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综艺文化

2024-09-12

高校综艺文化(精选3篇)

高校综艺文化 篇1

1 如何成为“大熔炉”:美国移民的三次浪潮

从历史的角度看, 美国文化的发展与汹涌的移民热潮密切相关。从“五月花号”带来的首批移民以及《五月花号公约》为美国政治文化奠定了基石到南北战争结束后, 美国由于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急速发展, 需要引进大量劳力, 从而使母语为非英语的大量欧洲移民涌入。1961-1984年间, 美国通过了移民和归化法, 移民政策的宽松带来了以亚洲、拉丁美洲移民占主导的热潮。回顾历史, 可以发现美国移民可分为如上所述的三个阶段, 时至今日, 美国每年仍然不断的接受着新移民, 这些来自世界不同区域的移民构成了美国人口的主体, 并逐步改变着美国人口的种族、民族构成比率, 为美国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随着时间推移, 逐步形成了美国特有的移民文化。

2 美国移民文化的特点之多元化

移民的地域性决定了美国文化的多元化。地域的差异便衍生出了不同的民族多样的习俗。这些多样化的因素又在不同时代对美国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 甚至被应用和更新。因此, 在美国文化的不同方面都可以找到这些来自不同地域多样因素的缩影。

首先, 美国移民文化的多元化体现在语言上。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缩影。美国英语中丰富的外来词汇是美国移民文化中多元化的充分体现。这些外来词汇来自世界各地, 包涵多种语系, 有的甚至被沿用至今。例如, 来源于法语résumé (简历) , changier (即:change, 改变) ;来源于拉丁语cuppa (cup, 杯子) , cetel (即:kettle, 壶) ;来源于西班牙语puma (美洲豹) , cigar (雪茄烟) ;来源于汉语kowtow (磕头) , qipao (旗袍) 等等。除了来自世界各国移民能从美国英语中找到本民族的词汇以外, 美国本土黑人也可以在美国英语中找到各自文化的缩影。例如, 美国黑人在文艺和体育上有着卓越的成就。美国英语就从黑人文化中吸收了jazz (爵士乐) break dancing (霹雳舞) 等词汇。

另外, 美国移民文化的多元化在美国饮食文化中也有所体现。试图找出美国菜的典型代表并非像中国人的饺子、日本人的寿司、意大利人的千层饼、墨西哥人的粟米脆饼那样轻松。究竟什么是美国菜呢?在美国饮食文化中, 美国菜的主要样式大部分为舶来品, 随处可见世界各种菜系, 从美国人民饮食的选择和餐饮业涉及的菜系种类不难体会到美国饮食文化中的多元化。

最后, 并非单一的美国宗教也反映了美国文化的多元。美国包容民主的宗教环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宗教派别。例如, 罗马天主教、新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东正教。以及以亚洲信徒为多数的佛教、以印度信徒为多数的印度教等。宗教是文化的精华, 文化是宗教的传播形式, 宗教的多元化为美国文化多元性提供了包容的环境, 成为了其良好的繁衍地。

3 从美国的综艺节目看美国移民文化的包容性

美国的娱乐产业高度发展, 国人熟知的大银幕词汇脱口即出:好莱坞, 迪士尼, 奥斯卡, 美国大片, 综艺帝国, 王牌制作等等。随着国际化的发展, 各国文化的不断交流与冲击, 特别是2012年“中国好声音”在中国引起的巨大反响, 使国人逐渐将视野走出国门, 通过美国综艺节目“美国好声音”在中国的授权举办更加了解了美国娱乐业。

从美国综艺节目的发展来看, 总体的特点在于节目门类多, 观众参与广, 奖励丰厚, 制作精良, 不断推陈出新。其中门类多包括T台上的的“超级模特”, 培养天才设计师的“天桥风云”, 为各地餐饮行业提供优秀厨师的“地狱厨房”, 人体探险类“幸存者”, 歌舞类“天生舞者”、“舞魅天下”、“美国偶像”。其中, “美国偶像”可称之为王牌选秀节目。

