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困生的转化

2024-11-05

对学困生的转化(精选11篇)

对学困生的转化 篇1

摘要:当前所有的小学毕业生都无条件地升入初中学习, 学困生却越来越多, 学习的外界干扰因素也多, 而初中教材内容比较深, 教学要求又比较提高, 所以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特别严重。面对这样的学情, 我们如何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入手, 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呢?本文就此问题进行阐述, 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学困生,原因,转化

所谓的学困生, 即是在班上学习较差, 进步很慢的学生。他们主要表现为:上课不专心听讲、精力不集中、基础差、接受能力差、反应迟钝、平时作业靠抄袭应付。他们学习没有积极, 方法也不当。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 谈谈学困生转化的体会。

一、导致学生后进的原因

1. 学生的主观原因。

(1) 缺乏学习的意志。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 而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 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初中数学与小学相比难度加深, 教师辅导减少。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适应性差的学生, 一遇到困难就丧失信心, 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 缺乏责任感。解题时, 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定理、公式, 不遵循一定的步骤, 对作业练习等应付了事, 缺乏竞争意识。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 不愿认真学习、复习。久而久之, 他们的学习更加困难, 丧失学习信心。

(3) 没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 也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学习兴趣时, 他就会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采取积极主动的意志行动, 产生追求掌握知识的理智感, 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初中数学教材的结构的系统性、逻辑性比较强。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不能及时掌握知识, 达不到规定的要求, 就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 导致数学学习的两极分化。

(4) 基础与自学能力都比较差。学困生不能认真主动地学习分析教材, 说不清楚掌握了哪些知识, 对学过的知识点不会用, 也总结不出教材的知识结构, 更不能找出数学知识的重、难点, 不能为后续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2. 学生的客观原因。

(1) 老师原因。数学老师的素质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的专业水平较差, 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差错, 那么就会造成上课刻板无趣, 教学效率低下;如果教师在上课时经常歧视弱势群体, 甚至讽刺学困生, 那么学生会厌恶数学的学习;如果教师过度宣扬学习数学的难度, 或者过分强调数学的重要性, 也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敬畏感。

(2) 家庭方面的原因。家长的言行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子女, 他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很多学生的爸爸、妈妈知识层次较低, 他们无法管理学生的行为, 只注重结果。这些家长有的不从自己孩子的实际出发, 期望值过高, 只知道一味地施加压力, 如果孩子的成绩不好, 只会打或者骂, 导致孩子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破罐破摔。

二、转化数学学困生的策略

1.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 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在教学中要用爱心感染学生, 重情感教育。笔者认为, 让学生喜欢你的这门课, 首先得让学生喜欢你这个人。初中学生是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年, 许多情感问题容易受到感染, 如果教师对学困生不闻不问, 甚至打击他们, 这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 学生自然也没有上数学课的心情。在具体的教学中, 老师应该特别注意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 经常运用表扬、奖励等评价手段鼓励学生。从而使学困生从怕学习数学转变为爱学习数学。

(2) 让学生体验成功。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胜心, 在他们成功时容易接受别人的引导和鼓励, 心理上得到欣慰和满足。学习上的成功, 不能只看考试取得好的分数。能正确地解出一道题目或者能够圆满地回答老师的一次提问, 都算是一次成功。要让每一个学生能正确对待自我, 学会自我竞赛, 只要目前比过去进步就是胜利。

2. 教学生会学习数学。

在初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中, 老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 提高学生的自主发现知识、探索知识的能力。具体措施为:教会学生预习数学。预习就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 达到熟悉内容的一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它也是学好数学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教会他们做各种记号, 标出不理解的知识, 以便在上课时认真听讲, 从而真正理解这些有困难的内容。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困生往往不会学习、不愿动脑筋, 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 一遇到问题扔在一边不管。因此在教学中, 老师要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 引导学生寻找数学知识结构和联系、总结其规律, 解答问题时, 也要注意启发引导, 不给他们现成答案, 而应该引导他们自己去分析问题, 解答问题。

总之, 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引导和转化学困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只要能采取针对措施, 就一定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对学困生的转化 篇2

摘要:怎样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和认真研究的问题.本文从注意差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情感教育;根据差生学习情况,进行补差堵漏;掌握差生的共性与个性,激励其斗志等;培养差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传授正确学习方法几个方面来简要论述对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措施,以期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关键词:初中数学;差生;转化

在教学过程中,每届都会碰到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学习思维方法,成了数学的学习差生.他们今天失一点数学概念,明天丢一个定理、公式,久而久之,会严重地影响差生的智力发展,阻碍差生学习上的进步.为此,做好对差生的转化工作,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和认真研究的问题.一、注意“差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情感教育

教学的实践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差生在学习上存在着明显的心理障碍.再加上初中生心理还不成熟,比较容易走极端,在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往往以破罐子破摔的行为进行报复.在这种心态支配下,教师越是逼迫他们学习,他们就越是有反感,学习成绩会越来越差.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或男女青年.”因此,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心平气和地和差生进行沟通,进行情感教育.例如,在学习“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一课时,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并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来解题.可是就有一位学困生迟迟无法理解“在角的内部,到该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该角的平分线上.”为了不影响集体学习的进度,在课后我找了该生谈话.在谈话中我了解到,该生家境不好,他自己本人甚至想过要辍学去打工,沉重的生活压力与心理压力让他失去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随即我对他讲述了我国近代数学家苏步青的故事,同样是家境清贫,但苏步青却以坚强的意志读完了博士学位,在数学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成为我国人民的骄傲.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氛围中,使这位学生明白了自己并不是不可救药,只要自己能够浪子回头,一切都还来得及.最后,我对他重新温习了“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他听得非常认真,很顺利地掌握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能够做到简单应用.二、根据“差生”学习情况,进行补差堵漏

