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大电影

2024-12-09

综艺大电影(精选4篇)

综艺大电影 篇1

摘要:近年来, 综艺电影的热潮在中国蔓延开来。湖南卫视在2013年推出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经播出后在中国人气高涨, 引起极高的关注度。而随后在贺岁档上映的《爸爸去哪儿》大电影更是收获超高票房, 堪称奇迹。本文就以《爸爸去哪儿》为例, 探讨综艺节目衍生综艺电影这一现象, 主要从综艺电影成功的因素, 关于综艺电影是“伪电影”的争论, 综艺电影的前景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解析综艺电影的现状以及前景。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综艺电影,媒体融合

2013年年末, 湖南卫视推出了一档户外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是由韩国MBC电视台引进版权的综艺娱乐节目《爸爸, 我们去哪儿?》进行本土化的改编而来, 一经播出便引起了全国上下的热烈反响。随后节目组趁热打铁宣布制作《爸爸去哪儿》大电影, 于2014年1月31日大年初一登陆全国各大影院。该电影上映首日便狂卷9167万元票房, 首日观影人数、场均人次、上座率都远远超过同期贺岁档电影, 总票房超过7亿。

《爸爸去哪儿》大电影 (以下简称“爸爸大电影”) 成就的票房神话使得“综艺电影”“真人秀电影”等词从此进入人们的视线, 网络上也出现了对于《爸爸去哪儿》这一综艺节目电影化的争议。有人认为, 爸爸大电影在新春佳节带给中国无数家庭巨大的欢乐, 高票房理所当然, 但质疑爸爸大电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影的也大有人在。而这些纷争没有停止综艺电影发展的步伐, 2014年湖南卫视继续推出《爸爸去哪儿2》大电影。另外, 浙江卫视在同年推出的户外益智竞技类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同样在年底制作了《奔跑吧兄弟》大电影。就此关于综艺电视变成所谓“综艺电影”“真人秀电影”的讨论愈演愈烈, 因为其给电影市场和人们的观影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一、综艺电影成功的因素

综艺电影出现了井喷现象, 不过票房成绩却相差很大。有爸爸大电影这样的奇迹, 但也有像《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 (以下简称“好声音”) 这样惨败的例子。2013年12月, 好声音上映, 其上映10天只收获了300万票房。同样, 于2016年年初上映, 之前备受瞩目的综艺节目《极限挑战》衍生大电影《极限挑战之皇家宝藏》虽然有意跳出综艺节目的原有形式, 但上映后豆瓣评分低至4.4分, 引来无数吐槽与批评。

这其中呈现出的巨大差异源于综艺电影本身存在的缺陷:综艺电影既需要后天努力也需要先天优势, 两者缺一不可。

(一) 品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如果没有综艺节目的收视率和口碑打下的良好基础, 电影则很难形成气候。而如何把收视率和口碑打造成节目的品牌核心竞争力, 并且良好地运用品牌优势为电影增加亮点也是电影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较于爸爸大电影, 好声音摒弃综艺形式, 另外编写了一个青春校园故事, 只不过加上了好声音的背景。《极限挑战之皇家宝藏》则兼具综艺和电影的制作形式, 在嘉宾的真人秀中穿插剧情设计。

好声音对电影内容进行这样的设计直接导致观众流失, 原本《中国好声音》的学员没有了在节目中的真实表现, 在电影里他们扮演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 真人秀的魅力在这部电影中已不复存在。同样游离于电影与真人秀之间的《极限挑战之皇家宝藏》, 虽然有着所谓穿越剧情的命题, 剧情的编排使电影也缺了一个“真”字。而爸爸大电影走内容延续综艺节目的纪实风格, 展现5个家庭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生活时最真实的状态, 电影无剧本的制作方式就是其核心竞争力。这也反映出当综艺电影抛弃掉它的品牌核心竞争力时, 其往往不会成功。

(二) 档期选择是关键

尚不管综艺电影的内容怎么样, 只要档期选对了成本票房的收回肯定不成问题。而如果档期选择错误, 不管综艺电影的制作团队多么强大, 后期制作有多么精良, 观众基础有多么牢固, 对电影的打击也是致命的。

