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性精神分裂症

2024-08-24

维持性精神分裂症(精选7篇)

维持性精神分裂症 篇1

精神分裂症是一类病因未完全阐明的常见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 全球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率大约为3.8‰~8.4‰, 本病多起病于青壮年, 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脱离现实, 常见有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障碍, 病程多迁延。由于其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 给社会以及患者和家属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因此是护理工作的重点之一。为减少其复发, 对社区患者维持用药进行护理随访观察, 现将结果报道于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入组标准: (1) 符合CCMD-3诊断精神分裂症标准[1]; (2) 经治疗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 (PANSS) 评分≤50分; (3) 同意参加维持治疗期护理随访; (4) 不伴有严重躯体疾病或酒精等物质滥用者; (5) 无共患其他精神疾病者精神发育迟滞、痴呆及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者。符合上述条件的共68例, 按抛钱币方法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观察组36例:男14例, 女22例, 平均年龄 (24.2±4.6) 岁, 平均病程 (24.6±13.5) 个月, 平均受教育 (11.6±3.9) 年, 平均发病次数 (1.6±0.9) 次;对照组32例:男11例, 女26例, 平均年龄 (24.8±5.1) 岁, 平均病程 (22.8±15.7) 个月, 平均受教育 (10.2±3.3) 年, 平均发病次数 (1.3±0.7) 次, 两组上述一般资料分别经t检验及卡方检验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方法

研究组采用下列方法进行家庭用药干预: (1) 制备家庭护理干预手册, 内容包括精神疾病科普知识, 如病情复发早期表现, 维持治疗的重要性, 精神药物常见不良反应以及让患者明白维持用药的重要性。 (2) 与患者交朋友、交心, 取得信任, 引导患者定时服药。 (3) 每月与患者及家属联系, 如患者出现症状波动或药物不良反应, 及时与经治医生联系, 协助解决。 (4) 定期预约家属带病人来院复查, 解决院外遇到的一些问题。在患者入组时和结束时作PANSS量表、药物不良反应量表 (TESS) 评定。对照组则按常规出院前指导。

2结果

2.1 复发率比较

经为期一年护理跟踪随访, 研究组共复发5例, 复发率13.9%;对照组共复发14例, 复发率43.8%;经χ2检验, χ2=8.57, P<0.001, 研究组复发率明显比对照组低, 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2.2 临床症状量表评定比较

两组病员经PANSS评分, 对照组阳性与阴性症状均分、PANSS总均分比研究组高, 而一般病理症状均分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详见表1。

2.3 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经TESS评定, 未见明显差异, 研究组焦虑不安情绪比对照组少。

3讨论

近年来社区卫生工作发展迅速, 精神疾病家庭护理也因此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工作的开展进展缓慢, 大部分地区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并未付诸行动[2]。目前精神分裂症患者经急性期治疗后, 绝大多数是在社区维持巩固治疗, 不少患者及家属由于对该病认识不足, 忽视了维持治疗的重要性导致病症频繁复发, 因此, 如何减少疾病复发, 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 延缓精神衰退也是护理工作之一。本研究采用了患者出院后护理介入方式, 作者对护理的内容和体会有: (1) 首先要建立家庭护理沟通渠道, 设立患者疾病康复档案和联系卡, 护士要做好与家庭成员的联系工作, 注意减轻家属对患者康复护理方面的焦虑情绪和心理压力, 要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讨论病情并制定康复护理计划;调动他们积极配合、主动参与的内在动力。 (2) 做好家庭护理评估工作, 应了解患者在家庭作用改变前的情况, 如情感、人格和行为、家庭角色和家庭关系等;掌握患者的阴性症状, 如懒散、不讲卫生等;患者的生活技能, 心理、社会功能, 如对压力的应对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等;患者的文化背景、职业角色及对自己所患疾病的认识能力。了解患者家庭情绪气氛、家庭的社会支持系统;家庭对患者问题、护理计划的了解程度, 对精神障碍知识掌握的程度, 以及预测病态行为和病情变化的能力, 对维持治疗重要性的认识情况。 (3) 确定护理目标时, 根据患者病情程度, 制定适合不同个体的护理计划。鼓励家属参与康复治疗和护理工作, 指导患者药物的自我管理, 在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时, 护理人员要及时给予解释和帮助, 解决维持用药期间的医疗护理问题, 减少病员的恐惧不安情绪, 树立他们坚持维持服药的信心, 促进对维持用药态度的转变。 (4)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定期访视要按时, 联系要密切, 增强其安全感。我们认为, 家庭护理可以监护和保证患者按时、按量服药, 提高患者的药物依从性;可以使患者在出院后继续得到正规、系统、科学的专科指导和治疗干预, 有利于消除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因素, 进一步改善病情, 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从而起到治疗和减少复发、延缓社会功能衰退的作用。因此,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护理具有投入少、效益高的特点, 不失为促进患者康复、防止复发、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4:75-78.

