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和控制

2024-06-12

指导和控制(共8篇)

指导和控制 篇1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建筑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如何提高施工质量管理水平是每一位企业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在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中,工程测量是最重要的一项因素,它对工程质量起着指导和控制作用。测量施工出现失误,就造成整个工程施工的失误,进而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在工程实践中,准确精细化的测量技术可以为施工人员在施工中提供详细的指导和控制依据,同时也为质量管理人员提供检查标准。

1 测量要求

1)工程测量要参照GB 50026-93工程测量规范和施工图纸。2)工程施工前,先编制测量方案,施工测量必须保证建筑物或构筑物位置正确,其精度符合设计和施工技术规范要求。3)严格对测量仪器设备的精度、测量数据的精度情况进行核查,仪器要定期进行校验,并备有检测证书。4)必须履行测量放线的复核复验制度。为避免测量差错,所有测量内业资料和计算资料,必须经两人复核。施工中,应采取不同方式不同测点由两人进行复测,其测量工作内容、成果等要详细填入测量手簿内。原始资料记录必须清楚,不得涂改或后补。测量手簿应按规定填写,并详细记载观测时的特殊情况。5)测量人员必须对标桩妥善保护。永久和半永久性标桩要设置牢固,并应设置明显标志,设“测量标桩,注意保护”标识,以防损坏。设在交通繁华地区的标桩,应设三角架保护,必要时可加设护桩。

2 测量技术在质量指导和控制中的应用

以我单位施工的某工程为例介绍测量技术的应用。

1)在工程开始施工前,首先进行建筑物轴线定位测量放线,即根据总平面图上所给出的建筑物设计位置进行定位,也就是把建筑物的墙轴线交点标定在地面上,然后再根据这些交点进行详细放样,建筑物轴线的测设主要有根据规划道路红线测设建筑物轴线和根据已有建筑物关系测设建筑物轴线两种方法。该工程采用规划道路红线测设建筑物轴线方法定位。本工程建筑物的红线由城建规划局测定。我们根据城建规划局所提供的测量标志和建筑平面图进行复测。由业主提供的高程点和坐标点作为整个施工过程的控制点和定位依据。采用直角坐标系将各控制点引入本场区后,进行平面测量校核、平差确认无误后,设置永久性控制点,然后建立本工程独立坐标控制系统。建筑物的±0.00的定位和建筑物原始自然地坪标高是工程开工测量的另一项主要工作。测量结果要及时办理测量复核记录或工程签证,作为确定高程以及挖填土的依据。建筑物的定位放线是确定建筑物平面位置的关键环节,施测中必须保证精度,杜绝错误。认真熟悉、审核图纸,根据施工场地的实际情况考虑控制桩长期稳定的保存。在地下、地上各层施工中,应能准确迅速地恢复各轴线的位置,以保证同一条中线或轴线在各层上投测的位置都能在同一铅垂面内。本工程利用直角坐标进行定位。

2)在土方开挖及底板基础施工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扰动工作面以下的土层,因此周密、细致的测量工作能控制土方开挖的深度及部位,避免超挖及乱挖。另外垫层及桩头标高控制测量的精度准,是保证底板钢筋绑扎准确、底板混凝土施工平整度的最有效措施。

3)在灰土垫层施工中,我们成立了灰土垫层质量控制QC小组,通过质量攻关,对施工工艺进行了细化和完善,垫层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中最关键的一项就是实行了系统的测量均距布桩技术。该改进工艺获得了省级工法。a.均距钉桩:每步灰土铺设前沿基坑长宽方向每隔3 m钉入土内一个木桩,桩顶标高比预定虚土标高低10 mm,在桩顶钉入寸半小钉,钉帽标高即为第一层灰土的虚铺标高,在坑壁四周边弹出(相对灰土顶)+500 mm的标高控制线,灰土铺摊前在铺摊部位桩顶小钉上挂线绳,通过条形桩顶线绳标高和坑壁四周边的+500 mm控制线来控制灰土虚铺标高。b.灰土运输、刮平:灰土运输到基坑内,专业技工通过挂好的线绳检查灰土铺设标高,将明显高于线绳或低于线绳的灰土铲掉或填平,初步平整后由两人用大杠从灰土的两侧或前端沿着标高线绳平平地刮过,确保灰土表面平整(见图1)。c.通过采用了系统的均距布桩技术和条形跳格铺摊灰土垫层技术,施工人员和质量管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就可以通过标高桩和控制线绳来铺摊和检查质量,标高依据详细清晰,灰土垫层的质量大幅提高。

4)在基础施工阶段,基础桩位的施工更加需要准确的工程测量技术保证。一旦桩位偏差超过规范要求,将会引起原承台设计的变化,从而增加了工程成本。严重的桩位偏差将会导致桩位作废,需要重新补桩等处理措施。

5)在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工程测量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墙柱平面放线、建筑物垂直度控制、主体标高控制、楼板、线条、构件的平整度控制等。其中楼层轴线定位放线的精确度直接关系到整个楼层的施工是否精确。所以每次混凝土施工完毕后,第一道工序就是测量放线。楼层轴线的放样采用内控法,在首层内,根据轴线测控位置埋置四块200×200×15的钢板,精确刻划出轴线交点的位置,在上面各楼层对应位置预留300×300孔洞,运用激光铅垂仪将四个控制点进行竖向传递,再采用激光经纬仪进行主轴线投测及校核,投点完毕后进行测点校核,校核完毕后进行细部尺寸测放。主体工程施工过程中,轴线随工程主体用墨线弹设。楼层的轴线控制点要进行保护。建筑物垂直度控制测量是主体施工中的一个重点,所以要作好每层楼的垂直度观测,每隔3层还应观测建筑物总高的垂直度,为专业质检人员及时检查、调整提供控制数据以外,还为施工人员提供更详细的竖向控制线。由于垂直度控制的好坏直接反映施工质量,垂直度偏差过大,必须通过抹灰等措施来弥补。除造成经济损失外,还留下了隐患:抹灰的厚度过大,容易造成墙面空鼓,从而引发外墙渗漏等质量通病,更严重的情况会脱落,导致高空坠物的危险。

6)砌体施工时放出楼层的轴线、50线、过梁线、窗台线、阳台栏板线、植筋点,可以通过以上众多标高控制线准确地控制窗台、门洞过梁等标高位置。

7)建筑物经过装饰装修阶段将成为成品或半成品交付业主使用,该阶段的测量工作的精度、质量直接影响到该工程的总体质量。测量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室内外地面标高控制、测量外墙装饰垂直度控制等工作。其中外墙装饰垂直控制线的准确测量挂线是外墙整体装修质量的决定因素之一,是外墙抹灰、墙面砖施工等工作的基本依据,因此要在外墙各个平面、大角,特别是阳台、飘窗两侧的根部和端部挂控制线。在内墙抹灰完成后要及时放出50线,作为地面找平层或面层施工的依据。a.内墙和顶棚抹灰时在阴阳角处放出内墙抹灰20线和顶棚抹灰20线。通过该控制措施,可以通过该控制线控制抹灰厚度和垂直度,提高抹灰质量。b.屋面施工找坡层时要预先在屋面每道女儿墙上放出屋面炉渣找坡高度线及在上方弹出相应炉渣找坡线的+50线(见图2)。通过该措施可以按照图纸设计要求准确掌握屋面排水坡度,避免了工人无坡度线找坡不准的情况。

3 结语

测量技术与工程施工质量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测量工作在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和控制作用。我们重视测量技术工作,对测量技术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在工程实践中不断细化测量工作,提高测量精度和细部指导应用性,让测量技术在质量指导和控制中应用更加广泛准确。

参考文献

[1]李香莉,吴芳.遥感技术在第二次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9,35(19):363-364.

指导和控制 篇2

1 黑启动指导原则

四川电网是西电东送的电源点,丰富的水电资源也为四川电网的黑启动提供了众多的黑启动电源。四川电网中的水电厂不仅数量多,而且分布广泛,但其中大部分是日调节和径流式电厂,这一特性使得四川电网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呈现出不同的运行特点,因此必须基于上述电网特点,制定四川电网黑启动的指导原则。

1.1 化整为零、分片启动

在极其严重的系统事故下电网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恢复到正常方式,也不可能一下将所有负荷恢复。将电网解列成若干独立部分是处理大面积停电事故的第一步,也是保证成功快捷实现黑启动的前提。电力公司在制定电网解列成若干独立子网方案时,应将电网网架特点与重要厂站分布情况以及各地调报送的各地区电网的结构及重要负荷的分布情况综合考虑,以最快捷的路径、最短的时间、恢复最重要的负荷作为黑启动的目标,进行系统子网的划分。系统全停后,各子网分别按各自的黑启动方案独立进行启动,条件成熟时进行并列。同时,各子网启动后还可以相互提供黑启动备用电源。

基于以上思路,以具备黑启动能力的水电机组为中心,重要负荷的恢复为路径,将全停后的四川电网划分为11个子网,各子网内均有独立的黑启动电源点,分别进行黑启动后再视相邻子网恢复情况相互联网,最终恢复全网并列运行。这11个子网基本覆盖了四川电网的主网架,同时对省会城市及重要负荷有多个子网覆盖,多途径供电。各子网在重要区域的相互重叠保证了如果一条路径有问题可马上选另一路径,极大提高了黑启动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1.2 先主后次、有序供电

站(厂)用电的恢复是黑启动的先决条件,因此在各子网黑启动电源建立后,首要任务就是恢复重要厂站的站(厂)用电,以及调度中心和电信部门的供电以保证通信畅通。

在黑启动初期,不适当的负荷恢复可能造成电网频率、电压的重新崩溃,也可能造成某些线路潮流过重引发低频振荡,使黑启动过程失败。另外,由于黑启动期间远动及通信的故障,省调可能无法监视各子网频率和电压,同时指挥各子网恢复的巨大工作量,也使得省调调度员难以直接指挥各地区的负荷恢复,因此指挥负荷恢复这一影响黑启动成败的重要环节交由地调来完成。为协调各地调负荷恢复问题,各地调应根据负荷的重要程度制定出负荷恢复轮次,严格按轮次恢复负荷,送完一轮后须待频率、电压恢复到一定程度后才能送下一轮,这样避免了负荷恢复时的一哄而上,协调了地调的行为。

因此,在制定和执行各子网的黑启动方案时,在确定系统到达黑启动状态后,省调负责子网的启动,各地调、县调配合省调负责本地区电网的恢复,相互支持协调,有序地对各自管辖范围内电网进行启动和负荷的恢复。

1.3 由下到上、按级恢复

在进行黑启动时,有2种思路:一是从500 k V电网开始启动,由高电压等级电网逐步向低电压等级电网恢复;二是从220 k V或110 k V电网开始启动,由低电压等级电网逐步向高电压等级电网恢复。经过比较分析发现第2种方式比较合理,原因在于:

a.线路电压等级越高,送电时过电压问题越突出(尤其是500 k V线路),在“黑启动”初期这会增加操作难度,延长恢复时间;

b.由于用电负荷一般都在低电压等级电网中,从高电压等级电网启动相对于从低电压等级电网启动而言,发电机组至用电负荷的供电路径长,中间环节多,供电可靠性差;

c.500 k V电网电源点一般较少,220 k V、110 k V电网则电源点众多,电源点越多,供电可靠性越强,电网承受机组甩负荷冲击的能力越强;

d.黑启动初期,电网抗干扰能力很弱,加之四川电网500 k V线路地理条件恶劣,这种情况下,网内的高电压等级线路(主要是指500 k V线路)越多,线路发生故障几率越大,稳定问题(包括暂态稳定、电压稳定)越突出,电网的稳定水平越低。

