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性旅游规划

2024-10-06

概念性旅游规划(精选8篇)

概念性旅游规划 篇1

旅游概念性规划

一、定义

旅游概念性规划应该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准确进行市场定位、深度挖掘旅游资源、创造性的设计游憩方式、设计具备开发价值的独立项目、设置合理的管理运营和整体开发的系统模式,并对旅游区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规划。

二、规划内容

旅游概念性规划内容包括:

1、资源分析、市场研究、定位分析。

2、对项目的客源市场的需求总量、地域结构、消费结构等进行全面分析与预测。

3、界定项目范围,进行现状调查和分析,对各类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评价。

4、确定项目的性质和主题形象。

5、确定规划区域的功能分区和土地利用,提出规划期内的旅游容量。

6、规划本项目的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和内部道路系统和游线系统布局。

7、规划旅游区的景观系统和绿地系统的总体布局。

8、研究并确定资源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

9、以资金投入为基础,按照业务顺序与结构板块,形成投融资分析计划;

10、重点项目概念性策划。

三、规划成果要求:

1、规划文本。

2、图件,包括区位分析图、市场分析图、现状分析图、功能分区图、项目布局示意图、标志性景观及风格控制示意图、概念性规划总平面图、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图、土地利用规划图、重点项目示意图等。

四、工作进程

可分为踏察与资料搜集阶段、提纲阶段、初稿阶段、论证稿阶段、最终成果阶段。制作一般的旅游概念性规划一般至少需要三个月以上的工作时间。

五、规划作用

主要是为一级土地开发服务的,为开发者提供开发的定位、核心产品、投资风险、投资收益、项目大体情况。因成果包括大量的图件和示意图,所以是开发商取得一级土地规划资格和招商引资的利器。

概念性旅游规划 篇2

概念规划简称“概规”是介于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之间的一种规划, 它强调的是思路的创新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是属于一种宏观发展思路的探讨和研究。概念性规划是一种超空间、超时空、超地域不受约束的一种规划, 它是针对城市总体规划僵硬体系而应对的一种规划。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规划界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它一方面希望对目前的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在宏观性、灵活性和战略性等方面的不足给予修正, 同时它也对现行城市规划体制的科学性、时效性和实效性进行挑战。

概念规划包含:对特定区域或方式的展望;对目标和政策的陈述;以能够被用来达到目标的政策为基础的方法和战略;对战略的评估以及对最佳的一个或多个战略的选择。它响应着一个公认的保护环境、限制合理发展范围及减少旅行时间、提高生活质量、保护计划发展的政治个体特色的需要。

2 概念规划的特征与优势

2.1 更具想象空间和创造性思维, 更具前瞻性。

2.2 讲究结构上、整体上的谋划, 抓主要矛盾。

2.3 运用模糊辨证, 允许存在偏差。

2.4 便于规划的科学分工和组织协调, 少数规划人员即可完成。

2.5 快速灵活, 成本低, 效率高, 便于及时编制, 及时修订, 及时更新, 应用广泛。

3 概念规划的作用

近两年开展的概念规划中, 发展战略研究, 应该站得高, 看得远, 审时度势, 统筹全局, 具有长远性、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有城市规划机构所作的概念规划, 重点应该放在“空间”上, 但是它必须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相配合。

从当前进行的概念规划看, 规划的性质定位为“研究”是比较合适的。理由是:长远的预测具有很多不确定性, 战略规划应保持一定的机动性和多种的可适应性。如果赋予其法定规划的性质, 非但要经过比较复杂的批准程序, 而且会增加它的刚性。其次, 在现在的条件下, 资料的掌握不够全面, 方法不够成熟, 经验有限, 没有法定程序和技术性的评价标准等。其实, 作为研究, 并不意味着降低了它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更不意味着减弱了它的重要作用。

概念规划研究的直接作用就是一种城市与区域宏观战略性核心问题的研究, 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很大程度上, 这些研究都应该在总体规划编制的前期或过程中完成, 只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而被忽略了, 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相对独立的规划研究层面。

概念规划既然是在城市发展的一个全新阶段成长起来的一种规划研究工作方法, 自然产生出独到的现实作用。

3.1 研究内容向区域和宏观层面的战略性问题集中, 弥补了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己被忽视的前提研究。总体上看, 一些重要结论被政府所接受, 从而为总体规划修编或调整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如惠州在这次总体规划修编之前, 进行了4+1模式的城市发展概念规划工作, 即邀请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做惠州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 然后邀请各有代表性的四家规划设计单位做惠州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的研究, 在这个基础上召开概念规划的咨询会, 邀请了各个方面的专家参加进来, 进行多方案的比较, 综合, 为下一步总体规划的修编奠定了基础。

3.2 在大多数已开展研究的城市, 城市主要领导, 甚至省主要领导高度关注概念规划的工作, 并与研究工作组之间有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这种充分的沟通使专业的观点能够直接影响政府的决策, 建立了政府决策与规划研究的互动机制, 提高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3.3 研究过程也特别关注常规的城市规划编制以外的影响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 从更高层面和更综合的角度来判断这些问题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影响, 并提出策略性建议。从而使规划部门的意见能在相关决策中发挥作用。

3.4 作为城市政府制定地方规划法规、政策, 调整管理机制、机构, 甚至调整市域内行政区划等的依据和参考。

3.5 作为城市重要项目决策的依据。展望长远和未来是保证当前决策科学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古人云: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制订概念规划并不是要把未来的事情都放到当前来做, 而是使当前的决策能考虑到未来, 以避免决策的盲目性或迷失方向。

4 概念规划的共同点

纵观近些年来的概念规划, 有以下一些内在的共同点:

4.1 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围绕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人口增长、土地需求、交通运输、空间发展方向、布局形态等问题进行研究, 落实到空间结构的形式和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等。这些内容看来比较适合当前一些大城市的需要。有的专家认为:起内容与总体规划大致雷同。这话有一定道理, 但在研究的深度和视角方面还是有所不同。

4.2 全面战略与专项战略。近两年进行的概念规划多为城市全面战略。实际上, 参考国外的做法, 城市发展中的很多专题都应该进行专门的战略研究。结合我国大城市的实际情况, 特别是交通、环境、生态, 以至特色、形象等都可以作为专题战略研究的题目。研究在先, 规划设计在后是一种好的方法。

4.3 时限、时序与目标。概念规划是否需要时限, 回答应该是肯定的。无时限就容易过分“超现实”, 缺乏约束, 而误把“未来”当作“当前”。期限可长可短, 视目标、任务而定, 不一定非要几十年。时序, 作为概念规划是应该考虑并予以明确的。时序的划分便于分阶段地实施概念规划并对其过程进行监控。也便于在进入下一阶段前作必要的调试, 使运行良性正常。目标既是概念规划的前提, 也是概念规划研究的结果, 而不是预置的空洞口号, 这一点在我们当前的概念规划中做得还不够。

