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康复干预

2024-10-12

肺康复干预(共10篇)

肺康复干预 篇1

慢阻肺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呼吸系统类疾病,以老年患者为主要的发病人群,其对患者的呼吸功能有着一定的削弱作用,患者在临床上可能出现反复咳嗽、咳痰以及呼吸困难等表现,病情容易反复发作,给患者的身心带来了一定的痛苦[1,2]。本文将本院在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接受慢阻肺治疗的患者220例作为实验的对象,对护理干预对慢阻肺患者康复依从性造成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发现了这一护理模式的诸多优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在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慢阻肺患者220例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118例,女102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55岁,平均年龄(64.8±4.4)岁,病程4~20年,平均病程(9.78±3.46)年。按照患者入院顺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

1.2 护理方法

予以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护理干预,具体的护理方法和措施如下。

1.2.1心理干预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个人性格和家庭情况进行了解,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积极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鼓励患者消除急躁的心理,树立更好的治疗信心,让患者以更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1.2.2 口腔护理

慢阻肺患者大多存在缺氧的现象,其口腔相对较为干燥,在加上其会大量使用抗生素,因此容易出现口腔感染,所以,护理人员要让患者戒烟,并注意口腔卫生,经常刷牙,咳痰之后要漱口,对患者的口腔卫生进行充分的保证。

1.2.3 饮食指导

护理人员要调整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结构,保证患者优质蛋白的摄入量,多进食鸡蛋、蔬菜、水果等食物,食物以清淡为最佳,防止食物过热或者是过凉,降低食物对患者气管造成的刺激。

1.2.4 康复干预

患者病情稳定后护理人员应该对其进行一定的康复干预,可以指导患者进行缩唇呼吸,在患者面前约30 cm处悬挂白纸,让患者在呼气时轻松吹动白纸,3次/d,30 min/次。也可以让患者进行腹式呼吸,呼气时保持腹部下陷,吸气时使腹部鼓起,保持其肌肉保持放松的状态,3次/d,30 min/次,在此基础上每天也要进行1 h的体育锻炼。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合理饮食、情绪稳定、坚持氧疗、用药依从等康复依从指标评分以及复发率和肺功能检测优良率等的不同和差异。

1.4 判定标准

患者康复依从性通过相关问卷调查表进行分析和评价,主要的内容包括合理饮食、情绪稳定、坚持氧疗、用药依从,其中用药依从性的评分根据Morisy评分标准进行,患者得分越低表示患者用药依从性越好,其余三项的分值评分范围在0~25分之间,患者得分越高表示其康复依从性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康复依从指标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合理饮食、情绪稳定、坚持氧疗、用药依从等康复依从性指标评分分别为(21.45±3.06)、(19.85±2.54)、(22.09±3.89)、(1.45±0.46)分,均优于对照组的(14.83±2.10)、(12.13±1.87)、(13.38±2.09)、(3.39±1.2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复发率和肺功能检测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7.3%,肺功能检测优良率为94.5%,均优于对照组的27.3%、8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在临床上将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统称为慢阻肺病,这一疾病类型主要包括肺气肿与慢性支气管炎等多种疾病,其具有病程长、病情发展缓慢以及病死率高等显著的特点,因此,患者发病后需要给予及时、积极稳定治疗,并在此基础上给予优质、全面的护理服务,以便提高患者康复的速度[3]。

护理干预为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一种护理模式,其在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过程中具有优质、高效和全面等显著的特点,对患者治疗质量和康复速度的提升均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4]。运用护理干预为慢阻肺患者实施护理服务不仅仅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复发情况的出现,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同时,也可以让患者更加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服务,提高康复的依从性,促进患者的更好康复[5,6]。在本次试验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合理饮食、情绪稳定、坚持氧疗、用药依从等康复依从性指标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7.3%,肺功能检测优良率为94.5%,均优于对照组的27.3%、8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运用护理干预对慢阻肺患者实施护理服务不仅仅可以提高患者康复的依从性,同时也降低了患者治疗后的复发率,改善了患者肺功能,具有较为理想的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和分析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康复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220例慢阻肺患者,按照患者入院顺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康复依从性、复发及肺功能检测优良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合理饮食、情绪稳定、坚持氧疗、用药依从等康复依从性指标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7.3%,肺功能检测优良率为94.5%,均优于对照组的27.3%、8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护理干预对慢阻肺患者实施护理服务不仅仅可以提高患者康复的依从性,同时,也降低了患者治疗后的复发率,改善了患者肺功能,具有较为理想的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护理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依从性,肺功能

参考文献

[1]任红梅,赵旭明.护理干预对慢阻肺患者康复依从性的影响研究.心理医生,2015,21(17):209-210.

[2]赵梁燕,陈华良.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依从性的影响.中国保健营养,2016,26(9):141-142.

[3]夏芝萍,陈爱梅,杨玲.呼吸功能锻炼联合饮食护理干预对36例慢阻肺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11):133.

[4]杨丽.护理干预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慢阻肺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122-123.

[5]钟素苗,尹良胜,苏芬.社区康复护理对老年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医学前沿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1):41-42,137.

[6]王瑞芳.不同护理模式对老年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的应用效果对比分析.中国保健营养,2016,26(4):218-219.

肺保健:肺气肿病人的康复之路 篇2

1.保持情绪稳定,以乐观态度对待疾病。紧张、焦虑等情绪会导致全身肌肉经常处于紧张收缩状态,体内氧耗增加,缺氧加重,使得呼吸困难,憋气症状更为严重。

2.坚持散步和慢跑。散步和慢跑可以改善和增强肺部活动功能,增加肺组织的弹性,增大肺活量,使得呼吸加深、加快,增加氧交换量和吸入量,促进新陈代谢,提高身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散步和慢跑应根据身体情况量力而行,最好制订锻炼计划,一般每天1~2次,每次30分钟左右,冬季寒冷时可以适当调整外出锻炼的时间。

3.积极参加呼吸锻炼。包括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这对改善呼吸功能十分重要。如腹式呼吸可以调动肺中下部的肺泡,增加呼吸深度,进而改善肺的换气功能与血液循环,减轻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等症状。病人若能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必有成效。

