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因素

2024-10-11

语文教学因素(共12篇)

语文教学因素 篇1

情感对于学生的学习, 尤其是语文学习, 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生只有产生了一定情感体验, 才能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和写法, 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进而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因此,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语文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对情感因素的开发和利用。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以情导情

语文教材中, 情景交融的诗歌, 富有诗意的散文, 引人入胜的小说, 催人泪下的剧本, 占相当比例, 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都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 形成崇高的人格。因此, 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 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 以情导情, 激发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 引发学生的情感, 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 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当然, 导情要适度, 要围绕理解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来进行;还要适时, 要在学生情感思维出现障碍时加以引导, 并要设法上升为理性思维。在教学中, 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教师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 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 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要富于美感,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 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 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 声情并茂, “一石激起千重浪”, 拨动学生的心弦, 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 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 又有利于学生的情感发展。

二.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情感, 以情激情

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 使之有利于语文教学。首先, 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但“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教师必须要结合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 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热情。其次, 要采用多种有效手段, 丰富学生的情感。写作教学也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 “情者文之经”, 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细腻的情感, 就不可能写出真挚感人的文章来。因此, 教师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 指导学生投身生活, 不仅要观察生活、积累生活, 更主要的是要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人之处, 深刻体味, 用心感悟,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提高学生的生活感受力。在教学及生活中, 教育学生时刻以积极的态度、乐观的精神、高尚的情操、饱满的热情、稳定的心境来面对生活和学习。总之, 我们要从多方面入手,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大幅度提高!

三.注重教师自身的情感影响, 以情引情

教师在学生心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师的情感也同样能感染学生。首先, 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教师, 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兴趣。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 关心爱护学生, 尊重信任学生, 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时时给学生微笑、期待和赞许, 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 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其次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 相信学生, 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而, 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引导、多鼓励学生自我学习, 要多方引导启发, 让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感, 增强学习自信心, 从而更加佩服教师, 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和参与热情。再者, 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 热情高涨的情绪, 绝不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 以免影响学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而且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热情教育,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情感因素是千万不能忽视的, 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这一非智力因素, 变单纯的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为社会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语文教学因素 篇2

(1)《中国九大钢铁工业中心分布图》

(2)分析经济因素练习题

(3)《美国五大湖工业分布图》

(4)《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图》

吹塑纸制的4组煤铁市场符号

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和布局的影响空白表格(学生人手一份)

〔教学过程〕

一、节约运输费用,降低生产成本

〔出示投影片(1)〕引导学生发现中国钢铁工业分布的主要类型,并提出问题:什么情况下工业布局近原料地,能源地和消费市场?我们将通过计算运输费用,比较生产成本高低,选择运费最低点来布置工厂位置 。

〔出示4组吹塑纸符号〕学生分4组计算生产同样的1吨钢材,在不同的煤铁消耗量、不同的运输条件下 ,如何确定钢铁厂的位置。一组学生计算一种情况,讨论统一意见后,选一名代表把3个地点建厂的运费写出 来,并用箭头表示运输方向,说明最后钢铁厂建在什么地方。

□煤产地 △铁产地 ○市场所在地

三角形边长为运距,符号内数字为原料燃料用量及产品数量。

运费率单位为:美元/吨英里

A近能源地: B近原料地:

(附图 {图})

C近消费市场:

(附图 {图})

〔总结布局的3个原则〕A近能源地 B近原料地 C近消费市场

〔讲述〕我们在具体分析一个工厂应布局在什么地方的时候,可以通过比较原料、能源、成品的运费三者 之间比例,来决定工厂建在什么地方比较合适。下面我们就用这一思路去看看其它工业部门应怎样布局

〔出示投影片(2)〕指导学生讨论分析不同类型工业部门主要考虑的经济原则。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只讨论一组题,选一个发言人说明答案并陈述理由。

〔使用书写器〕教师记录学生讨论答案,并及时订正,其他组同学可发表不同意见。

教师适当讲述有关工业部门的背景知识。

〔板书〕根据学生讨论思路,总结出三个主要原则的具体内涵。

A近能源地:能量消耗大

B近原料地:原料用量大,笨重,易腐败制成品后重量体积减少多

C近消费市场:成品运费高,运输不便。

〔讲述〕无论考虑哪种情况,都要考虑原料、能源及产品的运输问题。因此考虑工厂选址,必须充分利用 现有运输网,尽量选择交通枢纽所在地,并恰当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出示课本第129页图1〕、学生读图分析中国钢铁工业主要布局类型及形成原因。(中国多数是近原 料地分布类型,因为铁矿多数是低品位矿,原料运量大)

2、我国主要选择什么运输方式?

[出示投影片(3)]引导学生分析五大湖工业区如何利用交通运输条件。

1、五大湖工业区发展钢铁工业有什么有利的条件?

2、为什么该区选择水运方式运送煤铁?

3、根据资源分布的特点,请你来安排煤和铁的运输。(利用回空船钟摆式运输)

二、技术因素对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的.影响

〔利用NO.1―NO.2的四组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技术因素对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的影响。(从煤铁 用量的大量减少及运费大幅度降低分析)说明由于冶金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方式及能源消费结构变化,使工业 布局逐渐摆脱能源地域限制,逐步远离原料地、能源地,接近消费市场。特别是运输方式的改进,使得现代工 业可以进一步远离原料地、能源地,而更多地考虑消费市场及交通地。NO.1是英国早期钢铁工业的实例, NO.2是本世纪初世界钢铁工业的平均生产状况。工业布局主要受资源条件的限制,我们把这种工业布局的 方式叫做“煤铁复合体型”。NO.3和NO.4代表了现代钢铁工业的布局模式。

〔出示投影片(4)〕引导学生分析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的建立完全依赖于现代先进的海运条件。学 生可参考地图册第11―14页有关图。说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对工业布局的影响。我们把这种依靠海运条 件发展起来的布局方式叫做“临海型”。

(学生自学三次技术革命的课文)填写表格中的前三栏。 技术革命 时间 标志 主要工 工业 布局 布局主 技术革命对

业部门 分布 类型 要因素 布局的影响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因素 篇3

一、情感交流是课堂教学和谐统一的溶剂

1.发扬教学民主,建立和睦、融洽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组成的统一整体,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民主的气氛,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民主的教学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调动,使他们思维活跃,踊跃发言,从而打破教师和教材的框框,积极地进行联想、推理和发现,师生之间积极的双边活动,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民主的教学关系,容易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学生往往会把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迁移到所学的学科上,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们肯定了某位老师,喜欢某位老师,也就会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

