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裱的艺术

2024-05-30

装裱的艺术(通用7篇)

装裱的艺术 篇1

装裱的艺术

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装裱工艺历来被视为一幅书画作品不可或缺的一环。

中国传统书画作于宣纸和绫绢之上,宣纸质地纤薄、柔软,一经墨色浸染,往往褶皱不平,既减弱了墨色的神韵,也不便于观赏和收藏。装裱后,书画加固加厚,丹青妙墨也更有意境。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图》,数百年来历经诸多名家装裱。在一次装裱过程中,装裱师一时疏忽接错了段落。

由于画卷中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十分密集,长期以来没被人发现。直到琉璃厂的装裱老艺人张贵桐,又一次为它装裱时才发现,其中有一匹驴缺了条腿。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画卷中找到了那条腿,总算把这幅弥足珍贵的名画给接顺了。可见,一幅书画能否流传后世,与装裱工艺的优劣,息息相关。

民国年间,北京的书画装裱业大多集中在琉璃厂一带。刘林修的竹林斋、崔竹亭的竹实斋、马霁川的玉池山房、张成荣的宝华斋……都是当时著名的装裱铺。

现而今,装裱老艺人们相继离世,这门老手艺也渐渐式微。幸亏,上世纪30年代,德国女摄影师赫达・莫理循用手中的相机为我们记录了北京装裱老艺人的身影和那些地道的老手艺。

装裱的艺术 篇2

一、书画装裱有着悠久的历史

书画装裱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唐代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自晋代以前, 装背不佳, 宋时范晔始能装背。”[1]163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三中记染黄之法已经成熟:“碓捣地黄根令熟, 灰汁和之, 搅令匀, 搦取汁, 别器盛。更捣滓, 使极熟, 又以灰汁和之, 如薄粥, 泻入不渝釜中, 煮生绢。数回转使匀, 举看有盛水袋子, 便是绢熟。……大率三升地黄, 染得一匹御黄。地黄多则好。柞桑、桑薪、蒿灰等物, 皆得用之。”[1]161由此可知,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 装裱技术已经初步创造出来。隋时, 织造技术大大提高, 各种绫、绢、锦、帛、麻纸、皮纸等加工技术都已具备, 不但书画的创作大大繁荣, 装潢艺术随着书画艺术的发展而全面提高, 史称“炀帝内府所藏书画, 装潢极为华丽”。至唐代, 书法和绘画得到更大的提倡和发展, 装裱技术更是进一步提高。欧阳修《唐书·艺文志》序中记:“列经、史、子、集四库, 其本有正有副。轴带帙签, 皆异色而别之”;《唐六典》中记:“其《经》库书, 钿白牙轴, 黄带, 红牙签;《史》库书, 钿青牙轴, 缥带, 绿牙签;《子》库书, 雕紫檀轴, 紫带, 碧牙签;《集》库书, 绿牙轴, 朱带, 白牙签, 以为分别”[1]164。这些材料均表明其时人们已形成一定的审美观, 规范了装裱的形式。而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俗以罗列于前者, 谓之装潢子, 自唐已有此语矣。〈唐六典〉崇文馆有装潢匠五人, 熟纸匠三人。秘书省有熟纸匠装潢匠各十人”[1]167的记载, 表明唐时装潢已是专门职业。

北宋已将装裱列入官职, 为文思院六种待诏之一。装裱技法上还有具体的规章制度, 南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六《绍兴御府书画式》中有具体记录:“出等真迹法书, 两汉、三国、二王、六朝、隋、唐君臣墨迹, 用克丝作楼台锦裱, 青绿簟文锦里, 大姜牙云鸾白绫引首, 高丽纸贉, 出等白玉碾龙簪顶轴, 檀香木杆, 钿匣盛。上、中、下等唐真迹, 用红霞云鸾锦裱, 碧鸾绫里, 白鸾绫引首, 高丽纸, 白玉轴, 檀香木杆。次等晋、唐真迹, 用紫鸾鹊锦裱, 碧鸾绫里, 白鸾绫引首, 蠲纸, 次等白玉轴, 引首后贉卷缝用御府图书印, 引首上下缝用绍兴印。……五代、本朝臣下临帖真迹, 用皂鸾绫裱, 碧鸾绫里, 白鸾绫引首, 夹背蠲纸, 玉轴或玛瑙轴。……”[1]170“诸画装褫尺寸定式, 大整幅上引首三寸, 下引首二寸;小全幅上引首二寸七分, 下引首一寸九分, 经带四分, 上褾除打擫竹外, 净六寸五分, 下褾除上轴外, 净七寸。一幅半上引首三寸六分, 下引首二寸六分, 经带八分;双幅上引首四寸, 下引首二寸七分, 上褾除打擫竹外, 净一尺六寸八分, 下褾除上轴杆外, 净七寸三分;两幅半以上引首四寸二分, 下引首二寸九分, 经带一寸二分;三幅上引首四寸四分, 下引首三寸一分, 经带一寸三分;四幅上引首四寸八分, 下引首三寸三分, 经带一五分;横卷裱合长一尺三寸, 引首阔四寸五分……”[1]173书画装裱于此时达到繁荣。在经历了繁荣的两宋, 明清的装裱业进一步得到完善, 且产生书画装裱技术的专门著作, 如周嘉胄《装潢志》, 杨慎《丹铅余录》, 屠隆《画笺》等, 内容涉及装裱的具体细节、装裱所使用的材料、裱后书画保存及观赏时的注意事项。明代还有其他关于书画装裱和鉴赏的论著, 此不赘述。

