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论据

2024-08-25

事实论据(共5篇)

事实论据 篇1

在写作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围绕论点列举了一定的论据,却因为不能合理地组织语言、叙述材料,使之不能充分发挥证明观点的作用,进而削弱文章的说服力。本文就如何恰当地使用论据提出一些切实可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期能为学生准确使用论据充分证明观点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一、叙述事例要概括,要有侧重。

议论文中的记叙要求具有针对性和概括性,有的学生因不会围绕论据展开分析论述,就“理不够、例来凑”,为把字数凑足,便不吝笔墨地叙写事例,不管所叙内容能不能为证明观点服务,更不懂得删掉与论点无关的细节。议论是为了“以理服人”, 所以议论中的叙述应为证明观点服务,语言要精炼、概括。

如证明“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一论点,文章 《诺贝尔》 中关于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过程有详细叙述,我们不能因为材料合适,就照抄全搬,而是要围绕论点,合理压缩剪裁、大胆取舍。因此可以将故事概括为:

化学家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四年里做了数百次实验,换来的却只是数百次的失败。但他毫不气馁,不断地更换原料,改进方法,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发明了威力巨大的炸药。

二、叙述要有定向性。

定向转述,不是把人物原来的经历和事件经过照抄照搬,而是服从议论需要的再创作。为了观点的需要, 定向转述要选择恰当的角度或口径, 转述有关事件,为议论提供依据,使叙述的材料与观点一致起来。定向转述关键在定向上,同一个材料,服从于不同的议论观点就有不同的方向、 角度的转述,就有不同的论证效果。

如 《水浒传》 中“林冲棒打洪教头”的片段,原文是1400多字的故事。作为小说,作者抓住人物语言、 动作、神态等方面的人物个性特点, 来刻画林冲“忍”的性格和“武艺高强”的人物形象。为服从议论的需要,则有不同方向的转述。

1定向转述示例

如茅盾的 《谈 〈水浒〉 的人物和结构》 中,为了证明 《水浒》 故事发展的“前后勾联”“摇曳多姿”“错综而富于变化”的特点,茅盾这样定向转述:“要说比武了,却又不比, 先吃酒,当真开始比武了,却又半真 (洪教头方面) 半假 (林冲方面),于是柴进使银子叫解差开枷,又用大锭银作注,最后是真比,只百余字就结束了。”

茅盾只用了70来字就转述了这个比武的故事,抓住故事发展的三个波折点:不比、假比、真比,这样的定向转述 有力地证 明了 “ 摇曳多姿 ” “错综而富于变化”的观点。

2定向转述示例

毛泽东在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中,为了论证“战略退却”是 “为了保存实力,待机破敌,而采取的一个有计划的战略步骤”的观点, 也援引了林冲与洪教头比武的故事。 他是这样定向转述的:“《水浒传》 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 连唤几个‘来’‘来’‘来’,结果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

毛泽东用了不足50个字定向转述了这个 故事 , 紧扣 “ 退让 ”, 突出 “退让 ” 后的胜利 , 有力地论 证了“战略退却”的必要性。

通过有指向性、针对性的叙述, 可以使论据有的放矢地为主题服务, 有力地证明观点,从而使中心突出、 观点鲜明。

三、围绕论据要合理分析。

如果写作中只是把事例罗列出 来,而不能结合论点将事实论据中的精髓内涵挖掘出来,使得事例总是游离于主题之外,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那就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价值。因此,我们还应从以下两方面加强对事例的分析论述。

1.抓住根本,紧扣材料。

习作中一旦按照论点所限制的要素完成有侧重的叙述之后,恰当的分析论述就显得格外重要。有的同学在写完事例之后,马上就会写到“没有 ……就没有……”“就是因为……才有……”“这就是……的作用”,这是典型的不分析事例只下结论的表现。要克服这一弊端,就必须针对事例,认真分析其人其事的来龙去脉、 前因后果,以使主题与事例之间相互照应。另外,一旦确定要用事例证明什么,就要围绕其根本来展开议论, 决不能拖泥带水。如在分析“秦朝的灭亡是由于施行暴政”时,只应侧重秦朝施行暴政的内容,至于“秦朝如何崛起,百姓力量如何强大”等内容就可完全忽略。

