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控制(精选7篇)
维持控制 篇1
一、引言
阿里巴巴申请在港交所上市事件引发了是否可以在上市公司引入双重股权结构制度的讨论。双重股权结构被普遍认为是一种通过分离现金流和控制权进而对公司实行有效控制的有效手段, 是指公司发行A、B两种不同系列股票, 其中管理层持有的B系列普通股的投票权通常远高于外部投资者持有的A系列普通股的投票权, 为其十倍, 甚至数百倍。其主要目的在于打破同股同权的束缚, 实现公司创始人或团队对公司的控制。
二、控制权研究
(一) 控制权定义
双重股权结构主要是为了打破同股同权的束缚, 实现公司创始人或团队对公司的控制。在公司理论中, 公司控制权有两种定义。第一种是以伯勒和米恩斯为代表, 他们认为公司控制权就是选举董事会或多数董事权力;第二种是以产权学派为代表, 他们认为公司控制权就是“不完全契约理论”中的剩余控制权。本文倾向于第二种“剩余控制权”定义, 不完全契约理论将企业的契约性控制权分为特定控制权与剩余控制权, 特定控制权是指那种能在事前通过契约加以明确确定的控制权权力, 即在契约中明确规定的契约方在什么情况下具体如何使用的权力, 剩余控制权则是指那种事前没有在契约中明确界定如何使用的权力, 是决定资产在最终契约所限定的特殊用途以外如何被使用的权力。
(二) 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
控制权分为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根据我国最新公司法第216条的规定, 绝对控股股东是指其出资额占有限责任公司资本总额百分之五十以上或者其持有的股份占股份有限公司股本总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股东。相对控股股东是指其出资额或者持有股份的比例虽然不足百分之五十, 但依其出资额或者持有的股份所享有的表决权已足以对股东会、股东大会的决议产生重大影响的股东。
无论是采取绝对控股还是相对控股形式, 都能成为公司的控股股东, 掌握公司的控制权。因此, 很多小股东或担心因上市而削弱其对公司的控制权的企业所有者, 会采取通过增加其表决权的方式, 成为公司的相对控股股东, 以此来获得对公司的控制权。
以阿里巴巴为例, 阿里巴巴集团2013年计划上市, 但从股权结构上分析, 马云及其管理团队所持有的股权比例远远达不到50%以上, 一旦阿里巴巴上市, 马云及其管理团队不可能成为集团的绝对控股股东, 掌握集团的控制权。但如果以特殊的股权结构-合伙人制度上市, 虽然马云及其管理团队所持有的股权比例仍然不会达到50%以上, 但马云及其管理团队将拥有超过50%的表决权, 进而成为集团的相对控股股东, 从而保证阿里巴巴上市后对集团的控制权。
三、以阿里巴巴为例的双重股权结构对控制权的维持
(一) 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选择
阿里巴巴是一家以经营电子商务为主的商业集团。2013年09月,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以内部邮件形式披露了阿里巴巴集团的合伙人制度。马云表示, 阿里从4年前放弃“创始人”的说法, 开始合伙人制度。经过三年的试运营, 阿里已经产生了28位合伙人。这也是阿里方面第一次官方披露合伙人制度。
2009年9月, 阿里巴巴宣布18名集团的创始人辞去“创始人”身份, 返聘进入公司从零开始。阿里方面提出, 其希望以创新的治理结构来实现公司治理—“合伙人制度”, 即公司业务的核心管理者, 拥有较大的战略决策权。这个方案被认为是“双重股权制度”——即少数股东通过投票权设置来控制公司。此外, 阿里巴巴集团大股东软银和雅虎也曾公开表态, 明确表示支持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
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自2010年开始在阿里管理团队内部推行, 阿里巴巴采取的“合伙人”章程中的特别之处在于, 设置有提名董事人选的特殊条款:即由一批被称作“合伙人”的人提名董事会中的大多数董事人选, 而不是按照持有股份比例分配董事提名权。虽然, 合伙人提名的董事需要经过股东大会的批准, 但如果合伙人提名的董事没有获得股东大会通过, 合伙人有权继续提名董事, 直到被股东认可。这样来看, 即便部分股东累积足够股权, 要求召开特别股东大会提名或更换董事, 也会因为合伙人可提名大多数董事, 外人难夺董事会营运决策权。
按照阿里董事局主席马云的构想, 阿里将以合伙人制度的形式上市。这可以确保, 包括马云在内的28名合伙人, 在阿里上市后可提名半数以上的董事, 以确保对阿里的控制权, 尽管他们仅持有约9.4%的公司股份。
将公司控制权掌握在管理团队手中是互联网公司的惯例。公开资料显示, 目前采用双重股权结构的主要明星科技公司包括美国的Google、Facebook、Groupon和Zynga, 以及中国的人人公司、百度公司、优酷公司和土豆公司。如谷歌在2004年IPO时采取了双重股票结构, 给予创始人和CEO三分之二的投票表决权;Facebook创始人兼CEO扎克伯格通过此类安排, 拥有该公司57.3%的投票权, 从而保持对Facebook公司的控制权。