差生一般智力表现不佳,反应慢,接受能力较弱,学习方法保守,知识缺陷多.如果不经常关心他们,督促他们,他们是很难做到自觉学习的.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耐心地对他们进行辅导帮助,以收到实效.例如,我们班有10名左右的差生,我每天对他们的学习情况都一一过问.可时间一长,明显感觉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想到了发挥学生群体的作用,比如我们班学习委员是个女孩子,不仅成绩优秀,而且性格温顺,耐心较好,我就让他帮助反应较迟缓、理解力低的差生;再比如班长是个责任心较强、口才较好,与人沟通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生,我就将他与上课好动、课后贪玩、自制力较差的差生配搭在一起.通过将1个差生和1个优等生配搭在一起,使他们的座位相邻,构成学习上的伙伴关系.并且,一个月召开一次优等生会议,检查他们对差生转化工作的落实情况,如,是否帮助学生解决了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是否督促差生按时完成作业,是否给差生介绍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等.同时,也能收集一些关于差生的反馈信息,共同商量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一个学期下来,差生的学习明显提高了,每次作业都能够按时完成了.同时,他们从优等生那里学到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果.三、掌握“差生”的共性与个性,激励其斗志

对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的初探 篇3

关键词:学困生;原因;转化

所谓的学困生,即是在班上学习较差,进步很慢的学生。他们主要表现为:上课不专心听讲、精力不集中、基础差、接受能力差、反应迟钝、平时作业靠抄袭应付。他们学习没有积极,方法也不当。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学困生转化的体会。

一、导致学生后进的原因

1.学生的主观原因。

(1)缺乏学习的意志。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而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初中数学与小学相比难度加深,教师辅导减少。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适应性差的学生,一遇到困难就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缺乏责任感。解题时,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定理、公式,不遵循一定的步骤,对作业练习等应付了事,缺乏竞争意识。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不愿认真学习、复习。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更加困难,丧失学习信心。

(3)没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学习兴趣时,他就会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采取积极主动的意志行动,产生追求掌握知识的理智感,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初中数学教材的结构的系统性、逻辑性比较强。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不能及时掌握知识,达不到规定的要求,就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数学学习的两极分化。

(4)基础与自学能力都比较差。学困生不能认真主动地学习分析教材,说不清楚掌握了哪些知识,对学过的知识点不会用,也总结不出教材的知识结构,更不能找出数学知识的重、难点,不能为后续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2.学生的客观原因。

(1)老师原因。数学老师的素质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的专业水平较差,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差错,那么就会造成上课刻板无趣,教学效率低下;如果教师在上课时经常歧视弱势群体,甚至讽刺学困生,那么学生会厌恶数学的学习;如果教师过度宣扬学习数学的难度,或者过分强调数学的重要性,也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敬畏感。

(2)家庭方面的原因。家长的言行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子女,他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很多学生的爸爸、妈妈知识层次较低,他们无法管理学生的行为,只注重结果。这些家长有的不从自己孩子的实际出发,期望值过高,只知道一味地施加压力,如果孩子的成绩不好,只会打或者骂,导致孩子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破罐破摔。

二、转化数学学困生的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在教学中要用爱心感染学生,重情感教育。笔者认为,让学生喜欢你的这门课,首先得让学生喜欢你这个人。初中学生是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年,许多情感问题容易受到感染,如果教师对学困生不闻不问,甚至打击他们,这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学生自然也没有上数学课的心情。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应该特别注意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经常运用表扬、奖励等评价手段鼓励学生。从而使学困生从怕学习数学转变为爱学习数学。

(2)让学生体验成功。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胜心,在他们成功时容易接受别人的引导和鼓励,心理上得到欣慰和满足。学习上的成功,不能只看考试取得好的分数。能正确地解出一道题目或者能够圆满地回答老师的一次提问,都算是一次成功。要让每一个学生能正确对待自我,学会自我竞赛,只要目前比过去进步就是胜利。

2.教学生会学习数学。

在初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中,老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自主发现知识、探索知识的能力。具体措施为:教会学生预习数学。预习就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的一种自主学习的方法,它也是学好数学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教会他们做各种记号,标出不理解的知识,以便在上课时认真听讲,从而真正理解这些有困难的内容。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困生往往不会学习、不愿动脑筋,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一遇到问题扔在一边不管。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寻找数学知识结构和联系、总结其规律,解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引导,不给他们现成答案,而应该引导他们自己去分析问题,解答问题。

对语文学困生转化的几点思考 篇4

大多数学困生在学习上存在着自卑心理,觉得在校园生活中低人一等,成了“二等公民”,这样的消极心态对其语文学习产生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心病还须心药医”,笔者在语文教学工作中以无私的师爱去逐步化解学生心灵的坚冰,开启他们封闭的心理。在教学工作中处处渗透人人平等的理念,教育学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迈向成功之路也并非只有读书这一条捷径,有意识地表扬学困生在其他方面的一些优点长处,让他们不为人知的优点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有助于改变全班学生对他们的看法。另外,笔者还鼓励他们要纵向对比,和自己的上学期、上个月、上周比较,鼓励学困生在自己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只要比以往有了进步就给予表扬,肯定他们的成功,让学生逐步恢复自信,增强语文学习的热情,这也是促进学困生转化的重要情感基础。

二、要求上适当降低,消除学生畏难的情绪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于“一刀切”的教学要求,看似比较合理,完全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落实,实际上“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容易在具体实践中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尤其是对于班级学困生而言,要求过高,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的情绪。因此,在语文学困生转化工作中,一定要改变“一刀切”的教学目标要求,要针对学困生的特点适当降低要求,以和他们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相适应,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进步。

三、课堂上提供平台,激发语文学习参与性

在许多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尤其是课堂教学环节,学困生群体往往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教师将课堂提问、练习的主要目标限定在中等以上学生的层面,尤其是优秀生,看似课堂轰轰烈烈,实际上并没有实现学生整体学习成效的提高。课程改革要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忽略了学困生的课堂是不成功的课堂。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积极为各个层面的学生提供学习参与的平台,其中也兼顾到学困生群体,将其作为整个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例如,在课堂提问环节,许多教师都习惯于提问优秀生,教师一提出问题学生可以迅速回答出来,看似整个课堂教学目标完成效果非常好,实际上只是表面现象,还有许多中后位置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并且参与性也不高。因此,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将相对较难较为深奥的提问向优秀生群体进行发问,以他们的回答来带动其他学生拓展思维方式。为了调动中后位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专门设置了一些简单化的题目在课堂上向他们提问,既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同时也提高了这一群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防止他们在课堂上被边缘化。这对于学困生群体的转化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只有让他们充分参与到课堂互动之中,才能够提高学习激情和学习效率。

