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的转化实践思考

2024-05-17

学困生的转化实践思考(共7篇)

学困生的转化实践思考 篇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 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我们应认识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学困生,只有差异”,要确保教好每一个学生。认识到教育好一个学困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一样,同样重要,更为艰巨。把学困生转化好了,那将是造福社会、造福学校、造福家庭、造福学生的壮举。学困生转化既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要求。

二、寻找学困原因是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前提条件

要真正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就必须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情况,分析学困的原因,做到胸中有数,对症下药。通过分析调查发现学困的原因有两方面:(1)智力因素;(2)非智力因素。而大多数是非智力因素引起的:①认识问题,读书无用论,对前途悲观,认为学习好,考上大学不一定就能就业、就能找个好工作,学好学坏一样,因此悲观厌学,长此以往,由厌学到困学。②学习习惯问题,没有良好的习惯,导致学习困难。

三、思想准备是转化学困生工作的精神基础

首先对学困生的转化要具有十足的信心。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学生都要充满信心,都要满腔热忱。认识到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学困生都是可以转化的。其次需要教师有耐心,转化学困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要有八年抗战的精神,千万不可急于求成。最后还要有决心,认准的事,就一直做下去,咬定青山不放松。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四、具体措施是转化学困生工作的保障

1.加强思想教育,培养自信心

(1)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改变错误认识,摒弃读书无用论的观点。(2)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运动会、演讲赛、书法竞赛、歌咏赛等,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使学生能够体验出成功的喜悦和自身的价值。 善于发现其优点和及时对于取得的进步进行鼓励表扬,激励其自信心,让其感觉到别人行,我也行。(3)给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2.加强关注程度,辅以爱的教育

一个被老师唾弃的孩子,学校就是他的地狱,一个被父母、老师同时唾弃的孩子,这个世界就是他的地狱。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关注学困生,做到勤观察、勤发现、勤表扬、勤纠正,对他们进行正面引导和必要的辅导。同时辅以爱的教育,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以宽广博大的胸怀面对学困生,要给他们以真诚、无私的爱,要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帮助和鼓励。认同差异,以宽容的心态接受学困生,不歧视,不贬低,不抛弃,善待学困生。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同样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让其在表扬中进步、改变。在平时的生活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问寒问暖,多与其沟通,多谈心。

3.改革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1)课堂提问教师要把较难、较大、较深的问题分解成较小、较易、较浅的问题,让学困生也有回答的机会。(2)把比较简单的练习题、实验让学困生来完成,要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3)布置作业时,对于学困生,一是从数量上他们的作业可减半,甚至可以用课堂笔记来替代作业;二是从难易程度上,学困生只需作基础题,对难度大的题目可以不做。(4)设立学习帮扶小组,通过鼓励组内优秀生的方法,让优秀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帮助这些学生,帮助学困生尽快“脱贫致富”。(5)根据阶段考试的成绩,将这些学困生按成绩的高低按顺序进行排列,然后与上阶段成绩进行比较,有进步的学生,要进行表彰奖励。

4.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联动互动齐抓共管

转化学困生的教育,单靠老师的力量是有限的,家庭、学校、社会群体的影响是无限的。因此,要想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学校、 家庭、社会不仅要各负其责,而且还要通力合作,共同完成。

没有攻不破的堡垒,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要我们持之以恒, 献出爱心,给予关心,给学困生以信心,他们一定会转变态度,变成爱学习、守纪律的好学生。

摘要:要提高班级整体成绩,做好转化学困生的工作就显得十分迫切而又重要。谈谈在转化学困生方面的思考和做法。

转化学困生的实践与思考 篇2

二是找准原因,对症下药,改进教育方法 。 学困生并非天生所致,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考试体制、教育方法、师生关系等密不可分。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留守学生,有的从小学就养成了追求享受游手好闲的坏习惯;有的因家庭变异或双亲长期在外打工缺失亲情;有的不太适应中学学习,或因几次测验成绩不理想就对读书丧失兴趣;大部分还是因被过早划为学习“等外品”,破罐子破摔赌气加入学困生队伍,厌学、逃学、上网、早恋、群架、吸烟成家常便饭,导致学习氛围差,学科人均分低,学校管理的负担重。他们的违纪行为直接干扰着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行。对此,学校不能抛弃不管,应保持清醒的头脑,结合班级和学生实际,制订有效的班规条约,加强学困生法纪和读书教育。从初一入学起,及时摸清每个学生的品行、爱好、特长、习惯、交友、家庭状况等,少批评多赞赏。知识传授与心灵培育溶于一体,最大限度让他们感受到尊重和爱心。批、罚、赶的老办法是行不通的,卡耐基认为:过多的批评不但不能改变实事,反而会招至愤恨。初中阶段是青少年规范品行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发展的可塑性非常大,把谁定为“等外品”都为时太早。倘若不及时给予教育和指点,很有希望成为良才的学生,或许会因在初中阶段的品行和学习失当成为社会的负担或危害者。学困生许同学,初一可谓是害群之马,经过老师三年挚友般的帮助,父母般的关爱,园丁般的栽培,良医般的抚慰,及时发现问题找准毛病对症下药,经常与他讨论“好学与厌学”的利弊关系,反复用活生生的实事讲解知识的重要性,经过无数次交心后,他终于认识到:未来的社会没有知识的人确实是愚蠢的人。从此学习主动进步很快,中考以高分考取重高,今年已获得清华大学硕士学位。如果一开始都把他当作“等外品”处理,现在的他很有可能是社会上的“混混”,所以说初中老师应该担当起引领每个学生走向成功的向导。为每个学生建立养成教育跟踪记录不可或缺,及时把他们的品行、学业进退步情况如实记载下来,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对偶尔违规反弹成绩下降的,不能嫌弃不管,要晓知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交之以心、持之以恒。面对班额过大等因素,不能统一标准“一刀切”,多一把尺子衡量,多一个幸福成长的机会。在演讲、歌舞、绘画、讲故事、运动会、发言、提问、选干、评先、交流等方面为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就目前社会状况而言,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是不现实的,但通过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把学困生比率降到20%以下是可以实现的。

