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性数据库

2024-06-05

事实性数据库(通用11篇)

事实性数据库 篇1

摘要:科技事实型数据对科技部门在数据分析以及科技决策工作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在事实型数据概念的基础上, 概述了科技事实型数据库的现状, 探讨了科技情报机构开展科技事实型数据库的建设内容, 结合这些内容对科技事实型数据的应用场合提出设想, 并对如何建设科技事实型数据库提出相关对策和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科技事实型数据,数据分析,科技决策

0 引言

事实型数据是对客观世界中事物的描述, 可客观地反映事物发展的过程和结果。对于科技领域来说, 事实型数据是指长期积累形成的与科技创新全过程相关的各类科技信息资源, 涉及客观描述科技创新决策和具体的科技创新活动全过程的各类科技信息资源[1], 具体可涵盖科技政策、技术开发成果、知识产权信息等内容以及其他有支撑作用的信息资源。为此, 本文在分析苏州市科技事实型数据建设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对提升该市科技计划项目的发展和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科技事实型数据库建设的现状

目前, 科技情报机构往往采用的是购买商业数据库的方式来提供服务。但是, 我们可以看到, 商业数据库提供的都是普遍性服务, 数据大部分主要集中于期刊、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等内容, 并且在使用上有很多限制, 功能也比较单一 (见表1) 。要想在研究工作中形成优势, 科技情报机构必须构建服务于特定对象和目标的事实型数据资源库, 对资源实现最大化利用, 提升数据的使用价值。

科技事实型数据中有一部分数据主要贯穿于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整套流程中, 如项目指南发布、项目申报、项目评审、项目立项、签订项目合同、项目中期检查、项目验收、资料归档[2]。在各个阶段, 项目申报系统都会产生大量的事实型数据, 对这些数据的积累、使用和分析将会对我市的产业分布以及科技领域的发展情况有非常大的帮助作用。

注:数据截止于2014年7月。

目前, 科技情报机构的业务很大程度上成为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能延伸, 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外围性工作, 成为科技管理部门的得力助手。我们搭建并维护着市科技计划项目信息管理系统, 具有科技事实型数据库数据整合和建设的独有优势[3]。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虽然包含了从项目申请到项目验收等流程中的很多数据, 但是, 这些数据基本上还是处于一种分散的状态, 没有连结性。同时, 这些数据还仅仅局限于科技计划类别所包括的范畴, 对于科技决策的支撑力度还远远不够。

此外, 科技情报机构尽管采用自建或者与其他单位合作的方式开展科技发展动态研究、产业发展问题研究、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科技发展跟踪研究和科技发展预见研究等研究工作。但是, 这些研究通常限于一隅, 和当地实际情况结合的力度显得不足, 或者欠缺相关方面的事实数据导致研究成果不够全面, 从而不能对上级主管部门起到有效的辅助决策作用。

2 科技事实型数据库建设的主要内容

科技情报机构建立完善的科技事实型数据库不仅能提高自身能力建设, 还能对上级主管部门在进行项目决策时提供有依据的支撑。因此, 科技情报机构应着重建设以下5类科技事实型数据库, 为上级主管部门进行科技发展的决策和科技政策的实施奠定基础。

(1) 建设科技查新类事实型数据库

科技查新是文献检索和情报调研相结合的情报研究工作, 它以文献为基础, 以文献检索和情报调研为手段, 以检出结果为依据, 通过综合分析, 对查新项目的新颖性进行情报学审查, 写出有依据、有分析、有对比、有结论的查新报告[4]。因此, 查新有较严格的年限、范围和程序规定, 有查全、查准的严格要求, 要求给出明确的结论, 查新结论具有客观性和鉴证性。基于这些事实型数据, 我们可以有效积聚、整合和保存科技查新事实型数据资源, 建立科技查新数据库, 分析科技成果的分布以及科技创新的发展态势, 从而更有效地支持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和实施。

(2) 建设科技项目类事实型数据库

科技项目管理包括发布项目指南、项目申报、项目评审、中期检查、项目验收等过程[5]。在每个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事实型数据, 如项目申报书、中期检查报告、结题报告、验收报告以及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和软件著作等。基于这些事实型数据, 不仅可以进行科技发展趋势的分析以及科研机构的评价等基础性研究工作, 还可以进行技术发展预测与分析等服务。例如, 基于项目申报书, 就可以了解当前的研究热点, 建立技术领域的发展演化模式等[6]。基于中期检查报告和验收报告, 可以掌握项目的进展状况, 如各种参数指标的考量等, 对产业或技术发展进行一些趋势走向分析工作。

(3) 建设政策类事实型数据库

科技情报机构在为上级主管部门对某些产业或者地区发展进行调研时, 经常需要了解某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期的科技政策, 如果平时没有积累这些数据, 则很难对需要调研的内容提供令人信服的数据支撑。因此, 科技情报机构应有意识地、长期地收集并加工国家、省、市科技政策类数据, 具体包括科技政策、产业政策、税收政策、投资政策以及人才政策等, 以提高科技政策制定的权威性[7]。基于这些事实型数据, 能够直观、清晰地看出国家、省、市在科技发展方面的走向和态势, 同时能够进行比较, 引领国家、省、市向有利于区域发展的产业过渡。

(4) 建设产业类事实型数据库

当前, 随着科技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占的比例越来越高, 各级政府都纷纷将其列为政府的工作重点, 与第一和第二产业一起支撑着区域的经济发展。由于业务密切联系着科技主管部门, 科技情报机构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科技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产业类数据包括一些宏观统计数据, 如产业发展情况、投资情况, 还包括产业统计数据, 如产业内企业数量、企业销售情况等, 以及企业自身数据, 如企业基本情况、技术创新情况等等。基于这些事实型数据, 科技情报机构可以对产业发展态势、企业发展方向、区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形成专题报告, 以供上级主管部门在进行科技发展的决策时作为参考。

(5) 建设专利信息事实型数据库

专利信息作为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成果, 对于科技战略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专利信息的分析, 可以获取大量的情报, 可以反映出技术发展趋势、专利申请的经济利益趋向, 以及专利申请者的研究开发方向、能力和经济实力等内容[8]。科技情报机构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整合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美国专利商标局、欧洲专利局、日本专利厅的多种专利数据源, 并综合专利题录信息数据源、专利法律状态信息发明说明书等内容进行统计分析技术, 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加工, 形成高质量的专利信息数据库。基于这些事实型数据, 不仅可以对某一领域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并用可视化的表达方式绘制出来, 如专利地图, 从而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历年专利动向、专利技术分布和技术发展趋势等信息;还可以对某一专利的研发人员进行跟踪, 掌握研发态势, 挖掘高精尖人才为企业发展助力。

3 科技事实型数据库的应用

科技事实型数据库的建设将对今后的科技情报工作带来充分便利, 而大样本、全样本的分析, 将为今后的科技项目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对这些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和整合, 可以实现如下的信息分析服务内容。

(1) 立项监测。基于项目类事实型数据, 可以对项目负责人承担项目情况进行分析, 避免项目负责人同一年承担多个项目的情况;同时, 还可以对项目承担单位进行监测, 避免承担单位在多个计划类别下进行申报造成的重复立项, 为科技主管部门提供立项管理。

(2) 产业研究。基于项目类事实型数据和产业类事实型数据, 可以分析区域内不同行业或领域的发展变化情况, 还能够反映出区域对各种行业或领域的支持变化情况。而且, 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 可以建立动态的产业地图, 直观地显示出区域产业发展情况, 为科技主管部门在进行产业规划时提供辅助决策参考。

(3) 创新能力评估。基于项目类事实型数据和专利信息事实型数据, 可以对企业的历年承担项目、取得成果、科研人员构成和专利著作等情况进行分析, 从而能够更好地判断企业的发展情况, 如研发实力和产出水平等, 并能对真正具有创新的企业在经费支持方面时有一定的提升, 从而能够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发展以及区域的经济发展。

(4) 技术预见。结合科技查新类事实型数据、产业类事实型数据和专利信息类事实型数据, 可以反映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及带来这些发展变化因素的认识, 为主管部门和企业决策者提供实施决策的基础信息。

4 科技事实型数据库建设的建议

科技事实型数据库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基础工作, 需要上级科技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同时也需要科技情报机构采取有效的机制和开发新技术, 一同来推动这一项工作的开展。

(1) 主管部门应统筹规划科技事实型数据库建设工作

科技查新类、科技项目类和科技政策类事实型数据是基础性资源, 目前大多数都以数字化形式呈现, 如果不及时收集、加工和集中保存, 数据就可能丢失。因此, 上级主管部门应统筹规划科技事实型数据建设工作, 加大科技事实型数据收集加工整合的经费投入, 推动科技事实型数据库建设工作有序地开展。

(2) 采用合作共建机制推动科技事实型数据库建设工作

科技事实型数据通常都缺乏连结性, 而且还需要长期的积累, 加上科技情报机构自身业务依托上级主管部门的性质, 往往都很难做到全面、完整地收集和加工这些事实性数据。因此, 科技情报机构需要与其他机构协作共建科技事实型数据库, 拓宽合作渠道, 一方面既可以提升自身能力, 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提高数据建设的质量, 从而能够很好地支撑科技情报研究能力的整体提升。

(3) 研究开发新技术支撑事实型数据库建设工作

利用新技术来开发高效的服务平台, 连通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 才能有效地对这些数据源进行整合, 从而能够更好地提升这些数据的使用价值。以往的数据库建设方法和技术已不适应目前的环境,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需要我们利用各种技术, 如数据分布处理的技术、数据的抽取、数据的清洗、数据的标引、数据的索引等来对这些科技事实型数据进行加工整理。而一旦随着这些数据量达到一定的级别, 则需要使用大数据及相关技术, 如Hadoop, No SQL, Mongo DB来对数据进行处理, 提升数据使用和运转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贺德方.基于事实型数据的科技情报研究工作思考[J].情报学报, 2009 (5) :764-770.

[2]刘军, 范文虎.初探山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科学数据的汇交管理[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10 (5) :37-42.

[3]刘军.科技计划项目事实型数据库建设研究[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13 (3) :97-99.

[4]李万伦, 黄文斌.我国科技查新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成果, 2005 (21) :10-11.

[5]李海峰, 党延忠.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的界定与表示方法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 2010 (2) :29-34.

[6]党延忠.科技管理及科研项目管理——我国基础性研究科研管理中的知识管理[R].大连:2009.

[7]贺德方.事实型数据:科技情报研究工作的基石[J].情报学报, 2010 (5) :771-776.

[8]吴元良, 黄雍, 唐顺梅, 等.浅析专利信息利用在企业专利预警分析中的应用[A].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技创新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武汉市第五届科学年会论文集[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3.

事实性数据库 篇2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不免要接触到大量的统计信息。然而,在这些统计数据中,如果抛开人为操作的因素,仅从数据本身而言,即仅从“统计学意义”的角度看,由于受统计推理的偶然性等因素影响,难免会造成统计数据出现虚假,即人们常说的统计就是估计。本人仅从“非统计学意义”的角度,浅入分析基层统计信息差错的主要成因与治理对策。一、基层统计弄虚作假的成因 1.行政干预公开化,利益驱使。

利益导向机制的失衡,是统计差错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数字与“官帽子”紧紧相连,“荣辱升降,系于一数”,于是导致“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一票否决”也就在“一票”假之。造假的数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驱动和引导着极少数没有“官帽子”想得到“官帽子”、有了“官帽子”想保住“官帽子”,甚至还想得到更大的“官帽子”的人自觉不自觉地大搞数字造假,做官场文章。更有甚者一些地方从上到下不惜以行政干预开路,在统计数据上大搞弄虚作假,以假充真、以假捞功,用假政绩换取既得利益、骗取虚假荣誉。2.形式主义化,攀比风催之

为了显示所谓的政绩,少数人在扩大了的私心驱使下,大搞形式主义,你出一个“典型”我搞一个“样板”。一个地方,一旦形成攀比之风,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就大打折扣了。3.政绩考核片面化,官僚风逼之

由于缺乏正常的干部考核、任免机制,使少数基层地方对干部的选拔、任用不是从其综合素质、主客观条件和德才兼备等方面全面考核,而是简单地采取所谓“政绩”考核来决定一个干部的荣辱升降,其结果必然导致少数干部不干实事、不讲实话、不求实效,一味地为追求所谓的“政绩”,而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通过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数据等手段,放大成绩,拨高自己,进而达到升官发财的目的。特别是有些当权者浮于表面,喜欢听“顺耳的”、看“顺眼的”、用“听话的”,在自觉不自觉中,诱导下面“沿着领导的思路想,按着领导的意图办,顺着领导的杆子爬,瞅着领导的眼色干”,诸多“务实者挨批,造假者得奖”,“报喜得喜,报忧得忧”的现实,“培养”了一批造假“能手”。试想如果一个漠视民情、作风漂浮、弄虚作假、能吹善拍的人得到提拔重用,任何虚假的数字都可能造出来。5.执法力度“软化”,领导护之

