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的呼唤作文

2024-07-16

家园的呼唤作文(精选16篇)

家园的呼唤作文 篇1

这几年来,我细心的发现,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的环境越来越不好了。

就拿我身边的环境变化来说吧,以前我们家门前有一条清澈见底的湖。它如同一面洁白的镜子,白天倒映着湖边那一棵棵翠绿的柳树;夜晚倒映着路边闪烁的灯光。里面的小鱼小虾也十分多,它们快活地在水里游来游去,有的还在玩游戏呢!可是现在,湖水早已变浑浊了,原来湖面上那美丽的景也不见了,全都变成了一袋袋垃圾,每当我从湖边走过都会闻到一股臭味。居住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小鱼小虾当然会受不了,它们也不知把家“搬”到哪去了。

还有我上学那条小路两旁的树木,以前夏天走在路上,一点也不热,因为树木的枝叶非常茂密,把太阳遮挡住了,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两旁的树木越来越少,现在只剩下稀稀拉拉的几个,耷拉着脑袋,树叶上蒙了一层厚厚的灰尘……

这些只是我身边的变化,我相信你们身边一定也是这样,家园已经在呼唤了,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一起保护地球家园!

家园的呼唤作文 篇2

一.倡导学生的习作生活化是追求个性化作文的源泉

1. 仔细观察生活, 悟出人、物个性特点

作文就是生活, 只有平常细心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 做生活的有心人, 才会发现自己的身边有许多可写之事, 发现身边美景处处。但, 对生活缺乏观察甚至对家人、老师缺乏观察, 写出的作文就是一个模式, 缺少个性。如有一回布置学生写《我的老师》, 在学生笔下的教师大都是中等身材, 不胖不瘦, 不高不矮, 都是满面笑容、和蔼可亲……针对这个问题, 评讲时, 我先把外貌描写几乎相同的作文读一读, 然后说, 这里有的是写语文老师, 有的是写数学老师、英语老师, 最后问学生三位科任老师 (形态各异) 是否是三胞胎?全班学生哄堂大笑。此时学生才意识到, 因缺少认真的观察, 连老师的外貌也不大清楚。

据此, 教师可启发学生写人物之前一定要仔细观察, 这样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特点。例如, 三位教师平时的穿着打扮是否相同?她们三人外貌上有没有独特之处?她们在年龄、性格上是否存在差异?同时我要求学生先用一周的时间观察她们上课时的姿态动作、对学生的态度, 还可观察她们在课余做些什么……这样有了范围, 既引起了学生观察的兴趣, 又使学生观察起来具体容易得多。一周后学生就大有改观了, 作文中写出的老师都有了个性, 一读就异口同声地说出是哪个老师了。

二.注重感受的独特性, 抒写个性作文

新课标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 要在“独”字上下功夫, 才有自己的个性化特点。教师在指导这类学生写真实生活、真情实感时, 首先在选材上要在别人没写过的内容上下功夫, 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在写相同主题时, 要注重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1. 要富于联想, 找出事物的想似点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事物和事物之间总有这样或那样的关联。面对一个事物, 你如果能依据其某方面的特征联想到其他事物上去, 找到两事物之间的相似点, 那么你的文章就会有独特之处, 富有个性。荷花池边一缕缕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的幽香, 能使朱自清联想到了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而李白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的妙处也恰恰在于由“瀑布”到“九天银河”的联想。

2.要顺应时代变化, 用发展的眼光感悟事物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在思索和感悟事物的时候, 就要应着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着眼于其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时期, 这样才能把握住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获取独特的感受和体味。没有细心地观察和认真总结, 就不会有“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的体会。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个性化

新课标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 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06年9月份开始, 我开始进行有益的尝试, 着重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侧向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 旨在创新作文教学, 培养学生写出立意“深、新、活”的个性作文。

1.反弹琵琶, 引发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 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 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比如“这山望着那山高”的结语本来就有贬义, 意在指责那些见异思迁之人, 若逆向思维, 我们何尝不能写成“把眼光投向高山”的文章, 而赞扬那种不断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呢?同理, “学海无涯苦作舟”, 我们可以写成“学海自有无穷乐”。

2. 旁敲侧击, 引发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 是指在特定条件下, 通过旁敲侧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 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 从侧面扩展和扩广, 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次学生作文, 是学生司空见惯的文题《可爱的家乡》, 很多学生思维呆板僵化, 产生“套板反应”, 都写家乡的山美、水美、人美, 写家乡的土特产, 写家乡的……。当然写这些东西未尝不可, 但写多了, 会觉得腻味, 毫无新颖感。惟有一位学生妙用侧向思维, 摒弃从众心理, 避开大道走小径, 写家乡人民毁掉神庙建文化楼, 反映家乡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变化, 体现了时代风貌, 创意新奇, 别开生面。

3.纵横驰骋, 引发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形式和其它发散形式的综合, 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 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 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 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如, 《由牛所想到的》一文训练, 我就引发学生通过多向思维, 引发若干观点:1.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想到为人处世应谦虚;2.从牛作业时昂首向前的形象, 想到人们生活中应象牛一样充满活力、负重不辞;3.从牛到“韧”劲、“强”劲, 想到学习中遇到困难, 应有一股牛劲, 知难而进;4.从牛吃的是草, 挤出的是奶, 想到“我为人人”的高尚品格;5.像牛一样吃苦耐劳、不计报酬……有了这么多的观点, 学生就能快速作出选择 (择奇、择新、择美) ;付之于文, 还愁达不到“奇、新、美”的境界吗?