[2]潘鑫.现代护理管理实务全书c护理部主任工作手册[M].新疆:电子出版社, 2004, 9:549-55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2

维持性血液透析已成为终末期肾病患者除肾移植外最有效的方法。患者除长期忍受身体病痛外,还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临床护理人员对患者心理状态、工作生活压力、家人态度、经济压力及需求等的了解,为临床护理人员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本中心对2010年8月以来的4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措施的干预,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0年8月至2011年12月,随机抽取了在笔者血液净化中心共4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半年以上的患者。其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23~73岁。所有患者接受透析时间为6个月~11年。结果,进行心理干预后患者各种不良情绪的程度明显减少,焦虑、恐惧、孤独等不良情绪明显好转。

2 患者心理变化

2.1焦虑反应 由于血透治疗具有长期性,患者由于恐惧、担心和易情绪激动,出现食欲不振、头痛失眠等。另一方面,患者的家庭往往要承担高额的治疗费用,对患者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因此患者易产生焦虑心理,甚至伴有无价值感。加上这些患者多半丧失劳动能力,不能胜任原先在家中和社会上的地位而深感焦虑不安。

2.2绝望反应:透析患者大多数是经过长期治疗的,完全依赖机器维持生命,因此对患者的生理机能和生活带来较大影响,又由于患者透析容易产生各种并发症,影响血液透析的疗效,更易产生忧郁绝望心理,往往认为自己是家庭的累赘,而产生自暴自弃甚至出现轻生的念头,出现抵制心理,拒绝治疗[1]。

2.3恐惧心理:因肾脏有很大的代偿能力,很多患者在自觉不适时才来就诊,初次就诊就被确诊为尿毒症,因此对此病的严重后果感到恐惧,觉得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对未来、陌生的治疗环境、新的治疗方式产生恐惧害怕的心理。

2.4偏执、怀疑心理:由于长期治疗,单调枯燥的生活氛围,与社会团体的脱离,昂贵的治疗费,病痛的折磨和睡眠的障碍等,部分患者看什么都不顺眼,觉得周围的人与他过意不去,甚至怀疑医院巧立名目乱收费等。

3 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3.1做好一般护理,创造整洁、舒适、明亮、温馨的治疗环境,消除患者的恐惧感,指导患者进行饮食控制,限制植物蛋白、食盐及水分摄入,以食用纯淀粉食品为主,及时补充维生素等。还有向患者讲解相关事项,如内瘘护理、透析、服药时间等,提高透析效果。

3.2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需让患者了解透析治疗原理和注意事项,如体重控制、内瘘保护、药物治疗等,使其明白通过透析治疗可以提高生活质量,从事一定的力所能及的工作,并能有效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3.3 认知行为疗法:护理人员要时刻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让患者充分认识疾病,了解自身病情,树立信心;鼓励患者表达情感,耐心听患者的倾述,可以采取放松疗法、音乐疗法来缓解其忧郁情绪,同时可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等,教导患者自我放松方法排出负面情绪,让他们重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帮助他们认识到自我贬低的思维方式的存在并努力改变这种思维方式[2]。

3.4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要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尊重关心患者,用温和亲切的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给患者介绍疾病及治疗的相关知识,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此外,还可以定期组织健康教育讲座,同时发放宣传小册子。练就娴熟的护理技术,同时护士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做事干练,给患者以安全信赖感。

3.5争取社会及患者亲人的支持:医疗人员应主动尝试和患者单位领导、朋友、家人多做有效沟通,争取社会和家人经济、情感等方面的支持,减轻其孤独、忧郁绝望心理。教导家属该如何更好地开导患者,共同做好患者的护理,减轻其心理负担。并建立公开、合理、透明的收费制度,切实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3]。

4 体会

临床实践证明,长期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属于心理极度脆弱的弱势群体,护理人员应该取得患者的高度信任,善于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在对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同时对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心理护理措施的干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使其能早日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 林家谊,张冬琼.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访谈与分析[J].当代护士,2011,12月中旬刊(学术版):128-130.