因此, 对马云在内的阿里合伙人而言, 是否能够在实现上市的同时满足合伙人对阿里的控制权要求, 对马云等合伙人来说是一个必须坚持的“底线”。阿里巴巴坚持以双重股权结构-“合伙人制度”上市。马云说:“我们不在乎在哪里上市, 但我们在乎我们上市的地方, 必须支持这种开放、创新、承担责任和推崇长期发展的文化。”
(二) 阿里巴巴的上市选择
自2012年6月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从港交所退市后, 关于集团整体上市的话题一直不断。2013年9月, 该集团欲在香港上市。但是香港监管机构以阿里的合伙人制度违反了“同股同权”原则, 而否决了阿里在港上市提议。而无论是纽约证券交易所还是纳斯达克都对阿里巴巴在美国进行IPO表示支持, 且均以书面形式证实“合伙人制度”符合美国的管理条例, 并称阿里巴巴包括董事会的提名权等在内的阿里合伙人机制完全符合其上市规定[4]。其所坚持的合伙人制度, 最终目的在于IPO之后希望保留对董事会人选的控制权, 从而达到对整个公司的绝对控制。阿里执行副董事长蔡崇信曾公开表态, 阿里不会为了在港交所上市而调整其合伙人制度[5]。2014年3月, 阿里巴巴通过其官方社交媒体账户宣布, 该公司将启动它在美国的首次公开募股 (IPO) , 结束了其长期以来计划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猜疑。阿里巴巴最终放弃国内证交所, 选择在美国上市, 致使中国损失可能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IPO。
四、双重股权结构在中国未来的发展
(一) 发展的可能性
1、双重股权结构对控制权的维持效应。
双重股权结构的主要特点是打破了同股同权的束缚, 企业创始人及其管理团体可以实现对企业的绝对控制, 可以带来以下效应:
(1) 企业创始人及其管理团体谋取控制权收益 (主要为经济利益) 。
(2) 防止恶意收购。控制权牢牢控制在企业创始人及其管理团体手中, 可以避免因股权分散而受到来自资本市场的恶意收购, 这如同给公司撑起一把“保护伞”。
(3) 公司长久发展。
2、优先股在中国的推行。
双重股权结构在香港有过存在的历史和法律上的“特殊豁免条例”, 在中国香港进行上市原则的改革存在成功的可能性。然而中国内地一直坚持的是同股同权的上市原则, 要想引入双重股权结构则更显得困难重重。然而我们还是可以从一些制度看出中国股市改革的希望。比如, 中国优先股的试点。
中国政府网2013年11月30日发布《国务院关于开展优先股试点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对优先股做出明确定义, 并对优先股股东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规定。优先股是指依照公司法, 在一般规定的普通种类股份之外, 另行规定的其他种类股份, 其股份持有人优先于普通股股东分配公司利润和剩余财产, 但参与公司决策管理等权利受到限制。具有优先分配权、优先清算权和具有二次分配权的优先股和没有经营决策权和投票权的优先股已经打破“同股同股”制度的规定, 倾向于“同股不同权”制度了。然而, 这在目前“同股同权”的中国法律框架下还存在法律障碍, 所以优先股的试点附加了许多条件来限制优先股的融资、发行和使用范围, 目前优先股试点的出发点仍然是将优先股作为一个融资工具。
虽然让优先股在中国完全发挥还尚需时日, 但是中国优先股的试点也可以反映出中国在引入“同股不同权”制度上已经迈出了步伐。
(二) 发展的阻碍
中国目前对双重股权结构企业在中国上市采取谨慎态度, 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容易导致管理上的专断, 决策和财务缺乏有效监督;
(2) 违反企业管治原则, 不利于股东利益保障;
(3) 对中国股市的冲击。
这也是为什么双重股权结构既然具有强大的正面效应, 然而在世界范围的使用并不多的原因。
5结论
通过阿里巴巴的上市风波, 可以看出双重股权结构对控制权的维持是具有正效应的。尽管双重股权结构毁誉参半, 但凡事有利必有弊, 笔者认为我国证券市场可以“有条件”地引入双重股权结构, 这有利于增加我国证券市场的吸引力。
然而要“有条件”地引入双重股权结构。在引入双重股权结构的同时, 也要注意其带来的副作用, 要注意到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和对其他股东的利益的保护等问题。制度改革是一个过程, 不可一蹴而就。
摘要:2013年9月, 阿里巴巴集团欲在香港上市。然而其所提出的双重股权结构-合伙人制度构建未能被香港证券监管机构接受。2014年3月, 阿里巴巴转而投向美国上市。笔者以阿里巴巴集团上市风波为例, 在进一步综合考虑双重股权结构的缺陷和我国目前的股市现状的基础上, 通过文献研究、比较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 分析论证了双重股权结构对控制权维持的效应, 并得出了我国证券市场可以“有条件”地引入双重股权结构的结论。
关键词:双重股权结构,控制权,合伙人制度,维持效应
参考文献
[1]魏勇强.双重股权结构是公司资本结构的合理选择吗[J].特区经济, 2012, 32 (10) :115.
