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化特征

2024-09-18

本质化特征(共10篇)

本质化特征 篇1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被赋予了多种角色特征,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影响学生生命质量和学习效果的重要推动力量。作为一名基层教师,在审视一位位优秀教师成长路径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优秀教师未必是体制内占有较多成长资源的特级教师,也未必是官方评选的高大上的楷模,中国教育的脊梁在民间,在一线,在千千万万个平凡中默默奉献的教师群体中,他们的优秀之处主要外显为以下十大本质化特征。

一、优秀教师当拥有渊博系统的学识

优秀教师均是爱读书与学习的人,他们善于用自己的慧眼获取最本真的知识与信息,并像要求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一样,先于学生去采撷知识的花蜜,主动反观自我在建构主义理论架构下所教学学科及相关领域的知识与理论空白点,采取参加培训与研修、查阅图文资料、请教专家学者与同行、网络搜索或论坛交流等多种方式方法来系统地完善自己。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清醒地意识到,优秀教师渊博系统的学识,不仅仅是要洞悉本学科的历史发展动态和基本的理论素养,还要如蜜蜂采蜜一样有广泛的阅读涉猎范围,建立与完善自己的教育哲学观点,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做到人文与科学相融,要积极拓展自己知识视野的长度、宽度、高度与深度,葆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究欲望,这样才能对任教学科开展有效的拓展研究,才能真正担当起教书育人的责任。

二、优秀教师当彰显行为世范的言行

自古我们就强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里就特别强调了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需要彰显行为世范的言行,从而做学生的表率。现代意义上的言行不仅仅是彬彬有礼,还包括了做人所秉持的基本的底线,那就是善良谦和的内心、安静从容的行为、职业本分的坚守、遵守规则的自觉、温暖融爱的话语,这些言行能传递正能量,能引领时代之发展,能消弭人性的弱点与道德的缺失,能给学生一种自我规约的范本。需要说明的是,教师首先是人,有其基本的生活需求,也是肉身凡胎。所以,不要给他们太多的道德帽子或是太过高尚到动辄就献身的所谓师德标兵称号。如有的教师患了癌症或是身体不幸残疾后仍然坚守讲台,并被评为了所谓的“优秀教师”,这样的教师并不能真正引领未来,不该成为每位教师明天的样子,他们是被体制内荣誉绑架了的丧失了自我的教师,他们是我们中国教育的悲哀,因为他们自身之力已经难以坚守讲台的情况下,应该基于人活着的基本需求去治疗或是修养,而不该为了做道德标杆而急速地抵达生命的终点。优秀教师应该有基本的人性,他们首先是有着明确的言行标准自我规约的,是靠着自己的努力来赢得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人,是基于对职业本身的认同去履行职责的,绝非是为了迎合某种道德运动而热衷于盲目追风的人,绝非是张口闭口就说是爱生如子的人,而是有自己的文化定力和职业操守的,他们的言行往往对各种流俗、喧嚣、哗众取宠和吵吵闹闹具有自动排斥的功能。

三、优秀教师当锤炼独具个性的风格

优秀教师一定要锤炼出独具个性的风格,这里的风格不仅仅指的是做人的风格高尚,更为重要的则是教育教学中锤炼出不同于他人个性特点的教学风格。世界因为五彩斑斓而美丽,人因为个性不同而显现出不同的风采。心理学家认为个性是一个人的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的总和。在教学工作中,优秀教师往往表现出独具个性的风格 :在课堂上要么幽默风趣,巧妙设疑发问,唤起学生一个个奇妙的问号 ;要么沉稳大方,表现出一种大将风度,用激情征服每个孩子的心 ;要么言语精炼有致,故作糊涂,刺激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而平庸的教师个性特征不明显 :在课堂上要么不厌其烦地我讲你听 ;要么,将教学内容引向漫无边际,抓不住重点 ;要么不愤不悱,在平平淡淡中熬过40分钟。听前者讲课,总使人感到意味隽永,回味无穷。听后者讲课,如同嚼蜡般索然无味。由此可见,新课改呼唤独具个性的优秀教师,有个性才有风格,有风格才有魅力,有魅力的教师才学生最喜欢的教师。在教学中,优秀教师往往乐于让学生大胆的评价其教学风格、个性特点,能和学生达到最佳状态的心意交流,同时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自己的个性特点,在实践中培养独特化的个性。

不可忽略的是,我们教师本身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载体,就是一本活教材,教师本人的生活经验支撑下的自我知识体系在课堂上必然要与学生产生碰撞、互动、建构、修复,这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而这种课程资源是单凭书本学习难以占有的,是单凭学习教材无法获取的,是单凭学生自我感悟也是难以形成体验的,必须依靠优秀教师以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吐纳出来,并富有艺术性地以课程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架构,真正让碎片化的知识融汇贯通,聚合为学生的成长与学习智慧。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认识到独具个性的风格对于优秀教师的成长有多么的重要。

在教学风格生成的过程中,优秀教师往往经别人指点或外界影响,能很快地转变自身角色,挖掘自身潜能,发扬自身优点,摒弃自身缺点,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顺应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积极改变自我。调查中,笔者发现优秀教师多是从以下三个方面锤炼自己的风格 :一是为自身定下组织者、引导者、亲密的伙伴这个角色目标,围绕角色制定个人塑性提高计划,正确全面分析自身教学思想、基本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二是在观课议课、同课异构、磨课活动等教研活动中,灵活运用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接受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并邀请专家、老师听课指导评点 ;也可以试上名师名家执教的研究课,体验名师名家教学艺术的奥妙。三是善于把握各类教学研讨会、优质课评选、教学能手评选、专家讲座等崭露头角的机会。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汲取营养。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四、优秀教师当葆有锐意创新的意识

当今的时代是个创新的时代,创新不止教育方生活力,社会方有进步。在大浪淘沙的今天,一代代名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优秀教师更应该在每个学生心田播种下创新的种子,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们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 ;创造时目光要深 ;要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开辟时,目光要远。”“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调查显示,优秀教师的创新之道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他们发挥个人研究的专业优势,从学科课堂教学、学科理论研究、学生素质培优、班级自主化管理等多个方面不断求索。优秀教师的创新,往往是基于受教育对象——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世间的惟一,都需要适合并满足其学习与成长需求的教育,这就与当前的班级授课制产生了矛盾,如何在面向全体的情况下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这就考量了教师的教育机智和创新意识。这就需要教师来反观自我的教育教学方式是否是科学而理性的,需要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的自我创新,并追求运用思想和行动结合起来的力量来使自己的教育生活变得舒适和美好。创新意味着教师要与过去的自己说“再见”,并在理性的教育生活观察中发现问题,如学生上课时不爱听讲,这时候,优秀教师往往是要研究“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教师的问题?不爱听讲的学生之前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哪一次上课时,这位不爱听讲的学生听得非常投入?如果换用另外一种教学方法会不会改变这种情况?别的老师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好办法?”等,在问题的追问与行动研究过程中,优秀教师就找到并提出了改变现状的办法,这就是教育的创新,哪怕创新点再小,日积月累也能形成系统化的创新理论与值得推广的成果。

五、优秀教师当有坚持研究学生的热情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个性世界,所以优秀教师都特别重视研究学生。说到研究学生,这可是一门大学问,优秀教师往往集一生之精力方才管窥到学生成长密码之一二。毕竟,我们看似单纯的学生太复杂了,他们自出生起,便受到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状态下的教育影响,父母、亲朋、乡邻、教师等每个与之相接触的人及天地日月、自然、社会都与其发生了神秘的关系,这些关系纠结在一起,难以预料哪个关系或因素将会给学生带来的是正效应还是负效应,很难从教师用书或是现行的教育学、心理学中找到具体到某一个学生学习与成长状态的确定的规律。这就需要我们以极大的热情来研究学生。

优秀教师如何研究学生呢?调查中,笔者发现优秀教师都坚持研究学生的热情,他们关注学生的点滴变化,如同老农每天到自己的田地中去观察禾苗的生长,并及时地松土、浇水、除草、施肥、除虫、收割。优秀教师往往是先从和谐师生关系入手亲近学生,而后则是常年累月地观察、记录、分析、诊断学生的行为、心理、交际、学业、生活等诸多因素,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所学理论获取大量的直接或间接的证据信息,形成系列化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创造性地提出教育教学的新举措,助力于学生幸福快乐的成长与发展。他们往往都习惯于写班级日记、教育叙事,常态化地反思自己与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个个故事,并从中揭秘学生的成长密码,据此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需求。优秀教师往往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精心呵护这些生命,走进他们独特的个性世界,对他们加以引导和帮助,给予悦纳和确认,予以延伸和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爱的阳光雨露,在温暖、滋润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可以说,学生是优秀教师研究教育教学的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宝贵资源,是优秀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最佳载体,因为我们可以在宏观与微观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挖掘出自己潜在的教育智慧,并基于自己所掌握的第一手的资料生发出大量的教研成果。从这样的角度出发,与其说是优秀教师成就了学生,莫若说是不同的学生成就了优秀教师。