好声音盲目挤进贺岁档这样一个大盘内成了电影失利的重要原因。同期有像《风暴》《私人订制》这样拥有名导演、名演员和热话题的电影上映, 而《中国好声音》的电影版本身就品质不佳, 放到电影市场上可以说毫无特色, 所以很难从竞争激烈的贺岁档争取到关注度。

另外, 好声音的上映时间和节目播完的时间相隔太远。制片方没有趁热打铁在《中国好声音》第一季全国大热的形势下马上开拍电影, 而是等到1年之后《中国好声音》第二季都已经结束的情况下才上映电影。此时, 《中国好声音》这一品牌的力度、热度早已变得平淡, 错失了宣传的最佳时期。爸爸大电影则抓住了时机, 如果等到1年以后再把5个家庭集合拍一部电影, 也绝对无法取得如今的票房成绩。

二、综艺电影是“伪电影”的争论

综艺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的矛盾是争论的焦点。《奔跑吧兄弟》大电影上映后就遭到著名导演冯小刚的炮轰, 直言这类电影是投机行为, 表示综艺电影的火爆会让严肃电影人心凉、让电影投资人迷失方向, 最终有可能杀死中国电影, 破坏电影的艺术性。

其实综艺电影早已在美国出现, 不过并没有掀起很大的波澜。但是, 在美国甚至韩国这种电影市场成熟的国家难以生存的综艺电影为何能在中国大肆捞钱呢?主要原因还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不完善。《推拿》这样有诚意的电影首日排片量只有3%, 中国大部分的投资商无论如何都不会把资金投入到这部电影上。同理, 中国许多很优秀的文艺电影和严肃电影就是这样被埋没的。跟风的投资商越来越多, 都拥挤在同一类型题材的影片上进行投资, 一旦观众产生疲劳感, 也会全然体现在投资效益上。这种随时会分崩离析的影视泡沫, 正是中国电影市场的恶性循环。所以, 一定程度地监管综艺电影是有必要的, 至少要在质量上把关, 不能让只为“圈钱”的综艺电影污染电影市场。

另一方面, 针对冯小刚的炮轰, 《人民日报》对其作出了反驳, 称综艺电影要大卖, 必须建立在综艺节目大火的基础上。而且, 并不是节目火了, 电影就必定能成功。这无形当中给综艺电影设了门槛。《人民日报》认为“综艺电影的数量不会太多, 并不会给市场带来太大的冲击”。[1]电影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商品, 是要在市场上流通的, 而且首先冯小刚等一众中国当代导演就是商业电影导演, 他们的电影也只是照商业电影的一贯模式进行创作, 但也取得了很高的票房, 那管理部门是否也该禁掉他的影片呢?电影市场是很大的, 有严肃的思想政治电影、沉重的历史题材电影、反映现实的社会电影, 也有消遣娱乐的商业电影, 而今出现的综艺电影也只是一个分支。只有各种类型的片子百花齐放, 电影市场才能长久而健康地发展。当然要适当遏制跟风现象, 但也不能因为一个类型的片子抢占了另外一些类型片的利益而叫停, 这有不当竞争的嫌疑。“事实上, 从电影史的角度来看, 最早的电影都算是纪录片, 一些话剧、行为艺术也常以电影胶片的形式记录并放映, 其都算是一种电影类型。因此, 可以说《爸爸去哪儿》拓宽了国产商业电影的类型样貌, 是值得鼓励的创新和尝试。”[2]而且不论它最初的目的是什么, 首先它的试水存在成功的例子。

放任综艺电影在电影市场“横行霸道”, 或者强制打压综艺电影都会使电影市场运作紊乱。其实可以将综艺类的电影商品分开统计, 就像对纪录片的区别对待, 可以开辟出新的类型。有业内人士指出, 综艺电影并不是电影发展的主要方向, 绝不会变成主流。电影市场依然遵从优胜劣汰的原则, 只要有源源不断的优质传统电影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 综艺电影自然也会面临淘汰。

三、综艺电影的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 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3]虽然综艺电影看似是急功近利的产物, 但它的出现其实也是一种媒体融合的现象, 即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的结合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文化传播生产力。