[2]连建辉.管理者控制权重探—管理者与企业剩余控制权的配置[J].财经科学, 2004, (4) :37-41
[3]王鑫.阿里巴巴坚持“合伙人制度”软银、雅虎公开表态支持[N].成都日报, 2013-09-28 (10) .
[4]陆纯.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被美两大交易所接受[N].北京青年报, 2013-10-21 (B02) .
[5]庄春晖.阿里巴巴启动赴美IPO:支付宝余额宝不注入上市公司[N].东方早报, 2014-03-17 (8) .
维持控制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98例, 其中男性62例, 女性36例;年龄24~66岁, 平均年龄 (47.2±11.5) 岁;血液透析治疗时间均≥3个月。血液透析期间无心律失常、心房颤动、过敏等严重并发症, 同时排除严重感染、急慢性出血、恶性肿瘤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依据肾脏病预后质量指南[3] (K/DOQI) , 患者取坐位测量血压, 以“透析前血压<140/90 mm Hg以下, 透析后血压<130/80 mm Hg以下”为标准[4], 达标者列为对照组, 未达标者列为观察组。
1.2 方法:
本组9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均采取如下方案进行治疗。 (1) 饮食指导:摄入足够热量, 给予低磷、低钠、蛋白、含钾等食物, 保持水分摄入充足; (2) 血液净化:应用聚砜膜透析器透析, 血液流动量200~300 m L/min, 透析液流量500 m L/min, 透析液温度3 5.5~3 6.5℃, 透析液中K+、Na+、Ca2+分别为1.5~2.5 mmol/L、138 mmol/L、1.25~1.50 mmol/L。 (3) 控制高血压:患者口服钙离子拮抗剂等降血压药物, 并联合α-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进行治疗; (4) 控制贫血:依据K/DOQI指南评价患者体内的铁储备情况, 对血红蛋白<10 g/L者采用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 进行治疗。
1.3观察指标
收集、整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一般资料, 对血红蛋白 (Hb) 、血肌酐 (Scr) 、甲状旁腺激素 (PTH) 、白蛋白等项目进行检测。记录患者的血液透析时间、干体质量达标情况、EPO使用剂量、血液透析治疗与否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 (%)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χ2和t检验, 高血压相关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P<0.05说明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的对比:
对照组患者22例 (22.4%) , 血压控制良好;观察组患者76例 (77.6%) , 血压控制不良, 均为高血压。两组患者Scr、白蛋白、PTH、EPO使用剂量、透析时间、干体质量达标情况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1和表2。
2.2 相关性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液透析治疗情况 (B=9.68, P=0.028) 和干体质量达标情况 (B=3.41, P=0.045)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血液透析治疗情况和干体质量达标情况两个因素之间具有相互作用。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可导致血液透析患者死亡, 其中高血压是影响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影响因素。有关资料显示: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的发生率为85.2%, 服用降压药控制血压达标者仅占27.1%。也有研究报道: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的发生率>70%。近有一项研究调查显示: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发生率为86%, 其中仅有30%的患者血压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因此, 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现象十分遍存, 且控制难度较大。本结果显示:观察组76例均为血压控制不良, 均为高血压, 表明血压控制不良时血液透析患者易出现高血压风险, 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一定影响。