[2] 王璋琳,王超虹,翟迪,等.自我效能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5-7.

维持性精神分裂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2月-2014年12月手指的1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研究, 所有患者均>18岁, 而且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并且进行治疗超过3个月。其中男79例, 女71例, 年龄18~69岁, 平均年龄 (35.6±19.8) 岁;住院时间1~8年, 平均住院时间 (5.4±1.1) 年。

1.2 方法

对接受治疗的患者进行询问的方法进行依从性的统计分析, 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治疗时间、家庭关系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3 判定标准[3]

完全依从:患者住院期间主动接受药物治疗, 出院后愿意长期按医嘱维持用药治疗;部分依从:患者住院期间被动接受药物治疗, 出院后也不坚持按医嘱维持用药;不依从:患者住院期间经常拒绝服药, 出院后也坚决反对用药。

1.4 统计学方法

该研究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数据符合正态分布, 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 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 计数数据采用率 (%) 表示, 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注:与<30岁比较, a P<0.05;与家庭关系差比较, &P<0.05;与治疗时间短比较, #P<0.05

150例患者完全依从的患者119例, 为79.3%, 不完全依从或不依从的患者31例, 为20.7%, 完全依从的患者明显多于不依从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上表可知, >30岁的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要明显优于<30岁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家庭关系好的患者对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家庭关系差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时间长的患者的依从性明显优于治疗时间短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的维持治疗的依从性的研究, 可通过护理干预的方法加强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减少患者的复发, 故影响患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的因素称为研究重点。荣丽等[4]研究发现自身因素、经济条件、文化因素及环境因素等因素影响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让患者多参加社会活动, 加强自我意识的提高, 进一步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江开达等[5]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维持治疗中的依从性研究发现患者的年龄、家庭关系、治疗时间、治疗药量等因素影响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该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针对当前研究的焦点, 将影响患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进行分析, 证明患者产生药物依从性与患者的年龄、家庭关系、治疗时间等因素有关。因此在治疗中对不同的患者情况进行干预治疗使患者不断增强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减少患者的复发。

该研究结果发现70%患者存在药物依从性, 而且这些依从性主要与患者的年龄、家庭关系及治疗时间有一定关系, 年龄越大对药物的依从性越高, 原因是年龄增加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因素, 而年龄小的患者对外界的刺激的承受力比较差, 容易出现悲观。家庭关系好的患者在家人的帮助下会得到很好的治疗, 对药物的依从性比较高, 而治疗时间越长更容易对药物产生依从性。

综上所述, 精神分裂症病人维持治疗中的依从性与患者的治疗时间、年龄、家庭关系有密切关系, 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可以减少精神分裂症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纪淑荣.健康教育对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效果研究[D].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35 (6) :931.

[2]胡群英, 廖梅蓉, 尹恕.团体心理治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依从性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 2014, 10 (22) :81-82.

[3]蔡红霞, 郑新红, 程俊.综合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工娱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4, 28 (12) :4558-4559.

[4]荣丽, 胡爱玲, 蔡莉, 等.精神分裂症病人服药依从性的质性研究[J].全科护理, 2013, 11 (11) :2977-2979.

维持性精神分裂症 篇4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心理护理;门诊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8-102-02

心理护理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护理内容,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目前治疗尿毒症的主要措施,由于治疗周期长、费用高,再加上每日需控制水,限制钾、钠、磷的摄入,使患者产生了沉重的生理、心理、精神负担,影响了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为了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使之很好地配合治疗,对患者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在维持性血液透析过程中即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所在科室2010~2011年对6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了良好的心理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科室2010~2011年收治的6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男36例,女32例;年龄21~86岁,平均(53.5±12.2)岁;其中医保患者37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患者31例,文化程度小学至大学不等。以上患者透析至少1年以上,最多16年,透析频率2~3次/周,每次4.0~4.5 h。受疾病本身、透析并发症及家庭、社会的影响,患者普遍存在恐惧、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甚至有的产生悲观厌世等心理问题,影响了生存质量。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笔者进行了不同的心理护理。

