蚕农把小蚕集中在一起饲养至3 龄第2 d投第1 回叶后, 再分配给其他蚕农饲养的一种生产技术。小蚕共育具有省工省叶、省燃料、节省费用, 便于生产技术指导、科学饲养, 降低养蚕风险、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 增加收入[1]等优点。广西具有比较成熟的小蚕共育技术, 在环江、宜州等蚕区, 有些村屯甚至户户共育小蚕, 每户单批共育小蚕100~3 000 张, 成为远近闻名的“共育村”[2]。墨江县通过近两年推广, 小蚕共育取得了一定成效, 逐步得到了蚕农的认可, 但在生产推广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推广缓慢。笔者在总结墨江县小蚕共育发展情况的基础上, 分析小蚕共育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推广发展对策, 供生产部门和同行参考。

1 墨江县小蚕共育的发展及现状

1.1 墨江县小蚕共育发展情况

墨江县的小蚕共育体系建设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后期, 其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 (1996—2000 年) , 先后在联珠镇、孟弄乡、双龙乡的个别蚕农进行示范推广, 但由于蚕房设施不配套, 大、小蚕混养, 共育推广效果不理想。二是大面积推广应用阶段 (2001—2006 年) , 由于前期示范推广, 小蚕共育逐步得到了广大蚕农认可, 小蚕共育工作推广较快, 全县蚕种饲养基本实现共育, 至2006 年小蚕共育户由原来的13 户共育蚕种404 张, 发展至114 户共育蚕种2258 张, 共育率达到54.2%, 蚕茧产量和质量得到大幅提高, 为蚕桑产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三是小蚕分散分户饲养阶段 (2007—2011 年) , 2007 年围绕普洱市政府蚕桑产业发展思路, 墨江县政府把蚕桑产业列为全县优势产业加以打造, 引进普洱市茧丝绸集团有限公司, 蚕桑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由于新植面积发展较快, 导致技术力量严重不足, 对新植户饲养指导培训服务跟不上产业发展速度, 加之当时公司大多聘用陆良县本地蚕农为技术员进行技术指导, 对墨江县实情尚不了解, 与蚕农沟通困难, 多采用当地小蚕分户饲养形式进行, 小蚕饲养逐年放开。截至2011年, 全县共育蚕种仅为1 522 张, 共育率仅为21%。四是稳步推广阶段 (2012 年—) , 通过几年的发展总结, 小蚕共育是提高蚕茧单产, 保障蚕农收入的关键, 是产业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县、乡、公司技术部门加大实行小蚕共育的宣传力度, 在基础相对较好的蚕区逐步实行小蚕集中共育或联户共育, 并加强对共育户的技术培训指导, 培育扶持一批饲养技术较好、责任心强的共育户, 把小蚕共育作为蚕农增收, 产业持续发展的突破口来抓实抓牢。同时, 政府也把共育室建设和蚕种共育列入扶持补助范围, 逐年加大对共育室建设和小蚕共育扶持力度。

1.2 小蚕共育发展现状

通过近年来政府对共育设施扶持和推广发展, 墨江县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蚕农自发组织的小蚕共育模式和管理体系, 明确了共育户责任和权利, 实行共育户技术指导服务责任制, 把共育户收入和共育蚕种的鲜茧产量相挂钩。截至2015 年, 全县建有标准小蚕共育室151 间共3 030 m2, 年内有共育户151户, 共育蚕种5 150 张, 共育率达48.2%, 共育蚕种平均单张产茧量达到42.7 kg, 比分户散养高5.3 kg。少数乡镇如龙坝、景星镇共育率达71.0%, 少数共育户年共育蚕种180 张以上, 收入达18 000~21 000 元, 占全年养蚕收入1/3 以上, 部分共育收入达4 000~5 000元, 占养蚕收入1/5 以上, 小蚕共育工作得到了多数蚕农的认可, 技术推广逐步进入正轨。

