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兴趣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2024-09-01

浅谈兴趣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精选10篇)

浅谈兴趣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篇1

浅谈兴趣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兴趣是学会语文知识的金钥匙。当一个人对语文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钻研,去探索。学生一旦对语文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语文有没有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语文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语文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重视兴趣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并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就兴趣在语文学习中的动力作用;提高语文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获得成就感三方面浅谈兴趣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关键词]:兴趣

语文

学习

作用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典心理学家皮亚杰更明确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可以说,古今中外的名人学者都将兴趣作为学习成功的第一要素。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它在语文学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关键是引导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兴趣是学好各门学科的基础,也是取得各项事业成功的动力源泉。语文是一门富有文学性、趣味性和理论性极强的学科。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如有了强大学习的动力,并产生了学习语文的乐趣。

一、兴趣在语文学习中的动力作用

兴趣是学生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推动的作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这就是说,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而语文课堂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参与意识的重要场所。因此教师应牢牢占领这块阵地,想方设法使语文课堂激情四射、学生兴趣盎然。这样,学生因为课堂的精彩氛围产生强烈的参与愿望,教师看到学生的倾情投入而不断提高课堂质量,形成良性循环。这样对于那些枯燥的语文基础知识,学生也学得兴致勃勃,并且容易掌握。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由此可见,兴趣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如:学习语文中的生字、新词时,学生就要注意其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部分,了解探索和把握其

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比死记硬背的过程更为重要。学生学习这一内容时,能在学的过程中体会语文的巧、妙,在想象、书写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的语文,把机械的记忆转化为成形象的记忆。这样不单可以掌握生字的结构、书写方法,还可以培养语文兴趣,使自己轻松学习语文。还有在学习写作文的时候,更要让学生走到生活中去。“作文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因此作文的很多材料都在生活中。很多同学一说起作文就皱眉头,都说作文难,没材料可写。其实并不是作文的难度大,也不是真的没有写作题材,而是缺乏写作的兴趣和发现题材的眼睛。因此我们在作文的教学中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这一点已经引起了我们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在现在的作文课堂上,教师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有的教师把游戏引进了作文教学课堂上,让学生参与游戏,边玩边思索。这样学生写作的时候就会有话可说,并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写作的要领。学生能在生活中看得到、摸得着,更容易思考,也容易表达。对语文知识掌握得越多,学习兴趣就越浓,当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形成一股求知欲。求知欲是人们积极探求新知识的一种欲望,它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求知欲一旦产生就可以成为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说,兴趣在语文学习中具有动力性作用。

二、兴趣可以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学习兴趣可以提高学习积极性。学习积极性表现为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具有内在学习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枯燥无味变成生动有趣,这样的学习既学得快,又记牢,既学得轻松,又理解得透彻并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生对学习语文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表现在学习态度和内在学习动力。

(一)兴趣让学生拥有积极的学习语文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所以学生的态度是否端正决定了学生成绩的好坏。学生的态度端正了,就有积极的心态和思想,从而指导学习语文的行动。无论是一个学生,还是其他的人,如果他对某一样东西,或某一件事情,有了兴趣,其就会全心全意地去学习,去了解,想知道这一样东西、这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学生起了“想知道”的念头,说明他的态度正确,具有积极的思想,他就会想法设法地去学习去研究,这样,他的学习积极性就来了。正因为如此,教育者就要通过趣味语文改变学生对于语文的态度来提高

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趣味语文就是那些看起来容易理解并能引发学生兴趣的题目,比如”茶可以清心也”。学生看到这样的回文诗,首先就有一种新鲜的感觉。但是这种新鲜感只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最终目的却是要引导学生学习会文诗的特点以及作用。“茶可以清心也”这句诗是出现在一个茶杯的盖子上,不管学生从哪个字读起都可以组成一句品茶诗,学生自然觉得不可思议,结果兴趣大增,学起来就容易接受。通过类似的趣味题,在学生接触新知识时,就可以引起他们的关注,从而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兴趣可以激发语文的内在学习动力。由于语文本身的趣味性强,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兴趣,如果具有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很容易激发语文的内在学习动力。如:教师在上语文课时,多用课件、小黑板、投影机和一些卡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让学生由眼看后自己领悟。这样学生不但获得感性认识,还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学生就有了更多思维想象的空间,有利于自己消化及时所学的知识,满足了自己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激发出学习的内在动力。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都是黑板加粉笔,一些难理解的文章、段落单是靠黑板加粉笔是不行的,很多时候,缺乏抽象思维的学生是想象不出来的,由于长期如此,渐渐消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产生厌学语文的消极心理。这样的学习手段不利于发挥内在的学习动力。而现在随着教学媒体的发展,在语文的课堂中出现了形形式式的多媒体课件,在学习语文抽象课文时,不再是黑板加粉笔的模式,而是用教学软件,把抽象的内容利用教学软件转化成为直观可见的图文形式。例如:《

19、七颗钻石》这是一篇体现爱的课文,初学者只会把它当作纯粹的故事来读,并不能体会到课文所传达的爱的教育,这时我们为了能让学生感受到爱,完全可以用教学软件将将小女孩去打水的艰难过程制作成动画给学生观看,让学生从看中感悟、思考,然后体会、理解。这样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发挥其内在学习动力。有的甚至可以让学生上台参与,让学生在动感世界中体会抽象的语文情感,这样的学习挺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直观的学习手段,让学生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样,自然就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高涨自然就会积极学习语文学科的各类知识。总之,语文学习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和多些利用各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三、兴趣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好老师,也是提高语文学习质量的好帮手。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这样的学习循环有利于语文学习质量的提高。

1、兴趣是提高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

影响语文学习质量的因素很多,但兴趣是影响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这一点,我在教学中深有体会。如上《荷花》这课书,我首先让学生搜集所学过的有关描绘“荷”的诗句(如“接天莲叶无穷尽,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然后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并发言说说自己想象中的“荷花”是怎样的。这样导入新课,极能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一节课下来,同学们都沉浸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正因为他们的学习语文的兴趣被激发出来,所以学起来就轻松容易多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验证明:对某样东西感兴趣而去接触它、了解它、探究它所取得的效果比那些本身对它没兴趣,但逼于无奈而去了解、学习它的效果好很多。就如:学习语文中的作文,由于作文蕴含着很强的逻辑性,还要有很广的知识面,很多学生看到作文时,都饶路走。但是对作文有兴趣的学生就会很耐心地去读写作要求并拟提纲、起稿、修正、抄正,有条不絮,写起来越有劲。由于兴趣昂然,大脑皮层活动活跃,思维也跟着活跃,写作的速度也就快,学习质量也跟着提高了。

