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综艺疯

2024-06-01

中国综艺疯(精选3篇)

中国综艺疯 篇1

综艺电影在今年中国的春节贺岁档可谓是大放异彩,票房一路飘红,破亿之势也是势不可挡。《爸爸去哪儿》大电影、《奔跑吧,兄弟》大电影都在上映期间收获了数亿票房。综艺电影并非新生产物,由综艺节目衍生出的综艺电影早已有之,但却都在上映时票房遇冷,并没有引起过多的关注。可是值得一提的是,之前的综艺电影仅仅是借壳当下火爆综艺节目来讲述一个故事,最近出现的综艺电影则完全照搬了综艺节目的原生形态直接投射在电影银幕上。这样的方式引起了业内的轩然大波,反对之声震耳欲聋。

1 主体性——拍故事与讲故事

综艺电影由于基本移植了综艺节目的内容与形式,所能呈现出来的原创人的主体意识其实并非十分强烈。虽然综艺节目在编创过程中也需要进行台本写作,但相对于传统电影来说,综艺电影由于与综艺节目的关联性,所以更强调的是环节的框架式设置而非情节设置,同时强调的是节目的故事性而非故事的叙事性。综艺电影是拍故事,传统电影是讲故事。在综艺电影当中,人是可选定的,但人物的塑造并非原创人所能完全把控的。虽然不排除有后期剪辑所带来的人物塑造效果,但更多的是嘉宾自身行为累积而显现出的人物性格特征。人物只是在设计的环境和环节中进行有自主意识的活动,而不是故事当中被设定的人物。具体会发生的事件也只能做一个简单的预估和设计,嘉宾参与中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事件发生导向的不确定性。但传统电影中,也许考究的原创人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经过人为设计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这些要素都是严格按照剧本进行设置,允许有局部微小的调整,但主要部分基本是不能随意发挥的。由此可见,传统电影当中原创人的掌控力度是远远大于综艺电影的,即综艺电影的“主体性”远远大于传统电影。

2 形象性——众星百态与众星捧“月”

一般来说,电影中的人物的存在绝对不仅仅只是生命体的存在,人物的语言、行为、命运轨迹都一定与最终要表达的主题有一定的联系。简单来说,人物为主题情感而存在。由于综艺电影拥有综艺节目的基本结构与内容,自然也少不了一些“真人秀”的因素掺杂其中。嘉宾的真性情的表现和人物之间的冲突是观众所要看的。综艺电影也因综艺节目的原因,诉求在于娱乐观众,满足观众的需求。捕捉嘉宾的有趣行为和语言以及嘉宾之间互动所带来的娱乐效果则成为综艺电影的主要内容。形象的存在也就是综艺电影追求的形象的意义了。没有对于事先设计好的人物形象要求,明星嘉宾只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电影当中的游戏和互动环节即可。反观传统电影,人物形象的形成是塑造而非呈现。即使是本色出演,也逃不开“演”的成分。而演员的表演也不是随性的,剧情中人物的塑造也一定为了主题而服务。总而言之,综艺电影由于移植属性的存在,娱乐诉求是第一位的,综艺电影的主题也就不是那么重要了。甚至很多学者认为,综艺电影的拍摄初衷就是为了娱乐观众与传播欢乐。综艺电影呈现的是嘉宾在其中的“众生相”,而传统电影人物的存在即为了完整深刻地诠释主题。

