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幼儿教育环境资源

2024-09-09

创设幼儿教育环境资源(通用12篇)

创设幼儿教育环境资源 篇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对事物的认识, 大部分是通过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和影响而获得。如果一个幼儿园到处是脏水、垃圾、果皮纸屑, 家长、老师熟视无睹, 孩子耳闻目睹, 长大后又怎么会成为一个爱护自然、爱护环境的人呢?所以, 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 必须充分发挥环境教育的作用, 两者相互渗透。即在进行各项环境创设时, 要处处考虑安排环保教育的内容, 而进行环保教育时, 要充分利用幼儿园周围的环境, 发挥其特殊作用。

一、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幼儿环保教育相互渗透

(1) 生态环境创设方面:给孩子们一块绿地, 一个水池, 一个花园。室外尽量开辟草坪、花园、菜地, 利用自然角、动物角, 让幼儿亲身体验植树、栽花、养草、种菜的乐趣, 努力创设净化、美化的育人环境。比如, 开辟草坪, 设置“花园”“动物角”“植物角”, 铺上又漂亮又环保的塑胶地板。弯弯的小河里有嘴巴会喷水的海豚一家人, 石头上画有惟妙惟肖的海洋小动物, 假山上有水车, 清清的水一直从假

山上流到小河里, 小河里的小鱼欢快地游来游去。老槐树的旁边有一座美丽的农家小院, 旁边种满了绿油油的蔬菜和麦苗, 小兔、小鸽子也在幼儿园安上了新家。这些, 都成为孩子们认识大自然的直观教具, 使他们萌发了爱护环境的感情。

(2) 装饰环境布置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园的每个角落, 设计有关环保的宣传画, 从而使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在室外、梯间的墙壁、走廊、墙裙等地方设计环保题材的壁画等, 如设计壁画《小鱼找家》, 画出被污染的河流和没有被污染的河流, 让幼儿思考小鱼该走哪条水路才能回家。通过观察, 让幼儿知道为什么水被污染, 以及判断哪些行为是对的, 哪些行为是错的, 让幼儿学会思考、学会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又如在周围多制作一些美丽的花、草、树木, 让幼儿陶醉在美丽的大自然氛围之中, 产生热爱之情。在室内, 可以考虑在音乐室、美工室布置中突出环保内容。在教室内, 可以根据《我和动、植物》《我和大自然》等题材进行环境创设, 让动物、植物和人生存在同一空间。水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 怎样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和习惯, 让幼儿知道节约用水呢?可以在幼儿洗手的地方设计一些较为简单的图案、标志, 告诉幼儿节约用水的方法, 懂得珍惜每一滴水。

(3) 环境创设与文字教育相结合, 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利用橱窗及张贴标语, 向家长宣传环保知识、宣传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爱鸟周、地球日、臭氧日等环保节日的意义和内容。幼儿园的环境具有生机, 幼儿的生命也将富有活力, 幼儿就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发展

●吕曼

育、利用和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要深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情感因素, 使情知交融。品德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实施这项教育的蓝本, 品德课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鲜明地宣传或提倡某种道德观点的, 教学中如果能把道理与观点讲明白、讲到位, 学生就会信服地接受教育, 并乐于在自己的行动中去实践。《集体力量大》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情感的好教材, 教学时我首先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集体, 然后再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体会个人力量小、集体力量大的道理。我先请一个同学到教室前面去把讲台搬走, 这个学生没有搬动;我又叫了三个同学上来一起搬, 一下子就把讲台搬走了。于是我问:他们四个人为什么一下子就把讲台搬到教室门口?让学生了解到他们四个人心中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把讲台搬到教室门口, 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行动步调———四个人都在轻轻数着一、二、三。让学生从中认识到, 他们四个人已不是松散的个体, 而是有共同目标并且统一行动的集体。因为人多, 组成了集体, 才会力量大。这样, 学生就能产生热爱集体的情感。

二、以情育情

青少年的情感具有极易感染的特点。因此, 教育工作者利用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的教学手段, 通过教育者的满腔热情来激发和唤起学生的情感, 陶冶和培养高尚的情操, 是十分重要的和行之有效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恰如其分地把教材内容的情感表达出来, 对歌颂的人和事, 要有赞美和喜悦的表情, 对抨击的人和事, 要有憎恨和愤怒的表情。这不仅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加深对教材思想内容的理解, 而且对陶冶学生的情感也能产生良好的影响, 这是教师以情育人的一个方面。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工作对教育者的精神世界———他的道德情操、智力素养、意志品质———提出了许多要求。首先, 一个最主要、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深深地热爱孩子。”只有当教师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 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 善于跟他们交朋友, 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 了解孩子的心灵, 才能把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善良、同情、愉快、乐观等情感激发起来。爱, 只有通过爱, 才能培养爱。

三、以意育情

意志和情感是相互制约的。一方面, 意志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在情感的激励下产生的;另一方面, 意志在情感激励下产生后, 反过来又调节和控制情感。一般说来, 意志越坚强, 越能使积极情感持续下去, 越能克服消极情感;反之, 一个意志薄弱的人, 就会成为情感的奴隶。因此, 在学校情感教育中, 培养学生的意志非常重要。对于教师来说, 必须首先用意志来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的教师, 不会成为良好的教师。特别是不能把消极情绪带入课堂, 更不能把学生作为发泄情绪的对象。马卡连柯说:“我从来不让自己有忧郁的神色和抑郁的面容。甚至我有不愉快的事情, 我生病了, 我也不在儿童面前表现出来。”其次, 要努力训练学生的意志, 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从而使他们自觉地以高尚的情感代替庸俗的情感, 用积极的情感去克服消极的情感。

四、以行育情

人的情感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实践活动是情感的基础和源泉。只有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反复感受、体验, 才能使情感越来越丰富、深刻。所以, 在情感教育中必须重视行为练习这一环节。如教学《爱护名胜古迹》, 可让学生看有关肆意破坏名胜古迹 (如乱涂乱画等) 的录像, 讨论研究解决的办法, 对于好的方案寄给园林管理处或新闻媒体。也可让学生自做标语牌、到附近的风景名胜区进行宣传等。这时, 要引导他们在实践中真正体验爱护名胜古迹的乐趣。只有体会到这种乐趣, 才有可能形成爱护名胜古迹的习惯、情操。这是以行育情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 教师的行为品质也是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对学生的爱心, 对学生的关怀、爱护、尊重、信任等, 通过无声的行动表现出来, 学生有时更易接受, 对他们情感的影响也更持久、深远。

品德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 我们的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 拨响孩子心灵深处的“情”弦。

(江都市实验小学)

摘要:本文对幼儿中常见的攀比行为进行探究,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种行为的形成原因及危害,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家园合作、共同矫正这种不良行为的措施。

关键词:攀比;自主意识;模仿;反攀比;转移

攀比是一种不甘落后于人、争强好胜、物欲性强的行为和心理现象, 它是儿童中比较常见的问题之一。这次某某小朋友穿了漂亮的衣服, 其他小朋友可能会羡慕, 回家便要求家长给买同样或更好的衣服;下次某某小朋友有漂亮的玩具, 其他小朋友又可能会向家长提诸如此类的要求。这样的要求一次两次还好, 老这样就可真够家长和老师头疼的。

对于这种现象, 我们首先要认识它的普遍性, 既不要对它视而不见, 也不要将其过分夸大。要承认这种现象不仅幼儿有, 在成人中也不少见, 只不过成人一般都能有意识地进行自控和调节罢了。从心理学角度讲, 随着年龄的增长, 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渐加强, 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逐步建立, 开始有了争胜心。与此同时, 幼儿的自我评价和判断能力也在形成当中, 但还不够成熟客观, 他们对自我的评价更多是来自他人 (家长、老师、同伴) 的反馈, 对自我的肯定同样也多来自他人的表扬。比如, 某个小朋友的表现受到大家 (特别是老师) 的称赞, 其他小朋友就会意识到:哦, 这种行为是好的, 如果我也这样做, 就会和他一样得到表扬。这种好胜之心是促使幼儿积极向上的一种原动力, 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只要不过分, 他们的模仿行为和好胜之心都应当予以保护, 而不是压制。

但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 由于还没有形成自己成熟的理性判断, 幼儿往往会分不清什么该争什么不该争, 什么该模仿什么不该模仿。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和家长等“权威”的一些无心之语、无意识之行为, 就往往会引发学生的攀比之心。幼儿园中一些不恰当的比较, 也可能促进儿童攀比心理的形成。比如有时候教师会问“今天咱们班谁穿得最漂亮?”“谁带来的玩具最好玩?”类似的比较, 都会促使

的。在幼儿盥洗间墙壁上、水龙头边贴有“水龙头在哭泣, 小朋友关紧它”等字条, 每当小朋友去洗手、洗脸时, 就能看到可爱的形象, 亲切的话语, 他们时时提醒小朋友以节约为美。在花园里、草地上, 树立着“花儿好看我不摘, 爱护花草我最乖”等小木牌温馨提示语。在楼梯、走廊、过道拐弯处, 贴有“走路轻说话轻”“你不推, 我不挤, 一个跟着一个走”等可爱的卡通标语。让孩子与环境对话, 尽可能利用空间资源, 大到草坪、花园, 小到走廊、拐弯、盥洗室、水龙头, 都能吸引幼儿的注意。从而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环境的熏陶、教育, 进而树立自觉遵守环境公德、自觉维护环境的意识, 养成爱我环境、护我环境的良好品质。

