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报纸的可读性

2024-05-09

增强报纸的可读性(精选7篇)

增强报纸的可读性 篇1

摘要:标题是整个新闻的“眼睛”, 只有这双眼睛有足够魅力才能吸引人去阅读她。在如今各种媒体新闻竞争的时代, 报纸新闻的地位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所以报纸新闻需要做到“精益求精”, 稳中求胜。俗话说, 看书看皮, 看报看题。一篇好的新闻, 它的标题的可读性必须要很高。本文分析了现报纸新闻标题撰写的误区, 从而提出了报纸新闻标题功能的可读性的创新方案。

关键词:报纸新闻,新闻标题功能,可读性研究

一、引言

标题是整个新闻的“眼睛”, 只有这双眼睛有足够魅力才能吸引人去阅读她。俗话说, 看书看皮, 看报看题。一篇好的新闻, 它的标题的可读性必须要很高。随着速读时代的来临, 在青年群体中, 电子式媒体新闻很大程度上替代了报纸新闻, 报纸新闻进入了恐慌时代。所以记者们都纷纷使出“绝招”在题目上大做文章, 从而希望吸引读者眼球, 但这引导报纸标题的撰写走向某些误区。要纠正这些出现的错误, 在不失新闻真实性的条件下创新设计报纸标题, 精益求精, 稳中求胜。

二、目前报纸新闻标题撰写的误区

(一) 长标题使用不当

在目前的报纸标题板式中, 长标题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许多本来应该属于多行题的, 现在为了做成通栏的横题, 也强行并作一行, 从而使标题越来越长。实际上太长的标题, 不但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兴趣, 还很可能造成读者的视觉疲劳, 而没有了读下去的兴致。这是报纸标题撰写上一个很大的误区。实际上长标题的信息量很大, 给一些时间有限的人群阅读带来了方便, 但是要长得“有度”, 长得“有料”, 不要为了“长”而“长”。

(二) 标题设计不全面

报纸的阅读人群主要是上班族和老年人, 这涉及各个年龄阶段的人, 现在一些报社媒体为了文章独特性而报纸新闻标题写的特别复杂, 很难懂;或者有些标题中出现的一些词语在年轻人中很流行而老者看不懂, 或是使用比较“复古”的专业术语年轻人不明所以。报纸标题不全面就会使得一部分读者的理解不到位, 新闻就没有完全发挥存在的作用。

(三) 滥用网络名词

不少新闻标题以借用网络流行语来吸引读者眼球, “打酱油”、“山寨”、“史上最牛”、“神马”等等一系列网络词, 在媒体新闻标题中比比皆是, 报纸新闻标题中也随处可见。运用这些网络流行词有时候确实可以给标题增加色彩和趣味性, 起到吸引观众眼球的效果。但是运用不当就达不到效果, 甚至适得其反。例如, 夸张的表述、无选择地借用、跟风使用等等, 一些网络流行语的意思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显示适当的意思, 如果不加选择地搬到报纸标题中, 则有可能导致一些读者云里雾里。报纸标题滥用网络流行词忽视了读者的接受能力, 因为很多网络热词未必能被传统的报纸读者认可, 一些年龄稍微大点的人群对网络不熟悉, 当这些网络热词出现在报纸上就只知其名不知其意。[1]

三、有效提升报纸新闻标题的可读性

(一) 正确使用网络流行词

网络词是通过大众网友传播而流行, 所以在报纸新闻标题正确使用网络流行词确实能有效地增加报纸新闻的可读性。例如, 2015年3月《人民日报》中一篇《为航天梦织造天羽的人——记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砷化镓太阳电池组》的一个小标题为“是女神, 也是女汉子”, 文章标题就很好地运用了最近的网络流行词。“女神和女汉子”是2015年春节联欢晚会中贾玲和瞿颖的小品走红, 文章是歌颂为砷化镓太阳电池组做出贡献的女性, 标题巧妙地运用了网络热词, 既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眼球, 也生动地诠释了女科学家的精神。

要注意的是, 报纸新闻标题中网络流行词的运用不能过于浮夸而失去新闻的真实性, 要有选择性的借用。网络流行词有一个流行期, 所以要掌握词语的流行期限, 过时的网络词所起的效果不明显。而且还要注意网络流行词的受众群体, 一般老年人对这些热词的接受程度很低, 所以标题设计时要考虑到老年人的需求。

(二) 口语化成为流行时尚

报纸作为大众媒体, 它最重要的是让读者喜闻乐见。否则报纸就不能吸引读者, 也就达不到传播的作用。如果新闻标题一直用书面语言, 文绉绉的, 文章与读者之间就很容易产生一条很深的沟, 对读者的感染力就会大打折扣。现在报纸的各大版面标题许多都是老百姓的大实话、口头语。口语化的文字干脆直接, 一目了然, 阅读起来非常方便, 读者读起来也更亲切。而且, 口语直接进入标题, 容易产生生动活泼的效果。例如, 2010年9月《山东商报》中一则新闻, 主题为“一睁眼, 她床边站了一个陌生人”, 副题“醉酒男闯进女孩屋, 还说‘你睡你的, 我睡我的’”。这个标题是十分口语化的标题, 把醉汉闯进女孩屋子的对话放在副标题上,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男子醉态十足的滑稽之像。[2]

(三) 赋予标题神采

可爱活泼的东西都有一种不能抗拒的力量, 如果能巧妙地把这个特点运用在报纸新闻标题中, 生动活泼的标题能够在平淡如水的标题中脱颖而出, 让人会心一笑, 整篇文章马上就会跳跃起来。运用谐音押韵也能使标题朗朗上口, 成功吸引读者兴趣。例如, 某报社出一篇关于“文明社区创建工作做出成效”的新闻, 新闻的标题为:“社区创建出新招小区居民乐陶陶”。这个标题虽算不上多么精彩, 但是对称押韵的特点给标题赋予了“精神”, 也能吸引不少读者的眼球。[3]

