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检验

2024-08-21

基于风险检验(共11篇)

基于风险检验 篇1

基于风险的检验 (RBI) 是一种追求系统安全性与经济性统一的理念与方法, 它是在对系统中固有的或潜在的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给出风险排序, 找出薄弱环节, 以确保本质安全和减少运行费用为目标, 优化检验策略的一种管理方式。

以下介绍RBI技术在硫磺回收装置中的应用情况, 对装置中的静设备和管道进行了风险分析, 并提出了降低风险的检验策略。

一、硫磺回收装置及评估范围

1. 装置简介

硫磺回收装置是180万t/年ARGG工程的一部分, 年处理能力4 000t。硫磺回收装置采用两级转化常规克劳斯制硫及还原吸收尾气处理工艺, 用于处理ARGG产品精制装置和酸性水汽提装置来的酸性气, 采用CT6-4B制硫催化剂和CT6-5B制硫尾气处理催化剂, 产品为半球形固体颗粒硫磺。装置共有设备39台, 其中静设备中塔两座、冷换设备九台、反应器三座、一般容器九台。

2. 评估范围

硫磺回收装置RBI评估的范围主要为工艺流程内的静设备及管道 (不包括其公用工程系统及辅助系统如燃油、燃气、封油、冷却水等) , 接口为与主工艺系统设备或管道相连的第一只阀门。

3. 工段划分

硫磺回收装置由硫磺回收工段组成。具体评估范围按管道仪表流程图 (P&ID图) 作详细划分, 划分的总体情况见表1。

二、工艺物流和危害性分析

工艺物流数据由装置工艺人员提供, 项目组技术专家分析确认。硫磺回收装置共有15种工艺物流和13种腐蚀物流, 主要腐蚀介质有H2S、H2O、C1~C2、H2、CO2、NH3、硫等。

在确定工艺物流后参照API 750《工艺安全管理》以及OSHA规范1910.119《高危化学品的工艺安全管理》所描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装置进行工艺危害性分析, 并根据物流中代表组分的毒性、燃爆性和易反应性等级, 给出了装置中具有高危害性的物流。

三、风险分析结果

1. 风险定性分析

采用风险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工作分为以下几部分:可能性等级的确定、破坏后果等级、健康后果等级的确定。当工段中具有若干不同的工艺流体时, 对每一物质重复评估以推导出各有害物质的单独的风险类别, 对工段进行定性风险检验分析评估时应先考虑导致最高水平的风险的物质。

在进行了风险定性分析评估后, 将硫磺回收装置的定性分析结果 (概率×后果) 进行排序 (见表2) , 突出那些具有高风险的工艺单元或工段, 随后在定量风险评估中将加以重点评估。

2. 定量风险分析

数据收集完成后, 运用法国BV公司的RB.eye软件对硫磺回收装置进行定量分析。RB.eye软件是一个基于API 581方法和数据库的风险分析工具, 它基本的功能就是对工厂装置、设备基础数据的收集保存以及设备损伤机理分析和风险计算。RBI小组按照软件的要求进行了数据审核和录入。在分析过程中充分考虑公司的各种管理措施、应急响应措施和工艺防腐蚀措施等。

硫磺回收装置静设备、设备部件和管道的风险分布情况如图1、2所示, 风险分布统计情况见表3。定量风险分析给出每一设备部件和管道的风险等级, 由图1、2可知处于高风险的有两台设备和一条管线。

3. 风险排序

表4、5给出了硫磺回收装置中的高风险和中风险但失效可能性大于3的静设备的风险排序和主要原因分析结果。

四、设备和管道风险高的原因分析

1. 装置的主要失效机理

通过对设备和管道中的失效机理分析可知, 该装置中存在的主要失效机理有氢致开裂和应力导向氢致开裂、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胺开裂、酸性水腐蚀、胺腐蚀、高温硫化氢和氢腐蚀、CO2腐蚀、保温层下腐蚀和外部腐蚀。

2. 设备和管道风险高的原因分析

综合表4、5给出的设备与管道高风险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 导致部分设备及管道风险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1) 高失效可能性 (失效可能性等级大于3) 。腐蚀严重 (减薄速率高、应力腐蚀敏感性高等) , 且设备无历史检验或检验效率低;设备的同类失效概率较高, 如空冷器、过滤器、换热管和小管径管道等;设备建造壁厚较薄, 如换热器管束和某些壁厚较薄的设备或管道。

(2) 高失效后果 (失效后果等级为E) 。高毒性后果主要是因为介质含有较高浓度的毒性物质, 如硫化氢、氨等;高燃 (爆) 后果, 如介质为轻烃, 易燃、碳氢比小、燃烧值高;高温高压, 泄漏速率大;设备容积大, 泄漏时间长, 破坏后影响面大。

五、检验策略

根据RBI定量分析结果, 针对设备和管道具体的失效机理、失效可能性和失效后果制定出设备和管道基于风险的检验策略。其目的是通过检验降低装置中高风险设备的风险水平及高失效可能性等级设备的失效可能性, 同时用最合理经济的检验来维持低、中风险设备的风险状况。在制定检验策略时应综合考虑风险水平、损伤机理、失效概率等级等因素。在确定检验周期时主要的依据为“等风险级别原则”。

六、降低风险措施

由于风险是失效可能性与失效后果的组合, 因此只要是能降低失效可能性或失效后果的措施都能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另一方面, 管理系数FM能起到调整平均失效概率的作用, 因此通过提高管理水平、降低FM值也是一种降低总体风险等级的有效措施。

1. 通过降低失效可能性调整风险

检验对风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失效可能性方面 (也可以通过增加防护措施降低后果) , 而要规避风险, 关键在于降低失效可能性, 避免失效事件的发生。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 设备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对那些风险较高 (特别是处于高风险区) 的设备与管道上。对高风险设备与管道适当地加强检验力度,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对失效可能性等级在4以下的高风险设备, 通过提高企业自身管理水平来降低管理系数是最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2. 通过降低失效后果调整风险

对于那些由于介质毒性程度高 (如高浓度H2S) 或易燃爆而使设备与管道失效后果等级高的情况, 可增加在线监测、有毒物质泄漏报警装置等安全保护措施, 控制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泄漏和扩散后果, 达到降低失效后果的目的。

七、结论

(1) 本次风险分析的对象为某炼化分公司硫磺回收装置的24台静设备和77条主要工艺管道。

(2) 在工艺危害性审查的基础上, 对硫磺回收装置硫磺回收工段进行了定性风险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硫磺回收装置的硫磺回收工段为中高风险工段。

(3) 定量风险分析结果表明硫磺回收装置中分别有四台静设备和六条管道处在高风险及中高风险区域, 高风险及中高风险占设备与管道总数的16.7%和7.8%。

(4) 损伤模式与损伤机理分析结果显示, 硫磺回收装置中存在的主要损伤模式为应力腐蚀开裂、减薄、外部腐蚀等, 主要损伤机理有氢致开裂和应力导向氢致开裂、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酸性水腐蚀、CO2腐蚀、胺腐蚀等。

(5) 根据定量风险分析结果制定了静设备和管道的检验策略, 该检验策略可作为制订全面或在线检验方案的主要参考依据。

(6) 对于本次风险分析中失效可能性等级大于3且风险等级为“中高”和“高”的设备和管道应作为下次检验工作的重点, 对尚未进行壁厚腐蚀监测的, 建议尽快设立在线壁厚监测点。

摘要:对某炼化分公司硫磺回收装置进行了风险评估 (RBI分析) , 根据分析结果对装置中的静设备和管道进行了风险排序, 给出了装置中静设备和管道的主要失效模式, 并提出合理的降低风险的措施。

关键词:风险评估,硫磺回收装置,应用

参考文献

[1]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Risk-based Inspection Base Resource Document[S].API581, FirstEdition, 2000 (5) .

[2]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Risk-based Inspection[S].API580, FirstEdition, 2002 (5) .

[3]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压力容器检验站, 法国国际检验局 (中国)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炼化分公司硫磺回收装置风险评估 (RBI) 报告[R].

基于风险检验 篇2

风险管理的方法起源于企业管理领域,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于公共管理领域,目前又逐步为各国行政机关所借鉴。本文从检验检疫业务风险的定义、范围入手,分析检验检疫业务推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并提出初步设想。

一、检验检疫业务风险的定义和范围

为适应全球贸易化发展需要,检验检疫部门既要严密监管,确保进出口产品质量安全,又要加快通关,服务和促进地方外经贸事业的发展。由此可见,把关和服务的矛盾长期存在并将一直存在,但这也为实施风险管理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机会。国家质检总局支树平局长在2011年全国质检半年工作总结会讲话时提出,“实现主动监管、有效监管,就必须加强风险管理,切实做到防范在前。”对检验检疫而言,检验检疫业务风险是指与检验检疫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办法、要求得不到很好落实的潜在威胁。具体讲,是检验检疫部门在行政执法、检验检疫服务、监督管理等活动中,基于检验检疫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规定,由于内外执法环境及其变化,检验检疫或其管理相对人的作为或不作为,对检验检疫目标实现产生的影响。

检验检疫业务风险可分为外部风险及内部风险。外部风险主要指国内外与检验检疫相关的法律、法规、执法和守法情况及其变化;国内外与检验检疫相关的标准、技术以及合格评定程序的异同性;产品本质特性及环境信息;产品全生命周期相关方的质量控制及变化;管理相对人的信用情况;境外通报信息、疫情疫病信息、退货信息、媒体信息及其通过外部合作和行政互助获取的信息等。内部风险包括检验检疫相关制度和资源配置、业务管理模式、运行及通关机制;技术、手段和方法;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作业指导书等建立情况;发生的重大工作质量事故或业务风险事件的情况以及执法者素质等。

检验检疫业务风险管理是指承认检验检疫业务风险客观存在,而且在不能完全消除和避免的前提下,通过检验检疫各层级、各部门、各环节在明确环境信息、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监督与检查等方面分工负责、协调运行,立足现有的管理资源,对检验检疫业务管理中各种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和控制的动态管理过程。

二、推行检验检疫业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1.推行检验检疫业务风险管理,是检验检疫追求卓越绩效的客观要求。境内外客观环境的不断变化,监管体制、运行机制的不完善,以及检验检疫人员的素质、管理相对人的诚信缺失等,都会对检验检疫的目标实现产生影响。而实施风险管理可以解决检验检疫事物发展

过程中的矛盾,化解风险,提升应对能力,从而确保检验检疫实施总体目标的实现,做到通关快速、风险可控、监管有效、资源节约、质量提升。

2.推行检验检疫业务风险管理,是解决检验检疫管理资源与监管任务不相适应的最有效途径。入世以来,我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进出口活动连年以10%~20%的速度增长,检验检疫业务也随之大幅增长。从中央到地方,从国有企业到外资、民营企业,均要求检验检疫部门提高通关速度,方便企业进出。尽管检验检疫部门针对具体货物实施了以风险分析为基础的分类管理,出台了大量的服务帮扶措施,实施了“5+2”工作制,但由于检验检疫的管理资源如人力、物力、时间、空间的增加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难以满足检验检疫整体业务发展的需求。因此,只有推行风险管理,通过检验检疫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和信息化风险管理平台,才能有效解决检验检疫当前面临的人手、经费等管理资源严重不足的困境。

3.推行检验检疫业务风险管理,是检验检疫实现严密监管和快速通关最有效的手段。通过实施风险管理,采取科学的风险分析方法,突出重点,重视对国外通报、退货调查、工作质量督察等风险信息和进出口业务数据的分析,及时发布风险预警和风险分析,有针对性地督促各业务管理部门加强相关产品检验检疫监管,提升检验检疫工作质量,避免系统性、区域性和行业性问题发生,为领导决策、业务管理提供参考。此外,还可以通过风险分析,提前实施风险布控。如对出入境货物采取临时紧急措施,包括口岸布控核查、暂停或禁止存在重大风险的货物出入境等,有效防范不合格货物传入传出的风险,实现严密监管。检验检疫部门通过风险分析,应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收集的各方面信息情况,实施分类管理,提高了检验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简化检验检疫手续,提高通关效率。