单因素分析得知:两组Scr、白蛋白、PTH、EPO使用剂量、透析时间、体质量变化率、干体质量达标情况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其结果与相关报道基本一致。目前, 干体质量是否达标主要借助检测指标和医师经验进行判断, 尚无有效的指导标准。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的发生机制多认为与血液透析导致的水钠潴留有关, 同时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高, 使用EPO促使血管收缩, 血小板胞质中游离钙释放增加, 可导致血管张力增加。临床上采取单一的降压药物治疗高血压, 其效果并不理想, 往往还需要联合多种方式进行降压治疗。为控制容量负荷, 需要对钠的摄入进行限制, 同时每摄入9 g氯化钠, 患者就会口渴感摄入1 L水, 故不能一味地督促患者多饮水。医源性钠摄入的限制也十分重要, 可调钠透析需要对钠离子浓度的起点和终点进行合理确定, 另外还需对透析过程中低血压时盐水的输入引起重视。如果患者出现容量负荷, 但水肿程度不明显时, 干体质量的判定可能会出现差错, 此时易导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控制难度加大。由于干体质量属于动态指标, 而临床上又缺乏评估干体质量的适宜标准。一般依赖于临床指标和医师经验, 但容量负荷并非一定引起临床显性水肿程度, 因此需要定期对患者的容量负荷进行评估, 以此尽可能的提高干体质量判定的准确性。综上所述, 加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干体质量的评估, 定期采取血液透析进行治疗, 对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的控制至关重要。血液透析治疗与否和干体质量达标与否作为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控制的相关影响因素, 需临床医师引起重视, 以此促使血液透析患者血压的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刘莉, 任伟, 汪鹏, 等.维持性血透患者高血压控制不良相关因素分析[J].安徽医药, 2011, 15 (7) :857-858.
[2]梁毅, 成世立.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发生低血压与高血压的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20 (9) :12-14.
[3]陈曦, 于大川, 孙小立, 等.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高血压的临床治疗对策[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10) :2150-2151.
浅析我国企业资本维持原则 篇3
资本维持原则基本含义就是指公司在其整个存续过程中,应当保持其实际财产始终处于一定水平之上。以实现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均衡。资本维持原则实践之运用、功能之发挥的关键,既是公司实际财产维持的基准问题。在公司成立阶段,资本维持原则的关注点在于确保公司资本因股东切实履行出资义务而得以充实。公司成立后,资本维持原则的立足点在于规制股东、公司及其他管理者的行为,避免公司实际财产的不当减少。
二、资本维持原则的现实困境
(一)对“资本”内容认识的不清晰
股权资本、债权资本和自生资本三者构成了公司资本,而规制股权资本又是资本维持原则的中心内容。但是传统的资本维持原仅将股权资本认识为公司资本,所以给了股东侵占公司资本的漏洞,如股东对债权资本和自生资本的侵占。
(二)弱化公司资本的经营价值
公司的营利性确定了股权资本的经营价值应该是公司首要保证的,而其从属价值担保价值是应在公司资本经营价值之后的。然而我国公司法却着重强调公司资本的担保价值而弱化公司资本的经营价值,严格固守资本维持,着实是本末倒置,对公司资本的经营性保护却应是重要保护理念。
三、资本维持原则的构想
(一)促进“资本”信用向“资产”信用转变
资本维持制度的重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而决定公司信用能力最重要的因素并非公司的资本而是公司的资产。公司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等,随着公司的经营活动而产生变化。而公司的资本则是由三部分构成:债权资本、自生资本和股权资本,过去我们仅仅关注了股权资本对债权人利益保障的作用,而忽视了对公司信用产生重大实质影响的公司的履约和公司的偿债能力。资本维持不仅要维持公司的股权资本还要强调对公司整体资本的维持作用。对于债权人来说,资本维持原则只在表面上维护了他们的权益,而没有起到实质作用,而公司内部经营状况良好却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偿债能力,关系到债权人的切身利益。
(二)关注资本的经营价值