总之, 书画装裱技术从两晋南北朝的初创, 到隋唐五代的发展, 两宋时期的飞跃, 再到明清时期的完善, 从而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和使用的书画装裱技术方法和版式。

二、手卷在书画装裱形式中出现最早, 其类别主要有三种

1. 在书画装裱的各种形式中, 手卷出现最早。

由于书画的题材和张幅的不同, 以及装裱后的用途不同, 所以装裱的形式也有多种多样。大体上来分, 装裱的主要品式可分为三种:挂轴、手卷和册页。挂轴又称为轴幅、立轴, 有一色式、二色式、三色式、宣和圈小边、绫宣和式、纸镶绫边和锦眉等几种;手卷按边际的处理方法可分为撞边、转边和套边三种;册页有蝴蝶式、推蓬式和经折式三种[2]55。

手卷由我国古代的卷册式样演变而来, 战国时期, 简册书写后要卷起, 方便存放。东晋时期画家顾恺之有名作《洛神赋》卷、《女史箴图》卷, 均为手卷形式。上文所引虞和《论书表》的内容, 可知对手卷品式已有规定, 虽然比较简单。加上佛经传入及大量出现, 绘画与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经卷”相结合, 产生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 隋朝时书画卷装形式已很风行, 展子虔《游春图》,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卷。至北宋徽宗的“宣和装”达到高峰, 其时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手卷装潢品式, 名曰“龙鳞装” (又叫“鱼鳞装”、“旋风装”) , 外观则为卷轴。“宣和装”以后元明清手卷装裱的形式较以往基本上没有多大的改变。明代以前, 手卷没有引首。明代开始在手卷上加引首, 目前采用的是明代流传下来的品式。

2. 手卷的类别与品式。

手卷一般由天头、引首、画心、拖尾、隔水、锦包首等主要部分组成。其样式有大镶手卷与小镶手卷两种, 画心上下镶边的为大镶手卷, 不镶边的为小镶手卷, 手卷一般按照边际的处理方法分为撞边式、转边式及套边式三种。撞边手卷是手卷装裱中工艺最为复杂与繁琐的一种形式, 对装裱师的技能要求也比较高, 而且装裱整齐、尺寸合理的撞边卷子对文物保护有极大的好处, 利于书画的保管。手卷撞边的突出优点是:裱好的卷子上下边和画心基本保持同样薄厚, 拿起来成一个整体, 不会把包首画件的中间部分折成无数的折印。撞边的纸非常牢固, 年久了也不脱开。转边手卷主要针对于大镶的手卷。如果画心是由多幅画面组成或大小不一, 或是由厚册页改装成手卷, 则需要借助装裱材料来调整画心、引首和题跋的高度, 一般都是用绢或花绫镶接或挖镶, 这样因画心上下有镶接或挖镶的边料, 所以在镶接之后对其进行转边处理。但因其边际太厚, 卷成轴后, 两端太紧, 中部过松, 所以在镶接后的环节极少采用转边的处理方法。套边手卷基本类似于撞边手卷, 只是把套边纸镶包在手卷上下两边, 而且用纸要求特别薄。

三、手卷操作时需注意的事项

手卷的尺寸, 一般遵循“一管三”的原则, 即手卷隔水的宽窄, 引首的长短都是按照画心的高低而定, 引首为画心的三倍, 隔水为画心的三分之一, 如一般画心高33公分 (1尺) , 则隔水为11公分 (3.3寸) , 引首为99公分 (基本上为1米) , 天头43公分 (1.4尺) —47公分 (1.6尺) , 拖尾按照画心的长短而定, 基本上需要20公尺以上。这对于保护画心和观赏都非常有好处[2]61。

手卷的操作步骤主要有托画心与边料、画心与边料刷胶矾水、方裁画心与边料、镶接手卷、小砑手卷、削手卷 (如果是套边手卷的话需在镶套边料后进行第二次削手卷) 、镶撞边料 (或转边、套边) 、镶接天头、配锦包首、手卷覆背、上墙挣平、下墙砑光、尾杆贴片、装尾杆天杆、粘贴签条、订签缝带。

手卷的天头、隔水、引首、画心、尾纸等装裱时用纸的厚薄要一致, 装裱起来才平整, 没有折断的现象。手卷在画心与边料托制好以后要刷胶矾水进行处理, 这样在覆背的时候收缩才能统一。

手卷的撞边纸以前用的是乾隆高丽纸, 现在所用的是温州皮纸 (以手工纸最好) 。撞边纸的颜色通常是旧米色、深米色和浅米色, 根据画心颜色选配, 撞边纸要比画心深一色或二色。撞边纸在制作过程中主要注意胶矾水的比例要符合要求。刷过胶矾水的撞边纸在削手卷的时候比较好削平, 不起纸毛, 在撞边时不碎, 可以撞齐, 不会出现不齐的情况, 但是胶矾大了纸比较软, 撞的时候容易断裂。一般撞边纸用糨糊不要太厚, 也不要太薄, 厚的糨糊不宜翻转相撞, 裱成卷也不平, 比较硬;糨糊稀, 则不容易撞边。

转边手卷卷起来只削一次, 会减少劳动的强度, 不好的地方就是转边处较厚, 中间较软, 时间长了包首和画心中就会出现折道, 影响美观与保护作用。

手卷的轴心分为几种做法, 第一种是木质轴心, 第二种就是纸轴心, 第三种叫做空心轴。做法各有不同, 唐代以前发现佛经卷有轴头, 基本上是木轴心, 轴心的品种非常多, 有白玉、玛瑙、象牙、牛角、楠木、紫檀、花梨、鸡翅木轴头等, 后来经时间的考证动物所制的轴头时间较长就会生虫, 书画的心和边等会遭受虫蛀, 破坏书画, 所以后来基本上就是用玉片、象牙片的最好。

