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资源环境

2024-10-29

网络资源环境(共12篇)

网络资源环境 篇1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 环境问题迅速由地区性问题上升为全球性问题。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使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北京市经济发展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但由于长期以来重资源开发、轻资源保护造成的资源掠夺性开发和人为破坏, 使北京市的自然环境, 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 为了解决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 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必须积极推行北京市的环境资源会计, 把北京市的环境资源纳入北京市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系统进行核算和控制, 对环境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

一、北京市环境资源会计的基本前提

由于环境资源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对象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为了使其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具有统一而稳定的前提, 必须根据人们对环境资源的认识, 作出合理的逻辑判断。环境会计的基本前提是在传统会计学前提的基础上的拓展, 包括以下五个基本前提。

(一) 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限定了环境资源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环境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财产, 并有其固有的特点, 但环境资源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并不是漫无边际的, 从北京市的地域范围来看, 建立在生态资源的地理属性的基础上, 北京市的企事业单位 (位于北京市的企事业单位, 这里指地域所属, 不包括行政所属, 以下皆同) 对北京市的环境自然资源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利用、环境资源成本的补偿、环境资源收益的取得等应进行所属范围内的会计核算。因此, 环境资源会计的主体为北京市的各企事业单位, 同时应在北京市环保局建立一个环境资源会计核算部门, 即设立一个“环境资源会计科”, 代表北京市政府对各个企事业单位提供的环保核算资料进行汇总管理和监督, 分析北京市的环境资源状况, 及时发现环保中出现的问题并指导各单位的环境资源会计的核算工作。

(二) 北京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环境会计核算以会计主体在自然资源不枯竭、生态资源不降级的基础上, 保证企业的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在建设北京首善之区和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过程中, 如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共进, 生态建设和自然生态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也是北京市的企业等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无限期延续的前提和重要保证。

北京是集政治、经济、文化功能于一身的超大型城市, 其土地资源、水资源及环境、能源等资源都处于相对匮乏的状况。如果没有立足于长期宏观发展的科学规划, 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事实上, 近年来北京市不断向外扩张的城区面积、日益拥堵不堪的交通状况和虽经多方努力却依然不断出现的水、电紧张局面, 都已经在不断发出预警信号, 提示北京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城市管理水平都必须作出及时的调整和提高。面对这一客观情况, 如果北京市的环境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 北京市的社会、经济将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尽管北京市的企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社会、经济活动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 但各单位的会计进行核算和监督的正常程序和方法都应当立足于北京市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研究北京市环境会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三) 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对北京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的基础上, 对会计主体的持续经营过程, 划分为一定的等间距的会计期间, 以便分期结算账目, 按期出具环境会计报告, 及时反映北京市企业等会计主体的环境资源利用状况。

北京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假定不仅会计主体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面临破产清算, 而且环境资源作为北京社会、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能在不断补偿的前提下实现良性循环。因此, 为了充分利用环境资源会计的提供的资料进行北京市的环境的保护, 及时反映环境资源状况, 必须把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一定的会计期间, 对会计主体日常所涉及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资源等成本价值进行定期计算、分类、汇总和披露, 以确定和分析会计主体的环境责任及其履行情况, 及时向北京市环境保护局报告环境资源的状况, 满足北京市的环境资源管理的需要。

(四) 环境资源价值

环境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 在传统会计核算中, 由于环境资源没有交换形成的价格和价值, 一般不计入核算范围, 但并没有否定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

环境资源价值假设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环境资源是全世界所有国家以及他们子孙后代所共有的“特定财产”。这些“特定财产”, 有的有替代性, 即损耗了以后可通过一定的方式予以重新补充, 如空气、水等。而有的却没有替代性, 用掉一些就少一些, 如石油、矿产资源等。即使某些“特定资产”可以替代, 对其损耗的补偿, 也需付出一定的甚至巨大的代价。因此环境资源具有稀缺性。北京市作为国际大都市, 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3%,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0美元, 常住人口达到1633万, 其环境资源在城市经济的发展中, 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 应该赋予这些“特定资产”一定的价值。只不过计量它的方法很难确定。北京市的环境资源为首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优美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环境质量和尽可能多的环境容量能促进首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 我们假定环境资源具有价值对研究北京市的环境会计具有重要意义。

(五) 多重计量

环境资源会计的核算对象是自然环境资源, 反映和监督的是会计主体范围内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其核算的内容既有商品性又不限于商品性, 核算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环境资源会计的计量方式不能单一地采用货币计量, 而应采用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并举。对于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 可以用货币单位各项经济业务的成本和效益, 形成一些财务指标;对于不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 可运用非货币计量, 如实物计量、劳动计量等, 从而形成实物指标、劳动指标, 技术经济指标等, 最后还可以辅助用文字叙述、图表来说明利用环境资源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和和造成的损失。另外当采用货币计量时, 也假定币值是稳定不变的。

二、北京市环境资源会计核算的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中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利用来产生使用价值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自然诸要素, 通常称为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可分为有形自然资源 (如土地、水体、动植物、矿产等) 和无形的自然资源 (如空气、光资源、热资源等) 。北京市的自然资源环境是各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通过前面建立的北京市环境资源会计的基本前提的理论依据, 根据北京市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和北京市环保部门的宏观管理需要, 以及对北京市资源环境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北京市环境资源会计核算系统的环境因素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北京市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

北京市的自然环境资源, 诸如土地、森林、空气、水域等是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 其储量、质量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目前, 北京市的资源环境状况日益恶化, 但是企业治理污染的态度消极, 污染治理速度缓慢, 单靠政府的督促和治理显得势单力薄。因此, 面对北京市生态环境的现状, 必须要求北京市的各企事业单位将北京市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纳入环境资源会计核算体系, 这样无形之中, 企业等就自觉地参与到北京市环境资源的保护大军之中。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相当一部分的自然资源经过利用构成了资源产品的成本, 成为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但是有一些未构成资源产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如果有助于企业进行经济活动, 对企业有一定的使用效用, 也应将其纳入北京市环境会计的核算系统。对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能可靠的加以计量, 且当其自由取用时, 企业不需对其付出代价的自然资源, 我们可以不将其纳入北京市环境会计的核算系统, 但如果企业为取得或改善该项自然资源而需要付出代价时, 则应将其纳入环境会计的核算体系中。

(二) 北京市的环境资源的间接效益

北京市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是企事业单位经济发展的基础, 对其加以利用可以各单位带来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环境资源的直接效益, 诸如从土地上获得的食品, 从森林中获得的木材等, 直接效益一般可以用包含劳动的货币来计量, 始终是会计核算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环境资源还能给企业等会计主体提供间接的使用效益, 如森林保护北京市的水土、调节北京市的气候等, 同时也给各单位带来一定的使用效益。这种间接效益不能直接以货币的形式进行计量, 但随着会计计量方法的发展, 对其可采用替代成本法等其他方法来进行合理的估算, 因此环境资源的间接效益应成为北京市环境资源会计核算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 北京市环境资源的耗减、降级和保护费用

北京市的企事业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的环境资源一部分通过生产过程被耗减掉, 生产出消费品, 耗减的资源价值也相应的转化为消费品的成本, 消费品经过消费过程最终转化为废弃物。另一部分经过与消费品生产的同一生产过程而转化为废弃物, 废弃物的排放是否会构成环境污染, 则取决于废弃物的排放规模和环境容量的对比关系。当废弃物的排放量超过北京市环境容量的自净能力时, 就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使北京市的生态环境恶化, 生态资源价值减少、等级下降。北京市1998年到2008年的环境改变状况如下:

从1998年申办奥运开始之后, 北京市累计投入了1400亿人民币进行环境保护。而北京的“蓝天”, 从1998年的100天增加到2006年的241天, 整整翻了一番;2007年的“蓝天”数为246天, 2008年北京“蓝天”的数量目标是256天, 占全年的70%。沙尘天气频率也有明显的降低, 随着植被增加, 裸露的土地减少, 北京的浮沉、扬沙现象, 特别是沙尘暴天气发生频率明显下降, 由上世纪50年代的年均3.2次下降到目前年均0.4次。

为保证北京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而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等, 如上述1998年到2008年用于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对北京市发展过程中减少的环境资源价值;由于北京市自然资源的稀缺、生态资源的恶化而对其可持续发展造成的损失。按照会计核算的原则, 应纳入北京市环境资源会计的核算系统, 作为环境资源会计的成本费用加以处理。

按照上述核算的环境资源因素的特点, 我们对北京市的环境资源会计进行核算时, 可以将环境资源因素进行项目的分类:环境资源资产、环境资源负债、环境资源权益、环境资源费用和环境资源收益。北京市的企事业单位对以上环境资源因素进行会计核算时, 需要北京市环境保护局环境资源会计核算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并定期将环境资源的会计信息报送北京市环境保护局。

本文是北京市哲学规划办公室的资助项目“北京市生态环境与企业环境会计的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科研项目编号:07BdJG182)

摘要:文章是基于环境会计学的角度, 对北京市的环境资源进行会计核算的研究。先指出了北京市环境资源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然后提出了北京市的资源环境会计核算的环境因素, 根据需要核算的环境因素可以形成北京市环境会计的核算要素。目的是为建立北京市企事业单位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环境资源会计,基本前提,环境因素

参考文献

〔1〕李祥文.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绿色会计的系统化研究〔J〕.会计研究, 1998 (10) .

〔2〕朱学义.我国环境会计初探〔J〕.会计研究, 1999 (4) .

〔3〕蒋晓明.构建环境会计学的理论框架〔J〕.财经问题研究, 2000 (4) .

〔4〕沈振宇, 王秀芹, 刘青.自然资源会计〔J〕.财经问题研究, 2000 (5) .

〔5〕黎精明.环境资源会计核算问题探讨〔J〕.财会通讯, 2006 (12) .

〔6〕何卫红, 郑垂勇.我国环境会计实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2007 (3) .

〔7〕张丽.试论环境资源会计的核算〔J〕.决策探索, 2007 (4) .

〔8〕北京市环保局.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2008 (5) .

