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成因对策

2024-07-09

转化成因对策(共11篇)

转化成因对策 篇1

一、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1. 家庭方面的原因。

一是家长教育方法不当:要么过分溺爱, 娇生惯养;要么粗暴呵斥, 棍棒相加;要么放任自流, 懒得教育;二是家长行为失当:要么生活平庸, 工作懒散;要么热衷赌博、趣味低俗;要么夫妻离异, 家庭破裂。这些无疑会给孩子幼小的心里留下阴影, 致使不少孩子变成学校中的“后进生”, 学习上的“学困生”。

2. 学校方面的原因。

一是有些教师教学方法欠缺, 上课枯躁乏味, 学生对其所教课程不感兴趣, 产生厌学心理;有些教师在教学上搞“一刀切”, 让所有学生“齐步走”, 结果是日积月累的学习成绩差异, 导致部分学生沦为“学困生”。二是有些教师的教育行为失当, 如歧视、辱骂、嘲笑、冷落甚至体罚等, 其后果是学生对教师产生敌意, 进而发展到不爱学习该教师所教的这门学科。

3. 学生自身的因素。

有些学生或体质较差, 或反应较慢, 或交友不慎, 这些也是造成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

二、学困生转化的对策

分析学困生的成因, 是做好转化工作的前提。教师做到心中有数, 才能因材施教。我从事工作三十多年, 每届学生中都能遇到数名英语学习上的“学困生”, 以下是我做“学困生”转化工作的经验和体会:

1. 把真诚的爱送给他们。

教师对学困生真诚的爱, 是转化学困生的一剂良药。大家都知道, 学困生一旦对学习失去信心, 往往就是“破罐子破摔”。因此, 我便及时主动地找他们谈心, 用诚恳的态度、真诚的微笑缩小师生间的距离, 消除心理隔阂, 进而帮助他们分析学习状况, 寻找成绩差的原因。06届我带过一个叫小欣的学生, 因父母离异, 由爷爷和奶奶抚养他。后来, 奶奶因病去世, 小欣悲伤过度, 情绪低落, 精神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渐渐也变成了“学困生”。了解到这一情况, 在课后我就主动找他聊天, 谈理想、谈人生, 不仅在生活上给予关心, 而且还抽时间帮他补上落下的功课。另外, 我多次找他父母交谈, 得知小欣的学习和精神状况, 他们也十分愧疚。后经多方努力, 他们复婚了, 小欣也再获父爱母爱, 学习成绩也渐渐得到提升。在中考中, 他以较好的成绩考上了重点高中。后来, 他在给我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老师, 您在我人生的低谷时, 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 我不仅重获父爱母爱, 而且也感受到了无私的师爱, 是爱激扬着我的生命, 是爱滋润着我的心田, 是爱敦促着我不懈努力……”每每收到这样的信件或短信, 我就觉得, 教师多给这些孩子一分关爱, 那才算是师爱的极致。

2. 把学习兴趣培养起来。

(1) 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唤起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师生的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 还是培养学生对教与学的内容产生兴趣的关键。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的工具, 又是鉴别的尺度。”如果学生喜欢教师, 他们的兴趣也就迁移到这个教师所教的学科, 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这门学科上舍得花时间和精力, 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 学习效果自然就变好。 (2) 用真诚的微笑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我常用鼓励的目光、宽容的微笑、体贴的话语来鼓励学困生。尽量用难易适度的问题提问他们, 当回答正确时, 我就微笑着说:“Very good”, “Well done”等, 他们因得到这些鼓励性评价而激动不已。在小组活动中, 我将学习好的同学与他们搭配起来调节情绪, 若活动开展得好, 我首先表扬他们, 慢慢地他们就融入到这种和谐轻松的学习中, 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教师真诚的微笑, 加上及时的鼓励, 一定会扬起学困生自信心的风帆,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把有效的学法教给他们。

学困生普遍存在着一个不会学习的问题, 想学而不得法, 尤其是英语。针对他们的具体学情, 教师应从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入手, 哪些方面存在问题, 就重点给予帮助和点拨。例如, 英语字母组合oo的发音, 学生总是记不住是读长音还是短音, 即/u:/还是/u/, 于是我编了一句顺口溜:好的木头脚, 站在羊毛上, 即good、wood、foot、stood、wool这几个单词中字母oo组合发短音, 其余单词中的字母oo组合全是长音, 学生很快就记住了, 而且终身难忘。再如英语写作, 不少学生感到很头疼, 英语学困生更是难上加难。为此, 首先, 我让他们熟读所学课文, 在熟读的基础上再尝试背诵, 学生的语感增强了, 再加上词汇量的不断扩大, 写起英语作文越来越得心应手, 渐渐步入佳境。

关键词:学困生,原因,转化对策

浅谈数学差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 篇2

一、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经调查发现,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也比较差,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相对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因为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数学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开展聘请数学小老师活动;创造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二、认知能力的局限性

人们认知事物具有一定的时限性和局限性,它就像一棵树一样,由嫩芽(学前)、幼苗(小学)、小树(中学)、大树(大学或成年人)、枯树(老年人)几个阶段组成.而初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当于处在幼苗与小树之间,要想幼苗成长为小树,则需要多方协调配合,比如土壤、肥力、水分、气候等方面是否适宜,肥力过猛就会呛死,水分过多就会淹死,气温太高就会闷死.初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也是如此, 如果硬是要他去学习那些过于深奥的东西,其脑门就会关闭,如果任其打开,让其苦思冥想,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学习数学的恐惧心理,造成学习数学的兴趣锐减,数学成绩骤降,从而出现新的数学差生.比如说,对于空间想像能力方面,新课程标准指出:发展空间观念,会画基本几何体,会判断简单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但不同的版本就有不同的编排,新人教版安排在初一,苏教版安排在初二,以前的九义教材安排在初三,到底怎样安排才比较理想呢?笔者做了如下关于空间想象能力(即几何体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实验(对照表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

1.在初二学习“体”的效果明显优于在初一学习.

2.在初一学习“体”,就算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也较难突破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的局限性.

3.学习几何是由“点→线→面→体”的顺序进行的,新人教版违背了人类认知事物“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客观规律,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4.建议教科书还是把“体”这部分内容调整到初三学习比较合适.

