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转化实验报告(共8篇)
学困生转化实验报告 篇1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在校生家长80%以上在外地打工,这些学生大部分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和照顾,思想、心理、行为难免产生偏差,影响了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尚未养成,学习不自觉不主动,不惜时勤奋,长此以往,便成了使教师头疼,学校为难的学困生。转化学困生,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因此,我校根据实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基于这种认识,我们英语教研组对我校“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问题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时间:2012.04.—2012.06
三、调查对象:响水初级中学的学困生
四、调查过程
1、调查方式
(1)通过学科教师对学困生进行基本情况的问卷调查,从“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年龄特点、教材教法、学校管理、家庭背景”等多个方面收集数据。
(2)选取代表性较大的学困生,学科教师采取家访、电话访谈等形式进一步了解家庭教育情况,和监护人及时沟通了解在家的表现,找到对策。如果是住宿生,和宿舍管理员沟通,了解学习、吃饭、休息的情况。
(3)对学困生的作业、试卷、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资料等书面形式的文字材料进行调查分析。
(4)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咨询.2、数据整理
学科教师以书面的形式汇报学困生的基本情况,我依据所报材料及我所收集到的数据分析学困生个体形成的原因,并对学困生的转化策略和效果作如下归纳:
(一)通过问卷的数据统计发现,学困生普遍具有如下特点:
1、缺乏家长有效监护和帮助学习。
2、缺乏理想信念。
3、对学习改变命运缺乏信心。
4、不能独立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对主要学科的学习缺乏兴趣。学习英语缺少学习环境。
5、学习做不到专心,缺乏合作精神。
6、班集体意识和班级荣誉感较差。
7、自我评价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满意。
8、对提高成绩、获得尊重有很高的期望值。前六项反映了学困生在学习动机、学习品质、学习习惯、学习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后两项反映出他们不满于现状的情感意识和心理动机。
(二)通过学科教师对“学困生基本情况分析”可以看出:
1、家长缺少有力的监护和学习辅导。
2、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偏低,在知识结构上存在断层。
3、学困生的学习品质、学习习惯较差,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4、转化提高的办法大多集中在交流、谈话、辅导及与监护人的沟通配合上。
5、对学困生的转化大多数教师感觉有一定的难度,但同时也能充满信心。
(三)通过与部分家长和监护人的电话沟通了解,感到大多数家长和监护人是如下做的:
1、父母双方外出或者父亲外出,监护人感到对其辅导无能为力。
2、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满意,指责较多,甚至放任自流。如有个家长说,我孩子也不指望考大学,长大能打工就行。
3、大多数家长都是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由于长久不学习,知识早已荒废,对孩子的家庭辅导很多时候感到无从下手,辅导缺乏持久性和必要的耐心。尤其是英语,已经谈不上辅导了。
5、对孩子的转化寄托于学校和教师。
6、在和教师沟通辅导孩子的学习方面的力度不够,教师问时才来校。
(四)发现的问题及结论
通过观察、询问、调查,发现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各不相同,其成因是极其复杂和多方面的,可以归结如下:
1、由于大多数家长外出打工,是爷奶照料,而爷奶文化年纪大程度低,只能照顾其吃喝,根本辅导不了学习,有的放在亲戚处,亲戚看不是自己的孩子,不敢放手去管,重不得轻不得造成了教育盲区。
2、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大多数学困生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读书是碍于家长和监护人的要求。因此,他们缺乏上进心,上课不愿听讲,作业照抄,应付老师,从没想到提高自己。
3、学习意志不强。学习的毅力和耐力较差,只有三分热情,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由于学困生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他们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认为自己不行,不愿意接近教师,对教师缺乏信任或对老师怀有敬而远之、怕之,很少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太多的失败使学困生常感到学习很无聊、很枯燥,情绪低落、沉闷,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学习缺乏自信心。
5、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学困生基础差,知识脱节多,知识结构不完整。
6、学习方法差、学习效率低。学困生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满足于“老师逼一会学一次”的学习方法。概括力和想象力不够,不能灵活运用知识。
7、依赖心理强。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把学习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讲解上。依赖心理的存在,使之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缺乏创新和变通能力,影响了学习效果。
8、社会原因。由于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金钱的诱惑,读大学学费高、不包分配,就业难,加上农村的一部分学生初中一毕业就去打工挣钱,还有电视、游戏的吸引,学校、家长未给予及时正确地引导。“读书无用”论又在悄然地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9、家庭的原因。大部分家长外出打工,子女缺少有力的监护。现在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占一般比例。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心切,另一方面又过分地溺爱,造成了学生复杂的矛盾心理,形成自私、蛮横的不良恶习,没有吃苦耐劳、认真学习、帮助别人的意识,对学习失去信心、一些家长认为对学生的教育认为是老师的事,不主动与教师配合,助长了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导致这部分学生受到冷遇,困难得不到及时解决,随着问题的积累,成绩下降,沦为“学困生”。
10、突发事件的影响。如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若不能及时从思想上解决,随着时间地推移、问题的积累,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五、转化学困生的措施
1、经常和家长监护人沟通,形成家校齐抓共管。充分发挥好家庭和学校的作用,培训家长监护人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策略。学生家长、监护人和教师要端正学生人才观、教学质量观,要真正认识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和家长必须把握好对学困生的期望值,对他们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学困生学习信心不足或不稳定。教师和家长要有意识地给予他们积极主动锻炼的机会,给予他们更多的赞许,鼓励和信任,这都将会内化为学困生的自信心,促进其发展,一旦成功或进步,会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就会更加自信,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2、消除学生思想障碍,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自觉性,结合学科课堂教学实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让学生懂得学习的目的不在于升学,而是掌握知识,“本领”才会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激励其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要排除学生心理障碍,适当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感受到成就感,树立学习的信心,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
3、教师除了要改进教法外,更重要的还要加强学生学法指导,让学生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正确,直接影响学习效率的高低。
4、教师要落实“以人为本”新理念,积极评价,培养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正确认识学生,提高教学设计水平;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情景,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究模式;教学内容从易到难,降低坡度和起点,多复习回顾,重点处放慢速度,及时释疑;教法上适用学生分层、目标分层、课堂分层、练习和作业分层、测评分
学困生转化实验报告 篇2
一、学困生成因分析
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归纳起来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外因, 即外部因素, 包括落后的教学模式、化学学习的风气、化学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化学素养、课堂的兴趣激发、班级管理水平、家庭的引领等等;另一方面是内因, 即个人原因, 包括缺少学习动力和发展目标、反应慢、基础差、习惯差、能力差、懒散、不规范等等。
二、利用化学实验, 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 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利用实验, 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对兴趣的激发和引导作用, 增强学困生对化学学科的情感, 最终形成学习化学的永恒动力。
如, 在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中, 我拿着一个色泽鲜亮的大脐橙走进实验室, 平时上课老是打瞌睡的一个男生立即大声嚷道:“老师, 您不是说不能带吃的东西进化学实验室吗?您也有不遵守纪律的时候呀!”班里的学生都笑了, 而我却对该男生说:“你很有学习的潜力嘛, 虽然平时上课老打瞌睡, 但是你仍能记住实验室的规则, 如果你上课少睡一些, 岂不是一个更棒的小伙子。老师今天拿来的脐橙不是吃的, 而是用来发电的, 老师做实验时你给我当助手吧。”乘此机会我让该男生好好阅读课本, 在做“水果电池”的演示实验时让他到讲台上当小助手。该生得到了老师的信任、同学的肯定, 同时见证了化学实验的神奇。在接下来的学生探究实验中, 他做得很认真, 而且还推出一些结论。
很多学困生虽然学习不好, 但脑瓜灵活, 常常是班里的活跃分子, 经常说一些有意刁难老师的话。如果我们能见招拆招, 让他们参与到演示实验中, 他们一定对教师更加信服, 学习化学的兴趣就会提高。
三、巧用实验, 让学困生参与课堂, 活跃课堂气氛
