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综艺节目

2024-10-23

引进综艺节目(精选10篇)

引进综艺节目 篇1

继《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之后,湖南卫视引进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彻底在中国掀起了一轮引进综艺节目的热潮,竞技真人秀类节目《奔跑吧兄弟》热播浙江卫视,旅游真人秀类节目《花样姐姐》登陆东方卫视,明星恋爱类节目《我们相爱吧》也被江苏卫视收入囊中。这些引进综艺节目无疑已成为中国综艺节目舞台上的主力军,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它所遭受的批判声不仅没有因其热播而渐渐平息,反而有越演越烈的趋势。那么引进的综艺节目该何去何从?怎样才能更好引进综艺节目使其更适合在中国市场播出?文中将就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综艺节目是“一种娱乐性的节目形式,通常包含了许多性质的演出,例如音乐、舞蹈、杂技和搞笑等类型,而且通常只在电视上播出。”[1]就中国而言,综艺节目几乎与电视的诞生同步进行,并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1 中国综艺节目的发展概况

1.1 中国综艺节目的历史脉络

中国最早的综艺节目可以追溯到1958年北京电视台播出的残废军人演出;之后在1959年的10月1日北京电视台又直播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建国十周年文艺晚会,这是第一次大规模的文艺晚会实况转播[2]。随后的几十年中不断有诸如晚会演出之类的综艺节目的播出,但是受中国当时内外政治的混乱与经济情况的落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综艺节目的受众较少,在普通观众中没有引起太大的影响。

这种情况一直到1990播出《综艺大观》后才有所好转,电视综艺节目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当然这除了综艺节目本身的发展外还与电视机在中国的普及是密切相关的。随后,1997年的《快乐大本营》、2004年《超级女声》、2012年的《中国好声音》以及2013年的《爸爸去哪儿》等都轮番引起了综艺节目的热播,并使中国综艺节目越来越走进人们的生活也由此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1.2 中国引进综艺节目的目前发展概况

中国较早引进的一档综艺节目是引进自海外的《中国达人秀》,在2010年7月25号、8月1号、8月8号,先后在上海取得8.0、13.1、12.9的高收视率,位列本土市场收视第一,在全国也分别取得1.37、2.1、2.16的高收视率,远超国内各大卫视的真人秀节目,成为同类型节目中的收视冠军。继《中国达人秀》之后,我国又先后引进了大量的综艺节目,其中有《中国好声音》(2012.7)、《我是歌手》(2013.1)、《中国梦之声》(2013.5)、《我的中国星》(2013.7)以及《爸爸去哪儿》(2013.10)、《奔跑吧兄弟》(2014.10)、《我们相爱吧》(2015.4)……这些综艺节目在中国国内同期同类节目中均位于第一第二的位置,播出情况较好。

但是,引进综艺节目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除了这些在中国国内热播的引进节目外还有很多引进的综艺节目在开播不久后就因为收视率过低而停播。例如,2010年江苏卫视从德国引进的节目《老公看你的》开播没多久便下档,2011年东方卫视引进自荷兰的节目《我心唱响》,在两季26期合同到期后停播[3]。

由此可见,尽管在国内对引进综艺节目的谩骂声不断,但一档引进综艺节目是否能占领中国综艺节目的市场还要看其节目本身与引进节目的同时是否进行了适合的“中国化发展”。

2 中国引进综艺节目的成功案例分析

目前热播的《爸爸我们去哪儿》是湖南电视台自韩国引进的一档亲子真人秀节目,播后收视率一路攀升。第十期在CSM全国网的收视率高达3.21,收视份额达20.37,并且自播出后在同类电视节目中的排名一直居于第一的位置。

湖南卫视最新一季的《爸爸去哪儿》邀请的嘉宾是刘烨、胡军、邹市明、林永健、夏克立、王宝强以及他们可爱的孩子们。由于国家历史文化积淀的不同直接原封不动的引进这档节目肯定是行不通的,那么《爸爸去哪儿》究竟做了哪些相应的发展呢?它与韩版的《爸爸,我们去哪儿》究竟有哪些不同呢?接下来我们将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

2.1《爸爸去哪儿》之中韩对比

中国版的《爸爸去哪儿》在主体上仍延续了韩国版节目的基本脉络,采取了邀请明星爸爸加上可爱孩子参与节目,以旅游的方式为依托,每次节目给爸爸和孩子一定的任务和难关的形式进行。但是在韩国版节目的基础上,湖南卫视也对节目进行了一些本土化的改变。

1)宝贝的年龄。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中国的《爸爸去哪儿》中孩子们的年龄普遍偏小,比韩国版节目中的孩子们平均年龄小两岁左右。这与中韩两个节目的表现侧重点有关,韩版的节目更加侧重于“娱乐”,因此它需要年龄稍大的孩子来增加孩子们之间以及孩子们与大人之间的互动来增加其“娱乐”效果。而中国版的节目则侧重于“亲子”,因此它选择了年龄较小的孩子们更多的来体现爸爸对孩子们的关爱以及小小的孩子对爸爸的依赖。

2)节目的编排。中国版的《爸爸去哪儿》在节目编排上比韩国版的要更加紧凑[4]。在韩国的节目中诸如爸爸做饭的过程,就算是一个爸爸自言自语的在做饭,它都会被很大程度地播放给观众们看;但在中国的节目中这些没有太多的实际内容的部分则几乎采取画外配音的方式很快的略过,而留下的则大多是爸爸和孩子有对话和互动的部分。中国的节目整体上比韩国的节目更加紧凑,它采取的是“三天两夜”而不是韩国的“两天一夜”的形式,这也就决定了它要在短短的90分钟时间里表现出更多的内容。

3)“暖心”的细节。中国节目中出现了很多临睡前爸爸和孩子的对话的情景,这一点可以说是对照韩版变化较大的一个部分。因为韩版中几乎很少出现爸爸和孩子认真的谈话这样一个环节。并且在中国的节目中更多的展示出了诸如胡军用树叶为康康挡阳光、诺一给爸爸擦眼泪这样的让人感到温暖的小细节。

4)宣传方式。中国版的《爸爸去哪儿》出来后,相关的爸爸和孩子卡通版人物形象的设定以及一系列的宣传海报都紧跟着出现,但在韩国这类宣传方式就相对较少。另外中国版的《爸爸去哪儿》在播出前就制作好了节目的主题曲并邀请爸爸与孩子录制演唱,这样的主题曲也起到了很大的宣传作用;而韩国版节目则没有固定的主题曲。

总体来说,中国版的《爸爸去哪儿》本土化的改变侧重点是“抓住人心”即吸引中国观众的观看并在带给中国观众快乐的同时也带给他们不少的感动。以上所列举的4项改变中,前3项都是基于中国大众的心理所进行的,相较于韩国观众普遍更乐于接受节目“娱乐搞笑”为主的节目,中国观众则更喜欢在快乐中还带有感动的细节的节目。

2.2《爸爸去哪儿》在中国的地区偏好度分析

另外《爸爸去哪儿》这一档节目,在中国各地区的受欢迎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联合数托邦创意分析工作室抓取了新浪微博上提及“爸爸去哪儿”的45.5万条原创微博,并对36.7万独立原发作者用户(去除疑似水军账户)、1 300余万条用户微博及近1亿的关系进行数据分析后发现,《爸爸去哪儿》偏好度前十的省份大多居于沿海,其中有五个GDP十强,并且还涵盖了三个直辖市。而同样热播的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的偏好地区则更多的集中在东北三省以及华北地区。

中国地源广大,因此不同地区的观众的喜好也不相同,北方地区人们性格豪爽洒脱更喜欢直接娱乐的《快乐大本营》;而《爸爸去哪儿》偏好度前十的省份中大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居多,父母更加重视自己和孩子的关系与对自己孩子的培养。

3 综艺节目的引进分析

在外国播出火爆的节目在中国引进后不一定就能获得较高的收视率,因此引进综艺节目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

1)技术。毫无疑问在影响一档节目录制的好坏的问题上,技术是不可以缺少的一个因素,例如《爸爸去哪儿》中上百人的摄影团队再加上后期剪辑整理工作所技术的要求是很高的。在引进综艺节目之前首先要考虑到自己合作团队的技术是否能支持这档节目的录制。再例如中国引进的韩国另外一档节目《我们相爱吧》,由于技术的缺乏,不得不将导演、编剧、摄像之类的核心岗位交给原韩国团队来负责。

2)同类节目。这是一个在任何的营销产业里又会有的一个问题,就是当同类的产品过度集聚的时候就会导致这一类产品销售的问题。综艺节目同样是这样,当同一类的节目过度集中时,就会导致观众的审美疲劳。例如在之前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各大卫视推出了各种选秀类的节目,导致观众的审美疲劳,这一类节目也在观众的不满中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因此在引进一档综艺节目时,要考虑到同类节目的问题,引进不同类型的节目会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不同感受。

3)主体观众群。这一点与任何实物商品的开发一样,在开发某一种商品前要考虑到它的主体受众群,中国各地区人们的喜好有所不同,如果不考虑主体受众群做出相应的调整很可能会使自己的节目因为没有收视群而退出市场。因此引进一档节目后,要考虑其可能的主体受众群进行节目表现细节的改变。它可以根据自己节目的播出时间以及在该时间段内,最有可能的收视群从年龄、职业、地域等来细分。

4)社会整体心理情感。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人们所喜爱的综艺节目也会发生变化,从最开始人们喜爱大型晚会式的节目大现在更青睐与真人秀之类的节目,因此在引进综艺节目时要考虑到中国观众现在普遍的心理状态。把握住中国观众的心里状态走向的话,最好的不是适应当前中国观众的心理状态而是看准心理状态的走向后,通过寻找国际上适合的综艺节目对其进行引进和改变来引导社会主体对综艺节目心理的改变。

综艺节目的引进不是简单的照搬过来,要根据我国的文化背景和受众的收视习惯,对引进的综艺节目进行创新和本土化的改良,为我们自己的综艺产业的发展注入一丝活力,创造独具特色的节目,用中国的节目讲世界的故事。

参考文献

[1]李礼.韩国综艺节目在我国的跨文化传播[J].理论界,2014(5).

