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规划(精选12篇)
数字规划 篇1
数字电视作为电子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有机融合的产物,是指采用数字技术实现节目内容制作、存储、播出、传输、接收及应用服务的整套系统,本规划中的数字电视产业主要指与数字电视系统相关的产品制造业。数字家庭是指通过网络实现家庭内部各种家用电子电器产品之间及其与外部的互联互通,使家庭成员能够便捷地实现互动娱乐、信息服务与智能控制,本规划中的数字家庭产业主要指与数字家庭系统相关的制造业以及与应用服务相关的配套产业。
发展数字电视与数字家庭产业,是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要求,对于推动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促进国民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依据部门职责分工,制定本规划,用以指导未来五年我国数字电视和数字家庭产业的发展。
1“十一五”发展回顾
1.1 数字电视产业规模稳步增长,产业转型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从2006年到2010年,以数字电视为主的视听产业销售收入从3 967亿元增长到10 039亿元,工业增加值率从17.4%提升到21%。其中,2010年我国彩电产量为1.18亿台,占全球彩电总产量的49%,数字电视机顶盒产量为1.23亿台,占全球机顶盒产量的76.6%,全球制造大国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产业数字化、平板化、绿色化发展成效显著,平板电视比重从25%提高到79%,节能发光二极管(LED)背光电视2010年占比达到18%;平板显示产业链逐步完善,高世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面板及模组、多面取等离子显示屏(PDP)面板规模化生产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1.2 数字家庭技术与应用取得进展,以应用促发展局面初步形成
以数字电视应用为中心、面向三网融合的数字家庭产业初步形成,“闪联”、“e家佳”和“广联”等各具特色的数字家庭标准组织相继组建,自主技术标准的国际化及推广应用取得重大进展;构建了包括数字家庭网络运营、数字家庭智能终端、数字化家用电子产品制造、面向三网融合的数字家庭内容服务在内的技术链。广州、杭州、武汉、青岛、长沙等城市的数字家庭研发与应用示范步伐加快,部省共建广东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建设初显成效。以互动娱乐、智能家居、信息服务为代表的面向三网融合的数字家庭业务应用创新取得较大进展。
1.3 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标准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数字电视新型显示器件与材料、数字电视系统级芯片(SoC)、数字电视中间件、大容量光存储等新技术和新应用不断取得突破,相继推出了LED背光电视、互联网电视、三维电视、智能电视等新产品。以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DTMB)、数字视频编解码标准(AVS)、数字音频编解码标准(DRA)、中国蓝光光盘格式标准(CBHD)、数字接口内容保护标准(UCPS)为代表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体系已经形成。“闪联”、“e家佳”标准分别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发布为国际标准。
1.4 产业区域发展辐射作用明显,骨干企业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
初步形成了北京辐射圈、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海西经济区、成渝地区等各具特色数字电视及数字家庭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及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1.5 产业国际化步伐加快,自主标准国际化应用取得重大突破
企业在坚持开拓传统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新兴市场进军,并通过发展自主品牌,实现了从单一产品出口向全面“走出去”的转变,自主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我国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国际化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已经在柬埔寨、老挝等海外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并带动了相关技术、产品及系统的国际应用。
尽管“十一五”期间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取得较大成绩,数字家庭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取得较大进展,但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彩电业转型升级与配套核心器件缺失的矛盾依然存在;企业的技术能力积累不足,难以适应核心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文化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与产业支撑的协调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2“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2.1 宏观环境促进产业转型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将逐步从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数字电视和三网融合政策进一步贯彻落实,将为数字电视和数字家庭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绿色环保、低碳节能作为数字电视与数字家庭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是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在要求。
2.2 消费升级助推产业发展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五化并举,产品更新换代加速,城市化带动城市家庭数量快速增加,居民对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数字家庭娱乐、智能家居、远程教育、社区服务等发展势头迅猛,内需市场的扩大将为数字电视与数字家庭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内需动力。
2.3 技术进步促进转型升级
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网络化、智能化、绿色环保为特征的科技进步,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显示、人机交互、内容保护与可信安全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融合创新为特征的新型产品和服务形态,将为数字电视和数字家庭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形成新的增长点。
2.4 发展模式发生重大变革
“4C”(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内容)融合的不断推进,将促进产业从单纯整机生产向上游高附加值领域延伸,从产品制造向内容服务、运营服务和生产服务等领域渗透。产业集群正加速从成本导向型向创新驱动型升级,生产与服务融合、软件与硬件融合的趋势愈加明显。
2.5 投资环境继续保持宽松
良好的经济前景、稳定的政治环境、充裕的劳动资源、庞大的消费市场等有利因素,使得我国仍然是全球最佳的产业转移地。宏观调控将促进投资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地方政府和民间投资持续跟进,将为数字电视及数字家庭产业发展营造宽松环境。
2.6 国际市场面临新的形势
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强,区域/次区域经济合作深入发展,市场全球化进一步深化,以服务外包为核心的生产全球化体系将发生深刻变革。国际市场需求处于恢复期,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发达国家提出重振制造业,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技术壁垒、反倾销、知识产权等问题依然突出,将影响我国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提升。
3 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及目标
3.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统筹规划产业布局,打造完整的技术链和产业链;创新体制机制,以市场需求为牵引,以应用服务为导向,支持制造业与运营业的互动融合,推动应用促进产业发展;健全公共服务,发挥第三方服务的主体作用,结合产业集聚地区资源优势,推动公共服务体系的专业化、网络化和一体化建设。促进数字电视与数字家庭产业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3.2 发展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以关键技术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为突破口,以自主技术标准应用带动产业集聚发展。
坚持应用促发展。以需求为导向,通过应用示范,推动新产品、新业务、新业态和新服务的快速发展。
坚持协调发展。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制造与运营融合,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资源,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坚持绿色发展。秉承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理念,产品设计生态化,产品制造绿色化,推动产业向节能环保转变。
3.3 发展目标
3.3.1 产业规模
到2015年,以数字电视和数字家庭为主的视听产业销售产值比2010年翻番,达到2万亿元,出口额达到1 000亿美元,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5%。
3.3.2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技术和产品层次大幅提升,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配套体系,形成研发、生产、应用、服务“四位一体”的产业体系;平板电视占彩电产量比重达到95%以上;数字家庭产业链逐步健全,多业务数字内容服务形成规模。
3.3.3 产业布局
推动建成5~10个应用特色鲜明、持续创新能力强、引领带动作用显著的国家级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培育2~3个具有国际竞争力、年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的领军企业,为做大做强信息产业提供有力支撑。
3.3.4 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掌握数字电视和数字家庭核心技术,建立健全数字电视和数字家庭国家标准体系,新一代数字电视技术标准研究取得突破,提升对技术标准、产业发展方向、产品升级的话语权;推动国家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国际化应用取得重大进展。
4 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
4.1 主要任务
4.1.1 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在数字电视SoC、嵌入式操作系统、中间件、人机交互、新型显示、模组驱动和控制、终端设备的内容保护与可信安全等领域掌握关键技术,在先进的数字电视传输、音视频编解码、面向数字家庭的互联互通与服务协同等技术上力争获得突破。