在教材未调整之前,笔者的做法是,在初一学习“体”时尽量降低要求,把抽象的“蚂蚁爬箱子”之类的难题浅化,坚决杜绝一味拔高的现象,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到初三总复习时才作一些提高,这样做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形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特别是有一部分学生尽管在数学上费了不少工夫,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导致数学差生的出现.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引领,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 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四、思维方式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初中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个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中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

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每次接手初一新生时,第一堂数学课就是让学生们辩论一下“先有母鸡还是先有鸡蛋”,通过辩论,让学生初步探讨事物的先后顺序、原因与结果,有意识地启动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还要加强学科的渗透,经常联合其他学科的老师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活动.比如,语文科的作文中强化句子的排序训练;历史“大事记”中的起因、过程、结果;生物学中的生物链的相互关系等直观思维,为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打下基础.

同时还根据数学科本身的特点,从初一代数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六、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阻碍学习的重要因素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常常因为不喜欢某科任教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而学生对老师的“不喜欢”往往来源于教师的否定与批评,由于中学生自尊体验的极端性,在受到否定与批评后,极易产生自卑、消沉等情绪,甚至会滋生对教师的厌恶及抵触心理,常表现为上课不专心听课,破坏课堂经律,与老师作对等.由此可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对后进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

总之,转化数学差生的工作是长期持久的,我们必须持之以恒,面向全体学生,不因数学成绩差而放弃,努力做到不落下任何一个学生!

后进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 篇3

一、农村后进生的分类

1.学习后进生, 即所谓“学困生”。

农村后进生最普遍的特点就是对学习没有兴趣, 他们当中有的智力较差, 理解力不强;有的反应迟钝;有的缺乏自信心, 自卑感强, 甚至“破罐子破摔”;有的学习无目标, 态度不端正, 无心读书。

2.学习成绩与思想品质双重后进生, 即所谓“双差生”。

对“双差生”的教育应从最基础的小学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入手, 探索小学后进生的转化方法与策略, 促进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 为达到科教兴国迈出坚实的一步。

二、农村后进生的“成因”

农村后进生的成因是多面、复杂和长期的, 只有找到了病源, 从源头挖起, 才能“药到病除”。首先要了解后进生, 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成长经历等, 弄清他们后进的原因, 教师应本着理解的原则, 摸清其犯错的原因和动机, 想办法接触他的同学和交往的朋友, 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对策转化后进生。我们分析这几年接触的后进生, 认为其形成主要原因如下:

1.家庭成因。

(1) 农村父母的综合素质水平不足以指导教育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言行将直接影响着孩子。但有的家长热衷于赌博、嗜酒, 甚至游手好闲, 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我所教的地方, 父母素质普遍较低, 大部分是初中或小学毕业, 很少有高中毕业的, 给学生带来的家庭教育是很片面的、主观的、狭窄的。

(2) 农村棍棒式教育的家长都是“望子成龙”心切。

家长对学生过于严厉, 并没有从学生自身的能力去考虑, 不会运用恰当的方法去教育孩子, 所以一听到孩子的成绩差, 轻则骂, 重则打, 不但没把孩子打骂好, 更加重了孩子对学习的恐惧感, 害怕考试, 考试卷不敢让家长看, 无形中加重了孩子心理上的负担, 使孩子的成绩越来越差, 形成恶性循环。

(3) 农村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

农村父母一味地忙于家庭经济建设, 疏于管教和关心孩子, 对孩子的成长持放任自流的态度, 这是形成后进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2.学校成因。

后进生的出现和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密切相关。但是, 农村学校教育工作的疏忽或失误, 班级和学校的管理不当, 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不言而喻, 有的教师教育学生的态度和方法不当, 由此而造成的教育失误, 也是后进生形成的重要原因。这些失误,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表现差的学生缺乏信心。期望在孩子的心理上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教师对学生抱有消极的期望, 不信任、缺乏信心, 会对学生的行为带来消极影响。

(2) 对待有缺点的学生不公正。

(3) 学习指导和行为矫治上的错误做法。有的教师在对后进生的学习指导和行为矫治方面, 要么采取全然不管、放任自流的态度;要么又操之过急, 恨铁不成钢, 常对他们提出一些过高的要求, 不但达不到教育转变的目的, 反倒成为他们不断后进的原因。

3.社会成因。

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 影响了对学生培养的投入。培养子女投入是巨大的, 有的家长因此觉得不划算, 甚至觉得子女早一点赚钱自己也可早一点享福;或是把钱挪作它用, 有的家长舍得建豪华的房子, 却舍不得花钱给孩子读书, 这样的家长在乡村并不少见, 缺少对孩子学习上的管教, 这样造成青少年无心学习, 甚至也觉得本来就应如此。

社会不良氛围对青少年的危害大。计算机网络的普及, 给部分青少年虚拟情感走向极端创造了可能;商家为了商业利润竭尽了手段, 吸引人们消费, 使得一些青少年注重享受而逃避劳动, 而往不良的方向发展。

4.自身成因。

青少年处于身心急剧发展的转变时期, 各项生理、心理机能日趋成熟和完善, 智力发展迅速, 但这时候身心尚未完全成熟, 认知水平低, 情感容易波动, 意志力比较薄弱, 人格尚未形成, 易受环境影响。大量新事物突然涌现, 使他们来不及消化和适应, 因而在心理上产生诸多的不良情绪体验。

三、农村后进生“教育转化”

农村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复杂而艰巨, 这更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其成因, 把握转化的正确原则和技巧。农村教育的反差告诉我们, 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 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 研究他们, 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 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 健康成长。

总之, 付诸真情是转化后进生的关键, 把对自己子女们的爱倾注给他们, 用教师火热的心去温暖后进生那冷却的心, 那将是后进生转化的催化剂, 使他们在老师充分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 把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 最后, 让我们教师用爱去感染后进生;用真诚去关心后进生;用爱为后进生的成长支撑起一片广阔的天空。

摘要:后进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往往在学习和思想品质方面存在不足, 因而产生自卑心理, 他们更需要老师的理解与关爱。农村后进生的产生有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多方面的原因。教师对后进生应付出更多的爱, 对待后进生的态度, 是班主任道德水平高低的标志。

转化成因对策 篇4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圩丰中心小学:程洪奎

摘 要:农村后进生的心理成因及其转化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结合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先分析了后进生的含义和概况,接着从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等方面探讨了后进生的心理成因,然后论述了后进生心理辅导的原则,最后提出了后进生转化策略研究。

关键词:后进生、心理成因、转化对策

学校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由于受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学校表现具有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同一班级内学生的个别差异与统一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总有一部分学习比较落后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特别在我国现行教育制度下,以升学为唯一目标的应试教育影响根深蒂固,这不仅使原有的学习困难学生改善不了学业,而且在不断制造新的学习困难学生。就学校而言,只要学校教育继续存在,就必然会有相对而言的后进生或落后生存在。①研究后进生的心理成因及其转化对策,对于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促进后进生的转化,培养其自信心,提高其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后进生概述 1.界定