总之, 本人认为概念规划主要是研究城市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 然后确定重大战略问题在空间上的基本格局。概念规划是一个很大的概念, 但是概念规划有一个基本的作用就是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的进行。所谓概念规划主要是要为地区制定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 突出发展的主题, 明确发展的动力。

概念规划研究可以视为一种规划的工作方法, 因此对它的开展不宜有过多的限制, 从而有可能产生好的思路和理念, 成为推动城市高效率发展的一种智力资源。而概念规划应当是一个过程, 是一个技术过程、社会过程和政治过程的结合, 其最终的成果则必定是基于技术和社会、经济现实的政治决策, 并有制度性的保障。概念规划有必要和有可能成为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一级规划层次, 具有完善的程序和法定的效力。

当前概念规划研究自下而上迅速展开, 表现出了快速、实效、创新、宏观的特点, 使人们对概念规划的未来充满期望。然而同时也应看到, 对这种较新的规划实践要加以总结和施以一定的引导, 并应尽快明确其在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的定位。

摘要:概念性规划是在规划编制早期的一种研讨性规划手段, 是在理想状态上对土地利用发展具有一定前瞻性和创造性的构思, 内容以结构上、整体上的概要性谋划为主。通过对概念规划的介绍, 分析了其特征及作用, 并总结国内概念规划的共同点, 以加强对其的认识。

关键词:概念规划,城市规划,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鹰翅.概念规划刍议[J].规划师, 2005 (2) .

概念性旅游规划 篇3

关键词:苏州;东太湖湿地;保护开发;生态规划

中图分类号: F323.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0-0339-04

收稿日期:2013-12-20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民增收科技行动计划[编号:ZS(13)5611316]。

作者简介:唐玲(1983—),女,安徽马鞍山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现代农业园区规划研究。Tel:(025)84392681;E-mail:tangling1983@126.com。

通信作者:高玉福,讲师,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E-mail:gaoyufu2013@163.com。随着太湖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太湖受到过度开发建设的威胁,农业面源污染越来越严重,2010年实施的东太湖退垦还湖工程,由于城市化进程中规划不合理、长期缺乏管理,湿地受污染情况愈来愈严重,降低了湿地的生态及社会服务功能[1]。湿地因生境条件的改变,当地物种存活率降低,严重破坏了湿地生物的多样性。另外,野生动物栖息地面积不断减少,增加了城市湿地保护和恢复的难度。因此,如不对东太湖湿地加以保护,这些宝贵的资源将丧失殆尽。为切实保护、开发利用好东太湖湿地资源,现编制《苏州市东太湖湿地保护开发规划》作为区域内各项湿地保护、开发建设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为其他部门相关的专项规划及进一步的详规提供参考。

1项目背景

1.1项目概况

苏州市东太湖湿地(图1)位于苏州东山镇最南端,东、西茭咀一带,北至新环山公路,占地面积23.3 km2。项目区属于东太湖地域,气候属亚热带,受太湖小气候环境影响,四季温和,雨水充沛,土壤肥沃,年平均气温16 ℃,无霜期298 d,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列入本次一期规划的湿地位于东南端,呈三角形,面积约6.7 km2,东、南方向分别与吴江、浙江湖州隔湖相望,北面为太湖大堤,西面与人工湿地-太湖大闸蟹养殖区相接。东太湖滩地由泥沙淤积而成,以前生长芦苇、蒿草、莼菜等自然植物,1970年改成良田,2000年结构调整为太湖蟹养殖。

项目所在地苏州市东山镇是典型的江南古镇,境内有雕刻大楼、陆巷古村、紫金巷等名胜古迹,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水乡风情。2009年,苏州市东山镇被评为国家级AAAA级景区,年平均接待游客110余万人次。东太湖湿地资源丰富,是城市重要的生态资源,也是具有特色的城市名片。发展东太湖地区的旅游事业,是吴中环太湖旅游服务业的重要环节,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1.2项目建设的重要意义

1.2.1可以保护和恢复太湖生态湿地功能2010年,苏州市东山镇实施了东太湖滩涂地退垦还湖工程,由于缺乏管理,导致目前沿太湖滩涂地杂草丛生、河道淤塞、水系不通,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威胁。东太湖湿地的建设,将有效地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太湖地区多种生物提供最佳的栖息繁衍场所,有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和生物多样性。

1.2.2可以确保水源地用水安全东太湖连接太湖与黄浦江之间的黄金水道,是苏州、上海的重要水源地。项目区距离太浦河的入口处只有5 km左右,一旦湿地生态遭到破坏,就会使水源地受到污染威胁。通过建设生态湿地公园,在项目区合理种植各类湿地植物,能有效地改善太湖流域水体环境,确保水源地水质安全。

1.2.3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东太湖生态湿地,可向广大游客提供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的场所,带动当地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还可作为环境教育、科学研究、科普宣传的理想基地,让公众在领略湿地自然风光、认识湿地的同

时,了解湿地的文化及其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作用,使其不仅发挥特有的生态效益,而且成为加深公众生态保护意识的教育基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2.4可以贯彻太湖生态修复的科学举措中央和地方政策强化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工作。《国务院2008年工作要点》指出,要做好“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水体治理工作;2008年4月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2.1指导思想

有效保护东太湖湿地资源,维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充分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湿地环境的完整性和湿地资源的稳定性,确保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协调湿地景观与城市生活之间的依存关系,正确处理湿地保护与开展建设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通过湿地生态与景观环境的改善,逐步建成苏州市东山镇乡野气息浓厚的原生湿地自然景观。

2.2基本原则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遵循4项原则:坚持统筹规划、保护优先的原则;坚持原味生态、重点打造的原则;坚持持续发展、效益兼顾的原则;坚持综合投入、合理利用的原则。

2.3规划目标及功能定位

2.3.1规划目标东太湖湿地保护开发规划的近期发展目标是以东太湖湿地一期5大分区的建设为重点,提高东太湖湿地的景观价值,打造湿地精品,扩大湿地旅游的影响,以充满野趣的优美湿地体验与特色景观吸引广大游客。远期发展目标是成功保护开发一期之后,对二期、三期湿地在现有养殖业为主体的基础上,完善养殖区域内电力、交通、通讯、绿化等基础设施,增强湿地过滤和净化功能,提升景区总体环境质量,加强生态建设,将东太湖湿地打造成华东地区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生态和谐、布局合理的湿地区域。

2.3.2功能定位东太湖湿地主要发挥3大功能:(1)生态修复功能。充分发挥作为陆域集水区和水体之间“生态过滤器”的功能,净化水质、降解污染、涵养水源[2]。(2)科研宣教功能。湿地保护是生态学中的热点研究领域,相关学科的科研投入逐年增长,许多地区成为环境教育、湿地保护科学普及和野外科研试验的基地。(3)休闲观光功能。湿地独特的环境条件和景观,为人们提供休闲、观光、游憩的理想场所,具有其他旅游景点所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

