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康复锻炼

2024-10-19

肺康复锻炼(精选11篇)

肺康复锻炼 篇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是一种最常见和多发的疾病, 同时也对老年的健康也有着很大的影响。该病主要在咳嗽、呼吸困难以及活动耐力差方面上显现, 这些方面对老人的生命质量严重影响。在卫生资源中老年COPO患者是最大受用者[1]。根据最新研究可知, 对于COPO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 就要从肺功能的康复和锻炼上入手。因此, 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医学院校学生资源, 对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协助, 帮助社区中的COPO患者缓解并实施家庭肺功能的康复与锻炼的指导, 得到很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患者有30例, 其中男17例, 女13例, 最大81岁, 最小45岁;病程最短为15年, 最长的为42年, 其中患者中有78%的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方面的慢性疾病。30例患者均为2011年9月—2012年12月在笔者医院呼吸科出院的COPD缓解期的患者, 其呼吸困难程度分别为:0级0例, 1级7例, 2级13例, 3级8例, 4级2例, 且均有吸氧史。其中呼吸困难的分级标准可分为:0级、1级、2级、3级、4级。0级就是除了剧烈活动以外, 并没有明显的呼吸困难;1级则是在上缓坡和进行快走的同时出现气短现象;2级主要是根据自己在地上行走时的速度, 出现呼吸困难时, 需要停下来呼吸, 或者出现呼吸困哪时, 会比同龄的人步行的很慢。3级是在平地上步行100米或数分钟后需要停下来呼吸;4级是有明显的呼吸困难而不能离开房屋, 或者穿脱衣服时气短[2]。

1.2 具体实施方法

在医学院校护理本科生中选拔一批学习成绩较好, 具有爱心和责任心, 能懂方言具备和社区老人进行有效沟通能力的学生进行肺功能康复锻炼相关知识的培训, 在社区护理人员的带领下走访COPD患者, 详细了解病史, 准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和呼吸困难的程度, 再此基础上对患者建立家庭护理健康档案, 同时根据患者需求和现有的居家场所和设备来“量身定做”制订肺康复锻炼计划, 并依据患者的病情和接受能力, 每周由学生上门具体实施指导和陪练1~2次, 要求家属照顾者参与, 社区护理人员巡回检查指导效果,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1.3 具体干预内容

(1) 呼吸肌锻炼:包括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全身呼吸体操; (2) 深呼吸有效咳嗽训练; (3) 体能训练:包括下肢肌力训练, 如:定量散步、医疗行走, 上肢肌力训练, 如:太极拳、上举运动以及交叉两臂触肩等。每次15~30 min, 每天2次, 指导陪练时间6~12周后逐渐由家属照顾者取代陪练。训练时间、次数、方法应据病人状况而定, 每做一次运动后, 脉搏控制在 (170-年龄) 以内。美国运动医学会认为, 5 min以下的运动训练不能改善心肺功能, 每次锻炼的总时间应为15~60 min[3]。 (4) 健康教育指导:包括COPD疾病的认知、营养支持、呼吸的控制和放松方法、坚持肺康复训练益处等。

2 结果

30例社区老年COPD缓解期患者通过社区正确的家庭护理干预, 提高了功能性锻炼能力, 改善了呼吸困难状况, 患者咳嗽、咯痰、气短等主观症状明显减轻, 发病次数减少。经家庭肺康复锻炼指导干预3~6个月后, 改善了呼吸困难的状况, 患者呼吸困难程度分别0级4例, 1级12例, 2级8例, 3级5例, 4级1例。

3 体会

社区老年C O P D患者因病程长, 预后差, 易反复发作, 迁延不愈, 患者常有焦虑、易怒、烦躁和忧郁等情绪[4]。因此, 心理护理必须贯穿社区老年COPD患者家庭护理的始终。社区护士和医学生陪练员要及时正确引导、安慰老人, 鼓励患者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家庭活动, 对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要及时予以真诚的鼓励。同时, 积极做好相应的健康教育, 尤其在家中实施肺康复活动锻炼计划时, 更应对其家庭照顾者强化这方面的知识。COPD对病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具有明显的影响。因此, 肺康复锻炼指导护理必须同时重视这两方面。肺康复活动锻炼可减少患者对发生呼吸急促的恐惧性, 由于活动能力提高, 从而增加了患者生活的自信心, 改善了生存质量, 减少患病状态。

在老年COPD患者中大约有30%的病人会出现进行性体重下降[5]。肌肉组织减少会引起呼吸肌萎缩, 最后导致病人呼吸衰竭。因此, 要重视营养支持在肺康复锻炼中的作用, 营养支持是解决老年COPD病人体重下降的最有效方法, 为使营养支持达到良好的效果, 社区护士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饮食指导。包括:健康的饮食及膳食均衡, 每天多种水果和蔬菜、含高纤维素的谷类食品和鱼, 并要注意缓慢进食, 特别是在休息的情况下也存在气喘时, 避免暴食, 足量饮水等。同时, 使患者掌握COPD疾病知识, 纠正不良生活方式, 教育与督促及时戒烟, 可减少呼吸道刺激, 防止呼吸道阻塞的进一步加重。

肺康复活动锻炼是帮助社区老年COPD患者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其成功与否, 与社区护理人员的工作密切相关。社区护士应全面掌握社区老年COPD患者的病情变化, 同时, 由于社区老年COPD患者, 体质差, 接受能力弱, 所以在实施家庭肺康复锻炼指导时社区护士要因人而异, 制定个性化的计划, 并建立记录手册, 定期进行强化指导及效果评价。

摘要:本文针对社区日益增多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总结了近年来我们如何充分利用医学院校学生资源, 对社区缓解期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家庭肺功能康复锻炼指导的体会, 旨在为社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家庭肺功能康复锻炼提供借鉴。

关键词:社区,老年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康复锻炼

参考文献

[1]周士枋.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5, 20 (9) :703-704.

[2]彭敏, 蔡柏蔷.美国胸科协会和欧洲呼吸协会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修订[J].中华内科杂志, 2005, 44 (5) :394-397.

[3]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626.

[4]周玉兰, 刘枢晓, 米继民.呼吸机功能锻炼及心理护理对COPD康复期患者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 2004, 19 (4) :361-363.

[5]王平, 王少红.控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有效途径[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5, 24 (3) :105.

肺康复锻炼 篇2

有以下方法可试:

一是悬垂法。利用门框或单杠等物进行悬垂锻炼。每日早晚各1次。悬垂锻炼实际上是二是弯腰、转腰锻炼法。它包括前后大弯腰、左右侧弯腰、左右转腰等锻炼,每日早、晚各做1次。按中等速度、稍用力的要求进行,同时要循序渐进。

三是按摩法。以按摩肾俞穴(两侧腰眼)为主,每日仍是2次。按摩到有酸痛并有向下肢扩散的感觉为度。中医认为,肾俞穴属肾经,常按摩它既能壮肾又能祛腰痛等病。

四是保养法。主要是把医生治疗与日常保养有机结合起来,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注意做到“十不”,即:不久坐、不久站、不负重、不弯腰(急性期)、不抱小孩、不穿高跟鞋、不低头、不坐矮板凳、不劳累、不着凉(腰部)。两护,即:护腰(冬季用纸样薄的塑料泡沫料等围腰,保暖并吸潮湿),护背(穿毛背心和棉背心等)。

“四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较好的自我保健方法,对防治腰突症有较好的效果。悬垂法和运腰法,通过对腰椎牵拉与运动,有活动腰椎关节和改善症状的作用。但应注意几个问题:

1.悬垂时应注意放松腰部及下肢,使重量自然下垂,以达到牵引腰椎的目的。2.悬垂的上下动作一定要轻,避免因跳上跳下的动作过重而损伤腰椎,加重病情。3.运腰法在进行弯腰或转腰时动作要缓慢而轻柔,避免剧烈的大幅度活动造成新的损伤。

4.悬垂法与运腰法的锻炼都要循序渐进,运动量逐渐增加,并持之以恒。

拿东西的时候要小心,特别是拿比较重的东西时最好是蹲下去拿,尽量不要让腰上用很大的力,每天倒走15-20分钟,晚上睡觉的时候要坚持做腰背肌锻炼,至于锻炼方法有以下几种:

(1)仰卧位锻炼法:①双肘屈曲向下支撑肘后,仰头和抬起胸部。②双肩和足跟支撑时抬起臀部。③交替直腿抬高或双腿直腿抬高。④头、双肘和脚跟支撑时抬起胸腹部和骨盆

(2)俯卧位锻炼法:①双前臂支撑时抬起头与上身。②交替直腿向后始起。③两手放背后,抬起头及上体。④飞燕,即上肢后伸,头与背部尽力后仰,下肢直后伸,全身起,让腹部着床

(3)站立位锻炼法:①腰背肌伸屈运动。②直腿前后摆动。③侧体运动。④转体运动。⑤后伸运动

(4)打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最适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者。(5)平时保持正确姿势与体位。继续进行的牵引治疗,它不仅使腰等部位得到放松,而且还增强了局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腰椎间盘突出症预防和康复

(一)病因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以后,加上某些外伤,慢性劳损,以及湿寒等综合因素,使腰椎间盘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连同髓核一并向外膨出(易发于4

至5节),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血管或脊髓等组织引起的腰痛,伴有坐骨神经放射性疼痛症状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二)多发于人群

1、从年龄上,本病一般发生在20--40岁之间,即青壮年易发生此病比例大约占整个发病率的80%。

2、从性别上,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男性,因为男性体力活动较多。较频、腰部活动范围大。

3、从体型上,一般过于肥胖或过于瘦弱的人易致腰椎间盘突出。

4、从职业上,劳动强度较大的产业工人多见。

5、从姿势上,每天常常伏案工作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及经常站立售货员、纺织工人等较多见。

6、从生活和工作环境,若环境经常 潮湿或寒冷,也易发生腰椎间盘突出。

7、从女性的不同时期,产前、产后及更年期为女性腰椎间盘突出的危险期。

(三)症状

主要症状为腰痛和坐骨神经痛。腰痛多局限于下腰部、腰骶部。坐骨神经痛常为单侧,并沿患侧大腿后侧向下放射至小腿外、足跟或足背外侧;若椎间盘突出较大或位于椎管中央时,可为双侧疼痛。咳嗽、喷嚏、用力排便时,均可加重疼痛,行走、弯腰、伸膝起坐时牵拉神经根也使疼痛加剧。屈髓、屈膝卧床休息时疼痛减轻。疼痛多为间歇性,病程长,其下肢放射部位感觉麻木。

(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注意事项

(1)反复弯腰扭转以及长时间伏案工作最容易引起腰突,所以要避免。

(2)避免持重物,最好不超过5公斤。

(3)急性期病人少活动,重症的可戴特制医用腰围。

(4)治疗期间应绝对卧床休息来配合,最好选不要选用软床来休息。

(5)不要做长时间按摩,易引起黄韧带增生肥厚,导致椎管狭窄。

(6)注意腰部保暖和保健(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优质的加热床垫),即使是夏季也不要贪凉,否则会影响病情恶化。

(五)康复方法

韩国长寿牌温控玉石床垫具有多种理疗功能(远红外线、玉石温灸、超长波等),对于腰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早日康复具有极大促进作用。

(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自我锻炼

在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保持正确的姿势,可明显减轻疼痛症状和稳定病情。在恢复期,进行必要的功能锻炼,有利于病情的康复,并防止腰腿痛症状的复发。

一、急性期

1、卧位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应睡较硬的床垫,仰卧时膝微屈,腘窝下垫一小枕头,全身放松,腰部自然落在床上。侧卧时屈膝屈髋,一侧上肢自然放在枕头上。

2、下床 从卧位改为俯卧位,双上肢用力撑起,腰部伸殿,身体重心慢慢移向床边,一侧下肢先着地,然后 另一仙下肢再移下,手扶庆头站起。

3、坐位 坐位进腰部挺直,椅子要有较硬的靠背。椅子腿搞度与病人膝到足认错的高度相等。坐位时,膝部略高于髋部,若椅面太高,可在足下垫一踏板。

4、起座 从座位上站起的,一侧下肢从椅子侧面移向后方,腰部挺直,调整好重心后起立。

二、恢复期

恢复期做自我锻炼,使腰背部肌力增强,一可增加腰椎活动度,二可增加腰脊柱的稳定性。

1、仰卧抬起骨盆 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足和背部作支点,抬起骨盆,然后慢慢落下,反复20次。该动作能矫下骨盆前倾,增加腰椎曲度。

2、抱膝触胸 仰卧位双膝屈曲,手抱膝使其尽量靠近胸部,但注意不要将背部弓起离开床面。

3、侧卧位抬腿 侧卧位,上侧腿可伸直,下侧膝微屈,上侧腿侧抬起,然后慢慢放下,反复数十次。

4、爬行与膝触肘双膝及上肢撑起俯卧,腰部放松核发慢慢上沉,重得10次后,一侧下肢伸直,屈膝使其尽量触及同侧肘关节。重复15次。

5、直腿抬高 仰卧位,将双手压在臀下,慢慢抬起双下肢,膝关节可微屈,然后放下,重复15次。

6、压腿 坐在床面上,一膝微屈,另一下肢伸直,躯干前倾压向伸直的下肢,然后交换成另一下肢。此动作也可在站位进行,下肢放在前面的椅背上。

常见病的康复锻炼 篇3

一、冠心病 体育锻炼是冠心病综合治疗的组成部分,有助于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患者可进行中等强度的步行、慢跑等有氧训练。千万要注意,在心绞痛发作和心肌梗死病灶尚未修复时期不要运动。老年医学研究者提出:清晨3-8点是老年心脏病的危险期,此时血压最高,易中风猝死。如果这时进行不恰当的锻炼,特别容易发生意外。因此,建议在上午10时左右锻炼最好。每次外出锻炼时,应随身携带急救药。

二、高血压 据调查,无论何种职业的人,体力活动程度越高,高血压的发病率越低。除因病重卧床者外,各种高血压患者均可进行室外体育锻炼,如步行、慢跑、太极拳、医疗体操、骑自行车等。运动量虽可适当大一点,但心率不要超过130次/分。切忌做鼓劲憋气、快速旋转、用力剧烈和深度低头的动作。

三、肥胖症、糖尿病 肥胖是促使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适当运动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重要手段,运动对Ⅱ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要比药物来得更直接,更安全有效。它可以通过肌肉运动增加脂肪和糖的消耗,从而减轻肥胖,使血糖和尿糖降低。体育锻炼治疗糖尿病与肥胖病的原则是体育锻炼与控制饮食二者结合应用,方法有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一般速度的散步,隔天走一小时,一个月可减脂肪0.65千克,一年可减少8千克。糖尿病病人的身体情况一般都比较差,宜从轻微的活动开始,随着体质的增强,可逐渐增加运动量。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造成机体缺氧使乳酸堆积而出现酸中毒;同时还要注意不要在注射胰岛素后、吃饭之前(空腹)运动,以防发生低血糖(应随身携带易吸收的糖类,以备低血糖时应用)。

四、慢性支气管炎 坚持耐寒锻炼,其方法是从春季开始,先用手摩擦头面部及上下肢暴露部分,每日数次,每次数分钟,到皮肤微红为止;夏天用凉水毛巾,拧干后做全身摩擦,每日1-2次,并用手捧凉水冲洗鼻腔;秋后用冷水洗脸、擦身,或洗冷水浴,要持之以恒。这样可提高对外界温度变化的适应性,增强抗病能力。另可练习呼吸保健操,因为进行深呼吸运动,不仅对呼吸肌是一种锻炼,还可改变肺内压力,迫使肺泡内残气的排出,增加换气量,同时对肺泡组织的弹力恢复也非常有利。地点选择湖边、树林、公园为好。

五、肩关节周围炎 简称“肩周炎”,50-60岁的人多见。发病时肩部周围疼痛剧烈,夜间更加明显;后期肩关节活动受到限制,临床治疗上,疗程长且效果不明显。除推拿等治疗外,体育锻炼最为有效。方法以活动关节为主,其关节活动的幅度,要由小到大,最后做到最大可能的范围。如,用健肢同患肢做向上举的动作、用患手摸背以及用患肢顺墙向上爬摸等。另外,跳交谊舞能预防和辅助治疗肩周炎,对中老年患者来说是再适宜不过的了。兼有颈椎病的患者每天应坚持做转颈运动。