2.情感交流是课堂教学的活性溶剂

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以语言文字为工具,以情感为活性溶剂,如何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充满情感呢?一是教师要有爱生之心,以爱的火种点燃学生心灵的火把,要爱护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学生,他们更需要爱,更懂得爱。老师要善于用眼神、微笑等身体语言和话语传达对学生的爱,激发他们的热情和求知的欲望。二是教师要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语文的童话世界。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使自己能恰到好处地使用语言,使自己的语言个性化、特色化、情感化,使学生任何时候都爱听你说话。三是积极巧妙地组织课堂上的多向交流活动,即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电声器材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巧妙地运用肯定语言,肯定他们的成绩和所作的努力,引导他们积极向上。

二、师生合作参与,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要使学生真正掌握语文这门工具性学科,必须进行师生的合作教学,让师生合作参与,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激活课堂的首要任务是废止教师的“一言堂”。那么,如何组织语文的师生合作教学呢?

首先是组织好“读”的教学。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非常重视读,教师要组织好读的教学,让学生跟读、听读、齐读、分角色读、个别朗读,指导学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进行读,融教于练,其义自见。随着年级的升高,可指导学生多作听读、快速阅读、检索阅读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其次是“讲”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不管是背景知识的介绍,还是组织学生质疑,都要用启发式,否则,就要陷入“一言堂”的泥坑。遇到启而不发的情况,切忌不要埋怨学生,因为,这往往可能是教师讲得不到位,启的不是时候。所以,要进行启发式教学,搞活课堂。真正的力量往往不在课堂而在备课,教师要真正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学情。要抓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差,教材和学生水平的位置差,启和发的时间差,这样才能保证启发式教学的顺利进行,使课堂上教师的讲课落在点子上,起到点拨作用。

第三是组织“议论”教学。在启发的基础上,学生有话要讲,为使学生讲得深刻一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范围的、中范围的、大范围的议论,然后由学生推选代表作总结发言。这种议论,关键是议题出得好不好,议题能出在点子上(学生求知的切人点上),学生就会有话要说、有话可说,议论就会热烈,课堂就会活起来。

第四是进行“练”的教学。读、讲、议是练的一部分,但是一堂语文课还要根据课文后面的练习题,或者教师根据知识点,自己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练习。练习题可分巩固知识和技能的简单题和培养能力的综合题两种,后一类可适当延伸到课外。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活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语文教学中,应尽量利用高科技成果为语文教学服务,很好地利用这些现代教学手段,全面启动这些声像设备,多渠道、多触点、多媒体进行视、听、说多功能训练。现代教学手段的特点:一是节奏快;二是传播渠道多,声像、文字、多媒体介入;三是学生感知的触点多,视觉、听觉、思维活动一齐带动。所以,恰当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能增加课堂容量,加大课堂密度,使学生看得清、听得明、记得牢、反应快,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牡丹江市劳动局技工学校)

语文教学与非智力因素培养 篇4

一.立足教材, 挖掘学科魅力, 激发动机, 培养兴趣

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动力。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 将会扼杀探求真理的欲望。”学生对学科有无兴趣, 直接影响到学习态度和教学效果。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要精心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展现出语文特有的美质和知识的魅力, 以活化教材, 感染学生, 调动学生思维与情感的投入, 吸引学生主动的学习语文, 钻研语文, 从而取得最佳学习效果。例如, 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 可以从导语设计入手, 动情激趣。不妨设计如下导语:童年是最难忘的,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 有幸福的回忆, 有美好的体验, 也有小小的烦恼。无论怎样, 只要我们打开童年之窗, 我们会发现灿烂的春光中有无限的童趣, 无味的寒冬中有靓丽的风景, 自由嬉戏中有烂漫的幻想, 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童年, 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这样的导语既联系了学生的实际体验, 又沟通了课堂内外, 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结合语文学科特点, 训练相应的个性素质

就新课程语文教学而言, 比较成功的做法是:一要指导学生积累名言警句、优美片段等“文笔精华”, 并经常颂读古典诗文、时文美文, 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强烈的时代意识熏陶学生, 于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如教学《社戏》一文时, 可指导学生摘抄仿写月夜景色的优美句段;教学《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行路难》等经典诗文时, 可以采用以诵读为主的方式, 启发引导学生对其中的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等警句、名句反复咀嚼, 反复品味, 体味感悟其中深意, 从而提高语文素养。二是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培养学生团结意识和积极探索精神。比如, 设问要有梯度, 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始终处于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状态之中。三是实施积极评价, 调动积极情绪。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坚持积极暗示、正面教育的原则, 多表扬, 及时肯定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 尊重学生人格, 不讽刺、挖苦学生, 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 树立信心, 带着乐观、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学习, 从而消除来自学习方面的心理压力。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要因人而异给予恰当评价, 要鼓励学生, 让他们能够说:“我想――, 我要――, 我能――。”

三.大力开辟第二课堂, 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学科活动中潜藏着巨大的心理教育因素, 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渠道。首先, 要重视并加强语文综合性学习。人教版语文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是每册教材设计安排六次综合性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 重在学习过程, 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能较好地整合知识能力, 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深化能力、互助合作精神等。所以, 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语文教育资源, 优化语文实践学习环境, 以课本为凭借, 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丰富知识, 砥砺能力, 愉悦身心, 完善自我。其次, 要加强课外阅读 (包括看电影、电视, 健康上网等) 的指导, 积极向学生推荐内容健康、格调高雅的课外读物, 指导开展经典诵读、读书读报竞赛、书评会等活动, 引导学生从课外阅读中思考人生, 认识现实, 塑造自我。再次, 积极开展主题活动。如演讲、朗读、作文竞赛等, 给学生提供展露才华的机会, 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让学生张扬个性, 完善自我, 培养学生勇敢、坚强、自信、责任感等素质。此外, 要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如校外调查、远地野营、郊外采风、文学笔会等, 促进学生关心社会, 适应生活, 学会生存, 学会合作。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 篇5