四、帮扶上开展结对,要求学生间互帮互助

在初中语文学困生转化工作中,班级整体情感与氛围也是重要的促进因素,淡漠的生活与学习氛围不利于学困生的转化。笔者在教学与管理中倡导互帮互助的理念,不仅自己给予学困生尊重、关心和帮助,同时也要求班级学生积极伸出援助之手,拉一把这些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体会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幸福。在班级学困生的转化方面,笔者要求班级干部、语文学习优秀的学生带头,主动积极地开展结对,既可以一人结对一个,也可以几人结对一个,运用课余时间帮助他们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一方面协助学困生认识自己语文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制订有针对性的“补差”计划,将有限的时间与精力花在最为有效的环节。另一方面,还对学困生进行学习技巧方面的指导,帮助他们形象记忆、深刻理解,总结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如阅读五步成功法、预习三步法、形象记忆法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夯实基础、提高技巧,从而有利于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

五、考核上分层实施,促进最近发展区进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考核分为能力考核与卷面考核两个方面,在这一环节可以对学生进行分层要求,侧重于对学困生单独要求。笔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尝试,在能力考核方面,如普通话发音、课文背诵、口语表达等方面,以更加贴近他们能力基础的考核内容进行能力过关,缓解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消极情感,让他们感受到语文学习不再是一件非常艰难和痛苦的事情。对于他们取得的进步,笔者及时加以表扬,让他们在分层考核的环节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成功与幸福,以积极的情感促进学生更加投入语文学习活动之中。同时,在卷面考核方面,单独设置B类难度的试卷,以保证学困生在经过自己努力之后能够获得较为满意的成绩,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

对英语学困生的研究与转化策略 篇5

关键词:英语学困生;表现;转化;策略

所谓英语学困生简单地说就是学习英语困难的学生,他们往往是在学习英语学科时习惯较差、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策略和方法有问题,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就会变成问题生。我在英语教学中注意观察和研究这些学生的行为,发现他们有以下共同特点。

一、课堂表现

主要表现在:学习纪律性不强,上课讲话,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注意力不集中或不够持久;行动迟缓,跟不上课堂节奏,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任务;上课被动学习,做旁观者。不积极举手发言,不积极思考问题;不参与小组讨论与交流。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是语言学习,必须注意互动与交流。若整节课都不说不练,就失去了学习英语的意义,根本达不到语言表达的目的。

二、课后表现

主要表现在:拖欠作业或完成作业的质量不高;不注意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不懂的问题很少问老师和同学。英语学科是一门记忆力很强的学科。课后一定要多记多背,特别是英语单词必须记准记牢,所学的句型要会活学活用,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的方法、持之以恒的学习决心,是很难把这门课学好的。换句话说,对于学困生而言,就越学越困难。

三、心理表现

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缺乏信心,自卑感强;意志力薄弱;有的学困生虚荣心很强,有弄虚作假的行为;有厌学情绪;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强。针对学困生上述表现,我在教学中时常反思自己在英语教学中对学困生的教学方法,研究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对策,培养他们学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成绩,不让他们向问题生转化,具体做法如下。

1.注重对学困生的情感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少年的志趣,调整好他发自心灵的乐声——这是一种伟大的教育艺术。如果你能以自己的心去感觉另一个人心脏的跳动,那么你就能够掌握这门教育艺术。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去了解和感觉他们的思想,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可以减少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阻力。我从下面几个方面做了尝试,效果明显。在教学中培养学困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消极因素,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尊重他们的个人愿望,重视他们的情绪,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2.在课堂上留给学困生一定的空间,培养他们学英语的兴趣。

大多数学困生在学英语时接受能力较差,记忆慢,听课效率低。对于这些学生教师不能操之过急,要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适当给他们留一定的练习空间。

案例一:我在教完英语单词后,通常会留给学生记忆的时间,然后抽查学生到黑板上听写。我会先抽查记忆力好的学生,其次是一般的学生,每次5人,最后再点记忆单词差的学困生。并且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经过前两轮的比赛,学困生的注意力基本上集中,轮到他们时,反复记忆已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写起来容易多了。他们同时在成功中增强了自信,享受了乐趣。

3.及时指导学困生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困生本身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上就存在很大的问题,而且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及时指导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

案例二:小T是一个英语成绩很差的学困生,缺乏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但是数学很好,我真替他着急。在平常的教学中我观察他的学习方法,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在听课时常拿着一本参考书看,不听讲,以为把短语、语法死背下来就行了,我讲的灵活应运方面他不听。找到了原因就好办多了,我要求他不看参考书,上课专心听讲,看课本找出每课的重点,理解记忆,并且每天找5个不懂的题目问我,他很听话,照着我的指导去做了,这次考试有很大的进步,我真高兴。

浅谈班主任对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篇6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 我深刻认识到, 要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用爱心去温暖学困生的心灵

转化学困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转化学困生需要一个过程, 学困生的转化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 我发现学困生的内心是十分敏感的、矛盾的。学困生的心理特点通常表现为:强烈的自尊心与得不到尊重的矛盾;自卑与反抗自卑的矛盾。学困生复杂的心理特点也决定了他们具有较强的心理防御机制, 只有让学困生敞开心扉以便更好的了解他们, 才能有效地转化他们。学困生在进步的过程中极易出现反复, 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只要广大教师、班主任与学困生心连心, 保持心灵相通, 抱着满腔热忱, 遵循因人施教的原则, 进行反复、耐心地教育, 并与学校、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 共同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 一定会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转化学困生的经验千条万条, 核心就是多给学困生奉献爱心, 让爱的阳光温暖学困生的心灵, 让爱的雨露滋润学困生的成长。

二、用赏识的眼光去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

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困生一样有其闪光之处, 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用心去寻找、发现那些隐藏在问题和缺点下的闪光点。教育教学过程中, 多数教师、班主任可能都曾遇到过成绩、品德都不好的“双学困生”, 那么如何对待这些学困生呢?我认为教师应该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 尤其是对那些落后程度比较严重的学生, 更应该用“放大镜”去寻找他们淹没于问题与缺点之中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 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赞扬。这样才能重新点燃他们自尊心的火种, 获得克服缺点、发奋进取的勇气和自信。美国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 及时地发现、充分地肯定一个人所取得的成绩, 能使他产生“最佳情绪体验”。班主任应有意创造机会, 让学困生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用恒心去触动学困生的心灵

