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预和控制层次

2024-09-29

干预和控制层次(精选7篇)

干预和控制层次 篇1

0 引言

无线传感器网络集成了传感器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微机电系统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以及无线通信技术,有着不可估量的应用前景。无线传感器网络采用的传感器体积小、能量少、节点部署环境较差[1]。对于能量受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来说,在确保网络应用的前提下节约能量消耗是一个关键问题。通过拓扑控制技术生成优化的拓扑结构可以实现节约能源消耗。

1 LEACH算法的特点

LEACH算法自适应性好,容错性高,并且能够有效的延长网络的寿命[2]。但是这种算法也存在着自身的缺点:

(1)簇首节点分布不合理。由于簇首产生的随机性会导致整个网络分簇不均匀,致使部分簇首相距基站远近不一,从加重某些簇首节点的负担,降低网络负载平衡度。

(2)簇内节点分布不均匀。因为是随机性的产生簇首,所以就可能造成簇首负担的节点不均衡,网络拓扑结构分布不均匀使得簇首节点消耗能耗不一,造成网络能量负载不平衡,减少了网络生存时间。

(3)簇首选举中没有考虑节点的剩余能量,剩余能量少的节点一旦当选为簇首,会导致该簇失效,甚至网络瘫痪。

(4)簇内节点Hj直接把数据传输给簇首节点CHi,当两者之间的距离较远时,会加重簇内节点的能源消耗以及簇首节点的能源消耗。

2 系统模型

本文采用文献[3]中的无线通信能量消耗模型,节点发送l bit的数据所消耗的能量为ETx(l,d),由发射电路损耗和功率放大损耗两部分组成,即公式(1)所示:

Eelec表示发射电路和接收电路损耗的能量消耗,在该模型中两者取相同值,能量消耗值与消息长度l成正比。功率放大时的能量消耗与发射节点和接收节点之间的传输距离d有关。根据传输距离d与给定阈值d0之间的关系,发送节点选择不同的能量衰减模型计算发送数据所消耗的能量,即当传输距离小于d0时,采用自由空间模型,发送数据的能量消耗与距离的平方成正比关系;否则采用多路径衰减模型,与距离的四次方成正比关系,如公式(2)所示:

其中εfriss-amp、εtwo-ray-amp分别表示这两种模型功率放大所消耗的能量,d0=4πhrht/λ,ht和hr分别表示发射装置和接收装置的天线长度,λ表示标志信号波长。

接收装置每接收l bit数据的能量消耗为:

3 LEACH-EAM算法的实现

LEACH-EAM算法采用LEACH算法中轮次转换的方法,把每轮循环分为簇的建立阶段和稳定的数据通信阶段,如图1所示。

3.1 簇的建立阶段簇的建立阶段由簇首确定和簇的形成两个阶段组成。

3.1.1 簇首确定

在簇首选举上,算法采用基于节点密度争先的簇首选举以及允许已经充当过簇首的节点继续参加选举的方法。同时,引入节点当选簇首次数限制F(i)和能量限制Et(i)两个指标,避免节点频繁当选簇首或者剩余能量少节点当选簇首,造成节点加快死忙的问题。

簇首选举时节点生成介于0-1的随机数a,用a与簇首选举阀值T(Ni)进行比较(T(Ni)由公式(4)定义),a比T(Ni)小就具备当选簇首的先决条件。

在公式中:P是一个0-1间的实数,为网络中每轮节点成为簇首占所有节点的比例;r是当前轮数;G是在前r-1轮内未死忙节点集合,D(Ni)是节点密集度参数(由公式(5)定义)。

Nd(i)为节点i的存活邻居节点数。

公式(5)由LEACH算法公式修改而来,它与LEACH算法不同的是:(1)LEACH算法中禁止当选过簇首的节点再次参选,会从另一方面造成簇首节点分布在网络边缘,网络分簇不均匀,所以本算法的簇首选举阀值把限制当选过簇首的限制条件去掉,允许节点多次单选簇首;(2)增加密度集参数,由1-D2(Ni)可以看出,随着节点周围存活的节点数越多,1-D2(Ni)的值也就越大,节点当选簇首的概率也就会越高,节点周围存活的节点数越少,节点当选簇首的概率也就会越低。而且每个节点密度集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算法在簇首选举的过程中还要衡量节点当选簇首次数限制F(i)和能量限制Et(i)两个指标,定义以下变量C(i),ei,Eavr。C(i)是节点在生命期内中当选簇首节点的统计次数,由节点通过累加得到,ei为节点剩余能量,由节点自己能量消耗情况得出,Eavr为全网存活节点的平均剩余能量,由Sink节点返回得出。其中

RMAX为系统设定的最大选举轮数,参数P为系统设定的最优簇首比例。节点只有在指标F(i),Et(i)都比实数1小的时候才具备当选簇首的前提条件。通过指标F(i)可以保证节点当选簇首的次数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避免节点过早死忙。通过能量限制Et(i)保证当选簇首的节点剩余能量必须比全网存活节点的剩余能量大,避免剩余能量较少的节点担任簇首。

在簇首选举的过程中从节点密度集、节点当选簇首次数限制和能量限制等三个方面对LEACH算法进行改进,簇首的选举不再是单个节点的事情,而是周围节点的联合考虑。簇首选举流程图如图2所示。

3.1.2 簇的形成

一个节点成为候选簇首节点后,就向其邻居R范围内广播成为获胜簇首的消息,该消息包括节点的ID,剩余能量ei和坐标,等待节点的加入。非候选簇首节点收到簇首的广播消息后,则计算与每个候选簇首之间能量距离综合权值参数wji(wji由公式(8)给出),选择wji值大的簇首加入,如果存在与多个候选簇首节点的wji值相等,则选择距离短的簇首加入,并向该簇首发回确认消息,确认消息包含节点的ID,剩余能量ei和坐标[4]。

其中ej为非簇首节点的剩余能量,d(j,i)为非簇首节点Hj与簇首CHi之间的距离。

节点在簇首选举时间内如果没有收到来自候选簇首的消息,则该节点宣布成为簇首,并向其邻居R范围内广播当选簇首的消息,该消息包括节点的ID,剩余能量ei和自身的地理位置,等待节点的加入,只有与该节点相同的没有收到获胜簇首消息的节点才需要对这条消息响应,通过前面的能量距离综合权值参数wji方法选出剩余的簇首。

3.2 稳定的数据通信阶段

LEACH-EAM算法在稳定的数据通信阶段簇内数据传输采用多跳和单跳结合的方法。LEACH-EAM需要根据当前条件是否满足临界条件来决定簇内节点进行多跳或者多跳的数据传输。

