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事实

2024-10-09

基于事实(共10篇)

基于事实 篇1

猜想是在对研究的对象、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分析、比较、联想、类比、归纳等的基础上, 依据已有的材料及知识做出符合一定的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的思维方法。虽然猜想是直观判断, 但决不是盲目乱猜, 它是在一定知识结构中提出, 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依据, 使学生不仅把知识掌握牢固, 而且能受到科学发现的方法教育,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难看出, 数学猜想不仅是思维能力的范畴, 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的目标之一。因此,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倡导学生猜想, 但这种猜想不是天马行空, 而是建立在数学规律基础上的合情推理。

一、数学猜想的有效路径

数学猜想思维是通过一定的思维方法进行的。数学猜想思维的基本方法是学生数学猜想思维能力的基本要素。在数学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猜想能力, 就一定要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猜想思维的基本方法。

(一) 通过归纳进行数学猜想

“归纳猜想”依据逻辑学观点, 是选取个别性知识做前提所推出一般性结论的猜想。小学阶段, 教师可以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猜想”的兴趣, 并以合情推理进行探索, 归纳猜测出数学结论, 且可证明结论正确。数学中很多著名定理皆采取不完全归纳法先发现后证明。比如, 哥德巴赫 (德国著名数学家) 由3+7=10、3+17=20、13+17=30等算式发现两个奇素数之和等于“偶数”, 哥德巴赫进行深入探索, 发现:6=3+3;8=3+5;10=3+7=5+5;12=5+7;14=3+11=7+7;16=3+13=5+11。于是, 哥德巴赫得出:任何不小于4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相加的形式。此即为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虽然迄今还是一个猜想, 可数学家们在此猜想证明的活动中, 发现及发明了很多的数学定理, 为“数学发展”及“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也可以依照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归纳猜想”训练。比如, 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 可由内角和为180°的三角形入手, 从而得出四边形内角和为360°、五边形内角和为540°。进而令学生直接猜想九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n边形内角和为多少度, 并进一步启发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

(二) 通过联想进行数学猜想

联想猜想, 由“熟悉与陌生”彼此沟通联系, 也已成为思考解决新问题的手段与策略。比如, 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之后, 学生可通过对比轻松地猜测出“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在学习“圆柱体积公式”推导之时, 可启发学生对“圆面积公式”推导方法展开联想猜想。比如教学中常见的一个例子:已知甲、乙、丙三人中仅一人会开车。甲说:“我会开汽车。”乙说:“我不会开车。”丙说:“甲不会开车。”若三人仅一人说的是真话, 那么谁会开车呢?教师让学生展开联想:甲说:“我会开车。”丙说:“甲不会开车。”甲也许会开车, 也许不会开, 甲与丙肯定有一人讲的是真话。若三人中仅有一人说真话, 此人又在甲与丙中, 那么乙说的是假话。因为乙讲的是“我不会开车”, 因此会开车的是乙。通过上述例子, 让学生大胆展开联想猜想, 只要学生找对知识生长点, 即可充分发挥联想猜想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价值。联想猜想, 是展开数学学习的关键模式, 是培育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主要方法。

(三) 通过类比进行数学猜想

类比猜想, 是指依据一类事物具有的某种特质, 得出与其相似的事物亦应具有此种特性的猜想性判断, 是以对比为基础的由特殊至一般的联想手段。类比猜想是“由此及彼”及“由彼及此”的联想手段, 具有启发思维、提供线索、触类旁通的作用, 对发展思维及创造思维非常有益。与归纳相同, 类比在小学数学活动中不难发现。通过类比, 由加法、减法运算定律极易联想到乘法、除法的运算定律, 由除法各部分彼此关系, 也能联想到分数的基本性质等。并且, 类比猜想是系统掌握新知识、巩固旧知识, 让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主要手段。实践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有意诱导学生关注知识彼此的对比。如“分式与分数”“分数和除法”“乘法与加法”等的类比。巩固旧知识, 发现新知识, 极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另外, 教师可将“需解决的问题”和类似“已解决的问题”展开对比, 让学生进行猜想。比如, 教学“3的倍数特征”之时, 一般先让学生由“2与5倍数特征”猜测3的倍数也许会有何特征。在“2与5倍数特征”的思维定势下, 学生一般会有个位是“3、6、9”的数皆为3的倍数的猜测。此时, 教师不需急着否定学生的猜测, 可给出“13、23、16、76、19、89”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验证, 创设认知冲突, 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启发学生深入探究。

当然, 规律的发现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 以上举例只是沧海一粟。在教学实践中, 学生的猜想可能貌似天马行空, 毫无路径可言, 但未必就不是一种新思考路径的产生。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要持有开放的心态。

二、数学猜想教学的若干建议

数学是猜想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猜想在数学中作用甚大, 利用它可以发现解题思路, 发现新原理、新公式等。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大胆猜想。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教学建议。

(一) 依据直观教学, 诱发猜想欲望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让学生在观察或动手中, 诱发他们的猜想欲望。如在教学“圆柱体侧面积”时, 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在课前都准备好一张标有长、宽数量的长方形纸, 在课堂上指导他们通过下面的操作过程来探究知识, 寻找规律。首先, 先让学生将长方形的纸卷成圆筒状, 再推平, 这一卷一推, 就使学生发现, 一个圆柱的侧面经过展开 (推平) 可以转化为平面图形 (长方形) 。其次, 让学生重复上面的实验, 并仔细观察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卷成的圆柱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 得到了感性知识, 并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大胆猜想, 寻找圆柱形的侧面积公式。如果有部分学生不能猜得结果, 那么可让他们做下面一组题:把圆柱的侧面 () 得到一个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 () , 宽等于圆柱的 () ,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 () 。这样, 这部分学生也能得到圆柱形的侧面积公式了。至此, 学生的求知欲望完全被激发起来了, 教师就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教学上来。

(二) 借助经验, 培养猜想能力

苏联的克鲁捷茨基在《中小学数学能力心理学》一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位学生在做题“四根管子通向水池, 第1、2、3号管打开后, 水池12分钟可以灌满;第2、3、4号管打开后, 水池15分钟可以灌满;第1、4号管打开后, 水池20分钟可以灌满。如果四管同时打开, 问水池需要多少时间可以灌满?”时, 起初试着用列方程的方法去解, 结果没有解出。然后, 她突然有所领悟:“管子的两倍, ……一分钟可灌满水池的……一组管子每分钟灌满水池的。于是10分钟可以把水池灌满。”这一解答, 连她本人也说不上是怎样想出来的。这种情况教师或许碰到过, 学生或许也碰到过。无一步一步的分析, 无清晰的推理步骤, 而对问题突然间的领悟、理解或给出答案, 有时会让人欣喜若狂。在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用熟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类比不熟悉的知识, 从已有知识经验中获得对新知识的启示, 使之顿悟, 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三) 利用推理, 验证猜想结果

在综合性很强的数学情境中, 固然需要对问题实质进行大胆的猜想, 然而, 猜想毕竟是猜想, 它不一定是正确的, 还需要利用推理进行验证。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把猜想训练和逻辑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由于小学生受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限制, 小学数学中有许多结论是不加以证明的, 这给猜想的验证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教师要给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猜想作出明确的表示, 让学生信服为什么猜想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尽管猜想在解决问题时能发挥特有的作用, 产生新的奇妙的数学意境, 但它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运用猜想, 片面强调猜想是失之偏颇的。

总之, 猜想不是胡思乱想和任意拼凑。它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活动, 它是以已有的表象 (如数量关系的描述、图象的示意等) 为引发物, 按逻辑思维的规律而进行的思维活动。猜想的思维基础往往是归纳推理, 即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也就是对特殊情况的结论进行一番分析, 去伪存真, 由表及里, 找出共性 (即本质的东西) , 由此猜想一般性的结论该是什么。猜想能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表现形式之一。形成科学的、智慧的猜想思维能力非朝夕之功, 它需要教师长期寓猜想思维能力的培养于平时的教学之中, 持之以恒, 不断突破, 方能有所收获。唯有如此, 才能实现皮亚杰指出的“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有猜想的地位”之目的。

冷酷事实和它的事实 篇2

其中一张被人带到了南非。此时的南非,正因为奉行臭名昭著的种族隔离政策,遭到全世界的抵制。被排斥在世界之外的南非白人青年颇感苦闷,《冷酷事实》的歌词正好成为这种情绪的代言,迅速流传開来。人们不断翻录、传唱罗德里格斯的歌曲,但对此人的事迹毫无认识。即使是盗版,《冷酷事实》在南非也一版再版,成为反抗不公者的精神食粮,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