4.加强耐寒训练。耐寒锻炼能增强病人对寒冷侵袭的适应能力。具体方法是冬天用凉水摩擦头颈部、面部和上下肢暴露部位,每天数次,每次5~6分钟,直到皮肤微红为止;也可将冷水毛巾拧干,摩擦头面及四肢皮肤。

肺康复干预 篇3

1.1 研究设计

采用随机单盲分组对照。分干预组和对照组。观察指标采用肺功能FEV1、FCV和SF-36评分。

1.2 对象

2007年12月~2008年6月期间我科收治COPD患者60例。干预组30例,其中男24例(80%),女6例(20%)。年龄55~73岁,平均年龄(64.13±11.22)岁。住院时间7~34天,平均16.7天。对照组30例,其中男25例(83.3%),女5例(16.7%)。年龄52~69岁,平均年龄(63.08±12.53)岁。住院时间7~31天,平均18.1天。

1.3 一般资料

所有入选患者诊断均符合200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治指南[1]中的COPD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有反复咳嗽、咳痰、气促病史,症状每年持续3个月以上,连续两年以上。入选60例患者中,慢性支气管炎11例(18.3%)、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49例(81.7%)。两组在性别、年龄、入院时病情、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4 方法

1.4.1所有入选患者接受我科常规药物治疗和氧疗,无明显差异。

1.4.2干预方法:a.进行心理支持:鼓励患者积极乐观应对疾患,积极配合治疗和功能锻炼等。b.呼吸肌锻炼:用鼻深吸气,缩唇缓慢呼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尽量延长深呼吸,5个呼吸一组,调匀呼吸后继续。每次练习20分钟,每日2次。出现气促或剧烈咳嗽则休息后再继续锻炼。c.运动锻炼:缓慢步行至轻度疲劳。出现气促时休息后继续,以轻度疲劳为度,每日2次。

1.4.3 评定:入院确诊后采取肺功能FEV1指标,FEV1/FCV指标,并进行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定。15天后复查肺功能FEV1指标,FEV1/FCV指标,SF-36生活质量量表再评定。

1.5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结果应用SPSS10.0软件处理。

2 结果

2.1 FEV1和FEV1/FCV的数据观察(见表2)。

两组治疗比较,治疗前P>0.05,治疗后P<0.05。干预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P<0.05。

2.2 SF-36的数据观察(见表3)。

3 讨论

3.1 结果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人数多,病死率高。由于其缓慢进行性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COPD患者在急性发作期过后,临床症状虽有所缓解,但其肺功能仍在继续恶化,并且由于自身防御和免疫功能的降低以及外界各种有害因素的影响,经常反复发作,而逐渐产生各种心肺并发症。稳定期康复治疗的根本目的在于预防急性发作,改善日常活动能力,尽可能恢复受损的心肺功能,防止或减缓心肺功能的减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促与呼吸肌功能有直接关系。吸气肌力减弱时,吸气变浅;呼气时肺压力过高时,呼气变促(如肺气肿)。深吸气锻炼可有效提高吸气肌肌力,从而改善肺活量。缩唇呼气,可尽量使呼气周期延长,可改善呼气肺压力过高症状。从而改善患者气促的症状。咳嗽和咳痰症状也会相应缓解,但我们锻炼直接相关的是气促的症状改善。运动锻炼对心肺功能的改善作用已得到很多研究证实,对COPD症状也起到改善的作用,而且对复发频率和周期也应有一定作用,但本研究未涉及出院后跟踪情况,无法证实。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不仅可以配合治疗,还可以调动患者的主动性,更好更优地进行锻炼,使效果达到最佳。应用上述康复护理干预,患者可以更好恢复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预防急性发作,防止或减缓心肺功能的减退。

本研究结果显示,积极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疗效,改善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干预组治疗前后肺功能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且与对照组比较,疗效提高,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干预组和对照组均有治疗意义,干预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佳。

3.2 注意事项

锻炼时一定确保患者学会正确的方法,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锻炼,如果过深呼吸,可能会诱发连续咳嗽或气促等,如果过浅呼吸,则达不到锻炼的效果。不正确的方法可能会恶化病情,甚至出现危险症状。

参考文献

[1]周士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康复[J].实用老年医学,2003,7:11.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8):453-460.

[3]孙建新,尹梅祥,邵红等.呼吸训练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7):3698-3699.

精神疾病的康复干预探析 篇4

社会技能训练

社会技能训练的基本策略是与人类的学习原理相一致的,都是通过矫正错误的假设和消极的动机来建立正性期待。通过联合使用各种信息传递的教学方法及对角色扮演者的某一特异性行为予以鼓励的办法而达到行为改变的目的,并称之为观察性学习。对于患者的某些基本技能能够接近靶行为的适宜行为要予以阳性强化。通过家庭作业及现实生活中的练习方式,不断使习得的技能能够从一种环境向另一种环境转化或应用,采用故意忽略患者的病态表现或教会患者其他技能等方式以减少或消除其不适当的行为。患者的良好行为如能在其生活的环境中得到充分的、经常的鼓励,也就是说其恰当的行为在自然生存环境中受到了阳性强化,那么这一行为就会长期保持。

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干预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作用越来越被重视。健康教育能以患者及家属为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使患者增进健康知识,改变他们的异常行为,使其行为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有学者报道,实施健康教育比不实施健康教育的患者出院后,复发率可减少15.02%。具体方法如下。

促进患者自知力的恢复:自知力缺乏是精神疾病患者依从性差和复发率高的重要因素。精神分裂症急性期自知力缺乏97%,慢性期89.3%。病情复发多为缺乏自知力,否认自己有病,而使依从性降低。此外,患者病后内心十分痛苦、害怕、焦虑、忧郁是比较突出的现实问题。因此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应加强对疾病的认知控制,即向他们传授正确的医学知识,提高对疾病的认识能力和某些精神症状的批判及分析能力,从而强化自知力。适当采用认知心理治疗,即结合病情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监测。在病情缓解前,让患者思考现在与过去有无区别。在缓解后让患者思考现在和症状缓解前有何区别,引导患者认识疾病,恢复自知力,提高治疗依从性。

