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末期

2024-06-28

肾病末期(共8篇)

肾病末期 篇1

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最严重的临床表现之一,其发病率较高[1],常易发展为终末期肾病而需透析治疗,或因治疗无效而死亡。对LN病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早期预警极其重要,本研究对60例狼疮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明确LN发展至ESRD需透析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评价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05~2011年我院肾内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已确诊狼疮肾炎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国际肾脏病/肾脏病理协会制定的狼疮肾炎诊断标准,均曾行肾穿刺活检并按1982年WHO狼疮肾炎病理分型标准进行分型:包括Ⅱ型(系膜增生型)5(8.3%)例,Ⅲ型(局灶增殖型)10(16.7%)例,Ⅳ型(弥漫增殖型)31(51.7%)例,Ⅴ型(膜型)13(21.7%)例,Ⅵ型(肾小球硬化型)1例(1.6%),Ⅳ型最常见。其中21例发展为终末期肾病需透析治疗。女51例,男9例;年龄(23.9±4.2)岁;病程(9.0±3.2)年。

1.2 方法

患者均经单因素及多因素法分析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狼疮家族史、肾小球滤过率(GFR)、血白蛋白水平、免疫球蛋白IgG、补体水平(C3、C4)、尿蛋白、血尿、血沉(ESR)、类风湿因子、ANA、抗dsDNA抗体和抗心磷脂抗体(ACA),以及特殊药物治疗史,包括使用环磷酰胺、霉酚酸酯、硫唑嘌呤和环孢霉素等。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4.0进行分析,统计方法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多变量和单变量分析采用logistic线性回归模型以预测导致LN发展至ESRD需透析的高危因素,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狼疮肾炎患者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单因素分析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GFR降低和抗dsDNA抗体暴露因素在两组间存在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沉、类风湿因子、ANA、ACA、低蛋白血症、血尿、蛋白尿、C3、C4和IgG值在两组间无差异(P>0.05)。见表1。

经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史、GFR降低为LN发展为ESRD需透析治疗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见表2。

2.2 不同LN病理类型与ESRD需透析相关性分析

通过不同LN肾穿刺活检病理分型与LN发展至ESRD需透析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肾穿刺病理分型Ⅳ型和Ⅴ型狼疮肾炎与LN发展为ESRD需透析有相关性(P<0.05)。见表3。

3 讨论

LN是一种由于产生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导致肾小球肾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60.0%~80.0%的SLE患者可有肾脏受累,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或伴肾衰竭[1]。其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早期肾脏损害不明显,多表现为无症状的尿异常,当出现临床症状时已不可逆转。当LN发展到ESRD时,患者的病死率极高。因此,早期预警极其重要。了解LN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血清学状况及病理分型对病人预后的影响,对指导制订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研究发现与LN预后有关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病程、各种临床表现、各种自身抗体水平、病理分型、狼疮活动情况、疾病严重程度、肾活检病理类型等[2,3]。狼疮多发生于女性,本研究中,单因素分析性别在两组间有差异,经多因素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故性别并非其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高血压与肾病常互相影响,目前认为,LN患者发生高血压的原因包括水钠潴留和容量过多、某些激素的改变、药物的反应等。高血压可以通过牵张刺激引起组织纤维化,使细胞间黏附分子表达上调,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而导致肾组织损伤,并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导致小动脉性肾硬化而损坏肾功能。肾脏损害加重后又使血压进一步增高,形成恶性循环[4]。本研究表明,高血压是肾功能损害的重要危险因子。而狼疮家族史和用药史则不是LN发展为终末期肾病且需透析的危险因素。

传统学说认为肾小球滤过率(GFR)是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最直接的评估参数。在各种肾脏疾病中,GFR下降总是先于肾衰竭。GFR的变化趋势是肾衰竭发生时间的强预测因素,也是慢性肾脏病发生并发症的强预测因素[5]。大多数肾病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不能及时诊断和治疗,极易进展至终末期肾病,及时而准确评估慢性肾脏疾病的发展预后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大多数临床医生关注更多的是狼疮肾的病理类型,疾病的活动情况,和通过血肌酐、BUN、24 h尿蛋白简单地评估肾功能,却并未将GFR对LN肾功能的评估普遍应用于临床[6]。肌酐升高是肾功能损伤的体现。目前它是公认的评价肾脏功能损害的重要指标,但在临床实践中,并不是反映早期肾功能损害的灵敏指标[7]。在肾脏功能不全时血肌酐上升,可反映肾功能受损程度,但不能充分反映肾功能状况。当肾组织受损时,其GFR降至正常值的1/3~2/5左右时,其清除肌酐的速度低于内生肌酐的产生速度,血肌酐即会上升。本文结果显示GFR降低与LN发展为终末期肾病需透析有关,动态监测GFR有助于更早、更敏感、更直接地动态评价狼疮肾炎患者肾功能及肾脏损害情况。而类风湿因子,低蛋白血症,血尿,蛋白尿出现与否及血沉则与LN发展至ERSD需透析无关。