2.一分为二,辩证分析。

习作中有些学生由于个人见解认识的局限性,有时分析问题总是显得片面、用绝对的眼光,或一味肯定或全盘否定,而忽略其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状态,结果使所选事例缺乏说服力。我们必须牢记,针对事例要考虑到其具体的条件,并通过一定的语言加以表现,为自己的观点留一定的余地。

综上所述,在议论文写作中,只有正确处理好叙述和分析论述的关系,充分发挥好论据服务于论点的支撑作用,才能使文章取得以事说理、 以理服人的效果。

事实论据 篇2

课题:事实还需雄辩

——学会结合事例分析说理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分析事实论据的方法

2、通过练习培养议论、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掌握分析事实论据的方法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循序渐进的能力提高,激发成就感,体会学有所得的喜悦与自我价值

一.因果分析法

论点:自立自强

例①: 一支箭直射而出,超越了冲向长空的老鹰。回望身后的老鹰,箭得意洋洋。可好景不长,箭飞了一阵径直向下栽去,跌落到了地面,而老鹰依然在天际翱翔。

因果分析法

含义: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事例的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

学生练笔:运用因果法分析事例

(论点:自立自强)

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11岁时就经历重大家庭变故,稚嫩的肩膀承担起生活的重负。从读高中开始,他把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带在身边,靠做小生意和打零工来维持生活,直到背着妹妹上大学。

•参考示例:洪战辉为什么赢得大家的赞扬,成为感动中国的人物?他努力拼搏,用

双手撑起自己和妹妹的一片天。因为自立自强,他感动了万千国人;因为自立自强,他收获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例②:欧立希为了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试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试验了六百零六次,才获得成功,制出了以试验次数命名的新药“六0六”。

假如欧立希仅仅实验一次,失败后就撒手不干了,新药当然不会问世。即使他实验了605次,失败了以后不再坚持,也绝不可能有新药的制成;正是因为他坚持到了最后,才获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可以说,坚持就是胜利。

假设分析法

含义:假设相反情形及结果,与原事例进行比

较,通过这种比较来论证论点的成立。

进行假设性的分析,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进行假设性的分析,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你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你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你举的例子是反面的,你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

学生练笔:运用假设法分析事例

(论点:立志)

王羲之从小就立志要做书法家,他九岁就开始练字,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从不间断。他在绍兴兰亭的一个水池边练字,池水都被他洗笔砚染黑了,最终练就一手俊秀飘逸的字体,千百年来被人们奉为瑰宝。

参考示例:假如王羲之根本没有想

过要当什么书法家,只是平庸过日

子,那他绝不可能有这么坚强的意

志去练字。那么,王羲之其人也不

为我们后人所知。由此可见,立志

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呀!

例③:曹雪芹悼红轩中踏实地批阅十载成就千古奇书;齐白石老人印章的遒劲功底是从前不分昼夜踏实地千刻万磨练就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背后有达芬奇幼时踏实画鸡蛋的刻苦„„总之,大凡拥有极高艺术造诣的人,其出神入化的表现力皆来自于踏实的功底。因此,可以说,艺术殿堂精美的纹饰是用踏实雕刻成的。

归纳分析法

含义:列举多个典型论据之后,归纳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扣在要证明的论点 上。学生练笔:运用归纳法分析事例

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出身贫寒;心怀天下的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19世纪人类杰出的艺术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靠着弟弟接济;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到处漂泊„„

参考示例:这些历史名人都饱受贫的困扰,也正是幼时的贫困激发了他们的斗志,使他们更积极去改变现状,最终成就别样人生。由此看来,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贫穷的信心和斗志。穷则思变,就要奋发图强,越是贫困越激励人奋发上进,这何尝又不是一笔财富呢?

综合练习:请选用以上任意一种方法评析事例

[论点:学习借鉴会助你成功,但一味模仿则必然导致失败。]

燕国寿陵的一少年觉得赵人走路的姿势好看,便远行到邯郸来学步。但他盲目模仿,既学不到好步伐,还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步伐,落得最后只得爬回燕国的下场。

东施羡慕西施的美丽,觉得她举手投足尽态极妍,连捂胸皱眉的神态都惹人怜爱,便学习她的姿态,照搬她的举止动作;可她终究不是西施,她学来的动作不但使原来就不漂亮的自己更难看,更成为了做作的典型。

