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的类型、特点及转化方法》读后感

2024-10-26

《学困生的类型、特点及转化方法》读后感(共7篇)

《学困生的类型、特点及转化方法》读后感 篇1

《学困生的类型、特点及转化方法》读后感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关注每一个个体,赏识每个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 因为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我们应该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真正的爱是不必声张的,我们只要给他们多一份关爱,给他们多一些阳光,多一个笑脸。平时及时发现,准确把握每个后进生的优点,使他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到发展,使他们感到“我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 “我也有自己的优势”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我们还要善于给他创设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间,正确地加以引导,让他获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变后进面貌的可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我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学困生的类型、特点及转化方法》读后感 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困生转化方法

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及教学质量,是体育教学实施素质进行教育的根本出发点。目前,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各学校的体育教学趋于正规化的同时,仍然有一批为数不少的学生,他们在体育课学习中,情绪冷落,懒惰涣散,体育课的成绩是靠“补助”及格的,体育合格标准是靠“求助”合格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研究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转化差生,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是当前体育教学急需研究的课题。

一、体育学困生的类型与分析

体育学困生,体育学困生是指体育品德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对体育活动缺乏兴趣和激情,不能自主参与体育活动,完成不了体育学习任务的学生。体育课成绩不及格、或《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不达标和体育不合格的学生。大概有下面几种类型:

1.智高体弱型

智高体弱型,是指体形瘦弱,但智力思维能力高的学生。这类学生,智力发展高,文化成绩好,是学习尖子生。但由于身体发育、体质状况不良、身体瘦弱、体育运动能力差,他们在体育学习上心有余而力不从心,常常产生学习上的心理障碍,个性孤僻,自卑感强,总认为自己体育成绩低人一等。他们过低估计自己的运动能力,只要动作技术难度稍大,就束手无策;练习次数稍多,就“吃不消”。畏难情绪制约着学习的积极性,生怕在同学面前“出丑”。因此,上课时总是回避学习,呆呆地看同学练习,自己却“缩脚缩手”。长期累积,他们的运动能力和健康状况就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与其他同学体质的差距就越来越大,这是产生学困生的主要原因。

2.意志脆弱型

意志脆弱型,是指体育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良好,但学习目的不明确,毅力差,或意志脆弱的学生。这类学生,由于对体育课学习的认识不足,没有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在心理上认为体育课太苦,太累,学习体育是一种“活受罪”。因而在学习上,往往怕苦怕累,学习无毅力,意志脆弱,身体练习处于被动退缩状态;有时被强制练习,则表现出无可奈何的神态,马虎应付,心不在焉,一有机会就想请假或干脆不来上课。这种情况,如任其发展,教学进度跟不上,学习任务不能完成,也会转变为体育学困生。

3.任性娇气型

任性娇气型,是指身体状况发育良好,但由于个性放纵且娇气的学生。随着经济发展,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大部分家庭生活环境优裕化,家庭设施现代化,家庭子女一孩化。如果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和严格要求,对子女视若掌中“明珠”,“家中小皇帝”,饭来张嘴,衣来伸手,有求必应。任性娇气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就会不断膨胀,形成习惯。这类学生一上体育课,明显表现出个性放纵,娇气十足,怕风吹、怕日晒,寻找借口“请假”,受不了半点儿疼。教师如果教育方法生硬,简单化,往往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这类学生逆反心理强,对老师的严格要求置之不理,或干脆不练习而退出课堂;另外,家庭教育与教师的引导环节脱离,也必然产生严格管理和严格要求的“真空”,使其任性娇气自由泛滥,学习渐渐形成惰性,体育运动能力下降,也会成为体育学困生。