自身抗体谱中的抗双链DNA抗体在导致LN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抗双链DNA抗体是SLE的特异性指标,且与病情活动相平行,抗双链DNA抗体阳性的患者较阴性患者发生肾炎的危险性高12倍。同时最新研究也认为抗双链DNA抗体滴度的增高与LN的活动性有关,是LN独立的危险因素[8,9,10]。本组资料显示单因素分析抗dsDNA抗体阳性率在两组间有差异,但非LN发展至ERSD需透析的危险因素。可能是由于实验室检测的血浆抗双链DNA抗体的浓度与LN的活动水平不一定成正比,抗双链DNA抗体与疾病发展的确切关系还是不甚明晰[11]。ANA在SLE中虽阳性率高,但特异性低;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ACA)是一种抗磷脂自身抗体,其导致LN和肾功能损伤主要通过介导肾小球基底膜损伤,研究显示ANA与ACA均与LN发展至ESRD需透析无关。

补体C3、C4降低是SLE活动的重要标志,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产生,消耗大量补体,免疫复合物沉积在组织脏器,在肾脏则导致LN。SLE产生的大量自身抗体多属于IgG型,在SLE患者常有IgG升高,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清补体C3、C4和IgG水平均与LN发展至ESRD无关。

病理类型对于LN的临床表现及判断预后指导治疗有一定的重要性,在各型LN病理类型中,以Ⅳ(弥漫增生性肾小球肾炎)、Ⅴ型(弥漫膜性肾小球肾炎)居多,分别占39.6%和27.1%,本研究结果与其相似[12]。Ⅳ型LN是临床表现最突出、临床活动性最高、肾功能受损较重、预后较差的一种类型。该类型LN需长期联合用药,积极治疗,以减轻肾脏损害,并尽可能避免进入ESRD[13]。Ⅴ型狼疮肾预后不一,需经活检明确是否合并有其他病变[14]。本研究发现Ⅳ、Ⅴ型LN与狼疮肾炎发展为ESRD需透析较Ⅱ型、Ⅲ型危险性高。

简而言之,高血压、血肌酐水平、GFR是影响狼疮肾炎发展至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程度与肾功能恶化程度明显相关,肾小动脉壁增厚可导致缺血,直接损伤肾小球并加速肾小球的进行性硬化[15]。肾小球滤过功能是内生肌酐清除率一个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时,血肌酐水平则上升。因此,血肌酐亦是影响LN发展至ESRD需透析的危险因素。总之,ESRD已成为临床医师所面临的严重考验和挑战,加强了解ESRD的危险因素,以便及时对患者进行适当的预防或肾脏替代治疗,才能最大程度的减少ESRD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

摘要:目的 研究与狼疮肾炎发展至终末期肾病需透析有关的临床和免疫学高危因素,及其与狼疮肾炎病理分型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60例确诊狼疮肾炎患者,其中21例发展为终末期肾病需要透析治疗。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方法分析狼疮肾炎发展至终末期肾病需透析与狼疮肾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相关性,以及与狼疮肾炎病理分型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GFR降低和抗ds-DNA抗体等暴露因素在两组间存在差异,多因素分析高血压病史、GFR降低在两组间存在差异(P<0.05)。肾活检病理分型Ⅳ型和Ⅴ型狼疮肾炎与狼疮肾炎发展为终末期肾病有相关性(P<0.05)。结论 高血压病史、GFR降低为狼疮肾炎的主要危险因子。Ⅳ型和Ⅴ型狼疮肾炎预后不良。

关键词:狼疮肾炎,终末期肾病,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

肾病末期 篇2

关键词:终末期糖尿病肾病 腹膜透析 血液透析 临床疗效 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a)-0022-01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微血管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患者终末期肾病,给患者的身体及心理造成相应的痛苦,影响其生活质量[1]。在我国,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约为20%,占末期肾病的13.3%,透析治疗后,5年的存活率仅为50%[2]。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学者们一直在不断努力。很多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接受肾脏替换治疗,但是由于肾源匮乏,透析治疗就成为了治疗首选方法。该文为探究应用腹膜透析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抽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该院就诊的40例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取得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该院就诊的40例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透析时间均超过3个月,平均年龄为52.3岁(Max63岁,Min45岁)。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包括对血压的控制、使用胰岛素进行皮下注射用以控制血糖上升、补充铁和叶酸、VD和促红细胞生成素[3],随时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透析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接受反渗水和碳酸氢盐透析液的血液透析治疗,血流量控制在200~250 ml/min,2~3次/周,4~5 h/次。观察组患者接受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治疗,使用Tenckhoff直管[4]和手術置管法,采用Y型透析装置和透析液4次/d,2 L/次,根据腹膜平衡实验结果和腹膜超滤情况进行调整,所使用的Y型透析装置和透析液由Baxter公司生产。

1.3 统计学方法

对此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c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若结果比较时具有明显差异,且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存率情况比对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生存率方面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并发症发生率比对