手卷安装天杆 (又称眉贴) 与立轴装法有相似的地方, 但是天杆比较细, 直径也约三分左右, 唐宋以前就在天头和包首锦上转孔穿八宝带, 后来就是用铜丝和铜片打成的环子, 再好的就是流金的手卷环子, 也叫做铜别子, 捆手卷的这种带子叫锦带, 又名八宝带, 上面织了佛教中的八种法气。扎起来的八宝带要绕手卷两圈半是最佳的位置。

签条贴在包首眉贴半分之处的地方。颜色主要是深米色、浅米色等。以手卷的高低和直径来分签条的长和宽, 一般的卷子宽约五公分, 长为手卷的十分之七左右, 也就是裱画行话叫做手卷高度的四指以上。签条目的是书写本幅书画者的名称, 签条的颜色可以根据锦包首和书画内容自己染制, 以求协调美。

参考文献

[1]夏东波.药物与书画装裱[M].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1.

装裱艺术为书画加分 篇3

一个经典案例是在今年春拍中。陆和九和启功创作的《山水书法四屏(八开)》,估价18万至25万元,成交价为57.12万元。这件作品曾经是一把成扇,在2000年中贸圣佳的拍卖会上,当时的成交价只有14300元。在2009年的秋拍中,其还是以扇面的形式出现在拍卖市场上,估价8万至10万元,但没有成交。没有想到此次藏家重新将其装裱之后,一下子令人眼前一亮。拍出了令人昨舌的天价。这无疑从一个侧面湿示出,装裱对于画作价格的重要性。

功夫都在画外

中国的书画,是东方艺术之宝。伴随着书画的发展,装裱工艺也随之提高。装裱工艺经过历代相传,到如今已经是技术纯熟,经验丰富。收藏15画的目的之一是欣赏,而只有装裱好的书画才能更好地欣赏。在书画中,装裱更是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册页已不完整,索性将其裱成立轴;传统扇面一般都裱成镜片或通过两色裱、三色裱将其裱成大尺寸立轴。信札,一般裱成册页观赏、收藏。也有裱成手卷的。如张学良定远斋所藏祝允明、文徵明、陈淳等诸家信札,皆为手卷装裱。

很多书画收藏者对装裱并不重视,许多好的作品竟然配以低劣的装裱工艺,严重影响作品价值。事实上,有很多资深藏家通过装裱,将自己的收藏卖出了好价钱。在业内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某藏家将自己收藏的两本册页全部拆开,并裱成镜心,一部分在翰海、嘉德拍卖,一部分让于别的藏家。当年在北京翰海2002秋季拍卖会上拍卖的那部分作品(张大千、齐白石、王雪涛、蒋兆和、启功、田世光、陈半丁等),全部以高出底价几倍的价格成交。成为那场拍卖会的一个亮点。

拍场多个心眼

值得注意的是,装裱有时也可能成为造假的“帮凶”。2004年中国嘉德秋拍中,齐白石的一幅《云海林屋图》,估价28万至35万元,成交价为46.2万元。在画幅下端画家背题:“此幅之纸有两层,谨防裱褙之人偷去一层。裱成照光一看,若无这一行字,即偷去矣。白石笔批。”由此可见在装裱中“揭二层”的办法,早就为人所用。而引起画家的警觉。所谓“揭二层”。是利用装裱之机,把书画真迹的字心、画心的表层与命纸揭离,利用墨色渗透而成的影像制成另一件作品欺世。

装裱是旧书画鉴定的辅助依据之一。假如一件作品的画心是旧的,但却是新装裱,买家就应该提高警惕了。

书画装裱 篇4

摘 要 当代的书画装裱大师在研究古代装裱工艺的基础上,结合长期的实践经验,对装裱工艺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相继出版了一系列专著,促进了传统装裱工艺的普及和发展,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 书画装裱艺术 起源 发展

书画装裱艺术从战国帛画、缯书上的滥觞到西汉大帛画轴的基本成形,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考古资料来看,1973年湖南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为研究书画装裱的起源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其“最上横边裹着一根很细的竹条,上系有棕色丝绳。”后来,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上又进一步发现“丁形帛画的顶部裹有一根竹竿,并系以棕色的丝带,中部和下部的两个下角,均缀有青色细麻线织成的筒状绦带。”上述资料可以将我国书画装裱的历史,推至距今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秦汉时盛行屏风,那时的屏风就是经过裱褙的,以起加固保护作用。后来,因旧屏风上拆下的书画需要保存,就发展成了真正意义上装裱,因此汉代即有装裱的绘画出现了。装裱书画既为了保护,又是为了美观,对帝王而言,还是为了显示其威仪。先秦时代就有“为人主上者,不美不饰之,不足以一民也”(《荀子·富国》)的说法。

书画装裱技法浅析

摘要:书画装裱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历史悠久,始自晋代。本文从中国书画装裱的基本概念、涵义及发展历程入手,对装裱艺术中立轴品式、横披、镜片的装裱、册页、手卷等方面加以粗浅的论述。

关键词: 装裱 艺术 立轴品式 横披 镜片

史载,春秋以前,以竹简书写。战国以后开始用帛,秦时有帛书。西汉初已有了装裱技艺之一的纸技。晋代,装裱技艺正处在初级阶段。隋唐时期,书画艺术的兴盛推动了装裱技艺的进步。宋朝帝王喜欢书画,装裱业随之受到重视,装裱技艺纳入宫廷。至元代,代装裱风格,形制及技法等未见新意。明清两代书画装裱格调多沿袭唐宋风格,装裱技艺已从宫廷扩展至民间,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直到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机器装裱,装裱工艺得到了完善、改进、创新,装裱的品式种类也愈加细腻繁复。