[2]陈旭光.电视综艺节目:历史及本体特性[J].中国电视,2001(6):35-37.

[3]祁晨.电视综艺节目引进“热”的“冷”思考[J].声屏世界,2013(7):49-50.

[4]沈清.《爸爸去哪儿》热播对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的启示[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4.

引进综艺节目 篇2

摘要:引进境外成功的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已经成为业内公认的电视节目制作保证成功的捷径之一。在成熟的模式引导下,这类电视节目引起中国境内收视狂潮。本文针对这种现象,阐述境外电视综艺节目对我国电视节目制作的影响,分析节目引进获得成功的原因和在此影响下电视节目发展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索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特别关注广东省电视综艺节目进行本土化创新的道路。

关键词:综艺节目;节目引进;本土化创新;互联网+

从当今全球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趋势来看,电视节目模式的跨国流动是当今重要的电视全球化现象。全球电视节目模式交易的经济规模可观,并且出现了明显的增长态势。现今,国际电视节目市竞争场的组成已离不开这种电视节目的模式交易。在全球电视节目市场的范围内,流行节目的生产与销售模式已然成为了电视领域的重点注意项目,并且在电视节目市场中越发显著地彰显出其效益。

无法规避的是,近几年来,中国的电视节目市场也爆发出一系列十分火爆的电视节目,灵感均来自于引进国外受欢迎的电视节目模式。我们可以来回顾一下近几年的中国电视突屏,自歌唱类节目《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大举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之后,《爸爸去哪儿》这档亲子类节目更是横空出世红透了大江南北。纵观这些节目,无论是在收视率、社会关注度,还是经济效益等方面无疑都获得了巨大的丰收。[1]目前国内热播的电视娱乐节目几乎都是引自国外娱乐节目的模式,大部分是向其购买版权。且看2015年,引进的数量已超过50档。其中占据当年平均收视榜前十位的电视节目就有5档是模式引进的。在这些节目中,更有如《中国好声音》这样突破收视率4.8的节目王出现。

一.境外电视节目引进在中国的成功与问题

内地综艺娱乐节目向境外节目模仿现象最红火的10年是21世纪头十年。那时,各电视台间为了求发展和争夺收视率都绞尽脑汁研究模仿世界上经典的受欢迎的及最新的综艺娱乐节目模式,最终博得了人们的眼球,赢得了高的收视率。境外电视节目为何能够在中国内地取得如此大的成功?本文认为,首先,就文化产品交流的角度来看,这能够促进我国与境外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在以“文化强国”为国家发展战略的21世纪来说,这无疑是充实本国的好机会。再者,就受众范围的角度来看,这些引进的节目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信息全球化与信息共享使得这些境外电视节目在其未被引进之前就被许多中国内地观众所熟知。还有,就电视综艺节目的体系完整度的角度来看,这些节目的引进填补了中国内地电视综艺节目的部分空缺,丰富电视综艺节目的体系,更提高电视综艺节目的整体品质。

电视综艺节目的引入的发展模式丰富了中国内地的电视综艺节目体系,繁荣了中国内地的电视节目,但同时也引发了业界对模式雷同、原创不足等电视节目创新问题的普遍关注和激烈讨论,让业界陷入了对节目引进这种发展模式持续生命力的担忧和对于电视节目发展模式创新的焦虑之中。

总而言之,对于发展相对滞后的中国电视界来说,电视节目模式的引进无疑给我国一次与世界同行的契机,与此同时,给国内电视生态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也是并存的。我们在引进他国成功电视节目模式的基础上,也应当思考本国电视节目的输出问题。文化交流活动讲究的是有进有出,互通互利,若在电视节目的问题上只引入却不输出,那么这种文化交流的效果是聊胜于无的。因此,实现电视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好好探索如何学习、消化、吸收国外电视节目的长处,同时利用我们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本土特色,真正把握机遇。

二.韩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模式分析

在众多影响中国内地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的因素中,韩国的影视文化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我们习惯性地将其称之为“韩流”。虽近年来,有学者认为“韩流”影响已经逐渐衰落,但日积月累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韩流”已深入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在新媒体飞速发展又迅速革新的时代中,不难在音乐领域、电视剧领域、综艺节目领域发现“韩流”的踪迹。这些具有韩国特色的文化在网络全面爆发,形成了另一番全民娱乐新景象。韩国综艺节目在中国的流行就是伴随着“韩流”的深入而来,二者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韩流”的深化是以综艺节目为表象,另一方面综艺节目以韩流为基础传播。而“韩流”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纵观韩国综艺节目在发展路上的前进轨迹,我们可以发现其尤为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是2006年。在2006年之前,韩国三大电视台综艺节目的发展轨道与中国基本吻合,不管是从综艺节目的类型来看还是各阶段的发展特质来看都很类似。而2006年之后,韩国传播行业开始对其电视节目的发展计划作出了大量改变。特别针对综艺节目的发展(类型、创新性、播出时间段)进行了大幅度的调账规划统筹。此后韩国的综艺节目开始逐步甩开原本的发展方式,并且飞速占领韩国娱乐节目市场。这样的改变不仅仅只推动了其国内的综艺节目发展,更是在韩剧在海外“受到冷落”之时,为“韩流”的继续“生存”注入了一针“强心剂”。[2]

三.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的本土化发展思考

鉴于韩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之路可以做如下思考:

中国与韩国不仅在地理位置上相近,各种文化内涵也有着众多相似之处,如果我国的电视节目能够很好地模仿其发展模式,从而衍生出一系列的节目产品,形成独特的产业链,带动各方产业的共同发展,那就再好不过。

近年来我国的电视综艺节目发展受到境外电视节目影响巨大,在这样的影响下,确实有多档电视综艺节目取得不错的成绩,也为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的本土化发展提供借鉴。其中,提到在境外电视综艺节目影响下爆红的节目,一定绕不开《中国好声音》。《中国好声音》办了四季,迄今为止热度不减。《中国好声音》的节目版权来自荷兰节目《The Voice》,该节目2 01 0年在荷兰首播,即吸引了该国18% 的人口观看。[3]好声音开播后,其全新的赛制形式、丰富的剪辑手法和纪实性的拍摄方式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浙江卫视的这一次节目引进是成功的。而成功的原因总的来说有两点:

一是成功的复制了原版节目的模式和制作方法。《中国好声音》不同于其他综艺节目,不是仅仅模仿外在的流程和形式,而无法关注节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亦不是花费时间精力研发新节目,而是直接花钱购买了版权。版权方会从节目流程、时间地点、情节设计到灯光等提供详细的说明。也会派专业的人员到现场指导节目制作、执行等各个环节。正是因为复制了原版的制作方法。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好声音》的LOGO、舞台背景、导师转椅等都与原版一模一样。《中国好声音》复制了国外原节目特别夺目的设计,完善的流程和吸引人的流程环节等确定能成功的因素,同时也按版权方的高标准要求来选择导师、乐队、工作人员,这些都使得《好声音》的现场效果和剪辑作品非常吸睛。原版权方已经吸引了约45个国家购买他们的版权,在各个国家制作过这档节目,对于观众喜好和收视爆点已经十分了解,这些经验的传授势必让《中国好声音》的制作和播放更添光彩。

第二点是更为重要的,即是在复制的同时不忘本土化创新。虽然说《中国好声音》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它能成为最能赚钱的节目之一并且在中国观众心中形成持续的影响力,还是离不开其本身的本土化创新。与原版的赚钱模式不同,《中国好声音》发挥本土资源优势,致力于打造全产业链。国外观众有付费收看订阅节目的习惯,因此除去传统的广告收入,节目制作方还可收取观众收看费用,从中获利,但中国观众无需付费收看,《中国好声音》不能从这个渠道获取利润,节目制作方灿星制作便将目光投向音乐产业链。传统选秀节目选拔出来的选秀歌手在节目结束后便与节目制作方不存在利益关系,而灿星制作则是将选手签约以及签约之后的商业演出、唱片发售、演唱会等项目都收归自己所有。在旗下众多的优质音乐平台资源的支撑下,灿星制作为选秀歌手们量身打造好声音演唱会和各项活动等,从中获利。除此之外,灿星制作与好声音的导师们保持着良好的关系,通过导师制将选秀歌手与导师联系在一起,利用导师资源培养歌手,同时与导师一起开发音乐学院、演唱会等项目。完整的音乐产业链的形成使中国好声音的生命力延长了,持续的吸引力不仅使好声音歌手不被大众遗忘,也令好声音的收入渠道更全面,利润更大。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在境外电视综艺节目的影响下,真正能够成功的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应该是能借鉴优秀的国外电视节目模式和成功实质,并由借鉴逐渐步入自主创新,学会利用本土资源发展创新的节目。

四.广东电视综艺节目的本土化创新发展思路

在各大电视台争抢电视综艺节目这块蛋糕时,广东省的电视综艺节目则显得不温不火。纵观广东省本土电视综艺节目,能够引起大众广泛关注的节目少之又少。那么在境外电视综艺节目影响力如此之大的今日,广东省电视综艺节目要想获得长足的进步,该做出怎样的努力呢?

