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和环境

2024-07-31

资源和环境(共12篇)

资源和环境 篇1

1 三沙市的资源禀赋

1.1 岛礁资源

三沙市是海南省3个地级市之一, 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三沙市雨量充沛, 但因土质疏松, 岛屿上无溪流。地下水多为淡黄色, 咸味, 个别具臭味, 半透明至透明, 水温23.8℃~30.0℃, 矿化度0.862~30.160 g/L为淡水至咸水, 除甘泉岛有淡水可饮用外, 其他均不宜饮用。据统计, 南海诸岛的陆上植物, 包括少数海生单子叶植物共计97科, 262属, 405种, 3亚种, 15变种, 1变型, 其中大型真菌8科16属, 30种, 1变型;地衣及苔藓各1种;蕨类3科, 3属, 4种;裸子植物4科, 4属, 3种, 1变种;被子植物80科, 237属, 366种, 3亚种, 14变种。它们几乎都是热带成分, 其中泛热带分布的属所占的比例最大。南海诸岛的几组群岛因地理位置、面积、海拔、岛屿的年龄及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不同而所含的种数也有较大的差异, 西沙群岛现有维管束植物植物82科211属316种。南沙群岛有维管束植物共57科121属151种。植被分布为西沙群岛以白避霜花 (麻枫桐, Pisonia grandis) , 南沙群岛以莲叶桐 (Hernandia sonora) 为主组成的单优势种常绿林[4]。

1.2 海洋生物和渔业资源

据统计, 南沙群岛海域生物共26门148目1 021科6 500种[5]。西沙群岛海域调查发现浮游植物219种, 平均密度为10.75万ind/m3;浮游动物249种, 平均生物量为115.1 mg/m3, 平均密度为81.0 ind/m3;海域底栖动物为十大类群84科121属144种。岛礁潮间带生物共7类105科655种, 平均生物量为980.19 g/m2, 平均栖息密度为27.48 ind/m3;西沙群岛鱼类计有535种, 隶属于18目90科237属, 其中以鲈形目种类占绝对优势。从栖息生态环境看, 以珊瑚礁鱼类占大多数 (432种) , 其余为外海与大洋性种类。游泳生物平均生物量64.914 kg/h, 礁盘区鱼类平均生物密度为168.38尾/h。西沙群岛礁盘区鱼类有定栖性种类, 也有大洋性洄游种类, 有表层种类, 也有中层、下层与底层种类;有珊瑚礁种类, 又有大洋性洄游种类和外海种类。珊瑚礁热带海洋观赏鱼类114种, 海藻48种[2]。三重刺网专业调查总共捕获珊瑚礁鱼类16目52科168种, 其中西沙13目38科115种、中沙11目29科68种、南沙13目37科101种。软骨鱼类以真鲨目 (Carchahiniformes) 和喷目 (Myliobatiformes) 占优, 硬骨鱼以鲈形目 (Perciformes) 和鲀形目 (Teraodontiformes) 占优[6]。西沙、中沙、南沙3个群礁的组成情况较为相似。礁区底栖生物最广布和最多的是珊瑚类, 其中造礁珊瑚西沙群岛有204种[7], 中沙群岛 (黄岩岛海区) 有46种[8], 南沙群岛有282种[5]。

南海的渔业资源蕴藏量约为1 080万t, 潜在可捕量约540万~650万t, 其中南海北部陆架区约37.4万km2海域, 可捕量250万~280万t, 南海北部大陆斜坡区可捕量约30万~39万t, 南海500 m以深的深水区海域约150万km2, 可捕量约130万~162万t。1985—1997年, 粤、桂、琼3省区开赴南沙渔场的渔船约为2 200艘 (次) , 总产量14.5万t, 产值为7.2亿元, 捕捞潜力很大。从1997年开始, 南海渔业产量突破300万t, 随后一直维持在300万t以上, 甚至一度突破350万t, 这些产量中, 95%的产量来自南海北部, 西沙、南沙、中沙等外海区域只有15万~20万t。目前南海每年的捕捞产量为400万~420万t。按照各省、自治区的渔船统计, 当前南海区从事海洋捕捞的渔船约82 000艘、海南省未纳入国家渔船数据库的约15 000艘船, 总功率约445万k W。在南海区8万多艘渔船中, 以拖、围、刺、钓等主要作业类型来看, 目前以刺网船数量最多, 接近6万艘, 围网最少, 约4 500艘, 拖网渔船约11 000艘, 但其功率占比最大, 约占总功率的45%, 钓业船数约5 000多艘, 功率占比最少。

1.3 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据测算, 南海有含油气构造200多个, 油气田180个。南海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 石油地质储量为230亿~300亿t, 占我国油气总资源量的1/3, 其中70%蕴藏于深海区域, 南海也是世界公认的海洋石油最丰富区域之一。南海海域具有石油、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运移、储集、圈闭、保存等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 被称为“世界五大海洋油气区之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 在南海北部西沙海槽等深水区域,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130 km的地震剖面上, 识别出了显示天然气水合物矿藏的BSR标志层, 初步判识和确认天然气水合物矿层厚80~300 m。迄今已发现22个具明显BSR异常的天然气水合物区块预测其总资源量达185亿t油当量, 并于2007年6月实施钻探, 一举获得了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 取得了南海北部深水区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的阶段性胜利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性进展。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新生代具有准被动大陆边缘特点, 深部流体活动异常活跃, 局部地区热流较高, 沉积速率较大, 形成了有别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天然气水合物成矿的区域地质背景, 是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主要分布区域和重点勘查领域[8]。据研究, 南沙海槽发育天然气水合物, 存在于水深650~2 800 m海底下65~350 m深的晚中新世沉积物中[9,10]。南海北部、东北部和南部大陆坡是Ⅰ级远景区, 西部大陆坡是Ⅱ级远景区[11]。

1.4 再生能源资源

再生能源资源主要有: (1) 太阳能。西沙群岛的太阳辐射量相当丰富, 年太阳辐射总量在6 000 MJ/m2以上。其中宣德群岛达到6 180 MJ/m2, 永乐群岛达到6 100 MJ/m2。西沙群岛的太阳能丰富, 年日照时数在2 900 h, 属于太阳能较丰富区。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海域离赤道近, 每年受太阳直射两次, 因此, 该海域的普遍特点是日照时间长, 辐射总量较大[2]。南沙年日照时数在2 300 h, 年太阳辐射总量南沙为5 734 MJ/m2[12]。 (2) 风能。西沙群岛的风力资源丰富, 平均风速较大。有效风速的时数较多, 全年在5 700~6 500 h/a, 平均每天可达16~18 h, 有效风能密度, 年平均在180~285 W/m2之间, 年有效风能在1 050 k W·h/m2。南沙年平均5~10 m/s, 属风能丰富区, 全年风时可达7 000 h左右, 可利用风能发电[2]。 (3) 海洋能。西沙群岛及周围海域蕴藏有巨大的海洋能源。西沙波浪能根据西沙永兴岛实测, 全年海浪平均波高为1.34 m, 且周期较长, 极有利用价值, 每米长的波能约达8.5 k W。西沙群岛海水表面年平均温度为27.5℃, 600 m水深以下水温降到7℃以下, 估计蕴藏的温差能约达5亿k W。南沙岛礁区可利用的主要是潮汐能, 在礁群附近, 由于礁群地形影响, 最大可能潮差明显增大, 如仙娥礁最大可能潮差大于2.5 m[2]。

1.5 旅游资源

三沙市旅游资源丰富, 有独特的热带珊瑚礁群岛景观, 海域珊瑚种类繁多, 姿态万千。其间栖息鱼、虾、蟹、贝、藻等丰富的海洋生物, 构成奇特的海底世界。海岛周围, 沙滩环绕, 海水清澈。岛上有丰富的植被和珍稀的鸟类。人文景观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现代建筑, 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2 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现状及评价

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珊瑚礁生物群落隶属于海洋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印度洋—西太平洋区系, 对渔业生产、资源养护及科研极具意义。但多年来, 珊瑚礁遭到自然因素以及周边国家的掠夺性采掘和违背科学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珊瑚礁的景观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遗传多样性遭到破坏。

2006年前西沙群岛大部分珊瑚礁本身基本健康, 只是鱼虾贝、海参、海龟等高经济价值资源严重过度利用, 造成生态系统失衡。2007年后西沙群岛的珊瑚礁受到长棘海星严重破坏, 2009年调查仅局部水域残存部分较好造礁石珊瑚, 主要分布在:北礁东面、七连屿的南岛附近局部水域、南沙洲南面局部水域、和东岛西面部分水域。还有活的造礁石珊瑚成体少量残存在潟湖内、较边缘的玉琢礁和金银岛西面及南面、东岛四周。其他地方, 特别是整个永乐大环礁的造礁石珊瑚基本上全部死亡, 仅个别地方的浅水礁盘附近还残存一些[13]。南沙群岛造礁石珊瑚覆盖率已显著下降, 2007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对渚碧礁进行调查时发现, 南沙群岛渚碧礁海域珊瑚礁生存状况已不容乐观, 造礁石珊瑚多样性低, 活的造礁石珊瑚覆盖率低, 特别是造礁石珊瑚死亡率极高。原因是天敌生物的侵害、病害和人类活动的影响[14]。

3 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侵权侵渔严重

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越南对我国南沙群岛有领土和领海的要求, 并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擅自派兵强占我南沙群岛数十个岛礁, 造成复杂的政治局面[1]。虽然本海域是我国南海渔民的传统作业区, 但有大批越南、菲律宾渔民在我国海域作业。为了逃避我国渔政部门的管理和尽快获取更多的渔获物, 他们往往采用破坏性的炸鱼、毒鱼等掠夺式作业方式, 造成渔业资源毁灭性破坏。

3.2 岛屿岸线侵蚀严重, 岛屿面积减小

目前, 西沙岛礁面积总体上呈现减小的趋势。西沙岛屿的海岸类型主要珊瑚礁海岸, 其岸线侵蚀的原因:一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 海平面上升, 导致海岸线后退;二是由于人们对珊瑚礁系统的破坏, 削弱了珊瑚礁盘对岛屿海岸的保护能力, 从而加剧了海岸侵蚀程度[13]。

3.3 海洋生物资源衰退

昔日龟、鸟、鱼、贝、珊瑚等资源丰富的群岛已经遭到严重破坏, 生物物种日趋减少, 随之而来的是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这就直接影响到本区具有最高生产力的珊瑚礁生态系统, 使其面临巨大威胁。

