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程控制和远程控制(精选10篇)
近程控制和远程控制 篇1
心房颤动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1],心房颤动可导致心力衰竭,心力衰竭也可引发心房颤动,二者同时存在可增加病死率。心房颤动使心室率过快,心房收缩功能减退,以及无规律性的心室充盈时间对于心力衰竭患者可能具有负面临床影响。众多证据表明心房颤动是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2,3]。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是一个特殊问题,观察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窦性心律的恢复和维持是治疗的重要措施[4]。但是,有左心室功能损害的患者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会增加不良事件[5]。一些研究结果并不支持对心房颤动患者进行常规的心律控制[6]。然而,这些研究中仅不部分患者有左室功能障碍,研究结果并非适用于心力衰竭的普通人群。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化研究确定是否预防心房颤动能够使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改善。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
在3个不同地区的医院进行研究。研究时间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研究地点:河南鹤壁煤业公司总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山东济南中心医院。
1.2 患者入选标准
左心室射血分数≤35%;充血性心力衰竭病史(NYHA II~IV);心房颤动病史;能够长期接受治疗和随访。排除标准:持续性心房颤动≥12月;心力衰竭或心房颤动病因可逆性;入组前48h内出现的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2或3度房室阻滞(心率<50次/min);长QT综合征病史;房室结消融治疗;6个月内心脏移植;需要透析;妊娠;生命预期低于1年;年龄≤18岁。应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入心律控制或心率控制组。
1.3 治疗方法
(1) 心律控制组: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心房颤动,药物转复失败病例采取电复律。如需要时进行二次电复律治疗。氨碘酮是维持窦性心律的主要药物,必要时可加用索他洛尔或多非利特。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的心动过缓可安置起搏器。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患者则行非药物治疗。 (2) 心率控制组:心率控制性治疗包括调整洋地黄和β受体阻滞剂剂量以达到目标心率:即静息心室率≤80次/min, 6min步行试验心率≤110次/min。未达到目标心率患者可行房室结消融和起搏器治疗。 (3) 心力衰竭治疗:全部患者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治疗,两组患者均给予最大耐受剂量的β受体阻滞剂,并给予抗凝药物治疗。积极进行心室再同步化治疗[4]。
1.4 主要和次要终点
分别与第3周、4个月进行评价,此后每4个月评价一次;48个月后每半年一次。主要终点为心因性死亡。次要终点为任何原因死亡、中风、充血性心力衰竭加重、住院、生命质量,以及因心血管原因、中风、或心力衰竭加重引起死亡。
1.5 统计学分析
根据意向性治疗原则进行统计学分析。心因性病死率和次要终点事件率估计采取Kaplan–Meier方法,经秩和检验进行比较。根据以下变量进行校正:年龄、性别、左室射血分数、NYHA功能分级、高血压或糖尿病有无、除颤仪应用与否、心房颤动诊断时间、肌酐水平、β阻滞剂应用与否、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应用、口服抗凝药物等。单变量和多变量Cox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用于生成危险比。取P<0.05。统计学软件为SPSS13.0。
2 结果
2.1 患者情况
1278例患者,683例为心律控制组,695例为心率控制组,平均随访时间为(37±19)个月;最长随访时间为60个月。患者的基础特征见表1:平均年龄66岁,男性占75%;NYHA III或IV级者占32%;冠状动脉疾病占48%;高血压占45%;糖尿病22%。左室射血分数(27%±6%);持续性心房颤动占73%;曾经因心房颤动或心力衰竭住院者占50%。
2.2 治疗情况
在12个月时进行随访,心律控制组80%的患者接受胺碘酮治疗,24个月时和36个月时分别为75%、73%。心率控制组接受β阻滞剂和洋地黄者较心律控制组多。90%以上患者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治疗,接受口服抗凝药物者占85%。
2.3 主要终点
全组患者心因性死亡年度发生率平均值为8%。心律控制组184例(26.9%)、心率控制组174例(25.0%)死于心因性疾病(心律控制组危险比1.06;95%CI0.86~1.30;=0.59)。心律控制组校正危险比与心率控制组比较为1.06 (95%CI, 0.86~1.30);经基础测验校正后危险比为1.05 (95%CI, 0.85~1.29;P=0.67)。
2.4 次要终点
总计死亡患者为448例(35%),年病死率接近10%。心血管疾病死亡占80%。总体生存率、中风危险、心力衰竭加重、心因性或中风和心力衰竭病死率两组相似。
2.5 住院、复发、其他事件
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心律控制组较心率控制组高(分别为65%、54%,P=0.046);尤其是第1年差异显著(分别为47%、35%,P=0.001)。心房颤动住院患者比例心律控制组亦高于心率控制组(14%、8%,P=0.001);因心动过缓住院治疗心律控制组亦较高(8%、4%,P=0.03)。需要电复律比例心律控制组高于心率控制组(59%、9%,P<0.001)。持续心室律过速和大出血两组相似。
3 讨论
本研究采取多中心随机化方法对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常规心律控制或心率控制方案比较,发现常规心律控制方案不能降低心因性病死率;此外,关键性次要终点如任何原因、心力衰竭加重、或中风等死亡事件亦无显著下降。研究人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些患者具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证据,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较高,心律控制组75%~80患者在长期随访期间(平均3年)出现复发性心房颤动。本研究中,患者年度病死率为10%,高于同期其他报道。心力衰竭突发心脏病死亡研究(the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Hear Failure trial)中患者与本研究相似,年度病死率为9%(内科治疗)或7%(植入式起搏器治疗)[6]。不过,研究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0岁,仅15%有心房颤动病史;本次研究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7岁,而且植入式起搏器治疗患者仅7%左右,这可能会导致不同的观察结果。
心律控制不能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心房颤动对于心力衰竭患者的预测价值无法定论,心房颤动可能对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并无独立影响,心房颤动或许是一些负性预后特征如恶化的心室功能、增加神经激素活性、潜在性炎症状态等的具体表现。虽然心律控制组多数患者重复评估而无心房颤动,但并非全部时间内所有患者均维持在窦性心律。此外,心率控制组一些患者随访期间亦无心房颤动。如果心房颤动确实对预后具有独立影响,那么,最大限度降低心房颤动发生率则会使病死率下降。维持窦性心律的可能益处是否会被现行抗心律失常治疗淡化尚等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广泛应用于心力衰竭抗心房颤动的两种方案进行比较,心律控制治疗方案未显示其具有更大优势,心率控制方案无需反复心脏转复并可降低住院率。研究结果提示,心房颤动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主要目标应着眼于心率控制。
摘要:目的 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需要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 而这一措施的利害尚有争论。方法 多中心、随机化研究比较维持窦性心律 (心律控制) 与控制心室率 (心率控制) 对症状性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患者预后影响, 主要终点为心因性死亡时间。结果 1278例患者纳入研究, 其中683例为心律控制, 695例为心率控制, 随访时间平均40个月。心律控制组184例 (26.9%) 、心率控制组174例 (25.0%) 死于心因性疾病 (心律控制组危险比1.06;95%CI0.86~1.30;P=0.59) , 次要终点两组相似:包括任何原因死亡 (心律控制组为32%, 心率控制组33%) 、中风 (3%、4%) 、心力衰竭加重 (28%、32%) , 心血管原因、中风、心力衰竭加重死亡两组分别为43%和46%。结论 心房颤动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心律控制病死率并不比心率控制低。
关键词:心房颤动,心力衰竭,心律控制,心率控制,病死率
参考文献
[1]孙灵芝, 崔丽琴.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J].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 (21) :2793-2794.
[2]代容.胺碘酮治疗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 2011, 22 (40) :3784-3786.
[3]Nohria A, Lewis E, Stevenson LW.Medical management ofadvanced heart failure[J].JAMA, 2002;287 (2) :628-640.
[4]李晓宏, 徐伟, 吉文庆, 等.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术后房室结消融及药物控制心室率疗效观察[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1, 15 (4) :252-254.
[5]胡华元, 刘建修, 廖远雄.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 2011, 13 (6) :1021-1022.
[6]Lehto M, Snapinn S, Dickstein K, et al.Prognostic risk of atrialfibrillation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by leftventricular dysfunction:the OPTIMAAL experience[J].EurHeart J, 2005;26 (2) :350-356.