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个人来说,将为他终身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校来说,有利于学校的控辍保学;对国家、对民族来说,意义更加深远。在我国,义务教育承担着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重任,由于农村地广人多,抓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将使众多的人口变成巨大的人力资源。因此,没有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民素质的提高,只有农村的教学质量提高了,才能真正提高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教兴国战略。无论从个人的成长,还是从解决“三农”问题的角度,甚至是从富国强民的高度来说,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迟不容缓。

二、农村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现状

三、影响农村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

1、学校因素

第一、学校领导没有正确处理好“两基”工作与教育教学的关系。近年来,由于我县属于“两基”工作的验收县,所以许多学校领导“重硬件,轻软件”,重“控辍保学,轻教学质量”的现象普遍存在。

第二、学校“以研促教”成为空话。首先,学校领导深入课堂第一线听课的次数极少。根据笔者多年的了解,多数学校领导深入课堂听课的次数极少,缺乏教学调研。其次,教研组没有明确的教研课题,教研活动单一,无非就是组织教师听几节课,有的甚至连听评课记录也没有。

第三、教师上课形式单一,多数老师任然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上课照本宣科,学生厌学情绪不断滋生,辍学转学情况严重。

2、家庭因素

第一、多数家长意识不高,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后,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在家不督促孩子温习功课,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漠不关心,觉得孩子只要能认几个字,会计算简单的加减乘除,将来能打工挣几个钱就行。

第二、许多家庭的不正当娱乐,或非法经营,比如在家开麻将管等,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

第三、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当,对孩子动辄吆喝打骂,言行粗暴,造成孩子逆返心重,对学习不感性趣。

3、社会因素

第一、读书就业难是主要原因。家长和学生对学习的真正意义缺乏认识,读书就是为了分配工作的思想在家长和学生心中根深蒂固,本来升入高等院校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考入高等院校国家也不一定分配工作,许多家长和学生一时适应不了社会的用人改革制度,所以使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第二、社会风气的影响是重要原因。如影视和网络的影响,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毒害至深,青少年正处身心发育阶段,然而,特别是港台的功夫片、言情片盛行,使青少年儿童盲目效仿,小小年纪就开始谈情说爱,或者打架斗殴。另外,网络更是毒害青少年儿童的罪魁祸首,许多孩子由于迷恋网络,如痴如醉,不能自拔,对学习完全置之不理。

第三、拉关系,走后门的歪风邪气较严重,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许多教师一心只想在县城等条件较优越的地方工作,想方设法拉关系,走后门,只需凭借某些领导给基层的学校领导打个招呼就可以借调走人,而不需要行文调动,致使基层学校领导工作不好开展,缺编后只好请代课教师充数,试想,在着种情况下,学校的教学质量怎能提高呢?

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第一、学校应加强教学常规工作的管理。工厂靠管理出效率,军队靠管理出战斗力,政府靠管理出效能,那么,学校就靠管理出成绩,向管理要质量。首先就应该抓好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着重抓好备、教、辅、研、考几大方面的工作,重实效,防止走过场。领导要深入教学第一线,要兼课,至少任一们主科,要经常听老师的课,解决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消除教学中的不良现象。教研组要在教务处的领导下开展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组织教师上公开课、观摩课、优质课等,要营造和谐的教研氛围,提倡只评而不比,这样有利于教师评课时以一颗真诚的心,指出他人的不足,虚心吸收他人的优点。各个教研组要有自己的研究课题,不追求教研课题的高深,但求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我们相信,教学质量提高了,就不愁留不住学生,“空辍保学”的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第二、许多家长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教师缺乏与家长的沟通,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不开一次家长会,然而许多农村家长文化素质又不高,难怪他们对孩子的学业重视不够。所以,学校要组织教师开好家长会,在学校与家庭之间搭起共商教育良策的桥梁,并且要办好家长学校,为家长提供教育孩子的良方。

第三、首先要通过举办家长学校,使家长明白教育的真正意义。进入高等院校,不是孩子读书的唯一目标,而真正意义的教育是使孩子在德、智、体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从小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为将来的终生学习和生活打基础,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其次,文化、工商等有关部门应协同教育部门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整顿市场秩序,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为我们的下一辈人着想,为国家的发展大计着想。再次,政府部门和上级有关部门要为教育部门着想,除特殊情况外不凭关系轻易调动教师,教师的调动要通过编制委员会核编,教育人事部门行文调动,要保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

五、结束语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愿学校、家庭、社会和广大教育同仁共同携手,为我们子孙后代和民族的兴盛、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添砖加瓦。总之,全面提高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各校自身发展的要求,需要各方积极配合,通力协作。在当前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广大农村中小学一定会认真实践,制约着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提高的因素一定会尽快地得到解决,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一定会得到全面提升。众所周知,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教育教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一些边远农村,教育教学的发展仍然很缓慢,就像“老牛拉破车”一样,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影响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家庭影响

三、学校教育的影响

1、校点多、生源广,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教学方法陈旧不能吸引学生,课堂上照本宣科与社会实际格格不入。

3、教学形式单调,学习时间过长引起学生反感;教师衡量学生以考试成绩作标准,造成大多数学生抬不起头,丧失学习信心。

针对以上存在的诸多因素,应该采取积极有效地措施,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加强法制宣传力度,整治社会不正之风,杜绝赌博现象。

(二)引导人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反对和转变“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思想,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使广大少年儿童在最佳学龄阶段在学校安心地接受文化知识教育。

(三)改变家长观念陈旧,思想意识不到位的现状,成立家长夜校,提高家长文化素质,唤醒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意识。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也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自从呀呀学语开始,父母的言行举止就深深烙入孩子的心灵,孩子的成长过程都离不开父母的教诲。但一些边远农村的许多家长因自身文化素质低或自身存在着一些不良嗜好,不懂得或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对子女的成长听天由命,放任自由,导致学生在家里或社会上养成了诸多陋习。只有唤醒家长对子女的意识,明白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关心子女的成长历程,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四)学校要走集中办学之路,把邻近校点撤并到村完小上来,整合教师的人力资源,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五)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在教学中,改变教学方法,创造学生成功的机会,鼓励他们的学习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活动中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方法;抓住课堂效率,向40分钟要质量。实施分层教学,为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机会;创设情景,让全体学生更多地参加活动;注意教与学的多向交流,及时反馈、矫正;实行鼓励性评价,培养学生成功心理;端正学习态度,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