2 心理护理的措施和方法

2.1 悲观厌世患者的心理护理

患者长期接受透析,一方面渴望生存,另一方面又担心维持血液透析所需的费用,担心自己无劳动能力,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加上每日需控制水,限制钾、钠、磷的摄入,容易产生悲观厌世情绪,而患者家属因时间长容易出现不耐烦情绪,有的患者往往透露出有自杀的念头。护士在和患者交谈的过程中,首先能获得一些重要信息,除耐心地给予劝导外,还要及时向护士长汇报,护士长通知科室其他同事,使有可能接触到这位患者的每一位医生护士都能及时给予正确的心理疏导,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正确地认识疾病、看待疾病,积极地配合治疗,有针对性的选择药物,尽量延长患者的生命。同时向患者的家属及亲人宣教家庭的支持作用,并寻求社会媒体支持,提醒家属随时注意患者的动向。

2.2 对恐惧患者的心理护理

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往往因情绪紧张、惧怕穿刺、害怕失血以及并发症出现等,对透析存在恐惧心理。针对恐惧的患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心理护理。

2.2.1 微笑服务 微笑能使患者消除陌生感,增加对护士的信任感[1]。护士在为患者护理时要面带微笑,用真诚的笑容温暖患者,并充分利用透析时间与患者进行交流。交流可以多方面进行:从患者的日常爱好、生活习惯,到与家庭的和谐程度,以及对疾病的认识程度等做全方面的了解。在交流过程中缓解了生疏、紧张的氛围,使透析顺利进行。

2.2.2 熟练的操作技术 无痛穿刺对患者是一种非语言交流工具,是维持沟通的纽带。因此,熟练的穿刺技术是血透室护士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护士在穿刺的同时要注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

2.2.3 定时进行宣教 科室每月组织患者及家属进行工休座谈会,定时邀请有关厂家组织联谊活动,进行与疾病有关的知识抢答,发放《血液透析手册》,详细介绍疾病的发生、发展、内瘘保护方法、饮食指导、血液滤过及血液灌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患者在治疗、护理的同时在家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促进家庭和谐。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家属可在家中为患者进行饮食、饮水等方面的监督和控制。

2.3 对焦虑患者的心理护理

由于尿毒症本身的影响,以及一些并发症的出现,很多患者往往表现为持续性的精神紧张,表现为失眠,有的夜不能寐,进食无味、自责、烦恼、坐立不安、心悸、四肢无力等焦虑表现。首先要鼓励患者增加自信心,减少自卑感,学会自我放松、自我反省,把内心的痛苦诉说出来,鼓励患者适当进行发泄,发泄后症状一般可消失。教会患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如看电视、读书、看报,忘却痛苦的事情。也可指导患者自我催眠,如睡觉前数数或看书等促使自己入眠。避免引用咖啡、酒或吸烟,适时运动或泡热水澡促进睡眠。

2.4 对自卑抑郁患者的心理护理

患者需长期接受血液透析,内心十分痛苦,常感到悲观绝望,强烈的自责、内疚,常有无用感、无价值感,会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护士应对患者从生活上关心照顾,为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透析期间主动为其热饭、买饭,帮无家属的患者缴费、买药,为血压异常的患者定时测量血压、指导用药等。经常将患者和家属集中起来,让他(她)们互相交流与疾病斗争的经验,特别邀请透析时间长、自我控制能力强,具有一定疾病知识的患者及家属现身说法,交流疾病知识及自我护理的经验[2],减轻患者的自卑、抑郁心理,更好地配合治疗。

2.5 对情绪不稳定患者的心理护理

当发现患者情绪不稳定,因一点小事发脾气时,护士应耐心劝导,分析其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找到排除不良情绪的方法和对待疾病、对待生活、对待他人应持的正确态度等,使患者很快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积极乐观,坦然地配合治疗[3]。

2.6 对缺乏自信患者的心理护理

部分尿毒症患者经济负担过重,又需严格控制饮食,往往对治疗缺乏信心,生活消极,整日无精打采,或因一点小事就怨天尤人,对社会不满等。针对患者不自信的表现,护士要适时地加以心理疏导,鼓励其正确对待已发生的疾病,可以多和透析时间较长、饮食控制较好、生活乐观的患者进行沟通,多和他人进行接触,找到生活的乐趣[4-5]。

