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体育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因素论文(共8篇)
影响体育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因素论文 篇1
教育学论文
目录 区别社会中的生活交往与教学中的师生交往............................1 2 当前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存在的问题....................................2
2.1 独裁式的交往................................................2 2.2 垄断式的交往................................................2 3 新课程改革下的师生关系............................................3
3.1 “教”......................................................3
3.1.1什么时候“教”?........................................3 3.1.2 谁来“教”?............................................4 3.1.3 “教”什么?............................................4 3.2 “导”......................................................4 4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的艺术............................................5 5 结论..............................................................7
教学中师生交往的艺术
摘要 在新课改的浪潮下,教师如何更新教学理念,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课改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互动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合格的互动关系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师生交往;交往艺术
随着新课程在全国逐步推广,广大教师如何更新教学理念,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实现师生交往互动的有效化则成为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与学生交往,交往的艺术与策略也是广大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1 区别社会中的生活交往与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不应是单纯的接受被动活动,而应是师生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交往的互动活动。交往是在主体之间进行的相互活动,它反映的不是人与物或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象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即主体间性。对交往的认识,就要从交往的主体间性的内涵进行认识。
主体间性是交往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交往的本质。主体间性强调主体之间的互识与共识,即主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能够相互认识和相互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的理解。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是相对独立和相互平等的主体,教学的有效进行离不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而课堂教学最终要实现的目的就是期望理解与实际理解的统一,从而在师生之间形成共识。因此,我们应该把课堂教学看成是一种交往形式。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它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交往行为有着诸多的区别。特别是新课程实施后,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使课堂教学在目标上、内容上和结构上形成了新的特点。从目标上看,课堂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内容上看,由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目的规定性以及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着阶段性和差异性,相应地要求课堂教学的内容“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不同的人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结构要素上看,课堂教学主要由教与学两类活动组成,这两类活动同时展开,使得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双边性、共时性、互动性以及主体的复合性。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这些特点为课堂教学交往的顺利和有效进行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条件,一旦教师忽视这些要求和条件的创设,就不能够使学生自主地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也就不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全体发展。2 当前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存在的问题
交往是一种交往双方互为主体、相互平等的主体间关系,交往实践中,如果交往的双方不能以自由、平等、自主、全面发展的主体而存在,主体—主体关系就会在某种意义上降格为主体—客体关系或物物关系,这样交往就会被异化。事实上,教学中的交往也就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呈现出不真实的交往。这些不真实的交往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2.1 独裁式的交往
教学中的师生交往牵涉对课程的认识、社会的经历以及思维方法、情感、伦理及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在这些方面,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其知识与社会经历都使其处于一种优势地位,因此,教师自然而然会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在这种背景下,课堂的师生交往很容易由于教师自身的优势而改变为独裁式的交往:教师是交往的主人和发起人,学生则是从属者和执行者;教师在教学交往中要做的就是对学生实行控制,使学生完全按自己的思路进行交往。
在课堂教学的交往中,独裁式的交往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交往地位上的不平等,更多地表现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人,而学生是学习的被动者和从属者。比如,在不少实施了新课程学校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堂课基本由教师一讲到底的情况,学生只是抄黑板,按教师的提问回答问题,按教师布置的习题练习,很少主动提问也不敢提问。教师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指挥官,完全按自己的意愿与思路,指挥着学生学习。教学中的交往基本是教师分派工作,学生完成工作,然后教师判决工作的好坏。学生不能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显然是不公平的。2.2 垄断式的交往
课堂教学中的垄断式交往其特征是交往为少数人所独享。在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学习是存在着差异的。正是这些学习差异的存在和教师肤浅的学生观,使得课堂教学交往呈现出垄断性。课堂教学交往的垄断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在教学交往机会上。在教学的师生交往中,许多教师都会因对象的不同给予不同的交往机会。教师一般都愿意更多地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或学生干部进行交往,而很少或不愿意和成绩较差、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交往。他们认为,如果过多地和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交往,会干扰自己的教学,会阻碍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课堂教学中交往的垄断性还体现在交往的言语形式上。在课堂教学的交往过程中,学生中的优势群体垄断了教师的积极方面的言语。而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则垄断了教师的消极言语。教师所要找的错误回答或错误判断的言语往往由这些弱势群体给出,因而当这些学生站起来和教师进行交往时,往往是胆战心惊。
上述两种不真实的交往在课堂教学中的盛行,对学校新课程的实施会造成许多不良的后果。往往体现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压抑,学生的主体性,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得不到尊重,因此他们会越来越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缺乏学习的热情,其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久而久之也会呈现消极的特点,进而厌恶学习。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失去了与学生真实交往的快乐,专业性角色大大降低,这不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健康成长。3 新课程改革下的师生关系 3.1 “教”
正面教育,教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播下真理的种子,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前提。我从这三个方面来简述我的观点。3.1.1什么时候“教”? 初一年级这个时间段。为什么呢?大家不妨回顾一下,初一学生的主要特点:他们刚进入初中不久,心理还保持着小学生的特点:天真、稚气未脱、对初中学习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这个时候他们会主动与老师接近,愿意与老师交流,在情感上还对老师有一定的依赖性。他们还呈现出另外一个特点:正确的是非观还未完全形成,是非观还很淡薄,对事物容易根据自己的好恶来做出不正确的判断,而且学生在心理上有急切地想证明自己的需求。所以,这个阶段是教育的最佳时机,最容易找到切入点,老师更有亲和力。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最佳契机。3.1.2 谁来“教”? 不单是老师,也不单单是班主任,而应通过家访,寻求家长的理解,与家长形成教育默契;配合学校狠抓常规教育和全面教育,关注社会热点,挖掘社会典型事例的深刻教育意义,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形成以老师家长教育为支撑点,学校,社会教育大环境为面的点面结合的教育局面,再着重逐渐培养班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最终形成由表及里,由外因到内因,由初级到高级,由被动到主动的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长效教育机制。3.1.3 “教”什么? 教学生做人,教学生学习,教学生审美。教学生做人:教学生如何与身边的人相处。现在的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大都个性强,任性,不易相处。因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首要任务就是教学生如何为人处事,如何尊重他人,尊敬老师。例如:初一时,班上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倾向:班主任在时,学生还稍微自觉,班主任不在时,却是另一番景象:针对这种情况;我明确表明立场:只看班主任面的学生,是表里不一,阴奉阳违的表现,是错误的;如果真正尊重班主任必须首先尊重其他科任老师。一个班级,老师在时纪律好,老师不在时,却很糟糕,这样的班集体,是很不成熟的班集体;而一个真正优秀的班集体,是老师在不在场,纪律都一样好。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很强的自律意识,养成尊重课堂,尊重他人学习权利的良好社会公德。教学生如何审美:初一学生, 是非观还很淡薄,片面追求外在美,比吃比穿,嘲笑长得矮,或长得胖,或长相普通的同学,盲目追星,迷失自我。针对这些现象,利用班会课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经过全班整体审美教育、辩论赛、演讲比赛三个阶段,历时一个多月,同学们达成了共识,提高了辨别能力,形成了正确的审美观。3.2 “导”
