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

2024-07-07

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精选10篇)

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 篇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口老龄化及饮食结构的改变, 以糖尿病为原发病的尿毒症病人逐年上升, 血液透析是目前治疗尿毒症病人的主要手段。我国血液透析病人中糖尿病已占13.5%[1]。糖尿病病人发展到尿毒症期大多伴有视网膜病变 (DR) , DR是糖尿病引起的眼底慢性微血管病变, 导致新生血管形成、黄斑水肿、视网膜渗出, 甚至视网膜脱离。由于眼底小血管反复出血、视网膜的脱离, 可导致不可逆转的失明[2]。本科于2006年4月—2014年3月共接受5例糖尿病肾病伴失明病人行维持性血液透析, 护理过程中针对该类病人的特殊性, 实施了相应护理,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5例病人均为男性, 年龄32岁~67岁, 平均51.3岁, 空腹血糖控制在4.3 mmol/L~9.6 mmol/L, 餐后血糖控制在9.3 mmol/L~14.6 mmol/L, 糖尿病病史平均为16年, 失明时间为3年~6年, 血液透析开始时肌酐为514.6μmol/L~1 652.4μmol/L, 血液透析平均时间为34.8个月。

2 治疗

均经诱导透析进入维持性透析治疗, 每周3次, 透析时间4h;合理营养, 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予以促红细胞生成素、铁剂纠正贫血;静脉注射左卡尼汀补充左旋肉碱, 缓解血液透析综合征;静脉输注参麦注射液以益气养心。

3 护理

3.1 建立安全温馨的治疗环境

因病人双目失明, 周围环境的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时刻保持地面干燥, 病室内物品定位放置, 及时清除病室内过多的障碍物, 注意固定可移动床的轮子, 床边严禁危险物品的使用;将需用品置于病人方便取到的地方, 牵着病人的手触摸所需要物品放置的位置, 及时清理病人使用后产生的垃圾, 避免病人误食。

3.2 透析的护理

3.2.1 透析前的护理

责任护士用轮椅到候诊区接病人, 向病人家属了解病人透析间期的情况, 更换鞋子后为其测量体温、血压、心率, 轮椅秤上称体重后 (季节交替增减衣服时做好详细的记录) 送病人至固定的透析床上, 透析床位一般安排在透析室入口第一张床, 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 详细询问病人病情及需要, 并向他介绍邻床病友;将呼叫器置于病人手旁。

3.2.2 透析中的护理

糖尿病肾病透析病人, 在每个透析周期 (4h) 中会丢失20g~30g葡萄糖[3], 再加上使用无糖透析液, 更易引起低血糖, 血浆渗透压降低进而产生低血压。透析过程中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 经常询问病人有无抽搐、头痛、头晕、胸闷等不适, 仔细观察分析病人面部表情及行为的变化, 观察有无打哈欠、便意、腹痛、腰酸背痛等低血压先兆症状;在透析1h~2h后, 病人常有饥饿感, 协助病人进餐, 进食时采取半卧位或左侧卧位 (动-静脉内瘘在左手) , 并妥善放置血路管, 食物温度适中, 无刺、无骨、易消化, 如蛋糕、馒头等, 指导病人细嚼慢咽, 一次进食量不宜过多过快, 避免过多血液供应胃肠道血管系统, 导致全身血流重新分布明显, 引起低血压[4];进食时避免与他人讲话, 以防呛咳或窒息。

3.2.3 透析后的护理

帮助其止血, 嘱其卧床休息20min~30 min, 不要急于起床, 起床时速度不宜太快, 避免发生直立性低血压,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待病人一切正常后, 责任护士用轮椅护送病人称体重后出透析室, 向病人家属交代透析情况及注意事项。

3.3 加强心理护理

病人患有糖尿病、双目失明, 现在又需行血液透析治疗, 从而产生悲观和焦虑情绪。对于病人的这种心理反应及时给予疏导, 耐心听取病人的诉说, 并向病人讲解血液透析技术的一般知识及安全性、可靠性;教会病人应对焦虑的方法, 比如采用慢节律呼吸法、静坐、听音乐等。

3.4 与病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病人双目失明, 护理人员每进行一项操作前先告知病人, 确保病人知道正在发生的事情, 并指导其如何配合;病人看不到护士的面部表情, 只能从交谈的语言中来感受护士对其关心和照顾, 所以谈话时要态度和蔼、语速适中, 尽量避免其他声音的干扰;也可把手放在病人肩上或握着他的手进行谈话, 增进相互间的信任, 一次只说一项内容, 病人一次没听清听懂时, 给予重复2遍或3遍, 直到病人明白为止。

3.5 健康指导

3.5.1 病人指导

将预防摔倒、保证安全的措施作为重点内容, 反复向病人讲解, 尽可能减少摔伤的机会;鼓励病人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通过病人环境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的增强, 加强其自信心, 战胜焦虑。

3.5.2 病人家属宣教

此类病人因失明, 行动不便, 日常生活均由家人照顾, 加强与病人家属的沟通, 使家属了解家庭护理的重要性。掌握病人在家中可能会发生低血糖、摔倒等的应急处理;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或动静脉内瘘的照顾;反复多次指导家属正确测量血压和血糖、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注意事项并做好记录;严格控制病人在家的饮水, 食物提倡用粗制米、面和适量杂粮, 忌食蔗糖、蜜糖、动物脂肪等, 并保证有足够的营养物质摄入;为保持大便通畅, 应多摄入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 如青菜、芹菜等;要求家属不随意迁就病人, 婉言拒绝病人过多的不合理要求, 以消除他的依赖心理;提供教育手册, 对病人家属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解答。

4 结果

针对这5例病人的特点, 护理人员在给病人实施血液透析的过程中, 从各个方面关注到病人的需求, 给予全面细致的照顾和护理, 在整个透析过程中有效预防透析期间低血压、低血糖等并发症的发生, 从未发生摔倒、误食、呛咳、针尖脱落等意外, 使病人得到了安全有效的治疗, 提高了生活质量。

5 讨论

糖尿病导致失明, 给病人生活带来很大不便, 尤其是不能生活自理, 进而造成病人抑郁、悲观等心理障碍。同时, 血液透析作为尿毒症病人的一种治疗手段需要长期不间断的进行, 血液透析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 使经济负担加重, 家庭生活受到影响等, 又加重了病人的焦虑、抑郁、悲观等心理障碍。通过加强安全护理流程, 加强与病人的沟通, 帮助病人适应角色转换,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针对病人在透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及时、准确地作出判断, 将风险及并发症降到最低, 提高病人在透析治疗中的依从性;创新性地在透析前后由责任护士与病人家属做好无缝衔接, 建立失明病人血液透析通道, 达到有效预防病人摔倒、快速上机、防止低血糖等效果, 很好地保证了病人安全地进行血液透析;加强与透析病人家属的沟通, 使其了解家庭支持及家庭护理的重要性, 使病人得到了安全有效的治疗, 提高了病人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质刚.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并发症的防治[J].中国内科实用杂志, 2007, 27 (22) :1742-1744.

