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应以人为本论文

2024-11-05

班级管理应以人为本论文(共12篇)

班级管理应以人为本论文 篇1

班级管理从根本说是对全班学生的管理。本质是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 这就决定其特点是重在教育, 重在引导, 重在激励, 重在施加影响。要在全班范围内营造一种尊重、理解、信任关心人的氛围, 用民主的工作作风沟通人心, 管理要管人, 管人要管心, 管心要关心, 关心要真心。作为班级管理者的班主任, 必须深信这一点。

一、对全班每位学生要重视和关心

要重视学生, 首先要关心学生, 从调查、了解、研究学生入手, 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注学生的日常起居生活, 尤其是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其次要尊重学生, 做到待之以真情, 容其所短, 与学生交朋友, 努力寻求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 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性, 从而在全班范围内形成民主、和谐、向上的氛围, 实现班级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对学生要信任和期待

班级管理者的根本职责在于给管理者创造一种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 始终营造一种相互支持、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充分信任学生, 相信每位学生都有一颗火热的心, 都有一种理想追求、都有一个强烈地实现人生价值的愿望。因此, 班主任要找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捕捉他们情感上的动情点, 抓住他们思想上转折点。这样, 就会在全班范围内形成一种内在的精神因素, 这种精神因素可以使学生扬其长、避其短、树其志, 从而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用科学的管理制度凝聚人心

俗话说, 不成规矩无以成方圆。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是提高班级管理质量的一个重要保证。班主任既要善于理解、信任、包容和尊重每位学生、刻意创造更多的使学生心情舒畅的氛围, 又必须在情感管理背后, 制定严谨、科学的规章制度, 实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考试评价公平、公正。这样, 既能调动学生努力学习的的积极性, 又能使学生更加严格自律。

四、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凝聚人心

一位优秀的班级管理工作者, 首先是位优秀的人, 他有高尚的人格, 美好的品质, 能使学生产生敬佩感和亲合力。班主任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的监督之下。当班主任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把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作为自己的工作重点和追求的最高目标时, 其思想境界、人格魅力自然会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影响力, 班主任的思想、学识、行为、能力、情感等也会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因此, 班级管理者要身体力行、率先重范, 做到爱动其心, 严导其行, 有权不使、有威不施, 而是靠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凝聚人心。

五、用“情”“法”相结合来塑造学生的品质

情感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和管理的基础, 是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步骤。班主任要时常怀着真诚的感情, “将心比心, 以心换心”的进行换位思考, 从情感上来接近学生, 从思想上来塑造学生。俗话说, “亲其师, 方可信其道”, 只有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了班主任的爱与关心,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才具有较强的感召力, 才能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学生才能自觉愉快地接受管理、教诲。

1. 情是温暖和激励学生的不断进步的“催化剂”

作为班主任, 应时刻关心学生的点滴成长及进步, 不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和文明习惯。在平时的教学和管理中, 多用一些伟人、众所周知的成功人士的事迹, 使学生懂得做高尚的人所必备的优良品质。同时, 还应注意学生健康的心理的形成。班主任要经常寻找时机, 与学生交心谈心, 从生活和学习上尽可多地关爱学生, 想方设法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遇到的种种困难, 从而成为学生心目中心灵的驿站和心理可依托的可靠对象。另外, 班主任还应对其班级管理的工作无限热爱, 在班级管理中认真负责, 精益求精, 一丝不苟, 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用行动去影响学生。在平时的管理中, 班主任要处事公允, 不歧视, 一视同仁, 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和自尊心。充分了解、尊重和信任学生, 把无私的爱给学生, 才能形成培养、关爱学生的合力。这样, 班主任的一句话、一个手势, 甚至一个眼神都会在学生的心理上产生震荡, 使他们充满自信, 感到“天生我材必有用”, 从而激发上进心。

2.“情”“法”统一能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没有了原则的爱是溺爱, 而过分的严厉又缺乏情感的交融。如果只有制度, 只能规范学生的行为, 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心灵, 也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因此, 情是制度的灵魂, 制度是情的保障, 只有制度才能使情得以实现, 才能使情贯穿于整个工作当中。因此, 情与制度的统一与交融, 才能规范学生的言行, 感化学生的心灵, 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这样, 既发展了自己, 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奋发进取的精神。

摘要:班级管理是对学生的管理。因此, 作为班级管理者的班主任应从实际出发, 具有人本思想。既要重视关心学生, 又要对学生充满期待和信任, 经常用欣赏的目光对待学生。同时, 还应用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自身的人格魅力规范和引导学生, 实现情与“法”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人本思想

参考文献

[1]王晞.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M].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

[2]万玮.班主任兵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漓江出版社, 2005.

[4]刘莉, 熊红斌.教育与职业.教育与职业, 2009, (6) 12.

[5]刘丽谊.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科幻世界, 2013, (6) .

班级管理应以人为本论文 篇2

学校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应坚持以人为本。长期以来,很多学校的管理受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只重物不重人,这种只重视物的管理的方式,使得学校教育教学都统统围绕着“物”而开展,而不是围绕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的需求而展开。比如,多数校长注重学校制度、学校财务、学校事物等的管理,但对教师的个人状况漠不关心,这样,管理与被管理者之间容易形成“两张皮”。虽然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经倡导了多年,但很多学校领导对人的管理方式仍处于原来的初级阶段。教育的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为对象的管理,对人的管理不等同于单纯的对人的管束,把对人的管理当成对人的管束,这是一种落后的管理思想,与新课程下的管理理念是完全不相适应的。新课程所要求的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应包括两部分,一方面是看在某种管理制度下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另一方面是看一个人在这种管理制度下是否活的有尊严和有价值。

有位教育家说得好,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学校领导者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人际关系的处理,这种人际关系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其他成员。尤其在新课改的实施中,校长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矛盾和压力,处理好各方面的矛盾就是处理好各方

面的人际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上级主管部门的关系。这次课程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学校是这一改革的实施者,校长要积极配合各行政部门把课程改革的工作落到实处,并根据本校特点,因地制宜地将课程改革具体化。要树立学校职能新观念,把培养教师作为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改革现行学校只培养学生的单一职能的管理体制。必须确立“素质教育首先是对教师素质的教育”的观念,认真分析本校教师素质状况,把培养教师列入行政议事日程和工作计划,使学校培养学生和培养教师两项工作一起抓。

其次,要消除家长对学校的担忧。课程改革应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相关方面的配套改革,比如人才观的变革、社会用人机制的改革等。但这些变改由于人们思维的惯性一时很难改变,而且与课程改革关系最为密切的考试制度的变革,也落后于课程改革,造成家长在择校和衡量一个学校的好坏时,仍以升学率和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尺度,家长担忧学校进行的课程改革会造成孩子学习成绩的落后。而对于这样的问题,校长要让家长或家长代表了解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课程不仅重视学生的“双基”,而且重视学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有利的。

再次,要倾听教师心声。教师处于课程改革的第一线,对新课

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最了解,最有发言权。校长应更多地从思想上入手,加强对老师和学生的管理,创设宽松、和谐、团结的人际环境来促进教师更主动、积极地做好工作,促进学生更主动、自觉地去完成学习任务。而学校的内部管理机制的优化,关键在于张扬管理人性,让教师安心、舒心、热心、尽心的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以人为本,抓好班级管理 篇3