六、优秀教师当葆有童心童趣的纯真

很多教师面对还是儿童的学生时,往往是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这就不可避免地与学生的视角产生较远的错位,无形中与学生产生了一定的隔阂或代沟。反观那些优秀教师,一旦步入校园、走上讲台、见到学生,往往是摒弃其成人的所谓成熟或权威,主动让自己的心智回归儿童化的那种天生爱玩、好动、好奇、善问的天性,自觉融入儿童的世界。正像浙江省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所说的 :“我发现自己还是个孩子,至少还像个孩子似的好奇、好玩,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希望和孩子们相通。”“我去捉蚂蚁,常会忍不住跟蚂蚁玩起来。有一次引来一帮看客,把我错认为是蚂蚁专家,七嘴八舌地最后问得我招架不住狼狈而逃。一天,忽想到测蚂蚁的速度,便借来一只跑表,让蚂蚁在米尺上爬。那家伙半途折回原地,破坏了我的计划,让蚂蚁在线上爬,爬了几步就掉下来了 ;让蚂蚁在一根细长玻璃管里爬,它居然爬到中间就停下来休息了。气得我用嘴一吹,竟像炮弹似地飞得无影无踪了。后来我又用酒精灯烘烤玻璃管,设想蚂蚁会向冷的一端爬,谁知这热锅上的蚂蚁果真会团团转,嗤地一声完蛋了。最后‘成型’花样便是让蚂蚁在纸上自由爬,后来就用在《昆虫》录像课上。我的一些课常会玩出一些新花样来,那大抵就是自己好玩玩出来的。尽管我经常忙的不可开交,可我仍醉心于‘玩’,容忍自己的‘玩’,道理很简单,希望孩子们去捣鼓,去发现,教师自己不去下水,不鼓捣,不研究一番行吗?”章鼎儿老师的话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优秀教师只有回归儿童化的天性,下功夫研究学生们眼里的世界以及他们认识世界的种种方法和经过,才能积累丰富的探究经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上课时教师无需“蹲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因为他的身子与学生一样高,他的心态,他的举手投足充满了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无拘无束的猜想,彼此的情趣得以有效的激发。由此可见,优秀教师多是摒弃其成人的眼光,以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来面对学生,他们没有那么多的师道尊严,是学生心目中的大朋友。

七、优秀教师当怀揣悲天悯人的情怀

当我们面对学生一双双渴望新知的眼睛时,当我们走进学生家里进行家访时,当我们与学生进行谈心时,您是否注意到学生眼中的敬畏,学生心中的欣喜,学生的生命是多么的脆弱与坚强。有的学生因家境贫寒而自卑,有的学生因缺乏来自父母的正确的关爱而孤僻,有的学生因学业成绩差而沉沦,有的学生因没有朋友而孤独,有的学生因行为不良而融入不到班集体中,有的学生因家庭的变故而沉默寡言,有的学生因成绩优异而骄傲蛮横……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优势,也有不同的不足,优秀教师就是学生们依靠的那个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不仅仅给学生以知识的甘露,还要教学生学会如何爱学习、爱生活、爱自己、爱他人、爱自然、爱社会,还要为学生幸福快乐的一生奠基,给学生一个有着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的人的成长范本。而做到这一点,需要每位优秀教师葆有自己的人之常情,心怀敬畏之心去关照每个学生,宽容每个学生成长中美丽的错误,以独特的教育智慧去点燃每个学生心中最美好的梦想,给学生一个慢慢成长、修正自我、主动建构的机会与舞台,而不是以成绩的排名、世俗的眼光、尖刻的话语来控制、挤压、惩罚、恐吓、诱惑那些弱势群体的学生。

八、优秀教师当生发自我批判的勇气

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优秀教师往往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其成长历练的道路上,往往常常游走于自我批判与自我重建的过程中。比之那些比较平庸的教师,优秀教师研究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还有其他优秀教师,其中必然包括自己。优秀教师深知,人往往容易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往往容易飘飘然,岂不知,当一个“你”在停滞不前的时候,众多的“他”却在批判自我中找到前行的方向,开辟了属于自己的教改新路。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优秀教师常常坐下来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成败得失,冷静地审视自我的课堂,自我的班级管理,自我的学科研究,研究自己的教学案例、教育思想、经验与教训,并尝试在微变中实现巨变,在批判自我中找到改革的症结。在自我批判的基础上,优秀教师尽快修正自我成长轨迹,确定成长的新目标,有针对性的建构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体系,在系统研究中丰富自己的观点,让自己的理论体系得到实践成果的印证,不断挑战自我已有的顽固的惰性,从此驶入成长的快车道。

九、优秀教师当积淀独立自由的思想

优秀教师不是专家学者的吹鼓手,不是课程标准及各种教学模式的顶礼膜拜者,而是在独立自由的思想支配下的教育行者,他们都不愿意被官方或是权威所绑架,有自己的文化定力和思想观点,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而独立自由的思想需要长时间的积淀方能放射出智慧的能量和人性的光辉,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需要优秀教师不断地学习、反思、推敲、提炼自己的元认知,需要优秀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悟性。悟性是一个人学识水平高低的标志。学识水平高,思维方法活的人 ,悟性就必然高。正如孔子所说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深邃化的思考能使人领悟到高层次的灵魂化的东西,能使人更好地把握科学真理的内涵,能使人在特定的情境下产生灵感、捕捉灵感、深化灵感,进而探索出前沿的改革信息与理论。一个没有悟性的教师,是照本宣科的教师,他把握不了课程标准及教材的灵魂。即使是用专家设计的新思路教学,也难以做到形神兼备,其结果往往是邯郸学步,画虎不成反类犬。优秀教师首先应是个学习者、探索者,并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优秀教师爱学习,但对专家学者的观点保持着一种天生的警觉和思辨的习惯,他们往往也会摘抄评点相关文章,也会在备课时运用新课标理念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定位教学目标,也会在教学后就教法、学法、师生表现、教学思路诸方面深刻反思,从主客观方面写出教后记,形成理性思考,再反过来用理论指导实践,但是,与平庸教师不同的是,优秀教师往往是一分为二地学习新知,有用的精华被其吸收,无用的糟粕被其过滤,所以独立自由的思想才得以萌发。

十、优秀教师当涵养淡泊名利的境界

淡泊是人们常常向往和追求的一种境界,人们常常把“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作为最高境界。优秀的教师不是为追名逐利而活着的,他们有自己的人生方向,他们善待自己的生命,并融入到“教育即生活、教育即人生”的状态中,过的是一种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这种生活就是静下心来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安静娴雅的生活。优秀教师拒绝喧嚣的争名逐利,乐于在淡泊名利的境界中做教育的学问,他们可能偶然获得了各种官方的荣誉,但这些并不能因此而改变优秀教师的成长轨迹和人生目标 ;他们可能在核心期刊发表了一系列大块头的文章,但这些都是为了传经布道于天下,而非去沽名钓誉 ;他们可能执教了国家级的优质课或观摩课,但这些不是为了拿个证书,而是为了引领课改之潮流,引起广大教师的争鸣 ;他们可能遭遇了各种的磨难与不公,但他们总能以平和淡定的心态去看待社会现实中的一切,做一个真实的自我……无论是取得了多么大的成绩或成果,优秀教师都以自己淡泊名利的高尚境界坚守在自己的教育麦田,亲近学生、亲近学习、亲近校园,亲近自己的人生。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被赋予了多种角色特征,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影响学生生命质量和学习效果的重要推动力量。厘清优秀教师的本质化特征对于教师的成长和角色定位而言,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文章着重分析了优秀教师的十大本质化特征并提出比较中肯的成长建议。

关键词:优秀教师,本质化特征

探析幼儿教育本质特征 篇2

关键词:幼儿教育;本质特征;研究和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

幼儿教育对于幼儿的成长非常重要,是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与焦点问题。公众一般通过媒体来了解热点话题,对于幼儿教育的了解与媒体的报道自然也是分不开的。幼儿教育的状况究竟如何? 当代幼儿教育的本質特征有哪些?本文是对当代幼儿教育特征的一些探讨,研究和分析幼儿教育的本质,将研究所得的理论应用到幼儿教育的实际中去,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幼儿的教学中来。

一、幼儿教育的本质问题

近年来,在幼儿教育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分歧和争议,从而使幼儿教育的本质问题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幼儿教育对于孩子来讲非常重要,幼儿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起步,也是性格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让孩子接受良好的幼儿教育也是家长们最大的希望。

幼儿教育的本质在于: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幼儿园作为幼教的承载机构,其任务就是帮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让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愉悦身心、开发天性、启迪智慧、激发潜能、发展个性。这些也一直是幼儿园教育幼儿所努力的方向。