俗话说:“学坏三天, 学好三年”。我们要转化、教育好学困生, 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而是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对其进行教育, 进行引导。我们当中有些教师对一些经过三番五次的教育后仍无明显改正的学困生往往失去信心, 认为这些学生已经“无药可救”了, 其实只要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 我们对这些只有十几岁的学生来说, 是不是把教育目标定得太高了, 给他们的压力是不是太大了, 把他们的行为是否看得过分严重了, 我们这些成年人在他们这个年龄是否就很完美呢?他们必竟还属于未成年人, 思想意识还比较淡薄, 正处于好动、贪玩、好奇心较强的时期, 对于那种紧张的学习生活他们还适应不了, 于是他们紧张的情绪就会通过干扰别人来释放, 他们的举动有些纯粹是恶作剧, 而不是有意伤害别人, 他们的目的只是引起学校、班主任和同学的关注。因此, 作为教师更应该用恒心去触动学困生的心灵。

四、用耐心去感化学困生的心灵

与好学生相比, 学困生的自尊心更强。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或纪律差, 长期受冷落、歧视, 他们一般都很心虚, 对外界极敏感, 外表又套有一层硬壳, 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谅解和信任。因此, 一旦他们犯错, 班主任一定要做到心平气和、坦诚相见、以诚相待, 切忌动不动就当众批评、挖苦, 或者变相体罚, 否则必定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 增加转化工作的难度。学困生意志力薄弱, 自控力差, 行为极易反复无常, 所以做学困生的思想工作不要简单地认为通过一两次谈心他们就能彻底改好。遇到学困生不良行为出现反复情况, 班主任一定要有耐心, 并客观分析不良行为反复出现的原因, 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抓住、及时诱导, 防微杜渐。当然, 这里所指的耐心教育并不是消极等待, 而是要做有心人, 为学困生的转化积极创造条件。

浅谈对英语学习学困生转化的认识 篇7

目前的教学是班级的集体授课。集体教学中, 一些“学困生”总是在听说读写诸方面有着这样那样的落后, 不能同时到位, 也许他们听不明白, 说不流畅, 读不清晰, 写不正确。毫无疑问, 这种情况如在他们身上长久地延续下去, 必将影响他们的英语学习。遗憾的是, 教师往往为了保证教学时间, 把握教学节奏, 为了使课上各环节衔接自然, 整堂课有声有色, 大多会忽视“学困生”这一群体中的个别人, 牺牲了他们课上应获得的锻炼和发展的机会。我觉得, 任何教师, 任何一节课上, 都不能忽视对学困生的培养和转变。敢于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培养锻炼, 健全所有学生的人格, 使每个学生心情舒畅, 才能真正实施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 学习习惯差, 毅力缺乏, 信心不足。

他们不能把握学习语言课程的要点, 常常不完成听说读写的任务, 怕苦畏难, 不能持之以恒地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 不肯去做认真理解的细致工作, 久而久之, 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下降了, 敏锐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丧失了, 他们不差也变得差了, 从而学好英语的信心也愈来愈不足。

2. 对语言学习兴趣不浓。

这就有赖于教师高屋建瓴地讲清英语学习的重要意义;更好地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尽可能运用直观的手段, 生动形象, 深入浅出地讲清每一个知识点, 高质量地上好每一课;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利用智慧和人格的魅力, 吸引住学生。

3. 自卑感强, 自暴自弃。

在学习中, 有的学生主观上希望学好英语, 但由于自信心不足, 总觉得学好英语是一件难事, 再加上课堂上老师提问不会, 课后作业不会做, 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 在同学面前总感觉没面子, 学习积极性大大下降, 久而久之就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甚至放弃的念头。

二、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 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1. 帮助学困生树立学习信心。

自信心是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克服困难的源动力之一, 作为教师, 我们必须认识到, 学困生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 渴望进步。但如果由于暂时的英语成绩跟不上, 老师就不喜欢他们, 同学就看不起他们, 家长就对他们失望, 势必会令他们产生较强烈的自卑感, 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和对立情绪。因此, 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应多给予学困生足够的心理暗示, 给予他们积极的评价和期望, 让他们也享受到与优等生同等的心理待遇, 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勇气和力量, 树立起自信心。例如有位姓杨的学生, 英语基础差, 连基本的音标都不会, 单词、课文不会读, 平时作业也要抄袭。通过调查, 发现杨某有学好英语的愿望, 但总是害怕英语读不好, 问老师或同学又觉得问题太简单怕被笑话。我觉得杨某是典型的缺乏自信心的表现。于是我细心地寻找她的长处, 经过观察, 我发现她的英文字母写得很工整, 就有意地表扬了她。过了几天, 我发现她的作业比以前写得整齐, 对她又进行了夸奖, 并说她是块学习英语的料。此后, 她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自信心也大大增强, 成绩进步很快。

2. 培养学困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学习, 尤其是对那些对英语已丧失了兴趣的学困生尤为重要。只有让学困生对学习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 教师必须对每一次课精心准备, 充分挖掘教材和学生的灵感因素, 力求以真情实感诱发学困生的兴趣, 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兴趣, 以愉快的教学内容发展兴趣。在英语教学中, 经常利用实物、图片、表演、录音、电影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使教学形象生动、寓教于乐, 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 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要认真培养, 严格要求, 使他们的学习习惯有根本的转变。引导他们独立思考, 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困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注意在平时的教学中指导学困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更要加强对学困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要让他们不断地模仿、不断地重复、不断地操练;指导一些单词记忆的规律和方法, 教给他们一些阅读和听力的技巧, 使他们的成绩不断提高。

4. 因材施教, 加强训练。

教师要注意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 加强课堂训练, 强调人人参与。在教学中, 要承认差异, 因材施教, 分层要求, 让学困生有所收获。为了使学困生学好英语, 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改变学生“听讲—接受—记忆—做习题”的学习模式。通过创设情景, 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多种训练中不断地体验、熟悉和掌握英语。特别是对英语学困生, 通过形象直观的手段、生动活泼的方法、丰富多样的活动,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乐于参与学习。