2 制约墨江县小蚕共育推广的问题分析

2.1 共育室条件差, 共育质量参差不齐

墨江县小蚕共育室面积多在10~15 m2, 有的没有配套建设天花板, 有的没有建造地火龙, 共育设施不配套, 质量参差不齐。同时少部分共育室为民用住房改造而成, 人蚕共居, 养蚕卫生条件差, 难以控制饲育温湿度, 共育质量参差不齐。

2.2 共育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目前墨江县小蚕共育多为当地热爱蚕桑事业、养蚕技术较好, 有一定威望的蚕农自发饲养, 但均未经过系统专业的技术培训, 文化水平较低, 文化素质不高, 责任心不强, 小蚕饲养操作简便, 饲养粗放, 用叶老嫩不一, 饲养管理不到位, 造成小蚕龄期延长, 发育不齐, 共育质量不高, 增加蚕病发生几率。

2.3 小蚕共育效益差, 共育户缺乏积极性

近年来, 受蚕茧价格的影响, 墨江县青壮年纷纷出省外打工, 农村劳动力逐步转移到第二、三产业。随着劳动力价格上涨, 共育户每日收入仅为60~80 元, 与外出打工相比, 收入较低, 致使共育人员纷纷外出打工, 不愿从事小蚕共育。且随着蚕区劳动力缺乏, 蚕种多由妇女、老人饲养, 操作不规范, 致使各户自养小蚕现象日渐增多。

2.4 共育管理体系不健全

墨江县小蚕共育管理体系还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小蚕共育户缺乏有效培训和指导。墨江县虽然初步建立县、乡、村、组四级蚕桑技术服务网络, 形成乡有技术员, 村有蚕辅员, 组有共育户, 但未把共育户纳入蚕桑技术人员系列进行系统技术培训, 县、乡、公司技术员对共育户技术指导不到位, 过分强调义务, 没有进一步明确其权利, 共育户忙于预定蚕种、发放蚕种和收取种款, 疏于消毒防病和饲养管理。

二是共育收费比较混乱。墨江县共育收费实行区域内蚕农自主定价, 没有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有的按共育蚕种张数收取, 农户负责蚕种费和蚕药费的, 每张收取在50~80 元之间;农户不承担蚕种和蚕药费的, 每张收取130 元。有的按鲜茧产量收取, 每千克鲜茧收取2 元共育费用。两种收费之间差距较大, 标准不一。

三是管理制度不健全, 管理松懈, 责任不明确, 对共育户奖惩机制不健全, 缺乏有效监管。对缺乏责任心、共育质量不高的共育户, 以及分蚕时未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共育户缺乏有效的监管方法和奖惩措施, 奖惩不明。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正面引导, 逐步提高蚕农对小蚕共育的认识

针对部分蚕农对小蚕饲养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 采取分批学习的方式, 组织蚕农到共育较好的蚕区进行实地参观, 让共育户和蚕农进行面对面交流, 使其充分了解小蚕共育的好处和重要性, 相互比较, 从内心逐步认同, 从行动上自觉接受。

3.2 完善共育设施和人员建设, 提高共育水平

3.2.1 规范小蚕共育室建设对共育设施落后不配套的共育室, 进一步完善其设施建设, 配齐配备相应共育设施, 对新建共育室, 严格按照标准建设, 改善共育条件, 提高共育质量。

3.2.2 加强共育技术人员建设, 增强共育力量有目的地选择一些群众基础好、科技意识较高、懂饲育管理技术, 有相应共育设施的蚕农, 系统地进行小蚕饲育技术培训, 加强共育力量建设, 推陈出新, 优胜劣汰, 让蚕农自行选择让谁共育, 促使提高小蚕饲养水平。

3.3 加强技术指导服务, 严格共育技术规范, 确保技术到位

第一, 严把蚕前、蚕中、蚕后消毒防病关, 确保蚕种饲养安全;第二, 严格制定补催青和收蚁技术标准, 提高一日孵化率, 保证张种蚕头数量;第三, 严格制定小蚕饲养技术标准, 精心饲养, 保证共育质量。建立小蚕饲养技术规范, 明确消毒防病、温湿度标准、不同龄期桑叶采摘标准、饲养标准和眠起处理, 做到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