一、新形势,新管理

目前,教育改革浪潮正席卷着全世界,很多西方工业化国家正在踏踏实实地进行教育改革,政府和教育部门都努力尊重人们的意愿,改变现行教育中不合时、不合理的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步伐、社会信息化的日益提高,我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于2001年9月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了实验,现已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响应时代精神,响应新课程标准人才培养目标,班级管理应与时俱进。班级是学校的细胞,班级管理工作质量的高低,部分地反映了整个学校管理的质量,也决定了学生能否健康、快乐地获得发展。因此,班级管理不应该是老师的包办代替,而是学生民主化、自主化管理的具体表现。

二、更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审视目前小学班级管理模式,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在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思想的影响下,基本上未能摆脱班主任、教师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具体表现为:缺乏民主,班级的事情一切都有教师说了算,学生仅仅作为被管理者;管理机制成人化、僵化,很少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作用和需要;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维持正常秩序,严重忽视学生发展的需要。因而,班集体缺乏个性和活力,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处于被动地位,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个性被扭曲。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主体性发展和培养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个性一旦扭曲,缺乏主动精神,那么对其今后的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和成才等都可能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三、促进内化,建立和谐自主管理模式

1.集思广智,制订“班规”。由班内学生自由讨论,确定大家一致接受的并对建设优秀班集体有利的班规。包括生活纪律和学习纪律两方面,并制订自己改正、小组帮助、共同督促、老师教育等不同处理方法。班规为学生自己制订,也就更易为他们所接受。

2.班干部民主选举。给每个孩子当“干部”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机会,得到健全发展。学期开学初,我向全班公布干部职数,由学生自主报名,举行演讲会,学生投票、唱票,最后公布,任期1-2个月,到期重选。班内其它干部,如小组长、红领巾值勤岗、课代表等轮流担任,一般有不称职的现象就换。这样人人都有当干部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当干部就是为大家服务,同时让不称职的同学养成敢于承担责任的良好品德。

3.班级活动民主自主化。班级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使整个班集体充满活力、凝聚力。在班级里,每项活动(如象棋大赛、跳绳比赛、诗歌朗诵、篮球、乒乓球赛等)事先都征求学生的意见,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材料准备,以及邀请谁当评委都由学生决定。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到自己真正成了集体的主人。在每一项活动中,他们都兴高采烈,而班主任则成了一名普通的参与者。

4.班级中民主评优选模。评优选模是班级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摈弃了以往老师指定、一俊(成绩好)遮百丑的做法,采取人人推荐候选人,推选人要写(说)出被推荐人一、二个优点或先进的事例一两件。然后,按照得票多少确定候选人名单,并将其事迹在班内公示。最后,全班同学投票,从中选出优秀者。这样,让被选者理直气壮,落选者心服口服。大家自主推荐出的先进,其榜样的影响力、辐射力会更大。

5.营造民主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氛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当老师的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做错便做错了,要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主动地接受学生提出的意见,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谨记民主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应从我做起。

6.开展班级形象工程建设。学生置身于班级之中,班级形象工程建设既是学生集体意识的表现,又是发挥学生主体创造性的重要途径,对学生主体性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班级管理中,应重视班级形象和文化环境建设,可引导学生根据班级实际,自行设计,充分发挥,体现个性。

四、创新评价体系,引入竞争合作机制

评价主体应从单一走向多元,即从以老师评价为主,走向即有教师参与、更有学生参与、家长参与、学生个人自评。这样学生在新型评价中既学会了观察自己,认识自己,又了解别的学生的情况。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故班级管理中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竞争。如可以通过期末述职考评、末位淘汰等方法,使每个参与管理的学生有一种危机感,使他们知难而上,不断提高工作质量。而要使班级和谐,就应在管理中使学生能合作起来,团结起来,实现对话平等,促进人际人往。

以人为本,完善初中班级管理 篇4

一、初中班级以人为本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实践的发展, 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实践受到挑战, 在中学班级管理中引入以人为本十分必要和紧迫。

1. 时代呼唤。

21世纪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这给我们国家的发展与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也展现给学生们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学习生活画面。因此, 现在的中学生思维活跃, 知识开阔, 信息灵通, 精神需求高, 他们不仅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有着较高的要求, 而且对班级管理和所开展的活动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 在班集体生活中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有一种较为敏锐和挑剔的目光, 在社会活动中有一种要与成人平等的民主观念。同时, 复杂的信息网络和社会生活环境也不同程度给学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增多都使现在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动机、生活习惯带有新特点。这些不仅给今天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也给班主任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2. 现实需要。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它决定着孩子一生的生命取向。因此初中教育是为国家未来需要培养合格公民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中, 班主任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在班级教学形态下,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与建设中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初步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学生应对未来所必须具备的思想觉悟、道德素质、学识才能、创新精神、个性品质与生存能力、健康体魄的形成与建构举足轻重。怎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 学会自我管理和学会做人, 并使他们的智慧和创新意识得到升华, 这是摆在我们班主任面前的重要命题。

3. 经验总结。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 而非制器。但是传统的管理方式把学生看作是管理的对象, 管理者和学生是“你教育我接受”的对立模式, 主要表现在:教育管理者往往凭经验行事, 缺乏交流沟通, 不能形成有效的互动;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 缺少系统有效的激励机制;各种规范制度不完善且实施缺乏柔性,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 管理者的理念必须进行转变, 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只有这样不断创新理念, 才能把学生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为学生的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以人为本, 完善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

班主任工作的任务不只是学生的“学习”, 而是学生的“成长”。班主任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以人为本, 了解学生, 尊重学生, 激励学生, 营造民主和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环境, 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1. 加强沟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关心备至地, 深思熟虑地, 小心翼翼地去碰触年轻的心灵。”而作为一个合格的班主任, 首先要有有效沟通。班主任要根据教育规律和中学生成长的需要走近学生, 欣赏学生, 关心学生情感体验, 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在沟通内容上要突出心理沟通的重要性, 强化心理辅导, 特别是对于心理矛盾的学生。良好的沟通可以培养学生对班集体的认同感,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促进良好的师生合作, 从而引导学生能动地自觉地规划自己。

2. 尊重个性。

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 还要有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发挥其特长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点。初中生正是长知识、长身体、好奇心强、可塑性大的时期, 他们爱好多、兴趣广, 精力旺, 但个性发展不平衡、思想不稳定、自制力不强。因此, 每一个教学班都是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 他们在思想、心理、学习、身体素质上存在着不同的差异, 一个班集体的建设与形成也只能是求大同存小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 班主任工作应该是平等对待, 一视同仁, 因材施教, 善于在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兴趣、爱好和特长中发现其闪光点和挖掘开发他们各自的才能,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班集体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子, 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班级的主人。

3. 自我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真正的教育是自育, 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作为班主任, 要管理好班集体, 就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授之与鱼, 不如授之与渔”。首先, 学期初民主的选好班干部, 让他们分清责任, 各自负责, 而且对班干部每月进行一次重选, 胜任者连任, 不胜任者另选, 这样, 使所选的班干部都能认真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同时人人都有做班级管理的机会。其次, 班规、班纪, 德育评分标准等组织同学讨论制定, 谁有违反, 按制度处理, 决不偏私。强化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发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方法, 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班级的凝聚力, 也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4. 激励机制。

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 离不开有效的激励机制。班主任通过设置合理的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实行目标激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设定目标, 要联系自身实际情况, 内容要广, 既包括获得好的学业成绩, 也包括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第二阶段实现目标, 发挥学生的优势和潜力, 鼓励学生把目标落实在勤学敏思的实际行动上。第三阶段评价目标, 不仅评价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 还要评价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使学生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潜能、长处及不足, 从评价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5. 约束机制。

现代企业管理应以人为本 篇5

一、目前企业人气不旺的种种表现及原因分析

目前,许多企业在经营不善的背后是人气的不旺,存在人才缺乏、凝聚力不强,企业与员工之间离心离德等消极现象。企业人气不旺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四种:

1、管理班子薄弱,人才缺乏。现代企业制度确立了企业的法人地位,领导体制再不能套用计划经济时期和国有企业的领导模式,必须按市场经济的要求选拔和组建领导班子。但是,许多企业牌子换了,领导班子的组成仍沿袭了旧体制下的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班子薄弱、人才缺乏严重地阻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主要问题有:

(一)观念陈旧,缺乏风险意识。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在政企分开、权责分明的现代企业制度下不能适应已经转换的经营机制,仍习惯于依靠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缺乏风险意识,缺乏敢闯敢冒的开拓精神,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陷于被动,每况愈下。

(二)知识老化,缺少科学决策能力。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网络化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而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却存在知识老化的问题,缺乏科学管理、科学决策能力,难以占据市场竞争的制高点,难以把握商机,陈旧的经营方式和滞后的管理模式只能把企业拉到低谷。

(三)私欲膨胀,存在消极~现象。现代企业制度在赋予企业法人更大的经营决策自主权的同时,也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但极少数企业管理人员私欲膨胀,利用了手中权力想尽办法钻管理不善、监督不力的空子,产生滥用公款、挥霍浪费等消极~现象,甚至导致经济犯罪。

(四)人才缺乏,竞争能力不强。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由于长期以来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很少进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情况得到了改观,但一些企业仍存在人才短缺现象,造成了企业竞争力不强,后劲不足,经营管理层次低等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成为吸纳人才、留住人才的制约因素,导致恶性循环。

2、职工素质不高,心态不稳。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经营机制的转换,把大批职工从长期的计划经济“温床”中推到了市场经济的风口浪尖。许多职工面临竞争激烈的企业环境缺少素质准备,在改革的阵痛中出现种种不适,主要有以下“症状”:

(一)文化不高,缺少竞争实力。目前企业职工的年龄层次以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为主体。五十年代出生的职工经历~年代,没有深造条件,就业后也很少接受再教育;而六十年代出生的职工也多数未受过高等教育,这一代大学毕业生几乎都流向机关科研单位。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企业习惯了依赖国家计划、优惠政策和银行贷款,职工则习惯按部就班地服从行政命令,竞争意识淡薄,创造性受到遏制,一旦面临竞争往往缺乏实力。

(二)思想麻木,缺少参与意识。竞争是市场经济充满活力的动力,企业靠在竞争中发展,职工也靠在竞争中提高素质。但许多职工习惯了在国营、集体企业捧“大锅饭”、“铁饭碗”,对企业改制思想麻木,缺少风险意识,认为别人能过,自己也能过,企业景气不景气与已无关,政府总会安排的。职工对企业改革缺乏参与意识,削减了企业活力。

(三)心态消极,存在抵触情绪。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更深层次地触及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产权的明晰,使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客观上变成了租赁关系,企业的分配方式也不再是单纯的按劳分配,而是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结合,这使许多当惯了“主人”,过惯了“平等”生活的职工难以适应,尤其对下岗、失业难以承受,甚至上访~。

3、用人渠道不畅,机制不活。现代企业从机制上实现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在人才的选拔和使用上理应有更宽的渠道和灵活的机制。但目前许多企业用人模式仍然比较僵化,存在优秀人才上不来、引不进,平庸的管理人员下不来、出不去的现象。主要表现为:

(一)选人用人保守。许多企业改制后形式上实行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按公司制形式组成管理层,但实质上对原有企业班子触动不大,还是原班人马、原套思路,没有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选拔人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会不多,直接影响了企业改制后的活力。

(二)开放度不够。现代企业面对开放的国内、国际市场,企业内部也应是个开放的系统,应有吸纳全社会优秀人才的机制。但实际上许多企业在用人上仍比较封闭,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惯于运用上级委派、内部选拔等传统手段,很少向全社会公开择优招聘人才,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这使企业处于“近亲繁殖”的落后状态,不利于吸纳优秀的管理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理念。

(三)缺少留人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企业对人才也是资本、用人也要面向市场的认识不足,不善于运用市场手段用人,缺少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机制,导致在市场竞争中抓不住人才,形不成人气,致使一方面企业人才短缺,另一方面又造成内部人才跳槽,外部人才不能引入的被动局面。

4、企业文化薄弱,凝聚力不强。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理念和人本精神的理性概括。一些企业只重生产经营、轻视人的工作,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致使职工对企业缺乏感情,形不成凝聚力,影响积极性的发挥。主要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一)对党建工作重视不够。一些企业对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政治核心作用认识不足,对党建工作重视不够,削弱了党组织对企业的政治领导,团组织、工会更是形同虚设,错误地把政治思想工作和市场经济割裂开来,片面追求利益驱动,对社会转型期职工中存在的诸多思想问题不闻不问,致使矛盾增多,消极对立情绪蔓延。

(二)缺少精神文明建设。许多企业对职工的多层次需求研究不够,仅仅把企业与职工的关系理解为雇佣关系,忽视了职工精神上的高层次需求,不注重根据企业特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形成独特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以此来陶冶情操、凝聚人心。

(三)未能形成公平竞争环境。公平竞争环境既是一种市场环境,也是一种文化氛围。企业有无公平竞争环境关系到对职工积极性的激发或成就感的抹杀。而在一些企业中,用人不当甚至任人唯亲、分配不公甚至暗箱操作的不良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影响了职工、特别是优秀人才对企业的信心,导致了人心涣散、邪气上升。

二、采取综合措施,以人为本加强企业管理

以人为本,采取综合措施加强企业管理是现代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1、树立人本思想,实施人才工程,全面培训员工。

现代企业必须牢固树立人本思想,针对目前企业经营者队伍和职工队伍普遍存在的素质缺陷,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同时,抓紧实施人才工程,进行全员培训。

首先,要对企业管理人员实施强化培训。面对汹涌的知识经济大潮和日益开放的市场,现代企业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充实知识、更新观念,接受终身教育。一要增强竞争意识。掌握在市场经济中独挡一面管理企业、在竞争中求发展的能力,摒弃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被动、依赖的惰性工作模式。二要提高创新能力。要通过提高素质具备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能力,使企业具备不竭的生命力。三要具备前瞻眼光。要通过更新知识,把握信息,占据市场经济的制高点,以~远瞩的人本观念、连续发展的战略观念、抢占市场的超前观念把握企业发展方向。

其次,要加强对企业职工的全员培训。职工是企业最活跃的组成部份,是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落实者。企业职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形象和效益。因此,一要对职工进行更新观念教育,明确在竞争条件下不进则退的道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进取意识,从观念上彻底砸碎“铁饭碗”。二要系统组织技能培训,使职工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形成岗位能手、实用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三要建立激励机制,通过奖优罚劣,激励职工由单凭体力打工向智能型求职转变。

2、创新用人制度,提倡无情竞争,讲求有情安置。

现代企业必须面向社会吸纳优秀人才,实行人员管理市场化,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公开选人、用人、考核,废除人力资源配置中的暗箱操作,达到企业人才配置的最优化。同时,要建立留人机制,制定科学的分配制度和奖励政策,积极推进生产要素股份化,鼓励技术、管理、信息等生产要素入股,年功入股、绩效奖励投资入股、经营管理者任期期权股权入股等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形成利益共同体,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骨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企业转换机制,实行资产、人员重组时还应做到无情竞争与有情安置相结合。为了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必须不留情面地通过竞争创造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劳动用工机制,打破“铁饭碗”。同时,对竞争下岗的职员也应做到有情安置,区别情况进行下岗培训、另辟安置之路,对老弱病残、生活困难的职工更应体贴关心,尽力安置,体现企业的人本思想,保住长久人气。

