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化事实

2024-06-16

特征化事实(精选3篇)

特征化事实 篇1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被赋予了多种角色特征,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影响学生生命质量和学习效果的重要推动力量。作为一名基层教师,在审视一位位优秀教师成长路径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优秀教师未必是体制内占有较多成长资源的特级教师,也未必是官方评选的高大上的楷模,中国教育的脊梁在民间,在一线,在千千万万个平凡中默默奉献的教师群体中,他们的优秀之处主要外显为以下十大本质化特征。

一、优秀教师当拥有渊博系统的学识

优秀教师均是爱读书与学习的人,他们善于用自己的慧眼获取最本真的知识与信息,并像要求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一样,先于学生去采撷知识的花蜜,主动反观自我在建构主义理论架构下所教学学科及相关领域的知识与理论空白点,采取参加培训与研修、查阅图文资料、请教专家学者与同行、网络搜索或论坛交流等多种方式方法来系统地完善自己。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清醒地意识到,优秀教师渊博系统的学识,不仅仅是要洞悉本学科的历史发展动态和基本的理论素养,还要如蜜蜂采蜜一样有广泛的阅读涉猎范围,建立与完善自己的教育哲学观点,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做到人文与科学相融,要积极拓展自己知识视野的长度、宽度、高度与深度,葆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究欲望,这样才能对任教学科开展有效的拓展研究,才能真正担当起教书育人的责任。

二、优秀教师当彰显行为世范的言行

自古我们就强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里就特别强调了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需要彰显行为世范的言行,从而做学生的表率。现代意义上的言行不仅仅是彬彬有礼,还包括了做人所秉持的基本的底线,那就是善良谦和的内心、安静从容的行为、职业本分的坚守、遵守规则的自觉、温暖融爱的话语,这些言行能传递正能量,能引领时代之发展,能消弭人性的弱点与道德的缺失,能给学生一种自我规约的范本。需要说明的是,教师首先是人,有其基本的生活需求,也是肉身凡胎。所以,不要给他们太多的道德帽子或是太过高尚到动辄就献身的所谓师德标兵称号。如有的教师患了癌症或是身体不幸残疾后仍然坚守讲台,并被评为了所谓的“优秀教师”,这样的教师并不能真正引领未来,不该成为每位教师明天的样子,他们是被体制内荣誉绑架了的丧失了自我的教师,他们是我们中国教育的悲哀,因为他们自身之力已经难以坚守讲台的情况下,应该基于人活着的基本需求去治疗或是修养,而不该为了做道德标杆而急速地抵达生命的终点。优秀教师应该有基本的人性,他们首先是有着明确的言行标准自我规约的,是靠着自己的努力来赢得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人,是基于对职业本身的认同去履行职责的,绝非是为了迎合某种道德运动而热衷于盲目追风的人,绝非是张口闭口就说是爱生如子的人,而是有自己的文化定力和职业操守的,他们的言行往往对各种流俗、喧嚣、哗众取宠和吵吵闹闹具有自动排斥的功能。

三、优秀教师当锤炼独具个性的风格

优秀教师一定要锤炼出独具个性的风格,这里的风格不仅仅指的是做人的风格高尚,更为重要的则是教育教学中锤炼出不同于他人个性特点的教学风格。世界因为五彩斑斓而美丽,人因为个性不同而显现出不同的风采。心理学家认为个性是一个人的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的总和。在教学工作中,优秀教师往往表现出独具个性的风格 :在课堂上要么幽默风趣,巧妙设疑发问,唤起学生一个个奇妙的问号 ;要么沉稳大方,表现出一种大将风度,用激情征服每个孩子的心 ;要么言语精炼有致,故作糊涂,刺激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而平庸的教师个性特征不明显 :在课堂上要么不厌其烦地我讲你听 ;要么,将教学内容引向漫无边际,抓不住重点 ;要么不愤不悱,在平平淡淡中熬过40分钟。听前者讲课,总使人感到意味隽永,回味无穷。听后者讲课,如同嚼蜡般索然无味。由此可见,新课改呼唤独具个性的优秀教师,有个性才有风格,有风格才有魅力,有魅力的教师才学生最喜欢的教师。在教学中,优秀教师往往乐于让学生大胆的评价其教学风格、个性特点,能和学生达到最佳状态的心意交流,同时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自己的个性特点,在实践中培养独特化的个性。

