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标

2024-06-03

基于课标(精选12篇)

基于课标 篇1

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引体向上学练兴趣, 并能取得预期的学练质效, 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几种措施, 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成效。

一、了解实用价值

通过电影、电视和生活中画面呈现的, 有人从高处坠落时抓住攀附物等待救援或自救攀爬到安全地带脱离危险;消防员攀爬楼房救人、灭火;旅游、探险、考察、地质灾害和户外运动中的攀岩与越涧等与引体向上有关知识的介绍, 让学生了解学练引体向上的实用价值。

二、明白用力顺序

引导学生自主上网查找文献资料, 了解引体向上的用力顺序。即:首先需要依靠胸大肌、背阔肌的收缩合力, 拉引躯干向上靠拢;然后是依靠肱二头肌、肱肌和肱桡肌的收缩合力, 继续拉引躯干向前靠拢, 使下巴超越单杠杠面, 将单杠拉引至锁骨部位, 完成引体向上动作。

三、变换练习方法

(一) 辅助“供”力

在进行引体向上练习时, 发展上肢和躯干力量十分重要。通常发展上肢力量的练习有:俯卧撑、举哑铃、两人“推小车”、双杠臂屈伸、靠墙手倒立、屈臂拉伸和直臂回摆弹力带等;发展腰、腹、背肌力量的练习有:仰卧起坐、两头起、俯卧抬体、哑铃“飞鸟”、肋木举腿等练习, 都能有效增强学生力量素质, 为引体向上的学练提供力量基础。

(二) 游戏“激”情

借用游戏主题来点燃学生的学练情趣, 比如夺棒 (见图1) 、“绳”命爬廊 (见图2) 、“单杠悬垂计时或单杠双手交替移行” (见图3) 。

(三) 诱导“奠”基

当学生具有引体向上所需的基本力量后, 采用降低难度的斜身引体 (见图4) 、仰卧引体 (见图5) 、挂杠引体 (见图6) 等诱导性练习方式体验用力引体靠杠的感觉, 为进一步学练引体向上奠定基础。

(四) 技能“渐”成

当学生轻松完成斜身、仰卧和挂杠引体动作时, 就可进入下面的练习流程:

1. 正握引体向上

练习方法:直臂正握杠, 脚稍蹬地或凳, 屈臂上拉至下颌过杠后, 保持动作2~3秒放下, 再接着做 (见图7) 。

2. 助力引体向上

练习方法:三人 (两人) 一组, 练习者握杠后, 另两人 (一人) 用双手抱着练习者膝关节处, 或用绳托住练习者的脚, 在练习者上拉时, 适当予以助力 (见图8) 。

3. 摆动引体向上

练习方法:握杠后, 两腿稍屈膝前后摆动, 借助前摆力量, 髋部迅速制动的同时, 屈肘用力上拉, 完成引体向上动作 (见图9) 。

4.手脚并用爬杆或绳

练习方法:

两手一上一下握杆 (绳) , 屈腿双脚夹杆 (绳) , 然后双手交替向上握抓绳 (杆) 拉引身体, 同时屈腿夹杆 (绳) 助其身体上移直至顶端 (见图10) 。

四、注意事项

(一) 由于长时间、多重复式的静力性悬垂计时练习, 很可能造成练习者血液循环不畅、憋气, 容易引起血压升高等不良生理现象,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 教师在组织学练的过程中, 应考虑所选用的方法要与学生已有的体能和技能储备相匹配, 并巧妙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 引体向上的练习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可替代性, 笔者所采用的学练方法不见得在其他学校都能实用, 建议围绕本校学生的学练实际来尝试其他一些练习方式。

(四) 人的体能和运动技能不仅仅与其后天练习和发展有关, 还与其先天遗传有着极大的关系。因此在学练时, 应遵循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的教育教学原则。

(五) 在学练过程中要认真做好准备活动, 加强保护与帮助, 避免损伤呈现;要掌握与肩同宽的握杠宽度和正确的上引吸气、下放呼气的方法。

基于课标 篇2

【内容简介】

明确当前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政策依据、基本要求与着力点。了解基于课标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

深入理解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包括教学的价值定位、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教学方式的不断优化、教学评价的系统推进等四个方面。

学习重点是理解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内涵要求。对内涵要求的把握上要注意: 对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基于教材的教学与基于考试纲要的教学等三种不同的课程实施取向进行比较。

深入学习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 年版),全面把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在教学价值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教学评价等方面所提出的新要求。

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改革

柳夕浪(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一、意义

课堂教学是学校课程实施的主渠道。课堂改变了,学校教育才会改变;课堂优质,学生才会优质;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新;课堂进步,教师才会成长。

为什么要强调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活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呢?我们可以从下列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课程标准是国家关于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基础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国家关于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方式的基本要求主要通过组织研制、发布各学科课程标准,并组织开展相应的教育质量监控来实现的。所谓课程标准,就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具体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待。本世纪初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组织中小学教育专家、学科教育专家以及优秀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等研制并印发了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随后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调研,根据实验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于2011年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19个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科学性、时代性、适宜性、可行性等都有了进一步的完善。目前教育部正在组织进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使用情况的大面积调研,拟于近两年内完成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教学主要通过各学科课程标准来体现的。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评价的基本依据,是学校教学人员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国民素质达到国家期望要求的重要保障。

(二)、中小学教学存在着严重忽视课程标准的倾向

走进中小学,会发现实际左右着教学的是教材(含教辅材料)和考纲,也就是说教材和考纲成了中小学教学工作的现实依据。

一是按部就班教教材。应该说根据新课标开发的各学科教材较好地体现了德育要求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反映了人类文明成果,其编排体例、内容呈现方式上也更加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目前,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通过了小学9个学科100套教材、初中17个学科107套教材、普通高中18个学科68套教材,建构了高水平、多样化的中小学教材体系。这些教材较好地满足了不同地区和中小学校多样化的需要。但是,教材只是一种课程资源,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教材专家开发的各学科教材难以同特定的班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完全相适应。仅依据某个版本的教材按部就班进行教学,容易造成儿童学习内容的单调、与儿童已有知识经验的脱节;容易把某种教科书视为定论,学生的学只是围绕感知、理解和记诵某种教科书而展开,形成重复训练、死记硬背倾向;容易养成教师对现成教科书的被动依赖性,影响其对教学内容的重组、加工能力,关于学科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能力的发展,以至于某些课程如研究性学习没有了统一的教材,就不知如何指导。部分教师学科素养不足,与对教材的过度依赖不无关系。

二是按照考纲逐一教学“考点”。依据考纲规定的考点进行教学,不只在初中、高中毕业办复习教学很突出,而且在起始年级已经表现出来,某些初高中起始年级教学就按考点要求进行一步到位的训练。各类考试机构组织编印的考纲,其水平不一姑且不论,即使水平都是不错的,它也不能做到与课程标准完全对应,保持一致性。因为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学习要求是很难通过某次统一的书面考试所能衡量的,一般也就不会列入“考点”。依据这样的“考点”进行教学,就大大窄化了国家关于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尤其是我们所强调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会在很大程度上落空了。依据“考点”,进行一步到位式的训练,还常常割裂了认知学习与动手实践(实验)、情感态度学习之间的内在联系,背离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严重影响着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益。

对教材和考纲的过度依赖,各学科课程标准被搁置一边,造成了教学工作包含教学研究工作的盲目性,造成了基础教育教学质量观的偏差,甚至还造成了教学改革方向的偏离,需要认真加以纠正。

二、内涵

中小学教学是一个充满问题的专业领域,其核心问题有这样四个方面:“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本世纪印发的基础教育各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对上述关于教学的“四个核心问题”都有明确的意见和要求。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全面理解、整体把握新课标关于教学的“四个核心问题”的意见和要求,明确教学要到哪里去,要教什么、学什么,要怎样教、怎样学,要怎样检测学生、怎样评价和改进教学,系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一)、关于教学的目标定位

教学目标、价值定位所要解决的就是教学要“到哪里去”的问题。在教学园地上前行,首要的是找准自己的方位,否则将站位不高,停留在粗浅、零散、狭隘、空洞的教学活动上,甚至迷失方向;给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建立坐标,否则站位不准,边界不清,跑到“他者”的领地添乱,做无用功。

本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了一些新的课程,如小学英语、高中技术课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在实际教学中容易出现站位不准,边界不清的问题,不知这些课究竟要干什么。如不少教师上信息技术课,旨在让学生学会电脑操作、上网,结果某些技术操作学会了,但因为不去使用,也缺乏使用的意识与机会,学生很快遗忘了。清华大学附中李冬梅老师给学生上信息技术课,始终引导学生关注这样的问题:我能用信息技术做什么。学生上信息技术课,得自己找问题,并进一步思考如何找到有用的信息来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得想办法克服,也就练就了意志力,培养了技术思维和想象力,常常在产品开发上有了自己的想法。技术操作学习也蕴含其中。这样的信息技术课有了多方面的收益。

原有课程也不能只是停留在已有的起点和归宿上,同样有一个根据时代要求及时调整站位,向新的高度和深度迈进的问题。如语文识字教学,改革开放之初,强调遵循汉字规律识字,或集中识字或随文识字,反对机械记诵;后来强调培养学生识字能力,主动识字,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今天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重视母语教学,加强中小学书法教育,不只是要培养良好的识字、写字的习惯,还有一个在写字与书法教育中体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

各学科课程标准在“前言”及“课程目标”部分,集中阐述了关于教学的价值定位问题。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强调语文教学聚焦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什么?如何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很值得深究。可以讲这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每个人不能不去想,又永远没有最终的、令大家都十分满意的答案。数学课程提出“四基”目标,其内涵及彼此关系如何,也是需要教师结合自身实践不断体认,加深理解。再如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原有的十个方面的专题教学内容中提炼出50个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且以命题的方式加以表述,安排在显目的位置,要求生物学教学要重点地引导学生这些“重要概念”,而不只是停留在过去的初中动植物学“知识碎片”的了解以及生理卫生常识的积累上。这些都是我们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改革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新课程各学科教学都强调不能简单传授知识,而要注重能力导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渗透,在教学价值定位上一个突出问题是如何处理好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在三者关系的处理上,有这样几个观点:

一是知识中心说。认为知识技能是载体,是核心,其它是附属性的,特别是价值观教育应该是教学活动的自然生成。持这种观点容易导致教学活动中价值引导的不自觉,放任自流,以及知识学习的意义丧失、机械学习。

