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资源法

2024-05-22

环境资源法(精选12篇)

环境资源法 篇1

众所周知, 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人口、资源危机, 由此也必将面临着一场新文明转型。为了挽救地球、人类, 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而被广泛接受, 并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了一场旨在改变人类现行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变革运动。[1]

有鉴于此, 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型文化正在悄然兴起。作为一种新型文化, 生态文化与传统文化有着天壤之别。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在于当代人, 生态文化的价值取向则在于当代人和后代人, 人与自然。随着生态文化价值观念的崛起, 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就法学而言, 对传统的法律的调整的呼声已经对主流法理学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尤其对主流法律伦理冲击最大、影响最广。近现代科学、近现代工业社会的研究范式是以笛卡尔、培根和牛顿为代表的“主、客二分法”, 在法学上的反映就是人与物、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心灵与身体、人与人的关系和物与物的关系的二元对立和分割。“主、客二分法”和民法的基本方法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贡献和现实作用是不容否定的, 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很多法学家认为其缺陷和弊病也日益明显。

但如今讨论已经不是在对错中选择, 而是在实际的, 现实可行的, 可操作的对于以笛卡尔、培根和牛顿为代表的“主、客二分法”的调整问题。所以, 现在争论的焦点是法律主体的扩张的问题。在环境问题中, 最鲜活的, 也是最容易引起人类关注的便是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野生动物是大自然的瑰宝, 但现在野生动物的数量却在迅速的减少, 有些已经灭绝。所以, 现在有很多环保人士, 正积极的参与野生动物的保护之中, 呼吁全人类共同的保护野生动物。就保护野生动物而言, 能够有效地限制人的行为是重中之重, 而法律在这方面应该起到一定的作用。

而环境伦理首当其冲, 很多法学家认为现阶段法律主体应该扩张, 一共有三种思想:1.坚持原有的“主、客二分法”不改变。坚持对原有的方法论不改变, 笔者认为就是坚持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2.法律物格制度的基本思想。认为动物还是属于物即客体, 但是认为对于物的类型应当有所区分。对物进一步加以类型化, 从而使得人对物行使所有权的时候能够有所区别, 从而把需要特殊保护的物做出特殊保护的规定, 对一般的物则以一般的规则来处理。3.法律主体扩张 (野生动物) 《德国民法典》第90a条明确宣布或告诉人们的结论是:“动物不是物”, 动物也不是人, 动物既不是民法中的人, 也不是民法中的物, 动物就是动物。“动物不是物”是对传统民法理论中“人、物二分法”的突破, 是对传统民法学中“主、客二分法”研究范式的创新, 即新修订的《德国民法典》承认世界除了民法中的人与民法中的物之外, 还存在着既不属于民法中的人也不属于民法中的物的其他东西, 例如动物。

主张“动物人格权论”的学者认为, 动物不是物, 那么动物就是“人”, 动物也拥有“人格权”, 因此对动物不但要对它加以一般的保护, 而且更要赋予它主体的地位, 赋予它“人格”, 使动物享有“人格权”, 具有生存权、生命权、健康权等权利;甚至还有学者提出, 动物应享有人格尊严权、名誉权、隐私权等权利。在这里姑且不说动物不是物, 动物就是人了?这的确对笛卡尔、培根和牛顿为代表的“主、客二分法”造成冲击, 但是思维却又被禁锢在“主、客二分法”的不是物就是人的范围中。但是把野生动物划出物这本身就有点不现实。在环境的日益恶劣下, 野生动物大量灭绝, 更有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已经濒临灭绝。基于野生动物灭绝的快速和它的不可恢复性, 对人类和大自然环境影响较大。所以, 非法捕猎野生动物能引起人们的愤慨。但是, 如果就基于以上原因或者其它的理由就把动物“特殊对待”并不适宜。在这里, 应当理智地保护动物:我们会尽我们最大的努力, 而不是超越现阶段的能力, 盲目地保护动物。虽然, 人们都希望我们能够不伤害任何生物, 包括植物。但这只是一个好的愿望, 就现实而言, 要做到非常困难。因为我们人类势必会不断地发展, 发展权是人类最基本的人权, 这不仅仅是在发展中国家。而且, 现在主张把动物划出物, 那么把动物放在什么地位笔者认为这也是个难题。若把动物放在人类之下, 那其实和特殊的物就没有本质的区别。现在坚持把动物和物区分开, 就人类的愿望而言是希望把动物的地位放在和人类相同的地位上, 但这根本就是理想国。

所以, 弱势人类中心主义或者理性的人类中心主义更适宜现在的形势。弱势中心主义修正了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某些做法, 不仅仅着眼于当前的利益, 还把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在内, 确立了一种全新的主体观念。弱势人类中心主义提倡的是一种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增加了许多环境保护的内容, 这种思想如果身体力行, 真正地落实, 完全可以满足保护环境的需要, 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泉生.法学方法论的生态化[M].法律出版社, 2008.

[2]蔡守秋.调整论——对主流法理学的反思与补充[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环境资源法 篇2

第一章 绪论 一.单选

1.环境科学以()为研究对象?A A.人类 B.动物 C.植物 D.微生物

2.以下哪个属于世界现代史上的“八大公害事件”之一?()D A.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雾霾现象 B.印度博帕尔农药厂毒气渗漏事件

C.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事件 D.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3.我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列举了()种环境因素?()C A.13 B.14 C.15 D.16 4.以下哪个属于次生或者第二类环境问题?()B A.地震 B.环境污染 C.火山爆发 D.海啸

5.新《环境保护法》第二条所规定的环境因素中比1989年12月26日发布施行的《环境保护法》第二条规定的环境因素增加了()这一环境因素。D A.大气 B.水 C.海洋 D.湿地

6.我国四大海区中,()水质最差?()C 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 二.多选

1.以下哪些是人为环境?()CD A.大气环境 B.水环境 C.城市 D.乡村

2.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或者环境的功能,可将环境分为()AB A.生活环境 B.生态环境 C.自然环境 D.人为环境

3.生态环境是指影响生态系统发展的各种生态因素,即环境条件。包括()ABCD A.气候条件 B.土壤条件

C.生物条件和地理条件 D.人为条件

4.以下哪些是自然形成的环境?()ABCD A.地质环境 B.生物环境 C.土壤环境 D.大气环境

5.以下那些属于环境破坏现象?()ABCD A.毁林开荒 B.过量放牧 C.掠夺性捕捞 D.乱猎滥采

6.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当今人类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CD A.环境污染 B.环境破坏

C.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 D.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

7.环境保护的基本手段包括()ABCD A.行政、经济 B.科学技术 C.宣传教育 D.法律 三.判断

1.从生态学的环境定义可知,其范围要比环境科学的环境定义广泛的多。()Ö 2.从生态学的环境定义可知,其范围要比环境科学的环境定义狭窄的多。()× 3.新《环境保护法》于2014年4月24日发布,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Ö 4.新《环境保护法》于2014年4月24日发布,于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5.我国《环境保护法》所称环境,既包括生活环境,也包括生态环境,体现了“大环境”的概念。()Ö

6.我国《环境保护法》所称环境,只包括生活环境,不包括生态环境。()× 7.我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所列举的15种环境因素包括了所有的一切自然因素。()×

8.我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所列举的15种环境因素是当前与我国人民关系最密切的自然因素,而不是所有的一切自然因素。()Ö

9.法律意义上环境的本质属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Ö 10.从环境保护法看,自然资源是组成环境的因素。()Ö

11.在环境保护法学中,将自然资源与环境并列或者分离出来的说法是正确的。()× 12.由自然界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或者第二类环境问题。()× 13.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原生或者第一类环境问题。()× 14.环境保护法学研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原生或者第一类环境问题。()× 15.环境保护法学研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次生或者第二类环境问题。()Ö 16.在世界现代史上的“八大公害事件”属于环境污染现象。()Ö

17.1986年4月26日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事件,属于环境破坏现象。()×

18、城市和乡村是自然形成的环境()×

19、大气环境和水环境是自然形成的环境()Ö

20、经过人工改造过的环境也称人为环境,如城市、乡村。()Ö 21、1986年4月26日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事件,属于环境污染现象。()Ö

22、在世界现代史上的“八大公害事件”属于环境破坏现象。()×

23、当今人类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一是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二是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两类环境问题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式和途径也不一样。()Ö

24、当今人类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一是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二是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两类环境问题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式和途径却是一样的。()×

25、我国四大海区中,渤海近岸海域水质一般,黄海、南海水质良好,东海水质差。()Ö

26、我国四大海区中,渤海近岸海域水质一般,黄海、东海水质良好,南海水质差。()×

27、我国土壤污染分布情况是,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Ö

28、我国土壤污染分布情况是,北方土壤污染重于南方。()×

29、从1996年开始,我国由石油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2003年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耗国。()Ö

30、从1996年开始,我国由石油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第三大石油消耗国,仅次于美国和德国。()×

31、生态文明是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其基本内涵就是尊重和保护自然。()Ö

32、环境保护法必须以生态规律为依据。()Ö

33、环境保护法不必反映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要求。()×

34、环境保护法必须反映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要求。()Ö

35、环境保护法必须反映价值规律的要求。()Ö

36、奴隶社会到资产阶级产业革命前阶段,这个时期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不大。()Ö

37、奴隶社会到资产阶级产业革命前阶段,这个时期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已经很大。()×

38、《汉谟拉比法典》规定了对牧场、森林的保护。()Ö

39、《汉谟拉比法典》中没有环境保护的内容。()×

40、综合性环境保护基本法出现在资产阶级产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阶段。()×

41、综合性环境保护基本法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阶段。()Ö

42、美国的《煤烟法》、英国的《碱业法》、日本的《公害对策基本法》都属于综合性环境保护基本法。()×

43、美国的《煤烟法》、英国的《碱业法》、日本的《公害对策基本法》都属于单行的专门的环境保护法。()×

44、瑞典的《环境保护法》、美国的《环境政策法》、日本的《公害对策基本法》都属于综合性环境保护基本法。()Ö

45、美国的《煤烟法》、英国的《碱业法》、瑞典的《水系保护法》都属于单行的专门的环境保护法。()Ö 第二章 环境保护法概述 一.单选

1.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已制定了()部综合性环境保护基本法?A A.一 B.二 C.三 D.四

2.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已制定了()部自然资源保护单行法?D A.六 B.七 C.八 D.九

3.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已制定了()部防治环境污染单行法?A A.五 B.六 C.七 D.八

4.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已制定了()部将自然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集于一体的环境保护法律?A A.五 B.六 C.七 D.八

5.以下哪部法律属于自然资源保护单行法?()A A.《水法》

B.《大气污染防治法》 C.《水污染防治法》 D.《海洋环境保护法》

6.以下哪部法律属于将自然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集于一体的环境保护法律?()D A.《水法》

B.《大气污染防治法》 C.《水污染防治法》 D.《海洋环境保护法》 二.多选

1.以下哪些法律属于防治环境污染单行法?()BC A.《水法》

B.《大气污染防治法》 C.《水污染防治法》 D.《海洋环境保护法》

2.作为独立法律部门的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特点包括()ABCD A.科学技术性 B.综合性 C.广泛性 D.可持续发展性

3.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任务是()ABCD A.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 B.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C.防治环境污染 D.防治其他公害

4.环境保护法的目的是()ABC A.保障公众健康 B.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C.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D.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5.环境保护法的作用是()ABCD A.实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B.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法制观念 C.维护我国环境权益

D.促进环境保护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保护世界环境

6.以下哪些属于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承担的环境保护责任?()ABCD A.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B.加大财政投入

C.推广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 D.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准备

7.以下哪些属于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中的“分管”部门?()BCD A.环境保护部

B.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 C.国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门 D.港务监督行政主管部门 三.判断

1.作为一个部门法的环境保护法,只调整因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中人们之间的关系。()Ö

2.作为一个部门法的环境保护法,不仅调整因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中人们之间的关系,也调整自然成因的环境问题。()×

3.一切与环境有关的社会关系都由环境保护法调整。()× 4.并非一切与环境有关的社会关系都由环境保护法调整。()Ö 5.把海洋法与海洋环境保护法等同起来的说法是正确的。()× 6.把海洋法与海洋环境保护法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正确的。()Ö

7.环境保护法对水、大气、土地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生态效益,经济法对上述自然资源的保护,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经济利益。()Ö

8.环境保护法对水、大气、土地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经济利益,经济法对上述自然资源的保护,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生态效益。()×

9.在劳动、工作场所内受劳动、工作过程中污染源排放污染物和能量伤害的人,可以依据环境保护法向所在单位索赔。()×

10.在劳动、工作场所内受劳动、工作过程中污染源排放污染物和能量伤害的人,不能依据环境保护法向所在单位索赔,而必须依据《劳动法》保护其权益。()Ö

11.新《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人民政府应当担负起环境保护责任,并与考核挂钩,以克服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责任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Ö 12.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中的“统管”部门与“分管”部门的执法地位平等。()Ö 13.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中的“统管”部门与“分管”部门之间是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因而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14.2008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决定,国家组建环境保护部。()Ö 15.我国所有的环境保护法律只有“域内效力”,没有“域外效力”。()× 16.《海洋环境保护法》属于具有“域外效力”的环境保护法律。()Ö 17.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环境保护条约,与国内环境保护法具有同等效力,但国际环境保护条约有不同规定时,适用国际环境保护条约的规定,即“国际法优于国内法”原则。()Ö

18.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环境保护条约,与国内环境保护法有不同规定时,适用国内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即“国内法优于国际法”原则。()×

19.对跨行政区域环境保护纠纷案件需要给予行政处罚如何适用环境保护法的问题,原则上应以环境保护违法行为发生地的法律给予行政处罚。()Ö

20、环境保护法是调整人们在环境保护中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Ö

21、《水法》、《土地管理法》、《渔业法》是属于自然资源保护单行法。()Ö

22、《水法》、《土地管理法》、《渔业法》是属于防治环境污染单行法。()×

23、《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是属于防治环境污染单行法。()Ö

24、《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是属于自然资源保护单行法。()×

25、《海洋环境保护法》是属于将自然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集于一体的环境保护法律。()Ö