[2]李凤鸣.眼科全书 (中册)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2320-2329.

[3]李香兰.血液透析低血糖的防治[J].中华肾脏病杂志, 1998, 11 (3) :148.

[4]刘玉春.老年人进餐后低血压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 24 (2) :1.

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 篇2

[关键词]血压改变;慢性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生存

[中图分类号]R69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5-215-04

慢性肾病的高发病率、伴发的高心血管病患病率和高病死率,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血液透析是延长慢性肾衰竭患者生命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不断发展,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也逐渐提高。但由于MHD患者在透析过程中易发生血压改变,无论是高血压或者是低血压,如不及时加以干预,易诱发系脑血管等疾病,干扰血液透析治疗的持续或充分性,严重地影响了疗效和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对患者的威胁生存率产生影响,国内有研究报道,透前收缩压升高是MH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7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38例慢性肾病MHD患者,记录MHD患者透析中血压变化情况,探讨透析间期血压变异性对患者生存状况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38例慢性肾病MHD患者,男23例,女15例,年龄在38~71岁,平均(50.1±9.2)岁,所有患者接受MHD治疗≥3个月。均符合慢性肾病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1)合并心、脑、肾等严重损伤及其他慢性病;(2)智能障碍、文盲等或者患有精神疾病;(3)药物、酒精依赖者。详细记录所有患者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高、干体重、透析龄等,临床资料包括透前及透后血压、生化指标等。采用常规血液透析(HD),每周2~3次,每次4~5h(10~12h/周),血流量200~350mL/min。一般每月有2~3次血液透析滤过(HDF),偶然也根据临床需要做血液透析灌流(HDP)。

1.2观察指标

1.2.1

生化指标 收集所有患者血清钙(Ca2+)、磷(P3+)、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尿素清除指数(Kt/V)、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三酰甘油(TG)、尿素氮(BUN)等项目平均值。

1.2.2血压 所有患者血液透析开始前、透析过程中每小时及结束时测量血压并记录。2007年4月~2013年4月记录每季度第1次透析前、透析结束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平均值和标准差(SD)、平均动脉压值(MAP)、透前透后收缩压差[△SBP,△SBP=透前SBP-透后SBP]、透前透后平均动脉压差[△MAP,△MAP=透前MAP-透后MAP(mmHg)]。

1.3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所有资料采用SPSS13.0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透析过程中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法。

2结果

2.1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

患者一般情况见表1。共38例MHD患者入选,其中男23例(60.5%),女15例(39.5%),平均(50.1±9.2)岁,透析龄(54.8±32.5)个月。随访未满2年的患者共8例,在年龄,透析龄,随访时间和iPTH指标与慢性肾病MHD患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透析过程中血压波动及变异性

患者透前、透后血压变化见表2。患者透前SBP平均值、DBP平均值MAP以及透后SBP的SD在所有患者和随访未满2年患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透后SBP平均值、DBP平均值和MAP在随访未满2年的患者中均显著高于慢性肾病MHD患者(P<0.05)。

2.3透析过程中ASBP的影响因素

根据透析中△SBP将患者分为两组:高△SBP组(20例)和低△SBP组(18例),高△SBP组和低△SBP组各项指标比较结果见表3。透析中高△SBP组的年龄、透析间体重增长%、平均脱水量,透析前SBP显著高于低△SBP组,Hb、Alb水平显著低于低△SBP组。

2.4透析过程中ASBP的对生存率的关系

Kaplan-Meier分析显示随访未满2年患者无论全因死亡,还是心血管病死亡均显著高于慢性肾病MHD患者(P值分别为0.03和0.02),进一步提示透后收缩压更高的患者具有较低的生存率。

3讨论

MHD患者多年龄较大,常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并发症,而长期高血压可导致患者左室肥厚、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成为导致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在MHD治疗过程中的单次血液透析时,血压变动给患者带来了额外的痛苦和风险,同时可能导致患者难以耐受透析而提前结束治疗,导致透析充分性降低,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透析过程中体内液体快速清除,血浆渗透压、电解质、酸碱平衡骤然变化,神经内分泌轴激活,血管活性介质清除,加上透析患者本身多合并动脉硬化、炎症状态,导致患者透析过程中血压异常不稳定。

Inrig研究证实MHD患者透析时△SBP与死亡率明显相关。另外,透析时在短期内SBP升高或者透前SBP的变异度增大均是不良预后的标志。本研究发现随访未满2年的8例患者,在年龄,透析龄,随访时间和iPTH指标与慢性肾病MHD患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透析中高△SBP组的年龄、透析问体重增长%、平均脱水量,透析前SBP显著高于低△SBP组,Hb、Alb水平显著低于低△SBP组。本研究提示控制透析前血压,控制透析间期体重增长、控制每次透析的超滤量能有助于降低透析患者透析中血压变化。

本研究通过生存分析显示透析中△SBP升高与MHD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增加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分析显示随访未满2年患者无论全因死亡,还是心血管病死亡均显著高于慢性肾病MHD患者(P值分别为0.03和0.02)。进一步提示透后收缩压更高的患者具有较低的生存率。血压变化可引起系列炎症反应,包括心肌炎症,导致心肌重塑导致左心室肥厚。迅速的血压下降可导致器官的缺血性灌注损伤,可能是导致不良预后的原因。控制与预防MHD患者血压变异性发生,对于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重大临床意义。