六、慢性腰腿痛 主要是由于腰椎骨关节退行性变化和腰肌的慢性劳损以及肌无力等引起,应以腰、背和腿部肌肉锻炼为主。有太极拳、五禽戏、体操、散步、慢跑、门球以及退步行走。退步行走能通经活络,壮腰健身,每日可坚持两次,每次约5-10分钟,对于腰肌劳损疗效显著。运动中不应超量负重锻炼,以免引起新的损伤。

(郝影)

肺康复锻炼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6月至2007年12月在本院附属医院呼吸科出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纳入标准: (1) 其病史、查体、肺功能及胸片检查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制订的全国COPD诊断标准; (2) 患者居住所在均为附属医院社区管辖范围内; (3) 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 (4) 患者的家庭或照顾者能够积极参与。排除标准: (1) 长期卧床; (2) 老年痴呆; (3) 语言沟通障碍; (4) 严重心肺功能衰竭; (5) 家庭或照顾者不理解接受者。

1.2 方法

操作步骤: (1) 详细了解病史, 建立社区档案; (2) 准确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和呼吸困难程度; (3) 在评估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需求和现有的居家场所来“量身定做”制定切实可行的肺康复活动锻炼计划; (4) 依据患者的病情, 每周上门实施指导1~2次, 尽量要求病人的家庭或照顾者也参加; (5) 及时掌握老人心理变化, 当康复训练感到困难时鼓励并协助老人将训练完成; (6) 使老人的家庭或照顾者参与进来并清楚肺功能康复在疾病康复中的重要意义以取得配合; (7) 酌情辅以吸氧、营养支持; (8) 锻炼前后分别进行心理健康的评估。

1.3 肺功能康复锻炼总体方案

1.3.1 呼吸肌训练 (1) 缩唇呼吸;

(2) 局部呼吸体操:按呼吸时呼吸肌活动的情况分为: (1) 胸式呼吸; (2) 膈式呼吸; (3) 混合式呼吸。 (3) 全身性呼吸体操:步骤 (1) 平静呼吸; (2) 立位吸气, 前倾呼气; (3) 单举上臂吸气, 双手压腹呼气; (4) 平举上肢吸气, 双臂下垂呼气; (5) 平伸上肢吸气, 双手压腹呼气; (6) 抱头吸气, 转体呼气; (7) 立位上肢上举吸气, 蹲位呼气; (8) 腹式缩唇呼吸; (9) 平静呼吸。

1.3.2 体能训练 (1) 下肢训练:

定量散步、医疗行走、踏车试验、蹬车训练; (2) 上肢训练:医疗体操、太极拳、做上举运动, 2~3min/次, 2次/d, 或使用上肢拉力器训练, 重量0.5~2.0kg, 连续拉10~20次。训练时, 要配合呼吸进行, 拉起吸气, 放松呼气。训练时间、次数、方法应据病人状况而定。坚持量力而行, 循序渐进, 逐步增加负荷的原则, 防止出现呼吸肌疲劳。

2 结果

45例COPD患者均完成6个月以上的肺功能康复锻炼。

COPD患者通过肺功能康复锻炼主观指标如患者SCL—90各阳性因子与阴性因子比较 (P<0.01) , 有显著差异性, 咳嗽、呼吸急促症状较前改善, 感冒次数减少, 生活能力及活动耐力提高。

3 结语

COPD患者除有渐进性体力丧失外, 在其躯体症状表现的同时, 心理活动也有明显改变, 主要表现为躯体化、焦虑、恐惧及抑郁。COPD患者进行肺功能康复锻炼前其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阳性因子明显高于锻炼后 (P<0.01) , 差异有显著性, 说明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常见于COPD患者中, 大多COPE患者原于平时一活动即出现气短气急, 无法参加家务和社交活动, 因此常伴有不良自我形象感。心理社会学检查证明:肺康复活动锻炼可减少患者对发生呼吸急促的恐惧性, 由于活动能力提高, 所以减少了完成动作的能量消耗。改变了以往由于害怕呼吸状况发生恶化而对锻炼的畏惧心理, 从而增加了锻炼的主动性和持久性, 增强了生活的自信心, 改善了生存质量, 减少患病状态。

有报道认为, 采用呼吸体操在COPE患者缓解期能够提高呼吸肌肌力, 有效增加患者支气管内压, 扩大支气管内径, 防止支气管过早闭塞, 改善呼吸功能障碍程度, 提高通气功能, 预防呼吸肌疲劳和呼吸衰竭的发生, 提高生命质量, 方法简单易行, 可作为COPD患者康复治疗的有效手段。

此外, 下肢训练可见于所有肺康复方案中, 其结论为:经训练后 (疗程4~6周) , 呼吸功能并无明显改善, 行走能力则大为提高, 对亚极性负荷的耐受性普遍提高, 而上肢训练则有利于提高适应性, 降低通气需要, 因此不容忽视。通常训练老年患者多采用太极拳、上肢运动等缓和性方案, 中年患者可使用拉力器。有研究认为上肢肌力训练具有对上肢活动发生呼吸短促的去敏感效应, 降低在亚极量运动中的能量消耗。

肺康复活动锻炼是帮助COPD病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其成功与否, 与社区护理人员的工作密切相关。社区护士应全面掌握COPD病人的病情变化, 建立记录手册, 定期进行强化指导及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探究肺功能康复锻炼对COPD患者改善呼吸功能, 提高身心健康的影响。方法对社区45例COPD患者实施肺功能康复锻炼指导。结果45例COPD患者均完成6个月以上的肺功能康复锻炼, 有显著差异性, 咳嗽、呼吸急促症状较前改善, 感冒次数减少, 生活能力及活动耐力提高。结论肺康复活动锻炼是帮助COPD病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其成功与否, 与社区护理人员的工作密切相关。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肌训练,体能训练

参考文献

肺康复培训心得 篇5

心得体会

首先,感谢医院护理部领导、科护士长的培养以及各位同事在工作上的支持,让我有幸参加了广东省护理学会组织的首届《慢病全程康复新技术、新进展》的学习班。也非常感谢每位为我们倾囊相授的老师们,您们辛苦了。通过这次学习,本人增长了不少见识,可以说感受颇深、收益匪浅。现将学习体会汇报如下:

在理论学习中,我们接受了中山三院、广医一院、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等教授、临床专家、护士长的授课,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肺康复的新进展,吸入疗法的临床应用,气管切开患者呼吸训练及说话瓣膜的应用,误吸的风险管理,COPD之家及家庭无创呼吸机在肺康复中的运用,气道管理及有效排痰方法的选择,肺康复的评估及实施流程,中医特色护理在肺康复中的应用,院外慢性肺病人的社区康复护理与居家访视,居家氧疗的实施及注意事项,社区护理工作模式之慢病管理,肺部康复呼吸操的实操演示,住院患者营养护理模式构建,等等。

这次学习对我来说是理论与技能的提升,是理论、高度和技术的洗礼。首先,更新理念:如对肺康复有了新的认识,它 不是简单的呼吸锻炼,也不是患者的后期治疗,而是在详细的患者评估和个体化治疗的基础上的一套多学科合作的综合干预措施,包括:运动锻炼、教育和行为改变等。肺康复的多学科团队包括有:医师、护士、家属、营养师、精神科医生、药剂师、呼吸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物理治疗师。其次让我认识到慢病早期康复的重要性,并掌握了新的COPD评估方法如:COPD评估测试(CAT),改良英国呼吸困难指数(mMRC)等。对慢病全程康复的新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

这次的学习也让我认识了很多优秀的护理工作者。在学习中互助,从她们身上使我深切地感受到一个医疗工作者的谦虚、严谨的精神,踏实的工作态度,对病患的用心,对同事的呵护。