比较心脑血管并发症,观察组患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抗凝剂的使用、消化道和眼底出血的发生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人们的生活水平和饮食条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营养不断丰富,但是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高,糖尿病肾病作为糖尿病最严重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是现今造成肾功能衰竭最常见的原因。糖尿病肾病患者在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比非糖尿病肾病患者经透析治疗的存活率低、并发症多[5],因此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要选择合适的透析方法才可有效提高患者存活率。

曾有研究表明,比较患者的五年存活率,血液透析的存活率高于腹膜透析[6]。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腹膜透析技术也在不断成熟中,在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中也达到很多应用。很多临床资料表明,这两种透析方法的存活率没有显著差别。该文研究显示两种透析方法在一年存活率和三年存活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比较该次研究中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均出现较多的并发症,主要的并发症有感染、营养不良、心脑血管疾病。血液透析患者会造成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因此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高于腹膜透析患者;糖尿病患者多数免疫力低下,会比较容易感染病菌,腹膜透析患者患腹膜炎的几率较高,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进步,这种患病率已得到降低。透析患者常见的一种疾病就是营养不良,腹膜透析会造成患者丢失更多的蛋白质,因此营养不良发病率高于血液透析患者,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透析技术在不断的提升,两种透析方法均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有效减少并发症。

很多研究主张终末期肾病患者在刚开始透析时应选择腹膜透析,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因此要在临床治疗中,要在合适的时候选择合适的透析手段,将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韦慧琴,李良.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比较[J].广西医学,2011,33(5):606-607.

[2]杨光,黎小燕.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3,9(11):117-119.

[3]郭建,张绍勇,温雅,等.两种不同透析治疗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2011,28(12):2394-2396.

[4]周岩,王涵,周婷婷,等.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治疗终末期肾病[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13,22(5):422-426.

[5]陈海高,刘日光.腹膜透析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3):2237-2238.

肾病末期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观察组:2005年5月至2010年5月期间, 本院肾脏内科及干部病房接受血液透析的2型糖尿病肾病终末期患者37例 (男性20例, 女性17例) , 年龄60~85岁, 平均年龄 (68.1±20.1) 岁。对照组:同期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老年非糖尿病肾病终末期52例 (男性27例, 女性25例) , 年龄62~87岁, 平均年龄 (72.3±27.1) 岁。

1.2 分析参数

观察2组患者开始血透前血白蛋白、血红蛋白、肌酐、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记录2组死亡例数及并发症。

1.3 统计学处理

描述性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

注:与非DN组相比, *P<0.05

注:与非DN组相比, *P<0.05

注:与非DN组相比, *P<0.05

注:与非DN组相比, *P<0.05

注:与非DN组相比, *P<0.05

2 结果 (如表1、2、3、4、5)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在糖尿病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20%~40%, 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5年生存率<20%[3]。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病死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肾病患者。糖尿病肾病的急慢性并发症, 是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

本组研究中, 糖尿病肾病组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高于正常值, 且高于非糖尿病肾病组, 高血糖及透析中血糖波动是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定期血糖监测及控制血糖稳定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尤为重要。

透析前后糖尿病肾病组白蛋白、血红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表明, 血清白蛋白>35g/L的糖尿病肾病患者生存率明显优于低白蛋白血症的患者[4]。营养不良与血液透析患者心脑血管病变及慢性炎症状态有关[5]。糖尿病肾病患者应加强营养, 补充必须氨基酸, 保证必须热卡摄入, 避免负氮平衡, 纠正营养不良。同时通过补充铁剂、应用EPO、改善贫血均有助于提高DN患者生活质量。

2型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病死亡率较非糖尿病高2~4倍。血压控制不良同心脑血管意外密切相关, 本研究表明高血压在老年糖尿病肾病发生率达89.19%, 为并发症首位, 提示控制血压是降低心脑血管意外及死亡率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中感染在老年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占第2位, 且明显高于非糖尿病肾病, 达70.27%。由于老年患者多合并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肺部疾病, 且糖尿病患者感染控制困难。同时考虑肾功能不全多合并高血容量状态及易并发尿毒症肺, 致使肺部感染成为老年糖尿病肾病感染重要死因。早期发现肺部感染、肺部体检、注意胸片及痰液检查, 均有助于防治肺部感染, 改善预后。

总之, 与非糖尿病肾病患者相比, 老年糖尿病肾病终末期患者并发症多、发病率高、死亡率高、预后差。心脑血管疾病、感染、营养不良均可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率。有效控制血糖、血压, 强化对心脑血管并发症预防、预防、治疗感染, 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老年糖尿病肾病终末期患者临床资料, 探讨影响其生存率的因素。方法 选择老年糖尿病肾病终末期患者, 观察透析前及治疗后血白蛋白、血红蛋白、肌酐、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记录死亡例数及并发症。结果 透析前、后糖尿病肾病组血白蛋白低于非糖尿病组,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高于非糖尿病组;血透后2年生存率低于非糖尿病组, 主要并发症为高血压、肺部感染、冠心病。结论 老年糖尿病肾病终末期死亡率明显升高, 并发症主要为高血压、肺部感染、冠心病、营养不良。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老年,长期生存率,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潘长玉.中国区合作调查组.中国糖尿病控制现状-指南与实践的差距[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 2005, 25:174~178.