3、加强党的建设,严密监督机制,提升企业文化。

现代企业加强党的建设十分必要。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现代企业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在企业改制时要选拔好党组织负责人,组织部门和上级党委要严格把关,采取选拔、下派等方式确保企业党组织一把手的政治和业务素质。要理直气壮地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党的活动,发挥党组织在现代企业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的建设抓好了,企业政治思想工作才有保障,工青妇团工作才有生机活力,才能确保企业正确的政治方向,凝聚人心、团结奋进。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能够带动企业正气上升,人气旺盛,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特政治优势。

企业在加强党的建设时,应切实发挥党组织的监督保障作用。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特性,在党的领导下依法严密多渠道的监督保障机制。确保股东权益、消除企业~是企业凝聚人心的重要手段。要使股东大会、董事会、高层经理人员、监事会发挥各自作用,在保证企业自主经营、管理人员履行权力的同时,要对公司财务和管理人员违法、违章行为实施有效监督。

如何以人为本,优化班级管理 篇6

【关键词】责任 提升 完善 方法 引领 优秀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188-02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一直以来都是以班集体为基点展开的。可见,班级管理的重要性。一个好的班集体,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因此,班主任更应与时俱进,摒弃陈规旧习,采取更适应新时代学生成长的教育管理方式方法,创建班级管理新常态。

这样,对班主任教师自身素质要求更高了,对学生的素质提升更严谨了。回顾自己的教育实践,汇聚点滴小事,感到班级管理,影响班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影响良好班风班貌的形成,影响学生的成长!下面,就班级管理,谈点不成熟的想法。

一、班主任,要反观自身,提升和完善自身素质

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班主任管理学》中讲到:“合格的教师,应该有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正直的师德、全面发展的师观、教书育人的师能、严谨求实的师风”。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有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因此,就更需要具有吐旧纳新,求道修身的观念,有不断探寻新知的动力!力求自己综合素质更全面,更完善,更具有楷模的魅力!

第一、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要有优秀的政治思想取向。

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去观察和处理班级教育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第二、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要有终生学习的理念。

班主任应不断学习做人、做事的理念,是自己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去引领、教育学生。同时,也要学习一些专业知识,尤其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还要培养自身较强的观察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

第三、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要真心善待每一个学生。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说法。班主任要尊重学生,不以老师自居,训斥、挖苦、讽刺学生。对学生要始终表现出关注和热情,巧妙地对学生进行奖励和批评。这样,同学们就会觉得在这个集体中有温暖,有希望!从而,更加热爱这个班集体。

总之,班主任要有过硬的自身素养,要有较强的驾驭、引领能力,真正用心地陪学生走一段充实的、快乐的学习时光。

二、班主任正身强己之后,要悉心去教育培养好每个学生,使他们更优秀

其一、要明确班级奋斗目标。

在班级建设中,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由学生讨论制定一个代表同学自己意愿的目标。有了这个目标,就像一个人要有理想。有了目标,才会有方向、有动力,才知道朝哪努力。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就会慢慢形成。因为,只要有了共同的追求,就会把几十名学生迅速凝聚在一起,步调一致地共同努力!

其二、了解学生实际情况,随时发现学生的变化,进行教育。

现在的学生,无论心理还是生理发育成长都较快,这一时期的学生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学技能的第二时期。班主任要立体的、多层面、长期的了解学生,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教育,如,根据学生的状态,班主任要有目的地开展好个别学生谈话工作,促进其不懈努力。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把握好人生的黄金时光去提升自己,也形成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

其三、加强班级常规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人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性格的重要性。班级管理的重要目标是为班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班级生活中,上课、自习课的学习状态,作业完成等环节,一点也不能马虎。要是学生养成,学就聚精会神,全力以赴。玩就尽情尽兴。真正的劳逸结合,从而树立良好的班风。

其四、营造健康的班级文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班级要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去学习传播传统文化,使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思想得以提升,能力得以锻炼。同时,也使班级更有凝聚里力,创造力!班级要加强学生之间的良性合作和竞争,与自己比、与同班同学比、与同年组同学比,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班级每日要针对各科知识点进行小测试,以督促、强化其知识掌握。班级管理,要用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及策略 篇7

一、作为科层组织的班级及其管理方式

有人将实践中的班级组织结构分为直线式、职能式、直线职能式、扁平式等四种结构[1], 这显然与科层制组织结构如出一辙。在这个组织里, 每个人都有固定的角色分工, 存在着老师、班长、团支书、各种委员、组长、学生等层级与相互隶属关系。处于层级顶端的是老师或班主任, 他们掌管着班级的所有事务, 对学生有着绝对的领导权, 是班级所有矛盾的最终裁决者, 他们也是所有班级规定的实际制定者或代言人。老师或班主任的下面是班委会。班长在名义上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班委分管着学习、体育、卫生、文娱、劳动等具体事项。与班委会平级的是团支部或少先队, 负责思想方面的具体事项。

在科层制思维的指导下, 教师在管理班级的时候自然想到的就是科层制的管理模式。我们可以将科层制的班级管理方式分为教师中心型管理、民主集中型管理和放任型管理三种。“教师中心型管理”主要指学校的教师或班主任对班里每个同学的每件小事不仅挂在心上, 而且都要亲自出面指手画脚, 做出的决定要学生不折不扣依从, 凭恃实施奖惩的权力进行管理, 虽然有班委会和团支部, 但班主任或教师过问班内一切大小事务并做出决定。“民主集中型管理”主要指在教师或班主任的指导下, 以班委会和团支部作为核心, 管理班中人员及事务。采用这种管理方式的老师一般认为师生之间是平等的, 应该相互尊重, 他们会把拟议的行动和决定与班委会或全体学生磋商, 有关班里的决策由班委会和全体学生共同讨论决定, 鼓励学生参与。虽然教师在这种管理方式中依然有最终的决定权, 但其过程体现了民主的特点, 因此称为“民主集中型管理”。第三种就是“放任型管理”, 主要指教师或班主任对班级进行“放羊式”管理, 极少运用权力, 鼓励班干部独立行事。对班级事务极少干预, 凡事由班干部及学生自行决定及实施。在以上三种管理方式中, 第一种和第二种在中小学及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管理中尤为普遍, 特别是“教师中心型管理”, 在中小学及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管理中占据主流地位。而“放任型管理”在高等学校的班级管理中较为常见。

当然, “教师中心型管理”和“民主集中型管理”甚至是“放任型管理”, 都很能鼓舞一个甚至几个固定班干部的积极性, 因为在我国中小学的班级中, 管理角色一般都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 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体验管理工作的机会。而且从表面上看, 上述三种管理方式很能表现出一种作为一个集体应有的集体性和组织性, 显得秩序井然。然而未成为班干部的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班干部的自主性和协同性却受到了损害。因此,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 这些管理方式可以使一个班级组织稳定运作;但从大多数人的学习和成长来看, 这些管理方式存在难以培养学生个性、创造性和热情的缺点。简单地说, 采用这些管理方式的班级在局部来看也许可以稳定而有效地运转, 但从整体来看, 这些基于理性原则基础之上的管理方式容易导致班级活动的“管理主义倾向”, 即把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和重要形式的教育管理绝对化, 变成一种目的本身[2]。然而我们又不能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即放弃对班级的管理。因此, 我们应该寻求一种既能有效管理又可避免“管理主义倾向”的管理方式, 这种管理方式就是人本管理。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就是依靠学生、尊重学生, 以学生的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状况及群体感情结构等综合性情况进行科学管理, 并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地考虑学生的成长和价值, 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和工作中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达成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做出最大贡献。那么, 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呢?

