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的兴趣教学

2024-07-06

语文课的兴趣教学(通用11篇)

语文课的兴趣教学 篇1

语文兴趣教学的方法

大家知道,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那么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呢?笔者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初中语文趣味教学十法,求教于大家。

1.导语引趣法

好的导语像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驰神往;像巨大磁石使学生倍受吸引;像投石激浪让学生启开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花。因此,教者要重视导语的设计。如教学《狼》时,设计如下导语:“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狼和小羊》一文,结果是狼吃掉了羊;假设把羊换成了人,结果会怎样呢?”这样导入课文前后知识加强了联系,为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做了铺垫。

2.故事引趣法

初中生喜欢听故事。讲课时,切合课文内容适时地给学生介绍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从而引发学生兴趣。例如讲诸葛亮《出师表》,可顺便讲讲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背景。《木兰诗》、《扁鹊见蔡桓公》、《愚公移山》等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都可以用此法。当然,与课文有联系的故事很多,讲的时候应该有所选择,做到适量为宜。

语文课的兴趣教学 篇2

兴趣是起点,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调动更要注意深层次的挖掘,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让学生体味情趣、谐趣、理趣、志趣的高品位趣味。

一、情趣

源乎人的情感领域又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的高尚志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叩开学生的心灵门扉,激发起的兴趣将是持久的、强烈的。从内容上来看,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篇目蕴涵着童稚之情,如《社戏》;师生之情,如《我的老师》;人伦之情,如《背影》;奉献之情,如《荔枝蜜》,等等。可以说,一部语文课本,就是一个广袤的人类爱自然、爱他人、爱生活、爱生命的感情之林,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漫步其间,以心换心,以情激情,使其受到震撼与感染,学生将会领略到人类情感世界的旖旎风光。

1. 奇情。

《我的老师》记叙了童年时代的“我”受到老师的呵护,最后写“梦中寻师”的事,凸显了师爱生、生爱师的眷眷深情。课堂教学中,我们抓住这一奇异之初,引导学生思考比况: (1) 你有过这种奇情经历吗? (2) 这种思念之情通常会出现在什么人之间? (3) 课文中的“我”为什么会如此? (4) 这样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因为新异,学生讨论也异常热烈。那么,它的效果就不仅仅是课堂短暂的兴趣,还将产生久远的影响。

2. 激情。

《一面》里有这样一段文字:“正是他!站在前行列最前面的我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课文中有这样的学习要求:同志、朋友、父亲、战士,你能区分各自的含义吗?我们深知,这段文字是作者当时幸遇鲁迅先生一面的激动心情的自然表露,言为心声,感情的闸门打开后,情感的潮水奔涌而出,势不可当,对这一无比崇敬的激情,结合学习要求,我引导学生从内容和方法上展开学习: (1) 名称的含义和蕴涵的感情程度; (2) 追踪作者感情历程; (3) 反复朗读加以体会。世上竟有这样的人?同时有多种崇高的身份。学生在这一激情的激荡之下,很快进入角色,和作者同紧张、激动、惊喜。

二、谐趣

源于生活,成于笔端,体现人类智慧的轻松诙谐的趣味。如《狼》、《宋定伯捉鬼》、《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等课文,学习这些文章,充分利用这些故事的情节和语言因素,可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较为轻松的学习气氛。

三、理趣

可分为文理之趣、事理之趣、哲理之趣。这种趣味应蕴藉在诸理之中,不像情趣、谐趣那样显现;但一经点拨,学生认同,便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由认同到赞赏。

1. 文理之趣。

这是通过对文章结构形式和内在联系的剖析,认识其巧妙之处。比如《有的人》,我为指导学生学与记,通过板书纵横展开,纵向体现课文结构,横向揭示课文内在联系,先用几个关键的字词,一首诗就浓缩在眼前,了然于心中。学生最终通过板书理解了诗的“分承照应”的特点,很自然地赞叹其结构的高超。文章的结构有开有合,或纵或横,并列分承,文章的思路有逐渐收缩也有递进放大,有辐散,有因果,有求同,有求异。通过文脉的揭示,结构的剖析,使学生领略尺幅之中千言之内的山水丘壑,这确是一种有趣的境界。

2. 事理之趣。

这是通过对课文所叙所议的事进行分析理解,体会其事其理。如《上枢密韩太尉书》,学习时我让学生讨论:苏辙到底为什么要急于求见韩太尉?为什么文章的开头从论“文气”入手?