4.推行检验检疫业务风险管理,是加强检验检疫队伍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检验检疫作为政府执行部门,拥有一定的权力。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管制约,这些风险就会转变为实际的灾难。因此,实施风险管理,对检验检疫全流程进行监控,可以及时发现检验检疫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有效提升检验检疫工作质量。

三、检验检疫业务风险管理的初步设想

风险管理的核心目标是以促进组织目标实现为总的原则,最根本的目的是明确组织对风险的态度,降低长期风险成本,使潜在长期收益尽可能最大化。检验检疫业务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是服务于建立现代检验检疫监管制度,有效解决把关与服务的平衡,以及日益增长的业务量和检验检疫管理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就当前而言,笔者认为推行检验检疫业务风险管理,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建立健全业务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2011年以来,各直属局相继成立了风险管理处,首次明确了检验检疫业务风险管理的基本职能。以福建检验检验局为例,2011年6月8日,根据国家质检总局“三定”方案,正式设立风险管理处,明确风险管理处负责组织开展业务工作风险分析,实施业务工作风险管理。但目前还没有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统一负责全国的检验检疫业务的风险管理。为此,检验检疫部门应自上而下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构,统一全国检验检疫业务的风险管理工作。

2.开展检验检疫业务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一是建立检验检疫业务风险管理与实施指南,指导和规范检验检疫业务的风险管理工作。二是制定涉及进出口食品化妆品检验监管、动植物检验检疫、卫生检疫以及工矿产品的检验监管等不同专业的检验检疫业务风险管理指南。三是在各专业风险管理指南的指导下,制定不同产品类别的检验检疫业务风险管理报告,规范具体产品和业务的风险管理工作。

基于风险检验 篇3

关键词:种粮大户;风险感知;计划行为理论;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F3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6)04-0123-08

引 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趋势的进一步深化,土地流转及农地规模化进程日益加快,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日益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生力军。截至2014年底,全国家庭承包耕地经营流转面积达到4.03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30.4%[1],全国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上的农户数超过341万户。另据安徽省农业委员会的统计数据,2014年底,安徽省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有42 283户,经营规模 1 072.3万亩。2007—2014年,安徽省100亩以上种粮大户从7 953户增加到27 171户,增加了2.4倍,种粮面积从161万亩增加到978.1万亩,增加了5.1倍。在规模化迅速推进的背景下,课题组实地走访了安徽省21个产粮大县、403户种粮大户,在与当地种粮大户的交流中明显感受到他们对规模经营的热情,269户农户仍然希望扩大经营规模,占受访农户66.75%,尽管种粮大户已经不像生计小农那样追求风险规避[2],但风险是客观存在的。2014年,296户大户遭遇了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占73.45%;262户农户无法及时售粮,占65.01%;计算补贴后,依然亏损的大户有100户,占24.81%;考虑资产折旧后,亏损农户达到125户,占31.02%。种粮大户因专用性资产投入较大和单一的收入结构使其风险相比小农户明显加大。种粮大户的经营状况影响其家庭生计[3],生产亏损很容易导致家庭资金链断裂,甚至可能衍生出一系列社会不稳定因素。在现阶段农业保险政策、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等事后风险管理手段不完善的情况下,加强事前风险管理,提高农户风险认知[4]显得特别重要。那么,目前种粮大户的风险感知水平如何?风险感知水平受哪些因素影响?各因素对农户风险感知水平的作用机制如何?值得探讨和研究。

本文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分析框架,以安徽省种粮大户的调研数据为基础,建立多元排序选择模型(Logit)检验种粮大户风险感知水平的影响因素,在检验结果的基础上建立解释结构模型(ISM)探究各因素对农户风险感知水平的影响机制,就如何帮助种粮大户识别风险,加强风险管理,促进主产区适度规模经营良性发展提出建议。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说

(一)理论基础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主体的行为受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

1.行为态度(ATTI)。行为态度是指种粮大户对规模经营行为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McGuire认为主体的行为态度包括行为目的和行为情感两个部分[5]。种粮大户的行为目的就是其从事农业生产的目的,行为情感取决于主体对经营前景的总体预期。

2.主观规范(SN)。杨志武、钟甫宁的研究表明农户行为容易受到与之关系密切的其他主体行为的影响[6],这些主体包括地方政府、同行以及家庭成员,他们的行为称作主观规范。在本文中,影响农户风险感知水平的主观规范包括:当地政府对于规模经营鼓励力度;周围同行对规模经营的态度;家庭成员对规模经营的态度。

3.知觉行为控制(PBC)。知觉行为控制指在风险事件发生后行为主体可以控制的程度。罗小锋基于湖北省556户农户的调查发现完善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可有效抵抗自然灾害,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可以衡量种粮大户控制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7];曹建民等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技术培训可以极大刺激农户提高技术水平的意愿,降低技术风险,参加技术培训频率可以衡量种粮大户控制技术风险的能力[8]。此外,本文认为市场风险应对策略、农户规模经营资历应当作为衡量风险管控能力的另外两个重要指标被放入模型中。

4.其他因素:经验行为(FB)、组织(ORGA)、个性特征(SELF)。计划行为理论是一个开放模型,为了使得模型更加严密,必须考虑到其他可能影响种粮大户风险感知行为的因素。Smith的研究实证了主体的经验行为会使其产生心理波动而影响实际行为[9]。本文认为过往的亏损经历和当期的盈利可能诱使种粮大户产生心理波动,进而影响其风险感知行为;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组织内部各行为主体的协同效率;栾敬东等的研究从实证角度证实产业链各主体相互孤立是导致当前农业风险管理低效率的原因[10]。本文认为产业组织化程度影响种粮大户的风险感知行为,而产业组织化程度由种粮大户的产业组织形式和加入合作组织的数量体现。此外,必须将种粮大户的个性特征,包括家庭投入农业生产的土地、劳动力数量和自然资源禀赋作为控制变量放入模型之中。

(二)研究假说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本文构建如图1所示的理论模型。

由理论模型得出如下研究假说:

HL1:对规模经营的行为态度影响农户的风险感知水平,盈利动机越强、对经营前景的预期越好,风险感知等级越低。

HL2:主观规范影响农户的风险感知水平,政府对规模经营的鼓励、周围同行和家庭成员对规模经营的积极态度会降低农户的风险感知等级。

HL3:行为控制影响农户的风险感知水平,基础设施完善程度、规模经营资历、技术培训频率、市场风险应对能力负向影响农户的风险感知等级。

HL4:经验行为影响农户的风险感知水平,过往重大亏损经历提高农户感知风险等级;当期盈利降低农户的风险感知等级。

HL5:组织化程度影响农户的风险感知水平,参加合作社降低农户感知风险等级。

二、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一)数据来源和样本特征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2015年1、2月和7、8月两次对安徽省经营规模在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以座谈方式进行的实地调研,为了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在安徽省56个产粮大县中选取21个县,每个县选取2个乡镇,每个乡镇选取15个左右规模不等的样本。其中,淮河以北和江淮之间分别选取10、11个县,两次调研分别获取有效样本239、164个,合计403个。调研采取分层抽样的方式将经营规模分为50~200亩,200~500亩,500亩以上三个组别,三个规模组分别获取有效样本135、123、145个。样本的户均耕地规模788.72亩,最大规模为32 000亩(样本中有3个万亩以上的农户),农户的平均年龄46岁,拥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农户有170户,占42.18%;样本农户平均粮食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为82.77%。

淮河以北地区包括宿州、淮北、阜阳、亳州、蚌埠5市,该地区属于华北平原的南端,以玉米小麦连作和大豆小麦连作为主,其中,将玉米-小麦作为种植茬口(或之一)的农户有194户,把大豆-小麦作为种植茬口(或之一)的农户有81户,此外,薯类是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较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江淮之间和沿江地区的种粮大户以稻麦(油菜)连作为主,其中把稻麦作为主要种植茬口的农户有117户。

(二)变量设置及描述性统计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Y为种粮大户的风险感知等级,由低到高分为低、较低、一般、较高、高5个级别,根据理论基础和假说模型设置如下解释变量:X1盈利动机强度;X2对规模经营前景预期;X3地方政府对规模经营的态度;X4周围同行对规模经营的态度;X5家庭成员对规模经营的态度;X6农田基础设施完善程度;X7从事50亩以上规模经营年限;X8参加技术培训频率;X9市场风险应对策略;X10是否经历过重大亏损;X112014年生产净收益;X12是否参加合作社;X13土地经营规模;X14家庭务农人口;X15地形,具体见表1。

1.种粮大户风险感知水平存在差异。种粮大户风险感知水平(Y)样本均值为2.54。其中,风险感知程度很高的农户93户,占23.08%;风险感知程度较高的农户120户,占29.78%;另有190户农户感知风险程度一般或没有感知到经营风险,占47.14%。可见,种粮大户的风险感知水平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有接近一半的农户没有明确的风险意识。

随着规模的增大,种粮大户感知风险等级在提高。在200亩以下的规模组中,感知风险等级较高和很高的农户共计58户,占该组农户总数的42.96%;在200~500亩的规模组中,感知风险等级较高和很高的农户共计67户,占该组农户总数的54.47%;在500亩以上规模组中,感知风险等级较高和很高的农户共计88户,占该组农户总数的60.7%。

2.种粮大户盈利动机强烈、规模经营前景预期看好。以盈利作为规模经营首要目的农户302户,占74.94%;对规模经营前景充满信心的农户307户,占76.18%。

3.政府、同行、家庭成员积极推动规模化。219户农户表示当地政府积极推动规模化进程,占54.34%,仅67户农户表示当地政府能做到完全尊重农民的规模经营意愿,占16.63%;周围同行和家庭成员对规模经营态度积极,认为周围同行对规模经营持积极态度的有235户,占58.31%,持消极态度的仅112户,占27.79%;认为家庭成员对规模经营持积极态度的有221户,占54.84%,持消极态度的有126户,占31.27%。

4.农户对各类风险控制力总体较弱。179户大户认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占44.42%,认为农田基础设施基本达到高标准农田要求的仅57户,占14.14%。资金投入大、土地经营权不稳定、缺少外部支持都是造成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可能因素;种粮大户的规模经营资历较浅,284户农户50亩以上经营经验不超过5年,占70.47%,50亩以上经营经验超过8年的仅52户,占12.9%,农户从小规模分散经营向大规模经营转变时间尚短,甚至有农户此前完全没有务农经验,由此产生的技术和管理上的不适应增加经营风险;种粮大户平均受训次数达每年3.58次,说明种粮大户追求技术进步的积极性总体较高,方差大表明种粮大户对待技术培训的态度差异显著;在市场行情不好时,246户大户没有应对行为,占61.04%,117户表示有条件暂时储存或加工后销售,占29.03%,表示有门路保证销售的仅40户,占9.93%,农户对市场风险控制力较弱。

5.种粮大户经济效益差异大。在规模化进程中经历过重大亏损的受访者有238户,占样本总量的59.06%;种粮大户的经济效益差距很大,100户农户2014年亏损,占24.81%,每亩盈利超过1 000元的有50户,占12.4%。

6.合作组织不能履行职责。参加合作社的大户297户,占73.7%,然而,由合作组织统一提供生产资料的农户仅93户,占参社农户的31.31%;从产品的去向来看,仅30户由合作组织统一解决销路,占参社农户的10.1%;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均有组织进行的仅17户,占参社农户的5.72%。因此,虽然表面看来种粮大户组织化程度很高,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大部分农户依然各自为政,规模化程度的提高并没有伴随行业组织化程度的实际提高。

7.个性特征。户均务农人口2.61人,说明种粮大户并没有因为规模的提高显著增加自家劳动力投入,夫妻式经营依然是最主要的经营模式;从耕地地形来看,74%为平原,26%为丘陵。

三、计量分析

(一)种粮大户风险感知水平影响因素实证检验

由于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种粮大户感知风险的程度,为非连续变量,故本文选取多元排序选择模型,且本文假设随机效用项符合极值分布,之差符合Logistic分布,故选取序次Logit模型,其基本形式:

实际观测到的是第n个样本所选择的选项,即离散的Yn,但由于将离散值作为被解释变量会带来严重的异方差和不一致问题,所以将其转化为连续变量Yn*,Yn*由确定项Vn和随机项εn组成,Vn是一系列影响因素Xn的函数,α为待估参数。Yn和Yn*对应关系如下:

计量模型结果分析:

模型总体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卡方检验,说明模型的可信度高。

1.盈利动机强度对因变量的影响系数为负,结果在10%的水平上通过检验,与假说相符,说明农户盈利动机越强,感知风险等级越低,盈利动机会使得种粮大户忽视经营风险。

2.种粮大户感知风险等级容易受到政府和家庭成员主观规范的影响,具体体现在政府对规模经营的政策鼓励和家庭成员的积极态度降低农户的风险感知等级,两组结果分别通过1%和10%的显著性检验,与假说相符,可能的原因是:政府的规模化支持政策对种粮大户规模化经营具有较强的政策导向性,表现为强主观规范,农户对于强主观规范容易产生信任和顺从的心理,从而降低了对风险的感知水平;周围同行的规模化态度也许更具专业导向性,但是基于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的态度才是影响主体感知风险程度的关键因素。

3.建立完善的农田基础设施会显著降低大户的感知风险水平,与假说相符;农户50亩以上规模经营年限对风险感知等级的影响为负,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与假说相符;技术培训频率对感知风险水平产生显著正向的影响,与假说不符。可能是因为目前技术培训虽频繁开展,但以政府供给主导而非农民需求主导的培训容易缺乏针对性,反而让种粮大户感到迷茫和困惑,进而对技术使用产生担忧情绪;农户对市场风险的应对能力强显著降低风险感知等级,与假说相符,相比完全依赖市场的农户,产后处理设施健全或销售渠道多样能够显著降低农户的风险感知等级,而造成产后风险管控能力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农户家庭物质资本禀赋和社会资本禀赋的差异。

4.经历过重大亏损的农户风险感知等级更高,该结果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与假说相符;当期的盈利水平则会显著降低农户的风险感知等级,该结果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同样符合假说。说明种粮大户行为容易受到单次事件发生的影响,行为具有短视性,这种短视行为使得农户容易受一时得失的影响产生情绪波动,无法客观评判经营风险,可能因此导致生产决策上的失误。

5.参加合作社对农户的风险感知等级没有显著影响。原因在于虽然参加合作组织使得种粮大户突破农村传统“三缘”“三缘”是指农村的“人缘,地缘,情缘”。途径积累了更多的社会资本,但现阶段许多合作社并没有真正履行职责,本文第三部分的分析已经看出主动进入产业链,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的合作社少之又少,因此,合作社难以实质影响农户对风险的感知等级。

6.家庭务农人口多能显著提高农户的风险感知等级。原因在于,务农人口多说明家庭对农业收入的依赖程度高,从而增加农户对风险的担忧;农户经营规模的系数为正,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虽然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农户的风险感知等级随着规模化程度的提高而提高,但二者关系并不密切,大规模农户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二)各因素对种粮大户风险感知水平的影响机制分析

本文选取解释结构模型(ISM)分析各因素对种粮大户风险感知水平的影响机制,解释结构模型是用于分析复杂要素间关联结构的专门研究方法,其原理在于能够利用系统因素之间已知的零乱关系,揭示系统内部结构,具体操作为利用矩阵描述因素间已知的关系,通过矩阵运算得出系统内部各因素间的层次结构,由此提炼出各因素对目标变量的影响机制。

影响种粮大户风险感知水平的浅层次因素有:农田基础设施、过往亏损经历、当期盈利和技术培训;中层次因素有:市场风险应对策略、盈利动机和规模经营年限;深层次因素有:政府政策鼓励、家庭成员态度和家庭务农人口。

以上结果表明,农户受盈利动机影响无法完全客观评判风险,以至于单次盈亏经历造成农户的情绪波动影响其风险感知水平,而政府政策导向和家庭成员的情感导向则是其深层次原因;技术培训频率影响风险感知水平,农户的规模经营经验尚浅,在技术、管理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大规模生产需要,因此容易对技术培训产生依赖,根本原因是农户的家庭资源相对禀赋发生改变,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不再适用,农户迫切需要改变要素配置方式以适应大规模生产,而改变意味着风险的增加。

四、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种粮大户风险感知等级总体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风险感知等级个体差异较大,接近一半农户未明确感知风险,风险感知等级与规模化程度呈正相关但关系不密切。种粮大户的风险感知水平主要受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经验行为、个性特征的影响。其中,技术培训频率、重大亏损经历和家庭务农人口对种粮大户风险感知水平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盈利动机强度、政府政策鼓励、家庭成员态度、农田基础设施完善程度、规模经营年限、市场风险应对能力、当期盈利等因素对种粮大户风险感知水平产生显著负向影响。

影响种粮大户风险感知水平的浅层次因素有:农田基础设施、过往亏损经历、当期盈利和技术培训;中层次因素有:市场风险应对策略、盈利动机和规模经营年限;深层次因素有:政府主观规范、家庭主观规范和家庭务农人口。

(二)对策建议

本文就如何帮助大户识别风险、加强大户风险管理两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如下:

1.调整规模经营支持政策。调整、完善粮食主产区促进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支持政策,纠正求快、贪大的政策导向,各项奖补政策不能以经营规模作为唯一标准,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支持政策设计中应将大户经营风险因素纳入其中,鼓励适度规模经营。由县区农业主管部门牵头,设立种粮大户经营风险跟踪监测样本户,建立当地粮食规模化生产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提升种粮大户经营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2.重视大户风险认知及风险管理的培训。种粮大户盈利动机强无可厚非,但是一味追求利润而失去对风险的客观评判是不明智的,农户应辩证地看待收益与风险的关系,不能因一时的得失而盲目乐观或悲观,基层部门应当定期有专人与种粮大户及其家庭成员开展面对面交流,从心理层面帮助农户正确识别规模经营风险。加强种粮大户风险意识及风险管理的培训。对规模经营主体应当建立专门的技术培训体系,培训应突出专业性和实用性,专业性体现在有针对地进行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的引进、示范、推广应用;实用性体现在引导农户结合自身家庭资源禀赋、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禀赋选择最优的要素配置方式。充分发挥经验丰富大户的传、帮、带效应,加强行业内部交流,共同促进风险管理。

3.帮助大户加强风险管理。进一步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重视仓库、晒场、烘干等产后配套设施建设,促进产品销售渠道多元化,提升种粮大户抵御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积极引导种粮大户建立农机合作社、资金合作社、销售合作社等合作组织,建立合作社监督机制保障其尽职尽责,真正实现种粮大户组织化生产经营,降低融资成本和销售交易费用,提高农户的社会资本,全面提高种粮大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宇.全国耕地流转面积占总承包耕地比重超过三成[EB/OL].[2015-08-27].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08/27/c_1116397151.htm.

[2] A·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M].萧正洪,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1-8.

[3] 朱启臻,胡鹏辉,许汉泽.论家庭农场:优势、条件与规模[J].农业经济问题,2014(7):11-17.

[4] 叶明华,王荣明,吴苹.风险认知、保险意识与农户的风险承担能力——基于苏、皖、川三省1 664户农户的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14(6):37-48.

[5] McGuire W J.The Nature of Attitudes and Attitude Change[J].The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1985,3(2):233-346.

[6] 杨志武,钟甫宁.农户种植业决策中的外部性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1):27-33.

[7] 罗小锋.农户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基于湖北省556户农户的调查[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3):29-34.

[8] 曹建民,胡瑞法,黄季焜.技术推广与农民对新技术的修正采用:农民参与技术培训和采用新技术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5(6):60-66.

[9] Smith J R,Terry D J,Manstead A S R,et al.Interaction Effects i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he Interplay of Self-Identity and Past Behavior[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995,37(11):2 726-2 750.

基于风险检验 篇4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近年来起重机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 起重机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事故越来越频繁, 安全性问题也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许多起重机经过多年的使用, 安全状况较差, 安全隐患较多, 因此对起重机进行安全风险评价, 以及采用各种措施和手段来提高起重机械安全性显得非常重要。

起重机安全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预测、查找起重机存在的风险及有害因素, 评估各种危险因素可能导致的后果和程度, 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 以达到最低事故发生率、最少经济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一方面通过对起重机隐患进行系统地分析, 找出隐患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提出消除风险的最佳技术路线, 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起重机的本质安全化;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起重机的危险源, 统计其分布部位与频次, 预测事故的概率与严重程度, 提出相应的安全措施, 为管理者提供安全决策依据, 从而提高起重机使用单位的安全管理能力。

1 RBI技术

RBI技术的全称是Risk Base Inspection (基于风险的检验) , 它是基于风险的资产管理技术 (RBAM) 内容的一部分, 它以风险分析为基础, 对系统中固有的或潜在的危险及其可能产生的事故后果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与评估, 发现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 确定该设备的风险等级, 从经济性与安全性协调统一的角度去考虑对检验频率、方法、程度等进行优化, 使检验和管理设备的行为更加安全、经济和有效。

RBI技术的基本运作程序如图1所示。首先对研究系统进行定义, 收集设计数据、工艺与操作参数、维修和检验记录数据;然后判断风险来源, 确定设备材料损伤机理和失效模式, 分析失效的可能性及后果, 进而评价事故发生概率和事故后果, 确定出每台设备的风险大小并排序;最后进行总体风险评估并制定实施检验计划的全过程。

RBI技术的核心概念是风险, 风险具有二维性, 它是危险发生的概率与危险一旦发生所造成损失的共同组合后果, RBI技术的目的是就是要达到目标设备的安全性与经济性的统一, 最终实现保证安全与节约成本的效果, 使设备的拥有者在使用和管理设备的过程中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风险的两维性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其中:R为风险;P为失效概率;E为失效后果。

风险的级别可以用图2所示的风险矩阵图来表示。失效概率划分为极高、高级、中级、低级和极低5级, 用A, B, C, D, E来表示;失效后果同样也划分为5级, 用1, 2, 3, 4, 5来表示。这样, 就可以用一个5×5的风险矩阵图来确定分析对象的风险等级, 并根据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表1所示。

2 起重机械及其风险因素分析

起重机械是一种间歇性工作的空间搬运设备, 主要用来实现被吊重物的空间位置变换, 它是现代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起重机械通常由起升机构、运行机构、变幅机构和回转机构4部分组成, 具体机型视其情况可以只包含起升和运行两大机构, 如桥式与门式起重机。起重机在搬运物料时, 通常经历着取物、运送、卸料和空车复位的工作过程, 具有重复而短暂的工作特征。起重机的工作特点可总结为:间歇动作、变化载荷、周期循环、重复短时。由于起重机械周期性及间歇性的工作特点, 使得各工作机构经常处于频繁启动和制动状态, 这对各工作机构的工作可靠性提出了较高的安全要求。

起重机的风险性来源很多, 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下面几大类。

2.1 设计环节引起的风险

设计环节引起的风险主要来至两个方面:一是选型不符合使用要求 (例如错把冶金类起重机选型为普通起重机来设计使用) ;二是设计计算出现错误导致实际承载性能小于实际使用性能等。

2.2 制造环节引起的风险

制造环节带来的风险包括材料质量不合格、加工工艺不当、焊接质量不过关、未按设计图纸尺寸制造等几种情况。

2.3 安装环节引起的风险

安装环节引起的风险包括土建基础不达标、轨道尺寸偏差较大、安装过程中零部件未能紧固连接、起重机械安装没有调试水平导致偏斜运行、啃轨、各部件出现干涉等情况。

2.4 改造方面引起的风险

改造方面引起的风险包括对所需尺寸改造偏差较大、焊接质量不过关、材料疲劳引起的新老机构的应力分布不均等情况。

2.5 维修方面带来的风险

维修方面带来的风险包括替换电控设备与原设备系统兼容性不佳、补焊焊缝与原焊缝的应力承受能力差异、换用新起升机构对原主梁的尺寸匹配性较差等情况。

2.6 使用方面引起的风险

使用方面引起的风险包括歪拉斜吊、频繁超载、不按操作规程使用、不进行定期维护、不遵守“十不吊”规则等情况。

2.7 设备自身失效引起的风险

设备自身失效主要考虑4大机构 (起升机构、运行机构、变幅机构、回转机构) 自身的材质、结构和安全保护装置因长时间使用而引起的失效情况。从保障人的生命安全角度而言, 分析4大机构可以发现, 起升机构在4大机构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最大, 起升机构发生故障时可能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 如辽宁铁岭发生的钢包坠落事故足以证明这一特点。其他机构可能引起的风险安全等级要相对低一些, 从机构风险分析的特点可以看出要做到降低风险、降低检验成本同时提高安全可靠性则要更加注重提高起升机构的检验质量和力度。