二、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策略

1. 让每个学生都获得适合自己的角色

角色理论认为, 所有社会行动者都充当多种他人或“一般化他人”的角色, 班级的管理过程可以看作是不同角色之间的互动过程。而互动就是角色领会和角色构建, 人们在互动中对他人的角色进行认知并构建自己的角色。那么在班级这个小社会中, 首先要做的, 是让班级中的全体人员各自获得一个适当的位置, 分担一个适当的角色。也就是说, 让他们各自处在一个能发挥作用的位置上。在班级中有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文娱委员、体育委员、宣传委员、生活委员、心理健康委员等, 也有组长及各科代表等。如果在这些分工的基础上, 再采用双人制 (即两个学生共同担任一个角色) 和交替制 (规定一个任期, 让大家轮流担任某一个角色) 等形式的话, 则能更容易使大家发挥各自的作用, 而且可让更多的同学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如所谓的“值周班长”制, 由班长和团支书按周次轮流担任班长, 负责轮值期间的班级管理工作, 这样既分散了班长的工作量, 不致影响其学习, 又保证值周班长的新鲜感。另外我们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新角色, 来满足学生不同的角色需要, 如日本中小学班级中设有鱼委员、花委员等等。

这种方式并不意味着使班级里的每一个人成为组织的一个零件。通过这些分工, 第一是为了增加班里的交互作用;第二是为了使每个人获得一种“存在感”;第三是为了通过履行各种职责使每个人重新认识自己的潜在能力;第四是为了通过给每个学生分配一个角色而让大家都能积累一些做管理的经验, 以求将来在求职和工作中占有优势。我们把这种班级组织形式称之为“一人一个角色的全员参与”的方式。这种方式能使那些在编入班级组织形式之前在班级中失去存在感的学生、或是那些认识不到自己潜在能力的学生、又或是那些从来没有发挥过骨干作用的学生得到更好的成长, 学到更多的东西。不少学校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表明, 在学校长期担任学生干部者, 升入大学或到了工作单位之后, 其组织活动能力一般都强于在校期间未担任过学生干部者。因为前者通过在校期间的管理实践, 已多少具备一些组织能力、经验及相应的心理素质。

2. 以课题或任务为中心的小组化

从学校的角度出发, 一个班级只是学校整体的一小部分, 但一个班级往往拥有五六十个学生, 把它看作一个小集体的话, 又显得太大。人们一直以来对这种“大班制”的教学和管理进行着批判。然而在这一现实没有得到改变以前, 我们仍然需要一些手段来改善我们的班级管理, 这种手段就是“小组化”, 即将整个班级分为若干小组。这种小组化至少有四点好处:

(1) 加快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

(2) 容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3) 更容易发展学生的个性。

(4) 易于组织和协调。

然而, 问题在于, 这种小组应该根据什么来编成。一般而言, 有三种方法:一是随机分组。在班级组建之初学生彼此不认识的时候, 当然只能采用这种方法, 但当一个班级融为整体的时候, 这种方法也是最理想的。因为这说明班级的每个成员之间都建立起稳定、融洽的关系, 当然这几乎是难以企及的目标。二是根据兴趣爱好及是否熟悉来分组。我们中国人在组织一个集体的时候, 往往讲究的是“志同道合”, 即所谓“物以类聚”。这种方式以人为主, 以感情为主。采用这种方式编成的小组稳定性强, 极易获得成绩, 但也极容易形成小圈子, 容易拉帮结派, 从而不利于整个班级的管理。因此本文认为第三种方法更值得重视, 即根据某一课题项目或目标来分组。这种方法以课题项目或一定目标为根据, 采用的是“先工作, 再熟悉”的方式。比如通过让学生分担不同的课题, 或者分担班级日常管理工作, 便可以编成这种小组。如可以组成协助教师上好语文课的语文小组, 为搞好文娱活动而组成的文娱小组, 等等。采用这种方式组成的集体是以“工作为中心”, 以“理性为主”的集体, 这种编组方式与社会上组织的分组方式较为接近。这对学生能力的锻炼是极有好处的。

在进行班级小组化的时候, 有固定小组和临时小组两种形式, 前者是一个针对班级常规管理的、较长时期开展共同活动的学习单位, 也就是我们一般所理解的分组, 这可以说是班级里最基本的集体。为了增强每个同学的归属感, 打消他们的“不安定感”, 我们必须将同学们固定在一定的小组之内。然而, 如果只有这种固定小组存在的话, 整个班级也会出现一种千篇一律、缺乏活力的局面。如果出现这种情况, 我们可以更换固定小组或者适当地增加一些临时小组, 例如在开展学习活动遇到了临时性的、派生出来的新课题或有新的任务出现时, 专门把一部分同学编在一起, 组织他们共同讨论并解决这些新课题或完成新任务, 如果这些课题或任务得以圆满解决, 那么班级可解散临时小组, 只保留以前的固定小组[3]。

3. 在理性组织基础上考虑班级的情感结构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知道, 我们总是试图以效率、民主等理性原则来管理班级, 这样的管理思维容易导致“管理主义倾向”。有人根据班级组织的人际关系特征、主要矛盾冲突、结构化程度或集体性以及发展水平将班级的发育分为孤立探索、群体分化和组织整合三个阶段[4]。这种分法符合人际交往的一般规律, 同一个人交往得越多, 就会越有好感, 而越有好感也就会和这个人交往越密切。但是也有相反的情况, 即与某人接触越多, 就越感到厌烦, 甚至断绝往来关系。虽然我们提倡应该“先工作, 再熟悉直至亲密”,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 世界上总存在一些自己无论如何都喜欢不起来的人, 因此我们在坚持理性原则的同时, 还必须以感情为重要因素, 即在考虑班级全体或小组的编组和管理时, 应将学生的感情考虑进来。这里我们可以借鉴莫雷诺开发的社会关系测量技术。

莫雷诺认为, 人际关系中有两种方向相反的作用力, 一种是相互吸引力, 一种是相互排斥力, 为此, 他开发了一种社会测量技术, 试图对集体的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了解:

(1) 整个班集体是否很团结?

(2) 班集体中存在哪些伙伴群体?

(3) 班集体或伙伴群体中的中心人物有哪些?

(4) 每个同学在班集体或伙伴群体中各自处在什么样的位置, 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具体的做法是, 让学生们在纸上写出三个他们希望编在一个小组的同学名字 (最好写上理由, 以便将来给予指导) , 或者三个不愿意编在一起的三个同学名字 (不建议使用) , 然后将这些结构在一个模型中排列出来, 这样每个人在群体中与他人的联系便一目了然。图1便是这种社会关系测量的模型。

其中表示双向选择, 表示非互惠的选择方向。在测量模型中, 社会成员在可见的空间排列, 每个成员与其他成员之间都有相对位置, 箭头所指方向表示那些关系最密切和有联系的吸引状态, 那些疏远的和不联系的则表示互不吸引。这种类似于网络的模型就是班级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吸引与排斥的模式。通过审视网络, 我们就可以发现班级内部的感情结构。

首先, 如果我们同时进行“愿意和谁分在一组”以及不愿意和谁在一组”的测试的话, 我们可以根据某一学生被选择和被拒绝的次数, 将班级集体内部的学生划分为受欢迎群、不受欢迎群、中间群、孤立群四类。如果被选择的次数很多, 而被拒绝的次数很少, 则划入受欢迎群。反之则划入不受欢迎群。如果被选择及被拒绝的次数都很少, 则划入孤立群。如果被选择与被拒绝次数均较多, 则划入中间群。这样的区分有助于教师或班主任了解班集体的总体情况, 提高对感情“弱势群体”的关注。