“美国偶像”开播于2002年, 其前身为英国综艺节目“流行偶像”。该节目从2002年开播至今已有12季, 可谓长盛不衰。参赛选手必须符合当季的年龄要求, 并为合法的美国公民, 这一低门槛为有梦想的人创造了机会, 而从节目中脱颖而出的优秀歌者有许多都在赛前从事普通工作的经历, 例如酒店侍应生, 售货员, 卡车司机等, 此综艺节目在美国能够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很大程度在于圆了一个“平民的美国梦”。从赛制上看, 结构合理, 从初选到半决赛到决赛中间仍穿插各种细节赛程, 以及对于内容的把握恰到好处, 例如围绕主题选歌, 场外导师指导等环节更突出了美国梦中“成长”这一关键词的含义。节目开辟了观众参与节目的先河, 启动手机短信投票民众参与的方式, 这不仅提高节目与观众的互动程度, 而且也更加直观的体现潜在的唱片市场的真实反映, 因此通过该节目所选拔出的歌者既是市场的选择也是民众的选择, 这一做法也为后来的诸多真人秀争相效仿。

回顾美国偶像历届比赛实况, 尤以2009年第八季最为突出。选手们经过层层选拔, 从最初的千军万马过海选再到适者生存的好莱坞周再到半决赛决赛。选手们经历了迅速的成长, 冠军最终由Kris Allen摘取。进入前十强选手分别为:Kris Allen, Adam Lambert, Danny Gokey, Allison Iraheta, Matt Giraud, Anoop Desai, Lil Rounds, Scott Mac Intyre, Megan Joy Corkrey, Michael Sarver.这十强选手的组成, 淋漓尽致的体现了美国移民文化的包容性。

从各自身份来看, 其中包括普通员工, 歌剧演员, 音乐教师, 酒店侍应生, 家庭主妇, 单身母亲, 高中学生, 其中Scott Mac Intyre还是一名盲人。并不同于一般歌唱选秀类节目参赛者的职业均与演艺远近有关, 参赛者站在同一起跑线, 并不因为职业的不同而有所歧视。这就是美国特有的移民文化中的包容性, 只要有天赋, 只要爱唱歌, 这篇舞台即属于你。

从各自擅长的领域来看, 包括民谣歌手, 爵士歌手, 弹唱歌手, 摇滚歌手, 创作型歌手。选手们各有千秋, 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上大放异彩, 充分的享受了比赛的过程, 沉浸其中, 投入其中。节目的主旋律是包容的开放的, 并不会暗示更不会引导观众倾向那一种风格, 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只有包容的文化内涵才能造就出宽松舒适的舞台。

从选手的种族肤色来看, 包括美国白人, 美国黑人, 印度裔美国人等等。由此可见, 早期移民的后代以完全融入美国文化中, 并且逐步增加着美国人口结构的多样性。不同种族, 不同肤色的人们可以和谐相处, 这充分体现了美国移民文化的包容性。

艺术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是艺术创作的灵感。美国综艺是人民娱乐这一大众艺术的体现, 它体现了美国移民文化的包容性, 同时包容性也为艺术的上升提供了广阔自由的空间。

4 结语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 历史虽短暂, 但却拥有内涵丰富的独特文化。随着时代脚步的前进, 美国文化中所显现出的深度与潜力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并开始借鉴学习。如何将美国移民文化中的特点加工使用, 这是今后我们需要重视并努力的一个方向。

摘要:美国移民文化的内涵包括很多方面, 其中的包容性是造就今日的美国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文章以美国王牌选秀节目“美国偶像”这一综艺节目为切入点, 回顾美国移民的历史以及美国移民文化的主要特点, 试图在分析美国移民文化包容性具体体现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美国移民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美国移民,移民文化,多元化,包容性,综艺,美国偶像

参考文献

[1]范悦.美国历史概况[M].经贸大学出版社, 2006.[1]范悦.美国历史概况[M].经贸大学出版社, 2006.

[2]钱满素.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M].新知出版社, 2006.[2]钱满素.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M].新知出版社, 2006.