综上所述, 在充分把握起重机械风险来源的基础上, 把每一种风险源可能引起的事故按事故发生的频率和事故后果 (以经济损失作为衡量标准) 进行细化处理。用公式R=P×E算出每一种风险源在整个系统中所占的风险值比重, 进而在风险矩阵图中找到对应的风险等级, 并按风险等级对策制定相应的管理检验手段, 达到使目标设备的安全性与检验维护的经济性相统一的目的。这也体现了RBI技术最重要检验指导思想。

3 RBI技术的优势及建议

基于风险的检验 (RBI) 技术在特检行业的运用越来越广, 我们可以根据表2的对比结论得出RBI技术的检验优势。

根据表2分析对比结果, 可知RBI技术的检验优势为:①检验与管理的重点突出;②区分设备风险级别、更加着重高危设备的安全性, 主次分明;③安全性与经济性协调、统一, 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更体现了经济性的优势;④进行同等程度的检验, 风险小;⑤在同样的风险水平上, 检验量小;⑥优化检验资源, 检验费用与风险成比例。

综上所述, 为了使RBI检验技术更好地运用到特种设备的检验上来, 提出如下几点建议:①应对各种起重设备的风险等级加以区分, 根据历年事故统计分析得出风险等级排行, 根据表1给出的检验指导思想制定检验方针;②在划分风险等级排行的基础上, 针对各种设备的具体情况确定各机构的风险排行, 有针对性地进行检验设备的采购及携带, 做到检验详略得当、不留安全隐患;③进一步加强检验人员的专业水平培训, 配合RBI技术指导思想, 能使检验效率、效果进一步显著提高;④进一步完善和修改检验大纲, 可以在原有检验大纲的基础之上向RBI技术检验方法倾斜, 使检验手段更详细、更科学、更符合我国国情;⑤在探索起重设备检验风险的同时, 注重RBI技术检验配套的符合我国国情的软件开发, 这样能更为行之有效地提高检验效果。

4 结论

RBI技术以设备的风险分布与分析为基础, 制定合理的检验方案、延长低风险设备的检验周期、保证设备安全运行并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RBI技术在国际范围内已广泛应用,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但在我国许多领域的应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特别是在起重机械类特种设备的检验领域中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 有很多具体工作可以开展和落实。我们坚信随着我国特种设备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 RBI检测技术一定能在起重类特种设备的检验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阐述了RBI技术的基本理论, 将基本原理与起重机械类特种设备的检验规程相结合, 找出起重机械的安全隐患, 为降低设备风险与企业经济负担制定最优检验措施。最后根据分析结果, 为完善检验手段、提高检验质量、控制危害程度、降低事故发生率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检验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RBI技术,风险评价,检验,起重机械

参考文献

[1]李奇, 李延渊, 黄贤滨.基于风险检测的风险评估方法[J].安全健康和环境, 2004 (2) :35-38.

[2]陆东, 牟善军.欧洲设备风险检查技术发展及应用情况[J].安全健康与环境, 2004 (1) :36-39.

[3]陈敢泽.现代起重机管理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4]张应立.起重机司机安全操作技术[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2.

[5]王福成, 陈宝智.安全工程概论[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2.

[6]黄贤滨, 姜春明, 兰正贵, 等.基于风险的检测技术及其软件[J].安全健康与环境, 2004 (3) :37-40.

[7]黄贤滨, 李延渊, 兰正贵.新一代设备管理技术—基于风险的检验[J].石油和化工设备, 2004, 7 (3) :31.

[8]任树奎, 王福绵.起重机械安全技术检验手册[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 2005.

[9]陈学东, 王冰, 杨铁成, 等.基于风险的检测 (RBI) 在中国石化企业的实践及若干问题讨论[J].压力容器, 2004, 21 (8) :39-45.

[10]贺小明, 李柏安.起重机技术与安全[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5.

[11]董绍平.基于风险的检验 (RBI) 在合成氨装置中的应用[J].石油化工设备技术, 2008, 29 (1) :59-66.

基于风险检验 篇5

[摘要]通过对杭州机场口岸的进境快件个人自用物品面临的检验检疫监管风险分析,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规定,提出了备案管理、负面清单制度、加强商品品质和自用范围监管、申报前检疫、信用管理、信息化应用、分类管理等七个方面的监管措施,对于有效防控进境快件个人自用物品检验检疫监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物品检验;检疫监管;进境快件;风险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的深入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依靠互联网和国际物流,以门槛低、环节少、成本低、周期短等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增长也十分迅速,交易规模从2008年的08万亿元[1]迅速增长到2016年的63万亿元[1][3],预计2018年进出口跨境电商整体交易规模将达到88万亿元。跨境电子商务给进出境营销渠道带来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直接通过跨境网络平台选购自用商品,“海淘”“海代”等成为流行的购物方式。[3]跨境电子商务的B2C和C2C模式涉及个人客户,这些个人客户的网购物品往往通过邮政或快递进行运递。[2]在跨境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形势下,通过快件渠道进境的网购个人自用物品数量也迅猛增长。

为适应外贸发展新形势,满足境内广大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支持快件企业拓展业务范围,规范进境快件个人自用物品检验检疫监管,实现个人自用物品“通得快,管得住”的目标,研究如何有效防控进境快件中个人自用物品检验检疫监管风险,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通过对杭州机场口岸的进境快件个人自用物品面临的检验检疫监管风险分析,就如何有效防控检验检疫监管风险进行了探讨,并对进境快件个人自用物品的检验检疫监管进行了探索。

1进境快件个人自用物品存在的检验检疫监管风险分析

进境快件??人自用物品按照来源可以分为亲友赠送物品、个人自有旧物品、网购个人自用物品等。其种类主要有服装、电子产品、玩具、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也有部分个人物品涉及植物繁殖材料、肉类制品、特殊物品等高风险产品,种类非常复杂,在检验检疫监管中存在多种风险。

从近年来杭州机场口岸入境快件的截获物来看,种类多样,有土壤、水产品、植物种子、肉类制品、木质包装、眼角膜、来自疯牛病疫区的化妆品等,这些截获物大多是个人物品,大多存在申报信息与实际不符、申报不全、申报信息不准确等情况。杭州机场办分别从申报为首饰品的快件中截获了300多只多异瓢虫;从申报为塑料管的快件中发现200支装有活体黑腹果蝇的试管;从申报为书籍的快件中再次截获活体黑腹果蝇;从申报为瓷器装饰品的快件中发现马友鱼干、花胶和干贝等海产品;更从一批申报为麦片礼盒的快件中发现大豆,并首次检出检疫性有害生物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分析原因存在快件企业或所有人不如实申报,有意逃避检验检疫监管的可能;也存在快件企业或所有人对快件物品不清楚其存在的检验检疫风险,在申报时不能准确提供有关信息的可能。然而现状是检验检疫机构获取的快件信息主要来自快件企业的申报和航空货站的信息,在获取到的快件信息不准确的情况下,难以进行有效监管。

因此在准确全面掌握快件信息的情况下,进境快件中个人自用物品检验检疫监管主要存在以下风险:①涉及禁止进境物品;②存在动植物检疫风险;③存在卫生检疫风险;④存在检验风险;⑤超出合理自用范围;⑥其他不利于国家安全、环境保护、人和生物安全等方面的风险。

2进境快件个人自用物品检验检疫监管有关工作依据

21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第六条“进出境的样品、礼品、暂准进出境的货物以及其他非贸易性物品,免予检验。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22部门规章

221《出进境快件检验检疫管理办法》(质检总局3号令)

(1)第十八条“检验检疫机构对出进境快件实行分类管理:C类:样品、礼品、非销售展品和私人自用物品”。

(2)第十九条“进境快件的检验检疫:

(三)对C类快件免予检验,应实施检疫的,按有关规定实施检疫”。

222《进出口化妆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质检总局143号令)

第三十二条 “携带、邮寄进境的个人自用化妆品(包括礼品),需要在进境口岸实施检疫的,应当实施检疫”。

223《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质检总局144号令)

(1)第六十条 “以快件、邮寄和旅客携带方式进出口食品的,应当符合国家质检总局相关规定”。

(2)第六十一条 “进出口用作样品、礼品、赠品、展示品等非贸易性的食品,进口用作免税经营的、使馆自用的食品,出口用作使领馆、中国企业驻外人员等自用的食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3进境快件个人自用物品检验检疫监管措施

根据以上工作依据规定,对进境快件个人自用物品检验检疫监管采取实施检疫、免予检验的方式。针对以上风险分析,为有效防控进境快件个人物品检验检疫监管风险,实现个人自用物品“通得快,管得住”的目标,结合杭州机场实际,研究认为进境快件个人物品检验检疫监管可采取以下措施。

31备案管理

对拟从事进境快件个人自用物品业务的企业和进境的个人自用物品进行备案。

(1)企业备案。对拟从事进境快件个人自用物品业务的企业开展事前备案工作,对网络交易平台运营商、电商和快件企业进行资质核查。备案时需要提交如下材料:企业备案表、企业合法经营及资质证明材料、物流企业、电商、平台运营商等合作协议、检验检疫需要的其他材料等。材料符合要求的予以备案,经备案的企业才能从事进境快件个人自用物品业务。

(2)商品备案。快件个人自用物品进境前需事先备案,提供企业备案号、商品品名、型号规格、HS编码、价值、原产地等详细信息。备案时需要提交如下材料:商品备案表、商品在境内外合法销售的官方批准部门和文件信息等资料、检验检疫需要的其他材料等。经备案的快件个人自用物品才能进境,下次进境如有未经备案的商品,该商品需备案才能进境;商品因质量安全卫生原因受到消费警示或官方禁止销售的,取消商品备案资质,禁止入境。

32建立负面清单制度

网购进境快件个人自用物品仅限于在生产国合法公开销售、符合特定标准、有定形包装的个人消费品。为规范快件中的个人自用物品,有效实施检验检疫监管,对个人自用物品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并及时更新维护。以下商品不能以快件个人自用物品形式进境:

(1)国家法律法规及国际双边、多边协定规定应当实施检验检疫审批、风险评估的。

(2)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携带、邮寄进境的动植物及其产品名录》内的(第1712号公告)。

(3)国家质检总局、国家邮政局发布的《进出境邮寄物检验检疫管理办法》(国质检联〔2001〕34号)第三条所列的物品。

(4)国家农业部、质检总局等主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规定等限制进境的。

(5)未列明质量安全标准或执行质量安全标准不符的。

(6)其他法律法规禁止以及存在损害国家利益、民族信仰、公共安全风险的。

33在商品品质和自用范围上加强监管

331加强商品品质监管

(1)经备案的快件个人自用物品才能申报进境。

(2)商品因质量安全卫生原因受到消费警示或官方禁止销售的,采取取消商品备案资质和禁止进境的措施。

(3)个人物品申报和查验时发现未经备案的商品,采取不得进境的措施,记录快件企业的信用情况,信用差或不经备案运递个人物品情节严重的,取消相关企业备案资质。

332加强商品自用范围监管

为防范不法商家利用个人物品的名义进行蚂蚁搬家式的进境再销售,企图逃避检验检疫监管,可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1)在商品备案时,参照海关部门审定的商品价值和个人物品自用合理数量,要求快件企业在境外收件时限定每票个人物品进境数量和次数,实现从源头上规范个人物品自用数量。个人物品超过自用合理数量的,或购买次数超过规定次数的,按普通货物报检、退运或销毁处理。原则上来自港、澳、台的货值不超过800元,来自国外的货值不超过1000元;超过限额但数量只有一件且不可分割的可认定为个人自用物品;半年之内同种个人自用物品进境不得超过6次。

