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的措施和方法

2024-08-18

社区治理的措施和方法(共8篇)

社区治理的措施和方法 篇1

关于社区安全的措施和方法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田横岛旅游度假区管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直有关单位:

为使我市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健康持续深入开展,进一步完善创建思路,以更好的凸显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在夯实安全生产基础、推动“双基”年活动扎实开展、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依据国家安监总局《关于深入开展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总政法[2009]11号)和省安监局、青岛市安监局有关安全社区创建的最新精神,加大工作力度,采取综合措施,借鉴过去几年安全社区创建中的经验,结合我市近几年安全社区创建实际,经研究,就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深入开展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安全发展”理念,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真做好安全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和规划工作。安全社区建设是一项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紧贴群众的群众性工作,是真正体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成果为广大群众所共享的民生工程。各级政府和市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领导,适应新形势,制定、调整安全社区建设实施方案,整合“平安创建”、“文明创建”、“和谐创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人、财、物资源,建立统一的平安创建组织领导体制,将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激励措施,持续抓好落实。

二、进一步完善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机制,促进安全社区向“预防为主、条块结合、综合治理”的工作运行机制转变。

要逐步建立完善“政府引导、整体规划、多元参与、动态监管、长效运作、持续改进”的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思路,并形成以此为框架的工作运行机制。通过构建居民自防自治、社区群防群治、部门联防联治、社会各界联动协治的工作网络体系,变分而治之为综合治理,通过建立并逐步完善市相关单位及有关镇、办事处、经济开发区、田横岛旅游度假区安全社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成员名单见附件1),变主管部门的单元力量为全社会、各部门、单位、群众齐抓共管的多元力量,进而不断提高社区居民安全素质、增强防范意识、大幅降低事故和人员伤害的发生率。

三、巩固安全社区建设成果,持续提高安全社区运行绩效。

已经命名的各级各类安全社区、各创建单位要不断完善各类伤害预防计划,保持安全社区有效运行。对降低标准或停止运行的,市、镇两级安全社区牵头创建部门要督促限期整改。

要不断深化安全促进项目的内涵,结合推进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模式,建立动态风险控制机制,将社区风险评估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下去。对没有形成持续改进机制,或发生重特大事故的要撤销安全社区命名。

四、提升层次,优化安全社区结构,积极推进各级各类安全社区建设。要从严控制以行政村为单位创建的即墨市级安全社区数量。今后原则上不再增加以村为单位的即墨市级行政主导型安全社区数量,重点鼓

励以街道办事处、镇为单位开展的安全社区创建和国家级安全社区创建。

城区一般应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整建制开展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城区社区社会资源丰富、公共设施完善,各街道办事处要充分协调和利用各类资源,调动辖区各部门、社会单位、志愿组织、专业技术部门和居民的积极性,形成共建、共享安全与健康的创建机制。

各镇一般应以镇为单位整建制开展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各镇要将安全社区创建工作融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过程,充分考虑农村安全特点和重点,指导村(居)针对农村用电安全、农机安全、汛期安全、农药中毒预防、火灾预防、公路村村通等方面安全事项,启动安全促进项目,持续开展安全促进工作。

五、以安全社区创建为载体,推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

要以减少事故和人员伤害为主要目标,组织动员社区内居民、职工和群众积极参与和坚持事故与伤害预防,并与事故灾难、自然灾害、社会治安、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紧密结合,制定事故伤害预防计划和实施方案,使安全社区建设贴近社区生活、贴近居民实际、贴近社区工作需要,把安全社区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推动安全长效机制建设。

社区治理的措施和方法 篇2

1 工作面概况

戊0-22180综采工作面位于二水平戊二采区下部西翼, 东临戊二皮带及轨道下山, 西临四矿边界, 南临戊0-22160采空区, 北临戊8-22200采空区, 工作面地面标高+240~+260m, 工作面标高-340~-400m, 煤层厚度1.9~4.1m, 平均厚度3m, 工作面面积257765m2, 可采储量1017089t, 自然发生期3~6个月。瓦斯相对涌出量1.4~2.6m3/t, 绝对通出量4.32~6.48m3/min。工作面作业规程风量945m3/min, 实际配风量1134m3/min。该工作面走向长度1137m, 倾斜长度210m, 2011年9月初初采初放, 截至2012年1月底, 走向长度剩余785m。

2 瓦斯涌出异常原因分析

2012年2月, 工作面进入戊9煤与戊10煤合层, 煤厚4m, 设计采高3.4m, 工作面沿戊9煤顶板推进, 留底煤0.5~0.6m。回采期间工作面瓦斯涌出异常, 采面瓦斯浓度0.35%~0.41%, 上隅角瓦斯浓度5%~7%, 最高达9%, 里探频繁出现0.5%以上高值, 严重制约工作面推进速度。瓦斯涌出异常原因如下。

1) 工作面进入瓦斯带, 且戊9煤与戊10煤合层, 煤层瓦斯含量增加, 使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增大。

2) 工作面与上分层采空区层间距减小, 上分层采空区瓦斯涌向工作面老塘。

3) 工作面风巷上邦替棚后顶板以下片邦, 导致戊0-22180工作面风巷与戊0-22160工作面机巷煤柱减小, 戊0-22160工作面采空区瓦斯通过裂隙涌向戊0-22180工作面上隅角。

3 瓦斯综合治理措施

3.1 上下隅角管理

两巷及时回棚子, 确保上下隅角顶板充分垮落, 减小瓦斯聚积空间, 如果顶板垮落不及时, 上下隅角按要求每隔5m设置一道全断面充填墙, 减少采空区瓦斯涌向上隅角;上隅角附近坚持每班悬挂瓦斯便携仪, 瓦斯浓度达到1%时及时报警, 提示施工人员加强瓦斯管理;上隅角充填墙以里设一道净化水幕, 生产班及时打开, 降低上隅角温度;为防止上隅角充填墙外出现瓦斯聚积, 溜子机尾处设导风帘, 长度10m, 与工作面支架呈35~40°夹角, 导风帘一端距煤墙1~1.5m, 另一端距风巷上邦0.5~1m, 确保上隅角处瓦斯有效稀释。

3.2 保证两巷动压区高度

加强两巷动压区通风断面管理, 两巷设专人进行替棚和巷道维护, 高度不低于1.8m, 根据两巷压力情况, 及时调整两巷双排支护长度, 保证两巷动压区通风断面不小于设计断面的80%, 当两巷动压区及上下出口通风断面小于5m2时, 机头机尾必须做超前, 超前长3m×宽2m×高1.8m, 并动态保持2m超前距, 达不到措施要求时采面停止生产。