[2]Lok CE, Loiver MJ, Rothwell DM, et al.The growing vounme of diabetes-related dialysis:apopulation based study[J].Nephrol Dial Transplant, 2004, 19:3098~3103.

[3]周洁, 向红丁.北京协和医院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 2009, 38:50~53.

[4]谢红浪, 刘志红, 季大玺, 等.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长期生存年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08, 17:401~414.

肾病末期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血透治疗的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共40例, 其中男性22例, 女性18例。年龄在37~69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47.3岁。病程在1~6年之间, 平均病程4.2年。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1]。40例患者均有超过半年的血液透析史, 所有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上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可以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随机将40例患者分为两组, 治疗组及对照组均20例。两组均使用内瘘为血管通路, 采用费森尤斯血液透析机进行血液透析, 每周透析3次, 每次透析4h, 皆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 治疗剂量为75~150 IU/kg, 维持剂量为50~75 IU/kg。其中治疗组每次透析结束前将左卡尼汀 (选用意大利生产的原装进口左卡尼汀) 1.0g稀释于生理盐水20 mL缓慢静注, 共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血白蛋白、血肌酐及胆固醇变化及透析相关不适, 进行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并发症例数, 将统计到的数据输入电脑建立患者治疗数据库。采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18.0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 采用t检验。若P<0.05, 则数据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若P<0.01, 则具有非常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患者的各项指标

将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 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 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的各项指标均无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 治疗组血红蛋白、血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 而血肌酐、胆固醇水平低于对照组, 且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透析相关不适及感染发生情况

统计两组患者透析相关不适及感染的发生情况, 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 治疗组出现的感染及相关不适均低于对照组, 且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例 (%) ]

3 讨论

终末期糖尿病肾病透析之前就存在微血管病变, 动脉硬化, 长期血糖、血脂代谢以及尿毒症使心肌代谢紊乱, 使心血管发生率明显增高[2]。此外, 糖尿病肾病 (DN)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微炎症状态, 微炎症状态可造成DN进展、恶化, 并促进心血管病变、营养不良、神经变性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3]。

左卡尼汀又称左旋肉碱, 对细胞中能量的产生和转运起重要作用, 对骨骼肌肌纤维有营养作用, 能促进心肌细胞内脂肪酸的氧化分解, 为心脏提供更充足的能量, 保护心肌细胞, 促进脂类代谢。左卡尼汀对细胞膜有保护作用, 可通过增强红细胞膜的稳定性来延长红细胞的生存时间[4]。左卡尼汀的分子质量小, 水溶性好, 不与血浆蛋白结合, 易在透析过程中被清除。DN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由于摄食不足、恶心呕吐、消化吸收不良、合成减少, 也可引起左卡尼汀缺乏[3]。左卡尼汀可以调整由前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造成的特异性胞内信号传导级联的激活, 从而提高细胞对慢性炎症和氧化应激的防御功能[5]。本研究发现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透析者补充左卡尼汀, 血红蛋白、血白蛋白、肾功能及血脂水平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 而出现感染、低血压、肌痉挛、心绞痛等的发生率则低于对照组。本研究应证了左卡尼汀营养心肌、骨骼肌, 对营养状态、贫血、炎症状态均有改善作用[7]。

综上所述, 对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除了常规血液透析外, 建议可联合使用左卡尼汀, 以提高患者的透析质量。

摘要:目的 观察终末期糖尿病肾病 (ESDN) 血透患者联合左卡尼汀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接受血液透析的糖尿病肾病 (DN) 患者4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0例, 治疗组每次透析结束前静注左卡尼汀l.0g。统计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并发症及比例。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各项观察指标相差不大,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后, 治疗组血红蛋白、血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 而血肌酐、胆固醇水平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出现感染、低血压、肌肉痉挛、心绞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均<0.05) 。结论 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血透患者联合左卡尼汀治疗可改善贫血、营养状态,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左卡尼汀,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

参考文献

[1]赖凌云, 林善锬.糖尿病肾病的诊断[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4, 3 (1) :10-11.

[2]李军, 曹德文.血液透析治疗糖尿病终末期肾病临床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5) :37-38.

[3]张洪源, 栾森, 肖英, 等.左卡尼汀对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改善作用观察[J].山东医药, 2011, 51 (42) :105-106.

[4]李淑梅.左卡尼汀联合促红素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合并肾性贫血的疗效[J].临床医学, 2012, 32 (9) :72-73.

[5]陈江华, 何强, 徐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认识与防治[J].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5, 21 (2) :117-118.

[6]雒云祥, 孙莉姬.含糖透析液对老年糖尿病肾病血透患者低血糖及低血压发生率的影响[J].当代医学, 2012, 18 (14) :58-59.