不可忽略的是,我们教师本身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载体,就是一本活教材,教师本人的生活经验支撑下的自我知识体系在课堂上必然要与学生产生碰撞、互动、建构、修复,这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而这种课程资源是单凭书本学习难以占有的,是单凭学习教材无法获取的,是单凭学生自我感悟也是难以形成体验的,必须依靠优秀教师以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吐纳出来,并富有艺术性地以课程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架构,真正让碎片化的知识融汇贯通,聚合为学生的成长与学习智慧。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认识到独具个性的风格对于优秀教师的成长有多么的重要。

在教学风格生成的过程中,优秀教师往往经别人指点或外界影响,能很快地转变自身角色,挖掘自身潜能,发扬自身优点,摒弃自身缺点,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顺应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积极改变自我。调查中,笔者发现优秀教师多是从以下三个方面锤炼自己的风格 :一是为自身定下组织者、引导者、亲密的伙伴这个角色目标,围绕角色制定个人塑性提高计划,正确全面分析自身教学思想、基本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二是在观课议课、同课异构、磨课活动等教研活动中,灵活运用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接受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并邀请专家、老师听课指导评点 ;也可以试上名师名家执教的研究课,体验名师名家教学艺术的奥妙。三是善于把握各类教学研讨会、优质课评选、教学能手评选、专家讲座等崭露头角的机会。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汲取营养。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四、优秀教师当葆有锐意创新的意识

当今的时代是个创新的时代,创新不止教育方生活力,社会方有进步。在大浪淘沙的今天,一代代名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优秀教师更应该在每个学生心田播种下创新的种子,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们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 ;创造时目光要深 ;要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开辟时,目光要远。”“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调查显示,优秀教师的创新之道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他们发挥个人研究的专业优势,从学科课堂教学、学科理论研究、学生素质培优、班级自主化管理等多个方面不断求索。优秀教师的创新,往往是基于受教育对象——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世间的惟一,都需要适合并满足其学习与成长需求的教育,这就与当前的班级授课制产生了矛盾,如何在面向全体的情况下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这就考量了教师的教育机智和创新意识。这就需要教师来反观自我的教育教学方式是否是科学而理性的,需要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的自我创新,并追求运用思想和行动结合起来的力量来使自己的教育生活变得舒适和美好。创新意味着教师要与过去的自己说“再见”,并在理性的教育生活观察中发现问题,如学生上课时不爱听讲,这时候,优秀教师往往是要研究“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教师的问题?不爱听讲的学生之前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哪一次上课时,这位不爱听讲的学生听得非常投入?如果换用另外一种教学方法会不会改变这种情况?别的老师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好办法?”等,在问题的追问与行动研究过程中,优秀教师就找到并提出了改变现状的办法,这就是教育的创新,哪怕创新点再小,日积月累也能形成系统化的创新理论与值得推广的成果。

五、优秀教师当有坚持研究学生的热情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个性世界,所以优秀教师都特别重视研究学生。说到研究学生,这可是一门大学问,优秀教师往往集一生之精力方才管窥到学生成长密码之一二。毕竟,我们看似单纯的学生太复杂了,他们自出生起,便受到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状态下的教育影响,父母、亲朋、乡邻、教师等每个与之相接触的人及天地日月、自然、社会都与其发生了神秘的关系,这些关系纠结在一起,难以预料哪个关系或因素将会给学生带来的是正效应还是负效应,很难从教师用书或是现行的教育学、心理学中找到具体到某一个学生学习与成长状态的确定的规律。这就需要我们以极大的热情来研究学生。

优秀教师如何研究学生呢?调查中,笔者发现优秀教师都坚持研究学生的热情,他们关注学生的点滴变化,如同老农每天到自己的田地中去观察禾苗的生长,并及时地松土、浇水、除草、施肥、除虫、收割。优秀教师往往是先从和谐师生关系入手亲近学生,而后则是常年累月地观察、记录、分析、诊断学生的行为、心理、交际、学业、生活等诸多因素,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所学理论获取大量的直接或间接的证据信息,形成系列化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创造性地提出教育教学的新举措,助力于学生幸福快乐的成长与发展。他们往往都习惯于写班级日记、教育叙事,常态化地反思自己与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个个故事,并从中揭秘学生的成长密码,据此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需求。优秀教师往往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精心呵护这些生命,走进他们独特的个性世界,对他们加以引导和帮助,给予悦纳和确认,予以延伸和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爱的阳光雨露,在温暖、滋润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可以说,学生是优秀教师研究教育教学的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宝贵资源,是优秀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最佳载体,因为我们可以在宏观与微观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挖掘出自己潜在的教育智慧,并基于自己所掌握的第一手的资料生发出大量的教研成果。从这样的角度出发,与其说是优秀教师成就了学生,莫若说是不同的学生成就了优秀教师。