3.4 加强技术培训, 提高共育质量

着力抓好共育的技术培训指导工作, 县、公司蚕桑技术部门, 结合各地生产实际, 在养蚕期间深入蚕农家中进行一对一的实地现场培训辅导, 为共育户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进一步规范饲养操作;有计划地培养共育示范大户, 增强示范带动作用。并在养蚕空隙时间组织共育户和养蚕大户到范户进行参观学习, 相互总结交流;在冬闲时节, 按乡 (镇) 、村分批进行系统共育技术培训, 让共育户及时了解掌握蚕桑生产新信息、新技术、新方法, 不断拓展知识领域, 提高共育人员的整体素质。

3.5 健全和完善共育制度, 规范管理

结合生产实际, 县、公司必须健全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对共育户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一是实行共育竞争和奖惩机制。共育质量好坏, 由谁共育由蚕农自行选择, 优胜劣汰, 并对共育规模较大、质量好的共育户, 实行以奖代补的方式, 给予共育设备奖励, 充分调动共育员积极性。二是合理收取共育费, 实行指导性自主收费。根据当地劳动力和农产品价格, 在县、公司指导下, 结合各自共育质量和鲜茧产量, 由共育户和蚕农协议定价, 合理收取小蚕共育费, 使其既让蚕农能接受, 又让共育户有一定的利益, 达到双赢的效果。

3.6 制定优惠政策, 加大对小蚕共育扶持

3.6.1 政府给予政策、资金扶持政府应在共育室建设用地的审批上给予政策优惠, 在共育室建设、设施配套、蚕种共育上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补助, 改善共育条件。

3.6.2 企业建立共育户奖励机制企业在确保共育质量的同时应筹措部分资金[1], 对共育质量好、平均产量高和共育规模大的共育户给予奖励, 以充分调动共育户积极性, 让共育户看到共育希望所在, 最终实现小蚕共育规模化、专业化。

4小结

目前小蚕共育已作为一项高产、稳产技术措施在全国各地蚕区得到了认可, 相继进行推广, 并取得了较好成效。墨江县小蚕共育推广工作正处于起步摸索阶段, 还存在着共育条件差, 力量不足, 管理制度不健全等诸多问题, 在今后技术推广工作中, 县、乡、公司技术部门应健全和完善共育管理制度, 把工作重点放在基层, 加强对共育的技术指导服务和管理, 加快小蚕共育推广进程, 实现蚕农增收, 企业增效, 产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太娥琼.陆良县蚕桑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小蚕共育[J].云南农业, 2015 (8) :47-49.

原蚕小蚕共育的生产体会 篇5

1 原蚕小蚕共育的组织运行机制

目前, 根据种场与共育户的协作关系, 以及参加小蚕共育的蚕农相互间的协作关系, 我场原蚕小蚕共育的运行机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

1) 联户共育。

这种机制是建立在蚕农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 邻近蚕户自愿组合, 由种场技术人员选择设备条件好的蚕户为小蚕共育户, 场方提供物品和共育费用, 以及技术指导, 桑叶、劳力按共育张数各户分摊, 一般每张蚕分摊桑叶10~12 kg, 饲养到3龄进行分户饲养。这种运行机制主要在本县原蚕区实行。

2) 专户共育。

选择养蚕技术水平较高并且蚕室设备条件较好的蚕农具体组织实施小蚕共育, 共育中所需一切物品和费用、劳力由专业户负责, 桑叶由各户分摊, 场方提供技术指导, 共育到3龄分到蚕户饲养, 专业户向参加共育的蚕户收取一定的共育费用, 一般每张蚕收取50元共育费。这种以出售商品蚕的形式进行共育的机制主要适用于外县原蚕区。