肾病末期 篇5

然而,通过限制磷摄入和透析并不足以清除体内多余的磷[9]。患者仍需口服磷结合剂控制血磷水平[10]。传统磷结合剂(含钙或含铝)虽然价格便宜,但长期使用可导致多种副作用。如含铝磷结合剂长期使用导致铝潴留[11]。含钙磷结合剂可导致高钙血症、血管钙化,增加CVD和全因死亡率的风险[12]。目前新型磷结合剂相继上市[13]。碳酸镧作为一种新型的非铝,非钙的磷结合剂,被证实可有效控制ESRD患者的高磷血症,并减少高钙血症的发生率[14]。已在国内批准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治疗,但目前缺乏对碳酸镧治疗高磷血症的卫生技术评估。本研究旨在借鉴循证医学的方法和标准,获得碳酸镧治疗高磷血症的最佳证据,综合评估其与相似治疗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为卫生政策制定者提供当前可得的最佳决策证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研究对象:ESRD或透析患者。干预措施:碳酸镧。对照措施:安慰剂或其他阳性对照药(包括传统磷结合剂和司维拉姆)。结局指标:血磷达标率(1.13-1.78mmol/L)、血磷水平、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水平、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全因死亡率、心血管事件、高钙血症发生率、血管钙化、其他不良反应等。研究类型:卫生技术评估(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HTA)和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SR)/Meta分析;评价碳酸镧的经济学研究。排除标准:会议摘要。

1.2 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维普和万方等数据,同时检索专业HTA相关数据库。用“碳酸镧/lanthanum carbonate”进行全文检索或主题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4年8月。

1.3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

由1位评价者筛选文献并提取资料和数据。另1位评价者进行核对,如遇分歧通过讨论或咨询第三位评价者解决。按预先设计的资料提取表提取资料和数据,内容包括纳入研究的一般资料,如检索时间、纳入人群、样本量、干预措施、结局指标和结论等。目前全球尚无HTA质量评价方法,故采用HTA checklist评价其质量,SR/Meta分析采用AMSTAR量表进行评价[15]。

1.4 数据处理

根据数据特征,采用定性描述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检并排除重复文献后获得1835篇文献,经逐层筛选后,最终纳入12个研究[17,19,22,23,24,25,26],其中S R Meta、经济学研究分别为5和7项。其中郭华发表的英文文章[18]评价碳酸镧与安慰剂及传统磷结合剂相比疗效,而张晓娟的文章[28]只评价了碳酸镧与传统磷结合剂相比较的作用,故本评价只纳入郭华的研究。Navaneethan SD等的研究[29]只评价磷结合剂在慢性肾病患者中预防骨病的作用,其数据也被其他研究所更新,故排除。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本研究共纳入5篇SR/meta分析[16]-[20],发表时间2006年到2014年,其中检索最新的日期为2013年3月。3篇为英文文章,3篇为中文文章。纳入研究基本特征见表1,质量评价结果见表2。

2.3 有效性评价

2.3.1 血磷变化情况

5项SR/meta分析评价了碳酸镧与安慰剂比较对血磷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碳酸镧可显著降低血磷水平并提高血磷达标数(P<0.05)。同时5项SR/meta分析评价了碳酸镧与传统磷结合剂比较对血磷变化情况的影响,结果显示应用较少片数的碳酸镧,即可达到与传统磷结合剂相同的降低血磷水平及血磷达标人数。2项SR/meta分析均纳入1项RCT评价碳酸镧与司维拉姆相比在降低血磷方面的疗效。结果显示碳酸镧和司维拉姆分别下降血磷1.7mg/dl±0.1mg/dl和1.4mg/d±0.1mg/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所有完成试验的患者当中碳酸镧比司维拉姆多下降血磷0.5mg/dl,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3.2 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变化情况

4项SR/meta分析评价了碳酸镧与安慰剂相比对PTH水平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碳酸镧较安慰剂明显降低PTH水平。2项SR/meta分析评价了碳酸镧与传统磷结合剂相比对PTH水平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碳酸镧可增加i PTH水平,减少低转运骨病的发生。

1.是否提供了前期设计;2.研究的选择和数据提取是否具有重复性;3.是否进行全面的文献检索;4.发表情况是否考虑在纳入标准中;5.是否提供纳入,排除文献清单;6.是否描述纳入文献基本特征;7.是否评价和报道纳入研究的科学性;8.纳入研究的科学性是否恰当地运用在结论的推导上;9.合成纳入研究结果的方法是否恰当;10.是否评估了发表偏倚的可能性;11.是否说明相关利益冲突。

2.4 安全性情况评价

2.4.1 总不良反应发生率

2项SR/meta分析评价了总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碳酸镧并未增加总不良事件发生率。未检索到评价碳酸镧与传统磷结合剂和司维拉姆的相比较的SR/meta分析。