综艺电影是一个新生的事物, 现在的体系才刚刚建立, 并不成熟, 而且不是每一档综艺节目电影化都能成功, 中间涉及节目本身的受众面和核心竞争力等。加上2016年广电总局开始严控未成年人参加真人秀, 对相关节目的数量、内容以及播出时间进行调整, 亲子类的综艺大电影必然受到影响。可是依然可以看到电视和电影的屏障正在渐渐淡化, 媒体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这对中国电视和电影的未来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云会.人民日报评“冯小刚轰综艺电影”:混淆视听[DB/OL].新浪网, http://ent.sina.com.cn/r/m/2015-02-10/doc-iawzuney0001474.shtml, 2015-03-10.

[2]电影版《爸爸去哪儿》被批“伪电影”[J].课堂内外创新作文 (高中版) , 2014 (04) :43.

[3]蒋建国.走稳走快走好融合发展之路[J].新湘评论, 2015 (01) :4-8.

[4]陈陶然.《爸爸去哪儿》大电影的成功因素[J].视听, 2014 (03) :43-44.

[5]王腾飞, 刘怡君.电视到电影的跨界思考——以《爸爸去哪儿大电影》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 2014 (15) :117-118.

[6]李烨.站在电影天平的两端——从《爸爸去哪儿》看中国电影在市场与艺术间的抉择[J].四川戏剧, 2014 (06) :51-54.

[7]何竞平.新媒体时代的电影营销策略——以电影《爸爸去哪儿》为例[J].中国电影市场, 2014 (09) :11-13.

浅论综艺电影 篇2

综艺电影, 起源于综艺, 发展成电影。“综艺电影”是一种新品种电影, 是无剧本, 按照拍摄综艺节目方式拍摄, 还被定义为纪录片。通俗点讲, 就是可以说电影里面的情节就是我们电视上所播出的综艺, 虽然游戏不同, 但大致模式是一样的。说起综艺电影, 人们头脑中的第一反应就是《爸爸去哪儿》以及《奔跑吧兄弟》这两部大电影了。

二、综艺电影的特点

当你看了那么一两部综艺电影以后, 你的脑海里可能有一大群“草泥马”奔腾而过, “这就是电视上播放的一集加长版的综艺嘛, 有什么区别吗?这叫做电影?现在真的是什么都可以拍电影了, 没爱了…”当然这有可能纯属是某人的脑内,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综艺电影成功了, 虽然没有口碑, 但咱有票房是不是?有人会说:中国电影可悲啊, 现在竟然要用票房来衡量了啊…”没办法, 中国现在主流的观众群体喜欢“看段子”, 这就是综艺电影能够这么火的原因之一, 大多数的观众喜欢看热闹, 哪部电影火就看哪部, 这是一种趋势, 进而造就了综艺电影的高票房。于是, 现在你们可以想象那些制片方们的那些“有深度”的笑容, 谁会放着有钱不赚呢?然后这些综艺电影就成了“真正的电影迷”心中的“惊悚片”, 中国观众看电影就是图个热闹, 他们有些人都不是电影迷, 他们只是单纯地喜欢这个综艺, 还有些人就是为了度过那无聊的两个小时, 然后拍一些现场照, 在朋友圈以及微博上秀一下“电影票”, 写一下小感想, 很少人真正的“懂电影”, 这是一种赤裸裸的讽刺, 既然你们都不懂电影, 那么又何必要分出一个好坏呢?

我们知道, 中国的电影市场以及制度并不合理, 就是那些大众认可的“有深度”的电影被各种禁拍, 进而电影的质量也呈现了一种愈发下降的趋势, 这是现在中国电影的状态。然后那些制片方看见这种现象:这最好拍了呀, 又不用正经编剧, 也不用多高深的剧情, 演员也不用过多演技, 只要拿着摄像机拍就行了呀, 这种钱还不好赚?那么大家肯定会好奇:韩国民众会怎么看待综艺电影呢?韩国民众表示对此很不理解, 这都可以拍电影, 会有人看吗?当时我的内心想法是:当然有人看了, 还很多呢…