因此,黑启动时尽快先恢复220 k V电网(含部分110 k V电网),待其有一定规模和足够的抗扰动能力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500 k V电网的恢复更具有可行及操作性。

1.4 快稳兼顾、可靠扩展

在电网初步形成,进行扩展时,有2种思路:一是迅速扩大电网网架,以增加电源点和供电半径,扩大电网规模;二是稳扎稳打,先按机组容量(预留一定裕度)恢复现有电网内的用电负荷,待本网壮大后再进行扩展。两者各有特点,前者电网承受机组和线路故障能力较强,但由于负荷量小,对有无功负荷波动的抗干扰能力弱;后者对有无功负荷波动的抗干扰能力强,但抵抗电网突发性事故的能力弱。结合实际情况看,电网事故毕竟是小概率的偶然事件,而电网有无功负荷波动则几乎是必然事件,在安全可靠性上,后者优于前者。由此,应“快稳兼顾、可靠扩展”,在两者中找出最佳平衡点,衡量指标就是“最优负荷容量供电半径比P/R”。具体的最优P/R值需要经过理论计算和实验模拟来论证确定。

2 试验背景

针对前述的黑启动指导原则及划分的黑启动子网,在系统仿真分析的基础上还对其中的自一里-江油子网进行了现场试验,并对试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在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的同时也增加了黑启动系统的可靠性。

自一里电站位于涪江上游,装有2台65 MW水轮发电机组。自一里-江油子网黑启动时,首先由自一里水电站完成一台65 MW水轮发电机组的自启动,然后通过220 k V里天线、江天线启动江油电厂一台330 MW火电机组,最后通过天明变电站与四川主网相连。黑启动系统见图1。

黑启动过程中,由于承担黑启动任务的水电机组一般位于远离负荷中心的偏远山区,单机容量较小且需经长距离的输电线路才能将电力送到位于负荷中心附近的火电厂启动火电机组,为保证黑启动机组和启动通道安全,需对下述关键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过电压控制;电压降落控制;频率控制;子网的抗干扰性;继电保护配置;并网控制。

3 过电压控制

黑启动一般由具有自启动能力的水电机组自启动成功后再远距离启动火电机组,在此过程中由于恢复线路或主变运行时线路或主变的电容效应及设备的非线性就可能导致出现工频过电压、操作过电压以及谐振过电压等过电压问题,此类电力系统中电压的非正常升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足够重视,对于此类电压问题目前已有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8,9,10,11,12,13,14,15],但对于由于发电机进相深度过大后低励限制动作可能导致的定子过电压问题,目前在黑启动的相关研究中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3.1 低励限制导致的正反馈

并网运行发电机低励限制的控制目标是保证发电机带负荷运行的稳定性。为此,当带负荷发电机处于进相运行状态且进相无功大于低励限制值时,为防止因发电机内电势进一步降低而影响发电机运行稳定性及定子端部磁通过大导致的电机定子端部过热,励磁调节器进入定无功控制方式。在此方式下,当发电机进相深度趋于增大时,励磁调节器的调节作用是增大励磁电流,以使进相无功保持不变。在被调节发电机并网运行时,调节效果与期望目标一致。但是当发电机带长空线并使低励限制动作时,由于励磁调节器的调节作用是增加励磁电流,励磁电流增大将导致机端电压增高,机端电压升高使线路充电无功呈平方律增加,线路无功流入发电机,进一步增大了电机进相深度,并使励磁调节器做进一步增大励磁的调节,此过程是一个正反馈过程,该过程会迅速使发电机电压增高到危险数值。此正反馈如图2所示。

3.2 临界线路长度

由于空载线路的工频容抗一般情况下都大于工频感抗,在电源电势的作用下,线路中的容性电流对发电机气隙磁场的增磁作用造成发电机机端电压升高并迫使发电机励磁系统降低励磁电流运行,发电机表现为受控电压源特性。黑启动期间系统接线图如图3所示,线路处于发电机空充状态。

设线路参数沿线均匀分布,忽略线路电阻及电导,对于长距离输电线路,一般需要考虑它的分布参数特性。设黑启动初期对线路充电后线路始端电压、电流分别为U1、I1,末端电压、电流分别为U2、I2,线路长度为l,线路首、末端的电压、电流之间有如下关系式[16]:

其中,、C0分别为线路单位长度电感、电容;ω为系统角频率;l为线路长度。由于空载线路末端为开路状态,所以I2=0。

发电机机端电压Ut、电流It与线路始端电压、电流有如下关系:

其中,k为理想变压器变比,Xtl为折算至主变低压侧的变压器漏抗,联立解式(1)(2)可得:

当取发电机机端电压相量为参考相量时,发电机所发视在功率为

由式(4)可知,此时发电机所发有功为零,只吸收系统无功,运行于进相状态。

实际现场使用的发电机低励限制一般为直线型或圆周型,允许进相能力可表示为QVR=f(P,Ut),本文中由于发电机为空载,因此有功P=0,所以发电机的进相能力QVR只与发电机机端电压Ut相关。当发电机进相至低励限制值时,有QG=QVR,将式(4)代入并解之有

其中,Xth为折算至主变高压侧的变压器漏抗,以上各量均为有名值。

对于低励限制为直线型或圆周型的励磁调节系统,当P=0时其内部的低励限制边界能够表示为

其中,M为计算的比例系数。将式(6)代入式(5)可得此类励磁调节器使低励限制动作的临界线路长度为

由式(7)可见,在此类情况下使低励限制动作的临界线路长度将变为常数,与发电机机端电压Ut无关,低励限制的此特性将使试图用降低充电电压数值的方法避免低励限制动作的努力无效。

因此,基于运行在自动调压方式的励磁调节器进入低励限制方式后可能出现的过电压问题的严重性,在黑启动预案中需对同步发电机带空线时进入欠励限制方式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对存在低励限制动作可能性的机组,可以采取下述措施:

a.改变低励限制门槛值;

b.取消低励限制功能;

c.条件许可时,采用多机充空线的方案;

d.为保证黑启动过程的安全,水电机组带空线成功后,应尽快加带部分负荷,使发电机尽早脱离进相运行状态,此外,黑启动初期对于变电站内的无功补偿电容器也应谨慎使用。

3.3 仿真及试验

自一里电厂主变变比为242/38.5/10.5,归算至高压侧等值电抗为29.72Ω,220 k V里天线长124 km,导线型号为LGJ-400,自一里电厂黑启动试验发电机组励磁系统中与低励限制有关的传递函数框图如图4所示。

针对上述所列系统设备参数,当发电机低励限制定值为-20 Mvar时,利用式(7)可以算得使低励限制临界动作的线路长度为124.49 km。图5给出此系统参数下,发电机带124 km里天线时低励限制未动作,随后加带5 km空载线路时因低励限制动作使线路电压升高的情况。由图5可见,由于低励限制形成的正反馈过程,发电机励磁电流(Ifd)增大,导致220 k V线路电压(U220)升高到约300 k V。RTDS仿真结果也直接证明式(7)所表达的关系是正确的。

为防止黑启动期间发生因低励限制动作而导致的过电压,试验前将自一里电厂发电机空载情况下的无功限制值由20 Mvar提高至进相30 Mvar,同时将机组的过电压保护定值改为1.2UN/1.2 s。当自一里电厂对220 k V里天线充电成功后,电厂母线电压升高到237.79 k V,发电机进相无功为19.95 Mvar,2号机已经运行在低励限制边界附近,说明试验前采取的改变低励定值的安全措施是十分必要的。自一里2号机带里天线充江天线时自一里2号机试验录波见图6(试验中各量取值分别为:发电机无功出力Q-17.4 Mvar,机端电压UAB9 883 V,励磁电压ULD43 V,励磁电流Ifd262 A)。由图6可见,为保持机端电压不变,带江天线后励磁电流降低约15%,如果试验前不改变低励限制定值,将可能造成过电压。

RTDS仿真及现场试验结果均表明,本次现场试验前采取的提高自一里电厂2号机空载进相无功限制值的措施对防止自一里单机带里天线、江天线时出现过电压是有效的。

4 电压降落控制

黑启动恢复过程中的电压降落主要是由于大容量负荷的突然投入对小系统所造成的冲击,在此期间,由于对于系统容量可比的负荷尤其是电动机负荷的突然投入,使得电压将有一个快速跌落。由文献[17]可知对于黑启动过程中的对称三相负荷恢复,可得突然带负荷瞬间计算点电压幅值为

其中,XL和RL分别为等效负荷电抗、电阻;E为线路末端电压。

由式(8)可见,黑启动过程中电压幅值降落的程度与负荷距电源点电气距离关系密切。在负荷阻抗很小的情况下,距离电源点电气距离越大,负载及线路对于发电机所表现出的综合阻抗也越大,相应的系统电压降低越小,但实际工作中空充线路的距离也不可能无限大,从而导致线路电气距离也有一个极限值。同时,过大的负荷阻抗对系统的频率稳定也有一定伤害,因此对于黑启动过程中的负荷恢复,盲目地增加RL或XL都不可取,只有在电压U的变化对于RL或XL比较灵敏的区域上考虑频率的情况下增加综合负荷的阻抗,电压水平才能有比较明显的改善,系统的稳定才能得到有效的增强。在某些条件下提高负载的功率因数,也是减小电压降落的一个有效措施。此外,由于ZLD一般与系统电压相关,因此,适当提高系统初始电压,也可以减少负荷恢复时的电压降落比[17]。

5 结语

电力系统的黑启动恢复过程涉及电力系统研究的各个方面,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本文以四川电网的网架结构及电源点分布为例对黑启动的指导原则及黑启动过程中的电压控制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试验验证并得出有益的结论:

a.在省级电网的黑启动过程中应该遵循化整为零、分片启动,先主后次、有序供电,由下到上、按级恢复,快稳兼顾、可靠扩展的原则有序进行电力系统的重构;

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指导原则 篇3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公司法》、《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为了加强管理,防范保险风险,保证保险市场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特制定本指导原则。

第二条内部控制是保险公司的一种自律行为,是公司为完成既定工作目标,防范经营风险,对内部各种业务活动实行制度化管理和控制的机制、措施和程序的总称。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第三条本指导原则是对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基本的要求,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登记注册的保险公司。

第二章内部控制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第四条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应达到以下目标:

(一)确保国家保险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执行和实施;

(二)保证保险公司董事会(国有独资保险公司的出资人)谨慎、稳健的经营方针能够贯彻执行;

(三)识别、计量、控制保险业务经营风险和资金运用风险,确保公司稳健运营;

(四)保证公司资产的安全,各项报表、统计数字的真实和及时;

(五)偿付能力符合监管要求;

(六)提高工作效率,按质按量完成公司的各项既定工作任务。

第五条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方面,保险公司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保险公司在制订内部控制制度时,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有关行政规章的规定,不得与之相抵触。

(二)有效性原则,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其各项措施应符合本公司实际,确保有关制度有效执行。

(三)全面性原则,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覆盖公司各个业务管理流程和环节、各个业务部门和岗位。

(四)系统性原则,保险公司应把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对待,注意各项制度之间的协调和衔接,避免产生矛盾和冲突。

(五)预防性原则,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重在预防,防患于未然,避免、防范或减少经营风险。在设立新机构和开办新业务时,应当树立内部控制优先的思想,首先建立完整的规章制度,采取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

(六)制衡性原则,保险公司的组织机构、管理部门和业务管理岗位应相互监督、相互制约。

第三章 内部控制的要素

第六条 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系统应当包括:组织机构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支持保障系统。

第七条 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与制约机制应当包括以下要素:

(一)组织机构控制;

(二)授权经营控制;

(三)财务会计控制;