辅导、引导学生走出成长的心理误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是发展新型师生关系的保障。
学生个体发展变化是多方面的,迅速的。随着身体的发育,青春期的到来,学生情绪不稳定,心理容易失调。性格和情感上的问题常常是心理不健康的重要标志,使心理活动偏离正常状态。引起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应对能力很差。因此应该针对全班同学的心理状况,开展以“调整心态”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结合心理测试,开展心理卫生知识、心理保健方面的教育与培养,引导学生对心理问题进行剖析交流、专题讨论。提高学生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心理自我疏导的能力。
总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双向的,互动的;需要真诚和宽容,理解和信任;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存在的问题。4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的艺术
如果师生间没有了沟通与交往,人心世界将是一片荒漠。美国卡耐基指出,知识和专门技术在这些人的成功因素中只占百分之十五,而百分之八十五的成功因素取决于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指教师在思想感情和个人性格所具有的非凡的品质和魅力。在教育过程中,人格魅力可以让老师课堂“无声胜有声”,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人格魅力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为此,教师要从多方面增强自己的人际吸引力:
首先,教师要努力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教师在与学生初次见面时,应面带微笑,坦诚的向学生介绍自己,以一颗真诚的心学生,在学生心中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教师的仪容仪表对教师增强人际魅力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在初次交往中,仪表显得尤为重要,构成第一印象第一要素。由此,教师应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要仪容整洁,穿着得体,朴素大方,举止文明。不同的文化修养有着不同的气质风度,了解自己的性格,培养造就自己独特的风度、气质,是增加吸引力的一种手段。
教师应有积极的工作态度。真正把教育当作是自己的全部,无私的献身教育事业。这样的敬业精神会感化学生的心灵,从内心深处尊敬老师。教师的人际魅力还体现在渊博的知识、灵动的智慧上。知识是水,魅力是舟,魅力需要知识的承载方能显出迷人的风采。教师不仅要加强对专业领域知识的研究,还要拓宽非专业领域的知识面。知识在教师这个职业里面代表了为人师表的前提条件,也代表了绝对的力量和自信。让教学大纲和教材成为教师最基本的知识,应使教科书成为教师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某种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的规律性知识,而且还可以给学生以人文方面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教师的影响就能更多地渗透到学生生活的一切领域。学生从老师身上看到智慧的光芒,敬佩他们的老师,并且学习他们老师追求知识的精神,这有利于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
讲究教学的艺术是增强人际魅力的重要手段。任何一个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无不是熟悉教学规律和原则,教学得法,善于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的。为此,教师要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要生动、活泼,语言表达得当,诙谐幽默, 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要不断征求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以便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要求,做到教与学的真正结合。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了力,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策略。
教师要掌握交往之道。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教师在和学生的交往中,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师生应该是思想上互相交流,心灵相通的同志和朋友。师生关系是一种互相教育、互相感染、教学相长的关系。首先,教师要热爱并给学生以充分的理解。其次,要学会倾听。倾听是理解的前提。教师还要讲究管理方法,做到以理服人。做到这些,教师的人际魅力就在不经意间攀升了。
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与学生彼此尊重。教师不仅仅是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还必须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要对学生的思想、学习、身体、生活等各方面给予关心和照顾。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宽容学生的错误与过失,与学生平等相处,这样学生才愿意并主动与教师交流,师生间才就能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和谐共处的良好关系,学生才能在师生融洽的氛围熏陶中健康地成长与成才。
教师应富有亲和力,有爱心。教师要平易近人,放下教师的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去,在课后以一种朋友的姿态与学生交流。教师如果有很强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可以赢得学生的心。
增强人际吸引力,教师还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做到一视同仁,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教师作学生的工作要多沟通,工作方法要因人而异,多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能偏爱学习好的,歧视学习成绩差的,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教师要掌握人际交往的语言艺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师生人际关系中,更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语言的沟通作用。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要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清楚、生动、准确、有感染力。对于学生的进步和优点,要及时且适度的给与鼓励与赞美;对于学生的不足,要委婉的提出,既要避免伤及自尊,又要让其有所意识,并萌发改进的想法。
教师要完善个性品质,要有良好的性格特征。教师理想的性格有利于创造和维持一种舒适而有活力的学习气氛,影响学生对教师及其所授课的态度以及对学校的态度。教师要培养自己善良、宽容大度、有爱心、有责任感,幽默感、热情、自信乐观等学生喜爱的性格,这会大大增加个人人际魅力。要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事情,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教育工程,除要讲究技巧外,还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确实是一门巧妙的艺术,一门深奥的学问。5 结论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反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它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新课改下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尊师爱生就是学生应当尊重老师,老师应当热爱学生,这是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也是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民主平等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指教师的教育应建立在民主、平等、友善的基础上,以说理疏导、循循善诱的方法,促使学生学业的进步和思想水平的提高;教学相长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它包括教可以促进学、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学生可以超过老师。
总而言之,教学中的师生交往是一门艺术,我们还需要更深入地探索其中的奥妙。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侯敏老师的精心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2001.[2]于灵灵.哈贝马斯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179.[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影响体育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因素论文 篇2
一、教师因素
1. 体育教师的人格。
体育教师的人格不仅影响着体育教学效果,而且决定着其是否能够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交往和互动。从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来看,其应具备的人格特征主要包括:成熟的自我意识、良好的创新精神和积极的性格等。其中,成熟的自我意识集中体现在正确的自我认知、丰富的自我体验和良好的自我控制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是现代体育发展和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体育教学的对象是身心正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状况下的青少年,对他们的培养并没有一种“一劳永逸”的模式可以遵循,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养成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以创造性的思维去探寻适合教育对象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体育教师积极的性格主要表现在为人公正、诚实、热情,做事果断,具有良好的自律意识等方面。