4 进一步加强三沙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工作建议

4.1 加强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保护的宣传

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媒介, 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对于海岛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提高整个社会对保护西、南、中沙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重要性的认识。

4.2 发展海洋特别保护区

三沙市有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特殊的地理位置, 有多种开发利用价值。建议建立海洋特别保护区, 科学合理划分出重点保护区, 生态与资源恢复区、适度利用区。以维护我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为前提, 保境安民, 统一规划, 逐步开发, 综合利用, 协调发展。

4.3 加强海岸线管理

由于岸线侵蚀会导致土地大量流失、海岸防护压力增大, 岸线变短、岛屿面积越来越小, 甚至岛屿消失的严重后果, 因此,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并加强海岸线管理,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海岸侵蚀。特别是国家对外公布的领海基点岛屿必须重点关注, 因为它们将对我国的领海主权有着深远的影响。要做好领海基点保护范围选划, 禁止在领海基点保护范围内进行工程建设以及改变该区域地形、地貌的活动。

摘要:文章介绍了三沙市的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状况, 分析了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三沙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工作建议。

关键词:三沙市,资源禀赋,生态环境保护

资源和环境 篇2

一、我国资源环境的现状分析

(一)主要矿产资源可供利用储量有限。

我国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3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位石油消费国;2008年成为煤炭净进口国;石油净进口量由1990年的755万吨上升到2009年的2.18亿吨;石油进口依存度,即石油净进口量占国内石油消费量的比例,2007年首次达到50%之后继续攀升,2009年已升至56%。我国已成为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居世界第二位,一次能源生产量居世界第三位。2002年,我国一次能源产量为13.87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产量13.8亿吨,居世界第一位;原油1.67亿吨,居世界第五位;天然气产量居世界第十六位;发电装机容量3.57亿千瓦,发电量居世界第二位,其中水电居世界第四位。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的分析预测,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的需求在25~33亿吨标准煤之间,将是2000年的两倍;2050年,我国为实现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人均GDP将达到1万美元,届时我国能源需求量约为50亿吨标准煤。未来,我国能源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根据预测,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超过55%%,天然气的进口依存度为25~40%左右。2020年后,我国国内能源供应缺口将进一步扩大。据我国45种主要矿产可供利用储量对消费需求的保证程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2010年可以保证消费需求的矿产21种,其它24种矿产难以保证需求; 2020年可以保证需求的矿产仅为9种,其他36种矿产难以保证需求。特别是铁、锰、铬铁矿、铜、铝铁矿、钾盐等关系国家经济和安全的大宗矿产将长期短缺。

(二)水资源短缺和时空分布不均。

我国人均占有的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值的31%%左右,亩均水资源量为世界平均值的61%%。未来我国水资源需求将持续增长,供应能力面临严峻考验。因此我国水资源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遵照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方针,采取多种综合措施分阶段逐步解决供需矛盾。可分为三个阶段(2020年、2035年、2050年)部署解决,从沿海到内陆,从东部到西部,逐步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和洪涝灾害威胁等重大问题。争取到2050年基本实现水资源供需总体平衡、水环境状况良好、人与洪水和谐共处的战略目标。

(三)土地资源在应对人口膨胀方面捉襟见肘。

我国将进入人口高峰期和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城市化水平将达55%%,土地资源紧缺,人地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未来20年,我国应施行“保护优先,保障有力,提高效益,防止退化,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战略,发展农用地保护技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城市及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技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地有效供给;发展土地评价与规划技术,保障土地资源的科学配置;开发和集成国土整治技术,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四)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环境的保护有待一进步提高。

我国大陆海岸线总长度超过1.8万公里,管辖海域近300万平方公里,海洋生物资源、油气资源、固体矿产资源丰富。2003年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近4%,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2010年增加值将达到全国GDP的近5%,2020年为6%。我国已形成了学科比较齐全的海洋科学技术体系,在海洋学研究、海洋技术开发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是由于过去对海洋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投入不足,最近15年来,虽然有多种专项计划推动海洋科技发展,但这些科技计划之间整合衔接机制不完善,科技计划与各种海洋事业发展计划缺乏协调,影响了海洋科技的全面发展。目前,我国海洋科技总体水平落后于先进国家15年左右,这制约了我国海洋经济、海上安全、海洋环境保障事业的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

二、我国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一)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人口增长使得人口与耕地的矛盾尖锐化。我国有耕地约1×108hm2.约占总土地面积的10%。“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此话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农业取得的惊人成绩,另一方面却反映了人口与耕地的矛盾。这种矛盾具体表现在:①人口增加,人均耕地日趋减少。现在人均耕地不足0.10hm2,只有世界水平的1/4。据估计,21世纪中时,人均耕地将减少到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05hm2。②为保证粮食供应,加剧开发土地,致使土质恶化愈加严重:全国有1/3耕地受水土流失危害,每年损失土壤50X10 8;有393×104hm2农田受到沙漠化威胁;北方的0.3×108hm2盐碱地中耕地有0.07×108hm2;因开发加剧大片土地肥力下降,腐殖质等减少。③建筑及工业占用土地使耕地不断减少。如1992年,建设用地29.7×104hm2,各类开发区2700多个占地150×104hm2,其中80%是耕地。虽然我国的粮食产量在逐年增加,但由于人口增长较快,而人均粮食产量的增长却较慢。按照我国目前的生产力需要人均0.2hm2的土地,才能最低限度地养活全部人口以及支持经济和工业的幅度发展。然而,当前我国的人均土地面积只有上述面积的一半,加之土地质量和面积在不断减少,所以人口对土地压力的形势十分严峻。为此,我国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力争把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矛盾,从恶性循环状态向良性循环状态转变。

(二)人口增长对森林资源的压力

人口增长使森林资源的供需矛盾尖锐化,我国在历史上曾是一个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但随着人口和耕地需求的增加,大量的森林被砍伐破坏,而使我国变为一个少林国。虽然经过全民植树运动、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工程的建设,使森林覆盖率有所提高,但是仍然远低于世界森林覆盖率的平均水平。而人均森林面积为0.11hm2,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6。在世界160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仅名列第120位。

由于我国人均占有林木蓄积量很低,森林资源已经承受着过重的压力。加之人口增长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诱发了过量开采;农村人口增长和能源缺乏,导致乱砍滥伐;人口增长对粮食和土地的需求,加剧了毁林开荒。这些都使我国的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三)人口增长对水资源的压力

人口增长使得水资源的缺乏日趋严重。我国水资源总量并不少:按年降雨量计,全国年降水量约为60000m3,相当于全球降水量的5%,居世界第三位;按地表径流量计,我国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27225X108m3,多年地下水资源量为8288m3。以上各项合计,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108m3,居世界第六位:仅次于巴西、俄国、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按人口和耕地平均计算的年径流量都不高。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每人每年2580m3,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110位;单位耕地面积占有水资源量则为世界平均水平的80%,远低于印度尼西亚,巴西、加拿大、日本等国。因此,应该说,我国水资源并不十分丰富。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尤其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剧增,耗水量也随之剧增,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从1972年开始的黄河断流现象就是水资源日渐枯竭的一个集中表现。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断流越来越严重,断流天数逐年增加,1992年为70天,1995年为122天,1996年增加至133天,1997年竞达226天,黄河下游几近干涸,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

(四)人口增长对能源的压力

人口增长必然会对我国能源供给长期短缺的情况日趋严重。己探明,我国煤炭储量1×1012 t,陆上石油储量(300-1000)×108,海洋石油储量53×108 t:1994年原煤产量12×108 t,占世界第一,石油产量1.46×108 t,占世界第5位,可以称得上是能源大国。但能源的人均占有量很少,特别是同工农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因此,能源短缺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21世纪初,我国总人口将达到13亿,比现在增加2亿人。如按小康水平的人均能耗1.5~1.6 t标准煤计算,每年要增加(3~3.2)×108 t标准煤。加上原有12亿人口的能耗,2000年需要(19.5~20.8)×108 t标准煤。这种逐年增长的能源消耗,加上中国以煤为主的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对环境将产生巨大的压力。

(五)人口增长对物种资源的压力

我国是物种繁多、生物资源丰富的国家。据计算,中国生物资源的经济价值在1000亿美元以上,但在人口急剧增加的情况下,为解决吃饭问题和发展经济,毁林开荒、焚草种地、围湖造田、滥伐森林,向荒野和滩涂进军,大批水利工程、交通建设和开发区兴建等等,破坏了生物栖息地,许多珍贵物种的生存环境缩小。例如,白鳍豚、熊猫等珍贵物种分布区面积和种群数量都显著减小。其中,属于中国特有的珍贵野生动物濒危物种有312多种:濒危珍稀植物有354多种。生物资源的减少将损害中国的生态潜力,特别是对农业的打击可能是非常严重的。

三、中国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分析

对中国的人口环境容量问题,许多学者做过研究。马寅初先生早在1957年就提出中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为7~8亿;同年孙本文教授也从中国当时粮食生产水平和劳动就业角度,提出了相同看法。田雪原、陈玉光(1980年)从就业角度研究了中国适宜人口数量,认为100年后中国经济适宜度人口应在6.5~7.0亿之间。胡保生等应用多目标决策方法,选择社会、经济、资源等20多个因素进行可能度和满意度分析,提出中国100年后的人口总数应保持在7~10亿为好。宋健等也从食品和淡水资源的角度出发;估算了100后中国适宜度人口数量应保持在7亿或7亿以下,若按发展中国家平均用水标准,则应控制在6.3~6.5亿之间。根据上述学者的研究结果,可以认为我国的人口环境容量应在6.5~8.0亿之间。

资源和环境 篇3

【关键词】 新课程 中职 政治 教学资源 开发与利用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合性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和水平,“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引自北京师范大学版《走进新课程》)因此,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转变课程功能,丰富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的业务水平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程背景下,一切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因素,都有可能而且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捕捉这些资源信息的意识,能不能处处留心,做一个有智慧、有思想的教师。下面仅从学生资源和环境资源两个方面谈谈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特殊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好学生资源,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对于践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开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中国经济快速的发展,地球村的形成,实践活动教学的大力发展,大部分的中职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这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共同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营造教学情境,对每一个学习内容的引入都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谈谈自己的想法,源源不断地反馈信息,使教学内容能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融通、整合,真正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讲到“事物是永恒发展”时,可以让学生从饮食、通讯、交通等方面谈谈现在和以前的变化,从而感受发展的实质。