某次再版《冷酷事实》时,唱片商困惑于对作者的一无所知,发出了请侦探查个究竟的呼吁,得到的结果很让人震惊:因为第二张唱片《来自现实》依然失败,罗德里克斯在一次演出后,面对稀稀拉拉的观众举枪自杀,更恐怖的说法,是他自焚以殉。

但传言未获证实,南非的唱片行老板、音乐研究者仍不放弃寻找,他们甚至为罗德里格斯建立了网站。一天,网站收到一条留言:我是罗德里格斯的女儿,他还活着。双方终于联系上,罗德里格斯在两地的境遇却大相径庭。在南非,他是反种族隔离、争取自由者的精神导师,是比披头士、滚石更受欢迎的摇滚巨星,20年来唱片销量累计超过50万张;在底特律,他是默默无闻的失败音乐人、住在破房子里的建筑工。

1998年,他终于被邀请去自由了的南非。飞机上,同行的女儿问爸爸,会有二十个人来看演出么?同一时间,南非最著名的乐队正为帮他伴奏而排练。现场放着他的CD,乐手们却狐疑这死了又活过来的到底是不是本尊?正说着,罗德里格斯推门而入,关掉唱机、接过麦克风唱了后半段,与CD里一模一样!

他一共演出六场,每场超过5000人到场,这是他们的节日、见证奇迹的日子,“就像看到猫王复活一样”。演出结束他返回底特律,把酬金分给亲人朋友,继续住他的破屋砌他的墙,继续穷而有尊严的生活。

这是2013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寻找小糖人》的故事。不论是糖人还是海景俱乐部,因为有这些人、这些音乐的存在,即使最绝望的日子,世界依旧美好。

基于事实 篇3

身为资深的教育工作者 (2013年正好是我进入高校教书三十周年) , 我经常会被业界的朋友要求推荐人才, 希望我把学校的优秀研究生、本科生推荐给他们。

这么多年带出这么多房地产专业的学生, 几乎没有一个是愿意留下来教书的, 而且, 他们毕业以后往往都能找到薪酬比较好的工作 (肯定远胜于在高校当一个年轻老师慢慢晋升、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从事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并且要在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足够数量的文章) , 毕业几年之后就开始买房买车的不在少数。

基于以上两个事实, 这些学生基本上不需要我推荐, 尽管他们需要把毕业前将近一年的在校学习时间大部分用来找工作, 需要制作无数份简历, 参加无数次笔试和面试 (一家企业的笔试和面试平均在三次以上吧) 。用本应在校学习的时间来做这样的工作搜寻, 在我看来是不合算的事情, 但他们却乐此不疲, 似乎不穷尽可能的工作搜寻尝试而只是轻易地被推荐到一家公司去工作是一个天大的损失。

这些年来, 我越来越觉得学生的质量在下降, 所以我觉得我推荐不出满意的学生, 我这里说的质量, 既包括他们的学术素养, 例如学经济学的研究生却缺乏基本的经济学素养, 不会用经济学的方式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包括他们的为人处事之道, 往往不愿学习、不愿思考、不愿做事, 只希望轻轻松松赚钱, 或者连赚钱也觉得可以不用。

作为一个地方房地产中介协会的负责人, 我也要管理20多名协会秘书处的员工, 我同样觉得招聘合适的人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三十年的教育生涯造成了我好为人师的职业病, 所以我总是希望协会秘书处的员工能够不断进步, 在工作技能、工作态度、为人处事等各方面能够做得更好, 直到有一天协会秘书处的负责人向我指出:不是每个员工都希望听你上课的, 他来这里工作就是赚钱, 只希望做一天的工作, 拿一天的工资就行了。我这才幡然醒悟:是啊, 为什么不能允许人家这样过日子呢。

有一家相当大规模也相当成功的房地产经纪公司, 公司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同时在用人和培养人的模式上也倾注了很多精力:他们在招聘新人的时候不招具有房地产经纪从业经验的人 (这里就不转述他们这样做的理由了, 大家都懂的) 。

据我多年在房地产估价和房地产经纪行业观察的结果:一个企业是否发展得好, 企业的最高领导起很大的作用。

在一个具有好的商业模式和好的治理结构的企业里面, 员工的发展也会更好, 好企业引来好员工, 好企业也造就好员工, 好员工当然更能成就好企业。

同样是根据行业观察的结果:一个地方的行业生态是否良好, 取决于这个地方是否有一些优良的企业, 并且恰恰也是这些优良企业中的企业家和高管会对这个地方的行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坚持事实 敞开心胸 篇4

噩梦降临

对百事可乐来说,噩梦始于1993年6月10日。当时华盛顿州Fircrest地区的一对夫妇指控说他们在购买的一瓶罐装无糖百事可乐中发现了一支注射器!第二天,邻近Tacoma地区的一位妇女也报告说她在一瓶无糖百事可乐罐中发现了一支皮下注射器的针头!很快,这两起百事可乐事件经由美联社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报道,引起极大震撼。

百事可乐公司迅速成立一支危机管理小组,由总裁兼CEO Craig Weatherup直接领导。但公司在评估两起事件之间的关联度、全面检查西雅图工厂的同时,在公众面前却坚持自己的无辜立场。百事公司处理问题的这种态度和处理手法遭到众多危机专家的指责。一位管理传播领域的教授甚至警告说:“他们太低估谣言之间相互作用的潜在破坏力了!”

6月13日,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局长David A. Kessler警告华盛顿、俄勒冈、阿拉斯加、夏威夷以及关岛地区的消费者要“仔细检查无糖百事可乐罐是否有破坏痕迹,并将饮料倒入杯子后再饮用。”

随着各方批评的加剧以及同类案件的增加,百事可乐公司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尽管有评论家不断催促该公司召回所有产品,公司仍然坚持他们的灌装技术绝对安全可靠。公司向消费者保证,“我们有99%的把握,确信任何人都不可能打开饮料罐,然后再完好无损地重新封装好。”此外,因为“那两起事件并没有对当事人和大众的健康造成任何损害”,公司促请它的灌装厂商和总经理不要将饮料从商店货架上撤掉。

6月14日,百事可乐公司对灌装厂商和总经理发布了一份“消费者咨询内部说明书”,介绍了对之前几起指控事件的初步调查结果:

1.之前发现的注射器是糖尿病注射胰岛素专用。我们的生产车间从来没有这些东西;

2.所有百事可乐罐都采用了新包装,从来没有重复利用或重新加灌。生产过程中有两道外观检查程序:第一道是在加注饮料之前,第二道是瓶罐在加注生产线过程中,然后这些瓶罐才会被封盖。

百事可乐的有力推断基于以下两点:首先,以灌装生产线的速度和安全程度基本上不可能有任何外来物体进入未开启过的饮料罐的情况;第二,之前消费者发现的物体不是在工厂内被放进罐里的。

6月14日,从路易斯安那到纽约,从密苏苏里到俄亥明州,从费城到南加利福尼亚,全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同类百事可乐饮料污染情况的报道。雪上加霜的是,百事可乐还陷入了一场从未经历过的媒体风暴:

一个陷于惊恐的公司正在为自己的名誉而战。——纽约邮报

FDA告诫无糖百事饮料消费者。——美联社

无糖百事饮料消费者被警告小心垃圾——今日美国

无糖百事没有任何召回计划——纽约时报

一时间,百事饮料污染事件占据了所有全国性媒体,并连续三天成为晚间新闻和网络早间节目的主角。全国各地的地方新闻则将他们的镜头对准当地的百事灌装厂。公司总裁和6人公关小组一天20小时要回答处理近百个质询请求。公司陷入一片注射器污染的噩梦之中。

直至6月15日晚,百事可乐公司取得第一个突破。一位中宾西法尼亚的男子因为谎报自己在百事饮料中发现了一支注射器而被捕。

借第一次拘捕行动的出现,百事可乐开始反击。

媒介策略

百事可乐的媒介策略集中于一点:电视。百事可乐认为传统平面媒体的作用有限,于是公司传播主管决定举办一个巨大的新闻发布会:通过卫星画面向全国电子媒体提供信息以表明百事可乐在这一污染事件中的立场。

第一支视频新闻稿(VNR)介绍的画面是公司正在运作的高速灌装生产线,由一位工厂经理做画外音解说,突出介绍生产过程高速、安全、流畅的特点,发生产品污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该新闻稿的目的就是要说明灌装过程是安全的。这支VNR在全美178个地区的399家电视台播放,收看人数高达1.87亿(高于同年超级杯比赛的收看人数)。