四.鼓励学生拥有个性化语言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应倡导学生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表情达意, 让个性化的语言成为作文的亮点。作为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化语言。

1.从教材中学习

教材中鲜明典型的人物形象, 风格迥异的语言风格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个性化语言的范例。如朱自清的《背影》, 语言朴实无华, 平实中饱含愤懑。鲁迅、孙犁、老舍、赵树理等人的作品语言都以朴实著称。古人也曾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淘尽铅华见真情”, 当你用朴实的文字写作感到极为艰难时, 才可以说你正在攀登朴实美的艺术高峰。当然, 每一篇文章的语言风格都是不同的, 如《爱莲说》高远脱俗的语言风格, 《竞选州长》幽默含蓄的语言风格, 《曹刿论战》善变、机智的语言风格, 每一篇都有自己的特点, 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语言风格, 使他们运用于自己的作文中。

2.课外阅读吸取精华

作文不应受老师、教材的束缚, 课外阅读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化语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沈从文的文章, 字里行间流淌着天真、质朴、从容、恬淡的气息, 而教材中很少有这样的文章, 所以应多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丰富学生的语言。读大量的名家名篇能激活思维, 形成语感, 化别人的语言如同出于己口。

3. 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个性的语言

或者是豪放、婉约;或者是达观、哀怨;或者是幽默、风趣……他们的语言可能深刻, 富于逻辑;可能浅显, 直白明了;可能形象, 生动自然。无论哪种语言特点都是自己的风格。鞋子的款式五花八门, 合脚的就是最好的, 所以当学生说“有人说月亮就像白玉盘, 我说它像我姐的大脸盆”, “愁, 是秋天的那颗心”之类文字时, 看到的已经不是文字本身了, 你还可以看到学生的独特性情。

《美丽家园》心灵的呼唤 篇3

戴玉强的家庭是一个艺术之家,其夫人是北京歌舞剧院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女儿自幼热爱音乐,曾经在陈薪伊导演的国家大剧院版歌剧《图兰朵》中演出。戴玉强本人则是国家一级演员、总政歌剧团著名演员,先后师从于颜可婷、韩德章、马秋华、金铁霖、吴其辉等多位名师,演唱过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如《你是这样的人》、《我像雪花天上来》、《喀什葛尔女郎》、《又见西柏坡》等。由于在艺术上取得的卓越成就,戴玉强曾获得过政府最高大奖“文华表演奖”、第四届金唱片奖、全国戏剧最高奖“戏剧梅花奖”、中宣部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表演奖、日本第一届静冈国际歌剧比赛一等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

据介绍,戴玉强一向热爱公益事业,于2009年底创作了这首反映绿色环保、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歌曲。在这次颁奖盛典上,戴玉强首次携家人联袂演绎,不但更好地诠释了歌曲内涵,还在现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呼唤绿色 保护家园(演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呼唤绿色 保护家园》。春风荡漾,暖风习习,又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向我们走来。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孕育生命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有你、有我、有大家、更有那无边的森林孕育着勃发的绿色。大自然馈与我们美丽的森林,森林赠与我们无疆的绿色,它就象优美的旋律回响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中,它带给我们清新与舒适,它蕴涵生机与希望,它表达健康与快乐。大家都知道,绿色是和平和生命的象征。但现在,我们看到的却是环境污染,绿色锐减。饭店内,一次性木筷大量出现;工厂产生的污水废气偷偷排放;商场中,人们购物拎着的花花绿绿的塑料袋;洗手间,无人关的水龙头;楼梯上,到处可见的酸奶盒、食品袋等等,这些都严重地污染了环境,浪费了资源。这使我想到了三年级的一篇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文中那把斧子,它给人们带来了幸福的生活,同时也毁了子孙的生活——洪水来时,由于没有树木的保护,使村庄消失在洪水中。因此,我们每个人应该从小养成爱绿,护绿的好习惯。

亲爱的同学们,当我们头顶的天空不再明净,当我们脚下的土地变成黄沙时,我们是否才后悔没有珍惜大自然?想

想曾经美丽的一切,我们不禁要大声问道:谁来保护我们的家园?谁能还给我们一个绿色家园?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自己。

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我们必须勇敢地站起来,呼吁大家,呼吁身边的人:保护环境,保护地球!让我们小手拉小手,让我们小手拉大手,今天播下一颗绿色种子,明天收获一片蓝天绿地!行动起来,从我开始!行动起来,从现在开始!一起来爱护我们的地球!爱护我们的家园吧!

呼唤的初中作文 篇5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周围的一切都沉睡了,我独自一人孤立在属于我的那方静土上,此时,仿佛这大千世界只有我一人。抬头仰望夜空,乌云遮去那本是娇柔的月光,加之孤身一人,心中不免有种“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伤感。“寻寻霓霓,冷冷清清,凄凄惨惨”的痛楚,“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无奈。

深夜的夏风,掀起了我的上衣,我紧了紧衣领,再次仰望,忽然才发现,在不知不觉中,云已退去,雾已散开,月光洒满了大地。银河横架在天际,我似乎听到了牛郎织女在隔着天河倾诉着,丝丝低语着。此刻明月惊鹊,清风鸣蝉,我只知道曾经拥有过的所有悲苦与欢乐都不在有了,走进一种不再梦魂牵绕不再惆怅满胸的平淡生活,我已知道该如何珍惜。我沐浴在月光中,思绪向着宇宙的那方无限延伸,我被这景慢慢融化,化为草尖的一点雾珠,它带着幻想,带着憧憬。

呼唤的初中作文 篇6

曾经以为自己的天空很低,曾经觉得前方的路很窄。夜凉如水,秋风拍打着褪色的枝条,拾起一枚落叶,一种无以名状的感觉涌上心头,才发现,原来伤感源于对自身的苛刻,我总是想力求完美,但我却从未想到也许这世上根本就不存在完美。

没有完美的结果,也没有完美的过程和路途。但我在追寻完美的同时却仿佛迷失了自己。跟许多人一样,我曾经很在意别人的看法,活泼开朗了怕人说——疯癫,安静文雅了怕人说——死气,仿佛是活给别人看的。其实何必太计较别人的看法呢?即使你想做世界上最鲜美的李子,不免也会有对李子过敏的人,所以为什么不活出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洒脱呢?