2 原蚕小蚕共育的优越性

原蚕小蚕共育通过先进的组织模式和技术手段, 将农户饲养小蚕变得省时省力省工, 并且增效明显。与普通的各户饲养方法相比, 原蚕实行小蚕共育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越性:

1) 原蚕小蚕共育减轻了技术人员的工作量。

由于我场的原蚕饲养全部在乡下原蚕区实施, 所以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下乡进行指导, 原来小蚕分户饲养时, 每天给桑4次, 每次技术人员都要亲临各户辅导, 大部分时间浪费在路途中。实行了小蚕共育以后, 技术人员只在共育户辅导, 大大减轻了技术人员的工作量, 减少劳动强度30%, 更加有效地提高了原蚕技术贯彻力度和原蚕户的监督力度。

2) 原蚕小蚕共育保障了种茧质量的稳产和蚕农的张产水平。

由于饲养环境, 技术和防病的统一标准化, 使小蚕生长发育整齐, 体质强健, 为养好大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而保证了种茧的质量和张产量。一般可提高张产茧量10%以上, 健蛹率可提高3~5个百分点, 同时缩短了养蚕周期, 全蚕龄期可减少2~3天。

3) 原蚕小蚕共育, 为防微工作减轻了负担。

实行了小蚕共育后, 其饲养环境集中, 污染面积小, 病原基数少, 有利于彻底消毒防病, 可有效控制和防止蚕病特别是微粒子病的发生。

4) 原蚕小蚕共育节省成本, 提高了效益。

原蚕实行小蚕共育, 在小蚕期节省了人力, 物力和时间的投入, 从而降低了种蚕的生产成本和风险, 提高了种场与蚕农的经济效益。原蚕小蚕共育可节约桑叶25%~30%, 节约燃料费30%~50%, 节省投资30%, 降低养蚕成本10%~20%, 提高功效5倍以上。这样以来, 也调动缺技术缺劳力缺设备的这些“三缺户”的生产积极性。

5) 原蚕实行小蚕共育有利于全县乃至更大地区养蚕水平的提高。

通过有组织的推行原蚕小蚕共育, 加上逐年的技术培训和生产实践, 可提高当地整体养蚕技术水平。另外, 原蚕小蚕共育作为现代蚕业革新技术之一, 能有效规避生产风险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3 原蚕小蚕共育的技术要点

3.1 共育室的选择

共育室地址要与化工厂、砖厂、发电厂等厂矿以及施用农药的农田, 果园, 烟草地保持一定距离。避免小蚕发生中毒造成损失。共育室要求保湿保温, 清洗消毒方便, 要有相应的贮桑室和附属室, 另附设消毒池和蚕沙坑。

3.2 蚕前消毒

在养蚕前7天进行消毒。首先对共育室、贮桑室进行彻底清洗, 做到刮、刷、洗要很, 要到位, 不留死角。然后用有效氯1%的漂白粉和2%的甲醛溶液分别对饲养室。贮桑室、附属室和周围环境进行严格彻底消毒。同时蚕具用相同浓度的漂白粉液喷消后, 置入消毒灶中蒸熏4~5 h。最后进行室内熏烟消毒。

3.3 桑叶管理

根据蚕儿发育大小通知各户及时送桑叶。送来的桑叶要求老嫩一致, 适合相应发育阶段的蚕儿食用, 而且要避免多送或少送。用有效氯为0.33%的漂白精或消特灵液进行桑叶叶面消毒, 消毒后的桑叶摊于贮桑室内, 晾干多余水份后方可给桑。

3.4 蚕期管理

共育期每天给桑4次, 严格做到每6小时给桑1次。保证蚕儿良桑饱食, 时刻观察注意温湿度的调节, 同时保证室内空气新鲜。小蚕饲养人员要严格贯彻各项卫生防病制度。

4 原蚕小蚕共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收蚁时, 若是定量统一收蚁要注意每区数量均匀, 按区分箔, 避免区间多少不一的现象发生。若是提前分户包好的蚕种, 分户收蚁时需贴好标签, 防止批次混乱。