(四) 控制好标题的长度

这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 人们生活在忙碌的世界里。除了悠闲的老人外, 很少有人有时间有闲情每天都看完整张报纸, 很多情况都只是大致地阅览一下。为了满足这一部分读者, 也为了从长度上吸引读者眼球, 所以很多报纸新闻标题特别长。这是可取的, 但是如果标题太长, 就会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所以, 报纸新闻标题的长度需要控制好。

四、结束语

报社, 媒体可以为了竞争在标题上浓墨重彩, 但是都不能使新闻失去它本身的特点: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报纸新闻作为历史的一种产物, 它能帮读者放慢生活的节奏, 所以报纸永远不会被淘汰。有效地增强报纸新闻标题功能的可读性, 吸引更多读者, 可以更大程度上带给读者心灵的放松。

参考文献

[1]严勇.浅议网络热词在报纸标题中的应用[J].新闻传播, 2012 (11) :129-131.

[2]董丽霞.报纸标题设计的新趋势[J].中国地市报人, 2011 (09) :18-19.

[3]林蜜.新媒体时代报纸标题如何灵活创新[J].青年记者, 2014 (06) :46.

增强报纸的可读性 篇2

长期以来,在读者的印象中,党刊的思想性指导性和权威性比较强,而可读性则相对弱一些。要让党刊好看起来,本文结合浙江《共产党员》杂志的实践,谈一点体会。

增强党刊可读性势在必然

读者的需求变化,需要党刊在坚持思想性指导性权威性的同时,增强可读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想观点和文化的碰撞,以及新兴媒体的冲击,读者的阅读口味和兴趣正在发生变化,对党刊那种让人读不了几页就要打瞌睡的“材料式报道”愈来愈不感兴趣。如果党刊宣传还是沿用那一套,片面地强调思想性指导性权威性,不注意增强可读性,就会失去很多读者。因此,只有认真研究变化了的读者,不断改进报道方式和形式,把思想性指导性权威性寓于可读性之中,党刊的宣传才更有吸引力和生命力。

贵在摸索

浙江《共产党员》杂志2004年复刊以来,围绕如何增强可读性,已经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是研究读者需求,多设置可读性强的栏目。根据形势发展和读者意见,杂志对过去设置的栏目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好的留用,不合时宜的淘汰,在反映党和国家、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和领导人重要活动方面,在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学习、活动提供便利方面,在展示各地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成果方面,在反映优秀人才和模范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方面,在解读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和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方面,增设了12个可读性强的栏目,如,《三个代表在基层》、《本期话题》、《热点关注》、《反贪勇士》、《大案要案》等,让人看了栏目就想知道内容。

二是关注热点难点,多报道可读性强的内容。针对新形势下党建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报道各地的新鲜经验和党务工作者的深沉思考。比如,如何协调村两委会之间的关系、怎样加强村居混合型社区党建工作、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到底怎样监督、干部考察与干部隐私权的保护等。这些内容既贴近实际,又寓指导性、服务性和可读性于一体,效果比较好。我们还按照党建的思路,坚持以正面为主的方针,对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农民的医疗保障、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报道,在读者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三是运用多种形式,力争每篇报道都有可读性。为了改变党刊报道大多是材料式语言的状况,我们要求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把功夫放在采写那些鲜活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人物通讯和现场见闻上。我们每月还开展评选好稿和优秀稿件活动,把可读性作为重要条件,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即使是党建方面比较专业的内容,也是采取讨论的形式,尽量让报道“活”起来。同时,注意加大摄影报道的分量,精心设计封面和美化版面,使整个杂志图文并茂,耳目一新。这些探索虽然是初步的,但受到了读者的欢迎,也为清理整顿之后的党刊生存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防走极端

实践证明,一个刊物或报纸的可读性如何,决定了它占有市场的份额。这就要求报刊不断研究读者心理,努力满足读者需求。但这不是说就可以无原则地去附和读者,迁就一部分读者的落后意识,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和不健康心理。党刊的可读性,首先应当在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思想性指导性和权威性的前提下,建立在真实、客观、健康、有益的基础之上。因此,在严格把关、高扬主旋律的同时,杂志社一方面注意处理好思想性指导性权威性和可读性的关系,改变过去那种“板着面孔训人”,当文件和材料“批发商”的角色,努力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变成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把大道理寓于小道理之中,把党的优

增强报纸的可读性 篇3

一、样本抽取

本次调查的样本为《证券时报》和《上海证券报》两份报纸。样本选取的时间从2011年4月6日至2012年3月30日, 其中每份报纸按平均每月一篇的数额进行样本抽取。

从报纸特色和受众定位来看, 《证券时报》具有地处深圳特区、毗邻港澳的优势, 信息发布快捷。该报具有版式新颖、栏目多元、贴近读者等特点, 开辟有《财经漫画》专栏和讲述投资者投资故事的《故事》专栏, 读者定位于广大中小投资者。

《上海证券报》的办报理念是“对投资者负责”, “贴近市场、贴近读者”是其鲜明特色, 报道内容以学术性、思想性的叙述文体见长, 特辟有《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专版。此外, 《财富管理》专栏为读者的投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读者定位于广大投资者、政府官员、上市公司高管以及经济研究学者。

可见, 在指定信息披露的证券媒体之中, 上述两份报纸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二、数据分析

通过对两份报纸共1160篇文章进行统计分析, 笔者有以下发现:

第一, 就报道体裁而言, 消息占了一半以上, 占78%, 而其他体裁诸如评论、解释性报道、预测性报道和深度报道所占比例都不足10%。《证券时报》的解释性报道较多, 而《上海证券报》的预测性报道较多, 集中在《市场趋势》专栏。

