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论据的选择原则(精选3篇)
事实论据的选择原则 篇1
作为议论文三大要素之一的论据, 是论点和论证的基础, 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选择议论文论据的时候如不细心, 中心论点就会难以立足, 这就如同高楼大厦必须有混凝土浇铸的地基和纵横交错的的钢筋支撑, 否则就会像孩子玩的积木, 顷刻间轰然倒塌。因此, 写作议论文要严把论据关。笔者以为选择论据要遵循五项基本原则:
一、典型性
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论据更能雄辩地证明自己的观点, 具有以一当十的作用, 说服力更强。而那些一般性的事例, 往往难以令人置信, 缺乏说服力, 论辩性不强。
在指导《真情》这一作文时, 学生讲了许多事情:父母爱孩子的、孩子孝敬老人的、兄弟情、夫妻情等等, 我都予以肯定。但同时给予指出, 这些材料都符合论点的需要, 但大都不够典型, 说服力不强。我引导学生联系2008年的重大事件, 学生们马上想到汶川地震发生后那一幕幕感人肺腑的人间真情。于是有学生想起了谭千秋。在地震发生的瞬间, 地动山摇, 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任凭瓦砾砸在头上、背上、手上。他咬紧牙关, 弓着身子, 双臂趴在课桌上。桌子下面蜷着4个同学。4个学生获救了, 谭千秋教师却不幸遇难了。谭教师用行动诠释了人间的大爱。这则材料讲的是民族危难时刻的真情大爱, 这里的人之间本没有血浓于水的亲情, 却表现出胜于亲情的大爱。较之那些司空见惯的论据更具有典型性, 更具有说服力。
二、真实性
论点让人相信, 其论据要准确真实, 切忌张冠李戴甚至胡编乱造。不少同学因为材料记忆不准确, 又懒得再去核实, 就凭着记忆作文, 结果把爱迪生发明电灯的事安到了爱因斯坦身上, 把居里夫人淡泊名利拿给孩子玩的奖章说成是金表;甚至还有同学说唐太宗勤于政事, 多次派郑和下西洋……这些没有事实根据可言的论据, 别人一眼就会看出破绽。自然, 文章论证的效果, 也就不言而喻了。因此, 与论据相关的人名、地名、时间、地点及数据等都要确保准确无误。
我在指导学生写《说诚信》一文时, 一位同学写到了毒奶粉事件:截至2008年12月2日, 卫生部称, 毒奶粉事件中死亡的婴儿可能为6人。这份报告还称, 三鹿奶粉及其他多家品牌的问题奶粉已经累计造成约29万儿童尿路系统异常。这些受害者中有5.19万名儿童被送往医院救治, 其中861名儿童还未出院。这则材料中与事件相关数据、范围、程度真实准确, 定能激起读者的心灵上的震撼、感情上的共鸣以及深深的思考。
三、时代性
“文章合为时而作”, 议论文的写作也要紧扣时代脉搏, 洋溢时代气息。但不少学生写议论文离不开一些陈旧的事例, 如一写失败与成功, 就说爱迪生发明灯泡;一写逆境成才, 就写张海迪。这些老掉牙的事例, 使文章没了新鲜感, 少了吸引力。选用论据应紧扣时代, 力求新颖, 选用那些令读者眼睛一亮, 怦然心动的新材料, 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指导《让节俭之花开遍神州》时, 学生讨论热烈, 一个学生的发言赢得大家的一致赞赏:2008年12月13日, 温家宝总理率团赴日本福冈出席中日韩首脑会议。早上8点起飞, 晚上12点返回北京。期间, 温总理逗留了10个多小时, 出席了7场活动, 发表了4份联合声明和文件……为了节省开支, 温总理没有在酒店订休息房间。总理厉行节约的作风感动了全国人民。总理节俭, 彰显一种精神, 引领一种风气, 倡导一种作风。用此材料来证明论点, 可谓恰到好处。它以鲜明的时代特色, 较之鲁迅先生的旧被褥、朱老总的补丁布鞋、周总理的睡衣等这些家喻户晓的名人事例更具说服力。
四、概括性
议论文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说理性文章。作为论据的故事情节叙述不应太细, 而要具有概括性。几百字甚至上千字的材料, 应该凝练成几十个或百字以内为宜。对于那些众所周知的论据可以像写新闻导语那样一言概之。
如指导学生写作《找准位置》一文时, 有位学生写了这样精彩的一段:“找准位置, 是张骞出行的驼铃阵阵, 是苏武牧羊的忠诚刚烈, 是昭君出塞的黄沙漫漫, 是卫青迎向大漠的旌旗猎猎, 是岳飞仰天长啸的壮怀激烈, 是郑和七下西洋的浪花飞舞与雄心勃勃……找准位置, 不能让迷雾遮住双眼, 不能任狂风吹散信念……即使我们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即使我们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怀抱, 我们也要依然坚强地擦亮双眼, 寻找生命的契机, 等待机遇的光临。”
这种概括列举事例的做法, 既简明扼要, 节省笔墨, 又组成排比, 气势如虹, 能使立论大气磅礴, 无懈可击;反驳则如摧枯拉朽, 势不可当。
五、全面性
写作议论文时, 为了论证论点, 论据通常需要多个。有时可能还需要一组同类事实论据。因此, 选择论据需要考虑覆盖面。论据如果偏于一隅, 阐述的道理难免片面, 说服力自然减弱。选择论据应该兼顾古今中外, 涵盖工农商学, 从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国家、职业、学科领域去选择, 这样才能避免出现以偏概全的缺陷。
在指导写作《心灵的选择》时, 我向学生提供这样一组论据:
毕加索选择了创作, 饿着肚子画成了《烫衣妇》;鲁迅选择了文学, 便把刀和枪毫不留情地投向茫茫的黑夜;李素丽选择了乘客, 才会“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站”;王伟选择了国家, 把身影留在了永恒的蓝天;许真惠选择了亲情, 把三个弟妹拉扯成了博士生;汪洋湖选择了党性和人民群众, “勤政为民”成了他一生恪守的座右铭;李向群选择了奉献, 才会二十年如一日忠于职守。这段材料中的人物有画家、文学家、售票员、军人、领导干部等各种人物身份, 同时又能兼顾时代和地域, 能从不同角度诠释“心灵的选择”这一内涵, 从而更有力地论证自己的论点。
写作议论文必须使学生掌握运用论据、论点、论证三大要素的技巧, 这对写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写作中, 选择论据的时候必须细心, 中心论点要能立足, 论证要有说服力, 结论要使人信服, 如能做到这些, 就不难写好议论文。
如何准确运用事实论据 篇2
一、叙述事例要概括,要有侧重。
议论文中的记叙要求具有针对性和概括性,有的学生因不会围绕论据展开分析论述,就“理不够、例来凑”,为把字数凑足,便不吝笔墨地叙写事例,不管所叙内容能不能为证明观点服务,更不懂得删掉与论点无关的细节。议论是为了“以理服人”, 所以议论中的叙述应为证明观点服务,语言要精炼、概括。
如证明“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一论点,文章 《诺贝尔》 中关于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过程有详细叙述,我们不能因为材料合适,就照抄全搬,而是要围绕论点,合理压缩剪裁、大胆取舍。因此可以将故事概括为:
化学家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四年里做了数百次实验,换来的却只是数百次的失败。但他毫不气馁,不断地更换原料,改进方法,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发明了威力巨大的炸药。
二、叙述要有定向性。
定向转述,不是把人物原来的经历和事件经过照抄照搬,而是服从议论需要的再创作。为了观点的需要, 定向转述要选择恰当的角度或口径, 转述有关事件,为议论提供依据,使叙述的材料与观点一致起来。定向转述关键在定向上,同一个材料,服从于不同的议论观点就有不同的方向、 角度的转述,就有不同的论证效果。
如 《水浒传》 中“林冲棒打洪教头”的片段,原文是1400多字的故事。作为小说,作者抓住人物语言、 动作、神态等方面的人物个性特点, 来刻画林冲“忍”的性格和“武艺高强”的人物形象。为服从议论的需要,则有不同方向的转述。
1定向转述示例
如茅盾的 《谈 〈水浒〉 的人物和结构》 中,为了证明 《水浒》 故事发展的“前后勾联”“摇曳多姿”“错综而富于变化”的特点,茅盾这样定向转述:“要说比武了,却又不比, 先吃酒,当真开始比武了,却又半真 (洪教头方面) 半假 (林冲方面),于是柴进使银子叫解差开枷,又用大锭银作注,最后是真比,只百余字就结束了。”
茅盾只用了70来字就转述了这个比武的故事,抓住故事发展的三个波折点:不比、假比、真比,这样的定向转述 有力地证 明了 “ 摇曳多姿 ” “错综而富于变化”的观点。
2定向转述示例
毛泽东在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中,为了论证“战略退却”是 “为了保存实力,待机破敌,而采取的一个有计划的战略步骤”的观点, 也援引了林冲与洪教头比武的故事。 他是这样定向转述的:“《水浒传》 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 连唤几个‘来’‘来’‘来’,结果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
毛泽东用了不足50个字定向转述了这个 故事 , 紧扣 “ 退让 ”, 突出 “退让 ” 后的胜利 , 有力地论 证了“战略退却”的必要性。
通过有指向性、针对性的叙述, 可以使论据有的放矢地为主题服务, 有力地证明观点,从而使中心突出、 观点鲜明。
三、围绕论据要合理分析。
如果写作中只是把事例罗列出 来,而不能结合论点将事实论据中的精髓内涵挖掘出来,使得事例总是游离于主题之外,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那就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价值。因此,我们还应从以下两方面加强对事例的分析论述。
1.抓住根本,紧扣材料。
习作中一旦按照论点所限制的要素完成有侧重的叙述之后,恰当的分析论述就显得格外重要。有的同学在写完事例之后,马上就会写到“没有 ……就没有……”“就是因为……才有……”“这就是……的作用”,这是典型的不分析事例只下结论的表现。要克服这一弊端,就必须针对事例,认真分析其人其事的来龙去脉、 前因后果,以使主题与事例之间相互照应。另外,一旦确定要用事例证明什么,就要围绕其根本来展开议论, 决不能拖泥带水。如在分析“秦朝的灭亡是由于施行暴政”时,只应侧重秦朝施行暴政的内容,至于“秦朝如何崛起,百姓力量如何强大”等内容就可完全忽略。
2.一分为二,辩证分析。
习作中有些学生由于个人见解认识的局限性,有时分析问题总是显得片面、用绝对的眼光,或一味肯定或全盘否定,而忽略其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状态,结果使所选事例缺乏说服力。我们必须牢记,针对事例要考虑到其具体的条件,并通过一定的语言加以表现,为自己的观点留一定的余地。
事实论据的选择原则 篇3