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 篇3

关键词: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死亡原因,相关因素

终末期肾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患者常伴有血肌酐、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临床指标的异常变化,严重时会危及患者生命[1,2,3]。首选治疗方案为维持性血液透析,可起到临床替代的作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和临床指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4,5]。为了探讨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该院对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53例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3例,年龄为38~71岁,平均年龄为(60.8±12.5)岁,其中男28例,女25例。患者均符合终末期肾病的诊断标准,病因分析:慢性肾小球肾炎28例、糖尿病肾炎19例、高血压肾损害4例、肾小管间质性病变2例。给予患者长期随访,至随访末日,死亡患者14例,列为死亡组,存活患者39例为存活组。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先行纠正贫血和血压控制等常规治疗,再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透析机为费森尤斯4008型血液透析机,透析液为碳酸氢盐透析液,2~3次/周,3.5~4 h/次,控制血流量为200~300 mL/min,控制透析液流量为500 mL/min,设定膜面积为1.2~1.5 m2,材料为德国金宝的8LR, 17R。行透析前检测患者的临床指标:血肌酐、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甲状旁腺素。

1.3 统计方法

数据资料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原因分析

53例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死亡14例,其中心血管疾病6例(42.9%)、脑血管疾病5例(35.7%)、多脏器衰竭2例(14.3%)、消化道出血1例(7.1%)。

2.2 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相关因素分析

透析前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血肌酐、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显著高于存活组,死亡组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均显著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甲状旁腺素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3 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Logistic回归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肌酐、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是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见表2。

3 讨论

随着医疗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设备的不断改进,维持性血液透析逐渐应用于治疗终末期肾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和临床指标,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但仍存在多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同的程度的影响。在死亡的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心血管疾病高居首位,其次为脑血管疾病,其发病机理在于患者出现了终末期肾功能衰减,使得机体血脂与尿蛋白代谢发生了紊乱,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会显著升高,附着于血管壁后会降低血管壁的弹性,引起粥样动脉硬化的发生,同时尿蛋白的大量排放会造成机体蛋白质的过度流失,容易引发低蛋白血症。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多伴有营养不良,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大幅下降,增加了各种病菌入侵的风险,透析时不能有效清除机体内的大分子毒物会造成体内的毒素蓄积,引起酸中毒,同时伴有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红蛋白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降低,容易出现贫血病症,因而治疗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体重、血压、血脂、尿蛋白等指标。

该研究表明,53例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死亡14例,其中心血管疾病6例(42.9%)、脑血管疾病5例(35.7%)、多脏器衰竭2例(14.3%)、消化道出血1例(7.1%),说明心脑血管疾病是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死亡组血肌酐、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显著高于存活组,死亡组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均显著低于存活组,说明死亡的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临床指标改变的更为明显,均与患者的死亡存在一定的关系。经Logistic回归分析,血肌酐、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贫血伴有血红蛋白异常降低,高胆固醇症伴有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异常升高,低蛋白血症伴有血浆白蛋白显著降低,这些疾病与死亡存在密切联系。综上所述,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多为心脑血管疾病,贫血、高胆固醇症、低蛋白血症均是独立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邝红漫, 王唏, 潘丽萍.糖尿病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2) :141-142.

[2]朱晓峰, 张金元, 许龙根, 等.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血液净化, 2005, 4 (6) :310-313.

[3]杨雪梅, 李菁.居住农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遵医行为及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6) :547-549.

[4]金华, 陈瑛, 李灿.153例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率及死亡原因分析[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2007, 30 (4) :287-288.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饮食护理体会 篇4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52-01

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不断发展,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生存时间大大延长。然而,在临床上,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极易由于饮食控制不合理,导致水钠潴留、高钾血症、充血性心力衰竭而死亡。因此,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合理、准确的饮食护理,不仅可以达到或维持良好的营养状态,防止或减轻并发症、改善透析效果,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护理体会做以下总结:

1 饮食要点

1.1 蛋白质的摄入。因分解代谢的增加和血液透析中营养物质的丢失,肾衰竭患者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因此,K/DOQI推荐稳定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蛋白质摄入量为1.2kg/d,至少50%的蛋白质应为高生物价蛋白,如:鸡蛋、牛奶、鱼、肉等。

1.2 严格限制水、钠的摄入。体内水份过多会导致高血压、心衰等严重并发症,若得不到及时纠正会导致心脏扩大、尿毒症心肌病变,影响预后并且危及生命,影响长期存活率。因此,血液透析患者必须根据尿量严格控制水份及钠的摄入。一般来说,生食、处理过的和罐装食物含钠较高,应减少摄入。另外,重要的一点是正确评估干体重,干体重是透析病人达到正常体液平衡状态下的理想体重。即既不存在水潴留,也没有脱水现象,所以,病人一定要了解干体重的意义,在两次透析之间体重增长控制在干体重的3%—5%,每次透析结束后体重要求达到标准的干体重,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正常的工作与生活。

1.3 限制钾、磷的摄入。

1.3.1 人体内的钾大部分是由肾脏排泄,一旦肾脏丧失排泄功能后,对钾的排泄也随之丧失,特别是无尿的病人,如果过量进食含钾高的食物就会发生高钾血症而引起心脏传导阻滞,严重时可引起心脏骤停,应避免食用的高钾蔬菜有:菠菜、芥菜、苦瓜、干香菇、韭菜、高丽菜、冬笋、海带、金针、木耳、黄豆芽等;避免食用高钾水果有:香蕉、番石榴、哈密瓜、香瓜、葡萄、橙子、杨桃。还需特别注意高汤、浓汤、生菜等含钾高,亦应少食。吃蔬菜应先切再洗,再将菜烫过,倒掉汤汁再煮,而水果1d只能吃2次,吃之前最好浸水1h~2h再食用,降低食物中的钾含量,可通过浸泡、煮沸、超低温冷藏等方法除去食物中的钾。及时监测血钾浓度,并根据尿量随时调整钾的摄入量,以避免血钾过高或过低。

1.3.2 高磷血症会影响钙的吸收,是引起肾性骨病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重要因素,也是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严重并发症,所以在饮食中要严格限制磷的摄取。磷主要存在于奶制品、蛋黄、动物内脏(心、肝)、虾仁、花生、坚果类、豆制品等食物中,注意适当控制;菜汤中含有溶解的磷,应少喝为佳。

1.4 增加钙的摄入,补充水溶性维生素。由于透析病人活性维生素D缺乏以及机体对活性维生素D作用抵抗,且饮食中限制磷的摄入,往往造成血钙浓度偏低。应定期监测血清钙磷水平,给病人补充足够的钙剂和维生素D。因病人在透析中不可避免地丢失水溶性维生素,加上限制高钾、高磷食物等因素,减少了水溶性维生素的摄入,应及时给予补充,特别是叶酸和维生素B。