(2)申?笫碧峁┦占?人身份证明影印件、个人自用声明,抽查跟踪个人物品快件最终派送情况,要求快件企业提供妥投信息并进行电话验证,实际用途与申报不相符的,按规定对相关责任人和个人物品实施处理,情节严重的,取消相关企业备案资质。

(3)利用网络交易平台、快件企业系统和快件电子监管系统,抽查统计收件人进口情况。通过电话抽查验证用途真实性,跟踪快件最终派送情况。

(4)将随机抽查或者后续跟踪中发现并非个人自用的,督促快件企业加强管理,并将相关收发货人列入黑名单中,以加强对相关收发货人运递快件的监管。

34实施申报前检疫

为有效防范进境快件中个人自用物品卫生检疫和动植物检疫风险,避免疫病和有害生物传入和扩散,应对进境快件在卸下飞机后实施申报前检疫,对来自疫区的快件实施卫生检疫除害处理,使用通道式放射性检测仪对快件在进仓时进行放射性检测,并使用X光机和CT机对进境快件进行检查。

35强化信用管理,保证申报数据准确性

快件申报信息的准确性,关系到后续检验检疫监管措施是否得当,为准确掌握快件信息,确保快件申报数据的准确性,应按照质检总局对报检企业和报检员的相关规定,加强对快件企业的信用管理,对信用等级低的快件企业加大查验力度,督促快件企业在收件时严格把关,在采集快件信息时全面准确,在申报快件信息时如实申报。对随机抽查中发现快件品名等实际信息与申报不符的,按照相关规定降低其信用等级,并采取相应处罚措施。

36使用信息化手段对申报数据进行筛查

快件个人自用物品信息化监管是有效防控检验检疫风险的重要手段。利用杭州机场办的快件检验检疫监管系统对快件的HS编码、品名、来源地、收发货人、价值、数重量等信息进行筛查,对涉及禁止入境的、动植物检疫和卫生检疫的、在负面清单内的快件个人物品,全部实施查验;对设置的规则未筛查到的快件个人物品,按照快件企业的信用记录进行随机抽查,并审查不涉及禁止入境物和检疫的个人物品是否在备案范围内。

37实施分类管理

371禁止进境物

在禁止进境清单内的个人物品作退运或者销毁处理。

372涉及卫生检疫的个人物品

(1)自用且仅限于预防或者治疗疾病用的血液制品或者生物制品的入境快件,不需办理卫生检疫审批手续,但需出示医院的有关证明,以处方或者说明书确定的一个疗程量为限。

(2)供移植用器官、骨髓干细胞的入境快件,因特殊原因未办理卫生检疫审批手续的,入境时可以先予放行,货主或者其代理人应当在放行后10个工作日内申请补办卫生检疫审批手续。

373涉及动植物检疫的个人物品

(1)入境植物繁殖材料,在申报时需要提供《引进种子、苗木检疫审批单》或者《引进林木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检疫审批单》,因特殊情况无法事先办理检疫审批的,可以到浙江局申请补办。

(2)其他应当办理动植物检疫特许审批的禁止进境物作为快件入境的,货主或者其代理人应当提供质检总局签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植物检疫许可证》。

(3)新鲜水果、蔬菜、烟叶(不含烟丝)等植物产品禁止入境。需要取样检测的植物产品,检测合格后放行;检测不合格的作检疫处理或者作退运或销毁处理。其余植物产品现场检疫合格后放行。

(4)入境栽培介质在申报时需要提供质检总局出具的《进境动植物检疫许可证》。

(5)入境快件携带木质包装的,需要进行木质包装的法检申报。

(6)入境生物物种资源需要提供有关部门的批准证明。

(7)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出境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需要提供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签发的允许进境证明书,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规定的指定口岸进境。

(8)入境快件为活动物的,应提供输出国家或者地区官方动物检疫机构出具的有效检疫证书和疫苗接种证书。宠物应当具有芯片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明。活动物仅限犬或者猫(以下称“宠物”),且每次限1只。

(9)来自动物疫区的动物产品禁止入境;肉类及其制品、水生动物产品、动物源性奶及奶制品、蛋及其制品、燕窝、油脂类动物产品禁止入境;未加工的皮毛绒、鬃、尾、骨、蹄、角、动物油脂以及动物源性饲料,需要提供《进境动植物检疫许可证》和输出国动物检疫证书;加工过的皮毛绒需要提供输出国动物检疫证书。

(10)入境转基因生物材料,需要提供《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和输出国家或者地区官方机构出具的检疫证书。列入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目录的进境转基因生物,应当按照规定进行标识,还应当提供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审查认可批准文件。

(11)《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规定的禁止进境物:动植物病原体(包括菌种、毒种等)、害虫及其他有害生物,?又参镆咔榱餍械墓?家或者地区的有关动植物、动植物产品和其他检疫物,动物尸体,土壤等作退运或销毁处理,因科学研究等特殊需要,应当事先向质检总局申请办理动植物检疫特许审批手续。

374其他个人物品

对不涉及禁止入境物和检疫仅涉及商品检验的进境个人自用物品,免予检验。

4监管措施有效性分析

以上监管措施开展事前备案,提前掌握涉及检验检疫监管的个人物品情况,将采购渠道不正规、销售不合法、官方禁止进境等问题物品提前拒于国门之外,为有效防范检验检疫风险监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快件企业、电商企业、网络交易平台等企业实行备案准入控制,只有符合条件且诚信经营的相关企业才可以开展进境快件个人自用物品业务,引导其遵守和接受检验检疫法规监管。个人物品报检清关时,检验检疫不直接与收发件人发生联系,减少舆情风险。对商品备案时,要求按限定的个人物品数量和次数交易商品;要求境外发件时提供境内收件人的报检资料(身份证明、自用声明等),有效防范了蚂蚁搬家式逃漏检行为。实施的分类管理针对性强,能有效防范检疫风险。通过事前备案、事中把关和事后监管等方式,有效防范检验检疫执法风险。

参考文献:

[1]鄂立彬,黄永稳国际贸易新方式:跨境电子商务的最新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4(3):22-31

[2]洪涛,王维维,王亚男规范有序发展我国B2C跨境电子商务[J].全球化,2013(11):82-93

基于食品检验相关问题探讨 篇6

【关键词】食品检验;准确性;因素

1.样品抽取及样品制备

1.1抽样要按照随机原则,从有代表性的各个部分取样,取样工具应清洁,不得引入任何有害物质;抽样过程中应设法保持样品原有微生物状况和理化指标,在进行检测之前不得污染,不发生变化;抽样数量要满足检验要求。

1.2样品制备是要保证样品均匀

(1)液体样品在检验前要混匀,如检测酱油、醋除可溶性无盐固形物项目外,需将样品振摇混匀,而检测可溶性无盐固形物应充分振摇后,用于滤纸过滤。

(2)固体样品要粉碎、混匀,如大米、挂面的水分,各项目都需要粉碎后取样。

2.仪器和试剂

2.1仪器的影响

能自校的仪器(如天平、酸度计等)应保证每周进行自校,自制的蒸馏装置要确保气密性,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保养,及时发现仪器存在的问题。

2.2试剂的影响

化学试剂在检验过程中直接参与化学反应,对检验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有些溶液“保质期”有限,如金属元素标准溶液可存放一年;标准滴定溶液要求两个月标定一次;淀粉溶液、碘化钾溶液要求现用现配等。还有一些溶液有特殊的存放要求,如测定食品中亚硝酸盐的显色剂——萘胺盐酸盐溶液要在低温下存放,当颜色变深时弃去重新配制。还有的溶液在存放过程中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应定期检查重新配制,如测定纯净水中的高锰酸钾耗氧量,用到的高锰酸钾标准溶液和草酸钠标准溶液,存放时间长,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浓度发生变化,不出现应有的现象(样液中加入草酸钠溶液标准后,原有的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颜色不能完全褪去而呈现淡黄色),致使检验无法进行;又如,测定食品中的二氧化硫时,应尽量减少碘标准滴定溶液与空气接触,否则平行试验的差异会超出标准规定的要求。

3.选择检验方法

检验人员应根据产品标准规定的检测方法检测,有时方法标准中会有多种方法,需要根据检验性质、实验室条件及样品中待测成分的含量来选用检验方法。检验方法中的第一法为仲裁法,对结果有争议的也可选用第一法;实验室条件不容许用仪器分析法的可选用化学分析法;不同食品中含某种成分含量不同时选用的方法也不同,如测定食品中的钙含量,牛奶中的钙含量大概是每100克牛奶中含钙100毫克,可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火焰法)进行测量,而保健品鹿产品胶囊中的钙含量是20%左右,在不减少取样量的前提下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进行测量就会造成很大的误差,这种高含量的钙的测定可选用EDTA滴定法进行测量。

4.对操作人员的要求

操作人员掌握操作规程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有可能为偶然误差,也有可能为过失误差(也可称之为错误)。例如,在测定白酒中的总酯时,不同的操作人员,滴定速度不同也可造成检验结果的差异,这种误差可尽量设法减免。但是,由于操作人员对检验方法标准理解能力有限而造成的差异将会严重影响结果的准确度。

5.实验室环境的要求

在理化检验分析中,环境温度对检验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容量法分析时,尽量在室温是20℃的条件下进行,比如标定标准滴定溶液,都要对滴定的体积进行温度校正,消除温度对体积的影响,只有在20℃时校正值为零。又如在测定葡萄酒中的酒精度、总浸出物和啤酒的酒精度、原麦汁浓度时,在用容量瓶量取馏出物及残留物时尽量在同一温度下定容,以消除温度对体积的影响。还有测定饮料中的可溶性固形物时,温度校正的范围是10℃~30℃,只有温度控制在此范围内,才能查出校正值,得出准确的检验结果。

6.对相关检验项目的检查

基于风险检验 篇7

1 基于风险的检验

基于风险的检验 (RBI) 是一个识别、评估和影射工业风险的流程, 这些风险会在压力设备和结构化元素方面危及设备的完整性。RBI用于解决那些可以通过正确检查和分析控制的风险, 在RBI过程中, 工程师可以设计出与衰退预测或观察机制最有效匹配的检查战略 (什么、何时、如何检验) 。

2 特种设备应用RBI的核心原则

2.1 特种设备

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和场内专用机动车辆。其中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为承压类特种设备;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为机电类特种设备。

2.2 RBI应用原则

2.2.1 安全原则

随着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设备特种设备共同参与能量转换作业, 同时也承载着诸多风险隐患。基于安全生产制度下, 对设备RBI工作更加重视, 从安全角度实施设备检验与管理措施, 符合工业生产标准化发展趋势。结合设备特种设备安全事故隐患, 及时提出特种设备自动化检验系统的实际应用方法。引入安全化控制技术也是必然要求, 体现了先进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利用价值。

2.2.2 检验原则

RBI是设备特种设备安全检验的平台, 通过专业检定可掌握设备运行状态, 及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造处理方式。特种设备是工业规模化生产设备之一, 为各类能量转换创造了作业空间。特种设备是设备不可缺少的装置, 承载着各种因素形成的外在压力。由于设备生产形势的复杂性, 往往由于多种因素造成危害性事故, 定期对特种设备展开安全检验, 可保证设备设备安全, 及现实生产活动的安全进行。

2.2.3 调度原则

基于自动化调度理念指导下, RBI工作显得格外重要, 只有按照标准展开检验活动, 才能避免特种设备受损引起的故障风险。特种设备是现代工业生产控制的主要装置, 可作机电设备调度与控制的核心部分, 为自动化生产与调度创造了优质平台。工业控制系统采用特种设备, 体现了自动化调度平台的应用优势, 成为新时期工业系统操控的有效方, 要重点考虑设备运行与特种设备的协调性。

3 基于RBI方法的设备管理对策

3.1 风险预测

RBI是以风险分析为基础, 通过对系统中固有的或潜在的危险及其后果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评估, 发现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 使检验和管理行为更加经济、安全、有效。“风险预测”在设备系统中担负着设备管控作用, 按照地区工业实际检验要求进行传输操作。从安全角度考虑, 在线检验期间也需做好安全防护与管理措施, 积极创造更为稳定有序的带电工作环境, 确保人员、设备、环境的安全性。