4.1.2 打造完整产业链条
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完善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互动协作格局,打造完整产业链;横向联合网络运营商、内容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等相关机构,加强特色应用和服务,推进整个行业从单纯的制造向“制造+服务”延伸。
4.1.3 推进应用模式创新
发展具有“三网融合+高清互动+智能控制”功能的新型数字家庭系统,不断培育开放、融合的业务形态和应用环境,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4.1.4 发展绿色优质产品
推广绿色生态设计、绿色制造、节能和环境友好材料的应用,加大彩电、音响等行业的能效标准执行力度,促进产业节能环保技术与国际接轨;推动企业强化质量管理,促进产品质量水平提高。
4.1.5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按照“共性整合、个性兼容”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完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体系,搭建标准应用产业化的支撑平台;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研究制定,推进自主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
4.1.6 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推动骨干企业建立多渠道营销和服务平台,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满足用户消费需求。加强国际战略合作,开拓新兴市场,推动自主技术标准国内外推广应用,进一步提升自主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4.2 发展重点
4.2.1 数字电视终端设备
密切跟踪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加快数字电视软硬件产品升级及关键标准研制,推进三维电视、智能电视嵌入式软件系统、超高清电视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支持数字电视终端安全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加快新型显示技术在电视终端中的应用,支持LED背光源液晶电视、节能型PDP电视、大尺寸有机发光显示屏(OLED)电视研发与产业化。发展基于地面、卫星、有线、IP网络等传输方式的数字电视终端以及移动多媒体电视,满足广播电视发展多样化需求。推进高清晰三维投影、短焦投影、便携式微型投影和激光投影等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
4.2.2 数字电视广播前端设备
以提升自主研发产品竞争力为目标,加大对数字电视和数字广播制作设备、演播室设备、播出设备、发射设备等前端设备研发与产业化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基于AVS、DRA等自主技术标准的数字电视前端设备研发及应用,面向高清电视、三维电视、移动电视、数字电影等领域发展需求,大力发展摄像、录制、编辑、存储、播放等设备。
4.2.3 数字家庭设备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引导和骨干企业的主体作用,建设数字家庭产业应用示范基地,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支持终端厂商与网络运营商、内容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等联合,研发并推广新型信息终端、桥接设备、多业务网关、智能感知与控制设备,以及网络侧的应用云平台等产品,推动多屏融合、互联互通、智能控制的数字娱乐、数字教育、数字健康、智能家居等业务系统研发和产业化。
4.2.4 音响光盘设备
提升音响产品质量、品牌和工业设计水平,推进音响产品时尚化、精品化、特色化。大力发展高保真和超薄音响器件与系统、高保真音源产品、专业数字音响系统。推动光盘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支持全息(TB级)大容量、可刻录、三维播放、高保真的新一代光盘研发及产业化。
4.2.5 视频应用系统
面向“平安城市”、数字社区、数字家庭等以及银行、交通等行业应用领域,大力发展智能化、网络化视频监控设备,推进高清、宽动态、低照度、无线视频监控网络摄像设备以及大容量、高压缩、智能分析的监控后端系统和云存储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
4.2.6 应用服务平台
面向数字家庭多样化用户需求,充分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推动跨平台、跨领域的数字内容服务平台和综合性数字应用平台的开发建设,支持在线用户服务、远程医疗、远程教育、动漫游戏、资讯信息等业务系统及应用程序商店等平台的开发与应用,实现三屏(电视屏幕、手机屏幕、电脑屏幕)互动与三屏融合以及内容保护等功能。
5 重大工程
5.1 彩电业转型升级专项工程
推进彩电整机企业向芯片、软件、背光、模组、面板等上游领域延伸,支持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高世代TFT-LCD、PDP、新型OLED面板生产线建设及其配套产业建设,支持彩电产业配套的核心芯片、软件、关键器件、一体化模组、专用设备研发及产业化。推动产业向网络化、智能化和节能环保等方向发展,支持三维电视、智能电视、超高清电视及交互式软件平台的研发和应用。鼓励彩电企业进行商业模式、服务模式创新,支持彩电终端产品与内容服务融合发展。
5.2 地面数字电视接收设备普及专项工程
结合国家数字电视整体转换进程,制定普及地面数字电视接收设备的实施意见,引导和支持企业推动地面数字电视接收设备普及,加快实施和宣贯地面数字电视配套技术标准,进一步完善地面数字电视配套技术标准体系,开展地面数字电视终端产品标准符合性检测,推进地面数字电视接收设备普及。支持地面数字电视演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进一步推动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的国内外应用。
5.3 整机与芯片、器件、软件联动工程
鼓励和支持国内掌握自主核心技术的芯片、器件、软件研发生产企业与整机企业间的联合与合作,加强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以数字电视和数字家庭领域的先导应用和典型应用为引领,实施重大专项,实现以重大工程带动芯片研发与应用的突破。推动整机企业联合国内芯片、软件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建立从芯片、器件、软件、整机、系统到应用的产业生态环境,形成“整机带动芯片技术进步,芯片提升整机系统竞争力”的良性循环。
5.4 面向三网融合的数字家庭应用示范工程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引导和骨干企业的主体作用,重点开发面向三网融合的多媒体智能终端等产品以及配套的芯片、关键元器件和软件。推动终端厂商与网络运营商、内容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等联合,共同开发数字家庭应用集成平台和业务支撑平台。实施数字家庭标准体系建设、核心芯片开发、内容服务平台建设等工程,建设面向三网融合的数字家庭应用示范区,推动自主技术标准的规模应用。
5.5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实施数字电视和数字家庭领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推进技术标准公共服务平台、专利和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家电售后维修服务公共服务平台、技术交流与成果推广应用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推动公共服务体系的专业化、网络化和一体化建设,形成覆盖全国、资源共享、互联互通、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网络。
6 政策措施
1)完善产业政策体系,优化产业发展环境;2)用好财政支持手段,提升产业创新能力;3)加强协调与合作,促进产业良性互动;4)统筹规划产业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5)抓好重点人才建设,健全专家咨询机制;6)构建应用创新体系,促进产业融合发展;7)推进国际合作战略,拓展海外新兴市场。
数字规划 篇2
当全球智能化浪潮蔓延至生活细微之处时,酒店业也不例外。无论是历史悠久的欧洲酒店,还是以温顺敦厚著称、提供真正沁人心脾服务的亚洲酒店,无一例外都浸润在全球智能化浪潮席卷而来的巨大变革中。而科技对酒店到底意味着什么?从薄弱、零散的应用到今天的初具规模,众多酒店沿用多年的传统经营模式和理念正日益变化。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不仅使客人享受到更便捷和人性化的服务,也提升了现代化酒店的服务与管理水平,为酒店带来了更大的收益。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谁掌握了先机,谁就能领先未来!青岛快乐视界数字传媒有限公司顺应酒店智能化潮流,针对中国酒店现状及智慧旅游大趋势打造出“智慧e房”云技术酒店多媒体系统,这套系统结合了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及云计算技术,成为酒店业及旅游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工具,成为数字客房的领航者。
“智慧e房”云技术酒店多媒体系统是快乐视界为满足高星级酒店信息化需求自主研发的数字客房多媒体系统,系统依据领先的电视显示技术、流媒体呈现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实现电视和网络多媒体的完美结合,向酒店客人提供丰富的旅游资讯、精彩的娱乐内容、电脑网络服务和细致周到的客房服务。让酒店客人在繁忙的旅途中充分享受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美好体验。青岛快乐视界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是专业为高星级酒店提供数字化多媒体服务的高科技公司,是全球首家基于云计算技术的酒店多媒体系统提供商和内容服务商。快乐视界凭借先进的技术解决方案、优质高效的服务、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与众多高星级酒店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帮助越来越多的酒店提高了客户满意度、增强了行业竞争力,为酒店创造更高收益。
系统终端“云—PC”,通过电视界面呈现电视管理、电脑网络、热播大片、快乐点播、实时信息、酒店介绍、酒店服务、地方特产、旅游品牌、魅力城市、音乐助眠、管家服务、房间控制十三大功能,客人仅通过一个小小的遥控器就能实现所有功能,让酒店客人在繁忙的旅途中充分享受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美好体验。
“数字广外”系统的规划与实现 篇3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校园已经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实现现代化的标志。数字广外,编织未来,它不仅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式,同时也不断改变着高校的管理、教学和发展模式。我们依据技术发展和学校实际需求,规划出了具有先进性的数字化校园网络方案,使学校内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有效整合,形成数据统一、信息标准、资源共享的应用环境。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 计算机网络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0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5-0019-03
一、数字化校园环境的发展状况