健康心理指导:在开展健康教育的同时应加强健康心理指导,指导患者如何培养良好个性、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如何掌握情绪的释放与控制等;使患者明白心理因素对疾病的作用,了解自身存在心理缺陷,正确自我调整心态,增强自我平衡意识,从而达到巩固疗效,避免复发,早日回归社会的目的。

家庭干预

精神疾病患者回归社会需要家庭的帮助和支持。国内有关资料调查发现,在影响精神病患者预后康复的主要因素中,家庭教育占首位。家庭干预主要是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心理教育、家庭支持、危机干预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许多精神疾病常易于复发,家属应主动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加以预防。精神疾病复发或发作常有征兆,表现因人而异,大致有以下几种表现。

自知力的动摇或缺乏:完整的自知力是精神病治愈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样自知力动摇是精神病复发的重要征兆。有自知力者知道自己有病,能自觉服药。一旦自知力动摇或缺乏时,患者则拒绝服药,以至停药。因此,拒绝服药可视为疾病复发的早期迹象。

睡眠障碍:睡眠时间减少、入睡困难、易惊醒、早醒、多梦、睡眠质量差,往往是复发的早期表现。

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乏力、心慌、软弱、食欲不振、消瘦、反应迟钝等。

情绪障碍:有抑郁沉默、焦虑不安、易怒、易激惹、敏感多疑,也有兴奋话多,爱管闲事,有的患者可有痴笑,自言自语等。

生活能力减退,工作效率下降、懒散、个人卫生差、生活失去规律性、兴趣减少。

精神分裂症患者还可出现阶段性妄想再现,注意力涣散,言语举止异常。有时情绪波动,情绪低落是抑郁症的早期表现。随情绪低落的加重,常出现悲观、自罪和轻生念头,此时需要特别注意防止意外发生。情绪高涨、话多、热情、主动等可能是躁狂症的早期表现。家属成员若能及时发现恢复期患者有复发或发作的预兆,应及早就诊或预防性给药,就可能避免1次复发或发作。因此,家庭干预也是一种家庭治疗,包括疾病及治療知识教育;改善患者的社交能力;改善患者和家庭成员的应对能力及化解问题的能力,可有效减少复发,提高药物维持治疗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社会功能及减轻家庭的照料负担。

家庭治疗中应注意家人的多方参与,促进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引导家庭成员满足相互不同的心理需要,以维持家庭内的平衡。要注意家庭目前需要改善的迫切问题,促进家庭成员主动着手改正存在的问题。要善于运用家庭原有的正性情感和各种心理资源,妥善解决家庭成员的各种问题。

工娱疗法

工娱疗法包括:艺术疗法,音乐心理学介入治疗法等。通过训练患者绘画、书法、剪纸、听轻松愉快音乐、唱歌、跳舞等方法,树立自信,陶冶情操,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总之,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药物治疗起关键性作用,但康复干预也是改善患者的社会心理环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重新回归社会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沈渔屯.精神病防治与康复[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29-34.

2 陈圣霞.重返社区技能训练对精神疾病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5,20(15):10.

肺康复干预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呼吸内科收入患者160例, 按计划分为2组, 每组80例, 分别予以综合护理干预法 (观察组) 和传统护理法 (对照组) 。2组患者均设定男60例, 女20例;年龄51~87岁, 平均年龄 (72±3.5) 岁;病程5~28年, 平均病程 (15±3.6) 年;肺心病20例, 慢支41例, 支气管哮喘19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基础治疗均相同, 具有一定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 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 对于经口腔呼吸和使用抗生素剂量较大患者易出现口腔感染等现象, 嘱患者经常漱口, 保证口腔内卫生;鼓励戒烟, 大部分男性患者有多年吸烟史, 极易成为慢阻肺急性发作的诱因, 耐心指导患者了解吸烟危害性, 从主观加强戒烟意识;饮食护理, 指导多进食高蛋白营养物质, 以清淡为主, 避免生冷过热等刺激源的刺激而发病;制定康复运动计划, 每日安排一定量活动, 以增强体质, 建立有效呼吸, 增强呼吸肌功能, 包括放松呼吸、腹式呼吸、缩唇缓慢深呼吸等锻炼方法;建立人性化护理方案, 对不同患者进行病情和心理了解, 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不同护理措施方案, 增加心理指导, 对患者和家属普及一定的慢阻肺相关医疗知识, 一方面使家属了解护理的重要性, 可以积极配合护理工作, 也为出院后家庭护理奠定一定知识基础, 另一方面使患者了解病情的危险性, 从主观上增强自我重视意识, 鼓励其勇敢客观面对疾病, 积极配合, 有效减轻其因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造成的不良后果。

1.3 疗效分析:

比较2组患者护理后平均住院天数、随访1个月后掌握康复知识情况、复发住院人数、出现抑郁症状人数以及患者、SGRQ量表评分和家属满意度情况。康复知识包括发病诱因、家庭干预重要性、发作时应急措施等;满意度情况包括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和总满意率。日常活动的质量评价应用SGRQ量表进行评分, 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社交活动、抑郁和焦虑几项, 评分分为1、2、3、4四个等级, 评分越高, 代表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差[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2组患者护理后平均住院天数、随访1个月后掌握康复知识情况、复发住院人数、出现抑郁症状人数以及患者、SGRQ量表评分:

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 (8.53±0.28) d明显少于对照组 (17.39±0.62) d, 掌握康复知识68例 (85%) 明显高于对照组31例 (38.8%) , 复发住院4例 (5%) 明显低于对照组29例 (36.3%) , 抑郁症状2例 (2.5%) 明显低于对照组15例 (18.8%) , 日常生活SGRQ量表评分 (1.73±0.13) 明显低于对照组 (2.99±0.51) , 社交活动 (1.44±0.21) 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3.25±0.45) 分, 抑郁焦虑 (1.01±0.13) 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2.97±0.19) 分, 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比较2组患者护理后患者和家属满意度情况:

观察组患者和家属非常满意70例 (87.5%) 显著高于对照组35例 (43.8%) , 基本满意10例 (12.5%) 低于对照组20例 (25%) , 0不满意显著低于对照组25例 (31.2%) , 总满意80例 (100%) 显著高于对照组55例 (68.8%) , 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空气污染指数与日俱增, 加上男性群体吸烟比例的上升, 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患慢阻肺人数迅速增加, 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病变导致, 该现象早已成为我们所倍加关注的热点, 除了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外, 护理措施也极为重要, 选用何种护理方法应用于临床是一直热衷讨论的话题, 本文就我院实行的综合护理干预法和传统护理法进行比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 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 呈进行性发展, 表现为反复咳嗽、咳痰、气促和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3]。患者不仅有躯体上的不适, 而且有严重的心理压力, 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紧张、悲观等不良心理状态, 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对该病的治疗除了控制气道炎症, 减少发病次数, 缓解和控制症状之外, 更重要的是改善患者呼吸功能, 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提高生活质量[4]。上述结果中可见, 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掌握康复知识、复发住院、日常生活SGRQ量表评、患者和家属非常满意明显优于对照组, 说明我院现行综合护理干预法在各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护士在患者健康教育中逐渐处于主导地位, 经过护理干预的患者, 其医嘱依从性有明显改善, 逐步让患者认识到改变不良行为阻止病性发展, 改善预后, 掌握有关疾病的预防知识, 学会了采用科学方法来缓解病情增强体质, 从而提高生活能力和质量[5]。综上所述, 综合护理干预法对于慢阻肺患者康复依从性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住院天数少, 复发率低, 满意度高, 适合临床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 讨论综合护理干预法和传统护理法两种不同护理方法对于慢阻肺患者康复依从性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呼吸内科收入患者160例, 按计划分为2组, 每组80例, 分别予以综合护理干预法 (观察组) 和传统护理法 (对照组) 。比较2组患者护理后平均住院天数、掌握康复知识情况、复发住院人数、出现抑郁症状人数以及患者和家属满意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掌握康复知识、复发住院、日常生活SGRQ量表评分、患者和家属非常满意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法对于慢阻肺患者康复依从性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住院天数少, 复发率低, 满意度高, 适合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法,传统护理法,慢阻肺,康复,依从性

参考文献

[1]康明.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依从性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08, 14 (3) :77-78.

[2]潘显玉.护理干预对慢阻肺患者康复依从性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12) :110-111.

[3]杨艳.老年慢性肺阻性疾病病人生活质量的护理干预[J].中外医疗, 2012, 13 (14) :55-56.

[4]孙凤媛.慢阻肺家庭干预对患者治疗依从性与复发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24) :5770-5771.

肺康复干预 篇6

1 临床资料

8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男65例,女23例,年龄55-89岁,平均69岁。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

2 康复指导、训练方法与实施

2.1 方法

(1)首先必须对患者的身心状况进行充分的评估,视病情(如动脉血氧分压情况,肺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提出康复方案并指导进行;(2)在护理中根据病人理解能力及接受能力,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全面指导;(3)加强患者和家庭成员戒烟,COPD患者营养支持,心理咨询等健康教育指导;(4)为确保康复训练的安全性、长期性和有效性,定期评价患者训练效果,及时修改康复训练计划。

2.2 运动训练

2.2.1 运动训练

COPD患者常为避免劳累不适而减少或放弃某些日常活动,坐和躺的时间明显增多,因此运动前应向患者说明锻炼的目的和意义,知情同意后,采用耐力训练和力量训练,前者是指持续某种强度的运动,定量进行散步、慢跑、原地跑、上下楼梯、跑台阶等;后者主要使用沙袋、实心球、哑铃、拉力器等器械进行抗阻力训练。训练方式将运动与休息相互交替进行,在间歇运动的休息时段,体内磷酸能重新合成,在重新运动时对糖分解代谢的需求降低,可减轻运动时呼吸困难,通常运动和休息时间比为1:1。对重症和行动不便者采用被动运动,即握拳和双上肢上举练习,双下肢屈曲90°,直腿抬高30°,两腿交替练习,5~10min/次,3次/天,以后逐步鼓励患者根据自己的体力状况进行主动训练。运动训练应持续8-12周,每周2-5次,每次至少20-30min,运动训练中使用最高心率的70%~85%作为靶心率来掌握运动强度,通过监测脉搏来实现[4]。

2.2.2 提高锻炼效果的方法

合理的氧疗能减轻呼吸做功和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减轻右心负荷,COPD患者运动时吸氧可有效纠正运动性低氧血症,使COPD患者达到更高的训练强度,显著增加运动耐力和持续时间,从而提高肺康复的效果。常用方法有双腔鼻管,鼻导管或鼻塞吸氧,低流量低浓度给氧,同时向患者讲解氧疗的目的,通过现场示范操作,指导患者正确的氧疗方法。

2.3 健康教育

2.3.1 疾病基础知识的宣传

利用文献资料,针对不同的文化水平,把专业理论的权威性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利于患者接受。鼓励患者家属积极参与,与家属进行良好沟通,向其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家属积极乐观的态度和支持对患者可起到明显的暗示效果,在日常言行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患者,从而调动患者的积极情绪,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顺利接受康复计划。

2.3.2 戒烟

吸烟是小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吸烟者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率较非吸烟者2倍以上[3],要让患者真正从本质上认识到吸烟对身体的危害,让患者从思想戒烟,下定决心是戒烟成功的关键,并与患者一起制定一个成功戒烟的个性化计划,在戒烟过程中想吸烟时应与医务人员交谈寻找替代疗法,戒烟期间出现的戒烟症状,如无禁忌可鼓励患者大量喝水有助于尼古丁的排泄或做缓慢的深呼吸运动及学习放松技术,以减轻吸烟的强烈要求。

2.3.3 心理疏导

由于疾病迁延不愈,且逐年加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精神上非常痛苦,易产生焦虑心理,不良的心理反应常使患者情绪波动,因此在康复指导中详细了解老年病人的心理活动,关心病人,耐心介绍疾病的有关知识及综合治疗目的及在治疗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稳定情绪,增强治疗信心,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协助病人完成自我康复计划。