近年来,我国在统计执法方面的确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尚显力度不够。原因是除了统计执法机构不健全、缺乏人手之外,主要还是社会上,特别是少数领导对统计执法的认识不高、重视不够,认为统计法算不了什么,对违反统计法的单位和个人不追究、不批评,甚至包庇、袒护。有的地方明确规定不准统计部门对企业特别是大中企业和引进企业进行统计执法检查,更有甚者对敢于抵制弄虚作假的干部职工打击报复。这种无视统计法、权大于法的做法严重阻碍了统计法的贯彻执行,更助长了统计弄虚作假之风的形成。

6.统计自身“软肋”,艰难为之

改革开放以来,统计职能的转换呈滞后状态,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高度集权的统计方式一直占主导地位,导致统计不能与市场经济接轨,不能及时反映市场信号。其结果难免出现如下状况:一是机构人员削弱。一些地方改革过程中首先改掉的就是统计机构,造成基层等源头数据单位无人干统计、无人管统计。由于人手不够,上报报表时只好编数字、分数字。二是经费严重不足。日益增多的统计报表和调查项目与严重短缺的统计经费成了套在基层统计部门脖子上的绞索,特别是基层单位经费紧张,根本没有安排报报表、搞调查的钱,出于无奈,只好“闭门造车”。三是人员素质不高。由于统计地位的低下,工作的清贫,造成留不住人才,也难以培养人才。现有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这样的人员素质是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工作的要求,各项工作只能疲于应付,难以开拓创新。

二、治理统计数据虚假的对策

1.构建科学的干部考核制度和政绩评价体系

这是避免行政干预,让统计数据不受个人意志左右的治本之策。由于我们在干部考核任用制度上存在缺陷,干部的选拔任用并未真正做到全面综合考核,而是简单片面地采取所谓“政绩”考核来决定干部的升降,其结果必然导致少数干部在“数字政绩”上做文章,弄虚作假。首先,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目标,防止因考核目标不切实际而引发的虚报浮夸的歪风蔓延。其次,应完善干部实绩考核统计制度,将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有机结合,改进目标考核实绩的统计方法,确保目标考核实绩数据的准确性。最后,应建立干部政绩公议制度,扩大干部政绩考核的民主范围和公开、民主化程度。

2.加强统计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法制是根治统计失真的尚方宝剑,它既可有效保护统计社会关系的长期稳定,也能确保统计调查对象的合法权益。各级统计部门要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自觉克服“人治”思想,加大执法力度。一要加大统计法的宣传力度,营造知法、懂法和守法的社会氛围,增强全民的守法意识,而且要把宣传的重点从统计人员转移到社会各层面,特别是各级领导,让领导带头守法。二要加大统计检查的频率和执法力度,将统计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使统计执法经常化、制度化,综合使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大惩处力度,以提高违法成本,彰显威慑力。三是实行统计问责制,违法必究,对统计造假者依法严惩。3.改革现行统计管理体制

逐步建立以政府综合统计为主体、行业统计和民间统计并存、分工科学、职责分明、协调发展、精干高效的现代化统计体制。政府统计作为统计管理体系的主体,应突出综合、法制、监管和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的职能,逐步实现政府统计系统的垂直管理体制,以保证统计工作的独立性,确保统计数据的公正、客观、真实。行业统计要在同级统计部门的指导下,实行行业垂直管理,逐步建立以统计信息为主体的行业信息中心,加快统计服务的市场化、产业化建设,以高质量的统计信息服务社会。民间统计是政府统计、行业统计的有益补充,可凭借其更加独立、直接源自民间的特性,发挥矫正和维护统计数据真实和准确性的作用,提高政府统计的社会公信力。

4.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首先要加强思想建设。统计是一项原则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统计人员必须思想过硬,坚持原则,工作中“不惟上、不惟财、只惟实”,自觉抵制弄虚作假行为。其次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在工作中,统计人员要不断强化诚信守法意识,严格秉承职业操守,逐步增强从业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其三是加强作风建设。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支持并鼓励统计人员深入实际,大胆实践,掌握一手资料,了解真实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是健全培训制度,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专业以及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统计人员掌握新知识和驾驭新技术的能力,全面提升业务素质。5.构建监督体系,加大监督力度

事实性数据库 篇3

一、为获取真实数据创设必要条件

1.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保证测量工作的精确性

在科学实验操作中,精确的测量工具是获取真实数据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学生通过对精确的测量工具进行操作,才能获得真实有效的数据,才能从源头保证数据的客观性。

在实际的教学中,测量工具由于长期的使用造成的损耗,影响了测量的精确度。每次科学实验操作之前,教师需要为学生准备好相应的实验器材及测量工具。在确保测量工具精确度方面,我通过预实验,筛选出较为精确的器材,供学生实验操作用;通过组合和自制教具,也可以为学生创设有效的科学实验操作环境,使原先精度不高的测量工具变得更加有效。利用精心设计的教具,开启孩子们探究与思维大门的例子很多。参加海外培训的教师回来介绍说,澳洲的教学,教材只有老师有,学生是没有教材的,学生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做自己想做的探究,记录下实验数据,从而分析得出结论,教师甚至可以不说话。

2.传授正确的测量操作方法,保证测量结果的客观性

科学实验很多时候是需要借助实验仪器来测量得出数据的,如果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那么就会出现有偏差的数据。

学生在小学阶段需要掌握的仪器有很多,如酒精灯、温度计、弹簧测力计、显微镜、天平、直尺等。正确指导学生使用这些仪器是科学探究活动成功的基础。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这些操作技能呢?教师可以采用示范指导、讨论、尝试纠错等方法实现。

3.设计合理的实验操作过程,保证实验数据的有效性

新课标下的小学科学实验很注重实验方案的设计,训练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能帮助学生获得精准的实验数据。

例如,在对比实验活动的过程中,如何控制变量,是否有效控制,直接影响着实验数据的精确与否。如,四年级上册《溶解得快与慢》,学生在设计实验时,很难做到控制单一变量。在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时,可以设置“高温与低温”对比组,“搅拌与不搅拌”对比组,“颗粒大与颗粒小”对比组。通过不同的对比组间的数据,学生很容易在归纳出“搅拌、加热、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的新知识。这样的实验设计,化繁为简,控制实验条件的变化,有利于寻找出事物变化的规律。同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知道怎样做,更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实验的道理,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的方法自行探究自然事物变化规律的能力大有好处。

二、为获取真实数据提高科学意识

真实的实验数据对于科学实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实验的目的之一。忽略了数据的作用,缺少了科学的意识,实验操作就是准备得再充分,设计得再合理,最后所获得的结果不会令人满意的。在科学实验操作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和观察技能,还应培养学生养成尊重实验中真实数据的好习惯。

1.秉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明确指出: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这就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尊重实验数据。

在实验的操作过程中,时常发生有小组涂改实验数据的现象。首先,当学生发现自己收集到的数据与他人的结果不一致时,对自己的实验数据的不信任,选择涂改数据。数据是学生对实验现象最直接的记录,是分析、研究的第一依据。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收集实验数据时,实事求是地面对真实、有效的数据,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秉承细致的科学精神

在开展探究性实验中,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探索欲望,但有意注意的持续性较差。在实验开始的初期是热情高涨,到实验中期进行到关键时期,需要耐心观察、记录时就显得粗心大意,希望实验早点结束,以获取所谓的“实验结果”,导致实验数据出现错误。

3.养成及时记录实验数据的意识

小学生好动,探索欲望强,喜欢动手操作,但容易忽略操作实验后的数据记录。在平时教学中,科学实验操作过程中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热热闹闹的实验操作过后,常把数据记录的工作给忘记了。汇报的时候,或是凭操作时的记忆,或是臆造个数据。这样得出的数据,失去了真实性。而失去了真实性的数据,是无法为后面的数据分析提供任何帮助的。所以,每次进行科学实验操作之前,我都要求学生及时记录实验数据,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记录在实验中获得的每一个数据。

4.培养多次实验核对数据的习惯

在科学实验操作过程中,仅一次实验就得出的数据可能带有片面性,而片面的数据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如果采取多次实验核对数据,可以避免这样的问题。例如,2012年“金钥匙”科技知识竞赛初赛的最后一题,对全体学生的试卷进行整理时,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找出对比实验“在2种不同环境下用2种不同的食品做实验”,没有可比性。但很少有学生得出“实验样本太少,不能以一概全”这样的结论。分析的原因,学生缺乏重复实验核实数据的习惯。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养成多次的重复实验核实数据的习惯,这样做可以使实验数据更充分,用这样的数据去分析,更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实验中获取真实有效的数据,对于建立学生敏感的数据意识,形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事实性数据库 篇4

关键词:核电厂,基于事实,质量保证

目前,秦山地区共有9台商运核电机组,包括1台30万千瓦、4台60万千瓦、2台百万千瓦压水机组,和2台70万千瓦重水机组,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设置4个生产单元进行指挥调度。同时设置了安全质量处负责9台机组的质量保证监查监督工作。因机组类型不同,对质量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在质量改进方面,采取发现问题(CAR/OBN)、制定纠正措施、纠正、验证关闭的流程已较难满足整体快速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的需求。为此,秦山核电针对质量保证工作做出有益探索,主要在监查、监督、文件审查工作中尝试以原始事实数据作为数据源,对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找出问题共性因子。并经实践,认为该模式运作有效,有利于质量管理水平提升方式的改进。

1 基本思路

以原始数据建立模型,在原始数据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质保监督部门依据HAF003体系法规进行监查、监督、文件审查等工作,提出的问题一般以CAR、OBN、文件审查单的形式体现,但往往形成书面文字后均对问题加以归纳、总结和整理,以便被监督方易于接受,导致一些问题不再体现在书面上。事后再根据整理后描述的问题进行统计分析,从问题数量、准确性、完整性方面存在部分失真状态。

开发质量管理系统软件平台作为管理手段。监督/监查/文件审查人员发现的所有问题事实,都作为原始数据录入系统软件,谁提出、谁跟踪落实关闭。后续CAR、OBN、各类报告等均以原始数据作为基础,在系统中自动生成。

所有提出的问题必须有准确的依据文件/条款。质保人员往往在监查/监督中提出的部分问题带有评估性质,找不到准确的依据文件/条款,针对此种情况的问题将通过其他途径提出,不作为原始数据采用。

2 基础数据模型

2.1 数据信息需求

主要字段,包括(问题)标题、(问题)内容,生产单元和机组号、机组状态、厂房,发生时间、通报时间、关闭时间,责任单位、接口单位、访谈内容,依据文件、依据摘录,图片;问题通报类型,包括当面认可、当面表扬、书面表扬、会议表扬、专项表扬;当面提出、口头通报、会议通报;CAR、OBN、停工令一/二/三级;问题类别,包括大纲要素一类、大纲要素二类、大纲要素三类;原因类别,包括原因一级、原因二级;发现方式,包括承包商自查、公司内部自查、公司部门检查、安全质量处检查、外部检查;其他字段:文件编号、报告编号、录入人员、(录入人员)所属科队、(问题)签发处室,(问题)审批人、审批日期,备注;大修增加字段:大修编码、工单号。

2.2 问题类别

对发现问题进行分类,便于归纳统计和趋势分析等。问题分类有3级:质保大纲要素(1级)、质保大纲要素分类1(2级)、质保大纲要素分类2(3级)。质保大纲有19个章节及有19个要素;质保大纲要素分类1指质保大纲的首层节;质保大纲要素分类2指质保大纲第二层节。

2.3 原因类别

原因分析类别分为两级,根据实践经验简化分类如下表所示,可以基本满足工作需要。如需要对某一问题做详尽的根本原因分析,则启动其他流程进行进一步调查跟。

对原因进行分类,便于统计分析与查找根本原因。原因分类有一级原因分析和二级原因分析。一级原因分析包括程序不完善和未按程序执行。二级原因分析中,程序不完善又包括:缺少程序规定、程序规定不一致、程序适用性不强等3类。未按程序执行又包括:不熟悉程序要求、责任心不强、人力资源不足、工作组织计划和安排不合理、交流与协调不充分、授权问题、技能不足。

2.4 基于事实分析

2.4.1 发现问题(CAR)

根据数据分析,监查、监督、文件审查发现符合如下准则的问题,启动CAR进行跟踪。不符合核安全法规或质量保证大纲要求的管理问题;多次重复发生不符合现象,而又未能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加以消除的管理问题;符合国家核安全局事件报告有关准则的管理问题;符合上级主管部门事件/事故报告有关准则的管理问题;符合停工令有关准则的管理问题。根据累计数据统计分析,针对大修监督,对CAR启动原则进行了细化:

1)工作负责人或QC人员未经授权,或特殊工种人员资格不满足要求;

2)现场检修使用错误规程;

3)未持工作许可证开展现场工作;

4)在错误的设备上开展工作;

5)检修工作中提前对规程内容标注执行标记,提前记录,造数据或代签字等;

6)设置H点的步序未经QC见证并确认即实施后续工作,或承包商QC未按要求对H点步序进行见证控制的;

7)核级设备管道、重要系统设备管道的焊接材料、或过程控制不符合焊接工艺要求;

8)焊接时接地线过阀门;

9)由于维修过程控制存在的缺陷给检修工作造成一定后果的,如电机反转、设备不能启动等;

10)现场防异物控制存在问题,造成异物进入容器或管道内部等后果的;

11)未按照风险提示要求对存在跑水风险的作业采取措施,导致现场跑水甚至人员、地面、设备污染或设备损坏的;

12)现场打磨或焊接过程中未采取防护措施或措施不足,造成周围设备管道损伤;

13)作业中未按要求使用工器具造成设备损坏的;

14)在一项工作中同时存在多项违反程序要求的情况;

15)同一单位,同类问题,累计日报通报2次的;

16)同一单位,同类问题,已经发过OBN但重复发生的;

17)累计日报通报达到3次;

一个CAR可能对应一个基础事实描述,也可能对应多个基础事实描述。

2.4.2 观察意见(OBN)

根据数据分析,监查、监督、文件审查发现符合如下准则的问题,启动OBN进行跟踪。某些工作的质量记录不全,且不普遍的管理缺陷;与相关要求不完全一致,但尚未造成危害的管理缺陷;质量管理体系的有关要求制定不严密,或对某项活动制定的工作过程的效率不高;满足基本要求但执行不够规范和完善。针对大修监督,对OBN启动原则进行了细化:

1)未带工作文件进行现场作业;或影响检修质量相关的文件不全仍进行现场作业;

2)现场使用无效文件;

3)工作中使用失效计量器具;

4)在无任何说明的情况下,现场工作未按照规程或质量计划的内容要求实施检修工作,记录参数;

5)QC未能按要求对W点工作进行见证;

6)检修完成后多处标识牌回装错误;

7)现场使用工器具与规程文件要求不一致,可能影响对检修结果判断的;

8)现场使用失效备件、材料;

9)同一单位,不同问题累计日报通报2次的;

同样,一个OBN可能对应一个基础事实描述,也可能对应多个基础事实描述。

2.4.3 停工令(SWO)

根据数据分析,监查、监督发现符合如下准则的问题,启动SWO进行跟踪。继续工作可能危及核安全;常规的纠正行动已不能有效保护公众和电厂人员的安全;继续工作可能导致重大返工或修理;发生质量偏离,继续工作将导致更大质量事故或留下重大隐患;其他涉及违反工业安全、辐射防护、消防、质保等停工准则行为;通过一般的纠正措施(如口头指正、整改通知单(CAR)等)仍不起作用。

3 基础数据应用

3.1 大修日报

大修期间,一般根据需求,分别按日、责任单位、问题分类中质保大纲要素二类进行问题趋势统计,做出趋势图,以便下一步根据趋势进一步采取相应措施。

3.2 月度报告

定期对月度基础数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能够及时跟踪未关闭问题的情况以及超过3个月未关闭问题的情况,以及评估月度问题趋势情况。

3.3 年度报告

对年度基础数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能够及时跟踪未关闭问题的情况以及超过3个月未关闭问题的情况,以及评估年度问题趋势情况和运行质量保证大纲一年运行情况。

3.4 内外部监查报告

发现问题(CAR)和观察意见(OBN)均引自与基础数据,在基础数据中选取对应的问题描述,如相关信息需要完善,则要到基础数据界面进行修订。CAR/OBN根据管理程序规定的格式导出签字。系统在CAR/OBN编制界面需要补充字段:主体、责任单位、工作计划、类型、大修编码、编审批人员;后续计划关闭和实际关闭日期;问题类别、纠正措施;跟踪情况。

3.5 承包商质量管理

现场评价:监督检查人员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对问题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当面认可、当面表扬、书面表扬、会议表扬、专项表扬;当面提出、口头通报、会议通报;CAR、OBN、停工令一/二/三级等;大修期间对会议通报/CAR/OBN/停工令等问题在日例会上反馈,每周对总体情况进行总结反馈,包括表扬项目。非大修期间月度承包商例会上进行反馈总体情况。

审评:对主要服务类承包商设定基础分值,另在基础数据库中根据问题类别,设定不同加减分值,在项目结束后,系统自动统计主要服务承包商考核分值。根据考核分值计算承包商合同考核金额。

问题反馈:针对发现承包商的问题,主要通过大修日报、访谈、月度例会、CAR/OBN、考核情况、审查单等途径进行反馈,以促进承包商对其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

3.6 人员绩效

根据需求可统计每个质保人员提出问题的数量,以及查阅问题质量,初步评估监查/监督人员在监查和监督工作中的绩效水平,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和工作安排等。

3.7 管理部门审查

每年定期组织的管理部门审查工作,需要对问题进行统计分析,以便作为管理改进的依据,统计分析是以CAR/OBN/SWO、文件审查主要问题作为原始数据的,根据以往经验,统计出的数据虽然具有一定代表性,但也存在一定偏差。采用该数据库中所有原始数据作为依据进行统计分析,能够有效避免偏差。统计趋势和报表可根据问题类别、原因类别、内外部单位等需求自动生成,不需要在人工进行分类和统计。

4 管理实践

通过实践,基于原始事实数据的质量保证理念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在数据统计趋势的真实性、准确性等方面得到了保证;通过准确的问题分类和原因分类,在管理提升方面能够准确找到共性问题及管理问题;在大修、月度报告等应用方面节省了大量人力成本;在人员培养方面,累积了大量问题事实,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在承包商管理方面,建立了考核系统,能够进一步有效存进承包商提升其管理水平。

5 结束语

质量保证工作的提升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希望在基于原始真实数据的质量保证理念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的同时,质量保证模式得到进一步创新,为核电机组稳定运行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HAF003核电厂质量保证安全规定[S].1991.

事实性数据库 篇5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和全国“两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九届五次、六次、七次全会及省“两会”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立足全省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坚持依法监测、科学监测、诚信监测,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构建责任体系,创新管理制度,强化监管能力,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弄虚作假行为,切实保障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提高环境监测数据公信力和权威性,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河北。

(二)基本原则——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地方不当干预环境监测、相关部门环境监测数据不一致、重点排污单位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环境监测机构服务水平良莠不齐等制约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和环境管理水平的突出问题。——坚持依法依规。进一步健全法规规章制度,改革环境监测质量保障机制,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健全环境监测标准规范。坚持依规管理,依法打击。——坚持综合防范。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立足系统治理,预防不当干预,规范监测行为,防范环境风险,加强部门协作,推进信息公开,形成政策措施合力。——坚持严格监管。强化地方党委和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排污单位和环境监测机构的责任,完善监管体制机制,加大对弄虚作假行为的查处力度,严格追责问责,形成高压震慑态势。——坚持数据共享。建立独立、权威、高效的新时代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健全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生态环境监管大数据平台,实现各类环境监测数据共享,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有效支撑。

(三)主要目标2018年,完善大气、水环境监测网,初步建成覆盖省市县乡和企业的五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省级以上开发区、乡镇空气质量监测站、秸秆禁烧红外线监测点全覆盖,入境河流、出境河流、重点湖库、重点断面水质自动监测全覆盖,重点排污单位在线监测全覆盖,重点工业污染源和危废管理实现全流程监管;构建全省生态环境监管大数据平台,大气监控指挥系统投入使用;建立全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保障责任体系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防范和惩治机制。2019年,全面建成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立固定污染源VOCs和土壤环境监测网,生态环境监管大数据平台实现平稳运行,水、土壤等环境要素和污染源信息纳入管理指挥系统,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纳入大数据平台。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防范和惩治机制有效运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明显提升。2020年,通过深化改革,环境监测数据质量保障责任体系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健全完备,全省生态环境监管大数据平台充分发挥作用,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防范和惩治机制权威高效运行,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全面建成,确保环境监测机构和人员独立公正开展工作,确保环境监测数据全面、准确、客观、真实。

二、主要任务

(一)坚决防范地方和部门不当干预1.明确领导责任。各市县党委和政府认真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建立健全防范和惩治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并负领导责任。建立对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通报提醒、预警整改机制,对不能保障环境监测体系正常运行、影响监测质量的行为提出批评并发布预警通知,督促当地政府从速整改。建立约谈问责机制,对人为干扰环境监测数据和质量、弄虚作假问题突出的市县,省环境保护厅会同相关管理部门公开约谈其政府负责人,责成当地政府查处和整改。省环境保护厅依照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提出处分建议,交由所在市党委和政府依纪依法予以处理,处理结果书面报送省环境保护厅。省环境保护厅将处理结果报告省委、省政府。对地方党委、政府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建设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发现行政区域内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较为严重的,追究领导责任。将防范和惩治领导干部违法违规干预环境监测活动有关内容纳入各县(市、区)党委、政府绩效考核,在国家或省级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对发生或出现弄虚作假、干扰环境监测数据质量行为的实行一票否决,量化问责。2.明确监管责任。各级环保、质监部门依法对环境监测机构负监管责任,制定《环境监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建立联合监管和检查通报机制。其他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所属环境监测机构的数据质量管理。发现对弄虚作假行为包庇纵容、监管不力以及有其他未依法履职行为的,依照规定向有关部门移送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违规线索,依纪依法追究其责任。3.强化防范和惩治。依据《防范和惩治领导干部干预环境监测活动的管理办法》,明确情形认定,规范查处程序,细化处理规定。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不得利用职务影响,指使篡改、伪造环境监测数据,限制、阻挠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监管执法,影响、干扰对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查处和责任追究,给环境监测机构和人员下达环境质量改善考核目标任务等。环境监察部门要充分发挥督政职责,发现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存在干预环境监测活动行为的,要依据有关规定严肃查处,有关违纪违法线索及时移交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依规依纪依法作出处理。对违反治安管理的违法行为或涉嫌刑事犯罪的,交公安机关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通报纪检监察机关。4.实行干预留痕和记录。环境监测机构和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对党政领导干部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干预环境监测批示、函文、口头意见或暗示等信息进行记录,规范记录事项和方式,保证做到全程留痕、依法提取、介质存档、归档备查。对不如实记录或隐瞒不报不当干预行为并造成严重后果的相关人员,予以通报批评和警告,情节严重的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追责,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大力推进部门环境监测协作5.理顺全省环境监测体制和机制。省环境保护厅负责全省行政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调查评价和考核工作,实行生态环境质量全省统一布点、统一监测、统一标准、统一考核。按照“谁考核谁监测”的原则,省环境监测中心、各驻市环境监测中心按照统一要求,加强对市县大气、水、土壤监测工作,及时通报、公布结果。各市(含定州、辛集市)环境监控中心负责本行政区域污染源的监测管理以及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调查评价,接受省环境监测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形成监测合力。6.执行全国统一的监测标准规范。省环境保护厅会同相关部门统一规划布局,建设覆盖全省的大气、水(含海洋)、土壤、辐射、生态的省级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和污染源排放监控网络。各级各类环境监测机构和排污单位要按照生态环境部制定和实施的统一环境监测标准规范开展监测活动,切实解决不同部门同类环境监测数据不一致、不可比问题。7.依法统一环境监测信息发布。制定环境监测信息发布清单,建立全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和信息发布协调机制,规范环境监测信息发布出口、内容、频次和媒介,由环保部门统一发布环境质量结果和其他重大环境信息。其他相关部门发布信息中涉及环境质量内容的,应与同级环保部门协商一致或采用环保部门依法公开发布的环境质量信息。8.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环保部门查实的篡改、伪造环境监测数据案件,尚不构成犯罪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外,要依法移送公安机关予以行政拘留;对涉嫌犯罪的,应当制作涉嫌犯罪案件移送书、调查报告、现场勘查笔录、涉案物品清单及环保部门出具的监测、检验报告或认定意见等证据材料,及时向同级公安机关移送,并将案件移送书抄送同级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应当依法接受,并在规定期限内书面通知环保部门是否立案。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环保部门与公安机关及检察机关对企业超标排放污染物情况通报、环境执法督察报告、环保部门对企业行政处罚的信息、重点排污企业名录等信息资源实现共享。