心率——心梗病人康复锻炼的尺子 篇6

当然,在住院期间由于病情严重,康复锻炼必须在医护人员的监督指导下进行。那么出院后是否需要继续康复锻炼呢?回答是肯定的。患者出院后只有坚持进行康复锻炼,才能真正恢复健康。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复锻炼不同于正常人的体育锻炼,既要让心脏受到一定的锻炼,又不能让它负担过重。如何正确掌握这个尺度呢?最简便最常用的方法是测量心率。康复锻炼心率值的计算方法是:出院时先在医生的监测下作一次低水平的运动试验,或登1~2层楼,测出最大耐受量的心率值(称峰值心率)。康复锻炼心率值=(峰值心率-休息心率)×60%或70%+休息心率。比如,峰值心率为160次/分,休息心率为60次/分,那么,康复锻炼心率值=(160-60)×60%或70%+60=120~130次 / 分。这位患者在康复锻炼中应尽量达到这一心率值。

康复锻炼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开始时先采用运动量小的活动,如自理生活、养花种草、家务杂活、气功站桩等,逐步进展到散步、打太极拳、骑自行车、游泳、打网球、慢跑、轻体力劳动等。活动项目的选择可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体力及环境条件自行决定,只要能达到康复锻炼心率值即可。

在锻炼过程中还应注意:

1.康复活动后不应感到疲劳。患者应学会自我评定锻炼后的感觉,如果没有持续的疲劳感,没有关节与小腿的疼痛,以及失眠等现象,说明活动量是合适的。否则就要减少活动量。

2.每次康复锻炼前后,都要进行8~10分钟的准备活动和还原活动,方可正式开始锻炼或休息。准备活动和还原活动可采取一般速度的步行或弯腰伸臂等活动。

3.学会在10~15秒内计算出1分钟的心率,以防活动时心率超过康复锻炼心率值。锻炼后,必须充分休息15分钟以上才可进餐或洗澡。

4.每次进餐以八九成饱为好。忌食刺激性食物或饮料,如酒、咖啡、浓茶等。夜间要保证充足的睡眠(8~10小时),中午适当午休。衣服要宽松易于穿脱,保持不冷不热。鞋宜软底,或垫以厚软垫。

5.遇有天气变化,过冷或过热、下雨潮湿等,都会额外增加体力的消耗,需适当减少活动量。如遇感冒发热等,应暂停活动,待痊愈后再根据体力情况进行活动。身体特别衰弱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重新由低水平活动量开始。

6.消除不利因素,如戒烟,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等。

7.定期去医院检查,经常取得医生指导,根据身体恢复情况调整康复锻炼的活动量,以便获得最好的效果,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8.要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乐观豁达,切忌抑郁。许多患者由于病后生活方式的改变,对身体的担忧,对家庭和工作的责任感,以及对性生活的忧虑等,往往情绪低落。对待这些问题除了需要医生的指导,主要靠自己正确认识。生活方式改变了,有利于防止心肌梗死复发,所以要努力去适应;既然已出院,说明危险期已过,不必过于担忧;只有积极康复锻炼,才能早日恢复工作,并承担起家庭的职责;凡能自己登上2~3层楼的人,大体能过正常的性生活。

肺康复锻炼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COPD患者166例, 男108例, 女58例, 年龄47~88岁, 中位年龄68.7岁。其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指南标准。其中慢性支气管型 (BB型) 94例 (56.63%) , 肺气肿型 (PP型) 72例 (43.37%) ;合并呼吸衰竭27例 (16.27%) , 肺源性心脏病31例 (18.67%) 。

1.2 方法

本组患者均给予有效抗感染、氧疗、预防和控制心力衰竭、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控制心律失常等治疗, 同时进行常规护理和给予康复锻炼指导。

2结果

166例患者中有157例经治疗和护理病情好转, 呼吸功能及生活质量均获明显改善, 有效率达94.58%。

3护理

3.1 一般护理

3.1.1 生活基础护理:

保持病室环境清洁、舒适、空气新鲜, 室温与相对湿度适宜, 并应鼓励患者多饮水[2]。注意保暖, 防止受凉感冒, 吸烟者劝其戒烟。病情较轻者可适当活动, 病情较重者应卧床休息, 预防并发症发生。

3.1.2 合理氧疗:

长期氧疗能稳定或阻断肺动脉高压的发展, 纠正低氧血症而又不引起高碳酸血症酸中毒的危险, 且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 改善其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长期氧疗还能使红细胞压积减少, 血液黏稠度降低, 使心肺氧供增加, 缓解肺心病的发展。COPD患者长期给氧, 要注意用氧安全, 避免吸入氧浓度过高, 引起二氧化碳潴留及氧中毒。患者均采取持续低流量吸氧, 采用鼻塞法或面罩法, 氧浓度25%~30%, 1.5~2L/min, 时间每天>15h, 密切观察缺氧症状有无改善, 动脉血氧分压达到60mm Hg (1mm Hg=0.133kPa) 时为疗效满意。

3.2 营养护理

COPD患者由于呼吸功能增加、发热等因素, 常导致能量消耗增多, 机体处于负氮平衡, 降低了机体免疫功能, 感染不易控制, 呼吸肌易疲劳甚至衰竭。因此, 有效的营养干预和合理的饮食调整及适当指导, 对改善营养状况和呼吸肌功能, 促进COPD患者的疾病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有研究表明, COPD患者热卡和蛋白质的摄入量为正常每天营养需要量的118%和141%[3]。嘱患者少食多餐, 以流质、半流质或软食为主, 少食产气食品 (如牛奶、大豆等) , 多吃高蛋白、高纤维素的瘦肉、鱼、蛋和新鲜蔬菜、水果等。热量比例糖类占50%~60%, 脂肪占20%~30%, 蛋白质占15%~20%, 其中优质蛋白占50%以上。若患者处于应激状态, 分解代谢增强, 蛋白质供给可适量增加, 必要时经静脉补充。

3.3 呼吸道护理

呼吸道护理是控制或缓解气促症状和为呼吸康复锻炼提供条件的基本措施。其主要目的是充分引流呼吸道分泌物, 促进气道通畅, 主要是教会患者正确的排痰方法, 护士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 指导患者先行5~6次深呼吸, 深吸气末保持张口状, 连续咳嗽数次, 使痰到咽部附近, 再用力咳嗽, 将痰液排出。对长期卧床、久病体弱无力咳嗽或感染严重、痰液黏稠不易咯出者可拍背协助其排痰, 每2~3小时翻身1次, 每天拍背2~3次。同时鼓励多饮水, 使用祛痰剂或采用超声雾化吸入疗法湿化气道使痰液易于咯出。必要时, 采取体位引流方法促使痰液排出, 一般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每天坚持2~3次, 5~10min/次, 耐受后可渐增至20min/次。

3.4 用药护理

急性发作期, 根据药敏试验, 选用有效抗生素, 及时控制感染;根据病情遵医嘱给予支气管扩张剂、祛痰药等。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3.4.1 抗生素应用:

抗生素在COPD患者的治疗中是至关重要的, 通常使用指征是气急加重、痰量增加和脓性痰。随意使用或滥用抗生素不仅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而且会导致细菌耐药, 使以后的治疗变得更困难。

3.4.2 止咳化痰药:

COPD患者的重要症状之一就是咳嗽、咯痰。痰液通常十分黏稠, 不易咯出。在急性加重时常伴感染而出现黄脓痰, 更加黏稠。所以祛痰止咳药中祛痰是主要的。但如果应用不当, 咳嗽被抑制, 反而加重痰液滞留, 导致症状恶化。所以, COPD患者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应使用镇咳药。

3.4.3 支气管扩张剂:

包括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 (如沙丁胺醇、硫酸特布他林等) 、胆碱能神经抑制剂 (如溴化异丙托品) 以及茶碱类 (茶碱或氨茶碱及其长效制剂) 。茶碱类药物的治疗剂量与发生不良反应的剂量很接近, 应十分注意掌握适当剂量, 按照医师医嘱的剂量用药, 而不能随意提高剂量。

3.5 心理护理

COPD患者, 由于病程长, 经多方治疗不能痊愈, 且病情有逐渐进展的趋势, 往往对药物治疗缺乏信心, 极易产生焦虑、孤独、抑郁、紧张、恐惧、悲观失望等不良心理。不良的心理又会加重患者病情而形成恶性循环, 使患者的躯体和心理承受着双重折磨。因此, 针对病情及心理特征及时给予患者精神安慰、心理疏导, 做好家人及亲友工作, 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其主动配合, 使康复治疗得以顺利实施,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康复锻炼