三是保护好积极性、主动性,确保转化的巩固率。 好雨知时节,润雨细无声。 没有及时的细致工作,是不可能把那些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发出来。转化一个后进生和培养一个学优生同等重要。转化一个学困生难,保持转化成果更难。他们的共同弱点是想进步但恒心不够,总希望学习能立竿见影。通过一段时间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学习,测验考试成绩如仍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就自认为不是读书的料,丧志懒散、厌学上网等旧病复发。2007年王同学在“帮困小组” 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正逐渐由学困生变成一个听课认真作业仔细团结友爱上进生时,由于几次考试失误,成绩不理想,就自抛自弃,很快又与“厌学生”如胶似漆。这时,学校和老师没有放弃,而是给予了及时的谈心开导家访共助。告诉他知识象涓涓细流汇成的江河,不可能滴水成海,学习是终生努力的事情。知道自己不足本身就是进步,知识是在不断努力不断找差距找对策找方法定目标中获取的。推心置腹的思想工作使他再次扬起刻苦学习之帆,2008年以优异的成绩被重高录取。实践证明,当学生把学习化为一种主动、积极、自觉行为时,他们就会锲而不舍学功课、奋力拼搏争上游;当他们取得一点滴进步时,就应及时给予肯定、表扬、鼓励,让他们畅谈收获的心情;当他们退步时,及时查找原因,指明进步的方向,营造一种师生换位思考生生合作互助的良好氛围,坚持培优转差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到转化一个巩固一个,扎扎实实确保转化的成功率。转化了一个学困生就等于为家长增加一份快乐,为社会增加了一份安定,为国家多培养了一个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篇3

为了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教育教学工作能面向全体,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学生掌握“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劳动,学会审美”等基本技能。我们在关注全体学生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应特别关注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因此,转化学困生是我们教学工作重要的部分之一。为转化学困生我采取了一下措施:

一、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实施赏识教育

在教学活动中,哪怕发现学困生身上一点闪光之处,如做对一道题、解决一个问题、主动打扫教室、帮助关心同学等,即予以表扬,哪怕发现学困生的一点进步,如作业写工整了、考试成绩提高了几分、作业的正确率有所提高了等,即予以鼓励,哪怕发现学困生的一处创新,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与其他同学不同等,即予以赞美。做到表扬多于批评,做到正面鼓励为主,侧面教育为辅。学困生,更多的是要在爱心呵护下成长。

二、关爱学生,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提高学习兴趣

在全面调查了解,充分辨别分析,认真摸准情况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学困生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对心理障碍型的,重在端正态度或治疗心理疾患,相应方式为个别谈话、心理辅导。对意志薄弱型的,重在意志锻炼;知识断层型谢和兴,重在接上知识链。教师不仅在心理、学习和生活上关爱学生,同时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按要求从易到难、由简到繁地分解成若干合理层次,分层推进,把产生挫折的频率减到最低程度,从而使学困生感到自己有能力学好,不断增强学习进取心,强化学习动机。教育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对于“学困生”来说,要培养他们的良好作业习惯。在平时批作业,采用面批,一发现“学困生”有较好进步时,就会特别给以指出表扬,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会,这样慢慢的他们就会提高学习兴趣了。

三、主动辅导,人格感化

对学困生我们要用爱心呵护、要耐心地教育。学困生是在学习上出现了困难,在自觉遵守纪律上出现了问题,他们在困难之际,最需要的是教师的教诲,同时学生的向师性也决定了教师人格感化有重要作用。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经常与学生交流、辅导,关心他们,感化他们。

四、建立学习小组实行“一帮一”活动

在班级里实行“一帮一”活动,优等生做小老师,以优带差,并给学困生安排特殊座位,以便他们更好地学习。

五、定期家访,家校结合,督促学生学习

定期做好家访,及进了解后进行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努力形成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促进学困的转化。并作好记录。

六、坚持“多鼓励、少指责、多表扬,少批评”原则

“学困生转化”工作中,要坚持“多鼓励、少指责、多表扬,少批评”原则。每一个学生都是发展主体,我们要让学生自我提高,主动发展,把潜能挖掘出来,心理障碍型学生要让学生自觉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明确学习的目的,要让学生在外界影响下心理自我健全;意志薄弱型学生要让其自我监督;知识断层型学生要让其主动补习断层所学;环境困惑型学生要让其主动克服家庭困难、社会不良诱惑,摆脱环境阴影。

七、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建立学困生跟踪辅导档案,制定全程、系列帮扶学困生计划,能更好地使学困生早日脱困,并促其成才。学生之间结对帮扶,让好的结对榜样带动学困生,发挥榜样作用、监督作用、同化作用。

转化学困生的点滴做法 篇4

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即是:在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心理品德等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我们教师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艰巨任务,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下面就学困生的转化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首先,在日常学习中,不能太苛求,关键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也就是要对他们提出难度低一点,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问题,使他们也能体会到战胜困难获取成功的喜悦。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也能享受成功的快乐,找回自信和自尊,激起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力争上游。

第二,要给学“困”爱的希望

俗语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日常班级工作中,有人一见后进生违反纪律就声色俱厉,“只给冬天而不给春天”;甚至不许同学与后进生交往过密,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给后进生带来心理方面的阴影,就像一棵始终得不到阳光照耀的树苗,怎么可能长成参天大树呢?因而后进生更需要教师的爱。和需要帮助的学生交朋友,多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鼓励他们敢于正视现实,战胜困难和挫折,找回自尊和自信,做一个快乐的人。

第三,多宽容需要帮助的学生,允许他们有失误、有反复。学习本身就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需要帮助的学生由于基础差、能力弱等原因,学习好就更不容易。他们对于较浅显的、比较容易掌握的知识,学习兴趣更浓一点,学习效果也搞好一点。反之就会又产生畏难情绪,导致作业错误多,或者停滞不前。这时,最需要老师真诚的关心和体贴。

《初中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 篇5

课题研究单位

上饶县第六中学

《初中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课题组

研究期限

2007年2月——2009年1月

课题提交日期

2009年2月

一、课题的提出

为了适应我国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发展的形势的需要,江西省上饶县第六中学努力实施素质教育,全体教职员工同心协力,在认真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时刻把教科研工作放到重要位置,竭力实现由“实干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面对现在新的教育形势,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转变观念,做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学困生始终是困扰教育的难题之一,我校申报的《初中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就是以新的社会和教育形势下产生的与学困生有关的问题和现象为主要研究内容,试图探索出既便于教师操作,又有切实效果的途径和做法,并最终提高教育教学实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二、课题研究的开展(一)理论假设:

研究与控讨初中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符合当前提出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形势的要求,也和马克思主义中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的观点和原理相吻合。我们设想通过“初中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课题的研究,得出一些比我们以前在此方面尚肤的认识得出更深层的理论结论。假设的理论是:

1、初中学困生的主观形成原因的相关结论:

2、初中学困生的客观形成原因中家庭原因的相关结论:

3、初中学困生的客观形成原因中学校原因的相关结论:

4、初中学困生的客观形成原因中社会原因的相关结论:

5、初中学困生转化的态度与方法的相关结论。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研究掌握初中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的进行和开展。

2、通过研究可以提高相关教师的业务素质能力,从而主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3、通过研究还有助于帮助科任教师和班主任对学困生形成原因的了解,采取确实可转化的态度与方法,从而推进学校的素质教

(三)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国外最早研究“学困生”这一问题的专家是摩根,他是英国的一位眼科医生,源于他在工作中发现了“词盲现象”;赞科夫从情感、意志等特点分析差等生,布德威克、韦纳等人研究“学困生”的失败归因特征;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布鲁姆信为“学困生”学业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不正确的学生观及不恰当的教学方法造成的等等。

在国内,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开始重视对“学困生”的研究,真正引起重视是在1978年以后。戴湘华,吴祥帧,王铁军,徐仁德等人对差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经验型或分析型研究。近年来,我国在“学困生”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研究的重点已从探讨学困生的特点及原因,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切实改善他们落后的学习状况,以便大面积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上来。为此,我国教育工作者从家庭教育、教育教学、学科教育、认知心理学等多领域入手,做了大量的干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迄今为止在各级、各类书刊上发表的文章大约有千余篇。前人的这些研究,为我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问题

1、初中学困生的主观形成原因的研究。

2、初中学困生的客观形成原因中家庭原因的研究。

3、初中学困生的客观形成原因中学校原因的研究。

4、初中学困生的客观形成原因中社会原因的研究。

5、初中学困生转化的态度与方法的研究。(五)研究方法

1、抽样调查问卷法

2、归类对比法

3、经验交流法

4、统计法

5、阶段小结、总结法

6、实践法(六)课题研究步骤

1、时间:2002年7月——2004年6月

2、课题研究阶段:

(1)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07年2月

(2)课题研究的酝酿及起步阶段:2007年3月

(3)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阶段:2007年4月——2008年12月

(4)课题研究的结题阶段:2009年1月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具体时间及研究的主要问题:

1、课题研究的实施第一步:

(1)具体时间:2007年4月——2007年10月(2)研究的问题:初中学困生的主观形成原因

2、课题研究的实施第二步:(1)具体时间:2007年11月——2007年10月(2)研究的问题:初中学困生的主观形成原因

3、课题研究的实施第三步:

(1)具体时间:2008年3月——2008年6月

(2)研究的问题:初中学困生的客观形成原因中学校原因

4、课题研究的实施第四步:

(1)具体时间:2008年7月——2008年8月

(2)研究的问题:初中学困生的客观形成原因中社会原因

5、课题研究的实施第五步:

(1)具体时间:2008年9月——2008年11月(2)研究的问题:初中学困生转化的态度与方法

三、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在“初中学困生的主观形成原因”方面我们取得以下结论性成果:

就主观原因方面,我从任教八年级四个教学班中,抽样20个学困生,通过调查问卷、家访、座谈等途径,经过分析、归纳、总结探究出如下方面的原因: 1.学习目标不明确。

俗话说“伟大的理想,产生伟大的动力”。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能把学习看作是他们的愿望和需要.学生没有真正从心底产生学习需要,更没有树立必须学好知识的坚定信念.所以,就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收不到较为良好的学习效果。一些同学学习受不稳定情绪的支配,学习热情冷热无常,把学习看作是一种苦差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无上进心及竞争意识,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甚至产生了“不想学”的念头,久而久之,形成了学困生。

2、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各学科中的学困生大多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面对初中众多的课程,他们还采用死记硬背、搞题海战的方法来学习。更主要的是许多学生不会记笔记,不懂得如何自主地去学习,久而久之产生厌学情绪,感到在本课程学习上毫无起色,硬着头皮学习下去也是白学,因而放弃学习,造成两极分化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能坚持长时间集中,游离于教学之外,课堂学习效果很差。有的学生没有良好的心理因素,性格内向,上课总是默不做声,害羞、胆怯、不敢张嘴,生怕出错丢面子。有的学生贪玩、懒惰,没有养成勤奋刻苦的学习习惯而是养成了等待、依赖的习惯,不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不主动接触新知识,只等教师讲授,只完成简单的抄写作业,有针对性、难度大的作业则通过抄袭完成。3.学习过程中的焦虑情绪。

这是妨碍学习的一个最重要的情感因素。学生的竞争天性能产生焦虑,因为学生喜欢拿自己和同学作比较,一旦发现他人比自己强,表现比自己好时就会产生焦虑.一些同学一走进课堂就产生焦虑心理,生怕不能回答老师的提问,生怕不能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生怕被老师和同学评价太低。过分的焦虑会使学生感到不安、失意、自我怀疑、紧张和忧虑,从而使学生畏缩不前,课堂表现差,学习效果差。

4.课堂中的胆怯心理。

刚从小学升到初中时犯错误一般不会感到难为情,学生一般敢于开口踊跃发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及情感气质的形成,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自我保护,避免犯错误的心理,尤其是害怕犯错误的心理,以致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课举手、主动发言的同学越来越少,少开口、少出错成了学生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

5、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些寄宿生来自农村各个村学,其所受的小学教育参差不一,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事实上还未达到应上初中就读的水平和能力就被“普九”普了上来,以致不能适应初中乃至整个中学阶段繁重、艰巨的学习任务,造成逐渐对所接触学科失去兴趣,甚至于厌学逃学。况且农村学生由于视野的限制太多,大多数人不善言辞,在学习方法及情感上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障碍,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在“初中学困生的客观形成原因中家庭原因”方面我们取得以下结论性成果:

1.家长的思想素质差,让自己的孩子不能很好地融入班级及学校大环境.我们在对儿童的访谈和平时的调查中发现有近半数学困生的家长教孩子说:“你不能随随便便让人欺负.”,“他打你,你不晓得也跟他拼?”像这类的教育,哪来的学生礼让的好品德,这样的家庭教育就完成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 这其中也有的家长教子女自私自利,比如有啥好吃的东西,不要拿到学校里去,你自己留在家里吃.纵容子女贪图享受等.让学校的集体主义教育,高尚的道德品质教育事倍功半.而学生也长期处于这样的矛盾中,增加他们的心理承受负担.让自己的孩子不能很好地融入班级及学校大环境中,让他们心理及道德品质得到健康的发展.2.家长的榜样作用不够, 带给自己孩子不良发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影响显然大于他人的影响,是孩子成长的榜样.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约85%的学困生父母,都有常成天打牌赌钱的习惯,或父母有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和离异,价值观不正确,或生活能力差,这样难以相信如何向好的方向发展,家庭的影响成了负面的,怎能带给孩子的良性发展.3.家长的文化素养低,不能给孩子以一定的家庭庭辅导,让孩子适应班级课堂教学.学困生,要么是学习障碍,要么学业不良,他们很难与同班同学一道正常完成学业任务,学校里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回到家中父母亲又没有能力(认识水平高,有文化有家长多数都外出打工)或没有精力给予辅导,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更不能得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帮助.这样儿童问题自然就越积越多,慢慢地就失去了信心,没有了动力.甚至会差的越来越差,发展成思想的行为均出现偏差,不能接受家长和教师的教育.4.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欠佳.家长要么过分溺爱,捧他们为掌上明珠,把他们的当作“小皇帝”.“小公主”,娇生惯养,包庇纵容,放任不管;要么粗暴无知,“恨铁不成钢”,动不动就拳脚相加.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这样的家庭,一般都比较贫困,家长很少顾及孩子的感受和需要,更不必说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了

5.家庭不能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给他们以良好的熏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在对学困生的调查中发现,他们有自卑心理的同学大多属于家庭教育不当,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过严,要么期望过低,教育松散,父母常唠叨,责骂,甚至棍棒教育,家长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家长不重视情感投入,不关注孩子的精神体验与心理感受,提高他们的“情商”,孩子的自卑感不但得不到及时矫正,还指责加剧,在孩子与大人之间建立健全起一道屏障,导致他们学习上的心理障碍,而无法正常进行学习.(三)在“初中学困生的客观形成原因中学校原因”方面我们取得以下结论性成果:

1、学校的班级管理制度和对于学生的奖惩制度。

2、用陈旧的观念轻率评价学生优劣,建立“差生”档案 每当教师接到一个新班级,师生刚相处时,有的教师使用自己过去固有的观念对学生进行评定分类,在心目中建立起相应的优生和“差生”档案。例如:(1)、长相不机灵、有残疾的,(2)、穿戴不整洁、爱流鼻涕的,(3)、书写潦草,不爱交作业的,(4)、性格内向、上课不爱发言的,(5)、考试不及格的,(6)、各课教师公认的,(7)、教师看不顺眼的,(8)、学习差,抑制力差的等等,有的甚至与教师个人嗜好有关。

3、能容忍优生的错误,却不能容忍“差生”的错误

对待优生总是一味的呵护、关爱、迁就,生怕伤害了优生,教师满脑子装的都是优生;对待“差生”则指责、挑剔,教师满脑子里都容不下“差生”。特别是在处一些偶发事件时,也总是偏向于优生,甚至会故意把责任推委给“差生”。

4、往往只看到优生的进步,而看不见“差生”的进步 作为教师难道我们就真的不能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差生”是如此的可爱,“差生”也有很多优点,他们依然有追求上进的需求和愿望,如果教师对他们表现出一点热情和鼓励,情况就会大变。可是我们的教师在工作中无视“差生”的点滴进步,得不到应有的肯定,这样,时间久了、次数多了,你说“差生”能不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吗?

5、对“差生”的积极性随意伤害和抹杀

即然“差生”已经进入了教师的“差生”档案,那么在他们的心目中便无足轻重。教师对“差生”随意指责,冷嘲热讽,从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例如在守纪律上,优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苗头,教师常常自慰没事,想念学生会改正;而一旦发现“差生”出现了不好的苗头,教师常常会火冒三丈进行严厉指责,从严处罚到底对“差生”有什么用?有没有比打骂更有效的教育方式?教师对“差生”积极生的抹杀还表现在教师对“差生”学习困难的熟视无睹上,教师常常会去考虑优生为什么优秀,如何把优生培养得更优秀,却不去考虑“差生”为什么差,如何把他们转化过来。教师对“差生”的关注过少,却往往一厢情愿对“差生”提出这样那样不合理的要求,常常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而教师却把这种责任统统推给“差生”。

6、靠边角教学

走进教室,大都会发现每个教室后面墙角里坐的都是“差生”。无论他们身材是高还是矮,教室的角落永远属于“差生”的,这是一个被爱遗忘的角落。“差生”为什么要坐到后面去?一般有两种原因:一是老师眼不见,心不烦,让你破罐子破摔下去;二是不影响其他学生。教室边角是教师造就“差生”的场所,也是教师对待“差生”惯用手段,这在教师与教师之间是一种默契,甚至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形成一种默契。倒如当教师一说起“差生”怎样怎样,学生们会不由自主把头转向后面的边角。在众目瞪瞪之下,墙角里的“差生”将会怎么想?坐在那里等同“坐牢”。如果你不是“差生”,长期的消极待遇,都可把你潜移默化成“差生”。