(四)资金运用控制;

(五)业务流程控制;

(六)单证和印鉴管理控制;

(七)人事和劳动管理控制;

(八)计算机系统控制;

(九)稽核监督控制;

(十)信息反馈控制;

(十一)其他重要业务和关键部位的控制。

第四章 组织机构系统

第八条保险公司机构设置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规定,坚持合理、精简、高效的原则。

第九条保险公司应依法建立、健全董事会和监事会,在公司章程中明确规定董事会、监事会和总经理的职责,确保其切实履行法定职能。

第十条保险公司的岗位设置应遵循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协调运作的原则。

第十一条保险公司各个部门和业务岗位应明确职责,权责一致,逐级负责;实行目标管理,制定规范的岗位责任制度、考核标准和管理措施。

第十二条保险公司应当制订回避制度和重要岗位轮换制度。

第五章 决策系统

第十三条保险公司应建立、健全决策系统,完善决策程序,避免、减少决策失误。

第十四条保险公司决策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民主性原则,保险公司决策机构在进行决策活动时,应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

(二)公开性原则,在保护商业秘密的前提下,保险公司应提高决策,特别是决策程序的透明度,保证决策程序的合法性和公开性;

(三)效益性原则,保险公司在进行决策活动时,应注重决策对公司效益的影响,注重考虑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

(四)科学性原则,保险公司应建立决策咨询委员会,听取专家的意见与建议,确保决策的科学性。

第十五条保险公司董事会应依法建立和保存原始的、完整的会议记录。

第十六条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决策评估机制,实行决策责任人负责制度,对决策结果应有责任追究制度。

第十七条保险公司应实行一级法人管理体制,建立统一授权经营制度。保险公司对分支机构的授权应采取书面形式。

第六章 执行系统

(一)保险业务控制

第十八条保险公司应制定关于保险产品开发的管理制度,定期对保险条款、保险费率及其实施办法进行清理。

第十九条人寿保险公司应建立规范的精算制度,配备合格的精算人员。

第二十条保险公司条款、费率、保险凭证格式以及业务宣传材料的设计、开发,应当有法律专业人员参加。

非经总公司授权,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不得自行拟订保险条款、保险费率。

第二十一条保险公司的业务宣传材料应由总公司统一审核、统一印制。

第二十二条保险公司应建立科学完善的核保、核赔制度,形成一套岗位明确、权责分明、分级负责、互相制约、规范操作的承保、理赔业务管理机制。

第二十三条保险公司应配备专职核保、核赔人员,并建立对核保、核赔人员的评聘、考核、奖惩制度。

第二十四条实行承保与理赔职责分离、展业与核保相分离以及独立的核保、核赔制度。建立承保和理赔的分级授权制度,规定各级承保和理赔人员的授权范围及其职责。

第二十五条保险公司应加强对服务质量的规范管理,制订业务操作标准和服务质量标准。

第二十六条建立、健全保险代理的管理制度,加强对本公司保险代理业务的监督和管理,制定统一的代理协议文本,建立、健全保险代理人档案,定期对代理人进行业务培训与考核。

第二十七条保险公司应建立保险风险分摊机制,及时、足额进行分保,以分散风险。

(二)保险单证、印鉴控制

第二十八条保险公司应切实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关于保险单证管理的规定,制定严格的保险单证的印制、保管、领用、报废和核销管理制度。

第二十九条保险公司应指定专人负责保险单证的管理,实行保险单证统一印制、统一编号、统一发放。在印制保险单证时,应统一格式和规格,采取严密的防伪措施。

第三十条保险公司应加强对各类印章的管理。各类印章应统一规格、统一刻制,明确各类印章的使用范围,建立严格的印章使用审批和登记制度,严防私刻、偷盖公司印章。

(三)资金运用控制

第三十一条保险公司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并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制定关于资金运用的管理制度,确保公司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

第三十二条保险公司的资金管理应实行“高度集中、分类管理”的原则。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应当建立投资决策体系、资金调度体系、投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计量和风险控制等内容)以及资产管理体系。

第三十三条保险资金运用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规定,不得超出规定的范围和比例。

保险公司的投资业务管理应当与保险业务管理分离,实行专家理财。

(四)财务会计控制

第三十四条保险公司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保险公司会计制度》、《保险公司财务制度》,结合本公司具体情况,制定本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

第三十五条保险公司应单独设立财会部门,配备专职财会人员。会计帐务处理必须实行岗位分工,明确岗位职责,严禁一人兼岗或独自操作全过程。财会岗位实行定期或不定期轮换或交流。

第三十六条保险公司应保持完整、准确的会计记录,及时、完整、准确地提供会计信息,建立、健全财务会计系统。

第三十七条保险公司会计部门应妥善保管现金、有价证券、空白凭证、密押、印鉴等,防止遗失或被盗。

第三十八条保险公司应根据有关规定,设立帐簿,设置会计科目,使用统一规定的会计科目编号。

第三十九条保险公司应加强对资金的统一管理,严格控制费用开支,实行财务双签制度。

第四十条保险公司应定期核对现金和银行存款帐户,保证现金和银行存款的安全。

第四十一条保险公司应建立财务负责人委派制度,对财务负责人实行下管一级,保障财务负责人依法行使财务监督权。

第四十二条保险公司应加强对固定资产规模的控制,确保公司具有充足的偿付能力。

第七章 稽核监督系统

第四十三条保险公司应建立独立的稽核审计部门,制定完善的稽核审计制度,配备一定比例的专职稽核审计人员。

第四十四条保险公司的稽核审计部门应实行垂直管理体制,总公司稽核部门直接对公司董事会或法定代表人负责,确保其独立行使职权。

第四十五条保险公司应每年至少对系统进行一次全面的或专项的内部稽核。

第四十六条保险公司在进行内部常规稽核的同时,应对重点业务、重点部门、重点机构进行专项稽核。对于稽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向公司董事会或法定代表人提交书面报告,并通过后续稽核的方式,再次稽核其发展变化情况。

第四十七条保险公司应建立对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和重要岗位人员的离任审计制度。

第八章 支持保障系统

(一)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

第四十八条保险公司应设立计算机业务管理部门,建立计算机管理制度,加强对计算机应用的风险控制。

第四十九条保险公司应对计算机系统的项目立项、设计、开发、测试、运行和维护实施严格管理,明确划分软件设计、业务操作和技术维护等各个方面的责任。项目的立项、设计应当严格执行申报审批制度。在系统开发时,应符合国家以及保险行业有关标准的要求,编写完整的技术资料,注意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在系统投入运行前,应进行测试和验收。

第五十条保险公司应建立计算机系统管理员制度。

第五十一条保险公司应建立计算机安全管理制度,配备专门的计算机安全管理人员,定期对公司的计算机系统安全问题进行检查。对系统数据资料应当采取加密措施,建立备份,异地存放。对计算机系统采取口令管理和权限管理,用户使用的密码和口令应定期更换。

第五十二条保险公司应建立信息统计系统,建立完整的信息资料系统,保证重要信息能够得到及时反馈。

第五十三条保险公司应配备专职信息统计人员,采取科学有效的统计方法和手段,确保信息统计的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

(二)行政、劳动人事系统控制

第五十四条保险公司应建立、健全各项行政管理制度。

第五十五条保险公司应建立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配备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对公司各类档案进行科学管理。

第五十六条保险公司应建立规范的劳动人事管理制度,对公司工作人员进行考核、调配、任免、奖惩。

第九章内部控制制度的管理与监督

第五十七条保险公司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领导组织。保险公司的稽核部门是综合管理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职能部门。

第五十八条保险公司应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进行自查,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评审机制,及时发现问题,不断加以完善,实现内部控制的目的。

第五十九条保险公司应当通过培训、考试、考核等方式,确保公司员工理解和执行有关内部控制制度。

第六十条保险公司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应结合相关的奖惩机制,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执行。

第六十一条保险公司应对本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汇编,便于工作人员掌握和执行。

第六十二条各保险公司应将本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报送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保监会”)备案。

第六十三条中国保监会有权对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必要时,中国保监会可委托有关部门对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估。

第六十四条中国保监会将把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作为审批保险公司和分支机构、确定保险公司经营区域和业务范围、对保险公司进行评级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和条件。

第十章附 则

第六十五条经批准在华设立的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参照本指导原则执行。

第六十六条各保险公司应根据本指导原则,结合公司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实施意见。

第六十七条本指导原则由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六十八条本指导原则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保监发〔2010〕69号

各保险公司、各保监局:

为加强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提高保险公司风险防范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保险公司合规、稳健、有效经营,我会制定了《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基本准则》。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一○年八月十日

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基本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提高保险公司风险防范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保险公司合规、稳健、有效经营,保护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依据《保险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其他相关规定,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本准则所称内部控制,是指保险公司各层级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各自的职责,采取适当措施,合理防范和有效控制经营管理中的各种风险,防止公司经营偏离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机制和过程。

第三条 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

(一)行为合规性目标。保证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行为遵守法律法规、监管规定、行业规范、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和诚信准则;

(二)资产安全性目标。保证保险公司资产安全可靠,防止公司资产被非法使用、处置和侵占;

(三)信息真实性目标。保证保险公司财务报告、偿付能力报告等业务、财务及管理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

(四)经营有效性目标。增强保险公司决策执行力,提高管理效率,改善经营效益;

(五)战略保障性目标。保障保险公司实现发展战略,促进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保护股东、被保险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 保险公司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全面和重点相统一。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全面、系统、规范化的内部控制体系,覆盖所有业务流程和操作环节,贯穿经营管理全过程。在全面管理的基础上,对公司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实施重点控制。

(二)制衡和协作相统一。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应当在组织架构、岗位设置、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通过适当的职责分离、授权和层级审批等机制,形成合理制约和有效监督。在制衡的基础上,各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之间应当相互配合,密切协作,提高效率,避免相互推诿或工作遗漏。

(三)权威性和适应性相统一。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应当与绩效考核和问责相挂钩,任何人不得拥有不受内部控制约束的权力,未经授权不得更改内部控制程序。在确保内部控制权威性的基础上,公司应当及时调整和定期优化内部控制流程,使之不断适应经营环境和管理要求的变化。

(四)有效控制和合理成本相统一。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应当与公司实际风险状况相匹配,确保内部控制措施满足管理需求,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在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合理配置资源,尽可能降低内部控制成本。

第五条 保险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

(一)内部控制基础。包括公司治理、组织架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和企业文化等。

(二)内部控制程序。包括识别评估风险、设计实施控制措施等。

(三)内部控制保证。包括信息沟通、内控管理、内部审计应急机制和风险问责等。

第六条 内部控制基础。保险公司应当加强内部控制基础建设,为有效实施内部控制营造良好环境。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形成授权清晰、运作规范、科学有效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应当对内部控制高度重视,带头认真履行内控职能。

保险公司应当根据保险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的需要,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按照便于管理、易于考核、简化层级、避免交叉的原则,科学设置内设机构、分支机构和工作岗位,明确职责分工,规定清晰的报告路线。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与内部控制需要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政策,确保关键岗位的人员具有专业胜任能力并定期接受相关培训,公司关键岗位的考核、薪酬、奖惩、晋升等人力资源政策应当与内部控制成效相挂钩。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安全实用、覆盖所有业务环节的信息系统,尽可能使各项业务活动信息化、流程化、自动化,减少或消除人为干预和操作失误,为内部控制提供技术保障和系统支持。

保险公司应当培育领导高度重视、内控人人有责和违规必受追究的内控企业文化,形成以风险控制为导向的管理理念和经营风格,提高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使内控制度得到自觉遵守。