一、立轴品式:

立轴,又称“挂轴”、“条幅”、“条山”、“竖幅”、“轴子”。根据画心的大小、长短、形状,分别设计成中堂、对联、条屏以及圆光、扇面等不同款式。

(一)一色裱。裱件的镶料由一种颜色装饰画心的称之为一色裱,或称一色镶、一色装。裱件有以下几部分组成:画心、边、天头、地头、天杆、地杆、轴头、丝绳、丝带、局条、铜耳、封箍。

传统装裱技艺现状一瞥

源远流长的书画是中国特有的艺术瑰宝。历经千百年,我们今天还能够有幸欣赏到品种繁多、神韵各异的书画珍宝,不能不说得益于中国书画装裱技艺的发达。一件件流芳至今的书画艺术作品,凝聚着一代代书画装裱艺人的聪明才智,浸透着他们辛辛苦苦默默无闻付出的殷殷心血。独特的书画装裱技艺发展到今天,其现状和前景又如何呢?是否也像许多传统技艺一样,被匆匆忙忙的现代生活所遗忘,甚至日渐难以为继呢?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传统书画装裱技艺的发展不仅不会停止,还将面临一个生机勃发的春天的到来。然而,现有的发展水准和规模与日益扩大的需求极不相称,已成为制约书画装裱技艺迅速发展的瓶颈。要解开这个难题,探索书画装裱技艺的明天之路,有必要先回顾一下其不凡的前天和昨天。

装裱,也称装潢,古时又称装池、装治、装背、装褫、裱背、潢治。所谓“装”,指为书画装潢门面,使书画有天、有地、有框,形象地说,就是有一身绢丝包缝的“衣裳”;所谓“裱”,是指用多层纸将书画加厚,使之延长寿命。书画装裱是装裱的重要一支,书画装裱是传统装裱技艺的重要部分。一些已经糟朽破碎,千疮百孔,糜烂成团的残损书画,一经修复装裱,犹如枯木逢春,魅力再现,显示书画装裱技艺的神奇活力。

爱心引出的发明

——新型书画装裱法快速装裱字画技术帮您致富

书画装裱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是伴随着中国书画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而生成的一种装裱工艺。据国内经济专家表示,随着国内书画艺术市场逐年升温,人们对书画装裱工艺的需求越来越高,书画装裱行业必将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商机。然而,当前书画装裱人才却是缺而又缺……

第一跨:从“铁饭碗”到“发明家”

装裱工艺是书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历来有“三分画七分裱”之说。但传统的装裱工艺程序十分复杂,且耗时甚长,从去皱、托画芯到上绫上光,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很难掌握。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着能够找到一种简便易学的书画装裱方法。直到时光定格在1995年,一种神奇的装裱技术横空出世,才彻底改写了千百年来装裱一幅字画需十几天甚至几十天的历史,神奇技术的发明引发了书画装裱史上的一场革命,并成为一种高雅的艺术产业。而该技术的发明人起初是一名端着“铁饭碗”、吃皇粮的国家干部,任职于山东省工商局经济检查处的李柏呈。一个对装裱完全外行的人,所从事的职业跟装裱相差十万八千里。是什么原因使他发明了书画快速装裱法呢?自从齐鲁晚报《爱心引出的发明:一个真实的故事》报道了他的事迹后,人们才知其原由。

手足有规矩 呼吸需控制 书画装裱,难于动手术?

《书比画难》一文,文中从学艺、创作时间和创作过程、创作结果、作品评价等方面论述了书比画难。文中提到:“绘画,既可以学本国之传统,也可以学西方之现代。学习的参照系多,空间大,可以另辟蹊径。书法,想学西方,西方也没有,只能从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下手。”“绘画可以„五日画一山,十日画一水‟,某处画得不好,可以修改。书法则必须一气呵成,要求操笔立就,不允许修改。”“绘画除了线条之外,还有色彩,线条用得不好,还可以用色彩补救,甚至好的题材也一时可遮掩语言的不足。书法只凭单一的笔道说话,白纸黑字,一笔下去,好坏立显。”“书法写的是汉字,汉字人人都会写,人人都能说出个一二三四,想得到众人的肯定,难。”“书法之难,难在给定的传统中有真正的创造,作者一再提及书比画难。笔者却认为装裱书画更难,现简述装裱并从几个方面略述装裱书画的难。

书画装裱美化书画作品

装裱书画,简称裱画,也称装潢、裱褙等,主要指以各种纸、绢、绫、锦对书法、国画作品进行美化装饰的一种手工技艺。

由于中国书画主要是采用绢或宣纸为载体。其质地纤薄,特性柔软,历时较久,易于破碎。古代为了利于保存,便于观赏,从加固的实用需要出发,多用麻纸等材料在书画背面裱褙数层为装裱,而后逐渐加以美化,四周镶嵌薄型的绫、绢、锦等丝织品为边框,在背面裱一层或数层纸,并加上必要的装饰,使原件更为牢固,而且便于舒展、悬挂。

中国书画装裱传统品式探究

内容摘要:书画装裱是构成书画艺术不可或缺的条件。卷轴装是我国文化典籍和书画装裱最早的一个门类,一直到唐代,挂轴装等其他的形式才相继出现。挂轴装又有立轴、对联、屏条、横披、镜片等之分。研究书画装裱的传统品式,对于继承和发展以及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 键 词:书画装裱 品式 起源 发展