二、体育学困生教学转化方法

教学转化方法,是依据在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分阶段地确定体育学困生的学习内容和目的,并利用有利于转化体育学困生的心理障碍,能主动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完成规定的运动强度和每次课学习任务的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分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先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切入口,以主动参与运动为目的标,采用兴趣小组活动形式组织教学。确定强度指数均达1.3~1.45,平均心率115~125次/分。学困生共同的心理障碍,在于自卑感强,对体育课缺乏兴趣和学习热情。根据这种心理障碍,在教法、学法、练法、导法上都应从他们的心理实际出发,以趣引路,以趣激活,以趣调动。同时,适当降低学习难度与要求,在大量运动体验的活动中,逐步把学困生的学习引入学习轨道。“玩”代学,只要他们“玩”意浓,就让他们“玩”。例如,可组成篮球、足球、排球、健子、羽毛球等兴趣小组。让差生在“玩”和“乐”的体验中上完体育课,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逐步消差生心理上的消极因素心理障碍,提高主动参与运动的自觉性。而且,在差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欲望得到提高的同时,由于每堂课,都“玩”得浑身是汗,红光满面,因而机能和素质也必然相应得到锻炼和刺激,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二阶段:以身体素质练习为教学基础,以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提高运动能力为教学目标。在第一阶段的学习基础上,教学的重点主要放在提高学困生“玩”的能力和质量上(素质与技能)。在教学中,运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变换练习方法,采用循环练习项目,交替运用游戏和比赛法等),在教师指导下,选择以田径为主的各种专门性练习,渗透适量辅助练习手段,如小步跑、高抬腿、后蹬跑等教学内容,进行自学、自练、自鉴,课中有“玩”,“玩”中有练,练中有学,从中不断提高身体素质和基本技能技巧,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这一阶段,其强度指数为1.4~1.55,平均心率达125~135次/分。

第三阶段:结合《体育教学大纲》,广东省体育课本教学任务,以掌握基础知识,基本运动能力和基本技术为教学目标。这一阶段,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瞄准学困生的自学自练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浓化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满足他们掌握“三基”的学习欲望。在教法导法上,采用“玩学导练考”的教学模式,以勤补拙,以练补弱。当然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表扬、鼓励学生点滴的进步,多给学困生营造自我展示的机会,让学困生多尝试学习成功的快乐,从中消除自卑感,增强学习毅力,燃起发挥拼搏的学习精神,与此同时,还应注意学困生自学、自练、自鉴习惯的培养与形成,使学生在“三自”中,不知不觉地打下较坚实的“三基”基础和自我评价能力,从而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这一阶段,其强度指数提高到1.45~1.6,平均心率达到130~140次/分。

三、总结

由于体育学困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差,学习思想不端正,学习成绩远远达不到教学的要求,完成不了教师下达的学习任务,或害怕别人笑话、或自愿坠落,不思进取。教师应该全面、深入了解、分析和掌握体育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并针对学困生的个性差异区别对待,多管齐下,帮助学困生确定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目标。要有耐心、诚心、爱心去感化他们,以赢得他们的信任,培养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教学过程要解决好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设计以及学困生的心理障碍排除等方面问题。教学转化方法分三个阶段进行,符合体育学困生的学习心理。教学转化方法的,是以激发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它引导学困生从不想学习体育转变到想参与体育运动,从没兴趣到有兴趣,从有趣到有乐趣,从有乐趣到有志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而对体育学困生的心理转化过程,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从素质教育基本要求和整体教学质量上讲,都有明显的促进效果。

《学困生的类型、特点及转化方法》读后感 篇3

一、小学语文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学习兴趣不浓,缺乏积极性。语文是一门语言性、工具性的理论知识学科,因此,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枯燥乏味的情感,从而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产生厌倦,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感兴趣,缺乏积极主动的思考动力,从而就形成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爱理不理的现象,就很难真正地学到语文知识,最终这一部分学生就成了“学困生”一族。

2.学习方法不正确,缺乏自信心。学困生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十分困难,是想学而总是事与愿违,不是不学习。可见,形成学困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一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无论怎么努力,但总是事与愿违,最终导致其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信心。

二、转化小学语文学困生的方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想尽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感受其存在的价值,最终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

2.重视情感教学。学困生普遍有一个希望教师能够多关心、能够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与支持的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困生给予更多的关心、爱护与支持,并给予及时的表扬。只有学困生能够接受教师,能与其进行友好的沟通,教师通过为其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充分肯定学困生的优点,不断地在其学习中进行鼓励和支持,才能为其建立良好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3.营造愉悦的学习环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困生降低要求,减轻其在学习中的压力和负担,同时,教师应该帮助学困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转化学困生,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用“爱”对其进行教育,不断地对其进行支持与鼓励,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和坚定的学习信念。

简述体育“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 篇4

姓名:李正阳学科:中学体育学号:09号

摘要:

现代社会中,弱势群体是客观存在的,在体育教学中也有弱势群体存在—体育“学困生”。“学困生”是指体育品德、体育意识、体质、心理品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完不成体育教学目标的学生。教学中怎样关爱和转化体育“学困生”,是本文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学困生、关爱、心理特点、意志品质、个性、体育教学。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各级各类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少数“体育学困生”。所谓体育学困生,是指“三差一缺”(即体质差、基础差、技术差,对体育缺少兴趣)的学生。体育学困生的主要表现是:基础不好,没有良好的体育学习兴趣和科学的锻炼方法,运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自我约束的能力不强,自卑心理严重,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关注和关心这些学生,让他们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和成功,从而健康的成长。

