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规划论文

2024-08-21

数字化规划论文(精选12篇)

数字化规划论文 篇1

摘要:随着现在社会的不断发展, 校园也逐渐进入了数字化的时代, 这一发展更是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带来了极大的便捷, 老师、学生, 也因此增加了对教育、学习的兴趣, 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因此, 建设数字化校园成了现在校园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规划,建设

数字化校园是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多媒体等, 一系列现代技术来实现对学校的管理与服务功能, 这一技术能将学校所有的信息进行数字化, 然后由学校的相关人员对这些内容进行管理与整理, 把校园建设成为一个面向社会的虚拟空间, 从而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下面, 笔者将对数字化校园进行详细的分析, 并进行规划与设计。

1. 建设数字化校园的要求

数字化校园的网络应覆盖到整个校园, 并且网络必须运行稳定, 一般情况, 都会采用有线网络, 而在一些特殊场合则设置无线网, 所谓特殊场合主要是指一些不宜布属线缆路由器等设备的公共场所, 如阶梯教室、图书馆、操场、食堂、体育馆等。

数字化校园必须将所有管理和服务覆盖到整个校园, 一般而言, 学校的教学、管理、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应涉及到, 而这些内容主要是建立在校园一卡通系统上面的, 而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各个功能都是按照每个校园的不同情况而设定的, 一般, 会有信息查询功能, 消费功能, 图书管理功能, 考勤功能等, 其他内容则因校而异。

数字化校园除了以上功能外, 从大的角度来看, 应实现数据的共享功能, 对校园内的用户按照不同权限进行统一的管理。数字化的虚拟校园在网络上是一个庞大的数据中心, 为学生提供实时的网上教学, 并提供学术研究的交流平台等一系列在线服务, 让学生享受到随时学习随时交流的便捷服务。

2. 数字化校园规划注意点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规划中, 其实有许多注意点, 但是, 这些注意点却往往是人们最爱忽视的, 对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不要盲目进行规划, 必须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只有这样, 建设出来的数字化校园才能够达到真正的目的, 才能真正被使用到现实中, 下面, 笔者归纳了几个注意点, 以帮助规划。

(1) 注重教学应用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教学, 因此, 在作建设规划的的时候应以在教学中的应用为主。不管是对交流平台的应用, 还是资源共享的应用, 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帮助学习, 为师生提供更便捷的服务。不过, 不少学校对校园进行数字化建设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教学, 更着重于对校务的管理, 而教学方面的应用相对来说要少得多, 笔者认为这样的数字化建设效果并不是很好。根据四川省教育局研究得出, 目前, 学校最急需要的几大应用系统为教务管理系统、教学与学习系统、电子政务管理系统以及校园一卡通系统。

(2) 硬件与软件的建设必须双管齐下

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 硬件设备的使用是基础, 而软件系统的使用也是一种保障, 现在的许多学校都过于重视对硬件的建设, 却忽略的对软件的建设, 要知道, 硬件建设的再好, 如果软件不足, 对于许多功能的应用是非常难以实现的。有的学校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 并且想让自己的学校看起来条件更好, 于是, 将大量经费投入到硬件的建设中, 却忽略的对软件的建设, 而事实上, 如果只有硬件建设, 忽略对软件的建设, 投入的经费再多也不一定能够得到理想的效果。因此, 对于硬件的建设与软件的建设必须双管齐下, 哪个都不能被落下或直接省去。

(3) 资源的共享是重点

在数字化校园中, 他的典型特征就是拥有大量的信息资源, 而这一点从它的名字——数字化校园中, 就可以深刻地体会出来, 如果没有这样的特征, 那就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校园。到目前为止, 数字化校园已被许多学校所应用, 因此这个名词已经不陌生了, 这些校园也都拥有自己的校园网站, 但是这些网站的信息量非常少, 这一现象表现在:校园网上的信息许多天甚至好几个月才会更新一两次;老师学生没事不会上校园网, 即网站访问量少。这样的校园网站就完全没有意义了, 学校对数字化校园投入的经费完全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个有生命力的数字化校园是需要资源共享的[1]。

以上提到的问题都是普遍存在的, 我们应该对这些问题进行深思, 因此, 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 我们应该弄明白重点, 统一大家的思想, 发展新的教学方法, 以提高教学能力与学习质量。

3. 建设数字化校园内容的确定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有很多可供选择的内容, 并不是每一个数字化校园的内容都完全一致的,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需求, 不同的能力以及不同财力, 可按照校园的不同需求、不同能力以及不同的财力, 对数字化校园的内容进行有选择性建设, 但是一个完整的数字化校园必须具备以下五个部分, 缺一不可, 它们主要是:网络平台, 数据共享平台, 应用系统, 应用支撑平台以及制度与人才这五个部分的组成[2]。

(1) 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主要包括主机系统、存储系统、网络系统、网络布线、网络监控等, 再通过城域网 (WAN) 或者广域网 (LAN) 接入教育骨干网络或者直接接入互联网, 也就是人们学说的Internet, 在这个平台上, 硬件设备不需要太高档的, 只要能够满足应用软件基本要求就可以, 以免造成太过于重视硬件而忽略了软件建设后果[3]。

(2) 数据共享平台

所谓的数据共享平台其实就是由数据库、服务器组成的, 其中, 数据库主要包括基础应用数据库、资源数据库以及公共数据库, 而服务器则包括服务器操作系统以及目录服务器[4]。这一平台是数字化校园的数据汇聚点, 是数字化校园的运行支撑点, 那么数据共享平台的重要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3) 应用系统

在选择应用系统方面, 应选择技术比较成熟的系统, 一般应用在教学方面的, 技术比较成熟的系统有:办公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综合查询系统等, 以下就不一一例举了, 对于这些应用系统而言, 虽然功能比较齐全, 但是并非完全符合本校的情况, 笔者建议有能力的学校最好自行开发应用系统, 或者二次开发, 这样才能够与本校的实际情况完全进行联系起来。

(4) 应用支撑平台

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支撑平台主要由门户信息、认证信息、管理信息以及安全系统组成, 通过对这一平台的设计与建设, 使数字化校园成为一项可以持续发展的项目, 具体能够实现的目标有六个, 第一, 将全校系统的数据信息编码规范化;第二, 全校师生访问学校资源的时候可以按照不同权限进行操作, 该系统将统一进行身份认证;第三, 全校师生可随时访问学校资源, 该系统直接提供了相应的入口;第四, 全校师生访问资源的时候, 该系统会将全校的数据和信息编码放在统一的数据入口;第五, 该系统能够有效维护网络的正常运行, 对网络进行管理, 使网络更安全[5]。

(5) 制度和人才

想要建设数字化校园, 光有先进的技术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数字化校园的管理需要有好的制度与能够胜任此项目的人才, 能够很好的管理数字化校园才能够很好的使用数字化校园。因此,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过程中, 制度和人才相当关键。我们应组织专门的人才团队对数字化校园进行管理, 并对数字化建设的管理制定出完善的制度, 这样才能真正的将数字化技术合理地应用到校园生活中。

现在是一个文明的社会, 走到哪里都需要知识, 学习成了人类的首要任务, 因此, 校园成为了人类最熟悉的生活场所,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便捷的, 管理有素的环境中, 那么, 对校园进行数字化建设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只有建设好数字化校园, 教育事业才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菲利普G阿特巴赫, 覃文珍.全球化与大学——不平等世界的神话与现实[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6, (01) .

[2]赵国栋.数字化校园:理想与现实[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7, (01) .

[3]韩锡斌, 杨娟, 陈刚.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数字校园的概念、架构和策略[J].中国远程教育, 2005, (08) .

[4]Johns.Camp, Peter B.DeBlois, 张虹, 李继龙.美国大学信息技术发展十大热点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 2007, (11) .

[5]刘亚彬, 田文馨.信息化校园服务机构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9, (19) .

数字化规划论文 篇2

为全面落实和全面提升我校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速实现我校基础教育现代化,制定本规划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大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力度,坚持以“班班通”建设为抓手,以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为重点,以改革教学应用模式为突破口,以提升学校管理效率为出发点,以人为本,统筹规划,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

二、目标任务

按照统一规划、协调安排、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实现教育信息化,推进我校教育现代化进程

(一)基础硬件软件设施建设。(8月底前)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是实现教育信息化,推进全县教育现代化发展整体战略的重点。硬件设施配备目标:

1、建设和完善校园广播系统和安防监控系统,2、建成独立的网络中心,配备1-3台服务器和核心交换机等设施,3、学生用计算机教室数量达标,4、安装教学应用和管理软件,、,5、专任教师用计算机达到1人1台,其他办公用计算机满足工作需要,5、“班班通”建设:按学校实际教学班数配备班班多媒体并接入校园网。

(二)教育资源建设。(12月底前)加强学校资源建设,充实公共服务平台资源是发挥信息化硬件环境效能的必由之路,特别是数字化校园和学校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是校园数字化的重要标志。服务平台建设要以学生和教师两个基础数据库为着力点,逐步实现学校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数字化,并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目的就是积累基础资料,掌握总体状况,加强动态监测,提高管理效率,为社会提供公共教育信息,不断提高我校教育现代化水平。

(三)师资队伍建设。(2012-2013学年)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保证。要把信息技术纳入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必修课程,分层分级抓好我县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应用、开发、管理、学科教学四支队伍建设。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必须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能应用网络环境开展学科教学,同时教会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及探索性学习;50%的教师能够比较熟练地自主开发设计多媒体课件和制作网页,能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育研究活动。

(四)应用与研究。(2012-2013学年)创建数字化校园,实现教育环境信息化的主要目的,就是把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努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二是要在应用中加强科学研究,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系列问题。比如:

1、研究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和掌握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规律;

2、研究网络时代如何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3、研究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等。

三、创建原则

(一)超前规划。加大数字化校园建设力度,在现有信息化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教育信息化终端设施普及步伐,促进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工作从传统的行为方式向数字化行为方式转变,综合提高学校的数字化水平。

(二)统一标准。对基础设施、资源建设、教学应用、管理应用等方面进行规划实施,严格标准,明确数字化校园创建的任务。

(三)整合平台共享资源。依托县教育网管中心,完善我校教育资源中心建设,以学科教学、集体备课、教学资源为中心,围绕数字化校园创建工作,整合教育教学、管理应用等各类资源平台,为学校师生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育信息化全面发展。

四、创建方法

(一)宣传发动,细化目标,层层分解,责任到人。结合学校实际,将创建任务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责任人,很抓好落实。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发动广大师生,使他们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和创建数字化校园的意义,形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管理效率的理念,同时把理念转化为完成工作目标和任务的决心和动力,确保完成创建工作。

(二)制定方案,确定步骤,适用策略,形成特色。在创建过程中,要形成创建方案,制定具体的工作流程,明确创建时间表,确定创建步骤,选择适当的创建策略,排解创建难点,扎实有效、有序推进,并力争形成特色。

(三)建立机制,加强培训,全员参与,示范引领。建立长效机制,促进信息技术应用,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与学校考核机制相结合。加强培训,全员参与,分层分级抓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应用、开发、管理、学科教学五支队伍建设,培养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