人活着就要活出个自己。犹太作家爱拉威索尔曾经这样精辟的写到;“当我们告别人世去见上帝时,他不会问;你为什么没有成为救世主,你怎么没有发现解决某某问题的办法?而他将会问;”你为什么没有成为你?

是啊,自己用心走出的生命才会精彩,我觉得在对待人生上,我们应该向生活学习,生活从来不肯掩饰自己,不过你愿不愿意,自觉不自觉它都会使你陷进去,叫你去认识它,叫你尝尝它的滋味。

作文呼唤真性情 篇7

言由心生,不平则鸣,写作本是鼓励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自我,而今却退守为高考战场上的一块战略高地。学生习作中,言必尼采、叔本华;例无非李杜陶苏、爱迪生、伽利略之流。故作深沉也好,生搬硬套也罢,无一例外缺少真情。在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调查后发现,学生并非热衷研究尼采之类的哲学思想,不过多借助一些作文辅导书背诵了一些名言警句,自身对此不甚了了,不过苦于缺少素材而“信手拈来”而已。当被问及这些不掺杂个人情感的文字,连自己都感动不了,何以感动他人的时候,答曰:“要想得高分,不都这样写吗?”言谈之余,令人叹惋。

若说缺少素材,首先高中学习涉及的学科不少于十科,文学、艺术、科学、自然等领域皆有所涵盖;单语文学科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诗歌、散文、小说、戏剧、通讯、科普文等模块一应俱全,古今中外名著名篇皆有涉猎,如此庞大的知识链,为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提供素材应该是绰绰有余了。但是学生为什么要么弃之不用,要么就总是揪住那几个众所周知的老掉牙的例子不放呢?

原因之一,因为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并没有实现知识的迁移,即各个学科之间是彼此孤立的,即使有学科的交融,也是小范围的,并没有构建成一个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当然,实现这种学科之间的交融不单对学生的要求极高,对教师的要求也很苛刻,尤其是语文教师首先能将各学科的知识串联起来,通过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将视野拓宽到其他学科领域。

此外,功利化的思想促使学生单纯视教科书为谋取分数的工具书,忽略了教材中的审美性和艺术性,所以对教材难以产生兴趣,更谈不上情感共鸣,没有感情,自然运用起来也十分生硬。

再次,课改背景下,学生可利用的课余时间增多,课外书和网络传媒都极大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并且大部分学生都有自己的社交平台,在自己的博客空间里动辄洋洋洒洒、下笔千言;要么在微博微信上扮演文艺青年;甚至有些学生能够在一些网站上发布小说,担任论坛版主等。在课堂上尚且为一篇作文搜肠刮肚、脑汁绞尽,回到家中摇身一变成为叱咤风云、激昂文字的论坛大侠。

究其原因,一方面功利化的教育心态下,学生很难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只能根据教师的好恶来揣摩写作的套路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学生将现实中的自我与写作主体割裂开来,将自己的个性、喜好隐匿在作文之外,所以作文中难见真情,作文形同公文。

新课程改革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在作文领域更应尊重学生的个性,让每个学生能以真性情示人方能迎来作文的春天。呼唤真性情的作文,教师应具备一双慧眼和手持一盏明灯。

“一双慧眼”,指发现并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将自己擅长的领域拓展为文,辐射到文题立意之中。例如,有个学生只对《西游记》情有独钟,语文老师知道这个情况以后,在几次作文课都以《西游记》为素材,将人性、智慧、团队等主题带入其中,该生受到启发也从不同角度创作了一系列以《西游记》为素材的不同风格的作文;教师趁热打铁,又向学生推荐了《希腊神话》等神话题材的文本。最后,学生不但找到了兴趣与写作沟通的方法,而且也在交流中拓宽了文学视野。

诚然,让教师去逐一发现学生兴趣所在是个大工程,如此成立阅读兴趣小组不失为一条好的途径。让学生依据喜好加入不同主题的阅读小组,通过阅读课组织小组阅读、交流,教师通过观察帮助一些兴趣不明确的学生参与到兴趣小组的活动中去,激发学生潜质。

针对那些没有明显的兴趣取向的学生,或者将兴趣拓展到写作领域尚且不得其法的学生,教师应立足学生学情鼓励其养成写随笔、记观察日记的习惯,培养其捕捉心灵的触动点的能力,以真正实现从“要我写”到““我要写”的动机转换。

“一盏明灯”即教师要把好学生情感价值的底线,部分学生受社会或者网络中一些负面言论的影响,容易思想偏激、措辞有失分寸;或者在浮躁氛围中喜欢发表意气用事、哗众取宠的言论,这些都需要引起教师关注,针对学生一些心态消极、价值观扭曲的观点给予及时的疏导矫正,让学生的真性情不走歪、不异化,真正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质,照亮其内心最真诚善意的窗。

故乡的呼唤作文 篇8

轻倚着树干坐下,头顶是满树的韶光,枝叶的罅隙里斜斜地透着记忆。童年的、故乡的、过去的……

又一次走到河畔的老屋,白色的拆迁启示是那么的刺眼,在那扇破旧的木门上。轻抚,上面满是沧桑,像街口那张老人的脸,饱食世态般。

推门,那长满青苔的石阶上好像还有个孩子在上面躺着,晒着午后的太阳,那吱吱作响的柴扉,刻着太多故乡的记忆,唤着我,回到这儿。

老屋的一切都没变,一切都还是老样子。搬走了家具的客厅显得如此空荡,曾经的我在这里,被母亲呵斥着。呵,那竹棒好像被打断了,在墙角躺着,静静地躺着。

叹口气,绕着围墙,那口井不知何时起已是干涸,一滴水也不复存在,那凉凉地味道,也只能透到记忆,去品尝了吧。

走吧。在门前的石子路上,沿河走上去。那里零星地散布着三四户人家,其他已然成了待拆的空房。邻人看到我,只是笑,好陌生,又似曾相识地,只在童年里见过,那是质朴无声的笑容。