2.开发利用学生的差异性资源

学生是个体的人,每个学生在个性品质、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都存在差异,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政治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的个性优势得以发挥并形成互补,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如:对于争强好胜的学生,政治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围绕问题进行争辩,以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对于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引发他们积极思考,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启发思维,在全班共同探讨;对于活泼开朗、语言表达能力好的学生,可以通过政治小讲台、各种模仿表演,为其他同学提供示范。

3.开发利用学生的心理资源

心理资源指受教育者在接受知识、掌握技能、发展智慧、提高觉悟、完善人格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心理成分,包括动机、兴趣、需要、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学生的心理是影响其身心发展以及学习的重要因素,政治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榜样示范、活动体验、个别辅导等途径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性格特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对学习、生活、人生道路充满希望,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4.开发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

由于思路出现偏差、选择方法不对或者认知结构不完善,学生在学习中不可避免地出现错误。然而,出错并非就是坏事,错误本身也是一种潜在的教学资源,只要教师引导有方,错误也能闪现亮点。比如,笔者在讲授“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时,让学生分析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观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其学生克拉底鲁的观点“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有学生思考后回答说:“两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其实赫拉克利特的观点是正确的,但笔者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利用学生的错误回答,搞了一场讨论。通过讨论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正确认识,而且提高了他们的思辨能力。

学生的错误往往反映了学生理解的薄弱环节,这也正是需要重点分析的内容。教师应该利用学生易错的知识点设置教学情境,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获得正确认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在作业、练习中出错的题目进行归纳、整理,形成错题集。通过分析出错的原因,掌握防错纠错的技巧,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二、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俗话说:环境塑造人。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培养有赖于与之相关的各种教育环境的引导、开发和优化选择,因此,政治课教师应充分发挥环境资源在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

1.充分利用校园环境资源

学校的环境是政治教学的重要载体,显示了学校的内涵底蕴、办学思想和育人目标,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政治教师可以根据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和班级实际,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优良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形成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教育导向。通过指导学生编辑政治小报、墙报、板报,布置政治橱窗等教学环境的布置,做到“让每一堵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幅画和标语都魅力四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和谐师生关系的创设,使教学环境更趋和谐。总之,注重校园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学生化外部动力为内部动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效果。

2.充分利用信息环境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为政治学习提供了一个文字、声音、图象并茂的新天地,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知识信息库,成为政治课程重要的环境资源。教师通过制作政治课件,给学生视听合一的、手脑并用的感官刺激,并呈现更多的信息资料,使学生更为直观、迅速地了解时事政治、政治形势。同时,使用人机交互的方式教学,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全体参与和全程参与的机会,而且还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积极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随之大幅度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使政治课走出了课堂,走出了校园,信息环境资源的发展利用,使政治课朝着更大的空间去发展,去赋予政治课新的生命力。

3.充分利用社会环境资源

社会是一个延伸的大课堂,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环境资源。充分利用社会环境资源能放大教育效果,形成教育合力。因此政治教师应带领学生走进工厂、农村、社区进行各种社会调查,考察当地的民风民俗;可以走访各行各业的先进模范人物,并邀请他们来校举行讲座、报告会;可以与当地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联系,建立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基地;可以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利用现代通讯设备等方式和学生家长保持联系,使双方更好地了解情况,促进学生成长。

4.充分利用时事政治资源

政治教学要体现鲜明的时代感,政治教师必须要有课程资源的敏感性,关注各类报纸、杂志,充分利用时事政治资源(比如: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国成功举办第29届夏季奥运会和残奥会、全球股市下跌、神州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等),使课本知识和时事知识融为一体,以保证政治教学紧跟时代步伐,常教常新。此外,政治教材的编写会出现一些内容相对滞后的缺陷,教师就要根据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近期发生的重大国际国内时政对教材进行及时的补充、调整。比如,目前的教材关于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认定的是1600元,利息税是20%,这一内容与现实严重脱节。现行的教材在出版时还没有召开党的十七大,教材上关于党的指导方针,没有提到科学的发展观,同样,关于马克思在中国发展的理论成果也没有提到科学发展观,教师在讲授这些章节时要加以更新和补充。

教师拥有什么才能教给学生什么,教师拥有智慧才能给予学生智慧的启迪。课程资源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只要用心挖掘,随时都会发现惊喜。作为政治教师,必须因地制宜地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教育部教职成,[2008]7号2008.12.9

[2]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育部教职成,[2008]6号2008.12.10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教基,[2004]5号2004.3.2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资源和环境 篇4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 (INTO-SAI) 环境审计委员会颁布的《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 将环境审计分为财务、合规性和绩效审计。环境财务审计注重财务报表披露的环境资产和负债情况。环境合规性审计注重检查国内国际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环境绩效审计注重评价被审计单位为促进经济性、效率和效果而采取的各项措施是否适当, 确保与环境相关的效益能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 确保环境项目能够经济、效率和有效地进行, 即“3E”审计。《指南》将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分为:对政府执行环境法规情况的审计;对政府环境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的审计;对政府其他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的审计;对环境管理系统的审计;对计划的环境政策和环境项目进行评估等五个部分。目前, INTOSAI对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和内容被实务界和学术界所接受。目前, 国际上审计已向绩效审计发展, 环境绩效审计也面临着重大发展。在我国, 政府环境审计已向环境污染治理项目和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绩效审计方向发展, 但总体而言, 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尚处在起步阶段。

内部环境绩效审计方面,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推行的ISO 14000系统在我国已有近二十年历史, 其环境管理系统审核 (国内多将审计或会计相关组织执行的财务Audit称之为审计, 其他的Audit称之为审核, 本文将审核与审计两词不作区分) 随企业的ISO 14000认证而得到发展, 包括环境管理系统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而执行主体为注册会计师的民间环境绩效审计则鲜有所闻。作为环境绩效审计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管理系统审核, 为目前的内部环境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 由欧盟的《生态管理审核规则》 (EMAS) 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 14000系列推动。ISO 14011将环境管理系统审核定义为:客观地获取审核证据并予以评价, 以判断一个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所规定的环境管理系统审核准则的验证过程, 包括将这一过程的结果呈报委托方。环境管理系统审核的优点, 在于确认环境管理系统是否能确保未来的环境 (政策法规) 遵循。因环境管理系统如此重要, 原欧共体 (EEC) 于1993年以No.1836/93指令正式公布了EMAS;ISO也发布了ISO 14010《环境审核指南通用原则》、ISO 14011《环境审核指南:审核程序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和ISO 14012环境审核员资格要求, 及对上述标准进行替代的ISO 19011《质量与环境审核指南》。ISO 19011不仅适用于内部, 也适用外部环境管理系统审核, 它对环境管理系统审核目标、审核过程、审核程序与方法等进行了规范, 并对审核员的职业道德进行约束, 要求审计员具有:1.诚信、正直、保守秘密和谨慎等基本要求;2.公正表达, 真实、准确地报告的义务;3.在审核中勤奋并具有判断力。并进一步要求审核员在审计中, 独立于受审核的活动, 不带偏见, 没有利益上的冲突;使用合理的方法, 得出可信的和可重现的审核结论。ISO 19011对环境管理系统作出如此详细的规定, 加之ISO 14000在我国的广泛推行, 有助于审核员胜任环境绩效审计中的环境管理系统审计, 或在政府环境绩效审计中, 充分利用审核员的工作及成果。

二、注册会计师参与环境审计的状况

注册会计师参与环境审计的研究, 国内外有一定的成果。如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在《环境审计与会计职业界的作用》研究报告中指出, 注册会计师在环境审计中应发挥重要的作用, 环境审计的主体不应限于政府机关。注册会计师可在环境审计中发挥更大作用, 但应克服环境数据的获取、绩效指标的选择与计量、对环境审计的社会需求等方面障碍。

(一) 注册会计师参与环境绩效审计的现状

在我国, 注册会计师尚未作为主体, 进行专门的环境绩效审计工作, 但对与环境有关项目的审计并不陌生。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时, 可能涉及到被审计单位的环境风险、环境负债和资产等。《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专门对此进行规范, 要求注册会计师考虑可能引起财务报表重大错报、漏报的环境事项。另外, 在风险导向审计中, 注册会计师要考虑企业的环境管理风险, 对环境管理系统进行了解、评价和控制测试, 以制定修订审计策略和计划。了解和执行内部控制测试所使用的审计程序, 包括询问、观察、检查和穿行测试。此外, 控制测试程序还包括重新执行。因此, 相对ISO环境管理系统审核而言, 从注册会计师对环境管理系统进行了解和控制测试所用的审计程序看, 具有专业的水准。当然, 注册会计师并不专门针对环境管理系统进行了解和测试, 其内控的了解和测试范围限定在:与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有关的政策和程序上。对非重污染行业的被审计单位, 根据风险评估, 有可能忽略对环境管理系统的深入了解和测试。

(二) 注册会计师与环境财务、合规性审计

注册会计师最重要的鉴证业务为财务报表审计。财务报表审计重在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表述的公允性, 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则仅作为公允性的一子目标。注册会计师长期的财务报表审计、在风险评估、应对审计计划、审计程序等方面的理论与经验, 将使其能胜任环境财务收支审计。

基于风险导向的财务报表审计, 注册会计师不仅要通过内部控制评估控制风险, 还结合其他风险因素综合考虑, 通过对企业环境、发展战略、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评估, 发现其潜在的经营和财务风险, 评估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风险, 以使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对于重污染行业的企业, 注册会计师应重点考虑被审计单位的环境风险、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因此, 对长期从事重污染行业审计的注册会计师而言, 对环境合规性审计并不陌生。环境财务、合规性审计, 为环境绩效审计的基础。注册会计师具备丰富的财务报表审计理论与实务, 为其从事环境绩效审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注册会计师与环境管理系统审核

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于2006年分别发布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 要求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进行自评, 并由注册会计师审核, 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发表意见, 注册会计师审核的依据为中注协的《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2008年和2010年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又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重在推行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 降低财务舞弊及其他风险。可以预期, 随着内控建设的深入、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重视, 受托责任的进一步强化, 注册会计师将承接更多的管理系统内部控制的审核或管理咨询业务, 为注册会计师进行环境管理系统审核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