2.4.2 高钙血症发生率

3项SR/meta分析评价了碳酸镧与传统磷结合剂相比对高钙血症风险的影响,结果显示与传统磷结合剂相比,碳酸镧可显著降低高钙血症发生率。

2.4.3 全因死亡率

3项SR/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与传统磷结合剂相比,碳酸镧可降低全因死亡率。

2.4.4 心血管事件

1项SR/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碳酸镧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传统磷结合剂相似。

2.4.5 血管钙化

2项SR/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与传统磷结合剂相比,碳酸镧可显著降低血管钙化风险。

2.4.6 其他不良事件

5项SR/meta分析均报道了副作用,其中3项SR/meta分析提供了具体的数据。除恶心和呕吐外,与对照组相比,碳酸镧并未显著增加药物的副作用。

2.5药物经济学评价

共纳入7篇研究评价碳酸镧的药物经济学研究[21]-[27],其中3项在美国进行,2项在英国进行,1项在加拿大进行,1项在日本进行,未检索到中国的药物经济学研究。5项研究为转换为碳酸镧治疗后的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显示,与单用碳酸钙或司维拉姆相比,碳酸镧治疗具有成本效益。2项比较碳酸镧和司维拉姆治疗高磷血症的真实世界研究,显示盐酸/碳酸司维拉姆转换为碳酸镧单药治疗,可潜在节省药费,并显著降低日负担,而不影响血磷的控制。

3 讨论

H T A的目的是通过评价某项治疗技术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为各层次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本快速HTA以SR/Meta分析作为当前最佳证据,通过定性分析得出结论。本评估共纳入5项SR/meta分析比较碳酸镧与安慰剂,传统磷结合剂和司维拉姆等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同时纳入7项碳酸镧药物经济学研究。有效性方面,碳酸镧可显著改善患者高磷血症的情况,显著降低患者的血磷水平,并提高血磷患者的达标比例,且维持i PTH水平正常范围。安全性方面,碳酸镧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安慰剂相似。与传统磷结合剂相比,碳酸镧可显著降低高钙血症发生率。1项研究显示碳酸镧可改善血管钙化。在降低全因死亡率方面,1项研究显示碳酸镧与传统磷结合剂相比可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率,而另外1项研究发现碳酸镧可降低全因死亡率的风险,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合文献分析发现:(1)与不治疗比较:一项来自欧洲的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COSMOS研究,包括了6297例血液透析患者,随访3年)的结果提示,无论是单独使用碳酸镧还是碳酸镧联合其他磷结合剂,均比不应用磷结合剂组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率[30];(2)与其他治疗方案比较:一项回顾性研究(包括1354例透析患者)比较碳酸镧与标准治疗对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结果提示,与标准治疗相比,碳酸镧没有降低全因死亡率,但在年龄>65岁的患者中碳酸镧可以降低死亡率达32%[31]。2015年发表的一项日本22个透析中心、2292例持续血透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显示:与其他磷结合剂相比,碳酸镧可以将血磷水平>6.0mg/dl的透析患者的生存率提高48%[32]。

卫生经济学方面显示,碳酸镧与其他磷结合剂(含钙磷结合剂以及司维拉姆)相比具有经济学效益。但纳入的经济学研究多数来自发达国家,以欧美为主,主要从政府和医保的角度,采用经济学模型分析碳酸镧与碳酸钙和/或司维拉姆的成本,尚缺乏在中国开展的研究。

本研究在以下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因未检索到相关的HTA研究,最终仅纳入SR/meta分析。由于SR/meta分析纳入的原始研究存在重叠的可能性,且原始研究本身也存在一定偏倚风险,证据质量有待提高。(2)检索时,未对语言进行限制,最终仅纳入中英文文献,可能存在偏倚。(3)纳入证据多来自发达国家,尤其是经济学证据,缺乏我国本土证据。

4 结论

肾病末期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60例终末期肾病采取血液透析进行治疗并发心力衰竭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以上60例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临床表现以及胸部X线确诊, 患者年龄为23~57岁, 平均年龄为 (47.2±3.1) 岁, 其中, 男性35例, 女性25例, 透析时间为1~7年, 透析频率为2~3次/周, 透析时间为4 h。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30例, 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透析时间、透析频率等方面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于对照组30例患者, 进行常规护理, 护理内容包括心理护理、用药护理、一般护理与透析护理几个内容。

1.2.2 观察组护理方法

对于观察组30例患者,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护理, 具体护理方法如下:①呼吸道感染的预防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免疫力较低, 抵抗力差, 很容易出现呼吸道感染, 如果未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就会导致肺部感染与肺水肿, 因此, 对于此类患者, 要帮助患者做好保暖工作, 叮嘱他们少到公共场所中, 若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的情况, 就要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防止病情加重[1]。②高血压的控制对于高血压患者, 需要采取的药物进行治疗, 降低高血压对患者心脏功能的不良影响。③限制水钠摄入肾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脏负荷增加, 采取血液透析治疗后, 患者多会无尿、少尿, 因此, 在治疗过程中, 要控制好患者的水钠摄入量, 饮食应该以低脂、低盐、高蛋白、易消化食物为主, 在患者条件许可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透析次数, 维持患者的血流动力。