经过“十五”期间的大力建设,我校南北校区数字化校园的基础设施已基本构建完毕,为教学、科研、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网络运行环境。在满足数据、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应用服务和传输能力的基础上,学校的综合布线系统针对“数字广外”规划目标的长远性,以“适合当今流行的网络技术、适应20年以上网络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乃至能适用于今后更先进的如万兆位千兆网络系统应用”为蓝本进行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具备可扩展性的统一基础支撑平台,有效地防止了重复投资、重复建设,方便了多校区的使用和管理。南北校区各建有4台主交换机的万兆核心,校区之间通过2条单模光纤互连,构成了千兆单模光纤到楼,百兆到户的宽带以太网;校内铺设光纤总长度约12公里,按芯计算达372公里,配备了世界一流的全思科网络设备;南北校区共有网络信息点43603个、语音点7604个,每个学生在其宿舍内均有一个信息接入点,实现了“教学区、办公区、生活区网络信息点100%覆盖”的目标。
二、数字化校园的总体架构
数字化校园是由全校统一的身份认证平台、统一的信息门户平台、统一的公共数据中心、应用系统集成平台及全校的各类应用系统(校园一卡通、教务、图书馆等)、统一安全平台所构成的一个一体化的完整系统。数字化校园技术架构如图1所示。
纵向看,数字化校园整体解决方案架构分为五层,自底向上为基础技术平台、统一的基础架构服务、数字化校园应用层、校园主要的系统服务和校园网信息门户层。基础技术平台由网络平台、操作系统、数据库平台、应用服务器构成,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设施;统一的基础架构服务建立在基础技术平台之上,为各种应用以及业务的开展提供服务;校园网信息门户为用户提供一个单点登录、个性化的应用入口,方便用户对应用的使用。我校的数字化校园整体解决方案技术架构层与层之间以及层内各组件之间定义了标准接口,达到松耦合,使应用系统的开发及后续扩展只需要关注其中相关的部分。当某些提供服务的业务系统发生变化时,不会影响到使用服务的其他
业务系统的正确运行。
三、校园网的总体架构
我校校园网络逻辑结构如图2、图3、图4所示。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效率的目的。
四、实现数字化校园的技术分析
1.校园信息门户层
门户是数字化校园各应用系统中各种应用构件整合和部署的平台,它把独立系统的不同功能有效地组织起来,为各类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信息发布和服务的入口。门户层提供Web网站页面风格、布局、内容等方面的定制工具,快速完成后台应用构件基于规划的展现,同时为个性化服务打下了基础。
2.校园主要系统服务层
将建设的所有应用系统中的各个业务功能组成一个统一的应用服务。各个应用系统的业务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为了使用的方便,按照现有的组织结构将所涉及的业务范围划分为:教学导航、网络服务、校内单位导航、图书馆、广播视频网、综合信息系统、新闻网等。这些业务功能建立在应用平台基础之上,满足不同业务的需要。用户基于角色使用业务功能,完全打破现存行政组织机构的界限。
例如: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语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我校外语教学提供并营造了全新的、现代化的实验基地和环境,成为在华南地区首屈一指的语言实验中心。其架构如图5所示。
利用计算机网络建成一个先进安全的、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可用性、可维护、可扩展的资源共享的信息化网络平台,基于网络课程库的远程教育能够将有价值的课堂信息数字化,并归总收集到数据中心,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在任何时间、地点获得课堂上的知识。
3.数字化校园应用层
系统服务的构建基于应用层,由基础业务实体组成,如教育技术中心的业务服务(课件点播系统、实验教学调度与管理、教学直播、网络电视、电影在线)等。这种设计使得业务功能重组变得非常容易。如果将来组织机构变化或组织的职能范围变化,信息系统不需要重新开发,只需对组件进行重新组装和授权,就可以满足新的需求,适应需求变更。
例如,数字化同声传译系统架构如图6所示。
4.统一的基础架构服务
依靠桌面端和服务器端的标准化和统一化,降低软件的安全漏洞和风险,提高可管理的程度和效率。建设一套“统一的基础架构服务”,进行系统开发建设规范、编程接口规范、数据规范和运行维护操作规范。从全局出发、统一规划,组建了一个统一完整、技术先进、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校园应用系统,保证整个新系统中各个业务系统可以充分集成并保持一致。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特定的用户角色,建立面向用户需求的信息服务数据集,为这些用户提供全面信息服务。
信息交换:提供系统间数据级数据交换服务,包括数据格式转换、数据映射。通过应用集成平台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将学校现有的网络教学、教务、办公自动化等多种业务系统与基础架构整合到一起,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享。
5.基础技术平台
运营维护体系和安全管理系统:防止黑客、病毒、恶意行为入侵校园网,并实现校园网信息的安全过滤。通过运营维护灵活解决桌面补丁和软件升级的实时灵活安装,保障平台稳定运行的监控。
数字规划 篇4
本项目为中国知网数字出版及数字图书馆太原办公基地, 建设场地位于山西省太原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用地范围东至规划路;西至规划路;南至山西虹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地块;北至龙城大街。建设用地面积约2 hm2。建筑物东西向长约119 m, 南北向宽约93.5 m, 建筑物总高度为34.8 m。本建筑地下2层, 主要功能为汽车库、自行车库、各类设备用房和人防工程;地上8层, 主要功能为办公、行政用房、数字出版及生产基地和云计算中心等。总建筑面积86 074.6 m2, 建筑类别为一类建筑, 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 (见图1) 。
2 设计指导思想
本着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本本项项目目在在方方案案设计过程中关怀使用者的真正需求。建筑物在场地四周布置, 中间形成围合的绿色生态空间, 使建筑室内外交融互通, 浑然一体, 建筑立面造型简洁新颖, 具有很强的时代感, 充分体现出简洁高效、挺拔有力、理性严谨的企业文化底蕴, 彰显务实求真、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 又与周边环境有机协调。整个建筑平面布局合理, 功能分区明确, 形成了合理的公共交流和活动空间, 营造出优美宜人的工作环境, 为使用者提供良好的工作、休憩、交流的场所。
3 总平面设计
1) 建筑布局。
本项目建设用地基本呈方形, 东西向较南北向略宽, 设计建筑呈“口”字形布置, 受航空限高限制, 建筑只能做到8层高度, 为了增加办公楼的建筑面积, 建筑平面布局原则上尽量占满用地, 同时用地内的建筑在满足规划退线及场地内部和外部交通等使用功能的前提下, 遵从中国传统的“金边银角”布局理念布置。这种布局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各个使用单元在投入运营后的相对独立性, 同时又能保证办公基地的完整性。建筑围合形成了宽敞的内庭院, 通过良好的景观布置, 为使用者提供一个休息和交流的场所。建筑首层北部两栋建筑底部呈点状布置, 在场地的东西两侧及北侧就自然形成建筑的出入口, 建筑出入口和内庭院所形成的灰空间, 将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很好的融为一体, 并丰富了建筑的沿街立面。场地南侧布置了一栋长条形建筑, 以使建筑获得最大的南北朝向, 有利于建筑的采光、通风。北侧两栋塔楼和南侧建筑在上部通过大跨度钢结构连接, 使建筑各部位可以方便联系, 增加了建筑的整体感。
2) 道路规划和交通组织。
本项目建设用地北侧为龙城大街, 东西两侧为规划市政道路, 周边道路网发达便捷。建筑主体呈环状布置于用地红线范围内, 建筑外轮廓以外设置了环形机动车行车道路, 主要从东西两侧的基地出入口与市政道路连接。建筑围合自然形成了中心庭院, 庭院中的道路和绿化平时主要作为步行空间及景观, 是员工上下班、工作休息的主要室外活动场地, 特殊情况时消防车辆亦可进入, 方便建筑内院的消防扑救。在交通组织方面, 东西两侧的出入口主要为机动车辆的出入口, 车辆通过这两个出入口到达建筑外围设置的机动车交通外环线, 然后经紧邻交通外环线的地下车库出入口进入地下车库, 停放于地下车库停车位, 或者将车辆停放于环线周围的地面机动车停车位。地下车库的停车位主要用于内部员工停车, 地面停车位主要用于外来车辆的临时停靠。北侧的出入口主要为人行出入口, 人流可经此出入口方便到达建筑内庭院和建筑首层各自独立的出入口。这种交通组织方式极好地解决了人车分流的问题, 缓解了上下班高峰期场地的交通压力, 方便了将来的物业管理。
3) 环境景观和绿化设计。
本项目的北部两栋塔楼及南部长条形板楼在底层架空, 上部相互连通, 这种设计手法建筑围合出宽大的内院空间, 为景观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通过在庭院内布置浅水水景、绿茵草地、卵石铺筑的漫步小道、高大挺拔的热带林木以及流线动感, 时尚亲切的座椅等设施, 给工作在这里的人提供一个赏心悦目、闹中取静的优美环境, 形成一个轻松愉悦的休闲交流场所。这个具有设计感的室外庭院成为本项目的一个设计亮点, 极大提升了建筑的亲和力和建筑的品质。
4 建筑单体设计
1) 平面设计。
本建筑采用围合式的设计手法, 底层在场地的东北侧、西北侧和南侧设置了建筑, 三部分建筑之间的间隙作为内庭院与外部空间的连通口, 在上部又将这三部分建筑通过大跨度钢结构连通。这样不仅形成了宽敞的建筑内庭院, 而且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围的城市街道空间很好地融为一体, 两者相得益彰, 增加了建筑的开放度和亲和力。北侧两栋塔楼紧邻龙城大街, 故在首层设置办公出入口和商店、银行、快餐等服务配套设施。2层以上部分为中间核心筒, 四周大空间办公场所的布局, 办公空间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分隔, 两栋塔楼在6层、7层连通, 连通部分也作为办公场所使用, 每层可形成一个独立的大面积办公区域, 满足有些企业对大面积办公场地的需求。两栋塔楼的每个核心筒配备有四部电梯、两部防烟楼梯间、公用卫生间和设备间, 满足办公场所的日常使用要求和紧急情况下的消防疏散要求。南侧建筑为长条形布局, 以获得最大限度的南向房间, 平面布局的核心筒分为四处, 平均分布于建筑北侧的中间与两边。北侧中间设置了六部客梯和两部防烟楼梯间, 两边各布置了一部消防电梯和一部防烟楼梯间。南楼在3层~7层通过大跨度钢结构与北部两栋塔楼连接, 连接部位设置了办公空间和绿化休息空间, 不仅增强了建筑的整体性, 有利于各职能部门的合理布局, 而且还缓解了因办公区过度集中布置带来的垂直交通拥挤状况。
2) 立面和造型设计。
本项目建筑的主立面朝北, 面向龙城大街, 建筑在北侧中部底层架空, 形成一个巨大开敞空间, 不仅使建筑沿街立面形成突出的视觉焦点, 同时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城市的街道空间有机融为一体。建筑造型采用虚实对比、大开大合的手法, 突出了建筑的整体体积感, 立面上采用玻璃幕墙与竖向石材格栅相结合, 建筑外形优雅、简洁有力, 充分体现了现代数字写字楼简洁高效的气质。竖向石材格栅不仅使建筑外形显得更加挺拔, 所产生的光影效果使建筑外墙显得更有层次, 还能有效消弱夏季太阳西晒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企业logo与竖向石材格栅巧妙结合的细节设计, 使建筑外观更具时代感。
5 结语
本项目通过建筑围合形成宽敞的内庭院, 不同单体之间底层架空, 上部用大跨度钢结构连通, 建筑平面分区之间既相互独立, 功能上又紧密联系, 建筑内庭院是一个巨大的开敞空间, 使得城市的街道空间与建筑内部空间有了很好的过渡。建筑立面简洁挺拔、时尚大方, 给人印象深刻, 其必将成为太原市龙城大街上的标志性建筑。
摘要:通过对中国知网数字出版与数字图书楼的设计指导思想、总平面设计、建筑单体设计等方面的分析研究, 阐述了该设计方案的特点和亮点, 为今后的办公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数字动漫学习与职业规划 篇5
培养学员的美术欣赏水平和艺术感觉,学会如何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如何对物体的造型结构和色彩进行表现,并学习如何应用 zbrush 和 photoshop 等软件去实现 cg 艺术创作。
第二阶段:3dmax 动画
1、动画初级:
3dmax 基本操作与基本模块及动画,3dmax 二维图形建模技术、三维模型的创建、编辑与修改。3dmax 的复合物体、材质编辑技术、灯光技术、高级渲染控制。案例设计各种家装、工装、日景、夜景的表现,学习使用 3ds max 光能传递渲染技术、vray 光能传递渲染技术、finalrender 光能传递渲染技术、lightscape 光能传递渲染技术。关键帧动画、表达式动画、关联动画、约束和动画驱动;变形动画;角色动画、传统动画理论、传统动画理论在三维动画中的应用与变化。2、3dmax 角色动画:
3dmax 角色骨骼设定、角色蒙皮绑定、动画控制系统的设定;人物建模技术、charactor studio 角色建模系统、cat 多足动物系统、clothfx 布料系统、shave and haircut 毛发系统;粒子系统、动力学系统、各种特效(火焰、焰火、烟雾、爆炸、碎裂、流动、等); brazil 渲染器、dreamscape 自然景观制作系统、darktree 高级材质贴图系统、各类火焰爆炸流体插件、表达式动画和 script 脚本语言;层融合模式、透明信息、抠像键出、速度调整、3d 效果、文字效果、变形效果、矢量画笔、粒子、追踪、光效和音画节奏等在影视后期合成中经常接触到的关键技术。
3、maya模块:
简介及功能演示、主菜单、视图菜单的介绍,视图操作。nurbs建模:nurbs建模方法及技巧。基础理论,nurbs命令及工具,如何运用这些命令及工具构造复杂的nurbs表面。多边形建模:polygon建模的基本特点、基本命令,polygon建模的操作步骤,运用polygon建模命令和工具制作模型。细分曲面建模:模型之间的相互转化,细分曲面建模编辑方式。材质:制作各种材质效果。熟悉主要材质节点,完成简单模型的uv、材质、纹理。maya灯光类型与基本应用,基本场景灯光照明的方法,完成静帧和动画场景的渲染。动画原理与maya动画基本操作。
第三阶段:影视合成全科
1、after effects :
after effects 的界面、工具的使用、关键帧动画、3d 功能、蒙板、键控、运动和追踪、ae 与其他三维软件的结合使用,各种特效和高级技巧。直接参与实际的影视制作工作,学习并使用相应的硬件系统和设备,达到学习与工作的无缝结合。
2、combustion :
combustion界面基础、基本工具、遮罩和选区、画笔的应用、键控设置、颜色校正、应用特技、追踪和稳定、与 3dmax 结合使用、粒子制作。
3、premiere :
premiere概述、管理视频和音频素材、剪辑视频文件、视频特效、字幕制作、音频编辑技巧、影视作品输出。掌握影片采集加工、剪辑制作、音频加工特效、视音频合成技术,完成一般商业片、电视节目、dv 作品的剪辑工作。学习合成与剪辑软件在影视特效与广告后期合成中的实战技巧。
第四阶段: 实战与影视部门工作实习:
1、分析与讲解电视节目的类型及后期制作流程、节目片插的制作、产品宣传片的制作、活动预告片的制作、栏目片头的制作。
2、由专业影视制作人辅导,直接参与真正的影视制作工作,包括电视栏目包装、影视后期制作、影视剧剪辑合成、音频配音、建筑表现和建筑动画制作、动画片加工制作等。
结业水平:
构建中职数字化校园规划与标准 篇6
关健词:数字化校园 现代教育技术 评估 网络
中图分类号:TP3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7-0017-04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加强信息化学习环境和各种资源库的建设,积极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验,认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科研和管理活动。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根本,进一步转变和更新全校教职工的教育教学思想,促进学校教育管理模式和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应用,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和活力。
一、对数字化校园的认识
“数字化校园”,可以理解为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交流和研究的学校平台。通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将校园的主要教育资源数字化,并实现数字化的信息管理方式、教学方式、生活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从而形成高度信息化的人才培养环境,促进高水平的师生互动,促进科学、高效的管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划分与原则
校园综合信息平台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硬件环境(包括设备、教室、办公室)、教学资源(如图书杂志库、教案讲义库、软件课件库、试题成绩信息等)、到教学活动(包括上课、学习、辅导、答疑、作业)、最后到管理(检查、督促、考核、评比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升了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了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1.按照功能划分,校园综合信息平台可以分为五层
(1)校园网络架构
校园网络是高校信息化平台最基础的设施,由校园网各种计算机、路由器、交换机、通信线路、防火墙、专用服务器等组成,具备连入Internet的环境,没有相应的网络基础设施,信息不能流动,就不可能形成信息空间。
(2)数据仓库
整个信息化平台的数据基础,由学生信息库、教师信息库、文件档案库、教学资源库、管理资源库组合而成,不同的数据库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在数据仓库的基础之上,可以进行更高级的应用扩展。
(3)基础信息服务
基础信息服务是信息流动的软件基础,包括校园一卡通管理系统、E-mail、FTP、WWW、BBS站、DNS(Domain Name System,域名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身份认证、目录服务、安全服务、计费管理。
(4)增值与拓展服务
是在基础信息服务基础之上对数据仓库的应用挖掘,生成的各个应用系统直接管理各种信息资源,并提供接口以方便用户使用和继续开发。
(5)数字化虚拟校园
是校园信息化系统建立后,大学功能的自然扩展,可使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突破传统的概念,延伸其内涵,成为一个可以覆盖网络可达范围的无围墙的电子化校园。
2.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本原则
(1)校园资源的数字化原则
在各个层次系统的建设中,始终贯穿着资源的数字化。资源数字化的程度反映了各个系统的应用水平,也代表了校园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程度。在校园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中,已有的非数字化资源需要数字化,新的资源经过数字化加入数据仓库中,因此需要建立起长期的数字资源集成的体制和机制。
(2)数字信息的标准化原则
在校园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中应遵循一定的标准,特别是公共信息的标准。各部门在建设信息管理系统时,只有遵循统一的信息标准,才能使不同部门建设的应用系统之间数据相互流通共享。
(3)应用系统的统一化原则
为了便于在校园综合信息平台内进行应用系统的集成,建立应用系统合理的分布和构架,需要制定应用系统的标准,采用统一的数据库平台、开发环境和运行环境,建立全局的数据字典,统一归口数字化校园管理办公室(校园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协调管理。
(4)数字资源的集成化原则
数字化校园包括硬件环境(信息化校园的基础平台、应用系统、信息化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和软件环境(信息化校园建设项目的组织结构、项目投资、综合管理、师生对信息化校园的态度等),更注重信息化教学、科研、管理、服务行为。因此,基于信息化管理平台上的数字资源应该是集成并经过整合的信息,通过数据仓库存贮,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为学校领导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5)以应用推动网络基础服务发展的原则
校园网建设一般都是从网络基础设施开始,随着服务要求的提高,特别是增值和拓展服务的发展,软件系统反过来向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底层的软件开发平台、支撑系统提出了新的需求,这些都要求软硬件基础设施有新的发展。例如建立校园内的数据仓库,必须统一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器软硬件资源,以满足校园网中多层次立体化服务对系统管理、系统安全、数据共享、降低成本的要求。通过应用带动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更高性能的数字化服务。
三、数字化校园的特点
数字化校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网络化、智能化和个性化。
1.网络化:网络化是一种趋势,前期大规模的基础网络建设在这时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所有的工作、学习、生活都将被赋予鲜明的网络特色,可见这一切都将直接或间接地与Internet相连。
2.智能化:从技术的角度讲,智能化就是自动化,就是通过一系列智能技术使设备或者系统部分地具有人的智能,从而能够部分地代表人的劳动。
3.个性化:个性化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通过网络,人们可以将自己的需求发布出去,也可以通过搜索系统获得所有具有相同需求的资料。可以说,个性化是信息技术所取得的最为伟大的成就之一,数字化校园为个性化教学开辟了广阔的视野。
四、数字化校园的建设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首先,做一个长远而系统的整体规划是实施任何系统工程必需的步骤和一贯做法。其次,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分步、分层次逐步实施,逐步完善。同时,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异常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全校师生员工下大力气和不懈努力,才能使数字化校园的成果更加巩固。另外,数字化校园建设应该以点带面,逐渐突破,逐步全面铺开。从长远着想,用发展的眼光规划设计校园数字化的蓝图是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首要任务。
1.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目标
建设一个以办公自动化、计算机辅助教学、现代计算机校园文化为核心,以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技术先进、扩展性强、覆盖全校主要楼宇的校园主干网络,将学校的各种PC机工作站、终端设备和局域网连接起来,并与有关广域网相连;在网上宣传和获取教育资源;在此基础上建立能满足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需要的软、硬件环境;开发各类信息库和应用系统,为学校各类人员提供充分的网络信息服务;系统总体设计本着总体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充分体现系统的技术先进性、高度的安全可靠性、良好的开放性、可扩展性,以及建设经济性。
2.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
数字化校园建设主要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网络服务系统建设、网络应用支持系统建设、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等部分。其中网络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校园网络以及工作在这些网络之上提供服务的服务器系统等。基本网络服务包括最常用的Internet服务和实现上层网络应用所依赖的基础服务。应用支持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核心部分,它包括综合管理自动化系统、数字化图书馆、网上教学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学资源库等。信息服务系统是直接面向用户的系统,它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界面来获取各种应用系统的服务。
3.数字化校园的应用功能与基本要求
(1)能够提供各类信息服务
如:Internet访问代理、Web浏览、文件传输、通过本地教育信息网中心网站或自行建立电子邮件系统、建立个性化的校园教学管理平台、校内BBS、博客、CHAT等师生交互平台、在本地教育信息网上设立主页和虚拟空间(或主机托管),并保持更新维护等。
(2)具有以下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功能