2、兴趣是提高语文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

兴趣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并且容易接收知识。接受知识快,质量也跟着提高。由于学生对语文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就是出于满足自身对语文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一需要,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就会自主探究并有一种坚强学习的精神,他们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学习勇气。这样所得到的学习质量比那些对语文一点兴趣也没有,但逼于考试的压力,不得不学习语文的学习质量高的多。学生在有兴趣的科目学习中并能得到身心的愉悦。这样的学习质量能不好吗?语文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兴趣高涨、心情舒畅,学习质量自然高。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要想学好语文,就需要付出相当程度的脑力劳动。因此,许多学生对语文产生了畏难情绪甚至厌恶。爱因斯

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满堂灌的影响下,学生只是被动地与那些干巴巴的文字打交道,毫无兴趣可言。随着一些教育大家(如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对教育过程中学生兴趣的探讨,学生个体的兴趣成了大家关注的对象,并认为其对于整个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有利。其实,语文学科也是来源于生活的,本来是很有趣的,但是由于长期的死板的教学方式使人们改变了对语文的态度,从而产生出消极的态度。那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的质量呢,经过思考研究,应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在新知识教学之初,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我们的大师于永正老师很重视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算是让学生头痛的作文课,他也能上得绘声绘色。他的作文课是这样创设情景的:“同学们,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先设下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下来,他就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勾勒一幅四毛的图,然后指着图说:“他叫四毛,是三毛的弟弟。”学生哈哈大笑,兴趣一下就来了,然后让学生比较四毛与三毛的区别,学生纷纷发言。比较完毕,于老师马上就作引导,将学生的的思维引到作文要求上来:“四毛在班里学习成绩数一数二,可是有个毛病——有时马虎;好耍小聪明。有一天,发生了这么一件事——”于老师把原来的土改成了四毛手中拿着一张倒转的试卷,上面出现了“99”分,再提问“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谁说一说?”学生情绪高涨,发言争先恐后,写作的兴趣也就来了。第二是使数语文是来源于生活的,所以最终还要回到生活。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如果每天让学生面对枯燥的文字进行死记硬背,学生就不会感到语文的多姿多彩。“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第三是改变学生心中语文教师的形象。以往语文教师给学生的印象是古板不会变通,并且不苟言笑,说话也一板一眼,缺乏感染力。鉴于这种现象,就要改变语文教师在学习心目中的形象,上课时多用风趣的语言,态度要和蔼可亲,并且上课要配合现代科技所提供的各种教学手段,试用各种教学方式。尽量让学生喜欢自己,这样学生对喜欢的语文教师所传授的语文知识就越发感兴趣,并且有利于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学习语文时,要重视兴趣的培养,因为它是学习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

四、结束语

事实说明,兴趣,使人不怕吃苦;兴趣,使人废寝忘食;兴趣,使人执着而愿意付出努力。人一旦对某种事情产生了兴趣,那么他会竭尽全力投入到从事这件事情的活动中去。试想,如果一个学生把玩“捉迷藏”、打电子游戏的那种积极态度和热情用于语文学习中,那么,他的语文学习情况会是怎样的呢?毫无疑问,他的语文成绩一定是很不错的,甚至是非常好的。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那么,他在学习中所付出的精力和在学习方面产生的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在语文学习中要重视兴趣的作用,加强力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章永生,《教育心理学》,中国当代教育理论丛书,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2、邵端珍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

3、王道俊等编《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

4、吴式颖等主编《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上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5、《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注释]:

[1]孔子:《论语》(教育篇),台北: 文致出版社, 1980年,第97页。

[2] 陆珊年等编《爱因斯坦名言录-蓝皮书系列 》,上海: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年7月,第48页。

[3] 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68页。

[4] 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第254页。[5]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第1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第365页。

浅谈兴趣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篇2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逼迫进行的学习, 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可见,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来源。当学生对某项知识真正发生兴趣时, 他将会千方百计调动自己的潜在智能, 积极主动地去获取, 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和学习的情趣, 是发展智力必要的条件。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 学生的注意力较易分散, 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教学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摄像、录音等媒体, 集声、光、形、色于一体, 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能使之转化为学习的激情。如:在学习“Do you like…”这一句型时, 同时也学习了几样食物, 如果一直问学生“Do you like…?”, 学生听太多也会觉得有点腻, 而且有时候没认真听, 就没听清楚所问到的食物是什么, 我就利用课件把那几样事物显示出来, 显示出来的图片都是色彩鲜艳, 看起来很诱人的样子的一些事物, 然后在随机指到其中一样食物再问学生那个问题, 这样更清楚, 并且色彩鲜艳的图片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学生也会认真听你所问的问题, 问多了, 他们就自然而然的学会了这个句型和这些有关食物的单词。并且能够更好的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可见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语言。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环境

布鲁姆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景, 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大大优化教学环境, 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可以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色彩鲜明, 声情并茂。这就改变了以往在课堂上学生只能看黑板、听老师讲的单调模式,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声、电、光等各种信息, 使课堂变得绚丽多彩, 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丰富而生动。例如:有一位老师在上“Seasons and weather”这课时, 她首先放了一段有关与季节的chant, 而且分了很多种版本的调子, 还有一些关于四个季节的图像, 并且图像颜色都很鲜艳, 这样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了。接着她又让学生拿出手来和她一起边拍手边念chant, 学生们都很积极, 在这节课中, 她创设了视听一体的教学情景, 增强了形象的真实感, 吸引着学生的注意,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 一堂40分钟的课, 确实很难始终如一高度集中主要力。尤其在可临近结束时, 特别容易分散注意力, 降低课堂效率。但是这位老师在快临近下课时, 放了一首关于季节的歌曲, 而且同样是很多版本的, 让学生跟着唱, 我们都发现学生们唱得很认真, 气氛也很好。所以, 老师的讲解辅以多媒体教学, 使整个过程图文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 渲染了气氛, 创造出对话的情景, 表达情感。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 培养了交际能力, 又强化了记忆。

三、利用多媒体术培养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一个创造的世纪,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可见,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小学生已有的知识是创造力发展的材料和工具, 多媒体和网络提供的大量信息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 从而为他们创造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如:在教“Robots can do everything”这一课, 我让学生设计自己最喜欢的机器人的形状并用英语展示所设计出来的“机器人”的本领。我们发现学生都很积极, 并且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动手设计自己的“作品”并能用英语大胆展示。平且还让学生自己组合成一些小组, 然后互相交流自己所设计出来的“作品”, 然后在评出最好的“作品”。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 体现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树立创新意识, 发展创造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创建组合作学习方式