近程控制和远程控制 篇2
关键词:消防;电气设备;控制;联动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为了满足人们对住房的要求,建筑施工单位也在不断地改进技术,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建筑的安全性以及美观性。我国在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后,建筑施工效率有所提高,但是引发的建筑火灾安全事故也明显增多,这说明我国建筑行业在发展中存在不均衡问题,而且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意识,没有做好消防电气控制设备以及联动控制设备的优化工作,使得这些设备无法发挥实用价值,没有发挥灭火的作用。
一、消防电气控制设备的分类
消防电气控制设备有着不同的种类,这些设备有着不同的应用范围,在选用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设备的特性以及适用范围,否则会影响其效用的发挥,也会影响灭火的效果。近年来,随着建筑火灾事故的增多,人们对建筑的安全性越来越重视,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结合实际优化设备,做好设备运行状态的监视工作,使工作人员可以掌握设备的运行情况,并对出现故障的消防设备进行及时的维修,保证其功能的正常发挥。
1、风机控制设备
风机控制设备是用作空气转换的重要设备,保证风机控制设备的正常使用,可以有效的保证排风效果以及排烟效果的发挥。在发生火灾事故后,可以利用风机控制设备进行控制转换,可以将火灾造成的烟雾及时排出去,将新鲜的空气排入室内,防止人由于窒息而死亡。
2、电动防火门窗控制设备
发生火灾后,为了快速逃生,一定要保证逃生通道的畅通性,电动防火门窗控制设备有助于及时疏散人群,将人群送出火灾现场,这类设备还可以有效的排除烟雾,防止烟雾对人体器官造成损害。
3、自动灭火控制设备
自动灭火控制设备在火灾中发挥着重要的灭火功能,这种控制设备有着不同的种类,常见的有水喷雾灭火设备、泡沫灭火设备、消防栓等等。自动灭火控制设备收到信号后,会自动开启,所以,这类设备比较具有敏感性,接收器一定要正常工作,这样才能把握最佳的灭火时间,防止火势太大而无法控制。
4、电动消防给水控制设备
在发生火灾后,必须保证充足的水源进行灭火,电动消防给水装置,可以为消防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基础水源支持,可以为消防设备中注入更多的水源,这类设备可以根据火势大小,自动打开或者闭合阀门,在检测到火情比较严重后,会发出给水信号,是保证消防灭火设备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
二、消防电气控制设备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消防电气控制设备的主要功能包括控制功能、指示功能和信号传递功能。控制功能是指控制受控设备执行预定动作;信号传递功能是指消防联动控制器之间进行信号传递;指示功能是指指示电源、控制装置、受控设备的工作状态,以及指示消防电气控制装置和受控设备的故障状态。
消防电气控制设备的工作原理可以理解为是消防电气控制装置接收到现场手动控制信号或消防联动控制器的联动控制信号后,将此信号进行处理、转换,形成下一级控制信号并将该信号向受控设备发送;同时控制主电路接通或断开受控设备的电源,从而完成控制受控设备启动/停止的功能。此外,消防电气控制装置还能将受控设备的工作状态信息向上一级消防联动控制设备传送,发出显示控制装置和受控设备状态的指示信号,从而完成信息传送和指示功能。
三、消防联动控制设备的设置
所谓消防联动控制设备是指当火灾发生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开始启动,同时给联动控制设备下达相关的消防命令,消防联动就根据命令启动相应的消防设施开始运行,以达到及时控制火势的目的。也就是说,消防联动控制设备是消防系统中的主要执行系统。为此,在现代建筑中,尤其是在智能建筑中,必须要具备一些必要的消防联动设备,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消防水泵和喷淋水泵。这类设备主要是为了在火灾事故发生后,当控制设备给其下达联动命令后,就可以启动开始工作,通过水泵的作用抽取水源进行灭火。
2、防火阀、送风阀、排烟阀、空调机、防排烟风机等,这类设备是为了控制在火灾发生时产生的大量烟雾和巨大的火焰,避免烟雾扩散,防止火焰伤及人群。
3、防火门、防火卷帘。这类联动设备是为了达到隔离人群与火灾现场的目的而设计的,当火灾发生时,消防联动控制设备会对防火门和防火卷帘发出指令,使其帮助人群撤离并隔绝火势的蔓延。
4、消防电梯。消防电梯最重要的作用是在火灾发生时迅速转移建筑内的群众,与普通电梯相比,消防电梯要具备良好的防火性能,并且其电源控制要与普通电梯的电源分开,以确保当建筑发生火灾引起供电中断后仍能正常使用消防电梯进行人群疏散。
5、火灾警报装置、应急广播、消防专用电话。这类联动设备是为了在火灾发生后尽快通知到建筑各层,使所有人员都进行相关应急措施,为人员撤离争取宝贵的时间。另外,应急广播或消防专用电话可以方便消防人员对于现场灭火状况进行全面指挥,以更快更有效的控制火情。消防联动设备要实现无论手动控制或自动控制,都能够启动以及运行,这样才能使消防联动控制设备更加合理有效。
四、提高联动控制设备的可靠性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联动控制设备对于建筑消防工作的开展实施所具有的重要性,为了进一步提高联动控制设备的可靠性,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方法来实现:
1、对于重要的灭火和防排烟设施如消火栓泵、喷淋泵、正压送风系统、排烟系统等,为了确保动作的可靠性,应考虑多种、多地联动和手动控制方式,既有自动,又有手动,既有就地控制,又有远地控制,以增加被控制设备的可靠、及时、正确动作。
2、合理设计各类管线的走向、敷设方式、敷设场所,采取必要的防火措施,避开可能对线路造成损坏的热源,与强电管线及其他专业管道保持必要的安全间距,确保消防电气线路处3、与建筑专业协调,合理确定消防控制中心的位置,以使其尽量靠近弱电管道井,使消防电气管线以最短距离汇入弱电管道井。
4、尽量采用多线制的手动控制柜,采用进口设备时,要注意其是否提供这种多线制的手动控制柜,若不提供,设计人员还需选用其他厂家的手动控制柜,并处理好接口问题。
五、结语
在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前提下,除了需要提高建筑的施工质量,还要做好建筑的消防设计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建筑使用的安全性,才能避免建筑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加强电气控制系统的管理工作,还要定期对电气控制设备以及联动控制设备进行安全检查,保证其可以发挥实效。在消防控制设备设计与安装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规范的流程进行操作,如果消防设施的安装存在漏洞,则可能引发较大的火灾事故,而且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损失。
参考文献:
[1]何勇.现代化建筑中消防设备设施的设置及特点[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6).
[2]张国海.高层建筑消防联动系统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建筑电气,1999(03).
[3]吉光辉,葛良玉.消防控制设备设计与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J].科技咨询导报.2007(09)
近程控制和远程控制 篇3
在对建筑工程施工的进度控制中, 施工方法的选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施工方法通常有:依次施工 (即是组织一个施工队伍来完成一个分段工程后再继续进行下个环节的工程任务) 、平行施工 (即是组织两个及以上的施工队伍在同一个时间不同的地点来完成同一个施工的工程) 、流水施工 (即是组织不同的队伍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来进行不同的施工工程) 。而在工程施工过程中, 要采用何种施工方法则具体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决定, 只有这样才能够合理地进行施工, 才能够使人力财力物力得到最大最优地利用, 进而才能够缩短工期, 实现投资的效益。
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 影响施工进度的因素有很多, 诸如人、资金、技术及天气的因素等。因此,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对进度的控制要首先明确施工的目标、开工的时间、验收的时间等, 要详细计划每周到每月到每季的安排, 并积极制定好施工进度的计划。在施工过程中要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调整, 以此来确保工期的顺利进行。不仅如此, 施工人员也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工作, 还要及时对施工进度进行检查, 进而做好建筑工程施工的进度控制。
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一个建筑工程项目, 施工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 要坚持“质量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紧跟时代的需求, 用现代化的眼光及态度积极学习新工艺、新技术及新经验, 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另外, 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及施工质量制度规范, 积极学习掌握新的质量标准及行业标准, 做好自身的检查工作,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建筑工程项目分为施工准备、施工过程及验收三个阶段, 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要从这三个阶段进行分别控制。首先, 在施工的准备阶段, 要做好施工的设计工作, 以及相关图纸的会审工作, 要保证三证齐全。要完善施工质量的管理体系, 选择好的项目施工队伍人员, 对施工中所需要的材料的引进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 施工要用到的机械设备要请专业的人才来进行检查把关。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 请专业的技术人才对企业员工进行技术培训, 引导职工学习新的技术经验。企业的管理人员要以身作则, 做好积极带头作用, 树立正确的处理事务的观念态度。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操作人员要认真检查, 严格按照相关的施工规范来进行工作。在对项目工程进行质量验收的时候, 要严格按照合同、相关要求, 做好工程质量检验、工程质量评定, 以及相关技术资料的归档工作。
三、建筑施工安全控制