2.3.4 生活饮食指导

COPD患者呼吸负荷重、能耗大,多数有营养不良,又进一步损害呼吸功能,削弱免疫机制,合理的营养摄入,改善营养状态尤为重要。因此,应合理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饮食营养知识,宜食高热量,高蛋白质、多维生素,易消化及清淡的饮食,如瘦肉、豆腐、蛋及鱼等,少食多餐,多食水果与蔬菜,在饮食中注意钠、钾的摄入量,教会患者基本保健知识,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提高生活质量。

3 效果

8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的同时,在缓解期通过正确持之以恒的肺功能康复训练和健康教育的指导,明显改善了呼吸困难和疲劳的状况,患者咳嗽、咯痰、气短等症状明显减轻,增强了对生活的信心和主动训练的积极性,减少急性发作,延缓了疾病的发展,减少了住院天数,降低了卫生资源的利用和疾病对社会的影响,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

4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以气道阻塞为特征的慢性疾病,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患者经常出现呼吸困难,运动不耐受、疲劳,生活质量下降和心理障碍等身体的心理症状,许多老年患者由于缺乏相关的医学知识,自我实施肺功能康复锻炼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实施有效的康复指导和训练对COPD患者具有重要的作用,肺功能康复训练无创无痛,无需任何额外开支,易被患者接受[5],近年来,肺康复逐渐成为COPD患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运动训练是肺康复的核心部分[6],逐步推进的运动训练对COPD患者有积极作用,在常规呼吸道护理的基础上指导、协助患者从主观上加强运动,且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研究表明[7],运动训练可使COPD患者的肺通气量增加,上肢肌肉群的训练可使上臂运动的适应能力增加,可辅助呼吸机产生更协调的呼吸运动,改善呼吸机做功效能,减轻呼吸短促;下肢锻炼可使抬腿时间延长,增加耐力,平稳心肺功能。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使之掌握疾病的有关知识,提高自身保健和自我防护意识,使患者自觉愉快地接受康复训练。积极有效的肺康复可改善COPD患者的呼吸困难,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黎贵,李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疲劳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7):634.

[2]张忠鲁,徐立新.COPD的研究现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18):1384.

[3]叶任高,主编.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

[4]李钰燕,李斌,李云.运动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医院,2006,6(4):17-19.

[5]李宾宾.呼吸训练对呼吸系统疾病康复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杂志,2007,42(9):836-838.

[6]曹琳琳,郭爱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运动训练的效果及其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4):343-345

肺康复干预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6月至2007年12月在本院附属医院呼吸科出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纳入标准: (1) 其病史、查体、肺功能及胸片检查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制订的全国COPD诊断标准; (2) 患者居住所在均为附属医院社区管辖范围内; (3) 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 (4) 患者的家庭或照顾者能够积极参与。排除标准: (1) 长期卧床; (2) 老年痴呆; (3) 语言沟通障碍; (4) 严重心肺功能衰竭; (5) 家庭或照顾者不理解接受者。

1.2 方法

操作步骤: (1) 详细了解病史, 建立社区档案; (2) 准确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和呼吸困难程度; (3) 在评估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需求和现有的居家场所来“量身定做”制定切实可行的肺康复活动锻炼计划; (4) 依据患者的病情, 每周上门实施指导1~2次, 尽量要求病人的家庭或照顾者也参加; (5) 及时掌握老人心理变化, 当康复训练感到困难时鼓励并协助老人将训练完成; (6) 使老人的家庭或照顾者参与进来并清楚肺功能康复在疾病康复中的重要意义以取得配合; (7) 酌情辅以吸氧、营养支持; (8) 锻炼前后分别进行心理健康的评估。

1.3 肺功能康复锻炼总体方案

1.3.1 呼吸肌训练 (1) 缩唇呼吸;

(2) 局部呼吸体操:按呼吸时呼吸肌活动的情况分为: (1) 胸式呼吸; (2) 膈式呼吸; (3) 混合式呼吸。 (3) 全身性呼吸体操:步骤 (1) 平静呼吸; (2) 立位吸气, 前倾呼气; (3) 单举上臂吸气, 双手压腹呼气; (4) 平举上肢吸气, 双臂下垂呼气; (5) 平伸上肢吸气, 双手压腹呼气; (6) 抱头吸气, 转体呼气; (7) 立位上肢上举吸气, 蹲位呼气; (8) 腹式缩唇呼吸; (9) 平静呼吸。

1.3.2 体能训练 (1) 下肢训练:

定量散步、医疗行走、踏车试验、蹬车训练; (2) 上肢训练:医疗体操、太极拳、做上举运动, 2~3min/次, 2次/d, 或使用上肢拉力器训练, 重量0.5~2.0kg, 连续拉10~20次。训练时, 要配合呼吸进行, 拉起吸气, 放松呼气。训练时间、次数、方法应据病人状况而定。坚持量力而行, 循序渐进, 逐步增加负荷的原则, 防止出现呼吸肌疲劳。

2 结果

45例COPD患者均完成6个月以上的肺功能康复锻炼。

COPD患者通过肺功能康复锻炼主观指标如患者SCL—90各阳性因子与阴性因子比较 (P<0.01) , 有显著差异性, 咳嗽、呼吸急促症状较前改善, 感冒次数减少, 生活能力及活动耐力提高。

3 结语

COPD患者除有渐进性体力丧失外, 在其躯体症状表现的同时, 心理活动也有明显改变, 主要表现为躯体化、焦虑、恐惧及抑郁。COPD患者进行肺功能康复锻炼前其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阳性因子明显高于锻炼后 (P<0.01) , 差异有显著性, 说明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常见于COPD患者中, 大多COPE患者原于平时一活动即出现气短气急, 无法参加家务和社交活动, 因此常伴有不良自我形象感。心理社会学检查证明:肺康复活动锻炼可减少患者对发生呼吸急促的恐惧性, 由于活动能力提高, 所以减少了完成动作的能量消耗。改变了以往由于害怕呼吸状况发生恶化而对锻炼的畏惧心理, 从而增加了锻炼的主动性和持久性, 增强了生活的自信心, 改善了生存质量, 减少患病状态。