网络资源环境 篇2

1.整治的背景:近来公安部按照中央部署,进行了打击网络谣言,整治网络环境的专项行动,秦火火等人利用网络散布谣言,进行敲诈勒索的人和事收到惩处,两高也出台了关于打击网络谣言的司法解释。

1)事例:秦火火”制造并传播的谣言达3000余条;2011年8月,“秦火火”与“拆二立四”分道扬镳,跳槽到另一家公司。他按照自己的理念开始了第一次造谣,8月20日他发布微博称,“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后,意大利籍乘客获赔3000万欧元。次日,铁道部公开辟谣,但已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此后,“秦火火”不但利用谣言继续攻击铁道部,还将矛头对准了红十字会,以及罗援少将、张海迪等名人,甚至已故的雷锋。

秦火火事件的恶劣影响:为了提高网络知名度,不仅炒作一些真假莫辩的消息,甚至还有一些行为已经涉及严重的诽谤和侵权。这样的谣言,肯定会给网络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甚至进一步影响到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2)网络谣言的定义: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因此对正常的社会秩序易造成不良影响。

3)网络谣言的危害:,网络谣言败坏个人名誉,给受害人造成极大的精神困扰;大而言之,网络谣言影响社会稳定,给正常的社会秩序带来现实或潜在的威胁,甚至损害国家形象。它颠覆了很多人的价格观,某种程度上在社会转型期使很多人心中产生意识的迷失,这是一种恶劣的行为。另外,它会造成社会的不安情绪、反社会情绪,这些都会动摇公众对政府部门的信心,继而对公信力产生极大的影响,最终产生反社会的情绪。谣言在社会中流行,跟构建和谐社会、构建新媒体时代的公共表达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2.整治的原因

1)一段时期以来,网络上的无底线炒作一波接着一波,把网络空间搅得乌烟瘴气,这些虚假信息轻则影响老百姓的判断,重则威胁社会稳定。如今,网络谣言已经成为中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受害者不再局限于演艺界,从平民百姓到政府部门甚至整个国家,都可能成为受害者。引发公众无比反感,要求净化网络环境、打击网络违法的呼声极为高涨。如今,相关部门果断亮剑,向形形色色的网络犯规说不,顺应了强烈的民意诉求,也是互联网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可谓大快人心。

2)借助互联网传播平台,进行某些公关、炒作,无论是出于公益还是商业目的,都无可厚非,但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不能突破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违反互联网自律公约和国家政策法律的规定。然而,极少数网络公关公司、知名网络推手出于种种目的铤而走险,采取造谣传谣、色情包装、诋毁名人等手段制造轰动效应,谋求非法利益,严重误导了网民认知,扰乱了网络秩序,影响着社会的安定与和谐。作为一名网民,可以允许网络稀奇古怪,网络可以允许炒作,但乱造谣甚至恶意造谣必须坚决予以打击,让造谣者、传播者付出应有的法律代价。网络上的虚假信息、造谣事件越来越多,几乎无孔不入,让人防不胜防,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也变得越来越苍白。网络谣言猛于虎,危害社会、祸国殃民。

3)应该看到,目前网络舆论已经成为民众对各级党政干部的一种有效的监督手段,更是党和政府倾听民声、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纽带,也是党中央开展反贪腐行动的有力助手。

3.整治的目的和意义

(1)整治网络谣言和净化网络环境是一种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 1)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又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它对经济建设不但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保证它的发展方向。经济建设的不断进步,离不开政治建设提供的政治动力和政治保障,离不开文化提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的社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在内的社会不断全面进步的过程。深刻认识这一点,对于我们自觉地把握和运用客观规律来加快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

3)净化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网络媒体的公信力。民众能对各级党政干部更好的监督,党和政府能更好的倾听民声、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

(2)打击网络谣言是“依法治国”的有力注脚。网络社会虽是虚拟空间,但一样有其现实属性,是针对不特定人群的公共场所,在很大程度上对现实社会造成直接影响。微博、微信出现之后,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人们获得信息更快捷,辨识谣言的难度也随之增加,导致谣言的危害性和破坏力也成几何级数增加。

4.整治的依据:

1)畅所欲言不等于可以胡言乱语

不久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与微博“大V”们达成共识,提出网络名人应坚守“七条底线”,即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

2)网络也不可突破的法律底线

人们在社会中要进行各种活动,行为的主体是我们每个人自己,但不管从事何种活动,都应该遵守法律准则,法律是约束我们行为的最低底线,只有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否则的话,跨越了法律的底线,并会受到法律的治裁。

3)两高关于网络谣言的司法解释

1.诽谤信息被转发达500次可判刑。2.点击超5千次按情节严重论处。3.网络举报部分失实不属诽谤。4.爆料索财属敲诈勒索。5.行为人不明知而发布转发不构成诽谤。6.造谣引发群体事件等七宗罪将被公诉。7.有偿删发稿属非法经营。8.网络辱骂属寻衅滋事。

5.从历史唯物主义谈整治网络谣言的方法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一,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社会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第二,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存在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与此相联系,人们的社会意识也必然会相应地发生或早或晚、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变化。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第一,从质的方面看,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不同性质的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第二,从量的方面看,无论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什么性质的作用,都有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长短的不同。一般来说,群众掌握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越多、越普遍,对社会的促进作用越大;反之,对社会的促进作用越小。(2)整治网络谣言具体方法

1)网络谣言具有隐蔽性、炒作性、攻击性、报复性、宣泄性、诱惑性、强迫性等特点,已成社会毒瘤。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我国的网络文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网络谣言很容易成为引发社会震荡、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有些网络谣言可称得上是妖言,极具蛊惑性和危害性。它利用人们的心理弱点,如同引诱人们吸食毒品一样,慢慢地让人上瘾,麻醉人的神经,扰乱人的生理功能,让人的心理也变得越来越不正常、不健康,进而破坏家庭、诱发犯罪,败坏社会风气,危害社会正常秩序。

2)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上官酒瑞认为,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成为一些人凭空捏造、传播虚假信息的工具,成为造谣、传谣的载体,比如“谣盐”**、“军车进京”等谣言就是借助网络平台得到了快速传播。网络谣言的产生,可能迎合了社会转型期一些人内心的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但诸多事实表明,各种网络谣言的滋生、扩散和传播,不仅损害了公民权益,扰乱了社会秩序,引发了公众恐慌,而且破坏了政府公信力,损害了政府形象。如果网络空间中谣言横行,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上官酒瑞表示,整治网络谣言是人心所向、法治要求。

3)公民享有言论自由,政府应该以宽容、包容、虚心的态度,畅通社会公众正常的意见表达渠道,保障公民言论自由,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但是,社会公众在享受言论自由这一基本权利的同时,也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履行公民义务,自觉抵制网络谣言,维护舆论环境,根除网络谣言存在的土壤。政府应当与主流媒体协作,建立防范网络谣言扩散的预防机制,建立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建立防范谣言扩散的预警机制;其次,应及时掌握网络舆情的发展动向,对可能成为谣言的虚假信息加以重点筛选,尽早采取措施来掌控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最后,当谣言在网络上泛滥,具有快速传播的特性时,政府应当及时有效地公开各种对澄清谣言具有重要作用的信息,让“信息公开”遏止“谣言扩散”。

4)杜绝“大谣”:需要“智”更需要“治” 本来,如刚刚被逮捕的“秦火火”、“立二拆四”这等货色,传播谣言的方式无非是无中生有编故事,恶意造谣抹黑重伤一些道德楷模,估计也是领会到最能抓人眼球的莫过于将“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他们那些攻击中国慈善制度,中伤道德楷模的谣言,本因为个人的影响力有限,而杀伤力有限,然而经过拥有百万、千万粉丝的大V转发,至少于我,似乎就多了一些可信度。

5)网络大V切莫成“大谣”

互联网时代迅猛而至,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大V们也顺势而生。目前,在新浪和腾讯微博中,10万以上粉丝的大V超过1.9万个,百万以上粉丝的大V超过3300个,千万以上粉丝的大V超过200个。网络名人这个群体,在引导网络舆论、处置网络事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6.净化网络环境的关键在于让网络谣言“无处藏身”

1)净化网络环境,让网络谣言“无处藏身”,就是要在引导与提升人们网络安全意识上加倍努力。首先,加大网络等舆论媒体对网络环境安全重要性的宣传力度,通过新闻播报、报刊杂志、流动宣传等形式扩大宣传范围,拓深宣传深度,巩固宣传成果,营造全社会关心网络环境安全,肯为网络环境安全作贡献的良好舆论氛围。其次,深化网络环境的教育力度,制定网络环境安全意识纲要并写进教科书,加以引导广大人们树立正确的网络环境安全意识,努力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且在一定条件下能制止谣言的散播。

2)净化网络环境,让网络谣言“无处藏身”,就是要在把建立健全社会主义网络制度纳入同家安全战略上做好功课。结合网络敌特份子利用我国网络建设管理滞后空隙大作破坏活动的特殊原因,制定眼前与长期网络环境管理制度,并将其纳入国家安全管理与规划上,做到有法可依,有理可循。同时,对现有有关网络管理制度不断加以完善,并由公、检、法等部门联合监督实施,形成一股对网络敌特份子的强有力的威慑力量。加大对网络环境破坏份子的打击力度,必要时做到杀一儆百,绝不轻饶。

3)净化网络环境,让网络谣言“无处藏身”,就是要在不断完善对网络环境监测与管理技术开发上下足功夫。网络环境的复杂化,有时并不能简单的等同于某部门某些工作人员的无为,因为网络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从事网络的敌特份子具有隐秘性强,难以追踪与定位的易守难攻的特点,这在管理上存在技术设备等难题。先要持续扩大投入,聘用专业技术人才钻研净化网络环境的新课题,保证经费到位,采购管理网络环境必要的设施设备,再在此基础上对网络上具有破坏性等过激行为的言论进行屏蔽,引导网民自觉遵守网络秩序,共创安全文明的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事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同时又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引导与提升人们网络安全意识上加倍努力,在把建立健全社会主义网络制度纳入同家安全战略上做好功课,在不断完善对网络环境监测与管理技术开发上下足功夫,才能不断净化网络环境,让网络谣言“无处藏身”,才能保证人民网络精神生活的健康,社会方能和谐。7.总结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近年来,互联网低俗之风盛行,网络中有害信息太多太滥,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破坏了社会风气,再加上青少年分辨能力、抵抗能力不强,所以,国家必须采取措施,净化网络环境,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起着阻碍作用。互联网低俗之风盛行,对社会,尤其对青少年有巨大的腐蚀作用,会训导青少年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事关民族的希望,事关国家和社会的未来,所以,必须抵制互联网低俗之风。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分析 篇3