3总体规划布局

根据项目区的规划思想和目标定位,结合大面积连续分布的湿地滩涂和养殖鱼塘现状,通过水系、地形的梳理改造,形成“一核、两廊、四区、多点”的空间结构布局特色(图2),一核:观光休闲区景观核;两廊:环太湖绿色廊道、蓝色廊道网络;四区:自然湿地保护区、人工湿地生态养殖区、配套服务区、航道疏浚取土区;多点:项目区内的多个景观节点。

4东太湖湿地一期规划方案

4.1规划构思

湿地具有“地球之肾”“天然蓄水池”“生命的摇篮”之美誉,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湿地承担着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重要任务[3]。东太湖湿地一期规划以“湿地方舟、太湖之帆”为规划理念,平面图案像1艘扬帆启航的大船,就像“诺亚方舟”一样承担着拯救地球、拯救环境、拯救人类的使命;规划中3个风帆图案象征着太湖经济圈前进的动力,也象征着太湖地区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的希望。

4.2分区规划

整个东太湖湿地一期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分为综合管理服务中心和5大功能片区,分别为湿地体验区、湿地观光区、鸟类观赏区、湿地保育区和湿地缓冲区(图3)。

4.2.1综合管理服务中心承担园区的基本社会服务功能[4],规划位于湿地一期的入口区域,布置有综合接待中心、入口大门区、湿地广场等,主要功能包括项目区日常管理、服务接待、旅游产品开发和宣传推介、人群集散及广场入口等。

4.2.2湿地体验区规划在综合管理服务中心西南部,面积

约为33.3 hm2,主要功能包括湿地科普活动区、湿地生态保育区、湿地民俗体验区等,展现湿地风土人情,传达湿地保护信息。湿地游乐项目主要包括挖藕、挖荸荠、采菱、捉泥鳅、摸鱼、钓鱼、叉鱼、撒网等;体育竞技项目包括淤泥排球、足球、摔跤及手划船等。

4.2.3湿地观光区利用湿地特色植物,打造芦苇荡、水上森林、湿地花海等典型湿地植物景观,面积约100 hm2,为游客提供亲近自然的游憩环境,展现壮观的湿地风光,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开设环保游船、自驾木舟、木道、浮桥、木筏等形式的多条水上游线,并设置换乘码头,作为水陆交通的转换枢纽。

4.2.4鸟类观赏区规划在湿地观光区东部,规划面积约为80 hm2,主要通过营造适宜鸟类安家的湿地生存环境,吸引野鸭类、鹭类、鹤类、雁类等多种鸟类在园区栖息生活,供游人与科研人员观赏、考察。

4.2.5湿地保育区湿地保育区指湿地公园内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较好、生态敏感度较高的区域,是湿地公园内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核心区域,除开展保护和监测等必需的管理活动外,不得进行任何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无关的其他活动[5]。

湿地保育区规划在湿地观光区西南部,面积约为 166.7 hm2,以自然湿地为主,结合现有条件,营造沼泽、湖泊、河流等多类型湿地相结合的综合湿地生态系统。该区域需要绝对保护,以逐渐形成自然状态下的湿地景观。

4.2.6湿地缓冲区湿地缓冲区位于湿地保育区的外围,把湿地保育区与外围强烈受边缘效应影响的区域隔开,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核心区自然生态特性,面积177.3 hm2。该区域可以开展湿地自然风光欣赏为主的步行观光游憩活动,但规模有限制,不得建设任何接待设施,禁止机动车进入。另外,该区域还可以作为生物物种迁移、迁徙和扩散的空间。

4.3专项规划

4.3.1植物景观规划将充分发挥湿地野生植物的综合功能,突出自然野趣、体现游憩环境的生态性与景观性,在每个分区形成各具特色的植物景观(表1)。表1苏州东太湖湿地各功能区植物配置

分区功能要求植物选择综合管理服

务中心以常绿植物和色叶植物为主,并搭配一定比例的花灌木、四季草花,使四季有景可赏樟树、杜英、枫香、五角枫、三角枫、鸡爪槭、山茶、南天竹、中华绣线菊、杜鹃、紫堇等湿地体验区

适当种植参与性强、适宜采摘体验的水生植物和珍稀、濒危的水生植物及各种生长习性奇特的水生花卉,不仅可以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还可起到宣传湿地的作用,提高湿地保护意识香菱、荸荠、荷花(莲蓬)、斑叶水葱、花叶芦竹、斑叶芒等

湿地观光区

为展现壮观的湿地风光,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为游客提供亲近自然的游憩环境,规划水上森林及湿地花海景观,并保护现有大面积芦苇荡,采取人工抚育措施增大面积,开展水上观光旅游池杉、中山杉、落羽杉、水杉、雨久花、荷花、鸢尾、菖蒲(天南星科)、黄菖蒲(鸢尾科)

鸟类观赏区

为吸引野鸭类、鹭类、鹤类、雁类等多种水鸟在此栖息繁衍。建成高矮不等、干湿不等的水上森林、水上灌丛、水上草丛池杉、落羽杉、落羽松、水杉、芦苇、荻苇草、芒类等湿地保育区

选择以乡土植物为主,保证植被的自然更新演替,逐步恢复水下生态植被

池杉、落羽杉、枫杨、紫柳、芦苇、芦竹、荷花、菱角等,苦草、狐尾藻等沉水植物湿地缓冲区

保持从水生到陆生生态系统的连续性,构筑物种多样的水岸生态系统,形成缓坡水岸的植被带。在中心湖区外围充分利用现有低洼沼泽地,以耐水湿乔木为主,形成郁郁葱葱的湿地森林景观,同时也对中心水体起到隔离防护作用水杉、落羽杉、碧桃、垂柳、木香、木芙蓉、芦苇、芦竹、莼菜等

4.3.2水生动物恢复工程规划引进原生态蟹苗、虾苗、螺狮等,在恢复和稳定水生动物群落的同时,可为湿地生态养殖区提供生态、安全、优质的水产种苗。

4.3.3道路水系规划东太湖湿地一期规划建有环南太湖大道和南环大堤2条主干道,两路相接,总长度11.2 km,呈梯形,底宽62 m,堤面宽20 m,标高6 m,双向两车道,两边绿化带各7 m,主要用于形成外部游览环路,并联系各功能区,承担着运输、消防的功能;有6条主河道堤埂,总长度6.9 km(双侧),净宽5 m,两侧绿化带各1.5 m,主要作为环水游人行步道,用于补充功能分区内部的游览路线,采用条石路或卵石路;根据地形需要建设相应桥梁,规格跨度15 m,桥面宽 5 m;规划有电站、闸口、浆砌块石护坡、游客码头、木栈道等。