相反那些正经的小成本电影, 没有大咖, 没有名导, 没有宣传, 那就只有可怜的“一日游”, 如果没有排片, 连“一日游”都没有, 就是这么可悲, 但也就是这么现实。有人曾经问过各大院线经理:为什么这些真正的电影排片这么少, 而那些不像“电影“的“电影”排片却那么高?他们回答:之前电影点映的时候就知道看的人很少, 既然没人看, 那么高排片有什么用?其实我知道, 他们是商人, 更加推崇所谓的生意经。但是我们也不能瞧不起这些小制作, 有些入围奥斯卡的有很多都是制作精良的小制作电影。那些真正的电影作为一种文艺作品, 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这种电影所带来的市场价值是综艺电影无法比拟的, 而好的电影, 它能够让观众在几十年后回想起来还是能够笑意盈盈, 津津乐道, 更有甚者, 一部好的电影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习惯、生活、甚至命运, 这是一部好的电影所发挥出来的最大的功效, 这是我个人所愿的, 相信也是大众所喜闻乐见的。

三、综艺电影的票房与风险

2014年新春, 电影《爸爸去哪儿》以7亿元的票房创下了现象级奇迹。第二年, 电影《奔跑吧兄弟》以首日报收6800万取得开门红。看到这里, 我们知道综艺电影虽然赚了很多票房, 但那都是“三日游”以及“七日游”, 那几日以后票房就会迅速回落, 就是大家所谓的赚快钱, 但也就是那几天的票房也能让那些制片方赚很多。

巧的是, 这两部综艺都起源与韩国, 有些人会说:中国人老是翻拍, 以前翻拍韩国电影电视剧, 现在改翻拍综艺了, 就不能原创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因为自己原创的话需要好几年的时间去策划并实现, 对于时间、金钱都要付出很多, 那么最快的方式, 就是买来韩国综艺的版权, 经过自己本土化的润色, 最后投放于市场。韩国娱乐业发达, 他们每年都会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搞综艺, 而且在研出一部综艺后, 都会先试水, 如果在前几期收视不理想, 或者第一季收视率不高, 他们就会放弃掉这个综艺项目, 因此能够在韩国电视台播放的综艺, 一般都是在韩国收视率比较高的, 至于几年后的今天后续收视率如何, 那么我们先不讲, 综艺过了这么一段时间, 观众视觉疲软, 收视率下降, 这是必然的。但是这种节目对中国人来说, 这是比较新奇的一种综艺模式。它们都经过了韩国观众市场的检验, 那么对于投放的风险也降了很多。

所谓的风险, 就是我们大众所讲的“收视率”, 收视率的高低, 取决于观众对于它的接受程度, 上面的这两部综艺, 可以说, 大众对此的接受程度是比较高的, 可以称之为“现象级”的综艺。他们早早地在韩国就已经出名了, 他们有固定的收视群体, 甚至在中国, 有一种群体叫做“韩综迷”, 这是一群每周在固定时间都会打开自己的电脑, 找到韩国综艺节目, 然后下载并观看的群体。这些综艺大多都轻松搞笑, 花样游戏, 并不烧脑, 因此成了他们闲暇时候必备的“甜点”, 在韩综中, 他们有自己喜欢的成员, 连带着也有喜欢他们那些固定主持嘉宾的, 在这些嘉宾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工, 有自己的人设, 他们在节目里所表现的性格各不相同, 人们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那型, 既然有这个梗, 好吧, 那就便用了。在中国电视台放出开播综艺消息以及担任固定成员以后, 就是他们这一群人以及中国成员的粉丝群体就开始“高潮”了, 有些原综艺迷开始“嚎”“不要毁了我的xxx”“好难过, 他们能玩的开吗?”, 类似于这种话层出不穷。但也有支持的, 就是中国的粉丝群体, 他们俗称“脑残粉”, 这群人经过大量的时间, 这些明星活在了他们的世界里, 他们潜意识里认为我的偶像是可以胜任的, 反正他们干什么我就看什么, 就是这么简单。当然还有那么一群看热闹的路人, 在那么一个时段, 就有那么一群人撑起了该综艺的首播收视率。在观看的过程中, 他们大笑, 他们讨论, 他们传播, “ai, 第三声, 也挺好看的嘛, 比起韩国来, 更加接地气, 笑点也可以get到啊, 没有想象中那么差嘛, xxx好逗逼啊”, 那么, 我们现在可以想象, 后续一定很精彩……