有报道认为, 采用呼吸体操在COPE患者缓解期能够提高呼吸肌肌力, 有效增加患者支气管内压, 扩大支气管内径, 防止支气管过早闭塞, 改善呼吸功能障碍程度, 提高通气功能, 预防呼吸肌疲劳和呼吸衰竭的发生, 提高生命质量, 方法简单易行, 可作为COPD患者康复治疗的有效手段。

此外, 下肢训练可见于所有肺康复方案中, 其结论为:经训练后 (疗程4~6周) , 呼吸功能并无明显改善, 行走能力则大为提高, 对亚极性负荷的耐受性普遍提高, 而上肢训练则有利于提高适应性, 降低通气需要, 因此不容忽视。通常训练老年患者多采用太极拳、上肢运动等缓和性方案, 中年患者可使用拉力器。有研究认为上肢肌力训练具有对上肢活动发生呼吸短促的去敏感效应, 降低在亚极量运动中的能量消耗。

肺康复活动锻炼是帮助COPD病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其成功与否, 与社区护理人员的工作密切相关。社区护士应全面掌握COPD病人的病情变化, 建立记录手册, 定期进行强化指导及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探究肺功能康复锻炼对COPD患者改善呼吸功能, 提高身心健康的影响。方法对社区45例COPD患者实施肺功能康复锻炼指导。结果45例COPD患者均完成6个月以上的肺功能康复锻炼, 有显著差异性, 咳嗽、呼吸急促症状较前改善, 感冒次数减少, 生活能力及活动耐力提高。结论肺康复活动锻炼是帮助COPD病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其成功与否, 与社区护理人员的工作密切相关。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肌训练,体能训练

参考文献

肺康复干预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5月-2011年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14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其中男82例, 女60例, 年龄49~78岁, 平均 (59.6±8.7) 岁。患者临床症状包括咳痰、慢性咳嗽、喘息、呼吸困难、胸闷等。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相关诊断标准[3]。同时, 根据排除其他因素或疾病诱发的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病变。

1.2 肺康复护理

肺康复护理内容主要有: (1) 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及指导:向患者介绍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吸入性药物治疗的干预效果 (包括吸入性皮质激素、长效抗胆碱能等治疗药物) 、肺康复治疗作用及饮食指导的意义。 (2) 咳嗽及排痰方式:身体保持直立, 深吸气后, 双手将腹部按压, 将上身向前稍倾斜, 咳嗽并收缩腹肌, 排出肺部深部痰液; (3) 指导患者开展耐力及耐寒练习:根据患者自身特点开展耐力训练, 运动强度一般采取50%~70%的最大耗氧量有氧锻炼项目, 20~30 min/次, 3~4次/周;患者由于患病时间长, 机体抵抗力较差, 气温差异是诱导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重要诱因, 应进行耐寒练习。 (4) 呼吸肌的锻炼:取直立、端坐体位, 同时深呼吸, 吸气的同时提胸、鼓腹, 缩唇并慢慢呼气同时收腹, 使胸廓下降。呼气长短依患者耐受能力情况, 循序渐进地反复练习。 (5) 饮食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病变, 大部分患者营养状况较差, 让患者多食高蛋白、高热量及维生素含量较高的食物, 增强免疫力, 降低感染发生几率。 (6) 心理干预护理:首先对患者心理障碍进行常规评估, 对存在轻度心理障碍的患者, 可采取启发激励、交流诱导等方式进行心理支持, 鼓励患者树立治疗信心,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配合;对有严重心理障碍患者, 同时开展专业心理护理干预及治疗。

1.3 观察指标

护理前后测定的呼吸功能指标有:气峰流量 (PEF) 、一秒率 (FEV1/FVC) 、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 、最大呼气中期流量 (MMEF) ;血气指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动脉血氧分压 (PaO2) 、动脉血氧饱和度 (SaO2) 。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以的形式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检验, 检验水准a设定为0.05。

2 结果

2.1 康复护理前后患者肺功能变化

康复护理后, 患者MMEF、FEV1、PEF、FEV1/FVC均较护理前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康复护理前后患者的血气变化

康复护理后, PaO2、SaO2分别是 (77.23±7.76) kPa、 (93.54±4.72) %明显高于康复护理前的 (64.56±6.69) kPa、 (83.79±8.59)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后, PaCO2为 (51.43±10.65) kPa, 明显低于康复护理前的 (59.54±12.06) kPa,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中老年人呼吸系统常见病。目前, 药物疗法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治疗主要方法, 但药物治疗并不能阻止疾病的进行性进展, 且长期服药给患者及家庭带来巨大心理及经济负担。对肺功能开展康复护理, 其出发点是从该病发病机制着手, 增强肺功能, 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4]。本组中, 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开展肺康复护理的主要方式有运动锻炼、呼吸肌训练、健康教育及管理、正确咳嗽、排痰, 饮食指导及心理护理干预。其中, 运动锻炼是开展肺康复护理的最重要内容, 在慢性阻塞性肺病病程中[5], 骨骼肌的功能降低及消耗及心肺功能降低是导致患者运动耐力、活动能力逐渐降低的重要因素, 这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 应将运动康复锻炼作为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生活一部分, 使其积极参与扫地、种花等较轻的家务, 开展各项运动[6,7,8]。

总之,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开展肺的康复护理工作任务艰巨, 要对患者合理有效地指导、宣教及管理, 每个方面都非常重要, 康复护理管理可综合各个环节, 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尽快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关丽婵, 陈美珠, 赵娟娟, 等.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的肺康复护理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 2011, 20 (2) :333-334.

[2]蔡映云, 李倬哲, 方宗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生存质量评估[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4, 3 (4) :225-227.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 (2007年修订版)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7, 30 (1) :16-17.

[4]Ries A L, Bauldoff G S, Carlin B W, et a1.Pulmonary rehabilitation:joint ACCP/AACVPR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J].Chest, 2007, 131 (suppl) :41-42.

[5]秦爱琴, 吴旭芳, 王兰芳.护理随访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健康行为及肺功能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07, 22 (15) :72-73.

[6]Santiworakul A, Jarungjitaree S, Jalayondeja W, et a1.Effect of lower extremity exercise on muscle strength and physical capacity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patients[J].J Med Assoc Thai, 2009, 92 (4) :556-563.