分析:倘使燕国寿陵的少年能在学步之时,融自己的步伐特点,在借鉴的同时取长补短走出自己的一步,形成独特的步伐特点,可能他就不至于爬回赵国了,说不定还会走出他人推崇的步伐;假若东施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而不是盲目模仿,或许也会成为一种新形式的“美”的代表,使欣赏她的人在她的石榴裙下拜倒。

•分析:倘使燕国寿陵的少年能在学步之时,融自己的步伐特点,在借鉴的同时取

长补短走出自己的一步,形成独特的步伐特点,可能他就不至于爬回赵国了,说不

定还会走出他人推崇的步伐;假若东施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而不

是盲目模仿,或许也会成为一种新形式的“美”的代表,使欣赏她的人在她的石榴裙

下拜倒。

第二课时

例① 观点:人性的光辉与黯淡

汶川大地震,展现了人性的美丽光辉,也折射出极少数人人性的黯淡。在南京,一位衣衫褴褛的乞讨老人在捐出5元钱后,又找遍身上乞讨来的零钱到银行兑换了一张百元现钞,放进了募捐箱。与之相反的是,有极少数人,哄抢救灾物资,甚至将其作为商品高价出售;有些人利欲熏心,居然盗卖受灾婴儿„„一个靠乞讨为生的老人,当废墟下的生命更需要帮助时,他把赖以生存的105元全数捐出,人性的善良在这一刻闪烁出最明亮的光芒。而这极少数人,他们把利益建立在别人的生命之上,他们丑陋的人性践踏了人类的良知,势必受到谴责。

正反对比分析法

含义:根据论点,选择正反事例,并对事例进行正反比照分析,再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思路:正反事例—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关键:围绕事例进行对比,在正反对比中张彰显观点。

正反对比有两种情况:一是摆出一正一反两个例子,同时还要对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照分析。

一是只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里面含有正反两种因素,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性分析,重在分析,不是例子。

学生试笔:运用正反对比法分析事例

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了“贞观盛世”;

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落得个客死他乡的结果;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真的是“从谏如流”势在必行!(《论“从谏如流”》片段)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②:论点:看待问题要全面客观,更不可以己之长攻人之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哲学家乘渔夫的船过河,他嘲笑渔夫不懂数学失去三分之一的生命,不懂哲学又失去一半的生命。风浪来,船即将沉没,渔夫说,你不会游泳,全部的生命将没有了。在这故事中,哲学家确实知识渊博,他懂数学又精通哲学,这是他的长处。而渔夫呢,这类知识贫乏,对数学、哲学一窍不通,这是他的短处。但是,哲学家虽有长处,也有短处,而且他的短处恰恰是渔夫的长处。哲学家没有全面地看问题,片面地用自已的长处来攻击他人的短处,其结果自然被渔夫反唇相讥。

比较分析法

含义:将所举两个事例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分析,能够透过表象,指出实质。

(总结)面对同一个话题,总能找到正、反两方面的人物素材,运用对比手法将这两种人物放在一起做一个深入的比较,优与劣、好与坏、美与丑自然会更加鲜明突出。这种方法可以广泛运用于各种文章的写作中。

学生试笔:运用比较法分析事例

(论点:个人的品质和心理决定成败)

2000年奥运会上,面对枪靶,44岁“高龄”的王义夫在最后关头显示出过人的老练,终于用金牌洗雪了亚特兰大奥运会的遗憾。而英国网球运动员亨曼虽然一直保持在世界一流选手的行列之中,但从未拿过一项大满贯赛事冠军。同样是一流高手,结果却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是个人的品质和心理起了关键的作用。参考分析:王义夫因为有了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镇定,所以在一枪

失准的情况下,能快速调整心态,重振旗鼓,在下面的几次射击中

打出最好的成绩,赢得了金牌。而英国网球运动员亨曼却因为往往

在最后关头丧失了意志力,结果惨败连连,留下了太多的遗憾。

练习:根据论点,结合论据运用这两节课所学的方法进行分析说理。(用两种以上的方法)论 点:顽强的意志成就人生巅峰

论 据:★贝多芬28岁那年得了耳病,从此再也听不清任何声音。但是他没有向命运屈服,凭着顽强的意志与病魔斗争,终在逝世前写成了一生中最著名最富有战斗力的作品《第九交响曲》。