3. 哲理之趣。

培根说:“哲理使人思想深刻。”同样,深刻的哲理有能启迪人的思维、激发人的灵感、调动人的情绪。如学习《马说》等时,我就引导学生体会其哲理,用哲学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志趣

结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业之志和事业之志,使之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产生学习的内心力、内趋力,产生学习的崇高感、责任感。

1. 学业之志。

在学习《死海不死》时,我让学生辩论:死海最终会不会死?根据教材的内容,辩论的结果肯定会“死”。然而,正在学生认为胜负已定之际,我语出惊人:“不会死!”同时提供了《妙趣横生的地学之谜》中有关的资料: (1) 死海与红海海底大断裂相连,水源不会枯竭。 (2) 死海中正繁育一种红色的小生命———盐菌,现在已不死。如此石破惊天,言之凿凿,引起学生的好奇、猜疑,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真是无边无际的,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我们去探索开发。

2. 事业之志。

在学习《统筹方法》一文时,与学生讨论:课后有一则《田忌赛马》的故事,可否放在文章前作开头?有人说行,有人说不行,最后在比较优劣得失的基础上得出弊大于利。接着我们向学生推荐一则资料:美国有个教伯纳姆的人,在现代管理制度———泰罗制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三问”:一个新方案、新设计、新规划、新方法、新科技, (1) 可不可以取消? (2) 可不可以合并? (3) 可不可以用更简便的方法替代?这三问,不仅对美国的科技革命,而且对美国人思维方式的革命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时鼓励学生,告诉他们将来是要走上社会的,成功事业在明天,成功的起点在今天。

小学语文兴趣教学的策略 篇3

关键词:兴趣教学;语文教学;善于学习;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93-01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因此在小学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重视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小学生由于心智发育程度较低,资料分析能力也比较差,因此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还是要以兴趣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质。对于目前的小学教育,小学生需要老师不断的营造一个好的教学环境,当今的小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自尊。那么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就不能太传统。在教学中就应该随时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达到学生乐学的目的。“兴趣教学”是充分调动师生两方面积极性,使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气氛中,全体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兴趣教学”的实质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双边作用”,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兴趣教学”的特征:在教育的培养目标问题上,强调愉快发展,在发展中求愉快,在愉快中求发展。愉快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有助于学生发展;在受教育者发展的内外因问题上,强调在需要层次上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在处理教育中知、情、意关系问题上,强调以愉快为核心的各种积极情感与认知的互促,达到知、情、意并茂。这三个有机方面,前者是兴趣教学的目标之一;中者是兴趣教学操作上的支撑点;后者则是兴趣教学中贯彻始终的一条主线。实施兴趣教学的重点在课堂教学,而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师生双方各自对教学活动的情感、态度、师生双方的人际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教学的方法。也就是说,教师的“善教”与学生的“乐学”是体现和实现“兴趣教学”的关键。

一、教师的“善教”是激发学生兴趣并乐学的前提,“善教”应该在善于学习、善钻教材、善研教法上下功夫

1、善于学习

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态度和教学方法。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认真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紧跟教育形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学生观;认真贯彻国家教育的有关文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教学观。只有教师的教育思想端正,观念不断更新,学生才可以享受“兴趣教学”;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博学多思,求实创新。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那么教师也应该全面发展,由专业型向复合型过渡;那么教师也应该有创新意识,教学有新意;思想要超前,方法要创新;我们要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那么教师就应该具备新的计算机知识和新的操作应用技能。

2、善钻教材

善钻教材是指教师掌握了钻研教材的规律,将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力求做到师生的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统一,知识与能力统一,认识的构建与情感教学的统一。要做到这些就要找准学习目标进行导向,找到可供创设的情景进行整体感知。透析课文内容结构,上下文关系,将课文分层,从而引导学生分层操练。进行精讲点拔,整体巩固,质疑解难,反馈调控;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和教育,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会学”并形成一定的科学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

3、善研教法

善研教法是为了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我们要力求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那么教师既要研究学生又要研究自己。研究学生是从认识规律去达到教师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意志、情感的目的;研究自己是为了发现自己的优势,从而在教学中扬长补短,在钻研教材,吸取别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带有个人特色的、创新的教学方法。“兴趣教学”有各种的教学方法。我认为“游戏教学法”在小学教育中是最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最富于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之一,他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行之有效。其次,还有“表演教学法”等等。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善教”的结果。学生的学习之乐,是“兴趣教学”课堂追求的乐学效果

其实,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不需要用过多的文字叙述,在课堂上,从学生的反应,课堂的气氛就足以体现。我任教一年级语文,在一年级的教学上我采用的是“游戏教学法”。如:我在教学“g、k、h”时。在教具制作上,准备了小鸭子、小蝌蚪的卡片。在做游戏时,能让每个同学都得到一张卡片作为奖励。这样做的目的是尽量让学生都能在学习上提起兴趣。当然,并不是每位学生都能达到教师的要求,教师就应该因人而异,找出每位学生的优点给予表扬,而不是根据他当前的表现进行批评;我们学校门前有条小河,在教学“h”时就带领学生到河边去感受。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本堂课的知识。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而对于高年级学生,他们年龄又较低年级学生大一些,他们应该懂得刻苦学习,因而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上,“兴趣教学”的味道就淡了一些。那么,是不是提倡“刻苦精神”就不用进行“兴趣教学”了呢?不是的,其实,“兴趣教学”与“刻苦学习”是相一致的。它是行为态度的反映。

因此,引导学生以苦为乐,让学生在乐中学。兴趣教学是就教育目标提出和实现而言,而刻苦学习是就教育的过程或目标的实现方式途径而言,两者是统一的,学生所付出的辛苦越多,获得目标实现时就会越快乐。兴趣教学在当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中,确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明莉,张沁芳.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12).