26、《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是属于将自然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集于一体的环境保护法律。()Ö

27、环境保护法是在传统法律部门,如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Ö

28、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任务仅仅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防治环境污染。()×

29、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任务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Ö

30、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目的是: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Ö

31、我国环境保护法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最根本的目的。()×

32、我国环境保护法以保护公众的健康为最根本的目的。()Ö

33、新《环境保护法》强化了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责。()Ö

34、镇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机制,组织制订预警方案。()×

3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机制,组织制订预警方案。()Ö

36、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工作,并接受其监督。()×

37、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工作,并接受其监督。()Ö

38、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Ö

39、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中的“统管”部门与“分管”部门的执法地位不平等。()×40、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已经全部设立了一级建制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

41、国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门分管全国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和海洋倾倒废弃物对海洋污染损害的监督管理。()×

42、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水土保持工作实施监督管理。()Ö

43、《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适用于农业生产、军事训练等环境噪声和企业、事业单位内部的劳动、工作噪声污染防治。()×

44、我国《环境保护法》的效力及于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

45、我国内地《环境保护法》的效力不及于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Ö

46、从总方面看,我国环境保护法是具有溯及力的。()×

47、从总方面看,我国环境保护法一般是没有溯及力的。()Ö

48、时至今日,对于世界大多数国家来说,环境保护法尚未在该国取得独立的地位,在这些国家中,环境保护法只是经济法或者行政法的一部分。()Ö

49、现代各国的宪法,大都设置有环境保护规范。()Ö 50、现代各国的宪法,大都没有设置环境保护规范。()× 第三章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一.单选 二.多选

1.环境保护法基本原则的特征?()ABCD A.它普遍适用于整个环境保护法领域 B.它是环境保护法所特有的 C.它具有高度概括性 D.它具有抽象性和明确性

2.以下哪些是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ABCD A.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原则 B.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 C.公众参与原则 D.损害担责原则

3.公众的环境权利具体包括()ABC A.环境信息知情权 B.环境保护参与权 C.环境保护监督权 D.环境保护保障权

4.公众参与原则的意义在于()ABC A.促进环境保护事务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B.维护公众的环境权益

C.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搞好环境保护工作 D.迫使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积极性 5.以下哪些属于民间环保组织?()ABCD A.“可可西里” B.“地球之友” C.“自然之友” D.“地球村”

6.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的意义在于()ABCD A.投资省 B.收效大

C.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 D.使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由消极的应付转为积极的防治 7.如何贯彻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ABCD A.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B.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 C.积极治理已有的环境污染 D.积极治理已有的生态破坏 三.判断

1.我国新《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Ö 2.我国新《环境保护法》并没有明确规定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3.关于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正确的主张是先发展经济,后治理污染。()×

4.关于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正确的主张是停止发展论。()× 5.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Ö

6.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原则是社会经济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客观要求。()Ö

7、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普遍适用于整个环境保护法领域。()Ö

8、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环境保护法基本制度的具体化和表现,实践性很强。()×

9、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是环境保护法基本原则的具体化和表现,实践性很强。()Ö

10、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具有高度概括性、抽象性和明确性。()Ö

11、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之间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

12、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Ö

13、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概括性较强,它可以弥补环境保护法具体条文的局限性。()Ö

14、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原则是社会经济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客观要求。()Ö

15、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可以使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由消极的应付转为积极的防治。()Ö

16、新《环境保护法》第5条规定了公众参与原则,但没有规定信息公开。()×

17、环境影响报告书无需全文公开。()×

18、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一律全文公开。()×

19、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务的主体,可以分为公民、法人和环保组织几种形式。()Ö 20、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绝大多数的环保组织是官方或者半官方的社会团体和学会。()Ö

21、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绝大多数的环保组织是民间环保组织。()×

22、损害担责原则,是指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环境损害,损害者应当为其造成的环境损害依法承担责任。()Ö 第四章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 一.单选

1.长期环境规划一般跨越时间为()年以上的宏观计划。C A.5 B.8 C.10 D.12 2.中期环境规划一般跨越时间为()年。D A.2—3 B.3—5 C.5—8 D.5—10 3.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是1964年在()召开的国际环境质量评价会议上首次提出来的。A A.加拿大 B.美国 C.英国 D.法国

4.以下哪个是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B A.模糊性 B.客观性 C.主观性 D.局部性

5.我国于20世纪()年代末开始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B A.60 B.70 C.80 D.90 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对环境影响的评价范围、原则、内容和程序以及法律责任做了全面规定。C A.2000 B.2001 C.2002 D.2003 7.()是世界上最先确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B A.加拿大 B.美国 C.英国 D.法国 二.多选

1.环境规划具有以下基本特性()ABCD A.综合性 B.整体性和区域性 C.动态性 D.约束性

2.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具有以下基本特征()ABC A.具体性 B.系统性 C.特定性 D.全面性 三.判断

1.2008年8月17日,国务院以第559号令颁布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进入了新的阶段。()× 2.我国197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试行)》正式确立了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Ö

3.环境影响评价不具有强制性。()×

4,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自批准之日起超过3年才决定该项目开工建设的,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报原审批部门重新审核。()×

5.短期环境规划是五年环境规划分实施的具体安排。()Ö

6.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一切建设项目,必须依法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简称“三同时”制度。()Ö 7.生态保护红线具有静态性,一旦划定之后不会进行调整。()×

8.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最先是在我国实行的,我国政府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进行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践。()×

9.在我国,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实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Ö 10.1976年,美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污水收费法》,随后,法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也实行了这项制度。()× 11.瑞典是实行环境许可证最早的国家。()Ö

12.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初报从发现事件后起2小时内上报。()×

13.按照突发事件严重性、紧急程度和可能波及的范围,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分为四级,预警级别由低到高,颜色依次为红色、橙色、黄色、蓝色。()× 14.公益诉讼起源于古希腊法,是相对于私益诉讼而言的。()×

15.中国是第一个引进公益诉讼的发展中国家,其公益诉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环境公益诉讼。()×

16、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具有高度概括性、抽象性和明确性。()×

17、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具有具体性、系统性和特定性。()Ö

18、环境规划的基本特性是:综合性、局部性、区域性、静态性、约束性。()×

19、环境规划的基本特性是:综合性、整体性、区域性、动态性、约束性。()Ö 20、长期环境规划一般为跨越时间为5年以上的宏观计划。()×

21、长期环境规划一般为跨越时间为10年以上的宏观计划。()Ö

22、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预测性、客观性、综合性、强制性。()Ö

23、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预测性、主观性、综合性、强制性。()×

24、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是1964年在美国召开的国际环境质量评价会议上首次提出来的。()×

25、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是1954年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环境质量评价会议上首次提出来的。()×

26、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是指确定环境保护的一个目标及实现该目标的措施,并签订协议、做好考核、明确责任、保障措施得以落实、目标得以实现。()Ö

27、现场检查制度没有强制性,检查需要得到被检查单位的同意。()×

28、现场检查制度具有强制性,检查不需要得到被检查单位的同意。()Ö

29、现场检查有一定的随机性,有关执法主体可以随时检查。()Ö

30、现场检查的执法主体可以对管辖范围外的排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检查。()×

31、生态保护红线具有强制性,一旦制定,必须实行严格管理。()Ö

32、生态补偿的方式可以分为纵向生态补偿方式和横向生态补偿方式。横向生态补偿方式是我国生态补偿实践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未来生态补偿发展的主要方向。()× 33、1976年,联邦德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污水收费法》,随后,法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也实行了这项制度。()Ö 34、1999年,我国修订的《宪法》中增设了紧急状态下的条款,为规范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立法提供了宪法依据。()×

35、印度是第一个引进公益诉讼的发展中国家,其公益诉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环境公益诉讼。()Ö

36、美国的环境公益诉讼是最为成熟的。1970年公布的《清洁空气法》是最早规定环境公民诉讼的法律。()Ö

第五章 环境标准、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 一.单选

1.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由两级组成,为:()A A.国家级标准和地方级标准 B.国家级标准和行业级标准 C.管理规范类标准和环境基础类标准 D.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二.多选

1.我国的环境标准的特征包括:()ABCD A.规范性 B.强制性 C.制定程序严格 D.显著的技术性和时限性 2.环境标准的意义在于:()ABCD A.是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的重要依据,是一定时期环境保护目标的具体体现 B.是实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基本保证,是强化环境监督管理的核心 C.是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 D.是推动环境科学技术进步的动力

3.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组成,具有()的特点。ABCD A.协调性 B.层次性 C.配套性 D.发展性

4.环境监测规范包括:()ABC A.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B.环境标准样品 C.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D.环境基础类标准

5.环境监测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BCD A.物理指标的测定 B.化学指标的测定 C.生物监测 D.生态监测

6.环境监测的特点是:()BCD A.完整性 B.综合性 C.连续性 D.追踪性

7.环境监测按照监测目的进行分类,具体分为:()ABC A.监视性监测 B.特定目的监测 C.研究性监测 D.区域监测 三.判断

1.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一定是严于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 2.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一定是严于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

3.省级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已做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地方环境质量标准。()Ö

4.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组织制定、审批、编号、发布。()× 5.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负责组织制定、审批、编号、发布,向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备案。()Ö

6.地方制定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地方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须报国务院批准。()Ö

7、我国的环境标准具有显著的技术性和时限性。()Ö

8、环境监察,是指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实施的行政执法活动。()Ö 第六章 自然资源保护法概述 一.单选 二.多选

1.自然资源的特征包括:()ABCD A.整体性 B.区域性 C.多用性 D.有限性 三.判断

1.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属于取之不尽的资源。()Ö 2.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3.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矿产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 4.目前,我国自然资源税范围较窄,主要是矿产资源税。()Ö 第七章 保护土地、水和矿产资源的法律规定 一.单选 二.多选 三.判断 1.戈壁、冰川、石山、高寒荒漠等,也属于土地资源。()× 第八章 保护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和渔业资源的法律规定 一.单选

1.我国约有3万多种高等植物,居世界第()位。C A.一 B.二 C.三 D.四 二.多选 三.判断

1.《森林法实施条例》第22条规定,30度以上的坡耕地应当按照当地人民政府制定的规划逐步退耕、植树和种草。()×

2.野生动物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是国家宝贵的财富。()×

3.因特殊情况需要捕捉、捕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向省级人民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

4.猎捕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持有狩猎证。()Ö

5.采集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的必须经采集地的县级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后,向省级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机构申请采集证。()Ö 第九章 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的法律规定 一.单选

1.《水土保持法》规定,禁止在()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C A.20 B.22 C.25 D.30 二.多选 三.判断

1.《水土保持法》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水土保持工作。()× 第十章 保护特殊自然区域的法律规定 一.单选

1.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A A.广东省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B.广东省丹霞山自然保护区 C.四川省九寨沟自然保护区 D.云南省勐仑自然保护区

2.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是()A A.湖南张家界 B.浙江省千岛湖 C.陕西省楼观台 D.山东省泰山 二.多选

1.保护自然保护区的意义是:()ABCD A.能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 B.是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 C.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D.有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地区生态平衡 三.判断

1.我国的湿地面积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Ö 第十一章 节约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法律规定 一.单选 二.多选

1.以下哪些属于可再生能源?()ABCD A.风能 B.太阳能 C.水能 D.生物质能 三.判断

第十二章 保护城乡环境和农业环境的法律规定 一.单选

1.以下哪个不是农业环境的基本特征:()A A.局部性 B.整体性 C.地域性 D.变动性

第十三章 环境污染防治法概述 三.判断

1.公害是人类正常活动的有害副作用。()Ö

2、公害以环境为媒介对不特定人群造成伤害。()Ö

3、公害侵害的原因较单一,多为一次性侵害。()×

4、公害往往同时侵害多种权益。()Ö

5、公害危及的范围很广。()Ö

6、公害引起的疾病往往难以发现和治疗。()Ö 第十四章 防治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的法律规定 三.判断

1.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占有量极低,居世界第一百多位。()Ö 2.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明确规定“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其污染物排放浓度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对超标准排污者“应当限期治理,并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Ö 第十五章 海洋环境保护和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法律规定 一.单选

1.以下哪个不属于城市环境噪声?()D A.工业噪声 B.建筑施工噪声 C.交通运输噪声 D.农业噪声

2.禁止夜间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进行建筑施工作业。这里的“夜间”是指晚22点至晨()点之间的期间。B A.5 B.6 C.7 D.8 第十六章 防治固体废物污染和危险化学品污染的法律规定 三.判断

1.固体废物只限于呈固态形状的废弃物质,不包括半固态废物,诸如污泥、泥浆等。()×

2.固体废物具有污染环境和可利用的双重性质。()Ö

3、固体废物具有量大面广、种类繁多,性质复杂的特点。()Ö

4、固体废物具有可转移性、处置的多样性和可与环境隔离性的特点。()Ö

5、固体废物具有长期潜在性和迟滞性的特点。()Ö

第十七章 防治放射性污染、农药污染和电磁辐射污染的法律规定 三.判断

1.扩散、残留、富集是化学农药不可避免且难以克服的对环境的影响。()Ö

2、放射性污染能引起人体多种疾病,能缩短人的寿命。()Ö

3、具有毒性是化学农药的基本属性。()Ö

4、我国实行农药登记制度,生产和进口农药,必须进行登记。()Ö 第十八章 行政责任 一.单选

1.行政处罚具有时效性,环境保护领域中行政处罚的时效是()年。B A.一 B.二 C.三 D.四 2.执法人员依照简易程序当场收缴罚款的,必须向当事人出具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依据,并在()日内将罚款如数交付行政机关。B A.1 B.2 C.3 D.4 3.罚款只对单位和非履行环境保护公职的个人适用。当事人到期不缴纳罚款的,做出罚款决定的行政机关可对当事人每日按罚款数额的()加处罚款。C A.1% B.2% C.3% D.4% 4.执法人员依照简易程序当场收缴罚款的,必须向当事人出具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依据,并在规定日期内将罚款如数交付行政机关,行政机关也应当在收到罚款之后()日内缴付指定的银行。B A.1 B.2 C.3 D.4 5.适用一般程序的行政处罚案件的条件是:情节较复杂,需要给予较重处罚的案件,也即对公民处以()元以上,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上罚款,或者处以警告以外的行政处罚案件。C A.20 B.30 C.50 D.60 6.《环境行政处罚办法》第55条规定,环境保护行政处罚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起的()个月内做出决定。C A.1 B.2 C.3 D.4 二.多选