总而言之,边远农村小学教育,要立足于校内,着眼于家庭和社会,力求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三结合。这样,才能提高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1.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备课是否充分,备课不仅仅是写写教案就完事大吉了,还要备学生。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让学生有成就感,才会吸引他的注意力。

2.组织课堂的能力。——教师上课不能只管讲,要多观察学生是否接受、是否精力集中、是否还有疑问。3.讲课是废话太多。讲课时可以举一反三,但不是只举而忽略了主题。

浅谈制约农村小学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已在自己这个特殊而平凡的岗位上工作了五年。在这五年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汗水也有收获,有辛酸也有欢笑。然而,在这五年中,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令人堪忧的小学教学质量。历年小考成绩的不理想,直接反映出小学教学质量的现状,而小学教学质量如何,又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的学习。这正如修建楼房一般,小学好比是在打地基,如果地基都建得不牢固,那么以后无论房子修得有多高、多漂亮,也有可能在一瞬间垮塌。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小学教学的重要性。现结合自身实际,试谈一下制约小学教学质量提高的几点因素。

一、教师因素。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教学工作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教师工作的好坏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师是一项光荣的职业,然而,在社会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部分教师没能很好地抵挡住外界的物质诱惑,相互攀比、贪图享乐、崇尚金钱等思想开始在这些教师中间蔓延。然而,微薄的薪水难以维持奢侈的生活,于是,想方设法地挣钱便成为这类教师最终的目标。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自然而然地就出现了诸如教师从事第二职业,为学生进行有偿补课等事件,并且还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这类教师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挣钱的行业中,试问又有多少精力能够放在自己的本职工作、自己的学生身上?这类教师的腰包鼓起了,而学生的成绩却垮下去了。另外,部分教师虽未从事第二职业,但在工作中积极性不高,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这就注定了这一类教师不会在工作中作出多大的努力,那又怎会有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呢?对于这些教师,首先应对他们进行思想上的教育,让他们正确认识教师这一职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他们作为教师的成就感,将全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其次,教育行政部门也应加强管理,严格制止教师从事第二职业,、进行有偿补课等不正当行为,对顶风违纪的教师进行严肃处理,也对那些跃跃欲试的教师敲响警钟。而对于那些不积极工作的教师,则应制定相应的措施,彻底改变“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状,增强教师的紧迫感,让他们有所压力,更将这种压力转化为动力,更加积极主动地工作,从而更好地干好自己的教学工作。

二、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助推剂;而不健康的家庭教育,则会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作用不言而喻。然而在农村,很多家长由于各方面的因素,综合素质普遍不高,让孩子接受教育的观念也较为淡薄,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诸如自己孩子读几年级不知道、孩子的教师是谁不知道等现象。更有甚者干脆将孩子留在家中干活而不让孩子去学校上学,而当教师家访问及学生未到校原因时,家长的回答往往是“家中的活太忙了,让他帮帮忙”、“反正学习也不好,耽误几天也没什么”、“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又不是读来做官”等诸如此类的话。从这些家长的回答中,我们就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们对子女接受教育是何等的不重视,更不要指望他们会如何配合学校、教师的工作,将学生教育成材。对于这样的家长,我们不该责备,因为这样不仅一点好处没有,反而会适得其反。我们应该耐心、细致地向他们讲解让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性,结合发生在他们周围的、他们熟悉的事例,让他们亲身体会读书的重要性以及不读书的坏处,争取他们的配合,让他们督促孩子学习,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让孩子更轻松地学习,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

三、社会环境因素。

小学生都是未成年人,自控能力差,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感并急于尝试,这是由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然而,社会上很多不法商人正是看中了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学校周围大肆兴建网吧、游戏厅等,并明目张胆地诱惑年幼无知的孩子们进入这些场所,甚至让孩子们在里面过夜,以此牟取高额利润。这样一来,这些不法商人的的钱袋子是鼓了,但我们的学生却一步步地陷入网吧、游戏厅而无法自拔,即使被迫回到学校,他们满脑子想的也还是“刺激”电脑游戏,根本无法将精力再放到学习上,也根本无法再继续学下去。那些不乏的商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让原本好学的孩子变得对学习毫无兴趣,毁了孩子的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可耻的行径啊,而对于孩子、对于家长、对于社会、对于国家,这又是一种多大的损失啊!对于这类情况,相关部门虽早已明文规定网吧等场所禁止未成年人进入,但不法商人们却为了利益置国家法律于不顾,继续干着危害小学生身心健康的不法勾当。对于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应坚决依法取缔这些违法经营的网吧、游戏厅,对违法的网吧、游戏厅从严处罚,坚决整治校园周边环境,还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健康地学习,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四、学生因素。

教师因素与语文教学效率 篇6

一、人格与效率

人格是指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特征,也是人的道德品质的体现。一个没有事业心,不尊重学生的教师,即使他的业务水平再高,学生也会排斥他,不愿意上他的课。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效率从何谈起?相反,合格的教师在邪恶面前不怯懦、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正直善良,扶持落后者,关心上进者;永远拥有一颗火热、诚挚的童心,永远保有一双公正、诚实的眼睛。

那么,一个语文教师的高尚人格是从哪里来的?它来自教师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来自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来自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理解,来自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和对假恶丑的切齿痛恨,来自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宽阔博大的胸怀,来自对教材透彻而正确的认识,来自和学生共同奋斗的内在需要。

二、思想与效率

语文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是反映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的科学,同时,语文学科又是一门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这就是说,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而且还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

事实上,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感染力很强,那为什么学生还会感到语文课枯燥无味呢?这除了与教师陈旧的教学模式有关外,还有一点,就是某些教师的思想观点过于保守,照搬教学参考书,人云亦云,没有主见。再者,我们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我们所处的历史时期,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滚滚而来,旧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正受到猛烈的冲击,社会变革的范围之广泛,内容之深刻、速度之迅猛都是前所未有的;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运用,科学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若是我们思想僵化,这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三、技艺与效率

语文教师要有较强的朗读能力,要有丰富的词汇量,要有过硬的背功。教师若有学者的风范,学生就会如飞蝶恋花般地崇拜老师,崇拜知识。语文教师必须能写一手好字,还必须加强文学艺术修养,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受艺术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得到艺术的熏陶和教育。