3.3 工作面浅孔注水

通过施工注水孔, 增加煤体透气性, 降低煤体瓦斯压力, 使瓦斯由吸附状况转换为游离状态, 通过注水孔释放到工作面, 同时在注水过程中, 大部分游离态瓦斯被高压水挤出煤体提前释放, 在两者共同作用下, 降低了生产班瓦斯涌出量。为此每天在检修班安排专人负责进行工作面浅孔注水。在工作面11~131架均匀布置钻孔, 孔间距1.5m, 孔深6m, 孔距底1.5m左右, 均垂直于煤墙, 孔径Φ75mm。打孔位置附近20m范围内风流中瓦斯浓度达到0.8%, 要停止打孔。打孔现场要配备沙、黄泥、灭火器、消防水管, 并正确吊挂瓦斯便携仪。打好孔后, 用专用胶皮封孔器进行注水, 注水要求如下。

1) 每次注水胶皮封孔器必须全长插入孔中。

2) 不准用高压油管注液, 只能使用架下水幕做水源。

3) 注水压力不低于4Mpa。

4) 注水前先打开截止阀待胶皮臌胀后关闭截止阀, 待稳定后再打开截止阀注水。

5) 注水效果以邻孔出水、本孔滴水为宜。

3.4 上隅角抽放

在工作面风片处临时安设2BEP42型瓦斯抽放泵1台, 风巷动压区到瓦斯泵以及瓦斯泵到采区专回口处铺设1趟Ф300mm抽放管, 构成完整的瓦斯抽放系统。瓦斯泵站24h设专人值班, 1h巡回检查1次瓦斯泵运行情况, 并认真填写运行日志和交接班记录。瓦斯泵站处由监测队安设瓦斯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CO传感器, 实现瓦斯抽放参数的实时监测。抽放管末端到上隅角通过两根Ф50mm脉吸管联接, 脉吸管末端伸入上隅角充填墙以里0.3~0.5m, 距顶板0.5m, 并在脉吸管末端加篦子, 防止碎碴进入脉吸管影响抽放效果。抽放管和脉吸管每天8点班由防突队负责掐接和吊挂, 生产班次生施工单位负责移动和管理。

3.5 控制煤机过两头运行速度

煤机进入工作面机头、机尾20架时放慢运行速度, 当煤机割透后离开两头20架时方可拉架, 煤机过两头时保证割煤和拉架不得同时作业, 两头拉架时禁止多余人员在两头长时间停留, 机尾拉架时不得先拉末组支架, 防止工作面风流经末组支架后方将上隅角高浓度瓦斯大量带出, 造成瓦斯超限事故的发生。

3.6 加强工作面顶板管理

因工作面戊9煤和戊10煤合层, 采高较大, 且戊9煤煤质松软, 在顶板压力的诱发下容易出现片邦和掉顶现象, 造成瓦斯涌出不均衡。要求支架工必须跟机拉架, 正确使用闭邦板, 支架支撑力符合要求, 如遇顶板破碎时提前拉超前架, 必要时及时上走向穿楔和顺山大板加强顶板支护。

3.7 专人看管瓦斯探头

生产班次设专人在风巷里瓦斯传感器处看管探头, 当瓦斯浓度达到0.4%时及时向工作面发送停机信号, 停止煤机割煤和溜子运行, 待瓦斯浓度降到0.3%以下时方可继续生产, 大大降低了瓦斯高值的机率。

4 应用效果

1) 通过工作面瓦斯综合治理技术的应用, 使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浓度由7%降到3%, 回风流中瓦斯浓度由0.48%降到0.29%, 杜绝了风巷里探瓦斯浓度超过0.6%的现象。

2) 由于瓦斯综合治理措施的应用效果显著, 使煤机运行速度由2m/s提高到2.5m/s, 缩短了瓦斯影响时间, 加快了工作面推进速度, 保证了安全生产。按每月多产原煤2万吨计算, 项目应用期总经济效益为969.32万元。

5 结束语

社区治理的措施和方法 篇3

关键词:农业社区;治理机制;小农经济;价格形成机制;质量安全供给机制

中图分类号: F32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9-0501-03

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市场中企业和消费者的二分法,给人们提供了理解市场特征的基本框架。生产者、消费者都根据自己的理性预期来进行自己的决策,美国农业现代化的国际经验、现代经济学的企业理论让人们意识到农业企业化发展的现代之路,那么,人口、土地资源相对密集的东亚是否存在自己的市场逻辑呢?黄宗智研究了美国、日本因为农业资源禀赋差异而走上不同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分析了学术界对于家庭农场存在的误解。本研究将中国小规模家庭农场纳入社会资本框架之中,把中国农业看作社区农业,依托现代经济学、社会学等理论,探索社区农业的治理机制以及社区农业对于中国农业发展的意义,旨在为促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1社区、市场、政府的互补性

社区与市场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市场与社区是相互矛盾、对立的。英国学者波兰尼认为,当市场经济打破了自足自给的经济形态之后,它创建了一种与自身特有的(交易或者交换)动机相联系的市场模式。从根本上来说,这种市场体系会对整个社会组织产生致命的后果:它意味着社会运转从属于市场。与经济嵌入社会关系相反,社会关系被嵌入到经济体系之中。因此,市场经济只能在市场社会运转[1-2]。

市场与社区对立的观点依然是市场和政府二分法的变异形式,因为他们忽视了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可以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与此相反,有许多学者支持市场与社区互补的观点,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日本学者速水佑次郎、青木昌彦、美国学者鲍尔斯等。速水佑次郎先后2次到中国阐述市场与社区的互补关系,重点阐述了社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3]。支持市场与社区互补这一观点的典型代表人物还有青木昌彦、鲍尔斯。青木昌彦把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系统分成社会域、经济交换域(市场)、组织域、政治域等部分,他认为每个域都是由一定策略和共有信念组成的,在一定条件下,域之间可以存在一定的历时关联、共时关联。当社会域和经济交换域或组织域相互补充时,参与人会形成稳定的博弈结构,社区作为社会资本的载体,在公共资源的供给、经济交换中起到重要作用[4]。作为桑塔费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鲍尔斯从演化经济学、实验经济学角度探索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鲍尔斯认为,市场、政府、社区在功能上存在互补性。市场的特性可以通过价格机制诱使非合作交易,此外,在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紧密结合时,市场可以提供激励机制;政府在解决协调问题时,主要是采用强制手段阻止背叛、机会主义的发生;社群(社区)中个体的持续交往,使得成员对彼此的性格、近期行为、将来行为都比较了解,这有助于降低交易的信息成本[5]。格拉诺维特认为,自由竞争无法发挥功效以阻止欺诈,经济生活欺诈、不信任等老问题又重新浮上水面[6] 。