从落实方面来看,首先要认识到幼儿教育与义务教育的关系以及幼儿教育对于义务教育的作用,首先在幼儿教育中注重呵护启迪幼儿学习、思考以及探索的能力,鼓励幼儿去发现和学习新的事物,不要过分注重教师交给幼儿多少知识、幼儿掌握了多少知识,更不能把幼儿所掌握的知识作为衡量幼儿成长进步的唯一标准。其次是要明确幼儿园最大的使命就是让幼儿快乐生活、健康成长,这比学习科学知识更为重要。幼儿教育要启迪幼儿智力、开发幼儿兴趣、呵护幼儿的自尊心、保护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能够健康和快乐的成长,从而呵护孩子的成长。

从保障方面来看,幼儿接受教育是幼儿的基本权力之一,每个幼儿都有接受幼儿教育的不可侵犯的权利。国家政府已经把幼儿教育作为关乎名族和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计划,并将幼儿教育纳入到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之中,对幼儿教育进行资金投入,从而推动幼教事业的可持续性快速发展;幼儿园要保障幼儿有足够的玩耍和游戏的时间和空间,规范幼儿教育管理。在幼儿快乐成长的同时,培养孩子对于事物的兴趣以及求知的欲望。

二、幼儿教育的特征分析

当代幼儿教育具有快乐幸福、理解尊重、保护关爱、身心健康、成长发展、习惯养成、心智启蒙、适宜环境、兴趣班以及小学化等10个基本特征。幼儿教育的10个特征可以分为两类,前8个特征体现了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尊重和呵护,后2 个则反映了幼儿教育在与小学教育衔接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这一部分将对幼儿教育的10个特征进行逐个分析。

快乐幸福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指幼儿在接受幼儿教育过程中获得的快乐与幸福,二是指幼儿园教师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获得的快乐与幸福。幼儿的快乐和幸福很容易得到满足,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得到老师的夸奖都会让幼儿觉得心情愉悦。同样幼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也会常常因为幼儿的一个手工礼物、家长的谢意儿感到幸福。

理解尊重是指理解幼儿们一个个奇思妙想,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天性。教师要注意保护和尊重孩子们的好奇和天赋,希望孩子们长大之后都可以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内有所作为。

保护关爱是指保育关爱和教育关爱,”老师们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关爱是一种无条件的付出,要平等的对待所有的幼儿,这也是推动幼儿成长的重要力量。一个充满爱的老师会给孩子带来被爱的享受,会创造出无数的奇迹。一个缺乏爱心的老师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是未来的发展。

身心健康对于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对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更是幼儿园和幼教工作者的重任。幼儿教师要注重对幼儿适应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情绪稳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这些都是衡量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指标。

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是幼儿教育最为关心的问题,在幼教阶段,教师应当引导幼儿自然地生活和学习,从而使幼儿得到初步的成长与发展。

习惯养成的观念也是幼儿教师非常注重的一点,教师一定要在平时注意培养孩子们各种良好习惯,良好的习惯能让人终身受益,学前阶段正是孩子们习惯养成的时候,教师要适时纠正孩子错误的习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心智启蒙就是对幼儿心灵智慧的启迪教育,这里的智慧不能简单的等同于知识,而应该把心慧看做是人的一种能力,一种素质、一种境界。在日常学习中教师要注重开发幼儿早期智力,激发幼儿学习新事物的兴趣,从而让孩子长大以后可以更好地在这个社会上发展。

适宜环境是指重视幼儿园环境的建设,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成长环境。幼儿园要注重对园内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双重建设,如幼儿玩具齐全、教学设备应有尽有。

对于兴趣班的观念多数教育者已经取得了共识,尊重和培养儿童的兴趣越来越受到重视,兴趣班旨在培养幼儿对于各种知识技能的兴趣,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鼓励孩子主动去尝试感兴趣的事物并自愿去学习。

“小学化”是指幼儿教育的教育方式和小学教育的方式基本一样,幼儿教师把原本应该小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内容教授给幼儿。例如教幼儿学拼音、识字、计算和英语等小学学习内容,甚至在幼儿放学后留有家庭作业。小学化的表现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小学教学并无差异,幼儿的学习表现与小学生无差异。一种是幼儿班的规模较大导致“小学化”倾向。

结束语:

当代幼儿教育不仅要关注到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也要关注到孩子当下的成长与需求。幼儿教育要仅仅把握住这10个基本特征,让幼儿体验到教育过程的快乐与幸福,启蒙幼儿心智的发展,从而成就幼儿未来的一生,这是幼儿教育的本质特点,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担负着保教幼儿的重要使命,更要以身作则、充满爱心与耐心的做好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1]程秀兰. 当代幼儿教育本质研究[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143-148.

[2]程秀兰. 幼儿教育本质的规定性及其意义[J]. 学前教育研究,2014,(09):3-13.

网络语言本质:思想交互的逻辑化 篇3

一、二元逻辑中的交互思想

布尔 (GeorgeBoole) 发现了被称为符号逻辑 (symbolielogie) 的数学分支。“莱布尼茨首先提出, 要把逻辑推理变成符号演算, 他的这一想法不久便成为了现实, 取得第一个突破的是英国数学家布尔, 他把命题之间的逻辑推理归结为一种代数演算—命题演算, 也称为布尔代数。”布尔的“逻辑代数”采用公式来代表逻辑关系, 把逻辑韶题转化为了一种算术。用代数符号的公式可以描述具有某种性质的各组事物之间的一般关系, 给定一组与另一组之间关系的问题之后, 布尔就可以对公式进行演算并迅速得到答案。

我们对自己身边的事进行陈述, 而谈话的语境以及上下文也能使听话人明白我们表达的意思。在虚拟世界中, 网络二元逻辑形式语言所陈述的世界与我们每天参与其中的事物是有距离的, 它对实际存在的世界不感兴趣, 甚至对直接陈述的世界也是如此。在计算机二元逻辑形式语言支撑下, 客观世界的直觉内容向虚拟世界的比特信息的转移无形而平稳。在机器层面上, 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上的微开关通过按符号逻辑制成的线路把一切都组织好了, 而布尔查询就是简单地把同样的逻辑用于文本处理。网络二元逻辑形式语言系统, 把我们从对世界的直接领悟中推到由逻辑间距隔开的世界中, 虚拟世界中。计算机将语言编码, 使其成为数据, 我们使用的语言便被修改成了数字化的ASH码 (美国信息交换标准代码) 。

计算机的工作是离散的, 遵循布尔逻辑, 并按照预先设计好的程序得出精确的、重复性的结果。人类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 精心设计它, 使之能完成人类预定的工作, 让之遵循系统化的原则。布尔认为, 逻辑建立在简单公理的基础之上, 它是某种形式的数学。算术中的基本运算有加法、乘法、除法等, 逻辑关系也可以简化为“与”, “或”, “非”。这些算符可以用二进制进行运算, 人类一切的命题交给计算机, 交给计算机的网络深层语言进行处理, 思想通过界面进行逻辑化。逻辑上的“是”与“非”简化成了二进制的0和1, 思想上的对与错也简化成了0和1, 无论包含多少项的命题简化为用二进制符号标号的简单序列, 这是一种用数学研究逻辑问题的方法。布尔用这种方法成功地建立了逻辑演算, 他用等式表示判断, 把推理看作等式的变换, 判断和推理都被符号化、逻辑化了。而判断与推理与人类思维进行交互的过程则转化成了符号与思维的交互过程。布尔查询逻辑标志着人类在思想和语言的关系上迈出了巨大的一步, 也标志着一种在电子文本织成的网络虚拟世界里的新型思维交互形式。这种思维交互的实现以布尔查询逻辑为思想基础, 以超文本思想为实际操作, 以界面为中介手段。

二、超文本技术中的交互性

超文本技术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了, 它是一种与文本交互的模式, 是关联文本的超级文本。超文本是具有链接点的文本, 通过打开这些链接点可以实现文本之间的交互。因此, 可以说链接点是超文本技术交互性的关键。激活带有链接点的文本, 另一个与之相关的文本会马上跳出来, 它可能是文字、图画、音乐, 也可能是一部电影。击一下返回键, 又可以把使用者带回到原来文本中出现链接标志的起点。网络语言的超文本技术是节点式的, 或关系式的。文本数据库中的任何短语或词组都可以与数据库中的所有项目相关联。每一个词或短语都是通往其他内容的钥匙, 也是返回自身的钥匙。超文本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它的链接表明文本中暗示着其他文本, 里面所有的文本都相互关联, 它能在片刻之间将事物联系。与超文本进行交互就好比是超越光速的运动, 所有的文本事实上融为了一体, 都能即刻进行存取。超文本为我们思想的交互在技术上提供了条件。它的链接工具提供了一种链接信息的方法, 就像思维一样, 不限制信息排列的方式。例如, 一想到明天, 就可能会想到一次讲座, 想到这次讲座, 又会提醒你某个课题或与该课题相关的某个专家。这种信息之间的关联不是简单地复制信息, 而是把多个地方的信息同时予以展示, 这不仅使我们的思想过程加速, 而且还促成在我们思想过程中新实在的诞生。网络语言的超文本还具有空间性, 它增强了新的维度, 使文本之间形成了相互嵌套的空间结构, 这种相互嵌套的文本使得人类思维与思维之间的交互空间更广阔, 交互的内容更丰富。