第七条 内部控制程序。保险公司应当根据风险规律,合理设计内嵌于业务活动的内部控制流程,努力实现对风险的过程控制。

保险公司应当对经营管理和业务活动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识别分析,发现并确定风险点,同时对重要风险点的发生概率、诱发因素、扩散规律和可能损失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和控制重点。

保险公司应当根据风险识别评估的结果,科学设计内部控制政策、程序和措施并严格执行,同时根据控制效果不断改进内部控制流程,将风险控制在预定目标或可承受的范围内。

第八条 内部控制保证。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监控体系,实现对内部控制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有效监控,为实现内控目标提供保证。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信息和沟通机制,促进公司信息的广泛共享和及时充分沟通,提高经营管理透明度,防止舞弊事件的发生。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内控管理及评价机制,通过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整体设计和统筹规划,推动各内部控制责任主体对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定期排查,并据此调整和改进公司的内部控制流程。

保险公司应当加强对内部控制的审计检查,定期根据检查结果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并按照规定的报告路线及时向审计对象、合规管理职能部门和上级领导进行反馈和报告。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内控风险应急管理机制,制定周全和可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明确各种风险情形下的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内控风险的影响和损失。

保险公司应当严格内部控制责任追究,对于违反内部控制要求的行为,不管是否造成损失,都要进行严肃处理,追究当事人和领导责任。

第九条 内部控制活动的层次。保险公司应当根据保险公司业务流程特点和资源优化配置要求,按照控制风险、提升服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原则,科学建立和合理划分内部控制活动的重点和层次。

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活动分为前台控制、后台控制和基础控制三个层次。前台控制是对直接面对市场和客户的营销及交易行为的控制活动;后台控制是对业务处理和后援支持等运营行为的控制活动;基础控制是对为公司经营运作提供决策支持和资源保障等管理行为的控制活动。

第二章 内部控制活动

第一节 销售控制

第十条 销售控制的内容和基本要求。保险公司应当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以业务品质和效益为中心,组织实施销售控制活动。

保险公司应当根据不同渠道和方式销售活动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对销售过程的控制,防范销售风险。

销售控制主要包括销售人员和机构管理、销售过程管理、销售品质管理、佣金手续费管理等活动的全过程控制。

第十一条 销售人员和机构控制。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并实施科学统一的销售人员管理制度,规范对各渠道销售人员的甄选录用、组织管理、教育培训、业绩考核、佣金和手续费、解约离司等。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代理机构合作管理制度,规范与代理机构合作过程中的资格审核、合同订立、保费划转和佣金手续费结算等。

第十二条 销售过程和品质控制。保险公司应当规范销售宣传行为,严格按照监管规定和内部权限编写、印制和发放各类宣传广告材料,确保宣传广告内容真实、合法,杜绝广告宣传中的误导行为。

保险公司应当规范销售展业行为,采取投保风险提示、客户回访、保单信息查询、佣金手续费控制、电话录音、定期排查及反洗钱监测等方式,建立销售过程和销售品质风险控制机制,有效发现、监控销售中的误导客户、虚假业务、侵占保费、不正当竞争、非法集资和洗钱等行为,提升业务品质。

保险公司应当规定客户回访的业务范围和条件、回访比例、回访频率、回访记录等回访要求及后续处理措施,加强销售风险监控。

保险公司应当规范与代理等中介机构的合作行为,严格实行保费收取与佣金支付收支两条线管理,定期对保费和重要单证进行清点对账,确保账账一致、账实相符,防止保费坐扣和单证流失。

第十三条 佣金手续费控制。保险公司应当严格规范佣金、手续费的计算和发放流程,防范虚列、套取、挪用、挤占佣金和手续费的行为。

保险公司应当杜绝任何形式的商业贿赂行为。

第二节 运营控制

第十四条 运营控制的内容和基本要求。保险公司应当以效率和风险控制为中心,按照集中化、专业化的要求,组织实施运营控制活动。

保险公司应当针对运营活动的不同环节,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强化操作流程控制,确保业务活动正常运转,防范运营风险。

运营控制主要包括产品开发管理、承保管理、理赔管理、保全管理、收付费管理、再保险管理、业务单证管理、电话中心管理、会计处理和反洗钱等活动的全过程控制。

第十五条 产品控制。保险公司应当明确产品开发流程,规范客户需求和市场信息收集、分析论证、条款费率确定、审批报备、测试下发和跟踪管理等控制事项,提高保险公司的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适应性,防范产品定价及条款法律风险。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产品开发职能部门及领导决策机构,规范产品开发的程序、条件、审批权限和职责,明确总精算师(精算责任人)和法律责任人的职责和权限,确保产品开发过程规范、严谨。

保险公司应当根据市场需求调查结果,从市场前景、盈利能力、定价和法律风险等方面对新产品进行科学论证和客观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和规定权限进行内部审查,并按照监管规定履行报批或报备义务。

第十六条 承保控制。保险公司应当建立清晰的承保操作流程,规范投保受理、核保、保单缮制和送达等控制事项。

保险公司在投保受理时,应当对投保资料进行初审,建立投保信息录入复核机制,确保投保资料填写正确、完整,录入准确。

保险公司应当明确核保的评点标准、分级审核权限、作业要求和核保人员资质条件等,明确承保调查的条件、程序和要求。

保险公司应当在满足规定条件的前提下缮制保单,采取适当校验和监控措施,确保保单内容准确,及时确实送达客户。

第十七条 理赔控制。保险公司应当建立标准、清晰的理赔操作流程和高效的理赔机制,规范报案受理、现场查勘、责任认定、损失理算、赔款复核、赔款支付和结案归档等控制事项,确保理赔质量和理赔时效。

保险公司在接到报案时应当及时登记录入,主动向客户提供简便、明确的理赔指引。

保险公司应当明确理赔的理算标准、分级处理权限、作业要求和理赔人员资质条件等,明确现场查勘的条件、时限、程序和要求,采取查勘与理算、理算与复核操作人员分离及利益相关方回避等措施,防止理赔错误和舞弊行为。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重大、疑难案件会商和复核调查制度,明确其识别标准和处理要求,防范虚假理赔或错误拒赔。

第十八条 保全控制。保险公司应当建立规范统一的保全管理制度,规范保险合同续期收费、合同内容及客户资料变更、合同复效、生存给付和退保等控制事项。

保险公司应当明确各项保全管理措施的操作流程、审查内容及标准、处理权限和作业要求等,防范侵占客户保费、冒领保险金、虚假业务和违规批单退费等侵害公司和客户权益的行为。

第十九条 收付费控制。保险公司应当建立规范统一的收付费管理制度,明确规定收付费的管理流程、作业要求和岗位职责,防止侵占、挪用及违规支付等行为,确保资金安全。

保险公司原则上实行收付费岗位与业务处理岗位人员及职责的分离。实行一站式服务等方式的,应当采取其他措施实施有效监控。

保险公司原则上采取非现金收付费方式,并确保将相关资金汇入保险合同确定的款项所有人或其授权账户。确有必要采取现金方式的,应当采取其他措施实施有效监控。

保险公司收付费时应当严格按照规定核对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以及实际领款人的身份,确认其是否具备收付费主体的资格。

第二十条 再保险控制。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再保险管理制度,规范再保险计划、合同订立、合同执行、再保险人资信跟踪管理等控制事项,完善业务风险分散和保障机制。

保险公司应当加强自身经营管理数据及再保险市场的跟踪分析,准确把握再保险需求,科学安排再保险计划,合理订立再保险合同,确保及时、足额分保,并及时准确向再保险人提供分保业务信息。

保险公司应当持续跟踪了解再保险人的资信状况,建立必要的应对措施,防范再保险信用风险。

第二十一条 业务单证控制。保险公司应当建立业务单证管理制度,规范投保单、保单、保险卡、批单、收据、发票等保险单证的设计、印制、存放、申领和发放、使用、核销、作废、遗失等控制事项。

保险公司应当全程监控分支机构、部门和个人申领重要有价空白单证的名称、时间、数量和流水号,严格控制重要有价空白单证的领用数量和持有期限,做到定期回缴、核销和盘点。

第二十二条 会计处理控制。保险公司应当规范会计核算流程,提高会计数据采集、账目和报表生成的自动化水平,实现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无缝连接,减少人工干预,确保会计处理的准确性和效率。

保险公司应当依据真实的业务事项进行会计处理,不得在违背业务真实性的情况下调整会计信息。保险公司应当加强原始凭证与财务数据的一致性核对,做到账账、账实和账表相符,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准确。

保险公司应当加强会计原始凭证管理,逐步采取影像扫描等方式辅助归档保存。

第二十三条 客户服务电话中心控制。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客户电话中心管理制度,规范电话咨询、查询、投诉受理、报案登记、挂失登记、客户回访、业务转办、业务办理跟踪反馈等控制事项。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统一的客户服务专线,二十四小时开通电话服务,保障电话接通率,统一服务礼仪和标准,及时将客户需求提交相关业务部门处理,提高客户服务质量。

第二十四条 反洗钱控制。保险公司应当依据《反洗钱法》及相关监管规定,建立健全反洗钱控制制度,明确反洗钱的职能机构、岗位职责和报告路线。

保险公司应建立客户身份识别、客户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大额及可疑交易发现和报告等反洗钱内部操作规程,并通过宣传培训、定期演练和检查等方式,确保相关岗位工作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时将可疑信息上报有关机构。

第三节 基础管理控制

第二十五条 基础管理控制的内容和基本要求。基础管理控制主要包括战略规划、人力资源管理、计划财务、信息系统管理、行政管理、精算法律、分支机构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活动的全过程控制。其中,风险管理既是保险公司基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内部控制监控的重要环节。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组织实施基础管理控制活动。

保险公司应当针对基础管理的各项职能和活动,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确保基础管理有序运转、协调配合,为公司业务发展和正常运营提供支持和服务。

第二十六条 战略规划控制。保险公司应当强化战略规划职能,规范战略规划中的信息收集、战略决策制定、论证和审批、决策执行评估和跟踪反馈等控制事项,为研发机构提供必备的人力财力保障,提高战略研究的指导性和实用性,确保公司经营目标的合理性和决策的科学性。

保险公司应当加强对国内外宏观经济金融形势、自身经营活动及业务发展情况的及时分析和深入研究,合理制定、及时调整公司整体经营管理流程与组织架构设置,制定科学的业务发展规划,并为公司的承保和投资等业务活动提供及时、有效的决策支持。

保险公司应当加强对公司业务经营情况的实时分析,定期分析评估经营管理和财务状况,合理设定分支机构经营计划和绩效指标,并实时予以指导和监督,保证公司战略目标有效执行。

第二十七条 人力资源控制。保险公司应当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范岗位职责及岗位价值设定、招聘、薪酬、绩效考核、培训、晋级晋职、奖惩、劳动保护、辞退与辞职等控制事项,为公司经营管理和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保险公司应当根据经营管理需要,合理设定工作岗位及人员编制,制定清晰的岗位职责及报告路线,明确不同岗位的适任条件,适时进行岗位价值评估。

保险公司应当明确员工招聘、薪酬管理、轮岗晋级、辞职辞退等工作的标准、程序和要求,合理制定不同岗位的绩效考核指标、权重及考核方式和程序,建立与公司发展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机制。

保险公司应当制定系统的员工培训计划,明确规定不同专业岗位员工培训的时间、内容、方式和保障等,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胜任能力。

第二十八条 计划财务控制。保险公司应当建立严密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公司预算、核算、费用控制、资金管理、资产管理、财务报告等控制事项,降低公司运营成本,提高资产创利能力。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预算制度,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明确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调整、考核等操作流程和作业要求,严格预算执行与调整的审批权限,控制费用支出和预算偏差,确保预算执行。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完善的准备金精算制度,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以及审慎性经营的原则,及时、足额计提准备金。保险公司应当加强公司偿付能力状况的分析,提高偿付能力管理的有效性。