钟声传来,在河岸的阁楼里,好像是一口很老的铜钟。从小到大,所有人都是被它那淳厚悠长的声音所唤醒,又是在那韵味中入睡。日复一日,钟代表了这片即将消失的无邪的`土地,也可能是深远的乡愁,怀恋……

伫足,在阁楼下坐着,河水流得很缓,几条白色的纸船沿河而下,一点点消失。这里早无儿时的繁华,那酱园的味道,萦绕在这儿,甚至流经它的河水,也有那股诱人的香气。

远山的呼唤作文 篇9

妈妈打开电脑,点出了一张照片,照片上妈妈被很多穿着陈旧藏装、戴着红领巾的孩子围在中间,那群孩子的脸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高原红”:黝黑的脸蛋上嵌着两块红红的“土地”,纯洁的笑容中镶着两排雪白的牙齿,清澈透亮的眼睛闪烁着雪一般的光芒。连伸出来的“耶”都是清一色、黑乎乎的“2”。

妈妈说:这群孩子是距离成都600公里左右的甘孜州和平大法会乡的“学校”的学生。那是一个越野车才能到得了的美丽草原,雄鹰在蔚蓝的天空中翱翔,有很多神奇的玛尼堆和一座金碧辉煌的寺庙,孩子们的“学校”就坐落在亚拉雪山下的草地上。走进“学校”,才没有窗户,据说是怕冬天冰雪冻裂了玻璃。房子里,大约有四五十套桌椅,一张小小的白板代替了我们意识中宽大的黑板――这就是他们的教室。带我们参观的老师――来自河南的喇嘛告诉我们,学校大约有八十多个孩子,一到六年级,发现,那所谓的“学校”就只是一间两百平方米左右的大房子,房顶上盖着水泥瓦,几乎都在这个教室里上课,仅有的两个老师轮流给孩子们上课,开设的课程仅仅只有藏语、汉语和数学,桌椅不够,没轮到上课的孩子就在“操场上”――一个大约三百平方米左右的草坝,没有任何的设施。两位老师都不受教委编制――他们是没有工资的,寺庙每个月发给他们一定的生活费。

可是,就这么一所简陋的“学校”,就已经来之不易。那是两年前一群摄影爱好者无意间踏入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跟寺庙里的朱尕**聊起周围牧民的孩子都没有地方上学,只能在寺庙中学习一些简单的藏语,这里的人很少能与外界接触、沟通。于是这群善良的人筹建了这所学校。

记得妈妈讲完的时候,眼里闪着泪光,可那时的我似乎不太懂事……

时隔两年,今天再想起那张照片,那群雪山下的孩子,那个雪山下的“学校”,思绪万千……

呼唤作文批改中学生主体性的回归 篇10

一、作文批改的现状

做语文老师的最大乐趣在于能与学生在作文中进行心灵沟通, 也正是为了这份“沟通”, 语文老师被“批改”作文占据了大部分工作甚至业余时间。我们不妨算一笔小账:一般来说, 一学期 “大作文” (课堂作文) 至少有8篇, 加上期中与期末考的就是10篇, 还有每周一次的“小练笔”。就算一个老师带一个班, 每班平均50人, 一篇文章算600字, 一位语文教师一学期仅作文一项的“批阅”量就不少于20万字, 若是带两个班, 每班人数又不止50人, 那就可想而知了。通常说来, 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一学期在学生作文上的批阅量不会低于50万字。关键是批改完毕, 作文本发下去, 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翻一下, 就放一边去了。

二、作文批改中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这样做有没有效果呢?遗憾的是, 尽管教师如此“卖力”, 却往往看不到多少效果。究其原因, 主要是教师“独家包办”造成的。作为作文的主体——学生竟然缺席。我们的批阅更多的是教师的一厢情愿, 是单向操作, 对学生来说只是接受, 他们没有主动参与;即使是与教师“笔谈”, 也要等个十天半月才会看到回复;就算是“面批”, 一学期每个同学都轮到一次就已经相当不容易了。而且, 在作文批改的过程中, 教师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作文, 学生文章在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优与劣、得与失, 也都以教师的眼光来衡量, 殊不知这样做往往会脱离学生的认知程度和能力范围, 学生一旦失去自主性、主体性, 就可能失去写作的自信心。

所以, 无论从新课改的要求还是从学生的角度看, 教师在作文批改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把作文批改的权利尽可能地下放给学生。叶圣陶老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 尽快改革语文教学》一文中说:“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 让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呢?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 教师只给引导和指点, 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 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 这是终身受用的。”那么, 如何在作文批改中回归学生的主体性呢?

三、作文批改中学生主体性的回归

1.为学生确立批改要求

“没有规矩, 无以成方圆”, 批改作文也是一样。作文批改教学应注重安排的合理性和阶段性。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每次批改的目标、内容、实施时间的长短;完成一项后再进行另一项, 从易到难, 一步一个脚印。只有制定的目标、内容符合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生学习起来才会既有难度, 又能够解决。能让学生从学习中体会到努力与成功的乐趣, 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制定的目标、内容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就有可能让学生觉得太难或者太简单。太简单, 会让学生掉以轻心, 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太难了, 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这些都是不利的。

怎样批改作文呢?我从易到难, 列出八条要求, 第一次批改只提一条要求, 大家觉得很简单, 会做了。第二次, 再提第二条要求, 这样十几篇文章批下来, 每位学生就都能围绕一篇作文, 从八个方面写出批语了。具体要求如下:

(1) 卷面是否整洁。显然这一条学生都能看得出来的。后进生批改别人作文, 指出卷面不整洁时, 下次自己写作文也能注意卷面了。 (2) 错别字有多少。发现错字, 要在错字的上方打上“√”标记, 并且写到批语处。一开始只要求学生在批语部分打“√”, 并让作者自己修改, 然后逐步要求批改者在后面写上正字。有粗心的同学错字挑不出来, 怎么办?我就实行流水作业:每人要批两篇作文, 甲批出6个错别字, 乙发现本文错别字不是6个, 而是7个, 那么甲就要对为什么漏掉这个错别字写出说明书。学生批改之后, 教师还要抽查, 这样使粗心的同学也认真起来, 批改的时候, 手里抱着汉语字典, 唯恐漏掉了错别字。发现错别字, 每两个字扣1分, 最多扣5分。 (3) 病句有几处。挑出一篇作文中的病句, 凡病句都要在下面画上横线, 写出病在何处, 再在文后批语中, 写清病句几处 。每处病句减1分, 减至5分, 不再多减。 (4) 标点符号的运用。强调句号、引号、叹号、问号的使用。发现明显错误的地方, 有1处扣0.5分, 超过5处, 不再多扣。

以上四条都是写文章最低的要求, 学生经过三四篇文章的批改实践, 就能够掌握。接下来, 掌握得比较熟练了, 再一条一条地增加新的要求:

(5) 分析作文的题目与中心。学生批改之前, 教师先大致看几篇文章, 在进行批改指导时, 又简介两篇好的文章, 再举两篇中心不突出、不集中的例文, 学生从正反两方面的例文举一反三, 就能批得符合实际, 判断出题目是否新颖、有吸引力, 中心是否鲜明、集中、深刻。 (6) 分析文章的选材。这条批语提三点要求:①是否围绕题目、中心。②是否取舍得当。③是否具有典型性。 (7) 分析文章的结构。就结构而言, 也要写清三点批语:①层次段落是否清晰。②过渡是否自然。③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 (8) 分析表达方式。文章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分析文章是否根据不同的文体选择了恰当的表达方式。如写记叙文《我最想依靠的人是你》, 要求记叙与抒情相结合, 本文是不是做到了。写说明文《我的卧室》, 要求说明中有描写的成分, 文中有没有适量的描写。写散文《家乡赞》, 要求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 文中结合得怎么样。

后四条要求, 每条5分, 不做太具体的减分规定, 由批改人酌情处理。由于我讲课用的时间极少, 批改作文的任务多数都在语文课堂上进行, 教师指导, 学生互批, 每个人都要在作文本上写出八个方面的批语, 一篇作文的批语一般在百字以上。

2.自改与互批相结合

教师对学生进行批改方法的指导后, 学生基本能明白修改的要求。接下来就应持之以恒地训练下去, 作文批改主要有自改与互改两种形式。

(1) 自改

自我批改, 也是对自己作文的一种反思过程, 同时更是一个再提高过程。每次作文练习完成后, 可选择让学生自己根据老师提出的八条要求, 边读边批改。有的错别字、漏字、笔误等, 只要学生多读几遍, 就能发现并纠正过来。自改作文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有效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而且, 能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 学生熟悉自己的写作内容, 依据自己的判断能力, 对自己的作文批改, 毫无拔高之嫌, 也不会再让学生感到难以实现老师的目标。

(2) 互改

互改是培养学生学会改作文的好办法。互改可以是同桌互改, 也可是几人小组互改。改者竭尽全力, 精心推敲;被改者虚心求教, 细心修改, 这样, 对被改者和改者都有益。互改后可用一定的时间分组讨论, 然后请学生重点谈精心选材, 反复推敲, 认真修改的经过。每次谈的内容要简明扼要, 突出重点, 既要总结经验, 也可吸取教训。

开始正式批改时, 一般有三个步骤。一是先由一名同学批改本组内一个同学的作文:改正错别字、改通语句、改妥标点、写好眉批及总批、给定分数或等级, 二是再由两位组长把关, 复改自己以外的作文, 不只对作者而且还对初评提出补充或修正等方面的意见。最后教师对全部作文、特别是学生中难以定夺的作文进行总体把关, 了解学生的作文尤其是批改状况, 积累材料, 为相互指导做必要准备。 三是互谈体会。这是作文批改时不可缺少的环节。其意义在于扩大交流, 加强评改者与评改者、习作者与评改者、习作者与习作者之间的多向“对话”。操作时可分两个步骤。先是小组内交流。先让习作者与初评者, 复评者以及教师“对话”, 或谈在某一细节存在的疑惑, 或谈在某一方面得到的启发。接着是小组外交流。统一安排时间, 由各小组推派的代表就习作者和评改者双方取得的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进行交流, 在全班范围内取得“互动”效应。 四是互推佳作。这也是“互动”时必不可少的环节。其意义在于:互改成果, 推出范文。互推佳作应体现以下两个原则:一是鼓励性。每次作文, 小组内至少要推出一篇佳作, 在全班交流、学习。那些写作水平一直比较高的同学, 当然应鼓励其“冒尖”;那些小组内一直无缘入“围”的同学, 更应予以“关爱”, 鼓励其“出墙”。二是集体性。誊写或打印前, 习作者须按初评、复评以及师评意见自我修改, 然后提请组内同学再次修改;誊写或打印后, 全班同学以及教师进一步提出完善意见。

梦想的呼唤作文 篇11

须臾,当书页的最后一张从指间划过,整本书都已经被我阅览过了。轻轻将书本合上,封面上那几个烫金的标题就露了出来——《探索太空》。没错,宇宙,那无比遥远的地方,那与世隔绝的仙境,却是我心里最美的地方……。也许,那个词语对于我们来说太遥远,甚至是可望而不可即。因为那儿虽然充满奥秘,但又潜藏危机,每一次冒险,便是一次赌注。但对于怀有梦想的人来说,再大的困难,都只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梦想,不怕流言蜚语,不怕危机重重,只怕怀有它的人对它不再信任。然而,我的梦想,便是能乘上宇宙飞船,步入太空,去到那我做梦都想的地方……

梦想的诞生,总是在不经意间。还记得那一次新闻联播——随着播音员那一声声庄严肃穆的倒数“……五,四,三,二,一”,话音一落,刹那间,火箭底部的焰火如同一朵巨大的蘑菇般绽放,那笔直又雪白的机械装载着人们的梦想和期待飞入蔚蓝的天空,机身上那几个亮闪闪的大字——“中国”在云间穿梭。

就在那一刻,我放下了手中的玩具,痴迷地盯着电视屏幕。从此,一颗梦想的种子埋在了我幼小的心田中,开始慢慢萌发……

后来,我就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外星粉丝”,每天时时关注各种宇宙资讯,开始了解我国有关宇宙的历史发展和辉煌成就,令我大开眼界,地球外面那一片未知的世界,是那样神秘而又奇妙!