三、人机界面的中介作用

人机界面就是指界面。什么是界面?海姆 (Michael.Heim) 认为, “界面指的是一个接触点, 软件在此把人这个使用者和计算机处理器连起来。这可是个神秘的、非物质的点, 电子信号在此成了信息, 正是我们与软件的交互作用, 才创造出界面。界面意味着人类正被线连起来。反过来说, 技术合并了人类。”在网络世界中, 主体与对象的交互通过主体—中介—对象的方式完成, 没有了这个中介, 主体无法与对象进行思想的交互, 界面充当了主体与对象交互作用的中介。通过界面, 主体输入自己的思想, 计算机软件将之转化为机器可识别的语言, 再通过界面转化成主体可识别的语言, 使主体与对象之间进行思想的交互。人机界面不仅仅是有形的, 稳定的中介系统, 它本身也意味着我们人类的活动是动态的。因此, 海姆曾说, “在一种意义下, 界面是指计算机的外围设备和显示屏, 在另一种意义下, 它指显示屏与数据相连的人的活动。”因此, 布尔查询也好, 超文本也好, 字处理也好, 都是人机界面的组成部分。通过人机界面, 主体之间交互的不仅有信息, 还有表情, 它能将过去主体双方限于私底下交往的信息全部公开化, 也能将过去人们直接而密切观察时所交换的信息也全部播放出来了。那么, 人机界面具有哪些特征呢?

第一, 理解的开放性。理解的开放性是人机界面作为主体与对象之间思想交互作用中介而产生的特征。自然世界中, 主体认识对象, 无论怎样认识, 都不会改变对象, 只能客观理解对象。而虚拟世界中, 主体借助于人机界面, 主体对对象的认识是双方互动的交流, 主体不再是单方面的理解对象, 而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 即伽达默尔所说的“对话”。也就是说, 借助于人机界面, 主体与对象在“对话”中产生了一种互动, 这种互动使得“对话”的双方都有所改变, 最后达到融合。这种“对话”是以“提问回答”的方式进行的, 这就是互动。对话从提问开始, “你”的言说是“我”的提问, “我”的言说是对“你”的提问的回答, 而“我”的回答同样又是对“你”的提问, 在这一问一答中, 主体与对象之间进行思想交互, 任何“对话”成了对话者难以预料的自然过程, 展示出“对话”本身的“逻辑”。需要强调的是, 这里的“你”不仅仅单纯指主体人, 也包括了文献资料, 文化传统, 艺术作品等世界中一切可以理解的对象。“你”的言说代表了理解对象的思想, “我”的观点是理解主体的思想, “对话”的结果使双方思想达到交互, 甚至融合。“对话”继续下去, 这种思想上的交互就不会停止, 就会持续下去。“对话”的这一特点, 表明了理解的开放性。

第二, 公共场景的融合。公共场景的融合是人机界面的时空特征。通过人机界面, 主体与象进行思想交互, 可以越过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使双方在一种融合的公共场景中进行“对话”。我们使用人机界面进行思想交流, 我们身体处在何地, 处在何时, 不再决定我们在社会上的位置、我们的身份、角色等等, 都隐藏在界面之下, 用一个虚拟的形象, 与另外一个虚拟的对象进行“对话”, 这使得主体身份的重塑成为了可能。

第三, 智能性。人机界面具有智能性特点, 它使得主体虚拟化, 使得主体在场与不在场的作用都得到体现。首先, 字处理过程外化了我们表达和加工思想的能力, 使思想的流动更直接。其次, 在人机界面上, 图画表现出来的生动性, 现场感是任何语言的描绘都无法比拟的。其三, 超文本链接技术为我们在信息的阅读中导航。线性的阅读文本的逻辑轨迹被打破, 人的联想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借助于人机界面这种中介, 不同的主体不但在总体上共享了非常相似的社会信息, 而且主体与主体之间也共享了相同的信息, ‘分享着人类共有的经验和知识, 并藉以理解彼此的“生活世界”。在书写文明产生之前, 人类思想的交流只能依赖于谈话, 而人类从经验中获得知识也只是以分散、零碎的方式贮存在记忆系统中, 对外部和内在世界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具体的、想象的和情景依赖的阶段。文字的出现根本性地改变了存贮和共享知识的方式, 人类得以一种抽象、普遍和理性的方式来审视自己的思想并进行检验。网络时代的到来以及随之并行的网络语言及人机界面的产生, 再一次革命性地改变了语言存在的形态, 如文字处理软件, 超文本技术以及布尔查询, 都使得网络语言二元逻辑形式语言的交互性本质得到了完整地体现。

摘要:语言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特殊的社会现象”, 是“语言”本质属性的一个最基本的外部特征。本文在对语言本质理解的基础上, 思考网络语言的本质。笔者通过二元逻辑中的交互思想、超文本技术中的交互性、人机界面的中介作用三个层面得出网络语言的本质:思想交互的逻辑化, 这一结论。

正确认识公证活动的本质特征 篇4

[关键词]特殊性;相应职责的行为;证据效力

一、公证活动的性质具有特殊性

在我国,公证被定义为是公证机构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即公证机构享有被法律所授予的具有准司法性质和证明权,可代表国家对外出具公证文件,对某类文书、某个法律行为、某项法律事实是否具备真实性和合法性给出恰当的法律结论,并使之产生不同于任何私证或其他非专业性证据的法律效力。从公证的定义不难看出,公证活动的事前监督及非诉性的特质。所谓事前监督,是指公证作为一种法律监督手段,很多情况下都是在法律行为成立之初开始介入,又贯穿于行为发展的整个过程。司法救济的手段是一种滞后的解决方式,而公证的事前介入就像一个屏障,在最初阶段将错误、违法、不符合国家和社会利益的行为有效阻挡在外,从而起到防微杜渐、保障交易中各方合法利益、维护经济安全与秩序的作用。所谓非诉性,是指公证活动开展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当事人的自愿申请,并且彼此之间对所申请的公证事项无任何争议,这一点不同于诉讼活动,加之公证员对于当事人之间的承诺进行客观的见证,对于当事人的履约也产生很大程序的约束性,所以公证活动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在公证文书的效力框定下,当事人对彼此的行为结果大都无可争辩,而且当事人大都是自愿接受的,日后不易产生纠纷。这也是在所有的拉丁法国家里公证员都是作为法律安全的担保人而积极发挥作用的根本原因。

二、公证活动中的从业人员及其机构的设置具有特殊的要求

公证机构中的核心工作人员——公证员是经司法行政部门有效注册并加以管理,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履行法定职责、对法律规定的公证事项提供证明文书的专业人员。《公证法》对公证员的任职条件有明确的规定,即要具有中国国籍;年龄二十五周岁以上六十五周岁以下;公道正派、遵纪守法、品行良好;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在公证机构实习二年以上或者具有三年以上其他法律职业经历并在公证机构实习一年以上,经考核合格。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公证机构是法律机构,公证员首先是法律专家,可以为当事人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通常,当事人在申办公证时,对自己的需求和要求都很模糊,可能只有一个笼统的目的,这时就需要公证员以专业的眼光,为当事人勾勒一个便捷、有效的路径,帮助并指导当事人最大效率地实现其最终目标。比如,在企业进入并参与市场竞争的活动中,公证机构和公证员可以帮助企业制定和完善章程、合同、决议等有关法律文件,帮助企业进行一系列的资质审查,并出具法律意见书,以确保企业法律行为的顺利进行、经济目的的顺利实现,为企业的顺利运行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另外,公证员在履行职责时不是普通的公民,其言行都有严格的规范限制,比如《公证法》就对公证员的执业行为以及执业行为以外的行为范围进行了明确限定。由于公证员的特有身份,各国都对公证员的人数和公证机构的设置进行了限定,我国《公证法》也有明确规定,即公证机构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设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对公证队伍进行总量限制,避免由于有过多的公证处和过多的公证员而产生的过度竞争,从而影响公证员的执业质量。

三、公证活动是公证机构和公证人员基于特殊的授权而履行相应职责的行为,有着鲜明的宗旨

公证机构和公证人员都不可能成为某一方当事人的代表,这与律师存在着根本差异。在整个公证活动中,公证员必须处于中立地位,不能出于任何单方当事人利益的考虑而对其有所偏袒。相反,无论从职责还是道义上讲,公证员都应当也必须特别关注当事人中处于弱势的一方,以均衡各方的利益。正是公证活动的这一特点,使公证活动产生的公信力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在一定范围内公证活动成为法律与民间行为、政府和市场主体之间的沟通桥梁,起到衔接、过渡的特殊作用,对于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和维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公证活动有严密的程序规则,经公证书确认的法律事实或文书在一定程度上个有无可争辩的证据效力