保险公司应当明确现金、有价证券、空白凭证、密押、印鉴、固定资产等资金与资产的保管要求和职责权限。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对包括分支机构在内的公司资金实行统一管理和实时监控,确保资金及时上划集中。定期核对现金和银行存款账户,定期盘点,确保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信息统计管理制度,明确统计岗位职责,规范统计数据的收集、汇总、审核、分析、报送、管理等活动,有效满足公司内外部信息统计需求。

第二十九条 精算法律控制。保险公司应当完善精算和法律职能,配备足够的专业精算和法律人员,明确其在相关管理和服务工作中的流程、权限及作业要求,为公司业务经营和日常管理提供专业支持。

保险公司应当在产品开发、责任准备金计提、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等方面充分运用精算技术,提高经营管理的专业化、精细化水平,防范定价失误、准备金提取不足及资产负债不匹配等风险。

保险公司在制度制定、合同订立和管理、重大事项决策和处置、纠纷诉讼等方面,应当有法律职能部门和专业人员的提前介入和充分参与,防范法律风险。

第三十条 信息系统控制。保险公司应当建立信息系统管理制度,规范信息系统的统筹规划、设计开发、运行维护、安全管理、保密管理、灾难恢复管理等控制事项,提高业务和财务处理及办公的信息化水平,建立符合业务发展和管理需要的信息系统。

保险公司应当统筹规划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整合公司的信息系统资源,形成不同业务单位、部门、人员广泛共享的信息平台。

保险公司应当对信息系统使用实行授权管理,及时更新和完善信息系统安全控制措施,加强保密管理和灾难恢复管理,提高信息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第三十一条 行政管理控制。保险公司应当分别制定相应制度,规范采购、招投标、品牌宣传、文件及印章管理、后勤保障等行政管理行为,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为公司高效运转提高有力支持。

保险公司应当明确采购及招投标的程序、条件和要求,规范采购行为,尽可能实现集中统一采购,降低采购成本,防范舞弊风险。

保险公司应当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品牌宣传和商业广告资源,统一公司品牌标识、职场视觉形象、员工礼仪和服务规范等,整合、提升公司的品牌形象。

保险公司应当制定文件及印章管理制度,确保文件流转安全顺畅、保存完整,合理设置印章的种类,规范印章设计、刻制、领取、交接、保管、使用和销毁等控制事项,加强用印审批登记和档案管理。

第三十二条 分支机构控制。保险公司应当通过授权委托书或内部管理规定等方式,根据总公司的战略规划和管理能力,统一制定分支机构组织设置、职责权限和运营规则,建立健全分支机构管控制度,实现对分支机构的全面、动态、有效管控。

保险公司应当通过规范的授权方式,对不同层级分支机构的业务流程、财务和资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内部控制建立统一、标准、明确的管理要求。保险公司可以根据不同分支机构的经营和管控能力,在有章可循和可调控的前提下,适度采取差异化的业务政策或控制权限,提高分支机构的业务发展能力。

保险公司应当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和明确的报告要求,全面、实时、准确掌控分支机构经营管理信息,定期对分支机构的业务、财务和风险状况进行分析和监测,实现对分支机构经营管理的过程控制。

保险公司应当从业务、合规和风险等方面全面、科学设置分支机构考核目标,加强对分支机构及其高管人员的审计监督,严格执行公司问责制度,确保分支机构依法合规经营。

第四节 资金运用控制

第三十三条 资金运用控制的内容和基本要求。保险资金运用是保险公司经营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是内部控制的重点领域。资金运用控制包括资产战略配置、资产负债匹配、投资决策管理、投资交易管理和资产托管等活动的全过程控制。

保险公司应当以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为中心,按照集中、统一、专业、规范的要求,组织实施资金运用控制活动。

保险公司应当针对资金运用的不同环节,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保险资金运用的决策和交易流程,防范资金运用中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及其它风险。

保险公司委托资产管理公司或其他机构运用保险资金的,应当确保其内部控制措施满足保险公司的内控要求。

第三十四条 资产战略配置控制。保险公司应当在法律法规要求的投资品种和比例范围内,根据经营战略和整体发展规划,在资本金和偿付能力约束下,制定中长期资产战略配置计划,明确投资限制和业绩基准,努力实现长期投资目标,有效控制资产配置战略风险。

第三十五条 资产负债匹配控制。保险公司应当以偿付能力和保险产品负债特性为基础,加强成本收益管理、期限管理和风险预算,确定保险资金运用风险限额,科学评估资产错配风险。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部门应当加强与公司产品开发、精算、财务和风险管理等职能部门的沟通,提高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的有效性。

第三十六条 投资决策控制。保险公司应当制定清晰的投资决策流程,明确权限分配,建立相对集中、分级管理、权责统一的投资决策授权制度,确定授权的标准、方式、时效和程序。

保险公司重要投资决策应当有充分依据和书面记录,重要投资决策应当事先进行充分研究并形成研究报告。保险公司应当规定研究工作的流程、决策信息的采集范围、报告的标准格式等,并采用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评价方式,确保研究报告独立、客观、准确。

第三十七条 交易行为控制。保险公司应当建立独立的投资交易执行部门或岗位,实行集中交易。对于非交易所内交易的,保险公司应当通过岗位分离等其他监控措施,有效监控交易过程中的询价、谈判等关键行为,防范操作风险。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完善的交易记录制度,完整准确记录交易过程和交易结果,定期进行核对并做好归档管理,其中对交易所内进行的交易应当每日核对。

保险公司在交易管理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公平交易制度,确保不同性质和来源的资金利益得到公平对待。

第三十八条 资产托管控制。保险公司应当实行投资资产第三方托管和监督。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投资资产第三方托管制度,规范托管方甄选、合同订立和信息交换等控制事项。保险公司应当对托管机构的信用状况及资金清算、账户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的能力素质进行严格考核和持续跟踪,确保托管机构资质符合监管要求及自身管理需要。

第三章 内部控制的组织实施与监控

第三十九条 内部控制的组织架构。保险公司应当建立由董事会负最终责任、管理层直接领导、内控职能部门统筹协调、内部审计部门检查监督、业务单位负首要责任的分工明确、路线清晰、相互协作、高效执行的内部控制组织体系。

第四十条 董事会的职责。保险公司董事会要对公司内控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定期研究和评价。公司内部控制组织架构设置、主要内控政策、重大风险事件处置应当提交董事会讨论和审议。

董事会具体承担内部控制管理职责的专业委员会,应当有熟悉公司业务和管理流程、对内部控制具备足够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专家成员,为董事会决策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

第四十一条 监事会的职责。保险公司监事会负责监督董事会、管理层履行内部控制职责,对其疏于履行内部控制职能的行为进行质询。对董事及高管人员违反内部控制要求的行为,应当予以纠正并根据规定的程序实施问责。

监事会应当有具备履行职责所需专业胜任能力的成员。

第四十二条 管理层的职责。保险公司管理层应当根据董事会的决定,建立健全公司内部组织架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组织领导内部控制体系的日常运行,为内部控制提供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保证,确保内部控制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保险公司应当明确合规负责人或董事会指定的管理层成员具体负责内部控制的统筹领导工作。

第四十三条 内控职能部门的职责。保险公司内控管理职能部门负责对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事前、事中的统筹规划,组织推动、实时监控和定期排查。

保险公司可以指定合规管理部门或风险管理部门作为内控管理职能部门,或者对现有管理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的内部控制、合规管理及风险管理职能力量。

第四十四条 业务单位的职责。保险公司直接负责经营管理、承担内部控制直接责任的业务单位、部门和人员,应当参与制定并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按照规定的流程和方式进行操作。同时对内部控制缺陷和经营管理中发生的风险问题,应当按照规定时间和路线进行报告,直至问题得到整改处理。

第四十五条 内部审计的职责。保险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履行事后检查监督职能。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定期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审计范围应覆盖公司所有主要风险点。审计结果应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进行报告,并向同级内控管理职能部门反馈,确保内控缺陷及时彻底整改。

保险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应当与内控管理职能部门分离。

第四十六条 内部控制问责。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内控问责制度,根据内控违规行为的情节严重程度、损失大小和主客观因素等,明确划分责任等级,规定具体的处理措施和程序。

保险公司对已经发生的内控违规行为,应当严格执行内控问责制度,追究当事人责任。因内控程序设计缺陷导致风险事故发生的,要同时追究内控职能部门的责任。上级管理人员对内控违规行为姑息纵容或分管范围内同类内控事件频繁发生的,要承担管理责任。

第四十七条 透明度和反舞弊机制。保险公司应当加强透明度和反舞弊机制建设,防止责任主体隐瞒违规行为造成损失扩大或内控缺陷得不到及时整改,防范通过隐秘手法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故意违规行为。

保险公司应当通过专门措施加强内外部经营管理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并通过网络平台、内部刊物、定期沟通和会议交流等方式实现信息广泛共享。凡是不涉及商业秘密、知识产权和个人隐私的信息,都可以在企业内部公开。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举报投诉机制,设置便于举报投诉的途径,明确举报投诉的处理原则和程序并让所有员工知晓,保护举报投诉人的合法权益。

保险公司应当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外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第四十八条 对外包业务的控制。保险公司将部分业务环节或管理职能授权或承包给外部机构实施完成的,应当确保外包机构符合保险公司的内控要求,并对其外包业务的内控风险承担责任。

外包业务的内控管理工作应当接受监管机构的监管。

第四章 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管

第四十九条 内控评价制度。保险公司应当制定内部控制评价制度,每年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综合评估,编制内部控制评估报告。

第五十条 内控评价制度的内容。保险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应当包括实施内控评价的主体、时间、方式、程序、范围、频率、上报路线以及报告所揭示问题的处置和反馈等内容。

第五十一条 内控评价的实施主体和过程。保险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应当由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内控管理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分工协作,配合完成。

保险公司应当将内部控制评价作为对公司经营管理风险点进行梳理排查和整改完善的持续性、系统性工作。

第五十二条 内控评估报告。保险公司实施完成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以后,应当编制内部控制评估报告。保险公司可以根据本单位实际,指定内部审计部门或内控管理职能部门牵头负责评估报告的编制工作。

第五十三条 内控评估报告的内容。保险公司内部控制评估报告应当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本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基本情况,包括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标准、方法和依据;

(二)本公司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工作情况,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在内部控制建设所做的具体工作;

(三)本公司内部控制的基本框架和主要政策;

(四)本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重大缺陷、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其影响;

(五)本公司上一发生的违规行为和风险事件及其处理结果;

(六)对内控缺陷及主要风险拟采取的改进措施和风险应对方案;

(七)对本公司内部控制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的评价结果,并根据监管部门的评价标准,得出自评得分及等级。

第五十四条 评价结果分类。保险公司内控评价结果分以下四类:

(一)合格。合格是指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基本健全、合理、有效。

(二)一般缺陷。一般缺陷是指保险公司内部控制设计基本合理,基本覆盖重要业务环节和高风险领域,但无法保证有效执行,存在运行缺陷。

(三)重大缺陷。重大缺陷是指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未能完全覆盖重要业务环节和高风险领域,且无法保证有效执行,同时存在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

(四)实质性漏洞。实质性漏洞是指保险公司因内部控制设计或运行的严重缺陷,导致公司发生重大风险事件或重大舞弊行为,造成公司财务或声誉损失,严重影响经营目标实现。

第五十五条 内部控制报告的审议和报备。保险公司内部控制评估报告应当提交董事会审议。审议通过后的内部控制评估报告,应当于每年四月三十日前以书面和电子文本方式同时报送中国保监会。