1)访问控制:对学校重要的信息资源和设备建立访问控制体系,防止非法入侵。
2)防火墙:增强机构内部网络的安全性,防止非法用户访问内部网络上的资源和非法向外传递内部信息。
3)网络管理系统:智能化,可以管理信息基础设施的网络设备,实现网络管理的集成。
合理划分子网、虚拟网络,并具有根据需要可灵活调整的功能。
(3)基于一卡通的校务管理信息平台
以一卡通为基础建立校园网师生身份认证系统和资金结算系统,基本达到校园工作生活的数字化,实现以下功能的网络化应用:
1)教务管理
学籍管理:包括班级管理、学籍注册、奖惩管理、分班管理、升级管理、统计查询、报表打印等功能模块;
教学管理:教师管理、教学计划、课表安排、补课和调课等;
考试管理:考试安排、补考安排、成绩管理与分析等。
2)行政管理
办公管理:包括会议管理、单位日程管理、公共信息发布、政务信息发布、政策法规查询等;
公文管理:包括公文的起草、批阅、发送、接受、回复,公文的保存和查询,通知的发送与接受功能;
人事管理:管理和维护单位的人事信息等;
财务管理:对于学校的财务工作实现计算机化管理;
招生管理:招生计划、入学报到等。
3)后勤总务管理
设备管理:对通用公用设备的购置、入账、借用、调度和报废进行管理;
后勤管理:对食堂、宿舍、医疗、绿化、车辆等的管理。
4)其他服务
实现学生身份认证、学生安全信息管理(门禁考勤、医务室管理)、学籍管理(学生注册、成绩查询)、宿舍及校门进出管理、考勤、会议签到、物品器材借用、个人资料查询、校园图书馆管理系统、机房管理、住宿管理、学生在校常规管理、打印复印管理、饭堂销售管理、商店消费管理、教职工考勤管理、会议考勤管理、公用电话管理等功能,考虑校园智能一卡通系统的收费部分与区市公交卡、社会服务一卡通衔接等。
(4)建有图书自动化系统
图书管理系统:图书/期刊的采购、编目、流通和查询、检索,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
电子阅览室:使读者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图书馆购置的各种光盘数据库和电子出版物,同时可以上网浏览;
电子图书馆:可以提供电子出版物、数据库、Internet网上的各种信息;
(5)具有电子教学实施系统功能
每个教室建成多媒体教室,所有设备采用集中控制,方便使用和维护,各教室间可相互进行实时观摩活动。教学区可根据教学需要实现分区寻址广播;并能方便访问网上资源。
网络备课与授课系统:建立以学校教学软件和课件素材等构成的本地化特色资源库,为教师通过网络进行备课提供便利条件,并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提供网络化平台,让教师能利用网络的优势,在网络上制作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发系统:包括开发工具和设备,可进行多媒体信息的加工制作。
在学校资源库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积累、优化机制,为学科整合提供平台基础;
建立基于网络的实时、非实时师生交互和答疑平台;
建立重点学科试题库和在线考试系统。
(6)基于网络流媒体的应用
教学评估系统、电子考场、VOD点播。
(7)远程教学系统
网络广播教学系统、实时远程教育系统、非实时远程教育系统、课件点播系统。
(8)建立与学生、家长、社区沟通的平台,构建虚拟学校
通过Internet,实现与学生、家长和社区的语音和图像信息沟通,使学校的资源真正服务于社会,如家校通等应用。
(9)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安排专职工作人员,负责网络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制订一系列保障本校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使用的管理条例、学校常规安全机制。
五、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评估标准
1.评估目的
突出数字化校园应用概念,使教育信息化成为学校师生教与学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同时成为学校管理和科研的重要途径。
2.基本要求
(1)数字化校园的设施与设备
1)校园网主干速率不低于1000Mb/s,桌面速率不低于100Mb/s,校园网信息节点覆盖全校所有办公及教学、实训场所。
2)有独立的网络中心,有相应的专用网络服务器(WEB、FTP、视频、教学资源库、电子图书等),有网络管理软件。
3)多媒体教学设备(液晶投影或背投电视、实物投影仪、计算机等)进入所有教学、实训场所。
4)有完善的监控和网络安全软硬件设备(防火墙、防毒软件等)。
5)有独立的教学课件制作场所和设备。
(2)数字化校园的应用
1)建立了有效为学校教育教学各项工作服务的校园网站,网页内容丰富、具有明显特色,可视可读性强,交互性强,可跨平台浏览,能及时更新网页内容,无违法信息,访问量大,能提供多种优质服务。网站具有强大的后台管理功能,网站包括校内通知、校内新闻、学校概况、专业介绍、德育视窗、教学教研、党团组织、学生园地、身心健康、教工之家、招生就业、技能培训、成人教育、学科网站群、校刊、BBS、服务中心等模块。
2)学校建有开放性和扩展性特点的,并能彰显个性的数字化校园平台,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的信息化,平台包括或整合教学、教师人事管理和学生管理、教务管理、校产管理、财务管理、图书管理、实验管理、心理测试、学生体能测试、视频点播直播等软件。
3)建有校本资源库(含案例、课件、试题、教学素材等),素材满足各门课程教学需要,必修课程中至少有85%的内容制作成教学效果良好的多媒体课件或软件。
4)建有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图书册数占图书总量的60%以上。
5)数字化校园管理应用平台能将教师人事管理和学生管理、教务管理、图书管理、课题管理、实验管理等各管理系统相对集成,有通用的数据格式和数据交换标准。
6)教师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备课。80%的教师(50岁以下的男教师,45岁以下的女教师)能利用相关教育资源和素材进行电子备课,并有每节课的电子教案。
7)德育工作数字化,有效辅助心理咨询、辅导的交互式网站系统。
8)实现学校的信息处理、工作活动安排、文件收发、公用场地调度等管理功能,促进学校日常办公事务的数字化。
9)实现学校校产管理、档案管理事务的数字化。按财务管理的要求,对学校账务进行数字化处理。
10)校园卡与校园网络紧密结合,可以直接支付在校内的各种费用,如食堂就餐、商店购物、上机上网等。
(3)数字化校园师生的信息素养
1)教师形成了数字化的教学方式,日常教学素材、备课、教学普遍应用网络进行, 90%以上教师的60%以上的课堂教学在数字环境下进行的。
2)定期对学校职工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化校园的应用培训和考核。
3)学生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能力强、成果较多,积极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竞赛并获奖。
4)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利用网络环境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的能力。
(4)数字化校园的制度建设与运行机制
1)单位一把手亲自抓数字化校园工作,对其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充分,带头参加相关培训和考核,带头使用数字化手段,把信息化作为学校的经常性工作来抓,并列入工作计划中。
2)有数字化校园主管部门,机构常设,职能健全,专人负责,任务分解细化,在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3)每年有相应的经费预算来保障设备的正常运作和更新。
4)有健全完善的工作细则、责任制度、培训制度、信息发布制度、信息资源的采集制度。
5)有相关的规划目标,定期评估学校数字化发展绩效。
六、小结
数字化校园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事情,特别是建设适合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字化校园,更需要注重资金上的衡量、教学上的需求、人文关怀的考虑,关键是学校领导的认识、全体教师的认识和相关政府部门的认识并作用。在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要注意软件建设的同步进行,否则只能是一种摆设和一种浪费,在中等职业学校并不起到示范性应用。
数字图书馆安全规划的探讨 篇7
1 系统安全体系设计
首先要针对系统所面临的来自网络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安全风险进行分析,制定与系统安全需求相应的安全目标和安全策略,建立起包括“风险分析、安全需求分析、安全策略制定和实施、风险评估、事件监测和及时响应”的可适应安全模型,并作为系统配置、管理和应用的基本安全框架,以形成符合数字图书馆需要的,合理、完善的信息安全体系。并在形成的安全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将信息安全机制(访问控制技术、密码技术和鉴别技术等)支撑的各种安全服务功能,合理地应用在数字图书馆系统的各个安全需求分布点上,最终达到使风险值稳定、收敛且实现安全与风险的适度平衡。
2 主机系统安全设计
2.1 主机系统安全
主机关键业务系统要使用容错容灾及负载均衡技术,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1)环境的影响
环境的影响需要在设计时进行综合的考虑。首先UPS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有可能电力不稳定,有可能意外的停电。再就是在布线考虑到线路之间的互相影响,这个时候一定要做好屏蔽,包括对于线路要用屏蔽管。
2)在硬件上选用
服务器一定要有冗余功能,有条件的地方最好有备用服务器,在主服务器出问题是,备用服务器随时可能提供服务。对于服务器读写的操作频率远大于普通的台式机,在硬盘选用上一定要用服务器专用硬盘。
3)系统软件安全性
UNIX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大大超过Windows,Oracle的稳定性也强于Sql Server,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选择UNIX+Oracle的配置。
4)审计与留痕技术
系统日志机制,用来记录系统运行的全过程。系统日志文件是自动生成的,且对用户是透明的,其内容包括:操作日期、时间、操作工作站名、用户名、操作的文件名、操作方式、操作内容等等,它对系统的运行监督、维护分析、故障恢复,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避免非法用户从系统取得数据或是合法用户为逃避系统日志的运行监督而取得数据,对系统中重要数据采取加密的格式存放。例如在计算机系统里启用系统记账功能,即在系统中设置“黑匣子”,并建立“黑匣子”备份和管理制度。所谓的“黑匣子”是一个记载系统运行的文件,它可将每个用户进入系统的用户注册时间及登录次数,准确地记录,并自动记录用户号、终端号、开关机时间及次数。
5)系统状态检查
每个工作日结束和关机前,除将当日数据、文件进行备份外,还需要将系统中主要的数据文件和程序文件的状态记录下来。这些数据主要包括:文件名、文件长度、最后修改日期、时间等,在每次开机时,对照检查。
2.2 主机系统的安全维护
针对服务器系统中存在的诸多风险,应该采取相应的安全维护措施。
及时安装操作系统和服务器软件的最新版本和修补程序。不断会有一些系统的漏洞被发现,通常软件厂商会发布新的版本或补丁程序,以修补安全漏洞,保持使用的版本是最新的可以使安全的威胁最小。
进行必要的安全配置,在系统配置中关闭存在安全隐患的、不需要的服务,比如:FTP,Telnet,finger,login,shell,BOOTP,TFTP等等,这些协议都存在安全隐患。禁止某些r命令,比如:rlogin,rsh等。
加强登录过程的身份认证,设置复杂、不易猜测的登录口令,严密保护帐号口令并经常变更,防止非法用户轻易猜出口令,确保用户使用的合法性,限制未授权的用户对主机的访问。
严格限制系统中关键文件(如UNIX下的/.rhost、etc/host、passwd、shadow、group等)的使用许可权限。
严格控制登录访问者的操作权限,将其完成的操作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充分利用系统本身的日志功能,对用户的所有访问作记录,定期检查系统安全日志和系统状态,以便及早发现系统中可能出现的非法入侵行为,为管理员的安全决策提供依据,为事后审查提供依据。
建立计算机病毒防范措施,加强管理,并不断地升级防病毒软件的版本。
3 数据安全设计
3.1 数据库安全
数据库中数据的保护一方面通过应用程序的设计来避免系统维护人员和数据访问人员直接操作数据库中的表,还有一个是就通过日志来保证操作的可追踪性和可逆性。
1)数据库权限控制
通过数据库提供的系统权限、对象权限(查询、修改、删除、插入等)来进行控制,并且利用角色将相应的权限分类,使得权限管理更加灵活。
2)数据库加密