六、优秀教师当葆有童心童趣的纯真

很多教师面对还是儿童的学生时,往往是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这就不可避免地与学生的视角产生较远的错位,无形中与学生产生了一定的隔阂或代沟。反观那些优秀教师,一旦步入校园、走上讲台、见到学生,往往是摒弃其成人的所谓成熟或权威,主动让自己的心智回归儿童化的那种天生爱玩、好动、好奇、善问的天性,自觉融入儿童的世界。正像浙江省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所说的 :“我发现自己还是个孩子,至少还像个孩子似的好奇、好玩,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希望和孩子们相通。”“我去捉蚂蚁,常会忍不住跟蚂蚁玩起来。有一次引来一帮看客,把我错认为是蚂蚁专家,七嘴八舌地最后问得我招架不住狼狈而逃。一天,忽想到测蚂蚁的速度,便借来一只跑表,让蚂蚁在米尺上爬。那家伙半途折回原地,破坏了我的计划,让蚂蚁在线上爬,爬了几步就掉下来了 ;让蚂蚁在一根细长玻璃管里爬,它居然爬到中间就停下来休息了。气得我用嘴一吹,竟像炮弹似地飞得无影无踪了。后来我又用酒精灯烘烤玻璃管,设想蚂蚁会向冷的一端爬,谁知这热锅上的蚂蚁果真会团团转,嗤地一声完蛋了。最后‘成型’花样便是让蚂蚁在纸上自由爬,后来就用在《昆虫》录像课上。我的一些课常会玩出一些新花样来,那大抵就是自己好玩玩出来的。尽管我经常忙的不可开交,可我仍醉心于‘玩’,容忍自己的‘玩’,道理很简单,希望孩子们去捣鼓,去发现,教师自己不去下水,不鼓捣,不研究一番行吗?”章鼎儿老师的话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优秀教师只有回归儿童化的天性,下功夫研究学生们眼里的世界以及他们认识世界的种种方法和经过,才能积累丰富的探究经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上课时教师无需“蹲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因为他的身子与学生一样高,他的心态,他的举手投足充满了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无拘无束的猜想,彼此的情趣得以有效的激发。由此可见,优秀教师多是摒弃其成人的眼光,以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来面对学生,他们没有那么多的师道尊严,是学生心目中的大朋友。

七、优秀教师当怀揣悲天悯人的情怀

当我们面对学生一双双渴望新知的眼睛时,当我们走进学生家里进行家访时,当我们与学生进行谈心时,您是否注意到学生眼中的敬畏,学生心中的欣喜,学生的生命是多么的脆弱与坚强。有的学生因家境贫寒而自卑,有的学生因缺乏来自父母的正确的关爱而孤僻,有的学生因学业成绩差而沉沦,有的学生因没有朋友而孤独,有的学生因行为不良而融入不到班集体中,有的学生因家庭的变故而沉默寡言,有的学生因成绩优异而骄傲蛮横……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优势,也有不同的不足,优秀教师就是学生们依靠的那个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不仅仅给学生以知识的甘露,还要教学生学会如何爱学习、爱生活、爱自己、爱他人、爱自然、爱社会,还要为学生幸福快乐的一生奠基,给学生一个有着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的人的成长范本。而做到这一点,需要每位优秀教师葆有自己的人之常情,心怀敬畏之心去关照每个学生,宽容每个学生成长中美丽的错误,以独特的教育智慧去点燃每个学生心中最美好的梦想,给学生一个慢慢成长、修正自我、主动建构的机会与舞台,而不是以成绩的排名、世俗的眼光、尖刻的话语来控制、挤压、惩罚、恐吓、诱惑那些弱势群体的学生。