2 注意做好心理护理

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使病人食欲降低,进食减少,甚至厌食;而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则会促进食欲,保证营养的消化与吸收。因此,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饮食护理中切不可忽视心理护理,促使病人精神愉快,提高对饮食疗法的依从性。对不能严格控制水分的病人,要耐心地进行交谈,纠正不良饮食习惯,使病人懂得容量负荷过重对心脏和血压的不利影响以及在透析中超滤过多会发生的并发症,使病人能自觉地严格控制水钠的摄入,维持良好的营养状态。

3 做好健康教育

长期的低盐饮食会影响病人的食欲,护士应告知家属要根据病人的饮食习惯,提供多样化色、香、味俱全的饮食,以增进食欲,还解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并学会这些食物的烹调方法,以供病人正确食用。护士一定要对病人进行宣教,讲解营养要求,禁止食用含钾高的代用盐;高蛋白饮食多富含钾、磷,要适量食用;同时,应该告知患者及家属控制水的重要性,我们科室将各种常见食物的含水及含钠量整理成表格,发放到每位患者手中,使他们在进食时能更好的进行自我控制。

参考文献

[1]张本立,梅长林.血液透析手冊[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82

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42例糖尿病肾病伴失明患者进行分析,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各组21例。对照组中, 男13例, 女8例;年龄35~73岁, 平均 (55.4±3.4) 岁;失明时间2~6年, 平均 (3.1±1.0) 年。研究组中, 男14例, 女7例;年龄36~72岁, 平均 (55.9±3.6) 岁;失明时间2~6年, 平均 (3.2±1.1) 年。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失明时间上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存在比较价值。

1.2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行综合护理,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2.1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因为患者失明, 所以, 要求治疗环境必须绝对安全。在病房中, 时刻保证地面干燥, 及时清理多余障碍物, 固定摆放室内物品, 禁止使用危险物品, 把患者需要的物品放置在便于患者拿取的地方, 及时清理病房垃圾, 以免患者误食[3]。此外, 失明患者前行时存在不便, 需要护理人员时刻沟通交流提醒, 做出口令, 指导其方向, 护理人员就是其眼睛, 使其消除悲观、害怕的情绪, 渐渐接受并适应失明状态,

1.2.2透析护理: (1) 透析前护理:在接患者进行透析治疗时, 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透析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并且对患者体温、心率、血压等进行测量, 同时换鞋, 在送至透析室后, 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 将呼叫器放在患者手旁[4]。 (2) 透析中护理:在透析过程中, 患者每个周期均会丢失20~30 g葡萄糖, 加之采取无糖透析液, 导致患者非常容易出现低血糖症状, 降低血浆渗透压, 从而出现低血压。对患者生命体征予以严密监测, 询问患者是否出现头痛、头晕、抽搐、胸闷等症状, 观察患者面部表情变化。在透析1~2 h后, 患者经常出现饥饿感, 此时需要协助患者进食, 一般采用左侧卧位或者半卧位, 对血路管予以妥善安置, 叮嘱患者细嚼慢咽, 进食不宜过多, 以免刺激肠胃, 造成全身血流重新分布, 引发低血压[5]。 (3) 透析后护理:帮助患者止血, 叮嘱患者卧床休息20~30 min, 起床时速度不宜过快, 以免出现直立性低血压, 对患者生命体征予以密切监测, 在患者一切正常之后, 安全送回病房, 并且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以后治疗过程及注意事项。

1.2.3心理护理:患者因为失明, 经常产生不安全感, 在治疗中出现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 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此时, 护理人员必须积极和患者沟通, 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 并且向患者讲解一些疾病防治知识, 让患者感到充分的安心, 以此促进患者积极接受治疗与护理。

1.2.4健康宣教:反复向患者讲解预防摔倒及相关安全措施, 尽量避免患者摔伤;鼓励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以此提高患者适应环境的能力, 增强患者的信心, 加快患者康复。此外, 一定要对患者家属进行相关的健康宣教, 使患者家属可以更好的照顾患者, 为患者提供合理的饮食、良好的病情监测, 以此鼓励患者, 确保患者可以更好的生活。

1.3观察指标:观察对比2组患者护理后的临床指标与并发症。临床指标包括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血糖、总胆固醇等;并发症包括感染、低血压、心血管并发症。

1.4统计学分析:在SPSS 21.0统计学软件中输入2组观察数据, 用 (±s) 表示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血糖、总胆固醇等临床指标, 并对数据进行t检验, 用[n (%) ]表示并发症发生率, 并对数据进行χ2检验, 当P<0.05, 表示2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对照组患者血清白蛋白 (32.3±4.8) g/L, 血红蛋白 (102.3±16.5) g/L, 血糖 (10.3±2.2) mmol/L, 总胆固醇 (4.3±1.1) mmol/L;研究组患者血清白蛋白 (39.7±4.2) g/L, 血红蛋白 (105.3±15.2) g/L, 血糖 (5.2±1.1) mmol/L, 总胆固醇 (3.8±2.3) mmol/L, 2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2.2对比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21例患者中, 感染3例, 低血压2例, 心血管并发症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8.6%;研究组21例患者中, 感染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4.8%, 2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3讨论

糖尿病肾病患者因为失明, 经常导致生活非常不便, 无法生活自理, 从而产生了抑郁、不安等不良情绪;同时,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一个长期的治疗过程, 经常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不仅加重了患者的不良情绪, 还会增加家庭负担, 导致患者治疗效果不佳。为此, 一定要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 给予有效的护理对策, 以此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保证患者更好的接受治疗, 以此加快患者康复。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2组患者临床指标方面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6%,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8%, 2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此研究结果与大量相关研究[6,7]结果十分相近, 充分说明了综合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总而言之, 对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糖尿病肾病伴失明患者实施综合护理, 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指标,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临床选用与普及。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糖尿病肾病伴失明患者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护理对策。方法 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42例糖尿病肾病伴失明患者进行分析,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各组21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研究组行综合护理, 对2组护理效果予以观察比较。结果 2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8%, 显著低于对照组28.6%, 2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对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糖尿病肾病伴失明患者实施综合护理, 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指标,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临床选用与普及。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失明,血液透析,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耿志英, 李廷闪, 汤洁, 等.糖尿病肾病伴失明病人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4, 15 (33) :3121-3122.