在信息的时代, 多媒体无处不在。多媒体的形象性、直观性、大容量等特点, 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形成师生、生生、师机生、生机、生机生之间的各种互动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校要求学生向别人提问, 向别人解释自己的看法, 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更可以促进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增加他们重新整和思想的机会, 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 扩展他们的视野, 增加思维的碰撞。小组学习可以让组员在相互切磋的过程中相互勉励, 共闯难关, 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如:有一次, 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位英语老师这么介绍到, 她说她在教“Is this a…?”的句型时, 她设计了一个“听音辨物”的游戏, 游戏的内容是这样的:学生单击任意一个窗口, 听到一种动物的叫声或一种交通工具的典型声音, 再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 然后再单击图库中的该物, 若说对了便奖励一句“You’re clever!”;若错了, 则说一声“I’m sorry!”。这样的学生动手实践, 形成了师机生、生机生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我觉得她这样的教学方式很不错, 既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能力, 有锻炼了学生上机操作及运用多媒体的能力。

浅谈兴趣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 学习兴趣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60-02

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地理学科一向不被学校和学生重视,要提高地理成绩,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教师要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兴趣,应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具体的激趣方法。

一、利用直观手段

地理研究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各种直观教具,或者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对象由小变大、化远为近,可使反应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可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用计算机演示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先模拟两亿年前直到现在的大陆漂移过程,再演示板块运移过程,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地理教师要尽可能地将电教、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中实践应用,发挥其良好的辅助教学作用。如学“地球的运动”这一难点知识时,播放利用电脑制作的模拟演示教学软件: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配上简洁的解说词,再辅以一些形成性练习加以巩固,学生注意力集中,印象很深,学得兴趣十足,掌握的也比较牢固。这种效果是过去洋洋万言的描述、仅仅用地球仪演示无法取得的。

二、优化教学内容

地理感性知识鲜明地体现着地理兴趣培养的趣味性特点。由于地理环境的空间广大性,直接观察必须走出教室,大量的间接感知又须借助特定的教学手段、地图等图像和教师、教材的直观性描述,以形成再造表象。正是由于感知困难,使地理事物总是显得那样新奇、生动。地理感性知识是兴趣源泉的源头,它既是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获得理性知识的基础。面对学生缺乏表象的头脑,不可能唤起探究的热情。满足了学生感知的需要,就在培养兴趣的道路上迈出了有力的第一步,并且往往由此直接产生探究理性认识的需要。因此,感知教学对于兴趣培养乃至整个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地理理性知识以综合性为其特点,蕴藏着地理环境中形形色色的奥秘。对其趣味性的体验在于进行成功的思考。地理概念是概括而来的,区域特征是比较而来的,规律和成因是分析综合而来的。如果要求学生在思考失败的情况下去死记硬背结论,势必抑制兴趣的形成。知识的意义在于运用。只有通过运用,才能进一步获得对知识需要的体验,"感到知识具有使人高尚起来的力量--很难找到比这种感觉更强烈的刺激来推动求知的兴趣了"。地理技能使地理操作活动(智力的、动作的)进行的又快又好,令人钦羡。例如,当学生看到军人、探险者或考察队仅凭地形图即可在陌生的地区活动自如时,自然要激发出掌握读图技能的需要。熟巧的技能又往往是学生学好新知识的条件,使学生在获得顺利完成操作的满足的同时,获得新知识学习的成功。

三、掌握学生学情

1.学生对处于自己"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最感兴趣,因为用力跳够得着的果子不仅能使他体验到需要,而且能使他体验到成功的可能,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兴奋,获得果然成功的快乐。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是我们确定其"最近发展区"的依据。如果不了解、不顾及学生的基础,盲目地照本宣讲教材,就往往要在教学失败的同时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存在着个别差异。基础不同,形成兴趣的兴奋点也不同。有的学生兴奋点在课内知识向课外的延伸上,有的学生则会在努力获得了及格分数后高兴得跳起来。承认并照顾到这种差别,才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学习。

2.学生对掌握着主动权的学习感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成功归根结底要靠学习者自己对学习活动的主动调节。学生的学习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还需要阅读检索、独立思考、相互议论、向教师质疑、发表见解等主动方式的活动。这些活动能使学生感到自己能力的意义,增强自信心并提高学习成功率。

3.学生对地理野外观察、地理观测、参观访问等室外教学活动感兴趣。室外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采的最直观的感性知识,激发出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究需要,解答许多在教室内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

4.学生对具有游戏性质的教学活动感兴趣,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的。

5.过重的负担抑制学习兴趣,它使学生把地理课与疲劳、烦燥联系在一起。

6.地理学习的反复失败能引起学生对地理课的厌恶,会使学生把地理课与枯燥的死记硬背和糟糕的成绩联系在一起。

7.对成功的学习进行恰如其分的鼓励、表扬,能使学习兴趣得到强化。

浅谈积累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篇4

有人说,语文是海洋,是森林,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生活在语文的海洋和森林中。正因为如此,学生可能会在这片森林和海洋中迷失方向,丧失语文学习能力。

语文学习能力,最简单的就是表现在交往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完全统一的。无论是口头的说,还是笔头的写,无非是调动大脑中储存的信息,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而成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生语文阅读表达能力差,习作中内容空洞的关键,便是缺少语言、素材这“米 ”。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反复传授做饭的方法,学生也铭记于心,并且能对蒸饭、煮饭、炒饭说长道短,但他们仍然是无法做出饭来。

因此,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便是先帮学生找“米”。这“米”在何处?在于不断积累,积累语言,积累生活素材。

如何积累语言,积累生活素材

语言积累应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积累语言材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

二、是语言规律的积累。通过听、读理解语言,通过说、写表达思想感受,都有自己的规律。了解语言规律是语言发展的关键。小学生了解语言规律,是在长期模仿学习、语言实践中通过反复多次的感性接触进行的。

三、是语言典范的积累,如记诵古今中外精彩的语段、篇章等。语言典范往往包含着丰富的语汇、深刻的思想、美好的情思,还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规律的成功范例。积累语言典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修养,是促进语言发展的重要手段。

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积累语言和写作材料能力呢?