4.3.4配套服务设施规划建筑设施包括项目区入口大门、管理服务楼、会议培训楼、餐饮住宿等,以及根据各生产项目的实际需求配套的工具用房。各分区内设置醒目、完整的标示、标志牌;在适当的地点可设置与环境协调的桌椅、观鸟亭、游廊、集散广场等休憩场所,并相应设置有生态厕所、盥洗处及废弃物箱;在入口区及管理服务中心,规划适量商业服务点。

4.3.5环境保护规划对项目区内整体环境进行整治,包括清理沉船、竹竿、杂草杂物等;根据项目区服务人口数量、服务范围,合理设置环卫工具与环卫工程设施,实现垃圾处理的专业化与无害化;通过控制进出项目区机动车辆的种类与数量,适量配备清洁环保的电瓶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

5展望

项目区建成后,结合东山镇丘陵果品采摘、碧螺春茶庄及其他人文景观,将会丰富地方旅游产品结构,提高旅游知名度,为当地农户提供近400个新就业岗位。预计人工湿地生态养殖区生产的鱼类、贝类、虾蟹类等水产品 1 300 t,太湖莼菜、菱角、藕等年出口量500 t,产值达4亿元,将成为全镇农业收入的支柱产业。湿地景观年吸引旅客约125万人次,年总收益约3.8亿元,经济效益可观。项目区的建设,将有效保护东太湖湿地资源,改变植物群落单一的现状,维护湿地生态平衡,增强湿地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可以防止太湖蓝藻暴发,保护水源地水质安全。

参考文献:

[1]Kondoh A,Nishiyama J. Changes in hydrological cycle due to urbanization in the suburb of Tokyo metropolitan area,Japan[J]. Advanced Space Research,2000,26(7):1173-1176.

[2]徐静波,刘红,袁兴中. 三峡库区东溪河湿地保育区建设的生态学途径[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8(1):23-26,75.

[3]王浩,汪晖,王胜勇.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4]孙化蓉,陈昊. 镇江市江心洲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划设计[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2):384-388.

大连市老虎滩旅游区概念性规划 篇4

项目名称:大连市老虎滩旅游区概念性规划 项目概况:

老虎滩海洋公园是展示海洋文化,突出滨城特色,集观光、娱乐、科普、购物、文化于一体的现代化海洋主题公园。

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坐落在国家著名风景名胜区——大连南部海湾风景区的中部,位于滨海路的绝佳地段,包括北大桥、秀月山、半拉山、菱角湾、虎滩湾,占地118万平方米,有着4000余米的曲折海岸线。

园内蓝天碧海、青山奇石、山水融融,构成了绮丽的海滨风光。被国家旅游局首批评为AAAA级景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并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是滨城一道亮丽的风景,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200多万人次。

目前区块内有亚洲最大以展示珊瑚礁生物群为主的大型海洋生物馆——珊瑚馆,世界最大、中国唯一的展示极地海洋动物及极地体验的场馆——极地馆,全国最大的半自然状态的人工鸟笼——鸟语林,全国最大的花岗岩动物石雕——群虎雕塑以及化腐朽为神奇的马驷骥根雕艺术馆等文明全国的旅游景点;有全国最长的大型跨海空中索道,大连南部海域最大的旅游观光船,特种电影播放场所——四维影院以及惊险刺激的侏罗纪激流探险、海盗船、蹦极、速降等游乐设施。整体已经形成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标志性影响的经典品牌。

规划思路:

本项目应充分发挥山、海等多元丰富资源和其品牌优势、交通区位、旅游网络的优势,以构建国际一流的超级海洋主题公园为目标,整合资源,拓宽思路,打造品牌,提升品位,全方位打造高附加值旅游产品体系,引领国内、国际海洋主题公园的潮流。这次规划规划范围一是在海洋公园的管辖范围内,二是在大连总体旅游规划的全局下对周边用地性质的限定,以求海洋公园的功能外延,或者引导周边的开发建设。

——整合资源,就是整合目前项目区块的众多资源,从山林、海滩、场馆到海洋旅游资源,形成覆盖面更为广泛的综合性旅游区;

——拓宽思路,就是要从全国乃至东北的大市场、大需求角度,拓宽旅游开发视野。明确服务全国,面向东北亚,引领国际海洋主题公园发展的大思路;

——打造品牌,就是要抓住旅游网络不断提升、旅游市场强劲拉动的发展机遇,提升老虎滩的开发档次与整体品位,加强文化产品拓展,形成品牌优势;

——提升品位,就是在总体中提升,在现有项目不断提升的基础上,重点通过软环境的提升,加强休闲度假项目的开发,尤其是参与性、互动性项目、夜间项目、高端项目的设置。

形象定位:

在新的大连旅游总体发展框架中,老虎滩旅游区位于大连南部海滨风景区,而在大连旅游总体规划中对南部海滨风景区定位为“绿色大连,清凉滨海”——城市生态休闲度假区、大连城市休闲度假旅游的重要组成。发展目标为“城山林海岛有机结合的、生态型、休闲型都市海滨风景名胜区”。

随着大连建设浪漫之都的逐步深入,老虎滩作为大连海滨与城市旅游重要龙头项目之一,将对整个大连旅游发展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因而在总体定位中,不但要考虑现在的旅游发展格局,还要考虑将来大连旅游发展的需要。

主题定位

对于老虎滩主题的定位,在充分考虑目前资源开发的现状,以及将来可开发的方向、区块的优势等众多角度考虑的基础上,从与其他周边区块形成错位发展,互为补充的角度,整个老虎滩的主题定位为:

梦 幻 海 洋 主 题 公 园

产品开发定位

旅游产品开发将以海洋主题文化旅游为重点,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要方向,极地海洋世界为特色,建设集现代海洋文化观光、休闲度假、时尚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梦幻时尚乐园,总体形成具有鲜明海洋文化品牌特色的国际海洋主题公园产品体系。

形象定位

通过对老虎滩自身的文化特色、周边竞争态势和旅游消费潮流的比较分析,以及目前形象优劣的判断,将老虎滩旅游整体形象定位为:

梦 幻 海 洋 时 尚 虎 滩

发展目标

老虎滩旅游区应借助自身特有的区位、资源和品牌优势,通过时尚、浪漫产品的总体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海洋主题公园,提升大连旅游在国际旅游尤其在东北亚旅游网络中的地位。

老虎滩发展目标如下: 国际一流的超级海洋主题公园 功能分区与规划原则 空间布局

老虎滩总体空间布局的思路是根据现有开发基础与环境条件,本着有利于聚集人气、有利整体氛围营造、有利于基础配套的原则。在现有的用地范围内增大项目内容的外延,对周边用地的性质的限定(建议)。

根据老虎滩的现状、性质及其职能,规划采用了发散状布局结构对老虎滩进行功能及景区划分。将度假区划分为“四区八块”的基本格局。总体布局形成以极地馆为端点呈“V”字状向外发展,即:东半岛港湾码头区、魔鬼三角洲体验区、生态保育区、海岸风情区;西半岛鸟语林、好望角航海体验区;北部游客接待区;中部海湾海滨水上娱乐区。我们通过V状把八个主题区块结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新知识城概念性规划 篇5