当下中国综艺电影的艺术属性观察 篇3

1 主体性——拍故事与讲故事

综艺电影由于基本移植了综艺节目的内容与形式,所能呈现出来的原创人的主体意识其实并非十分强烈。虽然综艺节目在编创过程中也需要进行台本写作,但相对于传统电影来说,综艺电影由于与综艺节目的关联性,所以更强调的是环节的框架式设置而非情节设置,同时强调的是节目的故事性而非故事的叙事性。综艺电影是拍故事,传统电影是讲故事。在综艺电影当中,人是可选定的,但人物的塑造并非原创人所能完全把控的。虽然不排除有后期剪辑所带来的人物塑造效果,但更多的是嘉宾自身行为累积而显现出的人物性格特征。人物只是在设计的环境和环节中进行有自主意识的活动,而不是故事当中被设定的人物。具体会发生的事件也只能做一个简单的预估和设计,嘉宾参与中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事件发生导向的不确定性。但传统电影中,也许考究的原创人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经过人为设计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这些要素都是严格按照剧本进行设置,允许有局部微小的调整,但主要部分基本是不能随意发挥的。由此可见,传统电影当中原创人的掌控力度是远远大于综艺电影的,即综艺电影的“主体性”远远大于传统电影。

2 形象性——众星百态与众星捧“月”

一般来说,电影中的人物的存在绝对不仅仅只是生命体的存在,人物的语言、行为、命运轨迹都一定与最终要表达的主题有一定的联系。简单来说,人物为主题情感而存在。由于综艺电影拥有综艺节目的基本结构与内容,自然也少不了一些“真人秀”的因素掺杂其中。嘉宾的真性情的表现和人物之间的冲突是观众所要看的。综艺电影也因综艺节目的原因,诉求在于娱乐观众,满足观众的需求。捕捉嘉宾的有趣行为和语言以及嘉宾之间互动所带来的娱乐效果则成为综艺电影的主要内容。形象的存在也就是综艺电影追求的形象的意义了。没有对于事先设计好的人物形象要求,明星嘉宾只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电影当中的游戏和互动环节即可。反观传统电影,人物形象的形成是塑造而非呈现。即使是本色出演,也逃不开“演”的成分。而演员的表演也不是随性的,剧情中人物的塑造也一定为了主题而服务。总而言之,综艺电影由于移植属性的存在,娱乐诉求是第一位的,综艺电影的主题也就不是那么重要了。甚至很多学者认为,综艺电影的拍摄初衷就是为了娱乐观众与传播欢乐。综艺电影呈现的是嘉宾在其中的“众生相”,而传统电影人物的存在即为了完整深刻地诠释主题。

3 审美性——展现与表达

一般来说,电影的主题与内容是不可割裂的两个部分。内容是主题的支撑,主题是内容的升华。综艺电影更加侧重于内容,整个事件的全过程是综艺电影的重点。综艺电影的明星光辉也促使观众更多的是看看自己喜欢的明星究竟干了些什么,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爸爸去哪儿》的导演谢涤葵说他想要表达的是爱,但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释更像是诡辩之词。到底综艺电影要表达什么?其实没人在乎!就像从来没人看综艺节目会思考到底表达了什么情感,综艺电影也不会仅仅由于播放媒介的改变而改变了观众的观看心理。所以,我们看到的综艺电影更像是一顿美式快餐,更多是为了填饱肚子,甚至连味道都尝不出来。例如,《爸爸去哪儿》大电影,无非是爸爸和孩子接到游戏任务和完成游戏任务的过程,内容都是细枝末节式的记录,这和严格意义上的纪录片也有着许多区别。综艺拍摄的方式是记录式的,所以综艺电影更多的是展现,这也体现了其内容大于主题,甚至于覆盖主题的弊端。而传统电影,无论是人物还是事件,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希望通过事件的发展以及人物的轨迹来表达创作者的某种观念。展现的侧重造成了表达的忽略,最终导致了综艺电影艺术性的欠缺。