(一)刺激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首先,扩大课外阅读,在读中积累语言,使他们感到课外阅读如同吃饭、睡觉,不可或缺。当然,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可能花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只能是见缝插针,推荐选择短小精悍的,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读物,让学生立竿见影学会有针对性的阅读。

其次,语文教师精心指导课外阅读笔记的记法,组织课外阅读交流比赛等等。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更不能学好语文。而且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二)学会积累的方法

1.背诵法。“背诵是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材料的好方法”。所以积累语言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背诵,但不是死记硬背,须在阅读时进行准确的感知和透彻的理解,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感知的重点、理解的要点,不懂课文不能背诵课文。“重诵读,轻分析”这一教学理念在听宁江区回族小学孙彦庆老师的一课的教学时就深有体会,这篇写景的课文浅显易懂,学生在欣赏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之后.很容易的就引发了孩子们的背诵热情,教师并没有讲解分析课文,因为学生已经通过“赏景”“朗读”把这一景色的描写内化成了自己的切身体会,此刻,教师的任何分析都是多余的了.2.摘抄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够从电视、报纸、书刊等多种途径获取新的知识,并进行积累。在阅读、与人交往中,把一些优美的词句摘抄下来,将会及时地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积累。在这几位老师的讲课中也时刻体现着这一点:教师经常会说“是你在生活中积累的吗?真好”给了学生一种鼓励,更好的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和积累的积极性.3.记录生活素材。罗丹说:“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走进生活,记录生活。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人:亲人、朋友、老师、同学,听他们行为举止,记录他们的故事;生活中有各种有意义、新鲜的事:如游泳、做饭、看戏、勇斗歹徒等;生活中有各种各物:春天的花草、夏天的虫豸、秋天的果叶、冬天的冰雪,留心观察并记录这些事物。XXX语文教研员在讲座时就说,学生之所以写作时无话可说,是因为学生缺乏感受的积累,不知道主动观察,而且没有记录的习惯,可见,积累对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4.课外阅读助积累。在逸夫小学李春芳老师作文教学时,鼓励学生积累和笑有关的词语,还向学生适时的推荐了名著中的经典场面,激发学生积累和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三)鼓励学生在实际中运用。

学生在头脑中的积累多了,但并不代表学生在实际中就能很好地运用。因此,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在实际中运用积累的知识。

浅谈阅读课外书籍在学习中的作用 篇5

永固中学

孔水英

内容摘要:著名的学者余秋雨说过:“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一切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与丑陋一起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说明了读书对我们学习或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广泛的阅读可以从中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判断理解生活的能力,从而丰富我们的人生。

关键词:阅读 课外书籍 增长知识 方法

自古有言:书籍是知识的宝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万里书,行万里路.可想而知,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并且让人终生受益.文学家高尔基只读到小学二年级,但是他却十分的喜爱读书,人们形象地说他扑在书籍上,就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他的知识大多是靠业余读书而获得的,高尔基经常对别人说:“书籍是我的人生伴侣和导师”。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成长与他的课外阅读有密切的联系。

然而,有些同学却认为看课外的书是在浪费时间而且会影响学习。那么,课外阅读是否真的会影响学习?教育学家克鲁普斯卡针对这一内容对小学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表明:阅读课外书籍的同学比没有阅读课外书籍的同学的成绩优秀很多,而且阅读课外书籍的同学更加善于独立学习。所以要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课外阅读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课外阅读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增长知识,明白事理,催人奋发向上。古人日:“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例如《大堰河——我的保姆》诉不尽诗人对大堰河的深深的热爱和对旧社会的诅咒;《梁山伯与祝英台》对爱情悲剧主人公的同情,对封建黑暗势力憎恶的情感油然而生。《木兰传》表现木兰伟大品格的赞美.那些情感就象一条河缓缓的流经学生们的心田,使他们经受艺术情感的洗礼。曾经有一位学生对数学一直提不上兴趣,一上数学课,他就特别的郁闷,后来他的老师介绍一本《哥特巴赫猜想》,他看了之后,觉得数学是一个富有吸引力和充满神秘性的神圣的殿堂。于是他就下决心象陈景润一样认真地去探索当中的原理。于是,他一改过去厌学的情绪,重拾信心,投入学习当中,慢慢地,他变成班中数学的佼佼者。从这也可以看出课外阅读对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课外的知识和课内的知识并不是“井水不犯河水”,课内的知识固然是精华与重点,但是课外的知识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某种程度程度上课外的知识比课内的知识更加深,更加广,课外知识可以补充课内知识的不足,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例如我们学习《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只是了解到他大概的儿童生活,并没有全面的去了解,此时,我们可以找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看看,补充我们在课堂上没有学到的东西,同时也可以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经过调查发现有一些优秀分子,他们文质彬彬,出口成章,而且成绩总是在班上的前列,而有的学生成绩一直在班上的中等甚至是中下的水平,无论怎样努力,成绩总是徘徊不前,原因就是阅读课外书籍和不阅读课外书籍的区别,因此,同学们应该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最大限度的阅读课外读物,使自己的知识面不断的增加。要不然,每天只是啃课本,肯定会出现“发育不良”。

再次,课外书籍可以提高读写的能力。各种各样的书放在我们的面前,就象一个五彩缤纷的花园,通过广泛的阅读,以增加知识和扩大视野,丰富,充实和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凡是课外阅读丰富的同学,他们写的文章往往很有文采,因为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就象蜜蜂采蜜一样,积累了丰富的材料,例如科普读物,名人故事,谚语格言,诗歌名著等。如《犹太人智慧集》我们可以知道三个犹太人站在一起,就可以决定世界。如看一些科普读物可以知道为什么地球是圆的?为什么在晚上才能看到星星,而白天却看不到?他们有了这些知识 1

储备,那么写起作文来更加顺心,方便。这样自然就能“酿出好蜜”来。

可是,面对如此浩瀚的书海,我们一定要认真的去选择,不能盲目的去选择。现在就这个问题,我向同学们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首先,看一些有利于我们身心健康的书籍。最好是读一些历史故事,英雄故事,科学发明的故事,因为这些书对日后的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那些不健康的,特别是黄色书刊,我们要坚决抵制。有很多的中学生特别爱看武侠小说,不但在课余的时间看,而且在上课的时候也在偷偷的看,结果学习的成绩不断地下降,有的同学还误入歧途。因此,同学们在看书的时候要提高警惕。

其次,看一些对基础知识有帮助的书籍。读书是为了增长知识,而对我们这些中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学好基础的知识,所以看课外读物也应该围绕着所学的知识来考虑。最好是根据自己学习的弱点来选择相应的课外读物。例如,语文课比较薄弱的同学,应该看一些儿童故事,童话,科学家传记。这样有利于积累语言材料和提高表达的能力。

再次,看一些符合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的书籍。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爱好和特长,有些同学喜欢画画,就可以看一些关于美术方面的书籍,有些同学喜欢英语,就可以看一些英语沙龙。但着也不等于只凭自己的爱好去看书,有些书籍自己并不是十分感兴趣的,可是对学习有帮助的,我们也应该去看,要用一种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培养自己的兴趣,用心去学习。最后,看一些符合自己阅读能力的书籍。各位同学的阅读能力有高有低,因此在选择课外读物的时候,要选择一些适合自己阅读能力的书籍。不要盲目的去追求那些读起来很费力的名著或大部头。也不要去看一些毫无趣味的书籍。读书要“善”读,而不要“死”读。并要学而致用。