1.依照环境保护法的规定,该法的法律责任分为()ABC A.行政责任 B.民事责任 C.刑事责任 D.违宪责任 2.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行为违法、行为有危害后果、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和行为者有过错。其中,()是承担行政责任的必备条件。AB A.行为违法 B.行为者有过错 C.行为有危害后果

D.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3.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行为违法、行为有危害后果、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和行为者有过错。其中,()是承担行政责任的选择条件。CD A.行为违法 B.行为者有过错 C.行为有危害后果

D.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4.环境保护法中的行政制裁可分为()三大类。ABC A.行政处罚 B.行政处分 C.纪律处分 D.纪律处罚

5.属于行政处罚情节中从重处罚情节的是()ABCD A.主观恶意的 B.后果严重的 C.区域敏感的 D.屡罚屡犯的

6.以下哪些属于环境保护法中行政处分的形式()ABD A.警告 B.开除 C.罚款 D.记过 三.判断

1.《环境行政处罚办法》第七条规定: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Ö

2.警告是最轻的行政处罚形式,不能单独适用。()×

3.缴纳罚款的单位可以免除缴纳排污费、赔偿金等法律所规定的其他义务。()× 4.排污者违法排污受到罚款处罚,并被责令改正而拒不改正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在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原处罚的罚款数额按日连续处罚。()Ö

5.责令停产、停业、关闭是一种最严厉的行政处罚形式,由做出限期治理决定的人民政府科处。()Ö 6.责令停产、停业、关闭是一种最严厉的行政处罚形式,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科处。()×

7.责令停产、停业、关闭只能对经人民政府限期治理而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单位科处。其他未经限期治理的单位,即使污染危害严重,也不能采取这种处罚形式。()Ö 8.环境保护领域中的行政处罚程序适用调解原则。()×

9.两个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都有管辖权的环境行政处罚案件,由最先发现或者最先接到举报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管辖。()Ö

10.可以同一事实、理由,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同时提起行政处罚程序,重复给予同一相对人处以罚款。()×

11.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处罚停止执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12.不服行政处分者可以依照《行政复议法》向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或者依照《行政诉讼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13、行为违法和有过错,是承担行政责任的选择条件。()×

14、危害后果和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承担行政责任的必要条件。()×

15、环境保护中的行政制裁可以分为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两大类。()×

16、行政处罚由受处罚者的单位或者上级行政机关、监察部门实施。()×

17、行政处分由受处分者的单位或者上级行政机关、监察部门实施。()Ö

18、行政处罚的主体是国家特定的行政机关,不包括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19、行政处罚的主体是国家特定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Ö

20、行政处罚具有时效性,违法行为在三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

21、行政处罚是行政机关单方性强制性行为。()Ö

22、环境违法行为人被处罚后13个月内再次实施环境违法行为的,从重处罚。()×

23、环境违法行为人被处罚后12个月内再次实施环境违法行为的,从重处罚。()Ö

24、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Ö

25、执法人员依照简易程序当场收缴罚款的,应在3日内将罚款如数交付行政机关,行政机关也应当在收到罚款之后3日内缴付指定的银行。()×

26、缴纳罚款的单位并不免除缴纳排污费、赔偿金等法律所规定的其他义务。()Ö

27、行政拘留是对污染环境者实施行政处罚的特殊形式,行政拘留的实施主体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28、行政拘留是对污染环境者实施行政处罚的特殊形式,行政拘留的实施主体是公安机关。()Ö

29、提起行政处罚程序是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的单方行为。()Ö

30、行政处罚程序是否提起,完全根据执法机关的决定,不依违法者的意志为转移。()Ö

31、对管辖发生争议的行政处罚案件,由争议双方报请共同的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管辖。()Ö

32、受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在委托的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处罚权。()×

33、受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在委托的范围内,以委托其实施行政处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名义行使行政处罚权。()Ö

34、《环境行政处罚办法》规定,环境保护行政处罚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起的5个月内做出决定。()×

35、做出行政处罚决定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10日内将处罚决定书送达被处罚人,并根据需要将副本抄送与案件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第十九章 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一.单选

1.提起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时效期间为()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受到损害时起计算。C A.一 B.二 C.三 D.四

2.从《刑法》第338条至第346条的规定可知,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类包括()种具体犯罪。C A.10 B.12 C.14 D.15 二.多选

1.归纳起来,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环境污染民事责任的免责条件概括为:()ABCD A.战争 B.不可抗力 C.正当防卫 D.紧急避险

2.环境保护法中的“排除危害”实际上包括了《民法通则》规定的()三种民事责任形式。ABC A.停止侵害 B.排除妨碍 C.消除危险 D.返还财产 三.判断

1.公害民事责任主要是一种财产责任。()Ö 2.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致害者只对直接受到损害的人负赔偿责任,赔偿范围只是直接损失。()×

3.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对原告提出的侵权事实,被告否认的,由被告负责举证。()Ö

4.污染环境罪的犯罪客体是公民的环境权益和国家对环境的管理秩序,属于复合客体。()Ö

5.污染环境罪不是行为犯而是结果犯。()× 第二十章 国际环境保护法 三.判断

1.每年的的6月6日是“世界环境日”。()× 2.国际环境保护法的主体是国家和国际组织。()Ö

3.国际环境保护法调整的范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整个地球环境,不包括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层空间环境。()×

环境资源法 篇3

关键词:煤炭资源法;环境发展;资源分配

我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原料。但它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诸多问题,是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的体现。因此,关于《煤炭资源法》实施所带来的影响经常会被提及。

一、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煤炭资源人均数量少

我国的煤炭资源储量在世界排名第三,可看出煤炭资源的储量是非常可观的;但是在人均存储量方面却远远小于世界平均水平,一方面是因为煤炭资源分布的区域不容易开采;另一方面,我国可供露天开采的资源极少,除了晋陕蒙宁和新疆等省区部分煤田开采条件较好外,其他的煤田开采条件极为复杂,所以我国煤炭资源的开采条件与国外相比,属于中下偏下水平。

(二)资源破坏浪费严重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属于“粗放型”的,为了让经济增长,对煤炭资源实行快速、大规模的开采使用,往往忽略了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一些企业尤其是小煤窑在开采中乱采滥挖,采富弃贫,在损害生态环境的同时,更是破坏了未来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煤矿安全事故隐患多

煤矿中安全设施的问题,一直是我国煤炭资源开发中的重点问题。很多煤矿中防灭火系统、设备自救器、瓦斯抽放系统、监控设备等都没有安装,使得我国的煤炭安全事故隐患很多。

二、我国煤炭资源管理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行煤炭资源管理相关法律存在缺失

我国在早期颁布的《煤炭法》经过社会长期的发展,已逐渐不能适应现在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使得我国煤炭资源管理出现了大量混乱的局面。对现行法律进行修改和完善势在必行。《环境保护法》侧重于对环境污染防治的规定,对保护煤炭资源方面的法律保护相对不足,且煤炭资源品种很多,针对不同的品种应制定不同的保护方法。还需要考虑的是,各种法律都有各自特定的调整对象和调整目的,所以具体到每条法律规则的时候,还要注意各种煤炭资源法律之间存在矛盾冲突的问题。

(二)煤炭行业管理体制仍未理顺

1.煤炭开发规划与资源管理脱节

在资源市场化配置过程中,由于煤炭行业管理弱化,矿权管理与煤炭发展规划脱节,部分地区煤炭开发秩序混乱。

2.职能交叉导致多头管理

现阶段,安全监管和兴业管理职能分散在多个部门的煤炭管理体制,在运行过程中极易造成多头管理、企业无所适从。煤炭在开采时会要求有大量的证件,且证件的使用周期短,经常会出现连续办证的情况,对企业的正常工作产生一定影响。

3.煤炭资源管理机制不完善

我国煤炭资源管理从开始的行政审批无偿划拨,到有偿出让,再到现在的市场公开竞标拍卖,是煤炭资源管理和配置的不断进步。其中存在的问题有:在煤炭资源配置方面,由于每个煤炭企业获得资源的方式和价格不同,企业所获得的利益就不同,显得资源配置不公平。另一方面,煤炭资源的一次性出让没有考虑到资源的增值性,使得采矿权人在得到巨大增值利益的同时,国家却损失了很多利益,且采矿权人也可私下将煤矿再转让给他人,使得煤炭资源管理无法与实际经营者相结合,出现用工制度、安全规程难以落实的现象。

4.煤炭行业的市场准入制度不合理

我国目前对煤炭企业的开设要求不够高,一些无法为煤炭资源生产提供安全设施的企业很容易就可以进入到煤炭行业中,为煤矿事故的频发埋下了隐患;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设施不达标、不符合要求,造成了对煤炭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浪费,是对煤炭资源的粗放型开采。

5.煤炭资源管理的市场化机制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①煤炭资源管理不到位。小矿数量较多,安全设施严重不足,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矿业权人和矿工自身素质很低,资源浪费严重。②资源资本化的忽视使得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因小煤矿在开采的过程中没有利用每天资源赋存的条件,使得大量优质矿产资源无法的道正常开采。③煤炭资源税费征收不够合理和灵活。税权高度集中,税额长期不变,且税额调整不能够适时跟进,导致税额标准偏低,适应不了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要求。

三、我国煤炭资源开采的相关制度

在《煤炭法》中,关于煤炭生产的问题有如下规定。

(一)煤炭生产许可证制度

按照《煤炭法》的规定,在中国境内开采煤炭资源的煤矿企业,必须依法领取煤炭生产许可证。这项制度同时又包含了多项与之相关的制度,如采矿许可证制度、煤炭生产许可证制度、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等。众多制度的实施,使得煤炭资源在开采的过程中也有效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在相关法律开始实施之前,我国的煤炭资源开采权利一直都是处于疏于管理的局面,很容易造成煤炭资源乱开采、滥生产现象的出现,不仅严重浪费煤炭资源,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二)煤炭资源开采税费制度

煤炭资源安全税费制度,是指国家依法对开发利用煤炭资源者征收或收取有关税款、费用的各种规定的总称。在我国,煤炭资源安全税主要是指煤炭资源税。而煤炭资源安全费主要包括煤炭资源补偿费、排污费、生态环境补偿费和煤矿安全生产费。

煤炭属于矿产资源,是一种高耗竭性资源。在推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之后,采矿权人需要依据其取得的矿产权对应的数量和质量,向国家缴纳相应数额的资源价款,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的地位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

(三)煤炭开发利用的清洁生产制度

清洁生产,是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的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进而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性。通过应用专门技术,改进工艺流程和改善管理可以实现清洁生产。在生产过程中,清洁生产会节约使用原材料和能源,对于有毒的原材料要坚决不使用,减少全部排放物和废物在产生之前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而言,使用清洁生产可以降低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人类和环境资源的影响。因此可以将清洁生产应用到煤炭资源开发中,不仅可以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率,对净化环境也有一定的帮助。

(四)煤矿安全法律责任追究制度

煤矿安全法律责任追究制度是指,由规定违反煤矿安全法律法规应承担的一系列责任的法律规范所组成的规则系统。其中还包括的有煤炭安全信息公开制度、安全生产培训和安全生产投入制度、煤炭资源安全宣传教育制度等。

(五)煤炭资源权属制度

煤炭资源权属制度,是指规定煤炭资源上所设置的各类权利规定及相关问题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煤炭资源所有权具有绝对性和排他性,它的所有者对煤炭资源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而国务院可以代表国家行使对煤炭资源的所有权。

四、结束语

环境资源法 篇4

一、北京市环境资源会计的基本前提

由于环境资源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对象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为了使其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具有统一而稳定的前提, 必须根据人们对环境资源的认识, 作出合理的逻辑判断。环境会计的基本前提是在传统会计学前提的基础上的拓展, 包括以下五个基本前提。

(一) 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限定了环境资源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环境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财产, 并有其固有的特点, 但环境资源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并不是漫无边际的, 从北京市的地域范围来看, 建立在生态资源的地理属性的基础上, 北京市的企事业单位 (位于北京市的企事业单位, 这里指地域所属, 不包括行政所属, 以下皆同) 对北京市的环境自然资源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利用、环境资源成本的补偿、环境资源收益的取得等应进行所属范围内的会计核算。因此, 环境资源会计的主体为北京市的各企事业单位, 同时应在北京市环保局建立一个环境资源会计核算部门, 即设立一个“环境资源会计科”, 代表北京市政府对各个企事业单位提供的环保核算资料进行汇总管理和监督, 分析北京市的环境资源状况, 及时发现环保中出现的问题并指导各单位的环境资源会计的核算工作。

(二) 北京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环境会计核算以会计主体在自然资源不枯竭、生态资源不降级的基础上, 保证企业的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在建设北京首善之区和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过程中, 如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共进, 生态建设和自然生态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也是北京市的企业等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无限期延续的前提和重要保证。