关键词:网络环境;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措施

目前,我国社会正在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并且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社会已经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任务。尤其是在现代网络社会的环境下,要想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一定要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扩展档案信息资源的内容,组织档案信息资源的结构,从而为社会带来更好的服务。本文重点分析了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措施。

一、增强意识,重新配置,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

在目前的网络环境下,我国档案馆在整体的效果中都发挥了自身的作用,因此在实施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时,也是对各个档案馆的重新配置和分化。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利用的过程中,每一个档案馆都有自身特定的位置,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且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为了能够加强档案馆在网络环境下的适应能力,一定要加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意识,对档案馆中的内部机构以及人员等进行重新配置和定位,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整合,使各个档案馆在坚持实用、共享以及经济的原则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为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贡献一份力量[1]。特别是对于一些地方的档案馆来说,一定要以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建设为主,并且注重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工作,按照社会的实际需求,为其提供全面、系统的信息资源服务。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一定要积极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保障档案馆的特殊地位,对内部结构和人员进行重新配置,从而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

二、加大网络平台的使用力度,积极开发利用网上档案信息资源

目前,我国已经逐渐步入了网络社会,在网络不断普及的环境下,档案馆在进行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时应该充分使用网络平台,进行网上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断丰富档案信息资源的内容,优化档案馆的信息结构,确保档案信息資源的质量[2]。每一个档案馆离开网上档案信息资源之后,就只能依靠自身原本存储的档案信息资源来为人们服务,但是,会使服务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档案馆在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时,不要单纯的依靠自身的馆藏,要加大对网络平台的使用力度,积极进行网上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应用网络平台时,主要是对网上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优化,采用有效的手段进行收集和整理,将其变成档案馆自身的馆藏,从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高效整合,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使用,为人们带来更好的信息资源服务。

三、制定相关标准,逐步实施,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整合

对于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来说,是以资源共享为最终目的的,从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是,要想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一定不能着急,要制定相关的标准,逐步进行实施,从而确保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效果。在网络环境下,不仅要重视档案馆的服务以及信息资源的共享,还要将相关标准的制定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而且,在描述档案信息资源时已经不能满足只对信息特点进行描述,而是要从信息资源的结构、知识单元以及信息单元等方面入手[3]。另外,在编辑档案信息资源时,必须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来进行入网档案信息资源的编辑,形成一个统一形式的数据库,尽可能少使用地方标准。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就要进行相关标准的制定,最好是将其改变成为统一的标准,而且,在进行相关标准的制定时还可以在图书等其他行业标准的基础上进行革新,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工作提供一个有效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工作一定要在该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切实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从而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扩展和延伸,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档案信息资源的内容。而且,网络环境的发展为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提高了档案信息资源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档案信息资源的不断发展,一定会在社会上实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因此,为了确保我国档案信息资源的完整性,一定要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充分发挥其在社会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钰,蔡羽.探讨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24:81-82+84.

[2]雷娟.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26:170-171.

抵制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环境 篇4

古人云:“众议成林, 无翼而飞;三人成市虎, 一里能挠椎。”谣言的传播速度和杀伤力往往不容小觑。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与普及, 各种“冷料”、“热料”、“猛料”、“假料”接踵而至。这些不负责任、肆意编造出来的网络谣言不仅严重混淆了视听、扰乱了人心, 更一定程度上污染了公共环境、扰乱了社会秩序, 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造成极大的危害。毋庸置疑, 在这个网民数量接近6亿的信息化社会, 网络谣言已经成为危害社会的一大毒瘤。为国家稳定计、为社会和谐计、为群众安康计, 根治网络谣言势在必行, 刻不容缓!

网络谣言破坏安全感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 在2013年全国两会上, 何建明就提交过一份有关惩治网络假信息的提案。“网络谣言多了, 正能量的东西反而没人信, 让人感觉物质上再幸福, 内心也会没有安全感。它影响整个社会, 影响国家形象, 影响每个人对外部世界的判断。”

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说:“网络上传播的虚假信息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 让他们觉得网络是可以随意发泄情绪、没有法制的地方。”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强调, 言论自由, 言者有责。“一方面, 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公民通过各种途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的自由;另一方面, 言论也要受到法律法规、公序良俗的制约, 遵守国家法律, 尊重公民隐私, 恪守道德底线。”

明确网络语言的红线禁区

全国人大常委、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指出, 我国的网络管理制度建设滞后于网络发展, 法律界早就呼吁要尽早采取行动。“我国对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是弱的, 没有一个国家的网络像中国这样松散, 我们过去放任了大量的违法、不负责任、违背社会公德、攻击他人的谣言和煽动性的言论。”

浙江省海宁市司法局局长金中一在网上的微博“@中一在线”很有名, 身为大V的他指出, 大V要有较高的责任意识和鉴别能力, 对有疑问的内容要谨慎转发, 对身份不明的博主和口碑不佳的媒体所发布的帖子也要谨慎转发。发布真实的权威消息, 才是止谣的良策, 同时还得法律与自律相结合, 一方面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另一方面要加强行业自律, 网民自律。

让网络谣言无处遁形, 首先要靠“治”理。相关部门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 用法律武器严惩恶意造谣、传谣者, 使网络谣言彻底失去生存空间。在我国, 网络谣言之所以在近年来呈泛滥态势, 探其原由,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违法成本低。在“注意力也是生产力”的E时代, 网络谣言背后利益输送暗流涌动。据供述, “立二拆四”创立的网络推手公司七年来毛收入达1000余万元, 纯利润有数百万元之多。造谣传谣, 最终是为了“吃谣”。因此, 要铲除网络谣言滋生的土壤, 重要的一条, 就是要用制度重构网络秩序, 用法律斩断网络谣言背后的“黑色经济”链条。

让网络谣言无处遁形, 其次要靠“智”理, 即政府机构、有关部门要有敢为、善为的应对智慧, 用真实准确的信息第一时间击破谣言的泡沫。加大信息公开的透明度, 及时用真相消除事件的模糊性是根除网络谣言的“利器”。事实证明, 在谣言传播伊始, 有关部门认真、及时地回应公共疑虑, 往往能在第一时间抢占信息制高点, 使谣言不攻自破。

资源环境审计 篇5

《意见》明确提出了今后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发展目标,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充分认识资源环境审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主动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义不容辞地担当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责任,以实际工作践行科学发展观。各级审计机关要按照“统筹规划、全面审计、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要求,重点对土地、矿产、森林、水等重要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治理情况;对水、大气、土壤、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情况;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和生态脆弱地区生态保护情况等开展审计。

《意见》还要求各级审计机关要不断探索资源环境审计的路子,创新审计方式与方法,围绕跨行政区(流)域环境问题的解决和对重大资源开发利用和环保工程项目、重大资源环境管理政策措施和战略规划等,积极试行合作审计和跟踪审计,运用信息技术与方法开展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审计;各级审计机关要建立和完善系统内部协调有力、与主管部门工作联动的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制度,着力构建资源环境审计与财政、金融、企业、投资、经济责任、外资等其他专业审计相结合的整体工作格局。同时,要求各级审计机关要通过完善审计工作机构、培养审计专业人才、积极聘请外部专家等方式,进一步加强资源环境审计队伍建设,加强资源环境审计理论研究工作。

网络资源环境 篇6

关键词:网络环境;档案信息;整合管理;管理措施

档案信息整合管理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和工作,涉及范围比较广,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来完成。利用网络资源整合管理档案信息,不仅能够提高档案信息管理的效率,还能提高对档案信息的综合利用。但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给档案信息整合管理提出了新挑战。在新的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整合管理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日益暴露出种种弊端,制约和限制了档案信息的综合管理。因此,发现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成为档案信息管理当前的重要任务。

一、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资源价值的认同感低

网络档案信息资源属于知识资源,是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资源。但目前人们对信息资源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作用还缺乏广泛的认同,因此一些部门对档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较为重视,尤其是通信建设,但对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缺乏力度,处于滞后状态,导致了目前网络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相对落后。

(二)档案信息共享意识薄弱

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中从个人到各种组织机构,信息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各档案形成部门仍然普遍缺乏档案信息共享意识。同时受“地盘保护”思想的影响,许多有价值和特色的档案信息资源被封存在部门内部,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用,档案信息提供和利用能力也较为低下,抑制了社会信息需求。

(三)专门的整合管理机构尚未建立

网络环境下,由于档案部门的条块分割,不同部门档案馆各自为政,缺少专门的管理机构统一规划和管理。各级各类档案馆往往独自进行馆藏信息数字化和数据库的开发建设,而且应用的技术五花八门,造成开发的数据库规模小、结构不合理、格式不规范、共享性差等问题。从而造成档案信息资源“多头开发、低水平重复建设”,既浪费了信息资源和资金,也影响了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进程。

(四)专项业务资金投入不足

网络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而在数据库开发、运行、更新和维护等方面更是需要专项资金的投入。档案部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缺乏其他的资金来源渠道。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资金投入不均衡。

(五)统一、完善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

对分散在各地的网络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组织控制,必须要有统一、完善的标准体系。目前我国有关数字化采集标准、信息存贮和著录格式、信息检索标准、网络资源标准等方面的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标准体系还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探索与实践。

此外,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还面临着诸如知识产权与信息安全等许多问题,因此,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各部门统筹规划。

二、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管理措施探讨

(一)纳入同级电子政务发展规划中

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工作要与同级电子政务发展接轨,实现两者的协调同步。档案部门在网络建设、数据库建设、系统建设时要遵循电子政务的相关标准与规范,畅通与对应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交换,实现对立档单位的电子文件工作流程实施在线接收和控制,经过分类管理、编目,为各政府部门提供查询服务。

(二)制定统一的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发展规划

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要想取得成效,必须从全局出发,档案局(馆)统筹规划设计,包括网络档案信息资源优化整合的内容、建设标准、资源共享等规划目标。然后,依据该规划目标对网络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进行统一组织、协调,形成多级的网络档案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推进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有重点、有计划地顺利进行。

(三)增加网络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

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所需的软硬件设施、人力、物力等资金需求非常大,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投资力度。尤其是作为首要任务的数据库建设,更应该增加专项资金投入。同时档案馆可以根据数据库类型和规模的不同采取多种形式的资金投入形式,如机构内部匹配资金。

(四)加快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标准体系建设

标准化和规范化是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关键,也是实现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前提和保证。档案部门在相关标准选择上应该优先选用国际、国家通用标准。尚未出台的相关标准,应该由档案机构、各种信息中心等众多部门和单位共同参与制定,制定的标准应该具有前瞻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的网络环境下,我们要认真分析档案信息整合管理目前面临的瓶颈和问题,从而不断创新档案信息整合管理途径,采取新措施和新途径,促进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的整合与管理。

参考文献:

[1]冯登峰.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安徽大学学报,2010(5).