2. 体育教师的心理基础。
其主要是指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具有的心理状态和智能水平等。良好的心理基础是体育教师与学生顺利进行交往及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保证。
3. 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
了解学生是体育教师与学生进行良性交往和互动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不同,对其采取的教育方式也会有所不同,进而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全面地了解学生,特别是对他们的个性、兴趣、特长、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应予以准确把握。
二、学生因素
1. 学生在群体中的地位。
学生在群体中的地位与扮演的角色对教学中师生的交往和互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在体育教学中,性格活泼、具有良好运动能力的学生,其在群体中的地位较高,并且愿意和教师及同学进行交往,而性格孤僻、不爱运动的学生,其往往扮演配角,不愿与教师进行交往。要实现教学中师生的和谐交往,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想方设法地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认识到体育与人际交往的意义,以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发展。
2. 学生的人际选择。
学生的人际选择是影响体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交往不可忽视的因素。学生体育学习的方式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在练习过程中,一些能够展现出高超的技术水平、品行良好的学生极易被广大同学接纳,而一些品行不端的学生则会受到绝大多数同学的排斥。学生的这种人际选择也影响着与教师的交往,教师如果不能一视同仁,缺乏良好的专业素养和道德品质,学生则会“敬而远之”。
三、教学氛围因素
教学氛围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绪和心理状态。其可分为“支持性氛围”和“防卫性氛围”两种。“支持性氛围”的创设立足于师生间的信赖与支持关系,“防卫性氛围”的形成则源于师生间的不信任和攻击关系。“支持性”的体育教学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并提高其学习效率,且能够促进师生进行深层次的交往。为此,体育教师应努力创设出支持性的教学氛围,以促进师生的良性交往,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体育教学效率。
四、信息沟通因素
在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活动是通过特定的媒体和媒介展开的。其实质上是双方传递、接收、加工、反馈教学信息的过程。教学信息本身的性质与传递的方式、程序及其沟通媒介不仅影响着信息传递的效果,而且对师生之间的交往影响极大。为此,教师要采用多向沟通的方式,以确保教学信息传递的畅通性、有序性和有效性,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交往,从而提高体育教学活动的质量。
影响体育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因素论文 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交往
人类的社会属性,要求人与人之间要有一定的交往,也可以说交往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形式,也是人类的基本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的日趋信息化、学习化、国际化和多样化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更显得尤为突出,交往的形式也日趋多样化。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交往素质也成为学生培养的重要素质之一。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的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也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在对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为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更好的与学生进行交往、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提供借鉴意义。
在国家制定的体育与健康指导性文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了在体育教学中要促进学生交往能力的发展的目标。体育教学过程就是一个通过身体练习这一手段而实现的师生交往和人际互动的过程,体育教学活动是在师生交往这一过程中展开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及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协同作用顺畅与否。本文从教师、学生两个方面对体育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教师方面
(一)教师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是作为一名合格体育教师的必备的心理素质。教师的人格特征直接影响到其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教师的人格特征或者说人格魅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其课堂中与学生的交往与互动,也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往往会因为这种喜欢而更加愿意与教师进行交流,有利于教学内容的顺利进行及教学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培养健康的人格,就体育教师的职业来说,要具备这样一些人格特质。首先,要具备成熟的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等方面。自我意识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支配人的行为的作用。衡量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成熟与否的标志就是能否客观的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其次,要富有创新精神。信息时代,社会发展迅猛。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其身体及心理也是高速发展时期。对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新鲜事物等都是中小学生所共有的特点。因此,体育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才能不断的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更好的与学生进行交往、交流,了解学生内心需求,更好的实现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
(二)对学生的理解程度
教师和学生要进行有效的交往和互动的前提就是要理解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理解程度,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只有教师真正的理解了学生,才能把握学生在课堂中所出现问题的实质,从而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教师真正的理解学生,包括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即要从整体上了解学生;及对每个学生的理解和认识。教师的学生观与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理解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开来。教师学生观的形成,是在长期的与学生的交往中形成的。
二、学生方面
教师和学生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两大主体。学生自身的条件因素对师生交往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学生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个人的自我感觉及人际选择等方面。
(一)学生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作为一个独立的、能动的个体而参与其中,每一个人都在这种集体活动中有一定的地位和扮演一定的角色。而他所处的这种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都对其与教师之间及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及人际关系有重要的影响。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活动动机及对他人的影响力等,都直接影响着他与同学之间的交往和人际关系。一般情况下,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其体育学习的动机比较高,与教师及学生间的交往能力也比较强。
(二)学生个人的自我感觉
学生的自我感觉是指学生的自我体验,是学生对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状态的自我体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很多都是集体性的活动。学生在集体性的活动中,有对自我评价、对他人的评价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这三种评价综合起来就够成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自我感觉。学生会通过这个感觉和教师及其他同学进行交往和沟通,并在交往中不断的调整这种感觉,进而调整与他人的交往行为。当学生在这种集体活动中有一种融入感时,他就会更积极的与他人进行交往,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为进一步的交往打下心理基础。
(三)学生个人的人际选择
所谓人际选择是指在接触群体中,有些人对另一些人表现出明显的情绪喜好而相互接近或者是疏远的现象。在体育活动中,有些同学可能由于自身运动能力或者性格因素,而受到学生的欢迎,很多人愿意与他交往,而也有的同学不被别人喜欢、选择,往往产生孤独。学生的人际选择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是影响师生交往与生生交往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使学生能更顺利的在群体活动中进行交往。
参考文献:
[1]任伟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问题[J]. 林区教学,2009 (5):104-105.
[2]王辉.教育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探析[J].教育评论,2000(4).