二是“三维”说。认为三者是个整体,是三个不同的角度看教学。但在实践中常常分开表述,某些目标也不容易表述清楚,尤其是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表述不清,课堂教学中常常“贴标签”。

三是“层次”说。认为知识的表层是信息、符合、术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掌握特定的程序、规则、方法,这是中间层(中介);进一步体认到蕴藏在术语、规则中,人们在知识探索过程在积淀的各种思想情感与价值,则是知识的深层结构。还有学者将教学目标内容分为事实、概念、方法、价值等四个层面。

无论怎样的理解,能力培养、思想情感价值的培养都应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学境界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关键在于看教学价值定位是否准确,能力培养、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是否达成。并且,这些更为重要的目标不可能是立竿见影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向深度前行、不断提升理解力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通常是缓慢的,又是十分有价值的。过分强调高效课堂,当堂检测,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极易导致教学过分关注知识点的识记与初步理解,对高层次认知能力、内在精神品质的遗忘,看似高效,实为短浅,甚至还会产生负面效应。

(二)、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

中小学课堂到底该教什么?中小学学生到底该学什么?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交织着各种矛盾、利益与价值的冲突,同时也与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水平直接相关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课堂教学质量。有关调研情况表明,我国中小学部分教师在学科教学知识素养方面明显不足,离开了教材与教学参考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习题集、测验试卷,就不知道让学生练什么;甚至离开了参考答案,就不知道如何解题。

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不只是在职前专业学习中积累的,也是在职岗位研修中不断充实、丰富起来的。在岗研修不同于职前学习,需要根据所教学科课程标准,从教学的价值定位出发,在深入钻研,力求准确挖掘所教学科知识的内核、结构、关联和丰富价值的基础上,根据儿童已有知识经验对教材等教学资源进行加工、重组,并选择恰当的方式加以呈现,避免粗浅、零散、狭隘、空洞等,提升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质量。要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1、国家意志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需求的关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根据提升国民素养的需要,也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侧重对一定年龄阶段的儿童共同学习的内容要点作了规定,课堂教学必须予以充分的保证。如小学阶段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会写。义务教育阶段背诵优秀古诗文136篇(段),主要是诗歌,也包括论语、孟子、庄子、礼记中的部分篇章,这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使儿童形成民族认同感的需要,对其重要价值,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随意更改。但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还要有一个与当地经济文化背景、与儿童生活实际相结合的问题,特别是儿童发展的水平不一样,我们可以在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儿童的特殊需要,对教学内容作必要的调整、充实,为部分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开设选修课。如语文教学补充乡土文学内容,进一步充实国学学习内容,以母爱、春天、月光等为主题,集古今中外名篇,组织开展诵读活动等等。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校本化实施不是随意的,要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标准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精心加工,使两者能够更好地结合起来。

二是固化教材与动态开放的教学资源的关系。学科专家与学科教育专家、中小学骨干教师编写,经过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的教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基本的教学质量,在我国中小学教师素质还不够高的情况下,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但中小学教材也有许多弊端:它使教学内容固定化,即使修订也有一个较长的周期,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像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等课程,本来就要求从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变,固化的教材缺陷是很明显的。再如外语会话题材,教材中的话题很可能与儿童生活实际相脱离,孩子在课堂上的会话也就难以用在日常生活中,教学效果就会受影响。受篇幅限制,一本教材容量是有限的,呈现方式也比较单一,难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开放的、活化的、多样的教学资源才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譬如语文课程,仅读单一的教科书,学生可能学不好语文,必须把生活的活水引进课堂,所谓“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师除了引导儿童学好基本篇目,还要推荐一定数量的自主阅读篇目,包括必读与选读篇目,不断丰富儿童的语文学习内容。有一项“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要求一学期课内阅读100万字,将课堂三分之二的时间给学生,降低阅读起始要求,不带任何附加条件,其改革的力度较大。现代社会生活变化发展很快,中小学教学既要保留必要的经典内容,还要及时、不断更新课堂教学内容,每个教师都应该建立自己的开放的、动态的教学资源库,从单

一、固定的教教材中解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会与儿童一起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三是核心观念与具体知识点的关系。课标(大纲)总会列出许多知识点。1992年国家教委印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用)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部分,列出初中学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点292个,实验实习项目51个,另外还有19个演示项目。知识要点具体到“合理灌溉”“花序”“蚯蚓对人类的益处”“尿的排出”等等常识。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提炼出生物学科9个专题内容。专题下设若干内容要点,9个专题共30个要点。要点下设“具体内容标准”与“活动建议”,30个要点共有105个“具体内容标准”。这些要点如“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等等,比过去的知识点少了很多。而教材正是根据这些知识点开发并利用相关素材编写的,考试也注重知识点的覆盖面。于是日常教学中,教师特别注重知识点的梳理,进行知识点的逐一过关。知识点过关了,教学任务也完成了。其实,知识是有层次结构的,有人把它分成经验水平、概念水平、方法水平、思想价值水平等。2011年底,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从每个专题教学内容中提炼出50个“重要概念”,明确要求教师在有关内容教学中有重点地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美国国家理事会2010年发布的《科学教育的框架》将科学教育的内容锁定在更少、更高、更清楚的“科学和工程内部以及交叉部分的有限的几个核心观念”上。这些核心观念对于多种科学或者工程学学科都有广泛的意义,或者说它是某一门单独学科关键性的组织性概念;它为理解或调查更复杂的想法或者解决问题提供一种关键的工具;它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历相联系或者与要求科学或科技知识的社会的个人的关心的问题相联系;它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各个年级之间随着复杂度和深度的增加它应该是可以被教授的学习的。如生命科学方面的核心观念4个:

——有机体有对它们生命发展、成长和繁殖有利的结构和功能(从分子学到有机体、结构和过程)

——有机体有传递一代到另一代的机制和进程(遗传—继承或特征的变异)——有机体和特定的有机体群从它们的环境中获得必要的资源,环境包括其他的有机体和物质的因素(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能量和动力)

——生物进化解释了物种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显然,这些核心观念及相应的问题引导既不同于关于若干自然与生命现象的罗列、标识而日积月累的常识,也不同于对这些现象的分类、排列、抽象所形成的概念性知识,而是更为上位的思考,是对物质与生命世界发生与发展机制的整体性描述与揭示。正是这些核心观念内化为人的素质,影响着人的一生。课堂教学不能只是停留在知识点的梳理上,还要梳理知识结构,理清内在联系,并把握蕴藏在知识结构的学科思想。要根据核心观点对知识点作必要的取舍,并善于揭示知识点与核心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方式的不断优化

1、教学方式必须同教学价值定位、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点等相适应

教学方式方法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它必须同价值定位、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点、教师个性与教学设施条件相适应,不能只搞一种方式、一个模式。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产生了,不等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就完全被废除。如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注重诵读,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因为思想感情不只是通过文字,而且借助语气、音调、重音及说话者的表情动作表达出来。思想感情不只是从文中看出来,还要读中体悟,“吃”到心中,变成血肉。注重写字书法,从描红、仿影、临摹,到写碑写贴,每天大楷一张,小楷四行到半页,天天练,雷打不动。久而久之,养成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品质,终身受益。组织对对子,有《声律启蒙》教材。凡能对上等对子者,其人之思想必通贯而有条理。这些都值得今天的语文教学借鉴。新课标也吸收不少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

初任教师每一种教学方式及其理念,都需要认真学习,在实践中细化其实施环节、步骤及其变通方式。如讨论,需设计问题情境及其序列,从具体细节问题的分析入手,到分析关系性问题,再到所有问题的总结;组织讨论,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做有准备的发言,学会倾听、求同存异;还要掌握一定的应对策略,如校准,不偏离主题,阐明、举例、总结、点评、证实、引导举出证据等等。即使是讲授,也要花一翻功夫。没有各种常用教学方法的熟练掌握,谈不上变通,更谈不上形成教学艺术。

2、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知行合一 新课程从自己的目标定位出发,强调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鼓励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合作交往与动手实践。文科教学更多地强调讨论、辩论、实践体验、对话、角色扮演;科学教学强调实验探究、野外考察,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标列出了学生必做的实验;数学要求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许多学科还要求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提高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能力。有个美国人创立了一家非营利性教育组织,主要利用网络进行免费授课。该项目最早给他亲戚的孩子在线视频授课,后来向周围蔓延。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它使教育活动游戏化,引入游戏中的满分过关理念;更好地因材施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进度在线学习;采取了反转式教学,儿童在家上网学习,到学校做作业、与同学讨论或接受教师辅导。

目前,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问题多了,思维活跃了,教师一时束手无策,难以应对,这对教师充分备课、深入钻研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需要对传统的师生关系进行变革,建立平等合作关系;三是要求控制班级学额,建立课堂教学新秩序;四是教学时间紧张,需要进一步精选教学内容;五是有必要的教学活动设施作保证等等。这需要克服困难,坚定不移地推进。因为改变了教学方法,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被动应付、死记硬背、机械重复中解放出来,进而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四)、教学评价的系统改革

教学评价关注的问题是:学生学到什么程度?是否达到这样的程度?课程标准对教学评价的要求集中体现在两个部分:一是课程内容部分,每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都有相应的学习要求,如“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识别人体的几种基本组织”“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等等;二是关于评价的建议。如义务教育数学课标从七个方面逐一阐述评价建议。关于基础知识的评价注意“对计算速度不作过高要求”。关于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要“设计有层次的问题评价学生的不同水平”。要对的学习过程及其表现作记录,如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与他人合作交流,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反思自己思考过程的意识等等。要恰当地呈现和利用评价结果,不能简单地排名次,而是对学业水平及其有关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如何改进今后的学习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还要合理设计与实施书面测验。

依据课标改进教学评价,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1、准确把握学习要求,促进教学与评价的对接 准确把握课程内容中的学习要求,不同学习内容的学习水平可能是不一样的。特别是明确所使用的行为动词的内涵,如什么是“知道”,什么是“了解”,什么是“说明”,什么是“理解”,什么是“应用”等等,从而真正明确教到什么程度。要使评价基于课程标准,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使评价嵌入日常教学过程之中,实现评价与教学的真正对接。从新课程的价值定位出发,教学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中所蕴含的学科思想的理解,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合理应用。如数学要关注体现课标设计思路中的核心能力的考查: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