北京是集政治、经济、文化功能于一身的超大型城市, 其土地资源、水资源及环境、能源等资源都处于相对匮乏的状况。如果没有立足于长期宏观发展的科学规划, 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事实上, 近年来北京市不断向外扩张的城区面积、日益拥堵不堪的交通状况和虽经多方努力却依然不断出现的水、电紧张局面, 都已经在不断发出预警信号, 提示北京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城市管理水平都必须作出及时的调整和提高。面对这一客观情况, 如果北京市的环境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 北京市的社会、经济将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尽管北京市的企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社会、经济活动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 但各单位的会计进行核算和监督的正常程序和方法都应当立足于北京市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研究北京市环境会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三) 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对北京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的基础上, 对会计主体的持续经营过程, 划分为一定的等间距的会计期间, 以便分期结算账目, 按期出具环境会计报告, 及时反映北京市企业等会计主体的环境资源利用状况。

北京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假定不仅会计主体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面临破产清算, 而且环境资源作为北京社会、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能在不断补偿的前提下实现良性循环。因此, 为了充分利用环境资源会计的提供的资料进行北京市的环境的保护, 及时反映环境资源状况, 必须把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一定的会计期间, 对会计主体日常所涉及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资源等成本价值进行定期计算、分类、汇总和披露, 以确定和分析会计主体的环境责任及其履行情况, 及时向北京市环境保护局报告环境资源的状况, 满足北京市的环境资源管理的需要。

(四) 环境资源价值

环境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 在传统会计核算中, 由于环境资源没有交换形成的价格和价值, 一般不计入核算范围, 但并没有否定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

环境资源价值假设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环境资源是全世界所有国家以及他们子孙后代所共有的“特定财产”。这些“特定财产”, 有的有替代性, 即损耗了以后可通过一定的方式予以重新补充, 如空气、水等。而有的却没有替代性, 用掉一些就少一些, 如石油、矿产资源等。即使某些“特定资产”可以替代, 对其损耗的补偿, 也需付出一定的甚至巨大的代价。因此环境资源具有稀缺性。北京市作为国际大都市, 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3%,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0美元, 常住人口达到1633万, 其环境资源在城市经济的发展中, 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 应该赋予这些“特定资产”一定的价值。只不过计量它的方法很难确定。北京市的环境资源为首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优美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环境质量和尽可能多的环境容量能促进首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 我们假定环境资源具有价值对研究北京市的环境会计具有重要意义。

(五) 多重计量

环境资源会计的核算对象是自然环境资源, 反映和监督的是会计主体范围内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其核算的内容既有商品性又不限于商品性, 核算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环境资源会计的计量方式不能单一地采用货币计量, 而应采用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并举。对于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 可以用货币单位各项经济业务的成本和效益, 形成一些财务指标;对于不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 可运用非货币计量, 如实物计量、劳动计量等, 从而形成实物指标、劳动指标, 技术经济指标等, 最后还可以辅助用文字叙述、图表来说明利用环境资源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和和造成的损失。另外当采用货币计量时, 也假定币值是稳定不变的。

二、北京市环境资源会计核算的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中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利用来产生使用价值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自然诸要素, 通常称为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可分为有形自然资源 (如土地、水体、动植物、矿产等) 和无形的自然资源 (如空气、光资源、热资源等) 。北京市的自然资源环境是各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通过前面建立的北京市环境资源会计的基本前提的理论依据, 根据北京市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和北京市环保部门的宏观管理需要, 以及对北京市资源环境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北京市环境资源会计核算系统的环境因素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北京市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

北京市的自然环境资源, 诸如土地、森林、空气、水域等是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 其储量、质量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目前, 北京市的资源环境状况日益恶化, 但是企业治理污染的态度消极, 污染治理速度缓慢, 单靠政府的督促和治理显得势单力薄。因此, 面对北京市生态环境的现状, 必须要求北京市的各企事业单位将北京市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纳入环境资源会计核算体系, 这样无形之中, 企业等就自觉地参与到北京市环境资源的保护大军之中。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相当一部分的自然资源经过利用构成了资源产品的成本, 成为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但是有一些未构成资源产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如果有助于企业进行经济活动, 对企业有一定的使用效用, 也应将其纳入北京市环境会计的核算系统。对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能可靠的加以计量, 且当其自由取用时, 企业不需对其付出代价的自然资源, 我们可以不将其纳入北京市环境会计的核算系统, 但如果企业为取得或改善该项自然资源而需要付出代价时, 则应将其纳入环境会计的核算体系中。

(二) 北京市的环境资源的间接效益

北京市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是企事业单位经济发展的基础, 对其加以利用可以各单位带来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环境资源的直接效益, 诸如从土地上获得的食品, 从森林中获得的木材等, 直接效益一般可以用包含劳动的货币来计量, 始终是会计核算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环境资源还能给企业等会计主体提供间接的使用效益, 如森林保护北京市的水土、调节北京市的气候等, 同时也给各单位带来一定的使用效益。这种间接效益不能直接以货币的形式进行计量, 但随着会计计量方法的发展, 对其可采用替代成本法等其他方法来进行合理的估算, 因此环境资源的间接效益应成为北京市环境资源会计核算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 北京市环境资源的耗减、降级和保护费用

北京市的企事业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的环境资源一部分通过生产过程被耗减掉, 生产出消费品, 耗减的资源价值也相应的转化为消费品的成本, 消费品经过消费过程最终转化为废弃物。另一部分经过与消费品生产的同一生产过程而转化为废弃物, 废弃物的排放是否会构成环境污染, 则取决于废弃物的排放规模和环境容量的对比关系。当废弃物的排放量超过北京市环境容量的自净能力时, 就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使北京市的生态环境恶化, 生态资源价值减少、等级下降。北京市1998年到2008年的环境改变状况如下:

从1998年申办奥运开始之后, 北京市累计投入了1400亿人民币进行环境保护。而北京的“蓝天”, 从1998年的100天增加到2006年的241天, 整整翻了一番;2007年的“蓝天”数为246天, 2008年北京“蓝天”的数量目标是256天, 占全年的70%。沙尘天气频率也有明显的降低, 随着植被增加, 裸露的土地减少, 北京的浮沉、扬沙现象, 特别是沙尘暴天气发生频率明显下降, 由上世纪50年代的年均3.2次下降到目前年均0.4次。

为保证北京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而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等, 如上述1998年到2008年用于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对北京市发展过程中减少的环境资源价值;由于北京市自然资源的稀缺、生态资源的恶化而对其可持续发展造成的损失。按照会计核算的原则, 应纳入北京市环境资源会计的核算系统, 作为环境资源会计的成本费用加以处理。

按照上述核算的环境资源因素的特点, 我们对北京市的环境资源会计进行核算时, 可以将环境资源因素进行项目的分类:环境资源资产、环境资源负债、环境资源权益、环境资源费用和环境资源收益。北京市的企事业单位对以上环境资源因素进行会计核算时, 需要北京市环境保护局环境资源会计核算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并定期将环境资源的会计信息报送北京市环境保护局。

本文是北京市哲学规划办公室的资助项目“北京市生态环境与企业环境会计的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科研项目编号:07BdJG182)

摘要:文章是基于环境会计学的角度, 对北京市的环境资源进行会计核算的研究。先指出了北京市环境资源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然后提出了北京市的资源环境会计核算的环境因素, 根据需要核算的环境因素可以形成北京市环境会计的核算要素。目的是为建立北京市企事业单位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环境资源会计,基本前提,环境因素

参考文献

〔1〕李祥文.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绿色会计的系统化研究〔J〕.会计研究, 1998 (10) .

〔2〕朱学义.我国环境会计初探〔J〕.会计研究, 1999 (4) .

〔3〕蒋晓明.构建环境会计学的理论框架〔J〕.财经问题研究, 2000 (4) .

〔4〕沈振宇, 王秀芹, 刘青.自然资源会计〔J〕.财经问题研究, 2000 (5) .

〔5〕黎精明.环境资源会计核算问题探讨〔J〕.财会通讯, 2006 (12) .

〔6〕何卫红, 郑垂勇.我国环境会计实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2007 (3) .

〔7〕张丽.试论环境资源会计的核算〔J〕.决策探索, 2007 (4) .

环境资源法 篇5

关键词:环境资源法;立法目的 ;价值定位

中图分类号:d922.6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2

一、环境资源法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环境资源法,是指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的活动中所产生的环境资源法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是一门新兴的绿色学科。环境资源法理念的提出虽然较新颖,但是它的发展却有着一定的历史。

二战之后,随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紧缺等问题日趋明显,“老三论”发展为“新三论”,紧接着,一系列的环境学、生态伦理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逐步形成,都为环境资源法的基本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69年美国通过制定《国家环境政策法》来提倡防止或者减少人类对环境与自然生命物的伤害; 1993年,《韩国环境政策基本法》也强调“使现在的国民能够享受环境的恩泽,同时让后代能够继承”;1993年11月,日本修订颁布的《环境资本法》将环境资本法理念提升到另一个高度,它明确了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企事业者及国民的责任和义务;确定构成环境保护政策的根本事项;推进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确保现在和未来的国民享有健康的文化生活的同时,为造福人类做贡献。我国1978年和1982年颁布的宪法也涉及到环境保护的规范。

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环境资源法不仅对有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作规定而且逐步开始把环境资源作为一种公共利益。自然资源具有除了作为资源应具有经济性的功利性的价值外还有其自身存在的重要性与正当性。从20世纪初期开始,直到20世纪中期,西方发达国家国内环境法的发展与进程的相似和步伐的一致才促使了国际环境法的形成与发展。真正使全球一体化的环境立法呼之欲出的是到了20世纪末,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更加加强,发达国家的全方位重视环境的立法,且把环境与资源的保护看得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提并论。这无疑是环境资源保护立法的飞跃。

二、环境资源法的立法目的

法律是人类有意识地创立以达到一定目的的产物,是国家权力通过外部强制力保证实现的最广泛的社会生活条件的总和。环境法的目的是为了通过立法来实现代际人类的权利和利益,且保护生物的共同利益。

关于环境资源法的目的,学术界历来有两种争锋相对的观点:一元论和二元论。一元论的观点是:环境资源法应该以保障人体健康为唯一目的。而二元论的观点则是:环境资源法的目的应该是二元或者多元。笔者支持二元论说,但笔者同时认为更名为多元论则较适合。因为,我国对环境资源法的理解更倾向于多元,即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协调是我们所追求的。

从多元论角度出发,笔者认为,环境资源法的目的是环境资源法主体必须遵守的共同准则。环境资源法的目的具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初级目的、中级目的和终极目的。

初级目的是保护人类既成权利和利益。保持社会秩序和行为规律不变是法律的基本社会功能。人们根据法律法规可能预测今天和明天他人的行为,才有可能根据某种情况判断该产生的结果,也才有可能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有可能最终形成一种进行合作、解决纠纷的定式。环境资源法作为一种综合运用公法与私法手段结合的社会法,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所以说环境资源法制保护的是人类既成权利和利益。

环境资源法的中级目的,即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保护的协调及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也是当下所倡导的多元论说,且停留在实然层面。可持续发展要求考虑环境的长期承载能力,要求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角度提出适合人类长期发展的模式和战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维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因为经济发展离不开环境和资源的支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

环境资源法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正义。正义“能使法官在决定最困难的问题时的理由令人印象更深刻、更‘职业化’和绝对必要,而较少主观性、‘政治性’和捉摸不定,也不会根据法官个人的价值和他们的道德政策偏好。”“正是正义概念,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最为规范大厦组成部分的规则、原则和标准的公正性和合理性上。”正义的终极追求作为一种价值体现在环境资源法这个部门法上主要表现为环境和环境安全:公平或正义是最基本的法律价值之一,也是环境法的最具普遍意义的目的。环境公平要求我们与地球上其他物种需享有同等权利,并且与过去或者未来的地球生物同等的享有这种对自然资源的权利。我们必须保证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基础处于良好状况,或不遭受不可恢复的破坏,因为我们没有可以任意使用、浪费这种自然资源的权利。这就是自然资源立法的最终目的。

三、环境资源法的价值定位

环境法价值理念的认识路径包括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和可持续发展价值理念三个观点。不难看出,价值定位与立法目的是相一致的。只有价值定位确定后,才能确定立法目的,因为价值体现目的的方向。人类中心主义经历了由古代宇宙人类中心主义到中世纪神学人类中心主义到现代环境伦理学人类中心主义这三个阶段。生态中心主义认为,只有从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物种的利益和价值出发去保护整个地球生物圈,才能更好的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态中心主义看到了人与自然界中其他物种之间的不平等,但没有深入思考揭露隐藏在这一不平等背后的恰恰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在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价值观及深环境论中的环境整体主义方面,可持续发展观与其的认识是一致的,而不同之处则是可持续发展观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更承认人类应对自然的保护承担起道德代理人的责任,以及对一定社会中人类行为的环境道德规范进行研究;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采取整合的态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价值,是内在主观的概念,它提出的是道德、伦理、美学和个人喜好的标准。我们考察环境资源法的价值定位,应该掌握环境资源法的价值体系。首先,从价值属性上看,法的价值体系并不是包含所有的价值,而只是涵盖与法律直接相关的价值。所以,我们在考察资源法的价值定位的时候,要着重从环境资源法的创制、实施及能否在现实生活中实际运作等方面去考虑;其次,法的价值体系是群体现象而不是个体现象。因此,应努力表达全体民意而不是个人独特的价值目标、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权威式表达;最后,从价值体系的结构上看,法的价值体系是由法的目的价值、评价标准和形式价值三种成分所组成的。目的价值系统反映着法律制度所追求的社会理想;评价标准系统是用来证成目的价值的准则,也是用以评价形式价值的尺度;形式价值系统则是保障目的价值能够有效实现的必要条件,他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离开了形式价值的辅佐,目的价值能否实现就要完全由偶然因素来摆布。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对环境资源法的价值定位作研究时,必须把环境资源法的目的、评价标准和形式价三个值做一个系统的研究,否则顾此失彼将必然导致不尽平衡,有失偏颇。