(五)突出实效、坚持不懈、常态应用、创新发展。创建学校要突出实效,让应用保持持续的稳定的状态,各项工作始终处于紧紧依靠信息技术作支撑的高效运行的状态。要有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实践,不断为注入新的活力,不断形成新成果、新特色,始终把握时代的脉搏,常创常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成立相应领导小组,设立专职机构,做到人员到位,措施到位,为数字化校园创建提供组织保障。

数字化规划论文 篇3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建设存在问题基本构想实施要求

“数字化校园”就是信息化的学校,是以学校为对象的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信息集成及应用系统,它将学校各部门、各学科、各领域的信息通过数字化和计算机处理,并最大限度地集成和利用各类信息资源,快速、完整、便捷地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实现学校教学和管理的数字化。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学校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是学校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水平是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学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同时,学校在数字化工程建设中所取得的经验也会对学校其他建设带来一定的帮助,对推动整个社会的数字化建设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宁海县“数字化校园”建设情况回顾

1.硬件环境建设

我县已初步完成了网络及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相对稳定、安全的网络运行环境。宁海教育城域网以光缆连接全县各中小学校,信息点数超过10000个,建成一个千兆以太网主干,范围扩展到全县所有学校的教学、科研、办公乃至生活场所的大型网络,教育城域网出口速度达100兆,并建立了一个有相当标准和规格的宁海县教育局信息网络中心。

至今全县已配置教室多媒体762套,占全县总班级数的42%;学生电脑总数达到9500台,生机比8.2:1,教师电脑总数达到1615台,师机比2.7:1。

2.应用软件系统建设

我县在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数字图书馆、网络教学教研和信息资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6年12月,教育局办公自动化平台投入使用,实现教育系统内部办公无纸化和管理信息化;2007年11月实现与宁波市教科网的互联互通。2008年1月,首批18所学校开始安装试用数字化教学平台,与之配套的网络教研平台也正式投入使用;2008年9月,校园信息管理系统项目也将正式开始进入实施阶段,为全县各学校实现“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学、网上服务”提供全面的支持。

3.工作亮点及成果

在普及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非常关注重点发展,注重先进榜样的示范作用。其中,我们把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建设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抓手,作为营造数字化校园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目前我县拥有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3所,宁波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7所。在工作中,我们注意加强领导,指导实验(示范)学校以课题研究为先导,以有效应用为核心,以促进学校环境建设、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整合、课题研究成果形成为目标,扎扎实实地开展实验工作。

二、宁海“数字化校园”建设存在问题和面临困难

回顾和总结我县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历程,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更应冷静思考,比较国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走向,借鉴国际教育信息化趋势,我们认为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1.部分学校领导理念还没转变和更新

近年来,我们通过实地调研工作发现还是有部分学校领导没有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认为教育信息化工作和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是花架子,对学校教育、教学所起的作用不大,纯粹是为了达标、验收、评估而建的,没有从理念上认识数字化校园建设是走高质轻负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降低教育成本的一个重要举措,更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2.校园网站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我们有些学校虽建有学校的主页、网站,但在网站的使用和管理上都存在不少问题:(1)网站的安全需要进一步加强。许多学校的校园网站没有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网管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导致网站的安全性不够强。(2)网站信息更新不及时,自有信息不多。大部分的校园网站虽然栏目设置都比较完整,但很多栏目的信息都来自因特网。新闻类的信息多,教育教学相关的信息少,家长、学生关注的信息少。(3)网站宣传不够,建设过程中教师、学生参与度不够,教师、学生对校园网站的关注不够,校园网的信息更新、栏目建设等主要靠少数几个网管人员来进行。(4)网站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学校的校园网站只局限于校园形象展示、新闻信息发布等功能,缺乏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栏目及资源。

3.硬件配备水平与其发挥出来的作用还不相衬

教育信息化是创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过程、转变教育模式的重要途径。其建设要紧紧围绕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要为教育中心工作和事业发展的大局服务。近年来,我县的硬件配备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我们也不容回避存在设备闲置,应用开发不足的浪费现象。

4.应用人群的信息化意识需要进一步培养强化

对教育信息化的把握和领导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用于软件资源建设、人员培训、课题研究的经费偏少;有关教育信息化的制度落实不力;数据积累和资源积累的意识不强,造成应用平台不少,实际可用资源不多的尴尬局面。出现教师培训项目缺少论证,信息化培训缺少整体规划。应用者网络安全意识比较淡薄等问题。

三、推进宁海“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本构想

1.行动目标

我县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目标是: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大软件投入,力争用3年时间构建起:一个教育门户、两大中心(教育信息中心和教育资源中心)、四大应用平台(校务管理、数字化教学、教师研训和教育资源)为主的数字化校园雏形。全县的师生能够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各类教育教学活动,较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管理和科研等工作;教育信息资源初具规模,并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健全各级各类的信息化相关制度和规范,并得以严格执行。建立一支扎实、稳定、高效的信息化专业技术队伍。

2.主要任务

(1)进一步强化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统一领导和规划,成立宁海县教育局信息化领导小组,研究出台《宁海县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建立和健全数字化校园的各项管理制度和领导小组,充分协调各部门的力量,加快宁海县数字化校园的整体推进工作。

(2)建立宁海教育门户网站,包含政务站,教科站和资源站3个子站。为全县所有师生、家长和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让社会人士和家长能通过教育门户与宁海县教育系统进行信息的双向传

递,获取各类教育信息;让教师能通过教育门户便捷的获取教学工作所需的相关信息资料和教学资源。

集中优势资源完成校务管理、数字化教学、教师研修培训和教育资源中心的四个大平台,以四大平台为主线展开各类应用系统。

(3)优化宁海县教育城域网的硬件环境。以“够用为主、适度超前”的原则,继续完善全县教育信息化环境和教育资源建设,注重提高使用效益。要借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走向,逐步调整硬件与软件投入比率。尽快实现教师电脑人手一台,建立更稳健的网络,同时跟市教科网络依旧保持互通。加强网络安全,保证数据的安全以及灾难后数据恢复,建设网络安全机制和大容量数据备份系统。

(4)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素养,确保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稳定发展。我县所有的在职教师通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考核,所有的教师能使用各类现代化教学设施进行课堂教学,绝大多数的教师能通过网络进行远程单向授课和双向的网络互动辅导。

四、宁海县“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施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统一认识

一是学校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和管理机构,如信息技术中心,来全面负责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相关工作,做好学校上下、各学科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协调工作,理顺关系。二是制定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数字化校园的中长期规划(三至五年),经学校教代会讨论审核通过后依规执行、实施,不因领导人事的更换而一人—个制度。三是要把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列入每年对教师工作成绩的考核范围,从初制上鼓励和促进教师积极参与和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

2.要做好校园网站建设工作,有效发挥其作用

首先,校园网要为学校管理工作,教育教学和师生、家长服务是关键;其次,通过培训适时引导、开展活动是途径;再者,结合学校的特色、家乡的特色文化等创建专题网站(如:科技特色的专题网站、校本培训、博客系统等)是根本。这样,校园网站才能在教育教学改革、凸显特色、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方面真正发挥作用。

3.做好应用软件系统建设工作

学校要坚持以应用为核心,整体规划“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的建设。要继续推进数字化教学平台和教师研修培训平台的应用工作,有条件的学校可试用校务管理平台,继续充实、完善教育装备管理软件的资料输入、升级更新工作,认真发挥现有教育软件的应用,为学校开展其他教育软件的应用积累经验教训,加快推进我县数字化校园工程建设步伐。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重视对普通教师的培训工作,各校要把培训列入校务工作计划中,规划各种以校为本的教育信息化培训,要借鉴其他学校信息技术校本培训的成功模式(如:宁海县第二实验小学),制定出符合各校实际、手段灵活、实用性和针对性强信息技术校本培训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

5.要做好教育资源建设工作

网络教育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发挥网络等信息化基础设施优势,构建网上学习环境的重要条件。

学校要制定相关制度,采取各种途径,引导教师积极提供教育资源,将资源制作、上传等工作情况纳入对教师的业务考评。将参与资源建设工作情况作为各级学科骨干教师考核条件之一,市级以上各类学科骨干教师要带头创建优质教学资源。要加强教师个人数据积累和资源积累的意识,建立个人资源库,在平时工作中多注意资源的收集和整合工作。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初步规划 篇4

1 数字化校园的需求分析

A.通过网络调查学生对网络的使用情况和使用范围。

B.对教师进行调查, 了解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内容、反馈练习等内容使用网络的程度。

结合实际情况建成一个数字化后台管理软件和一个校园网站, 将现有的设备和资源整合起来。“数字化校园”平台是一个能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发展空间的平台, 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 提供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 为学生探索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从而使学习者真正达到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2 规划指导思想

2.1 统一规划

高校数字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涉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和项目管理等多个方面, 具有投资高、建设难、周期长、涉及部门和人员多等特点, 因此建设之前必须站在学校的高度, 做好项目分析和规划设计工作, 整体考虑、统一规划, 以确保统一的信息标准、统一的技术路线、统一的基础架构和统一的组织管理。

2.2 分步实施

高校数字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是一个建设周期比较长的项目, 涉及需求调研、方案论证、系统选型、部署与集成、人员培训、推广应用、运行反馈和修改完善等多个步骤, 因此整个建设过程必须统筹安排、分步实施, 确保项目的进度和质量、降低项目失败的风险。

3 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

3.1 建成万兆核心校园网

校园网络主干规划采用目前成熟的万兆技术。总体规划采用核心、汇聚、接入三层网络构建架构, 核心设备放置在网络中心, 在各楼宇设置汇聚节点。在构建校园网时, 首先要确定网络中心位置, 采用星型拓扑结构将网络中心与所有楼宇相连。

3.2 无线网络作为补充

由于目前无线网络设备不适合作为园区的主干技术, 而校区又有大面积的公共露天活动区域, 以及大会议厅、报告厅, 因此无线网络作为有线网络的一个有效补充在校区建设中就显得尤为必要。

3.3 建成以数字图书馆为基础的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

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教学的信息化, 教学信息化的主要办法就是建立数字图书馆, 这样可以满足全体师生在多媒体教室或实验室等校园网覆盖的场所, 通过网络访问数字图书馆的资源。

3.4 启动教务网络管理系统, 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和在线教学服务

为了满足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信息化、数字化的需要, 教务处应采用教务网络管理系统。教学管理人员通过网络管理系统进行信息查询、修改、提交, 从而很好地满足了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各类需求。

3.5 统一用户认证平台, 提供统一的用户管理、身份认证、安全保障服务

通过建立一个独立的、高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身份认证及用户权限管理系统, 由该系统完成对整个校园网用户的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 从而改变传统分散的用户管理模式, 规范用户操作行为, 使各系统的整体安全性得到提高。

3.6 数据管理平台

数据管理平台是信息服务的基础, 传统的分散数据管理造成资源的冗余, 给网络管理带来困难, 给数据的安全带来隐患。该平台对学校内各类数据进行集中存储、集中管理, 为全校范围内的各种应用提供公共的、权威的中心数据库, 使网络数据资源的存储和传送的安全性得到较大的保障。