第二, 从配图情况来看, 无配图的证券新闻占将近4/5, 而有配图的仅占1/5, 这说明很多报道没有重视证券新闻的视觉冲击力。《证券时报》中的解释性新闻报道所配的图表较多, 有表格、饼状图、趋势图、K线图等。《上海证券报》较注重配发新闻照片, 漫画数量较少, 而图表极其罕见。

第三, 从投资者的角度出发或将新闻故事化的证券新闻所占比例少之又少, 仅占2%, 这意味着绝大多数证券新闻的可读性不强。

第四, 政府性或散户个体性的新闻占很少比例, 分别是23%和1%;涉及上市公司、券商、投资机构等较为强势群体的报道则占76%。

三、证券新闻报道之现状

通过数据分析以及对报刊证券新闻的调查, 可以大致分析出其特点如何、现状如何, 并找出缺失和不足, 从而为报道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依据。

(一) 重表面轻深度。

从统计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 证券深度报道在证券新闻报道中所占比例极低, 仅占2%。这表明目前我国证券财经媒体对于经济现象和重要经济事件仍然是重披露轻挖掘。

证券深度报道的重要性要求证券财经媒体要增加深度报道的数量, 而当前我国证券深度报道的水平更要求媒体要不断提高深度报道的质量, 克服专业化和大众化之间的矛盾, 提升其专业性的同时注重可读性。在很多人看来, 经济深度报道里充斥着大量的经济专业术语和名词缩写、各种数据, 不仅枯燥难懂, 而且严肃沉闷。例如, 有一则题为《市场与监管双回归股市才有希望》 (《证券时报》2012年8月15日) 的报道, 文章中含有大量的专业术语, 如“权力寻租”、“劣币驱逐良币”、狭义货币供应量 (M1) 和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以及PE等, 并且缺乏必要的解释。这种现象主要归因于目前业界大量缺乏同时具备新闻与财经两种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以及新闻工作人员报道观念的单一。这种专业化与大众化关系的失衡具体表现在报道中不注重以投资者的眼光去发现、探讨和应对新闻信息背后隐藏的信号, 总的来说就是缺乏“深入浅出”的报道, 从而使得报道的可读性大打折扣。

(二) 报道内容缺乏服务性。

如前面统计数据显示, 证券新闻中对机构公司的关注远远大于对普通投资者的关注。这说明目前专业证券财经媒体以受众为本位的新闻理念存在一定的偏差。在报道对象上, 多是“物”而少有“人”, 仅仅关注大机构大公司或其他强势利益群体, 而极少反映财经信息与个体命运、民众利益诉求之间的密切联系。在报道视角上, 多是“精英视角”而罕见“平民视角”, 很少站在投资者的立场上去解读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和热点事件, 让他们知晓这些政策和事件对于自己的意义, 以及应该如何应对。

(三) 缺乏故事化的叙述和表达。

在新闻竞争日益加剧的当下, 证券调查性报道以其独家、深度、专业等方面的优势, 直面证券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 发挥着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 是打造媒体影响力的前沿阵地, 而讲好故事是证券调查性报道的精髓。

然而, 在目前我国专业证券财经报纸的新闻报道中, 少见调查性报道, 报道的可读性和贴近性也不强, 大多是深入深出, 难以通俗生动地报道重大新闻事件。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叙事视角单一, 未能从普通人的经济生活或体验这种微观视角切入正题;第二, 导语写法不够多元化;第三, 写作手法平铺直叙, 极少采用“故事化叙述”的手法;第四, 硬新闻不够软, 沉闷有余而趣味不足, 专业化有余而人性化不足, 让读者感到巨大的距离感, 不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四) 报道版面的视觉冲击力不强。

证券新闻概念的独特限定, 使报道版面具有丰富的信息量和严谨专业的内容, 却容易缺乏灵活多变的表现形式和吸引更广泛受众的亮点, 这在报纸平面媒体中表现得尤其突出。连篇累牍的文字叙述和抽象的专业术语会让人产生视觉疲劳, 而直观、准确、生动、形象的图表和漫画配发往往能恰到好处地弥补证券新闻的这一缺憾, 并且还可以与报道文章相得益彰, 将其特色发挥到极致。

在如今的“读图时代”, 图文并茂的报道往往会成就引人入胜的版面。在证券报纸中, 缺少图表和漫画的版面, 使得即使写得十分精彩的文章也会略显沉闷。例如, 《上海证券报》较注重配发新闻照片, 但漫画数量较少, 图表也极其罕见。这与其栏目设置和报道内容有直接关系, 该报侧重关注上市公司以及金融机构的动向, 且预测性报道较多, 解释性报道较少。因此, 从整个版面来看, 多是满眼文字, 鲜见表格、饼状图、趋势图、K线图等图表。

四、证券新闻的改进性意见

我国的证券新闻作为一种新兴报道形式, 有许多优点, 但也存在一定的缺点, 下面笔者将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改进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 增加报道深度。

目前,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宏观政策的制定都产生着巨大影响。在这种复杂的经济环境中, 我国的证券市场也难以独善其身。而在证券市场中, 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与市场和政策联系得十分紧密, 因此他们渴望能够看到通俗易懂又有深度的证券新闻报道, 以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

要提升证券深度报道的水准, 记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敏锐的新闻捕捉力, 充分挖掘经济社会中的新观念、新事实, 用新手法、新视角审视证券市场活动;深入的调查, 只有追踪采访, 深入事件核心, 多方求证, 才能揭露出隐藏在事件背后的真相, 抓住事件的本质;“全球化”结合“本土化”, 一方面报道全球经济事件对国内经济发展、政策制定以及资本市场的影响, 另一方面注意把国内经济事件和现象放在全球视野下思考;软硬结合, 追求新闻的硬度的同时注意报道内容的软化;点面结合, 以百姓视角, 从个体命运看全局形势, 实现报道的知识性和可读性。