书画装裱是我国独特的一门传统艺术,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人们最初对书画进行装裱就是要使书画平整结实,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审美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促进了书画装裱工艺向纵深发展。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书画装裱已逐渐发展成为与建筑艺术相统一的形式美,从而构成了书画装裱品式完整的一门艺术。我国传统的书画装裱品式多种多样,下面就常见的传统装裱品式及起源,举要分述如下:

手卷、横披

手卷在我国是最早的装裱形式。所谓卷,是指裱成横长的式样,置于案头可以边卷边看的。中国古代的一切图籍,原来都是卷舒的。有的卷长达数十米,所以又叫长卷。手卷的装裱形式有撞边卷、转边卷、套边卷三种,虽然装式不同,但规格基本一致。其整体结构分为画心、引首、天头、拖尾、隔水和副隔水等部分组成。

书画的装裱与市场价格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艺术品市场呈现一派蒸蒸日上的新局面,书法、绘画市场更是如此。这些年不断有新人进入艺术品市场,收藏队伍不断扩大。就书画作品而言,人们除了需要学习其艺术特征外,它的装裱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中国有句谚语:“人恃衣裳马恃鞍。”同理,书画艺术与装裱艺术也是密不可分的。因为装裱不仅是令书画锦上添花的一门加工技艺,更是使书画作品得到完好保存的最好方法。

一、书画的装裱

一幅书画作品完成之后,都需用传统的形式进行装裱,以示悬挂式收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见到的轴式装裱。由于历史等原因以及人们欣赏习惯的影响,立轴现在是最普及、款式最多的一种形式。这种装裱大体经以下工序来完成:

1、托画心:将书画原作反铺在裱画案上,刷浆糊,托一层覆背纸,四周再刷浆上板晾干。

2、方画心:将托好晾干的画作取下,找好对角,裁去多余纸边。

3、镶绫边:将事先托好的绫绢按需求尺寸裁好镶在画心四周,将两边卷边留待上天杆地轴的夹口。

4、上覆背纸:将镶好绫绢的画幅反铺在案子上,喷水、展平、刷浆糊,然后将生宣纸刷在背面(两层)。

5、上板(又称上墙):将上好覆背纸的画幅接口用宣纸头吸一至两遍,这是为了接口处在上板后先干,以防崩裂。

快速装裱方法装裱剪纸适宜普通剪纸装裱,速度快,价格低。用传统方法装裱剪纸作品,很多朋友网上交流都说受益匪浅,就是具体操作难度大。这里说明一下,传统装裱方法适合那些名家的、精细的、收藏的高档剪纸作品。对于那些为了走市场、临时悬挂的可以用快速装裱方法,应大家的要求,我把操作方法介绍给大家。

快速装裱方法是书画装裱的一种新方法,它用现代新型材料代替传统的浆糊,解决了传统方法工艺复杂,难于操作的问题。提高了工效,裱一幅画只用一个小时左右就可以裱好。并且不变形、不虫蛀。这种方法很适合剪纸的装裱,易操作,缺点是寿命短,不适合收藏作品和精品剪纸的装裱。

装裱方法装裱剪纸介绍

一、所用材料和工具

1、工作案台。(家用写字台、餐桌都可以)。

2、调温电熨斗。

3、三角板、直尺、卷尺。

4、毛布或毛毡。(铺在案台上)

5、剪刀、壁纸刀、笔、锯、裁板(玻璃或板,用裁料时垫于下面以防伤案及垫布)。

6、裱画用胶膜、代胶锦绫、托心纸、色宣、夹宣、轴头、天杆、地杆、絛縄、丝带、泡钉。

二、具体操作方法(以40×60剪纸裱轴为例):

1、托画心

裁42×62大的胶纸一张,案板铺上毡布,胶纸铺在案板上,将胶纸胶面向上,剪纸放到胶纸上,正面向上,上面铺上一张胶膜纸,用熨斗从一端至另一端排熨一遍。取下胶膜纸查看剪纸是否粘好,没粘好的地方重复上述方法直到粘好为止。然后将剪纸同胶膜一起揭下来,案板上铺上60×80的画心纸,把带胶膜的剪纸铺在画心纸上,上面铺上胶膜纸,用熨斗排熨一遍。这样剪纸就粘到画心纸上,托心工作完成。

2、托色纸

裁一块与色纸同大的胶纸,将胶纸铺在案板上,胶面向上,上面铺上色宣纸,(颜色根据剪纸色而定)。用熨斗从一边排熨一遍,然后将纸翻过来从背面熨一遍,检查无气泡,完全粘和即可。然后裁成3毫米的小条用镶画边用。

3、下料

方心;将托好的花心方成40.4厘米×60.4厘米 边条;将带胶锦绫裁成6厘米×61厘米 =2条 天头;将带胶锦绫裁成52厘米×54厘米=1块 地头;将带胶锦绫裁成52厘米×36厘米=1块 注意;锦绫花文的方向应当一顺。

