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和控制

2024-09-23

治理和控制(精选12篇)

治理和控制 篇1

摘要: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 医院内部控制的作用不容忽视。内部控制作为现代医院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保证医院经营目标的实现和内部系统的稳定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内部控制的制度制定和执行情况来看, 仍然存在较多因素影响着医院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须从多角度多渠道进行加强和完善, 以提高医院的竞争能力。

关键词:医院,内部控制,现状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等五部门颁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科学界定了内部控制的内涵,强调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有利于树立全面、全员、全过程控制的理念。将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规范为: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同时提出,内部控制包括5个相互联系的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一直以来,从整个社会来看,医院一般被看作公益性企事业单位。而随着国家对医疗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医院的整体运转越来越步入市场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要想生存和发展,并且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应着重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一、医院内部控制的现状及问题

(一)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和重视不够

医院领导者是否具有很强的控制意识,直接决定了内部控制能否顺利实施。目前,不少医院领导并未意识到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只是把它理解为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公示,认为做了整章建制方而的工作就等于建立了内控机制。或者对内部控制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仅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简单地认为内部控制就是相互牵制相互制约,而忽视了其他方而的控制。正是由于没有对内部控制的一个全面、系统、客观的认识,导致内部控制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展和实施,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也难以提高上去,医院事业的健康发展被严重遏制。

(二)内部控制制度性建设不到位

与一般营利性企业相比较,医院等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还相对滞后。目前只有《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为医院等事业单位“会计控制”提供根本性、指导性的建设标准。2006年5月财政部颁布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这只是针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性文件。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等五部门颁布的《企业内控基本规范》是以营利性的企业为主体,即针对营利性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特殊的“企业”(公益性),医院这一事业单位其风险控制也应在范围上进行扩大,会计控制仅仅是风险控制的一方面,加强针对医院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势在必行。

(三)内部控制执行人员素质总体水平偏低

按照《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需要医院内部各层人员的参与,因而,执行内控的人员职业综合素质水平会影响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就目前医院的情况来看,尤其是公立医院,计划经济时代事业性单位的诟病遗留还没有根除,比如,机构冗余、人员众多,员工中普遍存在工作缺乏主动性,思想缺乏责任性的消极特点。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会不断出现,人力资本的欠缺使得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设计没有适时做出补充和调整,内部控制总体更新滞后。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系统在医院医疗行业的不断推进,在提高医疗效率方面理应起到前所未有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医疗各岗位人员知识结构的不均衡,反而会影响医院内部控制整体的执行效率。

(四)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欠缺

和一般企业类似,医院的内部审计部门是其内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的工作职责就是以相对独立的身份,对内控制度有效性(制度设计有效性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与建议。然而,多数医院的内部审计部门只设置相应机构,配备一个或两个审计人员,有的医院直接把内审部门设为财务部门的下属机构,直接影响了其独立性、权威性及审计的全面性,导致其评价监督功能流于形式,审计意见缺乏有效执行力;有些医院出于机构内部关系复杂的复杂性,审计意见也难以得到有效采纳,其对完善内控制度的促进作用也大大减弱。究其缘由,是形式化的背后隐藏着医院各层利害关系。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得不到完善,就谈不上发现医院内部控制设计及运行的异常情况以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评价、防护的作用。

(五)内部牵制制度没有合理设计或有效执行

内部牵制问题是内部控制制度要强调的主要方面之一,风险的防范离不开企业内部不同职务的人员的互相监督、互相制约。作为国家的医疗卫生机构,医院内的国有资产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牵制制度的合理设计,进而才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目的。然而实践中,尤其是会计人员分工的相互制约、相互牵制原则等得不到真正落实。比如一些单位没有将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任务决策人员及经办人员没有设置专人专岗,存在出纳兼复核、采购兼保管等违规现象,重大事项决策和执行也没有很好地实行分离制约制度,如此一来,牵制制度设计不合理或者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岗位责任得不到落实,内部控制的目标无从实现,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

二、医院内部控制改进措施

(一)更新医院领导管理理念,全面提升内控质量

医院的各级管理层应该提高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意识,在适应医改政策的要求下,改变旧的“重医疗、轻管理”的管理理念,更新知识,加强对最新政策及管理理念的学习,认真学习最新的有关内部控制的法规和制度,制定一整套由医院各个阶层共同实施、共同负责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彼此联结的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共同识别、应对风险,提高经营效率,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医院内部控制的目标,促进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二)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作为特殊行业,医院等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效果,需要有一套科学合理、专门具体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来支持和保证,2001年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适用范围囊括了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等,并且是从会计角度对内部控制进行规范。2008年财政部颁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定时首先在上市公司全面实施。自《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以来,针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规范性文件中央并未出台。建立健全医院等公益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第一,参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重塑医院内部控制内涵,尤其是在内控目标方面,要突出以社会利益和效益,即公益性的终极内控目标。第二,明确岗位人承担的责任范围、权限及奖惩办法等。第三,结合各单位实际,按照成本费用的原则完善内部控制方法和程序。第四,加强对薄弱环节和重要岗位的控制。形成一套针对医院类单位的理论相对完整、在内部控制方式、技术等方面有章可循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从微观层面上看,由于每个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和业务特点不尽相同,各单位应遵循最新的内部控制相关规范,符合本单位具体情况,按照“实用性”原则,制定符合单位实际、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控制效果,对单位人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内部控制制度。

(三)完善医院全体职工的知识结构,全面提升职工素质

为加强医院全面内部控制,尤其是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必须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政治及业务素质,加强会计人员的思想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从业人员热爱本职工作,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把自己培养成既精通业务,又熟悉政策的全面人才。财务人员担负着对医院财务情况的反映、监督、决策等职能,这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因此,必须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在岗继续教育,使他们及时掌握新知识,更新观念。会计人员要及时提高业务素质,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内部控制不可能有效实施。另外,医院内部控制不仅仅是财务会计控制,在新的形势下管理控制也不容忽视,医院也需要高素质的人员来管理,因此,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对于内控制度及正常业务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加强内部监督,实现审计独立性

内部监督是实现医院内部控制目标的必要手段,内部审计是内控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在制度设计及执行上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内部监督的质量。内部审计一般包括内部财务审计和内部经营管理审计。内部审计机构应加强其独立性和权威性建设,比如,在医院内部推行经济责任负责制,将责任风险直接与各决策层(包括内部审计部门)挂钩。所谓经济责任制,即按领导分工予以纵横监控,规定职责,相应授权,从而实现各尽其职、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控制目的,进而实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在医院最高管理层的直接领导下,独立、客观、全面审查医院各项经济业务,评价内部控制目标是否达到,并及时向管理层揭示和反馈医院经营管理工作中的主要风险与薄弱环节,提出相应改进建议。

(五)加强岗位职责控制。

岗位职责控制要求医院在组织结构合理设置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原则及各业务流程特点,将各部门经济业务活动划分为若干个具体的工作岗位,并将责任落实到人,明确各管理层次权责,使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解决好权力制衡和内部监督约束的实质问题,使医院经济工作在适当授权、审批及监督下协调、高效的运行,尤其是在财务内控中,最大限度地防范会计舞弊风险和差错。

参考文献

[1]郑玉玲, 许少敏.浅淡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师, 2010, (2) .

[2]逯爱珍.医院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对策[J].会计之友, 2009, (9) .

[3]林品.我国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现状探讨[J].商业文化, 2009, (8) .

治理和控制 篇2

内部控制结构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时间优先原则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A.同一时点申报,按价格大小顺序决定优先顺序 B.同价位申报,按申报时序决定优先顺序

C.无论价位是否相同,均按申报时序决定优先顺序

D.无论申报方式如何,均以证券经纪商接到书面凭证的顺序决定申报时序

2、投资者如不在委托单上特别声明,均按当日有效处理。所谓当日包括从委托之时起到委托日__止的时间。A.证券经营机构下班时间 B.国家规定的下班时间 C.24点

D.证券交易所下午闭市

3、按风险的起因不同,代理买卖证券的风险主要包括__。A.基本风险和非基本风险 B.基本风险和经营管理风险 C.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

D.合规风险、管理风险、技术风险

4、基金产品线是指一家基金管理公司所拥有的不同基金产品及其组合。考察基金产品线的内涵一般不包括__。A.产品线的高度 B.产品线的深度 C.产品线的长度 D.产品线的宽度

5、小型资本股票回报率和大型资本股票回报率相比__。A.更低 B.一样 C.更高

D.二者的回报率没有可比性

6、假设公司上年经营收入为1.5亿元,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6500万元,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加权平均数为2亿股,则基本每股收益为__元。A.0.22 B.0.325 C.0.50 D.0.75

7、某债券面值100元,年票面收益率10%,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当前债券全价为100元,剩余期限整2年,则该债券到期收益率为__。A.9.5% B.10.5% C.15% D.15.6%

8、证券公司对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必须存入指定的__,单独立户管理。A.商业银行 B.金融机构 C.证券公司 D.工商银行

9、证券市场根据品利,结构,可分为()。A.发行市场和交易市场 B.初级市场和次级市场 C.场外市场和场内市场 D.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

10、登记结算公司于权益登记日R日登记送股,则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送股及转增股本产生的新增可上市流通股份在何时上市流通__。A.R日当H B.R日后第一个交易日 C.R日后第二个交易日 D.R日后第三个交易日

11、《证券法》规定,证券交易所设总经理一人,由__产生。A.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任免 B.证券交易所理事会选举 C.证券交易所会员大会选举 D.证券交易所董事会选举

12、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当提取利润的()列入公司法定公积金。A.5% B.10% C.30% D.50%

13、上海证券交易所规定的国债买断式交易的最小报价变动为__。A.0.01 B.0.001 C.0.05 D.0.005

14、以下属于原生金融工具的是__。A.远期 B.期权 C.货币 D.期货

15、关于保荐机构的保荐业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证券公司从事保荐业务,必须向中国证监会申请保荐业务资格 B.保荐机构的具体保荐业务应当由取得保荐代表人资格的人负责 C.保荐机构及保荐代表人的职责在于负责推荐发行人证券发行上市 D.保荐代表人应当维护发行人的合法权益