COPD患者急性症状控制后应尽早进行康复锻炼, 医护人员应教会患者及家属康复锻炼技术并督促实施。

4.1 呼吸功能锻炼

呼吸功能锻炼方法有很多, 应重点强调腹式呼吸锻炼。由于气流受限、肺过度充气、膈肌下降, 使患者肺活动减弱、呼吸类型改变, 通过呼吸肌锻炼, 能使浅、快呼吸变为深、慢的有效呼吸, 利用腹肌帮助膈肌运动, 调整呼吸频率, 呼气时间延长, 以提高潮气容积, 减少无效腔, 增加肺泡通气量, 改变气体分布, 降低呼吸功耗, 缓解气促症状。方法是患者取立位, 体弱者也可取坐位或仰卧位, 上身肌群放松做深呼吸, 一手放于腹部一手放于胸前, 吸气时尽力挺腹, 也可用手加压腹部, 呼气时腹部内陷, 尽量将气呼出, 一般吸气2s, 呼气4~6s。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或1∶3;用鼻吸气, 用口呼气要求缓呼深吸, 不可用力, 每分钟呼吸速度保持在7~8次, 开始每天2次, 每次10~15min, 熟练后可增加次数和时间, 使之成为自然的呼吸习惯。

4.2 体力训练

有研究报道, 坚持户外运动, 可提高耐寒抗菌能力, 同时也有利肺功能的改善。呼吸体操包括腹式呼吸与扩胸、弯腰、下蹲和四肢活动在内的各种体操活动。有氧体力训练有散步、慢跑、上下楼梯等。开始运动5~10min, 每天4~5次, 适应后延长至20~30min, 每天3~4次。其运动量由慢至快, 由小至大逐渐增加, 以体力训练后身体无疲劳为度。一般1~2周后可使心肺功能显著改善。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57.

[2]吴洁, 左志通.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 6 (20) :4028.

肺康复锻炼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09年12月我科收治的开胸手术病人25例, 男17例, 女8例;年龄34岁~76岁, 平均59.4岁;食管癌6例, 肺大疱3例, 肺癌16例;胸腔闭式引流管留置时间平均4.6 d, 平均住院23.1 d;2例发生肺部感染, 未发生肺不张和呼吸衰竭, 均治愈出院。

1.2 方法

1.2.1 呼吸肌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

1.2.1.1 术前宣教

术前进行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2]。对不同个体, 不同健康情况和心理状态及受教育程度进行指导, 通过讲解疾病发生原因, 引导病人认识术后康复的重要性。对吸烟病人, 要反复强调吸烟的危害及对术后呼吸功能的不良影响。吸烟可抑制呼吸道黏膜上皮纤毛运动, 促进杯状细胞增生和明显减弱支气管肺泡的功能, 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加, 排痰能力降低。术前1 d向病人讲解有效咳嗽的方法及意义。说明开胸术后肺变化过程及发生肺不张的危害。当病人术后清醒时, 此时麻醉作用尚未完全消失即鼓励其咳嗽, 当病人咳出血丝黏液痰时, 安慰其不要紧张, 讲明是手术创伤所致。

1.2.1.2 呼吸功能评估

引起呼吸运动的肌肉为呼吸肌。使胸廓扩大产生吸气动作的肌肉为吸气肌, 主要有膈肌和肋间外肌;使胸廓缩小产生呼气动作的肌肉是呼气肌, 主要有肋间内肌和腹壁肌。此外, 还有一些辅助呼吸肌, 如斜角肌、胸锁乳突肌和胸背部的其他肌肉等, 这些肌肉只在用力呼吸时才参与呼吸运动[3]。通过胸廓起伏幅度、腹式呼吸腹部起伏幅度 (测量胸廓起伏幅度、腹式呼吸起伏幅度方法为病人平卧, 直角尺直角垂直放于床上, 另一直尺水平放在病人胸骨柄、脐部, 于用力吸气末、用力呼气末时测出高度数值差即为起伏幅度值。) 测定呼吸肌功能, 术前的正确评估进行针对性康复指导是病人术后恢复的关键, 凡是对择期开胸手术的病人, 其意义就尤为重要。

1.2.1.3 呼吸康复训练[4]

①放松练习。坐位或站立调整呼吸, 进行胸、腹式呼吸, 缩唇呼气练习5 min, 并在室内放轻音乐。②呼吸操练习。以缩唇呼气配合肢体动作为主, 吸气用鼻, 呼气用嘴。第1节双手上举吸气, 放下呼气, 10次~20次;第2节双手放于身体侧面, 交替沿体侧上移下滑, 上移吸气, 下滑呼气, 10次~20 次;第3节双肘屈曲握拳, 交替向斜前方击拳, 出拳吸气, 还原呼气, 10次~20 次;第4节双腿交替抬起, 屈膝90°, 抬起吸气, 放下呼气;第5节吹悬挂的小纸球训练。③上肢肌力训练。进行上肢体操, 做上举的运动, 每次2 min~3 min, 每天2 次。或使用上肢拉力器训练, 重量0.5 kg~2.0 kg, 连续拉10次~20 次。训练时, 要配合呼吸进行, 上举呼气, 放松吸气。

1.2.1.4 有氧耐力训练

步行30 min~60 min, 在呼吸功能训练前有3例不能完成, 其中发生急性呼吸道感染、其他原因不能接受康复训练的病人2例, 暂停止训练, 缓解并评估后再进行康复训练, 1例经过1周训练能步行30 min。

1.2.1.5 肺功能的监测

能有效预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监测指标主要包括肺活量、动脉血气分析、血氧饱和度等, 综合判定肺功能是否耐受手术。对中、重度通气功能障碍的病人, 术前准备要充分。通过术前抗感染、间断低流量吸氧、呼吸功能训练指导等能有效地改善肺功能, 提高各项监测指标, 为手术创造条件, 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1.2.1.6 术后康复指导

①湿化呼吸道[5]。手术病人需吸氧, 因长时间吸入未经加温的湿化氧气, 可使呼吸道黏膜干燥, 痰液黏稠, 不易咳出, 加重呼吸道阻塞。因此, 给氧时采用湿化剂加温法, 定时给湿化剂加温水, 使水温保持在50 ℃~60 ℃, 吸入气体温度在32 ℃左右。通过吸入温化与湿化的氧气, 可以使呼吸道黏膜温化湿润, 痰液稀释, 便于咳出, 同时还可增加氧分子的弥散能力及氧分压, 提高氧疗效果。对痰液较多的病人一般采用超声雾化吸入, 8 h进行1次, 用生理盐水、氨溴索或沐舒坦雾化吸入。吸入时, 指导病人张大口做慢而深的吸气, 吸气后尽量屏气3 s, 再做较深的呼气动作, 使药液随深而慢的呼吸沉降于终末支气管及肺泡, 达到湿化痰液的效果。②胸背叩击。在湿化气道的同时, 辅助叩击胸背可有利于痰液排出。病人取半坐卧位, 护士手扶病人, 另一手掌指关节微屈成握杯状, 利用腕力轻柔地迅速从下至上、由两侧到中心拍打腋下、前胸背部, 边拍边鼓励病人咳嗽排痰。叩击可在病人呼气时进行, 使松动的分泌物利用气流的冲击将痰排出, 每次呼气叩击3次~5次, 持续时间5 min~15 min叩背时要观察病人反应, 如发现呼吸异常, 立即停止操作, 并告知医生。③体位引流。根据病人病情, 采取适当体位。如上肺叶切除术后, 可采用头高足低位, 床头抬高30°或高半坐卧位;下肺叶切除术后可降低床头30°;如是中叶切除, 则可采取侧卧位, 床尾抬高30°。④使用用力呼气技术。开胸手术后指导病人实施用力呼气技术, 凡是雾化吸入后, 痰液黏性下降, 让病人开放声门, 用力呼气, 然后放松, 用膈肌呼吸, 再次重复, 直到黏液清除。实施用力呼气技术, 结合翻身、叩背, 使附着小支气管壁的痰液松动, 痰液咳出。⑤深呼吸、有效咳嗽:对于意识清醒、尚能配合咳嗽的病人, 协助病人取舒适的体位, 指导病人先行5次或6次深呼吸, 使肺泡最大限度膨胀, 如此进行5次或6次后于吸气末保持张口状, 连续咳嗽数次, 使痰到咽部四周, 再用力将痰咳出。⑥诱导咳嗽。如病人咳嗽而无排痰, 则需行诱导咳嗽, 方法:于全麻清醒、血压稳定后, 协助病人坐起, 自下而上, 由外向内叩背30 s。1名护士站在病人左侧, 双手后捂住胸部切口, 以减轻咳嗽时引起的切口疼痛。另一护士站在病人右侧, 左手扶住病人肩背部, 右手食指和中指在胸骨上窝处轻轻按压制触及气管, 引发咳嗽反射, 当病人用力咳嗽时, 迅速放开按压手指。⑦其他护理。为保证病人体内每日的正常需水量, 常规予病人静脉补液, 以利于痰液的稀释便于咳出。如病情许可, 可鼓励病人少量多次饮水。保持室内清洁安静, 空气新鲜, 温湿度适宜, 一般室内温度应为18 ℃~20 ℃, 相对湿度在50%~60%。要注重观察病情, 监测心肺功能。