能否正确处理好与这部分学生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锻炼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初中体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过程中,如何做好这类体育学困生的转化,是本文所要探索的课题,下面是本人在近几年初中体育教学工作中的一点体会。

1、体育学困生成因分析

“学困生”的形成原因较多较复杂,有心理智能、生理智能因素,环境因素,行为习惯因素。从体育教学的特点分析,主要是有先天因素、后天因素和环境因素决定的。在体育教育实践中发现,形成“学困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存在一定程度的生理、心理障碍。因此,关爱、转化“学困生”的关键,应从剖析“学困生”心理入手,弄清“学困生”的心理特点,摆脱心理压力;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提高适应能力,逐步解决生理障碍。在此基础上分别采取不同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进行疏导。

1.1 “学困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危害解析

1.1.1自卑感:在教学中,老师往往用赞许的目光频频投向优秀的学生,对“学困生”则冷眼相待,稍有过失则加训斥,“学困生”得不到理解、尊重,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使他们在心理上自觉低人,久而久之会导致“学困生”自我贬低、自暴自弃,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感。

1.1.2厌烦感:现代社会的高节奏,生活的高要求,学习生活的高质量、高效率、高学历、高难度,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多重压力和负担,家长和教师期望过高,个人抱负与现实生活反差太大;更由于教育方法不当,使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导致他们产生一种消极心理,不能主动投入到他们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之中,缺乏激情并产生厌烦感。

1.1.3恐惧感:“学困生”在生存活动中,时常处于介备状态以防受到伤害。他们精神上高度紧张,心理压力大,对所学习的各学科确定不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有着严重的恐惧感。

由此可见,沉重的心理压力使得“学困生”对自己缺乏信心,情绪不稳定、紧张、烦燥不安,举足无措,他们往往以反社会或自我退缩的行为去寻求和表现

个人价值,走向极端则会出现犯罪、离家出走、逃学、自杀等倾向。如果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对这种心理障碍不进行及时的疏导,设法去减轻他们的心理压

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那么当他们走向社会时又怎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现状、担负起应负的社会责任呢?

2、心理特点剖析

中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从不成熟到成熟,不定形到定形的关键阶段。他们思想活跃,情绪偏激,有成就感,但缺乏勤奋、努力,不能把握机遇,组织性、纪律性和行为习惯差,自控能力较差;有创新意

识,接受新生事物快,善于交往,但不能持之以恒,缺乏艰苦奋斗和拼搏精神;

他们希望学有所成,有所作为,出人头第,但往往知难而退,缺乏脚踏实地的实

干精神。“学困生”除了具有同年龄青少年一般的心理特征外,还具有以下“个

性”心理特点。

2.1缺乏学习动机:他们对学习健康和体育锻炼的意义认识不足,对体育兴趣仅

停留在对表面形式的需求上。缺乏体育与健康知识内涵。

2.2 缺乏自主:由于生理原因,导致体育效果差、成绩不理想,不能体验体育运

动带来的积极感受,感觉不到体育的乐趣,只能感受到参与体育活动只是一种负

担。从而使这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努力不够,体育效果不明显,得不到成功的快乐,感觉不了健康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2.3意志品质弱:缺乏顽强的意志品质,缺乏毅力和斗志,怕苦怕累,对持续时

间较长、强度较大、单调的项目(如:长跑)难以坚持。缺乏勇气和探索精神,忧心重重,担心练习中会出伤害事故,练习时束手束脚。

2.4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学困生”大都有性格内向的特点。在集体活动中适

应性较差,有时举足失措,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不愿勤奋努

力,知难而退,以静制动。

2.5心理矛盾,情绪不稳:“学困生”有自卑、逆反、闭锁、放纵等不同类型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交织在一起,处于矛盾之中,他们对周围的教师和同学有恐惧感和对立情绪,他们意志薄弱,自控力差。

3、转化教育探研

3.1尊重信任、正面引导:充分考虑每个“学困生”特殊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

学中应成为“学困生”的知心朋友,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和对立情绪。时刻记住,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他们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我们要针对他们不同的兴

趣、能力、气质、性格、身体素质等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传授体育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其端正学习态度,克服自身不利因素的困扰,提高主动参与、自

主练习的积极性。对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要多鼓励表扬,肯定成绩,引导其克服

困难,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3.2适时激励、关心爱护:“学困生”在学习掌握技术动作时,往往付出了极大