2、探索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方法。

不只是单一的书面考试,还要让学生动手操作,搜集学生活动作品。要关注学生过程的评价,对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学习情况进行记载,做好学生成长记录。目前,书面测验是常用形式,也通常是高利害性的,它实际牵引着整个教学,需要认真加以设计。世界上著名的PISA阅读素养测验,将阅读素养界定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运用于反思,关注点是从阅读中学习,而非学会阅读。主要考虑三个维度:阅读过程或角度,包括检索信息、形成概要的理解、阐释文本、反思评价文本内容以及反思评价文本形式;文本类型,包括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情境,包括个人的、公共的、职业工作的、教育的四种情境。编制3个量表:检索信息量表、解释文本量表、反思和评价文本量表。每个量表包含简单多选题、复杂多选题、封闭题、简答题、开放题等题型。将学生阅读能力划分为五个等级水平划分。其中解释文本一级水平—在信息并不明确的情况下,从有关熟悉主题的文本中辨认出文本主题或作者目的;二级水平—在信息不明、需要低层次推论的情况下,能辨别文本的主要观念,理解相互关系,建立或应用简单分类,或推断文本中指导部分的意思;三级水平—能结合文本的不同部分,来识别文本的主要观念,理解文本的相互关系,以及解释单词或短语的含义。能考虑不同的标准对文本进行比较、对比或分类;四级水平—能通过基于文本材料的高水平推论,对内容不熟悉的文本进行理解和分类,并通过对文本整体考虑来分析其中各部分的含义,能处理模棱两可的含义;五级水平—能解释有细微差别的语言含义,或体现出对文本理解的全面而细致。在上述框架内编制和实施阅读素养测试,解释和评价测试结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认真加以研究和改进。

3、注重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与改进 评价不仅仅是证明学生当前拥有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考试与后续学习的关系,今后努力的方向,使后续学习表现得更好。一些学业水平考试还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业负担、师生关系等,将学业成绩与这些方面的情况联系起来看,目的就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提出改进的意见与建议。在评价上要特别注意纠正进行考试排名、加剧恶性竞争、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做法。

三、注意事项

1、课程标准不同于有关工业产品的质量标准,不是一个非常刚性的尺子,也不一定要非搞得那么精确不可。有关情感态度方面的学习要求就很难精确化。过于精确,反而会不科学。各学科课程标准是一种指导性文件。所谓基于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就是要充分发挥它关于教学方向的引导作用,关于教学方式方法、评价方面的指导作用,以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它不是一个用一把刚性的尺子把产品质量分成三六九等的过程。

2、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确保基础教育共同的基本要求的达成。各地和学校完全可以在确保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建构个性化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的特殊需求。这也就是常说的“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教学有标准,但不唯标准。建立标准与鼓励教学创新是不矛盾的。

3、依据课程标准推进教学改革,要全面关注教学的价值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问题,促进教学系统的整体变革。可能以往我们更多地关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这还远远不够。从理论上讲,教学的价值定位更重要。而从实际操作情况来看,可能教学评价问题更为突出。在确保教学评价与教学价值定位的对接上,任务十分艰巨。

作 业

1、对基于课标的教学改革有关实例教学分析,完成不少于 1500 字的评析报告;或者就自己所教学科如何依据新课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谈自己的想法,不少于 1500 字。

基于课标的语文高阶思维教学策略 篇3

一、语文高阶思维缺位的思考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按照认知的复杂程度,将思维过程具体化为六个教学目标,由低到高包括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其中记忆、理解和应用通常被称为低階思维,分析、评价和创造被称为高阶思维。高阶思维(Higher--Order Thinking Skill,HOTS)是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高阶思维是高阶能力的核心,主要指问题求解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首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1]课标在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显然,践行高中语文课程理念,则必须发展学生语文高阶思维能力。

然而,考察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语文高阶思维是缺位的。主要表现在:1.教师缺乏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意识,特别是在高三语文复习课堂,很多时候都是反复做题,反复训练,一个题型一个题型地练出思维定势,教师的要求是看到题目就能做,一做就正确,其结果是学生考出了好成绩,创造力却被扼杀了,固化的思维习惯形成了;2.语文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设计缺乏思维基础,课堂虽不乏大量的“教学问题”,但几乎都是应试型问题,很少有开放性的、挑战性的、没有现成答案的需要学生运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够回答的问题;3.复杂的问题简单地思考,一些看似有深度的问题,但往往却被教师心急火燎地引向了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应有的训练与提升,如果教师能够用简单的问题引出学生复杂的思考,这样就能将学生的低阶思维转化成高阶思维;4.语文课堂只有任务布置与活动安排,没有教师的问题预设,当然也没给学生问题生成的时间与空间,忙忙碌碌的任务分解与达成,热热闹闹的活动开展与表演,课后学生竟不知道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当然也不知道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5.伪探究充斥语文课堂,“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成为一句空话,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很多学生都是利用互联网收集和整理资料,而没有融入自己的深度思考,这其实是把高阶思维的探究活动转换成了低阶思维的作坊加工。

二、语文高阶思维教学的前提

高阶思维教学,就是把分析、评价、创造设定为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反思、提问、求解、批判、决策等能力为目的的课堂教学。实施语文高阶思维教学,则必须满足如下基本的前提:

(一)教师教学:指向反思传统与提高素养

1.教师要审视与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需要解决如下问题:自己的教学是处在“记忆”“领会”等低阶思维层次,还是处在“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层次?自己的教学是否期望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的学习活动?教学方法和学习任务是否要求学生运用元认知和问题求解的技能?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课堂的容量,除了指你的课堂所承载的内容而外,尤其要关注、审视的是你课堂问题的深化程度和对学生思维的震荡程度。换句话说,课堂容量关注‘问题容量和‘思维容量。”[2]“问题容量”“思维容量”是语文高阶思维教学的核心要素,教师在教学准备时只有在这两个“容量”上下足功夫,才有可能达成语文高阶思维教学的效度。

2.语文课堂教学要贯彻“一点四面”。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点,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能力”的总体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养成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质,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3]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既是语文课堂必须守护的根本,又是语文高阶思维教学达成效度的前提:学生语文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仰仗教师在学生心田里书写好“毓”字这篇性灵文章。

(二)学生学习:指向改变习惯与构建模式

1.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者认识到,要发展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教师在改变自我教学的同时,就要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设法让学习者投入到分析、比较、对比、归纳、概括、问题求解、调研、实验和创造等系列学习活动中去,而不仅仅限于要求学习者回忆事实性信息的活动。”[4]“设法让学习者投入到分析、比较、对比、归纳、概括、问题求解、调研、实验和创造等系列学习活动中去”,这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容许让时间腐朽的初衷,坚持下去,学生高阶学习的习惯自然得以养成。学生高阶学习的习惯养成,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除了主动介入之外,还得耐心守候,适时牵引。

2.教师要帮助学生建构高阶学习模式。“研究认为,高阶思维教学需要高阶学习模式的支持。高阶学习是一种需要学习者运用高阶思维的学习活动。而运用探究、发现和研究型学习的模式——合作小组学习、讨论、案例学习、角色扮演、项目研究、模拟性决策和问题求解学习活动等,有利于发展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尤其是发现学习,能比较有效地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发展。”[5]高阶学习模式属于建构主义学习模式。建构主义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1)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体系;(2)要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3)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的帮助者,为了使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其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有效建构的方向发展。

三、语文高阶思维教学的策略

(一)基于课标“树立学生主体意识”的要求,促使课堂教学重心从根本上发生转移。“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徑。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6]培养高阶思维的课堂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需要进行重心转移与内容再构的变革。高阶思维教学需要彻底消除教师和教材对教学的控制,课堂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确立,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强调学生主动地经常地参与课堂思维实践,强调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吸收课堂营养。笔者在高三语文复习时,曾做过有效的“学生命题训练”尝试,在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和语言表达等板块,都做过命题训练。严格地要求学习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对照考点要求、考点解读和高考样题在规定考点上自主命题,并制定评分标准、评分细则和答案详解,班内学习小组交互做题,交互评改和交互评价。命题、评改、评价,让学生清楚地在大脑中预设应该如何去做,从而不断形成正确的概念,这样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以及专注力至关重要,并且在命题、评改、评价的过程中不断巩固已有知识与经验,尽量规避自己以后出错的机会。

(二)基于课标“课程性质”的规定,力求课堂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高阶思维为目标。“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7]语文课程性质对高中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提出了要求,要发展这“三力”,就得更新教学设计理念。教师的教学设计应适时贯彻如下原则:(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2)呈现高阶学习中多方面而不是单一方面的内容或目标;(3)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4)在现有的课程内容学习中,给学生提供运用高阶思维能力的机会;(5)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6)力求将教学重点后移,把教学提升到高阶思维层面。就原则(4)举例说,背诵古诗词是低阶学习层面的事情,但笔者在指导学生背诵姜夔《扬州慢》上片时,要求学生确定背诵定位点,通过反复分析、比较、综合,一级定位点确定为“驻”“看”“听”三个字,结合二级定位点,梳理出背诵思维导图:驻(理由)—看(街道;街外)—听(角声)。梳理思维导图,就到达高阶学习层面了,同时利用思维导图背诵既易背又不易遗忘。就原则(6)举例说,诗歌咏读鉴赏通常分为“音读”“意读”“情读”“美读”四个阶段,以往的教学更多地停留在“音读”“意读”阶段,这实际是低阶思维教学,如果强调“情读”“美读”这两个阶段,教学就提升到了高阶思维层面,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把教学重心转移到后面两个层面。

(三)基于课标“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要求,课堂问题预设或即兴生成力求指向高阶思维能力训练。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有这样的表述,“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8]。笔者近日听了一堂公开课《看云识天气》,整堂课都在忙忙碌碌填一个表,学生的思维处在低阶思维阶段(照搬原文),评课时笔者以“填写卷云的形态”为例,用限字数之法提出三种要求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30字之内可答“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18字之内可答“像漂浮的丝缕,像白色的羽毛,像洁白的绫纱”,6字之内答成“丝缕、羽毛、绫纱”。显然,18字和6字之内的要求,就介入了高阶思维训练。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很现实地说,并不是对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实施高阶思维教学,有些学生能把低阶思维的问题弄清楚就不错了。探讨高阶思维教学,目的是希望教师的教学不要更多地停留在低阶思维教学阶段,而是把教学更多地提升到高阶思维层面。高阶思维教学强调课堂问题的生成,强调学生能够针对文本,开启反思、批判、创新等思维活动。笔者在执教《汉家寨》时,课堂上学生生成了两个很有探究价值的问题:1.文首句“那是大风景和大地貌荟集的一个点”,可否单独成段?2.文尾段“在美国,在日本,我总是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仔细想着每一个细节”一句如果改写成“在美国,在日本,汉家寨总是倔强地闯入我的回忆,仔细到每一个细节”,其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文章结构的探究题,其探究价值可指向学生作文的段落结构安排;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文章句式选用的探究题,其探究价值可指向句式选择与文章主旨的关系。这两个问题都有较大的探究空间,笔者认为这两处完全可以作为“质疑点”让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跟作者深度商榷。