(二) 提升报道“温度”。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也是社会财富的享用者, 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人”。关注人的命运, 也是关注社会的根本。[1]因此, 证券新闻要在报道方式上, 既坚持“经济味”, 又不能少了“人情味”;既要有深度, 也要有“温度”, 让读者感受到证券新闻的亲和力。获得“人情味”, 关键就在于媒体要扮演好“服务者”的角色, 能够将投资者的活动置于经济现象的描述中, 以投资者的眼光、以机会利用者的眼光去捕捉证券市场中的机会, 探讨如何利用机会、规避风险以获得财富, 用故事性的语言讲新闻, 写出受众喜闻乐见的证券新闻。

此外, 证券新闻还可以通过开辟理财专版, 进行理财报道, 将理财知识传授给投资者。例如, 《证券时报》在2012年3月10日刊出的一则《80后女性变身“财女”三部曲》的报道, 就是一则带有服务性质的理财新闻, 文章分别给予了女性读者从成家立业、初为人母到步入中年这三个人生阶段的理财建议, 让人感到非常亲切实用。这正是证券新闻具有亲和力, 服务于民的表现形式之一。

(三) 采用故事化的叙述和表达。

《华尔街日报》在财经新闻写作中擅长使用“华尔街日报体”、编年体等写作手法, 常常从读者身边的小事开头, 最后引出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大部分文章写得深入浅出, 读者读起来轻松愉快。[2]

除了内容上注重故事化的叙述以外, 证券新闻记者还应注重导语的多元化, 以争取在报道一开始就能紧紧抓住受众的注意力, 激起受众的阅读兴趣。例如, 采用叙述式导语、现场描述式导语和轶事式导语等软导语。

《证券时报》在2011年6月11日A011版《故事》专版中的一篇报道《股市跌跌不休股民普遍情绪低迷》, 就是一篇十分典型的“华尔街日报体”文章。报道首先以深圳某中学的教师童明投资股票失败的故事为切入点, 然后从他的故事直接引出这篇报道的主题——“股市综合征”, 并解释了这种心理疾病的症状。接下来, 通过另一名股民李诚的故事联系其他股民负面情绪的调查数据, 进一步分析了引起“股市综合征”的根本原因。报道最后再次回到新闻人物股民童明身上, 指出排解“股市综合征”的方法, 离不开一个“心”字, 即“其一, 戒贪心;其二, 要细心;其三, 有耐心”。报道既见人又见事, 化深为浅, 让索然无味的硬新闻变得具有易读性和趣味性, 也更能吸引受众的目光。

(四) 增强版面的可视性。

证券新闻如果要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不仅要在报道内容上体现服务性, 而且要在表现形式上彰显出可视性。而要增强版面的可视性, 就要注重在报道中合理运用图表和图片。图表和图片在证券新闻中具有以下作用:1.增强直观性, 让读者能够迅速了解报道内容。由于证券类报道具有独特的行业性质, 技术性强, 各类新闻都需要通过数据分析说话, 在阐述事件发展趋势、表示价格波动、解释数据间的联系对比关系时, 图表可以增强报道的直观性和说服力, 从而让读者能够更加迅速地了解报道内容。2.增强视觉冲击力, 使证券新闻报道的版面更加美观。对于证券新闻来说, 在评论、深度报道中所配发的图片尤其是漫画可以对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同时也使报纸整体版面越发生动有趣, 充满活力, 更具亲和力。3.恰当的图片配发可以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加大证券新闻的力度, 让受众从证券报道的理性分析中感受到“感性美”, 从而刺激读者的阅读兴趣, 启迪读者思考。

同时, 图片的配发也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把主题重大、新闻性强的图片放在头条或其他重要位置上, 使其能更生动形象地表现主题。二是让图片发挥独立报道新闻的作用, 以增强版面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证券时报·评论》版的《财经漫画》专栏就使图片发挥了独立报道新闻的作用。2012年8月22日, 该专栏上有一幅漫画配上一首打油诗, 画面中央企员工抱着一个盛满金元宝的大碗,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私企员工手里拿着一只小碗, 充满了讽刺意味, 表现了关于国企与私企员工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 直指“收入改革”这一主题, 大大增强了报纸的吸引力。

总之, 目前我国的报刊证券新闻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通过分析当前我国证券新闻对投资者需求满足的现状, 并从受众的视角透视证券新闻存在的问题, 进而探讨如何提升证券新闻的可读性和服务性, 对于优化证券新闻的报道内容和报道形式, 使之更好地满足广大投资者的需求, 指导他们的投资决策行为,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罗明.电视媒介的市场对策——中国电视经济节目运营[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96.

报纸的易读性与版面编排技巧分析 篇4

关键词:版面编排技巧,易读性,报纸

0 引言

报纸的易读性包括其信息内容是不是具有针对性, 写作条理是不是足够清晰, 容易被人们理解, 具体指的是报纸上的信息内容容易被人们理解和阅读的特性与程度。除此之外, 报纸的易读性还包括了非常重要的一点, 即报纸上的信息内容在版面编排方面的呈现方式是不是与广大读者的审美习惯和视觉流程相适应, 是不是能够使读者快速找到信息和理解信息。因此, 认真分析报纸的易读性与版面编排技巧具有重要意义。

1 报纸易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1) 文字的疏密。文字是报纸最主要的载体, 其呈现方式直接影响着读者的阅读感受。因此, 必须重视文字的呈现方式, 在报纸版面上, 可以通过对文字的走向、对齐方式、间距以及字体和字号等进行合理设计, 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达到轻松的感受[1]。尤其是关于“留白”的处理, 为了充分体现报纸的“易读性”, 应该在报纸的主标题与小标题之间和图片与说明之间等地方都进行适当地留白, 使读者能够轻松完成阅读。