1.借鉴电视发达国家的电视节目制作模式

广东省作为经济大省,文化渊博开放,按理来说电视节目发展有很好的资源支持,但是相对于其他地方电视台,广东省的电视制作却依旧是旧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电视节目造血能力差,没有足够的新意吸引观众眼球。同时,由于广东本地居民多讲粤语,作为粤语节目,香港电视台的电视节目发展较早更为成熟,并且已经吸引了绝大多数的广东居民,广东电视节目要同其争抢观众难度确实很大。在这样的不利条件下,要想杀出各大卫视电视节目重围,必要保证电视节目的制作模式不落后,电视制作质量有提高,电视节目内容有吸引力。借鉴电视发达国家电视节目制作模式,摸索电视节目制作规律,形成自身电视节目开发和发展的本土模式显然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做法。

2.充分利用博大精深的岭南文化资源进行本土化创新

真正优秀的电视综艺节目应当是具有本土化的持久性内核的,仅仅是直接引进或学习视节目运作的形态可能在节目生命初期获得成功,但却无法保证能获得持续的成功。电视综艺节目的受众,首先是本土民众。因此,要想获得持久的收视率,首先必须满足本土民众的口味,为本土民众量身打造大众爱看的电视节目。在这样的发展方向指引下,对境外电视综艺节目的复制粘贴是无法推动电视节目的本土化的,电视节目制作的创新能力和造血能力尤为重要。以创新为前提,保持地域特色和本土化,并且为节目注入多元化的特点,才能在迎合电视收视本土观众的喜好的同时,也令更大地域范围的观众产生共鸣。岭南文化博大精深,广东电视节目若能充分利用好本省的文化资源,将文化魅力注入节目灵魂中,提高节目的原创力,便能吸引观众对节目中文化特色的关注,提升观众对节目形式和内容的认同感,推动本土化创新。

3.融入互联网+潮流,创新电视综艺节目

根据对2015年全球55000名互联网用户的调查,25%的受调查者每天都会在计算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或手机等终端上收看视频节目内容。这充分体现了观众收视呈现终端多屏化的趋势。而如今电视平台的营销已经超越广告,迈入4.0时代,即是以互动为导向的所见即所买的时代。广东省的电视发展也应当融入互联网+的潮流,以电视台为核心,构建覆盖受众生活圈的整个传播网络,优化产业链,创新电视发展新模式,在内容、营销、渠道和终端方面进行互联网化的转变。广东省电视台的电视节目逐渐互联网化可参考以下两种模式:第一种是电视综艺节目在电视、电脑、手机等跨屏传播,可根据实际需求采取转播或同步播出模式。在进行电视节目创作时,将传统电视节目制作思维转变为兼顾网络特点的创作态度,,使台网联动愈加深入。另一种模式是创新互动体验,多终端多平台联动。借助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以及各种手机APP,在节目中融入更多互动元素,比如微信摇一摇抢红包等形式,增强观众黏度。

参考文献:

[1]马若晨.“走出去”与“请进来”:中国内地电视节目模式引进现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戚琪然.韩国综艺节目的探析与借鉴研究[D].扬州大学,2013.

引进综艺节目 篇3

1 版权引进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现状

随着电视台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国内卫视频道间竞争日趋激烈,综艺节目成为争夺有限受众市场的重要阵地。这种市场环境导致版权引进电视综艺节目得到快速发展,不仅引进数量巨增而且类型多样。2011年,省级卫视共引进10余档国外版权综艺节目,到2013年加上央视引进的综艺节目数量已超60档,包括选秀、益智、竞技、游戏、亲子、模仿、访谈、婚恋等各个领域。其中,有很多优秀节目脱颖而出,当然也有不少“水土不服”的节目被市场淘汰。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黄芝晓说“之前国内各卫视版权意识淡漠,文化产业各门类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相互抄袭的现象,购买电视节目版权更是困难,与其说这两年海外版权突然风靡,不如说大家终于有了版权意识了,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通过表1不难看出,版权主要来源于文化产业发达的欧美和日韩,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领头的英国电视综艺节目版权更是受到全世界的青睐。文化上的相似性和认同感也使得韩国综艺在中国占据广阔的市场,而引进的电视台则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

2 版权引进电视综艺节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节目同质化程度高

同质化内容不仅浪费媒介资源,而且恶化媒介生态,使受众审美疲劳,更严重的是影响节目可持续发展。一档节目走红后,市场追随者就会竞相模仿,甚至抄袭,造成节目本身品牌的美誉度降低。这样的现象对于国内受众来说已经习以为常。

2.2 节目盲目求新求异

有些电视综艺节目为了吸引注意力和关注度,盲目求新求异,引进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国内市场容量和观众接受程度。2013年,国内荧屏上掀起了一股跳水热,浙江卫视引进荷兰的《中国星跳跃》和江苏卫视引进德国的《星跳水立方》几乎同时开播,话题不断。在已经播出的荷兰和英国均拿下了收视冠军的跳水节目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对国内受众来说都十分新颖,但在国内却只是昙花一现。这样盲目的求新求异或许带来了短期内的经济效益,却无法长远发展。

2.3 节目持续关注度低

国内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电视综艺节目的市场集中度不高。虽然版权引进电视综艺节目的形式和内容非常多样,但受众收看的忠诚度不高,对同一节目的关注可能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会被替代品或互补品所取代。《中国达人秀》前五季开播全国收视率分别为:1.37%、2.10%、2.5%、1.35%和1.89%(数据来源:CSM央视索福瑞)。从中可以看出节目关注度随节目的播出时间增加大致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

3 版权引进电视综艺节目可持续发展路径

基于对版权引进电视综艺节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尤其是关于电视节目版权的管理发展不成熟的阶段,各级电视台要规范和科学的经营管理综艺节目。对于引进海外节目版权的电视台,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发展路径。

3.1 严把引进关卡,提高创新能力

首先,在节目引进时进行科学筛选,把真正适合国内受众收看的好节目引进来,而不能把节目在国外的收视率作为唯一判断标准。无论海外模式在其他国家多么成功,都未必适合中国的文化环境和受众结构,否则只会造成“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相悖局面。电视频道要充分考虑节目引进后能否与自己的平台调性相贴合,是否吻合电视台品牌定位。比如,以“电视剧大卖场”定位的安徽卫视引进音乐竞技类节目《我为歌狂》显然没有以“娱乐特色”定位的湖南卫视引进同类节目《我是歌手》的美誉度高。版权引进电视综艺节目也要不断的创新和完善来满足瞬息万变的国内市场需求,真正做到“从数量上减少,从质量上提高”,打造可持续发展精品节目。

3.2 根据受众偏好,实现本土化改造

版权引进电视综艺节目要想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做好节目的本土化,按照国内市场特性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造,以便投“受众”所好。以市场为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依据,政策法规为界限,把受众偏好和文化认同作为引进前调研的首要考量。对电视综艺节目的受众按照人口统计特征、行为和需求等要素进行市场细分,将他们分为不同的消费群体,再针对每个群体进行尽可能深入的调研,了解他们的收视行为和媒介消费习惯,然后把目标受众的偏好作为本土化改造的风向标,而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

3.3 实施品牌策略,提高观众忠诚度

电视产品的品牌经营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品牌知名度;二是相对独特的风格和调动性;三是稳定的节目质量和标准。电视产品要想在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实施品牌化经营管理策略。简言之,就是让节目“高端大气上档次”。当好节目成功导入国内市场时,电视频道需要采用包括制作方、版权拥有方、版权代理方以及节目冠名赞助商在内的四方合作,短时间内建立品牌。通过差异化的定位策略创造出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来吸引目标受众相对持续的关注,并在长时期内赢得受众的信任和喜爱。通过提高受众参与度进而提高忠诚度,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平台来增加受众互动和参与的渠道,简化参与过程,使受众获得认同感和亲切感。

3.4 提升策划水平,增加节目内涵

电视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媒介素养对节目的成功至关重要,通过学习和培训的方式提升团队整体的策划制作水平。如《中国好声音》录三天剪一集,《爸爸去哪儿》45个机位随时跟拍才为受众提供了如此优质的节目。除了精良的策划制作之外还必须提升节目内涵,以“内容为王”并发掘节目本身特有的文化内涵,传递正能量;节目不仅要满足受众娱乐和受教育需求,更要与观众的价值观形成共鸣。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就是充分展现传统民间美食文化并获得了广泛关注和好评。。

与其他行业相比,媒介产品边际成本极低的特性使得它易于被复制,所以可持续发展尤为困难,版权引进电视综艺节目也不例外。若是能以独特的内容为核心,以文化认同为基础,以行业发展变化为风向标,版权引进电视综艺节目的“短命”现象也是可以有效规避的。

摘要:当前,国内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逐渐呈现多样化和专业化,“版权引进”的电视综艺节目也雨后春笋般的走进了受众的生活。其中,很多优秀节目在创造收视奇迹的同时,也让电视媒体人看到了版权引进在国内发展的难度。笔者通过分析版权引进电视综艺节目在国内的发展现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探析其在国内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关键词:版权引进,电视综艺节目,受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莹峰,丛芳君.借船出海: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的新思路[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10:163-164.