(四)基于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课堂力求从辩证思维的角度探究问题答案的“丰富多彩”。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有这样的表述,“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9]笔者在高三图文转换复习课堂,用了一则漫画题材料:一只尾巴高跷的猫、一抹从地面倒映上墙面的猫影、一把收拢直立靠墙貌如猫影的长柄勾伞。三个静态的漫画构成元素呈显在画面上。要求:用一句话说明漫画给你的启示。笔者在参考答案“告诫人们眼见不一定是实”之外,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从正反面去追求多维答案:“从正面作答:认识事物要透过表象看本质(某一时刻影子的表象掩盖了真实的自己);真理往往隐藏在谬误之中(猫如果立体地观察影子,不就是真实的自己了吗?);学会换个角度验证认知的真伪(猫若挪个位置,就不会貌如立伞了);正确的认识来自合适的认知平台(影子靠不住,镜子却不会说谎)。从反面作答:认识事物不要轻易下结论(猫的错误在于,它凭着某一侧面的影子就认定自己貌如立伞);认识事物不要被表象所迷惑(立伞的确是猫某一侧面的影子,但它却是不能得出正确结论的表象);不要轻信没有得到验证的结论(猫轻信了自己的眼睛,结果“真理”也成了谬误);错误的评价标准得不出正确的结论(猫自我认识的错误,在于它选错了评价载体)。”[10]这八个答案显然是“正确答案”,答案又何止这些?思维有多远,答案就有多宽。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运用问题求解之法,将答案发散到这个程度,学生高阶思维在这个知识点上也就训练得较为充分了。

高阶思维教学并不是否定低阶思维教学,低阶思维实际是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基础;学生具备了低阶思维,高阶思维才有了发展的可能。语文教学期待催生这样的课堂状态:学生的精神是饱满的,学生的参与是自觉的;能听到学生推测、描述、解释问题;能听到学生提出新问题,并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会进行超出能力范围的推理、思考,学着使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这样的课堂里,一定是以分析、评价和创造为教学目标,真正进入了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的教育境界。

参考文献:

[1][3][6][7][8][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官炳才.让反思成为教育生活的常态[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06):18—19.

[4][5]白智才,李晓天,邱宇强,刘菲. 高阶思维课堂教学研究实验报告[J].长春教育,2013(10).

[10]官炳才.从一道漫画题看教师“不作为”[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07):24—25.

基于新课标的高中作文教学建议 篇4

一.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 (必修 (1) — (5) ) 写作教材内容

这些自新世纪以来, 我国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建设围绕新课程改革, 其改革力度很大, 成果非常丰富, 各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写作教学内容编排方面百花齐放, 作出了大量有益的探索, 这在客观上为提高写作教学水平奠定了基础。

新课标实验教材写作部分共编排了20个专题, 每册4个专题, 每个专题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写作话题和写法指导, 还安排了较为丰富的写作练习供师生选用。新课标教材写作部分在编排上显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写作专题内容本身注重人文性和学生审美体验的真实传达。二是更加求实, 体现出了新教材的必修性特点。如新课标教材没有将写作心理单列而是融合到写作训练的始终, 至于诗歌、小说、科学小品等写作, 则做了删除。三是指导性更强。近年考试中对写作的考查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赋分, 新课标必修教材前四册侧重于基础等级项目的训练, 而必修五则侧重于发展等级四个项目的训练, 教学内容符合评价需要, 指导性更明确。四是将话题和能力训练点结合起来编排, 使训练点更明确、更扎实, 教师的指导也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二.基于新课标理念的普通高中作文教学建议

第一, 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生活, 体验人生。[1]

罗丹说过, 这世界“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新课标也指出,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体验人生”。“积极参与生活”首先是热爱生活, 对看似平凡而无奇的生活要充满爱心, 要介入其中而不是做生活的“他人”和参观者。其次是要指导学生如何细心地观察、感受和体验生活, 用心灵的触角去发现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即真善美。“爱的奉献”是需要爱的心体验的, 幸福是需要用不平凡的心态去发现的。人性的光辉、生命的伟大与神奇是要心灵讴歌的。

第二, 拓展写作训练空间。

事实证明, 真正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起到决定性影响的, 恰是学生的自由写作实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 “高中生练笔不少于3万字”, 这个规定同时也是在提示我们, 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练笔。利用课外练笔的形式, 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写作的机会, “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这应该是个好办法。学生在自由写作中, 能自由地说自己想说的话, 表达自己最真切的感受, 阐述最真实的想法, 这样一来, 学生的写作兴趣自然会高一些, 表达自我的胆量自然会充足一些。如果没有这样的自由写作的空间, 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甚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很难的。

第三, 改革写作评价方式。

“过去的作文评价, 一般只是对写好的作文进行评价, 简言之, 是一种结果, 因此, 采取的是‘结果主义’或‘作品主义’, 显然, 按照教育评价的理论, 这种结果评价更为偏重给学生评定作文成绩, 而非帮助学生形成写作能力, 远非真正的教育评价。”[2]这与新课程提倡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是完全背离的。

写作评价方式的改革, 一是要进行诊断性评价, 即以评语描述学生作文认知结构和技能的实际水平;二是要进行形成性评价, 即让学生获得作文进步和提高的反馈信息, 明确作文中的缺点与毛病, 并把学生作文的注意力集中到为达成训练而持续努力上;三是推行总结性评价, 即以分数的形式对学生的作文进行鉴别、评判。

参考文献

[1]秦训刚, 蒋红森主编.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34

基于课标 篇5

基于新课标视角下初中音乐创新教学探讨

文/刘琴岚

摘 要:人们能够被音乐所吸引最重要的源于它能给人们营造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在音乐教学中,如果教师想要提高学生的兴趣,需要创造一种与音乐情感相容的环境、氛围,并且注意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演奏能力,进而使学生可以借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他人交流。学生可以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学习音乐,新课标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三大方式除外,还能利用体验、模仿等适合音乐进行教学,给予学生勇于探讨、相互合作、开放灵活的鼓励,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大胆地展示自我,得到发展。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创新思维

近来,初中音乐教学始终存在“学生只会照搬教师的教学”的现象,与丰富灵活的方式相违背。音乐欣赏课中历来都是学生的感受就是教师的解说,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学”的状态;学生机械地随着教师一模一样地做到最后;教师统一处理后完成歌曲演唱等,这些完全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艺术都是富有情感的,音乐也不例外,但是音乐独特的魅力在于它能够给人们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充满想象的人生是丰富多彩的,所以,音乐教学中创造一种音乐世界的情感和谐的环境、氛围,引导学生发现音乐的趣味,并通过音乐让学生展开想象,发明自己的创造体验,同时为其大展身手的表现提供有利的机会和条件,从而为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打好基础。

一、兴趣是良师,创新靠引导

兴趣是学习音乐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时刻不离开音乐、享受音乐、用音乐丰富人生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在音乐教学中不断地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举个例子,在初中音乐课的引言时间,音乐教师可以设计几个新颖、有活力的音乐游戏,在课堂伊始时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可以进行一些歌曲接龙、歌词改编、创新、动手谱曲写歌词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在创新中锻炼学生的音乐能力,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久而久之,就将音乐作为一项爱好而非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也会增强,相信教学效果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音乐教学中,如果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学生制订条条框框,就会扼杀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让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学会探索,唯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进行创造。如,上音乐欣赏课,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化“静”为“动”。欣赏课上,教师一贯的作风就是要求学生安静地欣赏、思考,可是“安静”不能让学生投入欣赏,只会帮助他们催眠。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如,在教学“跳竹竿”时,“跳竹竿”的音乐是整节课的主旋律,我带领学生在悠扬的声乐中跳起了民族竹竿舞,不难发现学生在这样具体的音乐活动中,加深了他们对这样的民族特色的理解;二是化“被动”为“主动”。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或者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选择研究主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虚拟一个学术研究情境,带领学生自主、独立地产生疑问,调查、搜集和处理问题信息等。获取知识、技能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润滑剂。如,教学《啊,香格里拉》时,我会提前告诉学生,让其课下多搜集资料,了解藏族的民族特点、风土人情等,最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资料,从而加深了认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表现需强化,能力要锻炼

音乐表演是学习音乐最为基础的.部分,也为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审美能力指明了道路。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大胆演唱、演奏的能力,以及综合性的艺术表演能力,激发其表演潜能,使学生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能够利用音乐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音乐实践活动,会让学生被美的愉悦所熏陶。

1.进行识谱教学。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识谱不能单独存在,要与演唱、演奏、鉴赏等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可以通过音乐,尤其是学生熟悉的歌曲和乐曲来识谱,前提是学生有感性的积累和认知的基础。乐器演奏的方式也未尝不可。

2.着力于表现教学。演唱歌曲既是学生容易接受并会乐于参与的表现方式,又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歌唱技能要与演唱实践活动结合进行。我们需要给学生一个与歌曲情境相似的教学表现情境,潜移默化地使其可以声情并茂地表演。需重视合唱教学,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合作能力,并能使学生感受多声部的不同。

三、鼓励创造,扩展思维

音乐教学中处处都可以发挥学生创造性,教师应把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启发学生多方面的创造性艺术表现,不要禁锢学生的头脑。多层次地去理解一个事物,同一个练习不止一种答案。所以,音乐实践的创造过程很重要,需多鼓励学生。音乐创造教学主要有即兴式和指令式。