[3]朱永淘.英美文化基础教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3]朱永淘.英美文化基础教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高校综艺文化 篇2

在韩国的各类综艺节目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于韩国国内各个景点的宣传和介绍,综艺艺人和参加节目的嘉宾在这些景点中进行游戏,引发了旅游热潮。而在节目里也不难看到韩国人一直流传下来的礼仪和礼节,体现在节目的每个细节中。

韩国综艺节目的节目组,从来都没有局限在获得成功后的特定框架中,而是不断在创新——发展——自我推翻——再创新的循环往复中,提高节目质量。在一种框架呈现疲态时,及时更换为另一种框架,然后再进行加工和包装。本文着重于分析韩国综艺节目中的文化特点和传播方式希望能够对国内综艺娱乐节目发展有所帮助。

1 韩国综艺的传播特点

综艺的性质体现在大打娱乐牌,偶尔穿插一些与之相反的情愫带来感官上的冲击。在这个遥控器能改变电视节目生存命运的社会,如何能让观众不换台,则成了电视工作者的终极目标。韩国的综艺节目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1 参与嘉宾的选择

综艺节目主持人单一性的角色定位已经不能迎合大众审美需求”,应使综艺节目主持人在角色定位和转换上走向一条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基本上现在的韩国综艺节目中主持人总是隐藏于嘉宾之中,进而达到“单-群口交替转换”主持模式的心里认同。在韩国现行的综艺节目中,都是以固定的主持人和固定的嘉宾为主,每期还会有不同的明星艺人作为嘉宾加入节目。而固定参演的嘉宾,年龄阶段各不相同,从40岁左右经验丰富的老艺人到新出道的偶像明星,构成了和谐的组合,增加了节目的可看性和矛盾性。其中,每位嘉宾和主持人都非常善于发掘自身或是同伴的笑点。演出时不做作、不矜持,表现出最真实的一面,甚至愿意以夸张的手法,牺牲自己的形象来取乐观众。对于每期不固定的嘉宾的加入,固定成员总能很好地引导嘉宾,放下自己的尴尬和不自在,全身心投入综艺节目中,消除嘉宾的陌生感和距离感,更好地展现自己,使节目达到最好的娱乐效果和宣传功能。

1.2 多元的拍摄地点

近些年的韩国综艺节目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摄影棚录像了,更多的是室外的拍摄录像。在言爽的《浅析韩国明星综艺节目在中国网络的传播》一文中,有这样一个表格,明确显示了韩国综艺节目拍摄地点的多元化(见表1)。

从近期湖南台所引进的,购买韩国版权的综艺节目《我是歌手》中,可以看出其拍摄地点的多元化和多变性,与我国的综艺节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首次采用了全程跟拍的形式。节目中出现了不同以往局限于一个演播室的方式——有歌手的工作室、后台的准备情况、在前往比赛场地的路上等一系列不同地点参赛者的不同表现。观众可以看见整档节目的拍摄过程,使节目更具备感染力和表现力。

1.3 创新的拍摄手法

郑稳稳在《悬念+细节=强势吸引力》中提出:“细节能使故事变得立体丰满。”他认为,多角度拍摄和慢镜头回放,可以打造精彩瞬间。在韩国综艺节目中,已不再流行和过多使用传统的固定机位拍摄手法了,更多的是多移动VJ。通常一期节目各嘉宾和主持人都会有自己专属的一台机子和一个机位。在节目录制的活动场所,还会伴有其他较大型固定的摄像机位。方便多角度拍摄,随时获取艺人的精彩表情和表现,不错过,不漏过。专属于每个艺人的摄像机和拍摄人员随时紧跟艺人,包括艺人在录制节目中所使用的汽车等公交设施上,都摆满了摄像机,全程跟踪记录艺人在录制节目期间的一言一行,方便后期的剪辑。

2 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体现

韩国电视综艺节目从风格到内容都保留了东方文化含蓄典雅的审美特质,并以丰厚的传统文化艺术为借鉴,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审美特征。从韩国的电视剧、电影等媒介里都可以看到,中国的儒家文化对韩国文化的影响:他们将“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伦理思想作为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即使是在非常开放、娱乐的韩国综艺节目里,艺人对于儒学所倡导的、被韩国人视为最高尚的品德——孝顺长辈、尊老爱幼,仍牢牢遵守。这些都已经完美地融入了其日常生活,成为了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如在综艺节目《Running man》里,节目组的每一期节目都将场景定在韩国标志性的建筑和城市里:国立博物馆、国立传统表演艺术中心、世宗文化会馆、济州岛等,通过画面、镜头、艺人的表现,展现了韩国的饮食文化、礼仪文化、历史文化和环境文,激起人们前去旅游的欲望。录制节目时,艺人即使为了赢得比赛,也不会在游戏的过程中忘记应有的礼仪和礼貌。