1.3 疗效判别指标

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种, 显效即心功能改善级别达到2级或以上, 体征与症状均显著改善;有效即心功能改善级别为1级或者未达到1级, 体征与症状有所改善;无效即患者心功能无变化甚至加重。有效率= (显效人数+有效人数) /总人数×100%[2]。

1.4 统计学方法

将文中统计及检测所得数据采用SPSS17.50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处理, 计数资料用例 (n) 、率 (%) 表示, 进行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与护理效果见表1。

注:两组效果相比较χ2=5.19, P<0.05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导致血液透析终末期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 掌握此类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的原因, 在进行针对性治疗的前提条件下, 予以相应的护理, 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提高患者生存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3]。两年来, 本院对于收治的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合并心力衰竭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 导致此类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因素包括高血压、感染、体重控制不良几个方面。本组研究结果也显示, 对于观察组患者在实施了抗感染、控制高血压、控制体重、饮食干预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之后, 患者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6.7%, 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6.7%, 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 对于终末期肾病并发心力衰竭采取血液透析进行治疗的患者, 除了要给与心理护理、用药护理、一般护理与透析护理之外, 还要予以抗感染、控制高血压、控制体重、饮食干预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这样才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研究并分析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护理方式。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60例终末期肾病并采取血液透析进行治疗并发心力衰竭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对于对照组30例患者, 进行常规护理, 护理内容包括心理护理、用药护理、一般护理与透析护理几个内容, 对于观察组患者,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 予以抗感染、控制高血压、控制体重、饮食干预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针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详细记录与分析。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96.7%, 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6.7%, 上述数据组间比较χ2=5.1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于终末期肾病采取血液透析进行治疗并发心力衰竭的患者, 除了要给常规护理之外, 还要予以抗感染、控制高血压、控制体重、饮食干预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这样才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心力衰竭,护理

参考文献

[1]唐玫, 刘猛, 于芳.血液透析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早期识别和护理干预.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16) :1532-1533

[2]田小怡, 李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护理.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2, 24 (4) :510-511

肾病末期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针对该院收治的100例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 将其作为该次研究对象, 其中男患者64例, 女患者36例, 患者年龄在50~85岁之间 , 平均年龄为79.95岁 ;然后 , 可以应用随机方式将100例患者为成观察组、对照组, 且每组里面都有50例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两组患者资料在 性别、年龄、病 程、等方面进行 比较, 无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1.2 方 法

对照组治疗中, 给予患者血透机治疗, 使用瑞典gambro AK95型单人血透机 [1], 使用碳酸氢盐透析 , 进行每周2~3次的Fresenius F6透析器 , 每次是4~4.5 h, 血流量为180~250 m L/min, 透析液的流速为500 m L/min, 脱水量也应该控制在0.5~2 kg/次, 并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保持患者血管通路, 并注意预防临床疾病感染。观察组中, 对患者进行血透机治疗的同时, 给予患者人性化护理, 在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之前, 为患者讲些临床血透治疗注意事项, 以此可以消除患者对血液透析的恐惧心态, 营造舒适治疗环境;同时, 医生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 对患者的病情及时的观察与汇报, 防止患者的紧急情况, 稳定血液透析患者家属的心理情绪, 让血液透析患者能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最后, 对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做出全面分析统计, 探讨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中的最优护理对策。

1.3 统 计方法

该次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效果中, 采用统计学软件SSPS 12.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2]。

2 结果

对两组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治疗情况进行分析, 试验组治愈45例, 无效5例, 无并发症患者, 有效率为90.0%;观察组治愈25例, 无效13例, 并发症患者12例, 有效率为50.0%。两组护理结果如表1所示。

经以上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因此得出, 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中, 进行人性化护理, 可以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的产生, 提高患者的疾病治愈率, 为患者的身体恢复打下良好基础。

3 讨论

在我国医疗行业中, 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血透治疗中, 由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身体机能的退化, 因此应该重视对患者血液透析的护理工作, 提高疾病治愈率, 以下介绍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中, 具体实现人性化护理的办法。

3.1 心 理护理

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时, 调节患者的心情, 进行心理护理, 提高血透室的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 在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患者交流时应该态度和蔼、语言亲切, 并给予患者心理上的安慰和鼓励, 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强患者的治愈信心[3]。

3.2 饮 食 护理

血液透析治疗中, 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大都存在营养素代谢紊、胃肠消化的吸收功能减退、营养不良等身体状况, 因此医院透析室的工作人员应该与家属讲解对患者的日常饮食的搭配, 为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提供合理的饮食护理, 不仅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还能改善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4]。

3.3 做 好病 情 监测

对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血液透析治疗中, 应该严格进行心电监护, 在透析时应该使用生物相容性好的透析器, 保持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在临床治疗中的血管通路, 严格控制对患者的输入液量, 做好对患者病情的检测工作, 提高疾病治愈率[5]。

因此, 在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治疗中, 应该加强对患者的人性化护理措施, 这对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疾病治愈率有很好的保障, 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刘颖.终末期糖尿病肾病中医证素辨证调查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0.