3 结果

通过认真系统的心理护理,6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90%患者情绪稳定,规律透析,积极地配合治疗。1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但经医护人员耐心细致地劝导、沟通,也都能正确认识、对待自身所患疾病,并按时进行透析治疗。

4 结论

根据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疏通、开导。在对其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同时给予科学的心理护理具有重要意义[6]。通过以上系统的心理护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都能正确地认识自身所患疾病,自觉地遵守饮食原则,保持良好的心态,并按时进行透析治疗,及时和医务人员进行各种沟通,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素玲,刘春桥,王素红.入院介绍的技巧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2,17(8):619.

[2] 李领香.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间期的健康指导[J].白求恩医学院报,2009,7(4):278-279.

[3] 肖合存,厉淑荣,邵倩.门诊维持性血液透析125例健康指导[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1):100-101.

[4] 王爱国,马兰妍.家属健康教育对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6):93-94.

[5] 何娇玲,张丽娜,黄惠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家庭护理指导[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23):1803.

[6] 贺益辉,余穗山.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水平及护理[J].南方杂志,1996,32(2):28-30.

维持性精神分裂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住院接受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中随机抽取20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维持治疗。均给予阿立哌唑 (商品名:博思清, 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剂量:5 mg/片) 的系统治疗, 剂量为20~30 mg/d, 疗程为6~8周。其中有200例患者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总分 (PANSS) 减分率≥75%, 自知力恢复, 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获临床治愈标准。将200例受试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100例, 男55例, 女45例;年龄19~59岁, 平均年龄 (28.22±8.53) 岁;入组时PANSS量表总分 (73.68±5.95) 分, 大体评定量表 (GAS) 总分 (75.46±11.53) 分。对照组100例, 男49例, 女51例;年龄18~54岁, 平均年龄 (28.36±8.43) 岁, 入组时PANSS总分 (72.98±6.55) 分, GAS总分 (75.34±12.65) 分。两组以上各项资料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研究方法

研究组给予原治疗量的一半作为维持量10~15 mg/d, 对照组继续维持原治疗量20~30 mg/d。两组在研究期间单用阿立哌唑进行治疗, 剂量的调整不超过上述限定, 达到复发标准的研究对象退出研究。两组患者每两个月进行一次电话随访, 随访时间为一年。

1.3 疗效评价

采用大体评定量表 (GAS) 和PANSS量表作为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以GAS≤50分、PANSS≥35分以及结合临床表现作为复发的评定标准;以副反应量表 (TESS) 作为不良反应评定标准。由两名精神科主治医师负责量表评定, 评定者之间一致性Kappa值为0.82。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以Epi-Data3.1建库录入, 采用SPSS15.0软件包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随访一年后两组临床疗效和复发情况比较

一年后, 两组随访无脱落。研究结果见表1。

2.2 两组研究对象药物治疗副作用的比较

两组在药物副反应出现的频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a, 组间比较, 经t检验;b, 组间比较, 经χ2检验

注:aP>0.05,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阿立哌唑作为新型第二代抗精神病药进入临床后, 目前已成为一线治疗选择[2]。维持剂量和治疗剂量的选择是使用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过程中的关键[3]。传统观念认为, 药物应随治疗的进行逐渐减量, 时刻牢记以最小剂量维持良好恢复状态为标准。由结果可以看出, 一年随访后研究组PANSS、GAS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 , 说明研究组临床疗效不如对照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对象累计一年的缓解率分别是62.0%和87.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5例和11例患者复发,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复发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从阿立哌唑维持治疗副作用上显示, 两组在药物副反应分别为46.0%和61.0%,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因此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要根据患者的经济状况和耐受情况选择维持治疗剂量[4]。选择半治疗量或原治疗量进行维持治疗, 其复发情况和临床疗效相比差异无显著效果, 只是研究组的临床效果略差于对照组, 而从复发例数上看, 对照组的复发略少。虽然使用治疗量作维持治疗相对来说增加了费用, 但也有患者愿意采用此剂量长期维持治疗来保证较低的复发率和较好的疗效。虽然两组在药物副反应出现的频率上未见明显差异, 但研究组的副作用发生率较低, 例如常见的副反应, 如乏力、焦虑、头晕等出现较少[5], 使用半治疗量作维持量患者更易于接受, 但是否可以作长期维持性治疗尚待观察。

参考文献

[1]严叶良, 陆晋军.阿立哌唑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10 (20) :2716-2718.