★爱得蒙一名登山爱好者,他一生的最大的愿望就是要征服珠穆朗玛峰。他连续三次尝试登

峰,却因伤病告终;但他没有气馁,在第四次终于登上了世界之巅。

★松之上明为了设计出高性能的软件,将自己关在屋里,每天工作18个小时以上,饿了就吃一包方便面,最终,他用3个月时间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当他出来时,连母亲也认不出来这个满脸胡子的儿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论述类的文章发表你的见解,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高中议论文事实论据的合理性 篇3

所谓事实论据的合理性,就是说所选事例能够围绕立意中心去证明论点。因为有的事例内涵丰富,运用时需要仔细斟酌。同时,即使是同一件事,其成因也是多方面的,如果把握不好其中诸多因素的细微差异,就会打“擦边球”,造成论据和论点的脱节。因此,只有事例主旨和论点相吻合,才能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

而在现实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把握不准事例的合理性,虽然审题立意符合材料,所选事例也很典型突出,但却没有把握好事例和立意的角度,造成了作文分值的不高。对于材料作文而言,同一题目,同一题材,往往因为写作者所选角度不同,其论题、中心论点或主题思想也大相径庭,文章的社会效果高低也不同。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虽然讲的是从不同角度观看庐山的效果差异很大,但对作文来讲,道理也是相同的。

造成论据不符合合理性原则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缺乏足够的辨析能力,看不清材料与观点或者主题之间是否有联系,有的学生习作论据和观点简直是南辕北辙,没有丁点联系,用了自然不合理性;二是滥用材料,不懂得取舍,错误地认为论据越多越好,叙述材料越详细越好,结果造成写半天论据和论点符合不上。

例1,李时珍为了能写出一本科学的药物学著作,从青年时代起,就遍访名医,远涉深山旷野,经历了无数艰辛,甚至在亲尝百草的过程中中毒,但这些并没有中断他的研究工作,经历了27年的漫长时间,“东方药学巨典”——《本草纲目》终于诞生了。这一年,李时珍已经是61岁的老人了。

分析:论点是“立志高远”,因此在叙述材料时应该侧重写李时珍从小救死扶伤的志向以及重新编写《本草纲目》的决心。

修改:李时珍出生在行医世家,看到父亲救死扶伤,年幼的李时珍立下了为穷人治病的志向。尽管当时行医为人鄙视,他的志向不受父亲支持,但是李时珍毫不动摇,发奋学习医学知识,二十二岁就开始给人看病。当发现药书有不少致命的错误后,年轻的李时珍更立下志向,决心重新编写科学的药物著作。经过二十七年的研究,“东方药学巨典”——《本草纲目》终于诞生了。

例2,勤能补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刻苦勤奋,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成绩,达到理想的彼岸,事实不也正是如此吗?大发明家爱迪生为了寻找一种能作为灯丝的材质,经常夜以继日地工作,进行了上千次的实验,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后,他仍然锲而不舍地探索,终于发现了能使灯泡持续发光的物质——钨丝。

分析:要证明“勤能补拙”,在叙述论据材料时必须针对三个要素:“拙”“勤”“勤补拙”并取得成功。虽然这篇习作也提到了爱迪生的勤奋,但是却没有提到他的“拙”,所以不能很好地证明论点。

修改:姚明作为世界体坛冉冉升起的明星,已经是全世界年轻人的偶像。与其他NBA球员相比,姚明身体条件偏差,在弹跳、肌肉方面根本没法和黑人相比,但姚明相信勤能补拙。每次训练前,姚明都要自己先练上两个小时的体能。负责给他洗衣服的师傅说:“姚明训练可真辛苦,大冬天也出那么多汗,鞋子里倒得出水来。”

由此可以总结出,运用事实论据进行论证,在叙述事例时要高度概括,简明扼要,一定要紧扣中心论点,体现事例与论点之间的联系,舍弃与论点无关的内容,千万不能面面俱到。

让事实论据发挥最大效力 篇4

一、裁剪得当, 有的放矢

一个事实材料不可能是单一的信息体, 它是诸多信息的集合, 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不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 从而切合不同立意的议论文。但有些同学在选用事实论据时习惯于照搬照抄, 材料以原生态的形式呈现于文章中, 结果枝蔓丛生, 无法和议论文的主题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 也就不具备说服力。因此, 在具体写作中, 我们要以立意为尺子去丈量剪裁事实材料, 使之合乎行文要求, 以实现最大的效力。