公证活动的程序规则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任何公证行为中,公证员都必须保持消极性和被动性,这与法官的“不告不理”有些相似,即公证活动的开始必须源于当事人的申请。二是公证机构审查证据的方式主要是公证员亲自接待当事人、对其提供的证明材料进行相应的审查,这也是公证工作展开的基本工作方式。三是如果公证事项涉及几方当事人,公证员必须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和说明,不能偏听偏信、断章取义。四是公证活动的核心就是透过证据发现事实,并基于发现的事实,遵照法律法规进行以法律审为主、事实审为辅的周密审查,从而得出恰当、合法的公证结论,并以书面形式提供给当事人使用。

五、公證活动严格把握的基本原则

公证活动的基本原则,是公证机构及其公证人员办理公证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公证的基本原则是

公证活动本质和特征的集中体现,是公证活动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的判断准则,是公证立法及制定各项公证工作具体制度规范的基础。《公证法》第3条规定:“公证机构办理公证,应当遵守法律,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

依法原则,是指公证机构和公证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办理公证事务,要求公证证明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内容、形式及取得方式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不违反有关政策的社会公共利益。

客观原则,是指公证机构和公证人员在具体的公证活动中应当尊重事实和证据基于法律上的认知和事实上的判断开展公证活动,出具符合法律效力要求的公证文书。

公正原则,是指公证机构和公证人员在履行公证职责过程中,应当平等、公允地对待当事人,不偏私、不歧视,公证活动要体现公平、正义的精神和理念。

审计本质特征的理论解析 篇5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关系,起点与特色

1前言

从我国审计的发展经历来看, 什么是具有中国特色, 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审计理论体系, 至今仍未有一个完整而全面预算体系。各种理论都是比较分散化的, 或者只是代表几种言论的说法。之所以出现目前的状况, 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原因, 其中重要之一就是一直没有寻找到适合当前实际的审计理论制度, 只有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审计理论制度, 才能有望形成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审计理论。这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一个突飞猛进的推动, 因此, 从现在开始, 我们工作的重点就是: 理论结合实际, 切实地做好审计工作, 进而找出审计理论制度建设的起点和特色。

2经济责任关系与经济责任审计

2. 1经济责任关系

经济责任主要是指社会团体以及个人之间, 或者是团体之间在经济方面应当承担的各种责任。通常情况下, 将这种经济责任归属为四个方面的内容, 即企业对企业、企业对国家、国家对企业、企业对劳动者。这四种责任都有着一个固定的原则, 那就是通常所说的经济责任制原则。 在整个过程中, 无论任何一方都与对方形成一种特殊的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的关系。在之后所有的经济活动中都是存在这种关系的, 这就形成了经济责任。只要双方的经济活动没有停止或者中断, 那么这种经济责任关系就会一直维持到双方彻底解除经济关系为止, 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所以这个经济责任关系不可能不存在。它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2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是与经济责任相联系的一种审计形式。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指审计组织对经济责任关系的主体应负的经济责任所进行的审查、鉴证和评价活动。它包括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行政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以及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四个方面。经济责任审计重点主要放在单位一把手和副手在任期之间对本单位应该负的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经济责任审计基本上涵盖了其他所有的审计, 因为任何一项责任都离不开经济的制约, 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人员的操作, 也就离不开经济责任的制约, 所以说只要发生了经济关系, 就必须要有经济审计对其进行约束。经济责任审计仅特指在我国近些年出现的特定的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及事业单位领导人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无论是从哪个层面上着手, 经济责任审计在经济社会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 有利于监督管理。能够及时准确的评价企业领导或管理者、机关或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责任履行情况, 为社会所有用人单位提供有根据的参考依据。其二, 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经济责任审计有助于规范当事人的行为, 帮助他在整个工作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工作作风, 通过对经济的审计不断揭露一些腐败问题, 进而促进了企事业单位内部的和谐和统一。其三, 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企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 使各个部门的衔接工作顺利进行, 从而提高各部门的办事效率, 社会公职公务人员将会在单位内部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整个企事业单位内部也将会形成一种较好的内部文化氛围, 这将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我国审计理论的起点与特色

审计理论研究是做好审计工作必不可少的步骤, 审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理论研究, 无论是在制订审计方针的具体方案, 还是进一步落实审计规划的纲要, 都离不开审计理论对整体的指导和指引。作为高层领导者就更加应该注意对审计理论的研究。只有熟练掌握了审计理论知识, 才能在审计工作中有所作为。反之亦然, 只精通审计实务、 而没有认真研究审计理论的审计人员, 在今后的审计工作中是寸步难行的。所以, 要促进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就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审计理论的研究和学习, 努力把审计科研部门打造成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 “智库”。以我国目前的审计理论来看, 它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产物, 因而它不是最终完善的理论, 它必将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而继续革新和丰满。我国现行审计理论是建立在几代人艰苦努力的基础之上, 它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整个理论构建的过程中不但融进我国审计者的智慧, 同时也吸收和消化了国外审计理论的精华, 所以说, 我国现行审计理论体系已经完全将研究与实践、发展与继承、学习与超越、巩固与提高、广博与精深、普及与专业等六个不同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紧密的联系, 在不断总结过去的同时, 还把未来的发展机遇看为生命的主线, 整个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始终将所出现的问题放在首要位置, 及时给予解释和阐释, 通过对国内外审计工作的比较, 结合实际针对当前我国现有体系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为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4完善审计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一是围绕规范财政行为, 进一步深化财政同级审工作。建立完善 “同级审” 整改进度情况反馈提示机制, 加大审计整改跟踪督促力度, 提高财政审计成效。加强对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的综合分析, 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查找原因, 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更好地为政府决策服务。二是围绕强化过程监管, 进一步推进政府投资审计和资源环境审计。突出项目招投标管理、概算执行、工程管理、资金管理等关键环节, 加强竣工决算审计, 坚持从严把关, 切实维护建设领域财经秩序。完善资源环境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格局, 深化资源环境审计考评指标体系研究, 关注相关政策措施执行情况, 促进美丽中国建设。三是围绕监督权力运行, 进一步落实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积极组织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在程序规范、责任界定、审计评价与结果运用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更好地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监督权力运行、促进廉洁政府建设中的作用。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协作配合机制, 积极运用联合检查、联席会议等机制, 拓展审计成果, 促进审计整改。四是围绕推进审计创新, 进一步实施绩效审计。加强宣传力度, 推动从 “用对钱”向 “用好钱”理念转变。深化独立型绩效审计与结合型绩效审计并重的绩效审计模式, 推进常规性审计与绩效审计的有机结合, 促进提高资金使用实效。五是围绕增强工作实效, 进一步强化审计管理与审计整改工作。注重审计过程管理和资源优化配置, 注重聚集各个层面意见建议, 提高审计项目质量。加强协调沟通, 明确整改目标和重点, 指导督促被审计单位做好审计整改工作, 强化审计问责。加强审计成果运用, 通过信息、专报、结果公开等形式, 不断提高审计监督实效。

参考文献

[1]谢诗芬.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若干重大问题[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2 (14) .

体育“动商”本质特征的研究 篇6

1 动商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的概述

1.1 动商概念的提出

提起智商和情商也许大多数人并不陌生,但对动商的知晓就远不如智商和情商。如果说把动商同智商和情商并列相提,动商就会在人们心中产生一定的影响。智商和情商对“动商”的提出有很大启发。智商是智力商数的简称,英文表达是(Intelligence quotient,IQ),是使用一系列标准测量人在不同年龄段的智力发展水平,包括语言、形体运动、空间关系、人际关系、逻辑-数学、自然智力等,由法国法国教育部部长及其成员于1905年提出,相继有更多的学者投入智力方面的研究。情商是情绪智力商数的简称,英文表达是(Emotional quotient,EQ),是衡量情绪智力水平高低的一项指标,是个人监控自己及其他人的情绪和感情,处理人际关系的指数。[3]由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约翰·梅耶(D.Mayer)和耶鲁大学的彼得·沙洛维(Peter.salovey)于1990年首次提出,随后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更深层次研究。

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体质健康,合理运动成为当今时代的价值主流,运动不仅可以促进健康、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缓解竞争日益激烈的各种压力,还可以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人类不断对自然的规律进行再认识、再创造并结合我国具体地情况:国民体质堪忧、运动理念缺失,人类对于身体智慧的需要亟待解决,加之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影响,在传统观念中,体育或者说是运动的重要功能价值一直被人们所忽视,改变人们对体育片面的认识、偏见和达成新的共识,动商应运而生。动商的提出是以“身体锻炼”为研究主体,对促进人类健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当多挖掘动商的“遗产”。[4]

加德纳于1985年提出“多元智力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他提到智力是由多种相互独立、平等的智力组成的有机整体[5]。“身体—动觉智力”(Bodily kinesthetic intelligence),是运用躯干和四肢的能力,表现为怎样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及对事件做出适当的身体反应的能力[6]。“动商”形成的基础就源于此。