选据, 贵在真实典型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因为事实本身有很强的说服力。事实论据有两个基本要求, 一是真实, 二是典型。所谓真实, 就是要求论据真实可靠, 不是道听途说, 不是胡编乱造而来的;而典型, 就是要尽可能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有说服力的论据。如下面的一个作文片段:
做人应该勇于担当。人生在世, 总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总会有许许多多的责任要承担。很难想象, 面对危情, 人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这个社会会是怎样的冷冰冰?而在今天, 长江大学的学生毅然担当起了救落水小男孩的责任, 他们是多么难能可贵。他们向世人展示了什么是大义, 什么叫责任, 什么叫担当。勇于担当, 减少的不仅仅是遗憾, 增多的不仅仅是坦然, 而是因担当而焕发的光芒, 这光芒让世人明白:勇于担当, 社会会更美好……
在这段文字中, 作者选取了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的学生抢救落水儿童这个事例, 这个例证不仅真实而且新颖, 不属于老生常谈一类的论据, 具有典型意义, 读后让读者耳目一新。
真实典型的论据从何而来?关键是要注重平时积累, 做生活的有心人, 充实“源头活水”。“心中有论据, 作文才不慌。”语文课本和读本是我们获取论据最直接的途径。清静无为的庄子, 归隐田园的陶渊明, 心忧天下的杜甫……这一位位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都可以成为我们笔下的论据, 社会上的热点时事也应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如果有论证的必要, 我们就可以从中选取典型的例证。
有了材料, 还要善于筛选辨析。有不少材料, 看起来能够用来论证同一观点, 可细细思考, 发现它们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彼此之间其实还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 必须对掌握的材料精心筛选细心辨析, 区别不同材料所蕴含要旨的细微差异。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选出真实典型的论据。
叙据, 贵在精当贴切
选好恰当的材料后, 还要对材料进行适当的剪裁。剪裁的原则是:根据论证论点的需要截取材料, 突出论证论点的有关内容, 摒弃无用的材料。一则材料可以证明的观点并不是惟一的, 而是多元的。我们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地把熟知的人物的事迹都罗列出来, 只要选取其中与中心论点有关联的材料即可。在剪裁时, 首先要找准材料与论点的契合点, 然后通过合理想象和扩充来强化并突出这个契合点, 从而有力地证明论点。还有就是对材料中无关的内容大胆舍弃, 这样才能符合精当贴切的要求。
如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后, 我们可用曹刿和他同乡对话的材料作论据来证明“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个论点:
“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人人应该关心国家大事, 积极参政议政, 发挥主人翁的精神。我们不能像春秋时代那个曹刿的同乡, 面临国家遭受侵犯, 却说什么“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的话。如果抱着让少数人去“忧天下”而自己“何必去参与”的思想来对待当前的改革开放, 那就丢失了自己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资格了。
这段话中, 作者截取文中的部分材料, 通过合理的对比来扩充内容, 突出所要证明的论点, 这则论据使用得就很精当贴切。
议论文的主要任务是讲道理, 要把道理阐释得深刻透彻, 令人信服。文章里叙述事实论据, 不是为叙述而叙述, 而是为议论而叙述, 是为论证观点服务的, 因此, 叙例的篇幅宜少而精, 概括性宜强。
例如2004年以“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的高考优秀作文《给“从谏如流”上把锁》中的一段举例论述就极精练概括:
商纣王自高自大, 一意孤行, 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唐太宗虚心纳下, 开创“贞观盛世”;楚怀王闭目塞听, 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 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 门庭若市, 赢得诸侯朝拜。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从谏如流”势在必行……
可见, 在叙述事实论据时, 我们要学会用概括性的语言来表达。
议据, 贵在深刻中肯
议论文不能堆砌事实论据。一些学生的作文存在“以例代证”的现象, 这样的议论文是不符合要求的。如果不对论据进行评析, 思想认识往往停留在表象上, 是肤浅苍白的。只有通过评析, 才能使论点和论据相互渗透、交融。如何才能做到议据深刻中肯呢?