[2]申屠磊华, 黄坚, 李淑艳, 等.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4) :41-42.

[3]殷莹, 张玉环, 陈新河, 等.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并发顽固尿路感染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 (25) :56-57.

[4]薛云丽.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分析及饮食护理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 2014, 11 (8) :760-761.

[5]任志芳, 郭影丽, 孙玉珍, 等.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58例的健康教育[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 (7) :1762.

[6]陈波, 勾荣, 刘俊, 等.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糖尿病足的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 (下半月版) , 2013, 42 (10) :596-597.

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 篇6

1临床资料

23例使用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的糖尿病肾病患者, 年龄35~73岁, 中位年龄54岁, 其中35~40岁3例, 41~50岁7例, 51~60岁8例, 61~73岁5例。每周透析2~3次, 每次3.5~4h, 透析结束后规范压迫止血。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在患者肾小球滤过率<20ml/min, 肌酐>500μmol/L时, 就配合医师动员患者早做AVF早准备, 这样可节省插临时导管的费用及降低感染的危险。术前一星期左右嘱咐患者勿在准备做瘘侧手臂输液, 向患者简单介绍AVF手术的方法, 消除患者紧张, 恐惧的心理, 取得患者的合作。

2.2 术后护理

由于糖尿病患者伤口本身就有难愈合和易感染的危险, 糖尿病患者AVF功能不良的危险远高于其他肾病终末期患者。因此术后要密切观察内瘘震颤、创口渗血及局部水肿等情况, 保持局部干燥, 防止感染。禁止术侧输液、测血压、抽血化验、佩戴饰物, 并嘱咐患者勿将术侧手臂长时间弯曲、受压, 勿抬高超过心脏水平、勿遭受寒冷刺激、勿穿紧身窄袖上衣、勿提取重物等, 以免血液循环障碍或血流量减少, 造成内瘘阻塞。术后2~3d如有水肿者, 可在平卧时稍抬高手臂, 无出血者可轻轻活动手指。拆线一般在术后7~10d, 如愈合不良可延迟至15d。

2.3 健康教育

2.3.1 自我检测:

教会患者, 在内瘘术后到内瘘使用整个过程都必须每天多次不定时自我检查AVF震颤声和搏动, 如只有搏动而无震颤, 或震颤微弱者及早通知医师, 及早处理。检测血压, 避免低血压。定期复查血常规, 一般血红蛋白维持在100~120g/L左右为宜, 血色素太高或太低都易造成内瘘阻塞。血液高凝者可在透析前晚口服阿司匹林防止凝血, 如发生高热及呕吐或腹泻等至脱水时, 要及时补充水分, 同时立即就医。

2.3.2 自我锻炼:

有计划地实施关节运动有助于AVF的成熟。由于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管普遍较细, 管壁薄而脆, 因此科学的自我AVF锻炼尤为重要: (1) 内瘘术后次日可进行术侧抬高运动, 促进静脉回流, 减轻水肿, 患者术侧向上抬高尽量垂直, 每次在空中停留约6s, 每次运动时间5~6min, 早晚各1次, 但如患者疼痛明显可根据实际情况抬高术侧, 避免过度牵拉加剧疼痛。 (2) 术后1~2周至内瘘成熟术后 (3个月左右) , 患者可做握拳运动, 每天用术侧手捏橡皮圈5~6次, 每次10min左右。或指导患者用手或松紧带轻压肘关节上方至静脉中度扩张为止, 肘关节做屈曲和伸直运动20~30下后, 松开手或松紧带休息1~2min后, 再重复循环上述运动, 每次5~10min, 每天5~6次[1]。这样有助于静脉扩张、肥厚, 加快瘘的“成熟”, 延长使用寿命。

2.3.3 饮食护理:

除继续糖尿病饮食外, 还应遵循低脂、低盐、低磷、高氨基酸的饮食, 每天保证热量>126kJ·kg-1·d-1。每天监测尿量和体质量, 24h尿量<1000ml者, 严格控制钠和水的摄入量。

2.4 科学的使用和维护

由于糖尿病患者血管的特殊性, 内瘘首次穿刺时间应尽量在术后6~7周, 甚至更长。让血管更好的扩张、充盈, 静脉。穿刺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严格规范操作, 严格无菌技术; (2) 首次穿刺的护士应为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 先检查内瘘的成熟情况, 了解内瘘的吻合位置及走向, 如血管位置较深, 隆起不明显者, 可先用手摸清血管走向, 用笔在皮肤上轻轻画上记号, 再消毒穿刺; (3) 穿刺点距吻合口>5cm, 动静脉穿刺点距离>10cm; (4) 穿刺者用左手食指, 中指固定血管, 在感觉内瘘震颤的同时右手与内瘘成30°进针; (5) 采用绳梯式穿刺, 切勿定点穿刺, 熟练掌握穿刺技巧, 提高穿刺成功率, 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

2.5 规范透析过程[2]

透析时加强巡视,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患者主述, 面色变化, 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尤其是观察血压的变化, 严格避免低血压的发生, 一旦发生, 应立即汇报医师积极处理, 血压未纠正前, 不可拔针。在透析过程中, 还应观察血流量的变化, 根据内瘘的实际情况调节透析流量。透析结束后, 要尽快拔针, 一般在穿刺点上方0.5cm压迫止血, 力量以能触及血管震颤有不出血为宜, 压迫15~30min后用宽松紧带绑上, 松紧也以能触及震颤为宜。反复嘱咐患者注意以下几点: (1) 松紧带在2h左右松开, 切勿长时间不松开。并继续观察有无出血半小时, 如有出血继续压迫止血。 (2) 保持穿刺部位干燥, 防止感染, 如有胶布过敏瘙痒者, 严禁抓挠, 防止感染和出血, 可涂止痒剂。 (3) 拔针24h后, 局部无出血的情况下, 可湿热敷, 也可在穿刺点及周围涂多磺酸粘多糖 (喜辽妥) 软膏, 并稍加按摩, 以防止皮肤瘢痕的产生和帮助软化血管。

3结果

有1例因经济问题放弃血液透析, 有3例死于并发症外, 其他19例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情况良好, 血流量充足, 可进行规律血液透析。

4体会

AVF因安全、方便、使用寿命长、并发症少等优点, 而被视为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 科学合理的保护和使用是护理工作的重点所在。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娴熟的技术能力, 还要向患者及家属做好科学的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不断提高业务技术的同时, 反复耐心与患者沟通, 交流, 并让家属参与心理疏导, 深入浅出的地向患者及家属讲解AVF的相关知识及技能, 手把手的教患者如何锻炼内瘘和保护内瘘, 增强了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护理能力, 取得了患者的积极配合, 保证了血压透析的顺利, 有效提高了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关键词:糖尿病,血液透析, 维持性,内瘘,护理

参考文献

[1]李英娜.自我锻炼护理指导在血液透析患者造瘘术后的效果分析[J].中国血液净化, 2009, 8 (2) :2.