读书对我们青少年有重要的帮助,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没有了书籍,就好象生活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象鸟儿没有翅膀。”同学们现在精力充沛,勤奋好学,希望能利用这个美好的时光,多读点书,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常用应用文写作 广东教育学院出版社 2001年9月

浅谈儿童诗在小学语文中的作用 篇6

德阳市庐山路小学:吴欢

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中,有很多的诗歌,直到一次外出培训学习,我才知道它们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儿童诗”。既然儿童诗是专门为孩子创作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我相信我的学生也一定会喜欢。果然,经过一个月的诵读和学习,明显感觉到班上的孩子在朗读和想象力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不过在实践中,我发现儿童诗的教学也遇到一些瓶颈。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死记硬背,流于形式

儿童诗语言活泼,生动有趣,富有童心童趣。但是不少老师在教学时只是让学生读读、背背、抄抄,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学习儿童诗是一种负担,渐渐地失去兴趣。儿童诗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乐趣和韵味,不能太量化教学目标。

(二)不够重视,拓展太少

教材中儿童诗的篇目本来就比较少,加上一些老师并没有意识到儿童诗的语言魅力以及对启发孩子的语感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就不会结合教材,主动收集一些和教材有关或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儿童诗。

二、儿童诗在小学低段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一)文本妙趣横生,学生喜闻乐见

小学低段的孩子处于一个语言发展的黄金阶段,常用的句子或描 述日常生活的文章对孩子们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对孩子的思维发展、审美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太大的益处。与之相反,儿童诗短小精悍,语言生动活泼,优秀的儿童诗大都会运用拟人的手法,让孩子觉得妙趣横生,不自觉就愿意诵读。第一次让班级的孩子接触儿童诗是从一首雪野老师的《彩云》开始的,“彩云是一本书,风最喜欢读。坐在山顶上读,躺在海面上读。一边走着,一边读者。”孩子们越读越喜欢读,一个月过去了,当我说起彩云,全班都能接下去。实际,我并没有要求背诵,因为喜欢,很自然就记住了。

(二)文本贴近生活,受学生欢迎

儿童诗是诗的一个分支,由于它受到特定读者对象心理特征的制约,因此所反映的生活内容都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这样的作品在激发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在诵读《老祖母的牙齿》时,孩子们甚至会忍不住边读边笑,央求我再让他们读一读。由此可见,对于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孩子是多愿意花时间的呀。(时间真是恶作剧,爱在老祖母的牙齿上开山洞;风儿更顽皮,在那山洞里钻来钻去。嘘!嘘!嘘!老祖母的话儿半天才说一句:去!去!去!逗得我们笑嘻嘻。)

(三)能够发散思维,提高朗读水平

儿童诗以符合儿童心理的丰富想象创造优美的意境,抒发儿童的童真童趣,让儿童在奇妙多姿的世界里,展开想象的翅膀,感悟诗的题旨。阅读儿童诗会带领孩子们到一个无限辽阔的天地,让他们自由地发挥想象,产生联想。儿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联想的,他们总是用自 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诠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们通过想象而诗化的世界里,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如金子美铃的《蝈蝈儿爬山》“蝈蝈儿,爬山,从一大早就爬山。呀,吭哧吭哧,嗨哟哟,吭哧吭哧,嘿。山上出太阳啦,田野里朝露还没干,我一蹦老高呀,浑身儿都是劲儿。呀,吭哧吭哧,嗨哟哟,吭哧吭哧,嘿。跳呀跳,使劲儿跳,昨夜看见的,那颗星星那么远,我也能去到。呀,吭哧吭哧,嗨哟哟,吭哧吭哧,嘿。太阳,好远啊,真冷啊。那座山,那座山,还是那么远。呀,吭哧吭哧,嗨哟哟,吭哧吭哧,嘿......”期间我并没有指导,但我发现孩子已经能够从每小节中的关键词中体会到蝈蝈“唱歌”时的不同语气,从最初的自信满满、干劲十足到最后的精疲力尽,气息渐弱,学生把握得丝毫不差。虽然他们有的人并未见过蝈蝈,仍阻挡不了他们对这只蝈蝈的喜爱。用他们的话说,简直太搞笑了。每天晨读15分钟儿童诗,晚上诵读2首儿童诗,孩子们读得津津有味,乐在其中。

(四)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心,呵护学生的童心

孩子们诵读儿童诗时,脸上都时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的。对他们来说,儿童诗时一把钥匙,把他们领进了一个奇妙的文学世界,有趣又天真。在长期接触和诵读中,孩子们的心也变得更善良了。读到金子美铃的《露珠》“谁都不要告诉,好吗?清晨,庭院角落里,花儿悄悄掉眼泪的事。万一这事说出去了,传到蜜蜂耳朵里,它会像做了亏心事一样,飞回去还蜂蜜的。”

诗人把花儿拟人化,花瓣上晶莹的露珠仿佛是花儿的泪珠,让人 多么爱怜,孩子朗读时,不用过分指导,孩子就知道应该读得轻轻地。还天真地告诉我,太大声了,会吓着花儿,她会不舒服的。能说出这样的话,多么善良的好孩子呀!不用老师反复强调,孩子自然知道要爱护花草,更不会随意攀折花草。有一次我见一个学生在花坛摆弄小草,误以为他在“干坏事”,我走到他跟前问他在干嘛呢?孩子一脸天真笑嘻嘻地回答:“我在给小草梳头发呢,风都把他的发型吹乱了,我还顺便给他按摩下。”孩子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却让我的心觉得暖暖的,忍不住摸摸孩子的头,称赞他是个好孩子。呵护孩子的童心,守护他们的天真和善良也是我们每个教师应尽的责任。

(五)能够训练学生思维,丰富想象力

长期的,大量的,对字词的训练,反复听写,让孩子感受语言的能力退化了很多,想象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抑制。美丽的儿童诗仿佛给孩子插上了翅膀,让他们感受到了自由,真正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和神奇。为了训练孩子们的想象力,我给孩子布置了“每日一句”的作业,给一个主题,让孩子自己组词,再写一个比喻句或者拟人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连班上的后进生都能写出让我惊喜的句子,很是欣慰。槐米轻轻地飘动,就像小男孩坐在秋千上荡秋千。这是班上一个学习比较吃力的孩子写的,当我念给全班孩子听时,大家都情不自禁地热烈鼓掌,我也看到孩子竟不好意思地笑了。对于优生而言,他们的想象力更是充满了人文关怀,让我这个老师自愧不如。一个孩子写道“我盯着衣服看,我的心思到哪儿去了呢?哦,原来它正在打预防针呢!”另一个孩子写道“田野里种着各种各样的五谷杂粮,就 像学校里在开家长会呢!”难怪雪野老师要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现在终于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六)丰富语感,激发写诗的兴趣