在对建筑工程施工进行安全控制中, 不单单要确保建筑工程结构的安全和建筑所使用的设备工具的安全, 同时还要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建筑方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安全制度措施, 要设立安全管理体系, 由专门部门负责。制定的相关措施制度要进行有计划的实施, 并同时要抓好总结和考评制度。此外, 企业的负责人、建筑工程项目负责人, 以及项目专门的安全负责人要做好自身的模范带领作用, 确保施工所有人员的安全。
身为一个企业, 首先必须要有安全生产许可证。在企业相关责任人的领导下, 积极建立完善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在确保企业生产的基础上严抓安全管理。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及建筑施工的过程中, 要有计划性地、定期地对安全教育进行宣传, 不定时到施工的地方检查相关的安全实施工作, 同时要制定好相关的预防安全的措施。一旦发现有不安全因素必须马上进行解决, 并及时传达上级下达的有关安全文件。
作为建筑工程的项目负责人, 应该要积极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教育工作, 及时传达公司及上级有关部门的文件精神。要严格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 严格遵循规章制度指挥施工工作, 不进行冒险性的施工, 并严格检查施工相关安全的文件资料。在施工的过程中, 对他人所反映的不安全问题要尽快处理, 以此来保障施工的安全, 确保建筑项目顺利施工, 与此同时要积极配合上级部门的相关检查。
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人员, 要能够以身作则, 实事求是做好每项工作, 每天巡视工地各处, 一旦发现任何不安全问题, 一定要及时做好安全记录并积极进行解决, 解除任何不安全因素的存在。此外, 做好项目施工操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 积极配合企业领导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在对建筑工程施工进行安全控制中, 还应该要做好一些特殊的施工安全控制工作。例如, 应急救援工作、意外伤害工作, 以及消防工作等安全事宜。
在建筑施工中, 还要做好建筑安全生产、安全管理, 以及项目文明施工等的相关工作。具体到施工工地的材料应该要放置整齐、施工现场卫生工作, 做好施工场地的环境保护, 对项目施工现场要实行封闭管理, 做好安全警示。
摘要: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 工程进度、工程质量与工程安全这是三个要素之间有着非常密切个关系, 三者之前不可分割又存在矛盾点, 同时三者必须要达到高度统一,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比如:速度过快, 就有可能出现不安全因素, 质量就难达到要求, 而质量好工作细致务必就会延长时间。所以, 既要快, 又要好, 又要保证施工安全就必须要对三者进行合理化的掌握分配。在以安全第一的基础上, 保证好施工的质量, 并尽量在短时间内完成施工的项目。本文就针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和安全控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近程控制和远程控制 篇4
适度均衡的加快施工进度,可以在计划工期内得到合理的提前,可以保证施工质量。严格控制质量,可以避免返工,进度则会加快;反之则会因返工,造成工期延后,施工成本增加;投资与质量的关系是质量好要增加施工成本,但严格控制质量,可以避免反工,提高了承包商的施工效益,减少建设项目的经常性维护费用,延长工程使用年限,反而降低了投资成本,提高了建设单位的投资效益。
对于工程建设项目,不可以说三大目标之间那个最重要,不同的工程建设项目,在不同的时期地点,目标的重要程度有所不同,而在工程施工中最重要的是进度和质量,施工进度按最佳工期施工,可以在合理的时间内使施工企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使建设工程投资按计划工期交付使用,在预定的期限内尽早的收回投资。质量好可以减少工程施工返工;减少施工单位成本投入;减少建设单位的经常性维修;延长建设工程的使用年限,保证建设工程的稳定长效运营,提高投资效益,降低维护成本。因此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是工程建设产生经济效益,满足建设单位对工程建设质量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投资是工程建设的一个资金保证,投资的增减可以通过价值工程原理,从进度、质量控制要回投资效益。因此对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做以下浅议。
二、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在施工中的作用与关系
进度控制是对工程建设项目建设阶段的工作程序和持续时间进行规划,实施、检查、调查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工程建设项目的进度控制,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是工程建设的三大目标的重要部分。它有利于尽快发挥投资效益、有利于维持良好的经济秩序、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质量控制也是建设工程中最重要的工作,是工程建设项目控制三个目标的中心目标。施工是形成工程建设项目实体的阶段,也是形成最终产品质量的重要阶段。所以,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工程建设项目质量控制的重点,也是施工阶段要合理完成的重要因素。所以工程建设必须依据国家和政府颁布的有关标准,规范、规程、规定,以及工程建设的有关合同文件,对工程建设项目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各个阶段,如可行研究、项目决策、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竣工验收五个阶段中的各环节影响工程质量的主导因素进行有效地控制,预防、减少或消除质量缺陷,才能满足使用单位对整个建设工程质量的要求,才能增加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
合理的施工质量控制在监理协调下可以克服由建设单位进行质量控制的片面性和放任弊端;促进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共同做好质量控制活动;有利于健全不断的完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施工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的匀衡、协调是保证建设工程能如期,保质的最有效的手段。在施工中无序的追求施工工期,不做科学的工期计算,就会在规划工期内以非正常施工速度赶工期,使工人劳动强度加大,质量目标难以操控,产生各类工程施工质量问题,严重的还会造成返工和不能返工的问题(原因工程施工一次性特点)。在施工中没有一个合理的施工工期规划,就无法保证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合格的建筑工程产品。边施工、边估算,边采取措施虽然采用的是事中控制方法,但是在没有前期工期規划的情况下就是一种盲目的工作方法,是达不到工期控制目标的。不做具体的工期规划,是某些施工队中存在的一种现象,这样会因为对工期估计不足,不能合理的组织施工,造成工期延长,对完成施工任务,完成企业经济效益带来损失,对如期完成建设单位投资任务产生影响。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单方面的追求工期会产生质量问题,会造成返工,会降低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影响到建设单位投资效益的尽快发挥。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偏面的精做细干又会使工期延后,成本增加。只有认真的做出一个好的施工组织设计,好的施工方案,把工程进度控制和工程质量控制的任务落到实处,才能在一个合理的工期内完成一个合格的建筑产品。
合格的建筑产品是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对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进行科学合理的计算与规划,才能在工程施工中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所以,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的合理规划,对施工工期,对施工质量,对施工经济效益,对建设工程投资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规划设计,在施工中的关系是紧密的,只有认真的完成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规划设计的工作任务,才可以保证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优良的建筑产品。
三、落实进度控制任务和质量控制任务对施工所产生的作用
进度控制的任务是针对建设项目的进度目标进行工期计算,是施工单位工程师根据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工程量与工程复杂程度,建设单位对工期和项目投产时间的要求,资金到位计划和实现的可能性,主要进场计划,国家颁布的“建筑安装工程工期定额”,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建设地区气候等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后,设计出的工程建设项目的最佳工期。合同工期确定后,工程施工进度控制的任务,就是根据进度目标确定实施方案,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控制和调整,以实现进度控制的目标,具体的讲,进度控制的任务是进行进度规划、进度控制和进度协调。要完成好这个任务,应做到以下三点工作;
(1)要做出工程建设项目总进度目标和总计划的制定。而这项工作是非常重要而细致的工作,进度计划的编制,涉及建设工程投资,设备材料供应、施工场地布置、主要施工机械、劳动组合、各附属设施的施工、各施工安装单位的配合及建设项目投产的时间要求。对这些综合因素要全面考虑、科学组织、合理安排、统筹兼顾,才能有一个很好的进度规划。
(2)要对进度进行控制,必须对建设项目进展的全过程,对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进行比较。在施工工程的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发生偏离,无论是进度加快、进度滞后都会对施工组织设计产生影响,都会对施工工序带来问题,都要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调整,对偏离控制目标的要找出原因,坚决纠正。
(3)进度协调的任务是对整个建设项目中各安装、土建等施工单位、总包单位、分包单位之间的进度搭接,在时间、空间交叉上进行协调。这些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因素,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实际进度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对这些单项工程之间的施工关系不加以必要的协调,将会造成工程施工秩序混乱,不能按期完成建设工程。