四、环境资源法的理论拓展及完善

在市场化条件下,当务之急是及时拓展环境法及相关法律制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空间,并且要不断培育和发展环境法的市场激励机制,从而实现法律调整方式的多样化。

市场机制与政府管制结合是环境法律制度的实施基础。环境法价值理念的提出使得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生产与消费对他人造成的影响不再通过市场、双方的协议解决,但可以通过制度化的发展抑制负外部性对环境法律制度制定主体和相对方的影响。政府在环境管理的方面的职能之一就是为减缓或消除外部利益或外部损失,以有效调节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冲突: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强化政府的作用;人们对环境公共物品需求增加政府的环保责任;加强政府参与合作等。未来环境法律制度中,宏观调控、管制规范应该成为主干。对于政府失灵,则要通过民主监督、公众参与、司法审查等加以解决。

环境的资产化促进环境法价值理念的实现。生态资源具有经济和社会的双重价值,实现此价值要解决资源财产权利和社会权利的冲突,使权利配置达到平衡。环境资产化管理以环境价值管理为核心,目标是对环境资源进行经济补偿与价值实现,使环境资产收益最大化,实现资产性环境的保值与增值。而由政府作为公益的代表对环境资源的使用及分配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以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为导向协调社会个体利益的冲突,当政府对社会作用的性质和规模以法律规范的方式进行普遍性要求时,环境法的调整机制便逐步得以形成。

“人类的理性告诉我们,在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我们应尽可能选择长远利益,在各种利益衡量下,应该选择较大的利益。”我们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不能再沿用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模式,而应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具体我建议:

1、从保护环境角度出发,发展可循环经济;

2、工业生产理念要发生转变,要治理和生产同时进行,不可先生产再治理;

3、结合我国是农业大国的行情,推行生态农业;

4、将环境保护做成一种产业,将其市场化;

5、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加大宣传;

6、加强环境资源法的立法工作,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结语

我们目前面临的严峻的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对环境的价值理念,包括公众的环境法律意识淡薄这一思想根源。我们在追求高速

度的发展的同时要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资源的有限性。环境资源法作为一门新兴的“绿色”法律,需要承担起为我国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重要政策的实施保驾护航的重要责任。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并与之比肩并实现超越的唯一途径,只有发展才有国家的富强与人民的富足。但是注重发展并不等同于只图眼前可见性利益的“近视”行为,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肆无忌惮地污染环境、灭绝性地开采资源。环境资源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财富,唯有我们细心呵护才能使之渊远长流,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义务,因此,我们需要向着正义的终极目标看齐,努力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参考文献:

[1]吕忠梅、高利红、余耀军:《环境资源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2]赵国青:《环境基本法》,载《外国环境资源法选编》,中国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汪劲:《环境法律的理念和价值追求》,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5]陈泉生:《环境资源法原理》,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6]苏力:《反思法学的特点》,载苏力著《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汪劲:《环境法律的理念和价值追求》,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8] 【美】波斯纳著、苏力译:《法理学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9]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0] 【美】普拉诺著、胡杰译:《政治学分析词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1]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张晓:《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5 期。

环境资源法 篇6

一、创设说话环境,培养说话兴趣

课堂上常见一些小学生举手发言踊跃,可真的轮到自己交流时,却一时语塞,急得面红耳赤,依然无法顺畅表达。这里有心理机制的问题,更受儿童语言发展水平的制约,因为说话需要依赖思维活动的积极运作来组织内部语言。从思维到表达,需要有一个转换过程。小学生处在心智发展的关键期,说话热情高于说话能力,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要多创设条件,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说话环境中敢于开口,大胆开口,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说话是释放心灵之音的活动。面对心理胆怯,怕说错话的学生,教师要从心理上减压,化解心理障碍。而不是一味指导说话方法,急于替代包办,甚至批评否定。教师还可以运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说话的愿望。依据说话完成质量,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说话难度,努力发展其口语能力,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说话的兴趣。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亲和力和耐心,引导学生大胆说话,学生学习动机才能从消极抑制状态进入理想的活动状态,才会对说话活动保持高度的兴趣。这是说话训练的重要开端,是成功的第一步。

二、掌握说话方法,提高说话水平

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经常会抓住文本的语言训练点进行句式模仿训练,或挖掘文本的留白处进行补白或续写,这是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有效手段。但不同的教学设计,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在一次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中,两位教师执教的是苏教版三年级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在教学的最后都是“续编故事 ,拓展延伸”的环节。这两位教师分别是这样设计的:

片断1:

师: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去溪边照镜子,恰巧又遇上了小红马。这回小骆驼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请同桌讨论。

生讨论不太热烈。交流时内容扯得比较远,没有抓住小骆驼的驼峰、脚掌、睫毛的作用来说。

片断2:

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去溪边照镜子,恰巧又遇上了小红马。这回小骆驼会怎么说怎么做呢?在讨论之前先想一下,当小红马再次嘲笑小骆驼时,小骆驼应该说些什么才能让小红马改变看法?

生1:小骆驼经过沙漠之旅后,应该把自己驼峰、脚掌、睫毛的作用详细说给小红马听。

生2:而且说的时候应该感到很自豪,让小红马很羡慕。

师:同学们,在人物对话的时候,不仅内容要贴切,还要注意什么?

生1:要交代清楚小红马和小骆驼说话时的神态和动作。

生2:所以我们在练说的时候要想好人物说话时的提示语。

此时老师再拿出说话练习的要求让学生展开讨论,且还加上了开头和结尾,给学生创设了一定的情境,更具趣味性。学生在交流时都能围绕小骆驼的驼峰、脚掌、睫毛的作用来说,而且还加上了突出人物神态动作的提示语,使这段说话练习充满了趣味。

同样的教学环节,不同的教学设计,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第一位教师在抛出问题后,没有引导学生关注说话内容,放任学生自由讨论,以至偏失了方向,也失去了巩固课文内容的练说初衷。第二位教师在此环节中没有急于让学生讨论,先巧妙地点拨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再创设了有趣的说话场景。这样就降低了难度,使学生有话可说,能紧紧围绕小骆驼的驼峰、眼毛、脚掌的特点和作用来展开,还可以在合理基础上拓展延伸寻求自主、创新。不仅巩固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开掘说话资源,发展说话能力

低年级教材中有许多情节生动的寓言童话故事,针对这一特点,课堂上可以将课文改变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角色体验和表现,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发展了学生的表演才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意旨,还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许多课文在文中或结尾有许多句子写得精炼含蓄,可引导学生合理想象,丰富内容,练习说话。学生不仅能掌握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同时促使思维和语言的协调发展。小学教材图文并茂,课本中的插图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为说话训练提供了直观的凭借素材。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会观察图画内容,掌握观察方法,让学生走进图中,成为“画中人”,同时用相关的问题激起学生说话的兴趣,以发展学生的语言再指导学生把话说好。课文复述也是一种有效的说话训练方式。复述的种类很多,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和训练计划,选择合适的复述方式,进行说话训练。高年级学生可尝试创造性复述,要求学生在理解、深化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这符合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低年级可以利用听录音或听老师朗读短文,进行模仿性复述,这样培养学生听话能力、记忆能力和说话能力。

四、拓展说话视野,提升说话品质

说话训练可以跳出书本,与生活相对接。如让学生模拟表演问路、借东西、购物、接待客人等。还可以利用晨会课开办“小小新闻发布会”,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学生除了将每天从各种新闻媒体了解的国内大事发布出来,还可以把身边的所见、所闻发布出来。每天专人上台讲话,轮流进行,最后由全班同学评议。由于讲的都是大家熟悉的人和事,让每位学生都有话可讲,让每一位倾听者都感兴趣。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锻练了学生的口才,另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是不可分割的,相互交融的。“听读”是接受信息,“说写”是表达思想,主动性强一些。说话能力强了,也能促进听、读、写能力的提高。

环境资源法 篇7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矿产资源的开发规模进一步加大。一方面破坏了生态资源, 另一方面在低水平的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三废”排放, 已经远远超过生态环境资源本身所具有的最大限值, 结果导致生态资源的丧失, 生态环境质量严重下降, 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潜力。我国对生态环境资源极为重视,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节约资源, 要加大对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本研究试图以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资源问题为切入点, 探讨如何在保证生态资源不受干扰或者破坏前提下, 合理科学地开发矿产资源, 这将有着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1 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资源的影响

1.1 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资源胁迫影响

矿产资源开发活动极大地影响了矿区及周围环境资源, 这一活动既改变了原有地质状态与自然结构, 同时引发不同程度上的地质灾害, 严重威胁到矿区及周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总的来说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资源的胁迫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水资源的破坏及污染、植被与土地利用的破坏、固体废物、废渣污染等。在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 容易使深层地下水受到污染, 所排出的矿井污水由于含有大量的金属离子及放射性元素, 假如渗入农田及湖泊将严重影响农作物及人畜饮水安全;由于在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 破坏了矿区的植被及土地, 容易引起地表塌陷事故, 加剧土壤的沙漠化;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 所产生的固体废物渣既占用了大量的土地, 同时, 废物渣所夹带的粉尘及放射性物质已经威胁到周边居民的身心健康[1]。

1.2 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资源的作用方式

矿区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资源是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首先, 矿产资源开发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矿区生态环境资源、矿区土地资源、水资源及矿产资源的质量水平、空间布局, 它们决定矿产资源开发的规模与水平, 矿区滑坡、地壳的稳定性及水土流失的状况, 影响到矿产资源开发的未来潜力。其次, 矿产资源开发将会或多或少地干扰或者破坏矿区的生态环境资源, 开采过程中产生的“三废”通过渗透影响地表水, 通过扩散迁移方式影响到大气。总体上各种环境资源破坏在时空上和矿产资源开发活动上具有显著的重叠性与一致性。

1.3 矿产资源开发活动与生态环境资源的相互作用

矿区综合生态系统是由人类与自然环境资源系统组成, 两大子系统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人类是这一综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这一复合系统的主要服务对象与推动力, 所以与其他的子系统相比, 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矿区复合系统中, 人不仅具有保护或者破坏环境资源的能力, 同时也具有控制自身的能力。人类系统与自然环境资源系统借助相互反馈, 实现系统间的能量循环与互动。自然灾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人类违反自然规律活动或者短视行为, 当矿产资源开发速度超过自然环境资源的更新速度时, 综合生态系统有序均衡状态将被打破, 因此, 有效解决矿区生态环境资源问题, 需要遵循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内在规律, 通过多方参与, 建立人与自然之间良好的和谐关系, 促进复合系统有序合理地发展。

2 构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资源协调系统

2.1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资源协调系统的运行特征

矿产资源开发系统主要是由矿产资源采选、矿产资源勘察、矿产资源加工以及矿产资源利用4个子系统组成, 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矿产资源开发方式与利用水平决定子系统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强度。在矿产资源开发系统运行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在一定时期内, 保证矿产资源可持续供应的基础性前提是系统的输入需要大于系统的输出, 换句话说要开源节流, 所谓开源就是要研发新的资源与替代资源或者从国外进口, 节流就是要提高资源的加工深度与回收率, 降低资源消耗。只有合理规划矿产资源开发的规模, 提高开采环节中的效率, 严格管理与控制矿产资源生态环境资源系统运行, 才能最终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资源和谐[2]。

2.2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协调系统框架与机制建立

2.2.1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协调系统框架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协调系统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矿产资源开发合理与否是整个系统运行的关键性因素, 在这一系统中主要的研究对象为生态环境、矿产资源以及社会经济体系。

2.2.2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协调系统机制建立

(1)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协调系统战略规划机制。战略规划机制不仅要协调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 同时也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要。首先, 矿产资源勘探战略是实现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系统运行的基石,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 资源勘探潜力急需挖掘, 需要加大对资源勘探开发工作的投入;其次, 资源供给的多元市场战略,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开源措施”;高效利用与资源节约战略, 由于我国矿产资源整体上粗放式的开发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资源, 所以在构建资源开发生态协调系统中, 资源的集约式开发与高效利用显得尤为重要;最后, 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客观上要求优化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降低“三废”排放, 进而实现生态资源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协调。

(2)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协调系统政策与管理机制。首先, 制定资源开发市场政策。在发挥市场资源优化配置作用的同时, 还需有效利用矿产品的市场价格调节, 此外, 以矿山矿产资源储量为计税依据比以矿产品为计税依据更合理;其次, 资源开发的技术政策。环境资源保护技术体现在对“三废”与灾害事故的处理, 以及矿区生态的恢复;最后, 资源开发的消费政策。政府需要把矿产资源的消费总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通过消费水平的控制, 改变人们的消费价值观与消费行为来实现可持续性的资源消费。目前, 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管理过程中, 存在多头管理、信息沟通不畅以及无人管理等现象, 亟待改进。应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控, 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促进矿区生态环境资源的恢复, 以及通过税收管理来调节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活动。

3 国外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经验借鉴及启示

3.1 国外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经济的借鉴

20世纪60年代, 西方等发达国家均陷入了资源衰竭的发展困境, 但是,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经济转型, 这些国家都达到了经济增长与资源开发双赢的目标。首先, 美国的休斯顿着力培养支柱产业, 延伸产业链, 发展高新科技, 形成多元化的产业格局, 此外, 发展现代化的服务业;其次, 德国为了实现地区工业生产、城市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协调发展, 则在鲁尔地区设立了专门的鲁尔煤管区协会, 并制定了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区域整治规划;法国在东北工业区则推行了缩减煤炭和钢铁等传统产业的生产能力, 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及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等举措。

3.2 对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资源保护的启示

从以上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问题上所采取的措施, 对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资源保护具有一定的启示, 首先, 应该在经济转型区域建立专职委员会统筹协调;其次, 重视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 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建立矿产资源型区域预警机制;最后采取切实措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 延长产业链条[3]。

4 结论

因为矿产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生态环境资源损失与其所造成的经济利益相比, 具有间接性及潜在性等特征, 所以在矿产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所造成的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难以全面客观的体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构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资源协调系统, 借鉴国外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经验, 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和谐之路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梁若皓.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机制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 2009, (3) :49-59.