2) 图片的浓淡。色彩在报纸版面上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版面语言更加丰富, 且具有更强的表现力。需要注意的是, 在报纸版面上运用色彩应该讲究柔和, 切忌杂乱与刺激。通常情况下, 如果以彩色的主色调作为报纸全版的用色基调, 一般不适宜采用过于夸张的颜色。目前, 许多报纸编辑人员喜欢使用色彩, 但往往只是凭借个人的喜好在报纸上罗列一些漂亮的颜色, 使版面形成了色彩上的多中心, 导致读者在阅读时目不暇接, 影响到阅读心情。

2 关于如何运用版面编排技巧提升报纸易读性的有效途径

2.1 运用细分化的技巧实现报纸版面的精细化

要想有效提升报纸的易读性, 首先应该运用细分化的技巧实现报纸版面的精细化。目前, 我国已经进入了厚报时代, 报纸的内容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 为广大读者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信息内容。形色匆匆的现代人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内容, 几乎不可能从头到尾将整个内容一一阅读完, 通常只会阅读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信息[2]。因此, 如何让广大读者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内容才是当前报纸版面编排人员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而方便、简洁则是报纸版面编排的第一要务。

2.2 运用模块化技巧实现报纸稿件的合理安排

在现阶段, 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很大的转变, 已经逐渐进入了“速读”时代。由于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广大读者的视线往往停留在的报纸上的时间只是那么一瞬间。从传统的报纸版面编排上来看, 绝大多数都是采用了穿插套拼式的编排方式, 这样的编排方式虽然具有雅致和灵活的优点, 但从总体上来看, 由于跨栏文字难以寻找, 搭配使用横竖标题以及文字藏头露尾等等缺点, 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读者们接近新闻本体[3]。而运用模块化版面编排技巧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使报纸的易读性得到有效提升。这种版面编排技巧是将每一张图片和每一篇稿件分别放在每个方形的版面空间内部, 使其形成一个独立的方块, 以此来快速吸引广大读者的目光。与此同时, 这种编排技巧在处理版面方面大大减少了由于其它各种元素的视觉干扰, 如花边和底纹等, 从而使有效提高了报纸稿件的阅读速度。

2.3 运用多样化技巧不断丰富报纸的导读方式

要想有效提升报纸的易读性, 还应该运用多样化技巧不断丰富报纸的导读方式。从狭义上来看, 导读指的是在报纸的第一版专门设置一个导读窗口。这样的导读方式是广大读者寻找海量信息的一份索引, 能够为广大读者阅读厚报的内容提供索引和指南。而从广义上来看, 导读是通过重新组合报纸版面上的各种元素来实现引导广大读者快速阅读信息内容。但不管从哪一个角度出发, 导读的本质是统一的, 即都是为了帮助广大读者朋友做出阅读选择, 并且为读者们有效节省阅读的时间。因此, 运用多样化技巧不断丰富报纸的导读方式无疑是有效提升报纸易读性的一个重要手段[4]。通常, 版面越多, 导读就能够发挥出更强的指引作用。因此, 可以在每一叠首页设置一个本叠主要内容的导读, 并且可以设置丰富多样的导读方式, 如提要式导读, 标题导读以及在配有缩微图片的导读。此外, 针对报纸标题的处理方式, 也同样需要充分考虑导读这一功能。可以对新闻的主要内容进行进最大限度地浓缩, 将其放在标题当中, 使读者们不需要看完整个内容就大致上知道讲的是什么内容, 从而使读者的阅读欲望得到有效激发。

2.4 运用图解化技巧实现信息内容的快速传递

要想有效提升报纸的易读性, 还应该运用图解化技巧实现信息内容的快速传递。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 图文符号与文字符号相比较, 前者的传播速度明显要更快。也就是说, 广大报纸读者们能够更加快速的接受图文符号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同时, 有相关资料显示, 在当今社会,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取到的信息有80%均是来自于图像。因此, 在这种背景下, 为了使报纸版面的生动性得到有效加强, 绝大多数报纸稿件都是依靠图片来实现。由此可见, 图文并茂是报纸版面编排的易读性原则之一。照片是一种运用最普遍的图形符号, 其表现能力已经获得了人们的一致认可[5]。但不足之处是, 当需要着重表现抽象的信息内容时, 照片通常无法发挥出很好的作用。于是, “新闻图示”这种新的版面编排方式由此诞生。新闻图示的最大特点是一目了然, 它主要囊括了地图、图解以及图表等, 因而能够通过最小的篇幅, 以最快的速度为广大读者朋友提供最丰富的信息内容, 是读者的阅读过程得到明显缩短。而且, 针对图表这种方式, 读者只需要通过感性思维加以理解, 因而使读者接受信息和理解信息的速度得到大大快加。

3 结论

综上所述, 报纸的易读性具体指的是报纸上的信息内容容易被人们的理解和阅读的特性与程度, 主要包括报纸上的信息内容是不是详细真实和具有针对性, 写作条理是不是足够清晰, 容易被人们理解等。报纸易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文字的疏与密和色的浓与淡。而要想有效提升报纸的易读性, 则必须运用模块化技巧实现报纸稿件的合理安排、运用多样化技巧不断丰富报纸的导读方式、运用图解化技巧实现信息内容的快速传递以及运用细分化的技巧实现报纸版面的精细化。

参考文献

[1]傅建平.阅读、易读与悦读——视觉概念与报纸视觉[J].新闻窗, 2010, 33 (1) :1023-1025.

[2]许京宁, 王锋.“留白”在报纸版式设计中的应用——以《解放军报》为例[J].新闻世界, 2011, 33 (6) :233-235.

[3]孙书杰.“结构与节奏”是报纸版面的设计要件——“点、线、面”和“黑、白、灰”在报纸版面设计中的应用[J].新闻战线, 2010, 56 (10) :2365-2367.