而施工质量控制的任务同样也要完成好三项任务:
(1)周密计划,做到事前控制,在施工前认真做好施工组织工作;做好技术资料准备工作,做好对原材料、设备、零配件等质量进行检查和控制工作、做好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质量监定和施工工艺的组织论证工作、建立建全质量管理制度,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认真对待由建设单位组织的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工作。努力做到对施工中的人员组织、材料供应、机械设备在施工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有一个预见性的措施,使每一项施工过程都掌握在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规划之中,才可以发挥出在事前就把施工中的质理问题解决好,避免因没有做好事前控制造成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的返工问题。
(2)努力工作,积极的对待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对发生无法预测的施工质量问题,做到不能在事前控制,一定要在事中控制,避免施工质量问题的进一步扩大化,造成无法返工或因返工产生很大的经济损失。工程质量是在工序中产生的,工序控制对工程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应把影响工序质量的因素都纳入到管理状态中,建立质量管理点,及时检查和审核质量统计资料和质量控制图表。
要严格工序间的交接检查,对于重要的工程部位或专业工程,工程师应亲自进行试验或技术复核,并实行实时监控。根据工程施工特点,对完成的分部、分项工程,应极时的按相应的质量评定标准和方法,进行检查、验收。
认真审核设计变更和图纸修改后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并对此向有关部门和建设单位提出建议和意见。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质量现场会议,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分析问题,通報批评工程质量状况,做好工程质量事故的处理方案,并对处理效果进行检查,才可以把施工中的质量问题,在每一个施工工序过程中,及时的做到事中控制。
(3)事后控制是指对完成施工、形成产品后的质量控制。施工单位应按国家有关的质量评定标准和办法,对完成的分项、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进行自检,只有内部通过验收才能交给有关单位验收,才能保证一次验收通过,才能使整体的建设工程质量让建设单位满意。
整理好有关的质量检验报告、评定报告及有关技术文件。向建设单位提供施工竣工图,使施工竣工图成为今后建设单位在维修工程中的一个重要资料。
落实进度控制任务和质量控制任务是保证建设工程质量,满足建设单位对建设工程质量要求的必要条件。进度规划、进度控制、进度协调、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是落实工程建设施工管理工作任务的具体施实。
进度规划和事前质量控制是施工单位在建设施工中对工程施工做到心中有数,在进度规划和事前质量控制阶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施工中的每一道工序要有事前预测,对预测到可能发生的问题要有具体的调整方案,这样才可以减少施工进度和质量问题的发生量。
进度控制和事中质量控制是建设工程施工在施实阶段对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的跟踪与监控,保证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在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中互相协调的运行,对施工中出现偏离施工进度规划与施工质量控制方案的问题做出及时的调整和改进。
进度协调是建设工程的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分部分项工程中各施工单位之间,人员、材料、机械进场相互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搭接,而事后控制主要是对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的自检,对施工资料的整理交验,为建设工程进行质量验收做好工作准备。
进度协调和事后控制虽然在施工管理中没有紧密的联系,但是进度协调是保证施工进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施工单位之间的人、材、机在空间和时间上没有一个合理的搭接,将会造成窝工,严重的还会拖延工期,而事后控制是为了建设工程交验而做的一项重要工作,他对施工单位进行的建设工程竣工验收顺利通过,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为,建设工程的体形大、工期长、工艺复杂等特点,必须撑握好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工作的要点,才能使工作做的有效、准确。
四、抓好进度控制与质量控制的要点对建设工程的作用
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必须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是一种指导施工的全面的技术经济文件,它对施工活动的顺利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了保证其执行,必须进行进度控制和一系列的管理工作,其中施工进度计划的控制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工程建设项目的进度控制实践,进度控制的要点主要包括: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施工进度计划的审批和施工进度计划的检查与调整。
近程控制和远程控制 篇5
大停电的巨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使其防御问题日益突出[1]。防御措施包括:在系统故障发生前的规划和运行期间的预防控制、在特定故障发生后根据工况立即启动的紧急控制(EC)、在系统动态违反运行规程后触发的校正控制(CC)、在停电后的恢复控制[2,3,4]。
EC和CC都是没有调度员参与的闭环控制。EC以工况和故障做索引,预先制作决策表;一旦检测到故障立即按图索骥,用前馈控制律执行决策表中相应的切机、切负荷(LS)、故障解列等措施。CC则在检测到系统失步或母线较长地处于低频低压等违反安全规程的动态行为后,按反馈控制律执行高频切机、低频减载(UFLS)、低压减载(UVLS)和失步解列等措施。显然,EC比CC动作早,故控制效果大,但精度差。
研究重点之一是如何以最小的LS量或控制代价来满足各项安全稳定约束[5,6,7,8]。一般忽略模型、参数、工况和故障等方面的随机因素[9,10],按典型工况的确定性仿真和保守原则制定控制策略。其决策不但不经济,还可能带来危险的负效应[11]。在没有不确定性因素和预测误差的理想条件下,只需要EC就可以实现充要的稳定控制。但在实际情况下若没有CC,就必须按最严重的不确定情况来设置EC,这样就会在其他情况下严重过控;若不按最严重情况设置EC,则会在严重故障下欠控而扩大停电范围。因此,EC与CC的协调问题极为重要。但迄今为止,预防控制、EC、CC和恢复控制基本上被孤立地研究和应用,文献[12,13,14] 研究了预防控制与EC的协调,但鲜见关于EC与CC的协调算法。
本文首先讨论了闭环控制的决策要素,包括:系统模型与参数、工况、预想故障集、目标函数、约束条件、控制变量及控制时机。以切机、LS和解列措施为例,深入比较了EC与CC在启动判据、动作时机、控制代价、控制律及控制精度等方面的不同。讨论它们在确定工况及故障下的决策优化,指出考虑不确定性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必要性,强调应按风险概念协调优化EC和CC,以兼顾安全性与经济性。
1 稳定控制决策问题的形式化
1.1 稳定控制的模型和参数
除代数微分方程外,暂态稳定控制还需要用差分方程和逻辑语句描述设备和系统保护动作事件。所构成的逻辑—差分—微分—代数方程组中具有强时变和本质非线性特性,故必须借助数值积分来求解。
一种模型对某些故障偏保守,但很可能对另一些故障偏冒进,因此所谓 “采用保守的模型和参数”的说法很值得商榷。此外,若不知道精确模型,很难判定“保守”。因此,应尽可能按模型和参数的期望方案进行仿真,而在得到优化决策后,再从保险的观点加以修正。可以用实测轨迹来校核仿真用的数学模型,以减少对其他算例的仿真误差[15]。但其困难包括:①缺乏足够多的实测轨迹;②多组实测轨迹可能分属系统特性大变前后;③高维参数识别存在可行性或多解问题;④实测轨迹所对应的故障参数,如接地阻抗值难以得到。
1.2 预想故障集
选择预想故障时要考虑具体系统的特点,除了高概率故障外还应包含概率不很大但后果严重者,如联络线、主力电厂和直流输电线故障[16] 。但实际处理中往往遇到如何考虑N-2或更严重故障的困惑,多(或少)考虑一个更严重的场景就可能使结果变得非常保守(或冒进)。解决的途径是按风险值将尽量多的候选故障排序,然后按风险可接受水平截取该队列。由于风险反映了经济损失的期望值,因此改变该队列的截断位置并不会剧烈改变控制水平和安全风险。此外,不同的运行方式下可以有不同的故障集。
1.3 目标函数
确定性的优化目标一般为LS量最小[5]或用(经济因子或概率)加权的LS量最小[6,7,8]。文献[17] 则用二次型兼顾控制后各节点电压值与参考值之差、控制代价及电压越限惩罚这3方面的目标。
使系统稳定的最小控制代价与故障发生概率的乘积即为风险代价[10]。通过在目标函数中增加主动控制风险代价项,可代替动态安全约束优化问题中隐函数不等式约束。在EC与CC的协调问题中,必须正确反映故障驱动及轨迹驱动的不同特性。
1.4 约束条件
LS及解列后的系统仍应满足功角稳定,以及频率和电压的安全。文献[13] 评述了处理功角稳定约束的各种方法,包括功角差的固定门限值、能量函数法、人工智能法、扩展等面积准则 (EEAC)。文献[8] 讨论了暂态电压和频率偏移的安全约束。
1.5 控制变量
作为EC及CC的主要措施,正确实施切机可以防止失步,限制高频;LS对功角稳定、频率和电压的安全都有很大作用;解列是消除失步振荡的关键措施[18]。虽然它们都是离散控制,但其中的LS往往先按连续变量参加优化,再将其解离散化。其他措施还有快关、动态电阻制动、直流功率调制、串/并联电容强补、快速启动机组、再同步控制等[19,20]。
1.6 控制时机
EC是故障驱动的前馈控制。从故障确认、决策表匹配到现场执行,其时间滞后很小,故控制的性价比高。但由于其决策表是按典型场景预先准备的,实际场景与之失配就可能引起严重过控或欠控。“在线预决策”可以消除工况不匹配引入的误差,但无法消除模型等不确定因素引起的过控或欠控。CC是轨迹驱动的反馈控制,不安全现象在其执行时刻已经呈现,故性价比要差。要达到EC同样的效果,就需要更多的LS量,甚至不可行。但反馈控制律可以消除过控及欠控问题。
2 故障驱动的切机和轨迹驱动的切机
故障驱动的切机一般是针对功角稳定性,其对象应该是主导映象中的领先群,以减少该映象的等值加速度,并且应该优先切除性价比大的而不是控制代价小的机组。切机策略的整定方法有:数值积分法[21]、人工智能方法[22]、直接法[23]、势能边界面(PEBS)/主导不稳定平衡点(BCU)法[24]、安全域法[7]及EEAC方法[11]等。值得注意的是,切机在减少领先群机械功率的同时也切除了其部分惯量。当后者起主要作用时,可能产生切机负效应。此外,若切机改变了失稳模式,使同一电厂中的其他机组改属新模式的余下群,则继续在该厂切机也会产生控制负效应[25]。