3.7 校园一卡通系统

校园一卡通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工程, 一卡通系统借助校园网络平台, 集证件管理、档案管理、师生考勤、食堂管理、机房管理、身份认证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 它可以代替学校目前使用的所有证件, 如学生证、借书证、食堂就餐卡、上机证、医疗证等各种证件, 应用于校园的各类消费场所, 如食堂、澡堂、洗衣房、商店、电子阅览室等。也可以应用于需要进行各类身份认证管理的场所, 包括电子注册、学籍管理、成绩查询、教学管理、图书管理、借阅管理、门警管理等。通过一卡通的银行转账系统与指定银行进行费用转账、圈存, 实现校园“无现金流通”, 给师生带来一种全新的、方便的现代化生活, 有利于简化管理环节, 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有利于实现全校各类数据的统一性和规范性。

数字化规划论文 篇5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确定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全面深入推进“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并以《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2015)》为指导和目标,以应用建设为重点,以服务教学为核心,不断提升数字校园水平和人才信息素养,全面加强信息技术支撑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学校教育现代化,围绕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我校将有计划、有步骤、积极稳妥地推进信息化进程,促进我校教育管理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锤炼学校信息化办学特色。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为基础,以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开发应用为重点,统筹规划,注重实效,创新发展,加快实现教育信息化,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打造一流的数字化、智慧化校园。

二、总体目标

到2019年,以信息化、数字化校园建设为核心,建立科学、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培养造就一支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信息技术的师资队伍;建立较为完善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保障硬件正常安全运行,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水平,最终实现学校的全面数字化、智慧化。

三、学校信息化现状分析

(1)设备现状

1、校园网络的现状

互联网出口带宽为50M,局域网干路为100M,采用三层网络架构,具有防火墙、上网行为管理等设备。目前我校办公计算机450台、教学计算机75台,外加其他辅助客户端,上网点可达520台左右,明显存在出口带宽偏低的问题,而且办公和教学网络交叉,网络布线缺乏统一规划,缺乏无线接入点,关键设备老旧、IP地址与Mac地址不能有效绑定等。

2、网络中心现状

网络中心由3台服务器、1台存储服务器、8台交换机、1台防火墙组成,内连校内局域网,外接国际互联网和县教育局的教育网。由于长时间工作,目前设备大都已经老化。

3、校园计算机终端现状 学校共有计算机网络终端500个,各教室、实验室、行政办公室、计算机房、每个教师办公室都设有终端。学生用计算机550台,一线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其余老师是台式电脑。学生生机比为7:1,师机比为1:1。

4、平安校园网现状

实现对教室楼道、校园主要部位、宿舍等视频监控、入侵报警、出入控制、电子巡更、校园安全防范系统。现由政教处管理。

5、高考监控网现状

实现教室内部以及楼道视频监控、入侵报警、出入控制、电子巡更、电子监考、班级安全防范系统,主要用于考试用。

6、校园有线电视网现状

有线电视网络是我校的又一大型网络,它的有效电视终端点分布整个学校,学校有线电视通过广电信号可以完成8个频道的播放。

7、校园广播网现状

学校的有线广播网络,具有独立的分区广播功能,各区域可以独立进行分区广播。拥有独立的智能定时控制,可以分时间段播放各类音频信号,主要用于广播站,上课下课打铃。

8、高考放音网现状

具有独立的分区广播功能,各区域可以独立进行分区广播。主要用于考试放音。

9、校园无线网络覆盖

我校已建设校园无线上网工程。具体类型为小型办公用无线网络,教学楼、办公楼、局部实现了无线网络覆盖。

我校教育技术设施绝大部分已经使用了4年,计算机网络终端大量增加。其中网络系统是24小时不间断工作的,由于这些设备使用年限已到,目前在使用中经常出故障。

四、需求分析

我校属于国家第一批中职示范学校,目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化基础,同时也为了后期的精品校建设打下坚实的信息化基础。依据上述分析,2019年前项目需求分析。

(一)硬件部分

基础设施包括校园网络、数据中心、网络信息服务、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录播教室、智慧教室、校园电台、多媒体教室、仿真实训系统环境、数字广播与网络电视系统和数字安防系统。

1、综合布线系统,础设施建设:校园网络是数字校园的最基础的设施,没有相应的网络基础设施,数字不能流动,就不可能形成数字的空间。我们的设想是:优化学校公共网络设施的,建设网络基本服务体系,加大网络出口宽度:优化学校有线电视网络和语音广播网络,添置相关设备,完成语音信号与有线电视射频信号的数字化,做到数字化的语音、视频信号在网上传输。建设千兆有线、全覆盖无线校园网络系统,采用多网合一的多媒体综合校园网解决方案,实现计算机局域网、双向电视教学网、智能广播网和数字监控网的数字化多网合一。

校园网络建设有多个出口,分别选择接入不同的运营商网络(联通、电信 各100M)、校园网络采用千兆以太网络技术和设备,网络核心层配置冗余设备(双核心),所有楼层配置光纤链路冗余;

校园无线网络在校园有线网络基础上建设,采用千兆802.11n、802.11ac技术;基于无线控制器的瘦AP系统架构,满足可管理、安全、QoS、漫游等功能要求;

为保证校园网络的安全,防止外部用户的非法接入,实现有线和无线用户的统一认证。

校园网络设置DMZ区,专门放置WWW等允许外部访问的公共服务器,对外提供WWW等信息服务,实现与内部网络的隔离;

教室计算机除普通计算机常规功能外,还融集控、视音频直播等功能,并有课件点播、VOD点播、双向电视教学、示范教学、教学评估智能广播等多项功能。

我们的设想是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学资源库、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教学系统、数字图书馆系统,都要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因为它们是数字校园的核心支持系统。

2.建设构架私有云。

主要是实现对个人计算机指定目录文件自动同步,同一账号,在多台设备登录时,保持与最后登录设备的连接,实现用户对个人计算指定目录下的特定类型的文件自动与服务器云端同步,实时监测用户文件变化情况。不需要用户干预就能及时自动备份文件。当用户新建、修改或删除文件(目录)时自动更新同步,保障用户重要文件的安全。当用户移动办公时,可直接从云端访问,省略了移动存储介质的拷贝过程,提高用户工作效率。更换新计算机时,用户登录后原计算机中的个人文件将自动从云存储中同步到新计算机中。

网盘:用户可将不常用的文件存储在云存储中,从而节约本地存储空间,提高文件的物理安全性,也便于资源共享。

共享:用户可以把网盘或同步盘的任意文件(目录)分享给群组或其他用户。只需要在云存储中存储一份文件,被分享的人不需要下载存储即可在线浏览,实现资源共享。若源文件被修改,所有分享人立即会得到更新文件。

3.建设录播智慧一体化教室。

(1)能够实现移动教学与课堂互动相关的功能

实现录播功能,摄像机接收到图像定位系统的指令后,负责对老师、学生进行跟踪拍摄,然后把采集的视频信号传送给录播主机系统,录播主机系统主要用于教师授课、教师板书、学生答问、实物展示、计算机画面、其它教学课件等多个教学场景与教学课件之间自动调度和切换,还可直接监视和控制多路视频信号。调度与切换完全以实际教学为基准,总是能在恰当的时刻将画面切换到需要的场景,准确表达教者的意图,习者的需要,智能化与人性化的完美结合,更加贴近人工导播,达到“专业级影像制作”效果。

能够实现教学活动的网络、计算、存储等功能,同时能够支持多个跨系统终端接入,实现将移动设备的屏幕内容无线投射到投影或者一体机等大屏幕上,支持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环境下,以及无Internet网、无校园网等断网环境下的正常教学活动。

(2)实现教师终端的操作界面以“一对多”的形式广播到学生终端上(包含Android、iOS、Windows系统)。支持不同操作系统学生终端的混用。

(3)实现高密无线环境部署:教室内自动快速部署高密度无线环境,支持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的接入,支持联通校园网和Internet网;

(4)实现高并发通讯:支持60个移动端(同时混合使用iOS和Android平台移动设备)支持200Kb文件大小的教学内容并发下载(教师发学生)、上传(学生传老师)时间不超过2S。

(4)实现课堂互动:实现教师下发客观题、主观题提问学生,并在学生提交客观题后自动生成统计报告,报告中包括各选项被选比例、具体人员名单等;

4.建设校园电视广播电台。

3.数字安防改造建设。

以校园网为传输平台,建设基于IP协议,实现对校园视频监控、入侵报警、出入控制、电子巡更、电子监考、消防报警、紧急呼叫(求助)报警、紧急广播系统的统一管理和控制,形成全方位的、立体式校园安全防范系统。应能够与当地公安部门的安全防范系统联网。

数字安防系统现状:目前我校建有180多个点的视频监控系统,基本可以覆盖学校的公共区域。但新建区域尚不具备,需完善。

(二)软件部分

1、综合信息门户

不断扩充学校网站的容量,提高网站层次,充分体现学校形象的展示功能、教育资源的集成功能、师生个性特长发展的舞台功能、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功能;

2、完善数字化校园应用平台

打造及完善我校数字化校园应用平台,对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评价实行全方位的信息化管理,其中包括学校的校务、教务、总务的管理,教职工、学生的身份信息、工作学习记录、评价信息等档案、学藉、学业管理。校长室、职能处室、教师、学生和家长实名注册,统一入口,系统内各模块功能相对独立,基础数据互联互通,数据访问权限与岗位职责、身份类别对应。

3、精品课程建设

4、建设数字化图书馆、阅览室。

(四)强化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辅导与考核力度,提高教师应用素质

在教育信息化实施的过程中,广大教师要形成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的氛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养一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理论的新型师资队伍,形成覆盖各科、自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改的骨干教师群体。全校教师掌握基本计算机操作及在网上查找资料的能力,全体教师能进行课件制作,逐步实现教师无纸化办公,以熟练运用校园网管理平台、学校资源网进行教学工作与开展科研。

1.提供多种信息渠道,形成开放、立体的培训空间和学习活动的场所。(1)挖掘本校培训资源,集中专题培训;(2)请专家作讲座,培训教师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支持下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3)观摩学习。组织教师观摩校内外优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课,通过观摩教师能更具体体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4)网上论坛。在因特网上以论坛形式在网上开展学术交流和讨论。

2.开展网上教研活动,提高教研活动效率、效能。(1)采用音频、视频会议形式,开展信息交流、专题讨论、论文交流等;(2)开展网上公开课、说课和评课活动。

3.科研先导,开展区域性教改实验研究,努力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和新途径。探索网络环境下互动教学新模式,启动以建构新型师生关系为目标的互动教育新模式的研究,积极开展运用网络实现教与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校与社区互动的试点研究。

4.完善校园信息化培训、考核制度。

四、达成指标:

围绕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目标,积极参与制订学校信息化建设方案并予以实施;网站建设多元化;发展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库藏;不断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使制度管理常规化,从而能更好、更高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提高教职工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收集整理学校各种教育教学数字化资料,以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为方向,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以及开通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拓宽德育途径,打造有学校教育特色的绿色、文明、和谐校园网络文化。

(2)具体措施:

积极参与制订学校信息化建设方案,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做好校园智能化、信息化的服务工作。

推行学校管理信息化。对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评价实行全方位的计算机管理。其中包括学校的校务、教务、总务的管理,教职员工、学生的身份信息、工作学习记录、评价信息等档案、学籍、学业管理。