努力而收效甚微,本身就存在着一种失落感。此时教师应以宽厚、博爱、敏锐之

心去理解、关心“学困生”,不要轻易给他们戴上“差”的帽子,要分析情况,不要随意或恶意地批评或指责;应对他们耐心辅导、正确引导、经常鼓励,加倍

关心和爱护,做他们的知音,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怀,集体的温暖,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信心。切忌损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注意表扬和批评艺术,对“学困生”的教育应宽容又不放纵,严格要求但不苛刻;要善于发现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

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以肯定和恰当地表扬,使他们及时了解

自己锻炼的效果和进步的情况,从而增强信心,唤起获得成功的愿望,促进他们

更好、更快地掌握动作技术。发挥他们某方面的兴趣、特长,善于抓住转化的时

机,适时进行鼓励,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并在表扬的基础上,不断提出不同的要

求和努力方向,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再进行表扬鼓励,如此循环往复使其不断地

进步发展。

3.3团结协作、激发个性: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建立合适的师生交往模式。

要真正相信和尊重“学困生”,这是培养和增强他们自主性的关键;教师只有以

平等的身份真正关心每一个教育对象,承认每一个个体都是重要的,都有自己的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才能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并充分挖掘自身的内在潜力,最终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竞争,能引起焦虑,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激发创造兴

趣,锻炼其意志和毅力;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互

助精神。竞争与合作是激励学生发展的两种机制,它既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又

培养了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因此,我们应当鼓励“学困生”竞争、协作,让学生在各种体育活动中锻炼成长,陶冶身心,发挥个性和潜在能力,充分感受

体育的乐趣。

3.4耐心指导、对症下药: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时往往会出现许多错误,有的是

概念不清,有的是身体素质差,有的是心理因素原因,有的是受环境影响等等。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练习中的不同表现,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病症之所在,及产生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比如;在学习篮球篮下投篮技术时“不会

命中”,教师就要仔细地观察;是站位不对,瞄准点不明,是出手动作不正确,还是用力不协调,或是兼而有之。问题一旦找准,即刻提出纠正办法,使其尽快

掌握技术,感受成功之快乐。

3.5同等评优、合理评价:在学习技术动作或课堂“达标”练习时,适当降低难

度,减轻重量或放慢速度等要求,使“学困生”感到课有所练,练有所获。对此,教师应事先周密考虑,提出合理的练习重量、高度、远度以及完成动作的标准。

在分组教学时应尽量把他们分在一起,这样有利于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完成动作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教师及时地把进步较快,成绩提高明显的“学困生”,作为说服教育其他学生的依据,并令其帮助其他“学困生”练习。在此情况下,能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我也行”的信心,比教师的讲解、示

范、指导更具有说服力。

4、解决减轻心理压力的几种教育方法尝试

减轻“学困生”心理压力,就是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心、自信心、教育他们勇

于追求,自强不息,做一个诚实、自尊、自重、富有责任心和创造心的好公民。

可进行如下尝试:

4.1典型事例教育法。“学困生”在自卑的同时也有着强烈的自尊,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平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恶劣”行为。只不过是他们为寻求表现自我而采取的一种消极对抗的方式。采用案例教育,针对差生的不良心理及行为习惯,对他们不加以直接的训斥、讥讽,而是运用典型事例来诱导启发他们,为他们保

留了“面子”,可达到心理共鸣,进而引发“差生”的自尊,收到较好的教育效

果。

4.2自我评价法。多数“学困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或否定自我,或以自我为

中心,他们往往是非不明,看不到自己的行为给集体、他人所造成的损害。自我剖析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正确分析自己,懂得如何善待自己、善待别人,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样容易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4.3行为激励法。“学困生”在不良心理的影响下,很少对所处的环境实施积极的影响,难以体会到成功所带来的快乐,自我感觉他是一个失败者。采用体会成功的教育方法,就是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发挥其优点和特长,品尝成功带来的喜悦和快乐。以此使他们逐渐走出自卑、恐惧的心理阴影,产生自强不息的进

取精神。采用此种方法时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应遵循反复渐进的规律,抓住教育的时机,润物细无声,促其转化。

5、教学建议

“学困生”之所以后进,原因复杂,是否有教师本身失误。如何促进“学困

生”的转化,要认真总结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摸索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能力,营造优良学习氛围。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注意“学困生”的“病”源所在,尤其

注意“学困生”的教育和转化方法。

5.1强调进步,合理评价,降低期望

“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与一般学生相比的确存在差异,与好学生相比就越发显得不如人,久而久之,“学困生”就会认为自己的无能,是没有价值的,是不能做出任何有意义的贡献。他们对自己丧失了学习信心,很