(三)严格规范排污单位监测行为9.落实自行监测数据质量主体责任。排污单位要按照法律法规和相关监测标准规范开展自行监测,制定监测方案,保存完整的原始记录、监测报告,对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并按规定公开相关监测信息。对通过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等方式逃避监管违法排放污染物的,环保部门严格实施按日连续处罚,并将有关责任人移交公安机关追究责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迁就。10.明确污染源自动监测要求。实行重点排污单位自行监测与环境质量监测原始数据全面直传上报制度。重点排污单位应依法安装使用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检定或校准,保证正常运行,并公开自动监测结果。自动监测数据要实现全省联网。逐步在污染治理设施、监测站房、排放口等位置安装视频监控设施,并与当地环保部门联网。取消环保部门负责的有效性审核。重点排污单位自行开展污染源自动监测手工比对,及时处理异常情况,确保监测数据完整有效。自动监测数据可作为环境行政处罚等监管执法的依据。

(四)准确界定环境监测机构数据质量责任11.建立责任追溯制度。遵循“谁出数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追溯原则,环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其出具的监测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采样与分析人员、审核与授权签字人分别对样品、原始监测数据、监测报告真实性终身负责。对违法违规操作或直接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依纪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12.落实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环境监测机构应当依法取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建立覆盖布点、采样、现场测试、样品制备、流转、分析测试、数据传输、评价和综合分析报告编制等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专门用于在线自动监测监控的仪器设备应当符合环境保护相关标准规范要求。使用的标准物质应当是有证或具有溯源性的标准物质。环境监测机构管理者要履行其对质量体系的领导作用和承诺,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融入环境监测全过程。严格执行原始记录和监测报告审核制度,作为监测全程留痕和监测数据终身负责的依据。13.强化社会监测机构事中事后监管。省质监局要严格把好准入关,对符合相关规定的环境监测机构颁发资质认定证书。省环境保护厅、省质监局联合制定《河北省加强环境监测机构监测质量管理暂行规定》,对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环境监测活动实施统一的监督管理,进行监测质量监督检查,结果向社会公布。建立环境监测机构“黑名单”制度,对发现违规行为的要责令限期整改,列入“黑名单”。

(五)严厉惩处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14.严肃查处环境监测机构和监测人员弄虚作假行为。环保、质监部门对环境监测机构开展“双随机”检查。环境监测机构和监测人员弄虚作假或参与弄虚作假的,环保、质监部门及公安机关要依法对其给予处罚;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刑事责任。从事环境监测设施维护、运营的人员有实施或参与篡改、伪造自动监测数据、干扰自动监测设施、破坏环境质量监测系统等行为的,依法从重处罚。环境监测机构在提供环境监测服务中弄虚作假,对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负有责任的,除依法处罚外,检察机关、社会组织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或者省政府授权的行政机关依法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时,可以要求环境监测机构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其他责任者承担连带责任。15.严厉打击排污单位弄虚作假行为。对排污单位存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的,环保部门、公安机关要依法对其予以行政处罚;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的刑事责任;排污单位法定代表人强令、指使、授意、默许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依纪依法追究其责任。16.开展打击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专项行动。全省各级环保部门会同有关单位围绕环境质量监测、机动车尾气监测、社会化服务监测、排污单位自行监测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利益、影响环境管理决策的监测领域,自2018年起,连续3年开展打击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专项行动,加大对篡改、伪造环境监测数据和弄虚作假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大对监测设施不正常使用弄虚作假行为的查处力度,严格执法,严肃问责,形成高压震慑态势,确保监测设施安全稳定运行。17.推进联合惩戒。省环境保护厅负责将依法处罚的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企业、机构和个人信息向社会公开,并依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河北),同时将企业违法信息依法纳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河北),实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18.加强社会监督。广泛开展宣传教育,鼓励公众参与,完善举报制度,将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的监督举报纳入全省“12369”环境保护举报和“12365”质量技术监督举报受理范围。要充分发挥环境监测行业协会作用,推动行业自律。

(六)建设全省生态环境监管大数据平台19.构建全省生态环境监管大数据平台。实现省市两级生态环境保护监控指挥,省市县乡监管执法四级联动。各市统一建设涵盖自然生态环境各要素信息、环境管理需求,并涵盖环保、公安、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气象、水利、农业、林业、国土资源、矿山、海洋、卫生、城市管理、排污单位环境监测数据及质量保证等有关信息的大数据监控指挥平台,发布环境质量预警预报,动员全社会参与并监督。

法律事实≠客观事实 篇6

决断的根基是证据

2013年12月2日上午,北京朝阳香河街道的一个十字路口,一位东北口音的中年妇女遇到一位骑车的外国小伙时,突然摔倒,浑身瘫软。当这位外国小伙去扶她时,这位中年妇女死死抓住这位外国小伙的胳膊不放。这位外国小伙几次想挣脱,都无果而终。中年妇女坚持说外国小伙撞到了她,必须赔偿,导致堵车一个多小时。警察到来后,这位妇女坚持说她很难受,外国小伙带她到医院去检查,没有检查出伤情。最后,警察调解,这位小伙赔偿这位妇女1800元。我们先不管这个案例处理是否得当,我们从法律的角度思考一下应该如何处理类似的案件。

我们常常说,判案要以事实为根据,但这里的“事实”是法律事实而不是客观事实。法律事实是被证据验证过的客观事实,这里,证据是最核心的要素。法律事实可以无限接近客观事实,但有时也可能与之完全相反,这跟证据的有无、强弱相关。比如说,甲在乙的威胁下写了一张欠条,欠条上写着:甲欠乙1万元,上面有甲的签名以及还款的日期。当乙拿着欠条到法院要求甲还款时,如果甲拿不出证据来证明这张欠条是在乙威胁下签署的,那么法官只能判处甲还款。在这个案例中,法律事实是甲欠乙1万元,而客观事实是甲不欠乙1万元,两者完全是南辕北辙。

既然法律事实是被证据证明的客观事实,那么应该由谁来举证呢?根据我国民法规定,谁主张谁举证,也就是说谁主张法律上的权利谁负责收集证据。正如前面那个中年妇女和外国小伙的案例,中年妇女主张自己的权利,她应该拿出证据说明是那个外国小伙撞到了自己,然后到医院去检查,由医院证明自己受到了伤害,然后通过警方让那个外国小伙赔偿自己的损失。当然,在这个事件中,警方经现场勘察并调取监控录像查明,外国小伙无证驾驶无牌照摩托车,在人行横道内肇事,并且口出粗言,谩骂妇女。最终,警方依法处理了那个外国小伙。

如果双方都拿不出证据应该怎么办?我国古代就有存疑不决的精神,也就是说如果案件有疑点暂不判决。无罪推定是西方法治中最基本的原则,只要没有充足的证据,嫌疑人就要无罪释放。现在,我国法律也有类似的精神,如果证据不足,先不要判以免造成冤假错案。也就是说,如果双方都拿不出证据,最好调解,双方自愿和解是最好的结果,即使不能达成和解,司法人员也不要判决,否则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我们看下面一个案例。

法官判决的影响

2006年11月20日,66岁的南京市民徐寿兰女士在公交汽车站摔倒,造成徐寿兰女士粉碎性骨折,当时在一旁的年轻小伙彭宇把徐寿兰女士送到医院就医,徐女士这次花了十几万元的医疗费。这个时候,矛盾出现了:徐女士向警方报警,说自己是被彭宇撞倒的,彭宇应该承担医疗费。而彭宇则说自己完全没有碰到徐女士,他看到徐女士倒地不起,完全是出于好心做好事,怎么反倒要承担医疗费呢?最后双方走上了法庭,南京鼓楼区人民法院承接了此案。一审法官认为,双方都拿不出证据,根据公平原则,判处彭宇赔偿40%的医疗费,约5万元。彭宇不服,进行上诉。二审法院以双方和解结案。彭宇赔偿徐寿兰女士1万元现金,双方约定都不在媒体上发布任何消息,同时一审法院的判决失效。5年后,南京市委常委刘志伟公布彭宇案的事实真相,彭宇承认和徐寿兰女士相撞,也发表文章承认了这一事实。

这一案件引起了一场关于道德的大讨论,也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2012年12月,深圳市福田区78岁的老干部肖雨生在小区里跌到,保安和路人接连走过,没有一人敢去搀扶,老人悲惨地离开人世。这种消极后果是我们没有想到的,现在我们再来反思彭宇案还是很有意义的。彭宇案的两次判决都是不合适的。第一审法院在双方都没有证据的情况下进行了判决,让人们普遍同情彭宇,认为彭宇做了好事反遭讹诈。第二审法院,徐女士掌握了证据,彭宇也承认了事实,应该通过判决让老百姓了解事实真相,法院却由于案件的舆论影响太大,不敢根据法律证据判决,反而和稀泥让双方通过和解结案,从而掩盖了真相。俗话说:错误的判决比没有判决更可怕。可怕的是有法不依,只要依法判决,就不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我们再看下面的案例。

2013年6月15日,四川达州城区正南花园附近,65岁的蒋婆婆摔倒了,造成了骨折。附近的3个小孩去搀扶她,蒋婆婆抓住一个小孩不放,坚持说是3个小孩撞倒了她,要求赔偿。附近小卖部的陈女士说她亲眼看见老太太自己倒下去的,与3个小孩无关,有7位证人愿意为此作证。蒋婆婆的家属要求3个孩子的家长承担医疗费,调解未果。于是,家属把蒋婆婆送到一个孩子的家里,其父亲江先生不胜其烦。5个月后,3个孩子的家长把蒋婆婆及其儿子以敲诈勒索罪向派出所报案。警官通过调查了解了事实真相,决定对蒋婆婆及其儿子进行行政拘留,并罚款500元。蒋婆婆由于年龄较大,免除行政处罚。

我们分析这个案例,警官完全依法进行,只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不会产生消极的影响。蒋婆婆主张自己的权利,但她拿不出证据,也就是说找不到法律事实,无法支持自己的主张,反而是3个孩子的家长找到了目击证人证明孩子是无辜的。在这种情况下,蒋婆婆还要到别人家里死赖着不走,这种行为是违法的,必然要受到法律的惩罚。如果蒋婆婆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是小孩撞了自己,他们完全可以依法推翻此案,让3个孩子的家长受到惩处。只要依法进行,绝不会对社会造成消极的影响。

事实性数据库 篇7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 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可以获得最为科学, 最为有效的统计信息, 是确保电力企业能够正常稳定管理的重点。企业借助于当前最为先进的统计技术进行数据的分析与研究, 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如果缺乏相应的信息统计工作, 企业的发展必然会面临阻力, 而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确保电力企业统计数据的有效性与准确性, 是电力企业应该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

1 影响电力统计工作的因素

怎样才可以确保电力企业的正常稳定运行, 离不开准确、有效的统计信息。从根本上保证电力统计数据的整体质量,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实用性, 是促进企业良好发展的基础。当前, 在电力企业的统计当中, 依旧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 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统计数据的整体质量, 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提高统计工作的整体质量, 必须要及时的解决统计过程当中所面临的问题。

1.1 统计人员自身素质和能力不够

随着电力企业的日益发展, 电力企业的数据统计工作面临的难题越来越多, 日益增加的指标以及统计报表, 导致了一些统计人员的报表编制, 审核水平不断的降低。统计人员的技术水平无法达到企业的发展需求, 需要不断的加大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的力度, 使得他们能够及时的接受并掌握新的知识与技术, 从原本的手工报表、从纸质介质报送资料的工作方式当中脱离出来, 掌握网络信息的网络传输与录入的相关技巧。

当前, 电力企业内部的统计工作的职责安排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分工不明确的现象, 对于各个种类的统计业务, 都是由各个部门的基层部门进行统计的, 在统计结束之后, 上报到分管领导手中, 最终上报至相应的部门, 因为上报资料的环节众多, 统计口径的偏差较大, 导致了上报数据的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此外, 在电力企业内部还存在着信息共享和交流比较少的情况, 直接导致了统计数据的失真现象。

1.2 统计分析质量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统计分析作为统计工作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进行电力统计工作的时候, 需要从海量的数据当中, 筛选出最为有效的数据进行不断的加工与处理, 进而进行全面、认真的分析与研究。只有这样, 才可以转换成为具有一定价值的信息, 才可以发挥出统计的真正作用, 为管理者提供决策的依据。另外, 企业目前的统计方式与当前的很多数据的处理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偏差, 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信息之间有效传输与共享, 使得电力企业对于统计分析的广度以及深度都得不到拓展, 工作效率难以得到保证, 无法对电力市场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与控制, 阻碍了电力企业的良好发展。

2 统计在电力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将统计数据当作支撑, 从而为领导决策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 以企业进行年计划的编制为例, 来论述统计数据是怎样为领导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首先应该结合近年来年度指标的完成状况, 然后再综合当前整个省市的总装机容量、水火电比例、平均利用小时等等, 从而能够得出年度电量计划, 进而再将全年一切的指标分割为若干个个体, 这样领导决策者就能够按照每一个月的具体完成状况, 综合各个方面的因素从长计议, 进而对下一个月的指标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 尽可能的最大限度的节省资源的损耗, 保证全面计划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