第二支VNR拍摄的是公司总裁Weatherup以及另外一组生产镜头,以介绍谎报百事可乐饮料污染的第一次拘捕行动为要点:1)不同城市间对无糖百事可乐罐中发现注射器的指控相互没有任何关联;2)污染行为有在饮料罐被打开后发生的可能;3)软饮罐是食品类产品中最安全的包装形式之一;4)没有召回产品的必要。这支录影带在136个地区的238家电视台播放,观看人数为7000万。

第三支VNR以总裁Weatherup口述的形式,播放了一家便利店的监视摄像头拍下来的一名妇女正往一瓶打开了的无糖百事可乐罐中塞注射器的画面。Weatherup在VNR中对消费者的支持表示感谢,又宣布了几宗新的谎报拘捕行动,并再次明确表明百事可乐公司没有召回产品的决定。这条便利店的监视画面在159个地区的325家电视台播出,有9500万人观看,真正扭转了百事可乐公司的“惊恐”形象。

除了卫星播放VNR,百事可乐公司媒介反击战还包括安排公司总裁和一位产品安全专家在所有能够排入日程的“脱口秀”节目中亮相,其中包括ABC的Nightline,CNN的Larry King Live,等等。

政府关系

与此同时,百事可乐公司还与FDA及Kessler局长密切合作。与其他消费品厂商对这家行使“看门狗”职责的监管机构持对立态度不同,百事可乐公司对FDA的调查全面合作。

实际上,正是FDA犯罪调查办公室(OCI)对中宾西法尼亚男子的谎报事件进行了通报,令案件取得突破。FDA除了对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消费者发出警告之外,Kessler局长也表示,这起污染事件存在恶意破坏的可能。后来,Kessler先生还与总裁Weatherup一道亮相Nightline节目,并前所未有地宣布“市场已经恢复平静……产品没有召回的必要。”

6月17日,Kessler局长在华盛顿特区举行发布会,明确将这起事件定性为“骗局”,是“具有误导作用的个人行为、媒体为吸引注意力的夸大报道、并引发大量恶意模仿行为”的结果。

6月21日,百事可乐公司总裁Weatherup致信总统Clinton,感谢Kessler局长的“出色工作”以及FDA“在揭穿这场污染产品骗局中的出色表现。”

雇员关系

在雇员关系上,包括对公司内部职员和灌装厂商,百事可乐公司都采取了一种开放的信息披露政策,即在第一时间向大家全面披露事件最新进展。

公司的消费者顾问每天至少一次、危机时期则是每天二至三次赶赴公司400家灌装现场,向厂商和总经理介绍事件的最新进展、媒体报道、政府举措,以及公司的响应情况。

此外,顾问们还向工厂经理就如何根据《产品污染处理指南》与自己的雇员和消费者沟通等问题提供建议。危机发生期间,公司总裁Weatherup也定期以个人名义致信给灌装厂商和总经理,确保他们掌握事件最新动态。当获得便利店的监视录像带后,Weatherup先生连夜将该录像带和Kessler局长的新闻发布会的视频录像寄给所有百事灌装厂商,并建议他们“将这些信息和消费者共享”。

6月18日,也就是百事可乐的声誉和产品遭受严重挑战的一个星期后,百事可乐公司借助一则全国性的广告宣布自己的胜利:百事可乐公司高兴地宣布……一切正常。

不过最让百事可乐公司高兴的是,在FDA/OCI逮捕了55位与这起事件相关的犯罪嫌疑人之后,公司不仅毫发无伤地走过了媒体风暴,维护了自己的声誉,公司的销售额更令人惊喜。根据总裁Weatherup的报告,虽然在危机最高峰时公司销售额下降了3%,损失约3000万美元,但七、八月百事可乐的销售额提高了7%,创造了五年来最佳销售记录。

Craig Weatherup是世界上最大最成功的饮料厂商之一百事可乐公司前任总裁和CEO。该公司年销售额超过100亿美元。Weatherup先生是百事可乐公司处理1993年危机公关时的核心人物,在各地不断报告在Diet Pepsi饮料罐中发现注射器的负面消息接踵而至的时刻,他大权在握,是百事可乐公司所有重大决策的制定者。

问:你希望公关专业人士能给您提供什么建议?

答:首先,我希望他们要么肯定我自己的直觉,要么帮我分析我对情况的理解是否有误。我最关心的是核心思想,以及我们沟通的信息是否准确。我的公关总监应该是一个伟大的“校准器”,把一切都调教得十分到位。

第二,我希望我的公关顾问能帮我找到最适合沟通和表达的某些机制或元素。对像我这样的CEO来说,他们真正的价值就是对我们所做的一切不断进行协调、校准,确保我们能真正和普通消费者交流。在这方面我会依赖公关总监,确保我们掌握了有利的筹码。一旦你掌握了有利的筹码,你在处理其他事务时就可以很轻松。如果没有好筹码,你就只能随风漂浮,你会后悔的。

问:当你乍一听到说在饮料罐中发现有注射器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答:我认为这是一个法律事件,至少从蓄意破坏的角度上讲。很显然是有人把注射器放进罐中。所以我们宣布采取了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会采取的适当举措,包括检查产品,召回有特别代码的产品,重新检查库存,等等。

问:那您的公关策略是什么?

答:最关键的是我们有绝对优势:我们知道这就是一个骗局。每一罐可乐底部都有个代码。当我们拿到第二罐出事的饮料后,我们发现这两罐饮料的生产日期相隔几个月,而且出自不同的灌装厂,这时我们就意识到这是个骗局!于是我们就派了一队人马到费城拍摄了灌装生产线的现场,然后就把片子搬上了新闻。

问:此外,您还做了些什么?

答:因为关于这起事件的报道已经连续三个晚上在晚间新闻上占了头条,更不幸的是,当时世界上也没有其他什么事情发生,所以我们的策略就是要公开,随时随地保持信息通畅。我们和大家分享的信息全部是诚实可信的,我们也知道自己是对的。于是我们就决定在这场由媒体发起的事件中更有效地利用媒体。我们在两天的时间里接受了上百次的访问,包括电台、电视、平面媒体。

问:《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是不是曾建议你们召回产品?

答:是的。有一天早晨他们把我劈头盖脸地数落了一痛,说我不召回产品简直就是白痴。

问:那您是否考虑过召回产品呢?

答:没有。从来没有。

问:您和FDA局长Kessler的关系如何?

答:我认为是我最终说服他这是一场骗局。我每天都要和他讨论好几次,在关于如何结案的问题上我们甚至有过非常非常激烈的争论。我们觉得我们公司已经在那悬着72个小时了,哪怕是再多1个小时都太长。但是我对Kessler的评价还是很高。本来他是有权利对我们的施压再重一些的。同时我们也和他领导的机构密切合作,我们的技术人员、律师、公关顾问,包括我自己都和Kessler保持了沟通。

问:通过这次公关危机,您学到了什么?

基于事实 篇5

2010 年4 月17 日,国务院发布了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新国十条”,随后北京于2010 年4 月30 日最先出台了《北京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文件的通知》,明确提出从2010 年5 月1日起,限制家庭购房套数。这一调控政策也被简称为“限购令”。

学界对“限购令”的政策效果进行了广泛研究。孙莹(2011)和刘旺平(2014)分别研究了天津和上海的商品房市场受“限购令”的影响情况。舒良峰和朱振宇(2012)对北京市和武汉市两市实施" 限购令" 的政策效果进行比较分析;赵鹤芹(2013)分析了限购政策对南昌房价的影响。张跃强(2013)研究分析了黄冈市房价在实施“限购令”后仍然持续上涨的原因。徐丽林(2013)分析了区域因素对“限购令”的长期效果的影响。杜雨和陶丹(2012)利用多因素模型分析了“限购令”的经济意义。张慧(2013)也利用因素模型分析了限购令对上海住宅价格的影响。本文将研究“限购令”对北京市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二、理论模型

自然科学研究中评估外部干预对个体的影响的基本方法是:从总体中随机挑选若干样本,分为两组,对一组施加外部干预,另一组保持不变,称前者为实验组(Experimental Group), 后者为控制组(Control Group), 两组数据的差值为处置效应(Treatment Effect),处置效应可用来衡量外部干预的影响。

经济学研究往往无法进行随机试验。为此学者们提出了“反事实分析”(Counterfactual Analysis)方法,基本思想为:“如果没有某项政策,那么经济变量的值可能是多少?”将经济变量的可能取值称为“反事实值”(Counterfactuals),充当控制组的作用;而同期真实观测到的数值就相当于实验组数据,二者的差值即处置效应就可用于评估政策效果。