[2] 李立军.北京市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的实践与展望[J].北京档案,2011(4).

[3] 黄文峰.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强化信息集成服务[J].浙江档案,2012(1).

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利用 篇7

一、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需要

网络教学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的产物。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教育技术新定义指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以现代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的核心内容。建构主义是现代学习理论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对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网络教学,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网络技术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使教学方法变得更加新颖、多样化,教学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和资源,借助媒体手段,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将抽象内容形象化,深奥内容浅显化,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空余时间,以多种形式拓展知识面,了解最新技术成果,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思辩能力,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现代教育技术为网络教育提供了方法论

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它并非指单纯的物质技术,不是为技术而技术,强调的是设计和运用现代教育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即探索如何为教学建构有效的教学信息资源环境或学习空间。传统教学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刺激———反应,教师的作用只是起到一个外部刺激作用,教学当中忽视了学生内在心理反应。根深蒂固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的位置上,学生成了知识的灌输对象。按上述素质教育的内函,这种教学模式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学的问题主要是:教学目标上,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课程内容上,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这种主张与素质教育所强调的是相同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利用这一理论,来整合的各种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过程。在中国,现实的教育现状是:教育比较落后,发展很不均衡,需要接受教育的人口特别多,这种情况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形式主要是面向学校班级的课堂教学,虽然素质教育是开放的(学校、社会、家庭),但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所强调的素质教育也必须在这一基础上实施。这给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夫论如何,网络技术是改进课堂教学设计的切入点。

三、应用网络资源的教学效果

1、利用网络及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网络资源形式多样,它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学生在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现象,有了主动参与可能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人是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与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最用产生的,必须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使学生乐于学,善于学,即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月相观察一课,由于观察对象的特殊性,无法在课堂上完成,那么,借助网络资源无疑可以事半功倍,指导学生在国家天文台的网站上浏览,无论是文字资料还是视频资源,都一目了然。将原本为期一个月,每晚不间断的观察活动压缩为1到2课时,并且不用考虑天气效果的影响,教学效果比传统方法提高了数倍。

2、利用网络资源可以促进学生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有关研究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网络中的学习资源既能看见,又能听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听教师讲解强得多。有关知识保持的实验研究资料表明,人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而自己既看到又听得到内容的50%,如果把自己接收到的信息再用讨论的方式表达出来则可以记住信息的70%。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则可以同时获得视觉和听觉的信息,同时又可以通过网络的交互作用与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达到对知识信息的巩固和保持。

3、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可以建构理想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学习既不是外部事物的简单呈现,也不是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展开,而是人与外部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对外部事物进行的意义建构。他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构成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即强调学生在一定的意义情境中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针对某一主题的不同人物进行分工协作,通过会话讨论各自完成任务的经过和所遇到的问题,使每个学习者的研究成果在学习集体中共享,已明确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通过主动搜索和分析材料、数据,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同学的讨论中得到正确的结论。

四、运用网络资源时应注意的问题

1、重形式,不计效益

网络辅助教学作为现代教学手段的重要标志,从随堂课、教研可到汇报课、评优课、赛教课,如果不用到计算机,用不到网络,就谈不上好课。形式主义由此产生。教师们只要有人听课,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利用网络,而不考虑使用之后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有助于教师优化教学过程,达成教学目标。

2、重表现,不分主次

这里的表现是指利用网络资源的表现效果。有的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过分依赖网络资源,喜欢直接利用而不进行再加工。然而,海量的网络资源不一定都能为教学服务,不一定能对学习起多大作用。教育还是要以人为本。

3、重结论,不明师生

运用现在的网络资源完全可以设计出一节不需要教师,学生就能自主学习的课。这主要归功于现在网络资源的海量信息和资源共享。然而,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广泛采用这种方法,原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计算机是没有感情的机器,而学生是有情有义的人。只有通过人与人的交流,学生的身心才能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任何机器都不能替代的。由此可见,我们在运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时,切不可盲目乱用,追潮逐流,毕竟网络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应忽视的。我们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与知识结构出发,既要重视网络资源的优势,又要主次分明。这样,网络辅助教学的优势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下转第15页冤

五、利用网络,开展教学实验,立足于未来发展

发展网络教学使信息谁会发展的结果。其本身投资大,技术要求高;教育思想新,教改程度深,涉及面广;其改革是全方位的。网络教学要突破传统框架,通过创造网络学习环境,发展个别化学习,培养个性;着重点不是知识教育,而是信息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所考虑的重点不是教什么,而是怎样教。学生不是考虑从教师那里学到什么,而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会怎么学习,确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和态度。今后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教师应成为顾问、咨询者、管理者,这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是难以实现的。而在网络教学中只要以全新的教育观为指导,全方位改革教学思想和方法,这个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辅助教学已经成为当今乃至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当今社会发展的优势蕴藏于知识和科技之中,社会财富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

关键词:网络教学,教学资源,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范文霈.论网络自主学习与网络课程设计[J].扬州大学学报,2003(3)76~78.

[2]陈德松.自主学习研究综述[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3)22~25.

[3]刘冬杰.基于Web的网络远程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电化教育研究,2005(3)47~49.

[4]宣小平.ASP数据库系统开发实例导航[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共享 篇8

对于信息容量相对较大的信息服务单位来说, 传统的信息服务是手工检索和借出印刷型文献, 而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是通过信息高速传递的网络, 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工具, 所提供的信息是被数字化的, 且能在任何国家、地区和家庭快捷地检索和利用。所以说, 网络化是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开展全方位信息服务的基础。

1、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共享

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共享是指根据用户对社会信息的需求, 通过网络利用计算机、通信、电子、多媒体等先进的信息技术, 高度理想化地对各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综合协作开发和利用的活动。

随着信息资源成本的不断上涨, 信息服务单位不可能拥有所有的信息资源。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从重拥有转化为重存取, 良好的存取必须建立于通用的书目数据库的基础上。基于各成员馆书目数据库组成的共同体, 使信息服务单位可以节省编目、馆藏利用等成本, 减少网络的藏书重复率。

我国在文献分类、编目标准化等方面曾经作过很多努力, 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标准化建设方面已经开始落后, 理论研究开展的不够, 实践中执行标准化建设方案的更少。信息机构的信息资源组织建设和服务对象自成体系, 大量信息资源的开发配置各自为政, 这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开放的特性格格不入。要想实现网络环境下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就要建立统一的共享模式, 使用户在查询、检索所需信息时更方便、快捷。为了打破信息资源相互封闭的局面, 促进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的统一协调发展和共建共享, 建立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统一共享模式是很必要的。

1.1 建立统一共享模式

1.1.1 共享模式的优点

建立文献资源共享模式不仅可以为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及时地提供所需信息, 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又可使各级信息服务单位互通有无, 减少重复投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较之传统的服务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1) 可以降低成本

由于现在拥有数字信息资源的机构各自为政, 造成了大量的资源重复购置, 大大的加大了信息资源利用的成本。如果能建成统一的资源共享模式和标准服务体系, 这种现象将得到很好的改善。

(2) 整体性强

分散的信息资源对用户来说是极其不方便的, 利用效率也不高。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字资源共享模式, 虽然同样由分散的部门所组成, 但对用户来说却感觉不到这种组成的痕迹。

(3) 效用性高

数字信息资源的共享使人类获取信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使人们存取文献的速度和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扩大。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越来越多的是数字信息资源, 虽然信息资源的共享模式具有上述优点, 但是数字信息资源在利用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1.2 共享模式应实现标准化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共享要求建立一个开放的系统, 而系统的开放性要求系统具有可兼容性和可移植性, 也就是说共享模式要标准化。标准化能够促进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 没有标准化资源共享就失去了保障, 因此, 应该强化信息服务单位馆藏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对于数据的采集、标引、加工及录入都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来执行, 以保证在网络上能够与其他馆的数据进行相互交换, 信息服务单位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离不开数据库的支持, 数据库的质量取决于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另外, 要实现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就要将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 当前数字信息在利用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均是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 使信息资源很难实现共享, 所以, 网络环境下的数字信息资源也要实现标准化。

1.2 数字信息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网络环境下提供信息资源共享服务要求所提供的信息要数字化、网络化。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 数字信息资源的利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尤其是数字信息资源在其易用性、共享性、深加工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 其表现在:

(1) 信息资源加工格式不统一

各个信息服务单位在编目、标引、加工一次文献时喜欢用自己习惯的方式或本单位传统的方式, 由于格式不统一给用户检索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带来了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 很难实现资源共享。检索语言也缺乏统一性、兼容性。系统间的语言障碍使各系统难以沟通、联结, 使现有数据库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 因而影响了网络化进程。这就要求信息加工格式要统一, 才能与其它合作单位互通有无, 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共享。