[4]郭建良.版面留白与留白置换——以《晚邮报》挪威爆炸枪击案的版式设计为例[J].新闻记者, 2011, 55 (9) :193-195.

增强报纸的可读性 篇5

怎样把国际科技新闻写好、写活, 以增强其可读性、趣味性, 是每个国际科技报道新闻工作者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1]。笔者在充分考虑读者的兴趣、需要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上, 对如何增强国际科技新闻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进行了探讨。

一、借鉴国外媒体在科技新闻传播中的采编经验

西方媒体的科技新闻传播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积累的采编经验对于提高我国国际科技新闻的可读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 生活化的报道视角

同样的新闻传播内容采取不同的报道视角, 呈现出来的传播效果完全不同。伴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 科技对生活的渗透和影响也日益广泛, 无论是太空探索还是基础研究, 无论是新材料的诞生还是生物医学的重大突破, 几乎任何科技新闻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需要我们在科技新闻报道中采取生活化视角, 以贴近生活、贴近大众、服务大众的角度来报道科技发现、科研成果。

西方媒体在这方面的表现值得我们学习。一方面, 为了进一步适应受众的需要, 更好地为公众提供可读信息, 国外科技新闻报道采取了新的报道方式:将科技新闻以商业化的视角输出, 通过诠释科技带给受众的影响和便利, 让公众能够更为直观和快速地了解相关信息。这也是《纽约时报》、路透社等国外媒体的财经和商业板块中会出现科技新闻的原因。另一方面, 相对于国内记者而言, 西方媒体的科技传播队伍, 可谓经验丰富、身经百战, 很多科技新闻记者都拥有一定的专业背景, 都从事了多年的科技新闻报道, 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新闻报道经验, 可谓是“个中高手”。另外, 有些科技新闻记者对其报道领域的认知和理解甚至能与专业科研人员相媲美, 可谓真正的“专家型”记者。

因此, 他们在处理与人们生活相距甚远的科技报道时, 能从受众的基本需求出发, 找到最贴近普通人生活的视角, 将生硬枯燥、晦涩难懂的科学内容“翻译”成具体生动的生活内容呈现给受众, 尽力做到“受众想要知道什么, 我就告诉他什么”, “受众应该知道什么, 我就告诉他什么”。如此做受众的贴心人, 大大增强了科技新闻的可读性, 从而也强化了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就目前的状况而言, 西方媒体已经跨越了科普阶段, 而直接进入了科学服务阶段。

(二) 全面客观的报道手法

更重要的一点是, 西方媒体在报道科技新闻时, 会尽力做到客观全面和公正, 也就是说, 不仅报道这项科学发现和科学突破给社会带来的重大意义, 也会报道其面临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让读者对其有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 真正坚持了新闻报道的平衡、客观原则。比如, 2015年8月3日, Nature网站刊登的《科学家宣布发现石墨烯的“小鲜肉表亲”锡烯》的文章, 除了介绍科学家可能研制出这种新材料之外, 也引入了其他科学家的反驳意见。科学需要也欢迎讨论, 这种不偏不倚的报道风格也值得我们学习。

二、精品意识

其实, 并不是科技新闻本身没有趣味, 从某个角度讲, 科技新闻所蕴含的新奇性符合人们求新求异的本性, 如此说来, 科技新闻包含着的趣味要比其他种类的新闻更多。

科技新闻不讨喜, 传播效果差强人意, 归根结底, 还是科技新闻写得不够生动有趣。事实上, 那些表现手法好、趣味性强的国际科技新闻, 也会吸引不同层次的读者。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求记者在撰写新闻时, 树立精品意识, 从标题的制作, 到文章的谋篇布局, 再到行文表达, 都精雕细琢, 从而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愉悦读者的阅读体验。

(一) 精心设置导语

美国一位著名新闻学者说:“导语是记者展示自己杰作的‘橱窗’。”一个好的导语要做到两点:一是要抓住报道事件的核心;二是要吸引读者看下去。比如《科技日报》2014年7月23日的一篇报道《太阳突然安静下来, 黑子去哪了?——太阳黑子神秘消失令物理学家感到迷惑》, 这个标题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标题一方面搭载了目前火遍全国的《爸爸去哪儿?》电视真人秀的“去哪儿”顺风车, 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另一方面, 以疑问的形式提出, 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产生共鸣与思考, 引导读者从正文中去寻找答案。由于人们都具有好奇心, 因此, 这类标题非常抓眼球, 可以获得较高的点击率。

另外, 《科技日报》2014年4月18日2版头条《精子和卵子如何“认出”对方——英发现卵子用以识别精子的受体》、2014年5月13日2版头条《太阳有个“失散多年的兄弟”——有助于寻找地外生命并阐释太阳最初形成时的奥秘》、7月15日2版头条《银河系有了“自拍照”——最大规模银河系星际尘埃3D图出炉》、2013年9月26日1版“总编辑圈点”《美国“人造太阳”正在地平线升起距离目标越来越近》等标题都诙谐有趣, 能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下去。

(二) 故事化的叙事策略

好的标题意味着文章成功了一半, 但仅有标题还是不够的, 还需要丰满立体的报道手法来继续抓住读者的心, 让他们产生继续阅读的意愿。独具匠心的故事化策略能恰到好处地解决这个问题, 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这样定义故事化策略:“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 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 客观实践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2]

还是以《太阳突然安静下来, 黑子去哪了?》这篇文章为例, 在叙事策略上, 作者也顺着读者的思路, 大打悬念牌, 在文中使用了很多疑问句, 比如, “要出大事了?还是闲着没事?”“不知今年的平静期是同样短暂, 还是会持续更长时间?”等, 大大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尽管本文并没有最终解释“太阳黑子”究竟去哪儿了, 因为科学家自己也不清楚, 但却用具体的科学事实, 向大家阐述了一个现象, 启发读者的思考, 也算不辱这篇科技新闻报道的使命。