其次, 通过观察网络, 我们可以发现网络中的一些中心点, 即哪些人处于班级人际网络的中心点, 并且各个成员是如何通过这些中心点进行沟通的。如在图1的关系网络中, 我们可以明显看出3和10在群体中处于班集体的中心位置, 如果将这11个人看作一个小组的话, 那么3和10可以成为组长和副组长 (如果图中是“愿意和谁分在一组”的人际关系网络) 。在所谓民主选举的基础上, 如果加上这种感情结构, 将更有助于班级的管理。

这个模型形象地表示了集体中个体之间相互吸引与排斥的关系。在探讨班级的管理方式时, 有必要把这种感情交流 (喜欢或不喜欢) 方面的集体结构考虑进去。在中小学校及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管理中, 更应如此, 因为这类学校的学生更容易为情感所左右, 所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集体的感情结构。

参考文献

[1]刘怀忠.谈班级组织的建立与管理.卫生职业教育, 2004 (22) .

[2]谢维和.论班级活动中的管理主义倾向——兼答吴康宁教授的商榷文章.教育研究, 2000 (6) .

[3]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 (修订版)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曹树真.班级组织发育的三个阶段.班主任之友, 2007 (10) .

班级管理应以人为本论文 篇8

一、“以人为本”的概念及其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效果

以人为本, 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中心, 以人为根本。它要求在班级中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 挖掘学生内在潜能, 为适应终身学习做好一切准备。

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要求班主任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1]。“以人为本”的班主任管理, 把每一位学生当作教育的目的, 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从而达到学生自主、自律及自我发展的目的。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制订明确的规章制度, 形成新型师生关系, 丰富班级活动, 尊重人、激励人、发展人, 树立学生主人翁意识, 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教师若想实现“以人为本”的班主任管理, 可以实施以下有效策略。

1. 尊重人:制定人文制度, 融入人文关怀

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文班级制度是现班主任管理的首要任务。班级制度是班主任和班级成员一起依据班级奋斗目标制订的各项班级生活规则和行为规范, 是建立正常秩序的手段, 是形成班级文化的保障。班主任不仅要积极建立一套完善的班级规章, 还要切实把它贯彻落实到实践工作之中[2]。在班级规章的制订和建设方面, 班主任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请他们建言献策, 努力为班级管理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树立学生主人翁意识, 增加学生亲身参与机会, 促使学生更加自觉地去遵守规章。因此, 制订人文班级制度能够沟通学生的思想, 融合学生的理想、信念、作风、情操,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群体意识, 使学生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行为与整个班级联系起来, 自觉地为创造健康向上的班风而努力奋斗。

2. 激励人:建立民主关系, 促进和谐发展

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在班级管理中要做到以人为本, 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形成民主平等、亦师亦友、和谐友爱的和睦关系[3]。作为班主任, 必须统揽全局, 为班级的发展制订必要的规划和目标, 与学生平等和谐共处。建立“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制度, 应着眼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民主平等或充满信任的和睦关系, 把班主任的奉献融入学生生命的成长过程当中, 促进师生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班主任应走下讲台、走近学生, 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参与者、探讨者和指导者, 让学生有发表独立见解的权力, 锻炼学生独立处事的能力, 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让学生更主动、更活泼地学习、生活、处事。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不能只给学生“严师”的感觉, 要善于做学生的朋友, 关怀和爱护学生, 平等相待。班主任通过与学生和谐民主的互动交流, 细心观察学生, 了解学生思想动脉, 不断变化教育方式, 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关系, 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3. 发展人:打造人才舞台, 培养个性发展

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是实现班主任优质管理的重要手段。班主任应注意挖掘每一位学生的能力特长, 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 抓住一切机遇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为每个学生展示能力特长提供机会, 为班队活动自主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是学生进行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培养学生素质基础的基本形式, 也让学生在活动中寻找快乐、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学会合作。丰富多彩的活动, 更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树立自信心, 增强学生面对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因此, 灵活多样的班级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 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炼学生丰富的情感,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综上所述, “以人为本”的班主任管理把学生放在发展的中心地位, 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以人为本”的班主任管理不仅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施展才华的良好氛围, 充分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个性, 还能够培养和锻炼学生自理、自立、自治、自强的能力, 保证班级管理工作的良性运转。

摘要: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主要指导者, 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培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以人为本”是班级管理的新型管理理念, 要求班主任从学生的特点或实际出发, 班级管理活动时所运用的方法与规章制度等都要以班级中学生的学习、自尊和安全等方面为前提和归宿。“以人为本”的班主任管理, 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和需求, 对工作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 真正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以人为本,班主任管理,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苟培荫.以人为本理论在小学班主任管理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15 (05) :92.

[2]刘永建.基于以人为本的班主任管理工作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17 (06) :238-239.

班级管理应以人为本论文 篇9

关键词:班级管理,以人为本,问题,措施

班级往往是学生接触到的最初的社会群体, 它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建立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采用科学的班级管理模式是每一个班主任都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往往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班主任管理素质不高

目前,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 往往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 并且教师作为班级的管理者所具有的专业管理知识远远不够。很多教师的管理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水平。

2. 管理过程缺乏学生的参与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导者和班级管理的执行者。很多教师往往认为在班级管理中不需要学生的参与, 这就剥夺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 使得学生成为了被动的被管理者, 造成了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3. 社会、学校与班级管理缺乏协调性

学校教育它并不是单独存在的, 而是整个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而同样, 班级作为学校的组成部分, 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也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要想管理好班级, 就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各方共同协调。

二、“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模式

现如今“以人为本”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基本理念, 那么在班级管理中是不是也可以引入“以人为本”的概念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所谓“以人为本”事实上就是“人本性”思想的体现, 在“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中, 教师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教育的完整对象,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具体说来,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信任尊重每一个学生, 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

科学研究表明, 除了极个别的学生, 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属于智力正常的范围,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 这就意味着没有什么所谓的好坏学生之分, 而每个学生所体现出来的分数的差异也仅仅是某一个方面的表现而已。

2. 切实提高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素质

现在很多学校都会利用假期对在职教师进行“再教育”, 这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然而, 专门针对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培训现在却做得不是很到位, 很多班主任甚至根本就没有参加过专门的班主任培训就走马上任了, 这势必会影响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水平。

3. 大胆地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来,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 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表现欲望也会不断增强, 在班级管理中, 往往会出现学生对老师管理不满的情绪, 这主要还是缺乏民主所造成的。如果能够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 让每个学生都对班级管理工作献计献策, 这就避免了很多问题的发生, 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对于班级的责任感。

4. 努力协调班级管理与学校、社会管理工作的一致性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机构, 而学校又是整个社会的组成部分, 这三者是相互包含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要想使得班级管理工作顺利展开, 必定需要学校和社会的配合, 毕竟学校的文化和社会风气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班级是每个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舞台, 班级管理工作做得好坏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学习上, 还表现在其他很多方面, 包括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不仅是每个班主任的责任, 更是整个学校、整个社会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周鸿辉, 马甫波.《中小学班级管理策略集粹》.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5.11.1