“我听见而我忘记, 我看见而我记得, 我亲手做而我理解”这一格言经常被引用来说明让学生动手做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在整个人教版高中化学的教学中, 化学实验没有明确规定哪些是教师演示实验、哪些是学生分组实验、哪些是多媒体演示实验, 这就需要教师去积极思考。当然, 如果让学生亲自去都能够亲手做实验最好, 但每一个实验都让每一个学生亲自去做是不可能的。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通常一些操作难度大、过程繁琐、有危险的实验由教师进行演示, 其他的实验尽可能地让学生亲自动手。学困生在教室课堂上可能会“身在曹营心在汉”、或打瞌睡、或讲小话, 但是没有哪一个学生会在实验室睡着。而且不少学困生理论知识虽然掌握得不好, 但动手能力特别强。亲自动手做实验可以使学困生动起来, 活跃课堂气氛, 又可以锻炼并检验学困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同时还可以增加他们的胆量和信心。
四、利用改进实验, 增加学困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如果总是按照课本上的实验给学生准备实验器材, 并让学生按课本的步骤按部就班地做实验, 这样的教学方法无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素养。学生也不会信服教师, 他们认为教师只会照本宣科, 没有创新能力。
中等化学教育类期刊如《化学教学》、《新课程》、《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和《化学教学》是高中化学新课程研究的主要领域。这些期刊中有很多让人耳目一新的改进实验。
如在SO2的教学中, 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一些不足:实验设备和过程繁琐、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效果欠佳、实验对环境有一定的污染性等等。我将《化学教与学》2012年第1期《二氧化硫性质系列实验的设计与推广》中作者所设计的微型化研究实验 (见下图) 带入课堂。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微型化实验的应用活动, 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与实验效果, 完成对实验现象的观察, 引导学生创新出更方便、简明、易行、低污染的系列实验过程与方法。
五、利用多媒体实验课件, 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
如果让学困生回忆某个知识要点他不一定办得到, 但让他回忆看过的电影或电视剧的情节, 他却能滔滔不绝。因此对于反应时间太长、不易操作、现象不明显的实验, 多媒体实验课件就成了教师手中的一大利器。
在病理实验教学中注重转化学困生 篇3
【关键词】学困生 病理实验教学 转化
近几年,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下述简称:中职,国家对中职生出台越来越好的资助政策,以及新医改政策促进学生的就业等,选择到中等医学学校就读的学生越来越多。同时随着高校扩招,中职入学政策的放开,生源质量也随之明显下降,学困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现在的教育理论认为,学困生的主要表现为: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惰性严重,多为后进生,自信心不足,且存在些心理问题。从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角度来看,这部分被称为“学困生”的学生,往往只是由于现今对学生的考核几乎都采用单一的纸笔测验。这种测试只关注那些以纸验能测得的部分能力,即言语——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只反映了这些学生在语言智力和逻辑能力方面的强与弱而造成的狭义范围内的学困,而他们在不能用纸笔测得的智力方面有很多突出之处。例如:据观察了解,相当一部分选择到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但对实践操作的技能训练很感兴趣。针对这一现状,如何教好学困生,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本文根据中等医学教育的特点,实验教学独有的特色,就如何在病理实验教学过程中转化学困生提出几点见解。
一、激发学习兴趣,使学困生想学
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学习的心理动因之一,特别是在学生因认识水平的限制,尚未充分深刻地理解學习的社会意义时,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就主要受兴趣的直接鞭策[1]。俄国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兴趣进一步发展就会变成爱好,对一定事物产生了爱好,人就会积极主动地去从事有关的实际活动。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实验教学的特点和优势,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困生由厌学转为想学。
1.用爱心关怀学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很多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教师们只重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忽视了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而中职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成绩较差,教师和同学对他们关心较少,缺少关爱。因此,中职教师首先要用爱心关怀、帮助学生,真诚对待学生,爱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当学生第一次到实验室,老师强调实验室规则,同时面带微笑明确地告诉学生:“欢迎同学们来实验室学习!现在每位学生都一样,大家都从零开始学。希望同学们加油,努力!相信自己能行!仔细观察,多动手练习,不要怕出错,大胆地勤奋练习。老师喜欢学生多问。”以此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使他们积极参与实验。
2.采用病理实验与电化教学相结合,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
针对大多数学困生喜欢上网、动画、游戏、影视录像等特点,我们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内容的质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特点,以清晰的图片、简洁准确的文字、生动的影视录像和动画等方式将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增加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理论和病理实验相结合,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
采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可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他们积极参与。例如,在观察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的切片的时候,我们先让学生回忆关于炎症的理论知识,如炎症的概念、炎症的分类、化脓性炎症的分类等知识,然后针对所要观察的切片依次提出一系列问题:正常消化道的组织学结构是怎样的?该切片来源于那个器官?阑尾腔、粘膜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有何改变?病灶是局限的还是弥漫的?最常见的炎症细胞是什么?在哪层最明显?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从现有的资源(切片、网络资源、教材等)寻找答案。当这些问题一一得到解答后,要求学生把所观察到的病理变化和教材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对标本做出诊断,最后老师归纳总结,学生便能牢固地掌握蜂窝织炎的理论知识。
二、注重鼓励,帮助学困生重树信心
1.多表扬,少批评
中职学生绝大多数不愿学习,害怕考试,有的甚至丧失了学习信心。教师的另一个重任就是鼓励学生,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信心,再次扬起理想的风帆。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有用的人就是人才”的观念,并鼓励学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让他们在失败中振作起来,并根据个人不同的特点,发挥聪明才智,努力学习本领,为今后发展寻求更大的空间。设立学习进步奖,对进步学生给予表扬。
2.通过完成实验任务,树立学习信心
大多数学困生对实验课很有兴趣,有的学生理论课成绩差,但实践动手能力却很强。因此,可以通过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医学并不难,同时让学生了解自己以后从事的职业非常有意义,从而学习热情倍增。
三、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学困生快乐学习
在病理实验课中,要学会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困生保持学习兴趣,从而使学困生快乐地学习。
1.结合临床进行病例分析
在病理实验课中,可适当引入病例讨论的方法,改变过去灌输式的一言堂,使学生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如,在上“空气栓塞”的实验课时,笔者引入一病例: 某患者从高空中坠落后,造成胸部外伤,入院2 h后,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口唇紫绀、死亡。通过这一病例分析患者的死因:因胸部外伤,造成胸腔负压而使空气从破损的血管进入静脉。大量的空气(一次100 ml)快速进入右心室,空气受血流冲击成无数小气泡,随心脏收缩而压缩,导致右心和肺动脉出口阻塞,可引起循环中断而猝死。可以说病例是贯穿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之间的桥梁,通过病例分析,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独立思考、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2.采用对比法教学,加强记忆
在学习医学基础课时,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很多,所以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应注重采取一些方法让学生深刻、牢固、理解地记忆,如可大量采用对比法进行实验教学。例如:在上《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时,把“贫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的大体标本进行对比;上《炎症》时,可将“肉芽组织、炎性息肉、炎性假瘤”对比比较,以及“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比较、“癌和肉瘤”的区别、“胃溃疡与溃疡型胃癌”的区别、“小叶性肺炎与大叶性肺炎”的区别等等。必要时还可自制图表来对比教学,对比记忆。这种方法使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加了横向记忆,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从而牢固掌握了基础知识。
四、把德育教育渗透到病理实验教学中,对学困生进行思想教育