3.2 技术保障

鉴于各类设备在设备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对其设置信息化检修系统是不可缺少的, 可借助信息技术安装检验保护系统。与此同时, 必须重视在线检验期间的安全隐患, 提前做好必要的安全防护与管理措施。从安全防护及安全管理提出可行性对策, 倡导信息技术在作业过程中的合理化应用。通过RBI技术的实施, 可以有效地节约检验、检修成本, 降低设备运行风险, 为生产装置长周期安全运行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3.3 安全控制

基于设备安全改造与发展趋势下, 设备检验内容具有多变性特点, 可按照特种设备工作布局进行多点式调配, 满足了设备系统安全改造与控制需求。RBI技术的核心是将安全系统工程和风险管理理念引入到设备检验之中, 其检验行为是基于风险之上的。因此, RBI技术是全面考虑安全性、经济性及潜在失效风险的优化检验策略, 同时也是科学的决策支持工具和安全管理手段。

3.4 运行监控

检验人员要不断提升个人的专业知识, 对设备特种设备进行深化改造, 及时掌握可能发生的特种设备故障, 提前做好安全检验工作, 为工业生产构建安全平台。特种设备安全是安全生产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 因此, 必须认真做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 确保特种设备安全运行。

3.5 综合管理

RBI技术普及化发展, 安全检验原则在设备改造中体现了多方面价值, 这也促使特种设备装备实现多功能发展。结合特种设备发展趋势, 分析特种设备安全检验标准及其实践方法, 且提出切实可行的设备检验措施, 为重工业生产提供安全设备保障。依据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 我国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实行对特种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维修、改造、检验等七个环节的全过程安全监察制度。

4 基于RBI特种设备智能化管理

4.1 在线检验

通过3S技术设计现代化在线检验系统, 将各个模块功能应用于具体的在线检验步骤, 以不同的算法为控制中心, 大大提升了特种设备研发与利用效率, 从而带动了特种设备在线检验的一体化发展。图像是RBI行业研究重点, 也是展现RBI技术的根本元素, 设计多种图像才能体现出RBI研发的价值。为了避免特种设备不当造成数据结果失误, 可引入虚拟模型作为前期操控处理平台。

4.2 模拟检验

特种设备在线检验研发关系着安全, 以3S技术为基础构建定向在线检验系统, 可实时掌握相关的数据信息, 降低定向在线检验操作的失误率。设计定向在线检验系统要考虑多方面内容, 以“高效率、高进度、高水平”为标准展开一系列的在线检验活动。RBI模拟化检验中对图像进行多种处理, 避免正式操作中产生错误, 提高了RBI图像的处理质量。

4.3 数字检验

以数字系统为中心, 利用数字技术设定设备控制平台, 体现了新技术用于产业规划的优势。同时, 以GIS、GPS、RS等技术平台, 能够为工业检验与规划提供指导, 实现了设备资源的一体化研发。特种设备在线检验信息化是必然趋势, 基于网络化调度平台中, 无线网形成了相对复杂的传输平台, 及时传递特种设备检验结果。

5 结论

总之, RBI是特种设备检验与管理的先进技术, 将其用于设备检验与维护具有多方面价值。从安全性、操控性、技术性、稳定性等方面进行综合管护, 提高了特种设备运行与调度的综合效率。为了进一步提高特种设备的风险防控效率, 需发挥信息技术在设备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以3S技术为中心实施风险管理、设备检验、综合调度等操作, 构建更为安全、高效、节能的工业化生产模式。

参考文献

[1]朱成泽.天然气锅炉的安全使用问题研究[J].科技资讯, 2012 (02) .

[2]彭小兰, 陈曙光, 李丁.特种设备监检员如何规避检验责任风险[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2011 (02) .

[3]威宣.DNV举办2011石油天然气风险管理高峰会议[J].中国远洋航务, 2011 (12) .

[4]许涛, 谭家翔, 王胜, 刘俊涛, 钱瑞锋.基于风险的检验在FPSO设备管理中的应用[J].石油化工设备, 2010 (03) .

基于风险检验 篇8

在石油化工领域的设备管理中应用RBI技术, 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20世纪90年代初期, 中国石化装置一般是“一年一修”, 后来逐步发展到“两年一修”、“三年一修”[1]。在设备管理领域引入基于风险的检验 (RBI) 技术后, 可以使设备的运行周期更长。据国外实施RBI的经验, 在可靠的数据基础上, 根据装置的风险分布制定的检验策略, 能使停机检修日数减少10%, 使检修成本降低15%, 并加强了装置检修的安全性和检修的质量及管理[2]。为了提高兰州石化公司设备的运行效率, 研究院在兰州石化公司120万t柴油加氢装置启用了RBI技术,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基于风险的检验 (RBI) 在120万t柴油加氢装置中的应用

1.1基于风险的检验 (RBI) 技术简介

1.1.1 RBI采用的软件及风险计算过程

基于风险的检验 (简称RBI) 技术是以风险评价为基础, 对设备进行风险评估, 并制定相应的检验策略的现代化设备管理技术。在对兰州石化公司120万t柴油加氢装置进行评估时, 所用的软件是法国BV公司开发的RB.eye软件。

RB.eye软件确定失效可能性与失效后果的过程用如下的流程, 如图1所示[3]。对于炼油装置的压力容器, 其失效可能性用每年的泄漏次数来量化表示, 而失效后果用失效后造成影响区域面积的最大值来确定。

1.1.2 RBI 对风险等级及排序的表示方法

我们用5×5的风险矩阵来表示风险等级, 如图2所示, 对风险进行排序。

1.2工作内容

通过分析120万t柴油加氢的工艺流程, 将静设备划分为反应部分 (100) 工段、分馏部分 (200) 工段、干气脱硫部分 (300) 工段, 见表1。

1.3风险评估结果及分析

经风险评估软件计算后, 120万t柴油加氢装置中静设备的风险等级及其分布情况见表2。

从计算结果看, 120万t柴油加氢装置的风险较高, 静设备中, 高风险和中高风险的比列达到了54%。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1) 腐蚀严重 (减薄速率高、应力腐蚀敏感性高或高温脆化等) , 且设备无历史检验或检验效率低;设备的同类失效概率较高;设备建造壁厚较薄。

2) 介质含有较高浓度的毒性物质, 如硫化氢、氨、氟化氢或氯化物等;高燃/爆后果, 介质为轻烃, 易燃、碳氢比小、燃烧值高;高温高压, 泄漏速率大;设备容积大, 泄漏时间长, 破坏后影响面积大。

1.4失效模式与损伤机理分析

在对120万t柴油加氢装置进行风险评估时, 根据RBI结果表明, 120万t柴油加氢装置中的腐蚀物流中腐蚀性物质主要有:Cl-、H2S、H2、NH3以及其他硫化物 (RSH) 等。其中对设备危害最大的损伤形式主要是保温层下腐蚀和酸性水腐蚀, 见表3。

1.5检验策略的制定

RBI通过对每台设备和管道不同的设计、工艺、操作参数及潜在损伤机理的具体分析, 给出了每台静设备的检验计划, 主要确定检查那种损伤机理, 确定损伤的位置, 确定发现损伤的最佳技术, 进而从风险级别和经济性平衡角度确定装置的检验计划和检验周期[4]。

在确定设备的损伤位置和机理后就要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不同的检验方法对不同的损伤机理的检验有效性是不同的。表4给出了一些常用检验方法针对不同损伤机理的检验有效性。

注:1=高度有效, 2=适度有效, 3=可能有效, ×=不常用。

2结论

基于风险的检验技术 (RBI) 是一种全新的设备管理技术, 开展RBI技术对炼油和化工设备的科学管理具有指导性意义。

1) 通过RBI技术在兰州石化120万t柴油加氢装置的应用证明, RBI技术的优势在于其系统化的分析方法和完整的管理流程。

2) 根据设备风险分析结果制定的检验策略, 其重点:一是检验设备的高风险部件, 对可能的失效状况进行明确, 这样检验的针对性比以前增强;二是通过RBI分析, 可以帮助设备管理人员对设备的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 优化设备的管理工作, 合理分配检验资源, 降低检验费用。

摘要:利用风险检验 (RBI) 技术对兰州石化公司120万t柴油加氢装置进行了风险评估, 对每台静设备进行了风险评估和风险排序, 按着风险等级和损伤模式制定了相应的检验策略, 为设备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为装置的检修计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基于风险的检验 (RBI) ,120万t柴油加氢,风险评估,风险排序

参考文献

[1]莫少明, 李延渊.基于风险的检测技术在炼油设备分析中的应用[J].安全、健康和环境, 2004, 17 (7) :14-16.

[2]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压力容器检验站, 法国国际检验局 (中国) , 中石油抚顺石化分公司洗化厂[R].烷基苯装置风险评估 (RBI) 报告.

[3]黄贤滨, 李奇, 李延渊, 等.应用风险管理技术, 提高设备管理水平[D].2004年全国化工、石化装备产业化暨设备管理交流会会议论文, 2004:55-57.

基于风险检验 篇9

一、模型构建

利率理论包括利率决定理论和利率结构理论, 前者解释利率水平的决定因素, 后者说明利率体系中各种利率之间的关系。利率决定理论认为利率可以分为资金的时间价格和风险补偿利率两部分, 其中资金的时间价格即无风险利率, 风险补偿利率分为信用风险补偿利率、流动性风险补偿利率、税收风险补偿利率。

其中, i表示债券风险, i*表示无风险利率, if表示债券的风险补偿利率, ic表示债券的信用风险补偿利率, il表示债券的流动性风险补偿利率, it表示债券的税收风险补偿利率。

利率结构理论分为利率风险结构理论和利率期限结构理论, 前者解释同样期限不同风险债券利率之间的关系, 后者解释同样风险不同期限债券 (贷款) 利率之间的关系。利率风险结构理论认为利率相同期限的债券由于其风险不同, 造成相同期限的债券具有不同的利率水平。利率风险结构理论可以表示如下:

其中, Δi表示相同期限债券利差, Δif表示相同期限债券的风险溢价, ic表示相同期限债券的信用风险溢价, il表示相同期限债券的流动性风险溢价, it表示相同期限债券的税收风险溢价。

2013 年10 月29 日, 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贷款基础利率 (LPR) 集中报价机制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 贷款基础利率 (LPR) 是商业银行对其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 其他贷款利率可在此基础上加减点生成。贷款基础利率的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是在报价行自主报出本行贷款基础利率的基础上, 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对报价进行加权平均计算, 形成报价行的贷款基础利率报价平均利率并对外予以公布。 目前, LPR报价银团由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和招商银行等9 家商业银行组成, 种类为1 年期贷款基础利率。 由于报价银团具有代表性, LPR能够代表我国一年期最优客户贷款利率。 贷款基础利率 (LPR) 由以下因素决定:

其中, ilpr表示LPR利率, i*表示无风险利率, iflpr表示一年期最优客户贷款的风险补偿利率, iclpr表示一年期最优客户贷款的信用风险补偿利率, illpr表示一年期最优客户贷款的流动性风险补偿利率, itlpr表示一年期最优客户贷款的税收风险补偿利率。

P2P是英文peer to peer的缩写, 意即“个人对个人”。 所谓P2P网贷, 是指个人通过网络平台相互借贷, 借款人在P2P网站上发布贷款需求, 投资人根据借款人发布的贷款需求信息进行投资。 自2005年以来, 以Zopa, Lengding club, Prosper为代表的P2P网贷在欧美兴起, 之后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开来。 在短短几年内, P2P借贷模式也迅速在国内兴起并且快速发展。 根据网贷之家数据统计:截止2015 年2 月底, 我国P2P网贷平台数量为1646 家, 同比增长73.63%, 贷款余额达到1246 亿元, 是去年同期的3.70 倍, 贷款综合利率15.46%, 同比下降6.17 个百分点, 平均借款期限7.02 个月, 同比延长2.49 个月。 可以认为, P2P网贷综合利率能够代表我国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的平均水平。 P2P网贷利率由以下因素决定:

其中, ip2p表示P2P网贷利率, i*表示无风险利率, ifp2p表示P2P网贷的风险补偿利率, icp2p表示P2P网贷的信用风险补偿利率, ilp2p表示P2P网贷的流动性风险补偿利率, itp2p表示P2P网贷的税收风险补偿利率。