16、A股账户按持有人可以分为:自然人证券账户、__、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等机构证券账户。A.特殊机构证券账户 B.交易所证券账户 C.一般机构证券账户 D.国有企业证券账户

17、当期货市场上不存在与需要保值的现货一致的品种时,人们会在期货市场上寻找与现货__的品种,以其作为替代品中进行套期保值。A.在功能上互补性强 B.期限相近

C.功能上比较相近D.地域相同

18、股票及其他有价证券的理论价格就是以一定的__计算出来的未来收入的现值。A.市盈率 B.市净率 C.现值

D.必要收益率

19、上证综合指数以__为样本。A.沪、深两市全部上市股票 B.沪市全部上市股票

C.沪市排名前100上市股票 D.深市全部上市股票

20、我国现行法规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可用自有资金及中国银监会规定的可用于投资的表内资金进行证券投资,但仅限于投资__。A.国债 B.股票 C.基金

D.证券衍生产品

21、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最近()内存在未履行向投资者作出的公开承诺的行为,不得公开发行证券。A.6个月 B.12个月 C.2年 D.3年

22、保荐代表人在2个自然内被采取监管措施累计______次以上,中国证监会可在 ______个月内不受理相关保荐代表人具体负责的推荐。A.2;3 B.2;6 C.3;3 D.3;6

23、通过沪深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发行和交易的债券是__。A.实物债券 B.凭证式债券 C.记帐式债券 D.票券式债券

24、关于债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__。

A.债券票面利率与期限成正比,所以不可能存在短期债券票面利率高而长期债券票面利率低的现象

B.债券和股票都属于有价证券

C.从功能上看,政府债券最初仅是政府弥补赤字的手段,但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政府债券已成为政府筹集资金、扩大公共开支的重要手段

D.凭证式国债和储蓄国债(电子式)都在商业银行柜台发行,不能上市流通

25、回购期限一般最长不超过__。A.半年 B.1年 C.2年 D.3年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我国封闭式基金的发售价格主要由__构成。A.基金份额面值和基金发售费用 B.基金份额面值和基金管理费用 C.基金份额面值和注册登记费用 D.基金份额面值和销售服务费用

2、凭证试国债是一种()债券。A.可上市流通的收益型 B.可上市流通的储蓄型 C.不可上市流通的收益型 D.不可上市流通的储蓄型

3、__是指证券公司为本公司买卖证券,赚取差价并承担相应风险的行为。A.证券承销 B.证券自营业务 C.融资融券业务

D.证券资产管理业务

4、国债承销团按照国债品种组建,包括__。A.甲类承销团

B.凭证式国债承销团 C.乙类承销团

D.记账式国债承销团

5、基金销售机构内部控制应履行__的原则。A.健全性 B.有效性 C.独立性 D.审慎性

6、根据《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以下__配售方式。

A.向参与网下配售的询价对象配售 B.向战略投资者配售 C.向社会公众配售

D.向参与网上发行的投资者配售 E.按比例配送

7、对于投资基金收益分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A.封闭式基金的收益分配每年不得少于一次

B.封闭式基金收益分配比例不得低于基金已实现收益的80% C.开放式基金的基金合同应当约定每年基金收益分配的最多次数和基金收益分配的最低比例

D.基金收益分配应当采用现金方式

8、__描述了价格和利率的二阶导数关系,与久期一起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利率变动对债券价格的影响。A.久期 B.凸性 C.凹度 D.凹性

9、我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启动内需、增加公共项目开支发行大量的国债,从使用方向来看属于__。A.建设国债 B.特种国债 C.赤字国债 D.战争国债

10、证券公司应当于每个交易日__向交易所报送当日各标的证券融资买入额、融资还款额等数据。A.开盘前 B.13:00前 C.收盘前 D.22:00前

11、某公司拟增发新的普通股票,发行价为6元/股,公司上年支付股利率为0.84,预计股利每年增长5%,所得税为33%,则该普通股的资本成本率为__。A.13.7% B.9.57% C.19.7% D.14.87%

12、证券公司出现重大风险,且具备__条件的,可以直接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申请进行行政重组。A.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B.省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方面予以支持 C.整改措施具体,有可行的重组计划 D.无法偿还到期债务

13、关于证券投资基金的特点,下列认识正确的有__。

A.基金是将零散的资金汇集起来,交给专业机构投资于各种金融工具,以谋取资产的增值,都有最低投资限额要求

B.是“不能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理论在现实中的具体运用 C.将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以信托方式交给专业机构进行投资运作 D.以科学的投资组合降低风险、提高收益是基金的一大特点

14、投资者与证券经纪商之间特定的经纪关系建立的过程不包括__。A.签署《风险揭示书》和《客户须知》

B.签订《证券交易委托代理协议》和《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协议》 C.开立资金账户与建立第三方存管关系

D.了解交易风险,按规定缴存交易结算资金

15、如果某可转换债券面额为1000元,转换价格为20元,当股票的价格为40元时,则当前该债券的转换价值为__元。A.40 B.1020 C.1000 D.2000

16、__的持有者承受有限的经营风险。A.政府债券

B.高质量的公司债券 C.低质量债券 D.垃圾债券

17、中央银行债券与普通金融债券相比,其特殊性表现在__。A.为实现金融宏观调控而发行 B.发行额度有所不同 C.发行对象有所不同 D.期限较短

18、联合国的《国际标准行业分类》把国民经济划分为__门类。A.8 B.13 C.10 D.11

19、考查基金产品线的内涵角度一般不包括__。A.产品线的长度 B.产品线的宽度 C.产品线的深度 D.产品线的高度

20、融资融券业务是指__出借资金供其买入上市时或者出借上市证券供其卖出,并收取担保物的经营活动。A.证券公司向客户 B.银行向客户

C.银行向证券公司 D.证券公司向银行

21、在实践中,金融期货的主要种类有__。A.国债期货 B.利率期货

C.股票价格指数期货 D.外汇期货

22、客户最多可以与__家证券公司签订融资融券合同。A.4 B.3 C.2 D.1

23、基金从业人员不得投资封闭式基金,持有的开放式基金份额的期限不得少于__个月。A.3 B.6 C.9 D.12

24、我国在1949~1958年之间共发行圈债__次。A.4 B.5 C.6 D.7

25、下列关于净额清算的说法,不正确的有__。A.可以简化操作手续,提高清算效率

治理和控制 篇3

关键词 工程项目 质量 控制 管理

目前,住宅建筑工程质量,总体上是“稳中有升”。但是提高不快,特别是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使用功能方面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有的还比较严重。如:渗漏、空裂、装修粗糙等,此类质量问题只要我们在施工中认真操作,严格工序管理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些质量通病。

一、通病问题与原因分析

1.屋面渗漏。屋面渗漏虽有材料质量低的因素,但主要还是施工质量低劣。(1)隔热保温层含水量过大,铺贴卷材时又没有采取排气措施,以致由于水蒸发后而造成卷材起鼓、开裂。(2)屋面坡度不符合要求,积水严重。(3)对使用的防水材料不经检验就使用。某些工程擅自采用了质量低劣的防水材料,结果造成很多屋面渗漏问题。(4)在泛水、排气管根部的卷材收头不符合要求,有的收头竟敞开着口,有的泛水高度低于规范要求的25cm。(5)在已做好的卷材防水层上随着堆放杂物。如外檐装修挂吊监篮,由于屋面板未留吊钩,就直接用钢管和装砂石的水泥袋做配重,悬挂吊篮,使已做好的防水层受到人为的破坏,致使屋面发生渗漏现象。

2.阳台塑钢窗渗水严重。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塑钢窗四周填缝不实,窗户周边未打密封胶,窗口上楣又未做滴水线,雨水顺墙流至窗框缝内;二是由于玻璃裁割尺寸偏小,密封条与玻璃之间搭接过小;三是因为塑钢窗制作误差大,玻璃安装工图省事,不对号进行裁割,而是按照最小的尺寸统一下料。

3.外墙抹灰起壳、空裂。外墙面在抹灰前未认真清理基层和浇水湿润,造成抹灰与基层黏结不牢,引起墙面起壳。另外就是外墙抹灰一次涂抹厚度太大,抹压不实,抹灰不实。抹灰过厚则收缩过大导致空裂。

4.砼毛地面起砂。近来住宅工程经常采用毛地面的做法,主要是考虑今后用户贴地砖方便,但是有些施工单位忽视了毛地面的施工质量,工程尚未竣工,毛地面就出现表面松散,砂粒剥落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施工地面的砼水灰比过大,砼强度降低,浇筑完后表面过分沁水,这种地面一经走动就会起砂;二是养护不当。或根本就不养护,地面砼在干燥环境中表面水分迅速蒸发,砼严重脱水停止硬化。

5.瓷砖灰缝不顺直、黏结不牢固。由于瓷砖在铺贴之前对使用的瓷砖不检验、不挑选、不排砖、不弹线,致使铺贴的瓷砖灰缝不直、不平,许多边角出现多处非整砖,严重影响了装饰效果。有的工程瓷砖因黏结不牢,施工中就出现脱落,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瓷砖浸泡时间不够,瓷砖吸取了粘贴砂浆中的水分,使砂浆早期脱水;二是粘贴砂浆不饱满,厚薄不均,操作中用力不均,砂浆收水后又进行纠偏移动,造成瓷砖空鼓。

6.油漆涂料不光滑。木门油漆墙面涂料施工中,出现不光滑、漏刷、流坠等情况。这是由于对基层不做全面处理,只是局部用腻子补,每遍油完后又减去打磨工序,致使木门仍留有接槎、创痕、毛刺等缺陷,不能达到光亮柔和,并有挡手感。因此必须严格按照油漆涂料施工工序施工,杜绝随意减少工序的现象。

7.窗口阳台横竖不通线。由于窗口、阳台在抹灰前没有拉通线,致使窗口阳台的垂直线与水平线不通顺,有的窗套宽窄不一致,窗台不对称,影响美观。

8.厕所、厨房倒泛水。未认真根据弹出的水平线和地漏位置,进行地面找坡,地漏安标高太高,正确的做法应按0.5%的坡度向地漏找坡,而且地漏应该较周围地面降低5 cm~10 cm。