(四) 注册会计师与社会责任报告审核

近年来, 我国有关机构在推进社会责任方面作出了贡献, 如国资委发布的《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等, 推动了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该报告中通常包括了企业对环境资源的责任、对环保的贡献等涉及环境绩效方面的信息。目前我国尚未实施社会责任报告的强制审计制度, 少数披露了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 为增强可信性, 委托第三方审核并出具社会责任审核报告。承担第三方审核的主要是咨询和专业服务机构, 如挪威船级社 (DNV) , 也有少数会计师事务所承接了此业务。随着社会和监管机构对社会责任的日趋重视, 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的扩展, 注册会计师将更多地承接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审核业务, 为环境绩效审计奠定了经验基础。

三、政府、民间和内部环境绩效审计资源的整合策略

(一) 以政府审计机关为主导, 注册会计师、环境管理系统审核员参与的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工作机制

环境审计产生于环境受托责任, 而环境绩效审计则为环境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目前情况看, 环境问题威胁了社会公众利益, 受托环境责任已成为政府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重要内容, 同时受我国政府签署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约束, 使政府环境绩效审计成为了环境绩效审计的主导;在内部环境绩效审计上, 随着企业的绿色竞争战略、规避环境风险、满足国际贸易绿色环保的要求等意识的加强, 企业的内部环境管理系统审核和绩效审计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而在民间环境绩效审计方面, 因环境绩效审计准则的制定、计量和评价标准等的理论上的难点与注册会计师的风险规避, 其实务进展预期相对缓慢。因此, 构建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体系, 应以政府审计为主, 整合民间和内部审计资源。

为弥补政府审计资源的不足, 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可将部分业务委托给注册会计师或环境管理系统审核员, 加以监督和指导。如将绩效审计之基础的环境财务收支与合规性审计、环境管理系统审计、对政府执行环境法规情况的审计和环境项目的经济效益审计等委托给注册会计师, 将环境管理系统审计委托给审核员, 或利用被审计单位 (责任单位) 的内部环境管理系统审核的工作, 提高绩效审计的效率。

无论是政府、民间还是内部审计, 在审计过程、程序与方法、策略等理论与实务上有着较强的共性。因此, 对注册会计师和环境管理系统审核员加以适当的指导和环境相关知识的培训, 应能胜任环境绩效审计中的大部分工作。少数环境专业性强的业务, 可利用环境管理、环境工程等方面技术专家的工作。

(二) 在拟审计项目和责任单位中推行环境管理系统认证或审核

以ISO 14000系统为例, 任何一个组织都可通过实施ISO 14000, 建立一个结构化的管理体系并予以实施, 将其纳入全部管理活动中以保持符合法律的要求。ISO 14000是一个框架性标准, 没有对组织的环境提出绝对性要求。组织可根据自身情况, 考虑在整个组织或仅在其中某些部门采用该标准。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对象通常为财政拨款、政策扶持建设项目或其他重大建设项目或单位, 如在上述被审计对象或责任单位中推行环境管理系统认证或审核, 将促进责任单位建立和执行环境管理系统, 一定程度上保证未来的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循。在进行环境绩效审计时, 可在环境管理系统分析的基础之上, 确定绩效审计的重点, 并利用内部或外部环境管理系统审核的工作, 对被审计对象的环境管理系统和环境绩效进行评价。

(三) 环境绩效审计准则制定的借鉴

保护水资源和环境的作文 篇5

有人觉得地球上的水是用之不竭的,便随意用水,浪费水,这种行为十分可耻,因为地球上的淡水非常缺乏。虽然地球表面71%的面积被水覆盖,总水量为13.68亿立方千米,但是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海水,而分布在陆地上的淡水量大约只有0.48亿立方千米,约占总水量的3.5%。因此,地球可用的淡水资源极为匮乏。

可为什么会这么缺水呢?一是地球上的淡水太少。二是人们浪费水、污染水,造成了现在这样的`情况。尤其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并不丰富,再加上污染严重,让水资源更加紧缺,黄河水多次断流就是生动体现。国家启动“引黄工程”、“南水北调”等水资源利用课题,目的是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现代水利工程,如防洪、发电、航运、灌溉等在发挥一种或多种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工程所在地、上下游、河口乃至整个流域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可能造成一定范围内水资源的破坏。另外,一些采矿行业对水的危害也不容忽视,煤矿开采中每采一吨煤要排漏0.88立方米水,这对地下水体地质构造造成极大破坏。无限度的乱砍乱伐也会造成植被严重破坏,对水土保湿及水资源的地表埋藏造成一定影响。所以,保护水资源十分重要。

看到我们现在的环境,你是否已下决心保护、节约水资源吗?水资源当然要先从家里节约。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一个月可用流掉1-6立方米的水;一个漏水的马桶,一个月要流掉3-25立方米的水;全市如果有60万个水龙头、20万个马桶漏水,一年就要损失上亿立方米的水。那我们如何节水呢?当然要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做起:清洗炊具、餐具时,如油污过重,先用纸擦去油污,再冲洗;洗菜时,不要在龙头下直接洗,尽量放在容器里,调整清洗顺序;养成随手关水龙头的好习惯;减少盆浴次数,盆浴时,控制放水量,放约三分之一浴盆的水;喝剩的茶水、矿泉水可用来浇花……

资源和环境 篇6

关键词:信息资源;档案管理;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167-02

网络环境下的档案管理工作是一种交互式的服务,其服务理念是消除档案管理部门之间和档案使用者之间的区域性距离,使档案信息的交流更为快捷和频繁。在开展档案网络化信息建设过程中,可以改变档案原有的特征,通过对档案的收集、整理、加工,使纸制档案数字化,并借助网络进行数字信息和数字档案的传递,实现信息档案的跨区域服务。

对于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欧美等发达国家是一种从实践到理论的发展模式。他们约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规模的档案信息发布,各级各类档案馆纷纷在因特网上建立网站,发布档案信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目前档案网站多数初具规模,广为利用。这些档案网站介绍档案管理机构和档案馆的职能、历史、职责,介绍馆藏档案信息资源,提供档案信息和利用服务。一些档案馆的网上利用已成为档案利用的主要方式。

一、档案信息网络化的内容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也在逐年发展,但与国外的档案信息网络化相比还较为落后。近年来,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档案的网站数量逐年提升,这给档案信息的网络传递以及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率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1.我国网络档案信息的缺陷

目前我国的网络档案信息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整体性和层次性上,对比发达国家的网络档案信息,我国的网络档案信息还处在起步阶段。发达国家的网络档案信息从基础性上看比较系统,几乎每个省或州都有网络档案馆,并且档案馆逐级分步,如:市级档案馆、大学档案馆、企业档案馆、私人档案馆等,档案馆的信息类型也较多,如:行业组织、学术团体、技术信息等。对比而言,我国的网络档案信息网站还是以省级或市级的档案馆网站为主,大学档案和科研档案网站为辅,其中学术团体和科研网站较少,这造成我国的档案信息整体上和综合性存在一定的缺陷,缺乏专业方以及其他领域的网络档案信息。

2.网络档案信息数量不足

我国的网络档案信息因基础信息较少,所以提供于网络的档案信息数量明显不足,具体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网站数量不足,我国的档案网络信息建设起步较晚,造成网站较少,已开通的网络档案网站只有200多个。二是网站档案信息内容不健全,我国的档案网站信息类别单一,网站内容主要集中在:功能介绍、信息服务、法律法规、本馆馆藏、档案索引等,其中每个类别都只是介绍,具体的功能使用不健全。三是没有完善的馆藏档案信息,网络档案馆的信息没有全善,一般信息都是二次信息,缺乏一次档案信息的建立和整理,而档案全文信息更是罕见。四是网络档案的信息模式较为单一,网络档案的信息应包括:文本、图片、视频、音频、数字档案等,而现今我国的档案网站所提供的信处查询还是以文本和图片为主,视频文件几乎没有。五是网站的档案信息更新较慢,现今许多的档案网站缺乏有效的管理,网站信息更新的周期较长,往往半年更新一次,造成信息的利用下降,并且网站的访量巨减。六是档案网站信息的交流缺乏组织,从网站的建立模式来看,站内的导航、搜索、信息反馈等都是交流的基础,这非常有利于档案信息的组织,同时还可以完善档案信息的建设。

二、网络档案信息发展的优势

1.档案信息资源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企业可以利用网络档案信息进行深入的管理,以此来完善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并且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这在很大程度取决于领导的正确决策,而网络档案的信息管理,可以为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比较与反复论证,切实提出可行的方案和对策。

2.利用网络档案信息为企业发展服务

档案的网络化可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也可以为企业的管理提供必要的保障。企业的网络档案信息应从企业自身的需求出发,紧紧地围绕着企业的经济发展和管理效率,更好地发挥档案信息管理参谋与助手的作用。例如:关注人员的档案信息,做好人事管理;做好科研项目的档案管理,促进企业技术的发展;做好企业产品信息的管理,为企业下一步的发展做决策依据;提高网络档案信息的交流,提高企业档案信息交流的效率等。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与纷争,要保持企业的稳定发展,也必将更多地依赖和利用各类档案。

3.提高网络档案信息意识

档案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档案的价值、性质,以及档案工作的作用、本质、地位的综合性理解,其实质是人们在参与档案管理和档案建设中对保护档案和利用档案的具体要求。长时间以来,大量的档案资料封存于档案室或档案馆内,人们无法通过合理的途径了解档案信息,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水平,同时也提升了人们对档案信息的理解,所以说网络档案信息必须要从意识培养出发,我国也出台了《关于调整我国档案工作领导体制的请示》的通知,其内容明确指出:“档案工作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事业,是党和国家各项建设事业不可缺少的环节”。我们在进行档案宣传时,不能只依靠报刊、广播、电视等手段,一定要与时俱进,通过现有的网络来宣传档案信息的重要性,同时最大限度地提升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以达到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目的。

三、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新途径

1.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定要从时代的发展需要和社会的进步程度出发,注重档案信息的质量和利率用。首先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必须要遵守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不合法的转载和下载等行为,一定要给予严厉的打击。其次,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避免档案管理人员对网络档案信息的侵害,保护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再次,强化对网络档案信息的保护,尤其是涉及隐私或机密的档案,必须加强保护,避免将此类信息发布到网站上,更不可以进行网络传递。最后,要求强化档案用户和使用者的管理,档案信息不同于其他网络信息,其自身具有的社会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在人们利用档案信息时一定要做好自我约束,并要求使用者和管理者互相约束和监督,使双方行为合理合法。