人的心理的发展一般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有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儿童时期还处于具体思维阶段。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是以直观表象的形式,进行思维的。正因为如此,他们往往只能运用只言片语,却又不乏童真、童稚和童趣,这样的语言犹如沙砾中的珠贝,采集出来都是富有灵性的精美小诗。诗歌短小、精致、富有韵味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言发展规律。通过一个月的时间对儿童诗的接触和了解,少部分孩子已经能够自己创作一些小诗了,还有模有样的。比如,有一个孩子写道:绿豆牙齿坏了,他去看医生。医生叫他把嘴张开,可他就不张开。不一会儿,他被让进滚烫的水中,终于露出了一排排尖尖的牙齿。这是让孩子们观察绿豆发芽做的一个小实验,他却独具慧眼,充满想象认为是绿豆在看医生。这样好的句子,这样美的儿童诗,怎能让人不心生喜欢呢?有一段时间,班上的孩子一到下课,就把自己的儿童诗拿给我看,尽管稚嫩,但是却是孩子内心最真实的表达,写作要的不也是这些吗?

浅谈兴趣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篇7

一、兴趣小组的重要作用

(一) 可以弥补生产实习场地不足的缺陷

随着社会的发展, 许多农经类中职学校纷纷迁至城区。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 一些学校农业生产实习的场地受到严重的挤压。据调查, 在浙江省二十多所农经类学校绝大部分都从乡下搬迁到城市, 有的被圈进了城市, 都已经没有多余的土地为学生提供必需的生产实习场地。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陷, 许多学校广开思路, 多方联系, 为学生的生产实习提供了许多不错的场所。但是我们仍然发现组织学生生产实习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兴趣小组的形式, 内容比较丰富, 形式可以多样, 不太受空间和时间的约束, 能很好地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学校内就可以比较轻松开展花卉、嫁接、插花、果树栽培、苗木栽培等兴趣小组活动, 让学生有一个长时间接触劳动生产的机会。

(二) 可以弥补生产实习不容易管理的缺陷

本来学校跟社会的结合是非常好的选择, 在生产实习中既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实践知识, 又可以弥补社会生产机构需要人力资源和技术要求的缺陷, 应该说这是一件双赢的大好事, 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完全是这样的。因为现在的学生已经是90后独生子女的新一代, 他们的生活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百般呵护下, 独立生活能力较差。许多学生连自己的脏衣服都要打包回家, 他们几乎没有农业生产的经历, 更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所以在生产实习的过程中, 有时候社会机构对部分学生的表现产生不满。所以组织一次大规模的生产实习, 对于学校的组织和管理都是一次不轻松的考验。而兴趣小组的形式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 对小组的活动有比较大的吸引力, 行动上有很高的积极性, 所以这方面的问题就会少很多。

(三)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和爱好是产生积极性的前提。兴趣小组的优势就是参加的成员学习积极性都是在活动中自然激发出来的。笔者所在学校在2010年招收了第一批园艺专业学生, 总人数27人, 其中有16名女生。这些学生都不是自己喜欢园艺专业而选择这个专业的, 而是中考成绩不好“被迫”选择这个专业的, 显然他们在开始学习的时候, 态度是比较消极的。为了稳定他们的心态,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开学一个月以后, 笔者在班级里成立了花卉兴趣小组和嫁接兴趣小组。为了打好第一仗, 笔者为花卉兴趣小组选择了比较有特色的郁金香为栽培品种。开始的时候报名的人只有7人, 但是后来当笔者把郁金香的一些图片放给学生看的时候, 报名人数增加到了9人。后来当漂亮的郁金香开放的时候, 这美丽的郁金香好像一把火, 点燃了他们心中的热情, 报名的人数增加到16人。从此, 其他老师反映, 这班学生的其它基础课课堂纪律都有比较大的改善。

二、兴趣小组的管理

兴趣小组的活动方式有许多优点, 但是作为指导老师必须要做好小组的组织管理工作, 否则兴趣小组就会流于形式, 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为管理好兴趣小组, 笔者认为指导老师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 实行双选, 科学组织

兴趣小组成员的组成必须根据学生的爱好和指导老师的选择相结合。为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保持小组人员的相对稳定性, 兴趣小组内部要有比较明确的分工, 给每个小组成员都建立相应的责任, 这样既使小组的活动都能有效地展开, 也使每个成员都感到自己在小组中的重要性。

(二) 健全制度, 科学管理

因为农经类兴趣小组的活动有比较大的随意性, 所以兴趣小组成立以后, 小组要在指导老师的领导下, 自行制定一套可行的制度, 以确保以后工作的开展。比如小组负责人的选举制度, 新老成员的加入、退出制度, 小组的财务制度, 小组活动的出勤、奖惩制度等。

为了保证兴趣小组活动取得一定的成效, 指导老师必须做好小组的管理工作, 随时跟小组的负责人沟通, 以便及时掌握兴趣小组的活动情况, 定期检查兴趣小组的活动成果, 及时解决兴趣小组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另外, 做好学生的安全工作和班主任、家长的联系工作也必不可少。

(三) 注重效果, 科学评价

兴趣小组的每一项活动, 都要争取一定的成果。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到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 而且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 体验成功的喜悦。所以指导老师对兴趣小组活动要认真做好指导和监督工作。在活动的过程中, 要注意兴趣小组的内容跟课本知识的结合, 增加他们学习课本知识的积极性, 在活动结束的时候, 及时做好活动的评价工作, 肯定好的方面, 改进不足的方面。让学生学会观察, 学会分析, 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

三、兴趣小组的活动方式

(一) 在校园内进行活动

校内活动的优势是组织起来容易, 而且活动内容充实, 能够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陶冶情操。如果开展得好, 即使一个兴趣小组也会有许多的活动安排。比如笔者学校的花卉兴趣小组在决定栽植郁金香的时候, 就会碰到几个问题:种子的购买、技术的要求、播种的时间、管理的方式、病害的防治、产品的销售等。这就涉及到电子商务、上网查资料、植物生长的环境要求、植物保护知识等, 要求学生对农业生产的整个体系有初步的了解。为了让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笔者要求学生尽量自己牵头解决所有的问题, 必要时为他们提供帮助。兴趣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有序展开, 其他同学的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当兴趣小组的第一个活动取得成功以后, 笔者又选择了嫁接的藤本月季作为活动项目。藤本月季是很好的垂直绿化品种, 在浙江只有两三个品种, 而在河北、江苏等地有三四十个品种, 并且颜色也很丰富。笔者购买了所有的品种, 引导学生学习和练习嫁接技术, 学生表现非常良好, 通过兴趣小组活动收获很多。