[2]何伟健.阿立哌唑联合利培酮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3, 19 (5) :410-411.

[3]王小红, 周云云, 兰润林, 等.阿立哌唑合并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3, 23 (4) :269-271.

[4]陈雄, 姚乾坤, 黄胜, 等.门诊与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生命质量的多因素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 33 (12) :2863-2864.

维持性精神分裂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笔者所在医院精神科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76例,均符合如下标准:(1)与WHO国际疾病分类手册ICD-10中诊断标准相符;(2)病程在5年以上,接受抗精神药物治疗种类超过2种但未痊愈,不包括阿立哌唑片;(3)PANSS(阴性和阳性综合征量表)评分不低于60分,自杀企图与攻击行为不严重;(4)自愿参加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心肝肾功能障碍、依赖乙醇与药物及哺乳期与妊娠期妇女。依据维持治疗药物分为两组,各38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利培酮治疗,观察组采用阿立哌唑片治疗。对照组中男17例,女21例,年龄23~64岁,平均(45.2±5.7)岁;17例有配偶,21例无配偶。观察组中男18例,女20例,年龄24~62岁,平均(44.7±5.1)岁;19例有配偶,19例无配偶。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给予阿立哌唑片(批号为国药准字H20041506,产自上海中西制药有限公司,规格5 mg)口服,10 mg/d为初始剂量,14 d内可增加10~20 mg/d。对照组口服利培酮片(批号为国药准字H20010309,产自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规格1 mg),2 mg/d为初始剂量,14 d内可增加2~3 mg/d。两组疗程均为8周,用药期间不与其他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情绪稳定剂、抗焦虑药及电痉挛疗法(ECT)等合用,若有必要可给予抗胆碱能药物与短效苯二氮类药物对锥体外系反应及睡眠予以改善。

1.3 疗效判定标准

用PANSS(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后对两组精神障碍程度予以评价,连续测定2次,而后计算出平均值,依据减分率判定两组临床疗效:PANSS减分率不低于75%判定为痊愈,PANSS减分率在74%以下但不低于50%判定为显效,PANSS减分率在49%以下但不低于25%判定为有效;PANSS减分率在25%以下判定为无效[3]。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而后用TESS(副反应量表)对两组不良反应情况予以评定。均由专科医生开展上述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软件SPSS 21.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8%,观察组为89.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478,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PANSS评分对比

两组治疗前后PA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TESS评价对比

对照组24例发生不良反应,主要为心悸、视物模糊、体质量增加、头晕、嗜睡、便秘及椎体外系反应如肌张力上升、无法静坐及肌肉震颤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3.2%;观察组共14例发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失眠、头晕及心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8%。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8.215,P<0.05)。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为临床常见慢性致残性精神障碍,当前尚未阐明其病因,青壮年为好发人群,多存在行为、知觉、情感及思维方面障碍,特征为精神活动脱离现实,症状有认知损害及阴阳性症状,且存在持久社会功能损伤伴随症[4]。其中阳性症状主要表现为妄想、幻觉及错觉,不存在智力障碍,病理过程具备可逆性;阴性症状主要表现为社交回避、情感淡漠及缺乏主动性等,智力障碍偶尔发生,病理相对不可逆;认知症状主要表现为短期记忆力、注意力、问题解决能力及执行能力被削弱或缺失,存在智力障碍。据统计本病在精神科住院患者中占比超过50%[5],WHO估计世界范围内精神分裂症终身患病率为3.8‰~8.4‰。精神分裂症致残率高,这是导致患者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甚至会导致社会治安不稳定。有诸多因素会诱发精神分裂症,其中主要诱因之一为战争,伊拉克战争后美陆军调查部队心理状况后发现参军者出现创伤压力精神分裂症者占1/8[6]。当前认为精神分裂症发生密切关联于神经递质功能异常、社会心理因素、内分泌紊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及自身免疫因素等。在精神分裂症发生发展过程中多巴胺功能亢进作用不可忽略,还有谷氨酸或5-HT等相关神经递质功能,对多巴胺神经系统功能及其他脑通路予以调节后将作用发挥出来。