内心的呼唤作文 篇12

我的内心总是在呼唤着我,我总是不了解自己是个怎么样的人。

我在晚上静静地散步,看着天空,世界是如此的宁静安详,没有喧闹、烦恼,此时我的内心能装下整个巨大的宇宙,一个人内心强大了,就能装下全世界、全宇宙。

我讨厌烦恼、讨厌忧郁、讨厌伤心、讨厌害怕、讨厌孤独……我讨厌世界上的种种悲观情绪,人生在世也不大可能没有悲观情绪,大家明知道悲观情绪会使自己难受,但不知怎么就是难以放下、释怀,我们总会为一些小事难过、惦记,引起种种悲观情绪。我也经常这样,我总是会因为分数而晚上睡不着觉。

我的内心又在呼唤着我。

我热爱艺术。

我喜爱听音乐,我的.家人都爱听音乐,在家中我总是受到音乐的熏陶,我做什么事情音乐都陪伴着我,我写作业时听音乐,睡觉时听音乐,家里的音乐一直开着。我并不像我的同学一样爱听摇滚音乐、流行音乐,我爱听古典音乐,我会闭上眼感受音乐,我总是听到音乐内心不知怎么就有莫名的情绪,我似乎走进了音乐、走进了作曲家的内心世界。有几次,我听到音乐竟被打动的哭了。如果我生活没了音乐我会特别的寂寞、空虚。

我喜爱写作。

我的爷爷他爱好艺术,他不仅精通音乐、书法,而且文章也写得无比的好,只不过他过世得早,我和我的爷爷就是知音。我爱看书,书温暖了我的心灵,我总是能被一本本书深深地打动,我看过不少的书,每本书中的情节总能使我流连忘返,我会想象自己进入了这本书,正在和书中的人物对话,经历同样的事情。渐渐我从疯狂地看书演变成开始了疯狂的写作,我每天都要写接近一千字的感受,两个星期就要写一部五千字以上的小说。别人都说我以后一定能成为一个大作家,这也是我久久以来的理想。

我的内心在呼唤着我。

我热爱自然。

我热爱大自然,我总是散步在植物环绕的大山上,我闭上眼睛躺在草地上,我闻到了草地的清香。我有时会在草地上跑步,吹来的阵阵风含着花草的清香,我顿时感到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每次我都会听见清脆悦耳的鸟叫,鸟儿们似乎在为我唱歌,我总是能在大自然中找到快乐。我在家里有时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气味,因为我和家人都爱种花草,我总是会种各种有趣的花草,如含羞草、跳舞草、花仙子、驱蚊草,等等……

我又得听着内心的呼唤,听从自己内心爱做的事。

我爱体育。

体育象征着健康和力量,虽然我的体育成绩几乎是全班最差的,但每到寒暑假我就会安排自己的体育计划,我每天都会跑一千五百米、跳绳一分钟、跳楼梯五百级、仰卧起坐一分钟,虽然我坚持着,但体育成绩进步就是不大。我羡慕那些体育好的人,因为体育好总是很酷。

我爱下棋,下棋是脑力锻炼活动,我几乎所有的棋都会下,但我都下得特别差,别人总能轻易下赢我。下棋很有趣,虽然我总是输,但我依然天天和电脑下,有时我也会赢,但特别少,我会高兴地欢呼雀跃。

家园的呼唤作文 篇13

长期以来, 困扰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问题, 在作文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 作文现状并未因新课程的实施而有所改观, 至少有三个方面令人担忧:

1. 作文教学无明确的计划和完整的序列, 随意性较大

作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目标, 虽说次数不少, 而学生的作文水平却鲜有提高。学生为写作而写作, 既不明白自己作文的闪光点, 更不知道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生活少激情, 作文无后劲, 久之导致学生丧失写作信心。

2. 作文教学和指导方法陈旧, 重写轻导, 练多评少

大多数教师重行文、轻过程, 重讲评、轻操作, 作文成了“写、批、讲”的简单循环。作文本应写出学生的真情实感, 遗憾的是, 写作前老师只笼统地布置题目, 而忽视了引导、启发等准备活动, 致使学生的作文成了闭门造车的“假大空”之作。

3. 作文批改流于形式, 方式单一

不少教师为了应付学校检查和学生评价, 往往采用单一的批改方式———全批全改。教师疲于奔命, 学生置身事外, 作文只有教师一人“肚里明”, 而学生却不关心自己作文的长短优劣。作文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成了“鸡肋”, 被动教、被动学的格局只能让写作教学一路滑坡。

二、改进作文教学误区的策略

1. 加强写作前的引导

制订明确的作文教学计划, 编制有序的作文导学案。循序渐进, 科学编排作文训练序列。按文体划分为记叙和议论两大类。记叙文从记叙要素、顺序、详略、人物、事件到构思立意;议论文从审题、拟题、选材到布局谋篇, 有序展开。我发现, 写作时间前移是提高作文效率的有效途径, 为避免学生在远离生活的情况下生编硬造, 我预先布置作文题, 给学生留出一段查阅有关资料和选材剪裁的时间, 以便酝酿情绪, 拓展写作时空。教师则发挥适时引导作用;科学指导审题立意、选取素材、构架文章、锤炼语言, 以及如何综合运用表达方式 (叙述、议论、抒情、描写) 等等。虽说是“文无定法”, 但教给学生一定的作文方法, 让学生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写作就会如风生水上, 自然天成。这样的指导总是胜过枯燥地讲文章体裁、格式、几大要素等。在写作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 呼唤写作主体的回归, 实现“文如其人”的境界。