容易地放弃任何努力。教师应该根据他原有水平,确定他所能达到的目标。善于

发现并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肯定,对他们身上不起眼的变化都要

有意去扩大并强调其进步,帮助他们重建失去的自尊感和成功感。

5.2 把握时机,化解矛盾,避免冲突

教师有时往往为了“学困生”的某些不足,穷追猛打,期望他马上就能改进

提高,致使大家注意力都对准了“学困生”不足的方面,这给他们很大伤害,容

易使他们自暴自弃,再也不想有好的表现了,于是他们依旧一副我行我素,毫不

在乎、无关紧要的样子,而教师也越发恨铁不成钢,使得师生之间产生对立情绪,矛盾亦更加尖锐,每当教师在冲动下训斥学生时,应提醒自己是否给学生以伤害,是否另有途径?其实,退让一步海阔天空;冷静撤离避开冲突是非常有效的办法。

一段冷却期后,掌握时机,再行教育。

5.3营造关爱氛围,多方配合,真正关爱“学困生”

爱护学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前提,也是依法执教自我保护的好方法。从某种

意义上说教师的工作是为学生服务的,这对弱势群体尤为重要。教师应教会学生

如何学习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师爱是促进学生成功的动力,只

有当他们真正信赖教师,爱戴教师时,才会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才会听从教

师的教育指导,而友爱的氛围、真诚的情感,能够温暖“学困生”的心,促使他

们向好的方向转化。为此要告诫同学,对“学困生”不能歧视,不能冷嘲热讽,而应积极热情的关心,耐心帮助。应培养积极分子开展“希望工程”,帮助“学

困生”搞好学习。另外,有条件的还应经常与家长联系,互通情况,相互配合,共同做好教育工作.总之,“学困生”的转化是可以做到的,只要营造良好氛围,领导重视,班

主任严格管理,家长配合,社会协同,本人积极努力,科任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关

爱,树立信心,把工作做深做细,会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叶彩捐.课堂教学心理卫生浅议[J].中国教育学刊,2003,3.[2]丁雪琴,高潮.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 [N].沈阳体育学院学

报.1997.3.[3]赖天德.体育教学如何面向全体学生[J].中国学校体育.2009.9

《学困生的类型、特点及转化方法》读后感 篇5

摘要: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学科知识的要求、能力的不断提高,在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学困生”。要改变这一现状,就有必要对这些“学困生”的现状、成因和转化策略进行研究。关键词:学困生;家庭因素;转化策略

作者简介:黄爱琴,任教于广西崇左市大新县桃城一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在心理、生理及能力等各方面。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这种差异越来越明显,最终产生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障碍,也成了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研究的主要课题。做好学困生的转化,便成了教师肩负的重任。

“学困生”的转化问题,是每位教师和家长都关注的问题。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全体性、全面性、个性化。学困生是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必须对学困生的特殊性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我对学困生的现状、成因、教师面临的困惑和所采取的措施等做了一些调查,下面分别进行阐述。

一、“学困生”的现状

目前学困生的现状不容乐观,农村学生中学困生的平均比例在10%左右,就初中语文学科而言,他们的平均成绩大概在10~30分左右,学困生比例在20%左右,而且学生基础要更差。这一部分学生自己上课时听不懂课或是干脆就不想听课,自己学不好还会影响到其他学生听课,上课搞小动作是小事,往往还会影响一大片的同学,恶作剧是他们常玩的游戏。

对于语文来讲,多一两个差生表面看来好象无关紧要,可对于一个家庭来讲,那就是一个家庭希望的全部,所以,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们都不容忽视,这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研究差异、发展个体的特长,使学生群体呈现出丰富的统一,为各种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提供条件,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义务。

二、“学困生”的分类

学困生总的来讲分为两类,一类是假象学困生,这类学生成为学困生,都是非智力因素所致,一般是由家庭及社会的不良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另一类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困生,那就是即使学生尽力,也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转化的方法上有很大区别,不能一概而论。这两类虽然有不同的特点,但是,说起转化,都有一定的难度,我们不能操之过急、要求过高。

三、“学困生”的成因

1.从非学校教育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生理因素;早期教育不良因素,智力因素,动力因素等等。从家庭因素教育的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父母文化程度低,父母的不良行为影响,家庭教育不当,家庭气氛不良,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环境恶劣,家庭缺乏温暖,不当激励、过分期望等。从社会环境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不良文化环境的影响,早期社会性学习存在缺陷,不良人际关系的影响等;