二、活动区的创设与幼儿动手操作相结合, 促进环保习惯的养成

在活动区的环境创设中, 我们给幼儿开辟一个比较大的空间, 这个空间里有小朋友收集来的各类废旧物品, 比如塑料罐、纸箱、纸盒、生日蛋糕盒。小朋友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东西进行分类操作, 可以进行模仿超市买卖的角色游戏活动, 可以玩“娃娃家”“美容美发厅游戏”, 还可以动手自制玩具、进行建构活动。在动手操作中, 让幼儿与环境材料充分进行“对话”, 让幼儿认识到废旧物品是可以再利用的, 了解各种废旧物品是如何回收、如何再利用、如何再创造价值, 从而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 以促进“环保习惯”的形成。

三、活动中培养幼儿保护环境的良好品德和行为

虽然幼儿不断地在与周围环境发生着交互作用, 但他们似乎对所处的环境并不在意。为了引发幼儿的环保意识, 我们刻意让幼儿

●姚水娟

幼儿将关注的重点转向衣着、玩具等物品的外部特征, 加速幼儿攀比心理的形成。

家长的教养方式的偏颇, 也是造成幼儿攀比心理的重要原因。有些家长溺爱孩子, 当孩子提出物质要求时, 总是一味地满足孩子, 孩子的欲望在获得满足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 攀比的欲望越来越膨胀。在这一过程中, 孩子体验不到东西的来之不易和劳动的价值, 也不能获得基本的价值判断能力。有些家长虚荣心强, 自身就存在很严重的攀比行为, 他们在教育孩子时也经常采用与别人孩子进行比较的方式, 促进幼儿攀比心理的形成。有些家长为显示自己的身份, 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条件, 只要别人的孩子有什么, 自己的孩子也要有, 否则就觉得低人一等。家长的虚荣心, 为幼儿攀比心理的滋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攀比的心理和行为习惯一旦形成, 就会对幼儿的健康成长造成诸多不良影响。

首先, 过分的攀比会造成儿童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张。我有三支钢笔, 你才有两支;我爸是处长, 你爸才是科长……以己之长比同伴之短, 什么事都想胜过别人, 久而久之必然受到同伴的嫌恶与排斥。如果任其发展、幼儿群体中的大部分人都攀比起来的话, 那将直接危害到同伴间的团结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就会形成不正常的集体风气, 妨碍群体中每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 不正当的攀比现象会直接引发幼儿不正常心理品质的产生。如:在攀比风的压力下, 有的幼儿自认为总也比不上同伴, 从而低估自己的能力与价值, 产生自卑感;有的儿童形成嫉妒和冷酷的性格, 甚至为了获胜而不惜损人利己, 如故意把别人比自己好的玩具弄坏, 把别人漂亮的衣服弄脏, 也有的儿童为跟别的儿童攀比而说谎。如:一个孩子说:“我爸昨天给我买了个遥控汽车。”另一个说:“我也有遥控汽车, 我还有遥控飞机呢。”但事实可能是后一个孩子在撒谎, 他根本没有遥控汽车, 更没有遥控飞机。

因此, 我们要采取措施, 引导幼儿心理和行为的正确发展, 尽可

置身于鲜明对比的生活环境之中, 让他们主动作出好与坏的分辨, 并让他们做出结论, 从而在感性上让他们得知什么样的环境是他们乐于接受的, 什么样的环境又是他们所不愿置身其中的。例如, 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 让他们接触各种各样的声音, 然后找一找哪是悦音、哪是噪音, 要求他们讲出听到悦音和噪音分别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并让他们在操作中, 明白悦音和噪音产生的来源, 使幼儿了解噪音污染对他们的生活、听觉及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

在春游的活动中, 我们带领幼儿观察金菊花园的美丽景象。花儿的鲜艳、小草的嫩绿, 无一不给幼儿带来美的感受和愉悦的情感体验。当孩子们吃完食品, 随意地将垃圾扔在地上时, 我马上利用这个机会对他们进行环境教育。我说:“树爷爷生气了, 红花姐姐也生气了,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当他们意识到是自己破坏了这块美丽的地方时, 他们知道将废物扔进垃圾箱里。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 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 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自然环境是人类和生物界赖以生存活动的场所, 但同时, 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也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保护环境的意识决定着人类是否能与自然界和平共处。孩子是自然保护教育的主要对象, 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的认识水平将决定其将来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所以, 要经常带孩子们参与其中, 让他们在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玩一玩中了解自然界, 从而激起他们对身边环境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潜移默化地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创设幼儿教育环境资源 篇2

——农村特色的区域环境创设初探

摘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部分明确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出发打好基础。”农村幼儿园存在着教育经费不足,教学设备差,体育活动设施少的缺陷,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幼儿园幼儿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因此,农村幼儿园要发挥农村优势,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社会和自然资源,开发民间教育素材,丰富农村幼儿园幼儿活动内容,创造性的组织和开展幼儿园幼儿活动,根据我园的环境,我们从实际出发,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在为幼儿提供一些必备的基础材料的同时,注意尽量和孩子们收集较为合理,有浓郁乡土制版的游戏材料,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情感进行活动,努力促进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发展幼儿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 农村特色 创设 区域环境

正文:

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是幼儿园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皮亚杰认知理论也认为:“幼儿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发展起来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该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求,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那么,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活动区是我们活动区开展的重要内容,实践也使我们认识到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主要是体现在区内的操作材料、情景及相应的活动中。我园地处农村,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铸就了乡土的形成,乡村中的一条路、一条水沟、一丛野草、一块泥地、一块石头、田野里的萝卜、青菜、水稻、小麦、瓜果等都能成为孩子活动的游戏材料。在活动区的创设中我们充分利用这种乡土资源来开展活动,允许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学习。随着区域活动的逐步开展,我们认识到:区域活动与集体活动相比,教师的主导作用变得隐性,目标隐含在环境和材料之中。幼儿的主体性变得明显,通过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感知来积累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显然,环境在区域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探索如何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在区域活动中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具有开放性的环境,体现园本特色,使其发挥环境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活动的条件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对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利用农村特色进行区域环境创设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区域活动已成为当前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幼教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它使幼儿教育过程真正建立在幼儿全体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从而实现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根本性变革,推进幼儿全面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环境及材料作为区域活动的基础,是幼儿构建知识的依托,良好的环境还容易建立起和谐、自由、轻松的教育氛围,有利于推动幼儿教育朝着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二)实践意义

区域活动是一种幼儿的主体活动,它具有自由、自选,独立而主动的特点。环境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区域环境创设的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参与合作的过程。区域环境的教育性不仅蕴含于环境之中,而且蕴含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由单纯的倾听者变成了参与者,有利于培养其任务意识,有目的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及分工合作、讨论决策的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幼儿自主性的形成。

二、活动区创设的依据

(一)结合本园实际进行区域创设

幼儿园应该根据本地、本园的实际,进行活动区域环境的创设。比如,我园周边竹园较多,就本园内就有一个小竹园。于是我们利用自然资源——竹资源,创设有特色的区域活动环境,开展一系列活动。例如:利用家长资源收集各种竹制品,如:竹篮、竹筐、竹匾、竹筒、竹席等,并展示在区域环境当中,让幼儿粗浅的了解竹子的用途,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此外,春天,带领幼儿到竹林里去挖竹笋,带回来以后投放在数学区,让幼儿比大小、根据大小排序;投放在生活区,教师用竹笋做成各种菜肴让幼儿品尝。此外,将收集的竹叶投放在美工区,指导幼儿创作竹叶粘贴画。通过这一系列的区域创设,使活动更加丰富,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再如,农村幼儿园存在着教育经费不足,教学设备差,体育活动设施少的缺陷,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幼儿园幼儿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因此,我们坚持收集废旧物品,充实活动区的材料和制作体育活动的玩具。如:收集饮料瓶制作成神奇的魔术瓶、套圈玩具、障碍物、靶子等;收集各类大小不同的纸盒、纸箱,制作成电视机、小动物、小火车等,为幼儿增添了活动的材料。同时也起到了环保的教育作用。

(二)结合本班主题开展创设

主题活动是一个整合性活动,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整体性的特点。往往一个主题的内容可以涉及到生活、学习、语言、运动、游戏等多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网络化结构。而区域游戏正是实现主题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我们有计划地将主题内容有机渗透到区域活动之中,与区域活动有机结合,将教育要求巧妙地带入区域活动中,在区域活动过程中利用随机教育分层次个别辅导,小组等方式帮助幼儿,使幼儿积极主动地活动,满足每个幼儿的发展的需要。

比如:在“利用农村资源提高集体教学质效”的专题研究中,我们结合主题对活动区进行创设,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丰富活动的内容,满足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的能力。例如:小班利用自然资源开展“动物花花衣”的主题活动,带领幼儿参观奶牛场、养鸭场、种植园等,并注重资料的收集,以拍摄照片、幼儿绘画、报纸剪贴等形式展示在区域环境中创设科常区——“动物的家”,孩子们在这个区域中根据动物的皮毛、特征进行分类;美工区——“给动物穿花衣”,孩子们可以用涂色、撕贴、手指点画等方法来给动物穿衣服;益智区——“动物拼图”,孩子们根据动物的特征来进行拼图游戏。通过这些活动,使幼儿的认知、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得以很好的发展。并结合此主题,创设和生成区域活动丰富主题内容。