“后进生”的话题,是每一所学校、每个教师常谈的话题。那么,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后进生呢?很多专家与学者进行了研究,有的认为:后进生是在班级中经常违反道德原则,或者犯有严重过错的学生;②有的认为:“后进生”、“问题生”等通常是指那些在学习和行为表现上落后或过错较多的学生,③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我认为,所谓“后进生”,就是指那些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及它们的融合方面存在着缺陷,智力和学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或者在教学检测中达不到学校的质量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不管是什么样的学校都有后进生存在,虽然这类学生在班集体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小,但影响却甚大。教师若不及时教育或者方法用得不得当,会影响正常的教育工作,甚至还会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严重 ①②③ 张萍.数学学习中后进生的心理障碍及其转化策略.数学教学与研究,2008,42:96-97

肖锦沂.初中后进生心理探因.科教文汇,2008,4(下旬刊):63

张超.“后进生”心理特点及疏导方法探析.社科纵横,2008,23:266-267 的不良后果。所以,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意义重大。2.现状

在当前的农村义务教育中,教学质量老是提不高,原因之一是后进生大量涌现,老师很少关注后进生的转化。很多班级里,普遍存在大量后进生:有的班级里后进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三分之一,有的班里占五分之二。这些后进生每次考试成绩总在十几分甚至几分。在不准留级的现行教育体制下,后进生被逼迫升级,所有后进生本来无法接受学习任务,连升六级读完小学,上到初中后,终因基础差而不能接受课程,从而导致厌学并最终辍学,„„ 3.案例分析

在每一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后进生,各个班级后进生的类型大概有如下几种:①.学力障碍型

例如:学生A,男,12岁。该生平时上课时爱插嘴,但教师提问他起来回答问题时,他却两眼茫然,教师将问题复述后,他依然如此。另外,在写生字时,他很容易将生字偏旁写颠倒,或者多笔划少笔划,听写时,不管怎么温习,几乎一个字也不会写。通过家访与家长多次沟通后了解到:该生在家不怎么捣乱,但是每次回家都不知道家庭作业是什么,写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最喜爱的活动是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

分析诊断:通过反复观察,该生智力发展水平一般,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和听觉记忆方面发展不协调,造成学习困难,成绩低下。该生学习存在障碍,而不是家长认为的不懂事、懒惰,因为该生与老师交往时,很有礼貌;与同学能很和睦相处,从不发生矛盾;做卫生时态度积极,就是一接触学习,与其他孩子就不一样了。

②.不和谐家庭影响型

例如:学生B,女,11岁。她小时候生活的家庭相当和谐,人长得很漂亮,也很听话,大家都觉得她很可爱,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可到她二年级时,父母离异,不久又都重新组建了家庭,父母都没有时间再去管她的学习,学习成绩开始下降,经常不做功课,老师一检查她的作业,她就撒慌,不是说她的爷爷生病,就是她的妈妈生病,还爱虚荣,她的朋友很少,大家都不怎么喜欢她。

分析诊断:儿童在十岁以内是“分离、个体化”阶段,能体验到与重要亲人的分离。但仍会投向总要亲人以确定这种经验,并寻回舒适的感觉,这样的人格 往往会过分寻求别人的赞扬和注意,常不切实际地夸大个人的成就,情绪不稳定,易冲动,控制力不佳,对别人没有深刻的了解,无法容忍焦虑等。三岁开始,儿童进入稳定阶段,对自我表现和别人的认知逐渐稳定,能更完全地了解自己和别人是分开的,儿童与外界建立关系而不会恐惧失落自己的个体感。

学生B的情况正是这样,父母离异对她打击很大,她怕大家看不起自己,就爱起了虚荣。成长阶段的必经之地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和缺失,加上父母对孩子缺少细致的关注和呵护,最终导致了孩子心理上的焦虑和人格上的偏离。

③.自控缺陷型

例如:学生C,男,11岁,是我班新转学来的学生,刚进班时他与别的学生是那么不同:一刻不停地动,眼光游离,看来他在班级是个特殊人物。果不出我所料,一周后,我几乎天天能收到他违反纪律的举报:上课喝水吃零食、手里总摆弄着东西,晃动椅子,回头、拿人东西,下课常因小事与同学发生口角,好搞“恶作剧”,甚至打架,作业经常不能完成。虽经耐心教育,他的表现时有好转,但像所有的后进生一样,他的表现是时有反复的,特别是一次他因为和别的班的同学打架,被我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之后,他旧病复发,很长一段时间各方面的表现同刚开始别无二致,成绩也一落千丈。

分析诊断: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这位学生有自控缺陷的一些表现。如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手里经常摆弄着东西,精力特别旺盛,活动过度等。据家长和其他任课教师反映,该生脑子并不笨,当他专心学习时,有时比一般同学接受得还快,就是因为自控力弱而分心,使得学习成绩在中等以下。受到老师批评或暗示只能认真听几分钟,然后又开始他的“活动”。他喜欢画画,折纸,看电视,在画画和看电视的时候可以坐得住一两个小时。

2、后进生的心理成因

后进生通常表现为思想觉悟低,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其形成原因较为复杂,是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社会因素

社会是学生成长的最大空间和最典型的环境,社会的政治、经济、农村文化、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尤其是社会上“一切向钱看”,所触发的“读书无用”的影响和社会信息中的消极因素如黄色书刊,录像等淫秽物品的影响,加上社会上其它的一些不正 之风,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学校的教育效果,使得那些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能力的中小学生误入歧途,心理失去平衡,产生心理障碍。2.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一个人学习、生活成长的主要场所之一。家庭环境影响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家庭不幸型,指父母一方或双方有早逝,父母离婚,父母关系紧张或家庭生活困难等诸情况。这一方面会使孩子得不到正常家庭的良好的引导和启发,很可能成为差生。这种差生一般心里脆弱、敏感、孤独、生活自理能力强,有忍耐性,但学习散漫,有疑难问题也不求教老师或其他同学,成绩自然较差。另一种是家庭教育不当型,表现为父母亲友不良的嗜好习惯对子女的负面影响及父母对子女的要求、期望不当带来的反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儿童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① 3.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这已为人们公认,但并非所有的学校教育都对学生起积极作用。如教育方法的失误,对学生评价的不公,师爱的偏向等都人为地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影响。在应试教育大环境压力下,以分数定优劣,以成绩分好坏。现在推行素质教育后虽已不再提倡,但以前的教育观念还根深蒂固,遗留问题现在还得去解决,这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大压力。现在90后的一代正好赶上素质教育的推广,虽然在很多方面有些改观,但是在具体落实上还不时存在应试教育的影子,使得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还将存在。4.自身因素