2.从学校教育的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办学思想不端正,考试指挥棒导致学校机制的形变,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困生的发展;教育者自身的缺陷,教师职业道德有待加强,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水平不高,教育方法欠妥,对学生压抑有余理解不足;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力量没有形成合力,致使学困生的产生;教学方面的问题,教材要求偏高,课业负担过重,班级人数多教师工作量过大导致辅导学生不足等等。

四、农村中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剖析了农村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学困生转化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我们教育

和帮助学困生有着重要的意义。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我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

1.课堂监督

课堂上时刻注意学困生的“动向”,关心他们的一举一动。多创造机会让学困生表现,让他们多动脑、多动口,体验到语文学习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使他们爱上语文课、喜欢上语文课。并及时的表扬他们,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价值,继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2.课外辅导

一有时间,就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有时可以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午休时间,课外活动堂,找学困生谈谈心,询问当天的课堂知识掌握的情况,并且可以个别辅导一会。

3.优生帮助

发挥优生的优势,利用“一帮一”或“几帮一”帮助学困生在学习上能取得较大的进步。安排特殊座位,以优带差。向学困生介绍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学习小窍门等。

4.书籍开路

一些语文学困生非常喜欢看课外书。可以抓住他们的这一爱好,积极利用,使他们学语文。多找一些课外书或是在图书馆里借课外书(农村的孩子条件不好,家里很少有藏书,也很少有学生买课外书看,所以他们看的课外书质量和城里的孩子没法比)书籍的性质是积极向上的,也是他们看得懂、喜欢看的,这样不仅能拓宽他们的眼界、知识面,还可以趁此机会要求他们写写读后感、评价人物、写写心得等。让他们意识到学习语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意识到语文学科是其他一切学科的基础。学好语文很重要。

5.多奖少罚

灵活采用奖惩机制,对学困生的点滴进步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适当的奖励,并鼓励其再接再厉,继续进取。让学困生要经常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价值被别人肯定的好心情。对他们的小缺点,及时与学困生的家长取得联系,并希望和要求的错误可以忽略不计,或者进行诚恳的说服教育,而不进行严厉的批评和苛责。

6.家校联合

家长与学校一道解决他们的学习问题。及时了解学困生的学习、生活、思想上的波动情况。经常、定期家访,适时给家长一些情报,让孩子在家里能得到表扬和肯定,以促进其转化。

此外,还可以深入了解分析,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只有掌握了学困生的具体详细材料,才能对他们的教育有的放矢。要广泛、深入、细致了解学困生,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不能局限于班级,要把了解的范围拓宽到家庭和社会;要了解他们的过去和现在,判断他们发展的动向;要了解他们的优点、长处和缺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转化方案,并做好转化记录,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并根据情况及时调整措施,对转化中的成功做法应及时总结。

例如,在学期初师、生、家长共同制定本学期学生成长计划,并对学困原因及基本情况分析后采取转化措施,在档案内记录学生本学期各方面优秀作业或活动作品及教师鼓励性评价;每次单元测试试卷、自我检测练习、家长意见和教师鼓励性评语、指导性评语等。

总之,转化学困生工作关系到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成败,要以人为本,让每个学生平等地享用教育资源,为创建和谐校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学困生的类型、特点及转化方法》读后感 篇6

浅谈物理“彝族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四川省美姑县中学 范元芝

我校是地处四川省凉山彝族聚居县的一所县城中学,有百分之九十八的学生都是彝族,学生大多基础不够好,多数同学都有学科“缺腿”现象,而在物理学科中尤为突出。从初二年级开始,由于物理学科的介入,加之其它学科内容变难,又因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使学生成绩逐步分化,“学困生”与日俱增。为此,我根据自己在少数民族地区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彝族学困生”的形成稍作分析,结合初中物理新课标的特点,对物理“彝族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进行阐述,供大家参考,以寻求有效转化“学困生”的工作方法。

一、“学困生”的特征

1.对概念:理解不透,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不能说明概念的体系及概念之间的联系。

2.对公式:只能照搬应用,说不清公式的由来及各量的意义、单位及公式反映的规律。

3.对探讨:课堂上回答问题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讨论问题时、只求结论,而不进行积极思考,人云亦云,遇到问题持消极态度。

4.对自学:找不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叙述教材中的问题,也说不清弄懂了哪些,阅读速度慢并且注意力不集中,无自觉性。