[2] 吴明莉,张沁芳.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新课程(教研). 2010(12).

语文课的兴趣教学 篇4

河北省黄骅市羊二庄镇杨庄中心校 周丽萍

【摘要】新时期的素质教育和新课标要求教师在遵循学生学识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本文从用肢体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学生熟知的语言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四个方面就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兴趣语文教学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激发兴趣;情感教学

新时期的小学生都有一定的个性和学识基础,所以在语文教学时教师要按照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尊重、包容学生的个性,以学生的学识基础为“出发点”,依据教材内容来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目的是用师生的情感交流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激情,进而带动学生的主动性的探究学习。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素质教育教学背景下的兴趣语文教学探究谈以下观点。供参考。

一、用肢体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所以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过程中实施。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一切细微的事情。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恰到好处的音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的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教学《荷花》一课时,笔者就通过肢体语言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的眼前出现了一幅美好的画面:在一泓清澈的池水中,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白色的荷花娉娉婷婷地从中间冒出来,宛如一个个姿态各异的美丽仙子在翩翩起舞。这样做学生既获得了整体的形象感知,又获得了美好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荷花池,变成一个个美丽的花仙子。学生是最富有情感的,对美好的事物也有着最强烈的心灵感应,他们发现并喜欢上美丽的荷花。() “言为心声”,同样也就会对描写这美景的语言文字产生兴趣,这些优美的语句也因此而变得亲切可爱起来。此时,有感情地朗读正是他们情感心声的需求,学生感悟、体验就能读出感情,读出赞美,这就是“动之以情”在教学中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用学生熟知的语言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对课文的一些片段用学生熟知的语言来绘声绘色地描述,使作品中的形象更具“感性”,学生就能“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就能引起共鸣。在教学中,我们力求使个人的感受转化为学生的感受。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笔者借助幻灯进行描述,激发学生对烈士的崇敬,对敌人的`仇恨之情。“一团烈火把邱少云整个包住了。在这危急的时刻,他只要从火力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就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但是这样,我们就会被山头的敌人发现。在这生与死的关头,邱少云毅然决定用自己年轻的血肉之躯来换取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和这场战斗的胜利。他咬紧牙关,攥紧双手,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他命令自己坚持住,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的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教师通过描述,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就更容易读懂课文,并受到思想教育。

三、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讲学生不了解的内容以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展示出来,创设出具体的场景刺激学生感官,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引起兴趣和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身临其境,达到最好的学习效应呢。在教学《小小的船》第一课时,笔者前后三次运用了图:第一次:上课开始,老师以蓝色的画纸作蓝天,先后出示圆月与新月。教师描述:老师很想知道哪些小朋友喜欢看月亮?你们看见吗,有时候月亮是这样的(出事圆月)这是什么样的月亮?有时候,月亮又是这样的(出示新月,贴在蓝天上),教师描述导入。第二次:(师)课文中的小朋友看着弯弯的月儿为什么觉得像小船,而不说像香蕉,像镰刀呢?他想做什么?那么你们看着这弯弯的月儿,想不想上去呢?第三次:(指图)你看着这弯弯的月儿,你觉得它多像一只小船呀!现在你们听着琴声,身体也可以随着音乐轻轻地摇摆,慢慢地你可以眯上眼睛,这么看着,想着,你是不是好像也飞上蓝天,坐在月亮上了。三次运用图画,第一次主要导入课文,第二次着重激情,第三次着重激发联想。在指导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启发性的描述,激发了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课文的情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的学习。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导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激情,才能叩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进作者。

语文课的兴趣教学 篇5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寻求兴趣的内在联系

摘要:兴趣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有了学习兴趣,就会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并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能长时间专注这一兴趣排除外界干扰。学生如果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寻求兴趣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

关键词: 寻求  兴趣  联系

提到兴趣,也许有人会认为它是个老生常谈的课题,而我认为它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知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因此,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每一位老师必须研究的课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科的特点,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手脑感官都集中于对知识的求索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不断寻求兴趣的原动力,并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深挖教材,师生互动。