网站建设多元化,不断扩充学校网站的容量,提高网站层次,充分体现学校形象的展示功能、教育资源的集成功能、师生个性特长发展的舞台功能、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功能;建立班级主页,展现班集体学习、活动风采;尝试开创“网上名师工作室”网页,及时传递工作室成员之间学习成果,交流“工作室”研究成果,使网页成为我校专业教师团队的教学动态工作站、成果辐射源和资源生成站,以互动的形式面向教师、学生、社会;尝试开辟有特长学生个人主页,促进学生能力提高和个性发展。大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法制教育与网络安全教育,增强学生对网络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和抵制能力,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全时空的网络育人环境。

加快各学科教学资源和多媒体课件素材库的建设,为教师网上备课和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教改科研提供条件。积极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重点打造行政管理、领军人才、教师和学生4个空间。

发展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库藏,以文件目录方式和数据库存储方式对资源进行管理和操作,以便信息储存,师生快速查询、访问、下载。

完善校园信息化培训、考核制度。

数字规划领跑城市信息化 篇6

在珍藏于武汉市图书馆的老照片中,上世纪30年代的江滩曾是英俄德法的租界,数十米宽的土堤上到处挂着“中国人不可在此停留”的牌子。

今天,在武汉市规划局编制的“四线”规划控制信息系统里,可以清晰地看到,汉口江滩旁边的花旗银行已经由代表文物保护范围线的紫线圈注,而曾经不准中国人入内的江滩已经变成武汉市最大的绿化带,长达7公里。

未来,江滩将从长江延至汉江,两江总长跨越55公里,在三维地理信息信系中,这一切已经一览无余,在建设规划中,设计师可以任意描摹,加一个游泳池或者添一片绿地,并能随时看到整体效果。

江滩演绎着江城武汉的百年历史变迁,而从方寸照片到三维建模,也代表着历史名城向“数字武汉”挺进的步伐。数字规划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站在城市信息化的最前端,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地贴近老百姓。

先行军

2000年,数字城市在全国大热,从“数字广州”到“数字襄樊”,各省市纷纷冠以“数字”头衔向建设部申报项目,而武汉市却以“数字武汉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为名在建设部立项。

“我们没有以‘数字武汉’申报就是考虑这个帽子太大了,不好落地。”武汉市规划土地管理信息中心主任李宗华说。

网络和空间数据地理信息系统是数字城市的两大基础设施,这在2001年由信息产业局、规划局等部门联合出具的《关于构建武汉“数字城市”的调研报告》中就已明确提出。经过多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宽带网络已遍布武汉,建立全市统一的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呼之欲出。

其实,文中开头提到的“四线”规划控制系统和三维地理信息系统都是基于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衍生。它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建立的一个多尺度、多数据源城市空间基础数据库,通过城市宽带网络系统,建立起数据管理、更新、共享与安全机制和标准体系,为市民、政府部门和城市建设提供地理空间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出城市信息化的多系统应用。

经过5年的建设,由武汉市规划局牵头建立的“数字武汉空间数据基础设施”获得2006年度全国地理信息系统优秀应用金奖,这也是我国第一个城市空间地理基础设施。

2001年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立的时候,武汉市国土资源和城市规划是一家,首先就从机制上保证了城市信息资源的统一和完整。与全国目前大部分城市所采用的数据拷贝方式不同,武汉市采取了在线网络的新模式。城市空间数据作为一种基础设施,可以像有线电视和宽带网络一样,以租用的形式向社会提供服务,由数据管理中心提供全部或部分数据的查询权限,用户可以此为基础,建立自己专业的数据和信息系统。

与北京市信息资源中心作为“第三方”建立共享信息地理图层不同的是,武汉市以“数字规划”切入城市信息化,并由规划局承担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那么,作为单个部门的规划局如何以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领跑城市信息化?如何为百姓服务,又如何说服别的部门采用数据基础,以实现共享的基础平台呢?

深入民间

王先生想要购买位于汉口胜利街的“六合新界”楼盘,他不知道开发商的审批手续是不是合格,开发商所划的楼盘位置是不是符合规划局的审批。在“数字武汉——规划国土在线”的网站上,王先生在“规划国土申报大厅”的“在建项目查询中”看到武汉市所有在建楼盘的地理信息,当他点击位于江岸区胜利街33号的“六合新界”时,网站立刻显示出开发商武汉合记置业有限公司开发楼盘许可证号以及建设项目的建筑红线图,红线图清晰地显示,楼盘为2栋楼,28层。

经过认真对比,王先生确信开发商给他的规划图没有私自乱添面积,乱加楼层,他很快去售楼中心交了订金。

足不出户,就能全面考察武汉市所有的新楼盘。“规划国土在线”网就是依托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所建立起来的公众信息服务系统。网站为市民提供了电子地图、规划成果公开与公示、地价查询、在建项目及折迁信查询等多项服务,让老百姓如此贴近地享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所带来的种种实惠。

以前,网站的局长信箱每月都能收到几千封来自市民的信件,大部分是询问所在地的拆迁改造。鉴于此,武汉市把全市的拆迁信息放到网上公示,市民只要点击“国土规划在线”的“拆迁服务站”,就能看到所有的拆迁信息。这些信息的发布,也是基于地理信息图层,蓝点的位置代表规划建设意向项目,红点代表计划拆迁项目,红、蓝点带圈则表示本月发布项目。拆迁服务站建立以后,市民来信大幅度减少,每个月仅有几十封。

信息公开后,有人对李宗华说: “你们胆子真大,这些信息都敢公布。”建筑红线图、拆迁信息,这些都是曾被政府部门视为机密的信息,即使是到目前为止,武汉市也是唯一一个敢于把拆迁信息公布到网上的城市。

李宗华也坦承,在决定要不要把这些信息公示到网上时,规划局本身也遇到很大的阻力,然而,“数字城市就是要让老百姓能最大限度地享受和利用信息资源。”经过再三权衡,市领导和局领导决定用信息公开服务老百姓。

公众信息服务系统是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向百姓服务的纵向延伸,在这些地理数据信息给百姓带来实惠的背后,信息公开的勇气与决心是坚强的后盾。那么,数据基础设施又如何能横向延伸至其他政府部门,创建出更多的公共服务应用?

走向政务共享

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不仅为公众服务的坚实基础,更是跨部门、跨平台共享共用,打破部门信息壁垒的平台。2006年,东城区网格化精细管理在全国10个城市试点推行,武汉市江汉区成为首批试点城市。推行初期,曾有人建议拷贝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数据,另建一套网格管理体系。

“拷贝数据,自建系统不仅花费人力、财务,还要为后期的维护和更新增加负担。”李宗华说。在市领导的协调下,江汉区网格管理体系不再自建系统,完全以“数字武汉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为基础,建立网格化部件数据库、事件数据库,依托成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和GIS平台,为网格管理提供基础地理数据、网格化管理数据的支撑。

数据库设在规划局,底层地理数据由数据管理中心维护,上层应用系统由江汉区维护,仅在基础平台建设这一项上,江汉区网格管理就节约几百万元。更为关键的是,这种尝试为网格管理在其他区推行建立了范本,为以后实现基于全市统一基础平台的城市管理打下了基础。

除了网格管理,空间数据基础设施还在武汉市“城中村”的改造中,通过在1:10000土地利用数据库中叠加人品数据,计算出“城中村”人均耕地和宅基地指标,根据不同的数值范围制定不同的改造方案,在改造被人称为“社会—经济塌陷带”的城中村工程中,空间数据基础设施起到了底层的平台支撑作用。

到目前为止,共有38个政府部门在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平台上运行应用系统,应用率不到50%,离“数字武汉”整体基础平台的设想还有一定的距离。规划局的工作人员曾经对记者说,数据平台刚建好的时候,他们到各个部门去“游说”,有时得不到理解,觉得自己部门有钱,可以另起炉灶。

李宗华坦承,要实现跨部门、跨平台的信息共享平台,技术不是问题,更多的是由于部门间“小而全”的思想,总认为花钱建一套自己的系统比较稳妥。另一方面,数据基础设施投入使用还不到两年,推广和使用还有待于各部门慢慢体会。

国土规划声像档案数字化管理探索 篇7

1、档案数字化管理是大势所趋。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遍应用, 使计算机成为工具, 进而演变成工作方式, 档案数字化管理成为必然。

2、声像档案数字化管理适应声像档案的独特性。

与纸质档案相比, 声像档案具有载体多样性和时效性的特点。随着社会进步, 声像设备更加先进和多样, 如数码相机、摄像机、数码编辑机等, 相应产生的形式有数码照片、录像带、各种光碟等。载体多样性对声像档案的管理和应用提出了新要求。同时声像档案时效性较强。

二、国土规划声像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可行性

除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作技术基础和保障外, 国土规划档案的数字化平台的逐步成熟、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管理协同办公平台直接促进了国土规划声像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实现和应用。

以我市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建设为例, 该项目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按照“一个中心、七个体系”和“五统一、四结合”的总体框架, 实现全市档案信息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有效利用, 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业务流程化, 具有电子档案归档、查看、综合统计以及检索查看等功能。

国土规划声像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目标是基于国土规划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 以城市建设声像信息元数据为基础, 建立电子文件全程管理的声像档案管理模块, 使其具有数据处理、管理发布、实时控制、辅助决策等功能, 达到快速有效地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

主要建设内容是设计与实现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声像档案管理模块, 包括针对声像档案数据设计与建立数据库, 构建相应数据访问层, 设计实现管理、办公、信息服务等业务功能, 并为系统其他模块提供接口, 如借阅和检索模块。

三、声像档案数字化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1、网络建设

数字档案馆的网络建设分三个层次, 一是支持系统内部服务的内部业务专网 (Intranet) ;二是支持政府部门服务的政府专网 (Extranet) ;三是支持大众服务的公众网 (Internet) 。

2、数据库建设

数字档案的数据库主要包括如下5种数据:目录数据、实体数据、检索工具数据、背景信息数据和元数据。声像档案材料与纸质档案材料属性与管理体系有很大不同, 设计数据库时为声像数据建立相对独立的表格与视图。数据库表设计关系对应的业务流程解释如下:首先, 在接收每个声像工程档案前, 建设单位和档案部门联系, 建立工作联系单, 便于对其进行业务指导和管理统计。接收的声像工程档案里包含照片档案和影像档案, 分别保存和管理。同时对应案卷下的文件信息均录入数据库, 并上传相应照片扫描件和影像文件, 达到档案资料数字化, 促进数字化管理和检索。

3、功能开发

声像档案数字化管理模块开发的功能模块集成办公、归档、检索统计等操作于一体。处理的数据信息除了办公过程中产生的记录信息、档案的案卷和文件信息外还有照片扫描件和影像文件。

设计实现的国土规划声像档案数字管理模块有以下特点与优点: (1) 办公业务流程化, 提高了办公效率。各功能之间具有业务间联系, 又相对职责独立, 实现了信息快速传递和共享, 也方便了科室管理。 (2) 档案录入自动化、人性化。设计与开发页面功能时, 紧密结合了声像档案的属性和特点, 力求合理布局、流程清晰, 用户体验后有较好评价。 (3) 技术含量较高。

与传统档案管理系统对比, 增加了批量上传扫面件文件功能;应用了图片浏览插件技术和流媒体技术, 分别实现了浏览、放大、缩小等操作照片功能和影像的在线播放及下载功能。