天窜纸;用复背纸裁成52厘米×5厘米=1条熨上胶纸 地窜纸;用复背纸裁成52厘米×13厘米=1条熨上胶纸 复背纸;54厘米×152厘米=1张

角袢;带胶锦绫裁成2厘米×18厘米=2条头剪成花 签字条;用仿古宣裁成2厘米×25厘米=1条熨上胶纸 天杆;截成52厘米长1根

天杆包头;用带胶锦绫裁3×3厘米=2块 地杆;纸地杆截成52厘米长

地杆包头;用带胶锦绫裁成5×13厘米=2条

距条;用托好胶纸的色纸裁成0.3厘米,总长650厘米

4、镶活

上复背:将复背纸铺在案板上,画心、边条、天头、地头、天窜纸、地窜纸按顺序排好,用熨斗熨烫一遍,然后整体翻转过来,从背面再排熨一遍,查看有无气泡,是否粘牢。

镶距条:再画的四周用带胶色纸距条镶一周,用熨斗烫上。画轴两边镶上距条烫好。

上附件:将画翻过来背向上,四个角镶上角袢,右上角镶上签字条。按上天地杆、絛縄、丝带。整副画完成。

5、要说明的几点;

裱时一定要试验调整电熨斗的温度和熨烫速度,温度高会产生气泡,温度低粘不上。

为了使画面好看,可以将剪纸以外的胶膜去掉。方法是用复背纸复在画的正面,用熨斗熨烫,待胶膜融化时迅速揭起复背纸,把多余的胶膜粘下来。但是粘过的纸不可再用,以免粘到剪纸上。

由于胶膜的老化期短,不适合裱高档剪纸和用于收藏的剪纸。好的剪纸、收藏剪纸最好用传统装裱方法,即手工加浆糊装裱。

字画书画装裱形式

一、立轴

立轴是中国书画装裱的是最主要的形制。上为“天头”,下为“地头”,左右称“边”,最上的木杆称“天杆”,最下的称“地杆”,两头装有轴头。中间为“画心”,即书画的部分。立轴的画心一般以直幅为主。因最下的木杆称轴,又是直立悬挂的,故称“立轴”。一般五尺开三、四尺开

三、开四的画心裱成的为普通立轴,稍大的,或三尺、四尺整纸的称“中堂”,特大的称“大中堂”。立轴的形制在古代是最受欢迎的。因古代房屋较为高大,层高又在3 至4米以上,故收藏悬挂立轴极为适宜。故中堂或大中堂的立轴作为私人收藏则可,但要作装 饰悬挂已不再合适。自然,条件好的富家或公家收藏,立轴还是最好的投资形制。

二色装 三色装 一色装

集锦装 诗堂装

宋式(宣和)装框两色装

间隔一色装 锦眉装

二、屏条

屏条的形制与立轴一样,只是多了几幅。一般为4条,也有6条或8条的。只是内容有的是4幅一组,有的6幅或8幅为一组,如春夏秋冬、梅兰竹菊等,各画一幅,合组而成。屏条地杆的两头没有轴头。边条较为狭长,天、地较为窄些。也有多至12幅以上的,称为“通屏”。屏条的投资与立轴相差不太大。只要价值要稍贵些,悬挂的部位也要相对大些。但屏条的优点,也可以单独悬挂一幅或两幅,搭配较为自由。

四屏条

通景屏

三、对幅

对幅与立轴和屏条在装裱的方式上大致相似,但一般为两幅。如果是画,就称为“画对”;是书法,则称为“书对”,或称对联。对幅一般又以对联为多。悬挂对联蹭一般须配画幅,这就与立轴的投资形式相仿,价格就更高。也有的干脆将对联上下天地裁去,另配镜框装置。也有的将对联裁割重新装裱,缩小上下尺寸,以便于悬挂。但在一般识分子家庭,对联还是比较欢迎,因对联的题写内容较能反映主人的学识与心态。

五、手卷

手卷也可说是放长的横披,除了画心外,左右还有引首、拖尾等。手卷又称长卷或图卷,这一装裱形制一般为典藏家所需,一般市民不会收藏。收藏手卷,一般价格较高,有的远远超出立轴等其他形制的书画,其原因是这类作品一般画得较为精细,深受内行人青睐。

手卷

六、镜片

镜片为新近较为流行的装裱形制,比较适合现代家庭的需求。镜片的装裱省钱方便,不需装天杆地轴,只需托一层纸,或加上四边即可。镜片多数装成镜框供家庭悬挂,因此为大多数投资者所欢迎。

竖式镜心

传统手工书画装裱教程(DOC) 篇5

传 统 手 工 书 画 装 裱 教 程

(内部资料)