2.提高网络档案信息的开发能力

网络档案信息的开发应包含以下几个关键因素:调查研究,充分地了解档案信息在社会中的需求,并从实际需求出发进行开发;了解专业性档案收藏的社会价值,并能收藏的档案进行编目、著录、索引、提高网络档案信息的使用价值;研究编制档案的史料,编写网络档案参考资料、撰写有关网络档案信息管理的文章,强化档案信息加工能力的提升;对档案信息进行宣传介绍、推广应用的能力。

3.加强网络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

网络环境的档案信息开发工作应涉及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站建设等多元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档案信息开发人员和网络技术人员进行交互式的学习,拓宽彼此的知识面,调整档案管理人员和网络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切实的把档案信息和网络技术相结合。如果档案管理人员没有掌握网络技术,仅靠服务外包来完成将很难完成理想的档案信息网站,同时更不能有效地开展网络档案信息的建设与服务。因此需要对现有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的网络技术培训,对知识层次不同的人员要进行分类,层次较低的人员要负责简单的档案信息管理和系统操作,而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人员,需要进行信息的分类与开发,如:档案信息网络数据的开发、数据库的建设、索引分类的建设等。只有强化网络信息档案工作人才的培养,才能更好地促进网络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另外,要强调实践能力的提升,创造实践环境,使在管理人才能够熟悉业务知识,操作流程和规范,培养出更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档案人才。

4.完善网络档案信息体系的建设

网络档案信息建设的基础是档案馆(室)的馆藏信息,丰富的馆藏的信息是网络档案资源的源泉。因此网络档案信息体系的建设要以馆藏信息的数字化为基础。在馆藏资源的建设上,我国的法律法规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属于中央级和省级、市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立档案单位应当自档案形成之日起满20年即向有关的国家档案馆移交;属于县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立档单位应当自档案形成之日起满10年即向有关的县级档案馆移交”。同时通过各种措施征集民间残存的珍贵档案,也是丰富馆藏资源的重要工作之一。另外,为了防止馆藏资源的丢失,应对资源进行整合,开展机构间的相互合作,实现大范围的资源共享。

5.加强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集约化

档案信息资源的集约化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减少了管理和开发成本。要做到集约化管理,首先要在档案机构之间加强联系,使数据库形成统一的对接端口,以方便各地区之间的信息对接工作,最终形成统一的信息网络;另外要加强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开发信息资源造成的浪费,使现有资源在网络上共享,并为不断提供新信息节省了资源。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开发,即能提升网上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又可以更主动地为利用者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同时它还是原始档案信息的延伸,也是单位档案部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新内容。

参考文献:

[1]杨公之.档案信息化建设导论[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

[2]吴开平.网络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与保存策略[J].档案与建设,2007,(8).

[3]赵屹.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4]单爱民.新形势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初探[J].水运工程,2004,(4).

资源和环境 篇7

森林资源作为可再生资源, 在自然环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它们承担着净化空气、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防风固沙、防止土地荒漠化等重要责任, 可以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众所周知,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国土面积并不大, 可利用土地资源也有限, 人均资源占有水平更是偏低, 与别的国家相比, 我国承担的发展压力更加巨大, 所以, 如何在保持经济水平的前提下更好的保障人民群众的福祉是一个大难题。以森林资源来说, 各地群众环保意识的程度决定了环保力度的强弱, 森林资源拥有的多寡影响着开发方式和力度, 从国家长远未来考虑, 从中国当前在世界经济市场中占据的地位和承担的责任考虑, 做好环境保护, 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 是抑制温室效应扩展、抑制土地沙化与荒漠化、提升自然环境自我净化能力、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水资源等的关键性措施之一。

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发展不仅意味着我国人均森林资源占有量的提升, 也意味着中国作为当前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工业国之一履行国际责任的一种积极表现, 它能够保护我国境内众多濒危生物, 保持我国生物的多样性, 对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有着很好的支持与辅助作用, 避免北方水土流失加剧、荒漠化扩展, 对北方众多深受环境污染和沙尘暴困扰的城市来说无疑是福音。尤其是我国的首都北京, 一旦在黄土高原和西北地区做好森林资源的拓展与植被保护, 北京再也不用被称为雾霭之城。以祁连山脉为例, 这座山脉在中西部地区占据着重要地位, 其生态环境的好坏对于周边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尤其是其与河西走廊的密切关系, 更是直接影响到了众多中西部人民的切身生活。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社会进步及工业发展, 祁连山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不少影响, 森林资源的大幅度减少造成冰川退缩、草原退化、雪线上移、林木减少、荒漠化加剧、地面径流减少等, 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平衡造成了恶劣影响, 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发展平衡被打破。

2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

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发展面临着不少问题, 诸如森林资源总量少、木材供需矛盾尖锐、林业产业效益低、森林资源缺乏、自然灾害严重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森林资源的发展和保护。我国国土面积960多万平方公里, 但是真正能够居住和使用土地面积不过70%左右, 如此面积的国土上森林资源更是面临着严重过度砍伐的情况, 加上近年来气温升高和土地荒漠化趋势加剧, 越来越多的土地缺乏植被保护致使水土流失、荒漠化成为常态, 重工业集中的大片北方地区更是深受其害。这些情况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被破坏之后修复所需要的成本和投入越来越高, 治理难度直线上升。人口增长压力与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作为加速环境恶化因素, 治理的迫切性昭示着保护当前剩余的森林资源、发展新森林资源的势在必行。以北方地区肆虐最严重的沙尘暴来说, 就是森林资源过度开发、不及时补充的恶果之一。沙尘暴作为对北方地区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一种灾害, 一方面与北方地区沙漠、戈壁较多有关系, 另外干旱的气候更是加剧了这种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尤其是随着近些年来人为活动的增多, 自然界原本的平衡被打破, 越来越多的潜在性危险因素出现, 沙尘暴的发生几率提升了几倍不止, 也间接导致了我国北方地区成为世界上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我国木材产出效益比当前仍旧较为低下, 无力反哺资源, 与国外林雅发达国家林工结合、以工养林的模式相比, 我国林业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产业链条上积极进行改革, 提升产出效益, 尽量减少发展中的林业资源浪费十分必要, 所以改变产业结构势在必行。当前的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发展还处于较为粗放的阶段, 相关的技术研究与开发还十分落后, 节约和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必须持续加强, 加大行政、科技投入是未来解决问题的关键。针对不少地区落后的森林保护意识, 要全面加强教育, 同时还要全面做好森林资源回收利用工作, 充分挖掘科技潜力, 缓解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紧张局势, 从各方面杜绝环境继续恶化的主因, 最终为北方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平衡做出贡献, 确保森林资源能够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利用。

综合以上情况来看, 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要从多方面入手, 综合各项措施要结合行政措施、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技术手段多方合力。行政方面, 建立相应的环境管理体系, 加强对森林资源保护与监督, 做好环境监测与定期检查, 配合高效运行的管理体系确保北方地区内森林资源管理措施能够上行下效落到实处。法律手段除了完善从前的法律法规, 加强对违法乱纪行为的惩罚与处分, 对森林资源施行全面保护, 确保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有足够的威慑力, 然后配合行政部门监察机构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将法律手段的威慑力转化成为保护环境的强制性力量。经济方面要做好林业产业链革新与整合, 善用市场和行政手段分化平衡, 做到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高效利用, 以工养林。技术手段除了要针对北方各地区情况加强技术开发与应用, 还要合理借鉴国内外相关优秀技术服务于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控制工业污染, 通过大力植树造林、兴建水利工程来改善当前的自然环境的恶劣状态, 争取做到开源与节流并重, 经济利益与可持续发展共赢。

我国当前一直提倡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 加强对北方地区的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 无疑对改善北方地区生态环境有很好的影响, 尤其是对国土环境较为恶劣的西北地区,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 无疑是当前乃至未来发展都必须倚靠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袁磊, 孟剑英, 萨根古丽, 等.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及恢复措施[J].新疆环境保护, 2010 (1) .

[2]在保护好的基础上, 搞好开发利用, 开创自然保护产业新路子[J].农村生态环境, 2011 (3) .

[3]转发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决议的通知[J].广东政报, 2010 (2) .

资源和环境 篇8

关键词:城市交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指标体系,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 资源的约束越来越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保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我们国家经济结构面临转型, 即从过去那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转变。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首次把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1]

《雅典宪章》中指出城市的4大活动是工作、居住、游憩和出行。交通承担着作为4大活动之一的出行以及部分的游憩 (以休闲、健身等为目的的散步、骑自行车等) , 是城市整个体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城市中, 交通系统为我们提供了到达各类活动场所的机会, 与此同时, 其消耗和占据着相当的资源, 对环境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因此, 在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道路上, 城市交通是重要的一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城市交通系统是刻不容缓的任务[2]。

但是如何判断一个城市的交通系统是朝着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前进的还是后退的呢, 城市的相关规划和政策是否有利于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城市交通系统呢?为此, 本文提出了对城市交通的相关规划和政策等是否符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求的评价方法, 并对长沙2010年综合交通规划方案进行了评价。

1 城市交通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1.1 城市交通的资源消耗

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资源主要有土地、水和能源等。其中, 对于城市交通来说, 土地和能源是最主要的资源。

1.1.1 土地

城市交通系统中道路、公共交通场站、地面停车场和地面枢纽等占用了大量的土地, 土地是交通系统得以存在和运转的空间所在[3,4]。在我国大中城市, 道路面积占整个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都在10%~20%之间, 而在北美小汽车交通比例很高的城市中, 这一比例都超过了30%。以长沙为例, 由于周围山水限制以及生态控制, 可用土地不多。近年来每年建设用地急速增长。从2000~2009年年均增长用地面积达到了21.41km2。2000年以年所增加的建设用地中道路广场用地总量仅次于居住用地。

1.1.2 能源

国际能源署[5]对今年全世界4大经济体 (中国、欧盟、日本和美国) 所消耗的能源分为4个领域进行了统计, 结果显示 (见图2) , 我国能源绝大部分流向工业, 而交通所消耗能源比例明显低于其他经济体, 仅13.5%, 而工业则占了54.8%。与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相比, 我国工业科技含量相对要低, 单位产出所消耗的能源要远高于这些国家和地区。当前我国大力推进两型社会改革, 努力从“高投入, 高消耗, 高污染, 低产出”转变为“低投入, 低消耗, 低污染, 高产出”。因此可以预见未来几十年内工业消耗能源的比例将大大下降, 参照欧美日的经验, 交通所占比例将大大提升, 因此交通是能源节约极为重要的战场, 两型社会建设下的城市交通系统必须是能源节约的城市交通系统。