又如:在大班主题活动“中国娃娃”中,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收集米筛、竹篮子、扁担、水筒、蓑衣、纺车等各种民间的劳动用品,在角色区创设“农家乐”,让班级充满着浓郁的农家风情,让幼儿感知家乡的民俗民风,同时,提供各种“食物”,让幼儿学做农家菜,这些对幼儿来说新奇又陌生的物品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探究欲望。此外,还可以收集一些土布及土布衣服,创设“染布坊”、“布衣店”的区域环境,让幼儿尝试自己动手来染布;尝试当一回商店营业员,推销服装等,让幼儿在情景中尽情地玩耍。

三、利用农村自然资源,进行区域活动创设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动材料,运用天然材料开展教育活动,可以让幼儿获得真实的感受。在农村这个广阔的田地里,有许多自然材料可利用。”特别是我们城乡幼儿园,在这方面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

(一)自然角:农村幼儿园设置自然角,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教室的一角、窗台或廊沿上放置一些小动物、植物,供幼儿学习、探索,让幼儿喜欢动植物,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的生活环境。孩子们可以在这里看到蝌蚪怎样变成青蛙;小鱼怎样游泳、呼吸;螃蟹怎样行走;龙虾怎样繁殖的过程;种子怎样出土、发芽,知道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和阳光。捉些蝴蝶、蜻蜓扎在泡沫板上制成动物标本,采集各种树叶、种子制成植物标本供幼儿展览。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他们学会了观察、学会了发现,开阔了视野,懂得了节约,并养成了爱劳动的好习惯。

(二)生活角:如今大多是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动手能力、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的特点,特别像小班幼儿更为突出。根据这些情况,我们请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一些小朋友的小鞋子、小袜子、毛线、钮扣、布条,投放在区域内,让幼儿学系鞋带、区分左右脚、编小辫、学扣钮扣,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小肌肉群,让幼儿懂得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

(三)语言角:根据农村幼儿园存着教育经费不足以及农村幼儿的口语的表达能力相对较差的情况,创设语言角。发动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图书、图片,投放在语言角,让这些图书、图片,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也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高。

(四)数学角: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逻辑性、概括性强的特点,因此,利用数学角辅助幼儿学习数学,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空间关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非常重要。农村丰富的自然物与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为幼儿操作学习提供了廉价的教具学具。例如小班幼儿可利用实物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按种类、大小、颜色分类、认识1和许多;中班幼儿可进行数数、一一对应、排序、分类练习;大班幼儿可进行数的组成、加减运算、逢双数、逢五数的练习。还可以利用石子、果核、松球进行大小、颜色分类,用废旧毛线进行自然测量,用火柴棒进行拼图,在串珠、串纽扣活动中进行数数……幼儿在游戏操作过程中,既能通过观察、分析、比较逐渐对数学方面有所了解,同时又发展了幼儿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创造性。

(五)美工角:农村用来做美工的材料可谓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如:玉米缨、小麦杆、花生壳、狗尾草、树叶、果壳、石子、种子等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手工材料,通过观察引导幼儿运用这些材料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例如:用高粱杆制作的眼镜、用地瓜叶柄制作的耳坠、手链,用麦杆编制的戒指、烟袋,用狗尾草编成的小兔、小狗,用树叶、种子粘贴各种小动物等等,这一切的一切无不蕴涵着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孩子们的一切绘画活动都可以在这些废物中得到体现,幼儿在操作中学会了剪、团、粘、贴、撕、画等技能,锻炼了孩子手指的灵活性,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四、适时提供物质材料,调整环境布置

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发现学习”。他们通过动手操作,亲自实践,与人交往等获得各种直接经验。幼儿乐于摆弄和操作物体,幼儿的认知能力正是在其与环境和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幼儿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常常需要实物和动作的帮助。因此可以说,物质环境是幼儿学习的中介和桥梁。所以,我们要努力将教育目标和内容物化,将期望幼儿获得的知识经验蕴含在物质环境之中,使幼儿通过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获得最基本的知识经验。

比如我们在区域环境创设时,可以鼓励幼儿自己设计他们感兴趣的、想表达的内容,主动收集有关资料,准备材料等,激发幼儿布置区域环境的积极性。例如:在区域活动的各个区角张贴各种标志,引起幼儿兴趣。区角中投放可操作的半成品材料,更易产生探索的愿望。并根据活动内容的更换进行适当地调整。在这过程中,幼儿学到了手工、常识等多方面的知识,锻炼了他们的动手动脑的能力。环境布置好以后,幼儿向同伴、家长讲述创设的内容。随着环境内容的不断变化,幼儿的口语及动手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五、挖掘民间游戏,拓宽活动天地

民间素材蕴涵着丰富而深厚的教育和文化价值,积极的开发会丰富教育活动内容,培养幼儿亲近社会、尊重和热爱本土文化的情感。

(一)游戏类:民间游戏广为流传,深受幼儿喜欢。我们在组织幼儿开展民间游戏的过程中,要注意探索利用民间游戏的角色、规则、动作,初步对幼儿进行合作能力的培养,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发展合作能力,体验人与人相互交往、合作的重要和快乐。传统的民间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简便易行,有的是徒手进行的、有的只需十分简单的材料,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在游戏中促进幼儿 小肌肉发展的有:抓石子、弹核、拾核、转陀螺、打瓦等游戏;发展幼儿智力的有:跳棋、飞行棋、国际象棋等多种棋类游戏;锻炼幼儿大肌肉动作的游戏有:踢毽子、跳房、捉迷藏、丢手绢、拉大锯、切西瓜、贴烧饼、跳皮筋等游戏。有的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发展动作的协调性、敏捷性和平衡性。如:买锁、瞎子摸瘸子、警察抓小偷、猫捉老鼠、老鼠钻洞、老鹰捉小鸡、盲人捉鱼等等。幼儿一日活动中有许多零散的时间,可以选择一些不受时间、场地限制、容易收拢的民间游戏,如:翻绳、捉猴、冰糕化了等游戏。这些民间游戏可以较好的发展幼儿走、跑、跳、钻、动手等基本能力,科学的开发利用,为提高幼儿的运动能力和技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手工类:土生土长的孩子们在土里滚打跌爬,泥巴是陪伴他们的最好游戏材料。摔泥巴、捏泥人、捏大炮、捏个黄鼠狼赶鸡跑一跑,娃娃家里的幼儿用泥巴制作糕点、糖果、面条、水饺、小锅、小碗、捏个磨来磨“粮食”、捏群鸡、鸭、鹅来做客……而蔬菜玩偶中用各种蔬菜经过粘贴、拼插与绘画,辣椒变成了小老鼠、胡萝卜变成了小鱼、洋葱变成了小娃娃、土豆变成了小肥猪、芸豆变成了蚂蚱,甚是可爱。麦秸、芦杆、稻草等本土化低结构的材料制作的小作品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沙泥画、树叶粘贴画、各种种子粘贴画、利用费纸撕贴、印泥画等,让幼儿发挥想象力大胆操作,制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

(三)歌谣类:传统的民间歌谣语言幽默、诙谐、简练、易记,如:拍手对对歌游戏:你拍一,我拍一,马莲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九九八十一,幼儿在拍手游戏的过程中练习了数数。而儿歌“五个兄弟在一起”:老大矮胖子,老二有主意,老三个儿高,老四心儿细,老五最最小,是个小弟第,五个兄弟在一起,团结起来有力气。幼儿在学说儿歌的同时,学会了点数,激发了幼儿对数数的兴趣,形成了团结友爱的品质。

农村自然资源与民间教育素材还有许许多多,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会弥补农村幼儿园金费的不足,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等的全面发展,给农村孩子带来无限快乐、情趣。附:区域活动材料的收集途径

途径一:通过幼儿收集

途径二:通过家长收集

途径三:通过教师收集

途径

幼儿语言环境创设初探 篇3

一、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

1、通过直接感知,在认识周围事物中发展幼儿语言。

幼儿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现实的人、物、大自然以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听、看、触、摸、尝、闻等等,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继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认识能力,而认识范围的扩大和认识内容的加深又丰富了幼儿的语言。因此,要注意语言交往能力与认识能力之间的紧密结合,根据幼儿直接感知的特点,给幼儿创设条件,丰富其生活内容,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发展幼儿语言。春天,教师可带幼儿种植,让幼儿亲自动手实践,从而加深印象。带幼儿松土、选种、种植、移植……在做每一项工作时,都是边干边讲,使幼儿知道这种劳动叫什么,相应地丰富幼儿的词汇。教师选几粒种子,让幼儿观察,比较它们的异同。幼儿会说:“有的像小米粒,有的像桔子瓣……”出苗了,幼儿观察得更仔细了,兴趣更浓了。