国内外一直是饱受争议的问题之一便是对运动智力的研究。最早对运动智力开展研究的是国外学者Fischer[7],国内学者王刚[8]认为,影响运动中的智力因素有很多,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对运动进行评价,仅用IQ的分数来衡量是不恰当的,这一提法对“运动智力特征”更贴切。张力为[9]在《运动智力——困惑中的思考与思考中的困惑》一文中指出,研究运动智力,在内容上应注重运动情景中认知过程的探讨,在方法上应增加实验设计的比例。王洪彪[10]在分析他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运动智力是“具体运动情境过程中的问题解决的能力”,运动过程中处理运动情境信息的能力。

1985年,Capute等[11]提出了“运动商数”(Motor quotient,MQ)这一概念。主要是通过实验来测试MQ值并推算动作技能发展及发育趋势。这里的“Motor quotient”是主要应用于对儿童动作能力发育以及发展趋势的评估,但具体测评手段及其定义并未达成共识,且对于其他年龄没有涉及。

以上研究表明,对智商和情商的本质研究已经取得相应的成果,不同学者对动商理论也做了大量研究,这为研究“动商”本质特征奠定了理论基础。

1.2 动商的概念

动商(Motility quotien,MQ)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培养主动锻炼意识和终生锻炼习惯、挖掘运动兴趣和运动潜能被提出,其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动商是指个体克服自身和客观事物进行运动的能力,是人挖掘、发挥运动天赋和潜能的能力,包括运动素质(包括速度、耐力、力量、柔韧、灵敏、协调等)、运动心理(包括运动智慧、运动判断、运动理解等)、身体机能(包括适应能力、应变能力,耐受能力等)等。广义的动商是指通过人的身体或身体某一部分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包括身体运动、生产劳动、生命活动的特质和能力[12]。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共同决定运动商数的高低,它是综合反映个体特质的指标,包括个体的运动技能、生理机能、心理机能等。

1.3 体育与动商

21世纪是科学技术不断革新的时代,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群众对健康的意识日益增强,毫无疑问体育将担负起这一重任。因此,体育将会更多地关注健康,也将更多地服务于个体文化和社会化进程。在体育运动中不断提高动商,特别是培养主动锻炼意识和终生锻炼习惯,提高健康能力以及健康水平和不断丰富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动商在培养主动锻炼意识和终生锻炼习惯、挖掘运动兴趣中起着巨大作用,它会让人们的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状态等健康发展着。

体育有培养主动参与锻炼意识的作用。“健康第一”与“终身体育”体育教育思想的提出,人们在享受物质满足的同时更加追求精神满足,向往健康长寿,体育作为追求健康的途径与方法,在人体健康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正是促进这方面的有效方式,能在参与过程中逐渐培养锻炼意识,树立主动参与意识,增强健康观念。

体育能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培养终生体育意识,进而提高动商水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身体各器官机能,促进身体各机能发展,调节情绪等,从而对营养学知识、运动医学知识、心理学知识等,有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学习这些知识将不断促进人们科学运动并将长期运动下去。

总之,体育运动中处处有动商,动商能调节人在体育运动中的不协调因素。在“情商”“智商”之后,这一“动商”理念的提出,有利于人们选择合理科学的方法进行运动,运动基于动商,培养良好的“动商”将受益终身。

2 动商的本质特征

首先,动商是人的本能,是与生俱来的。有些能力是遗传和后天学习共同的结果,动商也不例外。有一种动商是天生的,哪怕不学习、不训练,都具备的,比如:人类的走、跑、跳、投等最基本的能力。那么除了天生的动商之外,另外的一种则需要学习,比如:动手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这些能力并不是天生具备的,需要认真学习。不断重复某些简单动作,能提高人的基本运动能力,从而动商也在一次次重复中得以提高。人类运动能力的高低与天赋和后天训练有密切关系,且运动能力的高低因人而异,运动天赋不尽相同,但通过训练往往能帮助人发掘自身的运动潜能。

其次,动商可以调整个体运动的行为规范。动商作为启迪和辅助人的成长关键源于运动,源于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在运动过程中难免会有各种冲突、矛盾发生,运用动商就可以调整不必要的行为。无论一个人的动商水平的高低如何,在运动中总会让你做出理智的行为,当没有符合运动项目或者其他人所期待的效果时,动商可以产生很大作用。

最后,动商具有广泛的社会适应性。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为了能更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从而运用各种理论方式去适应,动商就是其中之一。动商可以培养人们适应社会的多方面能力,增强人们适应未来发展能力,以成为社会适应性良好的、平凡的、有一定技能的、有幸福感的社会公民。

3 界定动商本质特征的意义

有助于动商、智商、情商相互促进。在运动过程中,人们会综合运用各种观察、注意、想象、思维、记忆等能力做出判断并采取相应动作,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对智商的培养与锻炼;在运动中与他人的合作、交流、沟通等都是情感的交流,也有利于培养人的情商。如果说动商只是人的本能、运动学习领悟能力,那么对动商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并没有给它赋予新的思想。

有助于更深层次地发掘体育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全的人格。体育作为一个舶来品,它既包含竞技体育所追求的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也代表积极健康的现代生活理念。在现代社会中,体育与教育有割裂的趋势,体育的教育功能被忽视,如今的体育教育已经成为一块短板,并没有在青少年的成长起到应有的作用,不能让青少年人格健康成长。正因为有此因素的存在,界定动商的概念和本质特征,会让更多的人关注体教结合、人格全面的发展。

有助于推动全民健身。根据时代经济背景的特点,人们对健康、休闲、娱乐等有更多、更广、更高的需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推出,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增强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挖掘人们广泛的体育兴趣,那么解决全面健身的动力问题显得如此关键。鼓励人们参与体育锻炼,有意识地增加体育人口,从潜意识地改变人们对体育的偏见,这是需要新思想、新理论来改变人们的观念。动商本质理论正是这种理思想的指导理论。

4 结语

动商,作为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思想、新的科学知识,提出的时间已有4年多。人们对动商的研究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无论从理论还是思想方面多做了研究。该文对体育动商本质进行了探讨,不可能精准地表达动商的更深层次的本质,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笔者想将会有更多的研究者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动商本质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从而将动商、智商、情商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摘要:体育作为人类用于促进健康的方式之一,在人类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动商”的概念是在人类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以完备人类对自身基本智能的认知和提升;从历史学、文化学对“动商”的概念进行厘析,并用文献综述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动商”的本质特征、理念进行阐述,旨在对“动商”本质特征的论证与界定,以期对促进体魄强健与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体育,动商,本质特征,研究

参考文献

[1]项娟,海宇.关注动商,提高学生运动潜能[N].中国体育报,2012-05-14.

[2]林华雄.动商研究中心在宁成立[N].新华日报,2013-04-25.

[3]王宗平,张怡.动商——人类全面发展的重要支脚[J].体育学刊,2014,21(4):13-16.

[4]王宗平.“动商”能否成为青奥会最大遗产[N].中国青年报,2014-08-17.

[5]Gard Ner H.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6]霍力岩.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及其主要依据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0(3):38-43.

[7]Fischer A C.Sport i Ntellige Nce[G]//Straub W F,Williams J M.Cog Nitive sport psychology.La Nsi Ng,NY:Sport Scie Nce Associates,1984.

[8]王刚.运动智力刍议[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0,16(4):74-78.

[9]张力为.运动智力——困惑中的思考与思考中的困惑[J].中国体育科技,1993,29(1):14,39-45.

[10]王洪彪,周成林.运动智力研究述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27(2):148-153.

[11]Capute A J,Shapiro B K.The motor quotie Nt—Amethod for the early detectio N of motor delay[J].America N Jour Nal of Diseases of Childre N,1985,139(5):940-942.