9.外墙突出部分不做滴水线,污染严重。墙面装饰抹灰虽然使建筑物的美观增色,一些住宅外墙上设计的腰线,很容易被污染,使建筑突出部分积上很多灰尘,一旦下雨,这些灰尘被雨水冲刷顺流而下,此时如突出的部位不做滴水线,就使雨水夹带着灰土顺墙流下,使墙面被污染而影响美观。

10.房屋墙面墙角发晦。房屋大墙角墙面发晦主要原因不二种:一是在施工中没有按图纸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二是设计不周,对我区冬季寒冷的气候,室内外温差考虑不周,使房屋出现冷桥现象,造成墙体发晦。

二、治理工程中质量通病方案

1.制订消除工程质量通病规划,把治理质量通病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鉴于当前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通病多的原因,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部消除,而要分期分批的治理。首先对带有普遍性、危害性比较大,群众反映强烈的质量通病进行治理,最好由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实行强制治理。

2.在制订治理质量通病规划中,项目要具体,目标要明确,责任要落实,措施要可行,奖罚要分明,兑现要及时,实施要认真,宣传、曝光要到位。在治理质量通病活动中,不仅要依靠工程技术人员,而且还要依靠广大建设职工共同努力。

3.精心设计,消除因设计欠周而出现的工程质量通病,如现在房屋中的冷桥发晦现象。

4.提高素质,改进施工,认真地按规范、规程及设计要求,组织施工以减少由于施工不当而造成的质量通病,应向操作工人讲质量通病的表现、危害、成因及治理办法,要改进操作工艺和施工方法,对一些技术陈旧且不能保证质量的工艺及方法要改进。对易形成质量通病的部位要增设质量管理点,以控制通病的形成;要严格按规范、规程组织施工,对消除质量通病做出贡献的施工人员及操作工要给奖励。

5.对技术不太成熟或不配套的应制止大面积推广应用。当前有些质量通病就是因其技术不太熟,或不配套所致。如高分子防水片材的防水性是极佳的。但由于片材的黏结剂不成熟,致使黏结剂很快老化失效后,从片材搭接处进水而造成渗漏。

6.要择优选购建筑材料、部件和设备。治理住房质量通病,建材是条件,要对主要建材和建筑构配件严格实行三证制度。当前,尤其要对防水材料、建筑涂料、上下水管材和卫生陶瓷配件、采暖管材、散热器电气配件、铝合金门窗、塑钢门窗等生产厂家进行一次资质复查,质量检查。对施工现场进行一次突击性检查,以确保原材料、构配件质量。加强对生产厂家产品的随机监控工作,认真执行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同时加强对建材和建筑配件进行复验工作,不合格产品不准用到工程上,充分发挥技术监督局和质量监督部门的职能,彻底消除我市建筑建材市场上的伪劣产品。

7.治理质量通病,加强建设监理必不可少。作为建设监理单位,应充分发挥监理职责,为建设单位把好质量关,把质量通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施工控制

1.做好工程单位工程和分项工程验收工作,是把好工程质量控制的一道防线,也是检验工程质量管理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

2.施工中做好工序交接检查。对重要的工序或对工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工序,在自检、互检的基础上,还要组织专职人员进行工序交接检查。

3.成品保护检查。检查成品有无保护措施,或保护措施是否可靠。4.在施工中技术员应经常深入施工现场,对施工操作质量进行巡视检查。必要时,还应进行追踪检查。

5.在工程正式竣工验收前,企业应组织有关人员对单位工程进行预验。针对预验存在问题,进行整改,并对施工工程技术资料进行核查,编目立卷,要求真实、完整。

四、结束语

论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 篇4

一、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

(1) 公司治理的概念。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去理解公司治理的概念。狭义的公司治理, 是指所有者, 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即通过一种制度安排, 来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内部治理。广义的公司治理则不局限于股东对经营者的制衡, 而是涉及到广泛的利害相关者, 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集团。

(2) 内部控制的概念。COSO委员会1992年提出并于1994年修改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对内部控制作了如下描述,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 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 为营运的效率效果, 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根据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全国委员会的赞助组织委员会发布的定义,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区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等五个互为关联的组成部分。只有当这五大要素都存在且有效时, 我们才能判断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有效的。

二、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区别

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目标。公司治理的核心目标就是要使公司中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形成一种制衡, 尤其是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合理配置。出资人必须提供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基本资金, 并享有对企业的最终控制权和剩余分配权;管理者必须尽责工作, 不能利用职务之便侵害投资人的利益;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不能损害其他关系人的权益。而内部控制的目的则是为了保证组织运行的效果愈效率, 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合同。

(2) 主体。公司治理结构的主体是股东、董事会、总经理, 以及其他利益关系人 (债权人、社区公众、政府) , 既包括企业内部的, 也包括企业外部的。而内部控制的主体主要是董事会、总经理以及其他职能管理部门等, 仅限于公司内部。

(3) 内容。公司治理结构的管理内容主要涉及到股东、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之间的委托代理合同关系;控制权的配置 (股权结构安排) ;剩余分配权的安排等。所以, 公司治理结构又称为“法人治理结构”。内部控制是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程序、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五大要素组成的,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作为系统的制约机制, 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从管理者角度出发, 对生产经营过程实施控制;第二个层次是从所有者角度出发, 对包括管理者本身实施监控的控制体系。

(4) 理论基础。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 尤其是制度经济学和产权经济学;而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虽然也涉及到经济学但主要在于管理学、会计学和审计学。

三、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联系

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除上述不同之处外, 两者还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主要体现在:

(1) 控制主体的交叉性。公司治理结构的主体是“股东→董事会→总经理”委托代理链上的各个节点。如吴敬链教授把公司治理结构定义为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其中董事会是核心, 总经理之下的业务执行系统, 按经典治理结构概念理解不属于法人治理结构的范畴。而内部控制的主体是“董事会→总经理→职能经理→执行岗位”委托代理链中的节点, 核心在于总经理。因此, 董事会和总经理既是法人治理结构的主体, 也是内部控制的主体。

(2) 控制坏境。内部控制中经营者对生产经营活动的控制就处于公司治理设定的环境之下, 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运行的制度环境。在给定的环境中, 内部控制能否有效运行, 与公司治理有着莫大的关系。可以说, 公司治理如果失败的话, 内部控制不管设计的如何完美都必将流于形式而难以取得既定效果。内部控制系统局限性的克服不仅依靠系统本身的完善, 还依赖于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两者间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 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规范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 从而确保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可信赖的。企业各利益相关主体 (主要是股东) 依据可靠的会计信息就能对企业的董事和经理阶层的业绩做出恰当的评价, 从而决定是否更换他们, 以此来推动公司治理的不断完善。健全的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保证, 良好的内部控制又是完善公司治理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3)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终极追求目标是一致的, 都统一于企业价值最大化。公司治理的目标是要保证各层次的受托者不得背叛委托者, 以及保证各层次的委托者理性地决策。理性的公司治理主体追求治理效率, 而理性的经营者追求经营效率, 治理效率与经营效率的终极追求目标都应该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在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企业这个逻辑下, 公司治理的核心是为了控制内部人控制, 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 这样就能照顾到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而要保证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而内部控制就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手段, 内部控制是通过追求效率经营来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公司治理结构目标的进一步延伸和具体化, 公司治理结构所追求的公平和效率目标, 是建立在内部控制的目标即信息真实、资产安全和效益提高基础上的。否则, 在一个虚假信息泛滥、资产被盗严重、管理效率低下的企业中, 是无法实现公司治理目标的。

(4)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都遵循互相牵制和制衡的原则。公司治理是一种制度安排, 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阶层之间是相互牵制和约束的, 有点类似于西方国家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离的情形。内部控制最初就是内部牵制, 企业的人、财、物必须分离, 比如, 记账的不能同时又保管实物。不难发现,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实质上都反映着一个“三足鼎立”的思想。

四、结论和建议

(1) 结论。可见, 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这两个管理系统在主体、目标和内容上有着许多重合点,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基础, 没有系统而有效的内部控制, 公司治理将成为一纸空文, 内部控制是实现公司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环境要素之一, 是内部控制的前提, 随着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 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关系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制度环境的关系。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嵌合关系。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具有高度相关性, 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实际上是完善的公司治理机构的体现, 反过来, 内部控制的创新和深化也将促进公司治理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2) 建议。根据以上阐述的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在公司制企业的管理上, 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和内部控制的设计需要一并考虑。建立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相互关联的共时结构, 既是提高内部控制效果的根本途径, 也是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手段。否则, 如果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内容上缺乏关联, 或者时间上相互滞后, 都会使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目标落空。过去, 我们对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的共时效果缺乏足够了解和重视。在内部控制失效时总是从系统内部的相互牵制、相互监督及相互复核等工作程序上寻找原因, 而没有充分意识到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结构相互脱节以及公司治理结构本身存在的缺陷所导致的内部控制失败的问题。比如说, 金融企业相对于一般企业来说, 风险较大, 在出现经济舞弊、虚假会计信息等事件时, 进行研究与分析时一般会把焦点集中在会计和财务管理领域, 希望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分析来解释事项发生的原因及制订预防措施。其实, 这中间存在着很大程度的误解。因为上述不良行为不仅与内部控制有关, 更与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的衔接性有关。如果没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及其与内部控制的有效衔接, 即使是严密、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很难取得预期的控制成效。

摘要:公司治理是为了保证企业科学决策而进行的制度安排与设计, 这种制度安排和设计本身就是一个结构和机制的有机集合。因此有必要对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进行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关系

参考文献

[1]、吴水澎等.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启示[J].会计研究.2000.5.

[2]、李萍等.关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若干思考[J].兰州商学院学报, 1998.4.