目前的教材中,内容大多适应学生年龄特征,是寓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课文。有情节曲折、感人肺腑的故事;有文笔流畅、抒情言志的写景散文;有令人神往的游记故事;有拟人化的常识性文章、童话等。每篇文章读起来都有一种使人欲罢不能的感觉。对于这样的文章,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并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通过采用吸引学生注意的材料组织课程,从而激发学对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寻找突破口,引发学生的联想。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是介绍蟋蟀建造住处的过程和住处的特色,全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从“居住在草地上的蟋蟀,差不多和蝉一样有名,它的出名是它的唱歌和它的住宅” 起笔,一开始就紧紧地吸引了读者。课一开始,我就范读了这句话,又让学生反复练习朗读,默读。接着,我启发学生说:“读了这句话,你会联想到什么?想知道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蟋蟀是怎样唱歌的?有的说,蟋蟀的住宅是怎样的?有的说,它是靠什么来建造自己的住宅的……“我把学生联想到的问题进行了归纳,觉得还不够,又补充说:”你们还想不想知道它把房子盖好以后还会做些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想!“这时,同学们兴趣倍增,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课文解决问题了。自然这节课轻松活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挖掘课文中的重点句或重点段,引发学生产生联想激发兴趣,效果更令人满意。

2、寻求整合,向学生兴趣靠拢。

学生如果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学生个性不同,爱好兴趣也不同。有的学生偏爱音乐,有的学生偏爱美术、文学等等。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教材时,寻求学科整合,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我们的学习中。”一身乌黑发亮的羽毛……“.这清新活泼的语言是课文《春天》中的描写,我们北方的春天来得晚 ,阳春三月还没有绿意,也不见燕子的踪影。我及时变通把这篇课文留到四月份才讲,为的是让学生观察春天的美景,体会春天的生机勃勃。课上,我先让学生把读课文时感受到的和自己观察大自然体验到的画一画,画一幅春天的美景,他们简直是一个个小画家。再让学生把体会说出来。我发现他们真正理解了”生机勃勃“的内涵。课文的难点攻克了,接下来的朗读就水道渠成了。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动情的朗读开始了,每个人都陶醉在美好的憧憬中。音乐、美术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很多学生深深地被吸引。如果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加入这些内容,会在语文课上也会体验到无穷的艺术享受。

二、电脑教学,画龙点睛。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说的是教学过程应使学生充满乐趣。但有些课文内容是比较枯燥的,在这时,我们就要利用多媒体教学了。《古代寓言两则》篇幅较短,特别是《矛与盾》只有四句话,而且学生接触的古文不多。虽然可以借助注解可以了解课文大意,但是,他们能把这个故事讲的连贯、生动吗?课文中的深刻寓意学生能理解吗?这些问题摆在眼前,但我认为这些并不是重要的问题,因为只要有”兴趣“这把钥匙,学生的心扉就会被打开,学生本身的潜能就会发挥出来。再难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上课了,我面带神秘的微笑对同学们说:”先请同学们观看一个卡通故事。“大屏幕上,卡通故事《自相矛盾》开始播放了,四十多双眼睛被深深吸引。播放完毕,导入新课:”刚才同学们观看的有趣的小故事就出自我们今天要学的文言文《矛与盾》。本来对学习文言文的畏惧情绪烟消云散,各个来了精神,整节课也上得非常成功。

在语文教学中,还有一些与学生生活相距较远的内容,学生不理解也没有接触过,自然就没有兴趣。我就从网上下载图片展示给他们。如:《清明上河图》,让学生欣赏清明上河图的壮观景象,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艺术成就的精髓。此外,课文中有许多写景的文章,像《桂林山水》,也需让他们观看多媒体画面,从而更好地体会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值得注意的是,利用多媒体教学决不能太多,如果使用过多,那么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就会相对减少,也就失去了语文课的意义,同时也会失去学生的想象能力,因此,利用多媒体要适可而止,起到画龙点睛的目的。

三、尊重个性,自主选择。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心感受,有着不同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这意味着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因此,在朗读时我总是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在指名朗读时我又总是说:“谁喜欢读这一自然段。”在分角色朗读时我也征求学生的意见:“谁来读这个角色?”在谈体会时学生会从各自的角度说,这是我们不能对他们的发言随意发表反对意见,而应适当鼓励,因为个性是客观存在的,要以尊重为前提。

此外,有些课文篇幅较长,内容层次分明,我就让学生从兴趣出发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将相和》一课有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在指导学生研读每一个故事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喜欢的故事资源组成小组讨论。爱好相同的同学坐在一起,讨论异常激烈。这课人物形象鲜明,我问:“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无论喜欢谁,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肯定。在这节课上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但是我们也不能为了体现个性而否定基本的是非观念,对学生的错误认识应当加以点拨疏导。