3 审美性——展现与表达

一般来说,电影的主题与内容是不可割裂的两个部分。内容是主题的支撑,主题是内容的升华。综艺电影更加侧重于内容,整个事件的全过程是综艺电影的重点。综艺电影的明星光辉也促使观众更多的是看看自己喜欢的明星究竟干了些什么,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爸爸去哪儿》的导演谢涤葵说他想要表达的是爱,但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释更像是诡辩之词。到底综艺电影要表达什么?其实没人在乎!就像从来没人看综艺节目会思考到底表达了什么情感,综艺电影也不会仅仅由于播放媒介的改变而改变了观众的观看心理。所以,我们看到的综艺电影更像是一顿美式快餐,更多是为了填饱肚子,甚至连味道都尝不出来。例如,《爸爸去哪儿》大电影,无非是爸爸和孩子接到游戏任务和完成游戏任务的过程,内容都是细枝末节式的记录,这和严格意义上的纪录片也有着许多区别。综艺拍摄的方式是记录式的,所以综艺电影更多的是展现,这也体现了其内容大于主题,甚至于覆盖主题的弊端。而传统电影,无论是人物还是事件,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希望通过事件的发展以及人物的轨迹来表达创作者的某种观念。展现的侧重造成了表达的忽略,最终导致了综艺电影艺术性的欠缺。

4 结语

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综艺电影的出现是电影艺术形态多元化的趋势使然。但如果电影的界定仅仅是以传播媒介为基准,未免亵渎了电影艺术的严肃性。电影艺术功能的多元化也是一个必然的走势,但照搬电视艺术形态却是不行的。综艺电影要生存下去还需要更多保持电影本体性,艺术的创新不应是跳脱艺术本身的创新。

摘要:《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综艺大电影在新春贺岁档获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但由于其制作方式的问题遭到了众多非议。照搬综艺节目形态、短周期、高收益等都是被业内谴责为缺乏电影创作的诚意。本文试图从艺术的基本属性的角度,通过与传统电影相比较的方法来剖析和挖掘中国综艺电影的特征。

关键词:综艺电影,主体性,形象性,审美性

对中国综艺衍生节目的发展研究 篇2

说到来由,综艺衍生在电视屏幕上由来已久,像每年回顾春晚的《一年又一年》《我要上春晚》都是综艺衍生节目。而笔者在本文中要以《我要上春晚》这个由“央视春晚”延伸出来的综艺节目为例探讨综艺衍生的原因和现状。

1 衍生节目成为电视综艺品牌延伸的必然选择

随着互联互通,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的媒介融合时代悄然推进,与新媒体进行资源整合已日益成为当下传统媒体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正如笔者上文提到的,目前各大卫视综艺节目泛滥,特别是这几年,简直可以说是“综艺年”,各种综艺节目已使观众应接不暇。当然,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些卫视的收视率不尽人意,甚至出现某些卫视独霸收视率的局面。由此可知,综艺节目的过多盛行,已经进入电视综艺节目的瓶颈期,如果还不进行突破、创新那必定会走入死胡同。在这样一个时期,如果哪个节目甚至是哪个电视台能够长久地承受电视节目市场长时间的考验,那么,它一定能够拔得头筹。但是,纵观整个电视节目市场,基本上没有哪个台,哪个节目能够长期屹立不倒,就连《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我是歌手》等这些当红的节目也不敢肯定能够一直收视长虹,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找出一条能够延长电视节目寿命的道路十分必要。而能够延伸节目品牌的形式,即笔者一直强调的衍生节目。对于综艺节目来说,综艺衍生是其主要衍生形式。

2 综艺衍生节目对原生节目的延伸和创新

对于延伸和创新来讲,笔者认为早期的一档节目《我要上春晚》是值得研究的一档节目。这档节目是“央视春晚”的延伸节目,目的是在“央视春晚”的基础上,为来年的春晚筛选优秀节目。既助力了春晚,也为自己的节目赢得了收视,受到了观众强烈关注,赢得了一致好评。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节目可以说是“综艺衍生”的代表,同时也为综艺衍生节目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2.1 热点话题的延展

《我要上春晚》是春晚衍生出的一个节目,与春晚截然不同的是《我要上春晚》是一档真人秀节目,其在内容和形式上对春晚进行了一定延伸和创新。这档节目给观众留下最深印象的要数“草根文化”“大众娱乐”等这些新词汇。而这些也正是《我要上春晚》这档节目的热点话题。