1.2.2 观察指标

①血气分析指标:血液酸碱度 (pH) 、二氧化碳分压 (PCO2) 、动脉血氧分压 (PaO2) 、碳酸氢根 (AB) 、动脉血氧饱和度 (SaO2) ;②男女性病人肺功能指标及相关指标:用力肺活量 (FVC) 、第1秒呼出容积 ( FEV1.0) 、肺活量 (VC) 、每分钟最大通气量 (MVV) ;指端血氧饱和度、呼吸频次、胸廓起伏幅度、腹式呼吸腹部起伏幅度。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了解因胸部手术而致呼吸肌群及呼吸运动障碍特点, 针对每位胸科手术病人的不同情况, 个体化地为其设计一套合理的康复训练方案。注重呼吸方法的设计、呼吸肌群锻炼、呼吸协调运动训练等, 尽可能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呼吸肌功能锻炼对肺康复方案的设计不应仅是指病人的主动活动, 还应包括对呼吸方法的设计以及对呼气肌肉、吸气肌肉的被动运动。由此可见, 正确的康复训练自围术期即应开始。更为重要的是, 因胸科手术对呼吸肌群及呼吸运动障碍均有其特殊性, 因此为胸科手术病人制订肺康复方案的设计[6], 呼吸肌功能锻炼对肺康复训练的管理及监控, 制订康复训练计划, 包括指标评估及评价计划、训练计划、监控计划。由护士进行康复前的评估及康复后的评价, 制定训练项目, 教会病人训练项目, 了解病人训练情况, 嘱病人有困难随时咨询, 护士帮助指导并纠正缺陷。总之, 开胸手术由于创伤大、麻醉时间长和气管的刺激以及麻醉药物的影响, 术后分泌物易于潴留, 咳痰费力, 发生肺内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的几率非常高。轻者影响病人呼吸, 增加病人痛苦, 重者能危及生命。通过临床的护理实践, 我们意识到, 有目的地加强呼吸肌功能评估, 设计有效的肺功能康复方案, 是减少胸科手术后肺部并发症, 确保手术成功, 提高治愈率的重要保障。

摘要:[目的]观察呼吸肌功能锻炼对胸科手术病人肺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对25例胸外科开胸手术病人进行术前呼吸肌及肺功能评估, 针对性进行宣教、呼吸肌功能锻炼, 术后进行肺功能康复指导护理。[结果]呼吸肌功能锻炼后病人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提高, 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 (FVC) 、肺活量 (VC) 、每分钟最大通气量 (MVV) 、第1秒呼出容积 (FEV1.0) 、指端血氧饱和度改善, 腹式呼吸腹部起伏幅度有不同程度增大。[结论]胸科开胸手术病人进行呼吸肌功能评估及锻炼有利于肺功能各项指标的及早恢复。

关键词:胸科手术,呼吸肌功能,评估,锻炼,肺功能康复

参考文献

[1]赵磊.慢性阻塞性肺病运动肺康复及家庭肺康复运动训练方案在COPD发展中作用的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 2006 (4) :322.

[2]林世红, 韦成信, 戴艳萍.健康教育和呼吸功能训练在心胸外科病人围术期综合应用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 :142.

[3]邱燕, 王金玲.呼吸功能训练对开胸手术病人肺功能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5 (8) :686.

[4]张洪, 金红霞.胸科手术的呼吸康复[J].中国保健, 2006 (24) :2310.

[5]钱锦贤.胸部手术对肺功能的影响[J].医学综述, 2007 (4) :309-311.

肺康复锻炼 篇9

1 临床资料

8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男65例,女23例,年龄55-89岁,平均69岁。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

2 康复指导、训练方法与实施

2.1 方法

(1)首先必须对患者的身心状况进行充分的评估,视病情(如动脉血氧分压情况,肺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提出康复方案并指导进行;(2)在护理中根据病人理解能力及接受能力,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全面指导;(3)加强患者和家庭成员戒烟,COPD患者营养支持,心理咨询等健康教育指导;(4)为确保康复训练的安全性、长期性和有效性,定期评价患者训练效果,及时修改康复训练计划。

2.2 运动训练

2.2.1 运动训练

COPD患者常为避免劳累不适而减少或放弃某些日常活动,坐和躺的时间明显增多,因此运动前应向患者说明锻炼的目的和意义,知情同意后,采用耐力训练和力量训练,前者是指持续某种强度的运动,定量进行散步、慢跑、原地跑、上下楼梯、跑台阶等;后者主要使用沙袋、实心球、哑铃、拉力器等器械进行抗阻力训练。训练方式将运动与休息相互交替进行,在间歇运动的休息时段,体内磷酸能重新合成,在重新运动时对糖分解代谢的需求降低,可减轻运动时呼吸困难,通常运动和休息时间比为1:1。对重症和行动不便者采用被动运动,即握拳和双上肢上举练习,双下肢屈曲90°,直腿抬高30°,两腿交替练习,5~10min/次,3次/天,以后逐步鼓励患者根据自己的体力状况进行主动训练。运动训练应持续8-12周,每周2-5次,每次至少20-30min,运动训练中使用最高心率的70%~85%作为靶心率来掌握运动强度,通过监测脉搏来实现[4]。

2.2.2 提高锻炼效果的方法

合理的氧疗能减轻呼吸做功和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减轻右心负荷,COPD患者运动时吸氧可有效纠正运动性低氧血症,使COPD患者达到更高的训练强度,显著增加运动耐力和持续时间,从而提高肺康复的效果。常用方法有双腔鼻管,鼻导管或鼻塞吸氧,低流量低浓度给氧,同时向患者讲解氧疗的目的,通过现场示范操作,指导患者正确的氧疗方法。

2.3 健康教育

2.3.1 疾病基础知识的宣传

利用文献资料,针对不同的文化水平,把专业理论的权威性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利于患者接受。鼓励患者家属积极参与,与家属进行良好沟通,向其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家属积极乐观的态度和支持对患者可起到明显的暗示效果,在日常言行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患者,从而调动患者的积极情绪,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顺利接受康复计划。

2.3.2 戒烟

吸烟是小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吸烟者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率较非吸烟者2倍以上[3],要让患者真正从本质上认识到吸烟对身体的危害,让患者从思想戒烟,下定决心是戒烟成功的关键,并与患者一起制定一个成功戒烟的个性化计划,在戒烟过程中想吸烟时应与医务人员交谈寻找替代疗法,戒烟期间出现的戒烟症状,如无禁忌可鼓励患者大量喝水有助于尼古丁的排泄或做缓慢的深呼吸运动及学习放松技术,以减轻吸烟的强烈要求。

2.3.3 心理疏导

由于疾病迁延不愈,且逐年加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精神上非常痛苦,易产生焦虑心理,不良的心理反应常使患者情绪波动,因此在康复指导中详细了解老年病人的心理活动,关心病人,耐心介绍疾病的有关知识及综合治疗目的及在治疗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稳定情绪,增强治疗信心,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协助病人完成自我康复计划。