1.理论联系实际,促使学困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将病理学知识与临床实际、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结合起来,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比如做“家兔的空气栓塞”实验,短时间内通过兔子的静脉迅速注入5ml—8ml,很快导致兔子死亡。要强调当给病人注射,特别是静脉注射或静脉输液时,要严格按规定操作,如果不按规定操作,就可能会因空气栓塞引起严重后果,甚至会导致病人猝死。学生们目睹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生命由于几毫升的空气而转瞬即逝,心灵受到震撼,并获得启迪: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有胆大心细的品质,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又如在上“肿瘤”实验中,指导学生观察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时,强调要认真观察显微镜下的病理变化特点以及病理诊断的重要性,如果病理诊断错误,会直接影响到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从而耽误病人的治疗。老师通过这样一个学期的启发,强化了学困生的责任意识,培养了学困生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2.教育學生珍爱健康、珍惜生命,远离毒品
观察大体标本,是病理实验的主要实验方法之一。我们在指导学生观察大体标时,不仅引导学生根据病变分析、判断病变的性质,思考其发生、发展和结局,还要结合学困生平常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进行教育。比如:观察肺癌标本时,要特别指出国际上公认吸烟是肺癌致病的最危险因素;观察高血压性心脏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标本时,也要指出这两种疾病也可能与吸烟有关,从而触动吸烟的学生去反思,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去改变。又如,我们在讲艾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主要感染途径时,特别强调主要的感染途径,教育学生交友要慎重,自尊自爱自重,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参考文献】
[1]万利红,李小寒,陈利群. 兴趣原则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2):133-134.
[2] 张金波.在病理实验教学中几种教学方法的应用[J].中国伤残医学,2006,14(2).
[3]孙小丹,李馥,霍范伟等.针对中职学校生源状况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3):24-25.
如何转化初中学困生课题结题报告 篇4
山东省沂水县诸葛一中
刘磊常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我们农村中学,不可避免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适应初中的学习,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延伸,这些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困难。各年级中“学困生”的人数明显增长,学困生的比例呈不断上升趋势。从近两年的调查表明,有15%左右的学生在学习上跟不上教学进程,表现为学习效率低,学习不得要领,厌学情绪严重,学习成绩相当差,达不到教学要求。学困生的大量存在不仅影响这一群体学生自身的成长,而且给教师增加了工作难度,学困生问题已成为学校大面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瓶颈因素,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的历史时期。这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又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因人而宜的教育,既要有统一性,又要有针对性,能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地更好地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我们的初中教学过程中,如何转化好学习困难学生一直是教师面临的难题,也是教师工作必须面对的重要任务之一。学困生教育转化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学困生的教育转化研究工作一直以来多以个案呈现,就其形成的原因和教学策略也存在不同的看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去研究。“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实行“公平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成就巨大。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逐步得到巩固和落实,义务教育进入到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的新阶段。教育公平已成为社会公平的基石,要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使义务教育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学困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当前新课程改革成就颇丰,学困生的存在,依然是困扰教师教学的重要方面。“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应当积极思考的,因而研究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策略显得更为迫切。所谓“学困生”,通常指那些在学习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他们个性不同、习惯不一。这一概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其相对性,“学困生”是相对优等生而言的;二是其发展性。“学困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教育教学措施得力,他们是可以转化并不断进步的。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当代教育者必须更加关心“学困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成长,我们有义务关注他们,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呵护学困生心灵,使学困生能愉快地学习课程,学好课程,并由学困生转化为合格生甚至优秀生。如果忽视“学困生”的教育与研究,推卸学校的责任,无异向社会输送了一批不合格的产品,必将阻碍社会的进步。
我们针对在实施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相结合,提出“帮助初中生学困生树立信心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申请,旨在新课程背景下研究解决学困生问题的途径,寻求初中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育质量提升的措施;对教师专业发展、实施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公平都有积极意义。
1.解决好学习困难学生学习问题,大面积提高学困生的学业成绩,全面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这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实行“公平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
2.探索适合农村初中学困生辅导策略和方法。
3、培养和锻炼一批有责任心、有能力、能胜任新时期教育教学的高素质创新型教师。建立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高扬素质教育的大旗,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更新教育观念,坚定帮扶学困生的意志;
营造人人爱学生、个个教学生,整体育学生的良好风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为主的教育原则。
5、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性。
6、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树立一种永不服输的精神,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三、课题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1、根据现实条件,从多方面探寻学困生产生的原因。(1)从非学校教育因素方面考察;(2)从学校教育的因素方面考察;(3)从社会环境因素方面考察;
2、本项研究主要从农村初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入手,调查形成学困生的不同原因,了解学困生的行为特征,个性及心理特征,了解学困生形成的个性心理原因,探寻其个性心理特征和形成其个性心理的规律,并逐步总结提炼对农村初中学困生开展个性心理辅导的策略。
3、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为我们提供了有利条件。
4、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要面向全体,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5、现在市教研室的三五X教学策略,提倡关注差异,注重学困生。
四、课题实施的原则及方法
1、原则:
(1)坚持以爱换爱的原则。一般说来,学困生与教师之间都有一堵无形的墙,这就要求教师用爱心来拆除,用爱心来换取学生对老师的爱,促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喜欢听他的课,积极回答他提出的问题,努力完成他布置的作业。
(2)坚持坚持以学生为主、增强学习信心的原则。可以说自卑感在每个初中学困生身上都普遍存在,在教学中要遵循分类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其自信心。(3)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由于学困生存在着个别差异,教师针对每个学困生各自的薄弱环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措施。
(4)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初中学困生的转化提高是一个过程,学困生的进步,往往进步缓慢或有反复现象,教师要多鼓励,少训斥,激发其积极性,增强其上进心。
2、方法(1).问卷测试、调查法:通过测试了解“学困生”发展情况,检验转化成果;追踪调查“学困生”的家庭状况、行为、能力、心理、表现等发展状况;
(2)资料和文献法:收集、检索国内国际相关理论成果,提供必要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基础。(3)调查研究法:追踪调查“学困生”的心理、行为、能力表现、成绩等发展状况,为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4)个案分析法:把转化模式中的对子“教师+学困生”“优生+学困生”形成个案,逐一分析,找出前后差距,总结经验。
(5)行动研究法:全体参研教师、参验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研究水平,总结经验,提高学业成绩,逐步转化。
(6)经验总结法:实验探索、提炼成果、理论创新、推广成果
(7)观察法:观察“学困生”上课参与教学活动情况,了解其发展状态(8)测试法:通过小测验了解“学困生”发展情况,检验转化成果。
本实验以自然实验法为主,同时综合使用观察法、调查法、行为分析研究法等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正确的学习态度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一般学习较为持久、认真,即使是自己不感兴趣的科目和内容,他也可以对它持比较积极的态度,克服困难,坚持学习。所以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
2、加强思想教育