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不足方面是形成后进生的自身因素。比如有的学生对行为的意义、性质、后果缺乏深刻的认识,单凭主观上的兴趣、欲望、好奇行事;有的学生难以分清是非、善恶、美丑,极易上当受骗,误入歧途;有的学生本身性格有缺陷,构成人格障碍,逆反心理严重,存在对立情绪,不听管教;有的学生由于先天因素或后天因素智力低下,难以达到正常学生的水平。正因为上述因素,使得后进生不能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挫折,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总之,他们这种生理、身体上的成熟后峰,决定了他们心理上的发展水平处 ① 张良才,唐爱民.后进生的情感特征及培养.山东教育科研,1994,3:7-10 于迅速向成熟而又未完成熟发展的状态。当他们面对升学、就业、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等种种压力时,往往感到苦闷、彷徨、困惑和失落,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得。这些障碍的产生来自于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因素四维立体结构的能动系统。

3、后进生的转化策略

教育工作中最难最苦的“差事”可能就是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了。①转化后进生是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难题。如何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教育名言,深深地启发了我:要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必须真正关注后进生,以心换心。

1.用偏爱之心,激发后进生的上进心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②后进生是缺乏肥水的禾苗,沾着污垢的玉石,既有阴暗的消极面,又有潜在的闪光点。他们同优秀生、中等生一样渴望进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从后进生身上了解他们的志趣和个性特征,观察发现他们时隐时现的闪光点,作为教育转化他们的突破口和推动其前进的动因。为了及时了解、掌握后进生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激发其上进心和积极性,我努力做到“五多”:多个别谈话,多沟通家长,多表扬鼓励,多正面疏导,多指明方向,赢得了后进生的信任,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2.用真诚之心,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保护了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就保护了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③因此,在农村转化后进生的教育中,光用批评和处分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对他们倾注爱心,十分尊重他们的人格,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用爱心融化后进生冰冻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3.用严父之心,培养后进生的责任心

对后进生的教育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充分挖掘其积极因素,但决不能姑息、袒护其缺点和消极因素而降低要求,应该把热情关心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在把爱的雨露洒向后进生心灵的同时,要使他们认识到,对他们逐步提 ①② 肖锦沂.初中后进生心理探因.科教文汇,2008,4(下旬刊):63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卷八).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35 ③ 赵绍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50 出要求,正是对他们的信任,是一种深厚的爱,真正的爱,增强他们做“四有”社会主义新人的责任心,形成渴望进步的内驱力。只有在培养了责任心以后,后进生的转化才有实现的可能。

4.用友爱之心,树立后进生的自信心

一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既是后进生矫正不良品行的熔炉,又是后进生实现转化、走向进步的摇篮。后进生学习、生活在集体环境里,他们必须融进班集体之中,同班集体一起前进。班主任在教育和转化后进生中起主导作用。但一个人的能量总是有限的,必须树立良好的班风,发挥集体的力量,使后进生身处一个团结友爱、融洽和谐的环境和氛围之中。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使后进生感到班集体大家庭的温暖,逐渐消除了自卑心理,克服了孤僻性格,振作精神,树立起同班集体一起争取进步的自信心。

转化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要满腔热忱,因材施教,进行反复、耐心的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密切配合,共同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转化后进生的经验千条万条,核心就是多给后进生奉献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后进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后进生的成长。

作为开展素质教育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转化后进生工作势在必行!我们要学会爱学生,欣赏学生,才能建立起师生间深厚的感情。学生的不良习惯不是一下子可以改变的,要经过无数次的反复,很长的时间才会有一点点改变。教师一定要细心、耐心、有爱心,才能苦心经营好学生这块苗圃。只有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才能为建设一个和谐的班级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高二英语学困生成因及转化对策 篇5

关键词:英语学困生;成因;转化对策

一、绪论

1.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其重要性日益显著。新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要求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都得到提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对高中生英语方面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

2.研究意义

以相关研究学困生的理论为指导,探讨高二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并提出转化对策,这对于促进高二英语学困生有效转化,实现提高学生英语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英语成绩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高二英语学困生成因分析

1.学生自身因素

(1)学习方法不当。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英语的第一步。研究表明,学习上的落后生,主要是不会学习造成的。学困生不懂得查漏补缺,不会对自身的英语学习进行总结分析,也没有养成预习、复习的良好习惯,在英语的复习、考试的错题处理等方面都存在着问题,在学习上十分被动。长期不当的学习方法,最终导致英语成绩越来越差,成为英语学困生。

(2)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动机主要表现在学习志向和愿望上。对于高中生来说,缺乏学习动机是难以取得令人满意成绩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对脑力劳动和毅力都有很高要求的英语学科,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学生是根本无法坚持学习的。动机不强主要表现在缺乏学习兴趣上,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实际调查显示,对英语学习十分有兴趣的学生较少。学习兴趣的缺乏,必然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认真学习,课后也不愿多花时间去学习英语,英语成绩自然无法得到提升。

(3)学习意志薄弱。学习语言本身就是一个艰苦、复杂的过程,枯燥乏味的记诵是英语学习的主要构成部分,需要学生勤动口、勤动脑、勤动手,不断地克服各种困难,坚持不懈才能掌握英语学习的各项基本技能。在实际学习中,大部分学困生对于英语学习中不理解的地方,不愿寻根问底,不主动订正错误等。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常常开小差,意志力薄弱,听课全凭兴趣,对于作业也持懒散的态度。久而久之,与班上其他同学的距离越来越大。

2.外部环境因素

家庭教育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许多家庭普遍存在家长文化水平低、缺乏正确教育方法的问题。一是家长缺少与孩子的沟通,对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道德情况也不重视。孩子没有约束,养成了贪玩、不爱学习的坏习惯。二是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常常存在粗暴行为,对于孩子的一点过错就打骂,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就训斥责骂,不给予任何鼓励,孩子的自尊受到伤害。长此以往,学生产生叛逆心理,学习态度也变得消极。

在学校方面,经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过于枯燥乏味,无法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英语教学作为语言教学本身就十分枯燥无趣,这就对英语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

三、高二英语学困生转化的对策

1.家长对策

作为家长,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學文化水平,学习必要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教育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感、教育观。家长要经常主动与教师联系,及时了解子女在学校的情况,配合教师做好对学困生的帮教工作,协助教师提高子女的学习成绩。