企业应该最大限度的发挥计算机技术的巨大作用, 实现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SIS系统、一体化管理等在电力企业当中的科学合理利用, 积极的推行办公自动化, 每一个的级别的管理人员应该将统计数据细化成为一个个小的目标, 并将具体的任务安排到个人, 进而实现企业的细化管理, 确保信息的准确, 管理细化。

3 提高电力统计数据质量真实性及准确性的对策

加大对于统计人才的培养力度, 进一步的提高统计人才的专业能力, 确保统计工作能够正常稳定的进行下去, 就一定要有一个非常优秀的专业队伍, 统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不但要做到常态化, 制度化, 还必须要做到系统化, 企业可以安排好时间定期的展开相应的培训课程, 在不断的培训过程当中, 使得统计工作能够得以规范化与流程化。

完善统计管理的相应机制是电力企业的重要工作内容, 一个完善的统计管理机制, 为统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是统计工作得以正常稳定执行的规范以及依据, 在制定相应的统计管理制度的时候, 必须要综合各个方面的因素, 与各个部门做好沟通与协调, 将统计工作的制定视为一个综合系统的过程, 在进行制度建立的时候, 要确保统计工作的规范性与严肃性, 确保统计管理工作能够有法可依。

进一步的提高统计分析的整体质量, 若要达到这个目标, 首先需要统计人员有着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 能够熟悉的掌握电力行业生产的一系列流程, 分析生产各个环节的指标完成情况, 结合生产管理的实际情况, 进行差距的分析与研究, 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办法, 能够为企业决策层的人员提供可靠的参考。定期组织统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 定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与分析, 分析矛盾, 提出矛盾解决的措施, 不断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科技的不断发展, 促进了很多新技术的产生,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 一定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做到能够及时的掌握最为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不断的优化管理的方式, 进行统计信息平台的建立, 顺利的实现统计数据的资源共享, 来达到当前电力企业对于统计数据的要求, 从根本上确保数据的整体质量。此外, 对于统计人员来说, 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不断的提高工作能力, 做到在工作当中能够熟练的运用各种技术, 快捷正确的进行数据的分析与整理。

4 新形势对电力统计工作的要求

4.1 要有一支爱岗敬业、有责任心的统计队伍

电力企业的统计人员一定要严格的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 将客观事实作为重要依据, 采用最为科学的制度方式去衡量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一定要加大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训的力度, 提高统计人员的工作热情与工作积极性, 从根本上确保数据的整体质量, 确保能够及时的上交统计报表。

4.2 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确保准确、真实

电力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项目, 数据作为统计工作的基本内容, 然而如何才能够有效的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首先应该从源头的数据着手, 为了能够保证数据逻辑的审核平衡, 要保证指标口径保持一致, 确保能够真实的体现出电气企业的运行状况, 避免各种因素的影响。

4.3 要强化企业统计基础工作, 完善原始数据台账及

进行统计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及时的展开培训, 对于新入职的人员, 更应该及时的组织培训, 使得他们能够熟悉的掌握统计知识, 并能够严格的执行统计法。

4.4 做好高质量的统计分析

如何才能够进一步的提高统计分析的整体质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第一要提供质量高, 精确程度高的数据, 只有这样, 才能够制定出一个高水准的统计分析报告。尤其是电力企业的统计人员一定要具备着较为展示的统计学知识, 并可以熟悉的掌握电力行业的生产流程, 确保数据的有效性与正确性, 然后再从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各个阶段指标的研究, 结合生产经营工作的实际情况等各个方面的因素, 通过对经济技术指标, 采取指标等各项指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 使得各项指标都能够顺利达成。

5 结束语

对于电力统计工作者来说, 其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提高职业素养, 在注重统计信息整体质量的基础上, 还必须要具备着非常敏锐的观察与分析能力。此外, 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统计管理机制, 将当前的统计体系进行完善, 确保统计工作能够正常稳定的进行。

参考文献

[1]王艳华.加强电力企业统计工作必须提升统计人员素质[J].China′s Foreign Trade, 2010 (24) .

[2]陈建长.电力企业统计内容、范围应拓展[J].中国统计, 2007 (05) .

[3]葛菊女.浅谈新形势下电力统计培训工作[J].浙江统计, 2008 (02) .

事实性数据库 篇8

一、当前电力统计中的薄弱环节

统计多年的探索, 在电力统计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基本满足了生产管理的需要, 但仍有部分环节还比较薄弱,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电力统计数据质量真实性和准确性的进一步提高, 主要体现在:

1、统计管理不健全

在进行台账和原始记录时, 存在这间断记录或填写记录不规范的现象, 导致原始台账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在填送报表时, 工作人员的随意性很大, 造成统计数据的质量下降, 甚至出现失真的现象;更为关键的是统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 一般情况下, 只配备一名专业统计人员, 其余的则基本上是安排兼职人员, 做出的统计报表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

2、统计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许多电力部门采用的仍是传统的统计制度, 缺乏对现代统计职能的认识, 虽然领导已经认识到问题的所在, 但限于公司的实际状况, 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3、统计管理制度不健全

在电力企业管理内部, 各种统计业务分别有不同的部门负责, 同时有分别向主管部门汇报, 没有一个专门主管的部门, 经常出现统计数据不一致的情况, 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门之间信息的有效交换与共享。

二、提高电力统计数据质量的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个薄弱环节, 笔者深入分析了问题形成的根源, 并结合电力系统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具体如下:

1、健全统计系统的管理体系

出现上述管理混乱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对统计人员的岗位职责不明确, 奖惩措施执行不到位, 鉴于同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很难严格的执行某种制度。针对这种现象,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首先, 加强对统计人员的培训, 把对统计人员的培训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来抓, 通过这种不间断的培训, 来强化统计人员的职业素养, 所谓耳濡目染、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这个意思, 接触的多了, 也就在无形中形成对统计工作的一种责任感。

其次, 加大对统计工作的检查力度, 及时给予指导帮助, 大力的宣传统计工作在整个电力系统中的重要性以及出现错误后果的严重性, 在思想上提高统计人员的责任意识。

最后, 对一些重要岗位设立公开的竞争机制, 让员工认识到只要自己的工作能力上去了, 就由可能得到更好地待遇, 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竞争激情, 让员工在不断的竞争中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与技巧。

2、健全统计系统的管理体制

目前统计系统的管理体制已经比较健全, 但在电力统计系统, 由于改革的阻力比较大, 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特别是在执行上更是难上加难。对于如何健全电力统计系统的管理体制,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 要加强领导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只有管理者认识到了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才可能会不予余力的给予政策上、经济上和精神上得大力支持, 统计系统的管理体制才可能取得实质上得进展, 才可能为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提供一定的保证。

其次, 要把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作为统计人员和相关负责人的考核依据之一, 与相关人员的经济收入挂钩, 内在的激发相关人员对统计工作的积极、主动、负责的工作状态。

最后, 多多借鉴其他单位所取得的成果, 完善本单位的统计管理体制。

3、健全统计系统的管理制度

统计管理制度是实现统计数据质量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基本保证, 是统计工作有条不紊运行的基本保证。完善的统计系统应该是一个多部门合作的有机整体, 不仅仅是统计部门, 还要包括审计等多个部门的参与;同时, 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交往也要按照一定的方式运行。因此, 应该首先设立一个独立于各部门的统计部门, 他们的工作不受任何部门的影响, 并且每个子部门都向总得统计部门负责;其次, 统计系统内部各部门之间也要建立规范的沟通与交流渠道, 保证统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通过上面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保证电力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不是仅靠某一个部门就可以做好的, 它涉及到统计的制度、体制、管理等各个方面, 只有把它们各自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了, 才可能从根本上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摘要:电力统计数据质量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于电力企业的管理和科学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保证电力统计数据质量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本文从管理、体制和制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词:电力系统,数据统计,真实性

参考文献

[1]肖少芬.构建统计诚信体系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J].企业管理, 2004, 12:45-47

事实性数据库 篇9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真实性

一、引言

我国《证券法》第六十三条、《上市公司披露管理办法》 第三条、《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第十二条中均提到,企业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的过程中, 应对会计要素和信息如实反映,不得虚报。 美国1933年颁布的 《证券法 》和1934年的 《证券交易 法》 也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做出相关规定, 要求所披露的信息必须真实、可靠。 因此,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要求是真实性。 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不仅有利于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 而且便于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和自身运营管理, 同时有助于国家掌握国民经济的整体状况, 促进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 然而,失真的会计信息不仅损害了投 资者等信 息使用者 的利益,而且危害了国民经济的有序发展。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研究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问题。

二、文献回顾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证券市场较为成熟, 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规定较为严格, 因此对会计信息披露真实性的讨论非常多,研究范围较广,涉及的问题较深入。 Warfield(1995)研究了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 Paul Healy(2001)研究了信息不对 称如何导 致信息披 露失真, 并影响到信息披露质量和资本市场秩序。 同时也对会计信息披露实证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综述。 Anna Watson (2002)针对英国证券市场中企业的财务信息与自愿披露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研究。 Ferreira Daniel(2007)在论文中阐述了企业策略与信息披露质量的相关关系。

回顾国内研究的文献, 学者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是对于真实性 判断标准 的研究 。 贺密柱 (2006)认为真实性的判断应更多地考虑满足信息使用者的效用。 吴水澎、刘启亮(2007)认为既要保证会计核算程序的正确、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又要使真实反映的信息满足使用者的实际决策要求。 二是从真实性的角度,研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有效性。 邱宜干(2002)首次提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有效性的概念, 并建议改革当前我国上市 公司会计 信息的审 计制度, 建立三级审计制度体系。 吴黎明 (2007)在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效性的探讨中, 运用案例分析了真实性的问题。 三是对于真实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施卓晨(2007)认为会计规则本身和会计人 员素质影 响真实性 。 汤茜 (2010)认为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相互牵制的作用影响真实性。 林钟高、吴利娟 (2004)认为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披露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

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真实性调查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对象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企业职工、社会公众等,其中投资人是 最主要的 会计信息 需求者。 因此,从投资人的角度了解信息使用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真实性的看法,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 对北京地区的投资人进行调查。 调查地点包括:宏源证券北京紫竹院路证券营业部、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紫竹院路证券营业部、中航证券北京安立路营业部、中国民生银行德胜门支行、 首创证券公司北辰东路 证券营业 部 。 调查时间 为2015年4月24日至30日五个工 作日。 发放问卷共计200份, 收回183份,有效问卷160份。 调查内容主要分为投资人对信息披露的需求情况、对信息披露内容的要求、 对信息披露质量的要求、 对信息披露失真问题的改进意见等四大方面,共九个问题。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现状的调查分析。 目前,我国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断完善, 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体系逐渐成熟, 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官网数据 , 2014年中旬 , 深交所完成了对2013年度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考核工作: 深交所1 536家挂牌公司中 ,296家考评结果为A (优秀),1 064家考评结果为B(良好),159家考评结果为C (合格 ), 17家考评结果为D(不合格)。 与2012年相比,考核结果为A的上市公司占比从15.81%提高到19.27%, 可见,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有了一定进步。

但是,国泰安CSMAR数据库中, 中国上市公司违规处理研究数据库的数据显示:2014年度,中国证监会、深交所、 上交所以及上市公司共发布违规公告数量为346项。 经统计,与违反信息披露真实性原则相关的处罚公告有157项, 约占公告总数的45%。 可见, 目前上市公司违反信息披露规定的绝对数依然较高, 其中信息披露失真问题表现尤为严重。

为了使投资者客观、 充分地了解证券市场中各种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盈利能力, 从而有效地帮助投资人选择值得投资的企业是上市公司进行信息披露的主要目的之一。 换个角度来看, 从投资人自身出发, 他们在投资决策时,是否参考过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 信息披露对他们投资决策的影响程度又是如何呢? 本文所做的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这些问题。 调查结果详见表1、表2、表3。

根据表1可知, 多于半数的投资人在投资时, 参考过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可见,大多数投资者对信息披露存在需求。

根据表2, 投资人不参考信息披露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信息披露可能失真和看不懂信息披露, 选择这两项的人数总和占比超过了70%。由此说明, 信息披露失真导致一些投资人对信息披露失去信心, 从而放弃参考信息披露。 还有一些投资人因为看不懂信息披露而不予参考, 这一方面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在表达形式和内容上可能存在专业术语, 或者是对某些重要数据和指标缺乏相关解释, 致使投资人在阅读时不明其意, 因而放弃参考; 另一方面意味着证券市场上的投资人对企业年报的理解能力有限, 掌握的专业知识水平有待提高。

根据表3可知,大多数投资人认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很大,小部分投资者认为影响一般或影响很小,没有投资者认为信息披露对投资决策没有丝毫影响。由此看来,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对投资人进行投资决策的影响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三)投资人对信息披露内容要求的调查结果。 通过对投资人进行有关信息披露内容的调查,可以了解投资人在参考信息披露时,更关注哪些方面的内容,有助于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中做出有针对性的改进,以便满足投资人的需求。 调查结果详见表4、表5、表6。