八、优秀教师当生发自我批判的勇气

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优秀教师往往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其成长历练的道路上,往往常常游走于自我批判与自我重建的过程中。比之那些比较平庸的教师,优秀教师研究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还有其他优秀教师,其中必然包括自己。优秀教师深知,人往往容易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往往容易飘飘然,岂不知,当一个“你”在停滞不前的时候,众多的“他”却在批判自我中找到前行的方向,开辟了属于自己的教改新路。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优秀教师常常坐下来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成败得失,冷静地审视自我的课堂,自我的班级管理,自我的学科研究,研究自己的教学案例、教育思想、经验与教训,并尝试在微变中实现巨变,在批判自我中找到改革的症结。在自我批判的基础上,优秀教师尽快修正自我成长轨迹,确定成长的新目标,有针对性的建构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体系,在系统研究中丰富自己的观点,让自己的理论体系得到实践成果的印证,不断挑战自我已有的顽固的惰性,从此驶入成长的快车道。

九、优秀教师当积淀独立自由的思想

优秀教师不是专家学者的吹鼓手,不是课程标准及各种教学模式的顶礼膜拜者,而是在独立自由的思想支配下的教育行者,他们都不愿意被官方或是权威所绑架,有自己的文化定力和思想观点,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而独立自由的思想需要长时间的积淀方能放射出智慧的能量和人性的光辉,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需要优秀教师不断地学习、反思、推敲、提炼自己的元认知,需要优秀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悟性。悟性是一个人学识水平高低的标志。学识水平高,思维方法活的人 ,悟性就必然高。正如孔子所说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深邃化的思考能使人领悟到高层次的灵魂化的东西,能使人更好地把握科学真理的内涵,能使人在特定的情境下产生灵感、捕捉灵感、深化灵感,进而探索出前沿的改革信息与理论。一个没有悟性的教师,是照本宣科的教师,他把握不了课程标准及教材的灵魂。即使是用专家设计的新思路教学,也难以做到形神兼备,其结果往往是邯郸学步,画虎不成反类犬。优秀教师首先应是个学习者、探索者,并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优秀教师爱学习,但对专家学者的观点保持着一种天生的警觉和思辨的习惯,他们往往也会摘抄评点相关文章,也会在备课时运用新课标理念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定位教学目标,也会在教学后就教法、学法、师生表现、教学思路诸方面深刻反思,从主客观方面写出教后记,形成理性思考,再反过来用理论指导实践,但是,与平庸教师不同的是,优秀教师往往是一分为二地学习新知,有用的精华被其吸收,无用的糟粕被其过滤,所以独立自由的思想才得以萌发。

十、优秀教师当涵养淡泊名利的境界

淡泊是人们常常向往和追求的一种境界,人们常常把“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作为最高境界。优秀的教师不是为追名逐利而活着的,他们有自己的人生方向,他们善待自己的生命,并融入到“教育即生活、教育即人生”的状态中,过的是一种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这种生活就是静下心来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安静娴雅的生活。优秀教师拒绝喧嚣的争名逐利,乐于在淡泊名利的境界中做教育的学问,他们可能偶然获得了各种官方的荣誉,但这些并不能因此而改变优秀教师的成长轨迹和人生目标 ;他们可能在核心期刊发表了一系列大块头的文章,但这些都是为了传经布道于天下,而非去沽名钓誉 ;他们可能执教了国家级的优质课或观摩课,但这些不是为了拿个证书,而是为了引领课改之潮流,引起广大教师的争鸣 ;他们可能遭遇了各种的磨难与不公,但他们总能以平和淡定的心态去看待社会现实中的一切,做一个真实的自我……无论是取得了多么大的成绩或成果,优秀教师都以自己淡泊名利的高尚境界坚守在自己的教育麦田,亲近学生、亲近学习、亲近校园,亲近自己的人生。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被赋予了多种角色特征,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影响学生生命质量和学习效果的重要推动力量。厘清优秀教师的本质化特征对于教师的成长和角色定位而言,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文章着重分析了优秀教师的十大本质化特征并提出比较中肯的成长建议。

关键词:优秀教师,本质化特征

论网络的碎片化特征 篇2

关键词:网络碎片化,微博,网络社群

麦克卢汉在《媒介即讯息》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从长远的角度看, 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 而是媒介本身。在麦克卢汉看来, 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 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 而是这个时代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 和当年的文字、印刷术、电子媒体一样, 也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从21世纪开始, 网络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主要的传播工具, 其以海量的信息和极其方便的信息获取方式, 既对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产生了极大的作用, 也在影响着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因为网络的极大普及, 一种前所未有的空间———网络社会也已经建立起来。在讨论网络社会的特征时, 我们总避不开其碎片化特征, 那么什么是碎片化, 网络中的碎片化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网络传播的碎片化