上报中国保监会的内控评估报告应当附董事会声明,声明内容包括:董事会对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履行了指导和监督职责。董事会及其全体成员对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个别及连带责任。

保险公司不报、漏报、瞒报或提供虚假的内控评估报告的,依据《保险法》第一百七十一至一百七十三条及其他相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五十六条 内控评估报告的鉴证和披露。中国保监会可以根据监管需要,要求保险公司在内控评估报告报送前,取得外部审计机构的鉴证结论。

保险公司应当根据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披露内控评估报告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第五十七条 抽查和监管评价。中国保监会可以根据监管需要,对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情况进行检查。检查方式包括对部分内控环节或业务单位进行抽查以及组织进行全面评价两种。

中国保监会采取全面评价方式,可以委托独立的中介机构进行,保险公司应当配合并承担相应费用。

中国保监会派出机构负责对辖区内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内部控制进行检查。

第五十八条 检查结果处置。中国保监会对经检查发现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及实质性漏洞的保险公司,应当下发监管意见函,要求公司限期整改并反馈。

对内控违规行为和风险事件负有直接责任和管理责任的当事人,应当按照监管规定予以处罚。公司内控存在严重问题,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成员负有责任的,应当追究其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五十九条 本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成立的保险公司。保险集团公司、再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内部控制,参照本准则执行。

第六十条 中国保监会依据本准则的规定制定控制活动的应用规范。

会计预算对金融业风险控制的指导 篇4

关键词:会计预算,金融业,风险,控制措施

近年来国家对金融行业经济给予了诸多优惠政策, 推动着新兴产业结构的可持续升级,帮助企业们解决了许多日常经营方面的困境。 为了进一步强化金融产业的盈利实力, 企业不仅要注重市场占有比的扩大化改革,还要对潜在的市场风险执行有效控制方法。 会计预算是掌控企业经济活动的管理措施, 金融企业注重会计预算可大大降低风险的发生率,减小了市场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

一、金融业发展现状

据统计,2013年前三季度上市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4402亿, 同比增长28%。 第三季度增速较2季度回落10百分点至25%;但较12年同期同比增速提升18个百分点。 其中国有大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3277亿,同比增速较12年同期提升18个百分点至20% ; 中小银行该项业务收入同比增速较12年回升22个百分点至57%。

二、金融业经营风险主要形式

金融业是指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行业,它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 同时,多项经营也对金融业带来了诸多的风险性,这些风险往往是企业经营决策失效的根源。 金融业经营主要风险形式:

主观风险。 对于金融产业而言,整个金融体系能否正常营运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主要取决于金融业的整体趋势,并且与企业经营决策有着密切的关联。 产业结构变动对金融企业造成的风险损失不可估量,经营者面对产业变动难以及时地应对处理。 比如,当银行、保险、信托、证券等主要产业比例发生变动时,金融体系决策方向也会发生变化,经营者未及时调整营运措施而引起损失。

客观风险。 除了金融企业本身因素造成的风险,客观条件变化也是风险的另一大原因,所引起的经济损失也是不可预测的。 一般情况下, 金融业客观风险包括:政策变动、供需变动、价格变动等,以及世界性的金融危机。 客观风险具有不可预测性,企业无法对金融资金链提前做出异常反馈,当风险发生时也就无对策可实施。 从这一方面对比,也说明了金融企业风险预测力薄弱。

三、会计预算对金融业风险控制的指导

金融业是国民产业结构的主要构成, 对国家经济事业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近年来金融业发展维持了持续增长趋势,尤其银行业发展优势十分明显。 从上述统计结果来看,国内金融业产值收益水平持续上生,预示着行业经营水平的快速发展。 但是,面对日趋明显的金融业风险问题, 企业必须发挥会计预算职能, 提前做好风险的预测及应急准备,尽可能降低金融风险造成的损失。

(一)会计预算

会计预算是指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经营、资本、财务等各方面的收入、支出、现金流的总体计划,它将各种经济活动的计划用货币形式表现出来。 依据经济学理论,企业会计预算通常分为总预算和责任预算两个部分,金融业借助会计预算控制风险,也要结合总预算、责任预算两方面工作。

(二)会计预算对风险控制的指导

总预算。 随着市场经济开放性政策实施,金融产业所涉及的面域更加广泛,不再单一地局限于金融领域,而是扩大为多个行业的组合式经营。 总预算是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而确定总的、 全面的目标和任务。 金融企业在经营阶段要做好总预算工作,根据年度发展计划及市场战略需求,制定一套比较科学的总预算方案,指导企业朝着更加持续的方向经营。 金融业总预算内容包括:销售预算、采购预算、生产预算、生产成本预算、现金预算、技术改造措施预算以及预计资金,平衡表和预计收益表;

责任预算。 责任预算的内容主要包括各级责任中心的收入,责任成本费用、责任资金和责任利润。 在我国,责任预算的编制主要采用指标分解的办法,通过指标分解,制定各级责任预算,并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系统的责任预算体系,从而达到控制金融风险的目的。 其企业需参照会计预算操作流程对总预算进行分解, 从而形成的各责任中心自己的预算。 金融业责任预算实际上是把总预算所确定的目标,按照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进行划分,落实到各部门和各层组织,从而保证实现整个企业总目标的预算体系。 财务部门要安排专业会计人员从事预算活动,严格执行好每一项金融数据处理流程, 这样才能保障金融数据的可利用性。

四、结束语

金融业是国民产业经济的重要构成, 发展金融业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市场经济朝着多元化趋势发展。 针对金融业经营存在的风险问题,必须要采取切实可行的会计预算方案,实现金融经济结构的自动化升级,帮助企业解决现实经营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力伟.宏观审慎监管研究的最新进展:从理论基础到政策工具[J].国际金融研究.2010(11)

[2]闫海.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创新[J].财经科学.2010(10)

精益生产指导下的成本控制手段 篇5

1精益生产对成本控制意义

精益生产与成本控制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科学的生产管理能实现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的目的,使企业的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精益生产对成本控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首先,精益生产有利于成本的科学规划。对于企业而言,各个生产环节都会涉及成本问题的发生,对成本进行科学规划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精益生产通过很多途径作用于企业的成本规划过程中,推动企业成本规划的科学性。精益生产有利于在产品设计阶段实现科学的成本规划,使产品能与精益生产的理念相同步,与市场的现实需要更加契合,及时发现市场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产品设计与开发,使产品的设计成本实现科学规划。精益生产有利于成本目标的科学规划与确立,进一步明确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应该遵循怎样的发展思路,达到怎样的成本规划预期,在一些生产的细节上制定科学的成本预算。精益生产有利于成本规划评价体系的科学确立,通过系统性的保障措施,构建科学合理的成本规划评价体系,使各项成本评价指标得到量化,保证企业成本规划评价的科学性。

其次,精益生产有利于成本的优化配置。企业力图通过成本优化来保障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而精益生产有利于推进企业成本配置的优化升级,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实现资源与效益之间的优化配置。精益生产有利于对成本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对各个成本要素的特征和地位进行分析,使对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地位突出的成本要素得到更加高效的利用,通过优化配置成本要素使成本更具优势。精益生产有利于对成本结构进行优化配置,使不同成本要素得到合理配置,通过精益生产在不同成本要素之间形成优势互补,使成本要素的优势特点得到充分发挥。精益生产有利于对资源利用进行优化配置,更大程度地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演变成资源优化的过程,尤其让一些带有附加值的资源得到更大程度的利用。

再次,精益生产有利于成本的合理控制。在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合理控制企业的各项成本成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一环,而精益生产有利于对企业的成本实现合理控制,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精益生产有利于实现管理效能的优化升级,通过精益生产来推动管理模式的优化,使管理模式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相同步,让管理融入到企业生产的全过程,达到合理控制企业成本的目的。精益生产有利于实现生产手段的优化升级,使生产手段能更为真实的反映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通过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来发挥生产手段的价值,达到合理控制企业成本的目的。精益生产有利于实现作业过程的优化升级,在企业的作业过程中找到更为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平衡点,一旦作业过程超过了成本控制的平衡点,就会形成预警,通过精益生产来改善作业过程,达到合理控制企业成本的目的。

2当前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成本控制瓶颈

尽管精益生产对于企业成本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仍不能有效把握精益生产的理念,在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现实瓶颈,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最终影响企业利益,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当前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成本控制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其一,原材料成本相对较高。企业的生产过程离不开原材料的采购,这是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所必须的,然而,一些企业在原材料采购环节的成本控制效果不理想,不能与精益生产的管理理念同步,且原材料采购的中间环节比较复杂,容易出现一些管理上的漏洞,使得原材料采购成本相对较高。

其二,生产设计成本在成本控制中所占比重较大。科学高效的生产设计是有效控制成本的重要手段,但一些企业的设计部门不能进行有效的技术改造和设计理念创新,使得所设计的产品与市场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造成二次设计产生的成本,让生产设计的成本加大,这样一来,当生产设计在总体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时就为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沉重负担,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其三,具体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附加成本较高。企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多层面的沟通与协调,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生产运营能有序推进,一旦某个中间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导致附加成本的加大。然而, 一些企业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与成本要素相关的环节沟通协调不善,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影响,产生了一些附加成本,阻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

其四,生产终端产生的流通成本较高。企业生产所产生的产品最终只有到市场上进行流通才能为企业创造收益,在流通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成本,然而,一些企业在流通环节不能有效采用精益管理的手段,使得流通环节不畅通,导致终端流通的成本相对较高。

3精益生产指导下的成本控制手段

作为企业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精益生产对于企业成本控制的价值,深刻剖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对精益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而导致的成本控制瓶颈,针对这些可能存在的瓶颈,在精益生产的指导下,积极探索成本控制的有效手段,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强化精益管理,有效控制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要用精益管理的手段对采购人员进行教育引导, 提升原材料采购人员的成本控制理念,提高原材料采购人员的成本控制能力,使他们在原材料的采购过程中能时刻用精益生产的理念来进行,为企业节约必要的原材料采购成本。同时,要加强对采购人员的有效监督,建立原材料采购监督机制,并对监督机制进行量化,通过制度来约束采购人员的行为,合理控制原材料采购成本。 另外,要积极建立与企业采购相关的行业平台,通过平台上的采购资源共享来减低原材料的价格,实现企业原材料采购过程中成本控制的目标。

第二,加强设计改造,控制重复设计产生的次生成本。科学的产品设计能提升产品的价值认可程度,有效降低二次设计产生的次生成本,使企业的设计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对于企业而言,设计是完成生产的第一步,在设计过程中要坚持精益化原则,以设计优化来推动产品的创新,以创新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既要保证产品的设计风格,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所设计产品付诸于生产后所产生的成本问题,小到每一个零部件所产生的成本都要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让整个设计过程中将精益生产的理念贯彻始终。另外,当设计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要及时进行调整,不能等到投入生产后发现不合理再进行修改,避免次生成本的发生。

第三,注重生产协调,科学合理的控制生产附加成本。企业的生产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不同的机构和部门进行积极的协调与配合,通过管理优化的方式来保证生产的精益化程度。要保证生产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不仅要加强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还要加强技术研发部门之间的协调,通过协调来降低附加成本的产生。一方面要加强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改造,通过改革的方式来推动部门之间的协调,尤其是在一些与企业生产过程相关的核心机构,更应该加强技术改革与创新,有效控制附加成本的产生;另一方面要不断强化管理,通过管理手段的优化升级来推动生产过程的协调性,使管理与生产相协调,充分发挥精益化管理的效能,让生产的价值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科学合理的控制生产附加成本。