2农业社区

2.1农业社区定义

笔者主要研究从事种植业的社区,该类型社区具有以下特点:土地在空间上的相对集中。目前我国的农地基本上是基于计划时期的生产大队分割而成,这种土地的相对集中容易产生土地规模效应;这些相对集中的土地具有相同的土壤物理、生物、化学特点,导致可以种植同一类型的粮食或者经济作物,使得农业生产、销售决策容易发生;区域上相同的作物更加容易引起农业技术在生产管理领域渗透,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标准化,而且还有利于农业技术推广。

2.2农业社区的功能特征

在威廉姆斯等制度经济学派代表人物的眼中,企业作为一种经济治理的形式,一方面它通过对市场不同程度的替代,节省了市场的交易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交易中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另一方面,企业内部又是以委托-代理机制而形成垂直型组织,这样,企业就作为一个决策单位与政府以及市场中其他经济主体形成互动。像企业等经济组织一样,农村社区在连接市场与政府等方面具有相同的治理效果,这种治理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首先因为农村社区的每个家庭生产相同的农产品,这样就使得每个农户表现出相同的需求,把这些相同的需求分散决策转化为集中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单个农户在市场中进行交易时处于不利位置的缺点;第二,由于农村社区内部的每个成员之间都彼此熟悉、相互了解,每个人对其余家庭都拥有充分的信息,这恰恰是弥补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的独特条件;第三,农村社区作为一种治理机制有利于生产标准化;第四,农业社区作为一种治理形式有利于政府推广农业技术。但是他们也有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第一,企业组织是垂直型组织,这种层级组织至少由决策层、执行层、操作层等3个层级组成,农村社区内部是水平型组织机制,社区内的每个农户家庭具有相同的任务、生产需求以及部门相同的交易需求;第二,在企业委托-代理机制中,委托人和代理人通过经济利益结合在一起,因此他们都是理性的经济人,社区内部的农户基于社会资本的存在而联系在一起。

3分析框架

笔者之所以基于农村社区的农民合作进行研究,目的就是把社会资本嵌入到农民合作和市场行动中,本研究所指的合作并不仅指农产品、农业生产要素在生产、交换领域的合作,还包括农业社区范围内的资源整合,和市场、政府一样,本研究认为,社区及其社会资本具有整合社区资源的能力。农业社区是经济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所谓经济制度是那些协调各种经济活动以达到某种社会最优的资源配置的经济组织总和。市场是通过价格信号下的竞争来协调逐利者的组织形式。国家是通过命令强迫人民调整其资源配置的组织形式。社区是基于其个人联系和相互信任以指导其成员自愿合作的组织形式。换句话说,市场通过利己主义起作用,国家通过法律的强权起作用,社区通过为达到某个社会需要的目标而协调劳动配置起作用。

3.1基本假设

基本假设1:农户的交往适应性理性。农户的交往适应性理性是指农户在面临不同的交往对象时会采取不同的理性反应,当农户参与市场交换时或者与政府博弈时采取的是经济人理性,即追求利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当农户在与社区其他成员进行交往时采取的是互惠性或者利他性理性。基本假设2:农户的理性机制假设。经济学中,决策主体的理性是货币收入最大化,这里的假设沿袭了贝克尔提出的社会收入最大化[7]。本研究的社会收入包括2个部分:农户的经济收入、社会资本2个部分,其中社会资本是指其他农户对他人的信任程度、评价或者社会荣誉。基本假设3:信息的局部充分性。信息的局部充分性是指农户的生产、销售等信息只是在农户之间公开,市场上的交易主体和政府对于农户公开的信息是不充分的。

3.2农业社区与政府的互动性

在分散决策情况下,农业社区的产生是分散决策个体为了实现自身的效用函数,在面对市场、政府等各种外部因素时,而采取的联合和合作行为。这种自组织系统更加有利于政府的管理、市场秩序的稳定以及分散决策个体效用函数的实现。假如政府要推行一种农产品质量标准政策,在分散决策个体没有形成联合和合作之前,个体生产条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政府不可能全部了解,因此,政府对每个个体的生产行为进行监督,但是由于分散的数量过多,加之政府与决策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那么这种质量标准政策在实施时就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个体之间采取联合和合作行为,分散个体通过交流会对政府的质量标准政策进行权衡,因为社会资本的作用,个体在进行交流会披露自己的信息,这时候自组织系统会得到一个期望值,然后,个体和政府协商,希望把质量标准制定在系统的期望值水平,自组织系统会对达到或者超过期望值水平生产能力的个体进行帮助。相对于分散决策而言,从治理机制角度来看,自组织具有以下重要的特点:第一,减少了政府监督成本;第二,使得政府政策更加有效;第三,决策个体的效用函数得以实现。此外,农业社区作为一种治理机制还可以有效保障政府推广农业技术。

3.3农业社区的资源整合性

小农经济条件下,农业社区作为一种治理机制,不仅与市场、政府建立了有效联系,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以自身的信息优势、社会资本优势弥补了市场、政府不足。同时它还是一个资源整合载体,可以使社区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社区内劳动力分工就是典型的例子。当统一决策形成最优劳动时间以后,每户就可以有剩余时间来从事兼业活动。农业社区资源整合实现了帕累托改进,其特征是在农业效率没有下降的情况下,将社区内成员分工到其他领域以获得非农业收入,这样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日本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也发生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1955—1970年,日本农业人口从1 611.1万减少到1 008.7万,但是农业生产率水平却不断提高。生产率提高主要是通过农作物品种改良、施肥技术、栽培技术改进等措施来完成的。同样是小农经济国家,劳动力流动为什么在中国和日本表现出如此巨大的差异?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生产治理机制差异。日本农业协同组织在农业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对于农业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机制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国家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过程中的一般性解释,但是却忽略了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体制治理性差异及其影响。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动给农业带来了另外一番景象:空巢现象、抛荒现象以及农业生产的逆向选择现象等。社区农业是小农经济条件下的治理机制,这种合作与人们通常所说的合作社合作存在很大差异。一般意义上的合作社,主要指的是农户关于农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合作,农业社区条件下的合作社不仅具备合作社的一般功能,更加重要的是农业社区下的农户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一个生产单位,生产决策依靠集体行动来进行,一般农业合作社的成员生产决策是自主的。这种合作社主要发生在一些家庭农地规模比较大的国家。这种合作社的激励主要来自市场激励、政府激励,社区农业激励除了市场激励、政府激励之外,农户还会受到社区内部的社会激励。社会激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小农市场激励不足的缺点。