装饰施工扬尘治理措施控制 篇5

1、施工现场道路

为降低施工现场扬尘发生,每天派专人随时清扫现场主要施工道路,并适量洒水压尘,达到环卫要求。

2、施工现场地面

要进行洒水防尘,木工操作面要及时清理木屑、锯末,并要求木工棚和作业面保持清洁;

1)、内用电锤打眼时,必须先喷水润湿,后边打眼边喷水。2)、细木制作时,保持室内湿润、通风。

3)、刷乳胶漆打砂纸时,必须先喷水,保证室内湿润,采用新型吸尘式打磨机,以防扬尘。

3、区域清理

施工现场的区域施工过程中要作到工完场清,以免刮风时将灰尘吹入空气中;各区域内的建筑垃圾随着区域施工的进展及时清理,要求活完底清,不许将垃圾从高处直接倒入低处,每个区域要设有垃圾区,及时将垃圾运入垃圾站。

1)、沙土、水泥在房间内存放,苫布覆盖,随用随取,及时覆盖。

2)、分别指定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存放点,保证施工现场清洁;室外垃圾每天洒水湿润用彩条布遮盖,一天内及时清。

4、防尘措施

⑴施工现场内减少飞扬的粉尘,由于其他原因而未做到的硬地化部位,要定期压实地面和洒水,减少灰尘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⑵各楼层清扫建筑垃圾,应先洒水湿润后,才能清扫。⑶禁止在施工现场焚烧有毒、有害和有恶臭气味的物质。⑷装卸有粉尘的材料时,应洒水湿润并在仓库内进行。⑸降低楼层内风的流速,阻挡灰尘影响建筑物周围的社区环境。(6)、粉尘较多的分项工程,单独围护施工,施工时尽力减少粉尘污染,减轻对人身健康的危害,并避免扬尘影响周边环境,造成环境污染影响周边居民身体健康。

5、垃圾堆放区

施工现场建筑垃圾设专门的垃圾堆放区,并将垃圾堆放区设置在避风处,以免产生扬尘,同时根据垃圾数量随时清运出施工现场,运垃圾的专用车每次装完后,用苫布盖好,避免途中遗洒和运输过程中造成扬尘

1)、施工现场建立保洁制度,有专人负责保洁工作,做到工完场清,及时喷水清扫。2)、采用专业封闭式渣土清运车和装载机及时洒水清运,出工地的渣土清运车必须清洗后才能上路。

3)、及时进行现场清理,做到随做随消。每天清理现场、回收、整理余料、做到工完场清。

4)、严禁焚烧有毒、有害的物质,装饰垃圾由专人负责,及时清理,统一堆放,统一运送至指定的堆放点。

6、利用保洁队和班组材料节约奖励的办法,做好材料的回收利用,做到使用的决不浪费。

内部会计控制及公司治理 篇6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公司治理

一、公司治理与公司环境

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指的是公司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为确定、监督和控制各自的责任、权利和利益而做出的制度安排,是公司正常运行的基础和框架。

每一个公司都生存、竞争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公司治理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公司外部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构成了公司的外环境;公司内部的组织形式、管理体制、管理水平、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生产规模和科技实力组成了公司的内环境。外环境和内环境都制约了公司治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公司治理又反作用于公司环境。公司环境与公司治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委托代理理论和团队生产理论是公司治理的主要理论依据。公司制企业的主要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由此形成了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理论针对两权分离下的利益冲突、制衡和激励,提出针对合约或信息的不完备性、不对称性,遏止“败德行为”而必须采取的治理措施。通过合理配置公司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达到协调、约束和激励的目标,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公司外部的不同市场环境,公司内部在利益上分享和制衡不同,会形成不同的管理方法和约束制度,出现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

由于所处的内外环境不同,各个国家相应地形成各自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比如:美国是外部控制型的治理模式,美国公司环境的特点是股权高度分散,融资主要依赖于股票市场,同时有发达的经理市场和严格的信息披露监管机制。所以注重外部公司治理是美国公司治理的主要特点。相反,日本公司的股权高度集中,相关利益主体组成的严密内部治理结构和薄弱的外部治理结构组成了日本公司治理的主要特点。韩国公司以家族型企业集团为主,家族型的内部治理结构和不完善的外部治理组成了韩国式公司治理的主要特点。

重外部治理的美国式、重内部治理的日本式和家族型内部治理结构,在公司多元化发展的今天都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只有内外共同治理才是最佳的治理方式。

二、公司治理与公司内部会计控制

严格地说,内部会计控制与公司治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公司治理解决的是股东、董事会、经理及监事会之间的权责利划分的制度安排,主要涉及法律层面的问题。而内部会计控制则是管理当局(董事会及经理阶层)建立的内部管理制度,属于内部管理层面,解决的是管理当局与其下属之间的管理控制关系。但内部会计控制又与公司治理有着紧密的联系。其联系具体表现在:

1.公司治理与内部会计控制都统一于实现企业的目标。如前所述,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主要是减少虚假会计信息,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其基本目标乃是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证企业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防止董事、经理等代理人损害股东的利益。因此,内部会计控制和公司治理都统一于企业目标的实现。

2.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是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保障。根据控制论原理,良好的公司治理需要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

3.内部会计控制与公司治理都遵循相互牵制、制衡的原则。内部牵制既是内部控制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内部控制的一个基本内容,事实上,早期的内部控制概念就是指的内部牵制。而完善公司治理的目标就是建立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牵制、制衡关系。实际上,经济学中也常把内部公司智力称为内部控制机制(internal control mechanism)。

4.公司治理设定了内部会计控制最重要的控制环境。内部会计控制必然是在确定外部和内部公司治理结构之下的事实。

5.从会计控制的方法来看,现代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组织规划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资产保护控制、人员素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系统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等。公司治理里中一些内容也属于内部控制,如组织规划控制、授权批准控制的方法与公司治理的方法都有共同之处。

三、我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发展特点

我国的公司治理目前仍以政府为主导,通过政府颁布的法规从外部要求公司進行内部控制规范。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从无到有,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特点:内部控制的概念更加广泛——从内部会计结构发展到主次明确的以内部会计控制为主的内部控制;规范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由信息披露和审计的角度转移到内部控制的主体——企业;强调风险控制;关注内部控制环境;突出企业内部的全面控制。

虽然我国目前的规范与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内部控制理论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但已经开始从公司治理的高度来规范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适合我国现阶段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中美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四、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机制,强化我国公司内部会计控制

1.与市场经济同步发展,完善外部治理机制。公司治理与内部会计控制都需要逐步完善公司的外部市场,包括商品市场、人才市场、金融市场都需要发展和完善。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规范要随着外部市场的发展而同步发展。

2.完善内部治理。完善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经理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

3.联合指定内部控制规范。根据我国公司的内外环境,在公司外部市场逐步建立的过程中,仍然以政府部门制定公司内部控制规范,从外部向公司内部施加压力。在条件成熟时,还可以由国务院发布《公司内部控制条例》。

4.加强对公司治理基本理论的研究。从内部控制结构论提升到内部控制框架体系论是大势所趋,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把对内部控制方法的评价提升到经营效果和经营业绩的评价,实现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

5.引进和探索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监控方法。引进、消化国外成功的内部控制评价、监控方法,如控制的自我评估(CSA)等,建立适合中国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监控方法,保证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运行都处于科学的评价、监控之下。

公司的会计机构要积极修改订正完善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公司决策层应当慎重考虑公司会计机构、社会中介机构提出的改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合理化建议,与时俱进,不断修订完善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始终保证内部会计制度的适应力和活力。

浅述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 篇7

1、公司治理的含义

公司治理相关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于西方开始逐步流行, 并且在90年代在我国开始盛行。按照钱颖一教授在《中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和融资改革》中提出:“公司治理结构是一套制度安排, 用来支配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团体, 包括投资者、经理、工人之间的关系, 并从这种聪明中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本文认为:公司治理是为了实现公司资产安全、财务信息真实的目标, 对公司的组织制度、利益分配、控制方式所做的制度和法律性安排, 在这种治理制度之下, 投资人、经营层、董事会和员工都要受到节制。

2、内部控制的含义

按照COSO在1992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对内部控制所做的认定:“为了实现经营的运营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的目标, 企业的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人员所影响并给予合理保证的过程。”可见, 内部控制制度要实现企业经营的运营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三个目标。而在我国2008年由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内部控制, 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二、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

1、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联系

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者之间存在以下联系:

(1) 理论基础的同一性

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在理论基础的来源上具有同一性, 两者都是为了解决企业的经营效率问题而对权责进行分配。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约束问题, 这也是两者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 委托代理成本理论就构成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共同的理论基础。

(2) 内容具有重合性和交叉性

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在内容和范畴上含有重合的地方。比如公司内部治理中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在制度上相互制衡、相互制约的安排实际上也属于内部控制的组织控制的范畴。

(3) 最终目标的一致性

内部控制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资产安全, 最终实现企业的总体目标, 而公司治理则是保证董事、监事和经营者不会损害公司和投资者的利益, 保证企业运行的轨道不会偏离, 健全的公司治理能够促进企业的目标实现, 从而实现股东和投资者利益最大化。这样看来, 虽然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在具体目标上有所不同, 但最终都是为了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和达成。

2、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区别

(1) 本质含义的不同。公司治理是用来解决投资者、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权力分配和制衡的制度安排, 更多属于法律层次的问题;而内部控制制度是了实现经营效率、保证财务报告可靠和资产安全, 企业管理当局所做的对下属及员工进行控制的制度安排。很明显, 两者在本质上并不相同。

(2) 具体目标的差异。在前面本文已经叙述了, 公司治理的目标是在公司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进行权责的划分以达到制衡的目的, 从而实现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健康发展并促进企业目标的达成。而内部控制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 对下属和员工的活动进行控制, 从而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的目标。

(3) 解决问题的重点和法律层次不同。公司治理解决的是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四个主体之间的权责划分问题, 而且公司治理的问题在法律层次都有所体现和要求。内部控制解决的是管理层在具体管理中对组织的人员进行管理和控制的问题, 而且内部控制在法律层面并没有体现, 更多是在具体规范的层面。

三、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公司治理在结构方面可以细化成多个方面, 包括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企业激励机制等等。而公司治理就会通过不同的子因素对内部控制产生影响。

1、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 一般分为集中和分散两种。股权结构集中的情况下, 大部分股权会集中在少数股东手中, 股权偏向一方, 股东之间失去了制衡, 那么控股股东就可以利用控制权做有利于自身的事情, 从而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那么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必然缓慢或者达到应该的目的。反之, 股东之间地位相差不大, 可以拥有较为平等的决策权, 在此背景下, 内部控制的建设就有助于维护大多数股东的利益, 实现应有的目的。

2、董事会结构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主要职能是决定公司经营方针和战略决策和对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监督。如果董事会的结构不合理, 内部董事人数太多, 而独立董事太少, 就会形成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的场面, 不利于内部控制的正常实施, 使得内部控制这一制度流于形式。