3.2.1 临界条件

临界条件的确定参考文献[5]得出,在文献中通过参数Qcluster(公式(9))确定临界条件。

Qcluster为每个簇平均所占的面积。簇所覆盖面积大小决定了该分簇是采用多跳或者单跳的传输方式。当簇所占的面积满足大于Qcluster时,采用多跳的传输方式,反之则采用单跳。

3.2.2 多跳的实现方法

在实现多跳的数据传输过程中,簇首CHi先根据簇内成员节点的位置信息,采用最短路径算法Dijkstra计算连接边的权重意义上的最短路径得到CHi出发到所有簇内节点的路由路径树。根据公式(2)可计算连接边的权重Eelec+εfriss-ampd2,因为簇结构中传输距离较短的特性,所以衰减因子选择2。当最短路径计算完毕后,簇首CHi将路径树打包成消息广播给簇内节点[5]。簇内节点Hj接收到路径消息后,可从消息中得出自己的上一跳集合和下一跳集合。

4 算法仿真

4.1 仿真系统配置

仿真系统配置如下:传感器网络布置区域为100m×100m,随机分布的节点数为100个,基站位置固定在坐标(50,50)处,节点的传输距离为10m—50m,节点初始能量为2J,节点接收和发送电路消耗的能量Eelec为50Nj/bit,信号放大器的放大倍数为0.0013pJ/bit/m4,增量Δ为2,EDA为0.009J/bit/signal,节点充当簇首时间为100s[6]。

4.2 性能分析

为了评价算法对网络性能的影响,为了更好地衡量网络寿命、能量利用率和簇规模等几个指标,本仿真实验中测定了四个指标,分别为:簇规模、网络寿命、簇内节点分布、平均功耗。

4.2.1 簇规模

簇规模指标用来评价各簇节点数的平衡度。为比较LEACH-EAM算法在平衡各簇规模的作用,随机抽取了算法在运行过程中的分簇,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LEACH-EAM结合节点剩余能量和节点密度选择簇首,相比LEACH算法和DBPC算法簇首节点分布比较均匀,而且都分别位于各簇的中央地带,较好地避免了簇首节点聚集或处于网络边缘的问题。

4.2.2 不同簇首比例网络寿命

图4为簇首比例P分别取0.04、0.05、0.1时,四种算法对网络寿命的影响。可以看出在3种不同簇首比例P下,因为LEACH—EAM算法在簇首选举阶段引入能量限制指标,避免剩余能量少节点当选簇首,在簇的形成阶段,非簇首节点计算与每个候选簇首之间能量、距离综合权值,并加入选择综合权值大的簇,簇内节点采用多跳与单跳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所以网络寿命最长,OBCP次之,LEACH的网络寿命最短。而且当P=0.04时,LEACH-EAM的网络存活时间最长。

4.2.3 簇内节点分布

簇内节点分布性能指标反映网络分簇情况是否均衡。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LEACH-EAM各簇包含的节点数相对于LEACH、DBCP更加集中,从而进一步证明通过结合节点密度选举簇首可以更有效平衡各个簇的规模。

4.2.4 不同网络直径下的网络寿命、节点平均功耗

图6和图7分别表示在不同网络直径下的网络寿命和节点平均功耗的对比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网络直径的增加,簇内通信距离增大,造成簇内消耗的能量也增大,LEACH-EAM相对LEACH算法、DBCP算法节点平均功耗是最少,网络寿命最长。

5 结束语

本文LEACH算法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LEACH-E-MA算法。通过簇首的确定、簇的形成两个阶段,簇内数据传输方式实现了改进算法,具备网络分簇情况均衡,节点的平均功耗少;网络的生存时间长的特点。

摘要:拓扑控制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良好的拓扑控制机制能够提高路由协议和MAC协议的效率,为数据融合、时间同步和目标定位等很多方面提供基础。本文在提出一种基于能量有效和多跳的层次型拓扑控制算法。算法在簇首选择阶段综合考虑节点剩余能量、节点密度、节点间距离,在非簇首节点加入簇阶段综合考虑节点间剩余能量及距离,数据传输阶段根据临界条件来决定簇内数据传输采用多跳或者单跳的数据传输的机制。通过仿真软件验证发现算法使得网络分簇情况更加均衡,节点的平均功耗更少,更合理,网络的生存时间更长。

关键词:能量有效,多跳,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控制,仿真

参考文献

[1]孙利民,李建中,陈渝等.无线传感器[C].网络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89.107.

[2]乔俊峰,刘三阳,曹祥宇.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基于节点密度的簇算法[J].计算机科学,2009,36(12):46-49.

[3]Heinzelman W,Chandrakasan A,Balakrishnan H.Energy-efficient communication protocol for wireless micro-sensor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t he33rd Annual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Maui,2007.3005-30l4.

[4]郝晓辰,翟明,刘彬,张增仁.负载均衡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控制算法[J].计算机工程,2009,35(05):84-86.

[5]汤强.无线传感器网络层次拓扑控制算法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6.1.

[6]Younis O,Fahmy S.Heed:A Hybrid,Energy-efficient,Dis-tributed Clustering Approach for Ad Hoc Sensor Networks[J].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2004,3(4):660-669.

干预和控制层次 篇2

1 层次分析法介绍

层次分析法是T.L.Saaty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和广泛应用的, 是一种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它可以用于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生活中的决策过程, 也可以用来进行分析和预报。政策制定者运用得当, 不仅在决策时合理透明有效, 而且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巨大威力。

本文不对层次分析法中有关数学知识作深入介绍, 有兴趣可参考文献[1,2]。以找工作为例, 有4个工作机会供你选择:名牌外企, 国有大企业、初创小公司、自己创业。如果偏爱收入稳定, 那就选择稳定的名牌外企;如果希望发展空间大, 不愿意遇到职业天花板, 那就选择初创小公司;如果有冒险精神, 不愿再打工, 那干脆自己创业。但是这个决策过程不会如此简单, 你可能几个因素都要考虑。对这个问题的决策过程分解一下, 大致有以下几步: (1) 是确定收入, 发展空间, 工作时间等因素在影响你选择工作这个总目标中各占多大比重; (2) 是比较这4个工作机会之间的收入差异、发展空间差异、工作时间差异等; (3) 是综合以上的结果得到4个工作机会在总目标中所占的比重, 选择比重最大的那个工作机会。这就是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

接下来是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实施步骤:

(1) 首先是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如图1所示。

(2) 层次结构确定之后, 就可构造成对比较阵: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2层开始, 对于从属于 (或影响) 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 用两两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构造成对比较阵, 直到最下层。比如收入水平:福利水平=8∶2, 收入水平:发展空间=7∶3, ……这一步主要是决策者的主观判断, 但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的方法充分参考人主观决策时的思维特点, 比全部放在一个盘子里一起笼统比较要好很多。