如何计算“反事实值”是“反事实分析”的关键,Hsiao等(2010)认为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动可以归因于少数公共因子,而公共因子导致面板数据中截面个体之间存在相关性,可以以此构建反事实值,具体方法如下:一组面板数据中表示个体i在t 时刻受到某项政策影响后的数值,是其在t 时刻未受政策影响的数值,不妨假定个体i=1在时刻受某项政策影响,而其他个体未受影响,则实际观测到的数据是:

反事实值可以构造如下:

其中是样本中其他截面个体的数据。

面板数据中用于拟合的截面个体称为“拟合组”,为了找出最优的拟合组可以用以下方法:

(1)在N-1个截面单位中,任意挑出j个个体,根据拟合优度R2或极大似然值选出拟合得最好的一组;改变j的取值,重复进行这一挑选。这样可以挑选出若干个备选组合。

(2)利用AIC或AICC准则从备选组合中挑选一个最优的拟合组。

三、对“限购令”的短期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及结果

1、数据来源

北京市于2010 年5 月起正式实施“限购令”,而全国其他城市到10 月之后才陆续推出“限购令”,我们采用了中国35 个大中城市2008 年12 月-2010 年9 月的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同比增长率月度数据,以拟合出2010 年5 月到9 月的北京市的反事实值,数据来源自中经网数据库。

2、最优控制组的选择

首先在截面个体中挑选34 组备选拟合组,其次利用AIC准则挑选出最优的拟合组。根据拟合结果,选定的拟合组包括的横截单位为天津、武汉、成都、杭州、上海、深圳、广州、长沙、西安、青岛、南京、南昌这12 个城市,数据选取时间为2008 年12 月-2010 年4 月。

3、拟合结果与处置效应

利用上述拟合组, 可以拟合北京市2008 年12月-2010 年4 月的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同比增长率,图1 将拟合值与真实值进行了对比,可以看到拟合效果是比较理想的。

根据获得的拟合方程,可以用12 个城市的数据构建北京市2010 年5 月-2010 年9 月的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同比增长率的“反事实值”,并进一步获得处置效应的值,结果见表2。我们以处置效应的平均值作为政策评估的一个参考数值。“反事实值”与真实值的对比可见图2。

四、结论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实行了“限购令”,2010年5 月—2010 年9 月北京市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同比下降了45.27%, 对比同一时期的实际值的平均下降了42.35%。我们可以得出结论,2010 年5 月—2010 年9 月北京市商品住宅的销售水平的下降几乎完全是由“限购令”引起的。可以看出“限购令”政策非常有针对性,在短时期内迅速抑制了商品住宅的投机需求,对房地产市场过热起到了降温作用。

参考文献

[1]孙莹,罗新波,焦爱英.“限购令”对房地产市场和住房消费行为的影响--以天津市为例[J].中国市场,2011,48.

[2]刘旺平,彭景一,孙依旻et al.限购令及新房产税条例对居民购房意愿的影响--基于上海调查数据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

[3]舒良峰,朱振宇.对“限购令”政策效果的比较研究[J].商业文化,2012(12).

[4]赵鹤芹.从二、三线城市看限购令的房价影响效应--基于南昌市的实证分析[J].科技广场,2013,1.

[5]张跃强.“限购令”下黄冈市区住宅价格上涨的统计研究分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3,2.

[6]徐丽林,黄小春,吴晋宁et al.厦门限购令政策对商品住房价格影响--厦门房价静态分析[J].中国市场,2013,28.

[7]杜雨,陶丹.论“限购令”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性影响--房地产政策的宏微观经济效应分析[J].中国市场,2012,9.

[8]张慧.2010~2011年上海住宅市场调控中房产税、限购令等政策的若干思考[D].复旦大学,2013.

基于事实 篇6

一、价值维度:新闻发布制度中的对话与意义

在政府治理实施和政治信仰确立的过程中, 追求政府与媒体、公众三者之间的对话与沟通, 成为现代政治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而这种对话与意义共享过程离不开公关关系理论的发展与范式转向。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公关关系的宣传范式,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说服研究, 及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格鲁尼格夫妇等提出双向对等范式和卓越公关理论, 至此, 宣传——说服——对话的理念沿革成为现代执政者的参考系。特别是格鲁尼格与亨特从有效沟通的四种公关模式发现, 双向对话优于单向独白, 沟通反馈模式上对称的沟通优于非对称的说服, 然而这种卓越模式的构想也因过于理想化被诟病, 它虽然彰显了价值维度的意义共享, 却忽视了实践层面的权力关系。

即便如此, 追求主体平等和信息均衡的沟通理念依然影响了现代执政者的思维。在新闻发布制度的价值维度层面, 新闻执政 (Governing with news) 的理念是对话意义的新实践, 在美国政治传播领域, 这个概念流行甚广, 美国政府的新闻执政实践技艺也颇为高超, 2005年左右被引入大陆就引起了国内部分学者的关注。按照传统主流传播学的逻辑, 新闻执政的内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1) 信源被执政者掌握;2) 媒体是传播渠道;3) 群众是新闻端。如此分析过后, 发现此定义并未将新闻执政所蕴含的对话与意义突显出来, 虽然被认为是区别于传统的宣传统治, 但是单向的传播模式在实质上并未改变。笔者认为, 更应该结合高度媒介化的社会语境, 新闻执政是因为将政府、媒体和公众紧密勾连而被视为民主政治不可或缺的部分而被提出的。虽然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萌发了信息公开意识, 但此概念引入国内后, 依然获得了国内学界和政界的很大认可, 新闻执政力被作为官员素质的新要求提出。新闻发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正是在追求新闻执政过程中寻求公众认同的体现, 在认同的意义共通领域建立对话。

二、事实维度:制度快速演进与个案考察

(一) 新闻发布制度化建设沿革

在中国整个压缩的现代化包裹中, 现代新闻发布制度的生成历程被大大压缩了, 西方国家用一百多年走过信息公开的历史, 不少国家和地区早就以法或其他制度化的形式确立下来, 我国制定信息公开条例的时间不仅落后于欧美国家, 比亚洲的日韩也晚了10多年之久。

无论如何, 我国还是以法规的形式将信息公开明文确定下来, 由于具体国情不同, 不能一味指责我国信息公开法治的落后性, 而是要分析制度背后的时代语境。现代新闻发布制度在我国的建立, 于外是由于我国一直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的根本之策”, 并坚持“开放的持续推进, 扩大发展的新空间”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 , 于内是由于不断寻求科学民主决策、不断改进执政方式的内在逻辑, 在这双重力量的推动下, 再加上“非典”事件的直接刺激, 使得包括新闻发言人在内的现代新闻发布制度在我国的建设成为可能。以2003年为起点, 此后的每届政府工作报告和相关官方文件中, 信息公开和新闻发布制度都成为热门词汇, 有关新闻发布制度化建设的基本精神和脉络清晰可见。

(二) 国新办的新闻发布形态

国新办作为我国新闻发布体系中最高的新闻发布平台, 更是成为外界认识中国的窗口, 因此从对它的研究可以窥见我国新闻发布制度化建设的一般思路与整体特征。笔者将2003年以来国新办平台的新闻发布活动做了全样本分析, 考虑到样本的易得性和有效性, 笔者最终以中国网的数据为准, 获得样本数为647。

1. 发布主体与数量

虽然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 但由于职位性缘故, 新闻发言人并不是国新办新闻发布的主体, 在647场的新闻发布会中, 有发言人出席的总共176场, 占总数的27%, 两位发布者出席发布会占到总数的一半以上。侧重多人联合发布是国新办新闻发布的特点之一, 另外就整体发布场次数量而言, 新闻发布策划数量已渐趋稳定, 数量保持在每年60场左右, 定量发布逐渐成为常态。

2. 发布形式

在塑造阳光政府形象的过程中, 国新办的发布议题十分丰富, 关涉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 不但包含国家中长期的发展规划等的宏观议题, 也有就当前热点事件的分析解读, 目前新闻活动形式主要有专场新闻发布、吹风会以及集体采访, 这三种形式中又主要以新闻发布会形式为多, 但是其策划组织新闻发布活动的形式也渐趋多样化, 除了常规的搭台发布外, 以2004年年底首次做年度总结为标志, 国新办开始注重新闻发布制度建设方面的策划自主发布, 另外选取某主题进行连续信息发布的系列模式也逐渐成熟。