目前临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有两大类型,即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前者主要对多巴胺D2受体产生作用,将多巴胺能神经元突触前后D2受体作用阻断,将多巴胺神经系统功能降低,其治疗作用主要为影响中脑皮质与边缘叶DA神经递质通路,如氟哌噻吨、舒必利、氯丙嗪及氟哌啶醇等。后者作用特点为多靶标与多受体,如利培酮、氯氮平及阿立哌唑等。临床治疗要求为不仅要对阴阳性症状予以改善,还要对患者认知功能予以改善,使其最大限度回归社会与家庭。新医学模式更是要求精神科医生能够基于社会、生理及心理功能对患者生活质量予以全面改善。目前临床尚未明确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妄想与幻觉症状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公认观点为患者存在信息过滤缺陷,致使丘脑皮质通路信息加工过程异常,最终改变皮质向边缘系统传入信息。研究称典型抗精神病将D2受体功能阻断后恢复边缘系统-伏隔核通路过多信息传入至正常水平,故而有较好效果,但其突出问题在于无法对患者认知功能予以改善,甚至还可能加重认知损害[7]。再加之多数患者伴随抑郁症或焦虑症等情感症状,据调查自杀患者中因情感症状导致的占10%[8],但典型抗精神病药无法有效改善患者阴性症状及抑郁症状。

利培酮片与阿立哌唑片均为临床常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中枢5-HT作用较强,特别是拮抗D2受体与5-HT2A作用,将中脑边缘通路D2受体阻断,同时将黑质纹状通路与中脑皮质通路5-HT受体阻断,对患者执行功能、注意力及认知功能予以改善。且口服利培酮后完全经小肠吸收,食物不会对其吸收产生影响。但该药物不良反应较多,且阻断结节-漏斗通路多巴胺D2受体时会诱发高催乳素血症。阿立哌唑片为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属于喹啉类衍生物,主要功能在于调节多巴胺神经能传递水平,下降时增强其功能,亢进时削弱其水平。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不仅可将亢进多巴胺能神经元活性下调,对阳性症状予以改善,还可将兴奋度低的神经元活性上调,对认知功能及阴性症状予以改善。同时该药物还可对机体多巴胺功能予以维持,避免对催乳素水平及运动功能产生影响,故而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性较高。此外,该药口服后组织分布广泛,结合血清蛋白率超过99%。本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8%,观察组为89.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478,P>0.05);两组治疗前后PAN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3.2%,明显高于观察组的36.8%(P<0.05),与文献[9,10]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在维持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利培酮片与阿立哌唑片均有较好效果,但阿立哌唑片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杭荣华,程万良,吴明飞,等.认知训练对老年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8(10):2678-2680.

[2]田小元,向永红.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48-50.

[3]肖群林.阿立哌唑口腔崩解片与利培酮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6):205-206.

[4]范洁,徐晓燕,奚娟,等.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改善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24):2059-2062.

[5]郑超.阿立哌唑口崩片和利培酮片治疗男性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10(4):2212-2213.

[6]韦伟香,彭国军,黄江,等.抗精神病药合并帕罗西汀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4,13(5):83-84,87.

[7]黄萍.阿立哌唑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药前沿,2016,6(15):182-183.

[8]于海,李启斌,蒋志浩,等.阿立哌唑口崩片与利培酮分散片治疗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男性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29):3253-3255.

[9]权明霞.精神分裂症患者经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家庭医药,2016,22(6):46-47.

维持性精神分裂症 篇7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优质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68-02

血液透析主要用于维持尿毒症病患的生命安全。在此治疗方式应用中,可帮助有效提升病患的日常生存质量,延长其寿命。在血液透析治疗中,病患的身心均遭受较大的创伤,对其实行科学护理极为重要。为了探究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患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本次研究选取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病患76例,对其展开观察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取对象为7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患,均为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依照随机方式将76例病患分为常规组与优质组,每组均为38例。在38例常规组病患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范围为27~77岁,平均45.32±2.67岁。在38例优质组病患中,男25例,女13例,年龄范围为26~79岁,平均45.76±2.7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和病情危急程度等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且两组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协议书。