(3) 然后对成对比较阵做一致性检验, 若不通过, 需重新构造成对比较阵, 即重新做第2步。这一步把人主观判断前后不一致的地方能用数学方法表示出来, 具体就是对于成对比较阵计算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特征向量, 利用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做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通过之后, 归一化后的特征向量即为权向量。

(4) 最后计算各层次对于系统的总排序权重, 并进行最后结果的排序或是决策。具体就是计算最下层对目标的组合权向量, 并按照组合权向量表示的结果进行决策。

在基本医疗保险的差异化分配中使用层次分析法时, 有几个显而易见的好处:该方法简洁灵活实用, 不需高深数学背景;可只利用上年的数据, 比要用多年数据的精算模型所用数据量小;甚至可直接借鉴多个第三方精算模型的结果为我所用。这里面, 应用层次分析法最关键的一步是用已有数据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2 统筹地区医保费用总支出增长指标的确定

医保费用总支出增长指标的决策基本上可简单参考几项宏观经济数据:

(1) 统筹地区GDP增长:又分实际GDP增长和名义GDP增长。一般的统计数据只发布前者, 但本项是以现价计, 应该采用后者, 即医保费用总支出增长最好不要超过名义GDP增长。

(2) 统筹地区财政收入增长:若医保基金未设立风险基金, 应考虑用财政收入弥补医保基金风险波动。即遇到大范围流行病等突发事件或重大政策调整, 用医保基金外资金弥补医保费用总支出增长指标的不足。正常情况下, 不考虑此数据。

(3) 统筹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若参保面广泛稳定, 则医保基金总收入跟本项增长率高度一致。量入为出, 医保费用总支出增长最好不要超过本项数据。

(4) 统筹地区老龄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3]会给医保基金带来更大的压力, 所以制定医保费用总支出增长指标还要额外加上这一因素。

综上, 一个简单算法可以是:

当年医保费用总支出增长率=min (去年名义GDP增长率, 去年人均收入增长率) × (1+去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增长率)

以T市 (该市医疗保险实行市级统筹) 2012年的宏观数据为例, 该市GDP增长10%以上, 但名义GDP增长率却相差较大。2011年, T市名义GDP为5 750亿元, 2012年的名义GDP是5 4 42亿元, 因此, 该市的名义GDP增长率为 (5 750-5 442) /5 442=5.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4 356元和10 500元, 分别增长11.8%和11%;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3%的速度递增。那么该统筹地区2013年的医保费用总支出增长指标是min (5.66%, 11%) × (1+3%) =5.83%。2012年的医保费用总支出是1 048 662 199.82元, 那么2013年的医保费用总支出将控制在1 048 662 199.82× (1+5.83%) =1 109 799 206.07元。

3 医保费用总支出增长指标在各医院的分配

3.1 差异化分配的意义

在统筹地区医保费用总支出增长指标确定之后, 就要实现这个约束目标。一般是两个方法: (1) 是全年整个地方的总量都用这个指标约束; (2) 是各个医院分别受这个指标约束。前一个策略一般会导致上半年的支出高于下半年, 即造成前松后紧现象, 让患者的正常报销行为人为地在年终受到抑制。后一个策略可以发挥各个医院的主动性, 自觉地安排调度全年看上去随机的医疗活动, 从而使得由各个医院构成的集体可以更好地实现既定目标。但这两个策略都没有反映各个医院的差异, 没有更好地调动医院的主动性和形成促优抑劣的良好反馈效应。

所以一个自然的改进策略是:在统筹地区医保费用总支出增长指标确定之后, 将这个增长指标差异化分配到各个医院。这个差异化分配不仅能让执行具体医疗行为的医方有自觉约束过度医疗的意识, 还能促进该地各医疗机构的良性竞争。运用何种指标来执行差异化分配是个大问题, 不仅要考虑医保的社会效益, 还要照顾医院和患者的利益;不仅要制约过度医疗等的浪费行为, 还要充分调动多方的积极性;不仅要尽可能考虑最多的量化指标, 还要考虑历史和现实所能采集到的数据。

在多重因素的考量下, 如何利用既有的数据, 即采用各医院上年各种数据指标, 来数字化评价各医院, 进而差异化得出各医院的下一年医疗保险支出的具体增长率呢?层次分析法可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让人的主观评价参与到各个精细的量化指标中去, 而不是笼统地给出宏观的主观评价。

3.2 T市的原始数据

表1是T市所有医院在2012年的基本情况和医疗医保基本数据, 共计104所医院, 涉及到4 118名医生, 1 813 581人次门诊病人, 162 931人次住院病人。医院包含三甲到社区医院各种水平。但表1的数据并不能直接反映出他们在基本医疗保险上的贡献, 比如社区医院看不了大病, 但能满足附近患者的基本医疗需求, 降低社会医疗成本;又比如某医院等级高, 但医患关系紧张, 社会效益差, 那实际上医疗保险对它的评价应降低 (不过目前没有医疗事故和法院不利于医方判决等相关统计数字) ;又比如大医院甲比大医院乙更考虑住院群众利益, 住院费用 (实际上最好分病种, 但目前阶段没有这么细化的数据) 明显更低, 那后者尽管比前者医疗营收多, 报销比例也低, 但医疗保险投入更应该向前者倾斜。

注1:有些医院的医生人数为0, 是由于中国特色的有关编制的问题。下文转换数据时, 将代替为1。注2:有些医院的住院相关数字为0, 是由于这些医院没拥有病床或没拥有收治住院病人的能力。

3.3 转换后的数据

我们在运用层次分析法之前, 将这些一手数据做了一些转换, 使得转换后的科目更利于站在医保角度去比较。

(1) 医生人均总发生额:即单个医院的医疗总收入除以该医院医生数。这个数值越高表明这个医院盈利能力越强, 显然为平衡各个地区的医疗水平, 促进社区等小医院的发展, 医保不应锦上添花而应济困扶弱, 所以增长指标应该向盈利能力弱的医院倾斜。负相关。

(2) 报销比例:即单个医院的统筹总支付额除以费用总发生额。这个数值越高表明这个医院医保目录内的用药行为多, 值得鼓励。由于没有就医人群年龄分布的统计数据, 所以暂时不考虑这种可能性, 即这个医院的老龄患者比例较高, 而导致的报销比例高。正相关。

(3) 患者人均花费:即单个医院的总费用 (门诊总费和住院总费) 除以就医人次。这个数值越高表明这个医院在不合理的医疗需求和过分医疗行为方面有更多的可能性, 需要约束。由于没有分病种费用的统计数据, 所以暂时不考虑这种可能性, 即这个医院遇到的大病种情况较多, 而导致的人均住院费用高。负相关。