对一些敏感的表进行加密,只有校验通过后,才能对这些表进行读写的操作,以免对这些表进行去操作或恶意的修改。
3)数据库日志
通过利用Oracle提供的归档日志分析工具,可以分析数据库数据操作的全部过程,从中发现安全隐患,及时解决。
4)数据库审计
通过安全审计记录和跟踪用户对数据库的操作,防止否认对数据库的安全责任。
3.2 数据备份与恢复
为保证数据系统的安全,确保在应急情况下的紧急处理,必须对系统的数据采用备份和恢复机制,可能的方式有远程备份和本地备份。考虑到数字图书馆的资料众多,远程线路可能有一定的带宽限制,而且数字图书馆,对数据的及时性要求不是很强,考虑到成本的因素,本地备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能本地备份后,将备份数据在放到异地,这样有效的解决了发生自燃灾害时的影响。在系统数据出现问题的时候,通过数据恢复系统,对损坏的数据进行恢复。
3.3 错误日志及运行日志
为了促进Log格式及处理机制的统一,规定如下基本原则:
Log格式统一、清晰,可阅读性强;
Log级别可在开发期及运行期调整,以防止运行期大量无谓的日志信息充斥宝贵的存储介质;
Log的输出设备可灵活配置,常见的有:文件、数据库等。在Cluster环境下,数据库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Log在记录过程中,要尽可能避免过多地与业务系统争夺I/O资源。
4 应用系统层次安全
1)身份认证
身份认证可以采取数据库认证、应用系统认证、CA认证等方式,只有合法的用户才能登录到应用系统。
2)多级权限控制
应用系统有很多的功能模块组成,即使对合法用户,也不能操作所有的模块,而是根据用户的工作部门、工作性质授予相应的功能模块。对同样的数据可以设置不同的操作权限:查询权限、录入权限、审核权限、审批权限。
3)应用系统日志
日志管理跟踪记录用户登录系统的信息,操作的业务模块以及操作的库和表的信息,包括用户名称、操作的模块,对重要库表的操作类型(增、删、改)、字段操作前和操作后的数值等。通过日志管理,在发生误操作时可以方便的进行回退处理。
5 应用系统权限分类
应用软件权限管理包括模块级权限、数据级权限等。
1)模块级权限
模块级权限可以通过角色实现上级权限控制,下级权限需要从上级权限获取权限。当调整上级权限时,自动实现对下级权限的调整,换句话就是说当从上级权限中取消一个权限时,下级权限中也同样被取消相同的权限。
2)数据级权限
数据级权限通过对域的控制来实现。这里讲的“域”实际上是数据域的概念。首先通过对数据域的定义将数据按照域的不同划分成不同的范围,当某操作员被分配属于该域时,该操作人员就获得了该数据域的数据操作权限,该操作员不能对其他数据域中的数据进行操作。
6 结束语
数字图书馆系统的安全是全方位的,是一个需要常年实施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整体的、多层次的安全策略。通过对本文提出的各种系统安全策略互相配合,可以建立一个有效和稳定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安全体系,这对于促进保障数字图书馆网络与信息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针对影响数字图书馆系统安全的因素,对数字图书馆系统应用的安全性提出了一系列设计规划。安全规划从主机系统安全,数据安全,应用系统层次安全,应用系统权限分类等对数字图书馆安全性有着重大影响的方面进行了探讨,从系统硬件安全、软件安全和数据库安全等方便提出了建议,并给出了这些方面需要采取的安全保障的方法,以求达到数字图书馆系统能安全和稳定的运行。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权限控制,日志,审计,数据备份
参考文献
[1]韦文辉.浅议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体系的构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7):48-50.
[2]胡昌平,周朴雄.解决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安全问题的TOR模式[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3]王珊,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7-100.
[4]叶晓燕.计算机机房的环境要求及解决方法[J].信息技术,2004(1):32-34.
基于3S技术的数字城市规划 篇8
数字城市规划并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事物, 它是现代信息技术在传统的城市规划方法与理论基础之上作用而产生的结合物, 是通过实践检验的成型的城市规划方法。不难知道的是, 以城市规划理论为基础的计算机应用系统是数字城市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使得城市规划从传统的单一目标的静态规划模式转而走向了多目标的动态的规划模式, 使得城市规划过程中能够高度的综合环境、空间、物质等等各类影响因素, 也极大的方便了城市的管理与维护。
一、3S技术的概念与特点介绍
所谓的基于3S技术的数字城市规划, 即是指通过综合运用遥感技术 (RS) 、地理信息系统 (GIS) 、全球定位系统 (GPS) 这“3S”以及其他现代化信息技术, 对城市的基础设施等信息进行全方位的动态监测, 实现城市的可视化管理。这对于城市的规划与管理来说, 毫无疑问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
1. RS遥感技术
所谓遥感技术, 从字面上理解便可略知其意。是指在远离检测目标物、与之没有实际接触的情况下, 获取其实时动态信息的异种技术手段。它是根据电磁波理论, 应用各种传感仪器, 对目标物辐射出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整理, 并可以形成影像, 通过这样直观的手段来实时知晓目标物动态。由于城市发展迅速, 传统的手工采集数据的手段愈来愈不能满足其管理需要。这种情况下, 遥感技术的应用可以说是必然的选择。这里也需要指出, 遥感技术也是数字城市规划中获取数据信息的主要来源。
2. GIS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往往又叫做“地学信息系统”或“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 它是通过计算机系统的作用, 对地球表面整个空间的相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分析运算、显示描述的一个技术系统。由此可见, 其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 便是可以为城市管理者提供与城市相关的整个立体空间的地理信息数据。并可综合各类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计算, 为城市管理决策提供重要支持。
3. GPS全球定位系统
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源自于美国早年军方项目, 可利用定位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行陆海空三大领域的定位和导航服务, 1994年便已完整建立。由于其具有全天候、全领域、快速准确定位的功能, 逐渐在各个领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也可为数字城市的规划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
二、3S技术在数字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浅析
以3S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城市规划具备其各自鲜明的技术特色, 但是实际过程中, 单独的使用某一种技术难免会有其局限性。所以, 往往将这三种技术有机的结合使用。
1. 现状调查评价与数据管理
城市地理信息等现状调查是城市规划初始阶段的重要任务, 在传统的城市规划过程中, 城市现状调查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并且难度很大, 不易获得全面的准确的实时信息。在基于3S技术的数字城市规划中, 利用遥感技术 (RS) 可实现远程实时的调查监测城市地形地貌、湖泊水系、交通、建筑等地理信息。既方便又准确, 又消除了传统调查手段存在的诸多不利影响。同时, 还可利用3S技术中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调查获取的城市地理信息进行数据库的建立和管理, 为城市规划的实际展开准备信息基础。
2. 城市地形图更新
城市的规划离不开城市地形图的建立于更新, 而与传统城市地形图绘制手段相比, 数字城市规划中利用数字线划地图、数字高程模拟等一系列数字技术进行城市地形图的建立与更新, 明显大量缩短了工作周期, 降低了工作难度, 减少了成本与人力投入规模, 实现了以最便捷的方式完成城市地形图绘制更新的任务。
3. 方案评价与信息公布
数字城市规划中, 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对城市规划方案, 从土地价格、土石方填挖平衡等多方面进行方案的评价与成果展示是其特有的功能之一。同时可结合数据库建立的模型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评定, 形成明确的评价结果, 供城市规划管理者进行决策。
4. 规划管理与执法监督
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城市规划的管理可以避免传统的单纯人为管理容易出现的问题, 通过对城市基础信息和规划信息进行数字建库处理, 可方便的为规划管理提供决策参考意见。同时, 3S技术还可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地理信息进行实时监控, 密切观察地形地貌、土地等信息数据的变化, 并且及时反馈实时勘察更新的数据或是方便人员进行现场勘探检查。
三、数字城市规划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探讨
1. 主要问题
(1) 不切实际, 管理机制落后
于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 数字城市规划的展开在初始阶段的主要问题便是存在大量不切实际的空头口号, 盲目跟风设立数字城市发展规划, 而最后往往会无功而返。究其根本来说, 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政绩工程绝不应该成为数字城市规划的标签。另外, 管理机制的落后也是目前制约数字城市规划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数字化某种程度上来说, 即是意味着透明化管理, 这就势必要打破长期以来存在的暗箱操作的情况。然而当前城市规划的审批权往往集中在众多政府规划部门手中, 这也必然会对某些传统的利益获得者形成巨大的冲击。
(2) 技术及人才不完善
在当前阶段, 我国数字城市规划中所使用的大量的相关计算机软硬件及技术均是来自国外引进, 本土技术设备不能很好的满足国内建设数字城市的需要。更为突出的问题是, 数字城市规划建设所需的相关技术人才仍然缺乏。诸多规划部门均存在技术人才结构不完整, 行政人员与技术人员未能充分融合发挥效用, 闭关规划的现象比比皆是, 造成了研发成果与实际需要不符合等问题。
2. 解决对策
(1) 机制改革, 加快相关标准制定
数字城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它使得城市规划不仅仅像往常一样仅仅是规划部门的管理手段, 更是可以通过信息共享为广大市民、企业提供必要的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以此, 相关职能部门转变单一的行政机制是未来必定要走的路。此外, 由于3S技术的应用, 大量数据信息的出现, 其急切的需要制定相关的数据标准来进行规范, 这也是引导3S技术在我国数字城市发展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
(2) 加速人才培养, 完善人才结构, 开发国产应用软件
3S技术在数字城市规划中作用的发挥, 归根到底还是离不开一批熟知3S技术的专业人才的作用。因此, 解决人才问题应该作为我国数字城市发展中的重中之重来对待。特别是要突出培养既精通3S技术又熟悉建设领域, 并且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应完善人才结构, 下大力气研究开发国产应用软件。
摘要:数字化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流趋势。本文介绍了支撑数字化城市的3S技术的概念与特点, 并对其在数字城市规划与发展中的应用、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案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数字城市规划,数字城市,3S技术
参考文献
[1]张前勇, 马友平等.3S技术导论[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6.