2、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如教师上《我给月亮做衣裳》时,有幼儿会问:“月亮为什么没有一件合体的衣服呢?”为了培养幼儿的求知欲,教师可以说:“是呀!为什么呢?”可建议幼儿每天晚上观察月亮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后,教师请幼儿说说月亮是怎么变化的。幼儿说:“有时像小钩,有时像小船,有时像半圆……因为它老在变化,所以没有办法给它做合体的衣服。”在实际观察中,幼儿得出了结论,丰富了知识。

二、让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

1、多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带领幼儿直接观察,给幼儿多创造条件。

要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如:给幼儿讲“春天”的故事之前,先告诉幼儿:“春天到了,大树、天气、人、花、草、小动物呀,都有一些变化,一看到这些变化,就知道春天到了。你们找一找,看一看,春天到了有些什么变化,以后讲给大家听。”幼儿回家之后,仔细观察、查找,当老师讲完故事之后问他们:“除了故事里大树、小草、小动物的变化外,还怎样知道春天到了?”幼儿根据自己观察判断的内容、亲身的体会,积极地发言。幼儿说:“小燕子飞回来了;青蛙妈妈有宝宝——小蝌蚪了;小草偷偷地从泥土里钻出来了;春天到了,可以放风筝了。”……

2、多听。培养幼儿注意倾听,这是发展幼儿表达能力的先决条件。

要给幼儿积极创设听的环境,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给幼儿听录音故事、听别人讲故事;邀请幼儿谈话,互相倾听并交谈;带领幼儿听多种声音:乐器的声音、动物的声音……让幼儿听后模仿、想象,并讲出他们听到的声音好像在说什么。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要求幼儿会听,听得懂,认真听,不打断别人的话,这也是文明习惯的一种表现。

3、多说。为了发展幼儿的表达能力,不但要发展幼儿听的能力,还要培养幼儿说的能力。

我们要给幼儿创设“说”的环境,在说话中练习说话,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与幼儿接触的一切时机,进行交谈,在交谈中建立感情,使他们无拘无束,有话愿意讲出来。当幼儿用语不当时,教师应及时予以纠正。

4、多练。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幼儿正确的发音,吐字清楚,丰富幼儿词汇,并能正确运用。

要教会幼儿按照汉语语法规则讲话。这些内容,都得在语言实践中学习、掌握。这就要让孩子多练习,重复地练习,逐渐地掌握。要给幼儿提供多练的机会,创造多练的环境。幼儿的发音不准,教师和家长注意及时纠正、练习,就能掌握得快、说得好。幼儿还经常讲出不合乎语言结构的句子,如:“老师,我要一本书,小糊涂神。”教师就要给予纠正说:“老师,我要一本小糊涂神的书。”并让幼儿反复说两遍。这样,幼儿渐渐地就会说了。凡属幼儿用词不当时,老师就要给予纠正,并让幼儿重复练习。幼儿学习语言,主要靠模仿,因此,我们就需要

不厌其烦地让幼儿多练习。

三、教幼儿礼貌用语,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礼貌是人们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礼貌教育要从小抓起,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使用礼貌用语的条件和环境,使孩子从小就会使用礼貌语言,有良好的语言习惯。进行文明礼貌的言行规范教育时,我们应始终坚持正面教育与具体行为相结合,使孩子直观地理解礼貌用语的含义,并会正确使用。如称呼问题,我们要教给孩子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场合,会用礼貌语言称呼别人。看见老年人,知道称呼爷爷、奶奶;看见像学生一样的人,知道称呼大哥哥、大姐姐等。通过反复的教育,孩子们掌握了许多人称名词,他们逐渐就会合乎情理地称呼人了。

四、将家长也纳为教育资源的一分子,与幼儿一起开展生活中的各种语言活动

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幼儿常规教育 篇4

一、合理创设幼儿园环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学习能力往往比较低下, 因此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是当前幼儿园教育中比较重要的目标。行为习惯包括很多,如广泛意义上的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尊老爱幼、互相团结、互相帮助等,这些通常较为抽象,教师在给幼儿讲解的时候往往没有统一标准,而且幼儿通常无法很好地理解。其次,幼儿进入到幼儿园之前通常已经养成一些不好行为习惯, 多数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性格难免比较骄纵。最后幼儿使用的书本中对这些行为习惯并没有明确说明。因此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创设相关环境,如在教室较为显眼的地方张贴国旗、国徽、国歌及它们的由来、天安门广场和五十六个民族小朋友等用以培养幼儿爱国思想; 在花园旁边张贴爱护花草树木的图案,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习惯;在楼梯上画上可爱的小脚丫,可以有效防止幼儿上下楼梯拥挤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遵守秩序的习惯; 在水管旁画一些关于节约用水的图片或标志,培养幼儿节约用水的习惯,等等。通过幼儿身边的点滴事件,帮助幼儿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二、合理创设幼儿园环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幼儿园教育还应积极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有一些幼儿不能坚持饭前洗手、便后洗手,因此教师可以在盥洗室水龙头前装配一面镜子,结合幼儿喜欢照镜子的喜好,促使他们积极洗手;同时幼儿园还可以实行“一人一杯、一人一巾”的制度,很多刚进入幼儿园的幼儿往往记不清楚自己的号码,这时教师可以帮助幼儿记住自己的号码, 幼儿对一些图案或小动物比较感兴趣, 教师可以帮助幼儿选择一种他们可以记住又比较特别的图案, 将这些图案贴在自己毛巾挂钩处和杯子上面,帮助他们记住自己的号码;有一些幼儿不讲卫生,不喜欢洗澡、洗头、洗脚,这时教师可以在教室角落贴上“我爱洗洗”的图案,并摆放一些小澡盆和洋娃娃,要求幼儿为这些洋娃娃洗澡,培养幼儿勤洗习惯;还有一些幼儿经常忘记修剪指甲,教师可以在墙面上张贴“漂亮的小手”的图案,这些图案上都有两只干净的小手, 要求幼儿定期将自己的手与上面的手对比,培养幼儿勤剪指甲的习惯。

三、合理创设幼儿园环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幼儿园教育要求幼儿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教师应当创设富有情趣的环境,引起幼儿探索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样他们才会在与环境的互动中,逐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同时有效的环境还可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动力, 为幼儿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如角色游戏中,娃娃家的“爸爸”、“妈妈”们开始忙碌起来,小妞妞买来芹菜正准备放在锅里炒, 庆庆问:“你的菜洗过了吗? ”“还没有呢! 我到水池那里洗洗。”“不行,你得先择一择,再洗一洗、切一切,才能炒呢! ”这样幼儿的生活经验得到丰富,同时促使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四、合理创设生活化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刚步入幼儿园的幼儿往往对幼儿园这个陌生环境较为抵触,离开关心、呵护他们的父母,情感往往特别脆弱,因此教师应当合理营造家庭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如开展小班“娃娃家”区域活动时,教师在“小兔一家人”区域的窗户上贴了兔宝宝、兔爸爸和兔妈妈的合影,温馨又亲切;同时提供2只松软又可爱的小熊宝宝和小孩衣服鞋子、梳子、发卡等物品,让幼儿更好地体验为动物宝宝穿衣打扮的乐趣; 提供较为丰富的娃娃家餐具、灶具、各种玩具蔬菜等,让幼儿体验过家家做饭的乐趣。在这样比较生活化的环境中,充分调动幼儿兴趣,使幼儿的家庭生活经验得以拓展,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五、结语

幼儿园环境创设 篇5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是指教师创设幼儿园环境时应遵循的基要求。这些要求是根据幼儿教育的原则、任务和幼儿发展的特点提出来的。幼儿园环境创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一)环境与教育目标一致的原则

幼儿园环境是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在创设幼儿园环境时,要考虑它的教育性,应使环境创设的目标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相一致。过去有的幼儿班级,虽然也重视环境创设,但很大程度上只是追求美观,为的是布置环境,或者只是盲目地提供材料,对环境的教育性考虑很少。要注重环境为教育目标服务,应该考虑两点:

1.环境创设要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那么,在环境创设时对幼儿体、智、德、美四育就不能重此轻彼。若教师仅仅注重幼儿的认知活动,设置读写算等区域,而缺少幼儿健康、社会、审美教育等环境,在创设发展幼儿社会性的环境时,只提供幼儿社会认知的环境,而对幼儿社会情感、社会行为发展的环境考虑很少,等

等,这都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2.依据幼儿园教育目标,对环境设置作系统规划

在制订学期、月、周、日及每一个活动计划时,当教育目标确定后,应考虑:为了达到这些目标,需要有怎样的环境与之配合?现有的环境因素中,哪些因素对教育目标的实现是有用的,可以利用,那些环境因素是要创设的?需要幼儿家庭、社区做哪些工作?等等,应将这些列入教育计划并积极实施。