所谓“碎片化”, 英文为fragmentation, 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碎成诸多零块, 在20世纪80年代末常常见于“后现代主义”研究文献中。有研究表明, 当一个社会的人均收入在1000~3000美元时, 这个社会便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 而这个过渡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的“碎片化”: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从精神家园到信用体系, 从话语方式到消费模式———瓦解了, 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 (1)

在网络传播中, “碎片化”其实指的就是凸显传播个体的主体性, 信息需求的个性化, 话语权进一步下放的去中心化。网络模糊了传者和受者的界限, 使得受传一体化, 网络媒体自身的特性以及其对受众主体性的凸显开创了碎片化传播时代的到来。笔者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 结合自己的思考, 认为网络传播中的碎片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播环境时空的碎片化。传统媒体在进行传播活动时都要有一个空间和时间上的中心。报社、编辑部、演播室、新闻发言人等掌握话语权的人和机构都是传播环境空间的中心, 我们使用大众媒体进行传播活动时通常要在确定的时间段里, 这是传播环境时间的中心。传统的大众传播活动要在特定的时空中, 这就将受众和传者隔离开来, 特定的传播环境营造出一种仪式感, 将大众传播活动神秘化。网络则以其独特的媒介形式和接触的便捷性, 摆脱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尤其在移动网络广泛应用以后, 更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中心, 整个传播时间和空间都被撕裂成了碎片, 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传播活动, 没有中心的传播媒介打破了之前传者的权威, 也使大众传播活动去魅化。这种在空间上的碎片化极大地解放了传者的主体性, 也使得网络传播活动更为自由。

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传统媒体传播的内容大多是以线性叙事为主的完整的信息, 我们习惯了接受完整的一段信息, 但在网络上并非如此, 网络与传统媒体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就是超文本链接。网络催生了信息大爆炸, 而爆炸的结果是我们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 这些信息大都是旧有知识体系崩裂后重新排列组合的产物, 信息碎片遍布网络世界。网络将这些信息碎片用超文本链接连在一起, 在这种情况下, 一则完整的信息往往与其他很多在内容上与之有关系的信息相互链接, 我们可以随时从这一文本跳跃到另一文本中去。超文本使得网络传播的内容不再完整, 而是趋向碎片化、非线性化, 这种非线性的信息结构, 极大地方便了受众获取信息的过程, 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和工作的效率。网上冲浪正是这种接受碎片化信息的体验。

传播信息的日趋短小也是传播内容碎片化的一个表现。网络上海量的信息可以让我们找到想要的一切信息, 但也容易被淹没在这种信息的海洋里。所以短小精悍、信息量大的内容就成了当下信息接受主体的最爱。

注意力的碎片化。和传统媒体相比, 网络的优势之一就是传播速度非常快, 所以其信息的更新速度也非常快。网络上有海量的信息, 网络用户一直处于信息的包围当中, 有人甚至因此有了信息焦虑症。快速的更新和海量的信息, 导致了在网络上我们的注意力只能是片刻的、即时的、转瞬即逝的。能引起我们注意的信息很快就会被信息的海浪卷走, 消失在茫茫的信息大海中, 而我们的注意力又会被下一个能刺激我们神经的信息所吸引, 所以在网络上, 我们的注意力只能是碎片化的。

传播主体的碎片化。传统社会中, 掌握话语权的传播主体大多是统治阶级和上层阶级, 一般受众很难得到说话的机会, 因而传播主体都有一定的权威性, 大众媒体往往是他们统治的工具。然而, 网络的出现打破了他们的权威。网络以其去中心化著称, 而去中心化则带来了话语权的下放。在网络这个信息交流平台上, 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于是传统的话语权威被解构, 进而崩塌, 新的草根势力崛起, 受众主体性被最大化。

网络上的信息种类繁多, 几乎涵盖了一切信息, 受众群体的复杂性颠覆了之前传播主体的权威和唯一性, 使传播主体变得碎片化, 人人都在传播和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于是权威不复存在, 碎片化的传播主体成为网络最为独特的风景。