(二) 跟农业合作社相结合

农业合作社是某个地区从事相同产业的农民合作组织, 是一个地方的农业特色, 也代表了当地政府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他们不仅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完整的销售制度, 而且他们之间的成员通过相互学习, 积累了一些先进的农业栽培经验。跟合作社合作, 首先可以使学生学习到书本上很难学到的东西。比如临海市的两大农业名片中, 柑桔合作社的先进技术有大棚延后栽培技术, 可以让柑桔的品质得到极大提高, 销售时间得到延长, 柑桔新梢只留春梢, 抹除所有的夏梢和秋梢, 并且结果的时候树形枝条下垂象垂柳, 这就让果实的优质率大幅提高;草莓合作社的疏花疏果技术, 让草莓的果形和甜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果学生要学习这些技术, 就要经常地深入田头。假如都要学校统一安排, 那是很困难的, 而采用兴趣小组的形式, 利用假期和周末的时间就非常方便了, 另外提早让学生接触合作社, 也可以为学生毕业后融入社会做准备。

(三) 跟当地的农业龙头企业合作

农业龙头企业是社会上大的产业资本进入农业生产领域的企业, 它往往采用的都是农业高科技项目, 代表当代最先进农业技术。比如浙江传化集团的蝴蝶兰、仙客来, 长兴冠龙公司的郁金香, 这些花卉的品质已经达到了国际的先进水平。跟农业龙头合作, 有利于让学生接触先进的农业机械、农业设备、农业品种资源、先进的农业研究课题、先进的农业生产理念等。比如笔者带学生参观临海地博农业公司以后, 学生对屋顶绿化的新潮流有了初步的认识, 对景天科植物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兴趣小组跟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 还可以让学生在毕业后继续保持与农业龙头企业联系, 把一些先进实用的设备和技术推广到市场, 做好农业龙头企业的产业延展工作。

摘要:在新的时期, 由于城市化的发展, 中职农经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场地受到挤压, 学生的实习遇到了新的难题。采用学生兴趣小组的方式可以灵活地组织学生进行生产实习, 解决实习场地不足带来的问题, 减轻学生大规模实习给学校带来的管理压力。当然, 兴趣小组的活动必须注重科学管理, 活动形式因地制宜, 灵活多样。

浅谈兴趣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篇8

关键词 激发 兴趣 中学数学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它能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推动他们积极探索,努力攀登,向着自己认定的目标奋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必要。 因此,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教师要处理好跟学生的关系

很多学生是因为讨厌老师,跟老师关系不好,从而也对该老师所上的课程也产生了厌恶,不感兴趣。所以教师首先要自我调整,一方面,教师要真诚地热爱学生。生活上给予关心爱护,学习上给予指导。帮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主动接近学生,和他们打成一片,使学生敢和老师接触到愿和老师接近,再加上老师的热情帮助,使师生的感情变得真挚融洽。另一方面就是师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能起到沟通信息,增进相互理解,也能和谐关系,影响学生的态度,又能鼓动人心,激发正确的行为,同时还能沟通心灵,改变学生心理,最后它还能启迪认知,提高自我教育能力。而这些作用都能使学生更好地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改变自身的缺点,发扬优点,更好地成长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中学生。此时学生会由对老师的良好印象发展到对老师所教学科有好感,进而产生学习这一科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

二、用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选取典型的生活材料导入新课,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数学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上述这些比较专门的领域中,数学在现代社会生产。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如果教师能够引用这些例子,从这些生活中的例子出发,那么就可以提高学生接受相关知识的能力,另一面也可以加深对所学东西的理解。在引入例子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尝试自己来解决问题,教师不给学生讲解解题方法步骤,不给概括解决这个问题的产生式系统,而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尝试过程中,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概括出解决问题的产生式系统,获得认知技能。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学生一旦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那么,这条途径就起范例的作用。当然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也会产生兴趣,从而也就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例如,在二次函数教学中可设引例,一抛物线型拱形桥,桥拱顶点o离水面的高度为4米,水面宽度AB=10米,现有一竹排运送一只货船从桥下经过,已知货箱长10米,宽6米,高2。55米(竹排与水面持平)。问该竹排能否顺利通过?

在讲授时,教师应该尽量的举关系密切的实例,让学生能更具体的去理解所学内容,体会学习这个知识的作用。以及知道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去生活中找与之相关的实例,然后自己找出解决的方案,然后教师集中对这些方案进行介绍。

三、数学家的传奇故事

中学生容易对一些名人产生崇拜,如果能利用这一点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教师可以上课时穿插的介绍一些比较有名数学家的轶事,特别是教授数学家年轻时故事,这样会使的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崇拜,从而也就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当教师在教授三角函数时,可以举举古希腊数学家塞乐斯故事,塞乐斯生于公元前624年,是古希腊第一位闻名世界的大数学家。他游历埃及时,曾用一种巧妙的方法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使古埃及国王阿美西斯钦羡不已。

塞乐斯的方法既巧妙又简单:选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在金字塔边竖立一根小木棍,然后观察木棍阴影的长度变化,等到阴影长度恰好等于木棍长度时,赶紧测量金字塔影的长度,因为在这一时刻,金字塔的高度也恰好与塔影长度相等。也有人说,塞乐斯是利用棍影与塔影长度的比等于棍高与塔高的比算出金字塔高度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要用到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这个数学定理。塞乐斯自夸,说是他把这种方法教给了古埃及人但事实可能正好相反,应该是埃及人早就知道了类似的方法,但他们只满足于知道怎样去计算,却没有思考为什么这样算就能得到正确的答案。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有激发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四、正面肯定学生的能力

成绩考核是一项正常的工作,对数学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考核,可以使学生正确了解自己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水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但是教师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有的学生就是因为考试考的不好,才导致他们对所学课程失去了信心,也提不上兴趣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自己掌握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要动不动就搬出考试这个法宝,然后大肆对学生进行排名次。本人认为适当的考试是有必要的,只是应该更改评定的习惯,可以对的优点进行表扬,并且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然后协作他们进行改正,这才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五、开展数学活动