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艺术 篇4
1.提高教育效能的基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能力;
2、反思“好教师” 和“好学生”的标准:
“好教师的标准” 和可能的负面心理压力:
3、新时代的教师形象:
可使用的语言:教师要尽量……希望能够……努力成为……
从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的角度能尽量做到的是:
4、新时代的学生形象希望能成为……
5、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 坦白与明朗——彼此诚实不欺诈;
* 关心与爱护——彼此知道自己受对方的重视与关爱;
* 尊重与独立——相互尊重但互不依赖;
* 个体与群体——相互允许发展各自的独特个性与创造,但又互相协调。* 彼此适应对方的需要——一方的满足不以对方的牺牲为代价。师生交往的涵义
1、教师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和学生交往;
2、教师发出信息的方式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方式;
3、教师传递信息的方式往往决定了与学生交往的结果;
4、交往是师生双向的交往;
5、从学生的反馈和回应中判断交往是否成功; 自我觉察练习
促进师生有效交往基本条件(I)
1、同理心——与学生沟通的基础。
同理心的三个条件;
同理心不等于了解;
同理心不等于赞同对方的行为和观点;
同理心不等于同情;
2、同理对方是一种交往的立场和能力。
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去感受对方;
以学生的眼光去看“学生的世界”; 促进师生有效交往基本条件(II)
3、不能同理学生的不良后果:学生会…
*很失望、很沮丧,对教师的信任度降低;
*无益的指责和批评,“我向信息”让学生反感和受伤害,出现对立;
*对学生的内心世界无法产生建设性的帮助;
*给学生提供了不合适的教育和价值导向,甚至误导学生。如何传递自己的同理心(I)
1、单纯将学生的感受回应给学生;
2、表达同理心的五个层次: 不能感受对方的内心世界;
只能领会对方十分表面的感受;
能理会对方的表面感受并能准确表达;
能理会对方深层的感受并能引导;
能理会对方表面的和深层的感受并能准确表达和引导; 如何传递自己的同理心(II)
3、在表达同理心时的基本立场:
对学生能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深的信任感;
能由衷地、开放地接纳对方的情感;
能意识到情感是能够转移、化解、消融的;
能由衷地帮助对方但不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
能接纳对方的情绪但不沉溺(或陷入)情感的旋涡;
能帮助对方从表面进入到深层、帮助对方看到自身的盲点;
如何传递自己的同理心(III)
•加强“同理心”敏感度的训练:
1、从对方的语言和非言语表达中来寻找;
2、从对方说话的用词中去体会;
3、加强和丰富自己的词汇,加强对各种感受的分辨和体会;
4、从对方的语音和语调的变化中去体会对方的情绪和心态;
5、透过对方的肢体语言来了解对方的情感;
6、不断强化自己的逻辑判断能力。师生交往中的真诚、尊重与接纳
1、用真诚唤起学生的信任感:
真诚是真实、可靠、诚实的同义词。
对学生真诚是一种教育的力量。
努力提高自己表达真诚的能力。
*自我接纳与自信;
*在恰当的地点和时间、用恰当的方式承
认自己不是一个完美无暇的人;
*既有“教师意识”又有“朋友意识”;
*能向学生表达真诚的自我体验;
2、用尊重与接纳维护学生的人性发展:
*只有对学生的尊重与接纳,才会发生有效能的师生交往。
*能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学生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
*尊重与接纳每一个学生的前提是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有价值的人。
*尊重和接纳学生是为了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去自我觉察、自我表达、自我发展。沟通者的誓言
无论我是否同意你的观点,我都将尊重你,都将捍卫你说出它的权利,并且以你的观点去理解,同时将我的观点更有效地与你交换。交往中常见的沟通错误和障碍
“我向信息”是交往的障碍:
基于个人的过强的主观意识,忽略别
人的感受,不留余地说出对别人的批评,结果造成对方的不悦。通常的表达方式为责备、命令、挖苦等。
提醒——警告、控制
指导——命令、指责
了解——恐吓、威胁
鼓励——怀疑、揶揄
帮助——质问、说教
交流——奚落、中伤 交往中可用的语言技巧(I)
•幽默:
“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上的优越的表现”。*委婉:
学会语气词的使用。(吗、吧、啊、嘛)
灵活使用否定词。(认为、不认为)
以问代答。
*含蓄:只需意会,不必言传
曲表观点、巧避锋芒、暗示批评、美化语言 交往中可用的语言技巧(II)*反语:
“欲进先退、欲前先后”。*模糊:
使交流留有余地,给自己留下主动性和灵活性。照顾对方的自尊。避开敏感问题。
模糊不等于糊涂。
•沉默:
表示自信心和力量感。引起有意注意,引导注意的方向。一种有效的批评方式。交往中批评与表扬的语言策略
1、批评的语言策略:
反省内心的感觉是否正确;
切入话题,伺机说明批评的理由;
提出明确中肯的批评;
请对方提出解释;
请对方提出建议如何改进;
总结对方所承诺的行动。
表扬的语言策略:
表扬行为而不是人格(评价事而不评价人);
表扬不能廉价或过度;
通常不以人比人;
公开与私下表扬相宜得彰;
表扬应尽量公平一致;
通常在学生中“隐恶扬善、找好不找坏”;
珍惜每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表扬语言要能因人而易、随机应变;
表扬与奖励相结合。学会观察和使用体态语言
•眼睛 •距离 •角度 •高低 •语言呼应 •声音、词汇 •肢体语言
练习
教师1:你为什么感到如此难过呢?
教师2:你一向成绩很好,但想不到这次考
试失败了。
教师3:因为考试不理想,所以你感到比较难
过,比较失望。
教师4:因为考试不理想,所以你感到比较难
过,比较失望,也不知道以后该怎么
办,心里很混乱。
教师5:你一向成绩很好,但没想到这次考试会
这样不理想,所以感到特别难过和失望。
更不知如何对父母说,所以内心很矛盾。练习:
学:怎么老是下雨呀?下雨天我们什么都不能玩,真讨厌!
师:你在教室里呆得有点发闷,是吗?
学:这所学校真的不如我以前读的那所学校。那里
的同学对我很好。
师:你在这里觉得很孤单。
学:XX老喜欢在课堂上向我做鬼脸,我很讨厌他!
我以后不跟他玩了。
师:你不喜欢他这样对待你,所以不跟他玩了,是
吗?
同理心(Emphacy)
站在对方的角度、立场去感知和体验对方的感受、信念和态度,并能有效地将这些感知和体验传递给对方,使对方感到得到理解和尊重,从而产生温暖感和舒畅的满足感。
同理心的三个条件;
1、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
2、了解导致这种结果的因素;
3、让对方了解你能设身处地的了解对方; 社交生活受影响;
厌倦教育教学工作;
常头痛、恶心、身体不适;
情绪波动不稳定;
自信心低落,自尊心下降;
消极无助,抑郁烦躁;
常见:人格偏执、神经衰弱、躯体症状、自我中心、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等心理症状。
•多才多艺、尽量展开自身所长; •动静得宜、有问有思有答;
•劳逸有序、善于自我安排时间; •思维敏锐、创新求变; •幽默乐观、坦诚真挚;
•自尊自重、乐于并善于和他人合作;
应努力达到:
•触角敏锐、重视与学生的全面沟通; •积极进取、创新求变;
•忙里偷闲、掌握放松技巧,主动清除自身的压力; •要求合理、能循序渐进地开展工作; •处事公正、重情重理;
•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幽默乐观、坦诚真挚;
•宽容开放、接纳学生的过错。
•互谅互让互助、致力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
•* 无条件尊重老师,从不反驳教师的命令和要求; •* 好学不倦,能够长时间不分心地读书; •* 温良恭俭,不得罪任何同学; •* 上课始终保持安静;
•* 保持形象,为班级增光; •* 十项全能,样样皆优。
•逆反情绪、人格两重性、兴趣狭窄、价值依赖性、情绪两极失横、嫉妒心重、过度自尊或自卑、躯体症状。练习1
1、当你的某一种个性与周围的环境发生冲突时你通常运用什么方式来平衡?
2、在你与学生的交往中,有什么事情无法沟通?
3、在你身上,学生最喜欢的特质有哪些?
最不喜欢的有哪些?
4、对鼓励你的学生与你和谐相处,你做过哪些事情?