4结论与讨论

要解决农业问题必须通过制度设计来克服农业生产、交易中的价格问题、质量问题。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产品作为国家的基础产品,不仅要保证数量供给,同时也要保证质量安全供给。如何在保证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也能够让粮食产品在数量、质量供给得到根本保障,这实际上既是一个制度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探索问题。构建保护小农市场利益的治理机制非常必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经历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产业组织变迁,如“公司+农户”、合作社等各种形式。但是这些产业组织形式似乎存在天然的缺陷:“公司+农户”组织形式虽然实现了农户与市场衔接,但是无法改变农户在与企业谈判中的弱势地位,同样合作社也无法消除合作社内部“大农吃小农”现象[8]。因此,构建保护小农市场利益的治理机制非常必要。社区农业作为一种治理机制,对于土地规模较小的家庭农户具有一般性。改革开放过程中,虽然出现了很多变异的合作社,但是也出现了很多社区合作社。现代企业理论不能完全解释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尤其在市场发展的初期,当企业规模较小而且具有产品同质化的时候,这些分散的企业可以通过“横向联合”来提高自己的市场地位[9]。威廉姆森认为,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存在着很多类型的中间状态[10]。依赖农业社区的社会资本力量构建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质量安全供给机制。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农业生产制度不仅可以有效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而且通过农产品生产者集体议价可以改变单个农户在市场中的弱势地位。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家庭农场的构想,这种构想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速水佑次郎等认为,日本农业也必须从农协向自立农业过渡[11]。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我国农业发展的阶段性、过渡性。目前我国的家庭农场规模还不足以形成如美国一样的自立型农业,我国农业生产的分散性特点决定了我国农业必须依赖农业社区社会资本的力量,构建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质量安全供给机制。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逐步推进的必然要求。但西部地区具有经济欠发达、工业化水平较低、城镇化发展滞后、农业发展相对落后等特点。目前,学术界对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二、第三产业,对承接产业转移中农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较少。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内生性要求[12]。因此,应该充分发挥农业社区适应小农经济的特征,研究农业社区的治理机制,在农业生产市场化、组织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关系型治理可能是对政府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有效弥补[13]。当前,农业承接产业转移受到农户参与积极性不高的严重制约。必须通过制度安排来调动农户的积极性:一是建立有利于农户的制度创新。如通过把农户对土地的承包权转化为股权的方式保护农户的经营自主权;二是完善和规范契约制度。如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通过契约形式对土地、人力及生产项目方面潜在的不确定性加以规范和约束,使农户有稳定的收益预期,激励农户积极参与承接产业转移。

参考文献:

[1]黄宗智. “家庭农场”是中国农业的发展出路吗?[J]. 中国乡村研究,2014(1):100-125.

[2]波兰尼.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50-51.

[3]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李周. 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01-309.

[4]青木昌彦. 比较制度分析[M]. 周黎安,译.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35-57.

[5]萨缪·鲍尔斯. 微观经济学:行为、制度和演化[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51-368.

[6]马克·格拉诺维特. 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9-13.

[7]加里·贝克尔.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 北京:格致出版社,2008:299-322.

[8]仝志辉,温铁军. 资本和部门下乡与小农户经济的组织化道路——兼对专业合作社道路提出质疑[J]. 开放时代,2009(4):5-26.

[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重点与政策研究”课题组.部门和资本“下乡”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7):5-12.

[10]奥利费·E·威廉姆森. 治理机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96-132.

[11]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农业经济论[M]. 沈金虎,等译.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89-292.

[12]赵家凤. 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农业转型升级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3(2):178-181.

社区治理的措施和方法 篇4

《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是中央层面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工作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也是我们进一步做好城乡社区协商工作的指南针。

社区工作减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社区治理创新的重点任务。要在健全领导体制上下功夫,在完善政策制度上下功夫,在开展专项行动上下功夫,在落实分类推进上下功夫。

以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为载体,深入推进社区治理创新。各地和各实验区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要在创新社区治理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突破;二是要在完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上取得新进展;三是要在推进“三社联动”上开创新局面;四是要在健全社区服务体系上取得新成效;五是要在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上取得新成果。

社 区 是 社 会 的 基 本 单 元,是 人 民 群 众安居乐业的家园,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基础平台,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基石。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城乡社区治理”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城乡社区治理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布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了社 区 依 法 治 理 对 于 全 面 依 法 治 国 的 重 要 作用。总书记多次就社区工作做出重要指示:“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做好社区工作十分重要”“社区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民政部、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开展社区减负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为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社区治理制度体系提供了关键支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社区治理创新放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去把握,放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去推动,放在深化基层社会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去落实。一、认真贯彻落实 《 关 于 加 强 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不断改进社区治理方式。社区协商是化解矛盾、增进共识、凝聚合力,创新社区治理的关键所在。长期以

来,我国就有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基层协商传统。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社区进一步实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广泛开展了社区协商。在新形势下制定《意见》,对于深化基层群众自治实践、提升城乡社区治理能力、实现和维护好居民群众利益具有重大意义。

《意见》是中央层面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工作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也是我们进一步做好城乡社区协商工作的指南针。要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找到群众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更好地解决社区居

民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一)要 抓 好 协 商 规 范 化 建 设。进 一 步 健全村(居)民会议、村(居)民代表会议议事规程,制定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规则,把协商的价值取向和规则制度融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为城乡居民开展协商实践提供遵循。逐步扩展城乡居民与基层政府、社会组织、驻区单位等各类主体协商的渠道和途径,完善城乡居民诉求表达、利益协调和权益保障机制。

(二)要 抓 好 协 商 关 键 环 节。协 商 过 程 中要重点围绕“协商什么、和谁协商、如何协商、协商成果如何运用”等问题,合理确定协商内容,坚持广泛协商,明确协商主体和牵 头 组 织,保 证 城 乡 居 民、相 关 组 织 和 群体、各 利 益 相 关 方 广 泛 参 与 ; 拓 展 协 商 形 式,健全协商平台,保障基层群众用习惯的方式解决身边的事情;明确协商程序,促进协商规范有序开展;运用好协商成果,建立协商成果的采纳、落实和反馈机制,确保协商取得实效。