数学存在于生活中的各行各业,把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活动的形式串起来是实践活动的根本,在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中学数学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收集资料,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模型进行解决,让学生统计家里每天的开销,然后让他们计算一个月的开销,一年,最后可以扩充到这个中国。类似这样的活动内容与实际息息相关,既巩固了知识,又锻炼学生的生活本领。实践活动的趣味性不仅在于生动的活泼形式上,更重要的是趣在活动的主题。组织形式。动手操作。策略灵活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抽象的课本知识形象化。趣味化,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总之,数学活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该给予重视。

浅谈兴趣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篇9

[作者]  叶肃方

[内容]

作为教师,站在讲台,面对学生授课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教师站上讲台“讲课”究竟应该“讲什么”、“怎么讲”,对这一问题的研讨其实为时已是很久了。八十年代,语文界一直倡导“少而精”,反对“注入式”。“少而精”是讲透重点难点;而“注入式”绝非是人们所说的“灌”,绝不是不分轻重的输入。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明确地指出,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具体情况要具体对待,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所在。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就是教学内容,就是教材;具体情况就是教学对象――我们的学生。我们只有在语文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只有在教学中清楚学生的实际情况,备好课,讲好课才能体现我们在教学中实践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中的根本问题不在于“讲”还是“不讲”,“讲多”还是“讲少”,而是在于“讲什么”和“怎么样讲”。叶圣陶先生说,“尝谓教师教授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这句话的意思即是老师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不教,让学生掌握方法能自学,能自解,能自通。要强调的是老师的教学,老师的“讲”是前提,“讲”就是要讲透该讲的重点难点,“讲”就要针对学生的需要;讲课的针对性强了,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产生应有的效果。

叶圣陶先生又说:教师的“任务在指导学生的精读,见不到处给他们点明,容易忽略处给他们指出,需要参证比较处给他们提示。当然,遇到实在搞不明白处,还是给他们讲解”。叶老的这段话清楚地表明教学中的“讲”的任务就是给学生点明”、“指出”、“提示”,许多不明白处还须“讲解”。对于教学中如何“讲”的问题,叶老不仅提出了原则和方法,而且肯定了“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我们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对象是学生,他们的任务是学习,要向书本求教,更重要的是要向教师求教。在校长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在语文基础知识方面会有许多疑难问题急需解决,他们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亟待提高。所谓“传道、授业、解惑”,毫无疑问是教师在教学中“讲”的重要职责。如果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备课、讲课,只是片面地“少讲”,或者主观地“多讲”都不会达到“最终是不讲”的目的,学生学而无所得,老师的“讲”还有什么意义呢?

笔者现在的教学对象是中专生,他们的语文基础不是很好,语文能力不是很强。应该如何通过“讲”使学生能学有所得,能做到“最终不讲”而使他们的读写能力有所提高呢?谨以刘白羽的《巴黎公社的呼啸》一文为例,试言明之。

《巴黎公社的呼啸》是一篇抒情散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认识和掌握作者如何通过联想和想象安排材料、抒发感情的。首先,教师明确点出,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与此同时,根据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了思考题。文章抒发了什么感情?通过什么方法来抒发感情的?学生阅读后,回答了第一问,知道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歌颂巴黎公社的伟大国际意义及深远意义之情。但是,对第二问却回答不出,因为课文的注释、练习中均无提示。于是,教师指点学生朗读文章开头一段文字:“当我沿着塞纳河行走时,当我从香舍丽榭大街遥望凯旋门时,当我穿过蒙玛尔特高地时,当我看着郁金香和玫瑰时,我的心灵深处都凝聚着一种似乎遥远而又贴近,似乎朦胧而又清晰的声音,这里是巴黎、巴黎!这是何等辉煌的名字啊!它不但是美丽的而且是庄严的,它,不但是豪华的而且肃穆的。巴黎和我在精神上的联系实在太多了,但最紧密的联系是,是一百一十年前,从巴黎狂

浅谈兴趣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篇10

摘要:自我反思有助于改造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还能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但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强调合作学习时,不能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地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地走进新课程。

关键词:人文性工具性结合 自主主导相结合 独立合作相结合 正文:

通过一段时间持之以恒地写教学反思,总结后发现,它是对教学领域深层次的思考,在思考中不仅能提高教学理论水平,还能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通过一次次的反思,我觉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我们上语文课,总喜欢给课文分段、分层,总结中心,我是主角,学生是看客,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我把课上得干干巴巴,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语文课上教师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语文课变得生机勃勃、趣味盎然。正是基于对语文课的这种认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因此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认为再教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可就语文课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的分析,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那还叫语文课吗?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再强,也是难以表达出优美的意境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在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可是却出现了怎样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有的教师不能讲更不敢讲。因为怕自己讲的多了就不能算作一节好课,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学生不理解课文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节课上完了学生就会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的。表面上学生获得了自由,拥有了主动权,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出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强调自主性,但决不能放任自流。

三、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但是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如果学生没有自主思考的机会,那么就会培养了学生的依赖心,他们会变得更加懒惰。例:在上〈〈大自然的语言〉〉时,安排学生合作交流了这样四个问题:(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这四个问题学生自己就能从书中找到答案,却非要让学生小组讨论,有这个必要吗?这样的合作学习能取得预定的效果吗?

其实在学生合作学习之前,他们的自主学习也很重要。例:在上〈〈春酒〉〉时,我在学生理解课文以后,让他们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批注。一位学生在“妈妈只让我舔一指甲缝八宝酒,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地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道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这句旁批注:此句的语言特别符合孩子的口吻,把孩子的活泼、天真、调皮和八宝酒的甜美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还有一位学生在“我端着、闻着八宝酒,走来走去,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却捏在手里”一句旁批注:此处细节描写非常逼真,说明她对八宝酒的珍爱,人都摔倒了,杯子却捏在手里,可见她把八宝酒看得比自己的身体都重要。当她说出自己的赏析后,同学们都为她叫好,夸她观察细致,而她的赏析也是我多次教这篇课文所未注意到的。我真切地感到:学生有了自己的感悟,知识是他们自己学到的。这种学习方式所取得的效果不知比我们教师条分缕析地分析课文,而学生却昏昏欲睡要好多少。只有碰到比较难的学生无法自己解决的问题时,我们再进行合作学习。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决不能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使自己获得更好的专业发展,就必须重视教学反思。上完一节课后,我们应对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材处理的合适性,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教学手段的有效性等方面作客观的评价,对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教学容量是否适度,教学效果是否明显等方面作准确分析,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学反思是以达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高教学水平为最终目的的,因此我们在记教学反思时要随时记,要趁热打铁;要恒久记,养成坚持不懈的习惯,才能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产生良好的催化和促进作用,长此以往,我们的教学经验才会越来越丰富,教学方法才可能越来越灵活,教学能力才会得到更大的提高,为我们由目前的教书匠转变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公共厕所管理规范下一篇:民主法制宣教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