5.对实验:无从入手,处理问题时袖手旁观。

6.对作业:解题不遵循一定的步骤、法则,不检查解题过程与分析结果,不能说明解题的依据,甚至抄袭作业。

二、“学困生”形成原因分析

1.“彝族学困生”自身的原因。汉语表达能力差,数学基础太差。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从小用彝语交流,小学基础教育薄弱,进入初中还不能用汉语进行交流,见识少,知识来源狭窄,对新知识不能接受,再加上数学基础太差,连最简单的计算都不会,从而导致一些简单的物理计算题算不来,久而久之就成了课堂上的“陪客”。思想上懒惰,学习习惯差。有的学生随着学习内容难度的增加和作业量的增多,他们就会偷懒,甚至选择放弃,于是就有了不做作业或抄袭他人作业的情况发生。由于他们对物理学习越来越没有信心,积累起来的负担越来越重,因此成绩越来越差。

2.教师的.原因。追求升学率,导致“学困生”增多。在新时代的今天,社会仍把考上多少重点中学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学校把升学指标的完成率作为衡量教师工作能力的标准,从而导致教师不顾教育学的客观规律,把教学目标放在少数优等生身上,形成了严重的“学困生”陪读教育,使“学困生 ”更差且数量增加。不了解学生,使学生学习过程中具有难度:初中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存在一个大的跃进,他们年龄尚小,分析能力也欠成熟,并且他们已有的感性认识中存在不少错误,如物体运动需力的维持、冬天人口中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汽等,教师若不注意这些,必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困难

三、针对上述对物理“彝族学困生”成因的分析,我总结了以下几点转化策略:

1.消除心理障碍,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师爱是转化的秘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何,是“学困生”转化的前提,因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很多“彝族学困生”由于家庭条件差,汉语表达能力差,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自卑、自弃心理,这就更需要教师给予特别的关注和关爱,比如课后多与他们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尽量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有一个和谐的、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2.训练彝族学困生汉语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一部分彝族学生到初二甚至高中都不会或不敢用汉语交流,这就需要老师的帮助,让他们迈出第一步。比如在课堂上创造机会鼓励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逐渐使他们树立自信心,课后与老师、同学间的交流要求用汉语。

3.注重方法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练习从基础入手。因为学困生在物理学科上的基础差,所以做难题只会浪费他的时间,对学生的帮助不大,而且可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应从简单的习题入手,紧紧围绕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在确保学生对基础知识完全掌握后,再适当提高习题难度。对数学基础特差的学生在遇到数学问题时给予耐心的辅导讲解,使他们在获得物理知识的同时,数学知识也有所提高,从而也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时间上由短到长。不要期望学生一口吃成个胖子,不能因为物理差,就花大量的时间来补,这样不仅事倍功半,而且还会倍增烦躁与厌倦。正确的方法是按照学习目标制订出一份物理学习时间表。比如每天只复习某一小节,时间不超过15分钟,然后学习别的科目。久而久之,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就会逐渐培养起来。

4.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尽量多做一些演示实验。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为了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我除了在实验室借来橡皮吸盘让学生上前台演示、感受,还在家里准备了一只煮熟的鸡蛋和一个牛奶玻璃瓶,在讲台上演示“瓶吞鸡蛋”实验,学生很兴奋,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学生对这个实验记忆深刻。多组织学生动手实验。例如在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来测量物体的密度时,组织学生到实验室里,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动手、动脑,积极参与。特别对学困生,我给予了特别的指导和鼓励。让每个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收获,必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例如在学习分子运动时,通过动画演示和视频播放,带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很好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总之,“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每一位“学困生”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在转化过程中,我们要认真分析“学困生”的个别特征,从学生、教师、家庭教育中多分析,寻找出适合于该“学困生”的转化方法,对症下药,做到一针见血。

《学困生的类型、特点及转化方法》读后感 篇7

1 学困生形成原因分析

通过与学困生交流沟通、与家长联系,与任课教师交流,在学生中进行了解等方式,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全面了解、掌握学困生的相关信息。调查发现,导致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1 自身原因:主动性、自制力较差,对学习缺乏兴趣,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日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久而久之,与其他同学的差距越来越大,逐步丧失了信心,开始自暴自弃、放任自流。还有部分学生虽然有学习的冲动和热情,但缺乏恒心和毅力,不能持之以恒地学习,这也导致学习成绩逐渐下降。

1.2 学校原因:有部分教师认为学困生拖了自己教学业绩的后腿,对学困生怀有厌恶心理,常常会当众批评、责备,甚至中伤、挖苦、讽刺他们,使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严重伤害,最终导致师生关系对立,使他们产生厌学心理。有的学困生陷入自卑,不愿跟同学交往;有的产生逆反心理,用违反纪律等行为以示反抗;有的甚至试图用怪异的行为引起师生的关注。他们得不到老师同学的理解帮助,这也是形成学困生的一大因素。