多年来公司法的资本维持原则一直在强化公司资本担保的价值,而忽视工资资本的经营价值,作为营利为目的的公司,公司资本的经营价值显然应当受到重视和保护。我国公司法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对股东出资的形式作出了种种限制,并且严格限制公司股东自己收购本公司的股票,这不利于股东的个人利益的实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使得公司资本的经营价值难以得到体现。所以,公司法在保障资本维持原则的基础上,应当放松对资本的管制,促进股东利益即社会发展。
四、资本维持改革的重心
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加快,遇到的不可避免的问题使得僵化的不变的资本维持原则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大趋势,在这种大趋势之下,法律规则的渗透是不能避免的。介于以上两个大的原因,资本维持制度的改革已经成了大势所趋,而资本维持原则改革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改革并不是放弃了原有的资本维持制度,二是资本维持制度对资本的规制确实走向了缓和。我们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在大的背景之下是否应该进行资本维持制度的改革,而是我们将选择主动改革还是被动改革的问题。对资本维持制度的改革也是为了促进我国公司法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而对于资本维持制度的改革,并不能局限于对资本本身的改革,还应统筹全局,考虑相关制度的完善,创造资本维持制度的良好缓和环境。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则是净资产规则。公司资本维持原则中所体现的以具体财产充实抽象资本,所谓的具体财产则是公司的净资产。而资本维持的本意却又体现在运营中公司的千差万别。我们知道,当净资产减去抽象资本额之差为正数时,表明公司的资本额达到了资本额的标准,然而我们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如果净资产额都是不能发挥任何效益的资产,或者这些资产都不能变现,那么对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则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对于资本维持原则,公司应该准确的说明其对于偿还到期债务有意义的流动资产额,而并非只是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履行表明其净资产额的义务。同时,由于不同的资产对于变现能力的不同,公司还应当有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揭示现金、存货数量、有价证券的义务,以供债权人清晰公司实际偿还能力做出合理的判断。
第二是对于债务结构的前景分析。公司法中公司资本维持原则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仅规定公司净资产额是不够的,有些公司短期债务过多或者是债务缠身,或者有些公司发展前景不好,那么对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则不能保障。因此公司披露的信息还应当包括公司的债务结构与公司前景的分析,这应当作为公司披露信息的重点并且应当作为公司的一项义务。
最后则是完善公司法上的义务结构。我国公司法对于许多事项都有很多规定,所以完善公司法上的义务结构则是重要内容,而公司资本维持原则想要贯彻则更需要义务结构的规范。对于我国的公司法来说。完善公司法上义务结构应该是公司法的重大课题。义务规则应当具体到人,具体到事。例如董事在以具体财产充实公司资本额上,不仅负有善良管理人的义务,还有忠实义务。
参考文献
[1]江平.《现代企业的核心是资本企业》[J].《中国法学》,1997(6).
[2]王保树.《商法的改革与变动的经济法》[M].法律出版社,2003.
[3]柯芳枝.《公司法论》.台湾三民书局,2003.
解析林地地力的维持和保护 篇4
我国是世界上人工林地最多的国家, 人工林健康稳定的发展对林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人工林的不断壮大, 人们不断的开采林木和自然灾害造成的迹地, 加上人工林地经营不合理, 我国的林地正面临着地力衰退的威胁, 生产力不断的下降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潜在的诸多问题。
随着国家对林业生产投入的不断加大, 人工林地的营造也随之大量出现, 特别是纯人工林。人们对林木的开采, 造成土壤中的养分不断的被带走, 土壤的养分越来越稀薄, 造成林地地力衰退。如何科学有效的持续性维持林地的生产力, 回归被带走的土壤养分, 合理地利用林地资源, 维持和保护林地地力, 让林地能持续不断地为我们提供木材等林产品, 维持林地生物的多样性, 营造良好地生态环境, 都是广大林业生产工作者要面对并解决的重大课题。
2 林地地力衰退原因分析
2.1 林地树种单一和针叶化
林地单一化的针叶植物群落结构简单, 其坠落物在土壤中不易分解, 林木间密度较大, 郁闭导致光照不足、温度过低、湿度不足不利于其他植被的生长和发育, 影响土壤中的动物和微生物的活动和繁殖, 导致土壤的微生物活性降低。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 导致林地系统自肥能力差, 地力衰退, 甚至可导致成片树木枯死。