语文课的兴趣教学 篇6

通北二小庞尊燕

2012.3.14 星期三 晴

提起阅读能力,很多老师就自然想到读懂词语,读懂句子,读懂段,读懂篇,就会想到朗读、默读和背诵,以为训练这些就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这是对阅读能力的误解。没有真正领会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没有做到“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看来,我们在确定阅读教学目标时,仅仅说“读懂课文„„”是不行的,应该说“喜欢阅读课文,感受„„理解„„”,到了高年级还应该有“欣赏„„”另外,无论是否明确表述出来,教学目标都应该按照不同的年段有“评价„„”的内容;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把“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作为自己教学的目标。这种表述不仅仅有知识与技能,而且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包含有过程与方法,是三位一体的目标表述。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人文性的渗透。如在教学《惜时》这一课,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后,让学生谈谈学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并说说你是如何珍惜时间的?你的理想是什么?老师布置的“写写自己的理想”的家庭作业很受家长喜欢,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当交流作业体会时,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各自的理想,应该珍惜时间,努力学习,自己将来要如何去报答父母等等。老师感到很高兴,及时地加以肯定和表扬,并对学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学长大以后能够真正懂得去珍惜时间。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还应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

1、合作学习,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自主学习,探究发现,提供学生创新的时空。

语文教师的兴趣、情感与语文教学 篇7

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从这句话不难看出, 语文学科与其他诸学科有着必然的联系, 或者说其他所有学科都需要语文知识。从“大语文”的角度来说, 语文教师既要站在语文学科的角度设计教学方案, 还要站在其他学科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广泛的兴趣, 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一个“两耳不闻身边事, 一心只想搞语文”的人, 是不可能胜任语文教学工作的。要做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 除了必须要熟知句义、辞章、文理等语文常识, 还必须知晓一些数、理、化和政、史、地方面的常识, 并且最好是一个体育爱好者, 面对美术音乐也不能当门外汉, 甚至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 还应该熟谙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只有不断地丰富知识, 增广见闻, 加强多方面的修养, 才能使自己真正具备语文教学的“一桶水”“一缸水”“一湖水”。只有这样, 语文教师才能高屋建瓴, 驾轻就熟, 语文教学才能风生水起, 妙趣横生。试问:一个兴趣单一, 知识狭窄, 孤陋寡闻的人, 怎能使语文课充满生机和活力?怎能培养出一个学识广博的语文尖子?总之, 一个语文教师只懂得一点语文学科知识, 是不可能胜任语文教学工作的。

现行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是“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名篇佳作。这些文章既有作者的理想信念, 还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师必须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才能有效地挖掘课文内涵, 提高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和感化作用。要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师先要激发自己的情感:你谈历代散文, 你会羡慕政治家的风度, 折服军事家的谋略, 感悟思想家的深邃, 赞美科学家的睿智, 欣赏文学家的博才;你吟诵唐诗宋词, 能够领略到李白的浪漫, 沉浸于感悟杜甫的凝练, 倾慕于苏轼的豪放, 品味到李清照的婉约……在你的内心深处常常和他们产生共鸣。古代志士的慷慨激昂、凌然浩气, 会使你敬佩和感动, 而当代英杰的舍生取义则更使你深受教育和鼓舞。你为毛泽东、周恩来、陈毅、方志敏等革命前辈和先烈的远大抱负、高贵品质而激励终生, 你又为鲁迅、茅盾、闻一多、朱自清等作家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而感奋不已。只有这样, 你教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 才会和学生一起忧国忧民, 以天下为己任;只有这样, 你在教鲁迅的《藤野先生》时, 才会和学生一起声讨日本军国主义, 点燃熊熊的爱国主义烈火;只有这样, 你在教朱自清的《春》时, 才会和学生一起徜徉在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的春天里……亦只有这样, 你才晓得什么是真正的人生;才笃信为人民服务之伟大, 为一己奔忙之渺小, 为真理而斗争之高尚, 为私欲奔忙之卑劣;才会真正做到,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贫贱不能移。总之, 通过语文教学, 当教师的不仅能提高文学素养, 而且愈来愈明白怎样做人, 做怎样的人。反之, 一个毫无表情变化、语言乏味的教师, 怎能和作者、和学生产生共鸣?怎么让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因此, 语文教学中, 教师能否以情激情, 增强感染力, 扣紧学生心弦, 已成为一节课教学成败的关键, 一个“冷血”的语文教师, 绝不是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

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仅有广泛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 从职业观的角度来讲, 还应通过教学过程实现兴趣和情感的“正向迁移”, 使学生受到感化,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 语文教师要善于融入学生, 和学生打成一片, 和学生心心相印。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朗读、分析、讨论, 课后和学生一起朗诵、参观、体验、鉴赏……让学生亲身感受教师的渊博知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第二, 语文教师要善于在教学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展示。语文教师经常会组织学生参与一些比赛活动, 如:书法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作文比赛等等。在比赛前, 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写一幅字, 朗诵一篇演讲稿, 可以给手抄报进行美术设计, 可以在演讲前高歌一曲营造激昂气氛, 还可以将自己发表的文章摘录在手抄报上供学生赏析, 在作文教学中, 还可以和学生一道写“下水作文”。通过这样的活动, 语文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就能得到充分发挥。第三, 语文教研组可以举办语文教师书画作品展、语文教师音乐会、语文教师课本剧表演等活动, 让全体学生亲眼看、亲耳听, 使其受到熏陶和感染。