考虑到p2p网贷大部分贷款期限在1 年以内, 所以, p2p网贷综合利率与LPR的差值主要体现为风险溢价。

在我国资产证券化进程缓慢, p2p网贷与LPR贷款二级市场均未建立, p2p网贷与LPR贷款的流动性没有差别, p2p网贷利息收入与LPR利息收入之间的税收差异很小。因此, 可以假定P2P网贷利率和LPR贷款利率没有流动性风险和税收风险差异, P2P网贷利率和LPR贷款利率的流动性风险溢价和税收风险溢价为零, P2P网贷利率和LPR贷款利率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信用风险溢价上。 P2P网贷利率和LPR贷款利率的风险溢价表示如下。

假定:

调整存款准备金对贷款风险溢价的影响机制可提出如下假设: 金融机构放贷, 借记资产项贷款, 贷记负债项存款, 金融机构在放贷的同时必然增加同等数额的存款, 根据现行监管要求, 增加存款必须对应14%~20% 不等的法定存款准备金, 央行降准会能同等数量的法定存款准备金适配较多的存款, 间接增大银行的放贷能力, 央行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能使同等数量的法定存款准备金适配较少的存款, 间接压缩银行的放贷能力。 央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银行放贷能力增强, 信贷市场供给增加, 金融机构对信贷资金增加对企业信用状况的改善有两种预期:其一、金融机构认为信贷资金供给增加对小微企业经营的改善程度大于对大企业的改善程度, 也就是, 小微企业因货币政策宽松所下降的信用风险大于大企业因此下降的信用风险, 金融机构所要求的小微企业利率降幅会大于大企业利率降幅, 贷款利率风险溢价随之降低, 其二, 金融机构认为信贷资金供给增加对大企业经营的改善程度大于对小微企业的改善程度, 也就是, 大微企业因货币政策宽松所下降的信用风险大于小微企业因此下降的信用风险, 金融机构所要求的大微企业利率降幅会大于小微企业利率降幅, 贷款利率风险溢价随之提高。

二、数据选取与实证方法

本文的自变量、 应变量选取如下:自变量是指中国人民银行的降准政策。水平是自变量的取值, 有三个取值。 取值一, 2014 年4 月22 日前, 对金融机构贷款存款准备金执行20%和18%的政策, 取值二, 2014 年4 月23 日到2014 年6 月9日,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降低1 个百分点, 取值三, 2014 年6月9 日后“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法人金融机构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0.5 个百分点。 应变量为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和大企业贷款利率的风险溢价, 用p2p网贷利率与LPR的差值表示:Δi=ip2p-Δilpr=Δic。

对应自变量的三个水平, 应变量 (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和大企业贷款利率的风险溢价) 分布分为三个组:第一组 Δi1, 表示自变量取值为一的情况下对应的 Δi, 第二组 Δi2, 表示自变量取值为二的情况下对应的 Δi, 第三组 Δi3, 表示自变量取值为三的情况下对应的 Δi。 本文的内容就是要比较第一组 Δi1总体分布与第二组Δi2总体分布的均值差异, 以确定4 月22日降准是否对 Δi产生显著性影响; 比较第二组 Δi2总体分布与第三组 Δi3总体分布的均值差异, 以确定6 月9 日降准是否对产生显著性影响。

配对样本是指对同源样本进行两次测试所获取得到的两组数据, 或对两个完全相同的样本在不同条件下进行测试所得到的两组数据。 两配对样本t检验就是根据样本数据对另个配对样本来自的两配对总体的均值是否有显著性差异进行推断。 在配对样本T检验中, 强调被试一定要同质, 其目的就为了消除目的是额外变量的影响, 更能反映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两配对样本t检验的前提条件是:

第一, 两样本应该是配对的, 即两配对总体相关性不显著。

第二, 样本来自的两个总体应该服从正态分布。

其中, 第一个前提条件为弱假设, 第二个前提条件为强假设。

本文中, 样本 Δi1与样本 Δi2为同源分别接受两种不同的处理所得到的数据, 样本 Δi1与样本 Δi2构成一对配对样本, 记为配对1; 样本Δi2与样本 Δi3为同源分别接受两种不同的处理所得到的数据, 样本 Δi2与样本 Δi3构成一对配对样本, 记为配对2。 比较第一组 Δi1总体分布与第二组 Δi2总体分布的均值差异, 以确定4月22 日降准是否 Δi对产生显著性影响, 转换为, 检验比较配对1 两个配对样本来自的配对总体均值差异, 以确定4 月22日降准是否对 Δi产生显著性影响; 比较第二组 Δi2总体分布与第三组 Δi3总体分布的均值差异, 以确定6 月9 日降准是否对 Δi产生显著性影响, 转换为, 检验比较配对2 两个配对样本来自的配对总体均值差异, 以确定4 月22 日降准是否对 Δi产生显著性影响。

三、实证检验

Δi1样本分布的均值为13.5169, 标准差为0.9245, 标准误为0.1634, 说明, Δi1样本分布均值有86% 的可能性落在 (13.5169 -0.1634, 13.5169 +0.1634) 区间内;Δi2总体分布的均值为12.9791, 标准差为0.8248, 标准误为0.1458, 说明, Δi2总体分布均值有86% 的可能性落在 (12.9791 -0.1458, 12.9791 +0.1458) 区间内;Δi3样本分布的均值为12.4694, 标准差为0.5480, 标准误为0.0969, 说明, Δi3总体分布均值有86% 的可能性落在 (12.4694 -0.0969, 12.4694 +0.0969) 区间内。 可以看出, Δi1样本分布、Δi2样本分布、Δi3样本分布均值之间存在差异, 但这一差异是否能推广到总体中, 也就是 Δi1样本分布、Δi2样本分布、Δi3样本分布均值差异是否能推论到 Δi1总体分布、Δi2总体分布、Δi3总体分布就需要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检验。

Δi1样本的Jarque -Bera值为17.2647, 其相伴概率为0.0002, 小于0.1的显著性水平, Δi1总体服从正态分布;Δi2样本的Jarque-Bera值为131.7514, 其相伴概率为0.0000, 小于0.1 的显著性水平, 拒绝“总体分布不服从正态分布”的原假设, Δi2总体服从正态分布;Δi3样本的Jarque-Bera值为4.2691, 其相伴概率为0.0983, 小于0.1 的显著性水平, , 拒绝 “总体分布不服从正态分布”的原假设, Δi3总体服从正态分布。

配对1 的两个总体独立, 配对2 的两个总体非独立, Δi1总体分布、Δi2总体分布和 Δi3总体分布均服从正态分布。 总体上, 运用两配对样本t检验是合理的。

从区间估计角度看, 配对1 的标准差的95% 置信区间为 (0.2282, 0.0724) , 说明, 配对1 两配对总体的均值差有95%的可能性落在 (0.2282, 0.0724) 区间内, 也就是说, 4 月22 日降准, 使 Δi总体均值的下降幅度有95% 可能性落在区间 (0.2282, 0.0724) 区间内。 配对2 的标准差的95% 置信区间为 (0.2057, 0.9292) , 说明, 配对2 两配对总体的均值差有95%的可能性落在 (0.2057, 0.9292) 区间内, 也就是说, 6 月9 日降准, 使 Δi总体均值的下降幅度有95% 可能性落在区间 (0.2057, 0.9292) 区间内。

从点估计角度看, 配对1 样本均值差为0.5378, t值17.7501, 其相伴概率为2.3568, 小于0.05 的显著性水平, 说明, 配对1 两配对总体分布均值差有95%的可能性为0.5378; 配对2 样本均值差为0.5097, t值2.4781, 其相伴概率为0.0189, 小于0.05 的显著性水平, 说明, 配对2 两配对总体分布均值差有95%的可能性为0.5097。

总体而言, 无论从区间估计角度看还是点估计角度看, 两次降准显著降低了贷款利率风险溢价 (Δi) 总体分布均值, 其中, 4 月22 日降准对贷款利率风险溢价 (Δi) 总体均值的影响较之6 月9 日降准对贷款利率风险溢价 (Δi) 总体均值的影响要大。 2014 年央行两次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银行放贷能力增强, 信贷市场供给增加, 金融机构认为信贷资金供给增加对小微企业经营的改善程度大于对大企业的改善程度, 也就是, 小微企业因货币政策宽松所下降的信用风险大于大企业因此下降的信用风险, 金融机构所要求的小微企业利率降幅会大于大企业利率降幅, 贷款利率风险溢价随之降低。

四、政策建议

当前, 我国“融资难、融资贵”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小微企业较之大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更为突出, 也就是小型企业信贷与大型企业信贷的风险溢价较高。针对上述分析, 提出如下降低利率风险溢价的政策建议。

第一, 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措施, 降低信用风险溢价。 Δi=Δic+Δil+Δit, 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信用风险溢价 Δic, 从而减低小型企业信贷与大型企业信贷的利率风险溢价。

第二, 建设小微企业信贷二级市场, 活跃小微企业二级市场交易, 提高小微企业信贷流动性, 降低流动性风险溢价 Δil, 从而减低小型企业信贷与大型企业信贷的利率风险溢价。

第三, 对小微企业利息收入给予较大的税收优惠, 降低税收风险溢价 Δit, 从而减低小型企业信贷与大型企业信贷的利率风险溢价。

参考文献

[1]李静.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践与发展趋势[J].经营与管理, 2015 (04) .

[2]张方波.中国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影响分析[J].金融与经济, 2015 (04) .

[3]杨婕.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抑制通货膨胀的有效性评价及政策建议[J].时代金融, 2014 (08) .

[4]李佳.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对利率及CPI传导效应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05) .

[5]余力, 陈红霞.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市场利率结构的影响研究——基于流动性过剩时期的经验证据[J].财经论丛, 2010 (03) .

食品检验机构委托检验风险控制 篇10

食品委托检验类型

食品检验机构的检验任务主要为指令性检验任务即法定检验任务和委托检验任务。指令性检验任务主要为监督检验 (包括国家、省级、市监督抽查检验, 日常监督抽查、专项监督抽查、风险监测) 和行政许可前的检验 (食品安全性检验与评估) 。对于质检机构, 不论哪种检验都属于“委托检验”范畴, 只不过根据委托方的地位、性质或与质检机构关系的不同而采取一种更能体现检验任务性质的表达方式。对于依法设置或依法授权的食品检验机构, 所属上级即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布置的任务用“下达”取代“委托”, 称之为“监督检验”;食品药品监督部门为解决食品安全投诉, 法院等为解决纠纷中涉及的食品安全问题时的委托检验亦可称之为“仲裁检验”。

食品检验机构检验活动类型归纳为公共管理、行政许可、监督管理、民事行为等范畴。新《食品安全法》明确食品检验活动的9种类型, 涉及公共管理内容包括: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隐患检验、标准检验方法建立和验证、食品安全事故调查中的致病因子分析检验。行政许可内容包括:监督部门发许可证前的食品检验、进出口食品检验。监督管理内容包括: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复检;民事行为内容包括:食品生产企业对产品检验和委托检验。

食品检验活动本质为两类, 即食品中已知物的检验和食品中未知物的检验。食品中已知物的检验, 包括:标准方法建立或新方法研制及方法验证;依据标准方法开展检验活动如监督抽检、风险监测、隐患检验等;利用非标方法或建立新方法开展检验活动如风险监测、隐患检验、中毒或突发事件病因分析、企业委托等;食品中未知物检验如隐患检验、中毒或突发事件病因分析等。

不同类型的委托检验活动在检验合同的设计、选择抽样依据、制定抽样计划、设计和填写抽样单、抽取样品、选择检验依据和检验方法、确定检验项目、描述检验结果和检验结论、接收保管流转处理样品等各个环节的要求都各有不同。

检验报告为主线, 对样品、检验、签发、报告等四个环节识别和规避风险

样品环节

抽样:对于行政监督类委托检验, 会涉及到抽样环节。

选择抽样依据, 选择合适的抽样依据是检验工作开始的第一步。通用抽样参考标准有GB/T 2828.11-2008、GB/T 6378.4-2008、GB/T 16306-2008。一般的监督抽查任务依据食药局下达监督检验任务的相关部门的特殊要求和相关文件抽样。委托检验涉及抽样的, 依据委托方合同约定的内容或相应执行的产品标准进行抽样。