3. 发布议题类型

笔者将发布内容的一级议题分为常规议题和突发议题, 两类议题下又可细分为八小类。笔者通过考察认为, 国新办平台上的新闻发布总结汇报性质的议题最多, 为194场, 而且发布内容多以介绍近年或者近期取得的工作成果, 文件数据议题发布场次数量次之, 其中有关白皮书的新闻发布值得注意, 从1991年中国发表第一份白皮书以来, 平均每年都有3至4部白皮书发布。白皮书的发布反映了中国与世界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涉及人口、宗教、能源、环境等等, 因此国新办的白皮书发布也是我国有效输出国家形象的重要议题。

4. 话语的传播者

2003年以来, 有些媒体已成为国新办新闻发布活动的常客, 并成为传播权威声音的渠道。通过分析, 大陆媒体是所有议题参与最为活跃的媒体, 占到总数的一半以上, 其中国字号的主流媒体又成为大陆媒体中的主要部分, 内媒在发布会现场保持较高的被点名率, 相比于外媒和港澳台媒体拥有更多的提问权。另外, 发布者和现场记者的问答保持平均7个问题, 发布者与媒体互动最多时, 发布者在90分钟内能够回答15个问题。就本文所考察国新办的新闻发布来说, 发布主体不仅要面对国字号主流媒体的提问, 也要应对地方都市报、外媒和港澳台等媒体的提问, 不同定位的这些媒体, 问题也多会溢出信息发布者的问题清单, 但是外媒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却有下降的趋势, 并且国际媒体也较少直接引用新闻发布会的消息, 其现状为我国未来的有效新闻发布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反思制度症结与未来发展思考

我国新闻发布制度本质上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结果, 其间作为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非典”, 成为倒逼此制度诞生的重要契机。我国的新闻发布在国家对外开放的过程中, 在努力形塑阳光、民主的政府形象上虽功不可没, 然而这种价值层面的追求在实践中也屡遭瓶颈, 其中因由值得反思。

瓶颈之一:政治话语系统颠覆了传统认知, 价值和事实二分

20世纪以来, 科学话语替代了宣传话语, 这种转换将后者换成了中性的技术话语, 使用传播效果、公关管理等去政治化的科学话语, 我国也赶上了这股潮流, 用信息传播逐渐代替宣传, 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民主政治改革一个必然进步, 它同时标志着中国正在由一体化的宣传观念向社会科学的宣传观念过渡。新闻发布制度的建立, 绝非简单地引入一种新的宣传观念, 应当更多地理解为是一种传播理念在我国执政能力建设中脱颖而出, 我们要时刻提防将新闻发布制度建设视为多了一种宣传的方法。

瓶颈之二:法律体系上的设计缺陷。我国政府在2011年曾正式宣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但是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作为专门规制政府信息公开的专门法, 仅是一部行政法规, 其法律效力低于配套法律, 当与上位法发生矛盾时, 只能遵从上位法, 不能发挥其政府信息公开基准法律规范的作用。“条例只是一个行政法规, 应该提高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层级, 提升为法律, 对不公开的情况要标示清楚”, 信息公开流于形式的情况在所难免。

“十八大”后, 新一届政治领导集体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与历届政府对于信息公开精神一脉相承的是完善党务、政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 面对新的政治和社会语境, 我们依然面临如何突破新闻发布制度化建设中的瓶颈。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或有裨益:

1.从法治的高度推进新闻发布制度建设

“王勇平”已经成为中国新闻发布制度历史上一个不可抹去的符号, 2011年去职, 即便官方用了“平级调动”的体面说法, 但不可否认其中言论不当的因素, 事过四年之久, 媒体和学界也相对理性地开始反思究竟是发言人出了问题还是新闻发布制度出了问题。“要想获得公正, 就必须首先获得中立而无偏私的权威, 而法律就是一种中立而无偏私的权威。”至今, 发言人在人们的视野已经降温, “不敢说、不愿说、不会说”的现象依然严重, 然而新闻发布制度依然需要坚持下去, 制度的保障归根到底还要从法律角度来认识, 因此尽快制定《信息公开法》, 从法的高度赋予政府信息公开权利与义务成为当务之急。

2.完善党政军三者联动的新闻发布体系

结合国新办的新闻发布议题来看, 十余年的新闻发布以政务公开为首要内容, 然而期间军务、党务在明确建立专职新闻发言人之前, 早已参与到国新办发布活动中, 这也表明我国新闻发布制度纵向到底, 横向到边, 全覆盖构成理念在最高国家新闻发布平台上的实践。继政务信息公开常态化后, 党和军队的发言人纷纷走上国新办发布平台, 这标志着我国新闻发布“三者联动”有机格局已初步形成。目前来看, 政府新闻发布工作已逐步进入成熟阶段, 党委新闻发布工作虽起步较晚, 但开始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军队的新闻发布工作已取得一定成绩并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 但在新闻发布的整体制度性建设和新闻发布内容与形式上仍需进一步探索。

3.注重监测—策划—传播—评估整体流程

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讲, 不管是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还是常规发布, 都应当将舆情监测作为首要环节, 这是发布主体制定新闻发布活动的基础, 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 任何一个新闻都有可能在网络上发生舆论地震, 把握时机及时回应舆论关切是完整新闻发布的切入口。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多渠道听取发布策划建议, 能够拓宽发布活动思路, 例如国新办的新闻发布活动, 就拥有复旦和清华两个常设新闻评估组, 不仅在日常发布活动会听取意见, 而且每逢重大突发事件发生, 新闻评估组也会及时将舆情和传播效果评估及时反馈, 使新闻发布成为一个有机的动态链条。

参考文献

[1]See A.M.Lee, The Fine Art of Propaganda, Internation-a引l Society for General Semantics, San Francisco, 1979, p.4.转胡百精, 危机传播管理[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p.23.

[2]清华大学政府发言人制度课题组者, 新闻发布与新闻执政的紧迫性[J], 新闻记, 2005.1.

[3]刘海龙著, 宣传:观念、话语及其正当化[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赵2013, p235.

[4]丽、杜晓等, 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成之年[EBOL], 法制日报http://www.chinanews.com/fz/2011/12-31/3573656李_4.shtm京

[5]丹丹, 政府信息公开晒问题多数“笼统”[EB/OL], 新报http://www.bjnews.com.cn/news/2014/04/01/311413.html京

基于事实 篇7

一、法律推理有效性

法律推理从法律规范到案件事实, 从一般到特殊, 其过程可概括为:大前提 (法律规范) ——小前提 (案件事实) ——结论 (判决) , 属于演绎推理。演绎推理具有确定性特征, 只要大小前提确定, 其结论必然确定。法律推理有效性的首要内容就应当是符合演绎推理的形式要件。而结论的正确性还取决于大前提和小前提的正确性。“这就使在应用法律时一开始就直接进行演绎推论的机会极为有限, 相反, 必须先确定规则和案件, 考察规则的正确性, 再行演绎推论。”[2]

1. 法律推理形式有效性

“一个推理是否有效是从推理的逻辑形式方面加以考察的。如果用任何一个概念或判断带入相应的推理结构变项中, 并由此能推出必然结论, 则这个推理是有效的;否则为非有效。或者说, 如果一个推理形式是有效的, 当且仅当此推理形式的任一解释 (即符合此情形的任一有具体内容的推理) 都不会出现前提真而结论假的情况。”[3]演绎推理作为推理的一种, 其逻辑结构为:因为, 所有M是P, 所有S是M, 所以, 所有S是P。“其证据支持度是100%, 即前提对结论的形式有效的证据支持关系, 是一种最强的证据支持关系”“一个推理所提供的证据支持度为100%, 称这种推理为必然性推理”。[4]因此, 演绎推理是一种推理形式有效的推理。

2. 法律推理的实质有效性

为了使关注者接受推理得到的结论还要求法律推理满足实质有效性。在大陆法系国家, 法律推理也可称作“司法三段论”。“司法三段论是逻辑三段论在法学领域中的具体运用。但是, 司法三段论并不是逻辑三段论的简单复制, 较之于后者其更为复杂、内容更为丰富……逻辑三段论所考察的仅仅是大中小项之间是否对应以及结论是否符合思维过程, 但是对于如何确定大中小项的具体内容, 其并不作为考察的重点。”[5]“司法三段论”较之于“逻辑三段论”, 其考察重点是大前提与小前提的确定。这就是法律推理实质有效性的要求。