[2]黄思铭.可持续发展的评判[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施普林格出版社, 2001.

环境资源法 篇8

1 切实有效地落实环境治理相关的职责

1.1矿山环境的整顿工作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好相关的矿山职工环境保护意识, 不断提高矿区职工人员的素质, 努力做好提高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工作效益。掌握一切手中可以运用的宣传资源, 在矿区组织好员工学习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 广泛深入地展开矿区环境保护的宣传, 培养公众的科学发展观意识, 将矿区领导者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做到“人人参与, 人人共享”, 提高群众对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认同感。

1.2加强相关的环境保护制度的建设, 严格按照国家对于依法治矿的发展要求, 建立矿山企业担责、政府管控、社会监督三者有效的联动效应, 形成高度有效的矿区环境管理机制, 将矿山环境管理和企业、社会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而实现矿区环境恢复治理制度建设。

1.3加强相关的组织领导, 切实落实相关的矿山环境保护措施, 为此, 要注重政府和企业有关领导者对矿区环境保护的认识, 切实加强企业组织领导, 将国土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和林业资源管理等等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紧密联系在一起, 逐渐形成一种以“政府主导, 相关职能部门积极落实”的层层管理的创新模式, 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与保护一同列入政府年度工作报告内容中去, 以此来提高对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度。

2 制定详细中长期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规划

在我国长期的矿山开采过程中存在着乱开乱采的情况, 对矿产资源的开采没有制定相应中长期的开采规划, 导致了矿产资源的浪费, 对于废弃的矿产资源一般都是随地放置, 这也成为现阶段矿山环境恢复的顽疾之一, 成为矿山治理的重点内容。所以, 在制定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上要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实际特点进行处理, 对于关闭的矿山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整顿环境, 积极稳妥推进相应的环境整治措施。这就需要制定出详细的中长期矿山环境恢复治理规划, 为全面开展整顿矿山环境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整顿矿山环境治理方面, 要特别注意对废弃矿山的整理, 废弃矿山的治理往往要进行前期整体规划, 科学化、系统化的全面治理, 要充分考虑到各种矿区突发事件, 并事先规划好各种备用突发的方案, 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对废弃矿区的整治工作, 并严格按照“因地制宜, 分层分段治理”的治理原则, 对废弃矿山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取证, 扎实稳步推进矿山环境恢复治理。

2.1通过对矿区城镇周边、高速公路和国道和省道进行边坡治理, 大面积的填平、整理出矿区土地与周边可利用的土地进行二次开发。可以将其改造成新型的工业生产基地。对于矿区内的废弃的矿场进行填埋整平, 开发建成居民综合服务楼或是居民住宅区, 这样可以充分运用这些闲置的土地进行开发, 吸引投资商进行二次开发。

2.2逐步恢复矿区的生态绿化, 对矿区的生态保护区和风景区周围的废弃矿区进行边坡整平, 消除矿区的泥石流和滑坡情况的隐患, 并不断扩大矿山的绿化面积, 开展相关的矿区美化, 通过扩大矿区的绿化面积, 将自然环境与矿山环境融为协调统一的整体, 进而达到人地和谐的境界, 通过对某些矿山进行专项重点整顿, 例如, 实施科技绿化试点工作的展开, 采取先进的喷洒技术, 将培育土层和树木的种子混合在裸露的地表土壤中, 从而实现快速种植、快速见绿, 将矿区的生态环境整体提升一个阶段。

2.3开采治理时, 要将矿山的治理权和采矿权的使用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通过对矿区存在的剩下的废渣资源进行二次利用, 市场化配置这些残存的资源, 这样不仅可以在整顿矿区剩下资源的同时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 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矿产资源的开发与资源双重利用的双赢局面。从而实现环境资源的节约保护。

3 探索多渠道筹措治理资金

矿山环境的治理过程将会是一个长期攻坚的阶段, 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样也是一个涉及方面极其广泛、治理难度相当大的浩瀚工程, 为此, 关于矿区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问题成为最为关键的问题, 在另外一方面, 要组织矿区的领导参观其他地区治理矿区环境的经验, 借鉴其他地区矿区环境治理的有益经验, 并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管理矿区环境机制, 在筹措矿山环境治理资金时, 要将企业、社会、政府这三者作为主要的环境治理资金的来源渠道。在筹措资金的方向上往国家投入上靠拢, 其中, 在国家渠道上主要是以国家财政拨出专项的矿区环境治理资金为主。社会上主要是以多方面的资金流入为主。在企业上主要是以需要建立治理的企业出资为主。通过这三者之间的紧密配合, 充分调动国家、社会和企业对矿区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的积极性, 多元化渠道确保环境治理资金的及时到位。在另外一方面, 可以实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专项保证金制度。在对于矿产企业生产过程中要向政府相关的部门缴纳治理保证金, 并明确相关的责任人的职责和义务。如果企业达不到国家对于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标准, 那么便可以对相关的企业进行关停或者吊销企业的营销许可证。

4 加大专项环境治理工作

要促使矿山环境专项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就必须要加大相关执法人员的执法力度, 严厉查处矿山企业的违法行为, 特别要严厉查处无证开采、无序开采矿产的企业, 并追究相关企业领导人的责任。在对矿产资源开发规划上要注重在限制资源的开采量, 禁止乱挖乱采的现象出现。并不断强化在开采矿产资源的同时, 要注重边开采边治理管理模式的创新实施, 监督开采技术人员的操作, 在国家对矿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落实相关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的办法, 将矿山环境治理正常纳入到国家的法律的轨道上去。

5 结语

加强对矿山环境的恢复治理, 实现环境资源的节约保护。这需要切实提高人们对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认识的重要性, 加强对矿山环境的绿化建设工作, 逐渐摸索出一条环境资源节约保护的创新道路。

摘要:我国的矿产资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是不断提升人们生活物质的重要保证。然而, 随着人们对矿产资源的过渡开采, 矿产资源现在面临着枯竭和矿山环境问题。为此, 为了响应国家对矿山环境整治工作的号召, 需要矿产企业坚持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保护矿产区的环境。因此, 加强矿山环境资源的恢复治理、实现环境资源的环境保护这已经成为时代所赋予给我们的职责。

关键词:矿产开发,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余鹏程, 白彦波, 陈孝兵.矿山地质环境影响治理分析[J].科技资讯, 2013 (19) .

[2]李国平.福建省矿山环境保护治理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3 (06) .

[3]陈铁力.辽宁省鞍山市牌楼镁矿区地质环境治理浅析[J].科技信息, 2013 (12) .

从“资源诅咒”到“环境诅咒” 篇9

自然资源对于一国财富的原始积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资源丰裕的国家或地区都被认为蕴含了很大的经济发展潜力。然而,现实情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自然资源富集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速度长期要慢于自然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这类现象的启发,许多发展经济学家开始重新审视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1993年,美国经济学家Auty首次提出了“资源诅咒”这一概念,即丰裕的资源对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并不是优势,反而是一种限制[1]。自此,“资源诅咒”理论开始进入主流经济学家的研究视野,并引起了广泛的争论。1995年,Warner、Sachs通过对世界上71个国家各自在1970—1989年自然资源状况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据实证研究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自然资源和经济增长之间确实存在这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2]。随后,众多的经济学家提出各自的假设和检验,并给出了自然资源制约经济增长的各种可能的传导机制。中国国内的学者如徐康宁、王剑(2006)以中国1995—2003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的实证分析证明“资源诅咒”假设在中国地区层面成立[3]。孙庆刚、秦放鸣(2010)站在制度视角解析,认为在政府短视和财政幻觉的影响下,资源丰裕地区易产业结构固化,产业升级受阻,从而陷入经济发展的陷阱[4]。白嘉、张会新(2010)认为“资源诅咒”弱化了产业集群的动力,最终使得资源型产业集群的衰退[5]。综观国内外的经济学家的分析,这些文献对“资源诅咒”现象纷纷停留在挤出投资、抑制创新、纵容腐败、人才流失等方面,很少提及环境污染与资源丰裕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

资源产业在中国工业化刚起步的时候,承担了整个社会经济原始积累的重任,然而最近三十年来,在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地增长情况下,资源与环境问题却日益严峻,许多资源型城市由于矿产资源衰竭而导致了城市整体的衰败,整个城市社会经济陷入困境。中国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大多数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粗放式利用导致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丧失,加上区域本身发展基础设施薄弱,导致资源丰富与经济贫困、生态脆弱联系在一起,已经形成恶性循环,典型的如陕西榆林地区、云南昭通地区等。

因此,如何在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下实行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经济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也应该是更需要深入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1999—2011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考察自然资源丰裕度和经济增长、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试图探索中国资源枯竭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指标选取与模型描述

(一)模型设定

根据Sachs和Warner(1995,1997)等人的经验文献分析,本文拟建立如下基本回归方程:

在回归方程(1)中,i代表中国各省,t代表年份,被解释变量代表人均GDP增长率,Rit、SO2、Edu、Inst是解释变量,这些解释变量之前的系数是待估计的参数,εit是方程的随机扰动项。

根据前面的传导机制分析,本文引入了三个传导机制作为解释变量,主要包括教育水平、所有制结构、环境污染。前两项系数预期为正,第三项预期为负。

(二)变量定义与数据说明

由于绝对值指标无法反映各省份在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地域面积等总体状态上的差异,并不适合地区间的横向比较。因此本文均选择相对指标来对经济变量进行度量。变量定义(见表1):

本文模型考察的样本期间为1999—2011年,考察的对象是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等。

三、实证分析

本文处理该面板数据的具体方法是:先使用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面板的平稳性,随后,对面板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分别检验诸多因素是否对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最后选择面板数据模型,利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进行回归参数估计与检验,揭示变量之间的作用关系。

(一)F检验

其中,N为单位个数,T为检验期,k为解释变量个数。S1为不变系数模型的残差平方和,S2为变截距模型的残差平方和,S3为变系数模型的残差平方和。

本文S1=1.316565,S2=0.782385,S3=0.464638;N=31,T=13,k=4,F1=3.789292,F0.05(120,248)为1.287532,F值大于给定置信水平下的临界值,拒绝H1。F2=1.130647,查F分布百分位数表F0.05(150,248)为1.26757,F值小于给定置信水平下的临界值,接受H2。即采用常系数模型拟合样本。

(二)实证结果

对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由于回归结果存在着异方差。所以截面加权回归(Cross SectionWeights)方法更适合本模型,将估计的截面残差的方差作为权重,消除不同省份的异方差。结果见表2。

(三)对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

我们需要进一步评估出自然资源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全部影响。具体为利用方程自然资源对3个传导机制进行回归,以估计出自然资源通过SO2环境污染、所有制结构、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产生的间接影响。

结果显示,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978598,SO2的系数为正,表明资源丰裕的地区一般会导致更多的SO2的排放量。教育财政投入的符号与理论预期相反,丰裕的自然资源没有挤出对教育的投资,反而对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有所增加,与实际情况比较接近。非国有经济占工业总产值的系数为负说明这些资源丰裕地区产业结构比较固定,但是非国有经济个人投资规模一直处于被抑制、严重不足的状态。

四、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前面对固定效应模型的分析以及对资源诅咒传导机制的探讨,我们可以清楚地得出如下结论,资源丰裕的地区环境污染的程度也越大,环境污染与资源型经济对地区经济的增长起到了非常负面的作用。

地区丰裕的自然资源导致了资源产业的形成并且占据地方产业较大的比重,而由此带来的高强度的采掘与开发,加剧了环境压力,削弱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城市环境问题突出,脆弱的自然环境状况不仅阻碍了地区潜在优势的发挥,而且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废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资源破坏、地质灾害等这些都会威胁到整个地区生态系统,而当脆弱的生态环境再也无力承载资源型经济带来的快速增长,就会难以进一步招商引资甚至导致资本外流、人才外流等现象。“资源诅咒”通过降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和削弱地区经济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使得“环境诅咒”形成。在对自然资源的大肆开采和利用中,由采掘业生产所排放的废水和固体废物总量明显上升;二氧化硫排放量在工业生产的二氧化硫总排放量中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矿山开采侵占和破坏了土地和森林资源,开采后的土地和森林生态功能难以再恢复,地质灾害,如泥石流、山体滑坡等频繁发生,更有甚者,城市地面也因此出现了塌陷。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对在长期中对生态环境的形成了难以逆转的破坏,在过度采掘后,生态环境的经济效益开始下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开始衰退。同时由此引发了大量的失业和社会不稳定问题。

而这些地区要突破“资源诅咒”的陷阱,首先必须在政府的主导下大力整治污染,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使责任主体承担起资源开采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矿产资源的开采事先必须做好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评估,同时应禁止对造成严重生态破坏的项目的实施;其次必须要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矿产品深加工来实现产业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矿山回采率,冶炼回收率,推进尾矿、废弃物综合利用;再次地方政府必须及时转变观念,避免产业结构固化,必须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得城市产业格局多元化,从而推动产业链走向高级化,走新型清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建设道路,同时应尽快在全国积极开展企业排污权交易制度,既对企业超标污染收费同时又允许一部分企业出售自身剩余排污指标从而奖优惩劣,使得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自觉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同时政府又筹集了环境治理资金。只有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变革、产权制度设计和产业升级才能最终避免不断恶化的自然环境阻碍该地区经济的长远发展。

摘要:“资源诅咒”是指自然资源禀赋与国家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丰裕的自然资源反而阻碍了一国经济增长。试图通过建立中国省级层面的经济模型,来证明自然资源丰裕区域的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诅咒同时也伴随着环境恶化,最终会引发“环境诅咒”。

关键词:“资源诅咒”,环境污染,经济增长,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Auty,R.M..Suataining Development in Mineral Economics[J].The Resource Curse Thesis,Rout ledge,1993,1:126.