4、关键技术

用于数字档案的技术很多, 其中的关键技术主要有宽带网络技术, 空间数据仓库技术, GIS技术, 多种数据融合与空间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 (SDMKD) 技术等。我们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方法、运用插件服务技术等开发完成, 在设计实现声像档案数字管理模块时, 根据其独特特点运用到的关键技术有:

(1) 图纸动态浏览和图纸浏览插件技术

电子文档离不开对扫描件的操作, 包括查看、放大、缩小等, 而且需要动态实时地操作。在此我们利用javascript等开发出来的基于网络的动态控件来满足需求, 同时拟采用图纸浏览插件技术, 支持多种图片文件格式, 并进行测量批注查询打印等操作。

数字化医院网络机房设计与规划 篇8

随着电子计算机和通讯设备在医院管理中的广泛应用,HIS (医院信息系统)、PACS (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医院成本核算系统等现代化医院管理应用系统的普及[1,2],对计算机网络的稳定、高效、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结构完善、灵活性强、兼容性好的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的机房则成为保障医院正常运行的关键[3,4]。

本文结合某医院的网络机房建设的设计及施工方法,针对医院信息系统机房的设计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对机房工.程装修、供配电、防雷接地、图像监控、消防、空调等方面相关的设计、施工要素进行详细介绍。各系统之间关系框图,见图1。

1 机房建设总则

1.1 设计思想

计算机机房是各类信息的中枢,机房建设工程必须保证计算机系统设备能够达到长期、安全、可靠运行,同时还为机房工作人员提供一个美观、舒适的工作环境[5]。为使机房工程的设计能够满足上述要求,要着重考虑以下几点:①机房的装修效果:要达到舒适宜人,简洁明亮;②设计方案的完善性:机房工程一旦竣工,不宜再进行阶段性翻新、改造;③机房设备和供配电器件的可靠性:全部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进口产品或国内优质标准的产品,技术性能和安装工艺均应符合国家标准,以确保系统运行稳定;④工程的扩展性:机房设计应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超前意识,应考虑到今后设备所需的空间布局、空调及电力容量,能够满足今后业务发展的需要;⑤机房设计以安全可靠为准:有完善的不间断供电系统、可靠的配电方案、功能齐全的设备环境、有效的防雷、防过压及接地保护措施;⑥人性化设计: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对工作人员的身心保护。在机房设计中,特别注重人、机工作场地的绝对分离,专门划分出大型、高尖端、现代化设备的工作场地,以满足这些设备所需的特殊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要求,并做出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

注:UPS:不间断电源;KVM:键盘-显示器-鼠标

1.2 设计目标

该设计要实现的总体目标[6]:①先进性:使机房系统具有一定的超前性,确保机房系统长期高效运行;②可靠性:在意外情况下的抗干扰性和快速补充性,保证各环节都安全可靠;③标准性:严格按国家技术场地的有关标准设计,图纸文件规范齐全;④实用性:充分考虑机房系统功能完善的基础,使其性价比达到最优;⑤扩充性:留有充分的扩展余地,系统可进一步开发及适应未来系统更新换代。

2 机房工程装修系统

2.1 地面部分

地面铺设抗静电活动钢质地板,规格600 mm×600mm×35 mm,铺设高度约抬高20 cm安装(在操作间及设备间设置),地板下刷防尘漆,活动抗静电钢质地板强度高、受温湿度影响小、不易变形、表面坚固耐磨,性能和安全性检测符合EEC106指导性标准[7],防火性能按最高的防火标准设计和测试,当发生静电时,快速释放静电。活动地板铺设时要支撑牢靠、接缝严密、间缝顺直、整体平整度好。

2.2 吊顶部分

天花全部采用600 mm×600 mm微孔铝板吊顶,天花轻钢龙骨主吊筋间距<900 mm×900 mm,主龙骨间距为900 mm,次龙骨间距<400 mm×1200 mm。

微孔铝合金及其构件具有质轻、防火、防潮、吸音、不起尘、不吸尘等性能。

2.3 墙面部分

保证室内使用条件,创造一个舒适、美观而整洁的环境,机房内墙面漆采用高级乳胶漆,踢脚线采用亚光不锈钢。

3 机房供配电系统

根据大楼供电的实际情况,为尽量减小非计算机负荷对计算机负荷的影响,保证计算机负荷供电电源的可靠性和电能质量,本次设计采取由甲方从大楼总配电室提供两路独立的常规电源,进入配电柜后,一路经不间断电源(Uninterrupted Power Supply,UPS)后,供机房内所有计算机设备用,一路直接给非计算机负荷供电[8]。一旦市电停电后,不间断电源的后备电池立即放电,经不间断电源逆变后给计算机设备供电,这样既能保证计算机设备的供电质量,又能保证无间断、一定时间延时供电。

采用三相五线制380 V/220 V供电形式。零、地分开,充分保证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此次设计选用的配电柜,分别给计算机负荷和非计算机负荷供电,将两种不同性质的负荷分开,便于工作人员操作及检修维护,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人为操作失误,保证供电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配电柜的柜面设有运行状态指示灯、数字电流表、数字电压表,以便于工作人员观察设备运行情况和操作,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配电柜内设有速断、过流等保护,以确保设备运行安全和人身安全。

配电柜内均预留相应的备用开关,主进线电缆、开关、接触器等均留有一定的富余容量,以备以后增容和增加用电设备时使用。配电柜内均设有独立的市电零、地母排,还设有独立的计算机专用零、地母排,均有明显的标记,便于施工中接线和检查。配电柜还可设有紧急联锁接线端口,与消防紧急断电按钮相连,一旦发生火灾,能迅速切断电源,阻止火灾蔓延,减少事故损失。

机房内配电系统采用放射式(如重要设备)和树干式(如次要设备)相结合,既可满足机房对供电的要求又可节省投资。计算机设备采用均匀分布在活动地板上的弹起式插座供电,随用随插,方便灵活;重要的计算机设备如小型机等,采用在配电柜内直接压线的方式,更安全可靠。计算机设备经过机柜的万用插座与弹起式插座就近联接,尽量减少地板面上走线,既保持了机房内的整洁又保证了计算机设备的供电可靠性。

机房内所有计算机设备的电源线均采用优质专用屏蔽铜芯电缆,防止外界的电磁干扰,保证计算机设备供电电源的电能质量。空调、新风机等动力设备采用优质铜芯电缆直接供电;其他如照明、墙面插座、地面弹起式插座等均采用BVR导线穿镀锌电线管的方式。

配电线路结构框图,见图2。

4 机房防雷接地系统

4.1 电源防雷部分安装

由于该机房处于室内,直击雷防护已在本大楼顶的避雷针(带)保护之内,故不再考虑防直击雷。

本方案的内部防雷方案分为3部分,即电源防雷、信号防雷、等电位接地(原机房已铺设等电位网格,故而网格的铺设不在本次工程内)。

4.2 等电位接地

本方案等电位接地分为安装机房等电位接地铜排和接地网连接2部分:①等电位接地铜排安装:分别在机房地板下(或沿墙)装设40×4铜排,一般沿房间四周敷设;②防雷的等电位连接:等电位连接的目的,在于减少需要防雷空间内各金属部件和各系统之间的电位差。本设计方案使用金盾牌等电位连接器JD-K10连接于计算机逻辑地线及防雷地线之间,雷击时系统中各独立和绝缘的部分实现等电位连接,共2处。

4.3 机房接地系统及地网系统

电子计算机机房接地装置的设置应满足人身的安全及电子计算机正常运行和系统设备的安全要求。根据GB50174-93《电子计算机房设计规范》,交流工作地、直流工作地、保护地、防雷地宜共用一组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按其中最小值要求确定,共用地一般要求地网的接地电阻值<1Ω[8]。本方案设计采用联合接地系统,即交流工作地、直流工作地、保护地、防雷地接至大楼原有的接地网。

4.4 机房静电防护系统(静电散流网)

机房区设置一套抗高频干扰接地装置,机房区地面采用1.0 mm×20 mm铜带在活动地板下交叉排成60 mm×60 mm方格,对需要进行连接的所有机件及金属体,用主引接地线为BVR62连接至静电散流网,然后用35 mm2的多股接地线接人大楼的共用接地系统,对静电进行有效的泄放。

5 图像监控系统

图像监控系统由数字式硬盘录像机、摄像机(固定式枪机、带云台枪机、高速球机等)等组成[9]。

数字式硬盘录像机支持4、8、16路音视频信号输入,其输出一方面可通过模拟方式以VGA信号接入ECC的AV设备,另一方面可通过TCP/IP方式接入局域网。

通过视频管理服务器实现对所有数字式硬盘录像机的集中管理,包括监控界面的切换、录像方式的设置、录像数据的存储和备份等。

6 机房工程消防系统

火灾报警采用烟感探测器和温感探测器,探测器安装在吊顶上和活动地板下,两者联合使用提高报警的可靠性,火灾自动探测器能发出警报信号,控制器能显示报警的探测器所在位置。由于机房是长期保持恒温恒湿的空调机房,因此很少使用温感探测器。在烟感探测器中尤以离子烟感探测器用得最多。灭火系统采用固定管道式二氧化碳自动灭火系统[10]。

无管网(柜式)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是轻便可移动式自动探测火灾、自动报警、自动灭火的现代化消防设备,其灭火效能高、速度快、毒性低、对设备无污损,其控制部分可与消防控制中心相衔接。

7 空调系统

7.1 负荷计算

一般来讲,机房内空调系统的的负荷主要包括:①设备的冷负荷;②照明的冷负荷;③外窗的辐射热和窗体传热的冷负荷;④外墙和屋顶的传热冷负荷;⑤人体的冷负荷及湿负荷。

7.2 建议方案

主机房安装1台机房专用空调,单机制冷量:22.2 kW。

7.3 计算方法

1 m2机房所需专用空调制冷量为250 kcal/h,64m2×250=16000 kcal/h,考虑以后的扩容,预留20%的余量,即机房空调制冷量为:16000×(1+20%)=19200 kcal/h。此方案备份性较高,可满足将来机房的最大化扩容需求。

7.4 机房空调送风方式

本方案建议采用地板下送风的方式。

8 结束语

结合某医院网络机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使用需求,本着先进与实用的原则,充分考虑医院未来的发展空间,利用较先进的成熟技术,使机房系统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抗干扰性和快速补充性,力求功能齐全、技术规范、安全可靠、方便日后维护和管理,同时也考虑到日后发展扩充,适应未来系统更新换代。

参考文献

[1]卢爱国,张金葆,刘宇静,等.谈医学影像设备机房的设计[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12):88-89,92.

[2]曹涛,张蕾.数字化医院电子信息系统的机房设计[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3,(7):68-72.

[3]曲保丽,汪火明.数字环境下医院信息中心建设[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31(4):21-24.

[4]陈文胜.信息环境下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J].中国科技信息,2014,(16):128-129.

[5]韩虎.浅析医院计算机机房常见组建方案[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7):91-92.

[6]邓卓成.医院计算机中心建设的探讨[J].中国医院,2009,(9):48-52.

[7]江侃.医院计算机中心机房的安全建设研究[J].科技风,2014,(4):245.

[8]王亮.医院机房建设中接地系统的安全设计与安装[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6):258,260.

[9]陆英杰.医院计算机中心机房的安全建设探究[J].才智,2013,(11):329.