试析数字化校园的规划及设计 篇9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规划,建设
数字化校园是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多媒体等, 一系列现代技术来实现对学校的管理与服务功能, 这一技术能将学校所有的信息进行数字化, 然后由学校的相关人员对这些内容进行管理与整理, 把校园建设成为一个面向社会的虚拟空间, 从而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下面, 笔者将对数字化校园进行详细的分析, 并进行规划与设计。
1. 建设数字化校园的要求
数字化校园的网络应覆盖到整个校园, 并且网络必须运行稳定, 一般情况, 都会采用有线网络, 而在一些特殊场合则设置无线网, 所谓特殊场合主要是指一些不宜布属线缆路由器等设备的公共场所, 如阶梯教室、图书馆、操场、食堂、体育馆等。
数字化校园必须将所有管理和服务覆盖到整个校园, 一般而言, 学校的教学、管理、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应涉及到, 而这些内容主要是建立在校园一卡通系统上面的, 而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各个功能都是按照每个校园的不同情况而设定的, 一般, 会有信息查询功能, 消费功能, 图书管理功能, 考勤功能等, 其他内容则因校而异。
数字化校园除了以上功能外, 从大的角度来看, 应实现数据的共享功能, 对校园内的用户按照不同权限进行统一的管理。数字化的虚拟校园在网络上是一个庞大的数据中心, 为学生提供实时的网上教学, 并提供学术研究的交流平台等一系列在线服务, 让学生享受到随时学习随时交流的便捷服务。
2. 数字化校园规划注意点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规划中, 其实有许多注意点, 但是, 这些注意点却往往是人们最爱忽视的, 对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不要盲目进行规划, 必须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只有这样, 建设出来的数字化校园才能够达到真正的目的, 才能真正被使用到现实中, 下面, 笔者归纳了几个注意点, 以帮助规划。
(1) 注重教学应用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教学, 因此, 在作建设规划的的时候应以在教学中的应用为主。不管是对交流平台的应用, 还是资源共享的应用, 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帮助学习, 为师生提供更便捷的服务。不过, 不少学校对校园进行数字化建设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教学, 更着重于对校务的管理, 而教学方面的应用相对来说要少得多, 笔者认为这样的数字化建设效果并不是很好。根据四川省教育局研究得出, 目前, 学校最急需要的几大应用系统为教务管理系统、教学与学习系统、电子政务管理系统以及校园一卡通系统。
(2) 硬件与软件的建设必须双管齐下
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 硬件设备的使用是基础, 而软件系统的使用也是一种保障, 现在的许多学校都过于重视对硬件的建设, 却忽略的对软件的建设, 要知道, 硬件建设的再好, 如果软件不足, 对于许多功能的应用是非常难以实现的。有的学校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 并且想让自己的学校看起来条件更好, 于是, 将大量经费投入到硬件的建设中, 却忽略的对软件的建设, 而事实上, 如果只有硬件建设, 忽略对软件的建设, 投入的经费再多也不一定能够得到理想的效果。因此, 对于硬件的建设与软件的建设必须双管齐下, 哪个都不能被落下或直接省去。
(3) 资源的共享是重点
在数字化校园中, 他的典型特征就是拥有大量的信息资源, 而这一点从它的名字——数字化校园中, 就可以深刻地体会出来, 如果没有这样的特征, 那就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校园。到目前为止, 数字化校园已被许多学校所应用, 因此这个名词已经不陌生了, 这些校园也都拥有自己的校园网站, 但是这些网站的信息量非常少, 这一现象表现在:校园网上的信息许多天甚至好几个月才会更新一两次;老师学生没事不会上校园网, 即网站访问量少。这样的校园网站就完全没有意义了, 学校对数字化校园投入的经费完全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个有生命力的数字化校园是需要资源共享的[1]。
以上提到的问题都是普遍存在的, 我们应该对这些问题进行深思, 因此, 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 我们应该弄明白重点, 统一大家的思想, 发展新的教学方法, 以提高教学能力与学习质量。
3. 建设数字化校园内容的确定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有很多可供选择的内容, 并不是每一个数字化校园的内容都完全一致的,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需求, 不同的能力以及不同财力, 可按照校园的不同需求、不同能力以及不同的财力, 对数字化校园的内容进行有选择性建设, 但是一个完整的数字化校园必须具备以下五个部分, 缺一不可, 它们主要是:网络平台, 数据共享平台, 应用系统, 应用支撑平台以及制度与人才这五个部分的组成[2]。
(1) 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主要包括主机系统、存储系统、网络系统、网络布线、网络监控等, 再通过城域网 (WAN) 或者广域网 (LAN) 接入教育骨干网络或者直接接入互联网, 也就是人们学说的Internet, 在这个平台上, 硬件设备不需要太高档的, 只要能够满足应用软件基本要求就可以, 以免造成太过于重视硬件而忽略了软件建设后果[3]。
(2) 数据共享平台
所谓的数据共享平台其实就是由数据库、服务器组成的, 其中, 数据库主要包括基础应用数据库、资源数据库以及公共数据库, 而服务器则包括服务器操作系统以及目录服务器[4]。这一平台是数字化校园的数据汇聚点, 是数字化校园的运行支撑点, 那么数据共享平台的重要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3) 应用系统
在选择应用系统方面, 应选择技术比较成熟的系统, 一般应用在教学方面的, 技术比较成熟的系统有:办公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综合查询系统等, 以下就不一一例举了, 对于这些应用系统而言, 虽然功能比较齐全, 但是并非完全符合本校的情况, 笔者建议有能力的学校最好自行开发应用系统, 或者二次开发, 这样才能够与本校的实际情况完全进行联系起来。
(4) 应用支撑平台
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支撑平台主要由门户信息、认证信息、管理信息以及安全系统组成, 通过对这一平台的设计与建设, 使数字化校园成为一项可以持续发展的项目, 具体能够实现的目标有六个, 第一, 将全校系统的数据信息编码规范化;第二, 全校师生访问学校资源的时候可以按照不同权限进行操作, 该系统将统一进行身份认证;第三, 全校师生可随时访问学校资源, 该系统直接提供了相应的入口;第四, 全校师生访问资源的时候, 该系统会将全校的数据和信息编码放在统一的数据入口;第五, 该系统能够有效维护网络的正常运行, 对网络进行管理, 使网络更安全[5]。
(5) 制度和人才
想要建设数字化校园, 光有先进的技术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数字化校园的管理需要有好的制度与能够胜任此项目的人才, 能够很好的管理数字化校园才能够很好的使用数字化校园。因此,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过程中, 制度和人才相当关键。我们应组织专门的人才团队对数字化校园进行管理, 并对数字化建设的管理制定出完善的制度, 这样才能真正的将数字化技术合理地应用到校园生活中。
现在是一个文明的社会, 走到哪里都需要知识, 学习成了人类的首要任务, 因此, 校园成为了人类最熟悉的生活场所,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便捷的, 管理有素的环境中, 那么, 对校园进行数字化建设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只有建设好数字化校园, 教育事业才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菲利普G阿特巴赫, 覃文珍.全球化与大学——不平等世界的神话与现实[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6, (01) .
[2]赵国栋.数字化校园:理想与现实[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7, (01) .
[3]韩锡斌, 杨娟, 陈刚.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数字校园的概念、架构和策略[J].中国远程教育, 2005, (08) .
[4]Johns.Camp, Peter B.DeBlois, 张虹, 李继龙.美国大学信息技术发展十大热点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 2007, (11) .