许多学困生在与同学的相处之中,往往有自卑心理,所以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如果认为从主科学习中树立自信心比较困难,可以从副科入手。经常找帮扶对象谈心,平均每周谈话一次,帮助学生树立自己能学好、能进步的信心。3.优化课堂教学的手段
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因此他们的转变也只能是逐步进行的,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教学由易到难,使学生层层有进展,处于积极学习状态。师生活动交替进行,多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对学生进步及时鼓励,发现问题即刻纠正。对待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4、加强关注程度
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关注这些学生,做到勤观察、勤发现、勤表扬、勤纠正,对他们进行正面引导和必要的辅导。5.培养学习习惯
(1)课前准备
每天准备好第二天的学习用品,或下节课的准备工作,上课之前要求他们把教材读一遍,把问题找出来,把教师预留知识点、重点、难点找出来,并通过自己的归纳把它总结出来。起初可以放宽要求,只要完成其中的部分内容,循序渐进逐步完成。(2)上课环节
首先要告诉他们应该精神饱满进课堂,把所有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情都抛在一边,认真听讲,做到边听边想边记,养成手脑并用的好习惯。(3)练习环节
课堂练习要认真对待,如果不会可以请小组成员帮助解决,不懂就问而不是不懂装懂,但绝不能不会就算了,当然难一点的题可以放过。课后练习也就是作业要认认真真地完成,按时完成,时间观念强,不拖拉、最好要独立完成,绝不能抄作业。6.鼓励学生帮助
通过鼓励组内优秀生的方法,来帮助学困生。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总是比学生们在一起的时间短,所以应该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条件来帮助学困生,让优秀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帮助这些学生。同时可以从这些同学中间了解学困生的各种情况。
7、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依此进行分层,设立不同层次的学习帮扶小组,确立学习目标,在班级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改变以前老师补课,留课的陋习,把问题交给学生去独立解决,老师起指导作用;其次,依据学生的能力,对各层次的学生分别有不同的完成目标,由易而难,逐层推进。
8、加强个别辅导,提高个别辅导的质量
帮助学习困难学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课堂教学中要能照顾到这些学生,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对在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老师帮助补缺。为了补缺补差,我们要利用空堂课、自习课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补课。作业要做到区别对待。还应积极开展同桌教学,伙伴教学,合作教学,以优带差,帮助他们一起进步。
9、实行“低、小、多、快”的教法改革
摸清学生相关准备知识,基础,能力和心理准备的实际,把起点放在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结,形成网络。根据学生实际、确定能达到的实际进度,把教学的步子放小,把教学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合理的层次、分层推进。
10、通过内化教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困生都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从 “要我学”变为 “我要学”。通过不断的加强训练,老师帮助学生获取一个个小成功,使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11、学困生考评奖励措施
根据每月单元测试的成绩,对这些学困生的成绩的高低按顺序进行排列,然后与上一次成绩进行比较,提高位次的按比例分出一二三等奖,没有进步的不予评价。有进步的学生,进
行表彰,颁发“进步奖”,以示鼓励。
12、树立正确的学困生观
首先教师要正确看待学困生,学困生并不是什么都很差的学生,学困生并不是无可救药的学生,学困生也有他们一片施展才华的天空,差学困生也得需要成功人士所拥有的一切,为此教师不要岐视差生,与学困生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正确评价差生,公平对等差生,要把机会留给差生,让他们感到老师正期盼他的进步。
13、用爱心温暖差生
爱,可以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爱的效应”在学困生身上尤为明显。经常与差生谈心,用爱心温暖差生,用心灵的温暖去医治他们心灵的创伤,用精神的甘露去洗涤他们精神的污染,使他们感到老师时时刻刻关心着他,从而使他们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勇于与困难挑战,对学习语文充满着热情。
14、深入了解,对症下药
要转化学困生,需要对他们进行深入了解,针对不同学困生的情况,解除他们的疙瘩。尽量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来帮他们耐心辅导,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提高他们的成绩。
15、捕捉亮点,正面教育
要用发展的眼光认识学困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创设情境,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并合理利用“闪光点”,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多表扬,少批评做好教育转化工作。要善于克服以点代面,正确评价,消除偏见。
16、抓准时机,因材施教
A、对待学困生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提高自我认识,促使自我反省,实行自我控制,使其内心深处认错,做到心悦诚服,乐意改正。
B、给学困生提出适当的目标,结合其实际情况,根据可接受性和发展性原则,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少到多,使之做到“跳一跳能把桃子摘下来”。发现进步及时表扬,使其享受成功感,促使他们积极向上。
C、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做好转化工作。契机恰当,教育时感情融洽,学生才能敞开心扉,鼓励学困生大胆创新,多提宝贵意见和独立见解,这样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17、加强家访,促使转化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必须求得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密切配合。与家长经常联系家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同家长共同商议教育方法,及时了解学困生学习情况,以便与家长共同教育好学生。
18、持之以恒,勤抓不懈
转化学困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其始终维持不断前进的势头。
六、课题研究实施阶段内容和措施
课题研究全面开展阶段的总体时间安排为一年,即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具体分为3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1年1月至3月)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组建研究人员,建立健全制度。
2、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学习有关文献资料。通过学习和讨论掌握“五个有效”的相关理论,深刻领会课题研究内涵和精神实质,统一思想认识,理清研究思路;
3、组织问卷调查,分析调查材料,找准学困生。
4、确立课题分工,做好宣传发动。
5、建立合理的平价策略。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1年4月至2011年11月)
1、学困生的确定: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学困生档案。通过设计有效的调查问卷,依据平时表现,通过对学生本人、家长、任课教师的访谈,综合分析,找出学困生的成因,对学困生的发展
状况进行及时地反馈,积累资料,积极做出调整,控制研究效果。
2、教师对学困生增加感情投资,用爱心哺育差生,而耐心教育学困生。
3、双向选择,“一帮一,一对红”,安排特殊座位,以优带差,给学困生指出切实可行的目标。
4、抓学困生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进步多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上进心。
5、采取倾斜政策,对学困生给以“偏爱和厚爱”。理解、尊重、宽容,善待学困生,作业实行“一抄、二读、三背”
6、抓学困生特点,“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7、定期做好家访,及进了解后进行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努力形成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促进学困的转化。
8、“学困生转化”工作中,要全面渗透激励教育,多鼓励、多表扬,少批 评、少指责。
9、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10、重视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根本上转变学困生的思想,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困生的兴趣。
11、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善于总结“学困生转化”的典型经验。
12、帮助学困生做好预习工作,“笨鸟先飞”。
13、督促学困生课后复习,对学困生的作业面批最好。
14、争取学困生家长的配合,实行家校联合。
15、学生要及时进行总结;找出自己进步了多少,今后努力的目标。第三阶段:总结验收和结题阶段(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
1、收集并整理课题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进行分类、存档,为总结做好准备。
2、分析研究实验过程中的问题,撰写结题报告。
3、学生写出个人总结。
4、召开教师总结实验课题,撰写论文,上报结题。
5、课题组写出总结论论文,展示研究成果。
6、如果验收合格,积极推广课题成果。
七、研究成果
1、课题组的教师思想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真正了落实“以人为本”新课程理念。
2、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正确认识学生,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
3、我们要与学生多谈心、多交流、多勾通,多站在未成年人的角度想一想,本着理解的原则,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4、要培养学困生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在非智力结构中,兴趣是一个最活跃,最现实的构成要素,对人的个性发展和事业的成就有着深远的影响。
5、教师要尊重学困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赞赏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微小的进步,是转化的关键。寻找和发现并肯定他们的每一个优点,及时表扬其在学习中的每一个微小进步,与他们谈心,成为知心朋友,让他们从自己的优点、兴趣、„„ 通过谈心、家访等方式,积极发掘后进生的闪光点,给他们以自信,促进后进生的转变,我们深知博爱是基础,平等是关健,激励是成功。