根据表4可知,投资人认为通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对该公司基本情况的了解程度集中在基本全面和不太全面这两项中,该结果是比较客观的。这说明信息披露对投资人而言有一定作用,能够帮助投资人掌握该公司的基本情况。

根据表5可知, 超过半数的投资人看重信息披露中的非财务信息,将近半数的投资人则看重财务信息,只有极少数投 资人表示 对二者皆 不看重。 这表明绝大多数投资人对二者表示看重, 并且非财务信息比财务信息的参考价值更大一些。

根据表6可知, 绝大多数投资人都看重会计报表, 其中最为看重的会计报表是现金流量表。 可见,现金流量表能反映出企业资金的流动情况,最能对投资决策起到参考意义。

(四)投资人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标准的认知。 对于投资人而言, 他们认为在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中哪种质量标准重要呢? 他们又会怎样看待真实性是否重要呢? 投资人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标准的认知的调查结果,详见表7和表8。

根据表7可知, 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标准中, 投资人认为真实性重要的占比最高,达到30%,紧随其后的分别是充分性、准确性、及时性、公平性。 此外,在“F.其他”选项中, 投资人有补充“隐藏信息”这一内容。 可见, 投资人对以上标准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 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应严格遵守以上标准的要求。

根据表8可知, 投资人认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非常重要”和“重要”的人数合计占比已超过80%。 显然,信息披露真实性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五)投资人对信息披露失真问题改进建议的调查结果。 为了避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失真, 保证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1)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2)健全会计信息披露相关法律法规;(3)加大证券市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4)规范注册会计师审计职责。

那么, 投资人对避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失真, 保证会计信息披露真实性的这些措施是否认同呢? 针对此问题, 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中的第九个问题。 考虑到投资者回答问卷的方便, 此问题要求投资者在预先设定的四个改进选项中选出他们最认同的选项。 调查结果详见表9。

对于此问题,投资人平均每人选择了二至三个选项。 根据表9的数据分析可知,投资人最为支持的建议是“健全会计信息披露相关法律法规”, 支持率高达32%。此外,“加大证券市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的支持率高达27%,“完善上市公司 的内部治 理 ” 的支持率 达22%。 从收回有效问卷的角度来看,投资人最为支持的建议也是“健全会计信息披露相关法律法规”, 选这个选项的投资者占收回有效问卷160份的比率高达约83%。此外,选择“加大证券市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和“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这两项的人数也分别超过了收回有效问卷160份的半数。

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失真的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了当前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一些问题。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问题的产生呢?

(一 )会计信息披露体系不健全 。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起步晚, 但经济发展速度却很快, 因此现阶段尚未建立起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相配套的、完整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旧的法律法规应该与时俱进,在经济、金融、 法律环境日趋复杂的情况下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 否则会计信息披露的失真风险就会不断增强。

(二)证券市场的监管处罚力度不够。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监管力度不强、处罚力度不够等问题。现行监管处罚制度对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重大遗漏、不正当披露等会计信息披露失真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尤其是对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规定不明确,处罚不严厉。 因此,证券市场尚未形成有效的监管处罚制度也是致使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失真的重要原因。

(三)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 安然事件、银广夏、蓝田股份等舞弊造假丑闻的出现,极大地侵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引起了资本市场的巨大震荡。 从这些案例分析中发现,公司治理制度上的缺陷是会计信息披露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由于会计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的上市公司便会操纵会计信息, 粉饰会计报表,最终利用内幕交易非法牟利。

(四 )注册会计师审计存在纰漏 。 近年来相继曝光的安然事件、银广夏、 蓝田股份等舞弊造假丑闻, 从侧面反映了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纰漏或者不良行为。 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在利益的驱动下, 违背审计准则和行为规范,与公司管理层里应外合, 故意知情不报,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 另外,注册会计师聘任制度的缺陷,也难以保证审计的独立性。

五、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真实性的建议

基于本文的调查和以上分析,笔者提出改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真实性的建议。

(一)健全会计信息披露相关法律法规。为了解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失真问题,必须制定一套完整、健全的法律法规以制止和约束会计造假行为。 目前,《证券法》《公司法》以及《会计法》 等对规范我国会计信息披露起到了很好的制度保障,但是面对我国证券市场的高速发展,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仍有待完善。 未来,我国需要建立一套更加适应经济发展的、与国际接轨的制度政策,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真实性问题提供系统规范和技术保障。

(二) 加大证券市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 监管部门应制定行之有效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督处罚制度,对违规行为予以明确界定,做到有法可依,有错必纠。 加强财政部门、证券监督部门、 交易所等部门的通力合作,明确划分各自职责,杜绝相互推卸责任或交叉处罚。 对于伪造会计信息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上市公司,相关部门应按照规定给予严厉处罚,对涉案的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也应给予严肃处理。

(三 )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 。 首先,通过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管理层的制衡关系来保证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以制度和权力约束管理层和财务人员不要进行会计信息披露造假。 其次,通过股权结构调整的会计师事务所, 依据其不良动机或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给予严厉惩戒。

六、结论

事实性数据库 篇10

一、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根据已有研究成果, 本文将董事会特征因素归纳为董事会规模、董事会独立性、董事会专业性、董事会勤勉性四大类。下面分析这四类特征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关系。

(1) 董事会规模。董事会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执行监督权的力度, 大规模董事会由于权力过于分散而容易被经理层控制, 不能很好发挥监督职能, 小规模董事会更能发挥其监督职能, 能更有效地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和财务舞弊。据此假设:

假设1: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与会计信息真实性呈负相关关系

(2) 董事会独立性。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公司, 为了防止代理人的“败德行为”和“逆向选择”, 需要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公司利用董事会监控总经理, 进而对于经理层的造假行为以及会计信息失真产生一定的抑制和减少作用。董事会的效率是其独立性的增函数, 随着董事会独立性的增强, 其监督CEO的激励越强, 将会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程度。由此提出假设:

假设2:上市公司董事会独立性与会计信息真实性呈正相关关系

(3) 董事会专业性。上市公司董事会独立性的提高, 并不意味着自然而然地就会提高公司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尽管所有的独立董事可能会有动机去控制公司经理层的舞弊行为, 但也只有那些拥有财务专长者才有能力这样去做。财务专业知识或知悉财务报告流程中相关问题的能力, 对于独立董事履行财务报告监督角色, 提高公司会计信息真实性, 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由此提出假设:

假设3:上市公司董事会专业性与会计信息真实性呈正相关关系

(4) 董事会勤勉性。董事会对会计信息监督的有效性还受董事会成员的勤勉性影响, 董事会会议次数越多, 表明其活动越积极, 会有更多时间来关注会计信息失真、财务舞弊等问题。董事会的勤勉性越强, 则会计信息真实性也越高, 由此提出假设:

假设4:上市公司董事会勤勉性与会计信息真实性呈正相关关系

(二) 变量定义本文选取变量如下:

(1) 自变量。自变量设置如下:第一, 董事会规模。用公司年度报告中披露的公司董事人数来表示当年的董事会规模。第二, 董事会独立性。具体包括:独立董事比例, 即独立董事人数与公司全部董事人数之和的比值。独立董事比例是否大于1/3 (IFINDEPEND) 。这是一个虚拟变量, 当独立董事比例大于1/3时, IFINDEPEND=1;当独立董事比例小于等于1/3时, IFINDEPEND=0。我国《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 (2001) 要求, 在2003年6月30日前独立董事的比例必须达到三分之一。这项监管制度的出台, 使部分上市公司只是为了满足监管标准去建设形式上的独立董事制度, 导致唯有那些独立董事比例超过了三分之一, 而不仅仅是达到了三分之一的公司, 才会形成更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兼任情况 (PARTTIME) 。当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一个人兼任时, PARTTIME=1;当副董事长、董事兼任总经理时, PARTTIME=2;当董事与总经理完全分离时, PARTTIME=3。我国目前的上市公司组织结构中, 董事长和总经理往往合二为一, 严重影响了董事会监督职能的发挥, 从而会计信息真实性程度将比两职分离的公司低一些。第三, 董事会专业性。具体包括:独立董事中财务专家比例, 表示公司聘请的独立董事中拥有财务专家人数占独立董事总人数的比例。是否设置审计委员会 (AUDIT) 。这是一个虚拟变量, 用以表示公司董事会是否已经设置了提供监督财务报告流程专业服务的审计委员会, 设置审计委员会时, AUDIT=1;未设置审计委员会时, AUDIT=0。独立董事中其他高管比例, 表示在其他公司曾经或同时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的独立董事成员占独立董事总人数的比例。因为在其他公司任高级管理职务所拥有的处理财务报告及处理问题的专长或经验使得独立董事具备了更好的监督能力。董事平均任职时间, 将董事平均任职时间作为其经验的替代变量, 任职时间越长, 董事的经验越丰富, 监督能力越强。第四, 董事会勤勉性。具体包括:董事会年度会议次数, 指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董事会召开的正式会议次数。董事会成员持股比例, 指公司的全部董事在年末持股比例的总和, 让董事会成员持有适当数量股份不失为提高董事会监管积极性和会计信息质量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金额最高的前三名董事薪酬总额。董事报酬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其工作勤勉性。很难想象, 那些在公司中没有利益关系的董事能够抽出多少时间、精力来对管理人员实施监督。

(2) 因变量。会计信息真实性用“是否发生财务舞弊而被证监会处罚”来衡量, 用FRAUD虚拟变量来表示, 当上市公司因财务舞弊受罚时, FRAUD=1;当上市公司没有因财务舞弊受到处罚时, FRAUD=0。证监会对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质量会定期做出定性的评价, 该评价结论是比较客观、公正的。因此, 选择“是否发生财务舞弊而被证监会处罚”作为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衡量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好的说服性。这里所说的财务报告舞弊是指上市公司在上市申报材料、招股说明书或上市公告书的财务报告以及上市后披露的年报、中报中存在着严重的虚增 (虚减) 资产、利润或进行虚假陈述行为。

(三)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1999年至2005年深、沪两市发生财务舞弊而受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并剔除了一些数据资料不全的公司, 最后共有65家上市公司符合本研究的样本要求。若上市公司在1999年至2005年间连续发生过数次舞弊行为而受处罚, 则以最后一年作为其舞弊当年。为了控制外部环境和行业因素的影响, 为每家舞弊公司选取一个对应的控制样本公司, 控制样本是研究样本公司舞弊当年未违规受罚的上市公司, 行业代码必须与研究样本相同, 年末资产总值与研究样本最相近, 其所属年份应与研究样本相同 (可以排除因为年份不同造成的政策环境或经济环境对其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 , 最终找到65家非舞弊上市公司组成控制样本。因此, 共找到130家上市公司作为本研究的总样本, 同时将行业因素、企业规模因素、年份不同造成的外部环境因素这些影响排除在外。

二、实证检验

(一) 描述性统计

两配对样本t检验的目的是利用来自两个总体 (舞弊公司和非舞弊公司) 的配对样本, 推断两个总体各研究变量的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从而为后续研究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奠定基础。两配对样本的基本描述统计量与t检验的结果如表 (1) 所示。可以看到, 舞弊公司与非舞弊公司的董事会规模均值并无显著差异, 都集中在9人左右。第一, 对于衡量董事会独立性的三个变量, 舞弊公司与非舞弊公司都存在显著差异, 独立董事比例、独立董事比例是否大于1/3这两个变量在5%水平上显著, 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两职兼任情况在1%水平上显著。数据显示, 非舞弊公司明显有更高的独立董事比例, 并且这一比例值大于三分之一的概率更高, 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完全分离的比例更高。第二, 对于衡量董事会专业性的四个变量, 舞弊公司与非舞弊公司也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财务专家比例、是否设置审计委员会和董事平均任职时间变量在1%水平上显著, 独立董事中其他高管比例在5%水平显著。这表明非舞弊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中拥有更多的财务专家及在其他公司曾经或正在担任高管的人员, 并且更倾向设置审计委员会, 董事的平均任职时间也更长一些, 经验更丰富。第三, 对于衡量董事会勤勉性的三个变量, 舞弊公司与非舞弊公司除了董事薪酬在10%显著性水平上存在差异之外, 另外两个变量均未呈现出显著性。但通过均值比较可以发现, 非舞弊公司董事会持股比例与董事薪酬均大于舞弊公司, 与预期方向相同;而会议次数却小于舞弊公司, 与预期方向相反, 可能因为舞弊公司为了度过某种难关, 董事会经常“碰头”商议导致董事会会议次数的增加。