同样采用这种策略的还有《科技日报》2014年4月3日2版文章《研究称宇宙或是一个“液态超流体”》, 在文章开篇作者写道:“我们常说‘宇宙空间’, 但它究竟是什么?空空如也, 还是塞满了可供光子、电磁波及其他所有一切移动的介质?”用几个疑问句, 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 让读者有继续阅读下去、一探究竟的愿望。

(三) 通俗生动的报道语言

科技新闻的报道讲究专业性和准确性, 而对于公众来说, 过于专业的术语又无法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 因此, 科技新闻也需要通过简单明了地表达。在科技新闻的报道过程中, 编辑者应当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公众传达出科技新闻中所包含的原理、内容及其所带来的生活变化, 使公众能够在不借助于其他工具的情况下了解科技新闻事实。同时, 描述性、形象化的语言能让枯燥的科技新闻事实变得鲜活有趣, 文章活泼耐读。

比如2014年6月13日《科技日报》2版文章《地球真实年龄比原先推算的要“老”6千万岁》, 作者在文章中写道:“当我们不断把眼光扫向深空时, 却意外发现身处的地球家园年龄被低估了。法国科学家通过对‘时间胶囊’——封闭在石英中的古老气体研究分析发现, 地球的年龄比我们原先推算的要‘老’6000万年左右, 而月球也是这样。”

后面“研究人员表示, 当回首进入‘时间的深处’时, 人们会发现早期地球上事件的发生时间很难确定。这是因为刚刚形成的地球, 几乎不按‘经典地质学’的常理出牌, 譬如说那个时代岩层就是缺失的”, 等等, 文学化的语言、形象化的比喻, 给这篇文章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大大加强了其可读性。

随着科技现代化的发展, 时代正在呼唤着国际科技好新闻, 把国际科技报道写得生动有趣, 已成为我们科技记者亟待攻克的课题。要想写出鲜活的、可读性强的国际科技新闻, 记者就要在充分了解和熟悉科技工作的基础上, 选择合适的报道角度, 同时树立精品意识, 制作一个鲜活有趣、引人入胜的标题, 牢牢抓住读者的眼球和注意力, 然后再以明白晓畅的语言和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 写出读者最关心、最感兴趣, 对读者最有价值的信息内容, 最大限度地发挥国际科技新闻传播前沿科技知识、提高国民科技素养的功用。

摘要:随着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 人们对国际科技新闻的兴趣和需求量与日俱增, 但因其内容上与生俱来的专业性、知识性和复杂性为其可读性造成了巨大的障碍。本文以几篇国际科技新闻为例, 从形式和表达两方面, 对如何提升国际科技新闻的可读性提出自己的意见。

关键词:国际科技新闻,可读性,报道内容,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吴国盛.科学走向传播[J].科学中国人, 2004 (1) :10-11.

理论版要增强可读性 篇6

办出新意, 与时俱进

报纸是强调新闻性的媒体, 读者看报纸最基本的需求还是想看看今天有什么新的事情发生, 理论文章虽然无法按新闻原则提出要求, 但必须体现新闻原则中的“新鲜”二字。党报理论版编辑同样必须具备新闻敏感, 善于抓住良好时机选稿、组版。同时必须考虑到新闻要素, 以体现理论稿件的新闻价值, 使理论版也能形成“新闻热点”, 避免出现理论版游离于社会热点之外的冷场现象。理论文章要让人看上去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样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理论需要先导性, 要允许适当超前。把理论版办出新意, 还必须发现理论新人。有些报纸理论版文章的作者圈比较狭窄, 总是那么几个权威、专家, 要么就是几个干部, 颠来倒去说那么几个问题, 读者一看就烦了, 哪里还有心情去看文章。要敢于让老百姓说话, 敢于让新人说话, 敢于让年轻人说话, 理论的真理性不会因头衔、地位和年龄而增加, 反而越是贴近社会基层的人思想越深刻, 越是年轻的人越能够把握时代脉搏, 越能够与时俱进。

打破局限, 广开思路

视野要广。如果以为, 拓展视角就是文章题目越大, 越吓唬人, 涉及的内容越广泛越好, 那可真是南辕北辙, 大错特错。恰恰相反, 我们所倡导的视野, 就是一种言人之所未言, 言人之欲言而又没有言的东西。要避免大而空, 泛泛而谈, 在角度、深度和厚度上做足文章。很多地方党报很有地方特色, 吸引了很多读者, 但有时候在理论版组稿过程中过于强调地方特色, 会使得理论版的思想趋于保守和狭隘。

内容要广。过去我们有个习惯, 一谈理论两个字就是特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现在再加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实际上理论有多方面的, 不光有政治理论, 还有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理论版所反映的问题也应该是全方位的;现代社会读者的阅读需求是多方面的, 局限自己就是抛弃读者, 理论版的可读性自然就差了。

深刻阐述, 做深做透

理论版文章必须提高专业化水平, 理论问题的探讨必须有专业的知识背景, 提倡就某个现实问题进行专业性思考, 不要什么问题都拿各种各样的政治标签往上贴, 这样反而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了。理论版需要有理性的思考, 有些地方党报的理论版办成了领导干部的工作总结和会议讲话版。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性比较贫乏, 往往缺乏新思想、新观念, 表现形式模糊。内容贫乏, 转述其他报刊的内容较多, 文体形式畸变, 流连于公共应用文和论文之间, 形成了报告不是报告、论文不是论文、总结不像总结的畸形形式, 削弱了理论版的权威性。二是理论深度不够, 大多人云亦云, 重复观点、支撑观点、解析性观点居多;而有真知灼见的创造性见解甚少。理论文章是探讨事物背后的本质, 是发掘事件后面深层次的原因, 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必须科学、严谨、逻辑性强。理论文章思想要深刻, 分析阐述要深刻, 谁都懂的道理在报纸上是缺乏吸引力的。理论版要宣传的东西不仅多而且都很重要, 怎么样才能做到有针对性、有说服力?只有细化选题, 在细化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理论的内蕴, 把理论文章做深做透, 才能较好地完成理论宣传的教育功能。