谈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 篇7

一、戏剧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区别

电影、电视剧与戏剧有很多相似、相近之处, 一部电影或电视剧也是由演员扮演剧中人物, 根据剧本中的提示和要求拍摄而成的。观看时也需要有观众、剧场或一定的场所。虽然看似戏剧的“四要素”齐全, 但它们仍不是上述严格意义的戏剧。因为戏剧艺术本质特征除有“演员扮演剧中角色”外, 还有“在舞台上当众表演” 这一质的规定性。“戏剧”艺术要求演员在舞台上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有血有肉的真人观众。演员和观众之间可以直接进行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和沟通。而电影或电视剧演员面对的则不是观众, 而是冰冷的、没有情感的镜头。演员不可能与镜头进行交流, 只能借助放映机、 银幕或荧屏等物质媒介, 将剧情传递给观众。观众只能被动地接受, 而不能与演员进行直接面对面的交流。这就是“戏剧”必须“在舞台上当众表演”这一本质特征的规定性, 将戏剧与电影明显地区分开来的。当然, 能够把它们区分开来的还有一些其它方面, 诸如在各自的艺术语言上, 在表现方法和艺术手段上也都不尽相同。 戏剧主要是通过构设尖锐的矛盾冲突, 演示直观的舞台动作, 运用独特的人物语言来表现和反映社会生活。艺术语言讲求矛盾冲突的尖锐性、舞台表演的动作性和人物语言的性格化等等。在具体表现方法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上, 诸如, 依靠“幕”、“功”、“暗转”等来实现时空转换等等。而电影或电视剧依靠的则主要是由镜头和画面为中心构成的“蒙太奇”式的镜头语言, 讲求的是镜头上的远、近、中景, 大、小特写等景别, 镜头的推、拉、 摇、移等不同拍摄方法的运用, 以及叠印、淡出、画外音、 内心独白等等。影视时空转换更为容易, 只要将不同时间、 地点拍摄的画面, 运用蒙太奇的方法组接在一起即可。 上述例证说明, 戏剧与电影、电视剧等艺术样式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 这是戏剧相对于电影或电视剧而言, 戏剧相对于其它艺术样式亦然, 真正能够将戏剧同其它任何艺术形式区分开来的、最根本的就是戏剧的本质特征。 正是戏剧的本质特征使戏剧决不会与其他艺术样式相互混淆。

二、戏剧形式的大众化通俗化

众所周知, 从某种意义上说戏剧艺术相对于其它通俗艺术形式, 属于高雅艺术。欣赏戏剧艺术, 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并需要具备相关的戏剧知识。 同时, 还需要有较为适宜的空间和环境等。

戏剧艺术除了具有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外, 还具有经济价值。如今“戏剧小品”的产生及其表现出的大众性、通俗性和娱乐性等本体特征, 就体现出了这种联系和影响。无论有意或无意, 这种潜在的内在联系是割不断的。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不断深入, 人们社会生活的节奏明显地加快,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使社会竞争显得愈加激烈。社会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和纷繁复杂, 在社会生活方式不断改变的同时, 社会文化生活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趣昧和审美习惯, 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加之快节奏的社会生活, 过度紧张疲惫的心理承受, 就使得人们需要在精神生活中得到调节和补偿, 使某种紧张的情绪和心理得到缓释与放松。这样就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 接受较多的轻松自然、 富于情趣的精神生活关照, 而冗长和严肃的大型戏剧对此是难以胜任的, 这是因为欣赏一部大型的戏剧, 一是需要较长的时间, 刚刚步入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及随之而来的浮躁心理, 很难使人们安静地坐下来看一出完整的大戏;二是观赏戏剧需要一定的欣赏能力, 相对而言, 戏剧在某种意义上说属于高雅艺术, 观赏需要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 才能更好地进行艺术鉴赏活动, 进而与演员交流沟通, 并在欣赏时参与戏剧的创作。

特别是观赏大型戏剧, 这种欣赏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戏剧小品则以其短小的形式, 诙谐的情趣, 雅俗共赏等特点, 适应了人们这方面的审美需求。它不仅适应了当今人们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和欣赏习惯, 还可以使人们在较短的时间里, 就能观赏完一、两个戏剧小品, 并在身心愉悦中, 使紧张工作中产生的疲惫心理得到一定的缓释与放松。于是, 在借鉴其他姊妹艺术的基础上, 形式短小的“戏剧小品”便应运而生了。

摘要:“戏剧”这一概念内涵本质的规定性, 也即“戏剧”艺术的本质, 明确地规定了“戏剧”必须是由演员扮演角色, 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形式。有论者为强调这一本质特征, 还进一步地解释和说明:“戏剧”是“由演员扮演成剧本中的登场人物出现在观众面前、并在舞台凭借其形体动作和语言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

试论学生的本质特征 篇8

广义上讲, 所谓学生泛指一切学习知识的人;狭义上讲, 所谓学生是指在校学习的人, 尤指儿童和青少年。本文所指学生为后者, 即儿童和青少年。

一、学生是人

他们具有一切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如对吃喝、安全、尊严、社交和爱的需要, 具有丰富的情感, 完善的社会性, 独特的个性, 主观能动性等, 具体表现在:

1. 学生是具有社会性的人 (社会性)

学生的社会性一方面体现在他们生活在社会大环境 (包括学校) 中;另一方面体现在他们必须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情感、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 遵循社会发展的各项规则, 成为一个能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主体。这一本质特征要求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其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帮助学生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宗教信仰和各种思想观念, 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 获得社会生活必须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要求。

2. 学生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个性)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 他既是社会的人, 又是个体的人。前者体现为人的社会性, 后者体现为人的个性。生命的独特性为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提供了潜在的基础, 但是并非所有的教育都能培养出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有时候恰恰是不当的教育抹杀了个性的发展和存在。当教育面对人, 在培养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共性的同时, 更要尊重和承认学生的个性, 为个性的培养提供有利条件, 比如说因材施教等。“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 变成他自己。”

3. 学生是能动的主体 (主体能动性)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的被动的被加工对象, 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主体条件如愿望、能力等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必须予以尊重, 为他们主体性的发挥创造条件, 并且适当引导。

4. 学生是有思想情感的人

他们有爱有恨, 有自己喜好憎恶, 爱感情用事等, 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对学习, 教师和同学的态度,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 要加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培养其积极情感, 这既是教育的内容, 也是保证教育过程顺利进行的有效手段。

二、学生是待发展的人

学生, 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 相对于成年人, 具有极强的发展特征,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有发展的可能性

学生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最为迅猛的关键时期, 他们的身体、心理在这一时期将逐步成熟, 并逐渐过渡为一个成熟的人。正是这一相对不成熟的特定状态, 使得教育介入学生的发展有了可能性。在这一时期, 教育需注意两点:一要充分利用儿童及青少年极强的可塑性, 在其行为习惯、思想观念及道德品质等方面予以正面及正确的引导;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 不能随便给学生贴标签、下结论。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动态, 正确引导, 及时纠偏。

2. 学生有发展的必然性

人要想成为一个能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主体, 需要经历一个从无知到有知, 从不成熟到成熟, 从婴幼儿到成年人, 没有这种发展, 个体将无法立足社会, 也不能称其为成熟的人。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学生是学习者

相对于教师, 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 有其特定的角色定位。

1.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学生的不成熟性和待发展性决定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这是学生的质的规定性。学生应该根据自身条件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从而很好地完成学业, 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机构及教师必须保障学生学习任务的顺利进行。

2.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因为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所积累的知识浩如烟海, 而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甚至是生命都相对太短暂, 所以学生学习的知识以前人实践总结的成果为主, 它主要以课本的形式系统呈现出来, 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等。

3. 学生的学习是规范化学习

学生接受的学校教育是有组织、有目的培养人的系统社会工程。国家提供专门的制度、机构和人员保障, 由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任务组织教学, 对学生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良好的教育制度、完善的教学环境和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学生规范化学习的条件。

摘要:试图从三个角度来阐述学生的本质特征。相对于动物而言, 学生是人, 他们具有一切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如, 丰富的情感, 独特的个性、社会性、主观能动性等;与成年人相比, 学生有待发展, 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相对于教师而言, 学生是受教育者, 有学生所特有的特征, 如,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系统性学习, 学习是其主要任务等。

关键词:人的本质,学生,本质特征

参考文献

任务型外语教学及其本质特征 篇9

[关键词]任务型 外语教学 本质特

(一)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指一种以任务为核心单位计划、组织语言教学的途径,是交际语言教学的逻辑发展。

关于任务型教学,Brown有如下表述:“任务型学习将任务置于教学法焦点的中心。它视学习过程为一系列直接与课程目标相联系并服务于课程目标的任务,其目的超越了为语言而练习语言。”由于任务目标明确,学习者专注于“用语言做事”,“完成任务是首要考虑”,因而能够视意义的表达为第一性,而不去过多关注语言形式。在任务型教学的倡导者看来,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与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中基本相同的部分比较重要。如同母语习得一样,第二语言学习的实质条件是真实的语言环境、大量的目的语接触(输入)和运用(输出)机会、以及学习者之间的意义协商。借助任务组织教学可创造上述条件。选择与生活相关的交际任务能够为学习者创造接近自然的语言学习环境,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作用(interaction)、意义协商(meaning negotiation)能够产生大量的语言输入、输出和验证假设机会,这本身就能够甚至足以推动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发展。著名语言学家Widdowson认为:“任务中的问题不是语言问题,但需要用语言来解决。学习者使用语言并不是为语言本身,而是利用语言的‘潜势’达到独立的交际目的。所以问题(任务)的设计调和了两种教语言的途径:语言的(注重语言形式)和非语言的(注重意义)……使两者的互相依赖成为必要。”。

(二)任务型教学的本质特征

任务型教学的本质特征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则所体现:

1.交互性原则。交互性是交际的核心。对于交互性的重要性,Brown认为“交互性是交际的全部……在对语言教学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之后,我们发现交互作用途径本身是学会交际的最有效方法。交互性指两人或两人以上相互交流思想、情感或想法的活动,其结果是交流各方从中受益。交际能力理论强调了交互作用作为人类在不同语境中使用语言‘协商’意义的重要性。”

交互性的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能够促进语言自动性的生成,这是二语习得研究者从探究儿童语言习得过程获得的启发。“我们通常把儿童语言学习的成功归功于他们在无意识中习得语言这种有目共睹的倾向,也就是说,不对语言形式本身进行分析,通过对所接触的语言输入进行归纳的过程和有机会尝试语言输出,儿童们学习语言似乎不需经过‘思考’语言形式。”他们能较快地从对一条条语言项目的仔细关注、逐一加工转换为一种快速自动加工方式,对语言形式的关注是随意的、次要的。与之对照的是,成人语言学习者这一转换来得缓慢,他们长期徘徊于分析型、控制型模式,关注琐碎的语言项目。“有效的语言学习涉及从对少量语言形式的控制及时地过渡到对相对无限的语言形式的自动加工。”而交互作用被认为是促进这种自动性形成的最有效途径。

2.引进真实文本原则。引进真实文本的意义在于真实文本使学习者直接接触目的语文化,有助于获得对目的语的真实体验,能够促进学习者以接近母语者的方式使用新习得的语言,参与有意义的交际,而不是展示自己的语法或词汇知识。

真实文本的另一特点是不脱离特定语境。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韩礼德认为,语义的产生和理解与语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他及其追随者对语境及语境对语言使用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把语境大致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两种。前者主要涉及人类在特定文化背景中的行为模式对语篇的语类结构的制约这一宏观层面,而后者指与语言交际行为直接相关的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三种因素。语境对语义理解和语言使用的影响制约不容忽视,它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文化意识、语境意识,使语言学习生动有趣,学得的语言是动态的、有血有肉的。

3.过程性原则。让学习者体验学习过程是任务型学习的宗旨之一,在某些情况下学习过程是第一性的,而学习内容是第二性的。以往的语言课堂往往一味地将学习者的注意力引向语言,忽视学习过程。这样的课堂势必是结果取向的,以教材、教师为中心,通常用灌输的方式直接呈现、讲解语言规则系统,只说明“可以这样做”或“应该这样做”,而对“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和“为什么应该这样做”却很少涉及。

从另一角度来看,交际是一个过程,交际能力的获得也是一个过程,它以具备方方面面的知识技能为前提,但这些知识技能能否相互转化发展为交际能力,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是否具备过程能力。任务型教学重视将学习者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过程上来将有助于过程能力的培养。要把学习者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过程上来决定了任务型教学要以活动、任务组织教学内容,重视学习者积极的认知参与及其对学习内容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创造接近真实的语言环境,由学习者在完成任务中探索、归纳,发现规则、运用规则,在用目的语同他人的交流协商,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语言、内化语言、学会交际。同时,语言学习的过程也将促进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

4.重视学习者个人经历对学习的促进原则。学习者个人经历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一方面表现为对学习活动积极的认知参与,通过亲身感受获得个人体验,建立起对客体的认识和理解。它可以是一种有形或无形的“做中学”。对学习者来说,这种通过参与由亲身经历形成的对客体的认识较之直接被他人告知而获得的认识更具实际意义。

学习者个人经历的另一内涵指其原有的知识结构、经验背景以及对认知客体的兴趣情感。这些经历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则表现为学习者将新习得的信息纳入原有认知结构,经过同化、顺化,导致了原有认知结构的丰富扩展或调整修正。与此同时,由于原有经验的作用,学习者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已渗透了学习者个人的认识。重视学习者个人经历的积极作用这一特征表明任务型教学与20世纪末以来颇具影响力的建构主义教育思潮所体现的教学理念是一致的。

5.课堂语言学习与课外语言运用的相关性原则。课堂学习与课外运用紧密联系的重要意义是可以缩小课堂与社会的距离,把学生作为社会的人,通过学习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课内学习与课外运用相关性的另一作用在于能够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机。真实以及与生活中的任务相似是任务型教学中选择“任务”的标准,能保证大多数学生认为有兴趣,有价值和有动力。学习理论研究表明,没有什么比内在动机更能使学习者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了。当学习者发现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可以马上用于应对生活中的交际问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将被充分调动起来,竭尽全力去做并从任务的完成中获得自我愉悦感和成功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教育的功能应当是培养学习者掌握学习方法,具备工作能力,发展智力潜力。任务型教学体现的沟通合作、真实性、关注过程、重视学生主体参与、学用结合无疑是向实现现代教育的功能迈出了一大步。

参考文献:

[1]Brown, H.D. Teaching by Principles [M]. Prentice Hall Regents, 1994.

[2]Flowerdew, L. A. Cultural Perspective on Group Work [J] ELT Journal, Vol. 52(4), 1998.

[3]Foley. A psycholinguistic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Approaches to Language Teaching [J] Applied Linguistics, Vol. 12(1), 1991.

[4]Marion, W. & Robert, L. Burden.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CUP, 1997.

论戏剧表演艺术本质特征 篇10

演员凭借的是演出技巧。表演技巧的特点是:演员利用自己有生命的身体体现剧中人物行动, 在有同样生命的观众面前演出来——这就是表演艺术的本质特征。

根据表演艺术的本质特征, 要求表演必须以情感人, 表演者必须动情, 方能使观众情动。

表演者创造的艺术感情通过直观的舞台动作和舞台语言诉诸观众的视听。这种具体生动的当场交流, 必须引起观众情感的共鸣。不论任何演出形式, 不论表演者和观众直接交流还是间接交流, 都应产生这种情感上的共鸣现象。

一、表演艺术的本质特征, 要求演员在舞台上化身为角色并实现角色的行动过程。

表演艺术不可能绝对地静止, 也不允许绝对地静止。表演艺术总是直观性与过程性相统一的。观众在关心角色命运的同时, 欣赏着演员的表演艺术的技巧。演员在演出中的艺术创造与观众的艺术欣赏是同步进行的。观众的审美感受与审美判断也是同步渗透的。

根据表演艺术的本质特征, 表演艺术追求人物形象的整体美, 其内容美和形式美必须是结合的。

不同的剧种由于表演手段的差别对两者有不同程度的侧重, 但优秀的演员都能达到形象的完美、整体的和谐。人物的性格美、心灵美、感情美等, 都是内容和形式统一的结果。不论戏剧家侧重于再现或侧重于表现, 二者在戏剧中必须是结合的。在戏剧表演中, 由于剧种不同, 对再现与表现也有不同的要求, 但是绝对排斥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可取的, 也是不可能的。

根据表演艺术的本质特征, 舞台上一切都是假定的。演员扮演的角色是假定的, 角色的行动目的和人物关系也是假定的, 舞台上的一切都是虚构的。但是只有演员是一个活的实体, 他适应着一切规定给他的虚构、假定, 从虚构的故事直到他要做的虚拟的动作。舞台上的各种外部条件, 包括灯、服、道、效、化和布景, 他都必须信以为真。“以假当真”是演员的最起码的要求。

观众是在承认剧场中的假定性、承认表演的以假当真的前提下来观剧的。“以假当真”向来是表演者与欣赏者之间美学上的交接点。不论演出者追求“酷似的逼真”、表演的“当众孤独”和最“完善的幻觉”, 还是追求明确的剧场性、间离效果、面向观众表演, 观众总是以假当真地欣赏着演员的表演。观众一方面排斥着生活真实向舞台艺术的渗入, 一方面又拒绝表演的“虚假”。

二、表演艺术必须承载着发展戏剧、完善戏剧的重要任务。

京剧《打渔杀家》原来的表演并不出色, 到了谭鑫培和王卿瑶手中, 就通过提高后的表演丰富了许多。后来, 余叔岩和梅兰芳又在谭、王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加工。

反过来看, 话剧《雷雨》、《茶馆》, 第二代演出距原班人马相距甚远。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新版也不如原版。其原因是不言而谕的。

因此, 懂得戏剧艺术真谛的改革家们从不违背戏剧表演的客观规律性, 总是以强调表演艺术来从事形式上的种种改革。十九世纪法国自然派提出“第四堵墙”理论, 主要目的是为了在舞台上揭示人物的心理和私生活的某些隐秘, 借以抨击当时的社会黑暗。但是在提出这种理论时就充分利用了表演艺术易于逼真而造成艺术幻觉的这种特征。

布莱希特建立起“叙述体戏剧”, 创造了独特的戏剧形式。但他为了达到感情上的“异化效果”, 却不得不利用表演技巧先充分发挥“感情同化”效果。“异化”的手段主要是编导者的专用工具, 演员却依然做着以感情打动观众的工作。

我相信, 没有演技优秀的演员做舞台支柱, 任何形式上的创新都会站不住脚, 任何导演也都将吞食苦果。

上一篇: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下一篇:电动机日常维护及保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