[2]陈培爱,罗奕.守正出奇:版权引进下综艺节目创新的关键[J].广告大观(综合版),2012,09:74-75》

引进节目本土化的文化思考 篇4

【关键词】引进节目;文化差异;本土化

一、引进节目概况

引进节目,顾名思义是引进自国外的节目,包括节目交换、购买、赠送等方式。我国引进节目的历史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1979年。以2006、2007年为分界线,在这之前,各大电视台引进节目的方式以模仿为主,效果欠佳。在2007年以后,随着版权意识的增强,电视台和电视节目制作公司更多地是通过购买版权的方式来引进国外的节目,这样一来,电视节目在国内的独特性得到保障,但制作成本有所增加。并且由于文化差异和观众审美差异等原因,并不是所有花巨资引进的节目都能成功。因而,研究引进节目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从中探索解决之道显得尤其重要。

二、引进节目本土化的成功之处

引进节目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在保留原有节目的总体框架和特色的基础上,在节目环节设置、节目元素以及其他一些细节上做些符合我国受众口味的创新改变。

《超级女声》《爸爸去哪儿》和浙江卫视的原《中国好声音》都可谓是引进节目成功的典型。《超级女声》的灵感、概念和创作理念都来源于《美国偶像》,但其结合自身的优势资源,在本土化的背景下对竞赛规则、环节设置、评委点评风格方面加以改造,体现了中国娱乐节目的传统与创新。[1]这是《超级女声》本土化改造中的成功因素之一。将《爸爸去哪儿》和其原型——韩国的《爸爸!我们去哪儿?》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前者保留了后者的总体框架,节目流程和游戏环节上也较为相似,但中国版本土化的成功之处在于其细节上的改变和创新。其他较成功的引进节目也或多或少有着相似的改造过程,比如《赢在中国》模仿了《学徒》的虚拟规则,借鉴了其制作形式,但也有根植于本土价值文化内涵的调整。《年代秀》则做到“只借皮囊,内容自造”,在对受众需求做了了解后,在节目环节和主持人的风格上也都做了大胆的本土化改变。2012年收视率创下省级卫视内地收视纪录的《中国好声音》也是在大框架包括节目名字都仿照其原型——《The Voice of Holland》的基础上,通过融入一些传统道德文化,减慢剪辑节奏,语言表述本土化等方式迎合国内受众,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从学者对以上几个节目的分析中,不难看出,这些节目的成功并不是偶然,而是电视台或制作公司在保持引进节目原有特色和适宜地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后所取得的。

三、引进节目本土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引进节目的历史由来已久,不少节目都创下了收视纪录。不可否认,电视台和制作公司在引进节目的本土化处理上做得越来越好,越来越能赢得观众认可。在研究引进节目为何能取得这些成功的同时,学者并未被节目表面的成功所蒙蔽,大多都看到了引进节目本土化过程中我们需要正视的一些问题。

(一)创新不够

创意不够会导致节目不够新颖,可能会流失一部分看过节目原型的观众。电视台在引进国外的节目后积极进行创新,在保留原有节目框架的基础上做了很多符合我国观众口味的改变,其成果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但其创新度还不够。比如2013年开始火起来的《爸爸去哪儿》,是湖南卫视做得较为成功的一档节目,在原版节目上进行的改动也比较大,比如音效、特效的增加,叙事节奏的加快等等。但张荆杞指出《爸爸去哪儿》还停留在借鉴照搬的层面,不能更多的突出本国特色。[2]确实,《爸爸去哪儿》从节目名称到内容及节目时长都没有脱离其原型——韩国的《爸爸!我们去哪儿?》,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不可否认,这档节目很吸引人,但在韩潮风行的今天,看过原版的必不在少数,引进后若创新不够,对于这部分受众很难有大的吸引力。这个问题几乎存在于每一档引进节目中。若想提高竞争力,做得更好,这个问题是不可忽视的。

(二)题材单一,同质化严重

引进节目在我国尚未热起来时,只有央视等少数电视台会引进,多是益智类节目,一年也就一两个引进节目。从2006年开始,真人秀节目受到电视台和制作公司青睐,开始频繁地被引进。于是这几年,各种类型的真人秀节目开始占据电视屏幕。实践证明,这种节目类型确实很受欢迎,但再好的节目看得多了也会腻。《超级女声》刚出来时,很受热捧,随即带来引进歌唱类真人秀节目的热潮,但后来的《快乐女声》等歌唱类选秀节目再也难以和《超级女声》当年的辉煌相媲美,《超级女声》也在后来真人秀节目遍布电视屏幕后开始走下坡路,直到消失。2010年《非诚勿扰》出来后,各种相亲类节目又纷纷出现。近几年的引进节目类型几乎都固定在真人秀节目、选秀节目上。在竞争甚为激烈的现在,同质化是个硬伤,独特才是打败竞争对手的强有力的武器。

上述两点是引进节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除了这些,还存在植入广告过多、剪辑不流畅、节目定位不准确、节目元素不够丰富等问题。这些问题算不得引进节目本土化过程中的硬伤,但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节目的收视率,进而间接影响电视台和制作公司的收益,因而也必须巧妙地规避。

四、引进节目本土化的文化处理建议

(一)慎重选择节目,文化差异不宜过大

过去,我国电视台引进节目多以欧美国家为主,成功节目不少,但现象级节目并不多。近几年,韩国节目备受我国电视台的青睐,被引进的多数节目都有很高的收视率和不错的口碑。这些节目之所以成功,主要原因在于两国的文化相近,韩国电视节目里的很多情节、文化以及人物关系能够被我国受众接受并喜爱。

(二)抛弃违背我国文化的内容,注入中国文化内核

引进不是全盘照搬。以韩国节目为例,虽然韩国文化与我国文化很接近,但差距依然存在。如果一味照搬,不仅不能吸引受众,还会引起受众的不适。因而,在引进时,需要求同存异,即保留节目中符合我国文化的情节,修改其中不符合我国文化的部分。

(三)积极寻找创新点

创新是所有节目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引进节目也不例外。所以,电视台在引进外国节目时,应在情景设置等方面对节目做出一些创新性修改,这样才能避免观众审美疲劳。

(四)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引进来”只是第一步,真正成功的节目应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努力打造出自己的特色,让自己成为被模仿者被引进者。

注释:

[1]潘晓军,巫姝婷.从《美国偶像》到《超级女声》看全球化下的文化整合[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7(5).

[2]张荆杞.对引进韩国综艺节目的思考——以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为例[J].大众文艺,2014(4).

参考文献:

[1]陈海燕.“美国偶像”和“超级女声”——中西文化的交汇[J].企业家天地,2011(6).

[2]张子扬.警惕“版式化”引进节目对文化的新垄断[J].电视研究,2003(3).

[3]操瑞青.文化视角下的节目模式本土化——基于《中国好声音》的分析[J].现代视听,2013(9).

[4]苏茜茜.引进节目本土化的文化思考——以湖南卫视《我是歌手》为例[J].今传媒,2014(3).

[5]宋任智.从《爸爸去哪儿》看电视节目本土化[J].新闻世界,2014(2).

[6]黄生晖.电视真人秀研究综述[J].新闻大学,2010(3).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

引进综艺节目 篇5

一、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类型特点

1.明星真人秀, 真实度高。真人秀节目是近年来最受欢迎的综艺形态, 观众渴求看到“不一样”的明星, 因此诸多综艺节目通过改变明星的原有身份来刺激观众的需求, 比如各大选秀节目都将以往的明星评委身份巧妙地改为“导师”, 从而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爸爸去哪儿》也是如此, 参加节目的五位爸爸褪去了自己本身的职业身份, 在节目中只作为“爸爸”出现。同时, 节目中的五位爸爸的本行都与综艺关系不大, 其中王岳伦与张亮以往并不常出现在电视荧屏上, 他们的表现很自然, 五个孩子更是自由发挥, 因此节目的效果才十分真实。

2.亲子节目, 情感丰沛。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家长对孩子的照顾不足可以说是一个全民性的社会问题。节目中的五位爸爸都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对孩子的照顾多有疏忽, 因此在节目的开始才出现了各种照顾不周让人忍俊不禁的场面。这档节目唤起了一些疏于家庭忙于工作的人对孩子的关注, 而节目中浓浓的亲子情也使得更多人更勇于更乐于表达自己对孩子对父母的感情, 这对向来情感内敛的中国人来说十分有益。

3.传播正能量, 社会责任感的表达。节目中五个爸爸有不同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 六次旅行十二期节目过后, 每位爸爸都修正了自己教育方法上的不足, 而五个孩子也在参与节目的过程中进步良多, 有的更勇敢有的更懂得分享有的更乐于助人。这些进步会对观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也体现了综艺节目的社会价值。同时, 节目在环保、留守老人等需要全社会关怀的问题上都有涉及, 一档高收视的综艺节目在这些问题上的宣传与引导是值得肯定的。

4.旅行节目, 旅游地点宣传作用。这是一档爸爸带孩子单独旅行的节目, 节目中展现了国内几大特色旅游地, 沙漠、海边、小山村与东北雪域都有涉及, 在表现亲子互动的同时, 设计了诸多体现当地饮食文化与休闲娱乐特色的活动, 展现美丽风景的同时也体现了地方特色, 对旅游宣传的促进作用不容小视。

二、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的不足

1.创意不足导致节目的新颖性不够, 还停留在借鉴照搬的层面, 不能更多的突出本国特色。节目中的大部分任务都是照搬韩国, 这样使一部分看过韩国版《爸爸你去哪儿》的观众感觉无趣, 并且使湖南卫视一贯模仿借鉴的缺点为人诟病。

2.剪辑不流畅, 工作人员出现场景太多。湖南卫视每期录制《爸爸去哪儿》的视频素材超过一千小时, 而节目播出时间仅在九十分钟, 这时候剪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的剪辑有时却差强人意, 节奏忽快忽慢, 有时一期节目内容丰富, 有时却可看性很低, 虽然真人秀节目的内容受嘉宾发挥的限制, 但是节目组的剪辑不够成熟也是重要因素。既然是真人秀节目, 工作人员应该独立于荧屏外才使真人秀更真实, 然而, 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的工作人员却经常入画, 这使节目的真实程度大打折扣。在一些比赛型任务的过程中, 工作人员的提示或帮助也常让观众质疑节目的公平性, 引发了不少争议。