(2) 缺乏分工与协作

信息服务单位数据库建设缺乏有计划的分工与协作, 已建的数据库单一化、通用性差, 数据库标准化水平低, 已开发出的系统管理软件质量较低, 准确性不高。交换、共享机读数据存在着巨大障碍, 使得信息资源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各信息单位为了满足本单位用户的信息需求, 对热门的资源争相购买, 这就造成的各信息单位重复建设, 低质量的大量复制, 导致资源浪费。

(3) 信息组织有序性差

网络环境下的数字信息资源数量庞大, 良莠不齐, 用户真正要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是一件困难的事, 只有信息服务部门对其杂乱无章的信息资源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 将众多无序的信息资源有目的的组织起来使之有序化, 才能形成专业化的、有序的信息资源供用户使用, 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4) 数字化信息服务与传统信息服务分离

有的数字化信息服务与传统的信息服务相分离, 只提供一种使用方式。例如:借书卡不能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源, 只能使用传统的借阅服务;电子口令卡只能使用数字化信息服务。这样不利于用户对信息资源的利用, 可将数字化信息服务与传统信息服务相结合,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习惯选择使用哪种服务, 只有这样才能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使各种信息资源实现最大程度的共享。

2、网络环境下共享服务的变化

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是一种信息资源生产者、加工者、服务者与用户之间的广泛共享, 他们的职能不再泾渭分明, 角色区分变得模糊, 是一种真正的信息共享, 不再只是文献载体的共享。

网络环境下, 信息服务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少数专家、学者或者是高层人士, 普通用户已经成为信息服务的主流。这一用户群体的特点是, 有特定的信息需求, 希望通过网络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但由于对新技术的掌握程度良莠不齐, 相当一部分人面对着传统信息检索系统提供的较复杂的检索模式不知所措。因此, 为广大的最终用户在网络环境下提供友好的界面和便捷的检索方式等服务, 从而使用户不需要过多的培训, 就能较为方便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为了满足信息用户的需求, 在信息服务模式方面较之传统的服务模式有了很大的转变。

2.1 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模式的变化

在网络环境下, 信息服务模式由传统单一的信息提供模式向多种新服务模式转变。二个新问题促使传统无偿的资源共享服务模式向互利互惠的资源共享服务模式转化。一个问题是信息服务单位借助现代技术传送信息, 使信息传送成本大大上升, 信息服务单位不得不通过收费服务解决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另一个问题是商业性机构进入信息服务领域, 它们直接将市场化机制带入了信息服务, 对信息服务单位与用户改变接受信息服务的观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满足文献需求为主, 转移到以满足知识信息需求为主、以知识开发服务为主要功能的模式。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单位服务模式, 其主要特点有:

2.1.1 开放型服务模式

信息服务单位开始突破围墙, 跳出固定场所, 主动接触社会, 摆脱了传统文献处理的限制, 在信息的采集、加工、组织、服务方面, 面向网络环境, 以新的方式组织、控制、选择、传播信息建立了辐射型的开放服务系统。例如:国家图书馆利用网络环境和设施, 扩大读者范围和领域, 在电子阅览室开展各项网络信息服务, 每天上网浏览图书的读者已达50~60万人次, 是每天来馆读书的读者的几十倍。

2.1.2 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信息服务单位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 在完成公益性服务的同时, 开展各种类型的有偿信息服务, 已经得到社会和读者的认可。不仅可以弥补国家投资的不足, 也可以促使图书馆有自我生存的自身发展能力。

2.1.3 主动型服务

面对社会的信息需求, 信息服务单位的服务已经开始走出向社会、面向需求、上门服务。工作人员主动与用户联系, 了解需求, 采用新的服务方式, 主动为读者服务。例:清华大学图书馆聘用专业人员为学科馆员, 提高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质量, 主动为教学科研服务。

2.1.4 针对型服务

随着信息社会的建立, 信息服务单位开始冲破传统服务模式, 紧密地配合社会需求, 提供特色服务, 有针对性的服务, 不断提高读者的满意率。例如:国家图书馆强化为政府立法决策服务, 在近两年的“两会”期间, 24小时全方位服务。上海图书馆主动向政府机关定期提供城市建设、市场发展等宏观决策性信息。

2.1.5 多样型服务

现代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 摆脱传统的服务方式, 摒弃单个、重复、被动、琐碎的手工服务。把服务模式从“单纯服务型”转变为“服务经营型”, 把服务推向市场, 开展信息的深加工, 如代查、代检索、代翻译、代办手续、代复制、联机检索、光盘检索、联机目录查询、网上专题信息服务等。提供信息资源的范围和载体更广泛。图书馆从文献资料的收藏者和提供者, 转变为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开发者和提供者。例如:天津图书馆、东城区图书馆实行的会员制借阅方式, 国家图书馆为政府机关、重点大学送信息上门。

2.1.6 知识密集型劳动

信息社会需要信息的深层次加工, 信息服务单位开始从以文献单元的加工, 深入到以知识单元为主的加工, 信息服务单位的服务工作将从借借还还的服务, 转移到多层次信息咨询服务, 有更多的工作人员从事信息的组织, 直接参与市场, 成为信息技术的中介, 在信息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增加智力投入。产生了新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 被称为“网上信息员”、“网上导航员”、“网上冲浪员”。例如:国家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人员在网上提供各种类型的文献信息, 为各种专业网络公司提供专题信息。信息服务人员已经从简单的劳动, 转向智力型劳动。

2.1.7 产业型服务机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原有的公共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等机构从单纯公益型向以公益型为主, 经营型为辅的服务机构。新型的信息服务机构, 以生产和经营信息产品为主, 出现以经营型为主的服务机构。例如:中国科技信息所的万方数据公司、中国知网等。

2.2 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类型的变化

网络环境的变化使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类型也发生了变化, 不但提供基本的信息服务而且还开发一些信息用户感兴趣的信息服务类型, 主要有以下几种:

2.2.1 多元化的信息服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 信息载体多元化, 信息需求多元化。信息服务单位可以提供读者随时浏览、查询各馆藏信息, 如馆藏量、复本量、新书通报、最新期刊目次等, 读者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预约、续借、信息查询、推荐书刊及对所需信息进行下载、打印等。所有这些服务, 可以使读者很方便地获得所需的信息。

2.2.2 个性化信息服务

所谓个性化信息服务, 最直接的概念就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一种服务类型。即根据用户提出的明确要求, 或通过用户个性、习惯的分析而主动向用户提供其可能需要的信息和服务, 也是培养个性, 引导需求的服务。其根本就是尊重客户, 研究用户的行为和习惯, 主动地向用户提供其可能需要的信息服务, 这种服务首先应该是能够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用户可以定制传送到计算机上的信息, 在需要的时候查看, 甚至可以离线阅读。它是在了解用户信息需求和行为方式的基础上, 通过用户的自助服务, 使用户接触到所需的相关信息和感兴趣的知识内容, 以节约查找时间, 提高效率。

2.2.3 一体化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模式一体化是网络环境下最理想的服务模式。这种服务能提供最直观和最直接的全文信息浏览、数据文件下载、信息传递和专门信息咨询, 还包括信息发送、网页制作、P P P投入等网络服务。对信息用户而言, 因它能集参考咨询功能、文献检索功能和文献提供功能于一体, 即可以使用户实现从查找文献的线索到及时索取全文的无缝连接, 形成一体化的检索方式, 因而是最理想的服务模式。

2.2.4 信息导航服务

由于网上信息资源纷繁复杂, 缺乏合理整合与控制, 而且各种信息源的地址也经常变化, 读者虽然能很方便地接触到各种信息, 却难找到最需要的、最有价值的信息, 因此, 图书馆就应该帮助他们把这些数量庞大、高度分散的网上信息进行合理开发, 并加工整序, 形成有专业特色的网络信息资源的导航系统, 使广大读者能按照导航, 方便快捷地找到所需的信息。

2.3 联合服务以实现共享

2.3.1 多馆联合服务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一些单馆系统由于重视环境需求, 其功能开始向外延伸。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访问网上人信息服务系统, 用户不用到馆就可以决定如何来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使用户感到更为方便。但是, 如果一个地区性网络上有多个图书馆或文献信息单位, 用户对网上同一类型服务单位的诸多不同服务方式亦会感到不便。面对这种现实, 发展网络环境下多馆合作可以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社会化, 实现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共享。

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共享, 即成员馆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不仅包括文献资源建设的综合协调、数据库建设、共享网络的维护, 还包括业务交流与合作。图书馆的情报服务, 其实质上是一种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又应当走联合的发展道路。联合的道路是指图书馆与同类性质的信息机构加强横向联系, 互相沟通, 互通有无, 联合作战。

2.3.2 多馆联合的服务方式

多馆联合的服务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网上联机联合编目

联合编目能适应网上书目资源共享与单馆资料管理的需求。一种较好的系统结构是采用客户/服务器技术的分布式体系结构。

(2) 网络联机查询服务

联机查询应能给用户提供一致的查询界面, 并能动态地反应图书资料的管理状况。

(3) 网上馆际互借

馆际互借可通过建立网上预约功能、馆际互借请求传送、对管理人员实时提示馆际互借请求信息等来实现。

(4) 网上采购协调

除书目信息查询能够反映采访信息之外, 还应建立统一的多馆采访政策库, 按学科的采访强度库等。

随着技术设施配套的完善、文献信息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管理水平的改进等, 多馆联合作业系统将由浅入深, 逐步地实现和发挥网络环境下多馆联合作业系统的功能, 实现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共享。

2.3.3 网络环境下的联合服务与共享

针对某一个特定的用户来说, 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数字资源相互配合, 在网上形成信息资源体系, 使其仿佛面对一个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庞大信息资源库。网络环境下, 每一个机构只是网络整体的一个节点或一部分, 当一个信息服务机构的收藏转化为文献数据库并提供网上信息服务时, 其他的机构再把相同的资源进行加工上网就没有意义。

在网络环境下, 为了实现更广泛的资源共享, 信息服务组织趋向联合化与协作化。其联合协作的模式有:国际信息服务机构间协作、国际公司合作、国内系统内各单位间协作、地区间的联合、国家与企事业的联合以及多元联合等。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协作, 为信息资源共享创造了条件, 资源共享的结果, 又极大地满足了用户对信息的多种需求。