1.2 城市交通的环境代价

在城市的空气污染中, 由机动车交通所产生的污染占了相当大的比重。长沙市环境保护局所发布的2007年长沙3类污染物中城市交通所产生的比例, 其中可吸入颗粒物 (VPM) 、NO2和SO2所占比例分别为39.5%、40.70%和19.40%。

此外国际能源署2005年发布的数据显示, 2001年全世界18.4%碳排放是由各国国内交通所产生的。虽然我国的这一比例为7.4%, 但是我国生产力水平科技含量与欧美相比有差距, 总碳排放量大, 因此交通的碳排放量也达到了2.34亿t。按现在的发展趋势, 由于生产力的提高, 科技水平的提高, 生产性的碳排放量将下降, 因此交通碳排放比例将上升。

城市交通也是城市中噪声的主要来源之一。根据长沙市环境保护局的检测, 2005~2008年长沙交通等效噪声都在70dB左右, 占总噪声来源的23.6%, 见图3。

1.3 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城市交通

两型社会的建设, 也不能因噎废食, 为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而停止发展甚至令社会倒退。如果单一地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目标, 那么结果只能是放弃了城市交通的效率, 甚至禁止城市交通的存在, 致使城市失去活力, 停止发展, 甚至消失。发展是根本, 节约资源并不是减少对资源的使用, 而是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城市交通系统, 不能走以上2种极端。两型社会坚持发展第一性, 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途径发展。因此在两型社会建设下的城市交通系统, 必须协调好城市交通系统本身的发展与资源及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以低的资源消耗和低的环境污染向广大人们提供优质的城市交通服务。

2 评价指标体系

2.1 系统目标

城市综合交通系统把分散在城市各处的城市生产、生活活动连接起来, 在组织生产、安排生活、提高城市客货流的有效运转及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功能目标是要高质量的实现人和货物的移动, 分解为以下3个方面:

1) 可达。以较短的时间完成人的移动, 满足人参与活动的需求, 意义重大;

2) 安全。保障移动过程安全的完成, 减少交通事故, 降低交通事故的严重性;

3) 舒适。为市民出行提供宽松、良好的出行环境, 提高出行的舒适性。

货物的移动分为2种:快递服务;其他的货物运输。其中前者所引起的交通量相对整个城市的交通量来说很小, 基本可以忽略;而后者则一般为减少其对客运交通的影响等, 限制在客运交通较少的时段, 甚至客运交通较少的道路上通行。因此, 在此只考虑城市的客运交通功能。

前面在分析城市交通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中业已阐明城市交通最关键的资源消耗是土地和能源, 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污染性气体排放、碳排放以及噪声问题。因此, 确立系统评价目标见表1。

2.2 指标选取

各个领域内的指标数量众多, 指标体系并不是将这么多的指标全部罗列进来, 应只选择必要的指标。指标选取不能盲目, 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主要有以下九大原则:可辨识原则、可承担原则、目标指向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确性原则、敏感性原则、有趋势性原则和可理解原则。最终各个目标下选取的指标见表3。

3 评价方法

3.1 评价方法的选择

常见的系统评价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评价法[6]、数据包络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四种评价方法。有人对这4种方法进行过比较, 见表2。考虑本研究各指标的特点, 选择模糊综合评价法。

所谓模糊综合评价法, 就是当将同一目标下的2个指标相比较, 指标一与指标二, 明显更为不重要时, 标度值取0.25;较为不重要时, 标度值取0.5重要程度相当时, 标度值取1;较为重要时, 标度值取2;明显更为重要时, 标度值取4。如此, 得到同一目标各个指标两两重要性比较的矩阵, 求出该矩阵的特征值, 作为该目标下各个指标所占的权重。再用同样的方法, 比较各个目标的重要性, 建立各个目标两两重要性比较的矩阵, 求出特征值作为该目标的权重。最后各指标的权重与该指标所对应目标的权重的乘积就是该指标的最终权重。本指标体系中, 各指标的最终权重见表3。

3.2 指标归一化

在综合评价系统中, 一般各个指标值的单位和量级是不相同的。这样各指标之间存在着不可公度性, 给系统综合评价带来了不便。为了尽可能地反映实际情况, 排除由于各项指标的单位不同以及其数值数量级之间的悬殊差别所带来的影响, 避免发生不合理的现象, 必须对评价指标进行一致化处理。所谓一致化, 也称为指标的规范化, 是通过数学变换来消除原始指标单位及其数值数量级影响的过程, 这是指标综合评价的前提。因此, 指标就有两种值:指标的实际值和指标的评价值。将原始指标一致化以后得到的值称为指标的评价值。一致化过程就是将指标实际值转化为指标评价值的过程。

这3种评价指标的类型, 最通用3种一致化标准处理函数分别如下:

成本型指标一致化的标准函数:

式中:P为指标的评价值;z为指标的评价函数;x为指标的实际值。

效益型指标一致化的标准函数:

式中:P为指标的评价值;z为指标的评价函数;x为指标的实际值;max (x) 为指标的最大值。

区间指标一致化的标准函数:

式中:P为指标的评价值;z为指标的评价函数;x为指标的实际值;p为指标最佳稳定区间的下限;q为指标最佳稳定区间的上限;max (x) 为指标的最大值, 而min (x) 为指标的最小值。

各个指标中, 平均行程时间、百万人口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人均交通有关能耗、人均污染气体排放变化、人均交通有关碳排放和75dB噪声影响率都是成本型的指标, 而主城区公交站点300 m半径覆盖率、建成区公交站点300 m半径覆盖率、绿道网里程、干道过街设施间距达标和轨道站快慢衔接合格率均是效益型指标, 人均交通有关用地则是区间型的指标。

4 案例应用

2007年12月, 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分别成立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沙作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先锋之一, 在2010年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编制中, 对城市交通作出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要求。对现状的城市交通进行了评价, 见表3。在现状中, 长沙尚未有轨道交通和绿道网, 虽然主城区公交站点覆盖率较高, 但整个建成区的公交站点覆盖率仍不理想。

长沙综合交通规划结合长沙现状、未来发展的需求以及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 提出了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 由BRT、常规公交等组成。

在规划方案下, 到2030年, 城市人口将达到800万, 是现状的2.5倍, 建成区面积也将是现状的2倍多。在保持现状各方式技术因子前提下, 尽管人均交通有关用地比现状略低, 依靠发达的轨道网络以及密度到达9km/km2的道路网, 在城市规模扩大2倍多的情况下, 平均行程时间与现状相当。城市干道等效噪声均值变化和每百万人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认为主要是由管理等手段来进行控制, 规划所带来的这2个指标值的改变难以确定, 因此在评价规划方案时认为这个2个指标值不变。其他各指标值具体见表4, 可见,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得长沙在2030年城市交通系统更加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5 结束语

提出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城市交通系统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并用来评价长沙城市交通的现状和综合交通规划方案。通过对长沙现状和综合交通规划的评价和比较, 可知, 综合交通规划方案使得城市规模扩大两倍多的情况下仍提高了城市的可达性, 同时保持了人均能耗和污染不明显增加, 因此符合城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注:×表示指标评价值稍有下降;○表示指标值没有变化;而√表示指标评价值有上升。

参考文献

[1]洪亮平, 程望杰.“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体系整体框架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2, 34 (1) :71-75.

[2]王静霞.编制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J].江苏城市规划, 2007, 12 (5) :10-12.

[3]马士江, 吴娇蓉.环境可持续的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结构研究:以武汉新区为例[C]∥2008年首届中法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系统论坛暨第五届中国同舟交通论坛, 上海:同济大学, 2008:99-105.

[4]谭家美, 侯立文.城市交通用地的可持续发展[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2004, 25 (4) :64-68.

[5]Head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Office,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Worldwide Trends in Energy Use and Efficiency:Key Insights from IEA Indicator Analysis[R].Paris: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2008.

资源和环境 篇9

目前,学术界对红色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并未形成统一的界定。 以下是对红色文化内涵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论述。

红色文化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由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三者的有机统一体,物质文化一般包括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等实物;制度文化指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理论、纲领、路线、方针、 政策等革命文献作品;精神文化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革命道德传统等[1]5。

文化通常要物化,物化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文献化[2]47。所以红色文献是红色文化的载体,是红色文化传播的渠道和手段。

同样,红色文献的概念和内涵也尚无定论,有研究者认为“红色文献”,主要指1921年7月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起至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之间由中国共产党机关或各根据地所出版发行的各种文献资料,其中包括党的领袖著作、党组织各类文件及根据地出版的各种书籍和报刊等[3]31。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文献信息载体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纸质文献以外,还有胶质材料、磁性材料和网上传递等。现在的红色文献除了包含上述的内容外,光盘版、电子版、网络版的红色文献也日益增多。另外新中国建立后整理的党的领袖著作和老一辈革命家的回忆录、党组织对各历史时期的决议等也应纳入红色文献的范围。综上所述,结合红色文化的内涵,笔者认为红色文献应该是记录和表现红色文化的一切文献。

二、陕西红色文化文献资源的收集重要意义

加强陕西红色文化文献资源的收集是贯彻落实国家《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精神的重要保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必须全力以赴来发掘、保护、弘扬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只关注经济增长,而忽视文化建设,是有悖科学发展观的。红色文献的收集是使红色文化能够完整地存留下来并提供物化载体的具体表现形式。

陕西尤其是以延安为代表的陕北红色文化在中国红色文化发展中具有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做好陕西红色文化文献资源的挖掘、整理、研究与宣传,对于充分展示陕北红色文化,扩大陕西红色文化的对外影响力,打造出更多的红色品牌,发挥红色文化塑造人、 培养人的功能,使它真正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堂、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圣地、陶冶情操的重要载体。进一步激发起研究和宣传红色文化的新热潮,促进陕西红色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陕西红色文化文献资源的收集范围

如上所言红色文献应该是记录和表现红色文化的一切文献。那么陕西红色文化文献资源的收集范围应该是记录和表现陕西红色文化的一切文献。包括革命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文学艺术及根据地出版的各种书籍和报刊等表现于各种载体形式的所有信息,如:图书、报纸、杂志、图片、照片、影片、唱片、拓片、传单、文告、手稿等。除了包含上述的内容外,光盘版、电子版、网络版的陕西红色文献日益增多。随着网络的普及,各地的信息化工程纷纷启动,各种网站、信息港、电子港层出不穷,许多长期被忽视的陕西红色文献都被挖掘出来先后上网,网上的陕西红色文献信息资源以几何级数在增长,这些网站中的红色文献特色鲜明,具有很高的价值。所以网络上的陕西红色文献信息资源也应列入陕西红色文献的范畴。