二、法律推理有效性标准及实现

1. 形式有效性标准及实现

形式有效性要求法律推理满足演绎推理的逻辑规则。那么在法律推理中, 首要要求就是应当具备大前提与小前提, 以及大小前提之间有对应关系;其次就是要求大小前提的结构为“凡M是P, 凡S是M”。

2. 实质有效性的标准及实现

实质有效性要求法律推理中所确定的大前提与小前提真实可靠。“法律推理是一种复杂的推理, 其复杂性不在于它的形式, 而在于它的内容……时常出现的情况是:法律无明确规定, 即出现法律漏洞;法律规定之际出现矛盾, 即出现发条冲突;还有法律规定过时, 即出现法律滞后等。另一方面是案件事实的复杂性。”[6]

从形式上看, 援引了正确妥当的法律规范意味着法律规范能够涵摄案件事实。而法律规范是导向社会正义的规范, 那么从根本上讲, 援引正确妥当的法律规范意味着案件的处理结果是符合正义的要求。在某些情况下, 难以找到明确的、毫无疑义的涵摄案件事实的法律规范, 这时就要求法官运用能动性, 根据社会大众所公认的正义内容确定应当援引的法律。具体做法是运用某些法律方法来确定, 如法律解释、价值补充、漏洞补充、类推适用、利益衡量等[7]。实质性要求的另一重要内容是所确定的法律事实应当真实可靠, 因此, 法官应严格遵守证据规则以及逻辑推理规则, 提取案件中的客观法律事实。

三、对彭宇案判决中认定事实的考察

通过分析判决书, 很明显, 法官认定理由主要以双方陈述和生活经验为基础, 但其所运用的生活经验并不可靠。“法官认定彭宇撞到老太太的事实源于所谓的‘经验法则’推理”, 彭宇案中“推定事实成立的三条‘经验法则’是经不起推敲的, 也就是具备多种其他可能性, 不具有盖然性”。[8]

对于认定理由一, 法官的推理结构为:原告倒地的原因除了被他人撞倒之外, 还有被绊倒或滑倒等自身原因;双方在庭审中均未陈述存在原告被绊倒或滑倒等事实, 被告也未对此提供反证证明;因此, 原告被撞倒的可能性较大。然而, 在本案中, 原告自然不会陈述自己是被绊倒或滑倒, 而被告也无义务主动提出以及证明原告可能是被绊倒或滑倒, 而相反法官应当在庭审中询问比被告更知情的原告相关情况。在法官未履行庭审职责的情况下, 就把不利因素倒向被告显然是不合理的。即使上述推理成立, 接下来的推理过程也不可靠:作为被撞倒之人的第一反应是呼救并请人帮忙阻止相撞之人逃逸;本案事发地点在公共场所, 事发时间在视线较好的上午, 事故发生的过程非常短促;因此, 撞倒原告的人不可能轻易逃逸。根据这一推理过程, 似乎更容易得出相反结论。

认定理由二的推理结构也不可靠:被告可能是见义勇为做好事, 也可能不是;如果是做好事, 更符合实际的做法应是抓住撞倒原告的人, 而不仅仅是好心相扶;因此, 被告不是见义勇为。而在本案中, 此推理的小项却不为真。如果原告是被撞倒地, 在混杂的人群中, 社会大众并不会将注意力放在相撞之人身上, 而更倾向于把老太太及时扶起, 以免再次受伤。如果扶起老太太后, 其伤势较轻, 也不会过多责怪相撞之人, 更不会将他抓住。既然“仅仅好心相扶”的做法是存在的, 那么被告的行为可能是见义勇为。

其他认定理由同样存在上述类似问题, 此处就不再详细分析, “原告是被被告撞倒在地这个命题的真实性既没有得到证据的有力支持, 也没有得到论证方式的支持 (推理形式存在多种严重错误) , 我们虽然不能绝对肯定地说这个命题一定为假, 但至少该命题处于一种真伪不明的状态。”[9]

法官对本案所认定的事实并未达到真实可靠的程度, 其法律推理也就不满足实质有效性, 案件的判决结果难以被接受。

参考文献

[1]张继成.可能生活的证成与接受——司法判决可接受性的规范研究[J].法学研究, 2008 (5) .

[2]郑永流.法律方法阶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3][4]张斌峰, 李永铭, 李永成, 等.法律逻辑学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3.

[5]王利明.法学方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6]尹国华.法律推理的有效性及其实现[J].社会科学家, 2010 (8) :77—79.

[7]杨仁寿.法学方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3.

[8]杨晓玲.经度与纬度之争:法官运用“经验法则”的推定事实以“彭宇案”为逻辑分析起点[J].中外法学, 2009 (6) .

浅析事实婚姻 篇8

(一) 什么叫事实婚姻

我国学界对事实婚姻的看法不一,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所谓狭义的事实婚姻是指:“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男女, 未进行结婚登记, 即以夫妻关系同居生活, 群众也认为是夫妻关系的两性结合。” (1) 即只有具备了结婚的实质要件, 仅未具备结婚登记的形式要件, 才能构成事实婚。而广义事实婚姻是指:“具备结婚实质要件或欠缺结婚实质要件的男女双方未经结婚登记即以夫妻关系同居生活, 群众亦认为其夫妻关系的客观事实。” (2) 即不问实质要件是否具备, 只要未进行结婚登记就已经构成事实婚。目前, 普遍采用第一种观点, 即狭义事实婚的观点, 本人也赞同该观点。

(二) 事实婚姻与登记婚姻

在我国, 受法律保护的婚姻应当满足两个要件, 即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实质要件是指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禁止一方对另一方的强迫或者第三人干涉;双方均达到法定婚龄, 男满22周岁, 女满20周岁;双方均无配偶, 以符合一夫一妻制。无配偶包括三种情形:第一种是未婚;第二种是丧偶 (原配生理死亡或者宣告死亡) ;第三种是离婚。形式要件是指男女双方本人去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登记。

事实婚与登记婚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是否去婚姻登记机关进行了登记, 从双方当事人均为善意的角度出发, 双方在主观上都是想要与对方组成家庭, 共同生活, 而客观上, 双方实际以夫妻的名义公开同居生活, 并为群众所公认。也就是说, 事实婚姻的当事人完全满足了结婚的实质要件, 所欠缺的是只法定的形式要件。那么它与早婚、重婚、近亲结婚、疾病婚和非自愿婚等其他违法婚姻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的。

(三) 事实婚姻与同居关系

自从《意见》把“非法同居”作为一个法律概念提出后, 它就被引入我国现行有法律效力的正是规定和制度中。而提出这一概念是因为我国婚姻法对事实婚姻态度的转变。是对事实婚姻的合法性作出了否定, 婚姻必须是男女经过结婚登记而形成的两性结合, 没有经过登记的, 就不是婚姻, 而是非法同居。这种观点目前不仅得到了司法界的普遍认同, 在法学界也产生了广泛的共鸣。

然后事实婚并不能等同于非法同居, 非法同居的外延远远大于事实婚。从特点上来看, 非法同居具有隐蔽性、临时性等特点, 而且维持双方当事人保持同居关系的纽带一般是为了满足彼此的欲望。反观事实婚则不尽然, 除了法定的形式要件没有满足外, 实质要件均以满足, 双方当事人本质上是以结婚、组成家庭为内在目的的, 故而, 将事实婚简单的等同于非法同居是不科学的。

(国) 事实婚姻的效力

对于事实婚姻问题, 我国立法思想并不一致、连贯, 先后制定了指导思想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若干司法解释和行政规章。不过相对一致的是在立法重心上采用了以善后问题为重心主义。 (3) 我国有关的司法解释着重就事实婚姻关系与非法同居关系如何区分、非法同居的后果做出规定。1989年《意见》对被认定为非法同居的双方的财产分割、经济帮助、继承权的有无、不当终止方对于另一方的责任等方面作出较为完备的规定。

新婚姻法中明确规定“未办理登记的, 可以补办登记”。也就是说, 如今我国的法律并不承认事实婚, 那么事实婚在法律性质上既非无效婚姻, 也非可撤销婚姻, 而是不存在的婚姻。 (4) 既然事实婚姻在法律性质上属于不存在的婚姻, 那么其必然不受婚姻法的调整。那么也就无论解除事实婚姻关系的问题, 然而在所谓婚姻存续期间和解除之后所产生和遗留的一系列问题该如何处置呢, 或者说该适用何种法律关系?在司法实践中, 婚姻法的立法思想要求法院在面对起诉要求解除事实婚姻关系的时候, 一般会要求当事人补办结婚登记, 其实也就是将事实婚转变成登记婚, 再根据婚姻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审理。