2. 目的明确集中高效的训练

每次作文都有所侧重, 集中训练一两项写作能力, 让学生在每一次作文中都有所收获, 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找到写作的内动力。

就整个职高三年来看, 我对学生的训练提出了系统性、限时性、独立性和严格性的要求。第一年训练比较复杂的记叙文, 记人记事、写景抒情等。第二年主攻议论文, 做到审题准确、立意深刻, 论据真实、典型、丰富, 学会运用举例、引用、对比、比喻、说理、假设、类比等多种论证方法。第三年则针对“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漫画作文”等多元化趋势, 进行记叙和议论的综合训练。限时作文就是在规定时间内写完作文, 七八百字的文章, 高一要求两节课完成;高二一小时;高三一课时。独立性则要求学生快速进入写作状态, 独立完成写作, 不跟同学讨论, 不翻看相关方面资料。严格性就是在训练时严格按照训练标准。

3. 精批详改与解剖麻雀

作文评改形式多样, 常评常新。作文批阅切忌冰冷的分数或省事的“阅”字, 力求使评语与作文训练目标相吻合。既要带着欣赏眼光去放大学生作文的优点,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也不应一味“好, 好, 好”, 对学生作文的问题视而不见;既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 又让他们在自我反思和自我否定中得到长足发展。表扬就不要吝啬:一个词语用得一语传神, 某一段话写得特别出彩, 作文凤头豹尾, 或过渡照应安排恰当, 一句话情味俱佳等。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有了成就感, 也就有了创作动力。但单一的讲评形式, 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 讲评形式要尝试多样化。我尝试过以下几种讲评方式: (1) 欣赏讲评法。印发学生优秀习作, 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品评, 从中领悟文章的道德境界和智慧灵性, 体会精美的文思。 (2) 对比讲评法。同时选择优秀作文和有缺陷作文, 引导学生在对比分析中领悟作文之法。 (3) 挑剔讲评法。选择优秀习作, 让学生“鸡蛋里挑骨头”, 以求完美之境。 (4) 奖励讲评法。选择问题作文, 引导学生拿着放大镜找习作的优点, “沙里淘金”, 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心。

4. 合作批改, 奇文共赏

以师生共同批改为主, 采用多种批改方式。修改是在有效状态下进行的:第一步先引导学生评议文章, 确定出修改方向和适用办法, 然后小组讨论, 加批注, 写评语, 尤其是个性化色彩浓郁的评语。第二步小组交流修改情况并推荐代表汇报修改情况。此时的老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这样一来, 一方面为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的作文提供了机会, 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学会客观评判同学的文章。

春天的呼唤作文 篇14

我沿着石子路走进了进去,看见了一个绿油油的大草坪。这里空气清新,是一个“氧吧”。草坪上有许多树,树叶枝繁叶茂。树上结满了红彤彤的果实。有许多小朋友再草坪上放风筝,玩耍。大人有的在打羽毛球,有的哼着小曲在遛狗,还有的在跳广场舞。

我沿着石子路走到了花坛。花坛里有许多花,有牡丹花,有玫瑰花,有紫罗兰,还有郁金香。他们有的说:“在这里,我最美丽!”有的说:“我比你美丽,我是最美的。”不对,不对,我最美!.......花儿们议论纷纷,七嘴八舌正比美比地如火如荼时,在花坛的另一端,小蚂蚁也在争食。我先发现,是我的!是我的,是我的!花坛里蝴蝶飞舞,蜜蜂在采花粉..........

妈妈的呼唤作文 篇15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通过一些媒体报道,我看到了许多破坏地球环境的不良现象了。原本绿茵茵的片片森林,被有些人无情地砍伐了,伴随一棵棵树木的倒下森林里只剩下一根根光秃秃的树桩;原本清澈见底的小河,被有些人随意流放工厂污水而污染了,见到的是乌黑甚者发臭的水流;还有那些原本在自己家园生活得无忧无虑的可爱的小动物们,却被来自人类的一阵阵枪声给打破了平静,带来了悲戚的惨叫与伤亡,动物的“乐园”,也同时被人类掠夺,改建成高楼大厦……

原本在这个美丽的地球妈妈怀抱中,地球妈妈不求回报地哺育着我们人类,但偏是有些不法分子却想用尽办法征服她,索取一些不该索取的东西。试问他们,你们这样不考虑后果的破坏环境行为会给地球妈妈带来什么恶劣情况呢?又会给你们的子孙后代带来什么不堪设想的损失呢?

假如,你认为随手扔垃圾是一件很普通的事,那你有没有想到,我们周围的人都这么做的话我们身边的环境将是怎样的凌乱;假如,你不节约用水不节约用电的话,试想大家都这么铺张浪费肆无忌惮地球能源会用之不竭么?又假如,你认为随意砍倒树木随心捕杀动物是可行的话,那你有想到到最后面临生存危险的会是我们人类自己呢?

地球妈妈是温顺的,是可爱的,但地球妈妈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不要再向地球妈妈恶意索取了,总会有一天,她到了极限,会发怒的,会给人类带来泥石流、海啸等自然灾害,甚至会倒下的。

为了常说的可持续发展,请我们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吧。作为一名小学生,不随便用一次性物品、珍惜粮食、节约用水用电、选择公车出行等等都是我们应该做的。俗话说:再小的支持也是一种力量!地球妈妈只有一个,希望更多的小朋友和大朋友们都能参与到保护地球妈妈的行动中来,不要再让地球妈妈哭泣,让她更加开心美丽,这是我最近聆听到的来自地球妈妈的呼唤。

生命的呼唤 篇16

心电监护仪所显示的生命征象与正常数据相差甚远。我是学医的, 在临床工作了十多年, 这些数据和母亲的昏迷是危急又危急的警示, 心里明白母亲的生命正悬在涯边、危在旦夕。恐惧与悲伤瞬间裹挟得我仿佛掉进了一个逼仄的空间, 这空间是一个幽深的洞穴, 里面没有阳光和空气, 如坟墓般的沉寂, 让你无法正常呼吸与心跳, 也不能正确地判断眼前的事物, 是真实场境, 还是梦魇?