2.学校对策

学校和教师应积极采取措施,转化学困生,提高教育质量。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适当降低标准,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教会学困生在学习中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鼓励,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去完成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学习任务,对学困生严格要求,帮助他们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最后,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教学理论的研究与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同时结合所在学校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

四、小结

高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教师、学校、家长、社会等各界的共同参与与努力,帮助学生走出英语学习的困境,全面提高英语成绩。

参考文献:

[1]綦建君.高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对策 篇6

一、学困生的成因

1. 学生自身因素 。 (1)性格方面的原因。一些学生在入校时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而日渐吃力,感觉不到学习的快乐,学习对于这些同学来说是一种痛苦的经历,对于学习也就逐渐没有了自信,没有了自信,学习效能感也就低了, 学习成绩也就不会好。(2)习惯不好,影响学习效能。通过调查了解多数学困生过多地依赖他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独立的学习习惯。有的学生难以约束和克制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学习效率很低,长久之后变得无责任心,不肯承认错误,无所谓成绩好与坏,甚至扰乱课堂纪律。时间一长逐渐变为学困生。(3)学生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影响学生学习效能。许多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的能力比较弱,在学校里面他们还是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与同学关系紧张, 使他们无法将全部的精力都集中于学习上,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4)学生对于学科的偏好影响学习的效能感。一些学生喜欢语文而一些学生则喜欢学习数学,这种状态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整,很容易让学生偏科,这样学生对于喜欢的课程会有很高的学习效能感, 而对于不喜欢的课程的学习效能感就低。

2. 家庭方面的因素 。 现在的家庭对学生的学习比较重视,较早地对孩子进行教育,但是许多家长并不懂得教育规律,一些教育实际上属于拔苗助长式的教育,将超过孩子接受能力的内容过早地强加到孩子的身上,孩子的智力发育水平无法适应学习,使孩子对于学习产生恐惧的心理。或者一些家长由于受个人因素的限制,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会向孩子教授一些错误的知识,而这些内容到了学生正式开始学习时则成了对学习内容的“负干扰”,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校因素 。 有的老师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严厉训斥和指责,甚至有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现象发生;有的老师对学生表扬得不合理,批评得没理由;有的老师对全体学生不能一视同仁等。所有这些都会导致师生关系的不融洽和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久而久之而形成学困生。

二、转化对策

1. 改进教法 、 指导学法 、 提高需要 帮助的学 生的学习 兴趣是每 个教师备 课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要多为学困生着想,在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需要帮助的学生合理定标,分层分组,加强辅导,即在摸清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学习需要、动机、兴趣、性格等情况下,把学生的学习分为一定的层次。设计教学时,在整体的教学目标中,应有一定的阶段性,让学生能有反馈的机会。在作业及练习布置上,应考虑学困生的基础,加强练习作业的指导。即使过关测试,也通过复习、 测试、分析、矫正、复测几个阶段,给学困生提供足够的机会。

2. 积极与家长沟通 , 加强指导 ,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在对学困生的研究中发现,学生家长在外工作的多,离异的多,做小生意的多,文化程度低的多。 他们大多忙于工作、生意而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而一旦发现自己的子女学业荒废或行为差错,往往不反思自身原因,却一味打骂子女乃至对其丧失信心,放任自流。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下的学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自暴自弃,逐步沦为学困生。学校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家长进行指导,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为防止学困生的产生和学困生的转化创造有利条件.

3. 重视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 研究表明,90%以上的学困生成绩落后的原因并不在于智力因素,而是在于心理因素。学困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大致有:厌学心理、自卑心理、胆怯心理、掩饰心理、疑虑心理,压抑心理、惰性心理、逆反心理等,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对学困生的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应注意从他们个性心理入手,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心理障碍,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自信心。

转化成因对策 篇7

一、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不是天生的, 它是在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数学知识比较抽象, 逻辑性较强, “学困生”大多思维简单, 僵滞少变, 他们对任何稍微复杂的问题都懒得去思考, 所以教师借助动手实践操作, 通过他们喜爱的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 促进其眼、脑、手、口多种器官共同参与, 以手巧促心灵, 不间断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兴趣逐渐成为一种稳定的爱好, 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二、树立学困生的自信心

学困生普遍存在压抑感, 深感前途渺茫, 具有厌学情绪.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尽量做到以下几个优先:

1. 提问优先.

在课堂教学实际中, 老师提出问题后, 只要发现有“学困生”举手, 立即让他回答, 答对了立刻表扬鼓励, 答得不完整或不正确, 可以让他坐下想一想, 静听别人回答后再让他重答, 答对了再作表扬.

2. 板演优先.

板演不但可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审美情操, 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分析问题, 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以最美的表现和最高的水平展现给老师和同学.课堂上遇到“学困生”会做的题目时, 就让他们优先板演.同时不但要求“学困生”用心算, 认真写, 还要面对全班同学讲讲这样做的道理, 锻炼他们积极参与的胆量, 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增强了自信, 强化了“学困生”的成功体验.

3. 游戏活动优先.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游戏活动, 尽量多让“学困生”参与, 使他们在游戏的乐趣中掌握知识, 让他们的智慧不断闪光.通过给“学困生”提供优先活动, 极大鼓舞了“学困生”的学习热情, 实现了他们展示自我的迫切愿望, 激发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他们在游戏中能主动探究、理解掌握知识, 品尝到学习成功的愉悦, 从而诱发他们获得成功的欲望.

三、消除学困生的厌学心理

“学困生”之所以厌学, 往往是由于外界对他们的期望值过高, 他们努力了, 可总是不尽如人意, 从而无所适从, 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长期以来, 就形成了惰性.他们因为学习成绩差, 长期不被老师和同学认可, 表扬的机会少, 得到更多的是批评和训斥.因此他们大多心理上很寂寞, 和老师的关系很紧张, 也不愿意学习.其实他们更需要师生的关心和尊重, 渴望表扬和鼓励.只要我们心中怀有一种真爱, 就没有打不开的死锁.我们在对“学困生”表扬、鼓励的同时, 也要注意表扬的客观性, 不切实际的表扬不但同学们不认可, “学困生”自己也不愿意接受, 就起不到表扬应有的激励作用, 有时甚至会起反作用.我在教学中总是留心去发现每一名“学困生”的优点与长处, 然后以巧妙的方式, 让他们自己和同学们都觉得他们确实作出了成绩或有了进步, 他们的确该受到表扬.这种客观的表扬才具有真正的激励作用.当他们的一点小成绩和成功得到老师的肯定或者同学的好评, 自然会在心里产生一种上进心和动力.