[2]Sachs,J.D.and.Warner,A.M.Natural 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Growth[M].NBER Working Paper,1995:256-275.

[3]徐康宁,王剑.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7,(1):79-89.

[4]孙庆刚,秦放鸣.“资源诅咒”在中国省际层面赚到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2010,(1):20-24.

环境资源法 篇10

随着用户和应用的增多、问题规模和难度的增大,传统资源组织和管理方式无法满足应用的服务质量要求,同时用户也无法承受高额的服务成本,这促使了“云计算”服务概念的出现和快速发展。这时“云”作为一种新资源形式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使用。为了满足不同用户对云资源的要求,云提供商如Amazon都提供多种不同等级的云资源,不同资源的配置不同,价格也不同。云用户按需购买云资源,能有效减少投资成本和管理成本。IBM公司的Smart Cloud Enterprise则提供企业级别的基础设施服务。云用户只需将任务交给云平台即可,任务资源的分配、任务的完成等操作全由云平台处理完成。云用户关心的只是提交到云平台的任务能否在截止时间内完成。云平台是一种实时动态的环境,其资源分配是一个重要问题。资源分配影响到任务的完成质量以及云资源的利用情况。一个好的云平台能够用较少的云资源来满足云用户任务的需求,以达到节约云资源成本、服务更多云用户的目的。

针对云平台上的资源分配问题,在云计算中已有相关研究。文献[1,2]中作者考虑了云系统中的负载平衡、提高系统性能及资源利用率等问题,将用户的请求分配到合适的服务器上。但文中没有充分考虑用户的利益,没有把满足任务截止时间放在首位,而是跟多个其他目标进行了折中。文献[3]中作者的优化目标是最小化任务间的性能差,但没有考虑云资源使用成本和任务完成时间要求。文献[4]主要从deadline和budget两个限制因素考虑,为用户申请资源完成任务需求。以上的研究都没有考虑到云资源之间的差异。对于云平台来说,如果能充分考虑云资源间的差异,那么它既能满足用户任务的需求,又可以充分节约云资源,以便处理更多的任务请求。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异构资源的资源分配算法(RA-HR: Resource allocation algorithm based onheterogeneous resources),它将用户提交的云任务按照最少剩余内存原则划分成不同的组合,再根据云资源间的差异,为相应的组合分配资源。仿真实验表明,在异构云环境中,该算法能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节约云资源的成本。

1 问题分析及假设

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实时动态的云平台下,为云用户提交的任务进行资源分配,使其在满足截止时间的前提下,申请使用尽量少的云资源来完成任务,从而减少服务成本。下面分别从云任务、云资源及资源分配目标这三个方面来描述该问题。

(1)云任务指的是任务包BoT s(Bag of Tasks),即云任务可以分解成多个互相独立的子任务,且这些子任务是独立运行的,子任务间不存在数据依赖关系。任务包的性能指标截止时间在用户提交任务包时一起被提交给云平台。

(2) 云资源指的是云提供商通过虚拟化技术得到的虚拟机。云提供商粗粒度地提供多种虚拟机类型,如Amazon EC2提供了3种虚拟机类型。文中异构资源主要指不同类型配置的虚拟机,配置包括虚拟机的数目、CPU和内存。

(3)云平台中的资源分配目标是在任务包的截止时间之前,为云用户申请使用尽量少的计算资源来完成提交的任务,减少云平台服务成本。

文中假设任务包的截止时间Td已知。一般来说任务包里的子任务的执行时间需要由预测算法来进行预算,但为了简化模型,文中也假设各个子任务的执行时间t已知。每个子任务的执行时间应小于任务包的截止时间。同理,假设每个子任务所需要的内存资源m也已知。由于子任务在运行时,其对内存的使用率随时间发生变化,所以文中使用子任务实际运行中内存的最大值m作为子任务的内存需求值。

文中不同类型虚拟机间配置的差异包括CPU和内存容量两方面。云平台提供的虚拟机资源有数目限制,因为云平台不可能把所有虚拟机资源全部提供给一个任务请求。同时虚拟机资源的计算能力只考虑CPU和内存两种因素,并且CPU的指标为核数(单核、双核等)。多核的虚拟机可以同时并行运行多个任务,如果能够最大化使用多核计算性能,那么可以有效减少资源开销。在同时服务多个任务时,我们设定一个计算核最多服务一个任务进程,以避免一台机器被过多地分配任务,增大任务的执行时间。

并发度conc指将任务包的子任务划分为一个组合时,组合里的子任务个数。它表示一个虚拟机同一时间并发处理子任务的个数。

最少剩余内存原则是指使分配给某虚拟机的任务的内存和与该虚拟机实际内存之间的差值最少,这样就能减少虚拟机资源的额外分配。

2 资源分配模型

虚拟机按照资源配置情况可分为K类,每个类型的虚拟机配置不同,约定类型i越大,相应虚拟机类型的配置越高。记第i类虚拟机CPU核数为Ci,内存大小为Mi,虚拟机数量为Ni。云平台申请的第i类虚拟机数量为ni。任务包的截止时间为Td,任务包可以分解成O个子任务。其中第j个子任务的执行时间tj,内存需求为mj。

按照文中所提策略,可将O个子任务划分为L个不同的组合Ai,再将每个组合分配到不同的集合Si中。Si代表集合中的所有组合任务将被分配给类型为i的虚拟机。如组合Ai被分配到集合Si中,那么组合Ai中的子任务应满足:

其中conc(Ai)表示组合Ai的并发度。

虚拟机一次处理一个组合中的子任务。我们取组合Ai中所有子任务的最大执行时间作为Ai的完成时间Tl,以保证在Tl时间内该组合中所有的子任务都已执行结束。对于第i类虚拟机来说,一个虚拟机能处理的组合集合s由集合Si中哪些组合的完成时间和小于任务包的截止时间来决定,即s集合中所有组合的完成时间和应小于Td,且sSi。则ni等于集合Si中s的个数。

虚拟机资源使用情况采用cs和ms指标来衡量。其中cs表示CPU核数c与使用该CPU核的时间s的乘积,单位为个*秒;ms表示内存与使用该CPU核的时间s的乘积,单位为GB*秒。设任务包的执行时间为T,则文中要解决的问题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3 资源分配策略

当用户将任务包提交给云平台后,云平台分配相应的云资源给任务包。本文考虑到异构云资源之间的差异,提出了RA-HR算法。RA-HR在保证任务包于截止时间内完成的前提下,能分配较少的云资源给任务包。这样云平台就可以同时处理更多的云用户的请求。

思想:任务包被分解成互相对立的子任务。RA-HR将子任务根据一定的策略划分成不同的组合,再将组合放入相应的虚拟机的集合。在划分组合时,RA-HR优先考虑CPU核数多的虚拟机类型,因为多核虚拟机可以并发处理多个子任务,有效地减少资源开销。如果配置高类型的虚拟机已分配完,则再考虑配置较低类型的虚拟机。在每类虚拟机的集合中,如果多个组合的完成时间和小于任务包的截止时间,则为这几个组合分配同一个虚拟机,否则分别为其分配虚拟机。

文中算法将子任务划分不同的组合时,不是按子任务的初始顺序,而是先将子任务按照子任务的执行时间由小到大排序,再划分组合。假设已排好的顺序,并标号为r1,r2,r3,…,r0。

(1)选出子任务队列中下标值最小的rj,根据第i类型虚拟机的CPU核数,找出所有可能的组合,这些组合须满足公式(1),且每个组合中都有子任务rj。若子任务队列中的所有子任务都已被划分到相应的集合Sj中,则算法结束;

(2)筛选最优组合。根据第i类型虚拟机的内存大小及最少剩余内存原则,从步骤(1)所有可能组合中筛选出最优的组合A;

(3)计算组合A集合Sj中组合的完成时间和是否大于任务包的截止时间。若小于,则将组合A放入Sj中,为这些组合分配同一个虚拟机即可,在子任务队列中删除组合中的子任务,更新j,步骤(1);若大于,再判断是否还有第i类虚拟机。若有,则将组合A续放入Sj中,为组合A单独分配虚拟机,在子任务队列中删除组合中的子任务,更新j,步骤(1);若无,则将组合中的子任务放回任务包中,更新j,返回步骤(1)。

RA-HR在划分组合时,不是按照排序好的子任务的顺序依次来组合,而是遍历找出所有可能组合。这样算法就从全局的角度对子任务的组合进行了优化,从而避免了只按顺序组合的局部优化。

算法的伪代码如下:(参见下页)

4 仿真评估

实验模拟平台采用的是Cloudsim。仿真参数为:一个任务包中的子任务数取5、10、15、2四个值;任务包的截止时间取25s;各个子任务的执行时间在1~20s内随机取值,内存需求在1~10GB内随机取值。

算法的伪代码如下:

虚拟机的类型K取3;每种类型虚拟机的基本配置如表1所示。

仿真中,为了全面对比结果,我们分别对云资源充足和不充足两种情况进行了RA-HR算法的仿真,并且对比了另外两个算法:AA和SCA。AA算法没有将子任务组合起来,只是分别单独地对子任务分配资源;SCA算法则是将相邻的子任务进行组合,再为每个组合进行资源分配。

4.1 资源充足时

图1、图2分别表示当资源充足时,云平台为任务包分配的CPU和内存情况。从两图中可以看出,文中提出的算法RA-HR在保证任务包于截止时间内完成的前提下,使用的CPU和内存数量都小于另外两种算法。AA算法对子任务单独进行资源分配,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而算法SCA和RA-HR都考虑了异构资源的差异,将多个子任务并发进行,节省了额外的资源分配。但SCA算法只是按照子任务的顺利依次划分组合,只是局部优化。而RA-HR算法从全局的角度,遍历找出所有子任务组合,再找出最优的组合进行资源分配。仿真结果表明,RA-HR算法在性能上优于其他两种算法。

表2是在子任务数为20时,各算法分配的虚拟机数量(单位:个)。可以看出,在资源充足的情况下,RA-HR相对于其它两种算法能减少虚拟机的分配。这样云平台就可以节省资源来服务更多的任务包。

4.2 资源不充足时

仿真将VM3的数目设为1,来代表云平台资源不足的情况。

从图3、4中可以看出,即使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RA-HR算法的性能仍优于其他两种算法。因为RA-HR算法在筛选组合时,根据最少剩余内存原则,筛选出最优的组合。该组合能充分考虑云资源的差异,减少云资源的多余分配。

表3是在资源不足、子任务个数为20的情况下子任务的完成情况。由表3可以看出,RA-HR算法在保证任务质量上优于其他两个算法。尽管文中三种算法都是优先考虑类型级别高的虚拟机。但RA-HR算法从全局的角度筛选最优的组合,考虑了虚拟机的异构资源,可以避免个别子任务因内存过大而没有虚拟机服务的情况。而其他两种算法则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因分配资源不当,造成了个别子任务未能满足的现象。

5 结束语

文中针对云环境中资源的分配问题,考虑了异构云资源间的差异,提出了RA-HR算法。此算法在保证任务包于截止时间内完成的前提下,从任务包的全局进行考虑,将子任务进行分组,然后分配资源。仿真表明,在异构云环境中,RA-HR算法在资源使用、任务完成质量上有较好的表现。

下一步将考虑虚拟机在服务器上的放置问题,以达到云平台的节能目标。

摘要:随着“云计算”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云”作为一种新型的资源形式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使用。云环境中的资源分配问题成为了云计算中不可忽略的问题。在云资源管理平台中,如何既满足用户的任务需求,又节省云资源成本,是云运营商尽快希望解决的问题之一。实际上云用户对云资源的请求是有差异的,而且用户任务的完成通常由多个异构的云资源来实现。文中作者考虑了异构云资源间的差异,提出了一种基于异构资源的资源分配算法。该算法先从任务的全局角度考虑,将用户提交的云任务划成不同的组合,再根据云资源间的差异,为相应的组合分配相应的资源。实验仿真表明,在异构云环境中,该算法能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在节省云资源使用上有较好的表现。

资源利用和环境问题透析 篇11

一、 能源利用问题分析

【解题思路】

1. 自然资源的分类

自然资源按性质分可分为非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两类;按空间分布类型又可分为气候、海洋、陆地、宇宙资源四类。这是做这部分题目的知识基础,只有这样做起题来才能有的放矢。

2. 明确各种资源的特征以及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3. 对症下药:对不同类型的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1) 气候资源

气候资源类型:主要有太阳辐射、热量、降水、风、空气等。

气候资源特点:①气候能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资源、能源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②气候资源是可再生的资源;③气候要素只有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才具有资源价值;④气候资源是一种变化中的资源,有较大的变率;⑤对气候资源的利用必须投入资本和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

气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气候资源与农业;气候资源与城市建设(日照与街道方位)(风与城市规划);气候资源与交通;气候资源与旅游。

(2) 海洋资源

(3)陆地资源

(4) 宇宙资源

【经典回顾】

1. 我国将在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建造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厂,这将有利于()

①缓解当地能源资源的匮乏的现状;②充分利用当地的可再生能源;③弥补华北地区电力的不足;④发挥当地劳动力资源的优势

A.①③B. ②④

C. ②③D. ①④

【思路解析】 本试题以在内蒙古建造风力发电厂为切入口,综合考查了区位定位、区域特征、能源资源的分布、特点与调配及中国的能源问题等方面的知识。

内蒙古虽煤炭资源丰富,但经济相对落后,导致对能源的需求能力并不强。开发风能并不需要很多劳动力,而且内蒙古人口密度相对较小。内蒙古地区风力资源比较丰富,风能又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当地开发风能的条件较好。

【参考答案】 C

2. 图2为“2000~2005年我国三大产业用电量柱状图”,图3为“2003年我国东、中、西部发电量和用电量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三大产业用电量增长最多的是第产业,其原因主要是 。

(2) 我国东、中、西部电力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是 。

(3)填表简述缓解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缺的对策及其理由。

【思路解析】 本题要求考生具备读图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能力;读懂用柱状图表示三大产业用电量时间变化,以及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区发电量和用电量的地区差异的图形。

第(3)题是要考生解决问题,这也是地理学科的特点,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表格当中已列表从三个方面来提出对策,开源、节流、区际协调,只要看清是东部地区即可。东部地区自然资源的分布,经济发展的状况,如常规能源较短缺,经济发展水平快、能源需求量大、科技水平高等,根据这些特征,解决电力紧缺的理由就很充分了。

【参考答案】 (1) 二;工业快速发展(工业企业是用电大户) (2) 东部地区发电量、用电量都大;东部地区用电量大于发电量;中、西部地区发电量大于用电量

(3)

二、 环境问题分析

【解题思路】

1. 只有认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遇到这类问题才能胸有成竹。

(1) 资源短缺

(2) 环境污染

(3) 生态破坏

2. 明确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本质原因。

3. 了解了环境问题大的分类,理解了环境问题的真正产生原因,再对具体的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经典回顾】

1. 至2006年,已经发现世界海洋中共有200个“死亡地带”,即海洋中由于污染而威胁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生存的区域。联合国于2006年10月19日发表的一份报告说,目前“死亡地带”的数量比2004年增加了34%。联合国一位官员说:“这些地带正在对渔业资源以及靠捕鱼为生的渔民构成重大威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国际公海“死亡地带”的主要污染源有哪些?