语文教师在教好课的同时,还必须写好文,这也是提高教学技艺的重要一环。教师若不写作,不体会写作之甘苦,指导作文必然是空洞的说教。

在各门学科中,语文课的综合性最强,内容覆盖面广,所以语文教师应成为一个“杂”家。从国际国内重大新闻到科技最新成就,从流行歌曲到流行服装,都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只有更多的引入时代的活水,才能激活课文中蕴含的艺术生命力。

语文教学因素 篇7

现代心理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人们接受信息渠道的阀门, 在没有丰富激情的情况下, 理智处于半睡眠状态, 就不可能正常处理外界所灌输的各种信息, 有时还产生严重心理障碍, 拒绝或阻挠外界信息的输入。梁启超曾经说过:“用情感来激发人, 好像磁力吸铁一般, 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吸引多大分量的铁。”所以, 情感这东西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可见, 要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就要重视情感的注入, 把情感教育赋予整个语文教学过程, 只有包含情感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

现代教育社会学表明, 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是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全部人际关系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情感教学主要表现在师生心理的积极互感和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首先要从心底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对学生平等相待。要将情感引入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当教师面带微笑步入教室时, 就会给学生创造出一种宽松的气氛, 使学生有一个轻松的心境。教师用简洁生动的语言, 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之中, 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体裁, 或从故事的时代背景入手, 或从猜字谜入手, 使学生进入角色, 受到感染, 产生对知识的渴求, 因情感的驱动而要学。比如, 教学《我和企鹅》一课时, 课文内容不多, 但字里行间渗透着小作者的企鹅的喜爱之情。我是这样进行新课的:先出示一幅“企鹅图”, 并齐诵儿歌《小企鹅》:“小企鹅, 美滋滋, 穿件大大的黑褂子, 出门忘了系扣子, 露着白白的大肚子。”以儿歌为线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接着说:“今天, 我们随着小作者一起乘飞机到企鹅岛去观赏小企鹅, 好不好?”然后出示地球仪让学生指出“北京”和“南极”的位置, 说:“现在我们来到了北京飞机场, 乘飞机出发。”这样, 通过图画、实物、有趣的儿歌, 生动的语言描述,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了心灵的共鸣, 形成一种探索的心理定势。

一、以情带声, 以声传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语文如果没有情感血液的流动, 就会苍白无力, 索然寡味, 学生对知识的感触就会迟钝。”小学生的性格特征决定了他们生性活泼, 反应敏锐, 注意力易转移, 形象思维占据优势, 喜欢感情用事。因此, 要想使他们认真听讲, 还需要教师情感的投入。在教学的过程中形成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可以使学生凝聚注意力, 使师生的情感容易达到共鸣, 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内容上去感受知识, 作用于学生的感官, 更作用于学生的心灵。

比如, 学习《白杨》一文, 这篇课文采用了象征手法, 以物喻人。在文中先描写戈壁滩的荒凉, 接着描写了白杨的挺拔, 父子二人的神情, 并以此赞美了在祖国边疆建设的工作者的伟大志向, 赞扬了他们不屈不挠, 不畏艰难, 在艰苦的环境中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以物喻人的手法的学习, 使学生对文中“爸爸”产生敬仰之情。然后再继续研读课文:“高大的白杨树旁, 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祖国的边疆广阔无边, 而它的繁荣是需要一代一代有理想、有知识的人去开发的, 这小白杨正是预示着我们祖国的未来后继有人, 我相信孩子们会在边疆茁壮成长, 成为祖国的栋梁。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 越来越美, 愿孩子们将来也能成为戈壁滩上的小白杨, 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样的结尾引导学生总结课文, 让学生的思想与作者产生共鸣, 充满了真情实感, 富有感染力, 教学效果得以升华, 虽然课讲完了, 但情感犹在, 学生们的心灵中将永存白杨的形象。

二、创设情境, 入境生情

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首先需要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氛围, 例如欣赏音乐、实物摆设、角色扮演等, 引导学生进行情境之中, 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和联想, 进而发展认识、陶冶心灵, 为“动情”到“晓理”打下情感基础。

比如, 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 我就在教室里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 将周总理的遗像配上黑纱, 将两盆万年青放在讲台一角, 点缀以朵朵小白花, 使得教室气氛立刻变得庄严、肃穆。同学们每人胸前一朵小白花, 老师胸前也戴着一朵白花。“同学们, 今天我们和首都亿万人民一起去送总理。”接着, 我就在悲伤的哀乐中以深沉的语调讲述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生平事迹。教室中充满着悲哀的气氛, 充满着对周总理的沉痛哀悼的感情, 充满了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 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由动情到晓理, 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升华。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课堂气氛, 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许多教育家都论述过在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不要让学生在惊恐害怕中学习。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你不能在一个颤栗的心理上面写下平正的文字, 正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正的文字一样。”

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应该是互动的, 当教师让学生感到“安全和自由”时, 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另外, 教师对后进生的关怀、爱护、理解和友谊, 必然引起相应的情感共鸣, 由爱延伸到爱其所教的课, 转变成优秀生, 这正是对教师施爱的回报。

巧用激励因素点亮语文教学 篇8

古希腊的一位哲人说过, 现实世界中的圆总是不完美的, 只有理念世界中的圆才是完美的。我们同样可以这样说, 老师心目中理想的学生是十全十美的, 但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天下没有不犯错误的学生, 学生总是在试探性的行为中获得经验、明辨是非。学生不仅有犯错误的冲动, 也有纠错的愿望, 但需要给其纠错的机会与时间。例如我讲授《爱莲说》时, A同学对作者周敦颐的介绍很好, 没想到我刚表扬他坐下后, 另一个调皮的学生B马上大声说:“哎呀, 你说的真对呀, 就差一个北字!” (周敦颐为北宋哲学家, 而A同学回答是宋代哲学家) 在B的肆无忌惮中分明没有我这个老师的存在, 当时真想批评他, 可是转念一想不可行, 于是我真诚地对他说:“你真善于发现问题, 学习就应该像你这样不能有半点马虎, 确实是北宋哲学家”, 说到这里, 我发现他的脸上洋溢出了得意的神情, 我又接着说, “但是以后再发现问题请举手说好吗?”这时他红着脸点了点头, 接下来我发现他听课更认真了, 后来的每次课他都很乖, 这就是肯定的艺术。