轨迹驱动的切机主要用于应对频率升高的不安全现象,其优化依据故障后系统的频率时间响应曲线和机组特性。如果仿真发现在某故障下,系统频率的正偏移处于临界安全,改变负荷模型很可能会得到不安全的结论。由于仿真误差的不确定性,不采用故障切机可能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切机,但也可能由于延误必需的切机而增加控制代价。此时应该比较故障切机与轨迹切机的风险控制代价。
3 故障驱动的LS和轨迹驱动的LS
3.1故障驱动的LS及其优化
故障驱动的LS是紧急控制采用的方式,不同故障对应的控制决策均独立设置。改变一个故障驱动的LS决策不会影响对其他故障的决策。为了追求控制效果最大化,故采用前馈控制律,控制量一次到位。功角稳定性对控制的实时性要求非常高,不可能采用轨迹驱动的LS。为了改善正摆稳定性,被减载的负荷必须在余下群机组所在区域。
传统上采用数值积分的定性分析及穷尽式搜索,或将待选的控制措施按代价从小到大分组,依次添加。这往往只能获得搜索路径上的第1个可行解。如果要在优化过程中考虑控制措施对稳定性提高的效果,就必须定义反映稳定程度的指标。文献中提出的这类指标包括:故障后某一特定时刻下发电机的功角差[5]、动态安全域边界面上法线方向的距离[7]、电气距离和供电可靠性的综合指标[26]。文献[27] 将LS决策描述为最优控制问题,采用线性规划逼近非线性规划的方法确定最小的LS量。
如果能够找到可靠的、满足实用要求的稳定裕度指标,就可以精确量化各种措施的控制效果,识别控制负效应,避免陷入局部最优解。EEAC理论提出了高维受扰轨迹摆次稳定性的概念以及评估每摆稳定裕度的量化方法。基于该量化指标,文献[6] 构造了EC优化的数学模型,并以控制措施的性能代价比代替控制措施的代价来引导搜索方向,在全局搜索策略中融入了局部优化,可以快速找到全局(准)最优解。该算法已广泛应用于实际电力工程的系统保护装置中。
充分利用以下多机系统的稳定控制机理有利于加速迭代过程:①所有EC措施对前向摆动和反向摆动的影响相反;②临界簇中的机组对稳定的影响与非临界簇中的相反;③某一个因素在减少临界簇加速功率的同时,也有可能减少其互补簇的加速功率;④当多种措施起作用时,其综合影响由稳定裕度函数决定。
3.2轨迹驱动的LS及其优化
轨迹驱动的LS是校正控制采用的方式,只要母线感受到的频率(或电压)轨迹满足预定的动作条件,就执行相应的UFLS(或UVLS)控制,而不管由何种原因引起。为保证控制精度,故采用反馈控制律,根据目标变量下降的动态,分轮切除适当数量的较次要负荷,直到系统安全为止[28]。
轨迹驱动控制的任务是为了弥补预防控制和EC的不足,并应对各种难以预料的复杂故障。其优化内容包括:装置布点、分轮定值及其配合,也可以在特定场景下选择或闭锁控制地点或改变整定值,优化引入的全局量[2,3,4] 。迄今为止,在此方向上的研究很少。
目前,轨迹驱动的L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LS量或LS代价的优化上,各轮次的门槛值和延时则由运行经验确定。文献[29] 根据故障后发电机的频率及其变化率来估计系统的功率缺额,确定UFLS量。文献[8] 在给定各轮次LS最大量的前提下,将每一种控制措施在所有运行方式及预想故障下对频率或电压安全裕度的改善与其经济代价之比的概率加权之和作为该措施的性价比,逐轮优化LS量。
轨迹驱动的LS,其任何决策都与所有故障相关,而不能仅考虑某个特定故障。因此,难以像故障驱动的LS那样,同时对装置布点和分轮设置优化。建议先优化装置布点,再优化分轮设置,必要时也可迭代改进。
1)装置布点的优化
对于频率与电压偏移的可接受性,允许采用实时性较低的轨迹驱动的LS。但需要克服的缺陷包括:UFLS和UVLS的孤立处理、按等值单机单负荷模型整定及按比例分配的方式、基于经验的分轮设置、确定性设计等。文献[30] 按停电期间给用户造成经济损失最小的目标选择LS地点。文献[8] 定义了暂态频率和电压安全裕度指标,并优先切除对所有故障场景的总体控制性价比最大的负荷。
文献[31] 忽略分轮控制的影响,按首轮单位数量LS的全局贡献度来评估不同控制母线的效果,其中计及各种场景及故障的组合。全局贡献度应综合考虑控制母线的可切负荷量、控制性价比和控制代价,以及由于违约被消除所带来的机会收益。
2)分轮设置的优化
UFLS和UVLS按照逐轮降低的动作值分轮,当受扰轨迹连续低于某轮动作值的时间超过定值后,执行该轮LS。各轮门槛值与延时的设置要保证其选择性[32]。文献[33] 在传统的基本轮加特殊轮的方式中,引入紧急轮,充分利用系统旋转备用,以减少每轮过切的负荷量。过切会导致系统频率回升过多和局部过电压等问题,文献[34] 提出必要时通过快速恢复部分负荷和直流功率调制等方法解决。
目前,UFLS的整定方法有传统法、半自适应方法和自适应方法3种[35],但均难以满足现代电力系统的要求[36]。其中应计及负荷的电压与频率特性[37,38],负荷特性会影响实际的LS量,甚至造成控制负效应[39]。全局贡献度的概念也被用来优化分轮的设置,但此时不应再针对控制母线的整体,而应该细化到控制的各轮次。
4 故障解列和失步解列
4.12种解列方式
解列是指在适当的断面和时间将系统分为非同步运行的若干部分,是消除系统振荡和避免停电范围扩大的重要措施[40]。中国电力行业标准规定:运行中的电力系统必须在适当地点设置解列点,并装设自动解列装置[41]。故障解列由预先指定的故障驱动,属于预测型措施;失步解列则在检测到失步现象后(2个~3个滑步周期内)才动作,属于反馈型措施。若系统在某故障下肯定要失步或发生严重低频振荡,则应该采用故障解列,以尽早消除振荡冲击。但在产生恶果的可能性不大时,则依靠失步解列来替代故障解列往往可减少不必要的解列风险。
介于两者之间,文献[42] 根据故障后联络线两侧母线电压的相角差的轨迹外推来预测失步可能性并决策。由于电力系统强烈的时变性,这类方法难以满足工程可靠性要求。
一个好的解列方案不仅要能够保证解列后各孤立子系统的同步稳定性,而且要尽可能减少其有功和无功功率的不平衡,使解列后各孤立系统满足安全稳定约束所支付的控制代价最小。
4.2 故障解列及其优化
故障解列的启动判据是特定工况和故障的组合,由事先的仿真确定,并储存在决策表中备查。当实时匹配成功后立即执行解列,此时振荡功角往往尚未摆得很大。由于振荡能量积累得不多,故后续处理容易。但由于仿真依据的典型工况、模型参数和故障场景与实际情况未必相同,故障解列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解列控制和经济损失。
4.3 轨迹解列及其优化
失步解列需要准确判断系统是否已经处于失步状态,故其后续控制的代价必然较大。最直观的判据是失步中心两侧(或两部分)的相角差。除了利用相量测量单元(PMU)技术监视相角差的变化以外[43],失步解列还可以采用间接反映功角轨迹的判据,例如电流变化或基于补偿原理的判据,以及基于视在阻抗、ucos φ 、视在阻抗角等轨迹的判据[44,45,46,47]。
通常认为在振荡中心解列有利于解列后各孤立系统的同步稳定性。除了按电压最低点来寻找振荡中心外,还可根据在一个振荡周期内联络线两端无功功率的积分值或线路两侧的无功流向判断[48]。
应尽量使解列点接近交换功率最小处,以减少解列后各孤立系统内的功率不平衡,从而减小后续控制措施的风险。此外还要适当考虑操作的方便性,减小支路开断数。系统中的解列点常设于:①电力系统间的联络线;②地区终端系统与主系统联络的适当地点;③规定事故时专带厂用电的机组;④未解环的高低压环网[49]。在多模式振荡时,可先按同调分群或功率平衡,解列为单模式振荡,再进一步解列或再同步[18]。
多个解列点之间应互相配合,以保证系统可靠解列,并避免不必要的线路开断[50]。文献[51] 利用PMU采集的实时信息来捕捉振荡中心,跟踪振荡中心转移,正确解开振荡中心所在断面。
5EC与CC的协调
5.1 协调的重要性与机理
EC和CC都可以采用LS(或切机,或解列)作为控制措施,但由于执行时机和控制规律上的不同,效果自然也就不同。传统的做法是按故障类型和故障数目将扰动分为较低、中等、严重3类,分别由预防控制、EC和CC应对,而对它们的研究也一直被割裂。但是,同样类型的故障在不同的系统中,或同一系统的不同母线上,甚至同一母线在不同运行方式下的后果都可能截然不同。
EC属于预测型控制,在故障的不安全后果尚未充分表现的10 ms 内,针对具体故障完成对控制地点、措施种类及控制量的决策。其控制时机早,效果好,但控制精度难以保证。按照对控制措施评估和选择的时机可将其分为3类。其中,“实时计算、实时控制”方式并不可行;“离线预算、实时匹配”方式的控制精度太差;“在线预算、实时匹配”方式是较好的发展方向。
当前普遍采用的“离线预算、实时匹配”方式的决策表是在离线环境下按典型工况计算的。凡列入工况特征的那些参数,虽然可通过若干不同的离散值来改变仿真场景,而设置不同的预决策,但为了保证被归入该档参数值的实际工况都能稳定,必然非常保守。这不但不经济,还可能引入危险的负效应。
更为危险的是受到维数灾的约束,绝大多数参数无法作为工况特征而被分档,只能以统一的数值参与仿真,而不能反映其影响。然而这些未列入工况特征的参数完全可能在特定条件下显著改变系统稳定性。因此,“离线预算、实时匹配”方式并非总是保守,而很可能偶露狰狞。
CC属于反馈型控制,依据系统出现的不安全现象投入对应的控制措施,故控制时机晚,控制代价大,但控制精度高。CC有助于避免系统在预先未考虑的严重故障下崩溃,此外还可以按较小的保守性来设置EC,以减小大多数故障下的控制代价,而通过反馈控制来解决小概率的EC欠控或拒动问题。EC可以减小CC的强度,而CC则可以减轻EC的保守性,两者之间存在很强的互补性。
EC和CC的措施大多为离散变量,但其中LS的控制量需要先按连续化变量参加优化。它们的协调是数学上的混合规划问题,其约束条件涉及高维的时变非线性微分—代数方程组,包括功角的同步和振荡稳定性,以及频率和电压的安全性。其中,还需要考虑不确定的工况和场景。
因此,EC与CC的协调应该建立在风险概念的基础上。如果系统在某故障下既不能肯定一定需要切机,也不能肯定一定不需要切机时,应该比较采用轨迹驱动的切机来代替故障驱动的切机时的正、反两面效应。这包括由于避免不必要的切机而减少控制代价期望的正面效应,以及由于延误必需的切机而增加控制代价期望的反面效应。
5.2 面临的困难及研究现状
EC与CC的协调优化属于时变系统动态规划问题。首先,作为安全约束条件的稳定裕度函数具有非常复杂的非凸性,必须寻找能够揭示稳定机理且满足实用要求的稳定裕度指标,才能有效地比较各种控制措施的效果。其次,高维的决策空间中各措施之间具有非常强烈的非线性交互影响,而实际电网中涉及的控制变量又非常多,这使协调问题极其复杂。
文献[27] 提出了紧急控制和校正控制中的LS协调问题;文献[1] 指出俄罗斯的大停电防御体系需要引入不同防线间的纵向协调和地理区域间的横向协调;文献[52] 基于稳定性的概率分析,指出交直流系统暂态稳定控制的多种措施之间协调的必要性。但现有文献中未见具体的协调策略及算法。
5.3 解耦优化—迭代协调
分解—聚合是解决大系统优化问题的有效方法。为此,先分别优化EC和CC子问题,期间将另一个子问题作为场景,然后在迭代中及时修正外部场景,直到总风险代价不再明显减少为止。
电力系统解列成2个或多个异步运行的部分后,往往还需要在发电功率过多(或短缺)的区域施加切机(或LS)措施。为此,将计及各种随机性的控制代价之和作为目标函数,优化解列方案。如果某个故障在归类于某典型方式的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导致失步,一般采用故障解列更经济;如果只在极少数情况下失步,则采用失步解列较好。优化的任务就是针对每种典型故障,在2种解列方式中选择风险较小者。
可以采用“在线预算、实时匹配”的方法提高故障解列的自适应性。由控制中心站、就地解列主站、解列装置组成自适应失步解列系统,就地解列主站按照断面功率或者风险代价寻找最优的解列割集,并跟随工况变化刷新解列策略。在振荡中心发生转移时,控制中心负责检测振荡中心位置,并向位于振荡中心断面的就地解列主站发出执行命令。
协调2类LS措施,以总的风险代价最小来保证系统在不同工况、故障及其他不确定性因素下的稳定性。在各种不确定因素最不利的组合下,系统安全性不再完全依靠故障驱动的LS来保证,而是与轨迹驱动的LS协同完成。这可以大大减小故障驱动的LS在其他场景下的过控制风险。但如果故障驱动的LS量(PFDLS)太小,使太多的故障都要靠轨迹驱动的LS量(PTDLS ,是PFDLS的函数)来维持稳定,则由于后者的性价比要差得多,故总的风险代价RLS又会增加。当∂RLS/∂PFDLS=∂RLS/∂PTDLS时,总控制风险代价最小。