一 书画装裱的设备及工具

(一)工作室(亦称装裱间):要求:宽畅明亮,清洁整齐,安全方便,温度与湿度要适中。

(二)挣墙(亦称大墙,挣板):用于贴平,挣干画心,裱件和各种装裱材料。要求:平整、光滑、通风、干燥。

(三)案台(亦称装裱桌):要求:台板木质坚硬,台面光滑平整,案台高度一般在 80 厘米左右。

(四)晾架(亦称晾竿):用于晾干经过加工的复背纸,色纸以及各种材料等。

(五)拷贝桌:玻璃桌面,内置日光灯,用于揭裱残破旧画。

(六)人字梯:用于裱件上、下墙时蹬踩。

(七)排笔:用于托裱绫、绢、纸张、画心及覆画等。

(八)棕刷:用于托裱绫、绢、纸张、画心及覆画裱件上墙等。

(九)裁纸刀:用于方正画心、裁配画料等。

(十)界尺和切板:用于方正画心、裁配画料等。

(十一)锥针和镊子:用于方正画心、挑除杂物等。

(十二)启子:用于揭启挣在墙上的裱件及各种材料等。

(十三)油纸(亦称浆纸、隔糊):用于镶嵌边料隔浆糊用。

(十四)砑石(亦称磨石):用于裱件背面砑光、磨平。

(十五)蜡板:用于裱件背面砑光时磨擦画背。

(十六)其它工具:剪刀、掸子、叉子、喷水壶、箩筛、木锯、电钻、钳子、铜线、面盆、毛巾、毛笔、颜料、墨汁、调色盘、塑料薄膜等。

二 装裱材料

(一)宣纸:分为生宣和熟宣,以安徽产净皮生宣为主。

(二)绫、绢、锦、锦绫、麻布等。

(三)天杆、地杆、月牙杆、轴头、手卷片、签子等。

(四)丝带、绦带、铜钮等。

(五)面粉、明胶、明矾等。

三 书画装裱品式

(一)立轴、中堂

(二)对联

(三)横披

(四)条屏、通景屏

(五)镜片、扇面

(六)手卷

(七)册页

四 装裱程序

制浆--托画心--方正画心--(托染材料)--配料--镶嵌--清裁大边--转边(包边)--粘串(接含口和粘搭杆)--配背(裱覆背纸)--覆画(扶活)--磨画(砑光)--剔边(批串)--配杆--钉铜钮(绦圈)--包杆(上轴头)--上杆--系绦(串丝带)--扎带--粘签条

五 裱件质量的品评

品评裱件质量的标准简而言之为:平整光洁、柔软谐调。

具体可以分为:

(一)工艺精致,镶口匀细。

(二)展挂平整大方,画面光滑洁净。

(三)画面色彩搭配谐调。

(四)手感柔软,厚薄适度。

(五)收卷后整齐,无参差。

六 书画裱件的展挂与收藏

由于书画作品装裱的形式不同,对于不同形式的作品有不同的展挂与收藏方法。

(一)立轴的展藏

立轴的展挂最好由两人同时进行,一人双手托住天个杆及绦带,另一人握住地杆 两端的轴头,缓缓展开,无论是展收或挂壁,最忌用手指顶托画背,这样会随着画件的展开,留下折痕。

收藏:有条件的话,可做专用的木柜(用樟木做最为理想),分层隔平放,切忌压挤。如没专用柜子,可每件作品做一个画筒或者画盒装放,再放上樟脑丸即可。

(二)手卷的展藏

由于手卷的特点是窄长且不能挂壁,因此,手卷的展观必须在台面上进行。若是两人,则一人双手扶住卷子徐徐展开,另一人则随着展速收卷,单人展观则右手执着天头处,左手握着手卷的中腰,然后边收边展。展开之后,必须在两头各压一镇尺,防其滚动。

收藏方法与立轴相同。

(三)册页的展藏

册页不同于其它书籍,我们不能像翻书那样来翻阅册页,应将其平放在台面上,打开册页之后,右手中指(或食指)最好是用一专用竹片,插入页下空间,向右(或向上)翻动。

收藏:大多用锦、缎等制作册套,将其包套好,平放收藏。

(四)横披的展藏

横披与立轴相比,由于它不便实卷,因而,具体要求亦不相同。

首先应将其平放于台面上,一人轻按右天杆,另一人双手扶住裱件上下边际,徐徐展开。挂壁时,须两人相互配合,将作品拉平,稳妥地固定在左右两侧的墙钉上,(若是月牙杆,则需在月牙杆背面加上一根与其大小一样的木条一同固定于墙上,这样可将作品与墙隔离,以免受潮)。

收藏与立轴相同。

(五)镜片的展藏

镜片装裱好后,大都装入镜框内。但没装镜框的作品,应平放于木质阁板或木箱中,摞放时,须在作品之间隔垫宣纸,亦可卷好装入画筒或画盒中。

总之,书画作品悬挂一段时间后,一定要更换,在清洁裱件时不能用刷子刷,更不能用湿毛巾擦,最好软布或鸡毛掸轻轻掸去灰尘即可。凡是接触书画作品(特别是裱件)一定要戴上手套,以免汗液沾污作品使其变形生霉。

七、装裱术语解释

(一)立轴

立轴亦称挂轴、挂幅、条幅、竖幅、条山、轴子;特别窄的有人称其为 “琴条 ”。悬挂在厅堂正中的大幅字画还称 “中堂 ”。

由于历史等原因,以及人们欣赏习惯的影响,立轴成了最普及、款式最多的一种装式。

立轴常见的传统装式有:一色装、二色装、三色装、宋式(宣和)装、诗堂装、半绫装、纸镶绫边装、绫镶绢边装、集锦装、锦眉装、间隔一色装、框二色装、轴背等。

(二)屏

屏亦称扇屏、屏(此字上为 “户 ”部,下为 “衣 ”部)。并以张挂的不同环境,称其炕屏、卧屏、吊屏及御屏(指用于宫廷的屏风)。原为用于遮挡、装饰的实用物,通称屏风。其正面粘贴绢画。而屏条是在立轴的基础上,将竖幅形式与屏风相连的特点结合在一起的、以套或组为单位的独立装式。