6、消除了学困生心理障碍,树立学习信心,培养了积极的自我意识。学困生心理素质差,自尊心脆弱,自卑感强,经不起老师、同学、家长等方面的冷落和剌激,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经过扎实有效的活动的开展,学生逐渐从心理上克
服了个人的学习畏难情绪,基本上能按教师的要求,逐步有效地对化学科的学习有了兴趣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这种积极情感积累有助于在心理上形成良性循环,增强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从而增强学习进取心、竞争力。
7、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情景,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索模式;教学内容从易到难,降低坡度,起点低,复习回顾多,重点处放慢速度,及时释疑;教法上适用学生分层、目标分层、课堂分层、练习和作业分层、测评分层、激励分层等一系列措施,充分考虑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分类推进,因材施教。这样会使学生采取积极进取态度,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改变对原有的厌学态度,学习成绩提高会很快,进一步使学困生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8、加强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构建新的高效教学课堂,提高学习效率。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正确,直接影响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创造机会,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使他们不但能“学会”而且能“会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思维训练、探究性活动训练,并进行解释和应用,达到以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尽可能地让学困生掌握较多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9、端正了学生人才观、教学质量观,教师家长形成合力。
初中教学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其教学质量观是培养高素质、创造力强、和谐发展的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家长必须把握好对学困生的期望值,对他们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学困生学习信心不足或不稳定。教师和家长有意识地给予他们主动锻炼的机会,给予他们更多的赞许和信任,都将会内化为学困生的自信心,一旦成功或进步,会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就会更加自信,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10、采取了多种方法对学困生进行辅导。
在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在课堂上我们继续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继续采用生教生、师教生、小组内合作学习、家庭辅导等帮扶方法,使学困生能学会,在课后,我们也抓紧一切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
11、优化了课堂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课堂上体现三个优先:优先回答问题、优先板演、优先批改作业。作业布置上适当降低难度,减少作业量,使其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达到最基本的要求。指导“学困生”将平时练习、考试中出现的错题汇集到错题本上,加强巩固,并针对易错点,设计二次过关试卷。
12、改变了评价方式,对学困生适时鼓励评价。
除了在课堂上寻找时机,对学困生的课堂表现及时予以肯定鼓励,让他们增加自信心;在练习批改时,采用一些富有针对性、指导性、鼓励性强的语言评价他们,并给他们一定的奖励。每次测试后继续帮助他们分析试卷,肯定好的地方,找出不足,点出下一步奋斗的目标等,通过对他们给予关注、帮助,促使他们不断进步。
八、存在问题
1.教师思想仍滞后,不能与课题研究相适应。认为课题研究是表面形式的东西,与具体教学教育工作无多大关系的观念仍在部分老师的心里存在,缺乏耐心,方法简单随意。
2.理论学习不够,教师研究工作缺少理论支撑,对学生的一些心理特点在理论上掌握不够。课题研究工作中由于考虑教师的时间有限,理论学习以个人分散学习为主。这使得次项工作失去了监管,显得随意,其作用大打折扣。
3.对学困生跟踪不到位,没有对学困生各阶段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查分析,对比,失去对课题研究的成效分析的一些重要参数。
4.在研究过程中,学困生的学习方法指导不够科学,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5.有急功近利思想,研究不够深入,对课题研究的长期性认识不足。
6、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具体怎样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学困生转困工作是一项实践周期长,涉及因素多,工作难度大的教育教学改革,许多实践我们还停留在表面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提高,今后我们会发挥学科特点,加大实践力度,继续进行探索,从根本上转化学困生。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做出应有的贡献。
九、下一步课题研究工作打算
1.加强理论学习,彻底转变教师观点。
2.完善学困生跟踪服务。对学困生转化情况及时进行分析,认真反思前期研究情况,分析各阶段学困生情况,做好学困生转化个案分析。3.做好经验总结和交流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形成研究成果,并进行及时的交流推广。
课题报告:学困生生因及转化研究 篇5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解决。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我们不难发现班级中两极分化的现象非常严重,出现了大量的学困生,他们长时间达不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对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难以完成学业任务。是什么原因造成“学困生”出现,怎样来转化这些“学困生”?这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忽视“学困生”,也就是放弃了相当部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这不仅违背培养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要求,同时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偏轨,是无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是根本谈不上素质教育的,这不能不引起教育者深层次的反思。
对“学困生”采取放弃的办法也是对学生、家长和社会极端不负责任的一种做法。因此,要在初中施行和推进素质教育,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和实施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学困生”的转化迫在眉睫,因此本课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我们学校是朝阳区一所农村中学,80%的学生是外地借读生,他们大部分是外地进京务工人员的子女,随着升入高年级,部分优秀学生流失,使得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各班级中都出现个别学困生。结合我校特点和朝阳区对学校的教学要求,实现及格率达标,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更具有现实意义。
“学困生”具有相对性、暂时性、可变性。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我们以“不放弃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原则,研究和转化“学困生”,着力做好转化“学困生”的工作,这对于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课题的界定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专家的意见,我们对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的理解是: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不能适应学校教育下的学习生活,造成学习效果低下,知识、能力目标均不能达到教学大纲或课标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其构成要素主要有:第一,“学困生”的智力正常;第二,“学困生”是个别的,即班级中的绝对少数;第三,“学困生”的学业成绩处于暂时落后状态。
他们表现为态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学习方法欠妥、学习被动、学习习惯较差,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学习感到害怕,对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他们上课无精打采,厌倦作业,害怕考试,更缺乏独立思考和钻研的精神和能力,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三、研究课题的依据 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的教学课程标准确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以人为本的学生观、面向全体的观点,着眼学生发展等,都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教育学理论: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在于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更重要的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还学习主动权给学生,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3.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4.哲学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收益。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新观念是相融与统一的。
5.多元智能理论依据: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某一智能的高度发展,是对人的才智的一种发现和提升,而对于自身不太发达的某一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开发使其得到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调查分析,明确“学困生”现状及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学困生”不同的成因,寻求提高“学困生”学习成绩的途径和方法。3.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提高“学困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使之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4.探索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符合教育规律,适应“学困生”发展的有效育人氛围,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从“学困生”的实际出发,仔细、认真观察问题,摸清问题存在的原因,也就是对学生现状做周密的了解。