定位:知识城定位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知识经济高地;汇聚全球精英人才,创造生态型国际化宜居宜业新城。

打造成为一个引领广州、广东以至中国产业高端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要在知识城汇聚全球的精英人才;要把知识城建设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生态宜居新城;要使新加坡先进的管理经验与中国国情相融合,在知识城得到成功的运用。

“北有中关村,南有知识城”。首期开发重点在数字化图书馆、南洋理工大学海外分校、会展中心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等。广州开发区目前已与新加坡当地商会机构签订了招商合作协议,与南洋理工大学签署了教育合作和项目引进的合作协议,并与中科院及其广东分院初步确定了合作框架和一批合作项目,拟在“知识城”规划建设省院合作核心载体。

规模:规划总人口54万人,其中就业人口27万人。规划范围123平方公里,建设用地60平方公里;其中启动区建设用地约6平方公里,产业用地占55%。

重点产业:发展研发服务、创意产业、教育培训、生命健康、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与环保、先进制造八大支柱产业,形成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导,高附加值制造业为支撑,宜居产业为配套的产业结构。其产业发展契合国家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的战略方向,将突出产业高端集聚、形成知识经济高地的功能。目前正谋划引进一系列高端研发机构、高端产业园区、国际著名大学分校、跨国公司总部、科技项目孵化基地、公用设施等重大项目。

战略定位:立足珠三角,辐射华南,面向全球,服务全国,影响东南亚,努力建设成为中国自主创新的先行区、知识经济的高地、推动珠江三角洲产业转型的强大引擎、中国—东盟区域性创新中心和生态宜居的新城区。

中新知识城选址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所提出的广州科学城北区的范围。按照规划与设想,知识城将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战略布局的核心区,成为引领珠三角、广东省乃至中国产业转型升级、高端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成为海内外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的首选地;成为产业、环境和社会相得益彰、和谐发展,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生态宜居新城;成为新加坡先进管理经验与广州市情、中国国情相融合并得到成功运用的示范区。

中新知识城借鉴新加坡先进的规划建设理念,以绿带和周边地区构成区域生态网络系统,科学规划城内路网与功能分区,共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三个新市镇,首期将开发约6~10平方公里的启动区。中新知识城将建设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并全面推行绿色建筑,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人与建筑、自然和谐共存。

重大项目谋划: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业设计谷、中国节能环保产业研究院、未来体验中心、中新工业技术研究院、珠江创新论坛、中国—东盟创新中心、世界百名领军型华人科学家创新园、世界研究型大学分支机构、国际健康医疗中心、中新知识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交通:选址位于广州市东北部萝岗区九龙镇。其中心区域距中心城区30多公里,距白云国际机场约24公里,距广州科学城约26公里。规划强调区域一体化发展,通过城际铁路、地铁等绿色快速公交和高、快速路联系,构筑与市中心区、广州空港等重要节点的快速通道,逐步建设成为广州东北部的城市副中心,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结构:规划结构强调城市的紧凑发展,由三个新的市镇组成多中心多等级的新城结构,北部新市镇发展新兴产业,中部新市镇打造成为整个知识城的中心,南部新市镇作为次中心。

生态:规划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低碳城市的营造,尊重既有的生态脉络,保留主要山体和水系等蓝绿基底;构建两条各约500米宽的绿道,联系两侧山体,可作为生物迁徙通道,保护区内生物的多样性;强调生态空间与产业、居住等空间的渗透,还突出了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新技术的应用。

产业布局:按“一核两区多园”布局产业。

一核:即以行政区、商业区为中心,重点发展研发服务业、创意产业、教育培训业、生命健康服务业、形成中心知识城的核心区。

两区:北部产业片区以现有工业园区为依托,重点发展先进制造、生物技术产业;南部产业片区主要依托科学城,重点发展信息产品制造、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

多园:在中新知识城核心区和南北两个产业片区规划建设研发设计园、创意产业园、生物技术园、信息技术园,新能源产业园等园区。

社会文化:规划突出村民与城市居民互融的理念,村民安置区与城市居民区相融合,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强调社会和谐的宜居生态新城。

可建设用地时间表:按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根据60平方公里可建设用地;知识城的规划建设分为近期(2009—2012年)规模10平方公里、中期(2013—2020年)规模30平方公里和远期(2020年后)规模60平方公里。

规划亮点解读中低密度住宅为主体现生态宜居理念。知识城可容纳总人口54万人,其中就业人口27万,整个规划中,有123平方公里用地可供建设,按北、中、南三大块来建设三个中心镇,每个中心镇两侧还相应设置一些卫星镇,每个镇会设快速路联接,住宅以中低密度为主,容积率为0.6—3.0,住宅层数从低层的1—2层至最高的16—20层,只有一处有21层以上的住宅。其中会设相关配套:如沿路商业广场、图书馆、公交中转站、医疗所、污水厂、中小学等,需要保留的文物古迹也予以保留,此外,还将会建包括南洋理工大学海外分校的3个大学,占地为166公顷。整个知识城中将会有540个组团公园,34个小区公园,用绿色生态来包围居住区,体现生态宜居的理念。

南部、北部镇以产业为主,中部镇以生活服务业为主。在原有地块上的当地14000户拆迁居民,刘太格表示,之前曾考虑究竟是让他们集中在一个点安置还是分散安置好,最好确定是分散安置,因为分散更易于他们与新入居民的融合。据悉,8个小区、3个组团将惠及这些居民。产业选择与国际发展趋势国家发展战略吻合。中新知识城在发展目标上将瞄准硅谷、新竹等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做到“北有中关村,南有知识城”。在政策上必须有足够的创新和突破,在管理权限上要扩大经济管理权限

在研发服务业方面,要重点发展跨国公司的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国有和民营大企业研发中心、公共技术研发和应用平台、咨询、法律、会计等中介服务、辐射国内外的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产业联盟。在创意产业方面,要重点发展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软件开发、动漫游戏。

在教育培训方面,要重点发展本科职业教育或再教育、国际商学院或国际性知名大学研究分支机构、大型企业高管人员职业和综合培训、面向东盟的经营管理文化教育培训。

在康复医疗方面,重点发展国际康复医疗机构、特色性的中医医疗医院、健康疗养。在信息技术产业方面,要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企业总部和软件产业。在生物技术产业方面,要重点发展生物医学、创新药物、生物信息、医药研发外包。

在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方面重点发展光伏产业、新能源装备、高效节能产业、新型储能产业、先进环保产业。在先进制造业方面,要重点发展数控机床的关键技术、混合动力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城市高速轨道交通中的关键技术、行业专用设备的整套解决方案、与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与节约环保产业纵向关联的先进制造、智能服务机器人和重大产品和重大设施寿命预测技术。