可是, 在实际生活中, 包括登记婚在内的要求离婚的案例中, 一般都存在这样的情况, 即一方当事人通过离婚能获得超过另一方当事人的利益, 精神上的或者物质上的。那么, 即使是法院要求其补办结婚登记, 也必然会有一方不同意。因为如果补办了结婚登记, 那么事实婚就转变成了登记婚, 受到婚姻法的调整, 由此会带来一系列的后续问题, 这正是潜在拒绝方所希望规避的。那么新婚姻法中规定的“未办理登记的, 可以补办登记”基本不能达到其原本的立法目的, 立法者希望通过这条规定来将事实婚转变成法定婚, 从而将问题法律化的意图也以失败告终。

二、事实婚姻存续状态解除之后的后续问题

(一) 财产问题

目前事实婚姻关系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被认定为同居关系, 并且还有合法同居跟非法同居之分。当被认定为合法同居的时候, 同居共同财产受到法律的保护, 而如果被认定为非法同居, 同居共同财产则不受法律的保护, 这里的法律应作狭义理解, 指的是婚姻法。

那么同居关系是否合法该如何认定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 》第五条规定:“未按婚姻法第八条规定办理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男女, 起诉到人民法院要求离婚的, 应当区别对待:

1.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前, 男女双方已经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 按事实婚姻处理。

2.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后, 男女双方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 人民法院应告知其在案件受理前补办结婚登记, 为补办结婚登记的, 按解除同居关系处理。”该条规定的同居关系指的是无配偶间的非法同居。

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之前的事实婚, 法律规定比较明确, 不作讨论, 重点讨论颁布实施之后的情况。根据条例我们可以得知, 94年2月1日以后的事实婚姻不被法律承认, 其所谓的婚姻持续期间的共同财产不受婚姻法的保护, 那么当财产问题引起纠纷时该如何处理呢?1989年《意见》第10条规定:“解除非法同居关系时, 同居生活期间双方共同所得的收入和购置的财产, 按一般共有财产处理”。也就是说除了双方当事人共同投资, 共同经营, 共担风险, 共享收益外的财产都应当归个人所有, 具体包括:工资、奖金;各自生产、经营的收益;知识产权的收益;继承或赠与取得的财产;一方的婚前财产;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二) 子女的抚养跟继承问题

1994年2月1日之前的不作讨论, 重点是讨论其之后的情况。因为法律不承认事实婚, 导致事实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生育的子女成为非婚生子女, 那么非婚生子女跟婚生子女相比较, 在抚养跟继承问题上有何异同呢?

我国《婚姻法》第二十五条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 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 应当负担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 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为止。

我认为《婚姻法》这样规定很科学, 无论事实婚双方是否有过错、谁有过错, 子女都是无辜的, 他们不能因为父母的原因而被剥夺在法律上本该享有的权利。《婚姻法》这样的规定将非婚生子女跟婚生子女一视同仁, 既保护了事实婚中生育的子女, 也保护了事实婚姻关系解除之后相对弱势的一方, 没有因为解除了同居关系就失去了作为父母的资格, 一定条件下缓解了事实婚所带来的矛盾和造成的不稳定。

三、结语

事实婚姻关系在世界上包括我国并不少见, 在我国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由于传统观念的作用跟现代法制理念的淡薄, 很多人认为结婚就是摆酒席, 吃顿饭就好了, 不知道想要取得法律上的效力还必须双方去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登记, 由此造成了很多的隐患。

双方感情一旦出现问题, 要求离婚时就会发现他们之间所谓的婚姻关系根本不受法律的保护, 也就是说他们一直以来都是以非法同居关系在一起的, 立法者所期待的先不办结婚证再办理离婚的情形基本不会出现,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双方当事人中处于弱势的一方, 通常为女性很难取得有效的救济。因为在现实生活中, 女性仍然主要充当着持家、照顾父母、子女的责任, 男方工作养家。在解除非法同居关系的时候, 由于不能按照婚姻关系进行财产的分配, 势必会造成不公平, 所以法律在这点上应该适当的照顾弱势的一方, 不能将此问题过度简化成非法同居关系, 将财产简化成一般共有关系。

说到底, 事实婚姻关系的存在还在因为人们对自己法律上权利的漠视, 只有知法、懂法、用法才能真正维护自己的权利。

摘要:我国婚姻法第八条规定:“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 然而在社会实践中, 仍然充斥着大量的事实婚姻, 即未经登记即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在我国, 事实婚姻的比例高达百分之三十, 国外甚至更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正如94年修改婚姻法时, 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指出的那样, 一些事实婚姻的形成是由于乱收费或者登记部门的失误。但是造成事实婚姻比例如此之高的根本原因还是民众法律意识的淡薄, 对保护自身权益的漠然。本文将立足于司法实践角度, 对事实婚姻进行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事实婚姻,登记婚姻

注释

1宋凯楚.违法婚姻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0:124.

2马俊驹主编.民法原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851.

3张学军.事实婚姻的效力[J].法学研究, 2002.

数字与事实 篇9

就是这样一个在和平时期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无私奉献、顽强拼搏,为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为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流血流汗的英雄群体,在普遍受到人民爱戴、称颂的同时,也时不时发生一些法盲对警察的暴力袭击。据统计,2001年至2005年。公安民警在执法中遇到阻碍或遭到暴力袭击而牺牲的达200余人,受伤的达1.4万人。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和利益多元化的发展,警察的执法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在执法过程中,遭遇犯罪分子的顽抗和挑战,并不稀奇。但当警察制止违法犯罪行为、调解纠纷、处理交通违章时,在众人挺身而出帮助警方震慑邪恶的同时,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盲目追随不法分子跟着起哄,制造麻烦,不能不让费尽心力维持安定的警察感到伤心。根源就在一些居民见闻的局限性。因此,社会公众从整体上把握中国警察的形象非常重要。中国警察队伍是一支了不起的优秀队伍。“命案必破”是公安机关十分艰巨的天职。据公安部宣布:中国警方的“命案必破”率已达89.6%。有的省份达90%,这一成绩已超过美、英、法。同时,取得这一结果要求确保不因办案质量问题而不能定罪;确保不出一起冤错假案。警察为此不知付出了多少汗水和血水。在执行任务中因公牺牲的警察,每个人的壮举,几乎都像我们熟悉的任长霞那样可以谱写一曲感人至深的慷慨悲歌,同样难能可贵。2006年1月10日凌晨6时许,天津市塘沽分局刑侦支队副队长张志帮主动请缨去吉林缉拿杀人犯,归途中犯罪嫌疑人跨桥逃跑,张志帮紧抓不放一起坠桥伤重不治,成为去年全国最早壮烈牺牲的民警之一。同年2月22日中午12时许,广州市公安局缉毒支队民警吴桂忠见毒贩要开枪拒捕,他叫别人闪开自己冲在前面,为掩护战友中弹牺牲。2月7日上午8点半,身材矮小的侯滋润身上绑满炸药,来到四川宜宾蕨溪中学绑了四个学生,提出要见公安局局长。县公安局副局长郑云立即赶到出事现场,叫绑匪把其他人放掉,“只我留下来。”经过四小时艰苦谈判,兵不血刃解决了问题。在解除绑匪炸药的时候,足足花了两个小时,6颗自制手雷,10公斤黄色管装炸药,一旦出事足以毁掉整个学校和附近的县医院!贪官外逃,去年前两个月即被警方抓回400多人,其中涉嫌贪污1000多万元的江西一个单位财务部部长李苇,携巨款和情妇辗转逃到黑龙江密山市档壁镇,距俄罗斯只有一步之遥。在警察密切注视下,这种败类,如今已不能那么悠哉游哉。全国每天110接警1.2亿次,平均每3.5秒接警一次。可以说,警察没有什么空闲时间。他们保卫的是别人的安居乐业,而自己只有心甘情愿的乐业,很少真正的安居,他们的家属同样付出了牺牲。