[7]孙芳艳, 钱培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综合肺康复方案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8) :755-757.

肺康复干预 篇9

【关键词】护理干预;心理沟通;技巧优化

1、护理干预的概念

通过使用护理措施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通常被称为护理干预。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工作模式。将病人所处的环境情况、心理健康状态、以及外在的物理因素都纳入到综合考虑范围之内。这种新兴的护理工作模式是建立在加强对病患的关注及细致观察上。

2、高血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措施

高血压是一种高发病率、高并发症、高致残率的疾病。高血压病的主要病因与年龄、性别、地域、遗传、精神过度紧张、肥胖、吸烟、酗酒、高钠饮食等生活因素密切相关,其中肥胖、吸烟、饮酒、高钠饮食为可干预因素,帮助患者正确认识高血压病的治疗知识,对有效控制血压及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2.1健康教育

由于高血压病的诱因目前尚未明确,职业、环境、遗传、饮食、食盐摄入过多、肥胖等因素有关。长期的服药治疗,会给患者造成心理负担加重的影响,这就需要加强护理干预,医护人员与患者要充分认识到治疗的长期性,在心理上做好一定的承受能力准备,建立自身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健康教育与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密切相关。主要分为心理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用药指导、出院指导。

2.2护理干预的内容

2.2.1心理指导。患者在住院期间由于环境的不适应,对疾病认识不足的程度及心理承受力的差异表现复杂多变,总有一种精神负担,稍有不适就十分紧张,导致血压偏高,波动大,情绪极不稳定,根据患者的心理素质及年龄的差别,分析患者心理特征,区别对待,对症下药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2.2饮食指导。指导患者合理选择膳食,控制热量摄入,应食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优质蛋白的食物。首先要控制能量的摄入,提倡吃复合糖类、如淀粉、玉米、少吃葡萄糖、果糖及蔗糖,这类糖属于单糖,易引起血脂升高;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5~6g等。

2.2.3运动指导。适当的活动可以调节人体的神经活动,促进血管舒张,有利于血液的下降,还有增强心血管的功效。运动还能够促进患者的脂质代谢,从而控制体重,从影响因素上有效控制,提高自身免疫力。与此同时,在选择运动项目时要考虑实际情况,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出相对应的运动计划。

3、防止骨科住院患者跌倒的分析及护理干预措施

3.1防止骨科住院患者跌倒的重要性

骨科患者跌倒的发生率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累积效应,其可能性与危险因素的增加呈正比。引发跌倒是包括一些生理因素、病理因素,也包括内在因素和环境因素等方面的综合作用。护理人员对骨科病人的护理干预也应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3.2干预措施

建立起一个完善的预防管理体系目的是让在院的每个人(包括工作人员、患者及陪护人员)都有防范患者跌倒的思想意识。它是提高防范患者跌倒并有效减少跌倒情况发生的最根本的措施。除此之外还应当对患者的病史有充分的了解,如高血压、糖尿病、癫痫、肾功能不全等,针对不同疾病及时调整宣教指导。

改善环境重视床旁呼叫铃的设置并教会患者使用;适当照明,保持地面干燥,可在光滑地面上放置防滑垫;在走廊及厕所、浴室设置把手,厕所安装垂直扶手取代水平扶手或使用座式马桶更为安全实用;对于不可去除的障碍物可选用醒目颜色予以警示,以增加患者的视觉敏感性;对于意识不清或精神障碍的患者,可适当使用床旁护栏、约束带或有专人看护;固定好床脚、车床、轮椅刹车;调低床的高度,将患者经常需要之物放于随手可得之处。预防药物影响对于使用可能增加医院内跌倒危险药物的患者,尽可能限制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另外在使用这些药物前做好宣教,如用降压、脱水药时,嘱其缓慢改变体位。正确的治疗护理及功能锻炼能使患者肢体功能尽快恢复到最佳状态,使治疗效果达到最佳。

4、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干预

4.1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合理进餐:应选择高蛋白、低脂肪、高热量、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食用温、软、易消化的食物,烹制方法以蒸、煮、炖为主;平时可多食南瓜、鸡蛋、牛奶、豆浆、米汤、藕粉、粥类等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的食物。监督患者戒除不良饮食嗜好:为避免胃黏膜因饮食直接刺激加重损伤,应避免食用腌制、辛辣、粗糙、生冷、过烫、过硬、过甜等刺激性食物及油炸、烟熏、烧烤类食物;少食含淀粉过多的食物如土豆、芋头、红薯、粉丝、粉条等;饮酒是PHG严重程度及并发出血的重要因素,应劝导饮酒者戒酒,并帮助患者制定戒酒计划,取得患者家属配合,对病人进行有效的監督。指导患者养成良好饮食习惯:进餐要有规律性,做到定时、定量进餐,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以促进胃酸分泌的规律性,减少胃粘膜损伤;进食注意细嚼慢咽,以利于消化酶的分泌,减轻胃黏膜的负担。

4.2生活护理指导

护理人员督促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避免熬夜,按时起床。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重体力劳动,与此同时,采取适当的锻炼也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4.3心理护理

应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指导,让患者了解PHG相关知识和并发出血时的临床表现,指导患者如何配合各种治疗,降低患者的焦虑心理。肝硬化及PHG为慢性病,病程迁延反复。由于对预后的担忧,患者常常精神负担重,情绪不稳定。要做好家属的心理指导,使家属对患者的病情有全面的了解,关心、支持、鼓励和安慰患者,通过与家属的配合,使患者能够主动参与心理应激的调节。

4.4用药护理

正确指导患者服用治疗药物,如常规的保肝药、降门脉压力药,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药物,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能有效预防出血。告知患者正确使用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避免乱用、滥用此类药物。尤其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宜饭后服,并同时服用减少胃损害和保护胃黏膜的药物,以减少对胃黏膜损进一步损坏。

5、结语

肺康复干预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接收的12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临床资料加以研究分析, 并依据不同临床护理措施加以分组, 基础护理组为60例, 其中33例男性, 27例女性, 年龄62~84岁, 平均年龄 (69.2±7.3) 岁, 分期:急性期39例, 稳定期21例, 综合康复护理组60例, 其中男性35例, 女性25例, 年龄63~85岁, 平均年龄 (68.4±6.8) 岁, 分期:急性期35例, 稳定期25例, 纳入标准: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诊断标准[3]确诊120例为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排除标准: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支气管哮喘等等;排除2周内有急性发作病史并曾使用抗生素药物的患者;排除1个月内曾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的患者。