6 结语
目前,EC和CC都按确定工况、模型、参数及故障场景分别设置。若用EC来保证系统在不确定因素最不利的组合下的稳定性,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将严重过控。但如果过分依赖CC,又会不必要地耽误控制时机而增大LS量,甚至失控。EC与CC在物理特性及经济特性上的互补性为它们的协调提供了空间,而风险管理概念的引入则解决了如何考虑N-2及更严重故障的问题。
紧密关联且经济特性不同的各道防线之间的协调对提高电力系统运行可靠性和经济性的意义重大。预防控制与EC的协调已在有关文献中讨论过,本文及后续文章开始涉及EC与CC的协调。它们离真正的工程实用还都有一定距离,但坚信这个时间—空间—物理综合优化问题是稳定分析控制领域中的长期发展方向之一。
浅谈公路施工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 篇6
1 提高全员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意识
做好质量宣传工作,是搞好制质量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既不能把质量管理看成简单的事情,也不能把它想象得十分深奥。质量意识的灌输,要分层次地一级一级地进行,这样会使往往很复杂的理论,逐渐会变得浅显易懂,而且更符合大众的口味。所以要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就要把宣传工作多次循环,具体到位。只要我们有信心、有耐心、有诚心,相信质量这根弦会绷紧在每个人的脑海中。
而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就是在项目成本形成过程中,对工程施工中所消耗的各种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可能发生的偏差,把各项费用的实际发生额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内,以保证降低成本目标的实现。
2 在现场施工中对工程质量和成本管理所采取的措施
2.1 质量管理
在经济社会,质量管理理所当然地要和经济挂钩,但这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真正的目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千万不能本末倒置。有一种现象值得重视,那就是好像砸掉多少个结构物、路基路面返工多少次,就证明质量工作抓得严,质量工作做到家了,这种风气我个人认为不可取,这样不单单影响不好,更重要的是增大了工程成本。因此,我们一定要把保证质量、提高质量、对质量精益求精做为大提前,措施一定要合理得当、让人心服口服。
质量管理措施要强硬有力,不能讲人情,不能拖泥带水,该一票否决就一票否决,没有什么通融的余地,在驻马店至泌阳高速公路结构物的施工中就发生了类似的现象。质量管理不得力的人该换的没有换,不得力的施工队该清退的却没有清退,以至于最后造成了质量事故的发生,事后再决才痛下清退的决心,但为时已晚,所以质量控制不能心慈手软,否则会给工程质量带来隐患。
2.2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遵循原则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其目的是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降低成本,增加收入,提高对工程项目成本的管理水平,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为此,在项目成本控制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2.2.1 全面控制原则
1)全员控制:树立全员成本意识,建立项目成本管理体系,对成本管理体系中的每个部门、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和范围进行明确的规定,同时赋予相应的权利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做到则权利分明。最终充分调动起全体职工关心成本、控制成本的积极性,真正树立起全员成本控制的观念。
2)全过程控制:施工项目成本的发生涉及到项目的整个周期。因此,项目成本形成的全过程都要有成本控制的意识。在投标阶段,主要工作就是搜集各项信息,包括人工及材料市场单价,项目周边交通等信息。对项目的成本进行预测,确定目标成本。在中标后的施工过程中,要制定成本计划和成本目标,并采取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有效手段,控制好工程中成本;在竣工验收阶段,要办理工程结算及追加的合同价款,做好成本的核算和分析,使施工自始至终处于有效控制之下。
2.2.2 目标管理原则
目标管理是进行任何一项管理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成本控制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即目标设定、分解→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执行→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评价和修正目标,从而形成目标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在实施目标管理过程中,目标的设定切实可行,越具体越好,要落实到各部门、班组甚至个人;只有将成本控制置于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之中,成本目标才得以实现。
3 工地试验室是现场施工中工程质量和成本管理的前哨
工地试验室在工程质量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企业自检的一个重要部门。施工人员住的条件可以简陋一点,但试验室一定要按标准建设;人员工资可以少开一点,但试验仪器一定要装备齐全。试验人员的素质一定要高,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实事求是的认真精神。施工产品符不符合要求,要由试验室拿出第一手材料,一切应以数据说话, 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工程的质量和成本。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实践证明,只有合格的施工员和试验人员,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才能减少返工。
4 现场跟踪检查是工程质量管理的最实用办法
工程质量的许多问题,都是通过现场跟踪检查而发现的。要做好现场检查,质量管理人员就一定要腿勤、眼勤、手勤。要在施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减少经济损失。
质量管理者只有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才能做到工程质量管理奖罚分明措施得当。
5 要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这是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在成本控制中,项目经理及个专业管理人员都负有一定的成本责任,从而形成了整个项目成本控制的责任网络。要是成本责任得以落实,责任人应享有一定的权限,即在规定的权力范围内可以决定某项费用能否开支、如何开支和开支多少,以行使对项目成本的实质性控制,那么质量控制也就有了保证。企业领导对项目经理、项目经理对项目各部门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也要进行定期检查和考评,做到奖罚分明。只有责、权、利相结合,才能使成本控制真正落到实处。
6 工程质量管理与进度、成本的辨证关系
施工单位往往有这样的错误认识,认为要搞好工程质量,就要影响工程进度和效益。其实,搞好工程质量与工程进度、效益并不发生矛盾,他们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矛盾结合体。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工程质量搞上去了,减少了返工,相对来讲就节省了时间、加快了进度,也就节省了人力、物力,防止多余的消耗,提高了经济效益。
7 现场施工要密切关注设计质量
目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都强烈要求提高设计质量。设计质量的优劣与施工质量的好坏是息息相关的。如果设计上不合理或出现差错,那么就会给施工单位造成很大的被动,造成质量隐患,增加工程成本,如果设计质量高,那么施工单位就会很省心,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也省心。然而,由于目前国内需要建设的高速公路较多,设计单位的工作量较大,因此很难做到精心勘探、精心设计,而且现在对设计单位相应的监督管理体制一时又无法跟上,所以就造成在施工中发现大量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把设计的最后一道关交给施工单位,这是非常危险的现象。施工单位水平高还好,如果施工单位水平低,预先发现不了设计问题,等到产品出来后才发现不对头,这就造成了许多隐患和损失。
8 对工程质量和成本管理的展望
近程控制和远程控制 篇7
近年来, 针对数据包丢失的网络控制系统逐渐受到广泛的重视。Zhang等[1]利用异步动态系统分析了单包传输及多包传输网络控制系统存在数据包丢失的情形, 但未考虑网络诱导时延。Ling等在文[2]中讨论了数据包丢失率已知的网络控制系统的随机渐近稳定性, 并将系统输出的功率谱密度以丢包率函数的形式给出, 但没有考虑时延的影响以及丢包的补偿, 在文献[3]中, Ling等考虑受Markov链控制的数据丢包过程, 推导出系统性能是数据丢包过程转移矩阵的函数, 通过对此性能的优化, 可对数据丢包过程进行调度;Jing Wu[4]将传感器-控制器和控制器-执行器的数据包丢失建模为不同的Markov链, 以LMI的形式给出了闭环系统随机稳定的充分条件和控制律设计方法。Mei Yu等[5]将数据包丢失网络控制系统建模为切换系统, 用切换系统理论进行分析和综合, 通过求解一组LMI得到了保证闭环系统稳定的丢包上限。Huo Zhihong等[6]将数据包丢失看作是传感器或执行器的故障, 根据鲁棒容错控制理论来进行完整性设计, 通过求解LMI的可行解获得控制器参数。Mehrdad Sahebsara等[7]研究了由数据包丢失网络控制系统的H∞滤波问题, 将随机丢包率转化为系统参数的随机性, 推导了具有随机参数的系统在随机输入和确定输入下的广义H∞范数, 通过求解一组LMI来求得滤波器参数。Shuli Sun等[8]研究了具有数据包丢失的网络控制系统的最优线性估计问题, 给出了最优线性估计器收敛的充分条件。
针对具有网络诱导时延 (存在于前向通道和反馈通道中, 且上界大于一个采样周期) 和数据包丢失的网络控制系统, 将系统建模为具有事件率约束的异步动态系统, 给出了闭环系统指数稳定的充分条件和控制器的设计方法。仿真结果表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1 NCS建模
现在研究的网络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 其中, y为被控对象的输出, z为控制器的输入, v为控制器的输出, u为执行器输入。