7、名利教学

学校为了评估教师工作的优劣,制订了教学质量评估方案,用于年终考核教师工作业绩,这个考核方案重点内容自然是教育教学成绩评估。在评估中,常有内容相似的这么一条,每科60分以下的为“差生”,“差生”不在计算成绩之内(其数量不得超过总数的百分之几)。看到这一条,教师心中便打起了小算盘,既然学校都承认“差生”,为什么自己还要转化“差生”?例如:老师通过一学期的努力,把班上一半的“差生”转化成不是“差生”了,在期终考核中,这几个学生往往由于分数不高,反而降低了全班的平均分,从而影响对自已的评估,从这一点上讲,教师的努力是得不偿失的。或者教师认为,本来班上没有规定的那么多的“差生”,为了有个好的评估,就人为地规划“差生”,制造“差生”,把某些不是“差生”的人规划成为“差生”,这比把“差生”转化成中等生容易得多,教师少付心血,反而使自己在评估中处于优势,这对于自己评级晋升都有好处。

8、人为树立“差生”

在教学中教师大都有这样的思维:我们班上谁最优秀,谁最差。也常将这种观念明白无误地告诉学生。例如让学生评比班上谁最好,谁最差时名单上的姓名往往是相同的,在课堂上,老师常说:“同学们应该向***同学学习,不应该向***同学学习。”这种教育方式,其实是教师为了满足自己教学的需要,为在学生中形成善恶是非树立的典型。光树好的不行,不好的也要树,树不好的这样对比才有明确的“榜样示范作用”。被树立为先进典型自然是幸事,而被树为反而的典型便可悲了,在教师和同学的眼中你永远是“差生”,教师漠视你,同学无视你的存在,在一个集体中,你将何去何从?成为永远的“差生”便是注定的命运了。

9、学校的相关硬件没有跟上

由于地域经济的差异,对于投入教育的费用也存在差异。学校应具有的设施不齐全,操场、实验室、机房、食堂、寝室等等都是又需要改善和改进的。其实这一些因素也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后进生。因为后进生想通更多的其他趣来建立自己的信心,比如通参加运动会、电脑的操作、实验的操作等等。

(四)在“初中学困生的客观形成原因中社会原因”方面我们取得以下结论性成果:

1、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

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有一个较好的社会环境。中国古代有个故事叫做“孟母三迁”,说明社会环境对学生教育的重要作用。但是,现在学生离开学校后,在社会环境中受到的影响往往令家长和教师担忧。学校教师流传一种说法:5+2=0,即学生在学校天受的正面教育会被周末2天在社会中受到的负面影响完全抵消掉。当前,令广大教师最头痛的,对学生负面影响最大的是社会上的不法电子游戏室和网吧,可以这样说,初中学生只要迷上了电子游戏和网吧,一般都会成为学困生。这是目前初中学困生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如当前,有些人利用游戏机赌博、利用电脑网上骗情等。青少年和中学生由于自制约束力太差,对电子游戏极易上瘾,陷进去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上网聊天,由于网上内容复杂,污秽劣假的东面常常充斥其中,这对感情单纯,好坏真伪难分的未成年人来说如走陷阱路随时可能掉进去。

2、不良的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与中学生的关系就像自然气候与植物的关系一样,社会风气可以通过家庭、同伴、传媒、流行等途径影响其心理健康。如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上曾一度刮起过“走后门”、“一切向钱看”、“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等不良风气,如污秽文化和迷信之风影响。在城镇、农村,迷信活动广为流行,求财、求福、求学、求仕、求妻、求子、求平安,出门移迁、建房造宅、除病消灾、红喜白事,无事不迷信神仙风水。这一系列的污秽文化、迷信之风随时都在侵蚀着一些追求好奇、正误不分、家教不严的孩子。如金钱享乐腐朽之风的诱惑。当前,城镇与农村,或城镇、农村中的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在经济、生活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少贫困人家土房瓦屋不解决,农药肥料买不足,小孩读书送不了;而一些富裕家庭住高宅大院,坐名牌车,穿名牌衣,花钱如流水,生活风流倜傥。这种悬殊之别,常常使一些不安分贫困而又想不劳而获的人,心儿痒痒。城镇灯红酒绿的生活深深地诱惑着这些人,特别是那些好逸恶劳的无知青少年,为了追求金钱享乐而不惜出卖人格。

3、错误价值观念的影响。

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商品经济日益活跃。尤其是读完中专、大学后,就业不包分配或者就业难问题,与当前落后的农村意识相交织,“读书无用论”四处蔓延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有的学生结交社会不良青年,沾染了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变得贪图享乐、不思学习,甚至厌学逃学,有的学生父母没什么文化,做生意成了暴发户,这些学生在物质上比其他学生超前消费,手机、电动车、游戏机经常更新换代,课间不停地吃零食,穿戴打扮追求时尚向明星看齐。他们的心态是:我的成绩虽不好,但父母会用金钱为我铺路,帮我找好学校或好工作,只要我有头脑有关系有手段,就算书念不好也照样赚大钱。这些学生还经常嘲笑其他刻苦学习的学生,给他们泼冷水,所以他们的存在也给班风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五)在“初中学困生转化的态度与方法”方面我们取得以下结论性成果:

1、用“爱心”滋润“学困生”,使其重拾自信。

一般来说,“学困生”的自尊心是很脆弱的,他们都渴望老师对自己“以诚相待”,因此,只有对“学困生”抱有诚挚的爱,平等的尊重,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总是用“爱心”滋润“学困生”;有意或无意地去接近他们,关怀他们,理解他们的心情,用实际行动感召他们,支持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是真心实意关心他们,从而在教学上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2、用“细心”捕捉闪光点,使其产生学习动力。

著名的“皮克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智慧成就的预言,会决定另一个人的智慧成就。在日常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心理转化始终以“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为支点,以积极的态度,赏识的眼光看待他们。“学困生”的“闪光点”是多方面的,也是微弱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细心捕捉,一经发现,就应该及时发出表扬的信息,用积极的暗示引导“学困生”不知不觉朝正确的方向发展。正如教育家陈鹤琴说的:“多一次表扬,多一次鼓励,多一次进步。”