[2]赵金发, 王祥峰.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的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 2011 (10) :63-64.

[3]逄秋荣.持续低效缓慢血液透析与普通血液透析在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对比[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23) :102-103.

[4]骆晶.两种透析方法在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10) :1198-1199.

肾病末期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64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均为2014年11月‐2015年11月经本院收治, 纳入与排除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确诊为终末期肾病;②排除合并其他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③均可坚持血液透析且治疗依从性良好;④排除沟通障碍及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将64例患者以投硬币的方法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32例, 对照组女13例, 男19例;年龄34~71岁, 平均 (52.6±18.3) 岁, 透析时间1~7年, 平均 (3.6±3.2) 年;观察组女15例, 男17例;年龄33~70岁, 平均 (51.8±18.4) 岁, 透析时间1~7年, 平均 (3.5±3.3) 年。经过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性别比例及治疗时间等基本资料比较, 并未发现有影响试验结果的因素存在,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64例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护理方案知情同意, 并签署相应的知情同意书。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具体措施如下:①健康指导, 在患者入院后为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指导, 使得其对疾病有一定的了解, 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治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让患者自己与家属多加注意;②心理干预, 血液透析的患者由于疾病的原因心理较为脆弱, 不良情绪较多, 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抚平其内心焦虑、紧张的心情, 并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③规律的作息时间, 为患者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 督促患者加强户外活动, 提高自身的精神意识[2]。32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营养支持, 具体操作如下:①健康指导, 在为患者讲解疾病的同时为患者与家属讲解该类疾病饮食的注意事项, 强调低盐低脂的重要性, 使患者与家属了解到透析治疗可使多种营养物质快速流失, 若不及时补充后果不良;②饮食护理, 少食多餐, 低盐低脂, 并保证每天足够的能量摄入, 可以为患者对食物的喜恶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 护理人员为患者每天所摄入的脂肪、蛋白质及蛋白质等物质进行评估[3]。

1.3 疗效评定标准

①将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营养状况进行比较, 包括营养不良炎症评分与体质量指数, 当评分低于8分时即为轻度营养不良, 分数在9~18分为中度营养不良, 超过18分为重度营养不良, 分值与营养状况成反比;体质量指数 (Body Mass Index, BMI) =体重 (kg) ÷[身高 (m) ]2, 体质量指数18.5~23.9为健康指数;②将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对比分析, 采用健康调查简表 (The MOS 36-Iter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 SF-36量表) , 包括心理健康、生理功能、角色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及认知功能六大方面, 得分与生活质量成正比[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组间比较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后两组患者营养状况情况对比分析

护理后观察组的营养不良炎症评分 (5.1±0.2) 分, 低于对照组的 (8.4±0.6) 分, 观察组的体质量指数 (23.7±3.7) kg/m2, 高于对照组的 (17.2±2.1) kg/m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护理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对比分析

护理后观察组各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且总体生活质量评分 (70.2±4.8) 分,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59.3±5.2) 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终末期肾病是指各种慢性肾脏疾病的终末阶段, 其在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法是血液透析治疗, 虽然该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病情状况, 但是长久的持续治疗可使患者体内的能量大量走失, 常常发生并发症如营养不良, 且近年来该并发症的发生率不断升高, 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5,6]。本试验针对患者给予营养支持, 效果较为突出。

根据本次试验的结果显示, 护理后观察组的营养不良炎症评分 (5.1±0.2) 分, 低于对照组的 (8.4±0.6) 分, 观察组的体质量指数 (23.7±3.7) kg/m2, 高于对照组的 (17.2±2.1) kg/m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后观察组各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且总体生活质量评分 (70.2±4.8) 分,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59.3±5.2) 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该疾病患者出现营养状况不良的原因与透析治疗有关, 对其护理要点是饮食的注意, 需要补充大量能量及流失的元素, 进而可以改善患者营养不良状况,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评分, 促进患者健康, 具有重要的作用[7,8]。

综上所述, 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加强营养护理相比于常规护理在营养状况与生活质量方面均具有显著的优势, 在临床护理中具有显著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文莉.营养护理对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30) :14-15.

[2]黄晓敏.营养护理对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J].医学美学美容 (中旬刊) , 2014, 5 (11) :426-427.

[3]马惠章.营养护理对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医学信息, 2015, 10 (26) :47-48.

[4]张利红.营养护理对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延边医学, 2015, 7 (3) :57-58.

[5]许秋俊, 李晶, 张玉丹, 等.营养护理对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上旬刊) , 2013, 8 (11) :6376-6376.

[6]段享梅, 陈芳, 孔繁敏, 等.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 2015, 3 (10) :1406-1407.

[7]黄少平, 刘爱琴, 赖爱军, 等.营养护理在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中应用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吉林医学, 2015, 9 (16) :3659-3660.

上一篇:两型下一篇:经济行政合同研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