四、数字环境下陕西红色文化文献资源的收集途径

1. 加强和拓宽传统文献收集的途径,做好红色文献的征集工作,要争取各级政府及社会的支持,以保证文献收集的持续性,要建立专门机构,专人负责,确保红色文献的入藏质量和规范管理。在此基础上,应采取各种途径进行红色文献的征集工作:订购与现场采购或函购;上门收集私人收藏;与有关单位进行定期互相交换出版物及资料;对某些罕见的珍贵红色文献可通过复印、扫描、翻拍等方式收集;通过呈缴本制度获得;接受社会和个人捐赠等。

2.重视数字环境下陕西红色文献资源的收集。数字环境下,网上的红色文献日益丰富, 红色文化介绍、红色旅游风景区等方方面面的红色文化信息令人目不暇接。这些内容以红色文化为依托,实效新、更新快,图文并茂,但是缺乏文献的稳定性特点,收藏价值参差不齐,需要及时过滤、整理并使之文献化,通过对红色文化动态性的网上资料,采取每天浏览过滤,及时下载编辑、选择性地打印、输出的方式予以保存;此外,还创新性开展工作,主动对红色文化定期采集数码照片,记录和保存陕西红色文化文献资源。

3. 利用网络资源从有关图书馆和数据库查找陕西红色文献书目信息。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应用,大多数图书馆都设有主页,利用Internet网,我们可以快速方便地检索到各馆的馆藏文献。国家图书馆是我们查找的首选,中国国家图书馆是综合性研究图书馆,是国家总书库。履行搜集、加工、存储、研究、利用和传播知识信息的职责。国家图书馆全面入藏国内正式出版物,是世界上入藏中文文献最多的图书馆[4]83。国图的收藏里有大量关于陕西红色文献信息。另外,在地方公共图书馆和各高校图书馆的网页里,我们也可以检索到很多关于陕西红色文献的书目信息。

国内建成了许多全文数据库,有清华学术期刊(CNKI)的全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等,在购买这些数据库的使用权后,可以阅读到海量的陕西红色文献。免费的还有Google、百度、网络中国电子图书等搜索引擎,也可以检索到关于陕西红色文献的书目信息。

五、数字环境下陕西红色文化文献资源的开发与服务

1.建立陕西红色文化网站。目前国内创建的红色网站有:中国红色文化网,中国九源红色文化网,中国红色旅游网络传播平台,红色文化网等,这些红色网站通过红色文化魅力系列活动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利用网络、影视、广播、图书、展览、论坛等手段,以准确、 规范、形象、生动的形式和内容,在青少年和人民群众中广泛开展坚定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创建传播陕西红色文化的专门网站,对陕西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协调整合,可以使各地在资源互补共享的基础上提升陕西红色文化传播的效率。

2. 对数字环境下的陕西红色文献资源的整理要使开发的陕西红色文化文献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加工整理的质量是关键,许多有价值的红色文献,只有通过多途径的整理,才能被读者利用,才能方便读者利用。数字环境下可以从以下从几方面对红色文献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一是文本文献的加工整理;二是数据资源的加工整理。

3.在数字环境下开发和开展红色文献特色服务。为了更好地利用红色文献资源,提高广大群众对红色资源的利用率和社会对开发成果的关注程度,必须开发和开展红色文献特色服务。具体是:(1) 编制方便实用的目录、索引,便于读者查阅和地方之间的资源共享。 例如编制类似《红色文献索引》这样的检索工具书。(2)举办红色文化展览和红色文献数据库展示活动,为群众提供直观的红色文献信息。(3)举办红色文化研讨会和有关知识竞赛,加大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4)制作红色文献专题数据库。充分发挥网络的信息服务功能,建立专题性的红色文献数据库,提供个性化的网上服务。例如延安大学图书馆编制的红色数据库,就是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工作, 延安大学图书馆红色数据库是将我党最早创办的《红色中华》、《新中华报》和《解放日报》制作成电子文献全文数据库,为教学科研人员查阅相关史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当时陕甘宁边区出版的报纸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到1945年,边区出版的各种报纸有近百种之多。这些重要的文献都应制作成电子文献全文数据库。此外陕甘宁边区也出版了大量珍贵的书籍,比如“两大丛书”(《马克思恩格斯丛书》和《抗日战争参考丛书》)与“两大选集”(《列宁选集》和《斯大林选集》),《革命历史丛书》、《鲁艺丛书》、《西北丛书》等也可以制作成电子文献全文数据库。其他如陕甘宁边区的音乐、美术、电影、 文学等都可以制作专题数据库。

红色文献作为红色文化的载体,是红色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和手段。陕西尤其是以延安为代表的陕北红色文化在中国红色文化发展中具有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在数字环境下如何开展红色文献搜集和利用值得我们重视和深入研究[5]228。

摘要:红色文献是红色文化的载体,是红色文化传播的渠道和手段。在数字环境下如何开展红色文献收集和利用值得我们重视和深入研究。

关键词:红色文化,红色文献,陕西

参考文献

[1]张爱芹.红色文化与道德建设研究[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

[2]卿家康.文献社会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3]赵莉.红色文献资料综述[J].丝绸之路,2009(18).

[4]刘满平.论数字环境下地方文献的收集[J].榆林学院学报,2009(6).

资源和环境 篇10

1 生态环境的现状

社会的不断进步, 经济的不断发展, 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使得水资源污染与空气污染逐渐的增加, 工厂排除的废气, 流通到空气中, 造成了空气的污染, 从而导致全球变暖、酸雨的形成。工厂排放的污水, 流到河中, 直接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污染, 导致河内的鱼虾、水植物大量的灭亡, 人们在引用了受污染的水后, 身体健康受到危害, 容易产生疾病, 胎儿容易产生畸形或早产。

森林的破坏和减少, 直接影响了空气的湿度, 导致土地沙漠化, 水土流失, 容易造成自然灾害如沙尘暴、泥石流、洪涝等等。2010年8月7日晚至8日凌晨发生在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的特大泥石流, 由于连续降水而引发泥石流, 对人们的生命安全, 财产直接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这是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积少成多的体现, 是地球对人类的惩罚。近几年连续的发生自然灾害, 应该给人们提了一个很大的醒, 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 对自己生存的环境造成了多大的危害, 人口的不断增加, 衣、食、住、行成为了人们首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为了自己的私欲需要, 大量的砍伐树木, 使得森林数量和面积不断减少, 各种自然灾害也就随之而来。

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口的迅速增加,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制造的生活垃圾也不断的增加,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他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美丽的环境, 还为我们提供了有用的资源, 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与集中, 生活中产生的垃圾也就越来越多了。垃圾会对我们的人体和生活环境产生很大的危害, 垃圾的堆积, 不仅占用土地, 而且还污染土地, 垃圾长时间的堆放会产生有毒和有害的物质, 会污染到空气和水源, 因为垃圾堆放的时间长了以后, 会产生刺鼻的气味, 发散到空气中去, 从而污染空气, 而产生的有毒物质或有害的物质就会渗入土地, 从而污染水资源;垃圾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 会引发人体疾病, 垃圾堆放的时间长了以后, 会招引蚊子、苍蝇、老鼠等有害动物, 它们是传播疾病的源泉, 会使人们的健康受到威胁。所以, 我们必须处理好生活垃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私家车逐渐进入了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 私家车的增加, 随之而来的是石油资源的不断减少, 空气污染不断的增加, 人们的生活环境也不断地恶化。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 高科技产物也不断增加, 而随着高科技产物的增加, 石油的用量也随之加大, 导致了石油资源减少, 如航空业的发展, 铁路业的兴起等等。

2 生态环境的防护措施和规划

2.1 大量的植树造林

人类人口的增加, 导致了森林面积的不断减少, 从而造成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 如沙尘暴、水土流失造成的泥石流和洪涝灾害、空气湿度减少全球变暖等, 为了防止和预防这些自然灾害, 我们就要进行大量的植树造林, 众所周知, 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所以植树造林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 减少空气的污染, 可以对工厂内排放的有害气体进行吸收, 从而转化成对人体有益的气体, 如氧气, 植物还可以美化环境, 植物不仅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让人们的呼吸更加的通畅, 还可以美化环境, 让人们生活的更加舒适, 让人们的心情更加开朗, 心胸更加的阔达。植树造林还可以为人们提供很多的宝贵资源。

2.2 保护好人类自然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进入了现代化社会的脚步也逐渐加快, 现代高科技建筑和信息化的建筑也逐渐增加, 有很多都是替代了传统的建筑, 使的古时遗留下来的建筑物逐渐减少。自然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 所以, 保护好自然与文化遗产是人类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国家在建设和发展经济的同时, 也要把自然与文化遗产放在首要的位置。

2.3 做好工厂垃圾的处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 工业的迅速发展与壮大, 工厂在作业中产生的垃圾也越来越多。所以处理好工厂排放的废水与废气也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环节, 要在排放气体处安放尾气处理装置, 在排放废水的地方加置废水过滤器, 使流到河中的废水变成干净的淡水, 没有污染并对鱼虾类没有危害。

2.4 保护生态环境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我们去商场购物时可以使用布袋, 很多的商场物品都会随赠一个塑料袋, 回家把买的东西拿出后, 把塑料袋随意的扔掉, 但是, 被扔掉的塑料袋并没有马上消失。在我国的多数地区塑料袋都是随处可见的, 如果遇到刮风天气, 塑料袋会漂浮在空中, 随风起舞, 它们会降落在树枝上或者河流中并且一直存在, 它们是不会消失的, 因为塑料袋从生产到处理, 整个过程都会造成大量资源的耗费和对地球环境的污染。经研究, 每个塑料袋在地下自然分解要用到200年以上, 而且会污染周围的土地和水质, 会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 导致农作物减产, 也会被动物当作食物吃掉, 导致动物死亡, 因为羊比较喜欢吃塑料袋中的油性残留物, 在吃的过程中却连塑料袋也一起吃了, 由于被吃的塑料袋堆积在羊的胃中难以消化, 所以羊再也不能吃其它食物, 最后只能被饿死。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尽量乘公交车出门,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私家车也是越来越多, 但是, 汽车排放的废气会在空中形成一种微白的薄雾, 有时候会带有黄褐色, 这种雾会刺激人们的眼睛, 会对人的眼睛造成疼痛或流泪, 这种雾气积少成多后, 会使人们的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 也会造成车祸或者飞机坠毁事件。所以, 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成为了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虽然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 汽车废气的处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 汽车在制造的过程还会浪费大量的资源, 也会产生噪声污染, 还会造成交通堵塞, 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所以, 目前解决的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尽量的少乘汽车, 提倡改乘公共汽车。