八大支柱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支撑、相互融合、共同繁荣的关系,预计经过三个阶段共计20年的发展,中新知识城将进入深度繁荣时期。臧所长认为知识城产业选择与国际发展趋势、国家发展战略基本吻合,知识城将成为实现国家新兴战略产业的重要载体,率先突破的先行区。

中新知识城项目还邀请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进行专题政策研究。昨日,该部部长隆国强作了“知识城政策体系研究”的演讲。他介绍了中新知识城政策体系研究的基本思路、制订原则,并从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开放政策、管理服务体制、开发策略等五个方面展示了知识城政策体系研究的成果。

薛晓峰表示,省市主要领导靠前指挥,省市各部门鼎力支持,广州开发区与新加坡星桥公司精诚合作,“知识城”正由当初一个令人向往的愿景式理念,逐步深化成为一套雄心勃勃的可操性实施方案。

一是今年8月下旬,在中新双方领导和双方各有关方面共同努力下,“知识城”项目已列入中新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有关合作框架。

二是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圆满完成。可研工作于4月14日开始到7月21日朱小丹书记访新期间双方交换备忘录文本,比原定时间提前40天完成。

三是城市规划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邀请了新加坡前国家总规划师刘太格先生开展“知识城”总体概念规划研究,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知识城”城市规划进行咨询研究,已形成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四是项目商业谈判进展顺利。今年8月上旬至今,广州开发区已与新加坡星桥公司举行了6次集中谈判与多次电话会议。从昨天开始进入第7次集中谈判。

五是招商引资、项目引进工作同步展开。已与新加坡当地商会机构签订了招商合作协议,与南洋理工大学签署了教育合作和项目引进的合作协议。

六是“知识城”政策体系研究和项目建议书编制先行启动。目前正在省、市领导的牵头下,抓紧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已提出了“知识城”初步政策建议,并委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开展“知识城”管理与政策体系研究,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编制立项建议书。

薛晓峰说,下一步,“知识城”规划建设任重道远,做到四个力争:

——力争于12月中旬结束项目商业谈判,年底前签署合作协议。

——力争在月底前完成知识城政策体系研究和项目建议书编制,为“知识城”项目报批和今后项目实施奠定基础。

——力争明年初启动知识城起步区建设,在省市领导和各部门的支持下,与新方通力合作,高标准高起点启动起步区建设。

概念性旅游规划 篇6

麻城信息港讯(记者袁朝高)8月3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会议,评审全日新公司关于西城新区概念性规划方案,听取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关于城市总体规划初步方案情况的汇报,麻城市评审西城新区概念性规划方案。李开寿、杨遥、涂新年、周晓华、凌礼潮、朱伯儒、李学良、王义阶、尹胜利、朱冬明、唐建勇、骆丽娟等市领导出席会议。湖北省城市规划协会会长、高级工程师蔡汝元主持评审会。上海全日新公司专家分别从规划理念。规划空间结构、功能布局、土地利用、景观结构、道路交通系统、环保绿地系统、电力、水系统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西城新区规划方案,并进一步说明如何实现规划,规划方案《麻城市评审西城新区概念性规划方案》。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专家围绕规划理念、城市定位、中心城区功能划分和总体规划十个关键问题,阐述城市总体规划初步方案。随后,与会专家从西城新区定位、规划可操作性、周边区域衔接等角度,对规划进行了分析评审。专家认为,要结合土地规划、城市经济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西城新区定位,注重规划可操作性,注重市区内外绿地一体化,注重城市经营、城市特色和城乡一体化,从长远和现阶段建设出发,使规划成为战略性规划。市长杨遥强调,西城新区概念性规划,实质是一个区域的战略规划,规划的水平将决定城市建设的水平。他要求,要在总体规划中充分利用好西城新区规划成果,指导当前建设,特别是项目落户不能损害长远发展,开发区、中馆驿镇、城区三办要加强对规划的控管力度,为未来规划实施创造条件,为未来的麻城描绘出美好蓝图。发展西城新区,战略规划很有必要!要有现代、及以后一段时间的超前感再也不能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了,要高标准的,如果实在没有能力,宁愿先空着!期待早日拿出方案要有现代超前感,在其以后20年至30年我的个天啊!还在评审啊!计划几年了,当时的美好蓝图现在还没有看出一点效果。整个一闹眼子的班子,都开发了几年,还在概念性规划评审,该是中长期规划咯西城新区在哪个鸟地方

概念性旅游规划 篇7

郊野公园是城市的边缘的自然景观区域, 它以其独有的资源和地理优势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认识自然的愿望。它的存在的是为了使市民在邻近市区的地方可以享受到郊野的康乐和教育设施。郊野公园具备开发生态旅游的独特优势, 而如何针对资源特色和优势, 提出科学地保护与利用, 将资源潜力发挥出来。

2 建设必要性

在龙岩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中,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组织与开发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龙岩三山郊野公园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满足城市居民公共生活的同时, 对于塑造城市形象、优化城市环境、和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 1 城市发展的需要

结合龙岩红色旅游发展规划要求, 对龙岩西湖山、大锦山、黄邦山公园进行景观概念设计, 通过红色主题文化塑造和休闲产业经济植入, 营造一个体现城市精神、生态环境优美、经济业态良好的综合性郊野公园, 从而提升城市形象, 完善城市功能, 促进城市产业经济发展。

2. 2 改善周边的生态环境

龙岩三山郊野公园的景观工程建设, 有利于市民更亲近绿色, 亲近自然; 有利于调节区域小气候等作用, 进化空气质量的, 给市民提供一个更优的生态环境。

3 实际案例———福建龙岩三山郊野公园概念性总体规划

3. 1 项目概况与区位

三山郊野公园位于龙岩市区西南郊区, 城市主干道华莲路正西侧, 未来这一区块将处于城市中心, 交通条件优异。本案辖西湖山、大锦山、黄邦山三座主峰, 山明水秀, 规划用地面积约1168 公顷, 其中水域面积8. 3 公顷。

3. 2 场地现状

西湖山、大锦山、黄邦山三座山体以丘陵山地及河流盆地为主要地形。北部西湖山为低矮丘陵, 与大锦山之间有红坊溪蜿蜒而过, 自西向东流向市区, 大锦山666 米主峰为三座山体最高峰, 向南黄邦山海拔逐渐降低。西湖山及大锦山多煤, 开采后遗留众多次生地貌特征, 但也对山体造成了破坏, 局部山体存在安全隐患。

3. 3 设计原则与设计理念

( 1) 生态保护优先。保护健全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景源, 突出山林野趣; ( 2) 依托资源, 合理分区。依据规划区地形地貌及资源禀赋条件, 根据配套产品的策划思路, 合理分区, 安排主打项目, 使各功能区主题明显而又相互呼应, 并以此进行总体布局; ( 3) 可持续性发展。协调、持续发展原则。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均衡近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关系, 使生态环境走上良性循环; ( 4) 土地的高效集约利用。规划区的生态保护要求、土地属性和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发展建设用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 旅游区在进行项目设置时应充分考虑现有土地利用状况, 在分析资源特色、市场需求及分期建设时序的基础上, 因地制宜进行生态景观林、服务设施及其它开发建设, 以实现对土地的有效利用。