2、以“耐心”教育“学困生”,迎接其反复挑战。根据我的调查,初中的很多“学困生”都有好好学习的愿望。但是很多“学困生”由于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一旦在学习中碰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刚刚燃起的学习欲望就又退缩了,所以教师对“学困生”的关心和鼓励不应该是程序式、职业式,而应该是交心式、朋友式,不仅在课堂上,而且在课外对学优生和“学困生”也要一视同仁,一发现“学困生”有退步的苗头,就要及时找出原因,以耐心教育“学困生”,对“学困生”的情况要“反复抓”、“抓反复”。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拉大智力差距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智力本身,而是学习的毅力、自信心、欲望、动机等内在的非智力因素。因此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 协调学校、家庭教育,协调师生关系,注重情感教育,实施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编制学科“基础作业”,优化评价环境,适时进行教学反思和听取学生反馈意见,使得教学活动切合学生实际。建立班级、年级、学校学困生“三级”评价激励机制。通过设置学生成长评语,记录学生成长发展过程。

一提到评语,大都认为,写评语是班主任在学期结束时要做的工作,怎样刚开学就提评语?而且评语常常是有些班主任用来束缚学生的“紧箍咒”,是最能拿得住学生的“杀手锏”,更有甚者,常常借此给犯错误或不听话的学生“穿小鞋”.我觉得评语不应该是“结束语”,而应该是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友情提醒”。

记得在开学第一周的班会课上,教室里静悄悄的,学生在等着“暴风雨的来临”。因为上午第三节课间休息时,王同学为争一个乒乓球,将另一位小个子同学打伤了。我平静地走进教室,叫上王同学,让他在原本空白的评语栏里为自己写上实事求是的评价:“我太不争气了,我真恨我自己,我的脾气一上来,就什么都不顾了„„”,“要不要看看老师对你的评价?”,王同学怯怯地点点头。“人在冲动的时候,很容易做出让自己后悔莫及的事情,你性格豪爽,但缺乏理智,为此,你曾付出过沉重的代价。我想,对一名尚未成年的学生来说,犯错误并不是最可怕的,要紧的是,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并且做到‘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老师期待着你„„”。一星期过去了,两星期过去了,王同学再没有发生类似的事件。又一次班会课上,我再次叫上王同学,说:“你的行为变了,你的评语也要改,想看看两星期后老师和同学对你的评价吗?在上次评语的后面,我写了一段话:我作为你的老师我很高兴,因为你终于放弃了暴力;作为你的老师我又为你感到骄傲,因为你终于战胜了你自己;你顽强的意志力让所有人对你刮目相看,我坚信,这个坎你都迈过去了,还有什么能难倒你呢?”,这就是我在我们班所倡导的“学生成长评语”。

在我们班,评语从开学就开始写,描述良好的行为的词语用红色表示,描述不良行为的词语用蓝色表示。两个星期后,利用班会课让学生阅读。并约定,每位学生都可以对自己评语的内容提出修改要求。但更换的的的条件是,必须等自己的言行与该词语名符其实了,才能更换,这一做法实施以后,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首先想到是自己的评语会发生变化,进一步想到怎样通过努力来改写它。而不是简单的批评或训斥犯了错误的同学,成长评语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做.这样做了同学和老师会怎么看我,会给我什么评价,由师生探讨共同商讨形成评语,其意义在于,第一,变外部约束力为自我约束,变他人要求为自我要求,变强迫命令为主动接受。简言之,它使受教育者的心态发生了变化;第二,将教师对学生的爱,上升到理性的认识,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述,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客观的评价,委婉的规劝,殷切的希望,从而达到心灵的碰撞与沟通,提高学生的认识,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目的。

其次 慎用否定性评价确定合理的评价目标与评价标准努力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

很多学困生非常悲观,狭隘,不愿与人合作,通常思维懒情,意志薄弱,不是安于现状,就是破罐子破摔.面对任务时,他们总是觉得“我不行”“我恐怕不行”,因而找各种借口逃避困难,拖延时间,导致越来越差.因此,应善于发现并抓住学困生当前的闪光点来使他们放大自我,强化自尊,自信、自强。因此,我们在教室的墙壁上开垦出一块肥沃的“土壤”,鼓励大家设计制作一棵属于自己的“优点树”,种在这块土地上。鼓励大家根据自己的爱好,设计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优点树;还可以增添可爱有趣的装饰品,但不能有树叶。树叶代表优点,必须得到大家的认可才能贴上去。然后,再展示优点树。比如,我班的一位男生说:“我是班级里最高大勇猛的男生,所以我设计的这颗优点树也是高大粗壮。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我的这颗优点树一定会长得枝繁叶茂的!”有位女生介绍说:“我是个爱美的女生,因此,我设计了一颗七彩的优点树。瞧,它像彩虹一样色彩斑斓,多美呀!我还在树枝上挂上了一串风铃,风儿一吹,它就会演奏起好听的音乐。并鼓励他们夸夸自己的优点树,也来夸夸别人的优点树,并努力增加自己的新优点,相信我班的这片优点树林最终会绿树成荫!

人是可以有多方面的发展前途的,人的能力有很大区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也都有长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即使是学困生,也不可能没有任何闪光点,有的学生学业成绩虽差,但在体育方面可能有特长,或在文艺方面崭露头角,或在助人为乐方面表现突出。我们把学困生的这些闪光点通过种颗优点数作为转化的诱因,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地利用它,发挥它,为学困生提供,创造表现才华,特长的优势舞台,使智力的因素都得到充分发展。种颗优点数在教室的墙壁上开垦出一块肥沃的“土壤”,鼓励大家设计制作一棵属于自己的“优点树”,种在这块土地上。

再次 换位思考一让学生也来布置作业。

学困生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不做作业。有时,只有一点点作业,也有部分学生“忘”了做.于是,我开始宣布新规:“从今天起,我们要民主布置作业!”以前,有同学不做作业,那不一定是同学们的错,因为作业有时布置得太多了,有时做着没有价值!从今天起,我们请同学们推荐几名同学做监督员,如果发现作业布置不符合教师所说,有权要求削减更换!结果,四位最怕做作业的全被选上了做监督员,一个一个脸上露出了得意的微笑!这些监督员他们敢讲真话,代表全班同学的意见.同时,我班还举办作业展览,比书写比正确率,几个月过去了,我一直坚持着民主布置作业,学生的作业风气已彻底改变,有时还主动要求增加作业,通过自我管理,自我要求来达到自我教育。

四、本次课题研究的收获与存在的问题:

(一)本次课题研究的收获

从学生方面看,有的通过转化在思想、行为、学习等方面有了较大转变,这些学生虽然在学习成绩上并不理想,但思想转变大。有的学生尚在跟踪观察中。近年来学校校风学风在不断好转,学生违纪现象明显减少。老师方面,大家对学困生有了全方位的认识,思想有了转变,充实了理论知识,通过具体的课题研究工作,提高了教育科研能力,有了一定的理论经验总结。初步探索初中学困生转化方法,调查摸底选出转化对象;谈话走访确定转化目标;转化方式因人而异。在转化工作中,多数教师能抓住学困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不同的需求和目标,分层教育。总的说来在以下方面最为实出:

(一)情感教育,关心爱护,无私奉献。

(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辅相成。定期做好家访,了解学困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努力形成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三)建立班级、年级、学校学困生“三级”评价激励机制,通过设置学生成长评语,记录学生成长发展过程。

(二)本次课题研究存在问题 我校学困生转化课题研究还存在:

1.教师观点仍滞后,不能与课题研究相适应。认为课题研究是表面形式的东西,与具体教学教育工作无多大关系的观念仍在部分老师的心里存在,参与课题研究较被动,缺乏耐心,方法简单随意。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影响了效果。2.理论学习不够,教师研究工作缺少理论支撑,对学生的一些心理特点在理论上掌握不够。课题研究工作中由于考虑教师的时间有限,理论学习以个人分散学习为主。这使得这项工作失去了监管,显得随意,其作用大打折扣。

3.对学困生跟踪不到位,档案建立不健全,没有对学困生各阶段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查分析,对比,失去对课题研究的成效分析的一些重要参数。

4.课题研究经验总结不及时。经验交流总结形式过于单一,造成了一些课题研究成果流失,课题研究工作缺少一定的说服力。

学困生转化研究的冷思考 篇6

各类教育报纸杂志也大量刊载关于学困生转化的案例和研究成果, 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学困生的可转化性和现实效果。但遗憾的是:放眼望去, 几乎所有刊载出来的文章全部都是对“差生”成功转化的案例:毫无基础的学生变成了年级第一、从不读书的学生能兴味盎然沉浸在课本中、沉迷网络游戏的学生一转身成了机器人高手、十几年的问题学生一朝浪子回头还特别优秀了……

所有这些案例都令我们为教育的神奇而振奋, 让我们为身边转化效果不佳的学困生而惭愧不已, 让我们因转化学困生不力而不时有退位让贤以免误人子弟的羞耻感。所有这些案例似乎也在不断地注释着曾经让中国教师痛苦不堪的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在这种学困生转化无比成功、无比神奇、到处喝彩声的时刻, 置身于教育这个谜局中, 我们似乎应保持清醒的头脑, 时不时站到局外, 认识到教育的功能是有限的, 它是建立在社会基础上的。如果把教育宣传成是“万能转化器”, 那是不负责任和无益于教育发展、无益于树立人才正确培养观的, 千万不能将教育研究纯粹理想化、唯美化、泛成功化。具体而言, 学困生转化有如下问题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一、解铃还须系铃人

学困生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些原因是学校教师能解决的, 如对基础较差学生加强辅导、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适当资助、对缺少关爱学生以师爱和同学之爱加以弥补等。但是原因有深层次的社会、经济、文化、家庭因素等, 把这种种因素造成的学生问题都推给学校是不公平的, 片面宣传个别成功转化案例容易造成社会对教育的误解, 特别是家长可能会觉得, 同样的问题学生, 虽然是家庭原因造成的, 但是别人报道了能转化为什么你不能转化呢?这就给教师群体施加了不应有的额外压力, 长远看增加了教师工作的难度、强度。

例如, 在经济大潮冲击下, 大量高中生出现不思学习而尝试打工、经商现象, 教师的教育究竟能否抵挡住整个社会对学生及学生家长思想观念和行为的选择的影响?当我们的教育收益与教育付出根本不成比例甚至是负相关的时候, 当我们国家每年有上百万大学生不适应社会需要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时候, 教师拿什么去转化这些学生?把学生留在学校、留在班级, 是否就是真正的对学生负责?

又如, 有教师转化因父母离异而情绪大变、无心向学的学困生, 安排学生家长在孩子面前假扮恩爱, 给孩子一个家庭温馨的错觉, 以让学生回归学习的“正轨”。当我们在理解教师良苦用心时, 手心里却不禁捏出一把汗:感情破裂的夫妻在一起凑合着做戏, 能真和谐不?会出意外不?以牺牲父母双方追求新生活的代价来蒙骗孩子在校读书符合人道不?

以上分析, 并非对教师努力的否认, 我对教师转化学生的努力是钦佩的, 也时时鞭策自己更用心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但是, 所谓因果, 有因才有果, 真正对学生的转化应当解决其真正原因, 不应把社会、家庭因素造成的学困生全推给学校教育、推给教师。笔者始终坚信:教师的教育不可能是万能的, 解铃还须系铃人。

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有些案例学生对象是从小不喜欢读书学习的, 荒废了几年甚至是十来年之后, 受教师感化后努力读书, 大有进步甚至名列前茅的。接触这类案例时, 我常感慨别人的学生怎么学习能力一下子这么强?几年的荒废一朝补了上来, 还往往学得比别人好。

这中间很难说没有修饰的成分。如我们熟知的:高中知识尤其是工具科———语、数、英, 以以前学习内容为基础, 以前学习内容除了知识外, 还有锻炼思维能力的作用, 学生身心与学识增长是逐渐累积并培育起来的, 学生真能一被感化就把以前落下的知识补上?

以我接触到的学生分析, 学生如果一直荒废学业, 等到他们升入高中以后, 即使因为体会到父母苦心、认识到前程需要学识而重视学业, 也学得极其痛苦。没有一定的字词积累、没有一定的功底, 要把高中八百字左右的作文写好确实不易, 一些学生到了高中以后, 不仅是知识没积累, 字也写得歪歪扭扭的。这样的学生把某一科用心学起来, 达到中等左右水平都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和毅力。尤其是数学科, 有些学生到了高中连初中基础的代数、几何知识都没掌握, 这样的学生如何叫他在高中阶段一下子开窍在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的海洋中遨游?