3.广告植入太多, 过度消费嘉宾价值。一个节目有赞助商情有可原, 然后却在本来珍贵的节目内容中过于频繁地给赞助商的赞助品空镜头, 就难免引起观众的反感。在十二期节目结束后又拍摄了《爸爸去哪儿》的电影版, 创作时间很短而赶在贺岁档上映, 无疑是一次艺术价值让位于商业价值的行为, 固然有很多观众会买票进电影院, 但是对嘉宾商业价值的无限度榨取, 并不是一条长远之路。

三、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成功的原因初探

1.文化同源, 节目内容与精神更易被本国观众接受。韩国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 因此从文化上与中国颇有类似之处, 尤其是在亲子相处方面, 讲究父慈子孝, 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几乎完全相同。因此, 引进这档节目, 不需要进行大幅的修改, 就可以引起中国观众的共鸣。

2.节目的前导策划可以因时因地及时调整, 使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在户外真人秀节目的录制过程中, 会有各种突发情况的发生, 因此, 节目组的策划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以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最后两期在牡丹江的录制过程来说, 因为大量群众的围观, 使原本计划的户外活动无法进行, 节目组调整录制计划, 将活动改为室内游戏, 趣味盎然也使得亲子气氛更加浓厚。

3.正确的价值导向与社会责任感的承担。综艺节目的作用不仅仅是娱乐, 一档节目之所以可以引起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其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是必要条件。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中五位爸爸有不同的教育方式, 同时也在节目的过程中不断修正与成长, 这个成长过程的展现在感动观众的同时也传达了各种不同的教育理念, 并且这种不断向孩子学习向其他爸爸学习的态度也是值得肯定的。同时五个孩子在节目的录制中也迅速成长了起来, 镜头客观地记录了孩子们犯错、接受教育、改正的全过程, 对观看节目的成人与孩子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更值得一提的是, 节目中对一些社会问题的关注, 每期节目的录制地点都在远离城市的农村, 一方面是让大家脱去原本的艺人身份回归本真回归自然, 另一方面也让孩子们看到不一样的乡村生活。城乡差距始终是一个重要问题, 而节目中的孩子们对农村生活从最初的不适应排斥到后来的融入过程, 也体现了打破城乡隔阂的价值导向。第二期节目中在宁夏的沙漠地区, 特意让孩子们去寻找并帮助治理沙漠的人, 将环保问题融入到节目流程, 自然而然宣传了环保的概念。后面的节目孩子们帮助留守农村的空巢老人, 更是温馨又感人。

4.明星真人秀与二次造星结合。中国的真人秀擅长造星, 并且偏向表现草根变明星的过程, 而《爸爸去哪儿》突破了这个模式, 参加节目的本来就是明星, 这样节目初期获得的关注度就会比较高, 而在节目的过程中不断挖掘这些已经成为明星的嘉宾身上更多的闪光点, 使他们知名度与观众欢迎度都更高, 可以说是二次造星, 并且, 节目中的五个孩子也都成了家喻户晓的小明星。这样嘉宾的知名度伴随节目的热播不断上升又给节目带来更多新的观众, 相互促进, 达到双赢。

引进国外电视节目模式的思考 篇6

1 国外电视节目模式基本概况

国外电视节目模式发展较早,节目模式在国际上的交易也早已形成规模。在1999年的蒙特卡罗电视节上,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电视节目模式交易市场出现,这一平台的建立,促进了电视节目模式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易。电视节目模式是指某个系列电视节目的制作框架,包含若干核心要素和细节,如演播室布置、布景、灯光、台词脚本、制作安排等,对目标受众特征、期望收视率这样的效果指标也有着详细的规划。同时,也是一个好的创意,一种详细的制作方法,有系统的制作体系和节目结构,最重要的是它具有可复制性和改编性,通过改编并至少可以在一个国家外进行销售的节目概念。

2 引进国外节目模式对中国电视节目发展的影响

节目模式的版权引进为我国电视带来了先进的制作理念和制作方式,推动了我国电视业的发展,使我国电视荧屏有了新的面孔和新的声音。

2.1 制作方式改变、制作水平提高

引进国外节目模式,相应会获得被引进节目的环节、制作流程及所有构成要素的详细标准,同时还包含关于原版节目创作方的相关制作经验。因为国外按照工业化流程标准生产节目,从而形成了严谨的制作模式,这对于初期创新不足的国内电视台和制作机构而言,极具刺激意味。近年来,模式节目大量进入中国,“节目模式”意识逐渐加强,如《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等都有版权方来中国指导、监督,传授经验和实施方法。大到节目参与方式、前期营销推广策划,小至录制现场的舞美、灯光音效、图标大小、颜色等,均由原版权方参与指导实施。通过这种详细指导、现场监督的手段和模式,国内的电视制作人从理念到制作,都会有很大的收获,进而能够不断提高电视节目的制作水平。

2.2 促进原创节目的研发

在大量外国节目模式被引进后,电视台的竞争更加激烈,如果只是照搬节目,不考虑本国受众的收视习惯、文化观、价值观也是无法脱颖而出的。在制作技术提高的同时,也启迪了电视人的创新思维。为适应本土观众,在外国节目模式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本土元素,开创了一个个新模式。2014年8月,原创音乐类节目《让世界听见》在贵州卫视开播。贵州卫视独具创新将自身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元素进行二度创作,通过音乐竞技形式呈现在电视荧屏上,达到了“民族精华”,将“民族情结”衍生和传达。近年来,国内原创节目改编权与播出权陆续外输,有效达成了国内原创节目的研发创新,如东方卫视的《声动亚洲》《百里挑一》,湖南卫视的《挑战麦克风》等节目均成功拓展到了亚洲以及欧美等诸多国家,也进入了国际市场。从模仿到引进到开拓原创模式再到模式的向外传播,中国电视节目开始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2.3 推动了制播分离改革

电视媒介运作有两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即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播出。长期以来,我国的电视台以制播一体为主要运作方式,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尝试“制播分离”的体制,但并没有得到充分推行,最近几年在大量引进国外电视节目模式的背景下,却得到了广泛实践。

2012年引发我国电视节目收视热潮的《中国好声音》开创了我国电视节目制播分离的新模式。《中国好声音》是由星空传媒旗下灿星制作公司从版权代理公司IPCN购买《The Voice》的中国版权后制作的,灿星制作公司和浙卫视共同投入、共担风险、共享利润,是一档真正意义上的制播分离节目,也最能代表制播分离改革成果之一。其后多数热播的引进模式节目均采取了专业节目制作公司参与制作,如湖南卫视的《舞动奇迹》、浙江卫视的《中国梦想秀》、旅游卫视的《完美相遇》等。从2014年上半年电视业大数据来看,制播分离越来越多,如《造梦者》《我是演说家》《中国艺术范》《十二道锋味》几档新节目均为制播分离,有效提高了综艺节目质感,也在收视率竞争中,不断促使节目制作趋于团队化,合作模式多元化,极大推动了我国电视业的制播分离改革。

2.4 版权意识增强

国内电视节目经历了抄袭、模仿-低调引进-高调购买国外节目模式版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也不难发现,版权保护愈来愈受到业界重视。2001年,北京电视台《梦想成真》电视栏目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电视节目模式专利权,虽然未曾成功但也一度引起了人们对电视节目版权问题的关注。客观而言,早期我国的著作权法律保护条文在电视节目模式方面相应不足,因此而引发的相关纠纷案例也屡见不鲜。如著名的湖南卫视《超级女声》、东方卫视《舞林大会》电视栏目均曾因版权问题而被诉诸法律。随着国外节目模式引进,国内逐步重视电视节目模式版权问题,如近几年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我爱记歌词》、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等,均是国外版权引进的典范。除了购买版权外,我国也开始加强节目模式版权保护,如江西电视台创作的《传奇故事》栏目进行了版权保护登记,《中央电视台版权管理规定实施细则》全面试行,湖南卫视将《快乐大本营》的创意以专利形式申请相关权益,国家广电总局则大力推动“媒介资产管理”和“数字版权保护”等行动。国内也出现了多家专营节目模式版权代理的公司,如世熙传媒、创意亚洲、IPCN等。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各电视台对引进国外电视节目模式的版权也愈发正式规范,促进了国内原创节目的开发。

3 对引进国外电视节目模式的反思

引进节目模式为我们带来的推动作用不容置疑,但并不是所有国外电视节目模式引进后都能左右逢源,随之的弊端也不容小觑,值得冷静思考。

3.1 模仿成风,节目同质化严重

电视台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降低原创节目播出的风险,存在着盲目跟风制作热播类节目,如2010年的婚恋类,2012年歌唱类,到2014年亲子类节目即是。2010年《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爱情来敲门》《爱情连连看》《百里挑一》等8档相亲类节目相继出现在各大卫视荧幕上。2012年,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获高收视、好口碑后,引发了各卫视歌唱类节目的火爆复苏。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大获成功后,浙江卫视立马呼应播出了《爸爸回来了》。这种效仿之风下衍生的类型节目千篇一律,不仅让受众审美疲劳,也极大浪费了电视频道资源,抑制了节目的创新开发,导致节目质量下降,节目生命周期缩短,完全不利于节目品牌的形成和其获得长远利益。

3.2 规避风险、依赖严重、抑制创新

引进的国外电视节目模式都是经过市场检验的,是具有全球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热播节目。引进方可以使用国外节目的品牌来为自己寻找更多的广告商和赞助商、有的国外电视节目模式与广告商或赞助商捆绑,随着节目模式引进而来的还有捆绑的广告商或赞助商,直接降低了引进方的节目营销成本。为了规避风险、降低成本,越来越多电视台以引进节目模式来提高竞争力,从而盲目跟风,不考虑是否符合本身节目平台、受众收视习惯。这种大规模的跟风引进节目模式抑制了电视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一个节目的原创是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而且原创节目还面临着是否被观众所接受的不确定性,由于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广告商和赞助商也是很难去赞助一个没有被检验的新节目。在一线卫视继续引进节目模式作为发展之路的时候,三线卫视也开始奋力直追,从今年大量引进节目模式来看,电视台对国外节目模式严重依赖。