(二)适宜性原则

幼儿正处在身体、智力迅速发展以及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有多方面的发展需要。幼儿园环境创设应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发展需要相适宜。如:幼儿天性好奇,有强烈的探索愿望,教师就应为幼儿创设问题情境,使幼儿能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思维水平和动手能力;幼儿知识经验少,需要学习感性知识,如需要感知雨,就应给幼儿准备雨伞或雨衣、雨靴,下雨时,幼儿可以在雨中散步;需要感知春天,就应组织观察活动,让幼儿观察春天的动物、植物、人们生活、生产方式的变化;幼儿需要阅读,就应提供各种各样的图书,开阔他们的眼界。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即使同一年龄阶段幼儿,佐兴趣、能力、学习方式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环境创设应适应幼儿的这种差异。如:小班幼儿喜欢玩平行游戏,(即幼儿各玩各的,彼此玩的游戏相同),提供的玩具就应该同品种的数量多一点,中大班象征性游戏水平较高,提供的玩具材料可以是一物多用的;幼儿的小肌肉动作发展较差,可提供一些穿珠、拼插、剪贴等方面的材料,让幼儿进行练习,有的幼儿大肌肉动作发展差,就司提供脚踏车、攀登架等,让幼儿进行练

习。

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还会随着其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因此环境创设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设计→实施→修正→再实施→再修正的螺旋式发展过程。

(三)幼儿参与的原则 新加坡品格蒙特梭利(中国)运营中心

环境创设的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参与合作的过程。教育者要有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意识,认识到幼儿园环境的教育性不仅蕴含于环境之中,而且蕴含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以往,幼儿园环境创设常常较多地由教师包办,即使有幼儿参与,也仅限于将幼儿的作品拿来作为环境的点缀;学期初,教师经常为了布置环境加班加点,而一旦环境布置好了,就认为大功告成,一学期难得更换一次。因而环境对于幼儿没有持久的吸引力。教师应将幼儿参与环境创设融入课程,以便对幼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如有一位教师组织幼儿谈话活动,起初的主题是环保问题──乱扔垃圾的问题。后来,谈话延伸到计划外的新话题──“北京申奥”,孩子们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教师意识到这个话题的教育价值,于是引导幼儿讨论决定在墙壁上制作“奥运主题墙”并制订了计划。孩子们请爸爸妈妈找相关资料,制作奥运标志、田径场、环形跑道、看台等,画出了各种表情形态的观众和运动员,并进行了设计评比。这个活动通过幼儿集体构思、游戏、调查、制作和家长参与等过程,使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观察者、倾听者、合作者、决策者,幼儿由单纯的倾听者变成了计划者、参与者,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意识到了自己是环境的主人,人人出谋划策,人人都来承担自己的一份责任,真正展示和发展了任务意识、有目的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及分工合作、讨论、决策的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不仅要考虑幼儿园内环境要素,同时也要重视园外环境的各要素,两者有机结合,协同一致地对幼儿施加影响。

利用开放的教育环境对幼儿进行教育,是教育者应该树立的大教育观。因为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信息量给幼儿的刺激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幼儿的成长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幼儿园不能关起门来办教育,脱离幼儿园园外环境进行园内封闭式的教育成效有限。如,幼儿园要求幼儿学习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有的家长却常常忘记了这个教育任务,幼儿在家自己穿鞋袜,家长认为孩子穿得慢,耽误大人的时间,于是包办代替帮幼儿穿上,孩子愿意自己做,说在幼儿园也是自己做的,家长却说:“幼儿园有幼儿园的一套,你这是在家里!”一句话就把幼儿园好的教育影响抵消了。面对外界环境的复杂影响,幼儿园应采取积极的态度,主动与外界结合,让家庭、社区成员更进一步了解幼儿和幼儿园,使幼儿园教育获得家庭、社区的支持和配合,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同时,也促使家长和社区成员从教师那里学习到教育知识和技能,改善自身的教育观念和行为。

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的一般做法是:一方面选择、利用外界环境中有价值的因素教育幼儿,另一方面要控制与削弱消极因素对幼儿的影响。当然每个园、每位教师也有自己独特的做法,但重要的是要把与家庭、社区结合的活动纳入到幼儿园教育过程之中。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请交警来园模拟操作,给幼儿介绍交通安全知识;让家长制作一盘反映幼儿一天典型生活的录像;带领幼儿参观附近市场(街市),等等。更为重要的是要摸索出一整套策略和做法,在幼儿园、家庭、社区之间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五)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应考虑幼儿园自身经济条件,勤俭办园,因地制宜办

园。新加坡品格蒙特梭利(中国)运营中心

我国近几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由于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水平仍相对较落后,所有的幼儿园都应当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办教育,给幼儿提供物质条件时,应以物质条件对幼儿发展的功能大小和经济实用性为依据,如:图书架主要是放置图书,供幼儿阅读的,可取几根木条,做成可以放书的许多小格,钉在墙上,幼儿易拿易放,又不占地方,墙边再放几把小椅子,幼儿看书也方便。这样做,节钱省料实用,何乐而不为呢。此外,根据本园需要,就地取材,一物多用,也能够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有的山区盛产竹子,利用它可以做一些积竹,高跷,供幼儿玩游戏;农村幼儿园用三合土铺的活动场地,就比起水

创设幼儿教育环境资源 篇6

一、基础教育教育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关系

教育教学内容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2002年开始的新课程改革到现在已经九年多了,我在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中心聆听了国家教育司王丽教授对于新课程改革的解读,对新教材的说明,也真切的体会到了新教材的人文性与科学性,新的教育理念也确实是好的,可以说这是我国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教材调整。九年过去了,我在一线工作中也深切体会到了新教材的魅力。教学内容设置的很合理,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但是教材的外延由于多种原因并未得到真正的挖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并未真正的得到提高。

这种软硬环境的不相协调直接导致教育教学形式与内容的脱节,完全背离了新课改的初衷。我们的教育到底是给学生鱼还是教会学生去渔呢?

二、教育形式的多元化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而陈腐观念与左的思维又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教育的长足发展

社会的价值取向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教育本身如果不进行适应,那我们的学生将来又何以立足呢?在基础教育教学中适当的进行形式多样的教学,与社会需求,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才是最好的发展之路。

教育形式的多元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初中是应当多开设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科目的,让学生动起来,真正的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真正的调动学生对未知领域的学习兴趣。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课余活动,使综合性学习活动落到实处这也是当前我们教育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而目前为止,由于升学为主导观念的制约,各个学校的活动开的越来越少,怕影响学生的学习,怕在活动中出现事故,这是因噎废食的做法,长此以往,课程改革必成空话,也不能回到教育的本源。而山西某高中只上半天课,下午全都是自习,给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和时间,学生高考的升学率提高10﹪就是按照新课改进行的有益探索。

教学过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也会极促进学生其它能力的发展,同时也给那些学习能力差,有其他天赋的学生以一定的空间,更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有利于义务教育的控辍保学,有利于全民族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优化积极教育因素,给学生成长以最大的动力,实现教育的本来目的。

一、教育的领导者应当具有超前的教育意思,要对我国教育的走向有一个宏观的把握。要使教育领导阶层的理念更加先进。优化合理的因素,形成自上而下的合理的教育资源的配置。

今年教育部门出台了新的规定,严禁进行高考和中考分数炒作,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这也说明了我们的教育部门对自己认识的深化,对教育这一社会现象的正视。那么如何评价教育成绩的优劣。如果单从高考中考成绩看是否片面,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到底有多少人是合格的人才,而人才的定位又是什么呢?这些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只有从按教育的本身需要出发,按照国家的方针办事,给大多数的学生以自由学习的空间,优化这些制约教育发展的因素,才能真正的实现全民教育的目的。

二、教师教育素质的再提高与内在潜力的提升是优化教育因素的重要一环,同时,教育体制中对教师的激励因素也有待于改善。

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任务,这主要包括个人学识的提高、个人教育教学理念的提高、适应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提高等多方面。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这一工作是有别于其它工作的,首先应当是学生灵魂的引导者,也是自我教育的实践者,在工作中所付出的辛苦绝不只是批多少本作业,讲多少套题的问题,而是心理上的一种累。除了学生本身的难以沟通,对待个性差导的学生教育的困难,更多的是来自教育自身体制的困惑。

现实社会已经发展了,而我们还用多少年以来的定级制度来评价老师的工作,这显然已经过时,也极大的伤害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那些踏踏实实工作不会沟通没有交际能力的老师可能与定级永远无缘,也许一辈了到退休也没有年轻的老师的工资高。这一制约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多劳多得应该是一种公平,也是推动教育良性发展的必须。

三、家长与社会对学校、教师的认同也必须进行改变,这一因素的优化可使我们的教育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也有利于学生的长足发展。

家长素质的千差万别是教育学生的一大难题,我们不可能要求更多的家长都有很高的素质,也不可要求所有的家长都能完完全全的配合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我深切的体会了这一点。

学校应当适时开办家长学校,不是一学期一次的问题,而是根据不同年级的不同班级的情况,形成制度化,经常性的召开,有选择的召开,家长学校不是为了只将学生在校的不良表现进行汇报,而是共同商讨对学生教育的方式方法。由于家长个人素质的不同,生活条件的不同,家长学校会受到各种限制,这就要求社会力量予以帮助,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创设人文教育环境, 优化积极教育因素。”这些关乎教育发展的诸多问题是否能引起国家、省内有识之士的重视,并且真正的落到实处,而不是急功近利的追求一些短期业绩,那么我们的素质教育也许就真的有希望了。