2) 由于多批次大量小蚕放在一起饲养, 未免湿度过大, 要时刻观察, 若遇阴雨天气, 根据情况应即时撤掉下垫的塑料薄膜, 防止湿度过大造成损失, 同时注意空气流通, 每次给桑时通风换气1次。

3) 实行共育, 防微工作虽然集中, 但力度更大, 在做好严格的蚕前消毒之外, 蚕期中要保证每天对蚕室、贮桑室、附属室及周围环境进行药物消毒1次, 每次除沙过后对环境进行彻底消毒, 做到心中有数, 万无一失。

小蚕共育配套技术及其推广应用 篇6

1 小蚕共育配套技术

1.1 蚕室、工具的准备及消毒处理

养好小蚕首先要确保具备较好的保湿保温效果、光线充足、透气性良好、装有天花板、水泥地面、距离住户与大蚕养殖室较远等条件的共育室。小蚕饲养的密度要适宜, 控制在10~15 m2共育蚕种10 张左右, 需要蚕匾的数量一般约为80 个。此外, 小蚕共育还需要蚕架、蚕网、蚕筷等工具及消毒所需要的漂白粉、石灰等。为了确保共育饲养出的小蚕强健、不感染病害, 在饲养前首先将蚕室内外清理干净, 包括清除杂草、疏通水沟等, 然后用漂白粉等对蚕室、工具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消毒工作一般在蚕种进共育室之前的1周左右进行, 切记消毒一定要保证全面、彻底, 工具等消毒后要充分晾干才能使用[1]。

1.2 蚕种补催青

为了保证小蚕发育一致、体质强健, 做好补催青工作非要重要。一般携带经过清洗、消毒且晾干的黑布将蚕种领回, 不要在温度较高的中午领种, 途中切记不可挤压、遇水、太阳曝晒等。补催青过程要控制温度及湿度处在适宜的范围, 以对蚕种进行保护, 一般日龄1~4、6~10 d的蚕种温度分别控制在23~25、26~27 ℃, 干湿差分别控制在2.0~2.5、1.5~2.0 ℃, 后期要做好补湿工作。一旦发现蚕种见点, 要立即采取全黑处理, 持续2 d[2]。

1.3 收蚁

收蚁当天5:00—6:00 将用收蚁纸、黑布包起来的蚕种摊开在事先已做好消毒处理的蚕匾上, 开灯进行感光处理。8:00—9:00 收蚁, 切记不可在10:00 以后。收蚁时分区要保证均匀, 以使每个蚕匾上的蚕数量平衡。为了对蚕体进行消毒, 一般收蚁后在首次或者第2 次给叶前可先散适量的“防病一号”。

1.4 采叶及除沙管理

采叶不可在温度较高的中午进行, 以防桑叶萎蔫、发酵, 一般在早晨露水干后或者傍晚时进行;若在阴天采叶, 也可在中午进行;若温度高、气候干旱, 则尽量在清晨进行;若遇到雨天, 要在雨前多采, 雨后的叶尽量不要采。给叶时要将桑叶切成方形的小块, 标准为蚕体的2 倍见方左右。小蚕在1 龄时可不除沙, 2 龄时除沙1 次, 3 龄除沙3 次。

1.5 眠起处理

一旦发现有个别眠蚕时就要加眠网, 且减少给桑量;当有7 成以上眠蚕时即可不需要给桑, 停止喂桑后6 h左右将青头蚕挑拣出来。眠中要散适量的石灰。为保证小蚕的发育整齐一致, 饷食的时间可适当推迟, 一般延长至超过98 %开始起蚕时为佳。饷食前要撒适量的“防病一号”进行消毒, 饷食的桑叶选择适度偏嫩为宜。3 龄起蚕喂1 次桑叶后即可进行分蚕, 分完后要及时进行清扫、消毒等, 以为下批小蚕的共育做好准备[3]。