(4) 住院人次占比:即单个医院的住院人次除以就医人次。这个数值越高表明这个医院的病床数或等级越高, 是社区医院的可能性也越小。增长指标应该向该比例低的医院倾斜, 以鼓励社区医院的发展。负相关。

(5) 医生人均服务人次:即单个医院的就医人次除以该医院医生数。这个数值越高表明这个医院的服务压力大, 相应水平也高, 应给予正面评价。正相关。

接下来, 对上述科目的数据做归一化处理, 以方便在层次分析法中最后一层的成对比较。对负相关的科目, 本文对其倒数做归一化处理, 使得最后的数据都是正相关, 即值越大, 对应医院能得到更多倾斜。见表2。

3.4 层次分析的结构模型

对增长指标在每个医院的分配, 应该考虑两个层次:首先是第一层次,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后是第二层次, 经济效益下面细分若干科目, 社会效益下面也细分若干科目[4,5]。其层次结构如下:

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上述科目的数据由于各种原因难以得到, 或真实性不高。但是从已得到的数据转换后的科目看, 有些科目已笼统地涵盖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 而且这些数据可信度很高。基于上述两个情况, 将已采集数据做层次分析。

3.5 层次分析的成对比较阵

要比较第一层次5个因素y={y1, y2, y3, y4, y5}对目标z的影响, 确定它们在z中占的比重。每次取两个因素yi和yj, 用aij表示yi与yj对z的影响之比, 全部结果可以用矩阵A1= (aij) 表示:

第二层次的5个成对比较阵, 即x={x1, x2, …, x104}对目标yi (i=1, 2, 3, 4, 5) 的影响, 实际上直接可由表3得到。

3.6 层次分析的权向量计算和一致性检验

评估y={y1, y2, y3, y4, y5}对z的影响的成对比较阵为A1, 而A1是用主观感觉构成的, 那么A1的一致性如何呢?下面是用[3]介绍的简化方法求A1的权向量和一致性指标。

评估y={y1, y2, y3, y4, y5}对z的影响的成对比较阵为A1, 而A1是用主观感觉构成的, 那么A1的一致性如何呢?下面是用[3]介绍的简化方法求A1的权向量和一致性指标。

随机性指标查表得CR=1.12

一致性比率, 所以A1的不一致性可接受。

x={x1, x2, …, x104}对目标yi (i=1, 2, 3, 4, 5) 的影响不是主观评价, 而是客观数据, 所以这一层次的一致性是没有问题的。

该结果可视为对x={x1, x2, …, x104}即104所医院的评价值, 可以看出排名靠前的医院要么是医生收入少的社区医院或规模小的医院, 要么是医生服务患者人数多的口碑医院。

3.7 各医院差异化分配的结果

如本文第二节所述, 2013年本地统筹总出增长指标是5.83%。决策者可考虑不再“吃大锅饭”, 拿出2个百分点在各医院中进行差异化分配, 分配依据即为上文中的ωz (x) 。具体公式如下:

2013年医院xi的统筹总生额增长=2012年所有统筹总生额×2%×ωz (xi) +2012年医院xi的统筹总生额× (5.83%-2%)

经计算得2013年各医院的统筹总生额增长绝对值分别为 (单位:元) :

4 不足及改进之处

层次分析法模拟人的思维过程, 在分析问题时层次化、数量化。但是存在不足之处, 即主观判断的引入使得结果的可信度降低, 即不同的分析人员在不同的知识背景, 不同的偏好之下, 在进行成对的比较时赋予的是个人的主观值, 最后得到的结论也会不同。但不论怎样, 相比以前的纯主观凭感觉决策, 层次分析法把主观印象数量化, 并有一定的约束手段, 技术上还是前进了一大步。

另一个就是如3.4节所述, 评价医院还有更理想一点的层次分析结构, 但是由于数据采集方面的原因, 没有采用这种层次结构。如果数据的来源更广泛周全, 更合理可信, 那么不仅模型更合理, 本文后面的计算和结论也会在更好的基础上进行。建议以后的数据可尽量按照图2的科目来采集。

最后只拿出2个百分点进行差异化分配, 是考虑到对传统政策要有一定的继承性。具体是对几个百分点进行差异化分配, 有待以后采用别的方法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Thomas L Saaty.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M].New York NY:McGraw Hill, 1980.

[2]胡运权.运筹学[M].第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3]孙兆泉.长沙市医保参保职工住院费用分析及其控制综合评价模型的研究[D].中南大学, 2006.

[4]姜启源, 谢金星, 叶俊.数学模型[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5]宋健, 于景元, 李广元.人口发展过程的预测[J].中国科学, 1980 (9) .

干预和控制层次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4年1月-2007年9月期间, 在门诊部就诊的已经明确诊断的原发性高血压 (按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 患者428例, 其中男241例, 女187例, 年龄28岁~79岁, 病程1年~40年。

1.2 研究方法

通过集中体检和问卷调查, 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及岗位状况、文化程度、高血压知识知晓、家族史、生活习惯、家庭经济、医疗费用、服药及相关情况、监测血压情况等。由专人负责调查, 根据患者直接回答的问题归类。监督、鼓励患者配合治疗, 对不规则服药的患者, 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

1.3 药物干预

药物治疗按每位患者的临床情况、经济能力、药物的反应、患者对服药次数接受情况等, 选择不同档次的药物以确保患者依从。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1.0软件包通过χ2检验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高血压知识知晓情况

所调查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对高血压防治基本知识了解普遍较低, 男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注:男女比较P>0.05。

2.2 不同年龄及人文背景的高血压患者服药及血压控制情况

随年龄的增长, 服药率也同步增加χ2=16.671, P=0.00024。文化程度高的比文化程度低的服药率要高χ2=13.090, P=0.004, 经济好的比经济差的治疗率及控制率高χ2=7.173, P=0.028。职业方面, 教师的服药率为34.9%, 个体户最差仅为17.1%。有高血压和 (或) 脑血管病家族史的患者, 服药率χ2=6.774, P=0.009和血压控制率χ2=6.984, P=0.008明显高于无家族史的患者。见表2。

续表

2.3 高血压患者的危险程度分组与治疗率情况

随血压升高、并发症的出现以及并发临床疾病, 患者的治疗率增加, χ2=49.291, P<0.001可能与患者对重度高血压的害怕心理、自觉症状和风险意识有关。见表3。

2.4 高血压患者服药及血压控制情况 见表4。

男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按医嘱服药率χ2=9.494, P=0.002;血压控制率χ2=6.080, P=0.014) , 说明女性比男性重视治疗。