作如下假设: (1) 传感器节点、控制器节点和执行器节点均为时间驱动, 采样周期为T, 且它们的时钟完全同步; (2) 传感器—控制器时延和控制器—执行器时延都是时变的, 且上界均存在, 分别为其中执行器节点有一缓冲区将时变的控制器—执行器时延转换为固定时延dcaT[9]; (3) 传感器节点和控制器节点的数据采用单包传输。
对于控制器数据vk来说, 可能对应于两类事件:一是数据传输成功, 标记为事件S1;一是数据包丢失, 标记为事件
对于传感器数据来说, 也存在数据传输成功和数据包丢失两类事件。但是, 由于传感器—控制器时延上界大于采样周期, 因此可能存在数据包乱序, 在控制器端, 往往只使用最“新”的传感器数据, 而不一定使用最新接收的传感器数据。所以, 从控制器的角度来观察可能发生的事件。对控制器数据接收端来说, 也只有两种事件:一是在过去的一个采样周期内接收到更“新”的数据, 即没有发生空采样或数据拒绝情况, 将此事件标记为S2;二是在过去的一个采样周期内没有接收到数据, 或者虽然有数据到达控制器, 但是比控制器已有的数据“旧”而被拒绝, 该事件标记为, 统一看作无“新”数据到达控制器。
经以上分析, 有数据包丢失的网络控制系统可等效为图2所示的开关系统, 开关K1闭合表示控制器数据成功发送, 开关K2闭合表示有更“新”的传感器数据到达控制器。此时网络控制系统相当于具有4个事件的异步动态系统。
考虑输入时延的离散化被控对象模型为
式 (1) 中x∈Rn, u∈Rm, y∈Rp, G、H、C为适维定常矩阵。
为了在每个采样时刻都能计算控制信号vk, 在控制器节点采用了一个状态预测器[10], 如在k时刻事件发生, 预测器是开环预测器, 其方程为
如事件S2发生, 则构成一个闭环预测器, 其方程为
由式 (1) 可得
于是
式 (4) 中L为闭环预测器的校正增益矩阵。
令θk=1表示事件S2发生, θk=0表示事件发生, 则式 (3) 和式 (4) 可统一写成
令
于是式 (1) 和式 (5) 可以重写为
定义由式 (6) 和式 (7) , 可得预测误差方程
用增广的预测状态来构造控制律, 即
定义Zk=[XkTEkT]T, 于是可以推导在各种事件组合情况下的闭环方程。
在采样时刻, 若事件发生, 则vk丢失, 根据式 (6) , 式 (8) 和式 (9) , 可得
若事件发生, 则于是闭环系统方程为
式 (11) 中
若事件S1, 发生, 控制信号成功传输, uk=vk, θk=0, 闭环系统方程为
若事件S1, S2发生, uk=vk, θk=1, 则闭环方程为
由式 (10) ~式 (13) , NCS的闭环方程可写为
式 (14) 中, i=1, 2, 3, 4, 并且是与时延无关的矩阵。这样, 有数据包丢失的长时延NCS可等效为由式 (14) 所表示的异步动态系统[11]。
2稳定性分析和控制器设计
引理1[12]对应异步动态系统xk+1=fs (xk) (s=1, …, N) , 设离散事件1, …, N的发生率为r1, …, rN, rs>0, 若存在Lyapunov函数V (xk) 满足β1‖x‖2≤V (x) ≤β2‖x‖2, β1, 2>0, 以及标量α>0, αs>0, 满足
则系统是指数稳定的, 其衰减率为α。
定理1对于由式 (14) 所描述的网络控制系统, 设事件S1、S2的发生率分别为r1、r2, 0<r1, r2<1若存在Lyapunov函数V (Zk) =ZkTX-1Zk, 其中X为对称正定矩阵, 以及标量α>0, αi>0, i=1, …, 4, 使得下列不等式成立
则闭环系统式 (14) 是指数稳定的, 且衰减率为α。
证明由事件发生率, 可得有四种事件组合和S1S2的发生率分别为 (1-r1) (1-r2) , (1-r1) r2, r1 (1-r2) , r1r2, 故式 (17) 等价于式 (16) 。
对i=1, …, 4, 运用式 (15) , 可得
即
由于V (Zk) =ZkTX-1Zk, 故式 (14) , 式 (19) 可重新写为
显然等价于
利用Schur补性质, 上式等价于
再左乘和右乘diag (I, X) , 式 (20) 等价于式 (18) 。由引理1, 系统式 (14) 指数稳定, 且衰减率为α。证毕。
当αi给定时, 式 (18) 是一组关于的双线性矩阵不等式, 可利用PENBMI软件包[13]求解。下面给出求解的步骤。
(1) 选择α4>1。
(2) 选择α1, α2, α3<1满足式 (17) , 求解式 (18) , 如存在可行解, 则可以得到控制器参数否则转 (3) 。
(3) 在保持式 (17) 成立的情况下适当减小α1, α2, α3, 然后转 (2) 。如式 (17) 无法成立, 则转 (2) 。
(4) 在保证α4>1的情况下减小α4, 转 (2) 。
(5) 如果当α4=1时式 (18) 仍然没有可行解, 则停止计算, 表明需要研究其他的方法来设计控制器。
3仿真算例
网络控制系统中, 受控对象在采样周期为0.1s时的离散化模型为
初始条件为
传感器节点、控制器节点和执行器节点均是时间驱动, 且时钟完全同步。网络诱导时延的上界为控制器在一个采样周期内接收到新的传感器数据的成功率为0.85, 控制器节点数据传输的成功率为0.9。要求设计状态预测器式 (7) 和控制律式 (9) , 使闭环系统指数稳定。
由定理1, 当α1=0.816 5, α2=0.845 1, α3=0.860 6, α4=1.066 0时, 不等式 (17) 成立, 且式 (18) 有可行解, 用PENBMI软件求解, 可得
此时系统是指数稳定的, 衰减率为α=1.006 1。在上述状态预测器和控制律作用下, 系统的状态响应曲线如图3所示。
4结论
超近程雷达高速目标运动补偿方法 篇8
文献[2]采用对称三角线性调频连续波(LFMCW)信号形式进行近距离探测,通过利用上下扫频段多普勒频移的对称性实现运动目标距离速度去耦合。文献[3]提出了一种基于二次混频估计LFMCW信号参数的方法,该方法消除了多普勒效应对运动目标检测的影响。文献[4]提出了利用单载波频率连续波(CW)与LFMCW信号相结合的方法对近距离目标进行检测。但文献[2,3,4]均没有考虑高速目标在驻留时间内跨越距离单元现象对运动目标检测带来的影响。文献[5]针对高速目标检测问题提出了一种二次混频与MTD处理相结合的方法,该方法根据上下调频差拍信号对称的特点,采用二次混频处理解决多周期信号中心频率偏移问题,同时实现了距离多普勒解耦合。但其采用的对称三角LFMCW信号形式在超近程高速目标探测中有自身缺陷。文献[6]根据超近程高速目标的特殊应用环境,说明了对称三角LFMCW信号形式的缺陷,提出了CW与LFMCW信号组合形式,并分析了其在超近程高速目标探测中的优点,但其未考虑在驻留时间内目标跨越距离单元的问题。
文中采用一种CW与LFMCW信号的组合形式,通过CW差拍信号获得目标无模糊的多普勒频率估计,再构造运动补偿信号对LFMCW差拍信号进行运动补偿,进而可以得到目标的距离信息。这种针对高速目标的运动补偿方法既可以解决距离速度耦合的问题,也可以解决高速目标跨越距离单元的问题。
1 信号多周期模型分析
由于探测高速目标需要在更远处发现目标,而远处回波信号强度较弱,单周期信号处理已经不能达到可靠检测所需的输出信噪比。通过增加信号驻留时间进行多周期积累以提高信号能量,因此高速目标回波需要分析信号的多周期模型。
CW与LFMCW信号组合形式如图1所示,信号周期为Tr,每个周期内CW与LFMCW信号的时长分别为T,则Tr=2T。设CW与LFMCW信号在第m个周期内的发射信号分别为
其中,A为发射信号幅度;f0为工作频率;u=B/T为LFMCW调频斜率;B为调频带宽。
忽略目标反射引起的相移,可以得到CW与LFMCW回波信号分别为
其中,L为目标反射系数;m为在第m个周期内;τ(m,t)=2R(t)/c=τ0-k(t+mTr)为目标回波延时,τ0=2R0/c,k=fd/f0;fd为目标多普勒频率;R0为目标初始距离;v为目标速度。
回波信号与发射信号混频,经过低通滤波后得到的差拍信号分别为
由式(3)可以看出CW差拍信号为一单频信号,其频率为fd。对CW差拍信号进行功率谱估计可以直接得到目标无模糊的多普勒信息。LFMCW差拍信号的中心频率为目标初始距离与速度的耦合项。且有随周期变化的项(-ukmTrt),该项就是运动目标在积累周期内所产生的频移。
运动目标在积累M个周期内不发生跨越距离单元现象的限制条件为vMTr<δR,其中,δR为距离分辨率。那么当运动目标的速度>vmax=c/2BMTr时,需要对积累的回波信号进行运动补偿。
2 运动补偿方法
当运动目标速度>vmax时,LFMCW差拍信号在积累时间内会发生跨越距离单元现象,这将导致差拍信号的能量不能在同一个距离单元内积累,使得在积累周期内的处理无法满足可靠检测的输出信噪比要求。这时就需要对LFMCW差拍信号进行运动补偿。注意到式(3),通过CW差拍信号估计出目标的多普勒频率
将式(4)与式(3)中LFMCW差拍信号相乘得
g(m,t)=LA2exp[j2π(uτ0t+fdmTr-f0τ0-0.5uτ
对比式(3)可以看出,式(5)消除了目标距离速度耦合项和多周期积累的频率偏移项。其信号的频率只与目标初始距离有关,是一单频信号。实现了距离速度解耦合和运动补偿。这样对式(5)做FFT运算就可以实现信号的多周期积累,得到目标的初始距离。再通过计算可以解得目标当前距离。
在计算目标的多普勒频率时可采用文献[7]中介绍的CZT方法来提高精度。针对本文提出的CW与LFMCW信号组合形式,可以总结出高速目标补偿处理的步骤:(1)对CW差拍信号做FFT/CZT得到目标的多普勒估计。(2)构造出随周期变化的补偿信号。(3)将补偿信号与LFMCW差拍信号相乘得到新的单频信号。(4)将此单频信号做FFT即可得到目标的初始距离估计。(5)通过目标初始距离和速度解出目标当前距离。
3 仿真结果
为验证上述方法的可行性,以某毫米波超近程探测雷达为例进行仿真。雷达系统参数为:载频f0=35 GHz,CW与LFMCW信号时长均为T=0.5 ms,组合周期Tr=2T,调频带宽B=500 MHz,系统采样频率fs=4 MHz。假定输入噪声为高斯白噪声,信噪比SNR=-25 dB。
首先假设一个距离R=200 m的低速目标,以验证在低输入信噪比条件下通过积累能够可靠检测出目标。针对低速目标只分析LFMCW差拍信号的功率谱。图2(a)为单周期信号功率谱,可知,由于远处回波强度较弱,单周期信号的差拍信号信噪比过低,不能检测出目标;图2(b)为积累8周期的差拍信号功率谱。可以看到积累8周期的差拍信号功率谱有明显谱峰,可检测出目标。
按照上述参数,再对一个初始距离为R=200 m,速度为v=900 m/s向雷达飞行的目标进行探测。对CW和LFMCW信号均做8周期积累。目标跨越距离单元情况如图3所示,图中距离谱峰值位置代表目标当前周期内所处的距离单元,可见目标在8周期积累内跨越了多个距离单元。跨越距离单元将使得LFMCW差拍信号能量无法积累,导致目标不能被可靠检测,故需要对目标进行运动补偿。
图4(a)为CW差拍信号积累8周期后的功率谱。可以看到,CW差拍信号做8周期积累后有明显的谱峰,可以精确估计出目标的多普勒频率。图4(b)为LFMCW差拍信号积累8周期后不做运动补偿的功率谱,可见未经补偿的LFMCW差拍信号功率谱没有明显谱峰,不能检测出目标。应用式(4)由CW差拍信号估计的多普勒频率构造出相应的补偿信号来补偿LFMCW差拍信号。经过运动补偿后的差拍信号功率谱如图4(c)所示。可以看出,补偿后的LFMCW差拍信号有明显谱峰,可以检测出目标,进而可以得到目标的初始距离。
4 结束语
在超近程雷达高速目标探测中,存在距离速度耦合问题和驻留时间内目标跨越距离单元的问题。文中采用一种CW+LFMCW信号组合形式作为探测信号,由CW差拍信号获得目标无模糊的多普勒信息,再构造补偿信号与LFMCW差拍信号相乘,得到经运动补偿的差拍信号,进而可以估计出目标的距离信息。仿真结果表明了这种方法有效地解决了距离速度耦合的问题和高速目标跨越距离单元的问题。
摘要:针对超近程雷达的高速目标探测问题,提出了一种距离速度解耦合与运动补偿的新方法。通过采用单载频与线性调频连续波(CW+LFMCW)信号组合形式,由CW差拍信号测量目标的无模糊速度,再根据速度估计值对LFMCW差拍信号进行运动补偿得到目标的距离信息,实现了高速目标距离速度解耦合与运动补偿。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超近程雷达,高速目标,运动补偿,距离速度解耦合
参考文献
[1]MERRILL I S.雷达手册[M].2版.王军,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杨建宇,凌太兵,贺峻.LFMCW雷达运动目标检测与距离速度去耦合[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4,26(2):169-173.