1.即兴式的音乐创作。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将自己的感触结合知识,临时发挥兴致的创作。它包括即兴式的节奏创作,如随性拍打出一段节奏;即兴式体态律动创作,如学生利用身体,在听觉的辅助下,把自己的所感以一定速度、力度,即兴地跳出来;即兴式旋律创作,如学生自编的曲调。这些方式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举个例子,在音乐课堂教学的中间时期,一些学生的好奇心会有所减弱,开始出现溜号、走神的情况,这时音乐教师就要适当地组织一些学生为大家表演自己的原创,或者是对一些流行歌曲的改编,对一些歌手的肢体表达、音色的模仿游戏也是可以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重新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还可以让学生对当代的流行歌曲有一些了解,帮助学生感悟音乐、享受音乐、驾驭音乐。

2.指令性音乐创作。是指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音乐要素,联合掌握的知识技能来进行的音乐创作。包括根据指定节奏创作节奏谱、根据指定节奏谱创作曲调、变奏指定的旋律、根据指定的歌曲编配多声部合唱和按照指定题目写简单的谱曲。

学生可以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学习音乐,新课标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三大方式除外,还能利用体验、模仿等适合音乐这一学科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找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并且鼓励学生敢于探索、学会合作、机制灵活,让学生的音乐学习之旅最丰富、独特。

基于课标 篇6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物理;教学研究;标准;改革;

中国分类号:G633.7

1、引言

物理是高中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增强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物理教师,应该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教学目标,以此为中心点不断推进和深入物理教学研究。新课标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标准,是针对物理教学特点而做出的可以促进物理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性力量,因此对基于新课标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进行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路进行探讨,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2、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特点

2.1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

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的教学目标,一方面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了解物理学在各个历史时段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不同历史时段科技和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所起到了怎样的影响,并要明白其相关领域。

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的教学理念是要把教育推向大众,深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对物理教学的教育方针进行确定,以物理基础为教学重点,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物理基础知识,对教学内容的筛选过程可以从时代特征、物理基础性以及选择性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规范。

2.2教学内容的特点

新课标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更加突出物理学科的科学性、技术性及其和社会相关应用领域的渗透,并且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许多符合时代特征的物理知识,这些物理知识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新课标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物理教材,采用了独特的编排方式,把知识规律和应用技术相互结合在一起,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更加容易的理解教学内容。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注重学生的共同知识点,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有所区别,以及学生今后发展的需求,从而设计出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的知识模块。

2.3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强调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进行研究,主要是由于受到以往应试教育体制的限制,学生无法体验到学习的真正乐趣,往往缺乏学习的动机。《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要让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其学习的自主性,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践、勤于思考,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探究能力,让其养成科学的态度和精神,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因此,新课标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现阶段高中物理教学具有改革和创新的作用。

3、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改革和创新

3.1“发生式”的教学模式

所谓“发生式”教学模式就是指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启发,组织学生利用一些教学手段对物理知识进行探索,深入研究物理理论知识。发生式教学模式和启发式教学模式有一些共同点,都是提倡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进行自我构建的过程,从而忽略了常规教学中教师填鸭式教学模式。发生式教学模式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表现在鼓励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自学提纲进行自学,利用学生分组、教师辅助的方法,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得出结论,这个得出结论的过程一方面为学生树立起竞争意识;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在竞争中获得的物理知识得到深化和巩固,甚至可以很自然的挖掘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对教学难点进行讲解也是事半功倍。发生式教学中教师要对自学提纲的设计过程进行注意,主要是要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进行分别设计,要注意在小组探索时进行适当指导和点拨。

3.2学生复习时“结构式”教学模式

结构式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加强学生对知识点记忆的过程,让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并且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变化规律,将所学所记忆的知识点串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物理教学注重的是系统性和逻辑性教学,常规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教师仅仅注重教学结果,而缺少对不同章节知识点的串联,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比较分散。结构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对不同知识点进行整理,让知识脉络逐渐清晰,发现不同章节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掌握知识结构体系的情况进行梳理,如果遇到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缺漏的知识,教师要着重讲解。学生对知识脉络有了清晰认识后,教师对不同章节习题进行列举,让学生进行解答,一方面深化其对知识的系统性,另一方面也检验了其对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

3.3实验课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注重教师要先对教学目标进行确定,带着目标引导学生实验,从而起到探究物理知识的目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生对实验的自主性,体验到探究知识的乐趣,从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教师要注重对实验情境的设立,也就是将其和日常生活相互结合。

4、結语

总而言之,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教师要准确的把握物理教学的特点和问题,结合新课标对高中物理教学的要求,教学工作者要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摸索经验,顺应课程改革的趋势,对新课标之下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和研究,从而促进物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晓标.关于“3+理综”高中物理教学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2(06)

[2]黄宏梅.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本质教育[J].物理教师.2006(06)

[3]李新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科学素质[J].成功(教育).2007(11)

[4]高文艺.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学习”的应用[J].青年文学家.2009(18)

[5]马青娟.浅谈(人教版)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12)

基于课标 篇7

一、体育健康知识的特点

在《课标》“课程性质”中, 课程的“基础性”和“综合性”都对体育健康知识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 “强调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 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习惯, 为学生终身体育学习和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融合部分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疾病预防……”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认真领会《课标》精髓,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准确把握体育健康知识的特点。

(一) 系统性

通过研究《课标》有关体育健康知识不同学段的内容, 发现不同学段的内容、目标和评价都具有明显的系统性, 如小学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懂得营养、行为习惯和疾病预防等知识, 到初中阶段应要求学生了解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自觉抵制各种危害健康的不良行为, 初步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 提高体能水平, 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水平一到水平四, 其表述均以从“初步了解”到“了解”的词汇进行了系统阐述。这说明体育健康知识本身更加具体和系统, 健康知识内容呈阶梯式不断深入。要求体育教师不但要具备体育健康知识的综合素养, 而且要熟悉不同学段对健康知识教学的任务、要求和目标, 以系统地对学生进行体育健康知识的传授。

(二) 实践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体育课程的实践性要求对学生进行体育健康知识教学时要具有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其实践性较为突出。如学校要进行大型的运动会时, 赛前的饮食起居、身心兴奋点调节等, 这些体育健康知识与运动会息息相关, 又能在运动会中学以致用, 加深学生对体育健康知识的消化与吸收, 从而做到“润物细无声”。有些健康知识是需要根据学生年龄与生理的特点进行安排与设计的。如青春期的保健知识, 一些常见的体育卫生病的形成与保护等, 这些知识的传授对体育健康知识传授所具有的实践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 地方性与季节性

我国地域辽阔, 不同的气候条件要求传授体育健康知识要“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如对于北方的体育教学课中, 体育教师需要传授冰上与雪上运动的自我保护知识, 而对于山区的学生则要传授防跌伤、防事故的地域性教育知识。一些区域性的流行病, 如水痘, 与季节性的疾病, 如流感、手足口病等, 体育教师应该安排必要的课时, 有目的地进行这些健康知识的教学和传授。“需要是学习的右臂”, 此时的体育健康教育结合病例能够唤起学生对健康知识的渴望, 加深学生对健康知识的印象,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对将来健康的体育运动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体育健康知识传授的原则

(一)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性的知识传授多以室内课的形式出现, 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交流、知识传授较为直接, 效果也最好。在《课标》“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重视健康教育, 各校应根据实际情况, 充分利用雨雪等天气的上课时间, 每学年保证开展一定时数的健康教学内容的教学”。重视室内课教学是健康教育课的基本保证, 从《课标》中的健康教育知识内容结构来看, 这些知识的传授主要还是通过室内课的教学来达成学习目标的。但在实际的实践课 (室外) 教学中, 健康教育的知识与内容也会出现在体育课中,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实践课中的健康教育渗透性教学是课程体系中健康教育的有益补充, 更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渠道。从学习目标制订上就可以看出, 在“身体健康”中隐含着健康知识学习目标的达成要求。如水平四田径《耐久跑》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本节课学习初步了解参加耐久跑对促进生长发育的特殊作用, 并能了解如何在练习中掌握科学的练习方法;2.学会耐久跑时呼吸与跑的配合方法, 努力使自己做到跑时轻松, 步伐均匀, 重心平稳, 并能保持一定的节奏;3.通过学习, 培养自己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积极主动合作的心理品质;这是一个很普通的《耐久跑》课时学习目标, 在实际的教学中, 第一点的学习目标明显带有健康教育部分内容, 像这样的学习目标制订其实很多, 几乎在所有的单元或模块教学内容中或多或少地参杂着体育健康教育教学的内容。如:在水平一《快速跑》的体育教学中, 如发现某位学生跑的姿势不正确, 此时教师可根据这个学生的情况简要分析, 告诉如何改正, 并能提醒其他同学如何改善自己的体形与身体姿态, 这能让学生活生生的意识到错误的姿势是怎样的, 如何预防与改善。这样跑的教学课中渗透健康教育知识, 能给学生直观的体验, 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收到的效果更为明显。特别对于冬季的体育课, 有意识地将如何预防冻疮, 如何做好准备活动, 冬季长跑时如何应对“雾霾”天气等这些健康知识的传授就显得尤其重要。所以在传授体育健康知识室内课唱主角的形式下, 也不可忽视实践课中突发事件的健康知识的教育。这样理论才能落到实处, 指导学生健康的体育锻炼生活。

(二) 循序渐进原则

备课时必须要以《课标》为依据;《课标》中所有课程目标的“身体健康”均对体育健康知识的学习目标 (目标统领下的教学内容) 、评价要点、评价方法举例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见表1) 。

在备课时, 必须依照《课标》的要求进行设计。做到小学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懂得营养、行为习惯和疾病预防对身体发育和健康的影响;初中阶段应要求学生了解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自觉抵制各种危害健康的不良行为, 初步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 提高体能水平, 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课标》“身体健康”目标中“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提出的系统性要求, 水平一至水平四均以从“初步了解”到“了解”的词汇进行阐述, 充分体现了体育健康知识传授的循序渐进原则。

(三) 针对性原则

体育健康知识传授针对性原则主要基于学生的学情考虑, 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生理的特点进行安排与设计。如青春期的保健知识, 一些常见体育卫生病的形成与保护等;二是在平时体育教学课中, 根据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有目的地安排一些体育健康知识的传授。如刚开学时运动量如何调节与适量运动, 作息时间如何调整与恢复健康生活。如发现学生不能将运动、休息、学习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时可进行此类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等。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生理特点出发, 在针对性的原则下进行教学, 使学生都能获得健康知识来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贯彻该原则的体育健康知识传授的基本要求, 一要充分了解学情和体育健康知识的特点, 有区别的教学;二要在授课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体育健康知识兴趣, 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三、体育健康知识传授中几个需要关注的方面