四、探讨学困生的教学方法

1. 从基础着手, 指导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学困生”往往在学习上有很大的盲目性, 学不得法或学而无法.教师要耐心指导, 教他们如何预习, 如何听课, 如何提问, 如何完成作业,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钻研教法.教师备课时不仅要研究教材, 而且要研究学生, 特别是“贫困生”, 教师要在他们身上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3. 注重新旧知识联系, 帮助“学困生”接受新知识.

“学困生”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 教师要以旧知识作为起点和突破口, 再向新知识过渡, 这样有利于他们接受新知识, 跟上新的学习进度, 对他们要低起点、低要求、低速度.

4. 注重反馈, 及时补救.

数学教学应该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要及时处理学生反馈的信息.这项工作在课堂上要做, 在批改作业上也要这样做, 教师要及时批改作业, 当天作业, 当天订正, 尽量做到面批.

五、减轻学困生的作业负担

“学困生”完成作业的速度比较慢, 优秀生10分钟完成的作业他们往往要做20分钟、30分钟, 甚至更长的时间.于是就形成这次作业还没做完, 又有了新作业, 赶来赶去哪个也没赶完的现象, 这容易使他们马虎地去应付作业, 抄袭作业, 或根本不做作业, 起不到作业应有的训练作用.给他们少一点的作业, 使他们可以与其他学生一样按时完成, 从而提高他们作业的质量, 让他们慢慢养成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随着他们不断进步, 学习能力不断增强, 再把他们的作业量逐步恢复到与一般学生同等的水平.

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 篇8

一、学困生的成因

1. 教师的影响。 尽管近年来, 我们都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 但部分教师的认识还没有彻底改变, 考试制度没有彻底跟改革挂钩, 出现了许多脱节的现象, 致使很多教师依然延续老路, 极大地制约了语文教学的发展。 部分语文教师依旧沿袭老一套的教学模式, 即确定教学目标, 启发学生思考, 阅读课文, 当堂讨论、练习, 当堂小结或是串讲的模式。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现在学生的口味,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对语文学习失去热情和动力。 再加之部分教师盲目地提高难度, 无疑将会抛弃部分学生, 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形成两极分化的严重后果。

2. 家庭的影响。 ( 1) 部分农村家长自身文化素质差、教育方法欠缺, 导致学生学习困难。 家长的知识积累不足以辅导学生, 不能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外学习辅导。 ( 2) 现在农村子女较少, 大多数为独生子女, 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另一方面又过分地溺爱, 造成了学生复杂的矛盾心理, 形成自私、骄横的不良习惯。 尤其是部分农村家长科学文化知识较差, 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在思想上认为教育只是教师的事, 不主动与教师配合;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常年外出打工, 缺少与教师、学生的沟通, 忽视对学生心理和生理变化的重视, 这样就会使学生有机可乘, 养成在家无人管、在校欺骗教师的不良行为习惯。 因此, 随着问题的积累, 学生的学习成绩逐渐下降, 沦为“ 学困生”。

3. 学困生心理的影响。 不少学困生的心理都有两面性, 他们对语文比较有感情想学好语文但是又时不时埋怨自己笨, 怎么学也学不好, 他们想做老师布置的作业但是害怕作业又多又难, 缺乏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学习品质, 他们的内心渴望表扬, 渴望得到尊重但又不敢发问、不敢回答、不敢交流。 通过走访、调查、座谈, 发现小学语文学困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除了学习因素外, 更多的是因为觉得自己的家庭条件差, 再加上教师对他们缺少关注, 于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封闭了自己的心灵, 在课堂内外很难听到他们的声音。

二、转化学困生的对策

1. 加强教师培训, 摆正教师在教学中的位置, 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笔者认为应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 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从经费、人力等方面予以保障, 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当然, 教师在教学中也应摆正自己的位置, 教师应明白自己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引路人, 而不是学生学习的包办者, 教师只是主导者,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地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2. 教师应融情于教, 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 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 上课时注意情感交流,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 推动学生的智力发展。切忌对学困生冷嘲热讽, 或者以罚代教。 不管学困生的成绩如何, 教师都应该倾注自己的满腔热情, 关心和帮助学困生, 一句表扬的话, 一个友好的动作, 甚至一个肯定的眼神, 都可能使学困生备受感动进而亲其师、信其道。

中职学困生成因分析与转化对策 篇9

随着普高热的持续升温, 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着生源紧缺、新生基础薄弱的问题,大量学困生的出现, 给职业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能否搞好“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工作不仅关系到我国劳动者的素质问题, 而且牵涉到社会的稳定问题,因此,研究学困生的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中职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1. 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入, 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但由于旧的教育体制、观念、方法长期的影响,在许多教师身上还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智力发展轻心理素质培养等传统应试教育的痕迹,这导致了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和低效率的学习之中,素质教育浮于表面。

2. 教师个体素质的差异。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在教师的所有工作中, 育人是根本。但是,由于个体素质的差异,部分教师忽视了育人的根本,反而把成绩放在第一位。于是,成绩优秀的学生总是备受赏识,中间阶层也很受关注,是老师的“推拉”对象,只有那些成绩落后、自卑压抑、可有可无的“学困生”们,常常被老师遗忘。在这些老师心目中,他们是智商低下、性格愚顽的代名词,欲去之而后快。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学困生转化也就难取得实效了。

3. 学生非智力因素缺乏,造成转化工作事倍功半。如,学生自控能力差,常常抵不住外界因素的干扰与诱惑,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 对所学科目缺乏兴趣; 学生意志品质薄弱,耐挫力差,还有孤僻、任性、自卑等人格缺陷的影响。

二、转化对策

1. 树立育人为本的观念,关爱、尊重、赏识学困生。 (1) 关心热爱学生是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前提。有了对学生真诚的爱,才能尽可能多地发现学困生的优点,尽可能多地表扬他们的进步,才能使他们逐步感受到老师、同学和集体的温暖,使其主动地融入到班集体,和老师、同学们共同进步。 (2)学会尊重、赏识学困生是做好转化工作的重要催化剂。教育只有在尊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 赞赏他们的兴趣、特长和进步的前提下,才是最有效的。因为受尊重和被赏识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之一。这要求我们摒弃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的糟粕,实行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我们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在矫正学生心理和行为偏差时, 首先要从师生平等的本质出发,来调整自己对学生的态度、话语和行为方式,以满足他们自尊的需要,使他们乐意接受老师的劝说和指导,进而改正自己的错误。

2. 加强学法指导,促进中职学困生的转化。 (1)优化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参与学习的机会。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要尽量采用图文信息丰富、实践性强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另一方面,在学习方式上,要倡导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和探究式学习法。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困生树立学习信心, 让每一个学困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 (2)中职教育没有升学的压力,这其实也给我们的教学拓宽了空间, 我们不妨把教室放到车间、写字楼、田野里,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