3 对于中国综艺的启示

2012年以来,在我国掀起了两股收视热潮的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和《我是歌手》,都是引进的国外优质综艺节目,购买了国外的版权,却没有中国电视人创新和创意的参与,更不用说把中国特色和中国文化融入其中。这样的现象值得深思:我国与国外的差距到底在哪?也让电视人开始思考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对节目加以改进和创新,重新开拓新天地。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娱乐节目泛娱乐化现象十分严重,观众不能从中领悟到什么,没有感受到文化的传承,亦不能体现我国广阔的疆土和地貌、深厚的文化历史背景和丰富多样的民族风情。

从韩国的娱乐节目中可以学习很多,首先便是拍摄手法的多样性,不局限于固定的场所、节目框架,丰富节目的形式。制作人方面更是应不断的开拓思维,让节目的内容更加有新意。中国对综艺明星的认识大多只局限在主持人上,而其他领域的明星与综艺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他们大多只是节目的嘉宾,为了达到宣传目的而上综艺节目,在节目里表现的也不够开朗,往往由于过于强化其精英形象,使他们在节目中表现得较为拘谨,难以活跃现场的气氛,也容易让观众产生距离感。

我国的综艺节目,在对网络这一新型媒介的运用上也是不够的,新媒介的飞速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冲击,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网络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提供了一个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和与世界接轨的平台;与此同时,也为国内的综艺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适度的应用会使媒体更好地考虑观众的需求,一旦过度就会使媒体走上一味迎合低级趣味的低俗化道路。

从韩国综艺节目在中国获得的高人气来看,韩国的综艺大多是为明星所量身定做的节目,像是《情书》《强心脏》《我们结婚了》等,大部分娱乐节目是因为不同的明星而获得了不同的成就。由此可见,综艺节目中的人才是节目成功的关键。

4 结论

总的来说,坚持多元化发展才是国内综艺节目成功的前提,同时需要加强的是完善国内偶像明星综艺定位的缺失,大力挖掘和培养明星的综艺能力,使其明确综艺本身的特性——娱乐性、真实性、大众性。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媒体有责任向国民和世界传播这些灿烂文明,但这种责任不能完全推给主流媒体或新闻报道,娱乐综艺节目才是老百姓最经常接触并最乐意接受的节目形式。因此,对于包括真人秀在内的娱乐节目的制作,不能仅停留在移植模仿、娱乐搞笑、收视至上,应更多地思考如何利用民族文化的丰富和力量有效提升节目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摘要:自2006年底北京领先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第一个引入韩国综艺节目《情书》之后,越来越多的韩国综艺节目走进了国人的视野、吸引了大批国人的目光,成为我国各大媒体电视台争相模仿的对象。因此,探究其成功的原因及特色成为我国综艺节目发展的必然趋势。韩国综艺节目风靡世界,处处体现了韩国的文化传承和鲜明的地域特色,不再仅局限于娱乐功能,更多的是对外传播的教育和文化功能。因此,如何学习韩国节目使我国综艺节目水平进一步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韩国综艺,传播特点,文化解读

参考文献

[1]许芜颜,杨尚鸿.试论综艺节目主持人多元化的角色定位与转换[D].重庆大学,2010.

[2]赵希芮.浅析韩国综艺节目极其借鉴价值[J].新闻世界,2012,(1).

[3]王晓辉.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研究[D].暨南大学,2007.

[4]彭凌丽.真实的“娱乐”——韩国娱乐节目初探[J].新闻世界,2009,(8).

[5]徐国源.《娱乐节目与快乐哲学——韩国电视娱乐节目》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9(3).

[6]崔伟伟.解构韩国娱乐节目《情书》[J].青年记者,2007,(11).