4 结语

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综艺电影的出现是电影艺术形态多元化的趋势使然。但如果电影的界定仅仅是以传播媒介为基准,未免亵渎了电影艺术的严肃性。电影艺术功能的多元化也是一个必然的走势,但照搬电视艺术形态却是不行的。综艺电影要生存下去还需要更多保持电影本体性,艺术的创新不应是跳脱艺术本身的创新。

摘要:《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综艺大电影在新春贺岁档获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但由于其制作方式的问题遭到了众多非议。照搬综艺节目形态、短周期、高收益等都是被业内谴责为缺乏电影创作的诚意。本文试图从艺术的基本属性的角度,通过与传统电影相比较的方法来剖析和挖掘中国综艺电影的特征。

综艺大电影 篇4

诚然, 综艺电影是以综艺电视栏目为基础, 以电影的手法对综艺电视栏目的题材、人物、情节、结构等方面进行再加工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 在于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感受, 以使综艺电视栏目的传播效力最大化。综艺电影本身依旧是以综艺为主要表现方式, 内容始终围绕综艺题材进行艺术上的再创作, 它既是对综艺电视栏目的一脉相承又能够达到传播效力上的最大化, 所以综艺电影可以被看作是对电影题材的补充和丰富, 客观上能够促进中国电影在题材和结构上进行创新, 因此某知名导演对综艺电影的评价显然不合适。

在国内, 文化共存已经成为影视创作者的共识, 我们既要有能感化心灵的鸡汤也不能缺乏带给观众独特口味的快餐, 既要传递主流文化价值, 弘扬文化主旋律, 引领主流文化发展, 也应该给新生电影类型以必要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使他们在市场的大潮中接受观众的评判和市场的选择, 一棒子将新生类电影打死显然不符合影视创作、影视发展和影视传播的规律。“市场应该是一种自由的选择, 当它能够生存, 大家都接受的时候, 那就说明它就有存在的道理。”因此, “文化需要海纳百川, 做文化艺术的人, 胸怀还是要宽广。电影同样可以多元并存, 如果你的作品足够好的话, 终究能获得观众和市场的认可。”

基于此, 综艺电影要想在今后有长远发展需要注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

一、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在电影艺术特性上坚持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

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新事物, 作为新生类电影, 综艺电影的出现也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被影视制作者重视。因此, 忽略甚至是割裂经济规律想当然式地创作综艺电影必然缺乏经济根源, 最终在市场上没有生存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的发展给民众带来了日益满足的物质生活, 精神产品上的匮乏带动了综艺节目的兴起, 尽管我国的综艺电视节目近年来蓬勃发展, 但这与快速增长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还不成比例, 远远满足不了观众对精神文化的需要。从全民造梦的《超级女声》到红极一时的《爸爸去哪儿》, 从荧屏相求的《非诚勿扰》到全民追星的《奔跑吧, 兄弟》, 这些综艺电视节目都曾在特殊时期为观众带来了极大的感官享受, 当观众追求这些综艺盛宴的时候, 看似长久不衰的综艺电视节目却也显露出了衰落的迹象, 因为快餐式的文化产品通常具有短暂性, 它们与主流文化产品相比缺乏足够支撑其生存的生命力, 缺乏丰沃的土壤。

就《爸爸去哪儿》和《奔跑吧, 兄弟》这两档大型综艺电视节目而言, 形式上的创新确实会在一定时期赚足眼球, 保持极高的收视率, 然而纯粹的电视栏目向电影改版如果忽略了电影为社会主义发展的艺术特性必然也会走向衰落, 直至销声匿迹。在电影为社会主义发展服务的方针下, 影视制作者, 尤其是综艺电影制作者更应该坚守此方针, 这一方针也将贯穿于影视创作的整个过程中。影视创作者要依据综艺电影的综艺特性, 将综艺性、艺术性与社会性三者之间相互融合才能使综艺电影的发展之道越加宽广。