注:*, **, ***分别表示在10%, 5%, 1%水平上显著相关 (双尾) 。

(二) 相关性分析

为了研究董事会特征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相关性, 利用SPSS提供的Pearson方法对两者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如表 (2) 所示。由表可知, 第一, 董事会规模的大小与财务舞弊之间呈微弱的正相关关系, 即董事会规模越大越容易发生舞弊, 但并不显著, 这一结果不支持假设1, 但符号方向与预期的一致。表明规模大的董事会效率更低且更容易被管理层所控制, 有效性和监督能力都下降, 相应的会计信息质量不可能很高。第二, 董事会独立性变量中“独立董事比例”与财务舞弊呈微弱负相关关系, 但并不显著, 这一结论说明我国独立董事在监督公司财务报告质量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作用不明显。而“独立董事比例是否大于三分之一”则与财务舞弊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显著性水平为5%, 这一结果也表明, 上市公司仅是为了满足监管需求的独立性标准, 尚无法保证独立董事对财务报告流程的有效监督, 只有那些独立董事比例大于三分之一, 而不是仅达到三分之一的公司的会计信息真实性更高, 这是存在于我国特殊监管制度下的一个特殊经济现象。这也很好地解释为什么“独立董事比例”与财务舞弊呈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而“独立董事比例是否大于三分之一”则与财务舞弊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此外, “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兼任情况”与财务舞弊之间在1%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由对这一变量的设置可知“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兼任情况”指标值越大, 表明两职越分离, 会计信息真实性水平越高, 说明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可以减少财务舞弊情况的发生。假设2得到验证支持。第三, 董事会专业性变量中“是否设置审计委员会”变量与财务舞弊之间在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 “独立董事中财务专家的比例”、“独立董事中其他高管比例”、“董事平均任职时间”则与财务舞弊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 表明独立董事中财务专家或有管理经验者比例的提高, 以及董事平均任职时间的增加, 能有效提高董事会监督经理层的效率, 从而对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那些有过公司执业经历的董事, 因对公司财务更加了解而有助于其对公司舞弊行为的识别和控制。此外, 由于审计委员会能对报表、财务信息等进行更专业、详尽的审核监督, 并且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具有非强制性, 因此那些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发生财务舞弊的概率更低。总之, 董事会的专业性对于有效地监督经理层的行为以及减少财务舞弊行为是不可或缺的, 假设3得到验证支持。第四, 董事会勤勉性变量“董事持股比例”、“金额最高的前三名董事薪酬”与财务舞弊之间呈微弱的负相关关系, 虽然不显著但预期的符号方向与研究假设一致, 这一定程度上说明董事适度持股、提高董事薪酬水平能够激励其履行监督职责, 有助于减少会计信息失真。但我国上市公司董事持股比例以及董事薪酬普遍偏低, 因此激励作用并不显著。而变量“董事会年度会议次数”则与财务舞弊之间呈不显著正相关关系, 与预期符号方向相反, 可能由于舞弊公司往往是会计信息质量存在问题或财务状况恶化的上市公司, 其董事会通常被动召开多次会议调查情况、商量对策, 因此, 较多的董事会会议频率可能是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较差的反映。假设4未得到验证支持。

三、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董事会的独立性与专业性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水平, 在监督公司财务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而董事会规模、勤勉性并不是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主要因素。特别是董事会年度会议次数与会计信息真实性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与研究假设预期符号方向相反, 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会议在更大程度上成为公司财务存在问题时的灭火装置。总体来说, 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制度在监督会计信息质量上发挥了一定作用, 大部分董事履行了职责, 但董事的独立性、专业性以及对董事的激励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以下是几点启示: (1) 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研究表明, 独立董事比例与会计信息真实性之间呈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而独立董事比例是否大于三分之一的公司在会计信息真实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一方面显示了独立董事在监督会计信息生成、减少经理层舞弊行为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也证实了仅仅为了满足监管需求而设置的独立董事制度, 尚无法保证其对财务呈报流程的有效监督作用, 因此要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我国上市公司应该建立独立董事的提名、激励、监督机制;建立对独立董事的职责要求, 明确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功能;建立独立董事明确的专业性、阅历性的任职条件;尽快建立独立董事法和职业准则;同时独立董事自身加强与执行董事的联系与沟通, 及时获得信息。 (2) 推进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是否设置审计委员会与会计信息真实性在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表明审计委员会在防止和发现财务报告欺诈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 目前我国对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只是处于倡议阶段, 并未形成强制性要求, 今后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修改与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明确审计委员会设立的规定;增强审计委员会工作的透明度, 提高其独立性;提高审计委员会的权威性、客观性和胜任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委员会章程并保证其实施;建立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实绩跟踪调研体系;协调处理好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之间的关系等。 (3) 减少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两职兼任。董事长兼任总经理, 会影响董事会独立性和客观性, 经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更大。要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 应尽量减少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两职兼任, 使董事会有效发挥其监督作用。本文实证结果也支持了两职完全分离有助于显著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水平, 所以我国证监会强调在上市公司中董事长和总经理应严格分设是值得大力支持的。 (4) 提高董事会成员的素质与专业性。研究表明, 董事会专业性变量均对会计信息真实性产生显著影响。在董事会中有一定比例的财务独立董事, 对于改善董事会专业结构、减少董事会决策失误、加强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监督、控制盈余管理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财务管理水平不高、会计信息失真严重等现象, 加强财务独立董事的比例尤为重要。此外, 为了有效地履行监督职责, 董事会不仅需要会计专业人士, 还应该需要公司管理、控制等方面的专家。 (5) 改善董事会会议的效率和质量。研究表明, 董事会年度会议次数与会计信息真实性呈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会议更多是在处理日常事务和解决突发问题, 董事会会议的效率和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通过董事会会议的召开, 应使外部董事更多地了解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信息;在决策内容上, 应更多地关注战略层次的东西, 避免董事会会议形式化、空洞化;做到更多的事前监督与控制, 而不是事后的“灭火”。 (6) 建立完善的董事激励机制。在目前我国董事会的激励机制下, 无论内部董事还是外部董事的激励都不足, 因而适当增大董事持股比例, 并辅之以其他物质和荣誉激励, 激发董事对经理层的监控动力, 能更好地维护广大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真正提高董事会监督效率, 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

摘要:本文以1999年至2005年深、沪两市发生财务舞弊行为而受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为每家舞弊公司选取一个对应的控制样本公司, 分别对董事会的四类特征:董事会规模、独立性、专业性、勤勉性与会计信息真实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董事会的独立性与专业性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水平, 而董事会规模, 勤勉性并不是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主要因素。并据此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董事会特征,会计信息真实性,相关分析

参考文献

[1]张国华、陈方正:《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董事会特征相关性实证研究》,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2期。

[2]岳朝龙、黄永兴、严忠:《SAS系统与经济统计分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潘秀丽、李由:《论董事会的功能发挥》,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7期。

事实性数据库 篇11

网络反腐对于反腐倡廉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但从现有的反腐现状看,网络反腐的焦点与司法机关认定的事实具有一定的出入。房姐无“房”的司法判决使网民产生许多疑问,而媒介“事实”与司法事实之间的鸿沟是如何产生的?如何理性对待媒介“事实”与司法事实的张力?这些皆涉及对媒介“事实”与司法事实的认知问题。

关键词:网络反腐;司法事实;媒介“事实”;理性

中图分类号:D92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6)05013005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记者王文志举报华润集团董事长宋林是网络举报揭露腐败问题的一个典型例子。王文志于2013年7月举报宋林的问题,但没有结果,后王文志再次用同样的方式实名举报,此后不久,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宣布,宋林因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1]。宋林究竟有多少问题,目前网上透露出来的情况不是很多。但是通过对近年来网络反腐的一些典型事件的分析,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通过网络透露出来的媒介事实与司法事实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试图通过对这类现象的深入思考,从事件事实的认知角度就如何认识网民举报与司法认定的差异以及如何理性地看待这类事件进行探讨。

一、网络反腐的运行轨迹

网络反腐也称为网络举报,特指网民借助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会化媒介(social media)或自媒介(self media),通过揭露各种腐败现象和行为,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反推反腐机构采取措施,查处腐败行为[2]。那么网络反腐的运行轨迹是什么呢?

“宋林案”是网络反腐中比较典型的例子。2014年4月15日,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记者王文志实名举报华润集团董事长宋林包养情妇、涉嫌贪污。2014年4月17日晚,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宣布,宋林因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对宋林事件网络舆情分析采用大数据采集技术,以“宋林”为关键词在新浪微博进行数据的深度挖掘,最终得到自2014年4月15日开始至2014年4月21日期间的所有微博数据,经过数据清洗后,剩余有效样本计227 424条。以这7天新浪微博中关于“宋林”的博文发布数量的走势看,整体呈现出逐步递增的趋势,并在2014 年4月18日(第4天)到达第一个峰值65 920条。

从案件微博传播的时间分析,可以发现,该案某些重要事实或者问题与微博上网民关注的热点几乎完全一致,案件中不同时期热点的出现导致网民关注出现了趋同。该案舆情的发展也从爆发、酝酿直至高潮阶段。2014年4月15日,王文志(新浪微博拥有粉丝180 164)在网络上举报宋林包养情妇和涉嫌贪污,该信息被大量网民转发、关注、评论后,相关内容迅速发酵,蔓延到整个网络,很快成为网络热点议题,在17日、18日迅速达到峰值。17日晚,中央纪委公布宋林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调查,21日,微博数量迅速降至9 000多条。显然,“扳倒”或“揪出”贪官既是广大网民穷追猛打、刨根问底的杰作,也与反腐机构的及时跟进查处有极大的关系。

不少涉腐类事件通过“网民爆料(图文并茂)— 关注—转发—热议—媒介挖掘—官方回应—线上线下互动—大V用户的转发和接力传播—更多的热议和围观”的传播模式,在互联网上形成强舆论场, 助推司法机关跟进查处,危机因此而得到化解。网络曝光往往是查处程序的肇始行为,即举报。爆料人在举报过程中,将认为确凿的事实和证据曝光于网络。这些网络信息将为专业媒介和反腐机构提供线索、设置议题。其他知晓该行为信息的人,也汇入举报的洪流中,纷纷将自己掌握的信息曝光于网络,形成补充举报。大量的网民通过博客、微博、论坛等平台发表评论,形成舆论,引发社会关注,助推司法机关积极介入查处。显然,网络举报只是查处行为的前置程序,通过网络举报可能会形成媒介“事实”,但在法律上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事实呢?应该说更多的是提出质疑,而质疑被举报人的合法状态,则需要反腐查处机关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查处后,才能作为判断的依据。

二、媒介“事实”的特点

网络舆论所形成的媒介“事实”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定范围和时间内网民对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是网民对各种社会热点事件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综合反映。那么,当前网络涉腐舆论传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一)网络反腐是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体现,源于特殊的价值取向,对其进行特殊的保护是当代民主社会通行的行为规则

启蒙思想家认为,追求真理最有效的途径是让不同的言论自由争论,压制任何言论皆可能窒息真理。媒介言论包含媒介报道和媒介评论,媒介报道传达的是事实,它是客观的,具有唯一性,评价报道事实的标准是事实;而媒介评论虽然同样基于事实,但是由于受评价者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影响,主观色彩浓厚并具有多元性,同样的事实有时会有完全相悖的判断或评论[3]。一般而言,司法是对违法行为的裁判,裁判的基础是客观事实,只要不违法,任何不能作出客观评价的行为难以纳入司法管辖,公民可以充分享有。换言之,针对某一事实发表的评论只要符合逻辑且在所评论事实范围之内,即使比较片面甚至极端,都在合法之内,“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其通俗的表达。在网络环境中的信息传播,鉴于网民线上线下互动性相当便利,媒介报道和媒介评论互相交融,互为基础, 网民往往将他人的评论当成报道,以此为基础再次进行评论,同时,网民很少质疑网络报道的真实性,更不会去核实事件的真实性、可靠性,但却并不影响其针对事件发表自身的看法和观点,这是由于他们往往基于从网络中获得的信息来直接给出自己的判断,所以由此形成的媒介“事实”往往客观性、真实性不够。

(二)信息传播过程中法律业界规律约束缺失,信息可信度低

在网络交往过程中,参与交流的网络主体,其社会属性的缺失或不完备,造成其主体身份无法确立和认定,也即网络媒介的匿名性。这样一来,网民表达意见和观点受到的约束便极其有限,网民更具备发出自己声音的条件和自由,这种“过分”的安全感大大鼓励了人们在网络上毫无顾忌地发表意见,如此不可避免地会引发网络暴力现象。网民、公权机关在网络言论自由和网络暴力之间如何平衡?目前,对于平衡点的探索还难以得出最后的定论。