5. 增强联系, 开创良好学习环境。

英语是一门语言, 要进行“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大量训练, 在学困生转化上, 如单纯依靠教师, 终究会由于个人精力有限的原因而失败。因此, 可利用家长会, 利用家长来访和教师家访的机会, 尽可能的与家长多沟通, 争取家长的合作和积极配合。通过家长督促孩子做作业, 听磁带, 背书, 默单词等。当然, 在学校, 我们也应积极开创良好的学习环境, 指导学生运用各种社会因素发展自己的特长满足社会需求。对于教师自身而言, 必须强化自身修养, 增强知识储备, 提高综合素质, 增强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多与学生交流, 多与学生交朋友, 了解学生的思想, 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

对学困生的转化 篇8

一、摆正教师的教育理念

“学困生”的反义词应当是“尖子生”了。一般教师一提到“尖子生”总会眉开眼笑, 欢迎之至。在日常的教学中, 对“尖子生”总视为上宾, 恩爱有加, 班主任在编座位、提问、答疑、评改、辅导等方面, 总是有意无意偏向“尖子生”, 这师之常情自是无可厚非。但往往忽视了另一类人, 把班级里的“学困生”甩得远远的, 认为“学困生”是“包袱”“拖后腿”, 是“天生蠢才必无用”, 从而歧视他们, 冷遇他们, 视其累赘, 可有可无, 使其自生自灭。从而在一个班级里“尖子生”与“学困生”自然形成两个对立面, 学生之间差距大几乎不交流, 没有共同的语言等, 这与我们的教育理念是相悖的, 完全违背了今天均衡教育的理念。

二、不能放弃“学困生”

(一) 首先应尊重他们受教育的权利

对于所有的学生来说他们接受教育的权利是一样的, 是不应该有等级之分的。“学困生”他们本人以及他们的亲友仍希望他们能够学有所得, 大有进步, 甚至跻身“尖子生”之列。今天虽然是“学困生”, 但未必他们的将来就一定会比“尖子生”的未来差或无出息。所以, 老师要有一颗公平教育之心, 不能偏废我们的教育理念, 违背真正的教育理念。学生需要的是老师持平常心、公平心正确对待接受教育的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等。

(二) 尊重他们的人格, 尊重他们的自尊心

无论“尖子生”或“学困生”其人格都是平等的, 他们同样是学生, 理应受到老师对学困生应该受到的尊重或重视, 不可歧视学困生。学困生追求进步的积极性应得到保护, 他们应享有与“尖子生”同等的学习条件、环境等待遇, 不可厚此薄彼, 人为的分出“档次”。要根据“学困生”本人的实际情况, 帮助“学困生”制定行之有效的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教师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帮辅, 在艰苦缓慢的学习征途中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 让他们从失败中找原因, 吸取经验教训, 再尝学有所得的甜头。多鼓励“学困生”对学习、成长、进步永不放弃, 永不言败, 要树立超越自我, 赶超他人的信心和决心, 重塑一个比较充实的“我”, 到那时, “士别三日, 定当刮目相待”。

(三) 教师要因势利导, 因人施教

在教学中教师要实行分层教学, 抓实基础, 贵在落实。这正所谓孔子言:“有教无类。”在我三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 我对学生一视同仁,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更关心学困生的学习。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言谈举止, 不曾有漠视和伤害他们的地方。就每次测试之后也“点到为止”。还时常和他们“套近乎”打消其戒备心理, 使师生之间成“零距离”。九年级的一个学生从外地转学回来, 学习基础特差, 寄居外公家, 时常不作业, 作文仅百字多, 偏爱体育。我与其外公沟通之后, 主动接近他, 指出其优缺点, 还一起切磋打篮球的技巧。学习上针对书写敷衍和性躁的弱点, 先布置他苦练书法, 再要求他借鉴他人的写作, 进行片段写作训练, 按时交与我指导、评改。通过一段时间的“特训”不仅书写有了一定的基本功, 写作相对提高, 而且学习态度有了大的改观, 上课、作业较认真耐心了。同班的另一位学生, 想学好语文, 但因基础太差而时常伤脑筋。我鉴于他有想学好的积极性, 时不时给他补一些基础知识, 于是他兴趣大增, 除自学外, 还时常请教, 我总是不厌其烦地给他解答, 久而久之, 语文成绩有一定提高。但苦于书写潦草, 尤其交作文时, 我要求格外严格, 一方面开导他认真书写, 另一方面指点些书写要领, 还多方鼓励他克服一切困难去学习。皇天不负苦心人, 经过两期的坚持, 他的语文学习有了明显的进步, 书写水平也得到一定的提高。我对学困生从无“奢望”, 只希望他们能比自已过去好, 真正做到“君子求学, 日有所进”就好。我想, 这也是教师的爱与责任共同呵护出来的吧。

对学困生的转化 篇9

在科学技术特别是生命科学不断发展的今天,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工具,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因为有了信息技术的融入而更加快捷有效。在转化“学困生”过程中,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和学习也越来越被教师、学生以及家长认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也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语文学科的学习关系每名学生掌握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及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从语文的学科特点来看,该学科范围广、任务多,难免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中适时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识字环节,将需要认识和书写的字做成形式各异以游戏为主的课件,包括“摘苹果”“开火车”“降落伞”“送宝宝回家”等多种,让学生共同学习。颜色鲜亮的卡通图片结合游戏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再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展开,成了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次教师出示生字,学生都抓紧时间识记,争取不给自己的小组丢分。班内的“学困生”更是专心致志,丝毫不敢懈怠。而旁边的“小老师”为了集体的荣誉也尽职尽责地帮忙。小组展示时参与的学生专心认读,不参与的学生也能认真聆听。因为有了趣味教学课件的辅助,识字环节变得轻松有趣,学生兴致盎然,课堂也总是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

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是带领学生走入文本的一条捷径,信息技术教学在这个方面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