创设多种环境促进幼儿发展 篇7

一、创设丰富多彩的区域环境

丰富多彩的区域环境, 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 使幼儿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学到更多的本领。如, 笔者所在幼儿园就设立了数学区、美工区、科学区、娃娃家等多个区域。在区域活动中, 幼儿可以自由地选择教师为他们预备好的各种材料, 通过自发的学习或游戏来获取知识和经验。区域环境的创设使不同能力的幼儿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 选择、调整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按照自己的意愿探索、尝试,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从而让幼儿体验到自主活动的乐趣, 使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实践能力等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二、营造和谐欢乐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幼儿接触最早、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 家人是幼儿最亲密、最信任的人, 因此, 良好的家庭环境的营造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工作中要多与家长沟通, 鼓励和引导家长为孩子营造有助于孩子发展的家庭小环境。“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因此, 要求孩子做到的, 家长首先要做到。其次, 家长可以在家里巧妙“布局”, 为孩子营造活动的空间。如, 在阳台的地面铺上小地毯, 摆放图书、玩具等, 将阳台作为阅览区或游戏区, 让孩子自由阅读或任意游戏, 还可以鼓励孩子在家中与同伴一起玩耍。家庭成员可常与幼儿一起择菜、包饺子、下棋、打球等, 促进相互间的情感交流, 努力营造一种和睦、平等、欢乐的家庭气氛, 促进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挖掘生动有趣的社区环境

在注重幼儿园内环境创设的同时, 教师还要注重挖掘社区环境的教育功能。社区中的各种设施、建筑、人物等, 都是与幼儿密切相关的一个生动有趣的大课堂, 合理利用社区资源, 引导幼儿和社区互动, 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成长。幼儿在和社区的接触中了解社会, 初步理解人和社会、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感受到爱和被爱的幸福, 进而激发他们对社会、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当然, 幼儿在和社区的互动中, 也会接触到一些不良现象。对此, 教师应及时对幼儿加以引导, 帮助幼儿学习、积累辨别是非的经验, 使幼儿在与社区的互动中快乐、健康地成长。

四、创设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

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是促使幼儿有话敢说的内部动机和必要条件。每个幼儿的语言能力是有差异的, 教师应当尊重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 抓住生活中各种表达的机会, 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让幼儿在争论中、对话中、游戏中主动交流, 让幼儿通过语言表达体验到交流的快乐。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给语言发展缓慢的幼儿多一些耐心与鼓励, 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为幼儿的语言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营造温馨的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指能促进幼儿产生创造意识、激发创造动机、丰富创造情感、启迪创造想象的诸多因素的总和。长期处于压抑的环境中的孩子, 会表现出缺乏热情、情感脆弱、内向、孤僻等特点, 而长期处于愉快的心理氛围中的孩子, 其表现是活泼、自信, 伴之终生的则是乐观、开朗。处于不同心理环境中的儿童, 其智能水平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生活在良好心理环境中的儿童, 智商一般都高于在不良心理环境中生活的儿童。因此, 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和教育方式, 应以为幼儿创造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为导向, 使每个幼儿都在活泼、轻松、自信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总之, 环境创设的最终目标是有效地激发幼儿发现的欲望、探究的热情, 实现幼儿的自主发展。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 教师应以挖掘幼儿潜力、智力为目的, 积极创设环境, 设法激活环境, 充分利用环境, 让幼儿在轻松、活泼、丰富多彩的环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尽情发挥, 尽情展示, 汲取丰富的营养, 为幼儿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浅议如何创设利于幼儿教育的环境 篇8

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好的周边环境可以培养幼儿好的行为习惯。我们进行环境布置, 是为了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我们在室内布置了关于好习惯的主题墙, 主题墙与良好习惯紧密相连。如本周要让幼儿学会文明礼貌用语, 我们就在主题墙内贴讲文明懂礼貌的图片, 在室内还设立了好习惯栏, 拍一些好宝宝好习惯的典型照片贴在墙上, 鼓励其他宝宝向他们学习。

在教学幼儿“相亲相爱”这一主题时, 我就引导幼儿以爱为主题来布置主题墙, 为了让幼儿真正参与进来, 从选材到制作老师只做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 只为幼儿提供一面墙与一些废旧材料。幼儿做好分工, 一部分幼儿制作蜗牛, 一部分幼儿装饰大树……只有一位幼儿在剪小鸟。我好奇地问他为什么, 他说因为这只小鸟是从旧书上剪下来的, 比较省时间。最后作品出来了, 是一棵大树抱着两只睡在旧草帽里的小鸟, 小鸟睡得很安详, 蜗牛爸爸背着一只睡着的小蜗牛赶回大树干里的家。最后孩子们还商量了一会儿, 请老师帮忙写一些话来让主题更加突出。蜗牛爸爸说:“宝贝, 我们到家了!”整个布置主题突出, 爱贯穿其中, 有和谐的爱, 有大人和孩子之间的无私的爱。主题墙目标明确, 一方面让幼儿在参与布置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教育, 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幼儿的动手能力得到提升, 同伴之间的合作配合也更加默契。

2. 设计好区域游戏, 提供逼真情境

“娃娃家”是很多班级都喜欢布置的区域, 通常让人感到温馨、亲切, 有安全感, 因此, 我就以温馨为主题来进行布置, 让幼儿喜欢在这安全的“港湾”中, 放松自己, 体验亲情, 扮演角色, 得到满足。

第一, 布置“娃娃家”时我费了很多心思, 让幼儿能够充分感受到家的温馨舒适。在布局场地时, 我把“娃娃家”设计成三块:厨房、客厅、卧室。“厨房”摆放着各种“厨具”, “客厅”摆放着电视、沙发、茶几等, “卧室”里放置一些常用的“家具”, 再挂上一张能够反映家庭生活或合家欢的图片, 使“娃娃家”变得温馨舒适, 让幼儿感觉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

第二, 在“娃娃家”布置中所用的道具, 都是日常常见的一些废旧物品, 这既可培养了幼儿变废为宝的能力, 又使他们增强了环保意识。另外我还为幼儿准备了角色道具, 使幼儿扮演的角色形象逼真, 同时提醒扮演者要牢记自己的身份与职责。

幼儿的天性就是对任何事物、环境都充满了好奇, 他们也希望融入其中, 所以区角的设置要能够满足不同年龄幼儿的好奇心。因此在布置区角时我会设计一些能引发幼儿活动的环境, 在区域活动的各个区角张贴各种标志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如在社会活动区, 我设置了医院的场景, 提供了医生的服饰、听诊器、空的药瓶等, 让他们拿着听诊器模仿医生给患者看病。

3. 充分利用好盥洗室、午休室、餐厅、卫生间环境, 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

根据盥洗室、午休室等各室功能的不同, 环境创设的内容应与之紧密结合,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例如, 设置盥洗室的环境时, 我在洗手池旁贴一些洗手顺序卡通图片, 引导幼儿掌握正确洗手的方法。在餐厅、卫生间的门口贴一些饭前便后要洗手的卡通图片;在水龙头的旁边贴一些水龙头大哭的卡通图片, 提醒宝宝从小要节约用水……这些富有童趣的卡通图片激发了幼儿学习、模仿的兴趣, 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有效的养成教育。午睡房的设置, 我根据其功能, 创设了一轮弯弯的蓝月亮挂在静谧的星空, 宝宝在摇篮里静静地睡着……通过这样布置, 让孩子知道在这温馨宁静的地方, 应该安静地午休。

总之, 通过不断创设环境, 让幼儿参与其中, 乐在其中, 发挥想象, 能够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教师可积累成功的经验,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摘要:幼儿园的园内环境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园内环境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园内环境, 有要结合主题活动来布设;设计好区域游戏, 提供逼真情境;充分利用好盥洗室、午休室、餐厅、卫生间环境, 有利于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

关键词:幼儿,环境,创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D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09/200412/1506.html.

创设丰富主题环境促进幼儿发展 篇9

一、根据幼儿兴趣,确定合适的主题

实践表明,幼儿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是紧密联系的,关系越是密切,越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因此,主题内容选择影响着师幼互动的频率。主题合适,能促进师幼互动和幼儿发展。首先,选择的主题应是能激发幼儿兴趣的,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有相关生活经验的。其次,主题应能够合理发挥幼儿园和社区现有的资源的作用,充分利用幼儿能动手操作的各种材料和设施。因此,教师在主题设计中,要善于发现并挖掘幼儿的兴趣,将预设和生成课程有机结合,提高主题开展的价值,从而使孩子能从自己的兴趣出发,积极主动地进行游戏、学习,与教师、成人以及周边环境进行互动得到发展。

在主题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主体性,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也就是要根据主题的需要,让孩子与老师一同布置环境,实现孩子与环境的对话。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诠释不同的角色,创设一个宽松、自主、和谐的氛围,给予孩子鼓励、支持与接纳。当老师是一个倾听者时,要静下心来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发现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当老师是一个观察者、引导者、欣赏者时,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幼儿不同方式的表现,分析思考,给予适时、适宜地引导,让孩子的表达更全面。

二、通过多种资源,创设灵活的环境

布置主题墙时,不能简单地将主题内容布置于墙上,而应充分发挥主题墙的教育作用,让墙面“活”起来。这个“活”不仅体现在内容的丰富性,材料的多样性,还应体现出材料收集形式的灵活性。