2.因材施教原则:由于学困生存在着个别差异,教师针对每个“学困生”的薄弱环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措施。3.激励引导原则:激发、勉励学生去努力,促使学生和自己的过去作比较,发现进步的一面,相信自己的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4.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初中“学困生”的转化提高是一个过程,“学困生”的进步,往往进步缓慢或有反复现象,教师要多鼓励,少训斥,增强其上进心。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1.农村初中“学困生”的现状分析。
(1)课题组所有成员都要进行调研,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学困生成因分析。基本情况调查:包括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听课习惯、注意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家访、电访:对个别“学困生”采取家访、电访的形式了解家庭教育情况。包括父母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学习环境等。
学困生学习情况分析:对“学困生”的作业、试卷等书面形式的文字材料进行调查分析。
谈话:与个别“学困生”进行谈话了解情况。
(2)班主任老师除完成上述调查外,还要进行学生心里及思想方面因素的调查与分析。如:通过谈话、观察等方式。
2.构建各学科转化学困生的策略、途径、方法:
通过学困生成因分析,选择合适的转化手段,教师对所负责学困生跟踪指导转化,形成转化学困生的经验,并进行交流,形成各学科转化学困生的策略。如:①何进行注意力训练②何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③学习效果的追踪(辅导策略)④开展合作学习组等
3.“学困生”转化工作效果评价(1)“学困生”学习效果评价策略研究
从德育素质的提高角度看,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否有改变。从教学角度看,学习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是否改变,学习成绩是否有提高。激励“学困生”的学习,设定进步的标准,形成学困生档案、成长日记,评选“进步之星”等。如:① 测试法:通过小测验了解“学困生”发展情况,对研究的“学困生”的成绩进行列表分析,并与之前做对比,检验转化成果,调整转化措施。②个案分析法:把转化过程中成功的事例形成个案逐一分析,找出前后差距,总结经验。
③ 观察法:观察“学困生”上课参与教学活动情况,了解其发展状态。(2)对教师“学困生”转化工作效果评价策略研究
定期评价教师对学困生的指导转化工作是否有效,依据所指导“学困生”的学习成绩进步情况和学习态度、习惯等转化情况,依据教师在过程中实验探索的成果,撰写个案分析的情况等综合评价。依据评价结果评选学困生转化过程中的优秀教师团队和优秀个人。
如:①调查法:学困生进步情况调查
② 座谈法:通过和教师谈话了解学困生的转化效果,转化措施是否有效。通过和学生座谈了解老师的方法是否有效,是否得到学生的认可。③ 经验总结法:实验探索、提炼成果、理论创新、推广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资料和文献法:收集、检索相关理论成果,提供必要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基础。2.调查研究法:追踪调查“学困生”的心理、行为、能力表现、成绩等发展状况,为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3.个案分析法:把转化模式中的对子“教师+学困生”、“家长+学困生”、“优秀生+学困生”形成个案,逐一分析,找出前后差距,总结经验。
4.行动研究法:全体参研教师、参验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研究水平,总结经验,提高学业成绩,逐步转化。
5.经验总结法:实验探索、提炼成果、理论创新、推广成果。
6.观察法:观察“学困生”上课参与教学活动情况,了解其发展状态。7.测试法:通过小测验了解“学困生”发展情况,检验转化成果。
8.比较法:通过“学困生”转化后与转化前的进步进行比较,说明课题研究价值。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结构 1.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长:郭延峰 副组长:辛洪涛 金铭立
组员:张军堂 才惠 丁文超 刘羿青 管永新 2.课题研究小组:
全体教师、家长和学生 3.课题研究组织管理模式
每个干部负责五个教师,每个教师负责一个家长、一个优秀学生和两个学困生。组成“干部+教师”、“教师+学困生”、“家长+学困生”、“优秀生+学困生”干部、教师、家长、优秀生和“学困生”双向互动,多向互动,促进“学困生”健康有序的发展。
九、课题研究的工作措施
(一)管理措施:
1.学校把“学困生”的转化及管理工作纳入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学困生”转化研究领导小组,从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积极支持,保证“学困生”转化工作顺利进行。
2.“学困生”转化工作要从学生入学时抓起,在“四加一”的管理模式下实行“学困生”工作专人负责制,学校干部主要负责“学困生”的宏观管理、计划的制定、检查与落实,教师负责“学困生”的管理,主要有政治思想工作、良好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教学效果。
3.学校对“学困生”要加强跟踪检测,做到“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期期清”,将“学困生”的转化和提高纳入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考核。
4.加强课题组人员的理论培训,系统学习有关学困生教育教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不断提高认识,始终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研究工作。5.定期组织专题研讨,及时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6.领导要加强指导,走进课堂,走进学生,了解教师教学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指导课题组成员有效开展研究工作。
7.强化对“学困生”的关爱,加强“家校联系”,共同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二)教学措施:
1.学科教学中注重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注重学法指导,让他们喜欢该学科,热爱学习,并学习有法。2.课堂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效性,最终目的要让“学困生”完成教学的基本目标。
3.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既有个别辅导,也包括集体辅导,对学困生采取倾斜对策,让学困生吃“偏食”,赋予他们更大的学习优先权——从行动上帮助学困生解困,要给“学困生”补旧帐,不让“学困生”欠新帐。
4.走下讲台,亲近“学困生”,走进家庭,联系学困生,向学困生增加感情投资,让学困生感受到爱,体验到爱,相信爱,被爱感动。
5.在教学中为“学困生”创设机会,对“学困生”采取跟进对策,切中时机,及时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帮助“学困生”建立自信,品尝成功的喜悦,走出困境。
6.“学困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转化过程中,“学困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
十、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0.04——2010.06)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研究小组,拟定课题研究方案,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开题论证。阶段成果:《“学困生”转化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理论学习与研究阶段(2010.6——2010.10)
通过问卷调查、家访等进行我校“学困生”现状调查分析,提交“学困生”名单,建立“学困生”档案,形成有关“学困生”的成因,心理分析等调查报告。阶段成果:《“学困生”成因研究》的调查报告
第三阶段:实践探索阶段(2010.10——2011.07)具体实施,搜集、分析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撰写经验论文。开展课题研究的各项活动:调查问卷、个案分析、实际观察等,收集各类成功转化学困生的实践尝试的资料并进行整理。阶段成果:《“学困生”转化方法的实效性分析及改进措施》 第四阶段;检验修改阶段。(2011.07——2011.09)
整理、分析、提炼研究结果,对照研究目标提出改进方案。第五阶段:深入研究阶段。(2011.09——2012.02)
针对改进方案,进一步深入推广、验证、提升研究实际效果。第六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12.02——2012.06)
整理相关课题研究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写好论文、个案分析、研究报告,结题鉴定。
阶段成果:个案论文、结题报告。
十一、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组织保证:由校长亲自领导并担任课题组组长,组成由干部、教师为主的课题组,优化组织结构,加强组织管理,使完成本课题研究得到有力的组织保证。2.专家指导:学校聘请有关专家担任课题顾问,具体指导课题的实施。3.构建制度:
①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奖励对课题研究有贡献者;
②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课题研究工作会议制度;
4.时间保证:为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实到实处,取得实效,学校将加强课题运作管理,课题组活动学习每两周一次,以保证课题研究的进行。
学困生转化实验报告 篇6
课题负责人 :姬福霞,宋艳霞
本课题研究在近期的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效果,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把这项工作做的更好,现将开题以来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一、深刻认识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新课程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新课程要求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关心和尊重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各方面的成长,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以学生为本,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个体差异,既要认清学生实际发展的潜能,又要正视学生现实存在的某些缺陷和成长中不可避免的失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以乐观公正的态度善待每一个学生,鼓舞每一个学生,并能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确定不同的培养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品质,使之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研究,明确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因素对儿童学习心理的影响作用,促进教师改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教育不当而产生的学习困难学生,更希望其研究成果对教育教学能产生指导意义。