(一) 充分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信息多媒体技术在各种教学工作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 这主要包括网络、电视、录像、计算机辅助学习等形式。《课标》中明确指出:开发与利用一切信息资源, 丰富学生的健康知识、体育文化知识。所以在体育健康教育专题的传授中, 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素养, 例如, 介绍常见的传染病途径和预防措施时, 除了进行课堂教学外, 可以指导学生借助网络资源了解传染病 (如流感、传染性非典性肺炎等) 的预防措施。一些传统的教学资源, 如一些挂图、基本模型等在进行保健卫生知识等教学时也被公认为教学器材的经典。而对于一些敏感话题或者是青春期教育的知识传授时, 可以制作或者购买一些动画卡片和漫画书本配合教学。

(二) 力求课堂教学方式丰富多样

对于健康教育教学体育教师切忌进行满堂言, 机械地使用灌输式的传授方式。启发式、体悟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巧妙运用, 更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参与热情。体育教师课前要认真备课, 多研读课程标准, 尤其是“身体健康”的学习目标与要求, 其中的评价要点、评价方法和举例, 教师要多渠道了解相关的体育健康知识。课堂教学中力争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此外, 在进行健康教育专题学习时, 除了讲解与提问、参与式讨论与辩论外, 像进行小型课题的实验研究、案例教学、健康咨询、讲座、参观以及其他各种集体活动等尤其适合于水平四与水平五的学生。这也是除课堂教学外对体育健康知识传授最有益的形式补充。

(三) 不可忽视集体观念和组织纪律性教育

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个人卫生与青春期生理发育的健康教育知识, 在授课过程中, 讲到敏感问题时难免会出现男生做出诡异的神情或发出另类的声音, 而女生由于男生的异常举动往往表现出害羞的状况, 这些情况常出现在水平三与水平四的体育健康教育课中。如在水平三中“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中学习目标之4:“初步掌握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与保健知识”的教学时, 处于少男少女的孩子, 对于这些比较好奇, 性别意识开始加强, 有模仿大人心态的初步意识。在教学中学生的异常举动往往会影响课堂秩序的好坏与教学任务完成。此时需要体育教师在课前建立必要的课堂教学常规, 告诉学生在课堂中一些基本的要求与准则, 必要时加强对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组织纪律性教育, 这些是正常开展好此类教学的必要保证, 因此, 教师不可忽视这些常规性的教育细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01.

基于课标 篇8

以学生为主体, 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及探究意识, 兴趣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特点

1. 广泛性

学生进入中学后, 随着学习的深入和知识范围的扩大, 求知欲不断增强, 他们不但关心课程学习与锻炼, 而且对课外体育活动及班级、校内及校外之间的小型竞赛和国内外的各种体育赛事都很有兴趣。

2. 深刻性

随着认识能力及知识水平的提高, 学生对一些较复杂具有一定技巧性动作产生兴趣, 动作水平越高, 越易提高其学习和练习的兴趣。技术水平越高, 越能体验动作内在的魅力, 领悟动作的奥妙, 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3. 选择性

随着个体发育明显化, 男女生在运动项目中呈现各种不同的兴趣和选择。男生大都喜欢运动量较大、竞赛性强的运动项目, 例如足球、篮球等;女生大都倾向于动作强度小、姿势优美、韵律感强的运动, 例如健美操、跳绳等。

二、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

1. 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

由于学生的年龄、性别、性格、气质以及对事物的认识等不同, 其表现欲的反映也就不同:男孩子经常表现为明显外露、突出、毫无顾忌;女孩子则显得平稳、有分寸, 给人温文尔雅的感觉。学生的表现欲往往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参与意识, 作为教师如果不能对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表现欲予以正确对待和引导, 甚至有意无意地加以扼杀, 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使学生丧失自信心, 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2. 合理安排教材

教材难度的高低是相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水平、接受能力等情况而言, 没有客观上的标准, 但基本原则是不能使学生轻而取之, 而是要使其经过一定的努力, 克服一定的困难之后能够达到;既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能力, 又不能使其望而生畏, 只有这样才能挖掘潜力, 克服畏惧情绪,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结构中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突出重点, 选取适当难度, 以学生为主体,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 符合体育教学的特点, 符合学校教学环境的实际。

3. 教学方式多样性

科学运用教学方式能够使新颖丰富的教学内容得到充分的发挥, 使学生不断接受新事物, 获得新知识, 并不断引起新的探究反射,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传统教学方式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 主要以灌输—接受教学方式为主, 师生之间互动少。新课标下应以学生为主体,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倡导学生进行探索, 从而产生对体育的兴趣, 其学习模式如下图所示: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让学生掌握自己所选择的运动知识和技能, 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 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体育课程和教学应将激发和促进学生兴趣放在中心位置。学生有了运动的兴趣, 才会经常参与体育锻炼, 才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并最终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解读 (试验) [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2]胡金花.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探析[J].教海导航, 2006 (4) .

[3]滕芳, 孙建.认知新课标更新旧观念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3) .

[4]唐文玉.传统和新课标下学生体育成绩评价对体育兴趣的影响之比较研究[J].教学探索, 2008.16 (2) .

基于课标 篇9

一、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现状

1. 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易体现

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作为主导的新型师生课堂关系,目的在于更大限度地张扬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但在现实的教学中,特别是在有些农村学校,教师唱主角的传统课堂现状依然存在。教师以自己对文意的理解,代替学生在学习中的实践性思考。当遇到学生难以理解的片段、内容时,教师做得更多的是以自己的分析来帮助学生思考和理解过程,不能顺势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想方设法解决问题。遇到需要解决的教学重点难点问题时,怕学生对文意的思考与阅读讨论会过多地占用教学时间,教师在简单地进行一问一答后就把答案和盘托出。有时为了追赶教学进度,教师更是以讲解取代学生的理解环节,把问题和答案强势地灌输给学生。这种以教师解读文本、理解文本和自说自答的教学模式代替学生学习实践的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文本细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时间不多,感悟、体验文本的时间被挤占,这种做法与“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培养目标相去甚远。

2. 对知识的传授不容易按规定落实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用心思考、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要特别注重通过阅读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由于各种原因,有些教师依然不明白什么是新课程标准。有些教师虽然心里有新课程标准,但没有认真全心落实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依然传统:为了追求考分,满足于照搬教学参考书,用简单、重复的作业训练学生,作业的形式以抄写、读背为主,而动手操作、能发挥想象力的作业则较为少见。教师过于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对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研究性学习等视而不见,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过程体验。为了拓展延伸,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也没有依据教学目标,按自己的想法挑选出比较难、比较偏的段落进行延伸性分析,以为“难”才能训练能力,却不明白这种难题会将学生带入思维的混乱状态,甚至打消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为了引导学生朗读,教师以讲代读、学生以听代读,缺少教师读的演示和陶冶,难以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

3. 对学生阅读不重视

凡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阅读也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阅读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还能培养良好的思想意识和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学生从不会读书到会读书到爱上读书,教师的引导教育和学校的真抓实抓都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有些学校创建图书馆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者是为了学校评级,没有检查活动时图书馆就大门紧闭。这种把图书馆当成摆设的学校管理方式,严重影响了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教导,不利于学生运用课内阅读知识把技能延伸到课外阅读,难以引导学生产生“立志读尽人间书”的豪情,也不会使其有“发奋识遍天下字”的壮志。

二、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育中处于关键、核心的地位,承载了奠基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发展的使命。通过阅读教学能使学生获得运用基本的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提高文化品位。所以说,“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要达到这些预期目标,可以让学生听多媒体语音、学习老师声情并茂的诵读、欣赏同学精彩的表达,不断反复习得语言、发展语言,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在师生、生生和文本的对话中,既能丰富学生语言,还能提高能力学得方法,心中自然会蕴藏着写作的概念和冲动。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认识世界,会感悟到做人的道理,会体验到科技的神奇,会明白创新的重要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奉献观,也会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到新的境界。

三、探索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1. 点燃阅读激情

“我渴望学习,内心的激情之火正在熊熊燃烧,这是我的老师为我点燃的,而我也因此获得了好的成绩。我孜孜不倦地记住老师所说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我渴望学习,我喜欢老师的课堂。为了帮助我成功,老师用他的激情在努力地感染我。”这是一位学生发自肺腑的感激之言,道出了对学习知识的强烈渴望。同理,阅读有了激情,学生必定会全身心地充满兴趣而读;学生全身心充满兴趣而读,就会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了,阅读效率就会随之而提高;学生阅读效率提高了,就会在阅读中勤于思考而更深入理解和领悟文章主旨,切实增强阅读能力。着力培养学生阅读激情,需要用老师的热情去点燃学生阅读的热情:在声情并茂的阅读中,读出感情、读出节奏、读出重点,学生在听读中既容易理解文章内容、深刻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文本中的人、景、物就会历历在目,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老师的巧妙设计和点拨中,学生学得有趣有味,学习的劲头就来了;引领学生走进博大精深的书海,感受到书的无穷魅力而变得爱读乐读,读得痴迷了,内涵素养就自然提升了。总之,学生有了阅读的激情,就有了阅读的情怀,就会“因此获得了好的成绩”。

2. 培养写作能力

当前,书面表达能力在工作、交往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借助文本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很多,但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毋庸置疑,一篇好的文章必然会有很多精妙的设计,可以“将作者写作过程中对文章的布局进行梳理,并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写作顺序、写作方法等进行领悟”。叶圣陶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例如,“人物描写一组”涉及三部都是对人物进行描写的节选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人物进行描写的角度,使学生能够明确:要把人描写得形象立体,可以抓住人物外貌、心理、动作、神态、语言等特点进行描写。一篇文章,是由众多句子有序排列而成,每个句子表达的意思都要精准而不能含糊。比如,“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任你怎么推拉拽顶,硬是扳他不动。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勾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不难看出,两句话把小嘎子和小胖墩儿的“争斗”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其奥秘在于对人物外貌、动作的恰当描写,也离不开象声词和标点符号的准确使用。每篇文章都有描写精准、优美的句子,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欣赏佳句而感悟句子的美,通过模仿佳句而加深对优美句子的记忆,学生在这一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才能更有意识地提炼出优美的句子。吃透了文章的句子,明确了文章的结构,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会突显出来。反过来,学生也会渐渐明白,写文章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才是文章的灵魂。