“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满足的是受众以自我为中心构建的信息传播与接受体系。在这里, 彰显的是受众自己的个人特性, 任何观念都以是否满足了“我”的需要及喜好为衡量标准。 (2) 于是, 网络成了一个去中心、无疆界、主客体交织、富有弹性与不确定性的特殊空间, 因此其体现出来的种种碎片化特征极大地解放了受者的主体性, 模糊了传者和受者之间的界限。

以微博为例浅析网络的碎片化特征

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 是博客的一种变体。因其发布的信息内容和博客比起来很短, 只有140个字符, 所以称之为微博。下面我们就以微博为例来分析一下网络的碎片化特征在微博上的表现。

传播媒介的移动性使得传播时空进一步碎片化。从Twitter的诞生过程我们可以看到, 微博服务初始只是针对手机用户的, 后来才把手机和网站进行了结合。而手机最大的特性就是移动性。这种移动性使得凡是有网络覆盖的地方, 都可以发布微博, 这样就使得传播的空间大大拓展。手机移动性的特征使得人们可以抓住几乎所有的空余时间来进行传播活动, 这样的传播方式既满足了传者随时随地的表达欲望, 也满足了受众可以抓住空闲时间即时方便地接收信息的信息需求, 这样就使得传播环境的时空进一步碎片化。

字数的限制使得传播内容进一步碎片化。Twitter刚开始时对发布的内容字数限制在140个字符以内, 是针对手机特性而设置的, 因为手机短信一次只能发140个字符。但没想到这种限制在网络上受到热捧, 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使得传播信息的发布和接受都方便了许多, 也让传播活动接受和发布的双方轻松了许多。对传播信息内容长度的限制, 使得传者在进行传播活动时只能表达事件中最为主要的部分, 这就使其更加注重表达的简练, 强调信息传播的速度, 而非内容的全面性。信息的接收者也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信息的最主要内容。这是网络信息泛滥的必然结果, 人人都想在最短的时间里去获得尽量多的信息, 碎片化信息的出现理所当然。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因其简短、零散, 使得人们获得的信息更加丰富多彩, 满足了人们对信息获取的基本需求。

关注机制使得受众结构进一步碎片化。微博与一般的网络传播活动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关注和粉丝的设置。其中, 关注就是你所关注的其他微博客, 而粉丝则是关注你的其他微博客。以新浪微博为例, 在用户的首页上, 一般只出现你所关注的人的微博信息, 你所发布的微博信息则会出现在关注你的其他微博客———也就是你的粉丝的首页上。这实际上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选取要关注的人, 而关注你的人也是觉得她 (他) 和你有一定的共同点, 你有让她 (他) 感兴趣的地方。这样的传播活动是一种典型的分众传播。

这种关注机制其实就是一种信息定制服务。在信息定制服务出现以前, 用户在网络上面对大量的信息, 还需要自己进行筛选、过滤, 来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但信息定制服务, 使得受众“选我所需”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受众的分化形成了许许多多受传者群落的‘碎片’, 传播致效的一个基本前提, 就是必须开始特别重视每一细分的个性化族群的特征, 以及每一位单一消费者的个性和心理需求”。 (3) 在受众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时, 根据个体的需要而自发聚集起来的群体, 完成了对受众群体的细分, 受众个性化的需求组合成了受众结构的“碎片化”。

转发和围观使得注意力进一步碎片化。因其传播内容的短小精悍, 在微博上转发别人的微博就成为一种可能。如果你觉得其他微博客所发的微博内容引起了你的共鸣, 你想将其与你的粉丝分享, 那么你就可以使用转发功能, 将其以你的微博内容的形式发布, 并且还可以加上你对其的评论, 形成一条属于你的新的微博。在微博上, 从一个分众群体到另一个分众群体的信息传播, 主要就靠转发, 转发能引起巨大的传播效应, 其传播速度异常快速, 是一种成几何倍数增长的传播。大多数的微博信息都是转发的产物。这种转发机制促使了围观的产生, 人们对一条有争议的微博可以广泛转发, 并且加注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论点的争锋和意见的碰撞很容易就聚合起人们的注意力, 形成围观效应。

但是, 更新迅速的微博信息, 也使得人们的围观时间不会长久, 下一条新闻的出现往往就会使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开来。以新浪微博为例, 2010年3月28日王家岭矿难发生, 微博第一时间关注此事, 成了当时大家注意力聚焦的事件, 但随即4月14日, 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 这使得所有的人又把目光都投向玉树, 开始抗震救灾, 支援灾区。矿难的消息则一下子变得少之又少, 对于矿难工人的关注度也迅速下降, 后续报道引不起人们的注意, 信息的更新使得价值依旧很高的新闻事件失去了关注, 淡出了公众的视野。所以在微博上面, 传播的迅捷性使我们的注意力进一步的碎片化, 对任何事情的持久关注度都大大降低。