人无完人, 对于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不管是课堂上, 还是课下, 我们都要想办法把它变废为宝, 在肯定学生的同时, 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进步, 这就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

不失时机的表扬

俗话说得好:“好话一句三春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真诚的表扬会给人力量, 给人信心, 催人奋进。学生敏感而脆弱, 需要表扬, 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称赞, 也会给他们带来莫大的影响。“表扬”在育人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激励作用。

班里有这样一个学生C, 学习不努力, 成绩由开学初的90多分滑落到70多分, 为此我想了好多办法去激励他。C的改变是因为一次语文作业, 那一次C的作业完成得特别好, 我是决对不能放弃这次机会的, 我在全班同学的面前郑重地展览了他的作业, 要求所有同学都向他学习, 并且看着他的眼睛说:“我相信你以后能做得更好, 能做到吗?”他用力地点了点头。后来他的表现逐渐变好, 课堂上学习也更积极了, 这就是表扬的魔力。

作为教师, 也许有时我们自己觉察不到一句赞美有什么特殊意义, 可它对于一个孩子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唤醒孩子沉睡的心灵, 它能激励孩子向更高的目标奋进。“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仔细琢磨确实有道理。所以, 多一些表扬, 少一些批评, 将会使更多的孩子心花怒放, 积极努力。

恰当有效的“诱惑”

诱惑, 在字典里的解释是“使用手段, 使人意识模糊而做坏事”, 是一个贬义词, 但是在这里我要贬义褒用, 在教学中只要我们恰当利用, 就会变诱惑为宝, 让它激励起学生的斗志, 培养自主学习及竞争意识。

前一段时间学校给每个班级分发了一些《华章阅读》, 我没有例行公事似的马上发下去, 而是在班里大肆宣扬了其的难得与珍贵, 并允诺会酌情奖励表现好的学生。那时正值我们学《小石潭记》, 其中实词很多也很难记忆, 没想到第二天我在检测实词的时候, 学生的掌握情况出乎意料地令我满意, 这都是因为书的诱惑。当然我当即就奖励了两名写得最好的学生, 他们的笑容顿时如花般绽放。在接下来的学习中, 课堂上他们比以前更认真了, 作业也写得工整了, 我心头暗自窃喜。

其实, 物质“诱惑”只是一时的, 最重要的还是精神上的“诱惑”, 在学习中可以给学生确立PK对象, 互相比拼学习, 用成功去诱惑他们;也可以以作业为“诱惑”, 对某些同学某一方面知识掌握得好的, 就可以给他们减去这部分作业……总之教学中恰当运用“诱惑”,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 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 他就学会了自信”, 这说明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人”, 要肯定“人”的价值。学生的头脑是亟待被点燃的“火把”, 激励就是火把的“助燃剂”, 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激励性因素, 让教师的每一次激励都转化为学生的催化剂, 变成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及时雨, 让每一节语文课都能生动活泼, 异彩纷呈。

摘要:激励教育, 是根据人文主义哲学思想, 秉持“人生天地间, 各自有禀赋”的信念, 相信每个人都想进步, 想发展。教师的一次鼓励, 一句表扬, 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不断上进的信心和动力。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谈语文教学中激励性因素的作用。

关注情感因素 促进聋语文教学 篇9

一、关注情感动点

1.选准动情点。情感既是语文教学的目标 ,又是语文教学的手段。“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教学中的情从何来? 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点,从教材中选准动情点,备课时要特别注重教材中的那些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如《北京》、《 海滨小城》、《桂林山水》、《 草原》、《我们的学校》等课文,充满了浓厚的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等方面的情感;《蓝树叶》、《这是我应该做的》 等课文,充满的是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友爱之情。《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狼牙山五壮士》、《我的战友邱少云》等课文又都充满了革命英雄主义、革命献身主义等激情。 教师在备课时就要选准表达这些情感的动情点,把握情感基调,上课时才能有意识地运用图片、实物、表演、游戏、电化教学媒体等教学手段将情感因素具体化、情节化、生动化、直观化,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与教材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培养学生感情的目的。

2.感悟动情点。我们聋校语文教材都配有插图 ,这些插图不仅直观形象,而且很优美,将课文中所讲到的感人的场景很直观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如《草原》、《五彩池》 等文的插图非常优美,起着拨动学生心灵情弦的作用。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抓住这一教材资源,切实根据耳聋学生认知特点,引导他们感悟美、欣赏美,读出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

二、把握情感表达

语文教学是作者、编者、教师和学生四者沟通感情的过程。由于受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的限制,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往往体会不出作者的感情,或体会得很肤浅。情感的感染特点决定教师的真情实感, 对诱发和深化学生的内心体验,起着重要的导向和催化作用。

首先,教师要准备情感。在备课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文的感情色彩与表达方式,充分调动自己的情绪记忆,随着人物的遭际、矛盾的起伏、场景的变换去经验一番作者的情感世界。教师上课前还要酝酿良好心境。

其次,教师要用饱含情感的语言讲课。教师语言的亲和力,能使学生的情感不知不觉地跟随着老师的情感。一般来说,教师的语言要做到亲切生动、幽默风趣、富有节奏。一位优秀的教师要能够运用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语言,声情并茂的范读,精辟透彻的阐析,绘声绘色的描述,激情洋溢的即兴演讲,使学生身临其境,备受感染。

笫三,教师可以通过体态语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学语言的运用固然重要,眼神、手势、动作等体态语的配合也不可忽视。美国一个心理学家曾总结出如下的公式:信息的效果=7%的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

三、体验情感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教师的情绪、情感是必要的,也是容易的,难的是学生对情感的真切体验。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所以,语文教学要十分关注学生对情感的自身感悟和体验。

1.生发情感。情感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客体的波动性和感染性,当人的心理活动受到外在事物的影响时,一般会表现出两种状态,一种是平衡的状态,这就是理智;一种是波动的状态,这就是情感。情感的感染性,就是以情动情。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使他人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反之亦然,这是情感共鸣。而一个人在悲伤时,会觉得云愁月惨,这是移情的表现。波动性和感染性有密切的关系,正因为情感有波动性,才会有感染性,也因为情感有感染性,才使波动性显示出应有的价值。因此,情感是波动性与感染性的统一。