二、明确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研究对象
本人任教班级数学学科所有的学困生。他们主要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学习方法欠妥,学习被动,学习习惯较差,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学习感到困难,对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
(二)研究内容
1、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对策。
2、造成农村学习困难的原因,包括社会文化对学困生影响、家庭教育氛围与家庭结构对学困生影响、学困生与家长关系等。
3、怎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转化学困生。
4、对学困生进行个案辅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5、如何通过密切家校联系转化学困生。
三、阶段性成果
(一)、根据学困生具体情况,制订初步的研究方法:
1、文献法:了解国内此类研究状况及成果,搜集相关理论与资料,为课题提供理论支持。
2、调查法:有问卷调查和跟踪调查,分析学生学习现象,确保研究对策,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3、实验法:注重案例分析,采用教育激励,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等措施促进学习顺利克服学习障碍,进行有效学习。
4、个案研究:对具有典型特点的学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
5、经验总结:从感性材料中注意提炼,及时总结,以形成有价值的成果。五种方法互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在帮困活动中做到“五个一”:每周必须找学困生谈一次心;每周给学困生提供一次表现机会;每周发现并表扬学困生的一个优点;每月必须与学困生家长联系一次,通报学困生进步的情况;每月教会学困生一个具体可行的学习方法;每班为学困生的转化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将其座位由教室角落调至前排,取消惩罚性作业等)。切实做到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情况,增强了学困生转化工作的针对性。
(三)、坚持学困生转化的四个基本原则:
1、差异性原则
坚持因材施教,掌握他们的特征,针对不同学困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2、激励性原则
发现学困生的点滴进步与闪光点,及时给以适当的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营造积极向上的心态。
3、尊重与严格要求原则
情感是基础,是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帮扶,实验过程中对学困生要以情感人,以诚相待,对研究对象严格保密,以免无意中伤害学生自尊心。同时对他们的不良行为一定要严格要求,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
4、合理期待原则
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难度大,见效慢,学困生进步易反复,必须通过系统的反复的教育过程,才能促进学困生。
(四)、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分析了解学困生的成因。
1、学生自身原因 ①非智力因素发展不良
具体表现在:对学习无兴趣或兴趣的持久性差;学习动机不强烈,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缺乏坚强的意志,不愿动脑学习,遇到一点困难就动摇、退缩;缺乏学习自信心,常因成绩上不去而产生自卑心理,没有向上的学习动力;课堂上缺乏自制力,对非学习行为缺乏有效的制约。久而久之,他们不能掌握每节课应要掌握的内容,逐步成为学困生。
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缺失
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前后联系密切,环环相扣,一旦一环中断连接不上,多处中断便不能形成系统,前后失去联系,有没有得到及时的弥补,造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欠缺。直接影响后续的学习,形成恶性循环,逐渐形成学困生。
③不正确的自我归因
这些学生往往把自己在学习中的失败、挫折归为自己内在的稳定因素,如能力和天赋等。这将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比如消极地评价自己,自我感觉不良,感觉自己低人一等,甚至一蹶不振;认为自己天赋不行,不是学习数学的料,拼命学习其他学科来弥补数学的漏洞。
④学习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差异不大的个人智商,成绩却判然有别,这其中学习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上,“向40分钟要效益”几乎已成师生共识。但个别学生却逆其道而行之,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注重学习方法,结果事倍功半。
2、家庭原因 农村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知识层次较低的家庭,由于家长的思想觉悟低,知识水平有限,又忙于做农活或挣钱,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放任自流;有的家长只给孩子物资上的关怀,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对其学习不闻不问;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宁可玩扑克、麻将也不关心孩子学习;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认为识几个字能打工挣钱就行,对孩子没有正确的引导,也没有一定的期望;很多父母都在外打工,将孩子丢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隔代教育的弊端造成了学困生的增多。
3、学校、教师的原因
学校教育投入的不足,是造成学困生的重要原因。部分教师关爱学困生不足。有的教师对学生不够尊重、不够耐心、评价偏颇,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有的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
一、枯燥,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社会的原因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学校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如网吧等。
(五)、针对不同学困生的成因,初步探究转化学困生实施方案。
1、转化基础较差的学困生的办法是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这类型学生一般听课是没问题的,老师讲的他们都能明白,只是需要动用转换思维,或者需要阅读理解题意时就出现了困难。这样,我在做习题时段的教学中,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习题给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做,而另外设计一份有针对性的难度相应降低的题目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做,并及时给予关注指导,包括相关的知识的讲解和分析等。课内解决不了的,甚至延伸到课外。
2、对于学习方法不当的学困生要在教学过程中及课外辅导中加以指导。
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但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需要一个过程,并逐渐通过培养形成能力。上课开始即向学生灌输抽象的学习方法是很难被学生接受的。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教学中感知学习方法,领悟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的示范过程必须做到两点:①教师的教应做到规范、条理明确、层次清楚,便于学生发现和领悟学习方法;②教师的教应做到难易适度,便于学生尝试和运用学习方法。
3、对学习无兴趣、动机缺乏的学困生要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这类学生往往基础知识薄弱,“欠帐”太多,无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动机推动力。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由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通路阻断,知识链缺失严重,没有必要的知识迁移能力。偶有学习愿望,却又无路可走。对这类学生,我一般会用体谅和温暖的爱心帮助他们补课,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要他们打通了学习道路,就等于在他们面前架起了一座知识的大桥。教师应当及时引导,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点尝试:
1、以身边的人和事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
2、以成功体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3、精心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困生”对学习的兴趣
学困生转化实验报告 篇7
关键词:学困生,形成原因,自我转化
学困生是诸多因素共同影响下, 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研究转化学困生的策略, 优化教育教学方法, 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增长点, 也是每一名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帮助学困生消除心理障碍
初中学生正处在“心理断乳”的关键时期, 表现为生理特征趋于成熟, 心理发育还未成熟的状态, 受教育方法、环境、升学及前途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在自信心、意志力、情绪等方面存在心理障碍, 但他们内心深处却蕴藏着不甘落后, 要求上进的愿望, 只要“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 因材施教”, 就能消除心理障碍, 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一要培植学困生的闪光点, 注意诱发积极的心理因素。优秀老师总会寻找闪光点, 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学生, 不断对其微小的进步精心呵护, 细心培养, 适时鼓励, 让他们感觉受到尊重, 便会使其重新认识自我, 扬起探求知识的风帆。二要创造进步的机会。要经常耐心细致地帮助指导学困生参与教学活动, 组织他们动手实践, 在实践中探索, 在探索中发现, 在发现中感悟, 在感悟中理解, 在理解中运用, 不断满足学生乐于表现的心理需求, 体验探索成功的乐趣, 增强学好的信心。三要奉献爱心, 重视自我能力的培养。“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学困生在学习上处于弱势群体, 转化工作过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反复性。因此, 耐心细致地关爱, 持之以恒地呵护鼓励, 让他们不断感受到教师的信任、希望, 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达到“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目的。切忌讽刺挖苦, 严厉训斥等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言行, 防止逆反心理的出现。四是利用有关讲座课程等, 让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 掌握基本的心理调节方法, 促进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学困生只有具有健康的心理, 才会有他们天天向上的行为。