转化成因对策 篇10

关键词:初一年级 数学教学 潜能生

实行义务教育后,初一年级数学“潜能生”占有相当比例,生源素质偏差的普通农村初中,状况更是令人担忧。小学数学主要是四则运算,思维单向,学生一进入初中,知识内容发生了质变:一是用“字母”为主的符号表示数,二是建立有理数概念,引进了负数等等。好多知识需要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事实上,很多学生思维能力无法跟上这个飞跃,感到学习很“吃力”,有部分学生就视数学为畏途,产生自卑感,出现兴趣偏差,这是产生初一年级数学“潜能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初一年级数学“潜能生”的成因

1.基础知识不过关,知识系统无序

小学数学是中学数学的基础,数学体系的严谨性,运算的精确性,推理的逻辑性,要求学生必需有扎实的基础。事实上,一部分小学毕业生数学知识根本不过关,该记住的知识没有记住,该掌握的内容没有掌握。如对小学数学中的分数运算、应用题、 一些简单的面积公式等认识相当肤浅就进入初中,有数的观念,但不能对数及其运算从具体的对象中抽象出来。没有很好地完成从具体的数过渡到抽象字母表示数,没有从小学阶段应用题的算术法中解脱出来。而在初一年级代数中列方程解应用题就要求将所设的未知量视为已知量,还要用未知量表示已知量,由于没有把事实上的未知量转化为已知量,造成列方程解应用题学习的困难。

2.学习习惯不良,学习上无恒心毅力

“潜能生”往往有些不良的学习习惯,表现为:第一,课前无预习,课后无复习;第二,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易分神,小动作多,坐不住;第三,作业马虎,易分心,错了不及时订正,订正不求理解;第四,思考问题只求表面,不求甚解;第五,学习无计划,无目标。第六,学习上浅尝辄止,无恒心毅力。

二、防止和转化对策

鉴于初一年级数学“潜能生”形成的多方面的原因,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防止和转化初一年级数学“潜能生”谈几点对策。

1.注重衔接,完善知识结构

数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有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发展。“潜能生”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对新知识接受能力不强,久而久之就成了课堂上的“陪客”。因而,新生入学,做好中小学知识衔接,结合新课内容,做好加强旧知识的复习是防止和转化“潜能生”的先决条件。作为教师应当把“潜能生”在作业、试卷中基础知识的错误,摘抄下来,从错误的档案中发现问题,研究各自的知识缺漏,对“潜能生”进行有针对的补缺、纠正,完善知识结构。

2.循序渐进,培养学习习惯。

青少年时期,克制自己的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刚进入初中的初一年级学生思维过程稳定不足,缺乏周密的思考和理解,他们在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后作业独立思考差,再加上小学生习惯于机械记忆,对教师依赖性强。因此教师应加强教育,不急不躁、循序渐进,逐步形成先预习后复习再作业的习惯。帮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这是防止和转变“潜能生”的必要措施。

3.个别辅导,增强学习自信心

一贯的成绩差异直接导致了大多数“潜能生”的自卑情绪,对这类学生教师应用自己的关爱之情去唤起他们的自信心,应通过个别辅导向他们了解知识“卡壳”的原因,进行必要的补讲和耐心开导,对于他们作业、答问中的错误要循循善诱,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善意地诱导他们不断觉悟,使学习积极性与日俱增,使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事实证明,个别辅导优于集体辅导,因为它可以使学生倍感教师的温暖,从而调动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是转化“潜能生”的主要措施。另外让“潜能生”与优秀学生结对,也不失为转化“潜能生”的一种好的方法。

总之,只要教师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并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弄清 “潜能生”实情,对症下药,持之以恒,防止和转化“潜能生”、从而大面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是完全可能的。

参考文献:

1.朱惠英.搭建有效平台.培养反思能力[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6年05期

2.陈明伟.《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J].学科教学探索,2006.10

转化成因对策 篇11

一、英语学困生成因分析

(一) 内因

1. 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意志薄弱

有些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不明确, 他们的学习热情是凭着好奇心来驱动的, 对英语学习三分钟热度, 得过且过, 随着学习的深入、难度的增加, 他们的好奇心也随之而去。伴随而来的是学习的压力和困难, 使他们对英语学习产生畏惧心理, 由于缺乏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坚韧意志和信心, 成绩一旦滑坡就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

2. 基础知识薄弱, 基本技能差

大部分成绩差的学生基础知识不都扎实, 他们在起始阶段没有过好语音关, 单词不会正确地读, 甚至不会读, 更谈不上根据拼读规则记忆词汇。记单词只是靠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按顺序死记硬背, 学语法只是背条条框框或背一些例句。这种费时而又无效的劳动, 久而久之, 便造成一大批学生掉队。

3. 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

学习方法、策略是影响学业成绩的又一因素。不可否认, 在英语较差的学生中有一些还是花了一定的时间甚至是很努力的。但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 导致事倍功半。这些学生不懂得制订学习计划, 课上没有养成认真听讲、记笔记的良好学习习惯, 不懂得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重要性。因此这些学生尽管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但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 英语成绩不理想, 由“不会学”到“不愿学”。

(二) 外因

1. 现行教材起点高、难度大

现行初中英语教材起点高、词汇量太大, 内容多且难度大, 而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小学毕业时达到的水平又无法实现, 因而学生上初一后, 仅仅是英语词汇量方面, 就成为他们学习的一大障碍, 使其大有难以招架之感。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 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 也难以兼顾学困生, 导致了“滚雪球”式的教学进程将这些英语学困生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当然其结果就是两极分化严重。除了生词关未过之外, 句型、语法、口语、听力等诸多项目的学习困难也接踵而至, 这样, 单词听写一次次的不及格、作业一次次的成为“老大难”、考试成绩又一次次的令他们失望, 厌学情绪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其结果必然是因难而畏学, 将会导致成绩越来越差, 形成恶性循环。

2. 教师教学方法不当

(1) 教学观念落后, 教学方法陈旧, 模式单一

有的教师仍沿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法, 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在台上讲, 学生在台下听, 教师“点滴不漏”地把课本上出现的东西逐个讲解, 生怕漏掉什么, 教师“一言堂”, 包办代替, 对学生强注硬灌, 忽视学生的英语言语实践。教师仅仅使用一本教材, 一张嘴, 一支粉笔, 再加一台录音机进行英语教学, 没有任何情景的创设, 把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变成了孤零零的、枯燥乏味的机械重复, 结果是教师讲得唇干舌燥,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时间久了, 学生就会感到学习英语枯燥乏味, 渐渐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2) 教师教学上要求“划一”, “一刀切”