以《黄山奇石》一文为例,教师在课堂伊始就带领学生欣赏了黄山上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石头;而讲到《画风》一课,教师借助精美的动画和图片展示了风的不同形态,也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朗诵《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配多幅雷锋帮助别人的场景,使学生激情澎湃、情感真挚;学习《雷雨》时,结合动画课件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背诵课文如鱼得水、毫不费力。这些都归功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使一篇篇静止的文字变成一幅幅优美的画面,一曲曲动听的旋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热爱语文的兴趣。在这些场景中,“学困生”则表现出更大的兴趣,逐渐主动参与到自我学习中,有效提高学科成绩。

二、帮助“学困生”掌握学习方法

语文学习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每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也许其他学生已经掌握了这样的学习方式,但面对“学困生”,教师应帮助他们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这比教会他们这种学习方法更重要。

传统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因缺少感官和形式上的刺激,使“学困生”渐渐产生了厌烦情绪,这是学习中的大忌。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识字教学中,“学困生”会被教学课件的精美动态吸引,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状态,在自主学习中轻松完成学习目标。在课堂游戏环节中,“学困生”为了集体的利益,也为了展示自己,会表现出了比其他同学更高的学习热情,积极想办法、请教同学,在合作学习中习得知识。在遇到一些难记易错的生字时,他们也能主动与其他学生探究,寻找最简便、正确的方法记住字形,同时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有了教学课件的辅助,教师教的少了,简单的知识学生自学便可解决,难的知识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在每一个教学步骤中,每名“学困生”都主动参与,在不知不觉中夯实了基础知识,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笔者还鼓励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关注时政新闻、电视教育栏目、浏览相关网页以及参与各类比赛等。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学会交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和学习,“学困生”在合作、分享、交流中体会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掌握了学习方法。

三、拓展“学困生”的语文视野

语文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要认识丰厚的中国文化,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如果只是通过教材教学显然难以达成以上目标。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利用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提高语文素养。

对于“学困生”,一个个方块字也许确实晦涩难懂,会让他们产生畏难和厌学情绪,不利于今后的语文学习。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适时制作和应用教学课件,巧妙借用各种教学资源降低语文学习的难度,达到“减时增效”的效果。

例如,笔者在教学《我是什么》一文时,为防止学生对说明文连读产生厌学情绪,设计了精美的图片和动画,将文中难读的字和句结合,并将朗读方法用“小淘气”的口吻教给学生。课堂上的角色的转换和环境的创设使学生兴趣浓厚,自然完成了朗读的教学目标。“学困生”在这些课件的指引和全班气氛的渲染下,也一同享受着这种美好。笔者在黑板上贴上云、雨、雪、冰雹等图片,使学生将这些自然现象直观地与“水”联系起来。在比赛朗读的环节中,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困生戴上各种头饰开开心心地完成了学习。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学困生”慢慢“消失”,所有学生的朗读都更精彩、更投入。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渠道充分开拓学生的语文视野,将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感受“身边处处是语文”,学好语文是一件非常骄傲的事情,学生学习语文的劲头也更足了。

四、提升“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

新课程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培养,现今教育将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归属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一般认为非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六大方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产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让这种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非智力因素是认识活动的动力系统,并以其整体的相互渗透影响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会期待,学会欣赏他们潜在的价值[2]。

在教学《画风》一课时,在想象拓展环节,笔者先利用动画演示“风吹窗帘”的情景,告诉学生“风”藏在飘动的窗帘中;再演示风筝在空中飘的画面,告诉学生“风”藏在飘动的风筝里;后出示落叶的图片,让学生说出“风”藏在飘落的树叶上;最后,让学生想象风还藏在哪里。学生的想象很丰富,有的说“风”藏在妈妈的头发里,有的说“风”藏在飞舞的枝条上,还有的说“风”藏在荡漾的涟漪里。在没有课件演示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而在看过课件后,学生的思路受到启发,尤其是让“学困生”对教师的要求有了更直观地理解。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尽情翱翔。在学过这一课后,学生不但学会了观察“风”,还学会了诗意地表达,这些都是非智力因素的提高。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为“新课程”赋予了新的意义,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非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发展,也充分地挖掘出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在这一点上,“学困生”一点也不“困”,学生表现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人叹服,也让其他同学刮目相看,大大增强了“学困生”的自信心。

五、构建丰富的课堂文化

新课堂教学文化提倡建立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师生互动,共同探讨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体验、认识,从而通过自我完善与自我提高来促其生命的发展。课堂教学文化是指教师由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所创造的具有本班,本校或本地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物质形态,它是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并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共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2]。

在构建课堂文化的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努力将课堂构建成进取、灵动的课堂。时刻关注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生命课堂教学文化”,尽量创设人文的教育环境,再现生活情境,营造和谐氛围,挖掘教科书蕴涵的生命教育因素,体现教材的价值取向,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展示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转化“学困生”这一目标上,更注重创设尊重的课堂文化,利用课件对“学困生”进行评价,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在校讯通上面向全班家长发表扬有进步的“学困生”,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加快转化速度;每天早读或课间播放舒缓的音乐或三字经、唐诗录音等,为“学困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随时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记录,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为自己加油。这些措施和方式都为“学困生”营造了平等、尊重、好学进取的课堂文化,为他们的语文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氛围与环境。

六、结束语

化学用语教学对学困生转化的影响 篇10

关键词:学困生;化学用语;对策

对初中化学教材进行整体分析,不难发现,初中化学教材的推进体系是分两条线走的:一条是物质分类线,一条是化学用语线。不论是沪教版的教材还是人教版的教材,这两条线都是一致的。化学用语线由元素符号、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构成,其中还包括了符号意义、离子符号、化合价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符号等,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工具。重视对化学用语的教学和研究,对学生的自主发展也是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的,因为只有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化学用语,才能深层次地去理解化学式的构成和意义、化学方程式的形成和读法、化学计算的实质等,使学生更容易读懂化学。

化學用语作为化学学习的工具,对学困生的转化也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化学用语作为化学学习的重要工具,对学困生转化产生的影响是极为重大的。