(1)发动家长收集资料。在“亲亲热热一家人”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应该发动家长将孩子和爸爸、妈妈的照片,或者全家福的照片拿来,我们做的只是粘贴在墙面上,稍做一些修饰。这样的墙面,幼儿在自由时间去看看,找找自己的、好朋友的,讨论一下。傍晚家人来接的时候,也总是会拉着去看照片,在那里侃侃而谈,一脸的自豪。而到了主题活动时,幼儿就有非常多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爸爸、妈妈的爱,这样的墙面我感觉是真正让环境和幼儿达到互动。

(2)师幼共同收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由于各种不同原因和因素,有的资料比较难以收集,这就需要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如在“我的故事”主题中,需要记录孩子最能干的事,因此,老师就请幼儿把自己在幼儿园和在家里最能干的一件事情说出来,然后予以记录。在每个卡片上都写上幼儿的姓名进行粘贴,幼儿经常会很开心地指着自己的那张卡片对家人说自己最能干的事。我们和家长也能通过这样的一个主题环境的创设听到幼儿的心声,互相了解幼儿在家和在幼儿园里的表现,对幼儿在某些薄弱方面进一步培养就有了很直接的信息,同时也增进了幼儿和老师、家长之间的感情。

(3)鼓励幼儿动手制作。在主题活动“春天真美丽”中,随着主题的开展,孩子们已经了解到自己动手制作的春天是最美的,所以当提到把幼儿做得很漂亮的展示出来给大家看的时候,幼儿就非常专注地投入活动中。利用幼儿在集体和区角活动中比较美观的作品展示在墙面上,幼儿对自己动手操作的快乐、成功感体验就加深了,而且也更加增强幼儿自己动手的自信。

(4)适时进行更换。在主题墙上不仅要展示知识性的内容,同时也要关注与幼儿间的情感交流。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我们在天花板、窗户上进行了彩链彩旗的节日装饰,但是我们商量不更换主题墙,因为我们觉得节日是让幼儿融于其中去感受、去体验,并非一个墙面就能让幼儿感受到的。于是我们在主题活动开展中,让幼儿在自己动手制作、表演、展示、鼓励中感受节日的快乐,孩子天真烂漫的表现,让我们感受到了环境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幼儿在我们营造的互动环境中更加健康地发展。事后我们把幼儿那些可爱的笑脸拍成照片粘贴在墙面上,让更多的幼儿家长和老师来共同分享我们在节日里最真实、幸福的快乐。

三、合理利用区角,创设动态主题环境

幼儿对于新鲜的事物、动态的环境非常感兴趣,而对于感兴趣的事物,幼儿通常会通过眼、耳、手等感官去接触、感受。因此,在主题活动“亲亲小动物”开展过程中,我们从幼儿发展需求和年龄特点出发,在自然角里投放了小蝌蚪、小金鱼、小乌龟、小鱼、小虾等小生命,幼儿天天在观察中了解到这些小生命的形状特征和生活习性。所以在美术课上,当教师指导他们用手中的画笔来表现它们时,幼儿就显得得心应手。幼儿真正参与了环境创设,从中可以体现出幼儿参与的自主性与主题的和谐性。幼儿在各个区角中的作品往往都能体现在主题墙面上。在“春天真美丽”主题活动中,收集投放了各种植物种子、小盆栽、蝌蚪、小鱼、小虾等,让幼儿自己观察种子萌芽、鲜花开放、动物的成长与变化。通过自己收集、自己观察、自主表现,孩子们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效果明显。

创设良好环境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篇10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

⒈教师与幼儿间的交往

教师是幼儿个性发展的引路人, 教师的行为举止往往成为幼儿效仿的对象。幼儿常常把教师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和待人接物的态度理想化, 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准则。教师应当以民主的态度来对待幼儿, 善于疏导, 允许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并表现出支持、尊重、接受的情感态度。为此, 教师应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 不只是简单的管理者、指挥者或裁决者, 而应是良好师幼关系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 是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和帮助者, 是幼儿行为的指导者和关注者。

⒉幼儿与幼儿间的交往

儿童为满足自己的需要和目的而进行自主的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总会出现碰撞、冲突、协商、交换、合作等行为。孩子从家庭进入幼儿园这个集体环境后, 必然会有许多地方不适应。虽说幼儿之间的交往行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幼儿年龄特点决定, 但教师可以为幼儿创造一个积极交往的良好环境, 从而有效地影响幼儿的交往行为方式。

⑴引导幼儿学会相互交流自己的思想、感情。幼儿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对他人的情感、需要等不去察觉。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幼儿学会观察他人的喜怒哀乐, 适当地把班级孩子的喜怒哀乐介绍给全班, 以引起其他幼儿情感的分享与共鸣, 有利于幼儿了解同伴的多种需要, 进而产生帮助、合作等行为。

⑵建立幼儿同伴间相互关心、友爱的氛围。幼儿园的班集体应该有一种相互关心、友爱的氛围。这是创设良好的幼儿心理成长环境、帮助幼儿产生各种亲近社会行为的重要基础。例如, 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 使幼儿学会关心同伴、共享玩具、互相尊重;培养幼儿友爱、谦让的品质。对于一些能主动把玩具与同伴交换、分享以及能主动使用礼貌用语、表现帮助别人、关心别人、关心集体的幼儿, 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对于那些拿别人东西、打架、争抢玩具的幼儿, 教师应及时给予正面的教育, 使孩子知道什么才是应该做的。

⒊教师与教师间的交往

教师的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活动情绪。真诚合作、互相尊重的教师间的关系, 是幼儿建立友好同伴关系的榜样。

首先教师教幼儿进行相互安慰、合作等行为, 如果教师自己做到了, 那么幼儿通过模仿就更容易产生这种相同的方式并且持之以恒。反之, 如果教师间漠不关心、人情冷淡, 那么不管教师怎样强调培养幼儿的爱心、同情心, 幼儿的合作精神都会大打折扣。其次, 教师间的交往涉及到班级、幼儿园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氛围。教师的相互关心, 还会给班级带来一种温情氛围, 更容易激发幼儿积极个性的形成。

二、创设宽松、和谐的活动环境

⒈学习活动

作为一名教师, 我经常用放大镜去寻找每个幼儿的长处, 看到许多调皮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及时给予表扬;重视孩子的不同意见, 让幼儿在活动中敢于提出不同的问题。我常常采取鼓励的方式帮助幼儿克服自身缺点, 一句“你听得真认真”“你回答得多正确”“你的办法真特别”, 使幼儿们在活动中有更高的积极性。我还尽量在活动中少用“不能”“不要”等词语来约束幼儿的行为, 而是运用正面的积极的语言强化幼儿的行为。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启发幼儿扬长避短。我有意为某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创造行动体验的机会, 并给予表扬, 使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感受到积极、和谐、幸福的大家庭的温暖, 从而建立积极、乐观、自信、独立的良好个性品质。

⒉游戏活动

幼儿都喜欢游戏活动, 在游戏中能满足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 现实中压抑的情绪能在游戏中得到释放, 通过游戏来探究身边的世界。给幼儿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安全的游戏环境, 能使幼儿尽情地进行自我表现。

在“我的家”游戏中, 老师与孩子一起设计、布置心中的家, 通过各个家之间的做客、串门, 引导幼儿学习与他人交往。我们在游戏区设置了各种活动区域, 并提供大量游戏材料。在这里幼儿玩得非常陶醉, 体验了各种角色的责任感, 他们渴望参与和模仿社会活动的意愿得到满足, 初步学会了一些社会行为规范。如文明礼貌语言、团结协作精神。我们还安排了“大带小”活动, 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 有哥哥姐姐带着弟弟妹妹玩游戏的, 有结伴唱歌跳舞的, 有安慰哭泣的弟弟妹妹的……这种打破班级界限的活动形式, 有效地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自我表现力, 既能使幼儿获得大量信息又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运用环境创设促进幼儿发展 篇11

一、根据课程目标确定教育内容,进行环境创设

首先根据课程的教育目标,选择与幼儿年龄特点相适宜的教学内容,然后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环境创设,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采用以探究、互动、探索的方式进行墙面设计,同时注意一个重要环节:不能为了“美”而忽略了我们的教育内容。

1.以教育目标作为支架,环境创设作为支点,形成一个新的教育体系

通过环境创设这种无声教育引导幼儿学会与环境进行交流与对话。

以“阅读区”为例,一方面提高幼儿的阅读、交流能力,同时增加一些生活环节的隐性教育,我把修补图书做为一个教育内容,在墙面上运用废旧纸盒做成一列小火车,车厢里装有:小剪刀、胶棒、一些掉下来的单张图片,旁边是一个修补图书的范例,通过这种无声交流,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观察力,无形中教育幼儿要学会爱护图书。在实践中,使我感受到,这种方法很容易被幼儿所接受,他们在实践、操作中学会探究,逐渐丢下“老师”这根拐杖,慢慢学会独立“走路”。 通过由低结构逐渐向高结构发展的过度,这种环境创设无声地激发幼儿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2.环境创设要分层次,从单个到系统,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性