一个节目的话题性和热点性是吸引观众观看节目的重要因素,而对一档单一的综艺节目来说,要在有限时间内把热点话题都展现出来是不可能的,但衍生节目可以作为补充。它可以将单一的节目形式扩大化,进行各种形式的编排,比如:初选、巡演等一些列节目延伸出的热点话题。像《我要上春晚》中“草根”一词就是其亮点、热点。而作为草根代言人的表演者本身的故事、经历就是热点话题的延伸,也是节目的收视热点。比如,节目中的旭日阳刚、西单女孩等他们都有自己的故事,节目通过采访的方式让大家认识到了他们,让观众对他们的经历、生活产生触动,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草根”文化。直到现在,“草根文化”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鼓励许多人为自己的梦想不懈奋斗。这就是衍生节目的作用,它能够提升原节目的质量,全方位制造和超越原节目的热点,增加话题的新鲜度。

2.2 品牌文化的延伸

“央视春晚”本身就是一个品牌,代表着我们中国的春晚文化。而《我要上春晚》虽然是“央视春晚”衍生出来的一档节目,但它仍然代表的是春晚文化,这一点不会改变。它的特别之处就是在春晚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让新的文化因素融入春晚文化,从而增加“央视春晚”的特色,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央视春晚”的一个扩充,也是一种品牌延伸。由此出现的春晚舞台大众娱乐形式,以及明星与“草根”兼顾现象,为“央视春晚”制造了亮点。

所以,从这点来看,综艺衍生节目是对原有节目的品牌文化延伸。此外,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衍生出的一些列节目,更是将品牌文化延伸表现得淋漓尽致。作为衍生节目,延伸原有节目的品牌文化是其必须遵循的原则,如果断裂与原有节目的这层联系,那么就不能称之为衍生节目,当然也不会有长久发展的生命力。

2.3 符合观众需求,加强观众互动

无论什么样的节目,满足观众需求这是最根本的要求。一档节目如果没有观众,那么就没有出现在电视荧幕上的必要。因而,抓住观众的好奇心是促使节目获得高收视率的重要手段。而对于单一的综艺节目在有限时间内不足以满足观众的需求,观众希望更多地了解明星、表演者背后的故事。因此,衍生节目可以作为一个非常好的渠道,以达到节目效果。

说到抓住观众眼球,浙江卫视、湖南卫视等这些收视率较高的电视台在这一点上做得都非常出色。通过各种形式的改编、创新等,让观众了解舞台上星光熠熠的明星在台下艰辛、励志的故事,让观众对自己曾经的偶像有了全新认识,这正是观众所要求的。所以,抓住观众需求,是每档节目应遵循的不变法则,也是最根本法则。3“综艺衍生”的发展走向

由于综艺节目的不断推出,为争夺电视综艺市场,综艺衍生节目也将会越来越多,这是一定的趋势走向,而怎样更好地发展就成为一个新的问题。毋庸置疑的是,在当前的网络发达社会,能够与网络联合一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视频网站综艺独播年的大背景下,衍生节目将是视频网站的不二选择。

在这一点上,浙江卫视就抓住了先机,其与爱奇艺合作共同推出新的衍生节目,并在浙江卫视和爱奇艺同时播出,达到了空前的收视效果。之后,各大卫视也相继与视频网站合作引起了不小反响。这种“网台合作”已成为一个大趋势。就《我要上春晚》来说,它并不能代表综艺衍生的良好发展趋势,只是一个好的开端,在很多方面都有不足。比如,在网台合作方面显得就比较弱,虽然之后又出现了《直通春晚》节目,但还是对“央视春晚”的一种延伸,并没有与视频网站合作共同推出其他衍生节目,从这一点来说,《我要上春晚》这档节目没有与时俱进,没有把衍生节目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这是其需要改进的地方。

4 结语

衍生节目是现在电视节目的一种趋势,是一种新型的电视节目样式,特别是综艺衍生节目,是当下综艺节目的发展趋势。但是,随着社会在不断发展,电视行业也将不断寻求新的出路,因此,在今后的社会中,衍生节目能不能得以继续发展,仍是一个未知问题。

参考文献

[1]丁一.创新突围:春晚品牌节目延伸和创新的践行策略——以《我要上春晚》为案例[J].大众文艺,2014(5).