结语

网络传播的“碎片化”凸显了传播个体的主体性, 强调个体的信息需求, 提供信息定制服务, 这些都将具有相同或相近爱好兴趣的个体聚集在一起, 形成了数量庞大、规模较小的群体, 这些分散于世界各地却在某些方面有着共同需求的人群, 因网络而组成了一个个的“网络社群”。笔者认为, 从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的发展来看, “网络社群”必将是未来网络的主体, 与之相对应的分众传播也将成为未来网络传播的主流模式, 在“碎片化时代”中, 注重一个又一个小的“网络社群”是将来网络传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3]喻国明:《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 《媒介方法》, 2006 (5) 。

谢络绎《卡奴》的隐喻化特征 篇3

佟伟在痛苦和绝望中和谢琳最终走到一起, 进入另一种爱情天地, 这种经历也许代表着作家的寄寓所在。即一部优秀的爱情小说, 不仅仅是揭示人的“钟情”或者“悖情”的感情世界, 而是着重于在真实可信的人物命运发展进程中, 融汇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丰富深刻的人生蕴意, 因为爱情无法和社会隔离绝缘, 作品在多大程度上能融入社会人生内容, 也就成为我们评价一部爱情小说的价值所在。

《卡奴》展现的故事很热闹, 在飞机上追逐爱情, 在酒吧里释放情绪, 在公司里追逐利益, 甚至在五花八门的银行信用卡的套现和还贷中, 真实而生动地写出当今白领男女的现实一种, 都是离我们很近很现实的生活, 谢络绎将这种多层次的热闹结构在一本书里, 展现了几个主要人物在职场生活中放逐精神, 追求爱情的不同情怀, 这恐怕是这部小说不同于一般本青春小说的最主要的价值。

《卡奴》巧妙地选择了一个叙述视觉, 即围绕当今社会很多人都积极参与的银行信用卡作为文眼, 通过花样百出的套现与还贷行经, 暗示出不同的微妙心理。

佟伟开始参与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是想成为有钱人, 因为有厉飞扬的前车之鉴, 他拼命赚钱的目的, 一是想找回丢失的爱情面子, 二是笃定有钱就有爱情的当代情爱观, 即便后来他与谢琳的结合, 也没有改变他敛财的初衷, 他开始醉心于各种银行信用卡, 发誓要为谢琳买一种叫做神仙水的“昂贵的SK—II护肤精华露”和“我就想要我老婆用那样的东西”。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佟伟不仅放弃工程师的本行改做销售, 甚至投入了全部精力来玩弄各种银行信用卡, 在不断消费变换行为中, 逐步升级, 最终滑“卡奴”。这个人物颇具当代性, 是一个成功的典型。

女主人公谢琳的性格塑造, 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作家对爱情体验的另一种理想, 比方多年以后还在怀念和打听大学时读书会的情人杜晨, 得知杜晨在偏远的袤山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她才选择了佟伟, 其中的感情转换, 略显得突兀。但她作为作家努力塑造的理想人物, 哪怕身处红尘, 却保持低调, 安于简单, 尤其在佟伟心理失去平衡, 陷入银行卡敛财黑洞时, 她始终不离不弃, 最终完成了对佟伟的精神救赎。

与谢琳形成鲜明对照的厉飞扬, 其追逐感情的随意轻佻, 与其说她追逐爱情, 不如说她通过美貌敛财, 她那赤裸裸的金钱观, 在小说中得到过分的展示。如徐鹏飞为了追求谢琳, 不惜一掷千金, 赠送一张象征着特殊身份的美眷美容卡 (据说这张象征着富豪身份的美容卡的申请条件是“必须在该行上一季度日均金融总额超过1000万”的成功人士才有资格办理) 。徐鹏飞不仅送给谢琳这张美眷美容金卡, 还送了一辆宝马车。但谢琳断然拒绝了, 她让厉飞扬替她退还给徐鹏飞, 厉飞扬不仅没退, 反倒对徐鹏飞投怀送抱, 最终将美容美眷卡和宝马据为己有。厉飞扬对金钱的渴望和向往, 正好应验了那个成语: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然而令人可悲的是, 她不觉得警醒, 她甚至在一次酒醉后说道:“奶奶的, 我怎么这么倒霉!想我当年可是几千人里面脱颖而出的模特冠军啊, 差一点, 就差那么一点……就走向国际了……”或许是为了弥补那么一点, 她才厚颜无耻在男人中间不断跳槽, 一旦发现富豪徐鹏飞后, 她义无返顾地推倒曾经和她相好的一排男人, 向这个腰缠万贯的男人投怀送抱。