1. 靠船下篙
评析论据时, 一要紧扣材料, 二要紧扣论点, 要靠船下篙。我们不能在写作的过程中信马由缰, 与文章的中心论点渐行渐远, 那样只会“下笔千言, 离题万里”。
请看2008年广东高考作文《不要轻易说不》的片段:
当翁帆选择了杨振宁, 多少人轻易地说“不”;当万科老总王石为赈灾捐款数额不大之时, 多少人轻易地说“不”;当范美忠老师说出地震时自己先跑, 未救学生时, 多少人轻易地说“不”。可是有谁规定, 28岁不能嫁给82岁?有谁规定, 自愿捐款, 数额必须达到一个定量?有谁规定, 教师不能懦弱胆怯害怕死亡, 而必须成为舍生忘死的英雄?我们羡慕郎情妾意, 可是忘年之爱也未为不可;我们尊敬慈善大义, 可是捐款也该以自愿为前提;我们崇敬救人英雄, 可是救己的凡人也不算可耻。我们可以对他们说“不”, 但请不要轻易地说“不”。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表达自我, 你再冷静想一想, 再决定, 是“可以”还是“不”……
这个片段作者先用了一组排比举了三个例证, 然后又用一组反问提出质疑, 接着再用一组转折句表明了作者的宽容, 而每一句话都始终扣住中心论点:不要轻易说“不”。各个事例内部都有与中心论点相照应的词句, 叙述完事例后就紧扣论点理性分析所举事例。只有这样丝丝入扣地边叙边议, 文章才能逻辑严密、叙议交融, 因而也就达到了深刻、中肯的要求。
2. 揭示本质
评析论据时要善于“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要透过现象深入思考, 对现象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加工, 发掘出寓于事物之中的本质来。剥去一层, 讲出至理。
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应该立意深邃, “发人所未发”。别人只看到表面现象, 你却看到了隐藏在深层的本质;别人只能“知其然”, 你却能“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使文章更深刻中肯。
如2005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中的片段:
德国总理勃兰特, 20世纪70年代访问波兰时, 虔诚地跪在被纳粹分子杀害的人的墓碑前。德国人在60年里不断地反思, 不停地纪念, 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
这一跪, 不仅显示了德国人民对自己所犯下的罪行的忏悔, 也跪出了勃兰特高尚的人格魅力。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 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 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这段话, 通过对勃兰特的高度评价, 把事例和所要证明的观点紧紧联系起来, 揭示了勃兰特这一行为的本质意义, 评析论据时做到了材料和观点的统一, 从而使文章的思想得到升华。在论证的过程中, 揭示论据的本质属性, 使论据产生强大的力量, 从而有力地证明所要论述的观点, 这样, 写出来的议论文才深刻中肯, 才有辩驳力和感染力。
3. 辩证说理
一篇好的议论文, 绝不能宣传片面的、孤立的、绝对化的观点, “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只看一点不及其余, 片面地看问题是不全面的。我们要用辩证分析法说理, 即对所叙事例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方法进行剖析, 既使说理全面而不偏颇, 又为论点成立提供更为牢固可靠的支撑。
如“一目十行”常常是人们批评的一种读书方法, 意在说明一些人读书快速、粗疏, 这种读书方法显然是不好的。但一学生反其道而论, 否定了对“一目十行”的否定。他认为:“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一目十行’, 因为读书不但要深刻理解, 还要求能有较多的读书量。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里, 学到更多的知识, 这就需要我们能学会‘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方式。”
【事实论据的选择原则】推荐阅读:
“逆境出人才”的道理论据跟事实论据09-21
事实论据08-25
念好议论文事实论据「三字经」07-11
论据的选择与运用一11-12
第六周作文 论据的选择与使用12-21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教案07-28
高中议论文论据素材:选择11-28
无需证明的事实07-17
付出获得成功的论据12-01
刚正的议论文论据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