我们来看以下事实材料:

邱吉尔的演讲功力令世人折服, 其演讲的措辞、语调和手势中透出非凡的勇气和力量。二战中最困难的时期, 英国军民的精神支柱几乎就是邱吉尔每天的广播讲话。可是有谁知道, 邱吉尔青年时期特别害羞, 一讲话就脸红, 期期艾艾。当他确定了自己的远大目标和抱负后, 决心克服这个缺点。通过努力训练, 几年后他便风度翩翩、语惊四座了。

当这则材料要成为“人不是天生便是优秀的, 努力是通向成功的阶梯”这一论点的论据时, 我们可以将它裁剪为:

邱吉尔在演讲时无论是措辞、语调还是手势, 都透出非凡的勇气和力量, 但也许大家不知道, 他在青年时期特别害羞, 一讲话就脸红, 期期艾艾。那是什么使他从一个羞涩的人变成一位风度翩翩、语惊四座的政治家呢?这离不开他坚持不懈的努力, 离不开他连续几年的刻苦训练。

当这则材料要成为“远大目标和抱负是成功的动力”的论据时, 我们则可以将其剪裁为:

有一个人在青年时期特别害羞, 一讲话就脸红, 期期艾艾, 但他在确定了自己的远大目标和抱负后, 便决心克服这个缺点, 为自己前进道路扫清障碍, 后来这个人成为了风度翩翩、语惊四座的政治家, 他就是大家都熟悉的邱吉尔。

当这则材料要成为“语言的力量”的论据时, 我们则可以这样写:

邱吉尔在演讲时无论是措辞还是语调都透出非凡的勇气和力量。二战时期, 英国军民每天都要面对德军的轰炸, 在这最困难的时期, 英国首相邱吉尔每天的广播讲话, 便成为了英国军民的精神支柱。

通过这样剪裁, 我们就可以有效地删除一些与立意无关的信息, 有的放矢地为文章主题服务, 有力地证明观点, 使中心突出而鲜明。

二、构建得体, 境域开阔

对于一篇充实的议论文而言, 事实论据是不可或缺的构建材料, 但是在构建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堆砌事实论据, 而不讲求一定的方法技巧, 则可能使文章出现“材料单一, 枯躁无味, 偏狭不周, 漏洞百出”的硬伤。因此, 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材料的特点, 如从时间上分, 有古代事例, 也有近现代、当代事例, 从地域上分, 有本国的事例, 也有外国的事例, 从性质上分, 有正面的事例, 也有反面的事例, 从范围上分, 有点上的事例, 也有面上的事例;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以上区分的基础上进行灵活的组织, 或做到古今结合, 或做到中外并举, 或做到正反相映, 或做到点面互补。

古今结合如:

诸葛亮谨记刘备遗言, 尽心辅佐刘禅, 尽管敌强我弱, 却义无反顾地六出祁山, 病故于阵前。他本可以弃政治、弃诺言而去, 在山林中逍遥, 然而, 道德告诉他, 只有“鞠躬尽瘁”, 方能闪耀于历史长河之中。而现代的一名公交车司机, 黄志全, 也在用生命实践着道德, 在心脏病复发之时, 他忍着剧痛, 刹车、靠边、打开车门。车安全了, 乘客安全了, 行人安全了。

中外并举如:

马克思如果不用他毕生的精力矢志不渝地追求, 大英博物馆地板上那两个深陷的脚印又怎能引导通向人类解放的道路?刘翔如果不用矫健的双腿奋力地奔跑, 又怎能实现他为亚洲赢得第一枚短跑金牌的价值?

正反相映如: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文天祥和郑思宁死不屈的气节既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又取得了别人的推崇, 终于名垂青史。“量中华之物力, 结与国之欢心”, 厚颜无耻的慈禧竟然为了一己之欲而不惜放弃个人与国家的尊严, 倾全国之财物去讨好各帝国, 所以留下骂名这就不足为怪了。

点面互补如:

古有晏子使楚, 楚国刻意刁难, 开条小门, 让晏子钻。晏子据理力争, 说:下等人出使下等国家, 小国开小门。他没有破口大骂, 也没有负气回国, 而是适时弯曲, 据理力争, 用言辞维护了自己的人格与祖国的尊严。韩信胯下之辱, 张良为老人拾履, 勾践卧薪尝胆, 刘备三顾茅庐, 他们能屈能伸, 屈为积蓄力量, 伸为博取人格尊严。