2 小蚕共育技术在歙县的推广应用

歙县蚕桑站近年来在生产优质蚕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采取了多项措施, 包括发放优良品种、推广小蚕共育技术、调整养殖布局等, 提高了蚕茧的质量, 保障了该县蚕桑产业的持续发展。2014 年, 歙县饲养的春蚕种数量总计超过14 000 张, 产量达到了700 t以上, 平均单价在35~40 元/kg;2013 年歙县杞梓里蚕桑专业合作社投资建设了小蚕共育室, 面积超过600 m2, 基础设施配套齐全, 包括操作间、消毒池、储藏室等, 2015 年饲育了510 张春蚕种, 待小蚕3 龄后免费发放给蚕农饲养。

2.1 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歙县蚕桑站一直将服务的侧重点放在龙头企业上, 以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开展订单产业, 转变传统的分散经营模式, 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新模式, 在蚕桑的产业化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歙县联成蚕桑专业合作社、歙县杞梓里蚕桑专业合作社采取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 包括免费发放蚕种、保护价收购、年终分红等, 以促进订单产业的发展;2014 年歙县杞梓里蚕桑专业合作社共投资了50 万元, 用于老桑园改造、小蚕共育、基础设施提升等方面, 大大带动了周边蚕农的积极性[4]。

2.2 建立小蚕共育点, 加强技术培训

2015 年, 为了更好地在歙县推广小蚕共育技术, 县蚕桑站依托当地的几家发展较好的合作社, 建立了3 个小蚕共育点, 以推广小蚕共育技术, 安排有经验的专门人员定点进行指导, 以培育出健壮、发育一致的小蚕。有计划地组织蚕农进行培训, 安排专业人员指导蚕农科学养蚕, 提高蚕农在饲养方面的管理水平及对小蚕共育技术的认识, 为蚕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摘要:总结了小蚕共育配套技术, 并阐述了该技术在歙县地区的推广应用情况, 以期为饲养户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小蚕,共育技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如斌.小蚕共育技术要点[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5) :169-170.

[2]徐向宏, 方树友.推广小蚕共育技术提高养蚕经济效益[J].江苏蚕业, 2008 (2) :20-22.

[3]徐德元, 孙峰.小蚕共育技术要点[J].蚕桑通报, 2007 (3) :52-53.

专业化小蚕共育技术要点 篇7

1 选择共育人员

小蚕共育应挑选思想好、工作认真负责、养蚕技术水平较高、责任心强、能吃苦耐劳、能为广大蚕农所信赖、服从领导和分工的人员为共育人员。共育人员应热爱蚕桑事业, 善于钻研养蚕技术, 不断总结经验, 勇于改进和创新, 这样才能把共育的小蚕饲养质量提高。

2 做好消毒防病工作、防治蚕病发生

养蚕前认真做好共育蚕室、 蚕具及其周围环境的清扫、洗刷、曝晒、消毒、熏烟等各项工作, 确保不留死角, 同时加强消毒后的管理力度, 以免再次污染。选择消毒药品时, 要提前了解和掌握该药品的实际有效成分和消毒时应配制的浓度标准, 保证消毒效果。做好消毒防病工作应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是小蚕共育室内外环境和蚕架、竹杆、蚕箔等养蚕基本用具的清扫和洗刷。共育室及周围环境用漂白粉溶液先消毒一遍, 再用福尔马林石灰浆消毒;同时采叶用具、切桑板等专用蚕具在消毒池内浸泡, 一般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或消毒王溶液浸泡。然后将消毒好的蚕具搬入共育室内加温25℃以上时, 用含2%的甲醛石灰浆进行喷雾消毒, 同时再用硫磺熏烟消毒, 密闭24h后打开门窗通风换气, 并晾干蚕具;最后是蚕种进入共育蚕室前1d进行一次蚕室地面消毒, 养蚕期间, 共育蚕室和共育人员要建立健全防病卫生制度和良好习惯, 自始至终贯穿在整个养蚕之中。如饲养人员切桑前、给桑前、匀扩蚕座前、除沙后必须洗手, 出入共育蚕室、 贮桑室必须换鞋, 非共育人员未经许可禁止入共育室并谢绝参观。严格淘汰迟眠蚕、弱小蚕等不良个体, 并放入指定的消毒盂中, 决不能随意乱拿、乱丢、或喂鸡、鸭等家禽, 造成环境污染而引发蚕病。经常保持养蚕人员个人卫生和环境清洁, 共育室门口铺新鲜石灰粉, 并保持每日更换。食桑期间每天用含有效0.3%~0.5%的漂白粉液或新鲜石灰水液进行一次共育蚕室, 贮桑室地面消毒;采桑、贮桑、给桑的用具要严格分开, 并做到经常消毒后使用;除沙后的蚕室地面应及时消毒, 防病原感染, 确保蚕座安全。