[2]魏茂盛.《班主任班级管理的艺术》.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8.1.1

班级管理应以人为本论文 篇10

一、明确高校班级中学生自主管理的目标

开展目标管理, 是加强高校班级中学生自主管理的前提条件。因为班级是由各个特定目标组合起来的一种社会组织, 其目标是关系到组织是否能够存在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班级管理准确的目标是让全体学生的行为都能有归宿。班级的目标管理应当是科学而规范的管理方法, 能够提升管理的效益, 充分调动起大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让班级管理目标的总体功能切实得到优化与提升。笔者觉得, 高校班级中学生自主管理应当注重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目标要有方向性。制定目标一定要坚持党的高等教育方针, 适合国情和实际, 能够推动大学生的全面成长。二是目标要具有系统性。不仅要有高校四年的总体目标, 而且还要有每个学年、每个学期, 每个月的具体自主管理目标。二是目标要具有科学性。在制定目标时, 一定要坚持以实事求是为原则, 切实遵循高校教育规律以及发展趋势, 就班级与大学生实际来制定出具体可行的目标, 从而充分调动起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更好地激发出大学生群体的创造欲望, 从而让大学生们自主管理得到充分提升。四是形成高校班级的目标网络。自主管理工作的目标要落实到班长、团支书身上, 再通过他们分解至各位班委, 再分解至各小组长、舍长、课代表, 最后再分解至大学生个体, 从而建立起人人都有事干, 事事均有人干, 班级工作由大家共同管理的良好格局。

要充分抓住高校班级实施学生自主管理的契机, 让班集体建设在各个不同的目标不断达成的过程当中得以实现。目标一个个实现的过程, 也正好是大学生们不断提升自信心与展现自我管理能力、团对合作能力的一个过程。与此同时, 在大学生自主管理的过程之中开展各种不同类型的班级活动, 是提升大学生群体创造能力与管理能力的重要条件。开展活动, 则是提高班集体管理能力的重要保障。只有通过开展各类活动, 才能切实完成班集体建设中所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同时, 高校班集体的组织机构通过活动, 才能得到真正地完善, 这样才能发挥出其所应具有的作用。如此一来, 大学生们的个性也就能够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很好地发展。

二、建立健全高校班级竞争与参与机制

形成一个良性的班级竞争机制, 十分有利于大学生们在班级自主管理中更好地进行优化组合, 这样才能建立起一支结构更为合理的班级管理团队。要想在高校班级中营造出更好的竞争氛围。要运用竞争与目标责任来促进大学生们实施自主管理。竞争能够让大学生们形成更加积极、向上的精神, 而目标责任能够让大学生们明确自身责任, 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责。要完善班级竞争参与机制。通过建立大学生参与机制, 更好地规范大学生参与高校班级自主管理的条件、范围与权利等, 更好地鼓励大学生们积极广泛地参与到班级管理之中, 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出大学生在管理上的能力, 逐步培养起他们参与班级竞争和自主管理的自信心。

三、形成良好的高校班集体氛围

要高度重视高校班级内大学生门所具有的管理者人格特征。一个正面的、积极的班级氛围能够显示出本班各位成员的共同心理特征或者倾向性, 在建立集体意识与形成班级特色的过程中具有渲染性作用, 而班级气氛所形成的主要凝聚点则是每一班级成员均应当有非常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与自豪感, 而高层次情感的不断激发和培养, 更是向着更加高的管理目标深入迈进的重要群体性动力。通过本班级中班主任民主式的自主管理, 能够帮助大学生学会正确地解决相关问题, 并且让广大高校学生乐意为本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从而在班集体中形成的正确舆论, 并且发挥监督与调节等重要作用。

四、创造和沉淀优秀的高校班级文化

要把高校班集体成员共同具有的信念和价值观反映到高等院校生活当中的各个层面上, 这是一种和高校班集体管理具有直接联系的高校校园文化。比如, 各班级中成员所具有的言行、倾向、人际关系状况、班级氛围以及审美情趣等。班级文化还可通过环境改变来加以体现。比如, 通过开展班会活动、实施课外活动、布置优美的宿舍环境、精心策划制作墙报等环节均可体现。班级文化不但是影响到班级管理的综合性因素, 而且还是高校班级管理成果的重要物化指标。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个性特点、专业能力、知识才能以及情趣情操等均能反映出高校班级文化所具有的鲜明特色。

五、结束语

总地来说, 在高校班级中开展大学生自主管理, 应当切实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意识, 切实改变传统意义上大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只能依赖于教师, 大学生不得不处于被动教育与管理地位上的局面, 真正地树立起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高度尊重大学生群体的权利、人格以及需要, 加强大学生个性之发展, 更加充分地培养大学生群体的主体精神以及创造力, 让当代大学生得到更加全面与和谐的发展。

摘要:如今, 在知识经济大潮下, 高校大学生的自尊、自立和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 组织高校大学生在班级中实施自主管理, 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适应于现代社会对高层次人才培养要求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明确高校班级中学生自主管理的目标、建立健全高校班级竞争与参与机制、形成良好的高校班集体氛围等四个方面, 探讨了以人为本加强高校班级学生自主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班级,大学生,自主管理

参考文献

[1]许明璋, 彭卓, 张毅博.加强自我管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4, (5) .

[2]周志荣.高校学生自我管理体系创新初探[J].社会科学研究, 2006, (6) .

班级管理应以人为本论文 篇11

【摘要】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同时,国民对教育方式和教育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传统教育模式局限于师生单纯的教授与学习知识的基本过程。当今我国高中教育倡导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本文从结合当下实际对实现“以人为本”的高中班级管理的具体途径进行阐述和探讨。

【关键词】高中教育 以人为本 班级管理

大多数学生到了高中阶段会进入叛逆期,情绪和性格完全不同于小学和初中阶段。同时,高中学生要面对高考的压力,所以容易因为压力的不断增加而出现不愿意被约束和管教的逆反现象。而我国大多数高中的班级管理相对宽松,班主任过分关注学生成绩,对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健康教育不够重视,使学生感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重视。归根结底,高中班级管理的不足多数是由于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缺少“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如何有效实现“以人为本”的高中班级管理是当下高中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

有效实现“以人为本”的高中班级管理首先要从教师正确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开始。高中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必须与时俱进地对自身教学管理方法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合理调整自身教学管理理念,确保为学生培养良好的教学氛围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传统教育的灌输式教学管理方式忽略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精神交流,也忽视了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的重要性。同时,传统教育下教师过分关注学生的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不良影响,同时也对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当下高中班级管理中,教师必须转变自身教学管理理念,将学生的心理感受作为关注对象,同时,尝试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切实实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

二、倡导民主的自我管理

要实现以人为本的高中班级管理必须明确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本着为学生服务的原则合理实行民主式教学管理。

第一、高中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管理过程中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学生作为教学管理的主体,往往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与其自主管理所发挥的作用相差甚远。学生积极进行自我管理不但能够减少人力物力,而且还能对学生的逻辑能力和自控能力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第二、高中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还应该进行民主式管理,从而有效开展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高中教学管理中,班主任采取民主管理,不但可以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还能从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中找到有效完善教学管理的方向,从而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合理的调整,并提高高中班级管理的效果。

三、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实际教学管理中,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外,还要对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健康状况加以重视。高中学生的情感较为丰富,情绪波动也相对较大,负面情况的出现概率相对较大,这些心理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健康。因此,高中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对学生的状态和心理加强了解并合理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加强自身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同时在沟通过程中还需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波动并适时地进行辅导。如果遇到一些学生的个性过于鲜明情绪波动太大等情况,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走出情绪误区。另外,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对于后进学生的人文关怀,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从而确保学生心理的完整和健康。

四、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

高中学生的学习节奏十分紧张,其生活内容除了在学校上课就是在家里复习,因此,要想保证高中学生的健康发展,家庭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因此,在高中教学管理中,教师应该保持和家长的有效沟通和交流,从而加强对学生的进一步了解,以便于后续管理工作的进行。另外,针对部分学生进入高中后因家庭因素出现成绩下滑的情况,教师应该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同时,还要在沟通过程中找出问题的起因,与家长共同努力一起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另外,高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家访和网络互动等方式及时进行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动态。教师还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家长座谈会的方式促进家长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家长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同时也令学生对家长的不易有所体会,从而使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为学生积极学习和心理稳定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使学生的性格和心理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实现以人为本的高中班级管理必须从学生权益、学生发展以及学生成才等三方面出发。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还要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从而为我国未来建设培养更多全面性人才。

结语:高中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在高中班级管理中十分重要。本文结合当下实际对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高中班级管理进行了详细阐述。总而言之,高中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加强学生的自主管理,倡导民主化的班级管理模式,还要加强与家长的有效沟通,从而有效实现“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

【参考文献】

[1]次仁卓玛.“以人为本”的高中班级管理策略[D].西藏大学,2013.