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浚县人民医院内科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95例ESDN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经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确诊, 符合王海燕著[2]《肾脏病学》中关于ESDN的诊断标准, 排除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少于3个月、血红蛋白 (Hb) >90 g/L、治疗前2个月有输血病史和凝血机制障碍等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皮下注射组和静脉注射组。皮下注射组47例, 其中男29例, 女18例;年龄54~67岁, 平均 (59.5±5.4) 岁;透析治疗8~47个月, 平均 (26.8±6.5) 个月;实验室检查显示Hb浓度平均 (71.43±9.52) g/L, 血肌酐平均 (739.34±175.46) μmol/L。静脉注射组48例, 其中男29例, 女19例;年龄54~69岁, 平均 (59.6±5.4) 岁;透析治疗8~48个月, 平均 (26.7±6.5) 个月;实验室检查显示Hb浓度平均 (71.45±9.53) g/L, 血肌酐平均 (739.38±175.45) μmol/L。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透析病程、Hb浓度和血肌酐浓度等方面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常规控制血压和血糖, 补充叶酸、维生素B12和钙剂等基础治疗, 然后使用F6、F60透析器行血液透析和血液透析滤过治疗, 常规每周行血液透析2~3次, 4.0~4.5小时/次, 控制血流量在200~250 m L/min, 控制碳酸氢盐透析液流量为500 m L/min, 根据糖尿病肾病水肿情况调整超滤量。在此基础上, 皮下注射组给予皮下注射EPO, 静脉注射组给予静脉注射EPO, 给药起始剂量均为每周120 IU/kg, 分两次单独注射给药。

1.3 观察指标

(1) 治疗前后Hb浓度变化: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末和治疗2个月末Hb变化; (2) Hb达标时间: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Hb达到目标值平均使用天数; (3) EPO使用量:记录并对比每周使用EPO平均剂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分析相关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校验,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校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Hb变化

两组给药后均可提高机体内Hb浓度, 但静脉注射组治疗1个月末和治疗2个月末提高Hb浓度幅度明显高于皮下注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浓度变化,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1) P<0.05, (2) P<0.01;组间比较, (3) P<0.05, (4) P<0.01

2.2 Hb达标时间

静脉注射组使用EPO治疗Hb达到目标值平均时间 (110.37±24.54) d明显短于皮下注射组 (138.68±26.73) d, 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t=5.3792, P<0.01) 。

2.3 EPO使用量

静脉注射组周使用EPO剂量 (128.84±21.92) IU/kg明显低于皮下注射组 (157.35±22.25) IU/kg, 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t=6.2912, P<0.01) 。

3 讨论

医学界对ESDN的确切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 多数学者认为与多因素参与、遗传背景和部分危险因素等因素有关[3], 1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微量白蛋白尿比例高达50%左右, 而2型糖尿病也有30%左右的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 表明遗传因素是导致糖尿病中具有重要作用;肾脏血流动力学异常表现肾小球高灌注和高滤过, 引起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升高;高血糖造成肾组织局部糖代谢紊乱、激活多元醇通路、激活二酰基甘油-蛋白激酶c途径和已糖胺通路代谢异常等。而慢性贫血与促红素分泌不足、多种酸性产物潴留和造血原料缺乏等因素相关, EPO匮乏是引起ESDN贫血的主要原因, 通过外源性补充EPO能够促进系祖细胞增殖、分化和成熟, 从而纠正ESDN患者的贫血状态, 改善预后和提高生存质量。

静脉注射和皮下注射是目前促红细胞生成素常用的给药方法, 本研究显示两种方法均能够提高机体内Hb浓度, 但静脉注射组治疗1月末和治疗2月末提高Hb浓度幅度明显高于皮下注射组, 表明静脉注射改善ESDN肾性贫血效果优于皮下注射, 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皮下注射给药后, 药物半衰期12~36 h比静脉注射4~9 h较长, 但机体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与注射部位局部血液循环关系密切, 而多数ESDN患者多个脏器伴有不同程度的皮下微血管病变和循环障碍, 吸收利用率较低, 通过静脉注射给药可使血浆浓度快速达到峰值, 药物作用时间持久, 可达24~36 h, 对于长时间行血液透析患者理论上应快速有效补充EPO方可达到理想血药浓度。另外, ESDN患者行维持性血液透析过程中穿刺对机体造成创伤, 皮下注射需另外进针, 无形中增加皮肤创伤, 尤其对疼痛敏感患者刺激较大, 造成的应激反应可能影响透析效果, 而静脉注射无需另外进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推荐ESDN行血液透析患者使用静脉注射途径给药, 避免二次损伤[4]。本研究显示静脉注射组使用EPO治疗Hb达到目标值平均时间 (110.37±24.54) d明显短于皮下注射组 (138.68±26.73) d, 且静脉注射组周使用EPO剂量 (128.84±21.92) IU/kg明显低于皮下注射组 (157.35±22.25) IU/kg, 证实了静脉注射组改善肾性贫血效果优于皮下注射组。

综上所述, 静脉注射和皮下注射EPO均能够提高ESDN患者体内Hb浓度, 但前者改善肾性贫血效果优于后者, 患者更容易接受, 值得对改善效果继续研究和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分析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 不同给药方式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 (ESDN)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5例ESDN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分组, 皮下注射组47例给予皮下注射, 静脉注射组48例给予静脉注射,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红蛋白 (HB) 浓度变化、达标时间和EPO使用剂量。结果 两组给药后均可提高机体内Hb浓度, 但静脉注射组治疗1月末和治疗2月末提高Hb浓度幅度明显高于皮下注射组, P<0.05或P<0.01;静脉注射组使用EPO治疗Hb达到目标值平均时间 (110.37±24.54) d明显短于皮下注射组 (138.68±26.73) d, P<0.01;静脉注射组周使用EPO剂量 (128.84±21.92) IU/kg明显低于皮下注射组 (157.35±22.25) IU/kg, P<0.01。结论 静脉注射和皮下注射EPO均能够提高ESDN患者体内Hb浓度, 但前者改善肾性贫血效果优于后者, 患者更容易接受, 值得对改善效果继续研究和推广使用。

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贫血,血红蛋白

参考文献

[1]许惠婵, 张海红, 刘妙燕.慢性肾小球肾病与糖尿病肾病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贫血对照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14) :197-198.