3 做好补催青工作, 提高一日孵化率

共育蚕室在蚕种到达前1d应升温达到25~25.5℃, 干湿差 1~1.5℃。蚕种安全到达后在黑暗环境中进行补催青, 促使蚕卵转青齐一, 孵化当日早上5∶00左右感光, 春季在上午8∶00, 夏秋蚕在上午7∶00开始收蚁, 以提高一日孵化率。收蚁时为防止蚕儿逸散和减少蚁蚕体力消耗, 温度可适当降低到25%, 收蚁结束后, 则立即升至标准温度28~28.5℃, 保持干湿差0.5℃左右。

4 抓好饲育中的技术处理

4.1 加强疏毛期管理

收蚁后24h内, 蚁蚕身上浓密的刚毛随着小蚕的生长逐渐疏开, 躯体前端逐渐呈现白色, 这个时期称为疏毛期。疏毛期切叶的大小以蚁蚕体长的1~1.5倍、约0.3cm见方为好, 以后以蚕体长的1.5~2倍为宜, 给桑厚度以1.5~2层为佳。收蚁后用有效氯2%漂白粉防僵粉在蚕座上轻撒1层, 似薄霜状即可经过5~10 min后喂食新鲜桑叶。疏毛期用叶力求新鲜, 适熟偏嫩。一般采摘新梢最大叶的上一叶, 这样的叶子叶色黄中带绿, 稍有皱缩, 手触柔软, 叶质均匀, 含水率为78%~80%, 喂蚕后咬食成孔状为合适。切忌使用过老叶、过嫩叶或老嫩不一致的叶。疏毛期的室温以 28~28.5℃为好, 不能超过29℃。蚕室内要加强补湿措施, 保持干湿差0.5℃, 防干塑料薄膜要盖严盖好, 保持桑叶新鲜, 促进蚕儿饱食。

4.2 严格选采适熟叶, 确保良桑供给

选采老嫩适宜的桑叶喂蚕, 是蚕儿生长健壮、发育齐一的关键。一般随蚕龄大小定位、 定色采摘适熟叶。春期采叶标准为:收蚁至24h内的疏毛期用叶力求新鲜、适熟偏嫩, 一般采摘新稍最大叶的上一位叶, 这样的叶子叶色黄中带绿, 稍有皱缩, 手触柔软, 叶子均匀, 含水率高, 喂蚕后咬食成孔状;1龄期疏毛期后用叶选采叶色绿中带黄, 叶面展开, 稍有光泽的第3~4位叶;2龄饷食用叶按1 龄期用叶标准选用, 饷食后要选用即将转浓绿色的第4~5位叶;3 龄饷食及第2次用叶按2龄期用叶标准选用, 从第3次给桑开始选采浓绿色的三眼叶 (止心芽) 。采叶力求适熟一致, 选叶做到以叶色为主, 叶位为辅。另外采桑标准还应根据天气条件灵活掌握, 如:天气干旱, 桑叶含水率不足, 上午应多采桑叶且可偏上采;阴雨天气, 桑叶含水率高, 下午应多采叶且可偏下采。夏秋采叶, 可结合春期采叶标准, 在枝条上选取适熟叶。桑叶采回后应立即抖松, 放在多湿的贮桑室贮存, 以保持桑叶的水分和养分, 防止桑叶萎蔫、蒸热或变质。