哲学上强调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的意志力的作用是有前提的, 这个前提就是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人的学识增长也是有规律的, 耽搁时间越长、错过关键发展期越久, 学生应付出的努力也就越大并且效果不一定理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解冻的过程也需要假以时日, 容许学生一步步前进, 而不是期许学生以满腔热情一朝融化坚冰。

三、众生平等, 关注公平

学困生由于是我们关注的特殊对象, 是我们一定时期工作的重点, 我们给予他们以更多的关注是应该的, 但这种特殊的关注与帮助, 最好是额外的, 是保证正常水平学生受到合理教育之后的关注与帮助。如果为一个学困生而让全班学生跟着学困生的步子学, 则明显有失公平。

有这样一个案例, 在初中教学中, 某教师为了让某学生学会拼音规则, 便在课上让她反复练习给字注音, 由简单到复杂。在这里我们就不禁要思考:课上让她反复练习的意思究竟是什么?是不是在课堂上, 专门找些字来给她练习, 进行提问、纠正、鼓励、帮助?假如是这样的话, 课堂上专门为某个学生拿出这个时间对多数学生来讲是否是公平的?因为我们知道, 只要是正常学习水平的初中生, 拼音规则的掌握是不成问题的, 到了初中阶段, 语文教学的任务已不再是拼音规则而是上升到更高阶段的内容了。现在为了一个学困生, “让她在课堂上反复练习”, 是否占用了全班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教师的教学过分关注这一个学生的一个学习障碍, 能否保证正常教学任务的完成?

所以, 在这个具体案例中, 教师用课下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是可取的, 但是在课堂上专门为一个学困生教学、练习小学的内容是否公平则是值得商榷的。

四、立足实际, 不事空想

经验教训要想推广、要想有借鉴意义, 必须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包括学生问题的相似性、工作环境与生活环境的相似性。但现实中有些教师的做法明显带有矛盾的特殊性, 让人无所学起。

例如, 曾经有优秀教师介绍转化学生的案例时提到:为了使学生早上上课不迟到, 这个教师干脆搬到学生家里去与学生同住, 每天督促学生起床再一起到校上学。当时读到这个案例让我热泪盈眶, 对这个教师的工作热情深深佩服。但过后回忆起来却不免多了些顾虑:教师住到学生家里, 教师的人身安全谁来保障?教师自己的家庭需不需要照顾?学生家庭突然多了一个人来住, 会不会产生新的矛盾?学生的家人如果不欢迎外人来住怎么办?教师与学生家庭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误解算工作纠纷还是家庭纠纷?

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教育中是常见的, 如学生迟到可能是每一所学校都会碰到的。但我们能不能学上面这种做法却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看, 假如能取得学生家长的谅解、假如教师本身家庭没有多少负担、假如学生是可教可感化的, 采取这样的教育方式我相信是有效果的, 但是, 假如家长不理解, 那么教师的这种教育方式就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另外, 我们在宣传这类教师成功经验的同时, 也要给予整个教师群体中不能做到这种程度教育的成员以足够的理解和宽容, 因为教师不仅仅是教师, 他们也往往具有家庭的角色和社会的角色, 如果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绝对不可能顾及到家庭的。而一个连家庭都照顾不好的教师究竟能算多好的教师恐怕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这在现实中已经出现一些转化学困生突出的优秀教师, 自己孩子反而成了令人头痛的“问题生”的例子。

五、客观审视教育误区

现在学困生转化研究成果满天飞, 给人的一种错觉是不管什么样的学生都可以转化, 只要我们关注了、付出了, 我们就一定能够得到回报。但现实的社会教育真能做到这样么?

我们现在采取的主要是班级授课制, 这种教育方式固有的优点是有利于大规模低成本地培育大量的人才。缺点就在于它无法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水平来因材施教, 因为它教学的受众是整个班的学生, 我们只能力求我们的教学照顾到尽可能多的学生, 却绝对不可能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要求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如果把我们教师的工作宣传得好像完全消除了班级授课制的弊端, 恐怕也是不诚实、不负责任的。我们碰到了问题, 我们的工作有困难, 有些并不是教师的错而是整个社会对某段时间最佳教育模式选择必然要付出的代价。作为教育民主化、法制化的体现, 我们无须讳言。

初中英语学困生转化策略的思考 篇7

一、做好课前预习

预习是一个新的学习周期的开端。可利用自习课时间或课余时间,帮助他们预习新课,熟悉单词的读音、词性及词义,试读句型、课文,翻译句子等。课堂上,可让学困生朗读预习过的单词、句型等,必要时让他们自己总结刚学过的单元的重点、难点和常用词语。

二、做好课后复习

复习是对知识的运用和进一步梳理。要求学困生一定要把当天所学的内容通过复习来消化,然后再做作业,以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并对学困生学习的过程进行适度的监控,要求他们按照“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课内后课外”的流程来学习英语。这样,他们才能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形成完整的知识链,他们的学习成绩才会逐步得到提高。

三、建立“错题集”

要求学困生每次作业或测试后,将自己做错的题记录下来,整理到“错题集”上,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对其进行认真分析,弄清原因,加以改正,并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设立“质疑薄”,鼓励提问

学困生在课堂上,有时听不懂又不愿问,做作业时就有困难了。这种不懂又不问的习惯严重妨碍了他们的学习,影响了学习质量的提高。因此,让学困生每人建立一本“质疑簿”,把他们不懂的问题记在上面,教师每隔一段时间收上来,查看一次,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及时予以解答、辅导,这样他们就会逐步养成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好习惯,就会在英语学习方面慢慢取得进步。

初中英语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实践周期长、涉及因素多、工作难度大的教育教学改革,许多实践我们还停留在表面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提高。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细心指导学困生学习英语的每一个环节。同时,每一位英语教师要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善于探索、勇于实践、定期交流,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积极探寻符合教学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此外,还要加强各学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密切配合。这样,初中英语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就能收到成效,學困生的学习成绩就会有大幅度的提高,英语教学总体质量就能实现“大面积丰收”。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只要理解、尊重、宽容、善待学困生,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就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自尊,帮助他们找回自信,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走出学习困境,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他们的英语运用能力,甚至有可能使学困生转变成学优生。

上一篇:中旭企业管理咨询---优秀公司为什么会失败下一篇:无痕的规则教育的幼儿教师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