3、企业激励机制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激励机制作为投资人降低代理成本的手段, 对经营者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完善激励机制能够激发经理人的热情和积极性, 减少舞弊的行为发生, 一定程度上推动内部控制的建设和有效发挥。

四、小节

综上所述, 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良好健康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推动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运行, 而同样内部控制健全完善也能促进公司治理的发展和完善。反之两者的关系也成立。

摘要: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 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本文在分析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关系的基础上, 进一步讨论了公司治理各子因素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关系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S].2008

[2]钱颖一.中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和融资改革[J], 经济研究, 1995 (1)

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互动关系探讨 篇8

1. 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概念, 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对这一概念加以理解: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公司的所有者 (主要是指股东) 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治理, 即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 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合理的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广义的公司治理则不仅包括狭义的公司治理在内, 在此基础上又关系到了企业更多的利益相关者, 比如所有者、债权人、员工、供应商、政府、消费者等, 即外部治理, 也就是说通过一整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以确保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维护各方的利益。这里需要指出, 本文所使用的公司治理指的是狭义的公司治理。

2. 内部控制。

COSO于1992年发布了著名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1994年做了修订) , 规定:“内部控制是由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 旨在为经营的效率和有效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用的法律法规等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这一定义在内部控制发展史上具有很强的权威性, 而鉴于我国的具体国情, 五部委于2008年联合发布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规定:“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可以看出, 内部控制是一种全员控制, 强调全员参与;是一种全面控制, 强调其应该覆盖企业所有的业务和事项;是一种全程控制, 包括了从制度设计、制度执行到最终进行监督评价的全部过程。该报告还明确了内部控制的内容由五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要素组成:控制环境, 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风险评估, 包括风险评估和风险识别, 而风险会影响每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控制活动, 对确认的风险所采取的措施, 目的是帮助企业控制目标的实现;信息与沟通, 企业及时、准确、完整地搜集和传递信息, 保证信息的有效传递和沟通;内部监督, 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 并及时改正内控缺陷。

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互动的基础

1. 两者思想同源。

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均产生于两权分离下的委托代理关系。根据委托代理理论的观点, 现代企业是由一系列委托代理关系组成, 具体来说包括两个层次的委托代关系:一是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二是经营管理层和下级管理层、其他一般员工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 代理人往往处于信息优势, 委托人处于信息劣势, 因此不可避免的就会产生代理问题。而公司治理解决的就是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代理问题, 内部控制解决的就是经营管理者和下级管理层、一般员工之间的代理问题。由此可以看出, 现代公司为提高其经营效率实现其目标, 是从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两方面入手来解决存在的代理问题, 因此, 从委托代理角度来看, 二者性质是相同的, 具有同源性。

2. 两者终极目标一致。

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为了防止经营者 (即董事会和经理层) 损害所有者的利益, 防止出现“内部人控制”的局面, 保证企业正常合法的运行, 具体来说就是保证决策的科学性、相关利益者利益最大化, 而公司治理的健全与完善是企业目标实现的保证。根据《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完整、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促进企业实现战略发展, 由此来看其最基本的目标还是实现企业目标。因此可以看出, 公司治理目标是建立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之上的,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公司治理目标的进一步细化, 二者最终的目标都是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相关利益者利益最大化。

3. 两者需要共同的载体。

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本质上说都是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来实现的, 一项好的制度要想充分发挥其作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组织载体, 而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共同拥有的且都离不开的载体就是企业, 即二者都存在于特定的企业组织当中。如果脱离企业这一载体, 即使拥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健全内部控制, 都不能够发挥其作用, 更无所谓实现企业的目标了。只不过, 公司治理是通过约束机制、任选机制、激励机制等来实现股东、董事会、经理层之间权利和责任的制衡关系, 而内部控制是通过审批、考核、预案、记账等制度来实现管理层和其下属管理层以及一般员工之间的制衡关系。

4. 两者在管理顺序上的衔接。

公司治理结构根据其涵义我们可以表述为: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 其解决的是股东、董事会以及各级管理层等所形成的制衡关系, 在这个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董事会, 而按照公司治理的涵义经理层以下的不属于公司治理范畴。内部控制可以表述为:董事会——经理层——下级管理层——岗位负责人 (其他员工) , 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经理层, 作为经营者的董事会和经理层, 需要建立起一系列具有控制功能的政策和措施, 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董事会和经理层是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在管理顺序上的交叉区域, 既参与公司治理过程又参与内部控制过程, 是二者共同的主体。

三、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互动分析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 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之间在内容、目标、主体等方面相互交叉和重叠, 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性, 而这也正是实现二者的有效对接, 协同发挥其作用的关键所在。没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 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再完美也只会流于形式, 反之, 没有良好的内部控制, 公司治理水平也难以提高。

1.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的基础。

作为内部控制环境的组成部分, 公司治理结构是影响内部控制的主要因素, 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只有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背景下, 内部控制才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 合理保证控制目标的实现。反之, 如果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则经营者就可以避开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束缚, 即使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再完美, 也难以取得成效。此外, 根据内部控制的涵义, 内部控制为其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的是“合理保证”, 而非“绝对保证”, 这正是由于内部控制的局限性所致, 内部控制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管理层凌驾、合谋串通等, 而这一问题就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来加以解决, 例如建立审计委员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就是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充分发挥审计委员会的作用实现董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

2. 优化内部控制, 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内部控制实际上是企业制定和执行各种政策和程序的过程, 目的是为企业实现其控制目标提供合理保证, 因此良好的内部控制是实现公司治理目标的重要保证。在公司的各项制度安排中, 内部控制在其中主要担任监督控制管理的角色, 所以健全的内部控制是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保证, 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可以促进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一方面, 作为企业资本的投入者, 股东关心的问题是自身所投入的资本是否完全、是否能够获得期望的收益, 这就需要良好的内部控制作为保证, 而内部控制本身的目标就包括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和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另一方面, 在两权分离的背景下, 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所追求的目标不一致, 两者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所有者更关心企业的长远发展, 而经营者更注重短期利益给自己带来的收益, 这就需要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来实现, 采用监督和激励等措施来协调二者目标的不一致性,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3. 实现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有效对接。

由上所述, 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彼此影响、相互促进, 因此实现二者有效对接, 促进双方功能有效发挥可行且十分必要, 应当将二者有机结合以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 (1) 重视董事会的地位和责任。在企业中, 董事会是所有者的代表, 对企业的重大事项作出决策, 包括制定发展战略、重大经营决策、经营者的任命及对考核和评价等, 同时也是对经营者行为进行监控确保信息质量的重要手段, 所以董事会在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中均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是连接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纽带。为保证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一致, 一定要确定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地位。研究表明, 董事会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 董事会和经理层人员高度重叠, 内部控制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因此, 应该构建并完善董事会独立行使权利和承担责任的机制, 保持其成员的独立性, 使董事会真正成为内部控制的最高执行者。 (2) 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之一就是“监督”, 监事会应该负起责任, 对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行为进行监督。然而,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监事会的职位处于一个尴尬的局面, 其权威性和独立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特别是对董事会的监督并没有真正起到相应的作用。因此, 对于监事会的功能和作用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明确独立性。 (3) 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按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定义 (1999) :“内部审计是用来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的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它以系统的、专业的方法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改善, 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可以看出内部审计是评价内部控制和治理过程有效性必需的步骤, 是为两者所服务的。内部审计是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手段, 对内部控制实施监督, 而同时内部审计人员作为董事会的代表进行审计又是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内部审计实际上是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之间沟通的桥梁, 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保持其独立性, 可以有效地实现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整合。 (4) 实施手段上相互借鉴。通常公司治理的手段是通过控制和激励软硬兼施的, 从其管理思想上来看更加注重的是对行为和动机的约束和激励, 可以引入更多的程序性的控制方法, 以形成企业决策人员之间的相互牵制和制衡的关系, 特别是董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交叉重叠问题, 可以有效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而内部控制的手段是通过审批、记账、考核等财务上的技术性方法, 它更加注重的是程序性控制, 则可以引入相应的激励措施, 以提高各业务层级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谢志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J].会计研究, 2007 (10)

[2].刘杨, 陈利军.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相互关系研究[J].财会通讯, 2011 (4)

[3].赵叶.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关系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 2012

[4].刘金星.论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J].会计之友, 2009 (2)

[5].徐金萍.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J].企业研究, 2011 (1)

[6].徐丹.浅析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有机结合[J].大众科技, 2010 (5)

治理和控制 篇9

企业建立治理结构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其科学地作出经济决策, 防范企业的经营风险。良好的企业治理结构可以解决董事会、股东、管理层、监事会之间存在的权责划分等制度方面的问题。而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方面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进行了全面把握, 对建立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防范经营风险、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等方面的主要风险点和关键环节都加以控制, 是自上而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一个完整体系, 是建立良好的企业治理结构的前提和有效保障。

二、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大多数企业都是公司制组织形式, 这种组织形式有利于企业建立和完善自身的治理结构。在一些企业内部, 股东的权利没有得到有效的制衡, 存在大股东一股独大的现象, 董事会、股东会流于形式, 企业治理结构形同虚设。在没有按照公司制组织形式建立和完善自身治理结构的情况下, 大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部分企业没有设置内部控制部门, 其自身会计结构的设置也非常简单。企业内部会计人员不足, 导致一个人同时兼任多个职位, 没有进行明确的分工, 也不具有良好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一些企业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代理记账, 在企业内部没有设置会计机构, 只是要求个别人员辅助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 更别说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另一方面, 一些企业推行“一支笔”, 往往是单位领导一个人说了算, 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和监督制度。一旦出现决策失误, 将会使企业面临非常危险的状况。因此, 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 推行内部控制制度, 是当前企业管理的重要任务。