[2]王海燕.肾脏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910-1911.

[3]蒙如庆, 牙秋艳, 覃勋.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使用方法对肾性贫血的影响[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2, 29 (5) :744-745.

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的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100例;按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的糖尿病诊断标准[3]对患者进行确诊,肾小球率过滤低于15 m L/min;维持性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时间超过半年,并没有接受过胰岛素增敏剂和其他受体激动剂。将精神疾病、肝功能异常、激素、免疫抑制剂使用患者等排除该研究。100例患者中女性患者人数和男性患者人数分别为37例、63例;病程1~11年,平均病程(5.2±0.7)年。全部100例患者通过随机原则分成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为50例患者。

1.2方法

选择飞利浦公司的Dialog血液透析机,3次/周,4h/次;患者治疗期间的血流量大约为每分钟300 m L,透析液流量大约500 m L/min;选择低分子肝素对患者进行抗凝治疗。选择序贯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对照组患者:透析器为西门子公司的HIPS25型,膜面积为1.5 m2,超滤系数应设置为50~60 m L/(h·mm Hg),每2周将最后1次血液透析改为血液透析滤过1次,4 h/次,血流量大约为250~300 m L/min,透析液流量则应控制为800 m L/min,并通过在线配置的方式来对置换液进行制作,并选择稀释法对患者实施治疗,治疗期间总置换量不能>30 L。

实验组患者给予序贯血液透析滤过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序贯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同对照组一样。选择上海民康公司的HA145型血液灌流器,每2周最后1次血液透析治疗改为血液灌流,通过低分子肝素对患者进行抗凝治疗,2 h/次,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血流量应为200m L/min。治疗完成后,应取下灌流器,之后给予序贯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每次治疗时间为2 h。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应皮下注射精蛋白人胰岛素,进而来对血糖进行控制。

1.3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胰岛素使用量、胰岛素抵抗指数以及甲状旁腺体素变化情况;并观察治疗期间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详细记录。

1.4统计方法

两组数据录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 19.0内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检验标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相关指标观察

治疗前,实验组患者、对照组患者的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临床中在采用血液透析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时,发生相关并发症的几率较高,如营养不良、贫血、高血压、血脂异常等,最终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严重影响,并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4]。大部分糖尿病患者都伴有胰岛素抵抗,各类炎症因子不断聚集,引起慢性炎症,同时损伤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加重患者病情[5]。所以,及时对症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在现代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临床中在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治疗时,血液净化治疗的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临床研究发现,通过血液净化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现象,进而来对微炎症状态进行缓解[6]。序贯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所选择的透析滤过膜具有较强的通透性,通过对流和弥散原理,将含有毒素的体液大量滤出,主要为中分子物质,并将等量的置换液同时输出,从而来对胰岛素抵抗和微炎症状态进行改善;然而序贯血液透析滤过治疗,不能有效清除小分子炎症介质,所以临床中应联合血流灌注治疗[7]。血液灌注治疗具有较强的吸附效果和对流效果,能对体内的小分子炎症介质进行有效清除,进而对胰岛素抵抗和微炎症状态进行更加有效的改善。血流灌注治疗是通过血液灌流器,在患者血液体外循环期间,将血液中的致病物质有效吸附在所选择的固形物质表面,最终起到血液净化的效果。通过分析该研究结果可知,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相关研究报道结果和该研究结果相近[8]。

综上所述,在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维持性血透中,采用序贯血液透析滤过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能对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和微炎症状态进行有效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血液净化模式对维持性血透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胰岛素抵抗及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100例,并随机分成对照组(50例)和实验组(50例);两组患者分别采用序贯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和序贯血液透析滤过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维持性血透中,采用序贯血液透析滤过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能对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和微炎症状态进行有效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关键词:血液净化模式,维持性血透,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胰岛素抵抗,微炎症状态

参考文献

[1]沈芳芳,李荣山,王利华,等.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透患者透析前后血清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6):510-514.

[2]田茹.不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对维持性血透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0(3):492-494,498.

[3]刘吉国,颜俊锋,刘春,等.氟伐他汀对糖尿病肾病维持性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1(1):106-107.

[4]张艳,黄金.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低血糖及其护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1(11):94-96.

[5]刘晓斌,张志坚,尤宇望,等.高通量透析对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透患者IL-6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21):3459-3460.

[6]徐丹,孟宇,胡波,等.基于HPLC-MS/MSQ-TOF分析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透患者含糖透析的代谢特征[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3(3):455-461.

[7]吴道诩,徐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31):5666-5672.

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 篇9

关键词:血液灌流;血液透析;皮肤瘙痒;护理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294-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血透室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皮肤瘙痒患者62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28例;年龄42~68岁,平均53.3±8.6岁;维持血液透析13~108个月,平均75.5±16.3个月。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25例,糖尿病肾病16例,高血压性肾病12例,慢性肾盂肾炎4例,痛风性肾病3例,梗阻性肾病2例。将58例患者分成2组:HD+HP组32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单纯HD组3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血管通路均为动静脉内瘘,每周透析3次,每次透析4小时,透析液流速均为500ml /min,血液流速为200~250ml /min,透析充分性Kt /v>1.2。HD+HP组接受常规血液透析每周2次,HD+HP治疗1次。单纯HD组接受常规血液透析每周3次。疗程8周。

1.3 皮肤瘙痒评分

参考Mettang提出的评分方法[2],按皮肤瘙痒程度、分布、频率和睡眠干扰情况,采用双盲设计,每天针对皮肤瘙痒程度评分:无需搔抓为1分,需要搔抓但无破皮为2分,搔抓后持续不能缓解为3分,有破皮为4分,出现烦躁不安者为5分;单个部位为1分,多个分散部位为2分,全身瘙痒为3分,短时发作4次(每次<10min)或每长时间发作1次(>10min)为1分,最高5分。最高可能得分为:(5+3+5)×2 = 26分。对夜间睡眠干扰评分:因皮肤瘙痒苏醒1次为2分,最多14分。24小时最高总得分为:26+14 = 40分。