[3]刘贵喜,凌文杰.LFMCW雷达密集运动目标检测[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5,24(1):76-80.
[4]丁顺宝,刘明.一种LFMCW雷达多目标距离-速度配对新方法[J].现代雷达,2011,33(5):9-11.
[5]肖慧,胡卫东,郁文贤.LFMCW雷达高速运动目标检测与估计[J].信号处理,2007,23(6):829-832.
[6]马可,李慧敏,李斌.近程高速目标探测的连续波雷达信号分析[C].青岛:第十二届全国雷达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1004-1007.
生产的计划和控制 篇9
伯法指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有了库存才使得合理的生产系统成为可能。在制造产品的每一个阶段,库存管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控制好库存水平,需要根据总体生产水平的要求确定相应的库存,并能保持生产流程的顺畅和系统运行的合理。库存政策必须符合最低生产成本的计划安排,而不是单一追求库存量的减少。库存计划不是独立于生产安排之外的,它是服务和服从于生产需要的。在理解生产系统中库存的关键作用时,应该认识到,产品在整个生产-储存系统中的运转期间,以及加工中的停留时间,都要有存货,才能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最小库存不是目的,而根据总体生产的需要使综合成本保持最低才是真正的目的。库存具有不可忽视的保险作用,它能够抵消各种打断生产系统正常操作的因素,如对最后产品需求的变化,系统内进程的紊乱,设备发生障碍,原材料供应不足等等。战略性地设置存储,能够把这些因素造成的震动及其影响降到最低,以免发生多米诺骨牌式的反应。
在企业中,生产进度计划和控制的实质是时间安排。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根据反馈信息对实际生产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计划的执行偏差,并对偏差进行适当调整。生产进度计划和控制主要运用交叉分类表、进度计划表和甘特图表等工具,它们能够帮助管理者把非常复杂的进度问题形象化和简单化。
伯法强调,数量控制、质量控制以及成本控制,是整个生产计划控制中的关键点。
数量控制要考虑到客观实际的需要,对劳动力以及生产率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考虑分析。数量控制的本质是生产率水平控制,表现为能够同企业生产能力相适应的生产数量要求。数量控制着眼于所有与计划不符的情况,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调整。
质量控制不能仅仅局限于控制原材料的质量水平,也不能仅仅控制生产过程的制造工序,而是一种全面控制。在这里,伯法实际上已经萌生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先声。他强调,质量控制应该包括四个阶段:①制定政策阶段,确定合乎市场需要的质量水平;②工程设计阶段,确定可完成预期销售目标的各项质量规格;③生产阶段,控制原材料的采购和生产作业的运行,以实现既定的质量政策和设计规格;④使用阶段,对从产品安装到售后服务等影响最终质量的地方都予以控制,并对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作出必要的承诺和有效的保证。
近程控制和远程控制 篇10
一、当前金融危机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此次金融危机发端于经济实力最强、金融体系最发达的美国。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正在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主要金融市场,并迅速波及世界,且呈愈演愈烈之势。
美国次贷危机,即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于2007年4月爆发,以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事件为标志,随后就由房地产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进而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所组成的虚拟经济产生危机后,必然会传导至实体经济,使实体经济也面临危机,影响经济的基本面,从而使整个经济都面临危机。
危机发生以来,对各国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大批与次级按揭贷款有关的金融机构纷纷出现巨额亏损甚至破产倒闭,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及债市剧烈震荡,伴随着通货膨胀加剧,信贷紧缩,从而对全球正常的金融秩序甚至经济增长带来挑战,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风险正在日益加大。
二、从控制角度对危机产生原因的分析
此次由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持续的时间会较长,产生的影响也会较大,已经成为经济专家、媒体及普通百姓等各方关注的焦点。有许多专家学者和媒体对金融危机的形成、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乃至全球经济产生的影响及其未来走势等都进行了关注和解读。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泡沫的形成越吹越大,直至现在最终破灭,这是许多力量共同推动,长时间积累造成的。从不同角度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会得出许多结论,归纳起来基本上都把矛头指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监管控制不力,评级机构反应滞后,金融机构自身投机行为等。笔者从控制的角度,对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具体包括宏观社会控制原因和微观企业内部控制的原因。
(一)宏观社会控制原因
1. 政府金融监管部门监管控制不力
在此次金融危机刚刚显露苗头时,在危机逐渐发展并蔓延时,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都是不够的,甚至可以说监管缺位,以至危机愈演愈烈,到今天政府不得不大力介入,试图挽救危机。
此次危机大的政策背景是美国一贯奉行的自由经济政策,即市场自由发展,希望通过市场自身调节其所出现的问题。政府监管部门很难在监督控制力度和活跃市场二者之间找到平衡。危机产生的直接政策背景是美国金融监管当局,特别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过去一段时期由松变紧的变化。在2000年科技股泡沫破灭后,美国经济开始走向低迷。在“9·11”事件过后,为防止经济发展减缓,市场保持稳定繁荣,美联储调整利率持续下降。从2004年6月起,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开始了逆转,连续调高利率。低利率政策带动了美国房产市场持续繁荣,但这也是次级房贷市场泡沫的重要因素。因为利率下降,导致流动性过剩,使很多蕴涵高风险的金融创新产品在房产市场上有了产生的可能性和扩张的机会。之后不断提高利率,这就提高了房屋借贷的成本,开始发挥抑制需求和降温市场的作用,引起房价下跌以及按揭违约风险的大量增加。
金融监管者最先在2003年底注意到信贷标准降低。尽管存在这些预警信号,2004年2月,联储领导层仍在鼓励开发并使用可调整利率房贷,此后不久,联储连续加息。正是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造就了当前的大风暴。直到2005年12月,金融监管部门才开始拟议推出监管指引,目的在于遏制不负责任的放贷行为。直到2006年9月,指引才最终定稿。但直到现在,监管部门的反映仍是不完整的。在意识到问题整整3年之后,2007年3月,金融监管部门才同意将指引中的保护措施衍生到那些更为脆弱的贷款人。
2. 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控制不力
在此次危机中,评级机构反应严重滞后。在过去几年里,信用评级机构与发债银行存在“亲密的关系”,一些知名的信用评级机构在这场次贷危机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控制不力,使信用评级机构未能发挥其应起到的作用。
(二)微观企业内部控制原因
1. 忽略风险评估
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的按揭贷款人所能获得的比较优惠的利率和还款方式,次级按揭贷款人在利率和还款方式,通常要被迫支付更高的利率、并遵守更严格的还款方式。而金融机构却在美国过去几年信贷宽松、金融创新活跃、房地产和证券市场价格上涨的背景下,忽略了对次级按揭贷款还款风险的风险评估,纵容次贷的过度扩张,并利用房贷证券化将风险转移到投资者身上的机会,降低贷款信用门槛,导致银行、金融和投资市场的系统风险的增大,到了引发危机的程度。到最后,次级按揭贷款的潜在还款风险就变成了现实还款风险。
2. 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企业文化
金融机构自身的投机行为,可以说与其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企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或者说在这样的主观意识形态指引下才会有投机行为的产生。
三、启示与借鉴
(一)对宏观社会控制的启示
除了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冲击以外,此次危机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警惕宏观经济系统性风险,对于宏观经济系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必须防微杜渐;监管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包括金融机构、实体企业及信用评级机构等中介机构等;应从宏观政策的角度,从宏观变量的不协调上及时发现风险,并及时向市场提出警示。
(二)对微观企业内部控制的启示
外部控制必然要求构成社会的每—团体单位,实行相应的管理和控制,以适应其需要。宏观控制必须以微观控制为基础。外部控制不仅影响和制约内部控制,而且也要以内部控制为基础,否则,社会控制就是一句空话。
1. 风险评估落到实处
与其说金融机构忽略了对次级按揭贷款还款风险的风险评估,倒不如说是金融机构为了追求高收益率,得到高预期回报,而刻意忽略了其风险。这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在市场过热时,更要预计其可能发生的风险,将风险评估落到实处,不要贪图眼前的小利,不要降低标准。
2. 构建正确的企业文化
曾经辉煌并最终破产的安然公司的企业文化是“我们是最酷最炫的公司”,安然的倒闭当然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但与这样的企业文化熏陶不无关系。
一个人的行为由主观意识作为指引,一个企业的行为就是由企业文化作为指引的。只有构建了正确的企业文化,企业才能走上正确的轨道,企业才有可能健康持续地不断发展壮大。
总之,由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我们更应认识到要从宏观层面加强宏观社会控制,还要从微观层面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以防控金融风险和经济危机。
参考文献
[1]朱荣恩,贺欣.内部控制框架的新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J].审计研究,2003,(6):11-15.
[2]李凤鸣,韩晓梅.内部控制理论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展望[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4)3:-8.
[3]李凤鸣.内部控制学[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2: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