第四,灵活流通渠道,降低生产终端产生的流通成本。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要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还应该在流通渠道上下功夫,积极探索灵活的流通机制,保证流通渠道的畅通。企业产品流通过程中,既可通过产品的包装上保证流通的顺利,提高流通效率,降低因为二次包装而产生的成本发生,有效控制终端成本的增加,也可通过与产品的运输机构进行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保证运输成本得到有效控制,还可建立第三方的流通平台,通过平台交易的方式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构建产品流通关系网或者资源交流群,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4结语

精益生产已经成为当今企业生产成本控制的有效手段,也是企业综合竞争能力提升的关键,作为企业要在各个环节上加强精益化管理,不断提升成本控制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探索有效的成本控制手段,在精益生产的指导下合理控制企业的成本,为企业创造更大收益,保证企业的健康科学发展。

摘要:随着生产管理的优化升级,精益生产逐渐成为有效控制成本、推动生产模式集约化的重要载体。当前,一些生产企业面临着成本控制的难题,精益生产的思想有利于生产模式的优化,达到控制企业成本的目的。文章系统剖析当前企业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找出企业在精益生产方面存在的不足,在精益生产思想的指导下,积极探索企业成本控制的有效手段,推动企业生产模式的优化升级,使企业的资源管理达到最优化配置。

指导和控制 篇6

1 背景

城乡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一项社会化程度很高的系统工程, 它面对社区的各个层面, 也涉及政府多个部门和众多社会团体。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浙江省城乡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环境出现了五个方面的变迁: (1) 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改变, 给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注入了新的内容。 (2) 流动人口的增加。 (3) 各地对城乡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做了有益的探索。 (4) 省政府对城乡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5) 财政补偿机制正在逐步成型。这些变迁对于城乡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所以, 加强科学管理, 建立新型的、运行规范的基层网络体系, 提高城乡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化程度, 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随意性, 明确界定上下、横向之间的责权关系, 提高工作效率, 已经成为浙江省城乡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当务之急。

为此,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7年6月在杭州下城区和遂昌县进行了“城乡社区疾病预防控制省级试点工作”, 并率先在国内提出了在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城乡社区疾病预防控制责任制指导团队指导与管理城乡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新机制、新模式, 责任指导团队成员实行竞聘上岗, 工作任务分片包干作业、服务责任到团队的形式。2009年5月, 中心组织专家对丽水市遂昌县、杭州市下城区“城乡社区疾病预防控制责任指导团队模式”的试点工作进行了总结,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责任指导团队的管理模式进行推广。

2 责任指导团队模式介绍

2.1 定义

疾病预防控制责任指导团队是在城乡公共卫生新形势下创建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动参与指导城乡公共卫生工作的一种组织形式, 是由责任指导员组成, 对责任区域内各社区 (乡镇、街道) 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业务指导、组织、协调与管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专业队伍。

责任指导员是指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具有公共卫生执业资格, 有一定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经验和较强的责任心, 掌握疾病预防控制各项工作要求, 能运用预防医学知识与服务技能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顺利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并经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聘请的专业人员。

2.2 主要职责

2.2.1 组织协调

负责责任区域内各社区 (乡镇、街道) 疾病预防控制业务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统一管理;加强对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指导, 并将适宜城乡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工作交给社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充分发挥城乡社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公共卫生工作中的网底作用[2];切实帮助社区解决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业务技术困难与问题;积极主动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防保医生、责任医生提供优质、方便的业务指导服务。

2.2.2 技术指导

每月定期对责任区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开展全方位多形式的业务指导。及时识别与控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出现的问题, 确保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各项工作、措施与目标得到有效落实。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社区诊断工作, 协助社区确定危险因素、重点人群、健康问题关键点、亚健康人群特征及疾病谱特征, 并提出相应预防措施及有效干预手段。

2.2.3 人员培训

结合各地实际开展或协助社区开展社区公共卫生医生、责任医生、公共卫生信息员、管理员、联络员的集中培训工作。对专职防保医生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每年不少于4期, 使全体专职防保人员和责任医生等相关人员能明确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程序、目标要求和责任要求, 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疾病预防控制服务质量, 并根据社区存在的主要业务问题, 开展不定期的、针对性的专题培训。

2.2.4 督查评估

依据卫生行政部门对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考核要求, 建立定期督查制度, 对各责任区工作落实情况进行逐项督查、考核或抽查。同时对责任指导团队自身和责任区域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行评估。

2.3 人员组成和分工

每个团队由3~5名责任指导员组成, 设团队长1名。根据实际情况, 必要时可聘请符合指导员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防保人员共同组成指导团队。团队成员的专业结构应相对合理, 分工合作、优势互补。

团队长应由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 熟悉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业务, 具有3年以上实践工作经验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担任。负责团队的管理, 合理安排团队的日常工作和指导任务的完成, 做好与被指导单位、本单位各有关科室、卫生局、上级业务部门、其他相关单位和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制订本区域具体督查与评估实施计划, 确定督查时间安排与人员分工, 组织督查工作报告的编写, 对责任指导员督查工作进行质量控制。

责任指导员应具有疾病预防控制相关专业知识背景或受过专业培训, 熟悉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内容并具有实践工作经验。负责贯彻执行与转达、落实疾病预防控制有关政策、规范、工作任务与要求。开展对责任区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防保医生的工作指导和培训, 协助开展责任医生和公共卫生信息员、管理员、联络员的指导和培训, 解答防保医生和责任医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开展责任区域内城乡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督查, 及时掌握工作动态, 发现问题, 不断改进提高。

2.4 工作要求

实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导下的团队负责制, 指导与管理城乡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定相关部门负责责任制团队的管理, 管理部门负责制订团队工作计划, 实施质量控制, 开展考核评估, 对责任指导员进行系统、全面培训, 协调单位内部各相关科室和责任制团队的关系, 确保各项城乡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落实。建立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工作规范和工作流程, 及时开展社区诊断与服务需求分析。条块结合与专业指导为主, 指导过程实施质量控制, 发现问题及时帮助并督促整改, 并根据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情况的考核。

2.5 责任区域的划分

按照人口、地理位置、行政隶属关系、工作基础等综合情况, 将全县各乡镇或社区划分为若干个责任区域, 根据团队大小, 分片包干指导, 每个指导团队负责一个或若干个区域的工作指导。

3 浙江省责任指导团队的组织、运行状况

3.1 责任指导团队建立情况

截止到2009年底, 浙江省87个县级疾控中心中有65个成立了责任指导团队, 占全省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74.4%;65个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共组建责任指导团队256支, 平均每个县3.5个责任指导团队。

3.2 责任指导团队的组建方式情况

责任指导团队由县 (市、区)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组建为主, 占72.4%, 另有占27.6%的县 (市、区) 是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建。团队长由疾控中心负责人担任的占74.6%, 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人担任的占19.4%, 另有6%由城乡社区疾控工作管理部门担任。责任指导团队成员的任命方式以疾控中心任命为主, 达到81.0%, 另有19.0%的比例为卫生局任命, 目前还没有通过竞聘方式任命的团队。

3.3 责任指导团队的工作开展方式

责任指导团队主要通过由各个科所抽调部分人员进行指导的方式开展工作的占73.4%;以条线管理方式进行指导的占14.7%, 相对较少采用的方式是由专职的人员成立团队进行指导和各个科所抽调部分人员加上乡镇社区抽调骨干人员进行指导, 分别仅占5.3%和6.7%。

3.4 责任指导团队制度运行情况

在城乡社区公共卫生责任指导团队制度建设方面, 在建立责任制团队的县中有95.3%的县完全建立了相应的工作制度, 其中有87.5%县还做到了考核机制与奖惩机制的挂钩。

3.5 责任指导团队人员数量情况

65个县级疾控中心责任指导团队人员总数为1 017人, 平均每个团队4人。各县辖区户籍人口总数为44 632 737人, 每10万户籍人口责任制团队人员数量平均为2.28人。

3.6 责任指导团队人员学历和专业情况

责任指导团队成员学历以本科学历为主, 为48.4%, 大专学历其次, 为30.2%, 另有3.3%的硕士。责任指导团队成员专业以公共卫生为主, 达60%以上。其次为非公共卫生类医学专业, 如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 占20.5%。

4 体会

4.1 提升了社区疾病预防控制综合能力

通过责任指导团队制的实施, 可统一组织协调本区域内的社区疾病预防控制业务指导工作, 提高计划性和合理性, 节省人力物力资源, 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指导团队可按照卫生行政部门对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考核要求为框架, 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运用合理的指导方式, 分步实施, 突出重点, 有效规范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促使区域内社区疾控工作均衡发展。同时, 通过理论培训和大量的实践, 责任制指导团队的每一位成员的业务水平提高较快, 向“一专多能”的全科疾控医师队伍方向发展。从而不断提升社区疾病预防控制综合能力, 改善服务质量。

4.2 明确了疾控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职责

尽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已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必须承担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任务, 但实际工作中, 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认识还未完全到位, 存在习惯性思维和行为, 认为是在帮疾控中心工作, 需要加强督促管理[3], 且项目实施以来, 疾控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量都大有增加, 尤其是疾控中心, 既要做好常规工作, 又要开展指导。通过指导工作的逐渐深入, 有利于社区与卫生服务中心突出预防保健功能, 有利于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综合功能[4],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切实感受到自己业务工作的提高, 变抵触为配合, 并且逐步认识到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自己必须承担的工作职责, 这一点这无疑使疾控中心从繁琐细致的具体工作中解脱出来。

4.3 提高了社区防保医生和责任医生业务水平和服务技能

通过多种形式的技术指导, 开展定期培训和不定期专题培训, 与社区防保医生和责任医生建立良好的沟通与指导关系, 指导其规范开展相关业务工作, 提高其疾病预防控制专业知识水平, 并及时贯彻工作新要求和新方法, 从而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和服务技能。通过指导全面促进指导员知识面的增加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逐步培养全科疾病控制医师[5]。同时, 责任团队督查评估责任的落实, 也有助于形成有效的质量控制和监督机制, 促使社区防保医生和责任医生自觉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使疾病预防控制服务真正落到实处。

4.4 促进了疾控机构社区疾控工作资源的有效整合

责任指导团队的组建及运行机制的形成是整个责任指导团队制的基础。责任指导团队制对于团队长以及团队成员的素质和专业构成上有着明确要求, 实际上也是对疾控中心有限的社区疾控工作资源的一种有效整合, 包括专业组合、人员组合、相关资源组合等, 对于社区疾病控制业务工作指导来讲, 有利于充分发挥团队指导的优势, 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单线作战、重复劳动等现象, 从而在疾控资源有限条件下, 实现社区疾控工作效果的尽可能最大化。

4.5 提升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社会形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支撑, 发挥着网底的重要作用, 其工作质量实际上也体现了当地疾控中心的实力和水平。责任指导团队制的建立, 是疾控中心主动参与社区疾控工作的重要形式和载体, 也是疾控中心履行业务技术指导职责、转变服务观念的重要体现, 这种主动式的、参与式的、责任式的创新机制的运行, 必将有效提升疾控中心的社会形象。同时, 也提升了社区群众对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姚强, 郑余焕, 卢苗贵, 等.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问题与对策探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0, 30 (8) :657-659.

[2]李兰娟, 杨敬, 丛黎明.医防整合—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工作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3.

[3]孙宏亮.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8, 22 (2) :27-28.

[4]汪垂章.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思考[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3, 23 (4) :35-37.