总之, 要胜任语文科教学工作, 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需要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 还要将其运用到语文教学, 实现兴趣及情感的迁移和内化。

参考文献

[1]曹媛.万紫千红总是春——语文教学风格多样化随想[J].读与写, 2014 (11) .

论小学语文课堂的兴趣教学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兴趣;培养

小学语文是小学所有课程的基础,也是以后语文学习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的学习效果如何对学生整个学习生涯都至关重要。小学生有其独特的年龄特征: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自控力差,如果语文课堂索然无趣,死气沉沉,就很难将他们的目光吸引到老师的讲解上,他们就会出现走神、东张西望甚至不知所措的行为结果。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预示着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改变“一言堂”和“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方式,转变应试教育理念,想方设法使得当前枯燥无味的课堂现状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愿意学习语文,享受语文学习的过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笔者针对语文课堂的趣味教学做了一些探究尝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兴趣入手,创设轻松生动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新事物只有带着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但是,兴趣的养成需要轻松的学习环境。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教学内容变得鲜活,让他们一想起语文课,就会在心理上得到放松,从而提高大脑的兴奋度,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学得兴致盎然。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并利用多媒体展现了一些关于鸟类的视频和动画进行课堂导入,以一种神秘的语气告诉他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一一展示,学生的眼球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注意力集中,目不转睛地盯着前方。在此基础上,我再道出课文内容。这样的教学,学生们的情绪很容易被带动起来。从学生们的兴趣入手,比起简单枯燥的讲述更能激发他们内心对知识的渴望,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从兴趣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所以说,课堂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会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来,不要做课堂的看客,而应有意识地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以《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为例,教师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让学生带着疑问通过自己的常识或向家长讨教,或自己寻找答案,在课堂上要求他们把自己收集的知识展示给同学。通过让学生手、口、脑并用,争取使他们发挥自己最大的智慧潜能,提高他们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从兴趣入手,提倡鼓励教学

鼓励教学是与传统的严厉教学相悖的,我们都知道,以往的小学教学都是老师教、学生照做,如果做得不标准,达不到老师的要求,就会受到老师的批评,甚至惩罚。试想如果教师以冷淡、责怪等不适当的批评方式去面对学生,学生的自信心从何而来?而学生们一旦缺乏自信,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这样的教学方式教育出来的学生更多是逆来顺受听话的学生,而不是主动创造的智慧型学生。因此老师要转变对学生的认识观念,在教学中应多多运用鼓励表扬。

首先要正确认识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优点,找出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我在教学“g、k、h”时,在教具制作上,准备了小鸭子、小蝌蚪的卡片。在做游戏时,让每个同学都得到一张卡片作为奖励。

其次要热爱学生,从心底关心学生的成长。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美的眼睛,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用激励性的评价代替厉言批评。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再努力一点,一定会做得更好。”“你能提出这个问题,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你很有潜力!”做到努力发现他们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

最后是尊重学生,对于学生的疑问不要急于给予否定,更不要表现出不屑,而要分析他们为什么这么问,并通过这些疑问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如果学生们问出了一些具有创造性的问题,那老师应该着重讲解,并激励他们“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提问很不一般!”这样的鼓励性评价,不但肯定了学生的创新火花,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以后更有勇气发问,让整个课堂活起来。

四、总结

语文课的兴趣教学 篇9

摘要

学生个体兴趣爱好的差异度与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从教育的角度看,学生对什么感兴趣,直接关系到教育内容的选择。本文探讨了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发现和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以便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现有的兴趣刊号。

关键词

兴趣 激发 差异性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是在过去知识经验尤其在愉快体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一类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兴趣和需要有密切的联系,兴趣的发生以一定的需要为基础,当一个人有某种需要时,他必然会对有的事情优先地给予注意,并且对它有向往的心情。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发现和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学生现有的兴趣爱好出发,提供有差异的教学安排,以便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现有的兴趣爱好,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让导入充满趣味,适应学生的兴趣差异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堂中的导入部分是整个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对整个语文教学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导入的方式不同,对学生兴趣引起程度,会有很大的差异。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征的影响,导入的方式较之初中、高中的学生,形式可以更加的多样化,如“快板短书”、“小品表演”、“成语接龙”、“故事短播”、“乐曲欣赏”、“超级模仿”等形式往往会先声夺人,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热情。