(2) 简述国际公海“死亡地带”的分布规律及防治措施。

【思路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海洋污染的污染源,污染分布海区及其防治措施。该题要求考生有较宽的知识面,这也就要求考生对环境污染了解的多才行。例如知道了石油泄漏,来源也就比较好解释。海洋污染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解决措施当然需要国际间的合作。

【参考答案】 (1) 油轮石油泄漏;远洋运输、捕捞等排出的生活污水:某些公司倾倒的工业废弃物;

(2) 分布规律:主要分布在远洋航线沿线和渔业资源丰富海域(渔场)。防治措施:进行国际合作,制订国际公海海域相关法规,加强国际公海海域的环境管理;防止油轮泄漏,控制向国际公海海域排放各类废弃物。

2. 我国东南部某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材料一 气溶胶粒子是指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悬浮体。大气中某些气溶胶粒子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形成混浊天气现象,造成大气污染。

材料二 见图4

材料三 见图5

(1)该市混浊天气出现日数最多的是月,出现日数最少的是月。

(2) 出现混浊天气的主要原因是(填正确项字母)。

A. 大量工业废气的排放

B. 交通运输工具的增多

C. 连续的阴雨天气

D. 近地面存在逆温现象

E. 城市森林覆盖率高

(3) 该市SO2污染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分析原因。

(4) 防治该市大气污染可采取哪些措施?

【思路解析】 本题立意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运用相关原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读图(4)(5)题很好解决,对于污染措施的解决只要贯穿阻断源头,节约利用,提高效率,开发新能源,利用政策法规的思路来解答就比较好做了。

资源环境价值评估方法述评 篇12

一、基于成本途径的资源环境价值评估方法

以维持、保护、恢复及优化生态环境系统所付出的代价作为生态环境系统的价值。成本途径的资源环境价值评估方法主要包括:机会成本法、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人力资本法和影子工程法等。

(一)机会成本法

对一定资源总存在着多种用途,可以选择一种使用方式,同时也就失去了其他使用方式的机会,把失去使用机会的方式中能获得的最大收益称为该资源的使用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如某水域被划为保护区后,不能进行水产养殖,该水域则失去了作为渔业生产的机会价值。

(二)防护费用法

防护费用(Defense Expenditure,DE)是指人们为了减少和消除环境污染或生态恶化的影响而支付的费用,避免了损失,就相当于获得了效益,因此用防护费用来替代资源环境的价值。例如,为了得到安全卫生的饮用水而购买安装净水设备;治理噪音污染、防护噪音干扰的花费,计为选择低噪音或无噪音环境的价值。

(三)恢复费用法

当某一生态环境污染恶化,其功能降低,为了能将其各种功能恢复到受污染破坏前的水平而采取措施,所花的各种费用相当于该生态环境质量的最低价值。如当某湖泊遭破坏退化后把湖泊恢复到受破坏以前的状态所需的费用,即可看作湖泊的价值;矿山开采完后,对周边环境的恢复费用,计为矿区原有环境的价值。

(四)人力资本法

人力资本法(Human Capital Approach,HCA)是通过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损失来估计资源环境价值,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人生活在受污染的环境中过早死亡和生病造成的投入损失;由疾病引起的医疗费开支;人们心理上的损害。

(五)影子工程法

影子工程法是恢复费用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当环境破坏并发生不可逆变化后,用人工方法建造一新的工程来替代原来生态环境系统的功能,建造新工程所需的费用则可视为生态环境的某些功能的价值。如一片森林被毁坏,使其涵养水源功能丧失,就需建造一座库容与森林涵养水源的水量相当的水库,水库建造费用就作为森林涵养水源功能的价值。

基于成本途径的估价方法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估价的不是生态环境提供的正效益、正价值,而是人类为了获得正效益而必须支付的费用,即体现了环境物品(包括舒适性服务)的一部分成本,因此用这些方法估算出的价值量只能代表环境价值的一部分。如防护费用有使用效益问题,在预防或治理环境污染的效果相同条件下,防护费用应该是费用最低的那种方式所需的费用;用人力资本法估算出的经济损失价值只能说明环境被污染后流失的价值量而不能以此完全代表环境价值;在使用人力资本法时,估算早亡的损失是用损失的劳动收入来衡量,其中隐含着的推论是收入小于支出的人的死亡对社会有利,因而会引发伦理上的争论,为避开这一道德困境,实际中可用改进的人力资本法来计算人的健康损失和生命价值;恢复费用法和影子工程法有一个相似的假设,即被恢复的生态环境系统和影子项目工程要与原有生态环境系统有相同的生态环境功能,这在实际中难以做到。

二、基于收益途径的资源环境价值评估方法

收益是指资源环境所生产的物质和提供的生态服务。收益途径的资源环境价值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市场价值法、收益资本化法、替代市场法等。

(一)市场价值法

市场价值法(Market Value Approach)是费用效益分析的一种基本方法,该法将资源环境质量看成是一个生产要素,认为资源环境质量变化导致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变化。即这种变化引起在给定资源条件下影响市场商品的供应量,或者导致产量或预定收益的降低。因而可以用市场商品数量或产量的变化来表示,其变化值以市场价格测算,以此作为评估资源环境的价值。例如,化工厂的空气污染对厂周围的农业生产有不利影响,可用损失农作物产量的价值作为减少污染措施的效益来计算资源环境价值。

(二)租金或预期收益资本化法

1992年李金昌首先将地租理论用于探讨资源环境价值及其估算。他是在知道了一块土地、一片森林或一个生态环境系统的租金或预期收益和利息的情况下,用资本化法求取资源环境价值的基本值,再用环境稀缺性体现出的供求关系和时间加以调整,从而得出资源环境的价值。生态环境作为一种自然资产,其在未来一定年限内产生的物质性产品和功能性服务的价值,即预期的收益或租金,按一定社会贴现率折为现值,就作为资源环境资产的价值。

(三)替代市场法

所谓替代市场法就是找到某种有市场价格的替代物来间接衡量没有市场价格的资源环境物品的价值,替代市场法主要包括物品替代法、旅行费用法和享乐价格法等。一是物品替代法是用以估算生态环境系统所提供的多种生态功能效益,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小气候、净化环境及营养循环等,它们不能直接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因而也没有体现出相应的市场价格,因此就要寻找一种有市场价格且与某项生态功能有相同或相似作用的产品作为替代品,用其产量和价格来间接估算该项生态功能的价值。例如,为获得与一片森林产生氧气的价值可以用氧气厂生产相同数量的氧气的费用来替代。为获得持留在土壤中养分的价值,可以用含相同数量营养元素的化肥的市场价格来替代等。二是旅行费用法(Travel Cost Method,TCM)是用于评估资源环境的旅游娱乐价值,如钓鱼、狩猎、森林观光等,虽然这些功能不能直接在市场交易中体现其价格和数量,但可通过人们在与这些环境服务密切相关的市场中所支付的价格或获得的明显利益来估算这些环境服务的价值,如所耗交通费用、门票及其它相关的费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人们在消费环境资源的这些服务时所支付的费用并不能完全等同于环境服务的价值,因为消费者根据其个人收入水平、文化层次、距离远近及其它情况而有着不同的消费者剩余。TCM通过消费的资料信息,求出消费者剩余,资源环境的服务价值就是消费者的实际支付与其消费者剩余之和。三是享乐价格法(Hedonic Pricing Method,HPM)是根据人们为优质环境物品享受所支付的价格来推断环境质量的价值,即将享受某种产品由于环境的不同产生的差价,作为环境差别的价值。此方法的出发点是某一财产的价值包含了它所处的环境质量的价值。如果人们为某一地方与其它地方相同的房屋和土地支付更高的价格,且其它各种可能造成价格差别的非环境因素都加以考虑后,剩余的价格差别可以归结为环境因素。

上述基于收益途径的资源环境价值评估方法都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分析如下:市场价值法是在估算生态环境产品(资源)的经济价值上运用最广泛和最直观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易观测计量,其结果普遍能被接受。但在市场价格失真时,就需要作出修正,或采用以边际价格为基础的影子价格,但很难准确确定。租金或预期收益资本化法运用的首要条件就是要知道当年或每年生态环境系统的收益或租金,而每年的收益的估算又要涉及到其他多种方法,况且每年的生态环境系统收益受到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实际误差可能很大。物品替代法将无市场的生态服务功能(环境)转化为有市场价格的物品,从而实现其价值,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属于经济资产的自然资产的存量的估价,比如海洋捕鱼、采伐原始森林等,因为鱼类、木材都有市场价格,但对于自然资源的流量或者环境的损害等则无法使用该方法。旅行费用法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方法,但该方法需要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大量数据,估算过程较为繁琐。同时,旅行费用法主要适用于独立的某个景点,对多目标游览活动给出的结果比较模糊,也难以适用于城市内景点的估价,因为这些景点的旅行费用少,游客也不会把市内景点作为出行的唯一目的。此外,当该方法运用到诸如娱乐区或野生生物保护区时,由于忽略了这些景点的地方利益、非景点价值及非使用价值,会导致价值的过低估计。享乐价格法需要有足够大的单一均衡的资产市场,并要依赖大量数据包括环境数据,才能建立相应的方程,但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实际市场数据的基础之上,所以比假想的评价方法有较少的系统误差。

三、基于市场调查途径的资源环境价值评估方法

通过市场调查的途径评估资源环境价值,目前在国际上最常用的是条件价值评估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主要用以评估资源环境的非使用价值,如存在价值、遗产价值及选择价值等。

(一)条件价值评估法

CVM利用征询问题的方式诱导出人们对环境物品的偏好,并导出人们对环境物品保存和改善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WTP),其计算方法类似于TCM法,即WTP=商品实际支出价格+消费者剩余,求出WTP,即可得到环境物品的价值,它针对的是缺少市场的环境物品,提供给消费者一个假设市场,其导出的WTP值依赖于向应答者描述的假设市场条件,所以又称为条件价值法。条件价值法早在60年代初就在国外开始应用,并在应用中不断改善,我国是在90年代引入的。CVM的具体操作流程是通过采访,要求调查对象对环境变化给出价值。CVM需要解决4个技术问题:采访方式、调查问卷的设计、提问方式和数据统计分析。它不仅是评估环境非使用价值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而且还可以用以评估资源环境的使用价值。

(二)条件价值评估法的争议

条件价值法虽然目前此法应用广泛,但其争议也较大。首先,支付意愿与人们对研究对象(资源环境)的了解程度密切相关;其次,WTP与调查对象的文化背景、自然保护意识和收入水平相关;第三,需要较大的样本数量,因为WTP值与样本总人口数极大相关。由于这些因素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结果的较大偏差,甚至是扭曲,而且一项CVM的调查统计还需要足够的经费和时间。总而言之,CVM虽然存在很多缺陷,推广应用有一定难度,但却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四、估价方法选择

按收益途径估算的资源环境正效益所体现的资源环境价值与按成本途径估算出的环境成本(环境损失),其实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从从收益的效果与失去收益的损失上考虑。

(一)从收益的效果上考虑

在估算资源环境价值时,要根据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当环境系统提供的收益较明显和容易定量时,按收益途径估算;而当环境损失比较明显和容易定量时,按成本途径估算。在估算缺乏统计数据的资源环境物品时,还可以运用参照对比的方法,即使用别地的估算结果,经修正来反映本地该项资源环境的价值,当然其结果的误差也最难控制。

(二)从失去收益的损失上考虑

按成本途径估算资源环境价值时应注意,并非环境损失越大的地方其环境价值越大,因为这只是从损失价值方面考虑而忽视了环境正效益,而环境正效益没有其损失明显,导致人们付出代价或失去收益往往比获得收益在心理上产生的印象深。

在上述估价方法中,一部分还不够成熟,往往出现于一些理论分析中,实际应用并不多。在进行资源环境价值核算时必须对以上估价方法进行一定的取舍,以使估算结果满足实用性和可比性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马中:《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美]A.Myrick.Freeman著、曾贤刚译:《环境与资源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曾贤刚:《环境影响经济评价》,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4]黎精明:《环境资源会计核算问题探讨》,《财会通讯》(综合版)2006年第12期。

[5]曹俊文:《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方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上一篇:达标能力论文下一篇:图像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