数字化医院网络系统的规划与探讨 篇9

信息化建设系统平台一般由服务器、存储设备、交换机、网络平台等组成。其中每个部分都对系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必须经过详细设计和考虑才能做出较好的决策。

1 服务器

当选择服务器系统的时候,必须考虑到系统的先进性。根据摩尔定律,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每隔一年半就会翻一番。在现实社会中,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甚至超越了摩尔定律。当选择服务器主机系统的时候,必须选择拥有先进技术的机型。否则,投入巨大资金购买到过时或者将要过时的产品,其处理能力与扩展能力也会受到限制,服务器的处理能力很快就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要。用户为适应业务的发展在短期内就必须购买新的设备,无疑是一种投资的浪费。

1.1 服务器设计原则

数据库服务器应用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求线程处理能力强。因为服务器要对几百,几千,甚至几万并发数据查询访问做出及时的响应。对服务器硬件设备的要求也非常苛刻,高主频、多核心、多线程处理器非常适合数据库服务器的应用。数据库服务器对存储空间要求也是比较高的,通常是几百个GB,甚至TB级的,而且由于数据库服务器存在非常多的并发访问,所以在磁盘读写能力上要求也比较高。通常采用RAID5以上级别的磁盘阵列,一方面提高磁盘读写性能,满足高并发访问的需要,另一方面对数据库中的数据也起到另一层的保护作用。SQL Server系统能够充分利用SMP技术来执行多线程任务,通过使用多个CPU对数据库进行并行操作来提高吞吐量。另外SQL Server对L2缓存的命中率达90%,所以最好选用L2缓存大的处理器。

1.2 服务器选择的原则

1.2.1 高可用性:

以设备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的时间比例作为衡量指标。例如99.999%的可用性表示每年有5min的时间设备不能正常运行。部件冗余是提高可用性的基本方法,通常对一旦发生故障回给系统造成危害最大的那些部件(例如电源、硬盘、风扇)添加冗余配置,并设计方便的更换结构(如热插拔),从而保证这些设备即使发生故障也不会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1.2.2可管理性:

旨在利用特定的技术和产品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降低系统的购买、使用、部署和支持费用。最显著的作用体现在减少维护人员的工时占用和避免系统停机带来的损失。服务器的管理性能直接影响服务器的易用性。可管理性是TCO各种费用之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项。有研究表明,系统的部署和支持费用远远超过初次购买所花的费用,而付给管理和支持人员的报酬又是其中所占份额最高的。因此,系统的可管理性既是IT部门的迫切要求,又对企业经营效益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1.2.3 可靠性:

要求服务器必须稳定运行,其中的关键在于操作系统与硬件设备的协作。如果待处理的资源控制在CPU和操作系统上,而不是应用上,就会避免由于某项任务处理出错而导致系统无法运行,服务器机率将大大降低。日常维护工作的中断有:主机升级,硬件维护或安装,操作系统升级,应用/文件升级或维护,全系统备份等原因。意外的灾难包括硬盘损坏,系统故障,软件故障,电源掉电,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等因素。

1.2.4 可扩展性:

一是留有富余的机箱可用空间,二是充裕的I/O带宽。随着处理器运算速度的提高和并行处理器数量的增加,服务器性能的瓶颈将会归结为PCI及其附属设备。高可扩展性意义在于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增加有关部件,在满足系统运行要求的同时又保护投资。

目前,有两种典型的服务器配置平台可供选择:小型机(采用UNIX操作系统)和PC服务器(采用WINDOWS操作系统)。它们在性能、价格方面分别具有自己的优点和特点。在硬件方面,小型机采用精减指令集计算(RISC)处理器,具有处理速度快,吞吐能力强特点。同时结合UNIX操作系统的安全、稳定性能,可使小型机适用于各种应用环境。专业小型机生产厂商一般具有长期的硬件研发历史,在人才、技术、经验、管理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积累。各类专业化的设计以及新技术的应用更使小型机在稳定性、可用性、可管理性及可扩展性等方面不断的提高。而PC服务器采用INTEL最先进的至强处理器。相对而言,PC服务器的维护和使用较为方便,性能价格比较好。目前,PC服务器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一些大型的服务器厂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到PC服务器产品的研发项目中,并将一些小型机的技术运用到PC服务器产品中,使得该领域中的产品性能不断提高,有些机型的速度及可靠性等方面已逼近,甚至超过低端小型机产品。目前,各厂商不断推出新型的企业级PC服务器,为各类中小型企业的关键应用提供了丰富的解决方案。基于以上对服务器平台技术的简单分析,可选择适合的机型。

2 存储设备

目前存储应用的体系结构主要有DAS、NAS和SAN三种模式。DAS(Direct Attached Storage,直接附加存储),外部数据存储设备(如磁盘阵列)直接挂接在服务器内部总线上。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网络附加存储),数据存储作为独立网络节点存在于网络中,可由所有网络用户共享。SAN(Storage Area Network,存储区域网络),是一个由存储设备和系统部件(包括用于管理存储的服务器,用于连接各存储设备的HBA(Host Bus Adapter),主机总线配置器和SAN交换机)构成的网络。DAS存储方案主要在PC机和早期的服务器上使用。NAS具有安装管理方便,价格平民化等优点,是中小企业存储的优选方案。特别是对于部门服务器合并项目、独立的工作组级的客户而言,能充分享受到NAS性能价格比较高的好处。而SAN可以适用于企业级数据存储、服务器集群、远程灾难恢复等多个领域。将来从桌面系统到数据集中管理到存储设备的全面解决方案将是NAS加SAN。对于医院信息系统来说,一般由HIS、LIS、PACS等几个部门组成,系统担负着信息的加工、处理、提炼、查询等工作,对存储要求高度的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和高性能。而在高速数据存取、扩展性方面SAN有着其它存储模式无法比你的优势,因此首选SAN存储模式,而NAS技术完全可以作为系统将来存储扩展的方式之一。

3 交换机

传统的二层交换式的网络架构中,只有核心设备启用三层交换功能。所有IP报文全部到达核心等待路由交换,而三层交换机的工作机制是维持一个正常的IP地址转发表。网络层病毒和蠕虫病毒传播的方式都是发送大量虚假目的IP地址的IP数据包,造成大量虚假目的IP的“涌入”,使得具有三层交换功能的智能网络设备的过载,即而导致网络资源的不可用。如果将三层交换及访问控制放到汇聚交换机上,核心交换机只是进行数据的快速转发,这样解决了网络病毒直接攻击核心交换机的问题。即使发生病毒攻击,攻击范围控制在汇聚层交换机,而不会影响核心交换机,更不会造成全网瘫痪。

3.1 冗余的核心层设计。

核心交换机的性能关系整个网络平台运行质量,因此网络核心层要求具有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和高可扩展性,而且还应该有一定的升级扩展能力。支持双电源,冗余模块和引擎。备板吞吐量大,能够扩展。有足够的扩展插槽及模块端口密度,满足接入及扩展需求。支持2/3/4层交换,多种路由协议、组播。

3.2 汇聚交换机。

汇聚交换机支持足够的千兆端口,有较高的交换能力,支持VLAN划分和子网汇聚,能够支持三层交换功能和一定的安全控制能力。一般采用几个楼层合并接入一个交换机,采用光纤主干连接到汇聚层交换机上,再由汇聚交换机通过千兆单模光口上联核心交换机。

3.3 接入交换机。

接入交换机支持1个以上的千兆端口,有较高的交换能力,支持VLAN划分。支持堆叠功能,通过增加模块扩展端口数量和交换能力。

4 网络系统

计算机网络系统是整个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平台与设施,为保证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系统的高效、安全、可靠,必须建立一个能提供所需带宽、性能稳定、具有一定容错能力的网络系统。同时由于需求是不断变化着的,网络建设既要兼顾目前的网络需求,又要考虑今后较长时期的网络发展需要。即设计时必须留有恰如其分的余量,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可缩放性,确保在今后需求变化时,结构上不做或只做很小的改动就可以实现。网络系统的可缩放性表现在网络带宽的可缩放性,网络规模的可缩放性以及网络服务的可增删性等。具体的网络建设依据如下:

4.1 实用性

满足各种应用需求,既要与应用及设备的互连,又要尽量保证现有系统在新的网络环境下能照常使用,同时尽可能从经济角度考虑,节约经费。

4.2 安全性

在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内,各项业务在一个物理网络内,为保证每个不同应用部门的安全性,在网络设计中,可以通过对端口级别和用户级别的VLAN划分对各个系统和应用之间充分隔离,有选择的互访控制。也可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包过滤技术进行设计防止黑客入侵、无效访问和广播风暴等。

4.3 可靠性与稳定性

网络中心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是管理和存储各项重要数据的数据中心和网络通信中心,网络系统的可靠性显得尤为重要。一、网络结构的可靠性:在网络设备之间的物理连接上应尽量采用双连接,充分考虑备用线路和备用服务功能,保证连接的可靠性。二、网络设备的可靠性:网络设备应有较好的容错特性及热备份,尽可能避免单点故障。关键核心设备应考虑热备份和充分考虑硬件备件。同时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在系统总体设计上注意系统的易维护性,降低维护难度和维护成本。

4.4 开放性与互连性

为了能够与现有的和未来的网络系统互连与集成,能与国家公网及国际网络互连,网络系统要有良好的开放性与互连性。从应用的角度上讲,系统要能很好的提供对数据库应用、办公自动化应用以及数字音视频系统应用的支持。其次要能提供标准的Internet服务,对节点用户能够进行可控的Internet接入。

4.5 全面的网络管理

网络中心网络系统需要全面的网络管理,包括设备管理、端口管理、VLAN的灵活划分及管理。因此,需要利用先进的网络管理软件,通过网管工作站监测整个网络的运行状况,合理分配网络资源,动态配置网络负载、迅速确定网络故障位置。

利用成熟、开放的网络技术与产品,使建成的网络具有最高的网络性能,确保网络系统应用的生命周期,使得投资得到充分的保证。根据现有的网络技术,网络的主干采用千兆光纤技术,100M交换到桌面。通过详细设计,使整个网络(网络结构、设备和线路)具有高度的可靠性。核心的网络设备和骨干线路实现冗余,窗口单位(如收费处、住院处、门诊药房等)和要害部门的网络设备和线路实现部分冗余。根据数字化医院系统要求,按地理位置分布或部门间业务相关性原则进行VLAN及IP字网划分,统一管理IP地址、域名和网络设备。建成后的网络,能够提供足够的网络带宽,对一些紧急事务和流量密集的应用,如数据传送、医院关键业务信息分配较高的带宽。通过多种手段,规划安全的网络环境。安全性是网络方案中比重较大的一部分,从计算机使用制度、计算机配置管理、防病毒、防黑客入侵、防人为破坏、防非法使用计算机、防数据丢失等出发点进行设计。配置网络管理服务器,安装功能强大的网管软件,利用SNMP协议和RMON协议,监控网络运行状况,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总结:稳定安全运行的网络系统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且本身就是一项具有良好效益的投资。经过这次网络系统的改造,医院各部门之间数据高速传输和高度共享,使无纸化办公成为现实。既降低了管理成本又大幅度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系统处理数据的实时性明显改善,科室及医院管理人员信息利用效率也有一定提高。医院网络系统的改建,在使用中充分发挥了合理性和实用性。但是取得这些成果的背后是详细周全的网络系统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希望这些经验对即将网络升级或建设的部门有些帮助。

摘要:建设一个安全、稳定、可靠的网络运行环境是保障数字化医院正常运行的基础。信息化建设系统平台一般主要由服务器、存储设备、交换机、网络平台等组成,掌握其中的原理加上合理的配置就能产生良好的效益。

关键词:服务器,存储设备,交换机,网络平台

参考文献

[1]陆昌辉,吴小华.SQL Server核心技术揭秘.