警察是一种高危职业,危险因素不仅有枪弹,更有糖衣炮弹;不仅有硬的,更有软的;不仅有刀山火海,还有花花世界。云南就有一个缉毒大队长,屡立奇功,名闻遐迩,他穿行枪林弹雨面不更色,但最后毁在毒枭一而再、再而三的巨额贿赂里。一些曾经是震慑邪恶的反贪局长、药监局长在糖衣炮弹面前堕落变质。不法之徒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他们用金钱美色俘获权力、攫取暴利,所花成本要比正常手段低得多多。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不过是把受贿者变成为他所役使的小鬼。一切拍马者都是为了骑马。去年4月,沈阳市公安局沈河分局原局长张保华、前任局长曲月福及该局多名科长、所长、队长相继被调查,接受调查的还有沈阳市禁毒支队原支队长于文涛等多名禁毒警察。由于涉案人员较多,且涉及公安内部警员,此案由中纪委和公安部直接负责。他们被调查,源于一个在广东落网的涉毒嫌犯宋鹏飞的交待。为公家办成事,又保证自己干干净净不出事,这是一种境界,也是对一个民警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勿轻小事,小隙沉舟;勿轻小物,小虫毒身”。有些原本还算优秀的领导干部之所以在腐败的岔路上棋走一步错,往往就是从吃一顿便饭、进一次舞厅、收一回红包等小节上开始。小节不保,大节必损。只有坚持慎独、慎始、慎初,从警须知荣辱,才能做到勇于自律,守身如玉。这是一条铁律。

同样是在去年,公安队伍中有353人因违反禁令而被开除、辞退。此类让警察队伍蒙羞的人,并没有得到什么包庇和遮盖,这就是中国警察队伍自我净化的能力和严格执行纪律的本色。因此,当人们因有所不满而对警察产生怨怼时,应是“打盆说盆、打碗说碗”,情绪化地抹黑整个警察队伍,认为天下乌鸦一般黑,只能有利于不法分子浑水摸鱼,趁火打劫。

公安部近日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所队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提出派出所所长、警队长问责制和警员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凡民警买房产购私家车,民警配偶和子女参与经商办企业,经营洗浴场等娱乐场所,经营安全保卫器材警用器材,配偶和子女受纪检部门查处或涉嫌犯罪,本身婚嫁等情况,必须如实报告;文件规定,凡担任基层派出所所长、警队长和从事交通事故处理、车辆管理、户籍、行业场所管理等岗位工作的。均须定期轮岗交流,以减少环境和人情对民警执法的干扰。公安部保护民警正当执法行为;如出现对民警的诬告及时加以澄清,以还民警清白。

目前中国警力严重不足。世界上发达国家警察与人口之比是万分之三十五,而我国仅为万分之十二,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公安机关是以其他国家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相对警力,来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在警力如此紧张的情况下,2005年全国公安机关处理刑事案件464.87Y件,查处治安事件629.6起,处理交通案件45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86.4万人,救助危难公民312万人。近年来,一些犯罪分子由于各种原因,心理严重失衡。铤而走险时常常采取极端手段;动辄使用枪支弹药。面对这一严峻情况,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因经济原因,民警执行任务所必需的防护装备和有效制止犯罪的武器警械还相当短缺,遇到穷凶极恶的暴力对抗,警员伤亡相当严重。有人讽刺电视剧的常见镜头:“警察只要一回家。就有电话来叫他去执行任务!”实际上,这是警察之家确实常有的情况,并非虚构。

人民警察需要明辱知耻,自重、自省、自励,虚心听取人民的批评乃至怨言,以守职尽责为最低标准,以不作为、乱作为为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荣,以此化解人民的某些怨气,增加人间的祥和之气。另一方面,公众对警察需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以事实来说“富强” 篇10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课程基本理念)。品德教材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内容来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非常丰富的。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课程目标(节选):“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了解一些我国历史常识,知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了解影响我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坠崖建设的伟大成就。”……可以说,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内容每一条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关。

品德与社会六年级“身边的变化”是主题单元“我和祖国一起成长”中的一课,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购物票证的收集和认识,使学生了解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感受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以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在活动中,如何让学生认知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如何有机地融入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如何感受祖国的富强和自己的息息相关,如何初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笔者做了如下探索。

一、调查走访拓宽了教学时空,感受历史的印记

课前,教师提供了一张调查表,指导学生就30多年前人们日常生活物品供应的情况,采访自己家的老人,并把采访内容记录下来。课堂上,学生就自己调查来的内容进行了反馈。有的学生说:听老人说,家里一个月供应28斤大米,我爸爸是劳动力,家里通常都不够吃;有的学生说:油也少得可怜,爷爷说,烧菜的时候只能用一点点,汤面上漂点油花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有的学生说:我还打听到,那时候一家一个月只能供应半斤糖,一瓶酱油,有时候还买不到,这些怎么够用呀?还有的学生说:我还听奶奶说,那时候买东西是要票的,买粮食要粮票,没有粮票还买不到呢。

虽然学生们没有经历过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但是他们能七嘴八舌地将从大人那里获取来的信息和同伴一起分享。这些鲜活的故事、资料的重现都让学生感受着祖国走过的脚步。教师随着学生的交流,或是相机出示课前预设的图片:一斤肉,二两油,三尺布,或者引导学生算一算,肉,每人每月二三两,平均到每天、每顿的份额又是多少?充分交流后,抛出问题:你挨过饿吗?过这样的日子,你有什么感受?

提升学生的认知并不是通过浅显的汇报,也不是论事的发表个人的意见,而是通过不断变化的方式,让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体验,结合自身的身体活动去感悟其中的道理。学生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有感而发:国穷,家贫。

二、探究研讨激发了思维火花,体验政策的意义

教师展示琳琅满目的票证,引出小组讨论的话题:仔细看看这些票证,你有哪些发现?你得到了哪些信息?你有哪些看法?

有的学生说:这些票证使用的地区不同,有全国通用的,也有的只能在一个地区使用。那一个人要出差怎么办?有的学生说:这些票证的种类实在是太多了,有用来买粮的,有用来买布的,连小学生早餐都有专门的票;有的学生说:每张票面上,可以购买的数量也不一样,如这张全国通用的粮票可以购买十市斤的粮食,那张地方粮票可以买五斤粮,还有这张保温瓶票只能买一个保温瓶;也有的学生说:这些票证上的时间不一样,有1966年,还有1987年。就也表明票证时代持续了好多年;还有的学生说:我还发现票面上还有“遗失不补,过期无效”的字样,看来,一定要细心保管好,如果一不小心弄丢了或者过期了,该买的东西买不到,这日子怎么过呢?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总是给人们留下历史的见证。课堂上呈现的多样票证,给学生们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学习过程以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大家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对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进行质疑和反思。一个学生质疑:为什么要凭票供应呢?大家自由购买不就行了吗?学生们纷纷反驳道:东西都让有钱人买了,其他人吃什么呢?如果有人囤积粮食的人,坐地涨价,人们又买不起,那不就饿死了吗?大家没有吃的,没有穿的,社会不就乱了吗?用票证控制着起码能够保障大多数人能买到粮食。思维碰撞总能撞出多彩的火花。教师通过总结再次明确:凭借这种对社会资源和产品凭票供应方法,把有限的产品有计划地分配到单位和个人手中,这是一个国家处于某一时期,在生产力低下、物资短缺的情况下,保证社会和人民生活基本需求的一种有效的措施,对社会起到了很大作用。在活动中,学生初步了解到国家的计划供应政策是符合当时社会生活需要的,也就是说,计划经济政策是为了保证每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三、对比反思跟进了生活经历,深化“富强”的内涵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交流新老照片,让学生畅谈身边还有哪些变化。有的学生说:瞧,计算机更新最快了,从老式的台式机到笔记本,到现在的平板电脑,越来越好用;有的学生说:现在咱们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鸡鸭鱼肉到各种海鲜,有时候我都不知道吃什么好?有的学生说:社会在发展,科技在发展,就拿衣服来说,面料款式越来越多,我妈妈的衣服堆满了整个衣橱;也有的学生说:我们的交通工具在变化,火车都提速了,从南京到北京只要4个小时;还有学生说:联系方式也发生着多样的变化,和远在国外的朋友也能天天通过网络视频聊天。

学生生活经验是课程有效实施的基础。在他们成长的岁月中,因为生活环境,家庭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个孩子有着对社会不同的认知。从身边的变化说起,提取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大家进行交流,能适宜激发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要适当的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包括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水平。在交流中,教师也通过图片介绍城市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变化:深圳,古时候流放犯人的地方,解放后也是一个边陲小渔村,在成为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后经过多年建设一跃发展成为现代化大都市。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这些地区的变化和发展。再加上本地的变化,学生在对比与反思中,说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话题:国兴,家富。

富强,并不是泛泛而谈;爱国,也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渗透不能用说教来完成,事实比说教的力量大很多。“身边的变化”一课罗列的三个片断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域,加强了对生活感知的深度,其中蕴含的道理也不言而喻。

上一篇:英语高考复习误区下一篇:危险的动机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