1.2 方法

基础护理组采用基础性的护理措施, 主要是帮助患者调整呼吸的频率, 简单的营养调配, 静脉注射药物等措施进行护理。综合康复护理组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性康复护理: (1) 健康宣教:注意预防疾病发生诱因的发生, 主要是预防感冒、适当的进行运动提高免疫力, 戒烟等; (2) 加强有氧运动:加强有氧运动可以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 有氧运动的时间一般是30~50min, 根据患者病情特点决定运动量; (3) 呼吸功能训练:在患者病情稳定时进行“478”呼吸功能训练, 主要是用鼻子吸气4 s, 屏住呼吸维持7 s, 然后再用嘴呼气8 s, 整个过程就是深吸气慢呼气, 每天进行呼吸训练3次, 每次呼吸训练15 min; (4) 康复性护理:护理人员注意观察吸氧氧流量, 一般多是持续性低流量吸氧, 氧流量为1~3 L/min, 预防氧中毒的发生。护理人员帮助患者每天进行叩背, 主动排痰, 通过听诊了解患者痰液所在位置, 一般采取痰液在高位的排痰体位, 手指合并, 手背隆起, 各个手指关节微屈, 从肺底部开始, 从下向上、从外向内逐步的对胸壁进行叩击, 每个肺叶叩击1~3 min, 注意避开肩胛骨、脊柱, 如果啰音相对较强, 注意延长叩击的时间和加大叩击的力度, 然后对叩背前后的听诊声音进行对比。患者采取坐位, 双脚和地面接触, 身体微微向前倾, 双手抱住枕头, 采用深深的缓慢的腹式呼吸, 从胸腔进行2~3次短促有力度的咳嗽, 然后将痰液吐出, 咳嗽过程中要收缩腹部肌肉, 也可以手指按压上腹部来帮助咳嗽; (5) 心理疏导:在护理人员和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间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给病患列举周围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治疗的成功范例, 以消除老年患者的恐惧并降低他们的焦虑心态。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肺心病患者护理前后肺功能状况进行观察, 肺功能相关指标通过肺功能测定仪进行检测, 主要包括1 s用力呼吸容积 (FEV1) 、用力肺活量 (FVC) 、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情况 (FEV1%) 。

1.4 统计方法

对两组肺心病患者临床资料分别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建立数据库, 并通过t检验进行分析, P<0.05, 表明研究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护理前后两组肺心病患者的肺功能情况 (见表1) 两组肺心病患者护理前FVC、FEV1、FEV1/FVC、FEV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合康复护理组肺心病患者护理后FVC、FEV1、FEV1/FVC、FEV1%优于基础护理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为老年患者常见性疾病, 其发生率呈现明显升高的趋势, 其临床特征为气流受到限制, 且属于不完全可逆, 并呈现进行性发展, 呈现死亡率和患病率均高的状况, 为患者带来极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4,5]。该研究通过分析随机选取该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接收的12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临床资料, 依据不同的临床护理措施进行分组, 60例在基础护理组而另外60例在综合康复护理组。其中综合性康复护理包括健康宣传教育、康复性护理、呼吸功能训练和心理疏导等。健康宣传教育主要是护理人员耐心的讲解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的原因、病理和预防复发的相关知识, 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水平[6,7]。护理人员告知患者在病情稳定之后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 同时联合呼吸功能训练可以增强肺部通气和肺功能的恢复,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临床治疗效果[8,9]。康复性护理措施主要包括调整吸氧流量、进行体外排痰、嘱咐患者进行有效咳嗽等措施, 从而有效的改善肺部通气量和机体血液循环状态, 提高排痰量, 改善肺功能[10,11]。心理疏导可以充分地针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焦虑、忧郁等心理情绪予以分析, 熟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心理防御风格, 汇集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的认知, 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错误认知予以校正, 协助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树立正确的心理认知和心理预期[12]。通过比较, 结果表明, 两组肺心病患者护理前FVC、FEV1、FEV1/FVC、FEV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提示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综合康复护理组肺心病患者护理后FVC、FEV1、FEV1/FVC、FEV1%优于基础护理组, 提示综合康复护理措施, 对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进行纠正, 有效的控制液体负平衡, 降低肺部毛细血管静水压、肺泡水肿等临床表现, 提高了肺功能恢复水平。综上所述, 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可以明显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 利于患者预后恢复,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何秀娟, 黄庆愿.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剂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疗, 2015, 34 (7) :90-92.

[2]彭锐, 廖容.优质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心理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9) :21-23.

[3]林水平, 闫娜娜, 李艳, 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护理[J].临床肺科杂志, 2011, 16 (1) :158-159.

[4]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 (2013年修订版)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3, 36 (4) :255-264.

[5]耿利琼.过渡期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出院病人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2, 26 (18) :1716-1718.

[6]鞠贞会, 王吉勇, 王艳萍.过渡期护理模式对患者居家无创正压通气的干预效果[J].中华护理教育, 2012, 9 (6) :243-246.

[7]曾丽智, 陈沁, 刘辉, 等.过渡期护理模式对病人家属疾病不确定感和应对方式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3, 27 (32) :3637-3639.

[8]卿利敏, 席明霞, 莫文娟, 等.过渡期护理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出院患者自护行为的干预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 46 (10) :965-967.

[9]罗荣华, 冯翠连.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7) :90-91.

[10]刘世敏.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 11 (4) :542-543.

[11]王绣芳, 李琴, 易利霞, 等.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和负性情绪的影响[J].河北医药, 2014, 36 (13) :2057-2058.

【肺康复干预】推荐阅读:

康复干预07-13

照护干预07-17

合理干预07-18

排尿干预05-20

全程干预05-26

价格干预05-29

药师干预06-04

医院干预06-07

激光干预06-08

营养干预06-25

上一篇:整治设计下一篇:统计抽样内部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