1.2方法

1.2.1 常规组护理方式

对常规组病患实施一般护理,主要包括:健康宣教、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1.2.2 优质组护理方式

对优质组病患实施科学优质护理措施,具体操作为这么几点。

(一)创设舒适优质环境。确保透析室内环境的整洁干净,将所有物品摆放整齐,调节温湿度。每班定期更换干净床单、枕套及被套,在入室时更换脱鞋,并定期采用紫外线消毒。在每一班透析后均需对透析机的内外全面消毒,以此避免出现交叉感染问题。与此同时,在病房内为病患配备电视机、微波炉等物,提供优质生活服务[1]。

(二)优质心理护理。在透析治疗中,病患心理上会出现焦虑不安、自卑等负性情绪,极不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针对于此,护理人员需注意加强与病患之间的交流沟通,倾听其主诉及疑问,全面掌握病患的心理情绪变化。

(三)优质透析护理。透析前,护理人员陪同病患一同测量体重,并查看其透析记录,计算病患血液透析时的体重变化。询问病患是否存在出血倾向,掌握其进食、服药状况[2]。与此同时,对病患动静脉内瘘是否存在震颤进行检测。在透析中全面观察病患的生命体征状况,查看其各项监测指标是否处于正常范围内,及时发现病患身体不适、机器故障等异常。在透析结束后封闭式回血,在拔针时需注意保持动作的轻柔,辅助指导病患采用正确方式按压内瘘,以此避免出现出血、堵塞状况。告知病患在起床时注意动作缓慢,在确保其生命体征平稳后,护理人员方可离开。

(四)实施优质弹性排班护理模式,为病患提供优质服务。由于维持性血液透析病患属于门诊透诊,并未住院,因此为了给一些离院较远病患提供便利,需每日安排一名护理人员在早上7点上班,依照人机1:5排班。在中午繁忙时段以及危重病患的护理中,需注意配备好充足的护理人员,全面确保其生命安全。每日均需配备好1名护理人员负责接诊急诊病患,确保其得到及时治疗。

(五)优质健康宣教。与病患间建立好优良和谐的护患关系,助其慢慢适应透析治疗带给自身生理功能的影响,增强病患治疗配合度。指导病患在日常饮食中,尽可能多地食用一些高蛋白质、高热量饮食,并注意保持食物的色、香、味优良,促进其食欲。尽可能少地食用糖分高、油腻类食物,并控制好水分摄入。家属作为病患的至亲之人,其行为心理均会对病患造成一定影响。为了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家属可在家中对病患实施饮食、用水监督及指导。

(六)加强随访。在透析病患每次来院接受透析治疗时,护理人员均需对其血压、饮食、体质增长状况进行监测评估。针对在透析治疗间期体质增加明显,透析中多次低血压等高危病患,需加强对其的每周电话随访工作。

1.3 观察指标

运用SF-36生存质量量表对病患的身体质量进行评定,主要包括健康、心理、情感三个维度,量表得分与病患生存质量呈现正比例关系,即得分越高,日常生存质量越优。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病患的生存质量评分对比如表1所示。

通过对表格的对比分析后发现,优质组病患的健康、心理及情感指数均要高于常规组,且两组存在差异极为明显化,P<0.05。由此表明,为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病患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可帮助获取较好效果,提升护理质量及病患的生存质量。

3.讨论

血液透析治疗主要针对群体为终末期肾病病患,由于其治疗花费时间长,且经济花费高昂,因此给病患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负担,严重影响着其日常生活及学习工作。针对于此,在血液透析治疗基础之上,对病患实施全面优质化的护理措施,极为重要。

在优质护理工作开展中,充分考虑到病患感受,将优质护理理念与临床工作有机结合,可为护理质量的提升提供助力。在护理中,为病患创设温馨、舒适的透析环境,保持其心情舒畅。与此同时,加强与病患的交流沟通,缓解身心双方的巨大压力,消除负性情绪,给予病患充分的抚慰支持,可帮助增强其治疗依从性,在本次研究中发现,优质组病患的健康、心理及情感指数均要高于常规组,且两组存在差异极为明显化,P<0.05。由此充分表明,为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病患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可帮助获取较好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樊桂娟.优质护理服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3,(01):30-31.

上一篇:信息传播模式下一篇:桥梁桩基设计研究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