3. 4 设计定位

根据规划区资源、自然地貌条件以及区域的发展方向等, 确定规划区旅游产品规划的指导思想是: 以保护生态环境和地方性文化为前提, 努力发展生态养生、休闲度假游和运动探险等旅游产品,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推出系列特征化、多元化、精品化的旅游产品, 营造龙岩市民的心灵家园, 营造观光、度假、养生体验、运动探险、文创等多层次旅游目的地。

3. 5 方案设计

3. 5. 1 主题构思

根据山的高差, 首先, 在山脊线上建设红色文化休闲景观轴 ( 一轴) ———龙岩红色文化休闲教育主题、其次, 在半山腰上建设环山路———体育、休闲度假、娱乐主题、最后, 在最接近城市的滨水区建设一带 ( 滨水休闲体验带) ———滨水商业服务主题, 层层递进, 有步骤地展开主题建设, 和城市功能形成自然衔接。沿规划结构构想展开公园的功能区域 ( 八大功能分区) : 滨水休闲体验区、旅游度假区、游乐场、红色文化体验区、户外运动体验区、生态植物园、动物园、生态农庄休闲区。

3. 5. 2 设计结构

( 1) 一轴: 红色文化体验轴。沿黄邦山至大景山山脊线上由南向北为景观轴, 以龙岩红色文化开始、发展、壮大、辉煌四个阶段为主题, 分别设立先觉台、星火亭、将军楼、燎原阁等景观建筑作为线路连接和控制点, 在景观轴大锦山区域从环山路到山顶, 结合登山路径在半山设立将军广场, 重点展现龙岩68 位开国将军生平事迹; ( 2) 一环: 生态景观体验环。在环山公路为主干, 串联全园各个功能分区, 在山地与城市的过渡地带通过道路坡度变化、路桥合理布局、植物林相变化营造一个起伏有序的多样化环形带状生态景观系统, 将城市引入公园, 让公园生长到城市, 形成城市和公园的有机过渡; ( 3) 一带: 滨水休闲体验带。从公园主入口开始通过在溪流两岸由东向西设置系列滨水活动项目, 同时结合滨水活动项目溯溪而上, 以桃花为特色植物, 将客家土楼元素融入建筑风格, 营造码头、亲水平台、生态驳岸、桥梁等滨水景观。通过船、桥、路强化西湖山和大锦山的空间联系, 成为公园东西双向城市的连接线; ( 4) 八大功能分区。以生态和区域文化相结合的景观手法, 在全园建设八个节点景观化的功能区: 滨水休闲体验区、度假休闲体验区、红色文化体验区、户外运动体验区、生态农业体验区、游乐园、植物园、动物园。

4 道路系统规划

4. 1 公园外部交通的衔接

规划道路拟利用外部较为完善的道路系统进行衔接, 华莲路和公园对接方向建设主入口, 主入口周边已经存在较为成熟的社区, 离火车站也较近。在现行和规划的公园附近的道路口建衔接道路, 和公园的规划项目对接, 建造公园的次级入口, 使公园的交通融入到市政交通系统中, 增加周边居民以及游客的可进入性。外部通往公园的主要城市干道上要设置明显的标识和引导系统。

4. 2 公园内部交通的衔接

公园内部的道路建设主要是依据景观、工程、生态三大原则, 主要分为五个主类: 五类道路的衔接共同构成公园的交通环线系统。道路规划具体详情可见道路规划图。

5 植物种植规划

公园种植规划整体布局遵循园林艺术布局法则, 达到“源于自然, 又高于自然”的景观效果。

植物景观规划应因地制宜, 不同功能分区需要有不同的植物景观特点, 依据据设计意境和主题的需要选择树种渲染气氛。根据公园各景区的性质和功能提出植物景观规划特点: ①强调植物景观的群落效果, 利用植物形体的不同创造不同特征的景观空间, 植物配置以常绿树种为基调, 同时科学合理地搭配常绿树和落叶树、乔木与灌木的比例; ②强调空间景观层次的丰富性, 做到多种乔木、花灌木、草、地被植物有机结合; ③强调植物群落的生态性, 达到最佳的遮阴滞尘、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生态防护和优化环境等作用。

6 结论

景观设计是在满足创造美、形式感和功能性的基础上, 也能够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和谐共存, 为人们提供舒适美观的生活环境, 创建生态体系。郊野公园是我国近年来非常热门并兴起的一种公园类型。想要体现郊野公园的“野趣”特征, 本文提出了规划建设的方向, 为其他郊野公园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齐童, 曾瑶, 张凡.国内外郊野公园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 2010 (12) .

[2]侯科龙.山地城市郊野公园规划设计初探[D].西南大学, 2011.

[3]郝美彬.山地型郊野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10.

田园生态新村概念规划浅析 篇8

【摘 要】在成都市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启示下,对青羊村现状进行评析,探索打破城乡分割的传统规划格局,使它融入城北新区,成为绵阳市的“新亮点”,提出能更好实现生态田园新村(城中村)规划方法的新思考。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田园生态新村;城中村

1. 项目概况

为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并依托蓝光地产的辐射作用,带动青羊村及周边地区整体开发,促进城北新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把青羊村打造为涪城区乃至绵阳市城乡统筹试点的示范项目。

青羊村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青义镇,规划范围是本村行政边界,总用地面积约172公顷,主要包括规划拟建(农民安置、集体经济用地、龙溪汉帝顿和科大美林),现状保留或在建(科大花园和现状已建)及已拍卖地块。

2. 区位与现状分析

2.1 区位分析。

青羊村距市中心8.4公里,东临绵江快速通道,西临绵广高速路,北接龙门镇小桥村,南靠西南科技大学,区位优势明显;它位于青义镇北部、绵广高速与绵江快速通道两条交通走廊之间,北临近高速下口,通过绵江快速通道与绵阳市区、江油市紧密联系,对外交通联系方便、快捷。在西科大南侧规划市二环路,未来与绵江快速通道设置互通立交,将使整个青义镇与绵阳市区融为一体,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交通优势(图1)。

2.2 现状分析。

现状以耕地、林地、农村居民点和部分村镇建设用地为主。村镇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西科大附近,包括现状青科市场、在建居住小区、西科大拆迁农民安置点、科大花园居住小区和在建科大美林居住小区;现状地形地貌以丘陵为主,山体高程大致在500至560米之间,整体地势呈东北和西南较高,中部略为平缓。现状植被茂盛,生态覆盖率较高,环境优美,自然生态资源丰厚;

现状农业依据良好的生态环境,瓜果蔬菜、苗木花卉等。一定的特色农业基础,不过用地较为零散,缺乏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有待进一步整合提升。