二、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困生认识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 是在需要的基础上, 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学习的向导, 创造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与学的统一起点, 就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途径、形式、方法和手段, 通过丰富多彩的主体实践活动, 创设乐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培养学习意识, 塑造学习精神, 优化学习氛围, 挖掘内在需要, 构建成功平台, 使学困生在浓厚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驱动下, 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得到提高, 教师要针对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实际, 巧设悬念, 置疑问难, 创设情境, 实习实验, 亲自操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渴望, 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拾级而上, 达到有所收获, 有所提高, 有所发展。
三、指导学困生改进学习方法
方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这就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因而教师要让学困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以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如面批作业, 上课提问, 及时指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教给他们解题的方法和思路, 促进学困生查漏补缺, 及时纠正学习中的问题, 要针对学困生怕做题这一点, 要积极引导, 使其克服惧怕心理, 反复阅读, 分析题目, 联系平时所学知识点, 揣摸题目意图, 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进而寻找出解题的方法、步骤,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改进学习方法。同时, 还要结合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不同情况, 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个人的学习方法, 掌握克服学习困难的钥匙, 真正体验学习。
四、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 它是学生持久学习的动力。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 如何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首先, 要仔细分析学困生产生不良习惯的内因, 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 达到有的放矢, 事半功倍的目的;其次, 要遵循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的原则, 从大处着眼, 小事着手, 科学计划, 严格要求, 长期训练, 促进其良好习惯的形成。如督促学困生课前预习, 引导他们专心听讲, 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要求他们按时完成作业等。同时注意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必须持之以恒, 长期强化, 不断在教育中培养, 培养中教育, 促进他们不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 增强自我约束的能力, 达到由被动接受教育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的教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 一名优秀的教师, 不仅要在促进学困生自我转变上下工夫, 还要在改进教法上花力气, 达到会教和善教, 以提高转困工作的实效性, 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实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选择和运用符合学困生学习实际及心理特点的方法, 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勤反馈”等适合他们“胃口”的教学措施;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设计一定梯度的练习题, 运用鼓励性评价的教育方式。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在教育转变过程中, 把良好的学习方法贯穿于认识程序中, 把主体参与活动贯穿于教学设计中, 把能力的培养附着在知识的载体之上, 把情感教育融入认知过程中, 在切入点上巧触发, 堵塞点上巧疏通, 总结点上巧回归, 在学困生“心欲通而未通时, 予以达之;口欲言而未能时, 予以言之”, 对他们的评价着眼于未来, 侧重于发展, 以利于改进, 淡化学生间的横向比较, 注重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评价, 使他们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乐趣, 具有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如何转化学困生 篇8
一、找学困生的闪光点,发现学困生的潜能教育,想方设法转化学困生
1、我在英语课堂上,每当学困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时,我采取的方法是及时对其鼓励,用亲切、和蔼的语言去鼓励他们。即使问题回答错了,我也不去指责他们,更不训斥他们,而是轻声婉转地指出他们回答不正确的地方,课后再不失时机地给他们一些鼓励性的语言,使他们不至于在同学面前难堪,更使他们从老师的鼓励中获得以后在课堂中回答问题的信心。
2、在课堂及谈话时用亲切平和的激励语言鼓励学困生。作为一个教师对学困生的课堂或课外辅导有时很大一部分是从他们的作业辅导开始的,而在批改作业时要用一些鼓励性的评语或者符号去评价,鼓励那些在学习中困难的学生,这样能提高其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我在批改作业时,经常用上“A,☆,优”等带有鼓励性的符号。有时还写上一些激励性语言!其实学习语文也很简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时候只要多读几遍,就有意外的惊喜和收获哟!当学习困难的学生背出课文或对话时,我在他们的课本上就贴上一个个表示其聪明勤奋可爱的小粘贴。用鼓励性的符号或激励性评语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带来的良好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二、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信心,让他们尝试到自己在学习中成功的喜悦
对于学困生学习上的要求要与其他学生有所区别,教师应根据他们的学习基础来定他们的学习起点,面对他们的现实来定目标,对他们要做到起点低而且准,目标具体而明确。只有把重点放在学困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让他们尝试“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的甜头,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产生获得成功的欲望,使他们向着成功迈进并享受成功的快乐,这样达到一个目标,受到一次鼓励,心理上得到一次满足,一次次达标,一次次获胜,一次次鼓励,一次次表扬,就会感到层层有进步,步步有提高,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从而对学困生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这就是尺寸效应的含义。例如:在我们班同一节课上,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注重分层给他们布置不同的作业,要求也适当为学困生放低。又如,在班上对一些学习好的学生可以提出一些较难的问题,而面对学困生提问题时就要提出一些比较容易的问题等等。我就是通过这些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的发展中,使优差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了成功的激励。总之,转化学困生是一项艰巨的、细致、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只要我们每位教师树立坚定的信心,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学困生的转化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三、充分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这几年的实际工作,使我深深认识到了学困生的心理素质是非常脆弱的,他们平时害怕见到老师,总是疏远老师。做好他们的思想转化一要靠“亲近”,二要靠“投入”。老师首先要去亲近他们,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倾注老师的情感,做到和蔼可亲,以达到与他们产生心理感应,感情上的共鸣。给他们单独分成一个学习小组,利用学习好的与他们一帮一的结对子或群帮一的方式。通过阶段学习,开展学习竞赛,从最简单的开始,从最基础的知识入手,从点滴讲起,使其逐步提高。
四、促使懒惰型学困生养成积极性的学习习惯
老师的督促、言教、身教是引起自身懒惰型学困生得到根本转变的主要手段。督促就要做好学校和家庭这两方面的工作。学校和家庭互相配合,在校教师要督促他们课堂认真听讲,按时完成各科作业,帮助他们补习功课,指导他们改变学习方法:在家家长要督促他们课后认真复习,完成作业,以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言教即教师和家长要随时通过亲密和蔼的语言对他们进行说服教育,变懒惰型学习态度为积极型学习态度,同时密切注意他们在某些方面稍有进步时就要及时给予肯定,及时表扬和鼓励,促使他们早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和家长的身教也是带动他们转变的一个重要关键。
【学困生转化实验报告】推荐阅读:
学困生的转化调查报告08-08
学困生转化工作研究结题报告09-29
学困生转化10-11
转化物理学困生06-18
学困生成因转化10-22
英语学困生转化案例05-23
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06-12
语文学困生的转化06-14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07-08
转化小学数学学困生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