《纲要》中指出:大班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讨论和活动。在益智区中,孩子们基本掌握内容后,再按照《纲要》的精神,学习活动重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不同水平的幼儿都能在实践中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因为有些能力较差的孩子学习单、双数时,掌握得不好,我想借此机会,进行个别指导,便于幼儿同步发展,同时还添加了一些操作材料,便于幼儿灵活掌握,为了增强幼儿的自尊心,我提议与几名幼儿一起到益智区玩,大家特别高兴。孩子们都拿着自己喜欢的材料玩起来,将我准备的单、双数游戏卡抛在一边,为了不打消孩子们的积极性,我作为参与者也“玩起来”,这时,顽皮的胡茂森在玩具柜中发现有新玩具,大声喊:快来,这有更好玩的!大家放下手中的活动材料,“一拥而上”,结果新材料被抢购一空,一会儿,大家陷入沉默中,我看看大家的表情,采用介入法引导幼儿走出困惑。首先我与孩子们一起回忆那天

活动的情景,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从最简单的认识数字到后来的“找空椅子”游戏,孩子们克服困难,发挥自己的能力,就在这时,薛赫又哭了,原来她把“椅子的位置”找错了,于是我和她一同检查,结果她终于发现了,原来空椅子上的数字应该是3、5、6、8,这下可高兴了,大声说:“我终于对了。”边说边擦眼泪,最后大家送给她一片热烈的掌声……

通过这种环境创设,孩子们都有自己发展的空间,让孩子们都在一种互动、交流中“说话”。

只有在挫折中培养幼儿的意志品质,才能发挥他们的最大潜质,因此不能忽略每一个教育环节,同时应因材施教,挖掘幼儿的能力,针对能力较差的个别群体,要因势利导,为他们营造充分发展的空间,树立自信心,从失败中总结差距,不断敢于挑战,学会自我欣赏。

二、抓住幼儿精彩的镜头,为环境创设搭建更高的舞台

我们的教育素材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所以作为观察者就要随时捕捉教育契机。

有一次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们给我很大的启迪。那是我们进行“我长大了”的主题活动,表演区发生这样一件事:我们班的小明星“李怡如,一边照镜子一边有节奏的梳头,嘴里哼唱着“我不是黄蓉,啦啦啦啦啦……”自我陶醉的边唱边扭屁股,我和小伙伴们被她的精彩表演都惊呆了,大家的眼光全部投向这个小明星,“老师,老师,我们也想和李怡茹一起跳,我还想到有洗脸的动作、洗澡的动作、刷牙的动作、敲门的动作、刷墙的动作、拖地的动作、搅鸡蛋的动作、切菜的动作……小朋友你一句我一句,滔滔不绝,有的竟急得手舞足蹈,大家的思维立刻激活起来,有的孩子说:可是我们不会唱刚才的歌呀!怎么办?有的孩子提议:我们可以用学过的歌曲试一下,就这样整个活动室成为孩子们的“天下”,我也成为参与者和他们的观众了。

通过这种相互外界的感染,孩子们也特别感兴趣,在活动中可以尽情发挥,不被老师所束缚,在这里尝试活动给大家带来的快乐,这就是环境带来的巨大魅力,只有从幼儿的角度出发,为他们创设良好的环境,那么这里又是一道风景线,使孩子们可以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

三、运用生活元素为环境创设制定隐性规则

大班幼儿具有很强的意识性,在活动中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投入活动中,但是缺乏自觉性,因此在制定规则时,我采用以隐性的方法引导幼儿约束自己的行为,通过图示法、箭头法、隔断法帮助幼儿规范自己的活动场地,活动规则,运用这种环境创设孩子们很容易接受。

1.潜移默化,逐渐学会自控

这种潜移默化不是言传身教,而是幼儿之间的相互感染,孩子们在活动中能够相互约束相互提示,逐渐对规则不“感冒”,而且遵守的很好,通过观察和引导,我发现孩子们对活动区越来越感兴趣,容易接受老师的劝告,不再发生你争我夺的现象了,这种无声的教育意义是深远的,也是环境创设带来的隐性教育意义。

2.运用科学的指导策略,帮助幼儿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困惑

教师的指导策略尤为重要,要体现两个字“自主”,因为活动区是体现解放幼儿的观念,因此教师不仅要创设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活动环境,同时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幼儿解决遇到的困惑,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将环境创设运用的灵活、恰当。

创设良好环境发展幼儿的语言 篇12

1. 创设自然的会话环境

创设自然的会话环境。模仿是儿童行为特征, 他们十分喜欢模仿, 也善于模仿, 这是幼儿学习普通话口语的重要基础。因此, 教师应增强语言规范意识, 要十分注意用标准的普通话与幼儿交谈, 要多注意他们的口型, 辨认其音误, 认真加以纠正, 及时排除方言对学前儿童学习普通话干扰。教师还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然的无拘无束的学习环境, 让幼儿讲普通话, 不管孩子听懂或不懂, 让孩子感到普通话很普通, 很自然。其次语言与普通话相搭配, 形成家庭式语境, 使孩子对普通话产生一种亲切感, 当孩子主动用普通话与老师交谈时更要尽量鼓励。当孩子讲普通话受到鼓励时, 心理就会很高兴, 就会产生一种成功感, 在跟同伴进行语言交流时就会寻找表现机会, 自愿讲普通话。

2. 了解幼儿语言发展水平、深入观察, 确定不同层次发展目标

在幼儿自愿讲普通话的基础上, 教师必须深入观察, 了解幼儿语言发展水平。例如, 有的幼儿能轻松的完成教书大纲的要求, 学习积极性高, 上课抢着发言;有的幼儿胆小、沉默寡言、性格孤僻, 从来不敢主动举手, 更不敢站在小朋友面前表演或说话, 他们一见到教师询问的目光, 就紧张的躲闪, 在被提问到的迫不得已的情况下, 要么当“哑巴”要么声音小得像蚊子。因此, 对幼儿的了解与把握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平时,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 教师必须深入幼儿、接近幼儿、有意识与幼儿进行语言交流或有意识观察幼儿间语言交流情况, 从中发现幼儿语言表达的态度是否积极主动、大胆大方, 语言表达的词汇是否准确丰富, 语句表达是否有连贯性, 表达中语调是否能体现情感等。这样, 对幼儿个体差异才能有正确的认识, 才能有利于分析和掌握幼儿的语言发展状况, 才能在语言教育活动中正确确定使用何种形式因材施教, 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在教育过程中, 幼儿语言发展的目标必然存在层次性, 对此, 教师心中要有数, 活动前要有规划, 深或浅都要根据幼儿的能力和水平来决定, 即要针对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来决定, 让幼儿经过努力就能达到。

3. 创设家园同步的语言环境

幼儿的成长受家庭及社会的影响极大。因此, 在幼儿园推广普通话, 克服各种语言障碍, 最大的干扰就是家庭语言环境。由于受讲方言习惯的影响, 孩子一从幼儿园到家, 方言边弥漫, 我们立即通过家访、家长园地、家长接孩子的时间, 做家长的思想工作, 动员家长要鼓励孩子动眼又动口, 坚持讲普通话。并要求幼儿把在幼儿园学到的知识坚持用普通话教给家长, 当小老师, 这样使得一些不识字的家长也能从孩子口里学一些普通话。有了家长的配合, 家园同乐, 有共同的目标, 使得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4. 在因材施教过程中坚持灵活性的原则

在语言教育活动中, 教师应扭动传统的“统一要求”、“统一体温”的倾向, 充分考虑到各个幼儿的能力差异, 分层次进行指导。例如, 在看图讲述活动中, 组织能力强的幼儿, 引导他们看图讲述故事情节, 并启发他们归纳主题, 从中发展他们的概括思维能力。在这里“启发”是最主要的指导方法, 组织中等水平的幼儿, 着重具体指导他们在理解画面内容基础上完成故事的讲述, 通过启发给予他们在理解画面内容的基础上完成故事的讲述, 通过启发给予他们扩展思维和表达个人想象的机会。这里具体指导、连贯讲述是最主要方法。组织能力差的幼儿, 细致指导他们观察画面内同, 逐一表达画面意思, 然后, 学习将前后画面联系起来讲述。这里细致指导、逐画讲述是最主要的方法, 这样根据幼儿的实际能力, 用不同的指导方法, 给他们以量力而行的机会, 不致于使他们因感到太难而退却, 或者因太简单而失去兴趣, 使每个幼儿都能主动参与看图讲述活动。

有位教育心理学家卡罗尔指出:任何学生只要具有足够的时间, 就能完成任何学习课业,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是因为他所需要的学习时间量和实际所花费的时间量不同等, 这个理论也适合用于幼儿语言教育。一些学习理解语言速度快的幼儿, 他们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比较迅速而正确进行语言的理解和表达, 对他们可以适当增加学习量, 提高学习要求, 让他们“跳一跳摘果子”。对于一些学习理解语言慢的幼儿, 教师应多提供直观材料, 增加直观形象阶段的观察指导, 或通过边讲边表演、游戏等多种活动, 来启发诱导幼儿理解表达, 从中获得成功体验。这样使学习速度慢的幼儿在充分的时间进行学习、巩固, 有利于幼儿整体语言水平的提高。

5. 教师应善于在分组活动中因材施教

在传统语言活动中, 教师都采用集体活动的形式, 统一要求、统一指导, 这不利于因材施教, 而个别辅导效率又不高。因此要多采用分组活动形式, 加强因材施教, 提高效率。

上一篇:在行业的应用下一篇:自主治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