3 讨论

现在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一亿六千万, 而原发性高血压病程长、控制难、服药时间长、不易根治, 多数需终身服药是本病防治的难点。即使在接受治疗的情况下, 高血压的控制率也只有20%~50%[4]。而社会、心理因素、环境因素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都对高血压的防治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个体差异很大, 需要对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措施才能达到治疗目标。

本研究表明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病情特点认识不清, 缺乏相关知识, 以为该病同急性胃肠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其他常见病一样, 病好就可以停药, 血压正常了, 也可以停药了, 不知道高血压患者需要终生服药。有部分自觉症状轻或无症状, 从而不重视服药。患者服药率随经济情况和文化程度的增高而增加;从事教师职业的患者治疗率要高些;随着高血压危险程度的增加, 治疗率也相应地增加等等结果表明, 在全社会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才能真正有效提高人口整体健康知识, 为提高高血压治疗和控制奠定基础。

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不能治病反而“致”病, 是患者不愿意服药和中断服药主要原因。担心药物的副作用患者323例占75.4%, 43.5%认为不需要长期吃药或不愿意长期吃药, 因为服药种类多或每日服药次数多造成服药依从性下降占17.0%;这就要求改善医患关系, “以病人为中心”, 多沟通, 去除影响患者依从性的心理障碍。曾报道医患关系良好与否对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有很大影响, “医生与患者共商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5]。抱怨药费贵是现实社会的焦点问题。因药物费用过高而不能坚持治疗的占30.5%, 尤其是女性, 值得关注。充分考虑患者接受能力和需求的不同, 采用合适的降压药物, 能有效解决不同经济阶层的高血压患者的药物问题。本研究142例经济条件差的患者使用卡托普利或复方降压片联合尼群地平片, 疗效满意, 血压控制率由5.6%上升到39.7%, 说明了低价格药物同样能控制血压。研究中老年患者由于智力障碍, 记忆力、理解力下降, 多数合并有其他的慢性病, 服药品种及次数较多, 造成漏服或拒服, 甚至误服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逐渐趋于老龄社会的国家, 服药行为干预除了加强患者的服药动力, 还要联合社会支持系统, 制作提醒系统, 改变药物包装以及简化剂量等来提高老年人的依从性。

本研究在社区内积极开展对患者意识方面的教育, 依据患者潜在的问题, 实施针对性个体化干预, 同时改善医患关系, 通过社区这个平台和患者达到良好的沟通, 解除顾虑, 从而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高血压患者服药率和控制率均有显著提高, 分别从24.3%和13.1%上升到88.2%和46.1%, 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8.1%) [6]。说明通过对高血压患者的综合管理, 提高患者的治疗率和控制率, 从而对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保障社区居民健康是有效、可行的。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高血压治疗率以及控制率的影响因素, 并针对服药依从性差, 进行干预措施的有效性评估。方法选择社区内42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集中体检、问卷调查等形式调查患者的各种影响因素。分析服药依从性差造成血压控制不理想的主要原因。结果高血压患者防治常识贫乏, 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家族史以及血压升高程度等均与高血压治疗和控制有关。药物的不良反应, 所服药物费用与其经济状况不相适应, 联合服药的种类多或每日服药的次数多、持续服药时间长是影响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并根据服药依从性的因素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结论提出加强健康教育、减少药物副反应、根据患者家庭经济状况选用降压药物、尽可能减少服药的种类和剂量, 是提高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 确保降压效果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高血压,控制率,服药依从性

参考文献

[1]赵冬, 吴兆苏, 王薇, 等.我国11省队列人群基线血压和7年累计心血管发病危险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心血管杂志, 2001, 29 (10) :612~617

[2]Chalmers J, Macmahon S, Mancia G, et al.1999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Hypertension.Guidelines Subcommittee[J].Clin Exp Hypertens, 1999, 17 (2) :151~183

[3]Kravitz RL, Melnukow J.Medical adherence:Time for a change in direction[J].Med Care, 2004, 42 (3) :197~199

[4]Kearney PM, Wjelton M, Reynolds K, et al.Worldwide prevalence of hyper-tension:a systematic review[J].J Hypertens, 2004, 22 (1) :11~19

[5]戴俊明, 张蓓燕.新华街道部分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初探[J].中国全科医学, 2000, 3 (5) :378~381

干预和控制层次 篇4

关键词:健康教育,膳食干预,糖尿病,血糖

糖尿病属于终身性疾病,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措施, 仅可通过药物控制患者血糖含量, 且并发症较多, 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糖尿病患者若未及时有效控制血糖, 将发生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等严重并发症, 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 严重威胁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1]。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及饮食结构改变等多因素共同作用, 糖尿病发病率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选取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8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探讨健康教育及膳食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8例糖尿病患者, 其中男36例, 女32例, 年龄41~83岁, 平均 (59.67±2.10) 岁;病程1~19年, 平均 (7.84±1.35) 年。采用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各3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 (WHO) 于1999年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 (2) 患者意识清醒, 可积极配合本次研究, 无中途退出情况; (3) 排除妊娠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患者; (4) 排除患有精神类疾病、恶性肿瘤疾病患者; (5) 患者无心脏、肝脏、肾脏等机体重要器官严重器质性病变; (6) 患者治疗依从性良好, 可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 (7) 患者对本次研究具有知情权, 且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方法

两组糖尿病患者均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 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护理配合, 如病情观察与生命体征监测、给药护理、并发症预防等;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健康教育及膳食干预内容, 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1.3.1 培训方法

(1) 定期组织患者集中学习糖尿病相关知识, 使其掌握膳食干预方法及健康教育内容; (2) 待理论学习完成后发放相关资料及进行问卷调查, 掌握患者学习情况; (3) 设立咨询处或咨询热线, 及时解答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实施膳食干预或遵循健康教育内容中遇到的困难及问题; (4) 不定期开展座谈会, 使患者相互交流膳食干预心得体会; (5) 讲解控制血糖的必要性及未及时控制血糖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 提高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及实施膳食干预积极性; (6) 医护人员应定期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及膳食干预培训, 掌握国内外先进膳食干预理论并适当结合实际工作。