2.体会情感。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反复推敲,细细品味,深刻感受文章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情感基调,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草地夜行》中有这么一句话“: 小鬼,快离开我!”他急忙说“, 我掉进泥潭里了。”教学时, 可以把它变换语序为:“我掉进泥潭里了,”他急忙说“, 小鬼,快离开我! ”学生经过比较分析,认为变换前的语序更能充分表现出老红军在危急时刻先想到别人的高尚品质。

3.升华情感。教学中,学生把握和体验了情感之后,应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如采用即兴表演、想象复述等形式,及时再现情景,增加情感的深刻性、丰富性,使学生被激发起来的情感向高层次升华,提高情感性教学的质量,使之成为教育学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感召力量。

四、交流情感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虽是复杂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但其体验的过程和方式有规律可循。一般来说,情感体验由情绪感染 ( 创情) ———感情的激发和深入 ( 启情)———内化情感( 入情) 三个阶段组成。

1.创设情境。教师通过语言描绘、电教等教学手段,去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学生产生良好的阅读动机。这是情感体验的第一步。

2.学文启情。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 ,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动情明理,受到感。

3.内化情感。教学中 ,不仅要把蕴含在课文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发掘出来,鼓励和感染学生,而且还要通过各种形式、各种途径( 如“角色朗读”“课堂表演”“综合实践活动”等)把这种感情渗透到学生的心里,使之逐步内化。

总而言之,教师只要充分发挥情感的疏导功能,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利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就一定会推动耳聋学生认知的发展,提高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从而为他们日后更好地走上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充满情感的教学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亲和力”,产生双向反馈的作用。可见情感的激发和交融是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篇10

首先, 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的强制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愿望。”语文是人们运用交际的工具, 语文教学可利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兴趣的前提。语文是一门语言, 是一种工具, 所以语文教师应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 只有知识丰富, 才能灵活运用语言;灵活运用语言, 课堂就生动, 学生就乐学, 成绩就能提高。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对学生的一视同仁, 百问不厌的工作态度, 同样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关心学生, 了解学生,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关注学生的心理生活, 用心施教, 体现语文教师的人文关怀, 倍受学生的青睐和向往。

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关键。语文教学就是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他们潜在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遇到一个难解的问题时, 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得到了答案, 使学生对自己有一种刮目相看的感觉, 从而增添了自信心, 树立起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提高学习语文的动机。对待教学材料, 教师应有效的组织, 注重教材的科学性与趣味性, 要环环相扣, 严谨活泼。

学习结果的及时反馈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保证。有针对性地留作业, 及时地批改作业并发还给学生;有针对性的眉批, 评语, 正确的表扬。这些都是有用和见效的。教育的启发性, 一方面督促学生及时地掌握和吸收所学的内容, 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另一方面对于普遍性错误能够及时地在课堂上给予补充说明。授课是老师面对全班的讲解, 批改作业是教师面对每一个学生所进行的相互交流的园地, 是与学生的书面交流。这是学生容易接受和改进的。教师坚持不懈和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给学生树立了榜样, 也会影响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

其次, 培养情感。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是人们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人是最富有情感的, 而情感又是最容易交流和传递的。实践证明, 情感可以扶植学生的学习信念, 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的情感是积极学习的动力因素, 因为要在学习上取得成功, 一种投身于其中的热烈的情感是不可缺少的。

以情动情, 促进学生乐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 也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想交流的过程。语文作为一门比较抽象、单调的课程, 师生关系的平等与否对课程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教文言文时, 由于这部分知识深奥难懂, 因此学生学习时容易感到枯燥、无趣, 为了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教学时采用师生同参与, 增加师生情感交流的的教法, 教师和学生一起动手检阅文言词典, 共同完成背诵任务。由于平等的师生关系, 融合了师生的情感, 因此课堂气氛愉快而和谐, 极大地激发学生乐学的情绪, 有益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使学生在学到语文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 在情感上引起共鸣。

积极的情感,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的情感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 学生怀着愉悦的情感进行认知活动, 能促进其精神振奋, 思维活跃。教师要培植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积极沟通与交往的愿望。心理学家斯卡特金说: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 就不可能使他们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这就告诫老师, 要发挥教学中的情感作用, 怀着对学生强烈的爱, 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 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获得了学习上的成功, 进步了, 就会从内心敬佩自己的老师, 热爱自己的老师, 从而热爱老师所教的学科。有一位后进生, 由于经常受老师的冷眼和同学的疏远, 学习成绩极差。我接班后, 了解到他智力有障碍, 母亲已去世, 寄居在亲戚家中, 回家后没有人过问他的学习情况, 所以经常不完成作业, 上课睡觉。因此, 我找他谈心, 给他买一些学习参考书, 鼓励同学与他交往。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他的语文成绩进步很快。这些变化, 都是由于语文教师重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取得的。

调动情感因素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篇11

一、注意引导学生的有利情感,避免使学生产生不利的情感

我们都知道,爱好与嫌恶,快乐与愤怒、恐惧、悲哀等,都是人正常的情感表达方式,其中有对学生成长有利的情感,比如爱好和快乐,有利于人学习新的事物;而嫌恶、愤怒、恐惧、悲哀,就是不利的情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懂得了这一点,教师就应该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的有利情感。

首先,要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任何事情只要拥有热爱的情感,就会愿意学习和参与,学习的效率也会成倍提高。因此,教师要想办法培养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使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高涨,语文教学就等于成功了一大半。尤其是新生入学后,在上第一课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让课堂有吸引力,才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对于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自选,形式上灵活多变,比如讲故事、聊天、分组合作等方式,都是可选择的不错方式,争取在第一课就用引人入胜的内容,妙趣横生的形式,使学生愿意走进语文丰富多彩的世界里。

精心备课,做好教学的导入,也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导入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情境导入法,设置悬念法,感情渲染法,气氛烘托法等,如果运用得当,就能扣住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积极地想要学习新知识,从而使整个语文学习过程变得津津有味。教师在教学时,使用导入能使自己的课变得有趣味,有感情,吸引学生,打动学生。

其次,要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基础。我们语文课本中,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多专家经过仔细研究,经过很多年教学检验,才在课本上以教材的形式供大家学习。因此,每一篇课文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都是作者心血的结晶,其中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是作者心灵和情感的反应。所以,语文教师要注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才能使学生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也就真正达到了学习语文的目的。