[2]王志敏,陈兵.电视品牌的建构、延伸及其批判[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中国综艺疯 篇3

2015年4月《奔跑吧兄弟》第二季开播,首播收视率达到4.97%,成为同时段最受欢迎节目。和这两年热播的《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一样,这档节目也是从韩国引进的节目,带有明显的韩国特色。2014年国内各大电视台及视频网站播出的综艺节目中,与国外版权合作的节目共计63档,其中32档为新引进节目,31档为延续播出的节目,其中卫视频道引进的韩国版权节目达到12档。本文从该节目的制作特色和传播战略角度分析节目热播的原因,并对中国本土综艺节目的发展有所启发。

2《奔跑吧兄弟》的制作特点

2.1 韩国基因优势——韩国原版原班团队参与制作

与几年前从欧美引进综艺节目版权,欧美国提供制作宝典不同,《奔跑吧兄弟》为中韩联合制作,韩国原版节目的原班制作团队实际参与到节目的策划、录制、后期之中,既保证了节目原版的特色,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节目的水平。

2.2 名人效应——中国当红演员主演,各界明星参演

《奔跑吧兄弟》由七位明星担当固定出演。这七位明星皆为演员,适应角色能力很强,对角色特点的领悟水平更高,能在短期内达到节目预期水平。此外,参演嘉宾不固定,包括演员和歌手。明星的名人效应在节目收视率方面得到体现,每期10名左右的明星数量,带动大批粉丝观看节目,为节目的收视提供了一定保障。

2.3 叙事模式新颖,结合中国本土文化元素

《奔跑吧兄弟》的叙事模式并不是完全照搬韩国原版,其叙事模式结合了中国本土文化元素,如中国古代故事《白蛇传》中的元素,敦煌、西湖、乌镇等地域元素,东厂、锦衣卫等中国古代元素等,契合中国受众的心理。

2.4 结合互联网流行文化潮流,深谙年轻受众心理

《奔跑吧兄弟》融合了诸多网络流行元素,如网络热词“有钱就是任性”,恶搞偶像剧《流星花园》《还珠格格》的桥段,达到幽默搞笑的效果。每期节目都会制作相关节目海报,例如结合时下热门电影《超体》制作人物海报、衣着80年代复古服装自作海报,或是扮演80后、90后童年时代的日本动漫《圣斗士星矢》的人物拍摄海报等,既能达到轻松、娱乐化的节目效果,又唤起了年轻受众的童年回忆,十分符合年轻观众的口味。

3《奔跑吧兄弟》的传播策略

3.1 借助原版节目高人气打开知名度

节目开播第一季,韩国原版节目制作人马来到中国,指导节目制作。此外,韩国原版节目中的成员参与到中国版的节目录制中,中国版的节目拍摄还来到韩国,韩国原版中的成员参与到节目游戏之中,进行中韩对抗赛。韩国原版人物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节目的原味特色,更主要的是借助原版节目及原版成员在网路上的高知名度,为节目做足吸引力,打开知名度。

3.2 借助明星微博影响力吸引粉丝关注,社交媒体多样化传播

《奔跑吧兄弟》的成功,既是韩国综艺嫁接中国的成功,也是网路社交媒体传播的成功。节目每期固定成员和每期参演嘉宾皆为中国知名度较高的明星,这些明星同样也是微博红人,其微博粉丝数量庞大,具有相当大的号召力(表1)。仅演员邓超在2015年4月17日发布的两条关于节目第二季开播的微博,就分别获得40万和48万点赞。此外,每期参演的流动嘉宾皆为知名歌手或演员,同样也拥有上千万的微博粉丝数量。拥有如此庞大粉丝数量的明星每次发布的有关节目内容的微博,以及如此庞大数量粉丝的每次转发、点赞和评论,都会引发网友的围观,为节目聚集人气,提升话题热度。