总之, 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 信息服务单位除了联合协作还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信息服务单位要发挥自身的优势, 将馆藏信息资源与网络信息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 即提供传统的信息服务也提供网络化的数字信息服务, 并通过多种信息服务模式来使用户充分共享现有的信息资源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 使用户能真正享受到高效、快捷、可靠的信息服务,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祁延莉.信息检索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

[2]曾丹.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共享与管理.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6 (1)

[3]王晓丹.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享与信息服务模式探讨, 图书馆学研究.2004 (3)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资源共享探究 篇9

关键词:网络环境,图书馆,发展,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互联网事业在我国蓬勃开展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 权威范围内, 在进入21世纪以来, 产生的总体信息量是人类文明开始之后全部信息量的总和。对于数据的应用和筛选, 首要问题就是对成本的考虑, 如何能够在保证资源的利用效率不受影响的同时, 节约使用资源, 成为当今社会上的讨论热点。

一、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是图书馆发展的前提

1. 什么是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资源共享。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是指各级各类图书馆通过网络连接系统, 根据用户对社会信息的需求, 使用计算机、通信、电子、多媒体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 对各馆藏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综合协作开发与利用的活动。网络资源的建设是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服务的根本所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人类社会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种情况下, 对信息资源的共享就成为提高生产力的重要要求之一。只有通过网络的方式对图书馆信息服务进行有效的管理, 才能够通过文献资源的远程服务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

2. 当下的图书馆资源共享。

从21世纪至今, 我国高校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事业蓬勃开展。图书馆作为高校重要的信息资源服务单位, 自身的网络化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经过长达十数年的发展, 现阶段已经形成了高效的网络化共享平台。但是应注意的是, 由于我国高校自身经营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对数字化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开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可以说, 我国高校就目前的发展水平来说, 无论是管理思想还是硬件水平, 都无法满足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实际需求。尤其是信息服务功能过于单调, 资源的多样性严重不足, 馆藏资源无法完全实现共享等问题, 对我国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限制作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针对不同高校的实际情况, 进行有效的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 通过网络的应用来实现资源的互补, 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对社会读者的实际需求做大最大限度的满足。尤其是对我国偏远地区的读者的阅读需求的满足, 构架一套高效率的高校数据共享平台, 更是意义非凡。现阶段,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资源获取形式, 还是以传统的纸质书籍为主要载体, 而且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 由于图书馆彼此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资源共享模式, 所以很多图书馆都各自为政, 没有通过对资源共享平台的参与获得相应的数据支持, 而一部分图书馆虽然可以对其他图书馆开放, 但是由于种种权限上的限制, 即使在别的图书馆能行。这种情况下, 只有高校内网用户对图书馆信息才拥有访问权限, 极其严重地限制了我国图书馆资源的共享。

3. 网络环境已成为信息共建和共享发展的必要之路。

现阶段,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展, 我国高校整体规模和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 但是由于每一个图书馆受到资金和馆藏面积等众多因素的限制, 不可能实现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的全面覆盖, 这样就导致了图书馆为不同种类用户提供服务的能力受到限制, 与此同时, 对于一些比较热门的资源, 大部分图书馆都进行了多套购买, 这样就对资源造成了浪费, 而对于专业性极强的, 但是用户较少的信息资源的购买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因此, 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平台, 无疑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网络环境方面影响到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

1. 网络技术为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给予了平台。

现阶段我国的互联网事业发展迅速, 除我国少数偏远山区之外, 网络基本上已经可以覆盖全国, 在20世纪末期, 我国就开始实行校校通网络建设, 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利用提供了相应的便利, 对我国高校建设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 网络技术的成熟, 也给图书馆项目的开展作出了一定的共享, 尤其是IPV6等技术的出现, 更是使得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变成可能。IPV6技术作为网络成熟技术的一种, 为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平台的搭建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持, 通过这种技术每一台计算机都能够有效地对资源进行获取, 除此之外, 由于Web2.0的出现, 使得数据传输的多媒化、人性化和互动化成为可能。IPV6技术的成熟, 给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共享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这种技术提供的高水平的信息资源共享服务, 对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搭建了一个高效的技术平台。

2. 我国对信息资源的使用缺乏重视。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工作中, 对于硬件条件的重视导致了软件资源的严重短缺, 体现在操作平台上, 就是对人性化操作的忽视, 很多版本的高校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中, 包括书签、浏览记录等重要功能都没有实现。就现阶段发展情况来说, 大部分高校宁愿花费大量资源用于对硬件设备的更新也不愿意购买正版的人性化软件, 这就导致了高校信息共享平台的实际可操作性能难以满足读者对信息资源的实际使用需求。而对软件购买的兴趣不足, 也制约了我国计算机行业对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平台软件开发的热情, 形成了严重的恶性循环。此外, 由于数字信息的传播通过网络实现了高效率传播, 所以盗版问题非常严重, 对高校整体的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就我国现阶段的信息资源共享网站的发展情况来说, 大量的原创网站由于非法盗版行为而濒临倒闭, 对信息行业的整体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而我国眼前的各个部门, 虽然对资源的重视程度有大幅度提升, 但是还没有对资源共享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认识, 尤其是对资源共享对本机构的重要作用更是没有给予必要的重视, 对信息资源产业的发展形成了阻碍。

3. 个别馆员思想理念的落后阻碍了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

图书馆的网络化进程, 对传统的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网络化的图书馆中, 由于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使用数量将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所以部分地图书馆管理员认为随着网络化进程的加快, 将会导致自身工作的丢失, 所以对网络化行为并没有给予积极的努力。实际上, 图书馆资源的网络化进图书馆建设工作中, 并不会对馆藏管理人员的工作造成过多的影响, 更不会导致其失业, 只是对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进行调整, 因此, 管理人员应重点从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入手, 把自己培养成多方向的复合型人才, 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将会成为日后图书馆管理人员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三、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对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共建与共享

1. 制定法律, 提供保障。

法律制度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工作的展开的意义无疑是非常巨大的, 只有在相应的法律法规的保护之下, 才能够对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进程中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 因此, 如何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 成为保证信息资源不被盗用的重要要求。

2. 政府投资, 制定规划。

图书馆的数字化进程, 将会是一场投资大、耗时长的艰巨工作, 其间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 必须有政府的支持, 只有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大量的资金才能够对我国的图书馆数字化进程提供必要的帮助, 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对数字图书馆的共享平台的搭建。就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说, 我国已经形成了万方、知网、龙源等大型数据资源库, 但是对于出版刊物的资源共享力度, 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读者的实际需求, 但是由于兴建大型数据库的资金投入是非常巨大的, 所以, 只有政府作为主要的投资方, 才能够对这项公益性质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必要的动力。

3. 各级动员, 快速建设。

对于信息化的图书馆的构建工作, 势必要有一群高水平的技术人员的支持, 我国的数字图书馆平台的搭建工作, 资源整合问题一直是一个难以跨越的高峰, 笔者认为, 对这一问题的解决, 应该利用现有的图书馆管理人员作为主要开发人员, 当然, 在此之前, 需要对参与构建平台的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进行相应的培训和整合。

4. 及时更新, 拓展资源。

对未来将会产生的无限的信息资源, 要求共享平台的搭建过程中, 必须重视对未来信息资源的更新工作, 如果对现有的图书信息整理、加工的速度反而落后于新图书的出版速度, 那么共享平台的搭建, 就永远不可能满足读者的实际需求。

总之, 图书馆资源的网络化共享平台的搭建,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图书馆摆脱现状的唯一出路。网络条件下实现图书馆资源的共享, 也就是通过网络对各级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实现共享, 不同图书馆之间, 利用网络的高效率信息传播特性, 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资源的优势互补。共享平台的搭建, 对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 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尤其是对我国不同地域之间的信息交换以及偏远地区读者的信息资源需求的满足都是非常重要的。要建立科学而实用的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机制, 那就应该在有关机构的统一领导调控下, 各级图书馆实施统一的标准, 实现统一大联盟。概而言之, 为了保证信息资源能够充分地发挥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就必须重点考虑在当前形势下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只有上下齐心, 通过对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逐一解决, 并且在管理工作中增添适当的创新成分, 才能够在新形势下为我国的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进而对社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1]潘梅.大学图书信息资源的有效提供与成功获取[J]文教资料, 2009 (17) .

[2]来有为.促进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政策研究[J].中国信息年鉴, 2006.

[3]徐斌.高等院校数字图书馆网络构建研究[J].现代情报, 2009 (7) .

网络环境下科技信息资源建设探析 篇10

关键词:网络,科技信息资源,探析

科技信息资源作为一个发展的动态体系, 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其综合与分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 科技信息资源分化为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 科技信息资源的构成、管理和服务将相应发生根本性改变。因此, 及时了解网络环境下科技信息资源建设现状与趋势, 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建设和利用科技信息资源显得尤为迫切。

1 科技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

上世纪90年代以后, 随着因特网等技术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壮大, 无论是出版界、图书情报界, 还是广大读者, 已开始从传统的印刷型文献转向电子数字文献出版、收藏、使用, 使得文献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发展趋势十分迅速, 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因特网时代。我国信息资源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起步较晚, 但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08年6月底, 我国网民数量达2.53亿, 首次大幅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 但我国信息资源建设依然落后, 科技信息资源建设滞后, 并呈现以下特点:

1.1 资源分散, 共建共享程度低

科技信息涉及面很广, 既要面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 还要服务于科研人员、社会大众。目前科技信息资源分布较散, 就其公共图书馆、高校、科研院所三大主体而言, 各自系统的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中, 大都存在缺乏总体规划、统一设计, 资料编码格式不一, 也存在各自为政, 重收藏、轻使用等现象, 导致重复建设严重、使用效率低下, 资料资源难以共享, 信息难以有效集成等现象。而且公共图书馆、高校、科研院所分别隶属于文化、教育、科技三个不同上级主管部门, 目前尚缺乏专门的领导机构, 对三大系统信息资源建设进行规划和协调, 以致各单位在进行信息资源建设时习惯于从本馆、本校的角度去考虑需求, 有时就是本系统内部也不能充分协调, 出现各自为战的现象, 共建共享程度非常低。