高校综艺文化 篇3

一、我国综艺节目的类型演变过程

在不同的时期, 不同的综艺节目类型主导着我国的综艺舞台。综艺节目的类型演变过程也就是主导节目类型的演变过程。同时也应该明确, 其他综艺类型节目与这些起着主导作用的综艺节目平行存在, 共同形成“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综艺大观园。以下通过对这二十多年来进行历史分期, 找出具有代表意义的综艺事件和栏目, 分析我国综艺节目的类型演变。

1. 综艺晚会类型。

综艺晚会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电视综艺类型的代表, 以《春节联欢晚会》为代表的晚会节目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成为大众的日常消费品。晚会型的综艺节目由于其便捷、即时的优势占据了当时电视综艺节目的主导地位。这类综艺节目整合了文艺节目, 固化了目标受众。

2. 游戏娱乐类型。

到了90年代中后期, 游戏娱乐类型的综艺节目逐渐替代综艺晚会类型, 以社会话题为主题的综艺晚会类型逐渐被游戏、猎奇等游戏娱乐类型所取代。

当观众对晚会综艺类节目出现审美疲劳时, 1997年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的推出无疑给观众带来了无限新意, 脱去了晚会的凝重正统, 更加注重新鲜刺激和轻松娱乐。游戏娱乐类型综艺节目的成功使风平浪静的电视综艺有了变革的动力, 迎来了中国综艺节目第一次的类型演变和理念更新, 使“变革”成为综艺节目发展的常态。

3. 竞猜博彩类型。

竞猜博彩类综艺节目在2000年前后迅速蹿红, 取代了游戏类型的“快乐飓风”。这类节目环节更加简单, 内容更加广泛, 参与者不断平民化, 物质奖励更加高额, 这使博彩和互动成为这类综艺节目的特性。时间不断推移的过程中, 博彩性质不断增强, 从“犹抱琵琶”到公开的金钱游戏。虽然竞猜博彩类综艺节目收视率高, 至今方兴未艾, 但它并不是综艺类型演变的最终归宿, 新的综艺节目类型横空出世, 牢牢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4. 普众选秀类型。

从2004年开始我国的综艺节目就进入到了普众选秀的综艺类型时代。这类综艺节目以才艺展示为基础, 满足了普通人明星体验的需求。普众选秀无疑掀起了中国综艺节目全民参与和收视的巨浪, 给传统娱乐的范式带来了颠覆性的突破, 是我国综艺节目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将我国的综艺节目推向了风起云涌的新阶段。

二、推动综艺类型演变的文化语境

艺术类型的发展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语境和背景相关联, 有着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的特性。

1. 经济因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论断对于分析某个时期的综艺节目的走向仍然适用,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转变成为综艺节目类型演变的大背景。20世纪80年代综艺节目处于起步阶段, 市场化程度低, 再加上计划经济模式“行政买单”的影响, 综艺节目就必然会定位于“弘扬时代旋律”。随着90年代市场经济的发展, 电视行业中也呈现出社会转型的迹象, 电视媒体进行了多层面的结构性调整。在这种形势下, 从80年代的春节晚会到90年代中后期的游戏娱乐类型和竞猜博彩类型的变化, 都是顺应了市场逻辑的变化, 以“平民偶像”的方式制造全民狂欢效应, 以刺激、博彩等满足大众的感官欲望。从市场到收视再到欲望化消费是社会经济变革所最终导致的, 是综艺节目类型演变的深层的动因。

2. 电视文化因素。

与自然界生态系统一样, 电视文化生态也存在着结构平衡的问题。80年代我国完全传播主导文化, 主导文化使得电视节目内容与形式都趋于统一, 主导文化的如火如荼和大众文化形态的滞后之间的矛盾, 形成我国电视文化生态的“结构性缺失”, 使得电视文化生态的平衡难以维持。人们对于综艺晚会中小品类节目的偏爱已经表明了观众对于大众文化形态的需求, 急切地需要填补这部分“结构性缺失”。游戏、竞猜类等大众文化形态类节目的出现, 是历史和时代的必然选择。

三、结语

本文对综艺节目演变的阐述只不过是一孔之见, 仍然有更值得大家思考和探求的空间。电视综艺节目类型的嬗变依旧会继续, 这扇小而精深的窗口将会呈现出更加五光十色的世界。

摘要:通过对我国综艺节目演变轨迹的分析, 对综艺节目中的晚会、游戏、竞猜、选秀四个类型进行阐述, 并对我国综艺节目类型发生演变的文化语境进行探讨, 总结类型演变的原因和动力。

关键词:综艺节目,类型,演变,文化语境

参考文献

[1]刘娟娟.论我国电视综艺节目与青年文化的正向互动[D].南京师范大学, 2012.

[2]杨希.电视娱乐节目中的怀旧景观[D].安徽大学, 2012.

上一篇:距离保护Ⅲ段下一篇:愉悦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