2.3.4 生活饮食指导

COPD患者呼吸负荷重、能耗大,多数有营养不良,又进一步损害呼吸功能,削弱免疫机制,合理的营养摄入,改善营养状态尤为重要。因此,应合理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饮食营养知识,宜食高热量,高蛋白质、多维生素,易消化及清淡的饮食,如瘦肉、豆腐、蛋及鱼等,少食多餐,多食水果与蔬菜,在饮食中注意钠、钾的摄入量,教会患者基本保健知识,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提高生活质量。

3 效果

8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的同时,在缓解期通过正确持之以恒的肺功能康复训练和健康教育的指导,明显改善了呼吸困难和疲劳的状况,患者咳嗽、咯痰、气短等症状明显减轻,增强了对生活的信心和主动训练的积极性,减少急性发作,延缓了疾病的发展,减少了住院天数,降低了卫生资源的利用和疾病对社会的影响,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

4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以气道阻塞为特征的慢性疾病,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患者经常出现呼吸困难,运动不耐受、疲劳,生活质量下降和心理障碍等身体的心理症状,许多老年患者由于缺乏相关的医学知识,自我实施肺功能康复锻炼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实施有效的康复指导和训练对COPD患者具有重要的作用,肺功能康复训练无创无痛,无需任何额外开支,易被患者接受[5],近年来,肺康复逐渐成为COPD患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运动训练是肺康复的核心部分[6],逐步推进的运动训练对COPD患者有积极作用,在常规呼吸道护理的基础上指导、协助患者从主观上加强运动,且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研究表明[7],运动训练可使COPD患者的肺通气量增加,上肢肌肉群的训练可使上臂运动的适应能力增加,可辅助呼吸机产生更协调的呼吸运动,改善呼吸机做功效能,减轻呼吸短促;下肢锻炼可使抬腿时间延长,增加耐力,平稳心肺功能。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使之掌握疾病的有关知识,提高自身保健和自我防护意识,使患者自觉愉快地接受康复训练。积极有效的肺康复可改善COPD患者的呼吸困难,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黎贵,李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疲劳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7):634.

[2]张忠鲁,徐立新.COPD的研究现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18):1384.

[3]叶任高,主编.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

[4]李钰燕,李斌,李云.运动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医院,2006,6(4):17-19.

[5]李宾宾.呼吸训练对呼吸系统疾病康复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杂志,2007,42(9):836-838.

[6]曹琳琳,郭爱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运动训练的效果及其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4):343-345

肺康复锻炼 篇10

1 运动损伤机制

一些研究人员指出, 肌肉关节产生疼痛感与肌肉的痉挛有着很大的关联, 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并不是所有肌肉关节产生的疼痛感都是由肌肉痉挛所引起的。经过长时间研究发现, 疼痛感是因为人体肌肉长时间收缩, 导致肌肉缺血引起的。长时间的肌肉收缩, 人体会感受到强烈的疲劳感, 最终导致人体能够维持姿势和产生运动的能力大幅度下降。关节力量的转变也会导致肌肉的疼痛感产生, 主要是因为肌力失去平衡, 促使运动模式转变而引起的。无论是急性疼痛, 还是慢性疼痛都会导致肌肉失衡。急性疼痛会导致肌肉做出强烈的反应, 促使运动模式发生转变, 不能对受损区域进行保护。长时间作用下, 这种转变的运动模式会在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固定。虽然通过不断地研究, 与疼痛和痉挛恶性循环相关的理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但是慢性疼痛恶性循环理论已经十分明确。

1.1 肌肉失衡

人体产生的慢性疼痛感与肌肉自身具备的保护性, 以及适应性反应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会导致人体的主动肌所具有的张力下降, 但是拮抗肌所具有的张力会提升。这一神经系统反应, 在人体内特定的肌群中可以看到肌肉紧张和衰弱的情况, 具体表现为肌肉处于紧张状态时, 会抑制拮抗肌, 促使拮抗肌逐渐地衰弱, 最终不能支持肌肉保持平衡, 从而导致运动员承担的损伤风险增加。

1.2 受伤运动模式与运动姿势改变

人体在产生疼痛感后, 姿势必定会发生一定的改变, 这一情况是非常常见的, 人体可以通过提升屈肌反射, 来加强对受损区域的保护。代偿性运动的产生, 最终会导致运动员的运动模式发生更改。依据谢灵顿定律进行深入分析, 拮抗肌处于紧张状态阶段, 会导致人体的主动肌受到一定的抑制, 这种肌肉失衡情况也会导致运动员的运动模式发生改变。因为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 传统的运动模式以及肌肉反射会重新地出现, 这样必定会导致运动员受损情况加深。

1.3 错误性的动作编排和学习

可以了解到, 当原始的动作模式出现后, 对于运动员的运动模式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运动员动作学习的限制, 不断地对错误的运动模式进行练习, 最终导致错误的运动模式完全地取代正确的运动模式。该阶段错误的动作编排, 会被指定为某种限定的运动模式, 归纳为正常性的动作编排, 对于运动员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1]。

2 人体动作系统的科学基础与康复功能锻炼原理

人体的动作系统可以细致化地分为3部分, 第一部分是肌肉系统, 第二部门是骨骼系统, 第三部分是神经系统。人体在产生运动的过程中, 会依据生物力学的规律, 并且依照相关的动力链进行产生。其中包含的规律众多, 这3部分如果能够长期地保持在健康状态中, 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运动员的运动效率, 同时还能减少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损伤, 促进运动员损伤的康复。

2.1 运动姿势异常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和损伤的原理

(1) 人体关节联动原理。

运动员在运动的过程中, 必须要保持人体的重心点在一个不断变化的支撑面上。所以当人体骨骼的某一个关节排列发生变化的时候, 与之相邻近的关节排列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化, 例如运动员在进行膝内扣动作的时候, 可以发现人体足部关节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具体的讲述就是, 运动员运动过程中如果运动姿势异常, 将会促使肌肉发展出现失衡的状态, 很有可能导致运动员受到损伤。

(2) 肌肉的长度张力关系曲线。

人体的肌肉并不是可以无限地拉伸的, 会存在一定的限制, 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制, 那么运动员就会产生肌肉拉伤。我们了解短跑运动员对于爆发力有着很高的需求, 在上场之前运动员需要做一些准备动作, 避免比赛过程中肌肉拉伤。在运动前和运动过程中, 运动员能够保持良好的姿势, 原动肌肉也会保持在良好的长度状态下, 这时肌肉的工作效率是较为良好的。在上文中也提到。当某一个关节位置排列发生变化时, 与之相邻近的关节排列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那么肌肉的工作长度也会发生变化, 这时肌力不能产生足够的力量维持运动员的动作。

2.2 杠杆原理

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力量, 不仅与肌群的动员和肌肉围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与肌肉的杠杆系统也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关节处于不同状态中, 人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矩也是不同的, 关节内部所产生的压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具体的讲述就是人体关节的位置在发生一定变化的过程中, 肌肉的力矩也会发生改变, 关节的活动范围也会发生更改。所以也就印证了肌肉的工作效率与关节结构以及功能位置密切相关。因为受到关节联动原理的限制, 在关节结构域位置发生一定变化时, 人体内部整体的动力链也会产生很大的变化。运动员在运动的过程中, 每一个动作的产生都会具有与之相对应的肌肉工作方式, 动作形式众多, 很多动作都是由多个肌肉协同完成的。人体动作的运行模式, 与肌肉协同力偶存在很大的联系, 最佳的力偶状态, 才能使得运动员做出理想的动作。详细的阐述就是最佳的肌肉状态, 良好的力偶关系, 以及正确的关节排列方式, 这样才能使得运动员处于良好运动状态中, 避免运动过程中受到损伤, 或者为运动员创造较为良好的损伤康复环境[2]。