(三)要抓好协商制度衔接。加强社区协商与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的制度衔接,鼓励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参与居住地社区协商,为人民群众表达利益诉求提供更为畅通的渠道。特别是要围绕土地流转、公共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基层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问题,稳步推进乡镇、街道协商,有效推进乡镇服务型政府建设和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乡镇、街道协商与社区协商协调联动,政府治理与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四)要 抓 好 协 商 支 持 保 障。切 实 履 行 民政部门指导城乡社区协商的职责,积极会同相关部门认真做好协商工作的指导和督促落实,保 障 群 众 享 有 更 多 实 实 在 在 的 民 主 权利。培育一批城乡社区协商示范点,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通过广泛政策宣传和专题培训等多种方式,提升城乡居民参与协商能力,营造社区协商的良好氛围,促进基层民主实践健康有序发展。二、积 极 开 展 社 区 减 负 工 作,着力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近年来,基层服务管理任务不断增加,基 层 政 府 职 能 转 变 尚 未 到 位,社 会 力 量 参与仍不充分,社区组织行政负担日益加重,“万能居委会”现象愈加凸显,社区工作者难以将主要精力用于服务居民群众,制约了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发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区减负工作,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制发多个指导文件对这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国务院将其列入推进简政放权、放 管 结 合、转 变 政 府 职 能 工 作 重 要 任务。为贯彻中央上述部署,民政部、中央组织部联合印发了《通知》,针对社区行政事务多、检查评比多、会议台账多、不合理证明多等突出问题,明确提出了“减负七条”,即依法确定社区工作事项,规范社区考核评比活动,清理社区工作机构和牌子,精简社区会议和台账,严格社区印章管理使用,整合社区信息网络,增强社区服务能力的工作要求。

《通知》是中央层面第一个关于社区减负工作的专门文件,也是进一步推动基层社会 治 理 创 新、提 升 为 民 服 务 水平的 重 要 文件。各级民政部门要把贯彻落实《通知》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社区治理创新的重点任务,进一步理清思路,谋划举措,抓好落实。

(一)要在健全领导体制上下功夫

各地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重视支持,抓紧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民政、组织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协同参与的社区减负工作领导体制。要充分发挥各级社区建设协 调 议 事 机 制 作 用,加 强 社 区 减 负 工 作 的统筹协调、部门协作。各级民政部门要会同组织部门切实履行牵头部门职责,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安排部署,抓好组织实施。尤其是县(市、区、旗)层面要认真制定工作方案,逐项抓好落实,确保落地见效。民政部将加强督查指导工作,并会同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适时组织开展联合督查。

(二)要在完善政策制度上下功夫各地要根据巩固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和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要求,研究制定本地区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工作的综合性政策文件,明确社区减负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要落实《通知》提出的以市(地、州、盟)为单位建立社区减负“三项制度”的要求,抓紧制定社区工作事项清单、社区综合考核评比制度、社区印章使用范 围 清 单 等 专 项 规 范 文 件,确 保 “ 三 项 制度”落地生根。

(三)要在开展专项行动上下功夫各地要按照“全面清理、逐级负责、严格审核、大幅减少、统一规范”的原则,采取自上而下、条块结合,自查自纠与重点督查相结合等方式,相对集中时间,精心部署开展社区减负专项行动,保证各项任务全面落实。

(四)要在落实分类推进上下功夫目前,各地推进社区减负工作进展情况不尽相同,部分省份已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部署和落实这项工作,部分省份正在部署推进这项工作,部分省份还在进行这项工作研究论证。已经部署落实的省份,要按照《通知》要求,完善已有政策制度,研究提出创新举措,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本地区 社 区 减 负 工 作 成 果 ; 正 在 部 署 推 进 的 省份,要加大推进力度,狠抓任务落实;还在进行研究论证的省份,要抓紧部署启动社区减负工作,落实各项任务要求,强化保障措施,争取早日取得成效。

三、以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为载体,深入推进社区治理创新

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是创新社区治理的重要载体。自2011年民政部开展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以来,各实验区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举措,奋力攻坚克难,在提升党建水平、创新社区治理机制、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推出了一批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引领了社区治理的创新发展,得 到 了 社 会 的 广 泛 好 评 和 社 区 居 民 的广 泛 认 同。各 地 要 切 实 用 好 实 验 区 这 个 载体,充分发挥实验区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为深化社区治理创新和基层社会体制改革做出探索。已经完成三年实验周期的第一批实验区,要围绕巩固成果、发挥示范做文章,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进入实验周期第二年的第二批实验区,要围绕直面问题、整改提高做文章,进一步完善政策,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继续推动各项实验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刚刚批复确认的第三批实验区,要围绕科学规划、精心实施做文章,确保 实 验 工 作 有 序 推 进,不 走 过 场,取 得 实效。

各地和各实验区要在认真抓好《意见》和《通知》贯彻落实的同时,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在创新社区治理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突破健 全 以 社 区 党 组 织 为 核 心、社 区 自 治组织为主导、社区居民为主体、社区群团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和驻区单位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结构。要加强和改进党对社区治理的领导,大力推进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社区制度、到社区挂职任职制度、承诺践诺制度等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组织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居民群众。要创新政府与社区互动机制,进一步厘清基层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权责边界,实现政府治理与居民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二)要在完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上取得新进展完 善 社 区 民 主 选 举、民 主 决 策、民 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依法有序参与社区治理。深入开展以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实践,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为 主 要 目 的 的 民 主 管 理 实 践,以 居 务 公开、民主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实践,全 面 推 进 居 民 自 治 制 度 化、规 范 化、程 序化。丰富居民自治的载体和途径,发展院落(楼宇、门栋)自治、业主自治、社团自治等形式。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协调机制,加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对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的监督指导。

(三)要在推进“三社联动”上开创新局面充分发挥社区的基础平台作用、社区社会组织的服务载体作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骨干作用,推动“三社”互联互促互动,更好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大力培育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通过简化登记手续、实行直接登记或备案管理、设立培育基金和孵化场所等方式,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通过直接资助、以奖代补、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方式,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着力加强专业社工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增加社区组织、社会组织吸纳使用专业社工 人 才 的 数 量,积 极 推 动 社 会 工 作 专 业 理念、知识、方法在社区工作中普及应用。