2.2 土壤酸碱度的改变
土壤中H+和Al3+含量增加, 消耗了土壤中的阳离子库, 无机酸中和容量下降, 还会引起盐基离子淋溶, 土壤的养分丢失缺乏。其中有些重金属的活化, 会伤害植物的根系, 人工增加氮素的含量导致土壤中养分不合理分布, 菌根数量减少, 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对有机物的分解作用。植物在酸碱度失调的土壤中生长、发育和繁殖都会受到阻碍, 种间的相互作用也发生转变, 植物对恶劣环境的抵抗降低。
2.3 人工林地经营不合理
树木连栽和不合理的营林引发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如病虫日趋严重, 暴发周期缩短, 危害面积日益增大;火灾发生日益频繁, 林地的抗危害能力也逐渐的减弱, 林地地力退化, 生产力减低。不合理的采伐树木可导致林区水土流失, 采伐活动降低了林地土壤的含水率和持水量, 降低了林地土壤的毛管孔隙, 同时, 大量的开采林木, 森林的覆盖率严重下降, 新的水土流失会使成林地肥力的下降。
3 林木对土壤的要求
(1) 林木要良好的生长, 其根系就必须能被土壤很好的固定且需要足够的空间使其充分的伸展, 这就要求土壤既要有一定的厚度和层次又要有适宜的结构及松紧度。土壤的厚度不足、结构混乱、松紧度不合理都对林木根系的固定及伸展不利, 影响林木的正常生长。
(2) 土壤中要有充足的养分, 能适时、适量地为林木的生长提供全面的养料。土壤不仅需要有较充足的养分, 还具有良好的保持肥力, 供给肥力的性能, 让林木在施肥少的情况下也能够良好的生长, 在肥料施放过多的情况下也不会徒长, 使之有效合理的利用养分。
(3) 土壤能够满足林木对水、气、热的需求, 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与制约, 土壤中三者组合应该协调, 能够满足林木良好生长发育的需求。
(4) 土壤能缓冲外来酸碱物质, 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功能, 满足林木的酸碱度的要求。能净化进入其中的污染物质和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 在自我调节能力受到环境因素的限制时, 易人为调节。
(5) 土壤还需耕作性能良好, 在耕作后土壤要松散, 容易被耙碎, 松紧度和缝隙状况适宜林木种子的发芽和出苗, 甚至后期良好的生长。
4 林地培肥的有效方式分析
将林地中土壤内部的属性和外部环境进行统一是土壤的肥力能够得以形成并且得到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所以要从对土壤所在的环境条件进行改造、土壤内部属性进行研究这两方面入手将林地土壤进行培肥。
(1) 对林地进行基本建设。
通过对林地生存现状的了解可以看出, 对林地开展建设工作的核心是治水以及改土。但是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地理形势、地形条件和气温气候, 所以导致土壤也不同, 对土壤进行限制的因素也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比如针对山丘地区进行的治水和改土就应该将因为春旱和秋涝形成的干旱以及流失的水土作为核心和关键。因为盐碱、低洼黄泛等因素已经对土壤的培肥工作造成了限制, 所以针对这类林地进行治水改土的主要方向就应该是放水、放盐等方式。除此之外还应该多栽植一些能够耐湿的植物、碱性含量大的植物或者是耐盐抗盐的植物。比如红树、紫穗槐等。在遇到了暴雨降雪等天气之后, 要对苗圃的积水情况进行及时检查, 防止出现积水的情况。
(2) 扩大植被覆盖的面积, 增加绿肥种植的数量。
森林其自身具有很多方面的能力, 比如对水土进行保持、对水源进行涵养、对小气候进行调节、对干旱等自然灾害进行缓冲等。所以就可以在林地的空余处栽种蚕豆、黄豆、豌豆等植物, 把绿色植物的秸秆还给林地, 这些绿肥的种植就可以对土壤在理化上的状态进行一个改良。对绿肥进行翻压可以将有机物质稳定在一个水平线上, 并对土壤中磷、钙、钾等有效养分进行明显的增加。这些绿肥植物其具有的根系非常强大, 对土壤进行穿插和挤压的力度非常大, 对改善土壤结构的帮助十分明显。对绿肥多加种植, 让其可以更大面积地对地表进行覆盖, 以此达到减少流失水土量的目的。而蚕豆、豌豆等豆类绿肥其根瘤菌也对土壤中含氮量的增加起到了促进作用。
(3) 轮作制度应该更加合理化。
对土壤进行增肥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要建立和该土壤所在气候相吻合的轮作制度, 也是将养地和用地有效结合在一起的重要措施。因为树木在生物学上的特征并不相同, 所以对土壤营养上所具备的条件、环境上所具备的条件和对耕作进行管理的措施都有所差别。浅根树木和深根树木进行轮流栽种的时候, 应该对上下两层土层的水分和养分进行充分的利用, 以此来对上下两层的水分和养分进行增加, 同时也对上下两层的土层在腐殖质上进行了增加。在生产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应该将土壤肥力和树木之间的关系加以充分的利用, 使养地工作更具有积极性。在对植物进行栽种的过程中, 应该根据不同的地理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 对栽种的植物应该进行合理的搭配, 将长短不一的植物结合在一起, 用短的作物养长的作物, 在保证了复种指数的基础上对土壤的肥力进行提高。