智能化数字电视网络规划优化 篇10
智能化网络规划优化系统能带来以下效益: (1) 它是一个高效快捷的系统, 可以大大节省人工成本; (2) 通过软件系统科学的方法, 可以给出合理的设计方案; (3) 对于新建网络以及网络扩容可以做比较全面的预测, 在还没有投入之前分析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 (4) 结合一些智能化的处理方式, 给出较优的解决方案; (5) 通过分析最终降低建设成本, 快速分析网络的干扰问题, 提出解决方案; (6) 方便设备厂家制定规划方案等。
整个系统分为基础层、应用层、访问层三大层。我们在做规划的时候需要一些基础数据, 对台站的建模, 包括台站的站点数据, 频率数据;如果做分析, 需要结合实际的地理环境, 包括三维的地理信息;在做精细规划的时候, 需要一些建筑的模型以及材质特性;还有一个是传播模型, 可以仿真无线电频率空间传播的时候, 从发射到接收点经过的传播路径, 了解损耗情况, 最终达到什么效果。在应用层方面, 提供很多分析功能, 包括对覆盖的预测、干扰分析、站址规划、单频网时延优化、路测分析、模型校准、室内仿真、网络优化等。访问层就是我们的一些客户, 包括广电局、电视运营商、设备供应商、系统集成商, 顶层用户打开网页版, 输入用户密码就能使用该系统, 非常方便。
系统的功能方面, 首先是可以对整个网络进行性能分析, 比如基于实际地理环境及电波传播模型, 对各个台站及其组成的网络进行覆盖预测、干扰分析等仿真计算。对于单频网, 我们做了一些定制化的开发, 比如可以分析单频网服务区和重叠区、分析单频网场强增益、单频网发射延时自动优化、自动统计单频网增加站点后的覆盖提高率 (或恶化率) 。智能化网络优化方法包括:自动站址选择、功率优化、天线参数自动调整、频率扫描和频率指配。首先我们需要一些初始数据, 了解规划目标, 比如人口覆盖率、覆盖面积, 作为初始条件;然后系统通过智能化的方法选择一些适合建站的位置;结合初始数据给出一个优化方案, 包括天线朝向、减少网络干扰情况;最终给出一个综合的性能评估。对于室内及热点区域规划优化, 主要是对热点区域以及室内进行深度规划, 满足数字电视网络的不同覆盖需求, 如LTE、白频谱、无线局域网等。
数字规划 篇11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型;建设框架;教学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1-0038-03
一、引言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到:“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在现代高职教育的大环境下,各地职业院校已充分意识到信息技术在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中的重要性,纷纷加大力度进行资源的全面开发。伴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资源建设问题却不断出现:多资源、少精品的问题时常出现;高的建设率和低的使用率相伴而生;各大院校相似或相同课程的重复建设问题严重。数字化的资源开发出现“形式大过内容”的现象,无法真正体现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的内涵。
在各大高职院校中普遍开办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资源库建设也面临同样问题:软硬件建设力量不足,教育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材、课程、场地、设备以及合作企业资源差距较大,导致开发出的资源无法达到优质效果。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就要求高职院校牵头,保质保量地开发出针对专业核心课程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合格资源入库,并确保资源更新率和使用率。
二、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1.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内涵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是面向专业教学数字化、网络化的教学资源信息系统,它运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与整合,以计算机网络为传输载体与共享手段,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目的是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共享幼稚教学资源,开放教学资源环境,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件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
2.计算机多媒体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能够集中职业院校教育和管理多媒体相关行业企业的优质资源,形成良好的共建共享机制,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知识的社会普及,具体体现在:
(1)共享优质资源,推广专业建设成果;
(2)为专业学习者提供自主学习平台,为教师提供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3)实现人才培养、教育教学、高质量就业的互利互惠;
(4)深化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
可见,建设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借助资源库的建设促进不同学校之间、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共享和再应用,实现资源的充分和高效使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基于共享模式的教学资源库的总体建设框架
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是大力推动和发展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有效途径。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全过程必须与专业所对应的产业、行业、相关企业保持紧密联系,以实现共赢发展。在我校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校本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中,主要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步骤一:制定专业建设标准
专业标准的建设是专业发展的基础,在专业标准的制定和实践过程中,要开展充分的调查和研讨过程,确保行业中先进企业的全程指导和参与,以实现专业契合行业标准、准确定位的原则。
步骤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在全国同类高职院校中开展广泛的人才培养调研,有条件的情况可以将调研范围扩展到国外,参考和借鉴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地区发展特点和特色,最终形成应用于各类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标准化文件,并且密切联系企业实现实时更新。
步骤三:制定专业课程体系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制定专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支撑课程、拓展课程等构成,其中专业核心课程为体现专业核心技能性课程,专业支撑课程为核心课程的支撑和基础支持课程。
步骤四:设计符合教学及就业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
鉴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特殊地位,将深入研究专业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步骤五:核心课程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
核心课程建设是专业的立身之本,因此对核心课程的开发是资源建设的重点。课程资源开发可参照国家制定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标准展开全面的资源建设。
步骤六:专业资源平台建设
建设符合专业特点和特色的数字化资源发布平台,在本项目中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独立开发的网站为资源发布平台,实现动态的资源发布、更新和管理。
对于已经建设完成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主要进行调整和升级。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按照资源入库的标准,结合产业、行业和合作企业的新技术、新方法,选用企业新项目改进资源内容。可采取边开发边使用的形式,力求资源库的建设伴随学生学习全过程,并为其职业生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资源库建设案例分析
在我校重点专业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校本资源库建设中,重点从三个方向大力推进,最终实现校本资源库的建设和实施:
1.教学资源库建设中有关专业标准的基础研究
(1)实施方案: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资源库建设的起点是专业的基础建设。包括专业标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等。这一系列的基础研究工作是专业开展的根基,决定着专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只有基础扎实才能明确专业定位,确保资源库建设路线的正确性。
(2)主要技术手段:针对教学设计中课程设置的修改,开展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具体执行过程在“广东省电子信息类教指委项目——以‘核心课程群’为节点搭建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综合性虚拟实训平台”中实现,主要内容为以“四类能力节点”构建实践教学整体方案。以改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原有实践教学体系中曾经开展过的以“课程为主导的实训形态”和完全以“综合性项目为主导”的实训形态中的不足。
2.针对核心课程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
(1)实施方案:针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核心内容,通过专业课程的资源开发过程有助于形成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共享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
(2)主要技术手段:通过明确课程资源建设的入库标准,提供资源开发的指导,规范资源开发的全过程。对于计算机多媒体专业资源的开发制定出了“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建设的入库标准”,在该课题开展的过程中(以两年时间为界限)力求用专业的资源建设入库标准为指导对核心课程开展建设工作,以形成示范效应,并在后续的专业建设中对其他核心课程开展相关的建设,并逐步实现所有核心课程的优质化。
3.开展专业资源库系统的建设,作为校本资源库的基础平台
(1)实施方案: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资源库系统建设中,我们通过开发专业群网站,以专业建设带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
(2)主要技术手段:在网站中发布所有与专业相关的基础文件、课程建设资源、专业宣传资源、素材库资源等,并实现注册会员管理等功能。由于整体建设以“校本”资源为目标,网站会通过分权管理的方式实现专业宣传性内容全覆盖,而专业核心资源只针对特定用户的功能,以明确的权限管理解决网站运行过程中安全性和稳定性的问题。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建设入库标准如表所示。
五、成效分析与未来展望
在为期两年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规划和实施中,我们对该项目进行了效果的评价和成效的分析,整体而言实现了三方面的突破:
1.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实施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应用、优化和推广
选取高职院校中特色专业“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实施全方位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针对专业核心课程,开展包括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综合性虚拟实训系统、专业教学网站等各类型教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将项目落到实处,力争形成典范。
2.探索符合现代高职院校特点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模式
在研究现代高职院校信息化特点的基础上,制定数字化教学资源标准,落实具体专业进行典范建设,在实际应用中推广和优化资源,并最终形成适合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模式。从“虚的研究”到“实的建设”到“虚的总结”,形成一套创新的“专业资源库建设推进模式”。
3.自主开发特色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示范,并形成教学成果
针对专业核心课程,建成一批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成果, 资源类型包括:多媒体课件、自主学习系统、计算机教育软件等。在现有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经验的基础上,尝试开发更多形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合力,包括虚拟实训系统,自主学习系统等,从根本上推进资源的内涵建设。
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发展,是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专业化、信息化教学的有效途径。在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要始终确保专业、产业和行业的发展一体化,真正实现专业的内涵建设,提升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祝智庭,许哲,刘名卓.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新动向与动力机制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2):1-5.
[2]解文明,欧少闵等.建立高校数字教学资源激励和评价机制的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12(8):1-3.
[3]苏小兵,祝智庭.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需求和供给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8):2-4.
[4]杜占元.杜占元副部长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电化教育,2011(10):1-3.
[5]周建.高职院校专业资源库建设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2(6):2-4.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初步规划 篇12
1 数字化校园的需求分析
A.通过网络调查学生对网络的使用情况和使用范围。
B.对教师进行调查, 了解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内容、反馈练习等内容使用网络的程度。
结合实际情况建成一个数字化后台管理软件和一个校园网站, 将现有的设备和资源整合起来。“数字化校园”平台是一个能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发展空间的平台, 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 提供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 为学生探索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从而使学习者真正达到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2 规划指导思想
2.1 统一规划
高校数字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涉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和项目管理等多个方面, 具有投资高、建设难、周期长、涉及部门和人员多等特点, 因此建设之前必须站在学校的高度, 做好项目分析和规划设计工作, 整体考虑、统一规划, 以确保统一的信息标准、统一的技术路线、统一的基础架构和统一的组织管理。
2.2 分步实施
高校数字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是一个建设周期比较长的项目, 涉及需求调研、方案论证、系统选型、部署与集成、人员培训、推广应用、运行反馈和修改完善等多个步骤, 因此整个建设过程必须统筹安排、分步实施, 确保项目的进度和质量、降低项目失败的风险。
3 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
3.1 建成万兆核心校园网
校园网络主干规划采用目前成熟的万兆技术。总体规划采用核心、汇聚、接入三层网络构建架构, 核心设备放置在网络中心, 在各楼宇设置汇聚节点。在构建校园网时, 首先要确定网络中心位置, 采用星型拓扑结构将网络中心与所有楼宇相连。
3.2 无线网络作为补充
由于目前无线网络设备不适合作为园区的主干技术, 而校区又有大面积的公共露天活动区域, 以及大会议厅、报告厅, 因此无线网络作为有线网络的一个有效补充在校区建设中就显得尤为必要。
3.3 建成以数字图书馆为基础的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
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教学的信息化, 教学信息化的主要办法就是建立数字图书馆, 这样可以满足全体师生在多媒体教室或实验室等校园网覆盖的场所, 通过网络访问数字图书馆的资源。
3.4 启动教务网络管理系统, 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和在线教学服务
为了满足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信息化、数字化的需要, 教务处应采用教务网络管理系统。教学管理人员通过网络管理系统进行信息查询、修改、提交, 从而很好地满足了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各类需求。
3.5 统一用户认证平台, 提供统一的用户管理、身份认证、安全保障服务
通过建立一个独立的、高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身份认证及用户权限管理系统, 由该系统完成对整个校园网用户的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 从而改变传统分散的用户管理模式, 规范用户操作行为, 使各系统的整体安全性得到提高。
3.6 数据管理平台
数据管理平台是信息服务的基础, 传统的分散数据管理造成资源的冗余, 给网络管理带来困难, 给数据的安全带来隐患。该平台对学校内各类数据进行集中存储、集中管理, 为全校范围内的各种应用提供公共的、权威的中心数据库, 使网络数据资源的存储和传送的安全性得到较大的保障。
3.7 校园一卡通系统
校园一卡通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工程, 一卡通系统借助校园网络平台, 集证件管理、档案管理、师生考勤、食堂管理、机房管理、身份认证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 它可以代替学校目前使用的所有证件, 如学生证、借书证、食堂就餐卡、上机证、医疗证等各种证件, 应用于校园的各类消费场所, 如食堂、澡堂、洗衣房、商店、电子阅览室等。也可以应用于需要进行各类身份认证管理的场所, 包括电子注册、学籍管理、成绩查询、教学管理、图书管理、借阅管理、门警管理等。通过一卡通的银行转账系统与指定银行进行费用转账、圈存, 实现校园“无现金流通”, 给师生带来一种全新的、方便的现代化生活, 有利于简化管理环节, 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有利于实现全校各类数据的统一性和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