[2]Jeffrey R.Shapiro,韩宏志,等.SQL Server2005完全参考手册.

[3]徐知海,付爱英等.多层交换网络设计标准教程.

[4]陈向阳,肖迎元,陈晓明,余小鹏.网络工程规划与设计.

[5]白涛网络工程实施技术与方案大全.

数字化规划论文 篇10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信息化建设,数据共享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 当今世界, 已地入一个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数字化教学、现化办公需求不断增长, 对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应用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数字化校园应运而生, 数字化校园网络对提高高校办学质量、改善高校办学效益, 提高科研水平都有着重要意义。各高校纷纷加大投入力度, 加强软硬件建设, 以通过每个层面建设的标准化, 实现数字信息流通、资源共享, 让学校办公模式突破地域的限制, 把学校建设成为一个面向校园的超越时空的虚拟校园, 努力做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便捷化、简单化、标准化和人性化, 进而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1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

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 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 把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等有关资源进行数字化的整合和集成, 实现资源共享利用, 为师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 实现教学、科研、管理一体化服务, 创建虚拟大学教育环境, 是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从而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

其建设内容包括:网络硬件平台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基础数据建设和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1.1 网络硬件平台建设

网络硬件平台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设施, 包括内外连接设备、服务器、结构化综合布线、弱电系统、机房环境及疏散通道等建设。网络硬件平台建设时应遵循:务实性、稳定性、可控性、扩容性。按照以上四个原则进行硬件平台建设, 即可保证硬件平台的实用、可靠, 又给今后的扩展留下足够的空间, 便于今后的进一步发展, 使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1.2 应用系统建设

应用系统是由统一信息门户、统一认证、网络管理、安全系统等构成。通过应用平台设计建设, 构造能够满足数字化校园长期持续发展的应用平台。具体建设目标包括:规范全校各个系统数据信息编码标准, 为全校师生用户在校园网上提供唯一的统一身份认证平台, 为全校师生用户提供唯一的访问入口平台, 实现相关数据共享和信息编码统

1.3 基础数据建设

基础数据是应用系统上的基础数据, 例如各项规章制度、管理规定、各类与教学科研管理相关的信息、课程表、成绩单、学生的信息、教师资料、各类教学资源。基础数据是应用系统的数据来源, 它的建设遵循原则是, 真实性、标准性、兼容性。

1.4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安全管理制度、物理层安全管理、网络层安全管理、系统层安全管理和应用导安全管理。安全管理制度是指要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使用制度和系统维护制度, 以确保校园网络体系能够长久有效的使用, 物理层包括环境、设备、线路安全, 网络层安全管理包括规划边界防火墙, 部署入侵检测设备, 同时加强数据传输的机密性和完整性措施, 系统层安全管理指核心服务器和工作站操作系统尽量使用类UNIX操作系统, 应用层安全管理指应采用传输加密技术、病毒防范技术和多服务器安全配置措施来增强应用系统的安全性。

2 数字化校园的规划设计

2.1 信息标准体系建设

信息标准需要保证信息在采集、处理、交换、传输的过程中有统一、科学、规范的分类和描述, 实现统一的数据传输与数据交换规范, 实现不同部门间、不同应用系统间数据交换的规范, 能够使信息更加有序流通、发挥信息资源的综合效益。

2.2 统一身份认证平台

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是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各应用系统提供集中的身份认证服务, 提高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的安全性。系统的身份管理将集成于统一身份认证平台上, 所有的认证信息将来源于统一身份认证服务, 同时各子系统保留自己的单独数据库, 支持独立认证, 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支持定制开发数据库复制业务。

建设重点包括几个方面:用户资料的集中存储和管理、用户身份的集中验证、访问权限的集中控制和管理。具体包括目录服务、认证服务、单点登录服务、角色管理、授权管理、应用认证接口包、数据维护与日志管理等。在性能上要考虑传输安全性、数据安全性、高可靠性、系统容错性、可审证性, 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2.3 统一信息门户平台

统一信息门户位于数字化校园网体系结构中的最上层, 实现数字化校园各应用系统与用户的交互服务过程, 是数字化校园的信息集中展示的窗口, 是应用系统中各种应用服务集成和部署的平台。它把分立各个业务系统的不同功能有效地组织起来, 为各类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信息服务入口。

数字化校园信息系统门户提供学校门户布局定义、内容定义、二级门户网评估模板自定义:师生个性化WEB桌面页面风络、布局、内容自定义, 师生在各业务系统集成后的功能等方面的定制工具, 快速完成后台应用构件基于规则的展现, 同时为师生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

2.4 数据中心平台

数据中心平台的建设包括信息标准建设、数据中心平台建设、综合信息服务建设。要形成一套符合高校自身实际的管理信息化标准, 为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提供基础性条件, 要保证信息在采集、处理、交换、传输的过程中有统一、科学、规范的分类和描述, 能够使信息更加有序流通、发挥信息资源的综合效益。

统一数据使整个校园应用系统成为一个功能完备、数据共享的整体。统一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是指在校园内拱建一个面向应用、安全可靠、操作便捷、技术先进、规范统一、灵活可扩展的统一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 通过数据交换工具进行数据过滤、清洗和双向传递, 实现各业务系统和数据中心平台相互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 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提供统一、规范、准确、及时的权威数据服务。

2.5 应用系统集成

校园平台及应用软件系统的集成主要是三个层次的现有集成的系统包括, 应用服务集成、身份认证集成、数据集成。应用系统接入方案则主要依靠一些应用系统集成工具, 将原有的应用系统方便地接入校园共享数据中心, 身份认证系统、信息门户系统和一卡通系统。

为了保证开发以最小的代价进行, 在应用软件层和数据共享层中加入应用系统平台集成接口, 为不同子系统提供统一服务, 如图1所示。

3 数字化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科学规划, 建设效果不明显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一项关乎学校在信息化社会生存发展的重大系统工程, 许多高校都将数字化校园作为自身发展的重点项目来抓。但是有的高校盲目跟风, 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和考察, 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搞建设, 实际内容缺乏, 应用效果不明显。还有的高校, 投入比例失衡, 过于注重应用系统建设, 而忽略了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 硬件设施陈旧, 不能满足应用系统的要求。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校竞争力的大小, 数字化校园建设应从学校的实际需求出发, 科学规划, 合理论证, 不盲从, 不偏倚, 以满足学校的切实需求为根本出发点。

3.2“信息孤岛严重”无法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

由于各应用系统都由各专业领域的公司完成, 都是信息化智能化较高的系统, 但从整体上来看, 却形成了一个个自成体系的信息孤岛。使数据无法实时共享, 功能不完备。每个应用系统都有一套自己的用户认证方案, 用户在登录每个系统时都必须输入每个系统的用户名和密码, 这不仅加重了记忆负担并且容易出现口令丢失, 而且还增加了账号泄密的危险。这种多重身份和密码体系, 师生使用方便性不够。

学校现有的各类系统中积累了很多原始数据, 而数据对于学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无论是招生就业、学籍毕业、教学评定, 还是统计分析, 一切与日常业务相关的处理都是基于这些基础数据。因此, 要做好各类数据整合共享, 在全校信息模型和数据集成的基础上, 构建一个合理的数据存储模式。虽然软件供应商提供了很多数据集成的解决方案, 但是目前在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中真正使用这些方案的数字校园系统却很少, 也为后续的系统维护以及新应用系统的开发埋下了很多不必要的开销。要提高系统的可用性以及可维护性。

3.3 数字化资源库不完善

数字化校园包括大量的信息资源, 没有大量的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校园网不是真正意义的数字化校园。目前很多学校已建成了校园网, 但信息量很少, 比如校园网站几个月都不更新, 师生访问量也少, 学校投入的经费没有发挥作用。建设数字化校园一定要大量的信息资源数字化, 只有信息资源被共享, 数字化校园才有生命力。在数字化校园的规划设计当中, 我们应该统一思想, 形成合力, 整合资源, 发展新的教学能力, 提升教学水平, 提高教学质量。

没有基础数据数字化校园就无法体现出教学、科研管理的信息化, 即数字化校园需要大量的数字化教学、科研、管理等数据作为支撑。有的高校在硬件设施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财力, 但对于基础数据的建设却显得比较薄弱。从学生角度来讲, 缺乏从入学到毕业涉及到的不同类别的资源库, 从教师角度讲, 由于教师个人信息化素质不同等因素的影响, 没有形成一个课程从课前准备到复习参考、网上答疑的完整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从科研角度上, 缺乏一个完整的从规章制度到实施管理的一系列科研管理资源库。这样应用系统只是一个空壳, 因此要以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为原则组织资源库的建设, 可以通过购买专业机构的资源库, 也可以组织教师进行自主开发, 还可以开展校际合作, 共同开发, 实现资源共享。数字化资源库建设得越完善, 数字化校园的实用性越强, 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大。

3.4 建设过程中缺少统一的接口规范

校园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虽然学校的各个应用系统有各自相对的独立性, 但应用与应用之间有相互的功能依赖或信息依赖关系。因此有必要对校园网网络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统一的总体规划, 建立起各种各样规范, 使各应用系统之间建立连接, 成为整体。通过统一标准, 统一平台, 建立统一的接口规范。将各个应用系统整合在一起, 使原来各自开发的系统不再相互隔离, 而可以互相访问, 提高使用效率, 扩大资源共享。

4 结论

总之,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高校在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信息化建设是随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而不断变化的, 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校园网教育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 推进教育思想现代化。解放思想, 进一步加快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步伐, 推动信息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蒋东兴, 陈怀楚.大学资源计划理论探讨与实践[J].教育信息化, 2005 (9) .

[2]胡伏湘.高校信息化建设与数字校园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05 (10) :51-53.

[3]卜忠飞.BPR框架下的数字化校园建设[J].中国教育信息[J], 2010 (10) :77-79.

[4]马荣飞.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09 (2) :145-149.