生命, 有生才有命, 生命是精、气、神的有机体。一个只有微弱心跳与不规则呼吸的生命算生命吗?此时, 我真真切切地感到一个微弱生命的脚步, 母亲的脚步正从我的心房走过, 一步一步, 又沉又轻。

当医生叫我在病危通知书上签名, 履行医院在诊疗上对重危病员必须履行的一种手续时, 意识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 有些木讷地接过纸和笔, 却只盯着纸页上那些像蚂蚁一样的文字。此时, 这张纸像是宣判我母亲生命的文书, 使我签字时无论怎样努力地在同事面前镇定自己, 但手还是不听使唤地颤抖着, 很艰难地在那张告告知一个生命快走到尽头的纸页上留下了我的名字, 字却歪斜着, 不像是我平时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签名, 那笔画像是醉酒人的身影。

曾经在山里听谁说过弥留之际的人在走之前都会到他 (她) 生前去过的地方回收脚印, 或者说是自我对生命轨迹的丈量, 抑或是给自己将要终结的一生画上句号。这听起来让人惊讶与不可思议, 但这种说法突然间让我相信了过去很难相信的事, 那就是灵魂出窍。

母亲的灵魂一定是像梦一样游离于她身体外的世界。也许那清瘦的身影正向那片松林走去。那是梦一样迷幻的林子, 特别是七月雨后的林子里的树根下会魔术似的生出一朵朵一簇簇金黄色的伞样的松菌。最喜欢母亲带着我们兄妹去找寻那些黄绒绒水灵灵还带着晨露的菌子。松林里有我们太多的回忆与快乐。有时母亲也在星期天带我们兄妹仨去摘野草莓。那斜坡绿草里挂满了那精灵一样的小东西。爬在地上, 向上望去, 满眼都是小巧玲珑的草莓, 红红的, 同现在城里卖的那种像宝塔样的草莓的形状不一样。山草莓圆圆小小的, 像灯笼, 我和妹妹常边摘边偷吃。山野里很静, 打破宁静的总是那些倏地飞过山谷的小山雀的清脆鸣叫, 还有我和妹妹的笑声, 母亲最喜欢听到那银铃般的笑。

是的, 母亲一定是去了那里。想在那片松林那块草地寻找孩子们当年的童贞与欢笑, 还有她青春的影子。可是现在别去, 好吗?那片有菌子的林子和那块长满野草莓的草地一定还被积雪覆盖着, 山陡路又滑, 我实在是担心啊;母亲或许是走在了曾经家访走过的乡间小道或崎岖山路, 那些纯朴的山里娃和藏家学生圆了母亲桃李满天下的梦, 他们是她美好的希望与青春的歌喉。

一滴泪轻轻地从母亲的眼角滑落, 这使得我眼睛里那些水样的东西不能自已地滚落出来, 我忙着拭去泪水, 因为听谁说过眼泪会浸湿弥留之人行走的灵魂。我是怕沉重了母亲灵魂的脚步或是灵魂的翅膀, 无论是回归还是远去, 都希望她的脚步是轻盈的。此时母亲眼角的泪象是告诉我她已走在了岷江河畔, 听到和看到了岁月的鼓点沿江击打, 陈年的歌声和青葱的影子随舟子消逝的远影……这种场境曾出现在我的梦里过, 那是深入梦的花季, 沿着流水的香, 找寻芳菲伤逝的一种疼痛与伤感。

一树一枯荣, 一人一生命。有人说大多数人生命始于产床, 终于病床。生与死简单像个圆形的轨道, 从哪里来又回归到哪里, 然后又开始下一个轮回。这话里有些禅意, 但我想象的生死之间有一条线, 一条隔着生与死的线, 母亲的生命就在这条生死线上挣扎着。线内是有着阳光有着生机有着儿女们体温的世界, 线外是关于坟墓、黑暗、湿冷、寂寞的阴间。母亲能不能挣脱死神的魔爪, 冲出死亡地带, 谁都无法预测和占卜。

曾经青葱而鲜活的生命, 宛如裸露的山岩在阳光的记忆中一点点的风化, 一点点沉默。母亲的生命是因岁月的风霜与疾病年年月月, 一天天一点点蚕蚀的结果, 形同秋风中的枯叶, 死神正如风对叶的撕裂一样撕扯着一个柔弱的生命, 让我感到陨落的生命一如飘零的叶子, 凄楚而悲壮。

妈妈, 您怎就听不到我的呼唤呢?真的走远了吗?不要, 我不要您走。女儿还没有完成对母亲的承诺, 您怎就走了?您说过明年的腊月初八还要吃我亲手煮的热气腾腾五颜六色的腊八粥, 还要看着我为老祖宗们敬献;还说过想在有生之年让儿女们陪你再回一次松潘, 那是您的第二故乡, 那里有逶迤苍莽的群山, 有醇香在草浪上浮游, 蝴蝶在青草上曼舞的草地, 还有倒映着蓝天白云的岷江河流。您更想听那熟悉的乡音和学生们的欢歌笑语, 感受山里人的纯朴与藏民们豪放的性格。

所以, 我亲爱的母亲, 您不能就这样撒手西去, 不能留给儿女们太多的遗憾与伤痛。您一定要坚守生命, 也一定要帮我兑现给您的承诺。

“妈……妈妈……”。

上一篇: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角色定位之思考下一篇:小学课外活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