1.2 特色缺乏, 个性化服务不足

目前大多数公共图书馆、高校、科研院所都是通过购买万方、维普等机构的镜像、全文等来形成自己的数字科技信息资源, 这导致各个单位的科技信息资源同一化严重, 资源缺乏特色, 不能发挥单位本身的优势。公共图书馆、高校、科研院所三大系统虽然各有自己的一些特色收藏, 但没有形成各自的信息资源体系, 信息资源不足, 特别是一次信息资源覆盖率低, 有些学科或类型实际处于空白或极其薄弱的状态。特别是目前图书情报机构的职能建设已转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阶段, 个性化信息服务日益成为国内外行业研究的热点, 而我国对此项研究的工作开始于本世纪初, 国内各情报机构的个性化信息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 没有形成完整而系统的体系, 各种有特色的服务更是缺乏。

1.3 外刊锐减, 国外信息保障低

印刷型文献资源, 特别是国外科技文献, 目前依然是我国科技人员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加入WTO后, 我国各图书情报机构必须通过正常的贸易渠道来取得国外原版报刊, 而订阅印刷型原版外刊的价格昂贵, 是影印刊的10倍以上, 且价格每年都大幅度上扬, 许多图书情报单位无力续订原有影印外刊品种, 只得大量削减外刊品种。外刊订购数量的减少, 使得原本就非常薄弱的外刊保障体系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国外文献的订购率严重滑坡。

1.4 人才馈乏, 服务水平待提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科技信息服务人员的工作内容与高新技术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新技术兴起必将对服务人员提出新的要求:信息资源的开发则要转向文献信息的深加工和信息产品的生产上来, 把各种纷繁杂乱的信息筛选、整理、加工之后提供给读者, 以满足网络环境中的用户对信息需求从整件文献深入到具体的知识单元的需求。将知识与高科技手段紧紧结合起来, 使之融为一体以满足读者的要求是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目标和追求。网络环境下开展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必须具有一支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作后盾。而目前, 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等各方面制约, 除高校外其他科技信息服务机构都难以吸收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人才, 现有的高职称的研究人员年龄普遍偏大, 对采用信息化手段有畏难情绪, 阻碍了科技信息信息资源的建设和推广, 相应地制约了服务水平的提高。

2 网络环境下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的发展趋势

网络环境下的科技信息资源服务一改传统的信息服务中局限性、被动性、封闭性和效率低下的不足, 向着共享性、主动性、开放性、时效性和高效率的方向发展, 科技信息资源建设越来越呈现精品化、专业化、品牌化的趋势。

2.1 科技信息资源需求的精品化

科技信息资源网络化在给人们提供了巨量科技信息资源的同时, 跟随而来的是巨量的科技信息垃圾。重复的、低水平的网络资源会不仅占据人们绝大部分的网络时间, 而且使人们难以找到有价值的科技信息。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对今后的科技信息服务起决定性作用的将是质量而不是数量, 是深度而不是面面俱到, 是系统有序而不是名目繁多, 科技信息的需求日益成精品化趋势。我们知道, 在产品供应短缺的时代, 数量是最重要的, 但在产品丰富的时代, 产品的质量和品牌才是最重要的。因此, 有实力的科技信息单位将会集中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来推行精品战略, 而信息服务的内在价值也主要取决于信息开发者的智力和财力的投入。

2.2 科技信息资源建设的专业化

在科技信息资源爆炸式增长的今天, 粗而广的科技信息服务会最先被淘汰, 原因是这种类型的服务内容可以很容易的在互联网上得到, 但又不能给信息资源用户以帮助。基本上都是一些公开的信息, 没有什么价值。实际上, 任何有价值的科技信息资源总是与某一专业技术知识分不开的, 其所包含的专业技术知识的新颖性和唯一性是衡量科技信息服务价值的重要尺度。各科技信息服务机构知识侧重点的不同则是其抵御激烈竞争的重要法宝。因此, 科技信息服务机构要想提高其服务质量并赢得市场, 办法之一就是使自己提供的科技信息资源专业化, 将目标集中到自己熟悉的行业领域中, 集中到特定的用户群上, 利用特色的信息源和专业的技术优势来进行科技信息服务, 通过专业化来提高服务的深度和质量, 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可以说, 走专业化道路是现代科技信息服务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2.3 科技信息资源运营的商品化

在传统科技信息服务里, 科技信息服务大多是公益性的, 付费很少甚至是免费。但现在真正有价值的科技信息资源肯定是有成本的, 包括科技信息资源的来源成本以及科技信息服务业本身的高投入, 如高昂的硬件 (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备) 和软件 (数据库等) 投入以及较高的人力资源成本决定了科技信息服务业的商品化是必然的趋势。而一些常规的、公益性的科技信息服务单位一般只能提供公开的、含金量低的信息, 而一些真正有价值的科技信息资源则必然是商品化的。

2.4 科技信息资源竞争的品牌化

在将来, 科技信息服务行业肯定是强者愈强而弱者愈弱。强大的科技信息服务单位有资金、有人才、有强大的用户网络和很好的信息服务的各方面的保障, 从而越来越强;然而一些弱势的科技信息服务单位由于财力、资源和人才等的限制导致用户有限, 用户有限又限制服务单位财力、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发展, 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最终导致弱小的服务单位被兼并或淘汰出局。而最终能得以生存下来的科技信息单位则可能成为几大品牌科技信息服务单位。

3 网络环境下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的对策与建议

3.1 统一规划协调, 促进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在当今数字时代, 科技飞速发展, 知识更新加速、信息资源品种和数量急剧增加, 特别是在电子出版物大量涌现, 而各科技信息资源服务单位经费增长有限的情况下, 建立一种协调机制, 整体规划、科学采集、合理配置并共享各类科技信息资源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国家和省市应建立一个跨系统的管理协调机构, 根据本区域的发展目标和科研的需要, 统筹规划各种类型载体的科技信息资源, 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和统一管理, 指导本区域的科技信息资源的建设。建立科学的标准和规范体系, 同时重点扶植若干个专业科技信息资源中心承担为全国服务的任务, 进而一定程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3.2 明确服务方向, 着力建设特色信息资源库

科技信息工作必须转变观念, 面向经济主战场, 面向市场, 着力建设特色信息资源满足用户的需要, 并在为用户服务的过程中获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使得资源共享成为现实, 大众化资源随处可得, 而特色化资源则成了稀有之物, 特色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已经成为各科技信息资源服务机构的立足之本。网络环境下科技信息资源建设更注重信息资源结构的优化、突出本单位重点, 形成自己的特色, 要自动地将本单位科技信息资源建设纳入本地区、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网络之中, 通过建立各种专业信息资源中心, 使本单位信息资源建设特色化, 形成自己的特色信息资源。通过共享与协作, 有计划、有步骤地在一定范围内使科技信息资源中独具特色的资源数字化, 建成特色信息资源数据库。同时要集中本单位优势, 重点建设特色资源, 保其系统性和新颖性, 使其处在某类信息资源垄断地位。

3.3 创新服务模式, 切实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所谓个性化服务, 就是指在数字网络环境中, 信息服务在保障用户隐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 以用户定制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满足其个性需求的内容。网络环境下, 用户面临的是一个未经整序与加工的巨大的信息资源的海洋, 这些信息资源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也使用户陷入信息的海洋中无法自拔。用户需求的多样性、独特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成熟, 尤其是人工智能、信息检索、信息过滤技术、信息推荐等的出现, 为科技信息资源服务机构提供主动服务、个性化定制服务提供了契机。要针对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计算机普及及利用程度不同、信息传播媒介的多样化等特点, 必须改变过去单一的服务模式, 通过个性化定制服务适应科技信息资源用户多样化需求, 加强信息服务机构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和联系, 提高科技信息资源服务效益和水平。既要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 又要考虑不同用户的客观条件加工成不同的信息产品。可以利用各种不同的信息媒介, 提供各种可能的服务, 满足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

3.4 打造核心支撑, 培育科技信息服务人才团队

21世纪是技术的时代, 也是人才的世纪。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为适应今后网络环境下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的需要, 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培训手段, 建立开放的交互电化教育网络, 以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型的方法, 培养满足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和深层次服务需要的图书情报专业人才。一方面通过与大学合作, 进行在职人员的专业培训和颁布资质证书的委培。同时, 广泛开展读者教育和用户培训。另一方面修改完善科技信息情报人员工作相适应的人才评价体系, 使从事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开发和服务人员的能力及劳动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 改善其工作和生活条件, 使科技信息情报工作真正能吸引到高层次的人才、留住业务骨干。

参考文献

[1]刘春仙.浅析网络环境下科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22) :118-119.

[2]吴飞翔.网络环境下浙江省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之浅见[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3) :54-54.

[3]马玉香, 李红.网络环境下科技信息资源的服务与思考[J].地震科技情报, 2001 (9) :47-49.

[4]尚佩茹.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应高位切入——四论省级科技信息服务机构的生存与发展[J].情报杂志, 2004 (10) :114-115.

[5]杨宇, 许明金.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模型——湖南省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成效分析[J].现代情报, 2008 (6) :189-192.