教师在语文课堂的导入过程中要注意抓好三方面内容:

首先,要注意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水平、兴趣爱好;

其次,教师设计导入既要知彼,更要知己,即在全面了解学生情况之下,充分考虑自身特长,注意扬长避短,根据自身的特长等情况,巧妙施导;最后就是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因势利导,也可以借鉴他人的方式,但要学会创造。

2运用现代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教学手段中现代技术的运用,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许多亮丽的色彩,运用现代技术于教学中,可以使语文教学做到图文并茂,影音俱全,给予学生极大的感觉刺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已成为当代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全面性、创造性、超前性”的独特功能,老师要充分利用其资源,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往往是以图形和动画的形式呈现,在图形和动画的呈现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图形由静变动,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由慢变快或由快变慢。学生通过观察,如同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画面生动,图、文、声配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注意力更集中,因而提高课堂效率。

3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有效应对学生兴趣的差异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学方法能否有效、灵活地运用,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应对学生兴趣的差异性,从而使学生正确地领会知识、真正掌握课本上的东西,并把所掌握的知识转化成为能力。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语文课堂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差异,以正确的教学原则为指导,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方法,使教学既紧张又活泼;既应对了学生兴趣上的差异,又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能力和思想水平,同时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对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上,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就是对教学要有严密的计划性和组织性,教师对课的结构要精心设计,对教学过程要合理组织,做到结构紧凑,有条不紊,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大的课堂效果;

其次,要注意师生之间的互动,只有当师生双方都处于积极的互动之中,才能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最后,要去除沉闷,以诙谐幽默应对万变,只有良好的课堂氛围,才能塑造一堂好课。

4评价主体多元化,让学生的兴趣得以发展

新课程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就是要打破原有的.“一言堂”,让学生、家长参与到教学之中来,而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更要求教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如增加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管理者的评价、家长的评价,最终希望能实现构建由教师、学生、家长及专家共同组成的评价共同体。需要指出的是,在评价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应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对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既要给予表扬和鼓励,也要指出其不足之处,从而让其有努力的动力和方向。总的来说教师在评价过程中都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位学生,尽量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现自己的潜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发展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课的兴趣教学 篇10

鲁迅先生曾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推动者,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摒弃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在语文的世界中自由地翱翔。语文学科是一个开放性,感情化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讲授语文知识,还要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本人结合实践教学经验,对此进行探讨。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成败。著名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精彩的课堂导入,是一堂好课成功的关键,为整个课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好的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作为新时代语文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个性差异,运用恰当的导入方法,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1.温故知新法。子曰“温故而知新。”通过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是课堂导入常用的方法。教师在课堂开始前,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把新旧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引出本节课的内容。这样,学生不仅巩固了以前的知识,加深了印象,而且轻而易举地理解了新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故事导入法。故事伴随我们成长,几乎每个孩子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它是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能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小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教师在课堂开始前,可以给学生讲有趣的故事。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注意力集中,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如在讲到《乌鸦喝水》这一课时,教师在课堂开始前可以这样讲“从前,有一只乌鸦,飞到半途中口渴了,这时看见了一大瓶水,可是,瓶口太小,它喝不到。忽然,它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想知道它是怎样喝到水的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吧!”

二、创设问题情境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而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倾向,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新课程改革提出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新型人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提问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地创造问题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直观现象提问,合理利用教材内容,观察课文插图,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到《找春天》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景物变化。小草有什么变化?小树怎样了?小溪有什么变化?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和解答。通过这些提问,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教师也可通过让学生想象的方法,引导他们学习。小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如果学生对课文的想象丰富,那么,对课文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发现的问题越多,创新意识越强。如在讲到《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小女孩到了天堂看到了奶奶,她和奶奶会有怎样的对白?她们在天上的生活会怎样?会不会继续挨饿受冻?”通过想象,学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率提高。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逐步深入,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可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摒弃了传统教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调模式。运用多媒体技术,学生的视觉、听觉都得到了享受,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质量提高。语文是一个开放性强,涉及面广的学科,具有形象美、艺术美、语言美等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单单按部就班地讲授课本知识,传授语文知识,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烦躁的情绪,认为语文学科枯燥乏味,没有情趣。这样,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习兴趣不浓。小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注意力不集中,贪玩好动,很难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应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增强他们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到古诗《草》时,教师可播放一些小草的图片,观察一下春天和秋天的小草,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诗句的含义,从中体会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四、精心备课