(2015年5月17日)

除了明星微博,《奔跑吧兄弟》还拥有自己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例如在其微信公众号中,每期节目播放之前会推送节目预告,发布本期看点;节目播放后结合当期看点制作文本形式的新闻,供受众阅读;以明星签名作为奖品,吸引受众参与微信游戏。同时受众可在此公众号中发布节目相关话题,自由讨论,这些都可以吸引对该节目的粉丝的持续关注。

4 对中国本土综艺节目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大规模地引进韩国综艺节目,使韩国综艺节目在中国的授权价格一路水涨船高,《奔跑吧兄弟》支付的版权费用使韩国版权方获得1.8亿元人民币的利润。2014年中国卫视频道引进了12档韩国综艺节目,占卫视频道国外引进节目综艺节目的48%。但韩国引进节目不一定等于节目收视有保障,这12档节目中平均收视超过1%的仅有6档。随着韩国综艺节目进入中国,节目竞争更加激烈,马太效应进一步扩大,能够留下了的韩国引进综艺节目还会是强势的省级频道所引进的节目。这个时候需要本土综艺节目创新来填补节目空白。然而,如今引进的韩国版节目依然能够为本土综艺节目的发展带来诸多启示。

4.1 注重节目制作技术的发展、专业团队的建设培养

纵观这几年引进的韩国综艺节目,不管是制作水平、节目环节设置,还是后期制作,都比本土节目的水平高。虽然当前韩国综艺节目版权费飙涨,但中韩联合制作的模式,给中国电视带来了全新视角。韩国版权的节目没有制作宝典韩国版权综艺节目的特殊性,致使一旦模式被引进,韩方只能派原班人马参与到节目制作中。在韩方团队的训练下,中国电视节目制作水平会有一定程度的成长,逐渐形成自己的团队。

4.2 注重挖掘本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创新节目类型

《奔跑吧兄弟》中虽然有套用韩国原版节目的部分节目流程,但不是照搬不变。它十分注重运用中国本土文化元素,而且这些元素与节目的娱乐性十分契合,让节目更具本土化特色,并获得了巨大成功。第二季节目中的中国元素比例越来越大,韩国风格相继减少,形成了自己的全新风格。本土综艺节目需要从中学习到挖掘本土优秀文化的能力,在拍摄水平、制作技术同等的情况下,重点放在节目内容创新上。

4.3 整合媒体资源,注重运用新媒体扩大宣传

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电视综艺节目的宣传不再限制于用电视宣传,还应着眼于各种新媒体,如微博、微信、贴吧等。此外,在全媒体视角下整合电视台、节目官方微博、节目微信公众号、电视台官方网站等同时宣传节目,扩大节目影响力和关注度。

摘要:从外国引进综艺节目成为各大电视台综艺节目的常态。本文从各大电视台大量引进韩国版权综艺节目出发,研究2014年热门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的制作特点和传播测略,分析其热播原因及其带给中国本土综艺节目的启示。

关键词:引进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中国本土综艺节目

参考文献

[1]韩国模式已成中国综艺救命稻草?[EB/OL],腾迅娱乐,(2015-03-22).http://ent.qq.com/original/crazy/hgzy.html?tu_biz=1.33.1.0&tu_p=4&tu_b=0.

[2]韩国综艺节目版权最高涨10倍国内原创节目遇冷[EB/OL].新浪新闻,(2015-01-09).http://news.sina.com.cn/m/2015-01-09/105531379951.shtml.

上一篇:DDM估值应用研究下一篇:滨水景观城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