(四)要在健全社区服务体系上取得新成效

积 极 推 进 社 区 公 共 服 务 均 等 化,大 力发展社区便民利民服务和志愿服务,构建多 元主体有效衔接的社区服务体系。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专业服务机构,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社区公共服务项目,优先保障优抚对象、低收入群体、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群体服务需求。完善社区便民利民 服 务 网 络,优 化 服 务 布 局,培 育 服 务 品牌,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兴办社区服务业。根据社区居民构成,扶持发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区志愿服务组织, 鼓励社会力量和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活 动。继 续 加 大 社 区 综 合 服 务 设 施 建 设 力度,进 一 步 健 全 以 社 区 综 合 服 务 设 施 为 依托、专 项 服 务 设 施 为 补 充、服 务 网 点 为 配套、社区信息平台为支持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目 前,民 政 部 已 启 动 《 城 乡 社 区 服 务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编制工作,“ 十 三 五 ” 期 间 将 继 续 实 施 社 区 服 务 设 施、服务人才和服务信息化建设工程。各地也要抓住编制“十三五”规划的有利时机,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推动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五)要在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上取得新成果

落实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财政部《关于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的指导意见》,推广上海、攀枝花、佛山禅城区等地经验,将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作为实验区重点任务,纳入本地区社区建设和信息化建 设 规 划,统 筹 谋 划,明 确 措 施,抓 好 实施。抓住国家层面实施信息惠民工程的重大机遇,将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与信 息 惠 民 国 家 试 点 城 市 建 设、智 慧 城 市 建设、养老和社区服务信息惠民专项行动计划相结合,同步研究,同步部署,同步落实。广泛吸纳社区社会组织、社区服务企业信息资源,促进社区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 愿 服 务 信 息 资 源 共 享 共 用,构 建 设 施 智能、服务便捷、管理精细、环境宜居的“智慧社区”。

社区治理的措施和方法 篇5

一、提前把脉问诊,树准实验靶向。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紧扣区域实际、紧贴居民需求。在申报实验区之前,我们对区情实际进行了深入调研,找准了我区社区发展和社区治理的特点,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瓶颈障碍和面临的主要挑战。经过把脉问诊,围绕社区行政化倾向严重、社区自治功能弱化、居民参与程度不高、社区社会组织能力不强等问题,确立了通过社区公共事务“民议民决民办”,探索建立“党建引领、民主协商、项目运作、协同共治”的社区治理机制的实验主题,明确了转变治理理念、完善治理功能、创新服务模式三大实验目标。旨在通过实验区建设,切实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引导广大社区从“为民做主”到“让民做主”,由“社区管治”到“社区善治”的转变。

二、坚持凝聚共识,实现群策群建。加强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是一项综合性工作,不能光靠民政部门跳“独杆舞”、唱“独角戏”,需要各部门各司其职、通力配合。为此,我们坚持用民政部和省民政厅的指示要求统一思想,用实验目标凝聚共识,坚持把加强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作为区委战略目标的基础性工作,融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与民生保障等中心工作一同部署、一同落实、一同保障。×年×月,以区委区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治理与服务的实施意见》,对街道重点任务和区机关部门的工作职责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并纳入绩效考核,纳入部门和街道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各部门、各街道坚持守土有责,自觉按照职责分工,常议常抓、主动作为,全区上下形成了勠力同心、集智克难、群策群建的强大合力和工作格局。

三、勇于大胆探索,善于有破有立。推动社区治理创新,首要的是要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为此,近年来我们持续推动社区减负增效,着力为社区治理创新提供制度空间。按照省、市要求,采取试点先行、整体推进的方式,实现“政社互动”工作全覆盖。认真厘清政府权责边界,理顺政府和社区之间的关系,制定出台《社区依法履职事项市、区两级指导“清单”》和《社区协助市、区两级部门工作事项“清单”》,并严格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切实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减轻社区负担,促进社区回归自治本位。积极探索“全科社工、全能服务”模式,为社区治理创新最大限度释放人力、激发活力,让更多的社区工作者、让社区工作者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走访居民、服务居民。

四、确定工作抓手,提升创新质效。干任何工作,都需要一个有力的抓手。没有抓手,就好比门没有把手。没有把手,力气再大也很难拉开一扇关着的门。在实验区建设伊始,我们坚持把居民多样化需求,打造成一个个服务项目,通过建立系统完备的制度机制和工作流程,再将这些项目通过社区党组织为民服务专项经费和居民自治项目化专项经费保障,一一落到实处。为确保项目规范推进和有效落地,我们建立完善了需求征集、民主决策、多元参与、监督评估、资源保障等5项机制和需求征集、需求筛选、编制方案、评议项目、项目实施、项目评估、总结反馈、自治管理等8个工作流程,形成了相对固化的理论成果和工作机制。在项目化运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三评”、“三议”、“三协同”,在评议需求、评审项目、评价绩效中发挥居民主体作用,在服务提议、事务商议、政务参议中赋予社会组织权利,在申报立项协同审核、实施过程协同督导、考核验收协同评估中发挥社区平台作用。实验区建设的三年中,我们共形成并完成居民自治项目××××个,开展各类服务××××余次,受益居民约××万人次。通过居民自治项目化工作,社区居民参与程度、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能力和社区协商民主建设等都得到了很大提升,进一步理顺和明确了政府、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四者”的角色定位,实现了“四者”职能、职责的转型、转变,有力推动了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

社区治理的措施和方法 篇6

建筑业扬尘污染是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也是PM2.5的来源之一。而城市的空气总悬浮颗粒物是造成我国多数城市空气污染严重的首要污染物。

建筑扬尘的主要危害:

(1)大多可以通过鼻腔和咽喉进入肺部,引起肺功能改变、神经系统疾病,肺癌等。并通过空气传播多种流行性疾病,很多病菌、病毒正是附着在扬尘表面传染的

(2)大气中颗粒物会降低能见度,易形成浓烟和雾,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

(3)空气中灰尘、颗粒物增多容易形成降水,其中的酸性物质,可以形成酸沉降,对金属,建筑材料及文物表面具有极强的腐蚀作用。

(4)建筑扬尘对于城市的绿色植物的生长可能造成影响,堵塞气孔,降低其光合作用。

(5)空气中扬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严重影响市容及民众日常生活。

建筑扬尘的主要来源:

(1)由于建筑施工技术低下,施工前不注意设置遮挡防护墙,施工过程中产出许多粉尘,又无妥善处理措施或及时填埋、硬化等,轻风一吹,沙尘泛起,造成线状污染,是颗粒物来源之一。尤其是反复施工,重复建设更是加重了污染。

(2)旧房拆迁主要依赖人工,效率低下,拆下的砖石、疮土等不能及时清运,往往造成面源污染。

(3)市政道路的地段不止一次两次的反复挖开,又不进行必要的围护等防尘措施,道路沿线在施工期间由于机动车的交通影响,扬尘十分严重。

治理建筑扬尘的主要措施: 科学合理组织施工,从源头减少扬尘。建筑扬尘的产生很大一部分是不合理、不科学、不规范施工造成。因此,加强管理、科学规划,协调统筹避免不必要的扬尘污染产生,具体措施如下:

(1)在建筑施工单位大力推行 1400 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将防止扬尘污染工作纳人其日常管理,落实到每个具体工作岗位。建设单位在施工预算中应包括用于施工过程扬尘污染控的专项资金,施工单位要保证这部分资金专款专用。

(2)在施工方案确定前,建设单位应会同设计、施工单位和有关部门对可能造成周围扬尘污染的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纳人施工组织设计。建筑施工单位在编制工程施工设计中,应同时编制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管理措施。特别是对扬尘、废弃物的控制,合所承建的规模、所处的地理位置进行编制,做到有措施、有落实、有监督、有成效。保证施工清洁、文明。

(3)建筑工地周围设置硬质遮挡围墙。在建筑工程外侧必须使用密封式安全网封闭,物料提升机架体外侧应使用立网防护。在多层和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严禁抛洒废弃物。禁止在工地内熔融沥青,焚烧油毡、油漆以及其它产生有害、有毒气体和烟尘的物品。禁止在建工地食堂使用燃煤泥、散煤的大灶。施工道路及作业场地采用混凝土硬化,平整坚实,无浮土工地大门门外用混凝土硬化。建筑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应及时拆除工地围墙、安全防护设施和其它临时设施,并将工地及四周环境清理干净整洁。

(4)建筑施工现场内堆放的建筑材料应按使用性质存放,堆放渣土、砂石等易产生扬尘的物质应采用洒水或覆盖等方式减少扬尘污染。鼓励推广使用商品混凝土,推广使用有效性、实用性、经济性和友好性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性成果的绿色环保型扬尘覆盖剂,有效控制建筑工地物料堆放、施工作业产生的扬尘。建筑施工工地的生活垃圾应当袋装收集,密闭贮存,无害化处理。按规定时间随时清理建筑工地各种垃圾,控制建筑物料、垃圾的扬尘污染。

(5)建筑材料运输车辆的车厢应确保牢固、严密、运输散体材料、液体材料清运物体,应当严密遮盖和有围护措施,防止在装运过程中沿途抛、洒、滴、漏。施工运输车辆不准带泥驶出工地,驶出工地前进行轮胎冲洗。任何单位个人不得随意倾倒、抛撒、堆放建筑垃圾。

(6)提倡清洁化生产,提高自动化水平。开展建筑施工工地的生态环境建设,防治建筑、拆迁、道路运输和物料堆放的扬尘污染。加强生态建设包括增加建造喷水池、植草种花、提高绿化覆盖率和铺装硬化地面面积,积极实施“黄土不露天”工程。

农村废旧农膜的污染和治理措施 篇7

一、农村废旧农膜对环境的污染状况调查

废旧农膜属于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环境中很难降解,如果要在土壤中完全分解,大约需要一二百年时间。本区山区面积广大,农业上非常适合发展农膜技术,随着农膜技术在本区的推广使用,这种白色污染越演越烈,据统计,2013年我区农膜的使用量为5622.415吨,其中棚膜3026.30吨,地膜2596.114吨。回收利用2993.781吨,土壤中还残留2628.634吨,残留率为46.75%,废旧农膜已经对我区土壤结构、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危害,进而影响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对 土 壤 和 农 作 物的 危 害

残留农膜影响土壤物理性状,抑制作物生长发育。由于土壤中残留的地膜碎片阻隔了雨水的渗透, 土壤含水量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本区大量使用农膜,这些百年不腐烂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 严重影响作物根系的伸展和微生物的活力,造成土壤板结,还会阻碍作物根系的深扎和对土壤养分、水分的吸收。另外,土壤中残留的农膜可导致地下水难以下渗,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等严重后果。难以降解的塑料残膜若长期滞留耕地中,影响微生物活动和正常土壤结构形成,最终降低土壤肥力水平,同时,农膜中的增塑剂在土壤中挥发,还会对农作物造成毒害,阻碍作物体内叶绿素合成,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导致作物减产。据此推算,一亩地残膜量超过142公斤将无法耕种,而要修复一亩残膜污染严重的耕地需要花费约170~200个工,折合人民币1.7~2万元,可见,农村地膜污染形势非常严峻。

2.造 成大气 污 染 ,直接 危 害 人体 健康

在秋收后的田间地头, 可以看到勤快一点的农民会将农膜从地里精心挑出,但挑出的废旧农膜大多被扔出地外,当农膜和其他田间垃圾积累多了以后, 农民们大多是一把火将它们烧掉。焚烧农膜时极易产生污染物质,如二恶英等,这些毒性极强的物质在自然界中滞留时间最长, 可在第七代人体中检测出来。通过呼吸和食物链进入人体后, 可能导致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癌变或畸形,甚至死亡。

3.是 破 坏 环 境 ,影响 村 容 村 貌

调查武都区周围村镇,随处可以发现废旧农膜,每当大风过后,残留地膜被吹至房前屋后、路边树梢,影响农村环境,造成“视觉污染”,一些残膜被丢弃于田间地头,堆积在道路两边,散落于河流水体或乱挂在房檐树枝上,成为白色污染的重要标志,极为不雅,影响人们日常生活。

4.对 养 殖 业 的 危 害

农村有饲养牲畜的传统,农闲时,农民往往会把牲畜赶到周围放养,有时饲料里会混进一些地膜,牲畜如果吃了带有地膜的饲料后,会引起消化道疾病,甚至死亡。废旧地膜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回收再利用,对农村环境的危害将日益严重。

二、废旧农膜的治理措施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每年产生的废旧农膜约2000多吨,其他生产生活塑料垃圾约1000吨左右。这些都对周围人居环境造成很大污染。农膜和塑料包装袋是石油化工产品,通过回收,可以生产再生颗粒、防水防漏材料、塑料编织袋、燃油等产品,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废旧农膜及废旧包装袋的回收利用,对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搞好节能减排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做好这方面工作呢?