4 国内电视节目模式发展的对策

针对我国现在的节目模式引进的现状,应该对症下药,在电视节目同质化、对国外电视节目模式的严重依赖的情况下,应尝试以下的思路加大国内电视节目的创新力度。

4.1 建立激励机制、扶持节目研发

节目同质化严重、对国外模式的严重依赖,最根本原因就是国内电视台不敢放手创新,不敢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去研发一个具有多种不确定因素的新节目。而引进节目是最为省时省力的方法。从长远来看,这只会使中国电视的发展陷入困境,而创新才是出路。建立节目研发的保障机构,建立激励机制,扶持节目研发是突破困境的有效之策。政府应在宏观上制定一些相关政策,鼓励电视人积极创新、研发具有中国特色的个性化节目。投入研发基金,确保合理的权益分配,激励电视人大力培养创新人才,敢于创新。提供良好的节目市场环境,降低研发风险和成本,提高研发效率。实行奖励机制,调动电视人的创新积极性,推动电视节目模式的研发。

4.2 节目内容上追求文化内涵

缺少文化内涵的节目是不长远的,电视节目文化内涵是指增加中华文化元素的表达和运用,既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中汲取创新创优素材和灵感,又提升节目的文化品格和精神内涵,如贵州卫视民族音乐节目《让世界听见》、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等没有过分迎合市场,设置繁琐的节目内容,也没有过分追求豪华的明星阵容,而是立足于发掘民族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引发了电视文化节目热,不仅宣扬了民族文化,也开创了节目创新的历史纪元。因此,在节目内容上提升思想内容、注意价值导向、提高审美品位,自主创新,以丰富多样、健康向上的电视节目寓教于乐,才能更好地满足受众多样化的收视需求。

5 结语

中国电视业起步相对较晚,引进国外电视节目模式是中国电视发展历程中的必经学习过程。通过购买国外电视节目模式版权及版权方、制作团队的合作,为国内电视节目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先进的制作理念和发展契机,启迪了国内电视人的创新思维。然而,必要的引进、学习是必经之路,但积累经验、提高制作水平、增强创新实力到输出,才是国内电视人的发展要务。通过制播分离的市场机制,重视原创版权的开发,不盲目跟风,理性引进,方可在系列政策支撑下实现中国电视节目的跨越式发展。

摘要:在当前文化交融的宏观形势下,国内掀起了引进国外电视节目模式的热潮。客观来讲,国外电视节目模式的引进,创新了中国电视节目的制作及形式,助推了中国电视业的发展。但从深层次而言,国外电视节目模式的引进值得引起广大电视工作者的深思,其所产生的国内节目同质化及依赖性,均为我国电视节目模式的未来发展带来启示。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立激励机制、扶持节目研发、节目内容追求文化内涵等建议,以期实现国内电视节目发展的有效创新。

关键词:国外节目模式,节目同质化,节目原创研发

参考文献

引进综艺节目 篇7

中国电视在经历了克隆、照搬之后,逐渐走向了模式引进。2010年开始,从央视到省级卫视,逐渐意识到版权保护的重要性,都开始了购买国外电视节目模式版权的新战略。2013年底,国家广电总局颁布“限模令”,要求卫视每年播出的新引进境外版权模式节目不得超过一个,因此,2014年,部分节目的版权合作形式并非简单引进独立制作,而是基于海外已成型的节目模式,与海外联合研发或联合制作。这种与模式方更深层的行业互动和协同研发的合作模式,对于国内电视台来说,既可以规避政策风险,也可以提升节目制作能力。相较于之前的购买制作宝典,这种面对面合作的模式使得国内团队能快速、有效地边学习边做节目,包括拍摄技能、操作手法、工作流程等。这种联合开发的模式也带来了庞大的制作团队。

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由浙江卫视和韩版《Running man》制作团队SBS联合制作。这支“双人制”混编团队总人数超150人,其中中国团队是浙江卫视几大节目团队的混编,韩国团队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包括总导演、总编剧、王牌VJ等各个工种共50人。在前期策划阶段,中韩双方各自提出创意、充分讨论,形成方案后,由韩方主导执行,中方设两位副总导演协助韩国总导演,每个核心岗位都有中方人员跟随。这样操作4期后,节目交由中方独立制作。截至2014年12月1日,已播出的8期节目平均收视率为2.15%,其中两期高达2.54%(CSM50城市),稳居同时段第一。

东方卫视《两天一夜》(第二季)节目配置中韩合作制作团队近200人,包括《舌尖上的中国》等中国最顶尖拍摄团队,多达20多个机位在地面和空中进行360度全景拍摄。深圳卫视《极速前进》由中美团队联合制作。湖北卫视《如果爱》携手韩国CJE&M集团,邀请到了韩国、台湾顶级摄像团队,大热韩剧《继承者》、《来自星星的你》的专属造型团队。节目主题曲也是大手笔邀请了《来自星星的你》的主题曲创作者进行全新创作。

二、落地思路:创新思维下的本土化策略

引进国外成功的电视节目模式并非万能,本土化改造才是最终能否成功的关键。文化背景的差异是国内电视工作者在对国外引进的电视节目样式进行本土化改造时加以注意的问题。节目的本土化应以本国观众的视角为出发点,根据他们的情感需求与审美倾向对节目进行灵活调整。

(一)放大明星效应

2014年火爆荧屏的引进节目多为明星真人秀,因此明星是节目吸睛的重要元素。首先,明星有形象基础和大众基础,明星效应强大,节目推广相对容易;其次,明星可挖掘的东西多,观众希望看到明星在生活中的真实状态及情感流露甚至出丑。

在2014年引进节目本土化的过程中,不少卫视节目的明星角色设置与原版如出一辙。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韩国不少综艺节目选用的都是二三线明星,知名度不高,而在中国,选用的一线明星居多。如《星星的密室》全明星阵容是节目号召力的源泉,关主多为影帝、影后级的人物,明星选手多为影视综艺新生代或当红明星。

也有卫视直接以明星代替素人。如原版《极速前进》都是素人,求生欲是他们参加这个节目的唯一追求,因此节奏很快,注重激烈的竞速对抗。深圳卫视《极速前进》节目嘉宾则以明星代替素人,这在各国版本中还是头一回。16位明星组成8组各有特色的“敢·爱”搭档,为观众带来新鲜感,增加了节目的可看性,又深刻挖掘艺人的真实性格。明星的选择兼顾形象、人气及相互关系,如陈小春与郑伊健的古惑仔兄弟搭档、应采儿与刘芸的闺蜜搭档、张铁林与月亮的父女搭档、李小鹏与李安琪的夫妻搭档等。观众看到的是走下“神坛”的明星争分夺秒,艰难完成任务。

当然,明星得选对人。首先,明星的选择要与节目风格匹配;其次,吸引观众的,是那些从未在电视中展现生活真我的明星或星娃。“秀”的成分过多或者没有特点的明星注定会被观众抛弃。

(二)加大游戏比重

因为不同国家观众的收视习惯各异,不少原版节目和国内普遍快节奏的节目相比,稍显平缓拖沓。因此,在本土化过程中,通过设置更多游戏环节和简练的剪辑,是提升整体节奏的一个有效手段。游戏任务的互动性、可看性与趣味性能够直接刺激参与者真实行为的产生,决定了真人秀中“人”的参与行为与“秀”的精彩程度。

韩版《爸爸去哪儿》秉承了韩剧的基本特色,多是用舒缓的镜头跟随孩子们的脚步,以缓慢推进的节奏,展现父子(女)相处的日常状态。而中国版《爸爸去哪儿》设计了大量生活体验任务,快节奏剪辑。在《爸爸去哪儿Ⅱ》中,节目组减少和弱化了做饭等环节,增加了更多的比赛,更突出五队父子(女)的竞争关系,让节目的进展变得更为紧凑,以营造节目的冲突感。英国原版节目《巅峰拍档》是一档专业的试车节目,以测试汽车为主,三位主持人成为节目灵魂的基础。而中国版《巅峰拍档》明确节目板块,挑战、完成任务的比重占节目的三分之二,如安排两位主持人开车去不同城市体验,带有野外真人秀的特色。首期节目田亮和任贤齐分别驾驶不同汽车踏上了古丝绸之路,他们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完成节目组布置的任务。

中国文化讲究和谐,比较重视合作和团队精神,因此在游戏的选择方面,剔除了欧美节目中过于火爆刺激、激烈残酷的游戏,而是采用有娱乐性的游戏带动节目气氛。如中国版《极速前进》降低了原版体力诉求太重的一些游戏的比重,选择国人能接受、相对有趣的游戏。而《星星的密室》在模仿日本模式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益智游戏。

(三)增强情感共鸣

总体而言,英国的电视节目平淡且冷静,这跟欧陆的艺术氛围有关。美国电视节目快速而刺激,有时甚至比较夸张。中国传统的伦理规范是以“情”为核心。因此,国外模式的本土化改造总体上比原版情感元素更充足且曲折,更偏重故事性。观众会看到泪水,感受冲突,收获感动,节目的情感点和观众的情感点汇在一起,形成情感共鸣。真实经历和真实情感的传递符合中国人的情感交流模式。因此,情感元素在节目中的合理利用可以在影响观众的同时成就节目,使其成为有温度的好节目。