[2]安增慶.以人为本思想与高中班级管理的有效融入[J].吉林教育,2016,06:147.

[3]种传昶.高中班级管理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7.

企业应推行以人为本的成本管理 篇12

一、企业成本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1. 企业对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经济下的成本管理, 主要是加强原材料、辅助材料、水、电、燃料和各项管理费用的支出。其中包括材料消耗定额的制定、管理、考核、奖罚等。市场经济条件下, 把成本管理的范围扩大到了企业外部, 即产品形成的整个过程。对于这样的变化, 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要有一个认识上的转变过程。成本管理的主体是企业, 动力也应来源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但是, 大部分企业对于新形势下成本管理的现状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思想和认识仍旧停留在原地, 成本管理的视点仅限于执行国家财务法规中的一些规定, 侧重于宏观需要。成本管理企业化, 可以增强产品成本优势, 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2. 企业缺乏整个产品价值链的成本分析。

成本价值链分析就是通过分析企业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关经济活动, 以及和经营目标之间的关系, 寻求实现成本最低化的途经。它把通过认真分析影响产品成本形成的每一个环节, 从产品立项、设计、原料供应、生产制造、产品销售、运输、到售后服务, 都看作成本控制的重点, 逐一进行成本分析, 使管理人员对产品成本的生产周期各个环节的控制节点、控制方法、控制标准充分了解, 从而使产品成本在整个形成过程中得到有效控制, 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这其中, 最关键的也是要充分认识价值链成本分析对于降低产品成本的重要性, 认真扎实的去实施控制。

3. 成本管理仍旧停留在降低各项开支的传统模式上。

当前, 社会已进入信息化管理的时代, 而企业成本管理没有抓住本质的东西, 仍旧停留在努力降低各项开支的传统管理模式上。在新的形势下, 通过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 才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经。当然, 传统降低各项开支的成本管理模式也可以降低成本, 但是空间很小, 对于提高利润的作用也很小。企业要依靠设备更新、科技进步提高工作效率, 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提高员工的素质, 使他们明白自己工作在整个产品形成流程的作用, 充分发挥每个员工降低成本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在大幅提高效率的基础上降低生产成本。当然, 推动科技进步也离不开国家在资金和产业政策的支持。

4. 企业成本管理不注重外部信息。

传统的企业成本管理只关注内部信息, 不注重市场信息, 忽视来自产品供应商、中间商和消费者的信息及需求。如果供应系统或市场的任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就会破坏整个产品价值的实现。所以,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必须重视内外部信息的收集, 注意和市场、供应商、中间商之间的协调, 将企业外部产品价值实现各个环节的成本降至最低, 才能有效形成价格竞争的优势, 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

5. 企业成本一体化管理人才严重不足。

传统的企业成本管理人员缺乏市场观念、不懂或缺少生产、技术知识, 影响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随着技术与经济的不断渗透,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呼唤具有市场经济新观念、新思维、新技术的一体化成本管理人才, 而这样的人才, 正是企业所严重缺乏的。

二、企业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1. 管理理念跟不上市场经济变化的新形势。

当前市场经济对企业成本管理影响最大的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市场格局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 产品成本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以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费和制造费用, 即生产性费用所占的比重下降, 以产品开发、销售和售后服务等过程发生的流通性成本的比重不断上升。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理念如果仍旧停留在以降低生产成本为主的管理上, 将会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法立足而淘汰出局。二是指电子计算机的普遍应用。计算机运算速度快、信息反馈迅速, 兼具储存功能, 可以及时、准确的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 有效地实施成本分析和控制, 是现代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的必备工具。有些企业管理者还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 很难适应现代化企业成本管理的需要。

2. 视野上的局限性导致认识上的局限性。

我国企业成本管理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从班组成本核算到一票否决, 从成本细化到责任成本, 反映了传统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的过程, 在一定程度上讲也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但是, 正是由于这些成功的经验过于耀眼, 导致了企业成本管理视野的局限性和认识上的狭窄。从成本动因的角度考察, 企业任何一种产品从引进或研发到获利, 其成本绝不能理解为制造成本, 而是贯穿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部成本。这其中包括产品研发的过程、生产的过程、销售的过程、消费者使用的过程。所以, 产品成本绝不仅仅是制造 (下转第44页) (上接第35页) 成本, 或者是第一件产品生产到该产品最终停产的过程, 而是引入该产品到放弃与该产品相关的一切业务活动为止的整个过程。

三、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思路

从某种意义上说, 人的问题是当前企业成本管理的根本, 企业成本管理是人对于成本的管理。无论是关于成本管理的认识问题、理念问题, 还是管理方式方法问题, 抑或是管理手段或素质问题, 都是人的问题。企业实行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 努力实践发展依靠职工, 发展为了职工, 就要十分重视成本管理中人的因素, 这是新形势下企业经营管理的趋势使然。

1. 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成本管理观。

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成本管理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树立现代成本管理理念, 即树立市场经济下的企业成本管理理念。计划经济下企业只管生产, 不管销售, 成本管理重效率不重效益, 重产量不重销量。其本质是成本管理缺乏市场观念, 没有在市场的引导下实现以销定产, 从而使效率转化为效益。现代成本管理就是利用适度规模经济的效应, 实现产销一体化和“零库存”, 尽力减少储备资金占用, 使成本尽快的得到转化, 提高经济效益。二是着力聘用和培养具有现代观念和意识的企业成本管理人员, 实现现有财会人员的观念更新和结构转变, 适应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企业发展的需要, 培养国际化的企业成本管理人才。

2. 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应从内转向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成本管理的重心应从企业内部转向企业外部, 由重生产管理转向重经营决策管理。研究分析各种决策成本, 是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 成本管理要纳入整个市场环境予以全面考察, 对所处的环境进行正确分析和判断, 才能对企业未来发展进行合理预测和风险控制, 把握机遇、规避风险, 积极主动的驾驭外部环境, 赢得竞争中的主动, 实现企业既定的目标。

3. 企业成本管理的视野应扩大到整个企业。

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 客观上要求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要以市场为导向, 产品成本接受市场的检验。只有成本低于市场价格, 产品成本所代表的效率才能够转化为效益。因此, 企业产品成本管理的视野应扩大到整个企业, 从决策、研发、投资、生产, 一直到销售的整个过程。与此相对应的, 企业成本控制就要从整个生产周期, 即从产品决策、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 包括有形的、无形的消耗去考察, 才能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 从而降低成本, 实现成本控制目标。

4. 建立企业成本预警分析系统。

上一篇:电力营销对策分析下一篇:对学困生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