二、拓宽影视题材, 做到综艺电视栏目与综艺电影内容上的无缝对接

目前, 就国内而言, 综艺电视栏目在内容上大多集中于歌唱、舞蹈、选美、相亲、鉴宝、戏剧等领域, 题材相对局限, 长久以往势必会在观众心里失去兴趣点, 进而影响到综艺电视栏目的整体发展。因此, 综艺电影在内容上必须打破传统题材的束缚并积极探索全新的节目题材和包装形式才能重新唤起观众的收看欲望。

综艺电视栏目与综艺电影之间在内容上的互通性非常强, 两者之间容易简单地照搬和模仿。因此, 极易在观众心里出现综艺电影是综艺电视栏目微缩版的心理, 这将不利于综艺电影的传播。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综艺电影在影视创作前期就应该在内容上与综艺电视栏目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 即综艺电影与综艺电视栏目在内容上相互补充, 相互映衬。这就要求在综艺电视栏目的拍摄期间就要在某些片段留下必要的悬念, 进而在综艺电影中将这些悬念连成串进行适当的揭示, 由此一来可以增强综艺电影的可看性和艺术性, 结构上也会有所创新。

综艺电影的题材在选取上要具有人文性, 既要与综艺电视栏目的内容做到无缝对接还要进行必要的革新, 尽量以崭新的视角诠释既有素材的内涵, 将综艺电视栏目的内容深度挖掘和剖析, 使之成为综艺电影创作的基础和框架。谢涤葵在谈到创作《爸爸去哪儿》时说道“这部大电影就是节目的一个延续, 但我们是很用心在做这个电影。我觉得时间只是一部电影的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我们想通过电影为观众所传递的概念, 那就是爱。”因此, 综艺电影的基础和框架依旧需要在人文性方面进行深化, 由此才能得到观众与创作者之间心灵上的共鸣。

三、注重结构调整, 以电影特有的表现手法讲述综艺电视栏目

综艺电影同样需要电影特有的表现手法, 知名影评人托姆·格伊尔坦承“要拍电影, 就得按照电影的路子来走。电影和电视是截然不同的载体, 在你不明确电影受众的需求, 以及不明确能否电影化成功的前提下, 贸然操作是有很大的风险的。”如果再按照综艺电视栏目的结构形式框架和讲述故事会使观众产生较为强烈的反感之情。

在讲述方式上, 影视创作者要统筹考虑综艺电影的整体表现结构, 无论是引出式还是悬念式或是回忆式都应该遵循影视创作的基本规律, 这才能与综艺电视栏目在形式上有所变化, 也才能唤起观众对综艺电影的好感。

当然, 好的结构依然在本质上是为了讲好故事, 综艺电影作为影视中的新生类电影类型自然也就不例外。在《奔跑吧, 兄弟》和《爸爸去哪儿》中, 电影在结构上也进行了特定的设计, 这种改变将综艺电视栏目无法达到的讲述效果全部实现了, 可以说影视结构往往决定了一部影片的好看程度, 虽然在内容上两部影片都没有进行太大的创新和颠覆, 但是在结构上的调整也使它们获得了不菲的票房。

文化间的高度融合依然会带来文化间的相互碰撞、相互磨合, 而这种碰撞和磨合必然也会走向文化间的大共荣。综艺电影和动画电影的诞生是在特定的市场经济中产生的必然产物, 然而它们依旧需要遵循特定的影视创作和市场发展规律, 如果忽略和割裂了这些规律, 或许综艺电影的出现也最终只是昙花一现, 虽然综艺电影在时间节点、题材连贯性等方面也需要格外重视, 但更应该注重电影本身艺术性的挖掘和展现, 否则综艺电影可真的就只是山峰上的一朵孤零零的花朵了。

摘要:综艺电影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与主流文化相互共存。综艺电影在创作中要遵循三个方面:第一, 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在电影艺术特性上坚持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第二, 拓宽影视题材, 做到综艺电视栏目与综艺电影内容上的无缝对接。第三, 注重结构调整, 以电影特有的表现手法讲述综艺电视栏目。

【综艺大电影】推荐阅读:

综艺形象06-06

综艺栏目06-16

音乐综艺07-02

综艺新闻08-25

综艺娱乐10-30

综艺主持12-15

网络综艺12-26

综艺电视01-22

中国综艺疯06-01

高校综艺文化09-12

上一篇:地下金属管线探测仪下一篇:实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