选择抽样人员, 抽样人员必须熟悉抽样标准、抽样方法、抽样部位、抽样数量等抽样规定, 能熟练使用抽样工具, 并经培训考核合格, 抽样人员不得少于2名, 抽样人员和检验人员分开。

制定抽样计划。第一, 制定依据:根据抽样依据和相应的检验依据 (标准) 、检验方法和检验项目, 确定抽样的数量、抽样的方法和部位, 如涉及微生物项目的检验, 其样品的抽取、接收、运输、保存、处理符合其特殊的要求的规定。第二, 计划内容:内容主要包括选择抽样依据;选定抽样人员;抽样前培训;确定抽样方案, 包括确定抽样数量、方法和部位, 样品的运输和保存方式等。

抽样单的设计和填写。抽样单是检验机构出具检验报告的前提, 也是监督检验后处理重要原始材料。质检机构根据抽样类型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抽样单, 包含不同的内容, 如国家监督抽查抽样单、监督抽查抽样单、委托检验的抽样单等。抽样单内容力求完整, 要求有足够的信息量。《委托检验行为规范》中规定“委托检验合同内容应当包括委托方信息、对样品的要求、样品的状态、检验项目、检验依据、异议处理、样品处理方式和保存期、双方权利和义务等约定, 并注明委托方对样品及其相关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随机抽样:按照预先制定的抽样方案, 包括抽样数量、抽样部位、抽样方式进行随机抽样, 图绘抽样部位。抽取具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或者以其他形式证明合格的产品;抽样人员在市场上或者企业成品仓库内待销的产品中随机抽取, 不得由企业抽样, 在市场等流通领域抽取的监督抽查任务的样品, 应与生产企业进行样品确认。

封存样品:在样品的适当位置贴封条, 封条上抽样人和被抽样单位签字, 并盖抽样单位章。抽样人员封样时, 应当采取防拆封措施, 以保证样品的真实性。选择合适的密封材料和方法, 原则以拆封后不能恢复原状, 封样部位应保证不破坏封样材料不能取出样品;再次密封被破坏或样品被调换后应容易识别。

样品接收:应当检查、记录样品的外观、状态、封条有无破损及其他可能对检验结果或者综合判定产生影响的情况, 并确认样品与抽样文单的记录是否相符。对检验和备用样品分别加贴相应标识后入库, 在不影响样品检验结果的情况下, 应当尽可能将样品进行分装或者重新包装编号, 以保证不会发生因其他原因导致不公正的情况。建立关键控制点检查表, 对流转样本的时间和地点记录, 以便控制质量, 因为温度和时间影响微生物样品的检出质量。

样品流转及标识、入库、领用、检验、保存及处置程序规定, 封存样品、检样的保存。样品建立唯一性标识和流转标识。样品按流转顺序流转, 交接签署时核查样品状况。样品贮存在适宜场所, 样品分类存放, 贮存环境应安全、无腐蚀、清洁干燥且通风良好, 对贮存有特殊要求的样品, 应有保存的环境和设施, 并做好监测和记录。检验环节

检验方法选择:原则上按委托方指定的检验方法, 对于机构自行选择方法, 选择机构有资质的检验方法, 考虑产品标准、方法的检出限、适用范围, 通常第一法和仲裁方法较保险。

检验依据的选择:检验依据的正确与否为质量投诉的原因。检验依据选择原则以发证细则、产品标准为依据。检验依据为产品标准时, 填写相应的产品标准代号及标准名称;如检验依据为合同、协议、技术图纸及其它有关技术规定或要求时, 填写相应的 (文件) 编号及要求。

检验结论的描述:检验结论根据委托方的性质、检验项目的数目选择严谨的描述方式, 防止造成对产品质量水平的评价错误。委托方要求下结论, 检验结论需与检验依据一致;委托方不需要下结论的可以直接报告数据。

签发环节

检验报告严格实行三级审核, 包括主检、审核、批准, 三级审核签字才能发出。

报告环节

委托检验合同:合同是委托客户和检验机构双方责任和义务规定的文件, 具有法律效应 (效力) 。在检测实验室合同是检测任务的起点, 是质量体系要素的开端。合同应反映的主要内容技术要求:所依据的产品标准、方法标准、检验项目。样品要求:样品制备、准备、储存、样品安装、托运、返回处置方式等;交付报告时间;保密和保护客户所有权的要求;传送检验结果要求;根据检验结构评价意见和建议的要求;双方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应收取的检验费用。

对检测报告签发前的全过程中关键控制点列成表格形式, 而每个关键控制点的操作过程记录情况就是我们对该点控制情况检查的依据。当其记录内容满足要求时, 可以认为该点在可控制范围内;并在检查表中记录该点通过。当检查表中所列出的关键控制点检查结果全部通过时, 可以确定整个检测过程应在可控制的范围内, 可签发检测报告。

结论

浅析特种设备检验风险的规避 篇11

国务院于2003年3月11日颁发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同时废止了国务院1982年颁布的《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2009年1月24日国务院公布了《国务院关于修改<条例>的决定》,新修订的《条例》于2009年5月1日起施行。新旧《条例》在对特种设备检验机构管理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增加了对检验机构的责任要求[1]。如新《条例》规定:

第六条: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进行检验检测工作,对其检验检测结果、鉴定结论承担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和检验检测人员对检验检测结果、鉴定结论负责。

第九十三条: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和检验检测人员,出具虚假的检验检测结果、鉴定结论或者检验检测结果、鉴定结论严重失实,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应当说,新《条例》对特种设备检验机构的各项规定,尤其在检验责任方面的规定,使得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检验人员随时都有可能面临承担行政、民事和刑事三方面责任的风险。

1 特种设备检验风险的分类

特种设备检验行业的风险大体可以分为外在风险和内在风险。外在风险可分为政策风险、检验风险和廉洁自律风险。政策风险主要是指法律法规不健全或内容不完善带来的风险;检验风险是指检验面临的风险和检验潜在的风险;廉洁自律风险主要是指违反法律、法规和行风建设的各种行为,它伴随检验过程而发生,也将随着检验法制化及责任追究力度的强化而逐步降低。内在风险主要表现为检验机构的检验能力和技术水平不能很好地适应服务发展的新需要、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新需求。

1.1 最大的风险是政策风险

特种设备安全法律、法规不健全或规章内容不完善,一旦发生了事故,检验机构或检验人员就可能被追究责任。从法律层面来看,《特种设备安全法》的立法工作虽已于2006年12月23日正式启动,但未公布实施。特种设备安全规程基本涵盖了8大类特种设备,但在内容上仍有许多尚待完善之处,如起重机械出台了《起重机械安全技术监察规程—桥式起重机》,但对于其他品种尚未出台相应规范。对于技术要求,不同规章、规程要求不一致;规章、规程与国家标准不一致;文字表述缺乏唯一性,容易引起理解偏差。基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旦发生事故,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或特检人员就有可能被追究责任。

1.2 主要风险是检验风险

特种设备发生安全事故,其原因可能涉及设计、制造、安装、使用、维修、改造等多个环节。在这些环节实施期间形成安全隐患,而在检验过程中,因未能发现问题而导致设备事故,检验机构、检验人员难脱干系,责任被追究是必然的。但是,有些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使用单位管理不到位、违章操作或者违背技术规范擅自改变设备的结构、安全附件而导致的,不是检验机构能够终身负责的[2]。

2 特种设备检验面临的法律责任

2.1 行政责任

在检验过程中出现违法行为时,行政执法部门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对违法违规行为者(包括检验机构和检验员)实施的一种行政制裁。分为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

行政责任后果:检验机构只承担行政处罚;检验人员和管理人员要承担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

2.2 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而依法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主要依据《民法通则》的条款:一是不履行义务侵害他人权益;二是过错侵害他人权益。

民事责任后果:主要是承担经济损失,在目前的检验体制下,民事责任主要由检验机构承担。

2.3 刑事责任

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实施了刑事法律规范所禁止的行为(即犯罪行为)所必须承担的刑事法律后果。特种设备检验活动中可能会涉及的主要刑事责任:

(1)非法经营罪:《条例》第九十一条对未取得核准从事法定检验所承担的刑事责任。

(2)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条例》第九十三条对出具虚假检验检测结果和检验检测结果严重失实的刑事责任。

(3)受贿罪:《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第一百六十三条: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4)渎职罪:《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特种设备检验刑事责任的承担主要由自然人(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承担刑事责任,单位一般只承担罚金责任。

3 特种设备检验风险的规避措施

3.1 妥善处理质量与效益的关系

特种设备检验是技术密集型工作,需要全面了解相关法规标准要求,了解产品设计制造和安全要求,熟悉检验设备技术性能和相关规程。同时,特种设备检验也是劳动密集型工作,检验人员每天重复执行规程要求,验证设备的符合性,出具检验原始记录和报告书。油田特种设备分布分散,而且大多数都有保温层、表面涂层厚,检验条件十分复杂,因此,要依据检验项目合理配置检验人员,确保检验项目和要求得到不折不扣地贯彻,促进检验质量提高,降低检验风险[3]。

3.2 修订完善程序文件,从源头控制风险

特种设备检验是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特种设备检验规程(下称“检规”)的强制性检验。进行特种设备检验时,要充分研究“检规”,熟悉“方法和程序”,结合油田检验的实际情况,认真梳理各类特种设备的检验风险点,合理规避检验过程的风险,制定能够有效指导检验人员实施检验的作业指导书。检验记录是检验过程的凭证和依据,必须严格要求检验人员认真做好原始记录,做到真实、内容完整、书写清晰、格式规范、按规定修改。检验报告形成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执行三级(自审、审核、批准)审批制度,不断完善报告管理系统,增强软件功能,改进不足,堵住漏洞,提高工作效率[4]。

3.3 理清法规规范要求,并有效执行

一是认真查找本检验机构在检验规程执行方面有哪些不到位的方面;二是要认真查找本检验机构在标准、安全技术规范执行方面有哪些不到位的方面。通过查找不足,研究落实处理方法,确保有效执行。

3.4 加强培训,提高检验人员综合素质

检验人员的素质决定检验的质量,责任心是规范检验的最可靠保证,技术能力是查找问题的最重要因素。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一方面要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廉政教育,普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提高检验人员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做到规范检验;另一方面要加大技能培训力度,采用内部培训与送外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模式,通过检验技术大比武、大练兵等多种方式全面提高检验人员的技术技能。

3.5 采取有效质量控制手段

采取有效的内部和外部质量控制方法,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年初制定计划后,要及时组织实施并对实施结果进行分析评价;要重视现场抽查工作,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纠正措施;积极参加检验比对,识别自身检测结果可能存在的偏差,降低检测结果风险;重视对检验案例的整理和分析。

3.6 加强对重点受检设备的监控

要根据设备使用场合重要程度、压力高低、温度高低、检验技术复杂程度等特性,梳理并制定出重点监控的受检设备台帐。对纳入重点监控设备台帐的设备,要派遣责任心较强、经验丰富的检验人员实施检验,检验中发现的问题要求检验人员必须书面提出并报部门进行登记,在问题整改后必须进行现场确认;对于存在较大技术难题的,要报技术负责人或总工程师处理。

3.7 建议参加特检行业的保险

虽然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所从事的是为保障公共安全而实行的强制性检验业务,但检验行为不在国家赔偿法的涵盖之下。一旦发生检验责任事故,检验机构面临的后果将可能是灾难性的。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在《关于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检验责任保险方案改革及实施的通知》(中检协(2005)秘字第25号)中推出了“检验机构人员意外伤害及检验责任险”,受到了许多检验机构的普遍重视和认同。所以积极参加特检协会的保险,也有助于检验风险的降低。

参考文献

[1]赵晓光,刘兆彬,陈钢.新《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释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2]冯显富,白福利,王广宇.浅谈中国特种设备检验机构风险规避制度[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3(4):122-123.

[3]林伟明.特种设备检验单位如何规避风险[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3(8):26-27.

上一篇:大动态目标跟踪下一篇:教学情境下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