•应该是沉着而不会激动,永远保持稳定的心情,永远保持冷静、不流露强烈的情感; •不偏倚、对学生没有偏见、能一视同仁; •能够对学生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 •常常超时工作,公而忘私;
•对学生永远有无条件的慈悲心肠,总是有求必应。
•能够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能营造安静而有次序的环境; •有高度的智慧,对学生有问必答,知道所有的答案。•与其他教师相互支持,对学生表现一致。
第六课第二框师生交往教学设计 篇5
黄建忠 2016.11.23
一、教学内容及其分析:
1、内容:《师生交往》本框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 第六课 师生之间 第二框题的内容,本框包括“教学相长”和“亦师亦友”两目内容。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教学相长的基本内涵,掌握与老师沟通的基本方法,学会尊重老师、关心老师和理解老师,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批评以及化解师生间的矛盾。
2、分析:《师生交往》从地位和作用上来看,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教学相长的基本内涵,掌握与老师沟通的基本方法,学会尊重老师、关心老师和理解老师,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批评以及化解师生间的矛盾。可以说,本框是本课的落脚点。
二、学情分析:
中学阶段,师生关系开始发生一些变化。小学生对老师往往带着一种自然的崇拜和敬畏心理,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师生关系一般较为融洽。但进入中学后,这种崇敬心理将逐渐消失,代之以一种更加成熟、更加自然的师生关系。情感方面,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他们要求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而一旦他们的心理需要受到阻碍,被成人否定时,就本能地产生抵触情绪和反抗行为。他们情绪常常多变,在学校易与老师发生矛盾和冲突,产生消极情绪。因此要提高他们对师生冲突的认识,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减少正面冲突,学习沟通技巧,提高师生交往的能力,形成健康的人格。
三、教学目标及其分析:
1、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重老师,热爱老师的情感,主动关心老师、理解老师。
(2)能力目标:能够对学习生活中的师生关系的各种现象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并恰当处理。
(3)知识目标:知道教学相长的含义,懂得师生之间要彼此尊重。
2、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本课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结合七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确定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师生关系是教学相长和亦师亦友的关系 ;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难点:学会正确看待、处理师生关系中产生的问题,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调查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等
七、课前准备:调查学生希望的师生关系是怎样
八、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流程:知识回顾,导学设疑——揭示目标,明确方向——预习展示,定位目标——师生合作,释疑解惑——课后小结,归纳梳理
——作业布置,分层提高。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导学设疑(3-5分钟)
复习导入:面对不同风格老师的正确态度和做法是什么?
明确:(1)正确态度:①我们要承认老师之间的差异,接纳每位老师的不同,他们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②无论什么风格的老师都应该受到尊重。
(2)正确做法: ①承认老师的差别;②发现不同风格老师的优点;
③了解老师教育行为的目的;④主动交往。
师:有人说教师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也有人说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更有人说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到底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们又该如何与老师交往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师生交往》,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吧。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知识点,引出本课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设疑,起到了激趣的作用。)
(二)揭示目标,明确方向(2分钟)
1、知道老师在师生交往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作用。
2、理解教学相长的基本内涵,掌握与老师沟通的基本方法。
3、懂得如何尊重老师、关心老师和理解老师。
4、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批评以及化解师生间的矛盾。
(三)预习展示,定位目标(10分钟)
问题:
1、教学相长的含义/教学相长的基本内涵是什么?/良好的
教学关系有什么作用?
2、新型教与学的关系对我们的要求(你认为怎样建立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3、亦师亦友的内容(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是什么?)
4、如何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5、怎样化解与老师之间的矛盾?
明确:
1、教与学是师生相互陪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一方面,我们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的引领和指导;另一方面,我们与老师交流互动,也可以促进老师更好地“教”。
2、(1)面对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主动参与、勤学好问的态度有助于我们与老师相互交流。
(2)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是我们成长的重要内容。
3、学生乐于学习,老师寓教于乐,师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关心、携手共进,是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
4、(1)彼此尊重,是我们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的开始。
(2)在平等相待、相互促进的师生交往中,我们可以和老师成为朋友。
5、(1)自我反思,冷静、客观地分析原因;(2)相信善意,多些宽容和理解;(3)坦诚相待,注意沟通方式;(4)求同存异,主动关心。
(四)师生合作,释疑解惑(15分钟)
问题1:(1)回顾与老师的交往,老师还扮演着什么角色?(结合教
材P65运用你的经验)
(2)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明确1:(1)在学习中,老师扮演引导者角色;在参加集体活动时,老师扮演组织者角色;在课外交往中,老师扮演着陪伴者,朋友的角色,等等。
(2)教与学是师生相互陪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一方面,我们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的引领和指导;另一方面,我们与老师交流互动,也可以促进老师更好地“教”。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教学相长的内涵。)问题2: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呢?(结合教材P66阅读感悟)
明确2:老师不是圣人,老师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一方面,我们要尊敬老师,热爱老师;另一方面,我们与老师发生分歧时,要主动与老师进行交流,与老师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这有助于师生共同进步。问题3:假如你是小奇,你会如何对待语文老师的表扬与数学老师的批评?你能给小奇提出怎样的建议?(可结合教材P67探究与分享)明确3:语文老师的表扬是对自己的肯定、鼓励和期待,有助于激励我更好地学习和发展。数学老师的批评是关心,提醒和劝诫,可以帮助我反省自己,改进不足。对待数学老师的批评,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老师批评的内容和用意上,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我会对小奇说:要遵守课堂纪律,听从老师的安排与要求,不要在上课时写小说,这不利于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也是不尊重老师劳动 的表现:建议他在学习之余再进行文学创作;不跟老师闹情绪,不顶撞老师,更不放弃对本课的学习,如有误会或矛盾要主动与老师交流,以解决问题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正确与老师沟通。)问题4:(1)王亚南的故事对你有怎样的启发?(结合教材P63探究与分享)
(2)如果不喜欢某位老师,我们还要尊重他吗?(3)我们应如何化解与老师之间的矛盾?