精炼文字, 开门见山

理论版文章篇幅太长, 罗织材料, 面面俱到, 陈词老调的内容太多。就具体文章而言, 作者文理不通、论据陈旧、立论偏颇、行文干涩等现象常见诸报端。主要原因是作者功利思想严重, 以为文章越长越能体现思想之深刻、理论之厚重, 才愈叫理论文章。因此理论版文字更要精炼, 大话、空话、套话、废话尽可能删去, 提倡一针见血, 提倡开门见山, 这样做一方面节约版面资源, 另一方面也迎合现代读者快速阅读的阅读习惯。

结合实际, 突出特点

理论版还要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要与社会存在的实际问题相结合。理论版必须密切关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重点问题, 读者关切度高的问题, 读者自然爱看。理论密切结合实际是提高理论版可读性的基础, 是党报理论宣传最基本的要求。报纸理论文章在新闻作品中如何归类?恐怕很难, 但还是可以参照新闻评论, 以突出自己的特点。新闻评论的特点在于它不是一般地发议论, 而要针对一定的新闻现象、新闻事件表明自己的观点。作为地市党报的理论版, 要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尤其是联系本地方、本部门现阶段的实际, 以加深对基本观点的理解。在编发文章时, 除了要做到基本观点反复讲外, 还要求作者紧密联系实际, 既有理论观点, 又谈实际工作, 避免坐而论道, 对当地当前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性。

因地制宜, 发挥优势

创新思维增强地方党报可读性 篇7

一、逆向性思维对待常规报道, 让报道“活”起来

作为党的重要舆论工具, 充分发挥党报主流媒体的表率作用和带头作用也就成为我们地方党报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要改进报道形式, 把新闻做足、做活、做深、做新、做细、做透、做好看。

第一, 把会议性报道变成疑问式报道。党报要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围绕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对读者进行宣传鼓动, 所以刊登的重要会议和领导活动必然多, 加之写作者缺乏创新, 从根本上影响了报道的可读性。要改变这种状况, 采编人员应该找出贴近百姓、受众关注的新闻点, 让会议报道真正“活”起来。原《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曾参加一个全国环保工作会议, 他抓住著名学者费孝通在发言中的一句话:我们能不能再给子孙五千年这样的环境?写成报道《再给后代五千年》, 写得别开生面, 精彩动人, 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第二, 把重大政策报道变成解读式报道。媒体通过一定的方式及手段, 帮助受众对新闻事实或最新信息进行解释的报道, 称为解读性报道。重大施政性报道, 像五年一次的党代会, 一年一度的人大政协会议等, 这种报道政治性强, 要求标准高。在去年的“两会”宣传报道上, 鹰潭日报以回顾篇之“‘四大一新’”战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任务篇之“打造独具鹰潭特色的经济‘小巨人’”, 对《市政府工作报告》进行解读, 站在全局的高度把握重点, 解读难点, 拆细“大部头”, 将工作报告以鲜活生动的解读形式推出, 向纵深开掘, 使报道有深度, 富有思辨色彩。

二、开放性思维对待网络渠道, 让党报“动”起来

网络时代的党报还应该具备网络时代的特质。那么网络时代最重要的吸纳读者的方式是什么?简而言之两个字:互动。

第一, 让读者和新闻互动起来。网络给了我们互动交流的技术性平台。我们可以让地方党报网络版的文章和读者互动评议平台结合起来, 让读者可以及时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平台上发表, 这样既提高了读者的参与度, 也对地方党报的稿件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促进了报道水平的提高。温州日报尝试嫁接新媒体元素的优势, 推出了全新的评论专栏“六好博客”。通过博客强大的开放性、交互性, 为传受双方提供了一种非常个性化的即时直观的交流方式, 让读者眼前一亮:“用亲和的方式讨论严肃话题, 一点也不乏味。”

第二, 要让地方领导和舆情互动起来。官员开博, 其即时、互动的特性, 使交流更平等、便利、迅捷。我们完全可以在地方党报网络版上开辟博客, 邀请地方党政领导开博。金华日报推出了“网上公开聊、民生平等谈——政府部门与网友实现零距离沟通”的策划, 通过联合市政府有关部门创建了一批部门工作QQ群, 使广大网友能随时登录QQ群或通过QQ群留言, 达到了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效果。这不仅扩大了党报的影响力, 还改变了以往传统媒体因为版面、空间的限制而不能让更多的人参与表达的局限。QQ群成了报社“跨时空、全天候的信息提供平台”。可以说, 重视地方党报的网络版, 加强网络版的互动交流作用, 是地方党报在网络时代获取新生命, 在新的形势下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方法, 而且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和通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这种方法的重要性将会越来越凸显出来。

三、发散性思维对待综合层面, 让版面“亮”起来

对于一份报纸, 可读性有着多层次的涵义。但从读者的角度来说, 就是怎么让报纸“好看”, 对于编者来说, 就是怎么让版面“亮”起来。

第一, 增强报道内容的可读性。报纸好看, 首先是它的内容好看。而好看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是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地方党报要充分挖掘本土资源, 利用恰当合适的表现形式, 尤其是要运用好图片新闻, 因为图片新闻运用的好能使报纸增色不少, 使报纸“亮”起来。鹰潭日报曾刊发一组内容为“农家博物馆”的图片新闻, 这组图片以形象生动的画面展示了潢溪上坂李家村小组在建设新农村中, 将村里一些古老的农家老物品收集保存起来, 办起农家博物馆, 从一小侧面反映农民怀旧情结, 很具有感染力。

上一篇:企业脱困下一篇:移动推荐系统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