数字化规划论文 篇11

数字城管又叫做数字化城市管理,是指运用网络及移动通信方式等信息化手段来对整个城市进行管理分析,就城市的交通、物资、人员等方面问题进行处理。这样不仅能够大大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同时也成为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1-4]。

(一)政府方面

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政府要求树立“以绿为美,以水为源,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围绕建设以现代化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工作目标,实现城市管理的转变。数字管理成为芦淞区城市管理的最有效方式,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很多问题是市民反应或是出现投诉,职能部门才去解决,导致问题发现晚、解决问题周期长,处理问题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

(二)民政方面

芦淞区全区面积216.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9.8万人,暂住、流动人口30万人。面对商圈多、流动人口大这一特点制定相应的工作对策并加大宣传,各街道、居委会派专人发放“致居民的一封信”到各家各户进行宣传,将政府部门的相关制度及体制通过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传达给市民,希望民众能够给予高度重视并积极配合,彻底全面地将数字城管工作深入实行。

(三)监督机制方面

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是保障数字城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芦淞区政府发布了《芦淞区数字网格化城市管理工作考核评比办法》,将数字城管工作列入考核并制定问题处置执行的制度体系,以保证城市管理问题各处置责任部门的职责清晰、结果规范。

二、数字城管的必要性研究

根据调查发现,笔者认为城市管理目前逐渐走向一个误区,大部分民众抱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态度,数字管理的过程中不论是关注度还是配合度都不够,可是当问题真正出现在面前的时候,市民又会通过投诉甚至上访的形式来解决。正如城管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做了一个恰当的比喻:“我们买了一个电视机,他们摔坏了,再买一个又摔坏了,而且嫌买的电视机不够大不够好不够多”,目前的城市管理便陷入这样一个怪圈[5-6]。

(一)民众的意见表达

数字城管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发现并处理问题,是一种全新的城市管理理念,能够将问题更及时、真实、透明地呈现出来。经过调研发现,很多情况下当发现问题时,市民的反应往往比较偏激,认为一定是城管方面的问题,从而导致出现带着情绪看问题,无理取闹、误听误传等现象,容易引发更大的矛盾。

政府和市民如果能够明白城市管理的真正意义以及数字城管工作带来的便利,当发生问题时双方能够抱着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推卸责任,这样不管是对于加强城市建设还是改善居民生活环境,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二)政府职能的完善

经过走访调查,株洲市暂住、流动人口达30万人,再加上芦淞区商圈众多,更是给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对一些少数民族流动商贩的管理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尤为严重,往往会出现矛盾激化甚至将问题上升到民族宗教问题的现象,使城市执法人员的人身安全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这样无疑给城管工作增添了难度。

城市管理是一项制度、一种约束,而不是法律。当城市执法人员前去管理和约束时,商贩和执法人员则会出现“猫和老鼠”的关系。作为政府部门应该针对这一现象制定相关政策,提高管理质量。

三、数字城管的基本要求

自2005年在全国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以来,数字城管实现了城市管理从粗放到精细、从静态到动态、从开环到闭环、从分散到集中的转变,全面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要推进数字城管建设,要做到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循序渐进、视实效、坚持创新、群众参与、科学评价、整合资源、厉行节约[7]。

(一)城管系统的信息化

按照标准规定要求,需建设数字城管中心机房、网络基础设施、信息安全体系、数据库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软硬件平台,来满足监控的需求。株洲市芦淞区城区目前已基本覆盖摄像头,并由专门电脑配合监控。

(二)监督机制的透明化

建立数字城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核查案件等一系列内容的城市管理监督制度体系,保证城市管理问题处置部门的职责清晰、结果规范,并制定各执行部门和监督机构的考核制度体系,以保证监督、处置、考核机制长期发挥效能。

(三)建立官方发布平台

建立官方发布平台,可以通过网站通信方式发布信息,并成立单元数据库和时间数据库,便于后期的使用和保存。

四、数字城管的具体实施

(一)安装摄像头

株洲市芦淞区城区37.1平方公里共有115个摄像头,其中有70个自行车系统监控专用摄像头,10多台电脑配合摄像监控工作,监控系统主要负责监控市容和环卫两大方面。

视频监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芦淞区指挥中心还配有50名流动信息采集员,配备手机(活动探头)进行巡查拍摄,对部分路段及地区进行监管,负责立案、考核、结案工作,问题解决过程由相关职能部门处理并进行反馈。这种模式不仅增强了指挥中心数字城管平台的监管作用,而且避免了指挥中心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弊端[8]。

(二)精简办事机构程序

芦淞区指挥中心操作系统的信息来源主要是通过信息采集员上报案卷、市民短信举报和上级部门督办三个渠道。

信息采集员上报案件处理流程如下:

信息采集员上报问题→中心坐席员→部门处理→信息员核查问题

市民短信举报案件处理流程如下:

市民上报→采集员核实→中心坐席员→部门处理→信息员核查

1.建立一套领导系统

芦淞区城市管理工作考评委员会主任由芦淞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担任,其余委员分别由各部门及街道、乡镇重要领导组成。各部门领导都十分重视,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工作调研、方案制订、编制设立、资源整合等各项工作,保证了数字城管系统建设的强力推进。

2. 各环节透明化公布

芦淞区作为株洲市区域面积最大且又是老城区的地区,从2009年10月进入数字城管平台试运行阶段,初期建设投入450万,此后每年的维护费用为200万左右。面对较大的资金投入,需要进行整合资源,更要本着节俭、务实、高效的原则。

经调研,芦淞区政府在数字城管系统建设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以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开通城管短信平台、微信平台以及市长热线等服务热线,实现数字化城管与市民零距离沟通、零距离互动。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建设导则(试行)》. 城市规划通讯. 2009(15):8.

[2]崔凯.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研究与设计[D].黑龙江:东北石油大学.2013.

[3]郝力.数字城管:革新城市管理模式[J]. 建设科技.2010(23):20-22.

[4][美]戴维·R·摩根(DavidR. Morgan). 城市管理学:美国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车正光,赵广成.破解城管执法困境的建构主义分析[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20-24.

[6]关于印发《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建设导则(试行)》的通知[Z].北京:建城[2009]119号.

[7]姚宽一.深化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若干问题思考[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6):49-54.

[8]庄学斌.关于推进我市城市网格化管理的调研报告[R].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2011.10.

数字化规划论文 篇12

1地图数字化概述

地图数字化 (mapdigitizing) 即将传统的纸质或其他材料上的地图 (模拟信号) 转换成计算机可识别图形数据 (数字信号) 的过程, 以便进一步计算机存储、分析和输出。其主要种类有手扶跟踪数字化和扫描数字化。

2地图数字化质量影响因素

笔者在多年实践工作观察中发现, 设计人员在对水利规划进行设计时, 主要对地图数字化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数字化要素对象的影响。一般来说, 影响地图数字化结果精度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 地图自身的密度、复杂程度等都将会对地图数字化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 再加之粗线更容易引起误差, 相比对平直线来说, 复杂曲线同样也会产生误差, 密集要素的误差率更高。2.2数字化操作人员的影响。由于每一个操作人员技术水平不同, 其产生的数字化误差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其主要发生在采点位置选择、目标重叠程度等方面。并且, 当数字化操作人员在对数字图纸进行制作时, 引入的数字化速度也会对数字地图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2.3数字化仪的影响。通常情况下, 数字化仪器分辨率的高低, 测量精度是否合理将会对地图数字化中重要的因素之一。2.4数字化操作的影响。数字化操作人员在读数字化地图进行制作时, 应该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 按照规范设计要求进行操作, 采用合适的采点方法, 选择合适的密度。

3数字化过程中误差

在实际的地图数字化制作过程中, 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 在这一过程中, 很容易出现各种误差, 一般引起数字化误差出现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在对水利规划设计的数字化时, 遗漏了部分实体。其次, 因为所有的地图信息都是呈现二维分布形式, 再加之信息量庞大, 相关操作人员也很难清楚记得哪些实体信息已经录入, 哪些实体没有录入, 这就导致实体重复录入的频繁出现。再者, 由于扫描仪在分辨率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才会对扫描图精度产生较大的影响, 而正因为在扫描过程中, 产生了精度损失, 致使在下阶段的矢量化环节, 又将误差带入到数字化矢量图中, 最终产生定位误差。另外, 笔者发现, 人为因素是引起位置误差的主要因素之一, 是与操作人员有着直接的关联, 而且, 在屏幕的矢量化过程中, 很难对点位进行精确的定位计算。

4数字化后的误差

在数字化后的地图上, 错误的具体表现形式有:

4.1伪节点。伪节点使一条完整的线变成两段, 如图1所示, 造成伪节点的原因常常是没有一次录入完一条线。4.2悬挂节点。如果一个节点只与一条线相连接, 那么该节点称为悬挂节点, 悬挂节点易导致多边形不封闭、不及或者过头、节点不重合等情形, 如图2所示。4.3“碎屑”多边形或“条带”多边形。条带多边形一般由于重复录入引起。由于前后两次录入同一条线的位置不可能完全一致、不同比例尺的地图进行拼接边、数据更新、录人的数据来源多样性等都会造成“碎屑”多边形。4.4不正规的多边形。不正规的多边形是由于输入线时, 点的次序倒置或者位覆不准确引起的。在进行拓扑生成时。同样会产生“碎屑”多边形。

5减少误差, 提高精度的方法

5.1选择合适的

扫描分辨率。想要充分保证水利规划设计中地图数字化质量, 防范误差的出现, 就必须选用合适的分辨率, 这是因为当分辨率过高时, 一般会产生非常多的文件资料, 这就需要系统设备具有较强的承载能力。5.2按需录入数据。数字化操作人员在对数据进行录入之前, 应该全面掌握工程实际需求, 切实切合水利规划设计特点, 重点对水系、道路、水利建筑设施、境界线等方面进行考虑。并且, 在矢量化过程中, 也要对这些要点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 进一步提高采点精确度。而在这一过程中, 地类界线和植被符号虽然不是矢量化中的关键部分, 但仍旧起到降低密度, 加快工作效率的重要效能作用。5.3加强编辑处理。5.3.1检查并发现伪节点。通过检查同一属性的特征线型, 如水系、道路、等高线、境界线等, 发现其中的伪节点, 并予以剔除, 合并同属性曲线、直线。5.3.2悬挂节点常存在于线段的交汇处, 检查时易于查找, 但需要仔细修改。5.3.3“碎屑”多边形或“条带”多边形十分影响规划质量, 需要根据用户的要求, 尽量取用高精度的图形数据, 就高不就低, 删除低精度的多余线条。5.3.4不正规的多边形在矢量过程中往往不易发现, 在图形拓扑构面时出现差误, 编辑时需要找出原因, 重新生成原有图形序列, 生成符合原始图形的规则图形。5.4成图复查。在图形整饰成图前, 需要进行全图的复查。复查的方法可以将矢量图形与原始底图叠加套合成图, 发现其中遗漏、差错, 逐一检查并进行修改。

结束语

总而言之, 本文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地图数字化进行分析总结, 提出优化地图数字化质量的方法, 实践中提高了地图数据采集精度, 保证了规划设计用图的质量, 并在多项重大水利工程中得到了体现。

摘要:一直以来, 水利规划都是与国计民生有着密切的关联, 更是涉及到了很多领域的知识内容。而水利规划总体的设计组织方案并不是单单取决于经济和技术两方面, 更是受限于社会因素, 如何才能对江河湖泊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 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这一问题也受到了我国水利部门的高度重视。通常在对水资源进行开发之前, 都会进行详细的规划建建设, 但在这一过程中, 由于一些客观因素, 常常导致数字地图中出现误差。因此, 笔者具体对水利规划设计中地图数字化误差产生原因进行了研究讨论, 并提出相关改善措施。

关键词:水利规划,地图数字化,误差分析

参考文献

[1]谢振红, 付博, 王忠礼, 邓彩群.地图数字化的不确定性分析及数据质量控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0 (6) .

[2]杨恒山.地图数字化中图纸定向的若干问题探讨[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 2001 (2) .

上一篇:职业中学思想政治课下一篇:思考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