一、规范化学用语书写,让学生注重细节

不论是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还是化学方程式,都要要求学生规范书写。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元素符号开始抓起。从苏州市使用的沪教版教材来看,元素符号系统出现是在第三章,但在第一、二章的教学中已经出现了化学式,这就要求对化学符号的教学要有点“提前量”,也就是可以在第一章就逐步将常见的元素符号介绍给学生。初中化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元素符号并不多,主要是1~20号和金属活动顺序表,另外,再加锰元素和钡元素,总共31种元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接触元素符号时,书写规范要求要严格,一定要让学生在四线格内书写,切身体会符号书写的规范要求,可以尝试用英语作业簿代替练习簿作为化学作业本,让学生只要涉及符号都能以四线格来规范要求,这样的训练能使学生注重符号书写的细节,不至于出现钴(Co)和一氧化碳(CO)分不清的笑话了。为强化学生记忆,很多教师都采用默写的方式,但在批改学生作业和默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不规范书写的订正,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2004年苏州市中考化学试卷中,就出现了书写符号和符号改错题,结果有些学生对四线格熟视无睹,丢分情况严重。这种以中考题的形式引领教学的规范和方向,更能促进教师对符号书写规范的认识。

二、理顺化学用语的形成,让学生读懂符号

元素符号是需要强化记忆的,因为无法找到其产生的规律。但除元素符号之外的其他符号都有其产生的规律和次序,理解这些规律和次序,可以使学生对符号的掌握事半功倍,从而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始终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浓厚兴趣。沪教版教材对符号的推进体系没有清晰的脉络,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清醒地认识这一点,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在掌握化学用语时形成清晰的思路。如,元素符号与离子符号之间是以得失电子的方式相连接的;从得失电子的角度理解,离子符号与化合价是统一的;元素符号要以化合价为桥梁和纽带才能形成化学式;化学式要通过客观地反映事实,才能形成化学方程式。对这些次序和规律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客观、唯物的思想观念,注重知识学习的环节,并做到环环相扣,才能学有实效。

三、教材取舍得当,让学生认识规律

在以现行的沪教版教材为背景进行的教学过程中,化学用语的教学要有所取舍,并不一定完全按照教材上的体系死教课本,因为现行教材对核外电子排布的相关知识讨论得不够深入,从元素符号到原子再到离子的脉络不清,所以,教学实践中对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要做适当的拓展和延伸。要让学生从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两个环节上加深对得失电子的理解,这样的知识拓展对学生将来进入高中后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因为高中必修教材中对物质的活动性的认识就是从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引发的,如,活动性F2>Cl2、K>Na>Li、Na>Mg>Al等。这些都是从电子层和最外层电子数两个角度分析得到的结论。掌握了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H、O、F、Na、Mg、Al、S、Cl、K、Ca的化合价也就可以推导得出,需要补充的也就只有Ba、Fe、Zn、Ag、Cu以及NH4、OH、NO3、CO3、SO4的化合价。在学习了化合价的知识以后,为强调化合价的应用,防止学生死记硬背化学式,教学中可以设置提前,将酸、碱、盐的命名和书写知识提前,也就是让学生熟悉“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当然,这时不要求学生知道溶解性和物质分类,但可以总结出关于物质的名称和化学式书写的关系。如,某酸=H+某酸根,某1酸某2=某2+某1酸根,某1化某2=某2+某1,氢氧化某=某+OH,以上都要求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这时再让学生回过头去看第一章中的文字表达式,把文字表达式中的文字转化为符号,这样既学习了知识,又理顺了次序,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还能将机械记忆转化为理解记忆,使学生对化学式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四、灵活运用化学用语,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初中化学用语的教学除涉及规范的化学符号书写和形成外,还涉及物理量符号的规范使用,这对学生掌握知识和自主发展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如,相对原子质量为Ar,相对分子质量为Mr,质量为m,体积为V等。随着教育的发展,学科间的渗透已被人们所共识,而且教育要面向世界,在化学教学中重视物理量符号的规范使用,不仅体现了学科间的渗透,还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初中化学涉及的计算主要有三大类: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若在这些计算过程中规范使用符号系统,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知识点,还能融会贯通,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这样的符号运用模式,就是向学生提供了一个模型,类似问题都可以用相同的方法解决,这也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和自主学习的自觉性。

当然,化学用语的教学规范化要注意的问题还很多,特别是对转化学困生的影响,这也值得每位初中化学教师去探索和研究,要深入研究教材,以教材为教学总纲,又要突破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新教学,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取舍,调整教学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从“读、学、用”三个环节上都能对化学用语有较为深刻的印象,避免死记硬背,提高教学实效。

对学困生的转化 篇11

学困生, 一般是指那些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 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 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 能力、方法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 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或心理健康辅导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1]。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学困生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物理这门学科来说, 由于课时少、起步晚、内容多、难度大, 因此很多学生在入门阶段就会有恐惧心理。物理科的学困生主要表现是:学习目标不明确, 对课上老师讲的内容不知所云, 不知为谁而读书, 严重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 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个人意志比较薄弱。

基于问题式的学习过程 (Problem-BasedLearning, 简称PBL) 是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 它将学习内容置于真实的操作环境当中, 强调以问题为核心, 以学生为主体, 将实际问题的解决作为最终目标[2]。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法, 由教师根据实际情景提出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展开相关知识的学习, 并以此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的角色是辅助者和合作者, 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帮助。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学生不但获得新的知识, 而且各项能力得到培养。笔者认为这种基于建构主义思想的教学模式对中学物理学困生的转化有很大帮助。

二、中学物理学困生的成因

从心理的角度来说, 在学习过程中, 认知与情感总是同时发生的。积极的情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爆发内在潜能, 从而促进物理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相反, 消极的情感会阻碍物理学习,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习的效果会越来越差。学习情感的建立是基于学习过程中的积累和沉淀, 在学习中感受到物理的价值、科学的神奇, 尝到成功解决问题的愉快, 从而转化为学习热情。学困生则大多数处在厌烦、焦躁状态, 由于听不懂而感到学习物理很无聊, 很无味。即使偶尔对教师营造的课堂气氛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 也无法做到长时间持续。

从教育的角度说, 学困生的成因非常复杂, 美国早期研究中克鲁克沙克 (W.M.Cmickshank, 1972) 曾统计, 当时已有描述学业不良与学习困难的名称可达40多种。但是总体来说, 可以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大类, 见上表1。