2.3 姿势、动作障碍、肌肉平衡与损伤风险

正确的姿势能够降低运动员的损伤风险, 提升运动系统的效率, 当然也需要人体的众多部分达到最佳整合状态。人体动作的效率, 以及姿势保持的持久性, 都需要依靠人体各部分的良好整合。结构效率就是人体内部的众多部分结构能够保持较为良好的排列关系, 能够长久地保持人体的平衡性。功能效率就是市场肌肉群体的协调性, 运动员在运动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地激活工作, 并且产生一定的力量, 依靠最小程度的能量消耗, 以及最低程度的压力刺激完成标准化的动作。运动员需要了解的是较为良好的结构效率和功能效率, 可以使得运动员一直保持在最佳状态中, 能够有效地避免过度训练, 降低人体运动系统承担的负荷。

3 损伤康复和预防的功能锻炼流程

运动员在运动损伤康复的初期阶段, 最为主要的就是降低运动员的肿胀程度, 缩减运动员承受的疼痛感。依靠科学的处理流程以及运动损伤康复原理, 抑制运动员损伤情况加重, 帮助运动员快速地恢复到健康状态。

3.1 姿势、动作与肌肉评估

评估工作是功能锻炼的基础环节, 只有依据具体的评估结果, 才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功能锻炼方案。评估工作的开展需要从静态评估开始, 然后再对动态部分进行评估, 最终才能对运动员的肌肉平衡进行评估。所有的评估信息都需要真实、准确地记录, 并且将所获得的众多评估信息绘制成为图标, 便于管理和分析。同时还能作为对照资料, 从而对功能锻炼所产生的成效进行审核。

3.2 康复功能锻炼流程分析

运动员在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 各项体育动作的完成都是依靠肌肉骨骼系统的, 同时还需要依据神经系统发布相应的指令, 协同完成体育动作。人体所具有的肌肉系统是主要的动力系统, 运动员标准动作的维持, 以及正确运动模式的建立都需要依靠肌肉协调完成。人体肌肉产生的需要问题, 是运动员损伤康复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其中人体肌肉过度紧张是处理关键所在。所以对于功能锻炼, 需要充分地考虑到运动员肌肉的紧张程度, 加强运动员肌肉力量的恢复, 提升运动员对于肌肉的掌控能力, 以及相关的整合训练, 从而达到损伤康复的目的[3]。

3.3 肌肉力量的恢复

运动员肌肉力量丢失, 最终会导致肌肉变得越来越松弛, 具有的肌力也会逐渐地减弱。一般情况下, 我们称肌力减弱的肌肉为低张力, 或者是受压制的肌肉。从功能的层面进行深入分析, 肌肉反应的灵敏度会下降。导致运动员肌肉力量丢失的因素有很多, 但是可以概括性地分为神经类和适应类两种类型。运动员力量消减的肌肉, 很多都是与控制人体的稳定性相关的, 恢复力量的主要方式以静力性, 以及慢节奏、重复性的练习为主, 练习的次数需要控制在每周3~5次, 在练习的过程中需要有专业的康复教练进行陪护, 并且对练习成效进行全面性地评估。

4 结语

很多的运动员因为在训练, 或者是在比赛过程中受到损伤, 导致运动员的运动生涯不得不提早结束, 这对于每一个运动员而言都是噩梦。对于运动员的损伤原理进行深入分析, 有针对性地对运动员进行功能锻炼, 从而对不良损伤进行有效地预防, 并且帮助受损伤的运动员提早恢复到最佳状态。相关人员还需要进一步地加强研究力度, 避免损伤成为运动员的噩梦。

参考文献

[1]周建伟.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损伤因素调查分析与预防措施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28) :77-78.

[2]孟龙.对学校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原因分析与恢复方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28) :85-87.

肺康复锻炼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5月-2011年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14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其中男82例, 女60例, 年龄49~78岁, 平均 (59.6±8.7) 岁。患者临床症状包括咳痰、慢性咳嗽、喘息、呼吸困难、胸闷等。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相关诊断标准[3]。同时, 根据排除其他因素或疾病诱发的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病变。

1.2 肺康复护理

肺康复护理内容主要有: (1) 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及指导:向患者介绍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吸入性药物治疗的干预效果 (包括吸入性皮质激素、长效抗胆碱能等治疗药物) 、肺康复治疗作用及饮食指导的意义。 (2) 咳嗽及排痰方式:身体保持直立, 深吸气后, 双手将腹部按压, 将上身向前稍倾斜, 咳嗽并收缩腹肌, 排出肺部深部痰液; (3) 指导患者开展耐力及耐寒练习:根据患者自身特点开展耐力训练, 运动强度一般采取50%~70%的最大耗氧量有氧锻炼项目, 20~30 min/次, 3~4次/周;患者由于患病时间长, 机体抵抗力较差, 气温差异是诱导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重要诱因, 应进行耐寒练习。 (4) 呼吸肌的锻炼:取直立、端坐体位, 同时深呼吸, 吸气的同时提胸、鼓腹, 缩唇并慢慢呼气同时收腹, 使胸廓下降。呼气长短依患者耐受能力情况, 循序渐进地反复练习。 (5) 饮食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病变, 大部分患者营养状况较差, 让患者多食高蛋白、高热量及维生素含量较高的食物, 增强免疫力, 降低感染发生几率。 (6) 心理干预护理:首先对患者心理障碍进行常规评估, 对存在轻度心理障碍的患者, 可采取启发激励、交流诱导等方式进行心理支持, 鼓励患者树立治疗信心,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配合;对有严重心理障碍患者, 同时开展专业心理护理干预及治疗。

1.3 观察指标

护理前后测定的呼吸功能指标有:气峰流量 (PEF) 、一秒率 (FEV1/FVC) 、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 、最大呼气中期流量 (MMEF) ;血气指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动脉血氧分压 (PaO2) 、动脉血氧饱和度 (SaO2) 。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以的形式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检验, 检验水准a设定为0.05。

2 结果

2.1 康复护理前后患者肺功能变化

康复护理后, 患者MMEF、FEV1、PEF、FEV1/FVC均较护理前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康复护理前后患者的血气变化

康复护理后, PaO2、SaO2分别是 (77.23±7.76) kPa、 (93.54±4.72) %明显高于康复护理前的 (64.56±6.69) kPa、 (83.79±8.59)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后, PaCO2为 (51.43±10.65) kPa, 明显低于康复护理前的 (59.54±12.06) kPa,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中老年人呼吸系统常见病。目前, 药物疗法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治疗主要方法, 但药物治疗并不能阻止疾病的进行性进展, 且长期服药给患者及家庭带来巨大心理及经济负担。对肺功能开展康复护理, 其出发点是从该病发病机制着手, 增强肺功能, 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4]。本组中, 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开展肺康复护理的主要方式有运动锻炼、呼吸肌训练、健康教育及管理、正确咳嗽、排痰, 饮食指导及心理护理干预。其中, 运动锻炼是开展肺康复护理的最重要内容, 在慢性阻塞性肺病病程中[5], 骨骼肌的功能降低及消耗及心肺功能降低是导致患者运动耐力、活动能力逐渐降低的重要因素, 这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 应将运动康复锻炼作为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生活一部分, 使其积极参与扫地、种花等较轻的家务, 开展各项运动[6,7,8]。

总之,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开展肺的康复护理工作任务艰巨, 要对患者合理有效地指导、宣教及管理, 每个方面都非常重要, 康复护理管理可综合各个环节, 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尽快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关丽婵, 陈美珠, 赵娟娟, 等.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的肺康复护理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 2011, 20 (2) :333-334.

[2]蔡映云, 李倬哲, 方宗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生存质量评估[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4, 3 (4) :225-227.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 (2007年修订版)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7, 30 (1) :16-17.

[4]Ries A L, Bauldoff G S, Carlin B W, et a1.Pulmonary rehabilitation:joint ACCP/AACVPR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J].Chest, 2007, 131 (suppl) :41-42.

[5]秦爱琴, 吴旭芳, 王兰芳.护理随访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健康行为及肺功能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07, 22 (15) :72-73.

[6]Santiworakul A, Jarungjitaree S, Jalayondeja W, et a1.Effect of lower extremity exercise on muscle strength and physical capacity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patients[J].J Med Assoc Thai, 2009, 92 (4) :556-563.

[7]孙芳艳, 钱培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综合肺康复方案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8) :755-757.

上一篇:可持续发展与城市规划下一篇:旅游人力资源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