中国人民在过年过节或有重大喜事的时候有燃放烟花爆竹的传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市场上烟花爆竹的品种、花样不断的增加。这些烟花爆竹在给节日和各种庆典活动增添喜庆气氛的同时, 也给人们带来了安全威胁, 尤其是多年来, 国家和相关部门对人们燃放烟花爆竹的管理措施实施的不严格和不完善, 使得全国各地因燃放烟花爆竹导致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燃放烟花爆竹很容易引起火灾, 对人们造成生命安全和财产的危害。燃放烟花爆竹的另一个重要弊端就是污染环境, 在燃放烟花爆竹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火药气体和碎纸片, 对空气和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所以, 我们要减少燃放烟花爆竹的数量, 甚至不燃放烟花爆竹, 近几年来, 由于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 燃放烟花爆竹的数量也随之下降, 但是有的地方如农村等地, 还在延续这个传统, 所以国家和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或法律法规, 来控制和制止大量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 宣传部门也可以在农村进行宣传动作, 对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对人们进行讲解, 让人们深刻意识到自己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是不对的。它不仅对我们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对人体和财产的安全也会照成危害。

3 结语

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条件, 但是现在生态环境的破坏给人们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条件成为了当下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任务和首要目标。人们要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和每一个方面, 不要让自己的所作所为危害到生态环境, 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同时, 国家和有关部门也要加强监督和侦查那些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行为的不法分子, 对他们进行劝解和教育, 情节行为严重的要对他们进行罚款和刑事处罚。

参考文献

[1]吴俊勤, 凌利.规划师[J].试论城市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和利用综合性规划.2000 (4)

资源和环境 篇11

关键词:景洪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一、引言

中国资源利用的效率还十分低下。加快资源节约型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提出是立足于我国国情的一项重大决策,同时也总结了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是人类在社会科学的发展过程中的一条必由之路。

二、相关理论概述

(一)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概念

所谓资源节约型社会,即无论是在生产领域、流通领域还是消费领域等,以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使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并且能够通过最小化的资源消耗得到最大化的收益,进而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切实保障的社会。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念

所谓环境友好型社会,即全社会通过采用一些对环境保护有利的生产、生活以及消费的方式,去构建一个人和环境之间能够良性互动的关系。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应该基于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之上,遵循自然规律,发展绿色科技,提倡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出一个经济、社会与环境三者相互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使可持续发展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实现。

三、景洪市构建“两型社会”的现状及问题

(一)景洪市构建“两型社会”的现状

“十五”期间,景洪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加大投入,各项环境保护工作进展顺利。在人口增加、经济增长、城市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环境形势保持基本稳定,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本得到控制,水污染问题有所缓解,空气环境质量和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环境保持良好水平,环境管理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有了進一步提高,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的各项指标,为景洪市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仍面临着许多突出的环境问题。

(二)景洪市“两型社会”建设存在的问题

景洪市目前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经济发展阶段,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

1、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仍未根本改变

景洪市目前依靠资源消耗和毁掉天然林种植经济林来发展经济的局面短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经济的自主增长机制尚未形成。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三废”排放量有可能大幅度的增加,总量控制和全面达标排放任务会更加艰巨,资源与环境的压力还将继续加大。

2、生态环保依然是薄弱环节

环境管理决策的科技支撑薄弱。缺乏生态与环境基础数据保障,数据来源过于依赖统计报表及现有的统计资料;缺乏对重大生态与环境问题的综合研究;缺乏对污染防治技术及推广应用技术的系统性研究。缺乏环境和资源问题的生态与经济过程的系统研究。

3、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体制机制尚未健全

缺乏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上层设计。没有明确“两型社会”的战略部署,主管部门责权不明确,无法强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开展。存在制度缺陷,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规建设仍然是薄弱环节,有利于资源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还存在大量空白。

4、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薄弱

“两型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应该使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不断完善中。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任重道远。二是反映资源环境价值的价格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三是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激励约束机制还有待加强。

四、构建景洪市“两型社会”的对策建议

(一)现代产业体系构建

对集群化、产业链条化、集约化等发展进行大力推进,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构建出这样一个现代产业体系,有着结构优化、技术先进以及附加值高等特点,能够转变发展方式,并且带动着景洪市“两型社会”的构建。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节能减排的推进工作。在经济增长以及结构调整的每一项活动中,应该把减少排放和节约资源整合进去,并且做到坚持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以及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进一步对生态文明的理念进行弘扬,使绿色产业、绿色消费能够得到发展,“绿色景洪”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人都能够树立一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

(三)加快科技进步

科技进步是“两型社会”构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应该努力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推动景洪市“两型社会”的构建。一要使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二要开展重大科技项目。三要加强科技载体建设。

(四)加快建设政策保障体系

加快建设政策保障体系,使景洪市“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保障能够得到完善。建立一个价格形成机制,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对一些工作机制、市场机制以及政策上的措施进行相关的完善,使其能更加有利于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对于能够促进节能减排的奖惩制度以及指标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使一些有关节能减排的优惠政策能够得到更好的落实以及执行。完善地方立法的工作制度,建立和完善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领导体制、工作格局。

结语

保护环境是时代进步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促进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加大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力度,就能走上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新平.“两型社会”全国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建设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图书馆,辽宁大学,2011

[2]吴剑平,董晓燕.“两型社会”建设中的政策俘获危害性及对策[N],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3] 肖建华.两型社会建设中地方政府环境政策工具的选择[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1(1)

资源和环境 篇12

关键词:幼儿,环境教育,教师,资源利用,培养

“为全球着想,从当地做起”,从身边的小环境现象推及共同性的大环境的问题,是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本土化”成为开展环境教育必要的原则和理念。对幼儿园来说,“本土化”意味着实现“环境教育园本化”,即根据幼儿园自身的条件和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开展适宜、有效、个性化的环境教育。让周围资源与孩子建立一种对话关系,是实现卢卡斯“三位一体”环境教育模式的重要方式,而实现幼儿“在自然环境中感受、体验、主动建构”,需要实施幼儿环境教育的主体之一———教师具有对环境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能力。教师需通过审视和选择,把周围的环境资源有机吸纳到幼儿环境教育活动中来,使其成为物化的环境教育内容或方式,开展一系列有特色的园本化环境教育活动。

一、教师要建立正确的资源观,重视对周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教师资源观的建立须纳入幼儿园的管理范畴,利用幼儿园的整体力量,层层推进,上下结合。可通过专家讲座、自主学习等方式,帮助教师明确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的目标、内涵和价值,了解有关资源的知识,建立正确的资源观。一是对幼儿园周围资源实行登记和定期调查、更新制度。组织教师定期调查幼儿园周围一公里之内有哪些环境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已利用了哪些,哪些可以进一步开发等。二是做好园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园内资源,可以根据环境教育的要求有目的地创设,也可以进行再改造,使之更好地实现“在环境中的教育”。三是以开放的态度建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支持系统。对可利用的资源,由专人负责联系对外接洽、与社区共同营造良好的互动环境。

二、重视教师实践智慧的培养,促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良性循环

教师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能力是在丰富的环境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实践智慧是教师教育智慧的核心。重视教师实践智慧的培养,就是要求教师以个性化、独特性的智慧来开发和利用资源。一是尊重教师在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个人的经验和风格。每个教师由于生活经历、学习经历、对资源的敏感程度、资源利用的出发点等不同,因此,在具体的资源利用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和经验。只要有利于环境教育的开展,都应给予尊重,以此培养教师独立思考的能力。二是通过多种途径开展交流活动,在共同的行动和研究中提高教师的能力。可以通过提供交流平台,让教师进行交流和学习,传递自己个性化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经验。如“将同一资源设计成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同一内容中不同资源的利用”等设计征文赛、“你说我说”辩论赛、“实战演习——一次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教研活动”“案例——碰撞——影响”为主题的一课多研观摩活动等,这些活动立足于教师的教育实践,话题以教育实践中的经验、疑问为主,提倡同伴互动。三是教师要向学生学习,在学生的活动中寻找资源利用上存在的问题,可通过“每日一记”“观察分析”“与专家面对面”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喜好,反思资源利用情况,调整资源利用的思路,找到资源利用的规律,从而促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良性循环。

三、以解决问题为突破口,提高教师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能力

提高教师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能力,应从活动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和环节入手,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开展活动,从而激发教师的主动性。一是打破资源利用设计中的思维定式,拓展教师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思路。思路若局限于资源的普通特征,易造成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创新性不够。如面对大树,很多老师局限于对树叶的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缺少更富创意的设计。其实树叶可以做很多有趣的活动:面对千姿百态的树形,可以做“树之舞”活动,开展美术欣赏、身体造型活动;可以利用与大树相关的事件开展活动,如面对街道旁白色的梧桐树干,学生们很惊奇:为什么换“皮肤”了?幼儿园要装修,可以组织学生以爬山虎要不要除掉为议题开展“要绿墙还是要石墙”辩论赛,分班对抗,并把意见向园方传达,为园方决策提供参考意见。二是提高对资源进行优化组合的意识和能力。优化包括对环境资源有选择地进行利用、改造,特别是对园内环境,可以根据教育需要对环境进行再改造,不断补充、丰富和完善,使其成为教育的有效资源,真正实现环境教育。组合可以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使资源之间建立起联系。教师在资源的优化组合上,要多问一问“还有更好的吗”“还可以再利用吗”“这是最合适的吗”等。通过不断反思和研讨,使得资源利用与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的要求达到最佳匹配。

四、结束语

总之,教师具有较高的环境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能力,才能因地制宜地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提高教师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实践。只要坚持“人本性”和“有效性”原则,资源开发和利用一定能在环境教育活动中凸现特色,真正实现“在环境中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梁瑞雪.我国不同时期幼儿园社会教育特点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

上一篇:工程应用性人才培养下一篇:沥青混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