网络资源环境 篇11

【关键词】高校 网络化图书馆 建设 相关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311-01

网络信息资源已经十分庞大,成为了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成为了图书馆的一次改革。高校网络化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深入推动了图书馆服务的变革,其主要包括知识资源的共享、服务模式的更新与服务的改善。随着信息技术推动高校网络化图书馆的发展,网络化图书馆其关注的中心已然改变[1]。网络化服务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重点,高校网络化图书馆作为高校中教学的信息服务核心,更是走在网络化服务的前列。

1.高校网络化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特点

高校网络化图书馆作为传统性图书馆的进化,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只有与时代相接轨,与高科技相互联系,才能将图书馆管理带入国际化快速发展的模式,根据高校网络化图书馆特点来发展、完善图书馆与科技之间的联系,其网络化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特点主要为:

1.1 储存简便

网络化图书馆信息储存较为简便,其占用空间小,并且不易损坏[2]。网络化图书馆主要是把信息以网络化形式加以储存,一般储存在电脑光盘中。而传统图书馆中一些原始的比较珍贵的资料,由于长时间的查阅会形成磨损,学生很难看到,网络化图书馆就避免了这一问题。

1.2 检索方便

网络化图书馆信息查阅检索比传统图书馆方便。网络化图书馆配备的电脑查阅系统,读者通过检索一些关键词,就可以获取大量的相关信息,并可以通过筛选,快速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以往图书资料的查阅,都需要经过检索、找书库、按检索号寻找图书等多道工序,繁琐而不便。

1.3 查阅方便

传统图书馆查阅信息时,在去图书馆的路上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网络化图书馆则可以利用互联网迅速传递信息,读者只要登陆网站,进过筛选,即可以在几秒钟内看到自己想要查阅的信息,这种便捷是传统图书馆所不能比拟的。

2.高校网络化图书馆相比于传统图书馆的优势

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是以馆内藏书为主要信息源,藏书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增加,这便加重了书籍的管理工作,也需要更大的场地来存放书籍,对图书的防潮、防火、归类整理等工作增添了负担。网络化图书馆并不是实体性的图书馆,是以网络化科技为基础,以国际资源库为支撑,利用智能检索技术手段通过宽带高速网络传输通道将需要的信息快速传输到师生手中[3]。同时,网络化图书馆更新快,各高校会针对学校师生研究领域制订国际期刊,使得师生能够快速地找到最前沿的书籍、期刊和文章。随着国际科学的同步化,需要的信息也更加广泛,“新、快、多”成为网络化图书馆最大的优势[4]。

网络化图书馆这一媒介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提供了便利的搜索查询条件,这些相对于图书馆管理者带来了新的工作,需要为网络化图书馆这些丰富资源维护、更新和升级。同时,高校网络化图书馆也是一个多媒体的技术平台,除了可以继续阅读传统的纸质版图书外,还可利用强大的多媒体优势来阅读网络化图书,使广大学生能够更轻松地掌握知识。

3.高校网络化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构建

3.1 知识库建设

针对网络化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高校网络化图书馆应结合高校教学和科研的需求、馆员素质、馆藏资源和经费等实际情况,制定发展目标,稳步加强高校网络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技术资源建设,提高图书馆的知识库水平。

网络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网络化图书馆一方面是图书馆传统查阅技术的延伸,另一方面更是一个研究型的移动图书馆,主要以学生、教师等服务对象,去构建一个完全基于网络环境的新型虚拟的图书馆,从知识库资源、服务模式与理念[6]。信息资源的共享为网络化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核心,为适应高校网络化图书馆发展的趋势,并以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为宗旨,高校网络化图书馆应通过相互合作的方式联合起来,充分发挥各个图书馆的人才优势和馆藏特色,为有用户提供更为专业化的咨询服务。

3.2 人力资源建设

随着网络化、网络化、信息化的迅速发展,高校网络化图书馆逐渐打破了传统的工作模式,向现代化的工作模式转换[5]。作为新型的大学图书馆,需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人才团队,这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更好地为各所高校教学科研服务。为建设好高校网络化图书馆,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真正实现高校网络化图书馆的职能,馆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高校网络化图书馆是高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做好图书馆工作也是为高校的建设做贡献,为培养合格的人才做奉献,全体馆员应以馆为家,以馆为荣,热爱自己的工作。

3.3 创新性思维构建

创新性思维构建是网络化图书馆的特色主题。集成广泛地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与相关性服务,对数字型图书馆进行创新组合模式,构建丰富的资源内容做到让用户满意的特定的网络化图书馆。在网络化图书馆开发的最终阶段,要能够提供给用户的一个界面独特统一、功能连贯方便的应用系统。独特统一指的是,要让用户对使用的资源和服务是出于整体,而不是来自各个分部的网络化图书馆系统,在要有自己特色的同时又能够保证资源的统一性和整体感,充分体现出学校特有的精神面貌;功能连贯指的是,在使用资源时,寻找资源、缩小资源范围、下载资源等一系列的过程中要紧密相连,操作简单、快速,最大效率为用户提供所需信息。

总结:

本文首先简要的分析了网络化图书馆的特色和优势。再次,分析了高校网络化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构建,其重点从加强知识库建设、人力资源与创新性思维建设三个方面着手,全面探索网络化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途径。本文的侧重点主要是高校网络化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构建。希望对其他高校网络化图书馆的构建能够起到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郭晶等.从网络化图书馆管理体系建设看未来发展[J].网络化图书馆论坛,2010(3):15-26

[2] 任青.成本效益原则下的复合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J].情报资料工作,2005(5):84-87

[3] 刘素清,李晓东.数字环境下文献资源建设的再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6):14-18

[4] 钱红.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探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8,52(12):103-106

[5] 颜惠平.浅谈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员素质的提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13):51-52

作者简介

网络资源环境 篇12

一、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内涵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 信息资源共享的概念就已在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界引发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将“图书馆资源共享”定义为:在一些图书馆之间形成合作、协作、协调关系, 旨在提高图书馆的经济及社会效能, 共享实物、人员或资金等图书馆资源的全部活动, 其中包括馆藏典籍、图书馆目录、馆员专长、存储终端和微机等硬件设备。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人类社会知识信息的爆炸式增长, 都迫切地要求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在网络环境下实现新一轮的整合、发展。相应地,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资源共享定义则应发展为:通过互联网技术, 各级各类图书馆根据读者对于文献信息的需求, 建立馆藏文献信息资源间的综合开发协议, 利用计算机、数字通信、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构筑跨越地域限制的馆际文献资源综合化平台, 为用户提供实时检索和文献的远程化传递。

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内容

1. 文献实体共享。

文献实体共享是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最早的方式, 起初表现为馆际互借的服务形式。馆际互借, 是指在读者需求的基础上, 依据馆际文献交流利用的合作协议, 以邮寄、快递等实体文献传递手段进行的文献利用活动。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传递服务是在馆际互借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形式。首先, 馆藏书目查询手段更新, 图书馆可利用OPAC检索其他馆的书目信息;其次, 文献传递手段发生变化, 经数字化转换的电子文献传递更加快捷、便利。

2. 书目资源共享。

联机联合编目是网络环境下特定区域内的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出版发行部门之间协作编排书目文献, 共同使用编目数据的重要措施。实现书目资源共享, 能够避免图书馆重复劳动的发生, 对于统一文献信息著录格式有着重要意义。

3. 图书馆业务共享。

第一, 虚拟联合参考咨询。随着Internet的普及与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参考咨询服务已成为图书馆服务中最具活力的一项工作, 专家能够直接“面对”读者, 在线提供参考咨询服务。它充分借鉴了电子商务中在线客户服务的成熟经验, 采用了公告板、BBS、常见问题解答数据库、网上实时咨询服务等数字参考服务, 成为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窗口。第二, 个性化服务。网络环境下, 读者可借助于以“My library”为代表的图书馆集成服务界面接收图书馆资源共享信息, 该方式的特征表现为:首先, 这是信息资源一体化的服务方式。经过图书馆馆际文献资源的标准化整合, 用户检索查阅得到无缝透明的统一资源馆藏, 而非异构性明显的分散资源。其次, 信息内容实现了深度加工与综合鉴别。除全文文献检索外, 图像合成、影视解码等也成为读者信息服务的重要内容。

三、网络环境下加强图书馆资源共享建设的措施

1. 资源建设方面:

满足全社会各层次的信息需求。第一, 建构完善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图书情报部门应建立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组织协调机构, 合理布局区域文献资源, 分工协作, 以奠定资源共享的保障基础, 解决文献资源的及时更新问题, 力求使图书馆的有限经费实现最优化利用。如采用CASHL期刊联合采购模式;组建文献采访业务网络交流平台;依照书目采购补充缺藏等。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沟通协调功能, 全面规划、合理配置信息资源, 形成馆际文献资源间互通有无、互相补充的良性循环。第二, 加强馆藏联合书目数据库建设。图书馆应统一采用CNMARC标准、LCMARC标准构建馆藏书目数据库, 并利用现有的标准书目数据源如CNMARC数据光盘, 完善书目信息数据库, 并积极参与区域性、全国性书目数据库的建设, 实现书目资源共享, 便于读者用户对信息资源的检索。第三, 推进各地图书馆的馆藏特色数据库建设。要做到资源共建、资源共享, 就必须要求成员馆各自发挥优势, 建设出具有地域文化或专业特色的数据库, 分担联合采购的任务, 整体规划, 以降低图书馆数据库建设过程中的冗余和浪费。

2. 知识服务方面:

推陈出新, 适应数字化信息服务需求。第一, 加强文献传递服务。网络环境下, 要实现“5A理论”所提出的“一站式”文献传递服务, 关键在于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数字化转换, 提高数字化文献信息的传递比例。Email、VPN远程登录、网络传真等都是文献信息数字化传递的重要手段, 印刷型、光盘型文献传递也是一种有效的补充形式。第二, 加强联合参考咨询服务。随着图书馆资源共享建设的推进, 读者用户的范围也拓展至图书馆联盟范围内, 参考咨询服务也应体现特色馆藏资源的专长优势, 经咨询管理系统将不同的问题分配给相应的图书馆, 由更多的图书馆联合提供网络参考咨询, 进一步整合图书馆文献资源, 提高资源共享的有效性。参考国际化的合作参考咨询服务程序, 我国图书馆服务中的联合参考咨询可以引入商业领域发展成熟的部分在线咨询系统。第三, 建立读者用户的个性化定制服务。用户满意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最终归宿。图书馆在深入掌握用户信息需求的基础上, 要注意用户潜在信息需求的发掘与引导, 技术层面上要构建稳定、交互功能广泛的个性化服务系统, 为用户提供在线馆藏资源目检索、图书借阅情况查询;提供个性化定制的服务, 使用网站页面展示如个性化检索、个性化推荐、专家咨询等服务, 提供可选择性服务组合。

参考文献

[1].赖辉荣.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形态之比较[J].情报资料工作, 2009.4

上一篇:商务谈判中倾听的技巧下一篇:脑性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