这些事例各有侧重, 但相互交织, 形成强有力的组合拳:古今结合, 以时间为线纵向探究, 中外并举, 以空间为轴呈现广阔现实;正反相映则造成落差, 让美者更美, 丑者更丑;点面互补则把定点挖掘和横向拓展, 把详与略、深与广结合起来了。这样, 事实论据既丰富多彩, 又互为依托, 从而增强了议论文的说服力。

三、分析得法, 挖掘深入

如果事实论据是“肉”, 那么分析议论是“灵”, 有肉无灵, 肉身则是一具僵化无趣的躯壳。许多同学在使用论据时, 只知道罗列事例, 像开中药铺一样, 左一个事例, 右一个事例, 不能说数量不多, 但每一个事例都是蜻蜓点水, 泛泛而谈, 那么便无法将事实论据中的精神内涵彻底挖掘出来, 使得事例游离于主题之外, 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

大家可以来看这一段文字:

我们以理想作尺, 量出一个人抱负的长短。珠穆朗玛峰, 高入云端, 巍峨的山势让许多青壮年都望而止步, 而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 却完成了这一壮举。是什么让她能够克服重重困难, 完成年青人都很难完成的事情呢?是心中的那份理想。

这里选取了一位老太太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事例来说明理想的作用, 作者所选的这个事例非常典型、新颖, 但是读完之后, 我们不禁产生一个疑问, 为什么是理想促使老太太完成了这一项工作呢?再深入思考, 我们就可以发现, 作者选用事例之后就直接把理想的大帽子扣在事例的头上了, 而没有以仔细深入分析, 在事例与主题之间搭就一座桥梁, 从而使得事例是事例, 主题是主题, 事例自然就不能很好地为主题服务了。因此这一段文字可以通过增加分析的方法, 诠释其内在的意蕴:

我们以理想作尺, 量出一个人抱负的长短。珠穆朗玛峰, 高入云端, 巍峨的山势让许多青壮年都望而止步, 而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 却完成了这一壮举。有人说, 青年人比老年人更有价值, 他们身体强壮, 精力旺盛, 时间充裕, 可是没有理想的支撑, 再大的价值也只石中紧裹的美玉。谁说“我已老矣, 这只能是青年人才能完成?”只要心中有理想, 只要将理想付诸于行动, 就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就能让价值升值。

那么对于事例, 我们如何来分析呢?第一, 紧扣材料, 切忌泛泛而谈。许多同学写完事例之后, 马上就会写到“没有……就没有……”, “就是因为……, 才有……”, “这就是……的作用”, 这是典型的不分析事例, 只下结论的表现。要克服这一毛病, 我们要针对事例, 分析其人其事的特点、来龙去脉, 或前因后果, 以使得主题与事例之间相互照应。第二, 把握根本, 忽略细枝末节。有位同学在写“秦朝的灭亡是由于实行暴政”时, 大议特议秦国是如何凭借实力最终灭亡六国统一天下, 天下百姓的力量是如何强大的, 结果关于秦朝实行暴政的内容只是一笔带过。为此, 我们一旦确定事例中我们需要什么, 我们就围绕其根本来议论什么, 绝不拖泥带水。第三, 一分为二, 辩证看待。许多同学在看问题时, 总是用绝对的眼光去对待, 一味肯定, 或一味否定, 而忽略其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状态, 从而使所选事例缺乏说服力。所以, 针对事例要考虑到其具体的条件, 并通过一定语言加以表现, 为自己的观点留有一定的余地。

事实论据 篇5

2、有一次上课时,苏格拉底布置了一道作业,让他的弟子们做一件事,每天把手甩一百下,过一个星期后,他问有多少人现在还坚持做了的,百份之九十的人都坚持做了。一个月后,他又问了,现在只有一半的人了。一年后,他再问了,现在只有一个人坚持下来了,那个人就是柏拉图。

3、司马迁从42岁时开始写《bai史记》,到60岁完成,历时.如果把他20岁后收集史料,实地采访等工作加在一起,这部《史记》花费了他整整40年时间。

4、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趁老师不在屋,他悄悄溜出门去玩。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到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就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愤读书,终于成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并被称为“诗仙”。

上一篇:188℃下一篇:电化学阻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