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许多条知识点, 对有着个性差异的学生常常发出同一个指令, 很少考虑到高、中、低不同水平的情况。这种划一的要求, 必然导致大量学困生的出现。

(3) 不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英语是从兴趣出发的, 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 由于只重视对语法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使得学生的英语学习变成了枯燥的背单词、背语法规则、做练习。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增加, 那些强记硬背的东西难免会被忘却。一遇困难,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便会丧失, 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3. 教师对“学困生”的冷落

由于长期以来受到追求升学率的影响, 教师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优等生的身上, 忽视了英语“弱势群体”, 使英语学困生受到“冷落”。在大班化的教室里, 英语学困生很少能集中注意力, 好多教师为了追求教学进度, 对学困生不闻不问, 英语学困生在课堂上成了“被遗忘的群体”, 上课时很少受到提问, 也没让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久而久之, 他们上课开始开小差, 对英语越来越没有兴趣, 成绩越来越差。同时学困生在上课时很少有表现机会, 也没有成功的体验, 与老师的互动交流和优等生相比也相对较少, 当然得不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 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越来越低。

二、英语“学困生”的转化的对策

(一) 更新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要认真研读新的《英语课程标准》, 正确领会其精神、要求。《英语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为用而学”、“在用中学”, 注重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而且强调以人为本, 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 我们的外语教学应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以训练为主线;面向全体, 因材施教;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青少年的特点, 把培养兴趣放在首位, 利用实物、卡片、图片、简笔画、现代化教学手段、说唱、游戏、表演活动等, 为学生营造轻松、有趣、生动和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 实施情景教育, 多渠道、多途径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做到兴趣贯穿课堂, 延伸到课外, 使学生的好奇心、好动性、好胜心得以表现,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品尝学习英语的乐趣, 变厌学、难学为爱学和易学, 从“学会”到“会学”,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 切实抓好入门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首先, 教师要及时摸清新任班级的学生情况, 如学习基础、学生个性、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 对有困难的学生加强个别交流和思想沟通, 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对性格内向的学生更要引导他们多开口、多交往, 使学生从一开始就体验到英语教师的特别关爱, 建立起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 增强克服学习困难的自觉性和毅力。其次, 强化语音教学, 使学生过好语音关, 掌握读音规则, 培养其拼读能力, 同时指导学生记忆单词的方法, 培养其词汇学习方面的自主学习能力, 扫除他们英语学习的拦路虎。

(三) 激发学困生学英语的兴趣和求知欲

要让学困生乐学英语, 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改变他们上课注意力涣散的状况, 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效果, 教师应善于结合英语课堂教学的特点, 以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丰富的表情手势, 接受学生的个体差异, 宽容学生语言形式的错误, 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开放的课堂环境, 使他们以愉快、轻松的心情学习。课堂上要专门设置一些这部分同学力所能及的问题和活动, 要让他们有和优秀学生同等的锻炼机会,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并对他们表现出来的热情或者一丁点儿的进步给予高度的关注和及时的表扬、鼓励。这样, 通过练习英语, 他们就会慢慢地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组织学困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开阔视野, 丰富知识, 培养兴趣。

(四) 分层次要求, 使学困生体会到成功感

一般来说, 学困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动机、意志、自我意识等水平低, 缺乏胜任感, 从而厌恶英语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分层次要求, 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适合学困生的任务。学生完成任务后, 教师给予积极的反馈, 充分肯定其能力, 使他们尽快获得初步的成功。例如:教学关于“问路”这一情景对话时, 对高程度的学生应要求熟练运用中学阶段“问路”的常用问答语, 并能自编对话流利地进行交谈;而对中等层次的学生则要求能在老师或高层次学生的引导下, 熟练地运用所学过的“问路”问答语, 对于低程度的学生只要求他们能在老师或同学的引导下, 懂得运用简单的问路用语, 如: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How can I get to...?等等就可以了。

(五) 根据教材难度重新整合教材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 在遵循课标的要求下, 对教材进行分析, 大胆整合教材, 实施有效教学。教材整合的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因人而异, 但要切合实际。例如:外研版教材的听力练习, 有些难度较大, 要全部完成存在较大困难, 因此教师可以删减部分听力篇目。还有些对话选材不够精炼, 不易上口, 不利学生语感的培养, 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短小精炼的对话。

(六) 授其学法, 帮助学困生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我们要鼓励学生平时积极大胆地说英语, 多动口、动手、动脑来加强英语的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 指导他们怎样进行预习以便跟上教学进度, 怎样进行复习以便更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积极培养他们课内认真思考、大胆模仿、全心投入、积极参与、独立完成作业、不懂就问等良好学习习惯。同时在课后, 对他们进行及时辅导, 当他们在课堂作业中遇到困难时尽快解答, 对各阶段的内容帮助他们总结归纳, 对不足之处及时补漏。在阶段测验前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 有重点地对他们进行复习, 帮助他们掌握好重点内容, 提高他们在测试中的成功率。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采取其他手段来帮助, 例如动员家长一起督促学生学习, 或指派英语较好的学生进行“一帮一”结对子活动等等。这些都会对学困生顺利通过最终测试起到极大帮助, 使他们增加成功的机会。

(七) 注重课堂内外与学生的情感沟通, 关爱学困生

教师要有效地转化学困生, 就首先要了解学困生, 尊重学困生, 给他们关怀与爱心。其实, 每一位学生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 学困生更是如此。因此, 教师要注重课堂内外与学困生的情感沟通, 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多与他们接近, 多了解多关心他们, 课外多与他们闲聊, 了解其家庭情况、业余爱好、将来的打算、同学之间的关系、英语学习的态度、其它学科的学习情况和学习习惯等。不同学生的情况不尽相同, 全面掌握他们的情况, 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 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引导;当他们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时, 教师给予及时的帮助, 以博得尊敬与信任, 让他们主动亲近老师, 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 从喜欢老师到喜欢老师上的英语课, 并能主动接受老师所传授的英语知识。学生只有对英语老师、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 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的成绩。

英语学习中的困难学生是确实存在并且一直会存在的问题。如何正视这一现实并设法具体解决问题是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促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关键。但是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 教师需长期不懈地坚持, 在思想上、行为上, 课外课内多下苦功夫。只要我们采取积极的态度、投入真挚的情感、足够的耐心去帮助学困生, 英语学困生率定能大大缩小, 英语的教学质量也一定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费水玲.关于高中英语学困生的师生关系调查报告.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 (8) .

上一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管理下一篇:盈江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