3. 规划构思、发展策划。

3.1 规划理念。

在成都市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启示下,从本村现状出发,规划理念如下:

整体考虑本村建设,使规划区的建设与周边环境结合,形成融合协调的整体环境;结合地形统筹考虑,打破传统机械的功能区划分模式,强调不同层次功能的综合性。从不同功能的要求出发,使总体布局达到功能分区明显、交通便捷通畅的要求;突出整体效果,标志性建筑结合整体布局、反应整个新村面貌和主题;通过特色打造、生态建设等手段,将该村建设成“以人为本、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新村及绵阳市的“后花园”。

图1 青羊村对外道路交通示意图

3.2 规划原则。

(1)生态田园型、景观多样性原则:规划建设势必对原有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在规划中保留适度的生态空间,尽量减少对现有生态环境的破坏;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建筑和基础设施后,尽量规划绿化用地,形成开阔的室外公共绿化空间,能更好营造生态良好的田园环境;注重沿绵江公路的景观设计,结合本村道路和集中绿化区及高低错落的建筑立面,形成延续性的绿化景观和富有韵律的建筑外部空间环境。

(2)交通便捷、以人为本原则:明确各级道路的功能定位和流线特征,规划完善各类交通体系,共同构造安全快捷、相互有机联系的“人、车分流”的交通体系。

3.3 发展策划。

《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对青义镇的描述:将青义镇产业定位为西部科技教育基地,在市域产业布局中属二级产业基地,中心城区用地布局中规划青义教育、居住组团。

3.3.1 发展目标。

著名的生态学家马世骏说:“农村是个由生态、经济、社会子系统组成的巨型复合系统。”那么,该村产业目标: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整合现状内部已有资源,依托教育产业,带动发展相关服务业;以蓝光地产为契机,带动商业地产的开发;以现状自然资源为基础,发展资源依托型产业项目;营销目标:融入市场营销理念,通过推广、宣传、打造品牌等方式经营,提高知名度。通过蓝光地产取得双赢双收的效果,使该村未来成为涪城区乃至绵阳市的“新坐标”,具有广泛的示范性。

3.3.2 功能定位。

生态农村建设中的生态产业内涵应该扩展到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产业层面。首先现状产业分析,依托西科大的辐射带动作用,主要以商业、餐饮业、服务业、生态农业和少量房地产项目为主,分布较为零散、产业级别较低,规划将整合现有产业基础,注入新的产业门类,形成一定的规模效益与集聚效益。接着产业定位,将从青义镇整体功能定位出发,充分利用教育产业优势,突出特色产业,在整个绵阳市区形成错位发展、优劣互补的产业格局。将该村打造为集“高档居住、商业商贸、教育文化、观光农业”四位一体的生态田园新村,未来走“功能复合、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

4. 规划布局

4.1 功能结构与用地布局。

(1)在功能定位和本村现状的基础上,力求做到用地布局科学、功能结构合理。用地布局尊重现状实际,选择坡度在25%以下的用地作为建设用地,以减少工程量,节约成本,25%以上的作为观光农业和绿化用地。规划时采用“一心、一带、四区”的平面结构布局(图2)。

(2)“一心”指处于本村地理中心位置,集教育文化、休闲娱乐和自主创业于一体,由教育科研孵化机构、教育文化博览馆、青羊公园和大学生创业街组成的连接各区的核心;“一带”是沿村北部和西北部,休闲观光农业和现代农业示范园绵延形成的生态农业带,成为旅游带和内部居住区的隔声带;“四区”由集高档居住、商务会所、旅游度假功能的生态田园小镇区,集居住、商业休闲、文化娱乐功能的混合用地区,商业综合区和商贸市场区组成。endprint

图2 青羊生态田园新区用地布局图

4.2 道路交通系统。

以《青义圣水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在本村入口区和商业集中区设置公共停车场,满足停车需求,减少对村内部及绵江快速通道产生干扰,保证内部环境的舒适和外部交通的通畅;在“一心”的外围布置一条自东北向西南展开的“吊钟形”主干道,把规划区内各功能区直接连接,一

端连接绵江路,另两端与一条连接绵江路的纵向主干道相接,在绵江路上的出入口与对面蓝光地产规划的道路形成良好对接,有利于道路交通的流畅、便捷。这条外围车行主干环线、一条贯穿农业生态带的次干道以及各区内部的人流线路形成完整的交通体系。该道路交通系统既能最大限度减少人车流的冲突,又能尽量维持居住区的安静,达到通畅、安全的人性化目的。

4.3 景观绿地系统。

景观规划立足“生态、文化、特色”三位一体的原则,以生态为导向、以人本为目的、以特色为目标,合理协调各景观要素,以营造环境优美、富有人情味、体现地方特色的景观。

4.3.1 景观系统规划。

(1)结合用地布局及道路网的建设,从景观轴线、景观中心、景观节点、景观视线走廊等景观要素出发,注重利用优越的现状自然条件,力求塑造和谐统一并符合生态田园新村的景观形象。

(2)“吊种形”主干道是景观主轴线并设置景观节点,青羊公园是景观中心与景观节点形成发散状布局,景观中心与景观节点形成景观视线走廊。充分利用流经本村的龙溪堰活水体,把“山、水、田、林、园”作为主要元素形成“点、线、面”的景观布局。借鉴西科大景观设计手法,把活水体作为本村独具特色的景观之一,在青羊公园和生态田园小镇布置亲水空间,更加突出生态化、田园化和人性化;此外,建筑布局充分利用地形特征,形成层层跌落,起伏有序的天际线,成为本村又一道亮丽的景观。

4.3.2 绿地系统规划。

在景观系统基础上,规划“两环、三面”的绿地系统,形成与道路系统相呼应的绿地系统网架。“两环”:一条吊钟环形主干道景观主轴线、一条贯穿农业生态带的次干道景观线的公共绿地;“三面”:一面是紧挨绵江快速通道的带状绿化带,另两面是环形主干道向高档居住区内延伸的两路段上的带状绿化带。

5. 结语

新农村建设目前正火热进行,这方面的相关理论还不完善。如何建设生态良好、和谐发展的21世纪新农村,仍然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青羊村概念规划项目,尝试性摸索城中村改造时建设田园生态新村规划方法的新思考,有待在今后的具体实践中验证。

参考文献

[1] 邹君.生态农村的内涵及其建设方法初探[J] 农业环境与发展,2004(5).

[2] 唐秀丽,赵荣山,陈平.生态 特色 人本-小城镇景观规划三位一体论[J]小城镇建设,2002(12).

[3] 艾智科,黄发林.现代田园城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以成都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 2010, (3).

[4] 张栋国.有关城市发展的几个问题探讨-读“田园城市”有感[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3).

[文章编号]1619-2737(2014)12-15-261

[作者简介] 张玉芳(1981.12-),女,籍贯:河南省商丘市,学历:硕士,学习院校:四川省绵阳市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上一篇:在协会会长办公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专业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