(4) 对客土的引用。
针对那些在土体的构造中参入了障碍层次或者过黏过砂的土壤, 如果只是用增加施有机肥或者耕作等方式进行培肥改土的话, 那么在短时期之内想要获得成效是不太容易的, 所以就必须要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土地结构采取不同的方法, 比如客土换土。进行客土的时候正常情况下应该将土质中的比例控制在泥、砂比为4:6或3:7砂的情况下, 在构造质地的时候最好采用上粗下细的结构。换土这项工作指的是把会对土体中的作物产生不好影响的障碍层次进行排除, 再用好土换上, 以此达到使土地的结构更加良好合理的目的。
5 防治措施
5.1 遵循自然规律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要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就要正确的处理好森林3大效益的关系, 在防治地力衰退的同时, 也要加快森林后续资源的培育脚步, 合理安排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统筹兼顾当代和未来的发展, 利用资源的同时培育资源。目前应正视地力衰退这一现状, 改变林业传统的意识, 采用科学的方法实现用地养地, 实施治理和保持林地退化的措施, 预防其地力衰退。让人们的经济目标在其干预下符合自然发展的规律, 使林业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有机的结合, 达到最终的受益。
5.2 污染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对林地土壤污染制定预防措施的时候必须要符合法律要求和相关部门提出的政策和规定。建立用于检测土壤污染源的系统, 并且能够对其进行评定和预报。在保证了研究林地土壤背景值的前提下, 对土壤中实施的质量调查、预报和掌控等工作力度应该进行加强。生产的过程应该更加清洁, 对污染灌溉的管理应该进行加强, 建立起一个处理污水的设施, 并不断加以完善。使用农药化肥的数量应该加以控制, 根据不同的土质、土壤、植物施加不同量度的化肥, 并且能够分析出最有效率的施肥措施。在农药的使用过程中, 应该采用毒素较轻、安全度高、没有公害危险、实用性强的农药, 对那些含有巨大毒素的农药应该取消使用。在生产的时候, 对含有化学物质的除草剂应该进行合理的使用, 严格禁止将药液用到苗木或者植株上面, 会导致农害的出现。这样才能够减少进行人工除草的压力, 以此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5.3 科学研究和指导
增加人工林地的基因多样性, 为林地提供品质优良数目众多的壮苗, 保证人工林地能够高效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快对抗病抗虫等优良品质的树种的研究和培育。同时还要建立土壤化验室, 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土壤进行肥力的调查及其理化性质的分析, 科学的种植树种, 适地适树;长期定位监测土壤, 随时掌握其动态的变化, 为林地的防治提供重要的依据, 以采取最合理最科学的措施。
6 结语
在生态环境的条件下, 对林地地力进行维持和保护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而土壤又是林地地力的关键, 所以对土壤中养分的使用要合理有效, 并且争取每次带走后都能及时归还。 在培肥栽植等方面都应该制定良好有效的措施, 使其工作既能产生效率又不会损害林地地力。发现问题如侵蚀水土流失时要及时进行解决, 并且制定预防措施, 以此来达到维持和保护林地地力的目的。
摘要:指出了林地资源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从林木对林地的要求、回归林地土壤养分的途径、引起地力衰退的主要因素及防护策略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为广大的林业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林地地力,衰退,维持和保护,人工林地
参考文献
[1]杨学峰.林地地力的维持与保护[J].安徽林业, 2010 (3) :44~45.
[2]沈勇强, 程爱林.我国林地保护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初探[J].华东森林经理, 2011, 25 (1) :1~4.
[3]启明.林地管护有了重要依据[J].农村工作通讯, 2010 (14) :48.[4]张锡.刍议林地管理问题及完善措施[J].中国科技博览, 2011 (35) :557.
[5]徐淑艳.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之我见[J].科技文摘报.教育周刊, 2011 (2) :129~130.
[6]叶充, 胡庭兴, 黄从德, 等.我国人工林地力衰退与维护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 2005, 26 (4) :50~55.
[7]王延平, 王华田.连作人工林化感效应研究综述[J].世界林业研究, 2008, 21 (4) :25~30.