1.3.2 膳食干预

(1) 饮食原则为低糖、低脂、限盐、适当蛋白质及膳食纤维, 保障人体每日所需热量及营养物质; (2) 指导患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身高、体重、运动量等) 计算每日进食量; (3) 严格控制糖分及钠盐摄入量, 戒烟酒, 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忌食油炸、纯糖、油腻食物; (4) 若需加餐应遵循不加量原则, 即每日饮食总量不变, 可分多次食用完成[2]; (5) 饮食种类应丰富, 选择食物应考虑血糖负荷 (指食物中血糖生成指数与糖含量乘积, 此举可将食物中糖分质量及数量相结合, 从而对膳食中总血糖效应进行估价) [3]; (6) 适量饮水有利于体内代谢产物尽快排出体外及稀释血糖[4]; (7) 1 ml酒精可产生7 k Cal热量, 且酒精中除热量外不含其他营养物质, 不利于糖尿病患者进行合理膳食, 此外饮用酒精将增加肝脏负担, 空腹饮酒还易出现低血糖, 提示糖尿病患者应限制饮酒甚至禁酒[5]; (8) 烹饪时炒制将增加食物中脂肪含量, 且易破坏食物中营养成分, 因此提倡糖尿病患者饮食应以煮、炖、蒸等烹饪方法为主。

1.3.3 健康教育

(1) 讲解糖尿病相关知识及遵医嘱治疗重要性, 告知未遵医嘱治疗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 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2)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运动方案, 主要运动方式包括慢跑、散步、游泳等有氧运动, 运动过程中及运动后患者心率不应变化过快 (较运动前上升20次/s) ; (4) 运动前后应及时掌握血糖变化情况, 若患者血糖在5.5~6.7 mmol/L状态下进行运动基本安全, 若患者处于尿酮阳性状态则不宜运动, 若患者血糖含量>7.8 mmol/L则禁止运动[6]; (4) 不宜空腹运动, 最佳运动时间应在进餐完成后1 h, 运动时应有家属陪伴, 随身携带简单救助工具及糖果, 以便于运动后发生低血糖可及时处理[7]; (5) 每周至少安排5次运动, 每次运动持续时间为30~60 min, 运动时应保持身心愉快, 若自觉异常情况应及时停止运动; (6) 讲解良好生活习惯对疾病治疗的积极作用, 及时纠正其以往不良生活习惯; (7) 讲解糖尿病治疗注意事项, 提高治疗安全性, 降低异常情况发生率; (8) 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积极的配合治疗, 适当增强患者战胜疾病自信心。

1.4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变化情况 (晨起空腹、早餐后2 h、晚餐后2 h、夜间) 及患者对护理效果满意度。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表, 满分为100分, 掌握患者对本次护理内容、护理态度、护理效果满意度, 分数越高则患者满意度越高。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糖

两组患者护理前各时间段血糖测量值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经护理后两组血糖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水平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mmol/L

*与对照组比较, P<0.05;▲与本组护理前比较, P<0.05

2.2 护理满意度

研究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93.31±3.54) 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81.44±5.38)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 若给予正确的饮食指导及健康教育, 则有利于其尽快控制血糖[8]。本文研究可知, 对照组糖尿病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仅给予常规护理, 其血糖含量较护理前减少, 但加入健康教育及饮食指导的研究组患者减少幅度更为明显, 且研究组患者对护理效果满意度显著提高, 与胡可芹等[5]的研究结果相符。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及饮食干预注意事项: (1) 若患者病程较长, 则健康教育侧重点在于如何防控相关并发症; (2) 指导患者计算日常饮食量可使其明白均衡饮食的意义, 掌握自身调节饮食的方式方法, 获得更为有效的血糖控制效果; (3) 应根据患者文化程度及实际病情选择健康教育的侧重内容; (4) 部分患者与家人共同进餐, 因此对饮食干预造成一定困难, 应讲解饮食干预重要性, 若条件允许应分开进食利于控制血糖[9,10,11,12]。

干预和控制层次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8月~2012年5月在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的体重指数(BMI)≥25 kg/m2的T2DM患者148例为研究对象,年龄38~68岁,平均(52.40±6.60)岁,采用配对设计将148例超重或肥胖的T2DM患者分为试验组(n=74)和对照组(n=74),其中,对照组74例中男57例,女17例,试验组74例中男56例,女18例;均符合WHO 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排除有严重心脏病、肾病和慢性肝炎及频繁痛风发作者。两组患者基线时性别、年龄、体重、BMI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患者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GI)(GI值<55%)食物膳食,配以膳食替代(膳食替代食物由浙江大学诺特营养中心提供),每日热卡摄入控制在1 300~1 600 kcal(1 kcal=4.185 kJ)之间,干预后的第3天开始每天晨起用脂肪分解测试试纸测试尿酮,若尿酮显示阳性,说明机体启动脂肪分解,若尿酮阴性,营养师要了解当天的饮食的执行情况,针对患者可能存在的饮食问题给予及时的处理。整个干预过程,营养师通过电话、网络或短信方式与患者每天联系一次,了解当天的饮食、体重、尿酮测试结果等参数,并予以膳食指导。对照组:患者获取体检报告后,由医师进行一次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内容包括糖尿病防治的相关知识及严格控制甜食、适当的体育锻炼和体重控制等。两组干预时间均为4周。

1.3 观察项目

两组病例均在干预前与干预后由专门人员测定身高、体重,计算BMI[BMI=体重÷身高2(kg/m2)];由我院检验科用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 h PG)、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生化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干预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体重和BMI的变化

干预前,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体重、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体重、BMI均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的体重、BMI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的体重、BMI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的变化

干预前,试验组和对照组的FPG、2 h P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FPG、2 h PG均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的FPG、2 h PG,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的FPG、2 h PG,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脂的变化

干预前,试验组和对照组的TG、TC、HDL-C、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TG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TC、HDL-C、LDL-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的TG、TC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DL-C、LDL-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的TG、TC、HDL-C、LDL-C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注:*表示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P<0.01

3 讨论

1981年Jenkins等[1]首次提出以血糖生成指数作为含碳水化物食物分类的生理学基础,提出了不同种类的碳水化物有不同“质量”的新理论。一般认为,某食物的GI<55%为低GI食物,GI在55%~70%之间为中GI食物,当GI>70%时,称为高GI食物。高GI食物进入胃肠后消化吸收快,导致血糖和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容易产生胰岛素抵抗。低GI食物葡萄糖释放缓慢,使餐后血糖高峰值和胰岛素水平降低,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率增加。近年,低GI膳食在非传染性慢性病控制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2,3,4]。国内外诸多学者研究表明,低GI食物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血脂。T2DM患者普遍存在胰岛素抵抗,血中胰岛素水平过高,引起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等[5,6,7,8]。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T2DM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腹型肥胖所带来的脂肪沉积是产生胰岛素抵抗的原因之一。而T2DM患者要实现减肥和维持体重比非糖尿病者更加困难,实现血糖控制也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进食低GI食物使维持正常体重和减肥更容易成功,这是因为低GI食物是天然的食欲抑制剂,具有更强的饱腹感,让人长时间不出现饥饿感而避免过多的进食。