指导和控制 篇7

关键词:电工,电动机基本环节电路安装,教学指导,七个环节,节点定位法

电动机基本环节电路的安装, 是技工学校维修电工专业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训课题, 它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机床控制电路实际问题能力一个重要的环节, 技术性强, 学习难度也较大。特别是学生初始学习时, 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有的把二次电路配错, 有的把按钮线配错, 致使短路、断路、误动作等故障不断出现。甚至有的学生虽然经过多次安装训练, 依然错误不断, 以至浪费了不少人力物力和时间。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里快速正确地掌握这项技术呢?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总结出了一系列简单可靠方法来指导学生对这个课题进行学习, 获得了非常显著的学习效果。该方法包括七个环节, 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对元件和节点定位, 只要定位准确, 电路安装的正确率就能达到100%。

下面以“复合联锁的正反转控制电路安装”为例, 来说明我教学指导的全过程。

1 分析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 对二次电路编号

分析工作原理是为了让学生进行安装结果试验, 编号是为安装和检查打下基础。

对控制电路编号的要求:

(1) 编号按从上到下, 从左到右的顺序, 用阿拉伯数字从1开始编写。

(2) 多个同电位接点只编一个号。

如KM1和KM2的常开、两个按钮的常开, 四根线连在一起的点只编一个线号3。

(3) 几个线圈的连接线编为0号。

(4) 主电路简单, 一般是架空接线, 直观性强, 可不标号。

2 选择控制电器元件、检查元件质量

元件选择是根据电动机容量要求, 选择对应的交流接触器、热继电器、熔断器按钮、端子排等电器元件, 并对这些元件的容量、数量、质量进行检查。如果元件有问题, 必须要求学生更换或维修后再固定在控制板上。

3 元件安装固定

元件安装要告诫学生遵循排列合理、整齐、美观的原则。

(1) 不同类元件上下排列。同类元件, 从左至右排列, 并且在一条水平线上。

(2) 熔断器下接点接电源, 熔体的带标志端放在上面。各熔断器之间距离要紧凑, 以方便更换熔体为准。

(3) 端子棑放在配电板的最下面, 便于与板外线连接。

(4) 固定要求:元件受力均匀。

4 画出实物接线图, 给各元件各接点定位

这个步骤是确保控制线路安装的正确与否的一个关键。主要是把原理图中的编号, 定位在二次控制电路中的元件和接点上。我是这样指导学生定位的:

(1) 按实际位置画出需用的各继电器。画出各个继电器、熔断器等需用的元件的常开、常闭触点和线圈。电路中没有使用的触点可以不画。

(2) 各节点的定位严格按照原理图的标号。

(3) 为了减少导线转角, 就近接线, 同电位的接点尽量放在同侧。

如:从元件安装图上看, KM1常开触点两端定位是4和3, KM2常开触点两端定位是3和7。如果把KM1常开触点下端电位点定为3, 则KM2的3点也要定在下面。否则, 若KM2的3点定在KM2触点上端, 两个3点连接时导线就要转一个很大的弯, 既费时费工费线, 又不美观。

有了这个定位, 就为学生的正确接线打下了基础。

5 二次控制回路的接线

如果实物接线图画好了, 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二次电路的接线了。方法如下:

5.1 配电板上元件之间的接线

(1) 先把元件与按钮连接的线引到端子棑。

凡是有按钮与元件连接的之处, 都要引出一根线到端子排上 (对接按钮线用) 。

如图2:电位点2、3、4、5、7、8处都有一根与按钮连接的线。

(2) 按实物接线图的定位, 把相同标号的接点连接起来。

5.2 按钮配线

按钮配线是学生最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 用节点定位法便可防止配线错误的出现。我指导学生配按钮线的方法如下:

(1) 先把按钮的常开、常闭触点按实际位置画出, 按习惯把反转按钮放在正转按钮的下面。再按照原理图所示标注上各按钮的代号, 即SB1、SB2、SB3。 (图3)

(2) 按钮的实物接线图中只画按钮与按钮之间的连接线。

(3) 先从停止按钮画起, 同时标注上与原理图对应的编号。

(4) 连线要在按钮左右两侧, 不要交叉。

(5) 为避免遗漏, 尽量把一个节点所有连接线画完, 再画另一个节点的连线。

如:3号电位有两根连接线, 画的时候要把这两根连接线依次画完。

(6) 依照按钮的实物接线图将几个按钮连接起来。

(7) 凡是有标号处均引出一根线接至控制板的端子排上。

5.3 控制电路配线的工艺要求

(1) 到端子棑的几根线要排成汇流棑, 且平整紧密, 转角垂直, 多个转角排列均匀。如图2所示。

(2) 同高度、同位置接点的连线可架空, 导线交叉时要架空、有汇流棑障碍的应架空。如:3、6、9号线是同高度同位置的连线, 应架空安装。

(3) 对称点的接线要高低长短一致。

(4) 长线尽量与同行程中的汇流棑靠拢, 不能靠拢的应尽量缩短行程, 减少转角, 走最近距离。如:FU2与FR的连接线比较长, 应该与按钮引出线形成的汇流排靠拢, 浑为一个整体。

6 主电路接线

(1) 主电路按原理图从上至下连接, 相邻元件的连接线可架空。

(2) 主电路的颜色、走向、线径要和控制电路要明显区分。

7 自检和通电试验

线路安装完毕, 先要求学生用万用表电阻档对电路进行检测, 确定无短路故障再进行通电试验, 并观察配电板是否达到原理图中控制要求。

经过这几个环节的操作, 一个优质的电动机控制板就诞生了。它不仅能准确无误地完成控制要求, 而且安装横平竖直、整齐美观, 产生了非常好的实习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辉峰等.谈电动机基本控制线路的实习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 2005, (9) .

指导和控制 篇8

由水电四局第三分局海东高铁新区项目部承建的海东临空综合经济园高铁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E-4小区,位于古城东路以西,古城大道以南,与E-5小区相邻。小区内设计有23栋住宅楼,总建筑面积106 537.20 m2,其中网点建筑面积5 349.62 m2,住宅建筑面积88 619.64 m2,包括3栋小高层(11层)和20栋多层(其中2栋为5层、18栋为6层)。在建筑结构形式上,高层采用剪力墙结构,多层则采用框架结构。

土建主体结构要求在2012-11-30前全部封顶,装饰装修工程于2013-08底完成并交房。

土建工程包括基坑开挖和回填、房心土回填、级配砂换填、钢筋混凝土浇筑、道路施工等。

2 进行道路规划,减少后期二次施工

为了使前期的施工便道产生更大的价值,项目部参照总规划图的线型布置,将施工便道布置在后期永久路面以下的路床上,按照永久路基的标准建设,并将宽度适当加宽,形成环形交通。这样既可以作为前期的施工便道,便于开挖料、混凝土、砂石料和其他原材料的运输,又可以经过反复浸泡、碾压、平整等,达到甚至超过永久路床的标准。这样一来,至少可以减少二次道路路床填筑2 600 m3。

通过有效的规划和实施,在上级领导的多次检查中,场内道路都得到赞誉和好评,并且这还为后期的道路施工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节约了成本。

3 挖填平衡,降低运输费用

E-4小区的土质主要是稍带弱腐蚀性的粉质黏土(覆盖层的杂填土全部清除),卵石层是级配很好的砂砾石。

为了充分利用这些土和砂砾石,项目部在开工之前根据地勘报告,进行了弃土和挖方的总体策划和规划:①计算回填土的方量,并就近摊平碾压至设计高程;②规划存土场地,便于基坑回填和房心土的回填;③砂石料使用到道路工程(项目部承建的园区内公路)的路基填筑或储存;④存土场不足时预留开挖量,待回填时就近开挖。

通过挖填平衡和有效利用,合理地安排开挖土方的场内利用,进行室外标高以下回填13 600 m3,储存回填土11 200 m3,可就近挖填土方5 500 m3,有效利用砂石料30 800 m3。因此,设计开挖土石方181 000 m3,实际上可外运弃土约为50 000 m3。

该策划方案的实施不仅降低了开挖运输的费用,而且大大地加快了开挖进度,仅用1周的时间就能够将正在实施的19栋楼的基坑基本开挖完成。这样,在图纸到位很晚的情况下,可以为后续进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可在甲方、监理和其他各上级部门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

4 级配砂拌制工艺优化

根据设计文件要求,基础开挖必须达到第三层卵石层(持力层),设计基地标高与持力层之间采用级配砂换填。因此,绝大多数基坑都存在超挖现象,且个别楼号,尤其是3栋小高层连带商铺部位超挖量更大,仅此部位就需要换填13 800 m3,加上其他楼号,共计需要换填49 500m3。指定的水电四局1#拌和站在生产混凝土的同时,为项目部能够提供的机制级配砂只有700m3/d左右。

为了尽快完成基坑换填工作,减少在雨季进行基坑作业,确保工程安全和施工质量,项目部在填筑级配砂之前就级配砂的拌制方式和工艺进行了研究,最终决定采用现场拌制的方案:先进行拌制试验,确定各个级配骨料的配合比;然后进行现场生产性试验,确定拌制遍数和机械组合;最后大规模生产实施。

经过原材料配合比试验和现场试验,确定了“2车砂子+3车小石+2车中石”的体积比,采用“2台挖掘机+1台装载机”拌制3遍,摊铺前再进行1遍搅拌。采用这样的工艺进行施工,经现场监理见证取样试验发现,其压实度能够达到设计要求的97%,施工强度可以达到3 000 m3/d以上。

优化后的施工工艺不仅得到了建设施工人员的认可,加快了项目部的生产进度,确保了质量,而且在全区范围内还得到了推广应用。此优化方案,使项目部用4d的时间就完成了原本需要近20 d才能完成的3栋小高层连带商铺部位的级配砂换填工作,极大地赢得了工期保证,仅此一项项目部就降低了近70万元的工程成本。

5 果断决策,建设拌和站

由于园区建设前期受征地、拆迁、改线等各种非生产性因素的影响,工程迟迟不能正常施工。2012-07以后,大部分小区才具备开工条件(拖延工期近4个多月),造成水电四局1#拌和站的生产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各个小区混凝土浇筑强度的要求,项目部果断决策要成立自己的拌和系统,但直到2012-08底才得到批准。

项目部利用半个月的时间完成了2#拌和站的场地平整、基础浇筑、楼体安装、配套设施完善等,于2012-09-16试运行成功。该拌和系统的投产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原本需要排队打料,浇筑17~18 h的混凝土仓号,5 h即可完成,这就降低了作业人员的等待时间,保证了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同时还缩短了工序衔接的时间间隔。

拌和系统的建设投产,使大量其他小区的混凝土生产任务顺利完成,为作业队伍和班组降低了成本,为项目部赢得了利益。

6 其他

项目部成立之初,为了保证生产的连续性,保证工程质量,项目部就成立了自己的专业测量队伍,保证工程24 h施工不停顿,连续服务,并加强与各级测量部门的沟通。截至目前,未出现任何测量质量问题。

建设工地严格实施工区化管理,每个工区都成立各种职能科室(工程管理、质量、安全、物资设备、测量、经营管理)。这样既加强了工程现场的管理和服务,又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

7 结束语

目前,水电四局第三分局海东高铁新区项目部E-4小区已经完成主体结构封顶,部分楼号已经转入砌体施工。在策划性方案的指导下,各种可行的经济技术方案得到了全面落实,这样既保证了施工质量,提高了安全系数,降低了成本,又比那些早开工2个半月的项目还提前封顶(2012-09-11实现高铁新区首栋保障房主体封顶),足以见得策划性方案对工程管理和控制成本的促进作用。通过实践和总结,在此希望这种管理理念和方式可以在今后的建设施工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丁冰.浅析如何控制建筑成本[J].科技信息.2010(35):550.

上一篇:水下混凝土的灌注下一篇:药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