三、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 企业治理结构建设

对于企业治理结构建设, 政府首先应该加大宣传力度, 积极地对企业进行引导。企业只有知道如何处理管理效率与权力制衡之间的关系, 明白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的必要性, 才能促进企业建立良好的治理结构,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 政府还应加大对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宣传, 做出适当的引导, 建立和完善良好的企业制度环境, 降低干预的程度, 促进企业积极地建立和完善自身的治理结构。同时, 政府还要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和约束, 要求企业披露财务信息和社会责任信息。从政府层面上, 一方面应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一定程度的监督, 另一方面要创造保护企业财产和利益的政策环境。从企业层面上讲, 企业应该加强治理结构建设, 完善自身的董事会制度, 确保独立董事和外部董事在董事会中占有足够的比例, 保证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权分离, 保证小股东权益不受侵犯。完善的董事会制度, 有利于降低企业管理层决策失误可能带来的经营风险, 使企业治理机构发挥有效的作用。

(二) 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

首先, 企业应注重不同员工之间职能的划分, 把握好授权的范围, 明确每个员工的权责。对于不相容的职务要分工明确, 不能由同一员工担任。内部结构较为简单的企业, 可考虑成本效益原则, 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分工。企业还应根据经济业务的特点设计合适的流程, 了解每个经济业务处理的事项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其次, 企业还应加强对关键环节的控制。只有控制好关键环节, 才能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的安全性, 杜绝舞弊行为的发生, 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 机构的设置相对简单, 尤其需要抓好对关键环节的控制。大型企业部门设置齐全, 职能划分比较明确, 可以综合运用授权批准控制、不相容职务控制、会计系统控制等方法, 建立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 企业还应该建立举报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 并宣传到每个员工, 调动员工参与内部控制的积极性。最后, 企业还应注重风险控制。企业可能会同时存在经营风险、投资风险以及筹资风险。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都会受到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 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企业可以在内部组织风险管理小组,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所面对的内部和外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一些企业由于受到规模的影响, 无法在内部建立专门的风险控制部门, 可以聘请外部专业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所面对的内部和外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分析评估风险的目的就是要找到企业所面临的关键风险特点, 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风险规避、风险承担、风险分担、风险转移等策略, 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在管理者进行重大决策的过程中, 也可以聘请中介机构如管理咨询公司进行论证, 以供决策者参考, 从而减少决策失误带来的风险。

在现实生活中, 相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制度的健全,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环境发生变化, 随着法律监督能力不断增强, 企业的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于超汇.加强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融合[J].中国科技博览, 2010, (20) .

[2]孙宏志.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J].辽宁经济, 2010, (2) .

治理和控制 篇10

1.1 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永恒命题

公司治理要求企业生产要素、产权要素以及企业相关利益者的权、责、利得到合理匹配与分工, 要求权利制衡、激励和监督机制的严格和周密的控制运行, 通过完整系统的制度安排和控制程序, 使企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都能按照既定的流量、流速、流向在执行中起动、运行、停止。

1.2 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进程的加快和跨国公司的发展, 人们把关注的目光, 从道德风险转移到管理风险、经营风险、被兼并风险上, 因为这些风险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 公司治理的目标也从股东和公司利益最大化转变提升为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这些都迫切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监督的内部机制, 与外部约束、控制和监督形成合力, 共同承担起建立科学严密的公司治理机制、完成公司治理任务的重任。

1.3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

内部审计在健全公司治理机制特别是强化内部管理和控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时俱进的内部审计, 应该围绕公司治理机制的健全完善, 以风险控制为导向, 以监督检查内部控制活动有效性为主线, 以促进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为目标, 坚持跟着风险走, 哪里有风险, 内部审计就跟到哪里, 在公司治理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2 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互动共进, 有效提升公司治理效率

2.1 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的“风向标”

我们先从内部控制的发展趋势来看, 控制的范围已由传统的会计控制逐步扩展到管理控制、经营控制、风险控制, 直到几乎不能细分的诸多业务流程控制, 涉及到公司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再从内部审计的发展轨迹来看, 内部审计的重点由传统的以查错纠弊为主的财务审计转向管理审计、效益审计和风险审计, 审计职能已由传统的监督评价拓展为监督评价与咨询, 由“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 内部审计目标也由监督内部控制的设置转变为改进内部控制系统。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动共进关系, 内部控制的方向就是内部审计的方向, 内部控制的内容就是内部审计的内容, 内部控制的关键部位就是内部审计的重点。内部控制重点的转移, 客观推动了内部审计重点的随动和转移。控制比较健全有效, 审计范围就可以适当缩小, 抽取的样本就可以适当缩小, 审计风险就得到控制。

2.2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测试仪”

近年来, 内部审计最重要的理念创新, 就是强调内部审计是控制系统, 最明确的发展方向, 就是“内部审计要以事前、事中审计为主”。内部审计方式要从以结果为审计对象转化为以过程和结果为审计对象, 既注意对结果的审计, 更注重对过程的审计;要从以对某一时间点的静态情况审计转化为对全过程的动态情况审计, 既注意静态下的内控水平的审计, 更注重过程有效性的审计。内部控制力度的大小, 控制效果的优劣, 检验的标准和手段主要通过内部审计测试来完成, 内部审计始终充当着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缺点的重要角色, 充当着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者、监督者和信息反馈者。

2.3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互动共进, 是公司治理创新的“助推器”

(1) 有助于及早发现公司治理的潜在风险。

内部审计通过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 不但揭露和制约各种不道德和不规范的行为, 防止给公司造成各种不良后果, 同时也能及早发现有待于治理的重点风险区域, 防患于未然, 丰富公司治理的内涵。

(2) 有助于促进控制系统的改进完善。

通过两者互动共进可以发现控制系统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揭示公司治理存在的潜在风险, 提出可行的改进意见和方案, 使控制系统更为有效的运行。

(3) 有助于信息传递的全面真实。

内部审计以独立身份, 以审计报告的形式向相关部门提供真实信息, 从而促进决策层的科学决策, 提升公司治理的功能和价值, 也部分解决了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 “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4) 有助于监事会职能的落实和延伸。

在公司经理结构中, 监事会由于受到多方的因素制约, 只能局限于对公司高管层的监督, 对授权代理的中低层基本处于盲区, 致使公司治理架构中监事会的职能控制无法落实。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互动, 使不同层次的授权和代理状况得以全面反映, 有助于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全方位监控, 从而落实和延伸了监事会的职能。

3 开展内控制度评审, 构筑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互动平台

3.1 内部控制制度评审的内容

(1) 控制环境评价包括公司对面临的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是否具有快速反应的能力, 各项经营活动的复杂程度, 各项制度是否健全和有效, 业绩考核和激励机制是否有效运行, 组织结构是否合理。

(2) 风险管理评价的评价重点是企业现实和潜在的风险、对发生的风险是否有能力处理。

(3) 控制活动评价是评价活动的适当性和有效性, 提醒管理层注意控制各环节的强弱, 对管理中存在的缺陷或失败进行快速报告, 并且能及时地采取纠正措施。

(4) 信息与沟通评价是评价组织获取及处理信息的能力。重点是信息获取、处理、传送、安全等有效性。

(5) 监督的评价的重点是评价监督机制是否执行并有效。

3.2 内部控制制度审评的具体步骤

(1) 确定内控制度评审的审计程序和方法。

(2) 通过对审计单位经济信息的可信赖度的判断, 决定审计抽样样本量多少。

(3) 进行内部制度的实际测试, 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的实际执行情况。

(4) 获得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和运行的信息, 向单位领导提供内部控制的审计结果, 为领导决策服务。

(5) 向被审计单位提出“管理建议书”或“内部控制缺陷报告”。

(6) 收集审计结果的反馈意见。

4 开展内部控制制度评审的体会

内部控制评审已成为内部审计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开展内控制度审计评审, 既是企业规范健康发展的需要, 也是实现内部审计工作重心转移、方法创新的新机遇。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良性互动、相互依存、相互前进, 共同推动了公司治理的效率提高和机制优化, 从而为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通过近几年内控审计的初步探索, 人们改变了以往被审单位认为审计就是查账的看法, 拓宽了审计人员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抓住了企业管理中的关键, 也为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提供了手段。 在审计工作中, 我们体会到切实做好各项工作, 必须上下齐心、全员参与、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工作目标。在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过程中, 要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情况, 掌握了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和执行的效果。最终通过审计, 揭示出企业内部在内部控制方面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并提出整改意见, 将公司治理工作原则落到实处。

浅析公司治理角度构建内部控制 篇11

关键词:上市公司;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策

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内部控制的起步较晚,本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和研究这一内容,内部控制才开始企业管理运用。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企业的飞速发展,我国企业初步探索和总结出了一些内部控制的经验和方法,并在企业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股权结构不合理,国家股一股独大

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都是由国有大型企业改制而来,国家股在上市公司占据控制地位,因而形成了我国特有的股权结构。这种特有的股权结构产生了两种后果:①无人控制,由于企业资产属于国有,国家会派相应的人员去管理上市公司,但由于这个企业不是属于这些管理人员的,往往形成了企业无人控制的局面,造成企业经营效率低下,更严重的后果就是内部控制严重失效,导致企业经营失败,最终破产;②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由于国家所派人员并没有完全履行企业管理的责任,致使企业的管理层对企业有绝对控制的权利,即严重的内部人控制。这样治理结构会导致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没有相应的监督,也会导致内部控制失效。

(二)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

公司治理包括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二者目前在我国都不够完善。

公司治理机制中的内部治理主要有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在我国股东大会主要是由大股东主持和参与,中小股东由于持股比例低,缺乏能够在股东大会上发言的代表,中小股东的利益常常被大股东侵占;董事会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发挥其核心地位的作用;监事会作为牵制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监督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于监事会成员必须具备丰富的投资、金融和财务方面的知识,而很多监事并不具备相应的任职资格,监事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基于前述的内部治理实际,使得管理层成了公司的实际控制者,对公司日常经营活动拥有绝对的控制权,经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内部控制制度变成了一纸空文。

外部治理主要指的是资本市场,职业经理人市场,产品市场,并购市场等。充分发挥外部治理的积极作用能够促进公司治理的发展。由于我国目前相应市场发展并不成熟,外部治理机制对内部控制作用甚微。