网络舆论受网民个人价值观念、情绪影响较大,经常呈现出非理性。大量网民的“仇官仇富”心理,极易形成“无官不贪”“无官不腐”的思维定势,他们习惯反面理解政府、官员、专家等群体的话语或观点,以强大的舆情压力谴责政府,往往一边倒地对弱势群体无原则同情,形成一系列反向型认知。如对杀人狂周克华,网络上也有人为其叫屈,认为他是“英雄”,是“行侠仗义”,是弱者的反抗[4]。不少网民将生活中遇到的不如意、不公平事件,归为腐败问题使然,将热点问题政治化,腐败问题扩大化。当然,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和进一步成熟,广大网民,特别是专业媒体和网络大V强化了自律,一般曝光的事件,都会经过详细的调查、严格的逻辑推理,有一定的证据支撑,态度也更加理性、平和、客观中立。因举报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而出名的资深媒体人罗昌平提出了在网络反腐中存在新闻做空与坐实两种倾向,引发了讨论。但笔者认为,这是从新闻职业规范角度对专业媒体或网络大V以及广大网民的要求,从根本上说,仍然符合网络涉腐舆论传播的特点。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直接便捷特性,信息传播由“公共新闻”向“公民新闻”转变,弱化了传统媒介“把关人”作用。传统传播具有三个环节,即收集信息、内部整理编辑和核实信息、向受众传播信息。而网络信息的传播环节缺少“内部整理编辑和核实信息”环节,导致信息不用经过专业媒介的有关环节和发稿人的把关和过滤的过程直接到达受众,因此导致对贪腐信息的揣测爆料、夸张细节的传播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传播途径的改变,从运行机制上由媒介机构的自律变成了公民个人的自律,这便加大了媒介“事实”失真的可能性。

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基本形成,但法治水平有待提高,对恶意传播不真实信息者应受到的法律约束较少,网民往往“信口开河、想说就说”,导致对信息恶意传播者的打击力度不够。同时,网络信息碎片化,网络媒介“事实”的失真往往是因网民作为一个群体的作用所造成的,对于每个具体网民而言,所起作用很小,达不到情节严重的地步,这为执法带来了不小的难度,“法不责众”是对这种情况的无奈选择。

(三)信息传播迅速、过程复杂,事态可控性较差,谣言极易扩散

随着微博、社交网络等技术的应用,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跨界传播,媒介和网民深度探求事件欲望的增强,“关联性”话题层出不穷。信息传播突破地域、空间的限制,以滚雪球的级数放大扩展。网络涉腐舆情事件话题敏感,涉及面复杂,信息碎片化,舆情呈波浪型起伏,随着事件细节不断曝光,关注点不断变化,形成新的舆论焦点。网络事件的发展,因信息的叠加,容易发生极端效应,公权部门(如司法部门)监控、引导舆情并不容易。这既有网络环境的因素,也有司法公信力的原因。而部分偏激网民的恶意破坏,也为引导舆论增添了困难,导致网络发展的可控性较差。尽管很多司法部门都成立了网络舆情监管部门,但其应对能力不足、应对方式生硬、回应不当,因此应对效果并不明显,没有起到“主流”声音的引导和疏导作用,使大量的真实信息被淹没在不准确的信息或者谣言之中。

三、司法事实有其天然的超脱性

司法机关针对举报行为(含网络举报),严格按照一定的程序,经过侦查、起诉、审判等司法阶段,最后由司法机关对当事人的行为进行最后认定,形成司法事实。那么,司法机关所认定的司法事实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其一,客观事实与司法事实。客观事实是所发生的事实本身,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它具有客观性和稳定性。而司法事实是司法部门通过侦查人员严格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复原”的事实,这种事实可能比较无穷尽的接近原客观事实,但与原事实会有一定的出入。在法院司法审判过程中认定的事实就是这个“复原”事实即司法事实。努力复原的这个过程,就是侦查机关的侦查。在司法实践中,坚持绝对的客观事实观,可能违背司法程序正义、侵犯人权,破坏法治。刑讯逼供、缠诉缠访、违法办案、超期办案就是与绝对的客观事实观有直接的关系。日本学者加藤重光说过:真正的绝对真实只存在于神的世界 ,在人的世界,真实只是相对而言,诉讼领域的真实也不例外,将法律事实完全等同于客观事实,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虚幻。从某种意义上说,坚持司法事实观即相对的客观事实观是理性人的最佳选择。

其二,司法工作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司法工作的认识过程是事物发展的逆向过程,这个程序就决定了司法工作具有先天性不足。理论上事物是可以认知的,但现实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局限不可能及时全面地认识客观世界,同时,为了尽快恢复被破坏的社会秩序,侦查行为往往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完成。司法破案就如同考古,只能根据现有的一些线索和证据,通过一定的逻辑推理复原当时的场景和事实,司法人员并没有亲身经历当时的过程,况且这个推理往往建立在司法人员根据“常识、常情、常理”的基础上来进行推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司法人员的价值判断问题。

由于司法的事后性,一些案件的关键证据(特别是言辞证据,由于其具有不稳定性)已经消失或变化,要复原事件的本来面目,司法往往变得不可能。特别在网络环境下,有些关键证据的过早曝光,往往导致侦查不能顺利进行。在公共网络上举报,这些信息一旦让被举报人获知后,被举报人就可能串供、销毁证据,如此便增加了查处的难度。所以网络爆料者曝光案件材料后,特别是司法机关已经介入后,对于后续的曝光,爆料者应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

司法工作本身是实施公权力,就必然要求在法律框架范围内运行,受一定的程序约束。司法的理想目标是为了还原犯罪事实的本来面目,在司法过程中可能伤及无辜,而现代的法治理念是司法工作不能“冤枉好人”,这样就有可能放纵“坏人”。因此,司法工作必须遵循一套严格而不能变通的程序,如《刑事诉讼法》规定,通过违法程序获得的证据应该通过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进行排除,不能采纳。这些程序不能突破,否则就可能导致司法失败。

在一定时期,任何司法工作都会受到当前科技力量和水平的限制,况且再先进的科技手段在对纷繁复杂的犯罪情况进行甄别时都会出现力有未逮之处。此外,司法工作都是通过一定的司法人员完成,虽然司法人员都具有一定的司法专业技能,但是不可否认,由于司法人员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可导致司法结果的差异。“道魔争高”是司法领域中一个永恒的规律,司法工作能否顺利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司法人员的群体水平是否高于犯罪人员的个人水平[5]。

其三,司法活动追求效率、公正、秩序等多元化的价值,但这些价值在解决具体案件的时候,由于要突出个案公正、及时公正、普遍公平,价值之间往往存在冲突,必须进行取舍。案件事实的绝对真理性认识,固然是司法活动的基本理念,但若以牺牲效率、秩序为代价, 则得不偿失。尽管遵循“疑罪从无”规则可能会放纵真正的罪犯,但两害相权取其轻,只能采取宁纵勿枉原则才能保证不冤枉一个好人,才能充分体现刑法对未犯罪人不受追究的保障功能。这是现代司法观念的必然要求,也是达到真正司法公正所必须付出的代价[6]。司法的相对属性属于人们的理性选择,换句话说,绝对真理退后一步,以相对真理的形式表现出来。

其四,证据被誉为“诉讼之王”,是司法事实认定的基础和起点。纳入司法事实认定的证据应具有三个特性,才具备证据的资格,起到证明案件事实的作用。(1)客观真实性。指证据必须能证明案件事实,不依赖于主观意识而存在的客观事实。(2)关联性。指证据与案件所要查明的事实具有逻辑上的联系,正因为如此,它才能以其自身的存在单独或与其他事实一道证明案件事实的存在或不存在。(3)合法性。指证据的调查、收集都必须由法定主体、法定程序进行。另外,证据的合法性还包括证据必须具备法律规定的形式。而媒介事实认定的起点,就是网民在网络上的爆料材料(当然也有部分网民掌握有证据),大量的网民在介绍或评论案件事实时,往往以自己所阅所读为标准,并据此作出评论。对他们来说,这就是“客观事实”。显然,媒介“事实”从某种层面上说是网民以有限的信息基础为起点予以推论的事实。

其五,不同的认定标准往往导致事实的认定不一致。司法机关在案件侦查的基础上,会将获得的相关证据移送人民法院进入审判程序,人民法院通过梳理侦查机关获得的证据,严格按照一定的逻辑推理进行案件事实的认定,这个推理过程就是司法审判中的重要一环。在司法审判过程中,司法认定标准往往高于一般公众推理的标准,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做出有罪判决。换言之,如果某案件司法事实不能排除合理怀疑就不能进行有罪认定(如犯受贿罪)。简而言之,就是刑事诉讼证明的标准是“排除合理怀疑”,一般而言远高于我们网络环境下媒介“事实”认定的标准。如“表哥”杨达才案,网络接连曝光了其在公开场合照片上所佩带的手表、眼镜等,其基本上都是名牌,价值不低,应该说此时按照司法标准得出的结论是杨达才佩戴有价值不菲的手表、眼镜,而此时媒介“事实”却认定他自己拥有这些昂贵的手表、眼镜,从而推断其具有非法财产来源。因此,同一案件、同一线索、同一证据,由于证明标准的不同,往往会导致认定事实的不同,当然以此事实为基础的价值评判也会体现出更大的差异性。

四、理性认识和处理司法事实与媒介“事实”的不一致

涉腐话题一直是近年来舆论关注的焦点。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微博的运用,“人人都是信息员、个个都有麦克风”,网络曝光已成为部分网民表达反腐利益诉求的重要方式,传统的反腐格局正在改变。十八大以来,中央明显加强了反腐倡廉的力度,反腐机构相当重视网上舆情,但因查处的结果与人民群众的舆论焦点之间有一定的出入,对此,广大网民在反腐过程中欢心鼓舞的同时,内心底层难免有一丝的隐忧和不满。

网络反腐其形成机制是大量的网民曝光身边的事情,并在论坛、微博等网络平台进行评论,加注网民的个人价值和诉求后形成网络舆论也即媒介“事实”。这样形成的媒介“事实”常常真假掺合,使人难辨真伪,这是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新特点。“房姐”事件就是一例,网络曝光她有20多套房产,网民“认定”其拥有大量非法财产,从而怀疑其是贪官,但事实上她只是一位退休多年的工程师,根本不是公职人员,她的房产都有合法来源。显而易见,网络上的媒介“事实”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客观事实,但这一行为是网民行使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的具体体现,尽管它确实会有种种缺陷和不足,但只要不是造谣、诽谤、恶意中伤等触及法律底线的言论,都不应予以限制。因此,尊重和鼓励网络反腐,不以此为借口任意限制人们的网上言论,这对公共权力来说是应有的要求。但与此同时,广大网民面对微博、微信上海量的信息时,如果通过严谨而理性的思考仍不能帮助获得真知,超出自己的理解范畴,依靠自身力量无法甄别黑白的时候,“鼠标三思而后点,文章三思而后转”,做一个自律的网民。

媒介“事实”、司法事实都应该是客观事实的反映,具有客观性、唯一性、不变性。但是,由于媒介“事实”是网民基于网络上的曝光资料,根据自我的推论和认识形成的事实,因此可信度低,因其融合了娱乐性、非理性、多元性等因素,难以具备客观事实所应该具有的客观性、唯一性和不变性。而司法事实是司法人员严格按照一定的司法程序,进行符合逻辑的推理所形成的排除合理怀疑的事件事实,这种“复原”事实虽然不完全等同于客观事实,但是其客观性、唯一性和不变性毋容置疑。司法事实一旦认定,就再次确定了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这不仅仅约束当事人,社会公众也需要遵守。可以说,网民对腐败事件深恶痛绝,纷纷起而揭露讨伐,是履行宪法赋予的权利。但同时,充分尊重和相信司法机关所认定的司法事实也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

当然,司法机关在不损害司法独立的前提下,应该主动公开司法信息。司法公开是指对社会和诉讼参与人,以非秘密的方式进行司法活动,让司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正如英国著名法官G休厄特所言,“正义不仅应当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得到实现”。司法机关要积极主动回应网络反腐舆情,主动增强司法活动的说理性,让案件当事人体验到司法公正就在身边。参考文献:

[1]华润集团董事长宋林涉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EB/OL].[2014-04-17].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n/2014/0417/c1001-24910511.html

[2]魏永征,傅晨琦.从“表叔局长”落马到“不雅书记”垮台——论网络反腐的功能定位[J].新闻记者,2013(4):10-15.

[3]魏永征.把事实和意见分开——《新闻记者》评点假新闻文章名誉权案一审胜诉的启示[M]//中国传媒业的观察家与思想者.北京:文慧出版社,2013: 374-380.

[4]官建文,高春梅,李黎丹.2012年我国突发公共事件舆情与应对分析[EB/OL].[2013-06-20]. http://yjy.people.com.cn/n/2013/0608/c245083-21791373.html.

[5]刘品新.论侦查的相对性原理[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0-25.

上一篇:台湾旅游资源下一篇:现代体育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