明确4:(1)启发:一方面我们要尊重老师,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个体差异、劳动成果,虚心接受他们的教诲;另一方面,我们要主动关心老师,理解老师的辛苦,和老师成为朋友。
(2)还要尊重他,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都是值得我们尊重的。
(3)①自我反思,冷静、客观地分析原因;②相信善意,多些宽容和理解;③坦诚相待,注意沟通方式;④求同存异,主动关心。(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掌握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学会化解矛盾。)
(五)课后小结,归纳梳理(2分钟)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知识,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1、教与学是师生相互陪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一方面,我们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的引领和指导;另一方面,我们与老师交流互动,也可以促进老师更好地“教”。
2、(1)面对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主动参与、勤学好问的态度有助于我们与老师相互交流。
(2)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是我们成长的重要内容。
3、学生乐于学习,老师寓教于乐,师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关心、携手共进,是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
4、(1)彼此尊重,是我们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的开始。
(2)在平等相待、相互促进的师生交往中,我们可以和老师成为朋友。
5、(1)自我反思,冷静、客观地分析原因;(2)相信善意,多些宽容和理解;(3)坦诚相待,注意沟通方式;(4)求同存异,主动关心。教师结语: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学会接纳每位老师的不同,尊重每一位老师,让我们走近老师,更深入地了解老师。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一节课的学习内容,老师最后进行总结,既能锻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六)布置作业,分层提高(1分钟)完成《课课练》P48-P49能力提升。
(1)基础好的完成选择题3-5选择题和非选择题6-7。(2)基础薄弱的完成选择题3-5题选择题。
中学生师生交往的辅导与建议 篇6
交往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相互知觉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交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情感交流的交往过程。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要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来实现。所以,师生交往在学校内部的人际交往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良好的师生交往,可以促进师生健康心理的发展。反之,则会给教育教学活动和师生情感交流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搞好师生交往是现代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师生交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要为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人才,要根据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二十一世纪,人们将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适应这种挑战不仅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而且还要有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今天的少年儿童是二十一世纪的生力军,必须参与到国内外激烈竞争中去。因此,通过师生交往,引导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合作与竞争,打好心理素质的素质。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交往观。
我们不难看出:在教师与学生交往中存在着一些不符合现代教育观念和素质教育要求的交往方式。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亲密型。这种类型主要是指师生交往中教师偏爱那些学习好、守纪律、听老师话的学生。如班干部、三好生等。老师对这样的学生经常表扬、鼓励,树其威信。而有的老师往往忽略了这些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小问题不能及时给予教育和指导。渐渐地,他们产生了一种优越感,在与同学交往时自骄自满,不能平等与伙伴相处。由于师生交往过于亲密,影响了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
第二类型是紧张型。这种类型是指发生在个别教师与后进生或所谓“个别生”之间的交往方式。有的教师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或行为习惯不良的学生表现得不够耐心,出现问题不是怨较低年级的教师,就是怨学生、怨家长,导致方法生硬态度不好,心理冲突频繁,从而造成师生之间感情疏远,甚至紧张、对立。
第三种是冷漠型。这是指个别教师对大多数中间学生所采取的交往方式。在任何一个集体中,处于平常地位、发展水平一般的学生永远是绝大多数,而个别教师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部分尖子生和后进生的身上,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对中等生的关心和亲近,由于教师与中间学生交往较少,听不到学生渴望沟通和亲近的心声,长此下去这部分学生便会在心理上产生被漠视、被忽略的感觉,这种感觉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障碍。因此,在师生交往中教师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牢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分析产生以上不良师生交往方式的原因,我们认为仍然是教育观念的问题,在个别教师心中没有真正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因此,在与学生交往中不能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为了转变不利于师生身心发展的交往模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必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素质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遵照教育方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从素质教育的角度、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来认识师生交往的重要性,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新型的师生交往模式,教师积极研究师生交往艺术,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二、改善教育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1.师爱是师生交往的基础
儿童教育家孙敬修说过:“教师要热爱学生,应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儿女手足,对他们的关系、热爱和责任感还应超过自己的儿女,有了这种感情,才能把每一个学生培育好。”学生需要母爱、需要友爱同样也需要师爱。在校园生活中,学生们伴随着师爱成长,在教师的关爱下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因此,师爱是师生交往的基础。
2.尊重是师生交往的前提
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我们知识,教师与学生在道德人格上是平等的,以平等、诚挚、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是每一个老师恪守的师德信条之一。对学生讽刺、挖苦、辱骂、体罚意味着对学生教育过程的结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这就是人的自尊心。”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自尊心是具有强烈性,而且是敏感的、脆弱的。这就要求老师们在与学生交往中,注意尊重、爱护和培养学生要求上进的自尊心。
(1)尊重首先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有一次,班主任马老师分析完试卷,一个男同学拿着试卷来找老师改成绩,马老师以为是来要分的,便严厉的批评了他几句。男同学回到座位上哭了。马老师赶紧到座位上问清情况,原来是老师多给了他一分,当老师知道是错怪了他时,赶紧向他道歉说:“对不起,我没问清情况就错怪你,我向你道歉。”学生擦着眼泪说:“没关系,你把分数改了吧。”马老师说:“这分数不改了,就算是对你诚实的奖励吧。”马老师和学生都笑了。
(2)尊重是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
一个学生不能自我肯定,就会感到自卑,失去上进心。因此教师在师生交往中一定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培养学生的自尊。有一次五年级某班的一位同学丢了支钢笔,一个曾有过偷窃行为的学生受到了同学们的猜疑,他感到很委屈,心情很不好。面对这种情况,老师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证实并非该学生所为,于是老师便利用这个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要相信同学的进步,在同学交往时不伤害同学的自尊心,同时也与那位同学谈心,帮他分析被同学猜疑的原因,并真诚地指出只要坚持进步并持之以恒,即使曾经有过错,仍旧是能够得到大家的肯定的,他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指导,从此改正了错误。
(3)尊重并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
一次,有位班主任把几次单元测验的成绩公布在墙上。这时,有位同学给老师提出意见说:老师,公布成绩会伤害成绩不好同学的自尊心,能不能不直接公布成绩,而用小旗子来表示测验的结果,红旗表示成绩突出、粉旗表示成绩较好、黄旗表示要继续努力。您看行吗?班主任听了同学的意见及时摘掉了成绩,并采纳了同学的建议。这样为全班同学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心理教育是师生交往的新途径
现代学校教育以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为显著特征,为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我校通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平等融洽、理解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和师生交往模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一年前,我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设立了“心理辅导”信箱,开辟了心理健康宣传园地,建立心理档案,进行个案追踪,开展“中学生心理品质教育”的实验研究,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辅导站信箱”设立在校门内绿色围栏上,从此,同学们又多了一个倾吐心声的地位。信箱每周开启一次,信中还真提出了不少问题呢。如:双休日家长不在身边,感到 孤独怎么办?在班里没有知心朋友怎么办?身体肥胖,被别人耻笑怎么办?父母经常吵架,我该怎么办?然后,由心理辅导员把信分类,对个别较为突出的问题通过个体咨询和小团体辅导给予解答。如初三的部分学生,考前精神压力大,焦虑程度过高,针对这一问题,心理辅导员与他们座谈,认真地倾听他们不愿对父母和老师讲的话。然后引导他们共同讨论、相互启发,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会后,学生感觉心情好多了。“心理辅导站信箱”为师生交往开辟了一个新园地。4.架起心桥——师生交往的延伸