教师要讲好一节课,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即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和根源。教师只有对课文理解深刻,认识深入,吃透教材,才能更好地讲解知识,引导学生学习。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摒弃传统教学死记硬背,照抄照搬的单调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提高理解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应学会发散思维,多角度地对课本进行探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心理特点解读文本。教师想教好课,首先要对课文进行深入的解读,理解得越深,领悟得越透彻,驾驭课堂的能力越强。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理解文章内涵,领悟其中心思想和核心价值。在讲到《我爱故乡的杨梅》时,可把课文目标定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2.熟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杨梅的样子和味道,从中唤起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3.培养学生观察和搜集信息的能力。通过对这篇文章的解析,学生的脉络清晰,理解起来更轻松。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掌握教材,还要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由于生活环境,社会背景,家庭背景的不同,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其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程度的教学。教师可把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要求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领悟文章内涵,理解中心思想,领会现实意义;对于中等的学生,在掌握字词的前提下,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大意;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要求掌握基本字词,熟悉课文内容。通过对不同层次学生设置不同目标,学生更容易掌握,学习积极性增强。

总之,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应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此爱上语文,爱上语文课。

(责编

试论小学语文的兴趣教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因为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变得积极主动,学得轻松且富有成效。但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要依靠各科教师培养、引导和激发,因此,教师们在教学中都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使学生能创造性地学习,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那么,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及课堂改革,教师应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挖掘潜在因素,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乐趣中学习,使他们处在最佳学习状态中。

1、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结合课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课堂不只是教师的讲台,更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语文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个性发展的服务者。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动、自学、自得地寻求知识,获得知识,在“自己学会”的基础上做到“自己会学”。

2、以学生为主体,营造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相信学生有潜在的尝试能力,对其探索活动充满信心,循循善诱。创设师生心理相容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师长,也是最可亲近,可以交心的朋友。一般情况下,上课半小时以后一些学生因为端坐时间较长,感觉不太舒服,导致精力的分散和课堂效率的下滑。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会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站起来模仿一个动作,齐诵一句口号,分组朗读一组对话等。如一位教师分享了她在公开课上的美好经历:“在课堂上,我发现坐在最前面一个学生似乎有点不耐烦,就急中生智地请他上台表演了一个节目:课文中描写老鹰飞翔的一连串动作。我配音朗读,他依次表演,学生的精彩表演赢得听课师生的热烈掌声。”

3、运用多媒体手段,刺激学生感官,调动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电教手段具有形、色、光、画的独特效果,鲜明的表现力和直观的形象性,最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教学内容之中。如在教《让我们荡起双桨》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二、重视美育渗透,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来源于寓教育于娱乐之中,让学生学习中感到精神和谐,这就要创设好审美情境。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美育渗透,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从而使学生心理上产生愉悦,精神上得到满足,情感上产生共鸣,理智上得到启迪,不知不觉地在美的享受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教渗透基本上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达到:一是赏析词句,品味语言美。二是创设情境感受意境美。对课文的欣赏实践,教师要指点门径,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揣摩语感,以景生情,从情联想到境。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上升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三是熏陶感染,体悟情感美。四是言行揣摩,领会形象美。五是引导诵读,鉴赏整体美。六是拓展延伸,学习创造美。

三、享受成功快乐,激发学习兴趣

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每个学生都意愿学有进步和获得成功。一位教师介绍过这样的体会:在一堂语文自习课上,一名小女生懒得做练习册上的那些机械重复的题目,只对造句和看图作文感兴趣。不知什么时候教师突然来到她身边,并抽走了她的练习册。霎时间,她惶恐不安,如临大敌。然而教师并没有因为练习册上大片大片的空白而大发雷霆,却对小女孩造的句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句子是这样的:“花骨朵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倾听春天。”教师看了以后,轻柔的朝小女孩一笑,夸赞道:“非常好,很有想象力,多有灵性啊!”随后又问道:“为什么不说‘倾听春天的脚步’呢?”小女孩第一次受到如此夸奖,心头一暖,胆大了起来,反驳道:“有时候春天来时是没有脚步的,是披着绿纱乘着风来的。”教师没有说话,只是轻轻地拍了拍她的头,走上讲台,她的练习成为讲造句题的范本。欣赏和鼓励带给小女生无穷无尽的动力,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学习热情特别高涨,特别用功,成绩一跃成为班级第一名。

四、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思考和质疑往往联系在一起,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是具有创造力的表现。“壶盖为什么会跳动?”“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

瓦特、牛顿在人们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中发现了人们没有在意的问题,诱发了研究兴趣和创造欲望,完成了推动人类进步的重大发明。可见,学习中提问与思考是何等重要,因为只有这样,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去克服困难,才是真正学会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良好习惯,激活学生的内驱力,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教《小狐狸卖空气》,先让学生读标题,再谈读后产生的疑问。学生提出,小狐狸为什么要卖空气?小狐狸怎样卖空气?把空气卖给谁?结果怎么样?读这篇课文,我们会得到什么收获?把问题一一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解决。由于问题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并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的情绪极佳,探究得非常主动,学生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可见鼓励质疑,会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党员三看齐心得体会下一篇:照片里的故事作文500字_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