(三)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对管理人员的激励,我国上市公司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国有企业经理人员的资格等级和薪酬标准由国家确定,而不是根据国有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和经理人员最终的经营业绩和综合贡献来确定,这种薪酬制度不能充分估计经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对企业的贡献,必然会导致经理人员消极怠工、甚至导致优秀的经理人员的流失。第二:我国在初步实现年薪制和管理人员持股计划,但是在我国国有企业之中,都存在所有者缺位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人员有机会自己确定薪酬,实行自我激励。另外,由于我国市场机制尚不健全,也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引导管理人员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同时,在企业内部,缺乏健全的权、责、利对等的有效控制机制。综上所述,健全的内部控制所带来的收益,由于激励机制的不健全而无法恰当的归属于企业管理者,甚至出现健全状态下给他们带来的收益增加额低于内部控制不健全状态下他们的收益状态,这就常常使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缺乏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的动力。内部控制治理机制往往成本形式化。

(四)监督职能弱化

公司治理的内部监督机制主要有监事会、独立董事制度等。很多上市公司监事会人数偏少,甚至达不到法定数量,监事会的监督职能难以有效发挥。同时,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尚处起步阶段,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这几年来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的实践证明,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并未发挥其真正有效的作用。

二、内部控制系统的构建

基于上述现状分析和研究,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实际情况,本文认为从公司治理角度构建内部控制系统是解决当前内部控制失效的有效措施,并建议从如下四个方面着手构建内部控制系统。

(一)将内部控制目标与公司治理最终目标有效衔接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将公司治理目标的进一步延伸与具体化,公司治理所要求的公平与效率目标,也是建立在内部控制的目标即信息真实、资产安全和效益提高基础之上的。企业只有将内部控制目标和公司治理目标有效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部控制问题。董事会在进行公司治理时将内部控制目標纳入其中,而经理层在具体执行内部控制业务时也应将公司治理目标作为指导,将公司治理目标的实现统一于内部控制活动之中。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公司治理结构层次和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内容层次对企业内部控制具体目标进行层次划分及设计,以满足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因此,为了更好地衔接两者目标,必须将目标具体化。目标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只有在目标层次上将两者进行有效衔接,才能在其他具体方面进行融合。

(二)股权结构的内部控制系统构建

股份集中程度及其构成对公司内部控制有很大影响,它与公司内部控制效果成正比关系;法人股份中所占比率与公司内部控制也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国家股份对公司内部控制则是负面影响;个人股份对公司内部控制无显著影响;国家股份所占比重越高,劳动生产率越低。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进行股权分置改革

2005年我国开始进行股权分置改革。股权分置改革首要是为了贯彻落实股权分置改革的政策要求,更加适应资本市场发展新形势;其次,为有效利用资本市场工具促进公司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进行股权分置改革不仅有利于引进市场化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机制与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也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制度,有利于股票市场的发展[1]。

nlc202309032352

股权分置改革的实质是解决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性问题,使我国上市公司市场交易符合了市场规律的基本要求。优化股权结构,使其合理化。

2.适度减持国家股

国家股持股比例过高,严重影响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公司治理的进程。在国家股减持的问题中,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1)妥善解决国家股的流通问题。国家股在我国股份占据控制地位,国家股流通不畅影响了我国股份的顺利流通。中国的资本市场将在世界资本市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相互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这就迫使股份急需全面流通,同时有利于股权分置改革进一步深化。

(2)国家股的有序合理退出。在我国,由于市场经济时间短,很多方面还残留计划经济的弊端,政企不分导致企业经营效率低下。因此,应该重新定位政府的职能,政府应切实承担起经济管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尽可能减少公司治理中的行政干预。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问题应妥善处理,不属于的应由市场和企业自己解决。

(3)提高非国有法人股持股比例,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要改善内部控制的现状,必须加大非国有法人股的比例,提高非国有法人之间相互持股的比例,从而形成相对制衡的企业股权结构,这种股权结构将有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机制,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有效实施提供基础平台。

(三)董事会特征的内部控制系统构建

首先,对董事长与总经理进行分设。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能够降低企业的风险,防止内部控制失效。公司治理機制核心是董事会,董事长代表董事会,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能够形成相互牵制的机制。董事长应该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声明。

其次,在董事会下健全四大委员会。四大委员会指的是战略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四大委员会的设立能够保证董事会和公司在既定的轨道上运行。四大委员会充分执行董事会的各项职能并对董事会负责,形成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机制,为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奠定坚实的平台。

最后,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科学划分独立董事职责,独立董事依法享有决策权,并对其负法律责任。不断完善任免制度,建立健全诉讼制度。改进独立董事的任免方式,积极推进独立董事职业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的诉讼体系,以此保护和监督独立董事。由相应的管理部门建立独立董事诚信档案和信息披露制度,设立独立董事人才库[2]。

(四)完善内部控制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

首先,建立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组织机构,该机构是从内部控制组织机构设置、权责配置、人员配备、内部控制中心定位等方面来确保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以及经理层等不同权力主体之间关系的制度安排。股东需要建立可以直接或间接对公司重大决策表达意见的制度,促使企业经营者履行契约。内部控制与组织结构的交叉部分是分工、职责划分及协调。因此,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才能科学构建内部控制系统。

其次,完善内部控制运行机制。强化企业人员的风险意识,打造企业风险识别体;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在进行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时应该以会计控制为基础,充分考虑和其他业务控制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信息化管理,信息管理不仅要配置相应的信息系统软件,同时也应配备有胜任能力的技术人员、执行人员、监督人员,将企业信息化落到实处,切实保障信息化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俞培燕.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点及优化途径[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2]张清山,张金成.公司治理视角下国有控股企业内部控制经验研究[J].求索,2009

治理和控制 篇12

公司治理机制与会计信息质量是密切联系的,充分表达的会计信息是保证公司治理结构运行有效的基石,严格完整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会计信息取得高质量的保证。而近年来上市公司的内控缺陷,再次拉响了健全企业内控机制的警号。即使是有名的大公司,也避免不了这样的问题,所以要竭尽全力来健全企业内部控制。

一、文献回顾

萨班斯法案,又被称为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于2002年颁布,它的目的是加强公司以及公司管理者的责任,来保证公众的利益不会受到高官的不当决策的侵害,它强调的是:提高公司财务数据,财务报表的公开性,准确性,可以使公司投资者的利益得到有效保护;同时,增强公司高管对财务报告的责任心,加强审计的独立性和准确性,有助于增强报表,财务报告以及信息披露的质量。

自此之后,更多国外学者的目光被吸引到内部控制问题。Ashbaugh-Skaife等[1](2005)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企业在计算应计项时出现很多无关的东西,应计项目的最终目标是转换为真实现金流,但是这个比例显著小于内部控制做得好的企业,说明内控不好会导致人为的盈余管理以及造成会计错报。Chan等[2](2005)使用122 家自己披露自身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应计项的各个指标都明显比其它公司高。国外在研究股权结构和董事会特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方面也取得一定的成绩。Kwon和Kooyul[3](2002)通过研究1993—1998年韩国证券市场上的2 820 个样本量,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外部大股东持股比例都与盈余质量成正相关的关系。Joseph[4](2002)选取东亚地区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高管持股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关系,一开始表现为正向关系,当管理者所持股份达到一定比例之后,盈余质量开始呈下降趋势。与上面这些结论不同,Flora[5](2006)用修正的Jones模型作为度量盈余质量的工具,分析影响加拿大528 家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各种因素,表明管理层持股的比例越高,提升报告质量就越有可能。

我国学者对这问题也做了大量的研究。有学者发现,内部控制的结果是形成内部制衡关系,不管是谁破坏规则都会受到惩罚,所以这给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造成一定的难度[6],盈余管理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呈负相关的关系[7]。刘亚莉、杨兴全(2004)[8]通过分析收集的数据指出财务报告质量、公司质量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之间存在相关性。杨有红等(2008)[9]通过对沪市2006 年报体现出的一些现状进行分析,提建议说公司内部的审计和财务报表之间有挂钩,来预防财务报表出现风险。张龙平(2010)[10]等分析2006—2008 沪市A股的证据发现,提高内部控制可以提升会计盈余质量,即使考虑管理层的因素,这个结论仍然存在。

二、江浙民营上市公司

(一)概述江浙民营上市公司现在发展的情况

现存下来的江浙民营上市公司说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错。从一个方面来说,民营企业上市的目的是扩展公司融资渠道,使公司运营正常,同时提高公司在社会中的知名度;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国的资本市场要得到长远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好的上市公司。悉数江浙地区民营上市公司的发展历程,它们经历了起步期,停滞不前期,缓慢增长期,到令人开心的高速发展期,这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回顾这几年整个市场之中企业的发展情况,民营企业的数量在增多,同时质量也在合适的管理之中提高。提起江浙的经济发展,势必离不开民营经济的带动,从近几年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民营经济要想得到快速的发展,必须致力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抗风险能力以及品牌知名度,同时也要采取措施消除家族模式的弊端,这样民营经济才有可能继续创造辉煌。

(二)江浙民营上市公司的主要特点

1.集中几个产业。江浙民营上市公司的行业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因为这些公司在创业初期主要依靠劳动力和资源。

2.家族企业占据半壁江山。江浙两省的民营企业都是从上一辈或者是上几辈人手里传下来的,就像古代的世袭制,所以江浙民营企业的股权基本掌握在家族成员手里,控制权也牢牢掌握在家族手中,即使现在是市场经济,走向资本市场,这个现象短期还是不会改变。这样导致的坏处就是雇佣的员工无法实现自身最大的价值,公司也无法得到员工的全部创意和能力。

3.不止一种上市渠道。江浙民营企业除在A股、创业板、中小企业板通过首次发行股票(IPO)上市之外,还可以通过海外上市等途径为公司以及市场的健康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

4.主营业务占据主导地位。江浙民营上市公司有一个自己传承下来的主营业务。在保证主营业务顺利的情况下,江浙地区的民营上市公司还会向互联网,金融、房地产等新兴的领域拓展。