美联储维持历史最低利率水平 篇5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近日宣布, 将联邦基金利率继续维持在零至0.25%的历史最低水平, 并将通过购买更多国债维持现有资产负债表的债券持有规模, 而非此前计划的逐步压缩至正常水平。这一举措被认为是美联储实施新一轮货币扩张政策的先兆, 其背后则是美联储对经济形势更为悲观的预期。
美联储在货币决策例会后发表声明说, 最近几个月以来, 美国经济和就业复苏步伐有所放缓, 短期内经济复苏很可能较之前预期更为疲软。而在6月底举行的前一次例会中, 美联储曾表示经济复苏将会持续, 劳动力市场也将逐步得到改善。声明说, 美国个人消费开支逐步增长, 但增速仍受到高失业率、收入增长缓慢、住房财富缩水以及信贷紧张等因素的制约。个人消费开支约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3, 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美联储此次决定将到期收回的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机构债券本金进行再投资, 用于购买更多国债, 从目前看其象征意义大于对市场的实际影响, 预示着美联储未来可能实施新一轮的货币扩张政策。
维持控制 篇6
玉米:近期临储收购工作和补贴玉米发运进入冲刺阶段, 收购积极性提升, 东北地区粮源见底, 优质玉米价格小幅上行。在东北玉米价格上涨和河北粮源回流锦州港影响下, 部分具备运距优势的饲料厂增加了华北玉米采购, 华北玉米价格小幅上行, 部分贸易商开始建立库存, 拉动山东、河北部分地区玉米价格小幅反弹。南方销区多数饲料企业玉米库存到2月底, 近期已陆续补库, 玉米市场触底回升。但消费方面, 虽然国家已经释放即将进行猪肉收储的信号, 但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猪肉价格依然呈现出下跌趋势, 饲料厂不仅产品销售受阻, 还面临着资金的断裂, 部分企业只能无奈缩减生产计划。下游需求不理想, 对玉米短期后市形成压制, 上行空间有限。
豆粕:中国大豆网统计, 2月份国内共到港进口大豆432.29万t, 目前国内主要港口库存总量在540万t左右, 以当前市场消化程度测算, 3月底港口库存可能达到700万t。目前, 国内养殖业低迷, 饲料需求清淡。尽管美豆外盘表现强劲, 国内市场依旧疲软, 豆粕价格持续下跌。截止3月7日, 国内豆粕现货成交均价维持在3600元/t附近, 较上周同期下跌80元/t。目前部分地区价格已经跌破3500元/t。预计豆粕短期后市将维持弱势震荡。
以适度压力和危机维持生存繁荣 篇7
《黑天鹅》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其新作《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中信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中巧妙借用这个“传说”宣称:米特拉达梯式解毒法和毒物兴奋效应的概念都属于“原始”反脆弱性的范畴,是反脆弱性的初级概
念:毒物兴奋效应是一种隐喻,而反脆弱性是一种现象。
一直致力研究不确定性、概率和知识等问题的塔勒布用数学和文字、轶事和故事,展开很长的说明。来解释“反脆弱”观念。他将事物分为“三元结构”:脆弱类、强韧类、反脆弱类。区分在于特质不同:“脆弱的事物喜欢安宁的环境,强韧的事物不太在意环境,反脆弱的事物则从混乱中成长”。
相映成趣的是,塔勒布的“三类事物”划分恍如国内网络上曾刮起的一股区分“普通青年”、“文艺青年”、“2B青年”的狂潮。用横向对比视角观察不难发现:“普通青年”(太规矩)=脆弱、“文艺青年”(压力大)=强韧、“2B青年”(用“萌”和“另类”拯救世界)=反脆弱。
反脆弱,不只受益于混沌和波动,还让适时出现的压力和危机来维持生存与繁荣。因此,塔勒布特别指出,理解反脆弱性机制,就可建立起系统性且宽广的指导方针,在世道充满随机、无法预测、不透明,甚至对事物的了解不完整的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出非预测性的决定。值得注意的是,反脆弱性是个超越复原力和强韧性的概念。复原力只是事物抵御冲击,并在重创后复原的能力;而反脆弱性则是让事物在压力下逆势生长、蒸蒸日上。
除了运用在市场规划之中,“三元结构”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都大有裨益。由此,塔勒布坚定地指出,历史上每出现一次错误或失败,都具有其积极意义。“泰坦尼克号”撞击冰山沉没的惨痛教训,为人们日后加强救援措施以及建造更坚固更豪华的轮船奠定了基础。日本福岛核危机让人们觉察到了核反应堆的问题(以及小概率事件的威力)避免了更大的灾难。每次飞机失事都也让人们离安全更近一步。这些系统之所以善于吸取教训,是因为它们都具有反脆弱性,能利用微小的错误改进自身。这些教训或错误,让沉浸在文明进程中的人们看到,在更强大的力量面前,原以为的坚固如何不堪一击。
在这一点上,塔勒布完美融合了“黑天鹅事件”与“反脆弱”,随机事件大大减少人们抵御风险的能力,复原能力难以弥补由此产生的裂缝,而“反脆弱”刚好终结这个怪圈:人们无需纠结于短期的预测或理性准则,为长远利益考虑加强反脆弱性才是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