情感元素几乎被运用在每档引进节目中。《中国好声音》和原版相比,在节目中特别增设了播放选手故事的环节,满足观众探寻选手背后故事和经历的需求。江苏卫视《最强大脑》每期对选手的情感故事进行了充分挖掘,抓取主要人物编织重要情节,在恰当的时间利用自然的细节把观众带入情绪,让选手的整体形象更加丰满。每期节目都有煽情点,较好地渲染了节目气氛。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Ⅱ》中,人物之间关系,尤其是孩子们之间关系的变化是节目的重要线索,整个节目渗透着父亲对孩子浓浓的亲情和教育。

但是情感元素的使用有一定的度,应适可而止,不能重复上演催泪情节,不能无限积累悲情。虚假信息如“身份造假”等无中生有的欺骗行为、滥用煽情等手法都会伤害受众感情。《中国好声音》后来过分打苦情牌,引来多方质疑。

(四)打造视效“奇观”

中国电视人动辄上亿的“大片化”投资和制作打造视效大片,而国外,尤其是韩国原版节目多是小成本制作。内容为王,形式竞争也颇为关键。视觉冲击力作为节目重要的观赏元素,华丽的舞美、炫目的光效、丰富的视频素材,都是电视综艺节目竞争的主要手段。因此,舞美场景、灯光效果的设计和应用成为节目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舞美灯光等元素在演播厅节目中颇受重视。如央视《中国正在听》由于政策等原因,与原版表现相差甚远,但是舞美堪称一大亮点。很多外国人员亲力亲为参与节目的舞美搭建和筹备,力图打造一个极致观感的“智能舞美系统”。舞美请来获过格莱美大奖、有着多次大型颁奖礼灯光经验的国际著名灯光师Nick Whitehouse和艾美奖获得者Joshua Hutchings等国际团队负责打造,节目灯光设备数量是原版以色列设备数量的两到三倍,“命运巨墙”随时传送的各种信息效果宛如iPhone6的智能荧屏体验。江苏卫视《最强大脑》启用高规格舞美和道具,舞台声光电的效果颇为用心,大量高品质道具也很抢眼,节目中出现的大量道具是目前为止江苏卫视最高规格的,道具成本占节目制作成本的1/3,是花费最多的部分。节目中的大场面,如同时出现的100个肌肉男,视觉冲击力可想而知。

户外真人秀节目则对外景拍摄画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外景地的选择上,《爸爸去哪儿》韩国版的拍摄地点比较局限,基本围绕离首尔1—3小时车程的小山村进行,而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更加注重地域的独特性,去东北、云南,甚至新西兰拍摄。整个节目拍摄过程中共有40多个机位,还有航拍,近1000个小时的素材才能剪出一集节目。东方卫视《巅峰拍档》第一季的超级测试环节由两台EPIC摄影机承担所有车外镜头的拍摄,超高分辨率确保了画面的精细和震撼的观感。摄制组使用了2台BMPCC摄影机,十余台GoPro摄影机,8轴航拍飞行器、Russian Arm、重轨等设备,多角度呈现车辆的动态性能,力图呈现大片效果。

三、发展思路:原创引领下一个电视潮流

经历了模仿、抄袭、引进的阶段后,中国电视人开始探索新的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引进海外电视节目模式并进行本土化改造是我国电视业学习先进节目生产方式、创新节目形态的一种过渡性选择,是原创的必经阶段。只有经历这一阶段,建立了科学规范的生产机制,才能为原创提供滋长的土壤。从中国电视发展的长远来看,引进只是权宜之计,提高原创能力才是根本,才是中国电视的未来。在制播分离机制下,电视人的创造性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出来。不过,电视节目的原创并不是盲目创新、一味推翻所有、不讲传承,而是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之上。

2014年也出现了基于国外模式但将其延伸放大的一些新节目,如湖南卫视《一年级》、江西卫视《带着父母去旅行》。这些节目虽然不是收视市场的主流,但这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失败再到成功的过程。如果哪一天这些原创成为现象级节目,那么,原创就会成为下一个潮流。

摘要:2014年国内各电视台新引进的节目多达30档。在节目大量引进的背后,有着国内电视人从单纯引进到联合开发制作的引进思路的转变,也有着对引进节目进行本土化改造的策略。本文选取了一些在2014年电视荧屏上成功的节目案例,探索引进节目的本土化创新。

引进综艺节目 篇8

关键词:综艺节目,真人秀,版权

“真人秀”三个字可单独拆分为“真”“人”“秀”三个独立的字去诠释这类型的综艺娱乐类节目。“真”即可理解为真实, 是一种状态的解构;“人”是载体, 但是在不同文化背景, 不同区域对人字载体的选择亦不相同, 在欧美国家参与真人秀节目的是素人, 普通人;而在东亚文化中的人以明星为主;“秀”是一种表现形式, 是综艺节目的属性特征;“秀”是为符合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对这类型节目的诉求。

真人秀是当下最受欢迎的综艺类娱乐节目, 极大地满足观众娱乐放松的需求。真人秀在中国主要是版权的引进, 进入到中国有了本土化的融合, 欧美版权和韩国版权是当下中国电视的主要来源, 但在两者中, 电视台及观众更偏向喜好于韩国的版权。两者的区别首先在于欧美的“真人秀”更偏向于“真人”, 即为素人的设计, 秀的部分较为弱化, 环节设计目的性强。而韩国版权的综艺节目则更偏重于“秀”, 节目目的性不够强, 表演成分较重。其次, 作为东亚文化共同体, 有着类似的文化背景, 人文特征是中国选择韩国版权的主要原因。再次, 欧美的电视节目更为偏重模式, 韩国的电视节目更为偏重体验, 情感的交流与认同, 价值观的引导, 正能量与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涵是特征。欧美却与之相反, 欧美真人秀设计更为现实, 赤裸的社会, 露骨的人际关系, 尔虞我诈的人性阴暗面, 在不和谐、不安定的社会中如何生存是电视要告诉观众的。最后, 结果与过程的偏重点不同也是两者的差异, 欧美更偏重于结果, 高额的奖金, 欲望的刺激, 诱惑力在真人秀节目的开篇就会提及, 因为是素人参与, 所以观众的代入感极强, 素人的每个行为动作都感觉与自己息息相关。而韩国的真人秀节目, 过程大于结果, 过程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可变性很强, 对嘉宾的表演综艺感要求高。

当下是中国真人秀节目的高风险时代, 是最好也是最坏的时代, 因为不用在乎原创力的创作, 版权成为了资本市场的新宠, 电视台追求高收视率来赢得更多的广告赞助费用, 企业通过高关注度来赢得市场快速认可, 而赚取快钱成为资本玩家的新追求。电视台本身也在制播分离的境况下, 摇身一变成了播出平台, 专业的制作团队或者中外合作团队确实也为高质量的节目有了基本的保障。电视台, 制作方和资本方三方合作, 版权快餐式的电视综艺真人秀节目就霸占了80%的荧幕, 基本扼杀了原创力节目的生存空间。

当今的中国综艺真人秀节目, 拼的也不再是内容为王, 而是版权类节目中的明星效应, 节目能邀请到什么样的明星, 带来什么样的表演, 有多少热点可以炒作, 就能带来多大的关注, 节目内容设计就只能成为功利战场的牺牲品。获利的不再是节目本身, 而是资本的市场。我们不得不思考当版权引进下明星效应消费完了后, 中国真人秀节还剩下什么?路在何方?在版权引进的时代, 我们看到了国外综艺节目的优势, 制作技术优良, 舞台效果的精美, 大片式的视觉追求使我们看到了差距, 规范化的教程一尺厚的教科书告诉了我们该怎么取景, 台词该怎么设计, 舞美灯光的使用标准。在引进学习的过程中, 不能放弃对节目本身的思考。如果引导不准确, 资本将会对综艺类电视节目市场造成毁灭性打击。好高骛远, 不切实际地追逐资本, 放弃原创力的创作, 中国真人秀类电视节目终将失去生命力。在面对当下版权引进的冲击, 中国真人秀节目原创作过程应具备以下几个思考。

1挖掘受众需求

电视出现在百姓生活中的首要目的是满足受众放松的需求, 真人秀节目是综艺类节目的一种类型, 更需注意设计过程不应过于严肃或以说教性质传播节目内容。主题设定, 环节设计, 嘉宾的表演都应注意以“真”“娱乐”为主, “真”为最原始的情感传递, “娱乐”是受众收视需求, 是节目与受众产生关联的最佳方式。

2制作品质保证

版权引进是中国真人秀节目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 这个是阶段提升了中国真人秀节目的整体制作水平, 大片式的拍摄, 精美的舞台设计, 动人的故事设定等让观众已经习惯用电影的审美标准来看待当今的中国真人秀节目。未来中国原创真人秀节目的高品质制作将是最基本的要素, 也为从业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3媒介融合, 创新互动

引进综艺节目 篇9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本土化;改进

中国版《爸爸去哪儿》在节目内容上,节目嘉宾的选择上以及节目经典环节的设置上都保留了原版节目中的优秀部分,在节目具体制作手法上根据中国具体国情以及中国受众观看影视作品的习惯和喜好做出了本土化的调整。塑造了更为立体的人物形象以及更为丰富的人物关系。并且寓教于乐,将节目内容升华,提升节目深度,明确节目教育意义。在剪辑节奏以及制作和播出方式上也都做出了本土化的具体调整,融入中国特色的风土人情。

一、节目内容上的本土化改进和拓展

(一)寓教于乐

韩国原版节目更加注重节目的观赏性以及娱乐性。为符合中国的国情以及观众的喜好,中国版的《爸爸去哪儿》做出节目内容上的本土化拓展,将重心放在“寓教于乐”四个字上,节目通过对爸爸们的内心采访,或通过孩子们自己的提问反思,以及编者旁白等多种方式,将节目的教育意义和深刻内涵准确深入地传达给观众,祈望受众在愉快地观看节目的同时,也能够多多接受节目的正面教育,理解节目的人文关怀。