徐鹏飞狂妄嚣张追求女人, 依仗的是财大气粗, 但就是这么一个人物, 居然对谢琳一见钟情, 有时他甚至反省:这个安静淡泊如水的清秀女人, 身上究竟有什么吸引他的东西?也许是对金钱的淡泊和不屑?小说中没点明, 我们却感受得到作家的批判所指。

《卡奴》巧妙地将银行信用卡作为文眼, 其旨意, 可以在另外一个次要人物, 音响发烧友小张那里得到解读:

“利用不同信用卡的还款期限, 成分拉长, 做好资金调度, 这才是信用卡的高级玩法。”

小张喜欢音响, 利用信用卡的钱财不断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信用卡到小张这些人的手中, 以至成为一个魔方, 小张们吃透信用卡的花样门道, 所以才有了这部小说的叙述出发点。

而与之形成强烈对照的另外两个人物, 杜晨和秦红云, 作为小说主体矛盾的对立关系, 潜伏在叙述中, 虽着墨不多, 却令人深思, 早年大学读书会长和颇具文学气质的才女, 远离喧嚣的都市, 蛰居在离城市300多里之外的袤山, 半是支教, 半是农耕, 在不可理喻中求得一种解读, 即小说主题的隐喻性。作家将其深层隐喻的东西, 通过景物描写呈现在我们眼前:

“早春的空气里有一种羞答答的气质, 四处青烟袅袅, 像16岁的少女清澈又朦胧的眼波, 穿过一道似有还无的晨雾……世界清晰起来, 视线也越来越开阔。田野、山坡, 还有间歇在其间说笑的人们, 全都呈现出趴着泥点的幼虫和蔬菜样的新鲜感……”

就在这样纯净清新的袤山, 两个曾经的知识分子在那里过着单纯简朴的农耕生活, 他们的质朴和宁静, 与外面喧嚣的红尘世界两极分化, 形成强烈的对比, 这种对比中穿透着作家的良苦用心, 我们无须解读, 这是作家给人物高高筑起精神坐标, 抑或一剂精神救赎的良药。

《卡奴》的叙述清新流畅, 走的是言情路子, 在谋篇布局中偶用电影蒙太奇结构, 谢络绎在电话里告诉我, 出版部门为了以后影视改编走捷径, 所以才用了蒙太奇剧本结构。这使人想起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西德尼·谢尔顿, 作为好莱坞的金牌编剧, 他后来转向写小说时, 为了日后的影视改编, 在小说结构中有意识采用了蒙太奇结构, 增强了视觉造型, 却削弱了小说的美感质地, 原本流畅的叙述不时中断, 如同受阻被“卡”, 仔细一想, 这非是戏剧核导引, 而是“卡奴”们的精神羁绊在作祟。《卡奴》的题旨也溢于言表。正在如著名作家董宏猷在序言中所说:“卡, 便是这些硬件的缩影与象征。有没有卡, 有多少卡, 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 你是卡的奴隶, 还是卡的主人?”

据说谢络绎曾经是一家公司的人事部长, 因为有这段特殊的经历, 她的长篇新作《卡奴》才如此鲜活地展现了当下职场生活的青年男女求职观、转行观、薪金观, 当然最重要的, 还是小说提供给我们的, 令人深思的爱情观。阿·托尔斯泰在其《苦难的历程》中曾经指出:“在清水里泡三次, 在血水里浴三次, 在缄水里煮三次, 我们就会纯净得不能再纯净了。”《卡奴》的出现, 正好像一面镜子, 映照出我们时代里折腾的青春男女, 热热闹闹的生活表象里, 所潜伏着的精神危机, 如何实现人性与精神的救赎, 也许靠身在其中的我们自己。这正是这部青春职场小说的可贵价值。

上一篇:生命关怀教育下一篇:健身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