再次,作文教学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丰富的情感体验,是作文的基础,作文要有感而发。只有有了切身的感情体会,才能用文字来表达字的所思所想,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样的文章也才会拥有感人的力量。如果没有思想感情,所写出的作文就是无病呻吟,胡编乱造,没有任何欣赏的价值。同时生活也是作文的源泉,用细心去观察生活,用精心积累生活,用爱心体验生活,用真情感受生活,就会有作文的冲动,就会有作文的基础。生活处处有新意,教师要教会学生细心体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使学生逐渐去体验、积累,提高生活感受力,才会取得效果。例如“激动”是一种大家熟知的情感,但到底什么样的感受才是“激动”,如果仅靠教师予以描绘,学生是很难体会到的,教师如果组织一次比赛,借助获胜的机会,就会使学生很自然地说出“激动”就是“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忍不住想笑”等感觉,学生有了切身的体会,这是任何别人的描绘所无法达到的情感体验。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现成的富有情感的范例,比如教材当中许多诗歌,就是诗人强烈情感的表达,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表达了文天祥的爱国情怀。富有诗意的散文也在诉说着作者的情感,如朱自清的《父亲》,就表达了作者与父亲之间的感人之情。小说、剧本,也都有丰富的感情和强烈的感染力。这些优秀的作品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有非常大的帮助。小学生的内心世界格外敏感,想象力丰富,丰富的情感体验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这样学生才会对课文有一种较为深刻的理解,才达到我们语文学习的目的。

教师引导感情也要适度,紧紧围绕课文,突破重点难点之后,再进行适度引导,千万不要还没有把课文理通,重点难点不清楚,就开始引导学生情感感受,这样就是本末倒置,结果会适得其反。

比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就必须先把教学重点、难点搞清楚。重点难点是了解首都人民群众“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并缅怀周总理的思想感情。弄懂了本课所要学习的重难点,教师就让学生反复用各种方法朗读课文,对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了解清楚,接下来,可以采用多媒体使学生观看当时十万人民送别总理的情景,在感情上,在事实上了解人民热爱周总理的原因,理解为什么人民要十里长街送别总理的原因,并且借助于多媒体的强烈视觉效果,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感情上的冲击,这样学生就得到了情感上的熏陶,为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感情取向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最重要的工具,因此,掌握好语言的表达方式是教师必须要掌握的基本功之一,它比专业的语文知识更重要。因为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教师知识非常丰富,但是因为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没有吸引力,所以教学非常失败。因此,教师要想教学效果高,就必须过好语言关,用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的语言,轻重缓急的节奏,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导学生进入预想的情感世界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是不可忽视的,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因素,促进课堂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保障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谈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培养 篇12

一、要抓好课堂教学的开头, 激发学生热爱语文学习的情感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老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始, 采用情境导入, 悬念激活, 朗读激情、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 扣住学生心弦, 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 使学生“想知”、“乐知”, 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在教学中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教法, 增强教学的艺术性, 讲出形象, 讲出趣味, 讲出感情, 吸引学生, 打动学生, 使学生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境界, 并在此基础上, 渗透思想教育内容, 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把学习语文由“兴趣”变为“爱好”, 并进一步转化为“志趣”, 从而产生学好语文的持久动力。

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促进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丰富的情感体验, 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基础。从学习对象上看, 作者“为情而造文”, 特别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都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才可能借助语言与作者沟通, 透过字里行间, 看到作者内心感情世界, 进而理解课文。从学生本身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也是欣赏的主体, 语文学习正是在鉴赏中实现的, 而生活经历, 尤其是感情经历, 又影响着鉴赏和学习效果。再者, 写作教学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 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细腻的情感, 就不可能写出真挚感人的文章来。

因此, 教师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 观察生活, 积累生活, 感受生活。“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情溢于海”, 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人之处, 深切体味,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提高生活感受能力。

教师要借助课外活动, 创设情境,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体验机会, 丰富学生的情感。同时, 在阅读教学中, 要借助多种手段, 创设一种艺术情境和情感气氛, 让学生置身其中, 使学生动情, 细心品味, 受到感染, 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情感。还要通过指导课外阅读, 观看电影、电视等文艺活动, 进行情感熏陶, 增加学生的情感经历, 丰富学生的情感。总之, 要多方面入手, 课内与课外结合, 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以促进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注重朗读教学, 以情育人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它既能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 又能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丰富学生的想象, 激发学生的情怀,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通过朗读, 还可以使学生了解词句的各种结构, 掌握词句的节奏。一篇词汇丰富、语言精彩的文章, 如果能反复朗读, 达到琅琅上口, 熟读成诵, 书本的语言就会变成自己的活的语言, 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一旦用到某些词汇、句式、表达方式时, 就会涌上笔端, 运用语言的能力自然会大大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 指导学生朗读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教师的示范朗读。示范朗读能够创设意境, 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次是指导学生朗读时, 要做到“三到”, 即心到、眼到、口到。“口到”是大有好处的, 是“眼到”的深化和发展。所谓“心到”即一要专心, 不要边读边想其他的事情;二要细心;三要有恒心。再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读得正确, 是朗读的基本要求。在朗读课文时要用普通话, 发音要清楚, 不读错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只有正确地朗读, 才能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最后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学习文学作品特别是抒情类课文时,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 引导学生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可以先听录音范读, 然后模仿磁带朗读, 要求感情丰富, 并体会字里行间所传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由此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 使他们从朗读中品味作者真情,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受到更深更强的感染, 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语文学科的特点就是发散性和可塑性性强, 学生个人的态度, 情绪、心境、审美情趣甚至人生观、价值观等, 无不影响语文的学习效果。语文教师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 既要传授知识, 培养能力, 开发智力, 又要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以促进语文学习。要教育学生时刻以积极的生活态度, 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高尚的审美情趣, 面对生活和学习。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 正确认识社会、人生和自我, 这对于学生阅读和写作是至关重要的。因为, 说读写都不可避免地带上学生个人主观倾向性。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把亲情、友情、爱情、人道情等基础情感上升为利他情、爱国情、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 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语文有深层次理解, 避免写作中认识片面、格调不高、观点偏激的现象。《致橡树》《茶馆》、《世间最美的坟墓》等课文都便于进行这一类的情感教育。

上一篇:微位移驱动器下一篇: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