三、实证研究

对于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的问题,我国的研究着重于内部控制在提高企业内部盈余质量时发挥的作用,主要采用数据方面的实证研究。为了通过研究来得出较为适当的结论,以江浙民营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数据之后,构建合适的检验模型,同时借助Excel、SPSS17.0 等统计分析软件实现定量研究江浙沪中小企业关于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的数据,后期整个分析研究过程中,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盈余质量数据和选取的公司内部治理数据进行分析,例如以平均值、标准差、最小值及最大值这些数值来分析盈余质量的变化趋势;之后结合皮尔森检验方法,对公司内部治理各变量与盈余质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一)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盈余质量。盈余质量(Earnings Quality)的概念,在很早之前即被提出,但是因为学者一直在不断的研究和改进,所以到目前为止,对盈余质量还没有形成一个一致的结论。2002 年,美国会计学会(AAA)将盈余质量定义为:随着时间流逝,应计制最终转化为公司流入的现金数额,就是说盈余质量是指会计收益转化为现金的能力。Ball和Shivakumar(2005)提出,盈余质量是财务报表提供给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以及其他第三方的内在价值。但是国内学者程小可(2004)则认为,“盈余信息表现出的决策相关性,就是指当期或历史遗留下来的应收预测未来现金流的能力。”这是一种比较简单易懂的定义。

2.其它变量: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解释变量作为代表公司治理情况的变量,本文主要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两个方面考察,通过分析各个数据来可靠地估计公司治理对盈余质量的影响。

(1)股权集中度。在这里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表示股权集中或分散的程度。由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在应用数据表达关系时所体现出的结论更加具有代表性,因而本文实证研究也将这一变量列入模型,用来验证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质量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

(2)股权制衡度。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来表示,是为了控制大股东侵占。

(3)董事会规模。用董事会成员的数量的表示,作为影响董事会效率的重要变量,虽然知道它是有影响的,但是影响程度和方向并没有取得统一的结论。

(4)独立董事比例。用独立董事的人数与董事会成员总数的比值来表示,主要考察独立董事在董事做对盈余质量有影响的行为时是否发挥监督作用。通常来说,独立董事所占比例越高,对公司的各个方面的监督效果更好。

同时为了使我们根据这些分析得出的结论更具可靠性,可以更加可靠地估计公司治理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增加实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在模型中引入公司的规模、公司所处的行业这两个指标作为控制变量继续验证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

第一,公司的规模。用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表示。根据前者的研究,大家一致认为公司规模与盈余质量具有相关关系,公司规模越大,盈余质量越高。

第二,公司所处的行业。通过前者的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公司所处的行业不同,处理和披露会计盈余信息的方法会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导致公司治理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

(二)研究假设

如果内部控制做得很好,盈余信息被故意操纵的可能性就会降低,那么会计处理中的差错风险也会相应地降低,从而能够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达到企业的要求。根据我国企业发展的现状,在遵守内控管制要求的前提下,能够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提高盈余信息的质量:一是提高内部控制可以减少会计报告中不小心和程序性差错引起的误差;二是提高内部控制在隐性之中减轻企业业务活动的风险,从而消除这些风险对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股权集中度与盈余质量之间先负相关,达到一个点之后成正相关,简称倒U型关系。

假设2:股权制衡度越好,盈余质量越高,即正相关。

假设3:董事会规模越大,盈余质量越低,即负相关。

假设4:独立董事所占比例越高,公司盈余质量越高,即正相关。

(三)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江浙中小企业中55 家企业为研究对象,选取2009—2013 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由于盈余质量的研究要用到上一年的数据,因此实际研究区间为2010—2013 年,通过Jones模型来进行实证分析。

本文55 家民营上市公司的数据信息均来源于江南大学网上的色诺芬数据库。一些变量的具体数值是在原始数据的基础上运用Excel各种公式计算处理得到的,实证部分的描述性统计与统计回归分析采用的是SPSS18.0 统计软件。

(四)计量模型

本文采用修正的琼斯模型(根据前期研究与调查已经证明该模型对此研究具有较好的拟合程度且适用于江浙民营上市公司这个研究对象)计算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即模型(1)中回归残差的绝对值EQ作为盈余质量的度量指标,EQ数值越大,样本公司盈余质量越低。

其中,TA为总应计利润,等于净利润减去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值;A为期末公司资产总额,模型各项均除以该值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公司间不同规模对此研究的影响;△REV为本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上年度主营业务收入;△REV为本年度应收账款净额减去上年度应收账款净额;PPE为公司期末固定资产的净额;i为样本公司的数量;t为研究模型中采用的年度。

(五)各变量的描述统计

在研究股权集中度影响方面,一开始样本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小幅度增长,2009 年均值为29.2645,而2012 年上涨到32.4229,2013 年又下滑至31.7740。尽管如此,这55家样本企业从2010 年开始连续四年的均值都超过30%,最大值均在50.84%~62.66%之间,表明55 家江浙民营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比较高,集中在某一个或某几个手中。

在研究股权集中度的影响方面,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值之间相差比较大2009—2013 年股权制衡度分别为17.4596%、12.0823%、10.6012%、14.7372%和12.2749%,五年以来平均值都在10 倍以上,可见第一大股东占有绝对的强势,其它股东对他几乎没有制衡。

在2010 年、2011 年和2012 年,江浙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数量最小值为3 人,达到了证监会设立的董事会规模至少3 人,至多10 人的要求。标准差最高在2009 年达到了1.53495,2013 年最低达到了1.19813,表明董事会规模相对比较集中,不同的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具有差不多的情况。2009—2013 年数据显示样本公司独立董事所占比例最小值为0.4,最大值为2,均值在0.6254~0.7479 之间,满足了证监会规定的独立董事所占比例至少1/3 的标准。

(六)回归分析

本文通过引入皮尔森相关系数对样本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各要素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研究。所谓相关性分析,是指对前文假设的两个或多个具备相关性的变量进行分析,从得出的数据来分析两个变量因素的相关程度,通过这些相关程度的判断来得出哪些变量对江浙中小民营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是具有显著影响的。

上面这个公式是皮尔森相关系数的公式,其中 λ 称为皮尔森相关系数,X和Y代表研究的两个相关变量。λ 取值范围为-1≤λ≤1,当入为正值时,变量之间是正相关的,当λ 为负值时,变量间是负相关的,当 λ 的绝对值越大时,表示变量间的相关程度越大。根据SPSS统计分析软件输出结果中的Sig.值和皮尔森相关系数,可观察公司治理各因素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检验前面提出的理论假设是否正确。

本文采用通过修正的琼斯模型计量出来的操控性应计利润EQ的值作为盈余质量的度量指标,EQ值越大,说明样本公司的盈余质量越低。因此,通过分析,我们得出下述结论:

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EQ的皮尔森相关系数为-0.158,第一大持股比例的平方与EQ的皮尔森相关系数为0.366,对应的Sig.值分别为0.006 和0.000,表明均在0.01 的水平上显著相关。但是在与盈余质量的相关方向方面,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质量成正相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与盈余质量成负相关,因此股权集中度与盈余质量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盈余质量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上升而升高,但持股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大股东做出危害公司的行为,因此假设1 是成立的。

注:*、** 分别表示在0.05 和0.01 水平显著相关(双尾检验)。

2.其它变量,代表其他股东对董事会制衡能力的OS指标与EQ的相关系数为-0.068,Sig.值为0.250,大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盈余质量受江浙民营上市公司的股权制衡因素影响不大。这是因为民营企业股权集中在一个或几个手中,这有可能削弱了其他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制衡能力,所以本文的假设2 没能得到证实。

3.反应公司董事会特征的董事会规模这个指标与盈余质量之间是负相关的关系。董事会规模与盈余质量在0.01 的水平上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484,皮尔森相关系数在0~1之间,表明这个指标与EQ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即与盈余质量负相关。因此,假设3 成立。

4.反映董事会特征的另一指标———独立董事比例DR与EQ的相关系数为-0.102,Sig.值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规定的那个数值,说明江浙民营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解释变量不包括独立董事比例。所以,假设4 是不成立的。

四、加强中小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和提升盈余质量的建议

(一)加强对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披露

通过对样本的内部控制数据分析之后,可以明显感受到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内控建设仍然属于探索阶段,存在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内控缺陷认定模糊等问题。部分内部控制发展较完善的企业,经过很多年初步的探索,对内部控制理论知识的不断掌握,以及自身发展的实践经验,会有意识地对内控缺陷程度进行区分。

(二)加强董事会内部建设、建立健全独立的董事制度

江浙中小企业应当积极推动建立一个与公司规模相适应的高效董事会,同时要注意避免形式主义。公司可以适当提高独立董事的比例,保证独立董事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决策参与权的实现。

(三)树立长远目光,树立战略思想

企业要生存发展壮大,都离不开企业的战略目标并就企业的发展方向作出相应长远规划。复杂的市场环境要求管理者分析外部环境,发现市场的机会和威胁;分析组织的资源,识别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确立正确的企业宗旨和目标。但令人遗憾的是,不少民营企业主把赚多少钱为目标,什么赚钱搞什么;目光再稍微远点的也就是将企业拥有多少资产作为目标。

摘要:以江浙民营上市公司中55家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选取2009—2013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旨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江浙地区中小民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对盈余质量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找到民营上市公司内控的特征和关键影响因素,探讨其现状、趋势和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系统地改进江浙中小民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议,希望能够对江浙中小民营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提升有所裨益。

关键词:公司治理,盈余质量,琼斯模型,江浙民营上市公司

参考文献

[1]Ashbaugh-Skaife,H.,D.W.Collins,W.R.Kinney,and R.La Fond,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and Their Remediation on Accruals Quality[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1):217-250.

[2]Chan,K.,Farrell,B.,Lee,P.Earnings Management of Firms Reporting Material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Under Section 404 of the Sarbanes-oxley Act.2005.Working Paper,Pace University.

[3]Kooyul Jung Soo,Young Kwom.Ownership Structure and Earnings Informativeness:Evidence from Korea[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ating,2002,(37):301-325.

[4]Joseph P.H.Fan,T.J.Wong.Corporate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the Informativeness of Accounting Earnings in East Asian[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2,(33):401-425.

[5]Flora F.Niu.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the Quality of Accounting Earnings:A Canadian 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rial Finance,2006,(4):302-327.

[6]刘炜松,周焯华,张宗盛.公司治理结构中经营者盈余管理的博弈分析[J].财贸研究,2005,(2):104-108.

[7]陈丽蓉,周曙光.内部控制效率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财会通讯,2010,(10):42-47.

[8]刘亚莉,杨兴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提高资本市场信息质量的新理念[J].审计研究,2004,(2):75-78.

[9]杨有红,汪薇.2006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J].会计研究,2008,(3):35-42.

上一篇:渗滤液处理系统论文下一篇:工程施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