4.3 调节好温湿度, 促进蚕儿生长

小蚕期在低温条件下极易造成发育不齐, 为此要调节好温湿度。1龄温度为27.5~28℃, 干湿差为0.5~1℃; 2龄温度为27~27.5℃干湿差为1~1.5℃; 3龄温度为25.5~26℃, 干湿为2~2.5℃。夏季气温过高时, 要注意采取降温、补湿措施, 严防温度超过30℃和干湿差过大。饲育过程中温度不可忽高忽低, 每次给桑前0.5h揭开薄膜进行通风换气。每次给桑后要上下、左右、前后调换蚕箔, 使之感温均匀, 发育整齐。同时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光线均匀, 能有效地防止下伏蚕的发生。

4.4 控制小蚕日眠, 有利小蚕齐一

小蚕饲育应贯彻“十日三眠”, 眠眠是日眠。形成日眠的第一要点是适时早收蚁, 春季掌握在7:00;第二是按标准的温湿度和给桑量进行精心喂养;第三是充分掌握各龄期的盛食期都要在上半夜出现, 第二天就有把握日眠。凡是其它原因造成后半夜进入盛食期的, 可适当提高温度, 并增加给桑量和给桑次数, 也可形成日眠。这样有利于蚕儿发育齐一, 方便日常管理。

4.5 及时扩座、匀蚕、除沙

小蚕生长发育快, 应及时进行扩座、匀蚕。一般扩座要做到超前扩座, 掌握“先扩后长, 先稀后适”的原则。小蚕每日扩座2次, 若一个蚕箔内不能再扩座时, 可结合除沙加网分箔扩座, 这样使蚕儿在蚕座上稀密适度、分布均匀、发育整齐。1 龄蚕一般以匀蚕扩座为主, 不除沙, 2龄起、眠除各1次, 3龄起、中、眠除各1次。除沙时做到细心操作、不伤蚕体、防止蚕儿遗失, 并及时清除蚕沙, 以防止感病。

4.6 搞好眠起处理工作, 促使蚕儿发育齐一

蚕儿进入将眠时, 应提高标准温度1℃, 适当干燥。就眠达到60%以上时, 则停止给桑; 就眠达到90%以上时, 撒焦糠;就眠不齐时, 则应加网提青, 给予良桑, 放于蚕架高层处饲育, 促使提早就眠, 赶上大批。眠中应比蚕期标准温度降低1~2℃, 前期保持干燥, 后期见起蚕后适当补湿, 以助蜕皮。饷食时期掌握 90%以上的起蚕头部呈淡褐色, 蚕座上不见眠蚕时为饷食适期, 避免过早或过迟。饷食用桑做到新鲜偏嫩, 给桑量为上龄最大用桑量的80%。

5 做好共育蚕的分发工作

收蚁时按顺序称量编号, 以每一张蚕种为单位进行饲育管理, 不混合, 分蚕时再随机抽签对号, 确保公平合理。分蚕时间一般是采取早、晚或阴天进行, 一般把共育室内的温度降下来与室外温度一致, 做到蚕儿不伤、不饿、不失、不错乱, 并及时安全地运回各养蚕户饲养。

摘要:近年来, 我镇蚕桑生产受到外出劳动力的影响, 随着养蚕人员的年龄日益增长, 养蚕技术缺乏, 特别是小蚕饲养技术, 导致养蚕单产不高, 质量差, 养蚕效益低, 对蚕桑生产的稳定发展带来了较大影响。因此, 必须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提高蚕茧产量, 增加养蚕经济效益, 确保蚕桑生产稳步发展。

上一篇:发展误区下一篇:中学数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