在素质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力量,家庭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良好的家庭教育,温馨的家庭环境,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孩子身心发展,反之,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教师要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促进家长与孩子的情感沟通,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愉快地成长。
三、提高教师素质,有效运用交往策略。
对很多教师而言,学生就是一群不懂事的小孩子,老师可以随意的对他们采取任何教育手段,只要教育目的达到了就行。似乎这其间用不着动脑筋。但是,众所周知,“教育是一门艺术”。既然是艺术,就不可能随意的粗制滥造,而是需要艺术家潜心钻研,精心雕琢,在时间和精力上肯付出代价,才能获取艺术上的成功。也就是说,学习交往策略对于现代教师来说绝不是过高的奢求,也不是无稽之谈,而是现代教师所要努力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不少家庭都承受社会大环境的种种冲击波的洗礼,因而造成了学生们生活环境、教育环境的差异,进而造成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在与性格孤僻、任性、多疑、信心不足的儿童交往时,则需求教育者要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开展教育活动。所以说,作出现代社会的教师,必须要学习交往策略,要会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来开展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将师生关系拉近,成为学生的知心人。1.躬亲示范
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教师能否以身示范,用自己良好的师德去影响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善于模仿的可塑性很强的儿童少年,教师在学生心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一切都当做自己学习的榜样:道德、品德、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这正像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任何章程,任何纲领,任何人为的机构,不论设计得如何巧妙,都不能在教育工作中代替人格的作用……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只有性格能够形成性格”在教育实践中也证明了这一点。
教师在与学生交往时,要以自身良好的道德情操、健康的情绪情感、文雅的言行举止、丰富的兴趣爱好去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在教师身上汲取营养、健康成长教师在与学生交往时,要随时把握住自己可能产生的情感和心境,学会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感需要,并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体察学生的情绪感受,尊重学生,在人格上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用教师良好的师德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样,才能真 正密切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结果。
2.主动交往
教师要主动与学生进行交往,选择好交往方式。
“交往”是在交往者双方之间进行的,因而需要双方都做出努力,师生之间的交往是更是如此。在师生交往中,学生常常是喜欢主动亲近老师,与老师沟通的。但教师却常常因为工作中的种种问题,在有意和无意中忽略了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因而多数造成了一种“课上忙学习,课下忙补课”的师生关系。而长此下去,师生交往是很难发展的。所以说,老师必须重视与学生的主动交往,且老师在与学生交往时所采取的态度又是决定师生关系发展的关键。教师对学生作业指导帮助,尊重行为会引发学生的尊敬、服从、信任等相互行为;教师对学生的攻击、拒绝、惩罚会引起学生的拒绝,反抗和仇恨等相应行为;教师的迎合、讨好和无原则退让行为必然导致学生的不尊重,放任和不服从的相应行为等等。因此教师从第一次与学生交往时就必须明确自己应该和学生建立什么样的相互行为模式,要求学生对自己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和采取什么样的行为。然后,教师自己首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不符合我们的愿望时,唯一的办法是教师主动改变自己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那时,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就会相应的改变。总之,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和行为总是与教师对他们的态度和行为是相一致的。3.角色变换
教师角色与其它行业的人相比较有其特殊性,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师每天频繁接触、打交道的对象是一群心理尚不成熟且具有思想认识和主观能动性的孩子;二是教师担负着培养和教育学生的社会责任。因此,就其职业的特点来说,对其角色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作为教师就要充分认识其特殊性,更好的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具体地说,教师绝不能在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与不成熟的学生一般见识,也不能像对待成人那样正常的发火,而是要在理智中控制好情绪,客观地去处理学生问题,去帮助学生进步,要时时处处做学生们的朋友,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老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强化角色意识,优化教育行为,完善自我。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因素 篇7
1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概述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也就是指幼儿同其他幼儿同伴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活动能力等等,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儿能否同其他幼儿良好交往的一个能力体现方式。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同其他交往能力有所不同,亲子交往中,父母有血缘伦理的权威性,师生交往中,幼儿园老师有教育的权威性,这两种交往都严重影响着弱者的态度与行为,而同伴交往群体是由自己选择建构而成,交往的平等性十分明显。(1)因而在幼儿同伴交往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幼儿和同伴的交往情况,特别是在幼儿游戏活动参与中,同伴是幼儿的主要游戏对象,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也就往往决定了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获得心理需求满足程度。从这一意义上来讲,幼儿之所以需要同伴交往,正是由于幼儿有着一定的游戏天性,而且据调查研究表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还会对幼儿的人生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2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因素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如家庭因素、幼儿园教学环境因素、同伴因素等等。
2.1 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影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环境不同、父母教养方式不同、家庭教育不同等等都会影响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而且家庭因素还会对于幼儿的性格造成很大的影响。例如幼儿的家庭约束十分严厉,幼儿父母不允许幼儿经常出门和其他幼儿交往,那么必然就会降低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事实上这一现象在当前也十分常见。一些幼儿父母由于担心幼儿的安全问题,将幼儿约束在家中,虽然家中也有其他成员同幼儿交往,但是这些交往并不能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2)这一现象表明家庭因素在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方面的影响是十分直接的,而且在很多时候都会起到绝对性的作用,并且家庭因素如果对幼儿性格产生了影响,那么相应的,家庭因素对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将是持久性的。同时,由于当前我国家庭中的幼儿独生子女占据了大多数,家庭对于幼儿的娇惯现象十分严重,这就会造成幼儿在性格和心理上骄傲自大、蛮横霸道,在同其他幼儿同伴的交往中就可能出现一些问题。
2.2 幼儿园教学环境因素
幼儿园作为幼儿成长和教育启蒙的重要场所,在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方面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在现代社会中,幼儿园已经成为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主要发生场所,如果幼儿园缺乏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那么就会可能降低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幼儿园教学环境因素的影响是体现在多个方面的,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的管理规章制度、幼儿教师的素质、幼儿园的环境等等各方面因素都会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当幼儿园教学环境欠佳时,幼儿园不注重幼儿同伴交往的组织,而且在硬件设施、场地等方面存在很大限制的时候,幼儿同伴交往这一行为本身便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而也就不利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提高。同时,作为幼儿园教学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师,其个人素质高低和业务水平也会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当幼儿教师具备较高个人素质时,就能通过适宜的方法较好组织幼儿同伴交往获得,如组织幼儿群体游戏等等,这就能够有效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
2.3 同伴因素
同伴因素较家庭因素和幼儿园教学环境因素相比,对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因为每个幼儿的同伴情况都是不同的,但是作为幼儿同伴交往中的参与者,同伴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在分析同伴因素对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中,可以将幼儿按照不同的性格类型进行分类,如腼腆型、活跃型等等。不同类型的幼儿对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也有着一定的规律,如幼儿的交往同伴是腼腆型,那么在交往过程中沟通就会减少,同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可能降低,这样一来就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产生了影响。同伴因素对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主要是外部影响,而且这种外部影响还往往会对幼儿的情绪、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便是同伴因素对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的主要机理。
3 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策略
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对于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情商发展方面,因而针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因素提出了以下几点策略。
3.1 家长积极鼓励幼儿和同伴交往