2 讨论

MHD患者随着存活时间延长,皮肤瘙痒发病率明显增加,但其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大中分子毒性物质的蓄积,导致周围神经发生病变;②甲状旁腺功能亢进;③血液钙离子浓度过高,低钠血症;④肝素、软化透析管路的增塑剂以及消毒剂环氧乙烷等;⑤其他,如贫血等[3]。PTH是由甲状旁腺分泌的一种内分泌激素,属于中分子物质,不易被HD清除。在尿毒症患者体内大量聚集,同其他中分子物质(如β2-微球蛋白)一样对周围神经可产生毒性作用,多数试验也证实了这一结果[4、5]。

血液透析是清除肾脏毒素的有效治疗方法,但是对于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等中、大分子的清除不够理想,导致中、大分子物质在体内蓄积,出现皮肤瘙痒,究其原因,可能与常规透析器自身的孔径大小有关[6]。而血液灌流是一种具有独特优势的血液净化方法,血液通过体外循环方式引进装有固态吸附剂的容器里,清除、吸附一些外源性或内源性的毒性产物,如甲状旁腺激素、酚类、吲哚以及肽类等,从而达到血液净化的目的。

3 护理

3.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各个连接处接头管理,防止空气栓塞,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保证血流量充足,保证血液灌流的效果;进行预冲排气时一定保证充分湿透树脂粒,不能塞住灌流器,以免出现凝血,影响吸附功能。

3.2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患者容易发生凝血倾向,应密切观察灌流器、透析器的液体颜色、静脉压、静脉壶液面的变化,滤网是否存在堵塞现象;观察透析器灌流量,动-静脉压等是否正常运转,如观察到透析器或灌流器内血液颜色加深,体外循环阻力增大,跨膜压与静脉压增大较快,提示灌流器内阻力增加,有凝血倾向,应及时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 王质刚, 主编. 血液净化学(第2版).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26-27.

[2] uti-Magnus C, Mikus G, Alscher DM, et a1. Naltrexone does not relieve uremic pruritus: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J AM Soc Nephrol, 2000, 11: 514-519.

[3] 邱鲁宁, 孙秀立. 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顽固性皮肤瘙痒. 临床肾脏病杂志,2008, 8(2): 72.

[4] 段晓峰, 王开颜, 刘蕙兰. 尿毒症患者瘙痒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中国血液净化, 2003,2(12): 669-672

[5] London GM, Marry C, Marchais SJ, et a1. Arterial calcifi-cations and bone histomorphometry in end-stage renal disease. J AM Soc Nephrol, 2004, 15: 1943-195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 篇10

1 临床资料

男49例,女35例,年龄19~78岁(平均66.8岁),均为晚期慢性肾衰,给予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每周2~3次,时间0.5~12年。致病原因:慢性肾小球肾炎(29例)、高血压肾病(15例)、糖尿病肾病(18例)、痛风性肾病(5例)、多囊肾(3例)、肾病综合征(11例)、尿路结石(3例)。

2 护理对策

2.1 心理护理

作为透析室护士,患者第一次进入透析室时首先应充分做好宣教工作,向其详细介绍医院的设备及技术,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预防及保健,向其介绍血透过程中的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请已做过透析的患者介绍自己的亲身经历,同时要熟练掌握透析机的常规操作及穿刺技术;以消除患者恐惧的心理;其次,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的治疗环境和舒适的休息环境。针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相关检查、饮食、运动等相关知识,应加强宣教,利用透析间隙为患者讲解相关知识;对于晚期患者应争取家属、单位及社会上的支持,尽可能解决经济、工作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解除其后顾之忧,给以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让患者处于最佳的生理、心理状态,用正确的护理唤起患者心理的正性反馈,减少负性心理,以此才能增加血液透析治疗的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2 病情观察

2.2.1 注意观察患者一般情况注意循环稳定,在透析过程中实行重点监护,仔细观察患者面色、表情等细微变化,防止低血压、低血糖、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加强心电监护、观察并记录心率、心律、血压的变化,应警惕血容量不足时可能提示的病情变化。如出现血流量不足(静脉压下降监测报警),应立即采取减慢血流量,停止超滤等措施进行处理。

2.2.2 注意观察透析机面板数值变化经常主动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尽量减少机器报警,以减轻患者心理的焦虑和紧张。医务人员在处理漏血、脱针、渗出等意外情况时应沉着、冷静、有条不紊,使患者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缓解紧张的情绪,避免血压升高。对透析过程中出现的皮肤瘙痒、肢体痉挛等不适,应以认真诚实的态度,耐心的为患者按摩、按压,直到患者症状缓解,并告知患者此并发症的预防措施及注意事项。

2.3 控制血压

血压控制在140/85 mm Hg以下,当患者血压升高时可应用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等;调查干体重量或延长透析时间,透析时期限制钠和水的入量,减少其对血压和心脏功能的影响;对有糖尿病者血糖控制在空腹4.4~4.6 mmol/L,并根据血糖值的变化确定不同的胰岛素用量,减少高糖饮食,采取适当的运动疗法。

2.4 饮食护理

饮食指导的实施取决于患者的依从性及家庭成员的支持,应根据患者的不同习惯及治疗要求制定食谱,遵循优质高蛋白、高热量、低钠钾、高钙低磷和维生素丰富的饮食原则,并控制水分的摄人,使饮食多样化,同时应根据透析的效果及病情变化及时修正饮食方案[3]。合理、科学的饮食对于改善维持性血透患者的营养状况,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心衰、高钾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3 讨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临床上治疗慢性肾衰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成熟和提高,越来越多的尿毒症患者采取血液透析治疗。由于长期受病痛折磨,加上透析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透析医疗费用昂贵,以及来自社会、家庭的影响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折磨,多数患者负性心理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本组通过各种护理,使患者处于接受透析治疗的最佳生理和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情绪,积极主动配合护理工作,帮助患者学会自我心理疏导。克服消极心理,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延长了患者生命,提高了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钱配华,黎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下半月版),2009,6(l8):78-79.

[2]龚德华.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透析治疗现状[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1999,8(1):74-77.

上一篇:教师组织承诺研究下一篇:专业机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