膳食替代(meal replacement,MR)是营养学领域的一项新技术。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膳食替代方法在减轻其体重的同时,还能改善血糖控制情况,降低血糖、胰岛素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浓度,减少降糖药物服用量[9]。本研究在控制总热量的基础上,依据低GI食物选择原则,配以膳食替代的标准化营养干预技术,对肥胖或超重的T2DM患者进行为期4周的膳食营养干预,发现患者的BMI、FPG、2 h PG、TG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该干预技术通过信息化平台使整个干预非常方便,患者依从性好,与患者的生活方式结合也相对简单。因此,标准化膳食营养干预可以安全有效地帮助肥胖或超重的T2DM减轻体重,改善血糖和血脂水平,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风险,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适宜在肥胖或超重的T2DM患者的防治中推广应用。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1

参考文献

[1]Jenkins DJ,Wolever TM,T aylor RH,et al.Glycemic index of foods:aphysiological basis for carbohydrate exchange[J].Am J Clin Nutr,1981,34(3):362-366.

[2]pi-Sunyer FX.Glycemic index and disease[J].Am J Clin Nutr,2002,76:290s-298s.

[3]徐晓峰,徐英美,蔡缨,等.低血糖指数膳食对代谢综合征患者体重指数、腰臀比值及内脂肪的影响[J].东南国防医药,2008,10(4):261-263.

[4]徐晓峰,王珊,王茜,等.营养干预对老年代谢综合征影响的对照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0,8(7):875-876.

[5]Brand-Miller J,Hayne S,Petocz P,et al.Low glycemic index diets inthe management of diabetes: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trials[J].Diabetes Care,2003,26:2261-2267.

[6]Willett W,Manson J,Liu S.Glycemic index,glycemic load,and risk oftype 2 diabetes[J].Am J Clin Nutr,2002,76:274-280.

[7]孙建琴,张鑫毅,宗敏,等.低血糖指数膳食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和体重控制作用的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7,12(6):541.

[8]孙建琴,陈艳秋,宗敏,等.膳食营养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和抗氧化能力影响研究[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8,14(2):91-94.

干预和控制层次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6月至2012年3月住院患者, 符合1999年WHO的T2DM诊断标准患者85例, 其中男40例, 女45例, 年龄61~85岁, 平均 (77.6±2.3) 岁, 排除血糖不稳定及有严重并发症如急性感染、脑血管意外急性期、心肺功能不全、糖尿病足患者。

1.2 方法

1.2.1 分组:将能下床的患者分为A组40例, 至康复大厅进行踏车运动;不能下床的患者分为B组45例, 卧床接受康复科医师作被动四肢关节轮流伸曲运动。运动持续时间2组相同。A组男18例, 女22例, 平均年龄 (75.5±2.1) 岁, B组男22例, 女23例, 平均年龄 (77.8±2.4) 岁, 2组间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别。

1.2.2 运动干预注意事项: (1) 血糖过高, 空腹血糖 (FPG) >15 mmol/L不宜运动;血糖过低, FPG<5 mmol/L时加餐后再运动; (2) 运动中或运动后最大允许心率=170-年龄;最大允许血压=基础血压+ (5~10) mmHg; (3) 运动中加强每位患者一般情况的观察:如面色、表情、呼吸、出汗情况 (以微汗、身热为宜) 等以策安全, 尤其是B组患者, 更应注意, 经常询问患者有无胸闷、心悸等不适; (4) 运动中心率或血压超过设定标准, 应减慢运动速度和强度, 使心率或血压回复到允许范围内, 或暂停运动以防发生意外; (5) 运动中要适当饮水, 随身携带含糖饮料和饼干等食品, 以免运动中低血糖发生; (6) A组踏车速度应循序渐进, 以结束运动时腿不发软、行走如前、不觉头晕和心悸为宜; (7) 运动结束时要做5~10 min整理运动, 如弯腰踢腿等, 再回病房休息; (8) 每位患者每周运动3次, 每次20 min, 疗程9月; (9) 运动时间安排在餐后1.5~2 h。

1.2.3 资料收集:运动干预前后每2周称1次体质量, 9点测血压1次, 每2月查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 每月查FPG、餐后2 h血糖 (2hPG) 、总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cy) 、血清胱抑素C (CysC) 、尿酸 (UA) , 并做好记录。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undefined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组运动前后体质量、收缩压 (SBP) 、FPG、2hPG、HbA1c、TC、TG、LDL-C、HDL-C、Hcy、CysC、UA值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B组运动前后FPG、2hPG、HbA1c、Hcy、CysC、U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体质量、SBP、TC、TG、LDL-C、HDL-C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40例患者中因不愿坚持及出现急性脑血管意外各2例, 故最终进入比较的为36例;B组45例患者期间因出现急性感染3例、急性脑血管意外2例、急性左心衰1例死亡、糖尿病足1例、家属不支持运动干预1例, 故最终进入比较的为37例。见表1。

3 讨论

运动不仅有益健康, 也是DM综合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多年来的临床研究和实践证明, 科学、适当、合理地组织DM患者进行各种适当强度和形式的运动, 不仅有利于增强体质、减少体质量、消除肥胖, 且能改善胰腺B细胞的功能, 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 (IS) , 减轻胰岛素抵抗 (IR) , 延缓和减轻DM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下面就本次运动干预结果作如下分析讨论。

3.1 改善老年T2DM患者的糖代谢及脂肪代谢

改善糖代谢:运动时, 储存在肝内和肌肉内的糖原分解成葡萄糖, 成为运动的能源, 不断消耗, 从而使血糖下降。运动后, 肝脏与肌肉又使血液中的葡萄糖变为糖原储存起来, 从而血糖持续下降。适量运动的降血糖作用可持续12 h左右, 适当强度和时间的运动可以使肌肉组织和其他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 减轻糖尿病患者器官、组织对胰岛素的抵抗, 增加糖的利用, 改善糖代谢, 使血糖水平下降。本研究中2组患者运动9月后其FPG、2hPG、HbA1c和运动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改善脂肪代谢:长期坚持适当运动的患者可增强脂肪细胞中酶的活性, 加速脂肪的分解, 促使过多的脂肪消耗掉, 起到减肥的作用。由于运动使体内脂肪代谢及利用增加, 可以使血脂水平下降, 对于伴有高脂血症的患者, 长期坚持运动

注:与运动干预前比较, *P<0.05

是控制血脂的重要措施之一。本研究中A组患者的体质量、TC、TG、LDL-C、HDL-C值运动前后比较显示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而B组患者运动前后比较显示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分析与B组患者的运动量不够有关。