3. 陶冶学生情操

学生心中的价值观念还处于发展期,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顺势引导其形成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教材中,不论是叙事写景的记叙文,还是描绘未来的散文,或是寄托美好愿望、鞭笞丑恶的寓言童话,都是为了告诉和教育学生要热爱真善美、崇尚真善美、践行真善美。借助文本陶冶学生情操,需要教师潜心挖掘课文的有利因素、巧妙设计让学生能够吸收的精华。譬如,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可以让学生细细品读《桂林山水》的美句,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领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风光;可以通过《石灰吟》展现人性的高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奉献才干,可以引导学生在《开国大典》和《为人民服务》中寻觅踪迹;通过品味《小音乐家杨科》和《凡卡》,让学生体会到若生活艰辛,要自强不息才能改变命运,等等。

4. 掌握阅读方法

语文教学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学习能力的飞跃,即由‘学会’变成‘会学’;二是学习习惯或态度的飞跃,即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从而达到叶圣陶先生所期望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理想境界。”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只要坚持语文课一般性和特殊性的阅读特点,坚持有序的训练和做好示范引导,学生就会慢慢地掌握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懂得阅读过程中如何预习,如何理解文章思路,如何读文;懂得学习过程中如何抓住文本重点,如何分析文章结构,如何体会人物心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是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重要提示。但这并非要弱化教师的引导作用,而是要告诫教师要从学生认知基础出发,科学梳理文本要点,合理归结关键节点,努力探索学生认知特点,帮助学生明确阅读认知目标,消除阅读认知障碍,构建阅读认知体系。毋庸置疑,学生只有在学习中逐渐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形成独立的阅读认知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真正提高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崇淮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J].内蒙古教育,2016(03).

[3]Annette Breaux,Todd Whitaker.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极具影响力的日常教学策略[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4]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施茂枝.阅读教学怎样进行“对话”[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02).

基于课标 篇10

高中体育应该以知识技能目标为主要目标, 即应以结果性目标为主, 否则就失去了体育课的特点与魅力。但随着学生心理、生理的日趋成熟, 学生的情感、意志、合作、交往等方面应受到课程标准的重视, 只有对这些内容进行正确地、科学地表述, 并贯彻在平时的每一个教学单元、每一节课中, 才能全面达成课标的要求。

一、课程标准对学习目标的要求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为了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 学习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观察的。特别是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 应使情感、意志、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学习目标成为可以观测的行为表征, 促使学生在掌握专项运动知识和技能以及健康知识与方法的同时, 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行为。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的观察, 判断教学活动的成效, 从而有效地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实现。其实课程标准对结果性的目标要求不多, 因为结果性目标在以前体育课程中研究得比较透彻, 而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的达成比较担忧, 因为以前在这方面研究甚少, 所以课标要求所花篇幅也很长。也正是基于这一点, 促使教师必须对这方面内容进行更好地研究。

二、体验性目标的内涵及特点

体验性目标是指学习过程中或获得学习结果之后, 通过心智的结合以及一系列心理活动, 内化为自己相对稳定的认识、思想、品质。它有三个基本特点:潜在性、反刍性、后摄调控性。潜在性是指体验性目标具有潜在隐含的特征, 学生通过体验把外在的东西与内在的心智相结合, 形成一种新的认识、新的思想、新的品质, 它是培养和发展人的素质所必需的, 有了这种体验, 学生才会真正学会学习。反刍性是对经历过的事实进行回顾反思, 反复琢磨, 就像牛吃草的消化过程一样。反刍的过程是对经历过的事实的一个探究过程, 通过反刍加工, 人们对经历过的事实才会有深刻体验, 才会产生理性认识。后摄调控性即用体验领悟到的优良品质去调控自己的心态和行为, 对学生来说就是优化学习过程与方法, 整合相关的能力形成合理结构, 这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所必需的重要品质。

体验性目标是针对结果性目标而言的, 从体验性目标的内涵可以看出, 它对应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维度是恰当的、科学的, 它的特点是表述的内容以心理活动为主, 它在活动过程中形成和产生, 难以量化与评价, 它指向的是人本质的、内化的东西。

三、基于标准的体验性目标表述的策略

正是由于体验性目标难以量化与评价, 所以教师们在以往体验性目标设计时, 可有可无, 笼统含糊, 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反正难以评价, 不写没关系, 写了也不会错, 导致课堂中体验性目标的错乱和严重缺失。所以体验性目标的实现必须与课标要求保持一致, 也就是说必须使情感、意志、合作、交流等这些难以量化与评价的体验性目标成为可以观测的行为表征, 要做到这一点, 笔者觉得要做好以下几点:

1. 把握体验性目标的层次

以往教师仅仅从“喜欢不喜欢?”“高兴不高兴?”或是“体验成功的乐趣”来体现体验性目标, 体验性目标仅停留在初级层次, 这是因为教师们在设置体验性目标时, 没有了解体验性目标的层次。从体育教学实践规律来看, 体验性目标有三个层次 (见表1) :经历层次、反应层次、领悟层次, 教师们只有理解了三个层次的含义、达到的程度, 才能在目标设置时正确表述。如:在新授课时多设置经历层次的目标, 在复习提高课时多设置反应层次的目标, 在练习巩固课时多设置领悟层次的目标。

2. 选择正确的内容标准

以往教师在设置体验性目标时, 设置的是具体目标, 不是内容标准, 如:“通过乒乓球教学比赛, 学生能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 这样表述内容就会笼统、模糊, 也就无法量化与评价。课程标准中的目标是:总目标→五个维度目标→各维度具体目标→内容标准, 一级一级分解的, 教师在设置体验性目标时, 设置的必须是内容标准 (见表2) , 这样表述的内容才会明确, 才能观测与评价。所以上述例子应该这样表述:“通过乒乓球教学比赛, 让学生懂得急躁的情绪只会导致失败, 及时控制情绪对比赛乃至对健康都是有利的。”当然目标中的内容标准还可以根据教学进一步细化和分解, 上述调控的情绪可以是急躁情绪、消极情绪、抵触情绪等等。

3. 体验性目标应当与知识技能目标有机融合

在一节体育课中, 能体现的体验性目标很多, 因为心理活动与社会适应伴随着课堂的每时每刻, 如足球脚内侧踢球 (第一课次) 的一堂课:有获得成功体验, 有调控自己的情绪, 有人际交往技能, 有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有与同伴一起处理遇到的困难, 最后归还器材还表现出负责任的社会行为。如果不分主次, 面面俱到都写上去是不可取的, 目标太多也无法都实现。所以设置体验性目标应围绕知识技能目标来展开, 上述例子中, 脚内侧踢球的第一节课, 知识技能目标主要是知道并学会脚内侧踢球, 所以体验性目标设置的内容应该是获得成功体验。体验性目标只有与知识技能目标有机融合, 通过每节课的累积, 一点一点不断渗透, 才能很好地达成课标要求。

四、体验性目标表述的技巧

体验性目标表述需要一定的技巧, 只有掌握特定的技巧, 并灵活运用, 才能使体验性目标设置得更清楚, 才能使体验性目标成为可以观测的行为表征。具体在以下两点尤其要注意:

1. 在进行体验性目标的表述时, 应注意体验性动词的准确表达。

前面已经谈过, 体验性目标有三个层次:经历层次、反应层次、领悟层次, 不同层次所使用的行为动词是有讲究的 (见表3) 。表述时不能混淆, 否则目标的层次会变化, 使体验性目标成为空洞的设置。如:“尊重”他人体育活动的兴趣和需要是领悟层次;“关心”他人体育活动的兴趣和需要就是反应层次。

2. 在进行体验性目标的表述时, 应注意体验性条件的附加。

体验性目标难以呈现结果, 它是过程性的, 但并不是不能使之成为可以观测的行为表征, 笔者认为在动词前附加一个或多个条件, 设计出特定的学习情境, 可能是一个突破口。如:通过“学生互帮互学, 增进相互间和谐的学习关系和良好的合作精神”。“互帮互学”是一个学习情境, 它使“和谐的学习关系和良好的合作精神”的体验性目标成为可以观测的行为表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基于课标 篇11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英语 作业布置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7-007-02

0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英语教学的要求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作业作为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环节之一,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也是检查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的程度的手段,同时还是学校教学常规工作之一。因此,作业在教学中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面对高中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的现状。如果老师把作业布置仅仅看成是完成学校领导检查教学工作量化而随意布置作业的话,那样的作业不但没有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而且还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削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同时也会给老师本人带来很多不愉悦的情绪。例如在办公室,我们时常听到同行如此不爽对话:

A:你看,布置抄单词作业都有十多个同学没有交,真郁闷。

B:真气人,五天前说好今天检查课文背诵。但能完成此项作业的同学寥寥无几。

C :今天的翻译作业,全班就那么十个好学生才做得像样。其他的简直是乱来。

D:哈哈,学生真体贴老师,周六布置的基础写作才交来7位同学,其余都说不会写。难怪不管大小考试都有一半同学作文是空白了。

……

从上面的对话中,我们不难了解到传统的英语作业布置大多数是机械抄记、死记硬背课文、单一、枯燥、统一的,所以出现以上的现象当然不足为奇了。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就应该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重新认识作业对英语教学的作用,赋予它新的价值,对英语作业的布置进行优化,使之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延续与补充。笔者就对英语作业布置做了如下的尝试,现简述如下,以供同行共同切磋。

1.以趣味激发兴趣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教学用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部,2003)。因此,在布置作业时,我始终以新颖的、有趣的作业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器官,全面开发学生的“听、说、读与写”的能力。比如,当我讲到虚拟语气时,就让学生听If I Were You 这首歌曲,结果发现平时总是趴桌睡觉的同学都津津有味地倾听,还随着音乐的起伏不时地点头、摇头,完全被悦耳的音乐所陶醉了,于是我就将其当作课后作业,布置学生学习这首歌曲。通过学习唱这首英语歌曲,听到部分后进生的心声:“老师,我们不但进一步加深对虚拟语气的理解,而且还学到believe in \protect from \make sure\give in 等短语,通过听歌曲来学习英语真的好爽”。又例如,我担任美术特长生教学时,本着画画是他们的特长,在学习了Canada——“The True North”后,我就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要求学生依据课文内容简单描绘作者所经过的路线然后以自绘图用英语对一路上所见的一一作描述。这作业充分利用学生特长去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形式新颖,富有浓厚趣味,学生非常热情接受。那样,学生就能够在绘画与描述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强化对课文词汇记忆,同时也发挥了想象力。