(二)共同成长

韩国版《爸爸!我们去哪儿?》更多地是强调爸爸和孩子在共同的旅程中拉近关系,不再有遮她,不再有距离,不再有惧怕。中国版《爸爸去哪儿》则把重点放在强调父子的共同成长上,小朋友在节目进行的过程中一直在成长,一直在自我反思,从不适应到适应,从哭闹不停到积极参与节目,看到几个不到十岁的小朋友适应力如此之强,也让观众不由地感叹。中国版的节目更多地加入了教育和启示意义。所以在表达孩子的成长以及大人的改变上着重施墨,在不失娱乐性的同时更为节目增加了深度。

二、人物上的改进和拓展

(一)参演人员的本土化选择

中国版《爸爸去哪儿》在选择嘉宾上面既保留了与韩国原版节目相似的嘉宾构成特点,又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电视环境要求和中国观众的喜好,塑造了节目中诸多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版的《爸爸去哪儿》和韩国原版的《爸爸!我们去哪儿?》有着很多的微妙的相同点和巧妙的不同点。首先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版的《爸爸去哪儿》中增加了一名主持人李锐,这是节目的拓展和创新之处。在孩子的选择上,节目组也很用心,韩国原版的《爸爸!我们去哪儿?》节目中孩子的平均年龄是7岁,而中国版的《爸爸去哪儿》中孩子的平均年龄则是5.2岁年龄更小的孩子,制造出更多不可控制的状况,暴露出更多爸爸的窘态,更多的不可预见性和孩子不受控性,为节目制造出了更多的笑点和笑料。

(二)极具趣味的人物角色设置

韓国原版节目《爸爸!我们去哪儿?》中对于孩子角色的塑造非常成功,其中爱吃的尹厚的形象以及爱读书的成俊的形象极受观众喜爱。中国版的节目在塑造人物特点这一项拓展上做得淋滴尽致,节目把塑造人物形象这一方面做了更近一步的发展,除了每一个孩子的特色甚至包括每一个爸爸的特色都刻画了出来,展现了嘉宾不同的性格,包括“捧场王”张悦轩,“吐槽王”郭子睿,“小公主”王诗龄,“风一样的女汉子”田雨橙,“黑米哥哥”KIMI。

三、制播方式上的改进和拓展

(一)剪辑节奏本土化

韩国版的《爸爸!我们去哪儿?》基本行程是两天一夜,每周日的傍晚在韩国MBC电视台进行播放。中国版的《爸爸去哪儿》拍摄时长则增加到三天两夜,同样也是通过剪辑播出两周,每周五的晚间播放,拍摄时间更长,播放时间则不变。《爸爸去哪儿》在剪辑节奏上会更快,笑点更多以适应年轻人的口味,晚间播出的中国版《爸爸去哪儿》的受众相比下午播出的韩国版《爸爸!我们去哪儿?》的受众则要更年轻化。

(二)拓展镜头语言

中国版《爸爸去哪儿》中有关于节目中的转场镜头的使用较韩国原版节目的转场镜头丰富,除了保留韩国原版节目中在处理镜头间关系时经常会使用的技巧,还将各种转场镜头的技巧运用其中,用更长的拍摄时长剪辑出更多的节目笑点和更加明朗,利落的段落,所以为了打造节目的快节奏、多笑点,中国版《爸爸去哪儿》相比较韩国原版节目将长镜头大幅度地减少,尽量多地使用剪辑技巧使得节目更加丰富和适合中国观众兴趣喜好,这也是中国版《爸爸去哪儿》在本土化上的一大举措。

(三)善用纪录片制作方式

中国版《爸爸去哪儿》中比较韩国原版节目,则较多使用了纪录片中一些常见手法,韩国原版节目通常只在节目的开始使用一点场景介绍和旁白解说。如果说这是纪录片中的画面加解说式的话,那么在韩国原版节目中便没有再使用其他纪录片的拍摄技巧,而中国版《爸爸去哪儿》则在节目中较多地应用了制作纪录片的一些常见手法,比如说有访谈加解说式以及其他更多的纪录片常用的拍摄手法。

四、展现中国特色的南北方文化差异

相比韩国版《爸爸!我们去哪儿?》,中国版的《爸爸去哪儿》因地制宜,在地大物博的中国土地上,对于每次旅行的目的地,选择性就更加宽广,在韩国版的节目中,江原道的品杰里村就去了两次,中国版的节目从北方的北京农村到南方的美丽水乡,将中国各地农村的美丽特色都带给了观众,美丽的画面,自然的风景,安逸的农村,中国版的《爸爸去哪儿》将祖国的乡村文化展现给观众,也进行了一次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风俗的普及。

五、结语

《爸爸去哪儿》根据中国观众喜好对节目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和拓展,保留了节目中很多经典环节以及众多获得成功的关键要素,并且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为更好地迎合中国观众口味进行拓展和创新性改造,让观众感受到了不一样的观影体验,也为以后中国电视节目的发展方向和改进方面起到了启示的作用,在引进众多优秀原版节目的同时激励中国电视圈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梁玲.《爸爸去哪儿》走红引发热议做优秀爸爸没那么简单[J].科学新生活,2013(39)

[2]李翔.《爸爸去哪儿》的体验式创意与价值[J].传媒观察,2014(01)

[3]梁湘梓.亲子类节目如何在借鉴中发展——基于《爸爸去哪儿》的叙事分析[J].视听,2013(12)

[4]宋任智.从《爸爸去哪儿》看电视节目本土化[J].新闻世界,2014(02)

引进综艺节目 篇10

(一) 本土化改造不足。在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改造中, 主要包括了本土化吸收和本土化加工等方面。照搬和借鉴国外的节目模式, 对于节目的播出和制作并不会产生过多的影响。但是如果节目缺乏本土化特色, 单纯地克隆和复制节目模式, 就会造成重复性、低水平的消费。在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引进中, 需要经过本土化的改造, 才能够更加符合本国观众的品味。但是我国大多数电视真人秀节目本土化改造不足, 因而难以有效地吸引观众。

(二) 同质化节目过多。目前, 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引进中的一大问题就是同质化节目过多, 一旦某个真人秀节目取得成功, 其它电视台就会争相模仿, 使得节目的创新性严重不足, 观众也很容易形成审美疲劳[1]。例如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与湖南卫视的《中国最强音》、浙江卫视的《爸爸回来了》与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等节目, 无论在节目形式、节目规则、邀请嘉宾等方面, 都非常的相似, 因而对于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整体发展十分不利。

(三) 阻碍本土节目发展。在我国电视节目的发展当中, 对我国优质的真人秀节目进行引进, 往往能够获得更为良好的收视率和广告收入, 因而很多电视台更加愿意采取这种方式。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 对本土原创的电视节目品牌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 各大电视台的本土原创化节目更是所剩无几。由于对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引进, 使得整个电视行业缺乏自主研发和创新的动力, 不利于电视业的长远发展。

二、电视真人秀节目引进的对策

(一) 节目制作精品化。对于任何电视节目来说, 创新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当前大量的同质化真人秀节目当中, 良好的创新能够使节目取得较大的成功, 从而在众多节目当中脱颖而出。例如《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我是歌手》等节目之所以能够取得较为良好的收视率,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其在同类节目当中占得了先机, 在引进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 实现了节目制作的精品化。

(二) 节目发展本土化。对于不同的文化来说, 也能够体现出不同的价值理念, 在西方文化中对于个人利益、个人目标、个人潜力等十分重视, 而我国文化对于群体利益、群体目标、群体关系等更为注重[2]。例如, 中央三套播出的《开门大吉》, 就是对一个爱尔兰的欧洲电视创意引进之后进行的本土化改造, 将家庭梦想、中国情感等元素融入节目中, 因而在实际播出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三) 搭建原创节目平台。目前, 我国能够取得较为良好播出效果的电视节目少之又少, 尤其是在大量引进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冲击下, 其劣势更为明显。对此, 广电总局应当加大力度对原创节目加以支持, 从而给原创节目更为良好的发展和进步空间。例如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等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起到了十分良好的传承和发扬作用。

(四) 创新管理评估机制。在当前的电视业发展中, 大量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引进, 造成了严重的同质化、无序竞争等不良问题, 对此, 政府部门应当充分发挥出有效的调控作用, 对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引进数量加以限制, 避免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泛滥[3]。此外, 对于节目评估机制也要进行创新, 从意识形态、技术、市场等多个方面对节目的引进标准加以规范, 确保能够引进高质量的电视真人秀节目。

三、结论

在当前的社会当中, 电视真人秀节目是一种十分受欢迎的电视节目类型, 而我国当前绝大多数的电视真人秀节目都是由国外引进的。这种方式本无可厚非, 但是在引进过程中却存在着很多严重的问题, 对于我国电视业的发展十分不利。对此, 应当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 从而确保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引进质量。

参考文献

[1]沈亚萍.从媒介社会学角度浅析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社会价值——以《爸爸去哪儿》为例[J].大众文艺, 2014, (02) :195-196.

[2]余瑾毅, 吴龙胜.浅析我国电视节目模式引进现状——以2013年歌唱类真人秀节目为例[J].传播与版权, 2013, (06) :75-76.

【引进综艺节目】推荐阅读:

三引进07-21

引进工作10-15

招聘引进10-17

引进图书10-19

引进推广05-10

引进种羊05-15

引进筛选05-30

引进来06-04

引进06-26

引进实验07-06

上一篇:小学习作训练方法研究下一篇:授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