作为幼儿家长,应当认识到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在幼儿人生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良好的幼儿同伴交往行为对于保障幼儿的身心健康也有着重要作用,能够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因而家长应当鼓励幼儿多和同伴交往,虽然保障幼儿的安全十分重要,但是也不能因此过于约束幼儿,不让幼儿参与交际活动,那就可能让幼儿丧失同伴交往能力。家长也要努力营造一个活跃、温馨的家庭环境,在家庭教育中给幼儿灌输正确的幼儿同伴交往意识,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和其他同伴交朋友,积极参与各种活动,这对于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有着重要作用。(3)必要时,家长可以引导幼儿去参加交往活动,如果一些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较弱,或者在性格上存在相关不足,价值就可以及时引导幼儿参与同伴交往行为,让幼儿在一种平等的交往关系中弥补性格方面的一些缺点。
3.2 营造活跃的幼儿园气氛
对于幼儿园来说,作为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主要场所,在培养和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责任,这种幼儿社会性的培养也是启蒙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幼儿园应当在教学环境中进行改善,营造出一个活跃的环境气氛,幼儿教师也要积极组织幼儿进行各种游戏活动,或者组织幼儿开展交朋友活动,引导幼儿的同伴交往行为。活跃的幼儿园气氛有利于幼儿积极同其他幼儿进行交友活动,幼儿本身的情绪也会更加愉悦,这对于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在活跃幼儿园气氛中,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方式,选择一些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或者主题,充分激发幼儿兴趣,这对于活跃幼儿园气氛,营造良好的环境来说能够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教师积极组织幼儿同伴交往活动
幼儿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幼儿的同伴交往活动,幼儿教师可以利用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等方式进行幼儿同伴交往活动的组织。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提高是一种长期的教学活动,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幼儿多同其它幼儿交往,在交往关系发展中就能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作为幼儿教师,积极组织幼儿同伴交往活动的意义便在于让幼儿在一定的环境下快速同其他幼儿交往,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掌握人际交往技巧。而且针对幼儿同伴交往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物品争执、打架等等,幼儿教师也要及时制止并且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教育,通过这种方式让幼儿明辨是非,懂得在和其他同伴交往中应当怎样做,不应当怎样做。而通过幼儿同伴活动这种方式,还能让其他幼儿借鉴一些经验,吸取一些教训,这是较快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
4 结论
幼儿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性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和人生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也能满足幼儿心理需求,保障幼儿的健康成长。在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中,有着一些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如家庭环境因素、幼儿园环境因素、同伴因素等等,而要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就应当针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更加富有针对性的提高。无论是幼儿家长还是幼儿园,都应当积极重视幼儿同伴能力的重要作用,在各个方面鼓励幼儿多进行同伴交往,提高同伴交往能力。
摘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儿社会性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同伴交往能力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且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因素
注释
11 曹珂瑶.4-6岁幼儿同伴交往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20-123.
22 樊秀华.浅谈新入园幼儿同伴间交往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2.10:198.
浅谈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篇8
【关键词】师生交往 因素 问题 策略
一、师生交往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交往不仅仅是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交往,更重要的是心理交往与情感交流。师生交往作为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始终贯穿着教学过程。那么有效提高师生交往的质量与影响力就成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结合文献与自身教学经验,尝试对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定义、意义、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与技巧。
二、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定义与意义
师生交往就是指师生主体间的交往,是师生主体以教育客体为中介而展开的完成特定教育任务的活动。教学中师生交往在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效率与契合度等各个方面、各种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其次对于师生各自发展也有影响。
三、师生交往的影响因素和常见问题
(一)师生自身因素对师生交往的影响
1.教师自身的因素:(1)教师的人格特征。作为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书本知识,更要以个人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和人生观。(2)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3)处理学生问题的方式不当则很容易伤害已建立起来的师生交往,甚至会造成师生交往过程中出现逆反和对抗。
2.学生自身因素:(1)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例如教师的某个方面不能达到学生的期望则会对师生关系造成负面影响,特别是当教师面对学生群体时。(2)学生的不良心态。当教师批评、教育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时,他们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教师当众的训斥或嘲讽可能更激起学生强烈的屈辱等心理,使他们产生公开顶撞、谩骂教师的行为。
3.外部因素对师生交往的影响。例如学校如果对教学成果比较注重,就易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更为强势与功利的态度,进而影响师生交往。
(二)师生交往中易出现问题的表现
1.师生交往的疏离与冷漠。当前师生交往中存在严重的疏离与冷漠现象,主要表现在师生之间实际交往时间很少,情感和思想交流的渠道不畅,缺乏相互了解,彼此漠不关心。
2.师生交往的功利化和商业化。例如有些学生家长为了让孩子在学校和班级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向教师送礼或请客;有偿家教问题也较突出。
3.师生交往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教育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但如果师生双方较长时间处于比较激烈的,甚至具有攻击性和暴力伤害性的矛盾与冲突之中时,就会严重破坏师生关系,伤害相互之间的感情,干扰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
四、师生交往中的注意事项与策略技巧
(一)从教师角度分析
1.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教师首先要是一名合格的教师,自身的道德水平必须达到为人师表的高度。师生关系和其他人际关系一样是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师生双方能够重视对方的要求,满足对方的需要,那么师生关系就会朝良好的方向发展。
2.采用民主的教学方式。民主型的教师能够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集体作用,能够与学生共同讨论问题,教师主导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营造出积极认真、愉快轻松并富有创造力的教育氛围,师生交往也表现得比较友好和谐。
3.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师生交往过程中的互动最关键的在于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教师需要平等对待、公平公正,要尊重每个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
(二)从学生角度分析
1.对教师有正确的认知。例如面对严厉的或爱教训人的教师,学生容易产生漠视、逆反等心理。其实每个教师都有他的特点和优点,学生应该抛弃成见,客观地认识和看待教师,理解教师的付出,积极主动地和教师沟通。这样互相理解才是和谐师生交往的基础。
2.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创造未来。学生的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时期中非常常见,很少有学生能够站在客观的角度思考和看待自己,也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和其他成人的意见和建议,这是由他们的心理年龄特点造成的。学生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找准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对于教师的指导和教诲才能认真倾听和接受,这对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文俊.浅谈课堂上师生交往的特点[J].武钢职工大学学报,2001,13(01).
[2]刘会龙.试析师生交往的特点与技巧[J].池州师专学报,1994(01).
[3]新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刘海英.试论教学中的师生人际关系[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1(S1).
[5]刘家访主编.教育学[M].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
[6]黄文钰.浅议师生交往不同阶段的印象管理[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 (06).
【影响体育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因素论文】推荐阅读:
师生关系影响因素07-24
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的论文08-10
学校体育影响论文09-15
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论文09-25
新媒体对高校体育社团的影响及对策论文07-21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06-06
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08-30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论文09-03
阳光体育运动对青少年体质的影响论文08-15
论体育对大学生智力影响论文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