三、PBL教学模式下中学物理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PBL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教学的意义, 而不是简单陈述教学事实。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并作为学习的驱动力, 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 增强学困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困生的学习目的变成是将一个问题解决, 而不是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协作的形式促进人际交往能力, 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同时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融洽。因此笔者在中学物理的教学过程中, 采用PBL教学模式体现的教学理念对学困生进行转化。

(一) 碎片化学习

所谓碎片化学习, 是指通过一片一片、一点一滴的信息和知识的获取, 以及学习思考积累, 达到了解情况、增长知识、提高技能、走在时代前沿的目的。它是一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是灵活的, 富于生命力[2]。

对于学困生来说, 由于前期的基础知识及学习习惯与同龄人相比要差得多, 因此同样的课堂容量对于学困生来说要完全掌握是不现实的, 也是不可能的。因此笔者将单元知识点碎片化后重新整合, 每次只要求学困生针对某一两个问题进行学习和探究, 同时降低对学困生的评价要求, 以激励和鼓励为主。同时要求学困生将课余的碎片化时间进行合理利用, 充分利用网络工具等, 摆脱原有“自成知识”体系的思维定势, 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并提高学习质量。通过碎片化学习, 让学困生逐渐建立信心, 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学习过程中, 积极的情绪逐渐占上风。

以广州市2012年9月开始使用的修订后的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七章《力》为例, 笔者对学困生的要求就是先引导他们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 并教会学困生如何利用力的示意图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学困生一开始发现老师的要求仅仅是画图, 都认为要求很低, 并且认为自己完全能够胜任。在建立学习信心和积极情绪的同时, 养成解决力学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 此举也是为后续的《压强》和《浮力》等章节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 微课程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的田秋华副教授基于对微型课程的内涵及实践的分析, 将其定义为: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 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 具有“短”、“小”、“精”、“活”的特点, 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各种课程类型[3]。

笔者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对微课程的应用是将本节课或者本单元的相关物理实验探究视频或者授课视频剪辑成一段5分钟内的小电影, 利用课前或早读及午读时间在教室内播放, 由于视频时间长度短, 对一些缺乏耐性的学困生有比较大的吸引力。笔者曾经在课前播放了一段视频, 内容为《乒乓球的“反常”运动》。但是在上课期间不对该段视频作任何解释, 结果一下课, 一大群学生围着笔者要求对该段视频所包含的物理知识进行讲解。笔者此举充分利用微课程的魅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 小组协作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中学物理的学习, 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PBL教学模式通过选取适当的问题进行探究, 可以保证学生基础知识、实验技能的全面培养, 还可以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与团队成员沟通能力。

笔者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 基于PBL教学模式的理念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同时要求基础较好的学生对学困生进行“一对一帮扶”及“小组帮扶”, 学困生在小组成员的带动下, 一开始是观望其他成员的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慢慢熟悉后尝试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小组协作不仅给参与的学困生带来很大鼓舞, 而且激发了学困生的学习热情。

(四) 延时评价

所谓延时评价, 就是利用学生的期待心,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作出的回答不予以及时评价, 而是把评价时间适当地向后拖延, 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间和自由思考的空间,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 让学生在完成思考过程、获得顿悟之后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或小结的评价方式[4]。

基于PBL教学模式的物理课堂, 通过这种评价方式激励学困生、增强信心、激发兴趣, 同时增强学困生的成就感。只有学困生的潜能被充分激发, 才能取得点滴进步。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 不仅要发展学生现有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开发那些不易觉察的潜力。延时评价就是为学生提供发展潜能的条件, 使发展学生的学习潜力成为可能。

(五) 家校协同

协同教育是一种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协同理论为指导, 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和信息共享, 促使教育系统有序运行, 提高教育效率的教育方式[5]。

家校协同教育开展情况直接关系到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成效, 因此改变家长的态度与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相比, 前者更加重要。只有家长和教师一起对学困生多加关怀, 才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 促进学困生的良性发展。如果仅仅依靠老师和学校孤军奋战, 那么最终结果必然与教育的最终目标背道而驰。

四、PBL教学模式下转化中学物理学困生的应用效果

笔者于2011学年期间在广州市第一二三中学八年级物理教学过程中使用PBL教学模式, 同时, 分别对实验班的物理成绩倒数10名 (以广州市黄埔区八年级物理统考成绩为标准) 和对比班的10名学生进行成绩分析, 所选取的对比班和实验班均为平行班, 对比结果见表2和表3。

由表2和表3可知, 基于PBL教学模式构建的中学物理课堂有利于学困生的转化, 实验班的学困生的成绩明显优于对比班, 而且实验班的学困生在原成绩上有所进歩, 对比班的成绩却比原来退步。实验班的学困生之间的差距在缩小, 反观对比班的学困生, 他们之间的差距在逐渐扩大。

五、总结与展望

通过笔者的实践, PBL教学模式对中学物理学困生的转化有以下三点启示: (1) 影响学困生成因的形成因素中, 学困生的内在因素是关键的, 外在因素只能通过学困生的内在因素发挥作用。只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才能从思想上转化学困生。 (2) 仅仅依靠课堂的45分钟是不够的, 对于部分学困生还必须采取课外辅导的形式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 排除学困生的情感障碍, 对潜在的非智力因素进行有序化的研究, 从行动上转化学困生。 (3) 任何一种转化策略都是不是万能的, 这就要求中学物理老师除了在专业知识方面进行发展之外, 在学困生的转化策略方面需进行相关的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从而从态度上转化学困生。

中学物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需要消耗大量时间, 涉及因素非常复杂, 工作难度巨大的教育教学工作。随着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也会不同, 新时代的物理教师应该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 最终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栋.中学物理学困生产生原因及对策[J].金色年华, 2011 (9) .

[2]高祥.基于碎片化学习的远程开放教育移动学习模式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1) .

[3]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2 (11) :19-21.

[4]周海槐.延时评价提活力, 尊重生命放光彩——浅谈延时评价在课堂中的作用[J].文理导航 (下旬) , 2012 (6) .

上一篇:班级管理应以人为本论文下一篇:“三电”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