2.尊重个性以发挥潜能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完成作业是主体,但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比如,英语基础知识的差别;学习能力的差异;学习习惯或方法的异同等等,总之他们的发展也各有不同。因此,英语作业的布置就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作业布置时就应具有弹性,区分层次,从考虑学生可以接受的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潜力等方面出发,尽量让每个学生在自身已有的英语基础上得到最优化发展。例如,每单元词汇作业布置上,我就采用了“自助餐式,力及所能,各自挑选。”①单纯抄写单词,目的是训练书写以及加强单词的记忆;②只选择大声朗读数次,旨在培养学英语的信心和强化词汇的记忆;③选择自己想记忆(自己喜欢)的单词进行记忆(本人觉得此单词可以拿出来SHOW OFF),目的在于帮助准备放弃英语学习的同学;④根据解释意义拼写单词,目的让学生习惯以英语思维学习记忆单词;⑤选择适当的单词完成句子或短文,必要时注意词形的变化,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能够运用语境进行记忆单词;再如,背诵英语文章时,我给学生的自选空间更加宽了。可以选择力所能及能背若干个优美句子、短语以及高级词汇。总之抽查时,让老师觉得你有付出就好了,不管是多是少。如此有梯度,有差异的英语作业,有自由选择余地的英语作业,让每个同学按各自的能力完成力所能及的英语作业,学生非常乐于完成。因为那样的作业就像学生放学后进入饭堂一样,可以根据各自的“口味”挑拣各自“菜肴”,有学生觉得饭菜味道不错,有学生感觉可以充饥,有学生觉得吃饱了。各种感觉就像学生能从不程度的作业中获取成功的机会,尝试到成功的滋味,学习的动机也随之而来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也逐渐变浓厚了,学生本存的各种潜能就得到相应发挥了。

3.用合作形式以助作业顺利完成

新课标提倡:“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合作,发展与人沟通的能力” (教育部,2003)。虽然学生作业是一种自主学习,强调学习主体的探索,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但马克思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或者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的发展。”因此,学生既需要有独自能力也要有合作的能力,合作地完成作业可以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交流空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的观念。那么,作为教学手段中的作业布置当然不应局限于独自完成,教师可以布置两人或者多人一起合作完成的作业。例如,学生常挂在嘴边“写作之难,难于上青天呀!”可知道,单纯布置一个题目就叫学生课后各自进行写作然后上交,那当然大部分学生没法完成了。因此,平常的布置写作作业中,我都会组织同学先来个头脑风暴,让学生各抒己见,可用到什么单词、短语以及句型等等,接着就小组讨论哪个词汇更加理想、哪个表达更好写,最后才各自动笔进行写作。如此做集中了大家的智慧,为脑海词穷的同学提供了一些TIPS,从而为部分学生降低了英语写作的难度,让其知道如何下笔。通过这种合作作业,既让好学生复习与强化所学知识,变机械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黄宛辉,2005),又帮助了后进生有参与动手动机、顺利完成写作任务。

4. 把生活与学习相结合,以活化知识

生活不直接等同于教育,但教育若是离开了生活,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英语作业的布置也相应地从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在课堂学到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那也正是我们学习外语的目的——交际。

5.充分利用课外资源以强化知识的巩固

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教育部,2003)因此,英语教师除了应该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布置适当的作业以巩固学生知识外,还要积极利用其它课程资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报刊杂志、图书馆以及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作业布置除了书面表达外,非书面的要兼顾,比如,为了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就可以布置听力作业。我就结合课本的相关话题,下载VOA广播节目片段内容让学生听。因为,VOA慢速英语是以非英语国家的英语初学者为听众对象的英语广播节目,语速为90词一分钟,以常用的单词为主体,句子简短、明晰(黄若谷,2010)。对比课本的听力材料比较容易懂,所以学生也比较喜欢听,他们能听懂了,就有成就感,在成就感的内动力驱使下,学生就变成喜欢了。另外,作为延伸对课文的阅读作业布置时,我也会利用VOA慢速英语栏目内容,比如在学习BOOK1 Unit4 Earthquakes后,就下载了Science in the News 中一篇关于预测地震的报道布置学生作为课后阅读,因为新闻报道具有很鲜明的写作风格,所以学生读起来也不觉得困难。说实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我们随时都可以通过各种软件合理删减编辑下载的节目内容或听力材料以作业来给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黄若谷,2010)。但也要注意的是:不能滥用课外资源,应该有选择地使用,以免造成资源浪费或增加学生的压力。

总之,面对高考英语在高考中所占得分值以及新课程标准对高考英语选拔人才的要求,老师就得要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多多动脑去设计布置一些具备趣味、个性、合作、生活和课外资源融合一体的英语作业。如此一来,让学生从内心里感觉到作业是课堂知识的延伸,是提高自己英语知识水平的有效途径,是一种巩固新知,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捷径。 为此,学生也乐于完成作业了,老师也教得顺心了,课堂教质量也从中得到质的飞跃了。

注:课题编号:GDXKT3911

[ 参 考 文 献 ]

[1]教育部. 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黄若谷“创造性使用网络VOA广播材料辅助高中英语教学” 《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0年第2期.

基于课标 篇12

一、正确认识课堂练习的作用

数学课堂最重要的是课堂练习, 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内掌握数学的原理和学习方法, 在课堂内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教师在课堂内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课堂内容时遇到的问题, 避免问题的滞留, 使得学生的课堂质量不断地提高。但不乏有些教师认为数学课堂内容必须经过不断地练习、巩固, 学生对掌握的数学原理才能应用自如, 并且极力推荐各种参考书, 让学生陷入题海战术的误区里, 这种错误的认识不仅给予学生错误的导向, 还浪费了学生宝贵时间, 降低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性。老师的错误认识直接导致了初中课堂练习过于单一, 学生对题海战术厌倦, 影响课堂练习的教学质量。实验多年的我们, 知道有效的课堂练习不仅能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还能促进学生对数学原理的理解, 数学不是赢在练习题数量, 而是在课堂学习的效率。初中学生还是稚气未脱的孩子, 教师不应用题海来压垮他们, 而是在课堂练习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 使学生日后的学习更加便利。

二、课堂练习的实践研究

1. 课堂练习应具有明确的目的

教师课前设置课堂练习内容时应有一定的目标, 对学生迫切的要求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应有一定了解, 依据学生学习目标选择一些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练习题目, 要求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设定课堂的学习内容, 达到学生在课堂内能够使学到的知识更加牢固。数学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 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上不仅要进行适量理论的练习, 还要解释数学原理, 并且纠正学生常犯的错误, 所以课堂的时间只剩余小部分, 只能用用剩余的时间进行课堂练习, 这就要求教师的练习内容要有一定的水平, 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要求, 而且选择的题目要有针对性, 能突出课堂教学重要内容, 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熟悉的掌握的教学原理。例如在教授相似三角形的有关内容时, 教师讲完相似三角形的原理和基本类型时, 学生要想真正理解相似三角形的用法, 教师可以设定以下的课堂练习, 在已知三角形内有两对角相等, 有一对边是平行的, 怎么求证这两个三角形相似?教师在学生的练习中可以不断的改变三角形边的条件, 可以给出三对边相互平行, 求证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可以一对角是相等的, 两对是平行的, 求证这两个三角形相似;也可以是三角形内两队角是相等的, 求证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经过不断地改变变量, 学生能快速且熟悉的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原理, 在脑海中加深相似三角形的计算方法, 明白求证三角形的基础条件有三个, 只要已知这三种条件, 相似三角形就可求证出来。这三个练习的目标都是围绕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定理提问的, 它可以让学生有效、快速的理解三角形基础知识, 掌握课堂基本内容。

2. 课堂练习应个性差异而定

备案时教师应考虑学生的个人能力以及对知识接收的程度, 设计课堂练习时应依据学生进行分层设计, 以难易程度为基础, 从简单的练习依次演变到困难的, 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刚学到的基础知识, 而且还能拓展知识、延伸新的知识, 满足了学生课堂练习的需求。基本的情况下, 教师进行课堂练习难易度的选择时要分为三个层次:

(1) 基础练习。

(2) 提高练习。

(3) 拓展练习。

每个练习的内容是不同的, 基础练习主要是课堂内容的原理基本掌握, 必须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准确无误的做出答案, 难度是练习中最低, 保证学生的听课效率;提高练习的难度相比基础练习来说是高的, 可以说将基础练习的条件换成一个隐含的就成为提高练习的题目, 要求课堂内的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 因为课堂内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是不同, 学生的要求依据个人能力而定, 能够完成提高练习的学生在数学领域可以说是基础生, 他们可以保证自己的数学成绩不会拖累自己的总体成绩;拓展练习是整个课堂练习中最难的, 它的练习内容是十分开放的和具有创造性的, 要求学生拥有敏锐的数学思维, 这部分可以作为课外拓展练习让学生们尝试进行练习, 并不要求学生学习的数量, 而能在拓展练习中游刃而余的是数学方面的尖子生。通过分层练习, 不仅可以让学生们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 而且适应了各种层次学生的需求, 帮助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巩固知识, 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也会在学习上得到提高。例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 以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边长或角的大小作为教师基础练习的题目, 以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或高作为教师提高练习的题目, 以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中线、高线为中心进行拓展, 让学生自己总结对角线、中线、高线的性质, 这样的设定使课堂的效率大为提升, 适应了不同学生的练习要求, 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锻炼了每个学生在不停程度上的数学思维, 使每节课堂的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 学习效率提升, 学生积极性得到增加。

总结

数学练习中课堂练习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所以教师为发挥数学课堂练习的作用应该以学生境况为出发点, 课前合理设计课堂练习, 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提高数学方面的基本能力。希望广大教师能够有所启发, 将课堂练习进行的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黄琳.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练习实践研究[J].赤子 (中旬) , 2014, 01:143.

[2]朱英兰.尝试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4.

【基于课标】推荐阅读:

基于模板10-14

基于文本05-16

三基于05-25

基于用户06-01

基于06-14

基于网页07-25

基于位移07-27

基于网格08-30

基于对象09-05

基于装配09-13

上一篇:税收收入能力下一篇:和谐合作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