3.2 运动干预对老年T2DM患者慢性并发症的影响

降低血Hcy:目前普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特殊的慢性炎症过程, 糖尿病同样存在炎症反应的激活现象[1]。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Hcy 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大血管疾病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 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2]。也有研究显示Hcy水平高的T2DM患者合并大血管病变比例显著大于Hcy水平正常的T2DM患者[3]。本研究显示运动后Hcy 水平下降 (P<0.05) 。

降低血UA:近年来研究表明可将血UA水平作为预测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指标, 控制血UA可能是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的一个重要手段[4]。本研究2组患者血UA运动后均有下降 (P<0.05) 。

降低CysC:CysC是一种低分子质量的碱性非糖化分泌性蛋白质, 其血清浓度与肾小球滤过率密切相关, 认为是测定肾小球滤过率的标志物[5]。本研究2组患者运动后CysC均较运动前有下降 (P<0.05) 。

降低SBP:运动能调节大脑皮层及皮质下血管运动中枢, 使其紧张度趋于正常, 促使血压下降, 且运动可调节植物神经功能, 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 提高迷走神经兴奋性, 缓解小动脉痉挛, 从而降低血压。本研究中A组患者运动干预后SBP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本文通过运动干预对老年T2DM患者糖代谢、脂代谢, 以及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都起到了确切的、良好的改善作用, 在运动处方的设计与选择上, 我们充分考虑到老年护理医院T2DM患者的特点, 尤其是长期卧床, 无法下床主动活动的的实际状况, 而设计了由医务人员进行被动运动的四肢关节轮换伸曲运动, 或许这种运动方法其运动量尚未达到满意程度, 其效果不如踏车运动组那样显著, 但运动所带来的获益同样不容忽视, 就这一点对护理医院这群特殊的老年T2DM患者的DM总体治疗增添了一项简易有效的运动疗法, 也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王海澜, 杨涛, 贺丽, 等.2型糖尿病与炎性细胞因子相关性的临床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8, 11 (5) :628-629.

[2]Huang HW, Guo MH, Lin RJ, et al.Hyperhomocysteinemia is a risk factor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tenosis[J].J Neural, 2007, 254 (3) :364-367.

[3]朱建一, 吕志刚, 史恒川.同型半胱氨酸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影响[J].实用老年医学, 2010, 24 (2) :135-137.

[4]樊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尿蛋白排泄率与高敏C反应蛋白、血尿酸水平关系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 2012, 26 (6) :464.

干预和控制层次 篇7

关键词:生活方式,妊娠糖尿病,血糖控制

在临床上, 妊娠期糖尿病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 是一种极为多见的妊娠期合并症, 该疾病可能造成胎儿畸形、胚胎发育异常、巨大儿、早产、死胎、产后出血以及泌尿系统感染等症状, 进而对孕产妇及其胎儿的生命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1]。因此, 加强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干预, 是极为有必要的。为了探讨生活方式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 笔者对该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所收治的65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予以生活方式干预, 获得不错的治疗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妊娠糖尿病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全部患者在25~38孕周时均进行了OGTT检查, 空腹血糖5.6 mmol/L, 1 h血糖10.3 mmol/L, 2 h血糖为8.6 mmol/L, 3 h血糖为6.7 mmol/L, 满足以上2项或者以上者, 即确诊为妊娠糖尿病。年龄在20~37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30.5岁;其中, 93例为初产妇, 37例为经产妇。按随机表法将其分成两组, 即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6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以及孕产次等一般资料的比较方面,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分别采取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 即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 在此基础之上, 对观察组患者予以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例如讲课、发放宣传手册以及观看视频等, 对患者及其家属展开健康教育, 以便使患者及其家属能够了解有关妊娠糖尿病的知识, 进而促使其保持合理的饮食、运动以及生活习惯, 从而使孕产妇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之内, 保障孕产妇及其胎儿的生命健康[2]。

2控制体重:妊娠糖尿病孕产妇如果过于肥胖, 那么可能会引发各种并发症, 例如新生儿畸形、巨大儿等。所以, 护理人员应当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饮食习惯, 控制体重, 在原有体重的基础之上增加10~12 kg, 是较为理想的体重。

3饮食合理: 妊娠期孕产妇饮食不合理, 且食用过多脂肪高、热量高的食物, 可能引发妊娠期糖尿病, 因此, 加强对妊娠期孕产妇的饮食管理, 是极为有必要的。妊娠糖尿病患者应当降低饮食中热量与脂肪的摄入量, 碳水化合物热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35%~40%最佳, 所食用一些含有丰富维生素与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同时, 在饮食过程中, 应当坚持“多量多餐、定时进餐”的原则, 且依据自身身体状况, 对食物结构与热卡进行合理的调整[3]。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血糖情况进行监测, 且予以详细记录, 同时, 对孕产妇并发症以及围产儿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进行观察。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情况分析:干预前,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FPG、2hPG以及HbAlc等的比较上无明显差异;干预后, 观察组患者FPG、2hPG以及HbAlc等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所示。

2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并发症情况分析:在观察组中, 有9例出现并发症, 其中5例为皮肤感染, 3例为消化道感染, 1例为霉菌感染, 并发症发生率为13.85%, 对照组中有16例出现并发症, 其中8例为皮肤感染, 6例为消化道感染, 2例为霉菌感染, 并发症发生率为24.62%, 两组对比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两组围产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观察组中有11例出现并发症, 其中6例为巨大胎, 3例为死胎, 2例为新生儿窒息, 并发症发生率为16.92%, 对照组中有17例出现并发症, 其中9例为巨大胎, 4例为死胎, 3例为新生儿窒息, 1例为产儿死亡, 并发症发生率为26.15%, 两组对比差异显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所谓的妊娠糖尿病, 指的就是妊娠期亦或者是初次出现的一种糖尿病疾病, 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糖尿病种类。近些年来,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妊娠糖尿病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孕产妇一旦患有妊娠糖尿病, 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与护理, 否则将对母婴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4,5,6]。

在该次研究中,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 对观察组患者再予以生活方式干预, 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其孕产妇及其围产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可见,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 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实施生活方式干预, 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李延兵, 翁建平, 许雯, 等.短期持续胰岛素输入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3, 11 (1) :10.

[2]叶山东, 朱禧星.临床糖尿病学[M].安徽: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243.

[3]陈亮.糖尿病口服药物进展及其临床应用[J].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2, 9 (2) :54.

[4]陈敏.胰岛素制剂的种类及其进展与临床应用[J].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2, 9 (2) :4.

[5]李延兵.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进展及规范[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08, 23 (24) :16.

上一篇:ABC管理法下一篇:预算编制审计电力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