第一,加大宣传力度,引起各级部门的重视。

针对农民对地膜危害与地膜回收了解不多, 地膜回收积极性不高,我们应大力宣传农田残膜危害土壤、污染环境的严重性,深化农村广大群众对残膜危害的认识,真正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同时实施奖惩政策,把清除农田残膜变成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据对安化、马街、汉王、两水、角弓等乡镇的调研,当地政府对于农膜收购缺乏资金、人员,缺少收购企业与收购网点。一些加工厂主要收购废旧编织袋加工塑料再生颗粒,由于经营不力, 这样的厂子和原有废旧塑料回收加工企业有些已经停产,一些乡镇几乎没有收购网点。需要政府投入必要的资金,加大这些企业的补贴,提高废旧地膜的回收率。

第二,依靠科技研究和生产便于降解的地膜。

在生产技术上,要勇于开拓、不断创新,如生产纸质地膜,既能保持水分,又能预防病虫害,不光提高农作物产量,而且不污染环境。农业生产中,研究机械拾膜技术,对农膜回收提倡采用新技术以提高地膜的回收率,并实施长期有效的机制。

第三,鼓励企业生产符合规格、便于回收的地膜。

据调查情况看, 现在市场销售和使用的大部分产品规格为0.008±0.003毫米,而这种超薄的农膜难以收集,耗时费工,回收率非常低。我们到武都的几家农膜回收网点了解废旧农膜回收情况, 厚度较大的废旧棚膜大部分都捡拾交售到了回收网点, 但厚度小于0.008毫米的废旧地膜目前还没有回收到。据网点回收人员反映,主要原因是超薄废旧农膜难捡拾,收购价低,捡拾积极性不高。那么,政府应想方设法,统一采购厚度大于规格为0.01毫米的地膜,或者引进技术,直接生产厚度大于0.01毫米的地膜,造福于当地。

第四,采取灵活的回收措施,加大回收力度。

2010年武都区农技中心在鱼龙镇搞地膜交旧领新试点 ,在峃沟村的马铃薯示范户杨支书家设立废旧地膜回收点,采用5公斤废旧地膜兑换1公斤新地膜的办法回收废旧地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民交换废旧地膜的热情很高,仅这一个点就回收废旧地膜达20余吨左右,整个交旧领新过程完全依靠示范户和群众的积极性, 区农技中心既省心、省力又省经费。在鱼龙镇区农技中心用15吨新地膜换回了68吨废旧地膜。

一些乡镇发动老人、儿童捡拾,此举成效显著。还有一些乡镇结合新农村建设,建立乡村物业管理站,建设田间垃圾收集设施,对农村垃圾(废旧农膜、塑料制品、农资包装瓶袋等)进行定点堆放、定期处理,成功处理了很多废旧农膜和塑料制品。

总之,农村废旧农膜及塑料制品的污染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我们必须行动起来,共创美好的地球家园。

摘要:本文通过对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农村废旧农膜污染的实际调查,揭示农膜对农村环境的污染现状,呼吁全社会重视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的投入。

社区治理的措施和方法 篇8

【关键词】营林;病虫害;防治方法;治理措施

0.引言

由于几年连续出现干旱的天气,给森林病虫害的爆发创造了条件,病虫害的发生直接威胁到林木的正常生长和农户的直接经济利益。针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严峻形势,各单位都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并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有效的预防森林病虫害对林木的侵害。

1.营林生产中产生病虫害的危害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2.病虫害的发病类型

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著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两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3.营林生产中对病虫害的防治原则

为有效防治森林病虫害,保护森林资源,促進林业发展,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应采取措施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病虫害防治应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病虫害防治实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国家鼓励和支持森林病虫害防治科学研究,推广和应用先进技术,提高科学防治水平。

4.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分析

我国植物种类非常多,产生病虫害的种类就显示出多样性,加之受环境条件的复杂性限制,给防治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森林害虫或病害具有主动传播或依靠自然动力传播和强大的繁殖能力,绝大多数个体被消灭,但剩余个体通过繁殖,数代之后又能迅速传播。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有林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人工纯林面积的增长,快速回升。国内外林业生产活动交往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被害面积有可能随之扩大。日益频繁,随着苗木、木材、接穗等材料的潜带,新的害虫种类可能不断增多。害虫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即使是一些抗虫(病)的品种也并非一劳永逸,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遗传特性逐渐变异或减退,还需要不断培育新的抗虫品种。可见有效地防治害虫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艰巨任务。

5.病虫害预防工作存在问题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随着营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6.采取措施加强对营林生产中病虫害的预防

将营林防治做为病虫害防治的基础环节,营林防治就是要从生产全局、生态总体入手,首先在树种选择、适地适树、造林方式、抚育管理等方面通过选育抗虫品种,营造混交林,科学地抚育管理,从根本上提高林木自身的保护性能,为预防病虫发生打下基础。但营林防治与其他防治不能分割,既不能单纯依靠营林防治,又不能脱离营林防治,单一地依靠其他防治。大面积纯林是病虫发生蔓延的温床。封山育林,保护灌木蜜源植物,把单纯林逐步改建为混交林,单层林变复层林,疏林变密林,逐年形成树种多样、林种多样、林分类型多样的森林体系。以护为主,护、繁结合,建立保护区,完善生物群落,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是预防工作的基础。达到有虫不成灾。

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下虫口密度增大,则在局部范围内、暂时地辅以其他防治措施。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害虫的预测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侦察害虫发生发展的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时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生长发育状况,正确推断害虫发生发展的趋势。预测预报是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措施测报的组织应当是以省、县、市林业局或乡镇为测报单位,场圃、重点村设测报点,形成群众性的测报网开展测报活动,群测群防。注重化学防治与生防治的协调,化防与生防相结合,避免或减少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协调,互为补充是当前综合治理系统中重要一环。综合治理并不排斥化学防治,它是重要的一项急救措施但不是惟一的防治措施。一般成林逐渐建立了稳定的种群结构,利用生物潜能辅以其他措施,在特殊情况下以化防为急救措施。

一般幼林、纯林也应开展多途径的生物防治,如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的招引利用等,在必要的化防中应做到合理用药,选择对天敌无害、对害虫有效的药剂、时间和施药方法。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森林病害的防治。化学防治具有防治效果好、收效快、使用方法简单、受季节性影响较小、适合大面积使用等优点。

缺点是如果使用不当,能够引起人、畜中毒,污染环境,杀伤天敌,造成植物药害,长期使用还可使某些病虫害产生抗性等。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是提高营林质量的关键。尤其提倡生物防治,生物预防有很大的优点。不仅能直接消灭大量的害虫,而且可以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具有对人、畜、植物安全,不杀伤天敌和其他有益生物,不存在残留和污染问题,不会引起害虫的再次猖獗和产生抗性,对一些害虫具有长期控制等优点,即在林区(下转第19页)(上接第9页)内使用了生物制品可以在很长的时间内达到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7.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营林管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并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防治。在维持森林生态平衡的同时,采取多种有利措施,使森林的正常生产经营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科]

【参考文献】

[1]杨春瑜.浅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

上一篇:第4章存储管理答案下一篇:怎样做好生产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