1.3 家庭原因:部分家长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存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甚至错误。要么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给孩子带来了无形的压力,一旦孩子达不到家长的要求,他们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造成孩子逐渐失去自信,产生厌学情绪;要么过分溺爱子女,对孩子百依百顺,迁就纵容,滋长了孩子任性、娇惯、执拗的坏脾气和不良学习习惯,导致了学习困难;要么就平时不关心子女的思想和学习,放任自流,当发现子女成为学困生后,不仅不反思自己的行为,反而“棍棒”相加,致使子女逆反心理严重。

1.4 社会原因:某些不健康的文化思想、生活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加之网吧、游戏厅随处可见,低劣文化和有害信息通过网络传播,腐蚀学生的思想和意志,致使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整日精神恍惚,无心学习。

2 中学学困生有效转化的策略

2.1 根据成因分析,对学困生进行分类转化。

根据调查情况,对学困生的成因作进一步分析采取有效地转化策略。

2.1.1 针对学习感到厌烦型的转化对策是:适度降低学习要求,在不断实现的短期目标中,重新树立信心,认识自我,找回自我;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断进行激励;改善学习环境,尽可能让其不怕学习,逐步矫正其厌学心理。

2.1.2 针对缺少家庭温暖型的转化策略是:给予这类学生更多的关爱,唤起他们心底对爱的渴望,让他们已经冷漠的心重新温暖起来,在学习上多加鼓励。这类学生只要能重拾自信心,往往转化的成功率较高。教师应与他们的家长多多取得联系,促使家长增强责任心,切实转变教育方法。

2.1.3 针对学习方法不当,缺乏自信型的转化策略是: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目的在于恢复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克服被动学习的倾向。各科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教给他们学习、记忆、思维的正确方法,指导他们学习学科知识体系,进而掌握该学科的基本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1.4 针对品德行为不良型的转化策略是:第一,要充分发挥学校、班级的德育教育优势,在学科教学中树立正气,纠正模糊的是非观念,通过集体活动,促使他们的.心理正常发展,在反复正面熏陶教育中,逐渐达到纠正不良道德行为的目的。第二,用动态评价法及时地激励、表扬,抓住他们点滴进步,给予表扬鼓励,使他们产生荣誉感,增强自信心。经验证明错误行为往往可以通过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加强来实现。所以对品行学困生要创造一定的氛围,让他感受到良好品行带来的信任和赞许,逐步摒弃不良品行。

2.2 以课堂教学为依托,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2.2.1 我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由原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理念的转变。

2.2.2 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异质(男女、成绩等因素)学生分配在一个小组,结成学伴,由学习好的学生负责督促指导学困生学习。设立评价机制,从各种角度对表现好的学生个人和小组进行加分。如:课堂上积极发言,主动展示自己、板书工整、小测成绩提高、积极帮助同学等方方面面,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学习、活动的参与意识。

2.2.3 教师具体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进行小组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展示;我们听课、评课,更多的关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主动学习、重点知识的点拨、学生课堂表现情况的评价、知识获得的当堂反馈等情况;学生间相互研究、合作情况;学习好的学生帮助学习差的学生,讲题、督促学习情况。通过这些努力,让学生由原来的听逐步转变为主动、自主的学。开始学生对于这种放手还不习惯,不敢讲、不会讲,到后来抢着讲、抢着展示。

2.3 教师的教育行为、心理对学困生心理和学习品质的发生重要的影响。

我们认为教师的教育行为、教育心理对学困生的心理和学习品质的影响很大。通过座谈的方式,了解和提高教师对于预防与转化工作的认识,使教师明确在家校联系、处理突发事件、转化方式等方面采取积极的、有效的做法,使转化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并着力强调引导教师探求和发现学困生的优点,以及收集转化成功的案例,探讨转化成功的有效做法,为形成防治策略提供具有明确说服力的依据。

2.4 从制度上保障转化学困生工作的顺利进行。

将转化工作纳入学校教学、德育工作计划中,不断完善转困奖励机制,探索评价机制,综合评价学生,对取得进步的学生予以表扬奖励,转化成绩显著的教师将在考核中获加分。成立心理咨询室,由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咨询活动,努力做好学困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促使其自我调节,改善人际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继续探索研究,将这项工作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差生”的研究理论

[2] 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

上一篇:科队长岗位职责下一篇:2015景区中秋活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