屏主要分为屏条和通景屏。

(三)对联

对联亦称楹联、门联、字联、书联、对子、门对、楹贴。双行长句还称龙门联。

对联是由二条字数相等、内容相连、画心尺寸与装裱规格完全相同的书法作品而组合的。排挂时,右为上联(亦称出句),左为下联(亦称对句)。二条为依副。

(四)卷轴

卷轴亦称手卷、横卷、轴卷、横轴、横看、手轴、卷子、行看子。横式装,是一种古老的装潢形式。卷轴体积较小,轻巧且宜收藏。但只能平放案头,不便张挂。

卷轴是由天头、隔水、引首、尾子将画心连接而成的。其装式虽有所不同,但各部位的要求、规格基本是一致的。

卷轴一般分为:撞边卷、转边卷、套边卷和卷背。

(五)横批

横批亦称横挂。横式装。横批解决了横幅书画不便张挂的矛盾。

(六)镜心

镜心亦称镜片。以夹放在镜框内而得名。与早期的屏风画,以及清宫的 “贴落 ”(一种贴在宫殿墙壁上的简易裱件)同属一种类型。横、竖式皆可。是一种简易、方便的装式。

(七)册页

册页亦称叶子。是受书籍装帧影响而产生的一种装式。

册页的装式主要分为:蝴蝶装、推篷装、经折装、平开册页、转边册页等。但无论有几种,均不外乎横竖两种类型。一 制作浆糊的步骤: 一般的用小麦淀粉。

以小麦淀粉为原料,制糊时浓度以淀粉﹕水=1﹕6,所制得的糊性质较稳定,而煮糊温度 以不超过80℃为佳。

"制糊偏生者粘度强,但易腐,偏熟者不易腐,但粘度低。”其中偏生者易腐,偏熟者不易腐确是常理,但偏生者粘度强,偏熟者粘度低的观点则有失偏颇。实则浆糊越熟者其粘度越强,而偏生者则相反。不排除在天气低温时节,制作过熟、过稠的浆糊经冷却后犹如熟蛋青一般,但不意味着这样的浆糊就失去了应有的粘度,关键在于如何调制。关于浆糊的生熟问题,拙著《书画装裱艺术》一书中曾有阐述:“冲制浆糊要十分注意火候和稠稀度,如果冲得过稠和过熟,其浆性太大,并往往含有小疙瘩,不易调配,影响使用;如果冲得偏生或偏稀,其粘性不足,且容易发酵,同样影响使用。冲制浆糊的生熟程度和稠稀程度也要因季节而异,在气温较高的季节里,浆糊应冲得稍熟一点,因较稀和火候较欠的浆糊更容易发酵;而在气温较低的季节,浆糊可冲得稍稀一些,火候稍欠一些,才便于使用。”

刚制作的浆糊不能马上使用,这是业内的常识。但究竟存放多少时间才能使用?清代周二学在《赏延素心录》中要求:“夏裱制糊十日之前,春秋制糊一月之前。” 当今著述中也都强调制糊一个星期后方可使用。笔者认为这仅是理论上的概念。如果在高温季节(包括春末和秋初)所制作的浆糊,纵是天天换水浸泡,七天以后也难免不发酵变质,更谈不上存放十日或一个月了。实践证明,浆糊制作后的第三天即可使用,而对裱件的质量并无大碍。

四 宣纸的裁割:

取四尺宣纸三张,长:138cm,宽68cm,将它分成四份尺寸是:长68cm,宽34cm。共12张小宣纸。将它分成三份尺寸是:长68cm,宽46cm 五 宣纸的托底:

此为裱画的第一道工序。此法为日后的裱托字画的基础,不可忽视。

放一张小宣纸在台面上,取一盆水,用棕扫插入盆水中抽起甩去多余的水,向小宣纸洒去水点如小雨点(或可用喷水壶),让它湿后略伸展,右手执羊毛排扫插入浆水中提起向在台面上的宣纸扫去。先从右边向上扫一笔,向下近身方向拖一笔,以有浆水为度。再重复插入浆水提起向在台面上的宣纸接着上一笔的浆水、横向左中间位置从右到左扫去20公分左右。成横放的‘丁’字形态。第三笔是在横放的‘丁’的左上角向45度角度扫去,第四笔在左下角向下扫去,此时好似一横放的‘不’字,将横放的‘不’字无浆水的位置补扫一次,此时是一段有浆水,一段无浆水的宣纸,继续重复以上‘丁’‘不’的做法,满纸都有浆水而又均匀时即可压扫另一张宣纸在它上面,此宣纸为托心纸,托心纸洒上少许水点略伸展(夹江县出的宣纸要喷洒水点),用小木杆挑起,纸尾在上面,左手执小木杆连纸用手指压着,右手执垂下的近身的纸角,另一角向台面上的宣纸右上角贴合,右手拉直宣纸并对齐纸边放下纸角。右手拿棕扫上下(即推前拉后)刷扫宣纸徐徐向左,如同N形。直至全张宣纸压扫完毕。

四边加浆水路一周1cm宽,左手执一角,手背托纸母指与食指挟着宣纸角,右手母指和食指夹棕扫垫入宣纸下,另三手指在宣纸面压挟着,两手同时举高让宣纸离台,转向墙壁贴上, 周围牢固即可,过一夜干透即可下壁。

如果你将12张宣纸都粘贴成6张二层宣纸,都干透了,这时你想下壁,就用一片簿竹片造成前尖状的起纸(又名起子),将6张二层宣纸下壁。你可以查看你的作业,如果有以下的问题:

(1)皱褶很多;(2)宣纸某处开冽成半圆状;

(3)末下壁时就见有一边或两边离开墙壁;(4)卷后发现有离层;(5)某处扫烂了宣纸。

第(1)皱褶很多,会跟着你一段时间,并不急于马上解决。渐渐就会减少。

第(2)宣纸某处开冽成半圆状;在第二次的托底应以注意,解决方法:扫浆水后,仔细查看一片,扫浆簿均匀为准。出现问题是某处浆水过厚,干操时被拉烂。

第(3)末下壁时即见有一边或两边离开壁;如果你的墙壁有厚灰就有这问题,铲去它,如里是木板壁而又有这问题,这是你四边加浆水一周1cm宽时不小心某条边浆不够浆,引起纸张干操时被拉离。下次做时注意它。

第(4)卷后发现有离层;问题是浆水太稀,缺少粘性下次做时注意加水少点。再试,会有改善。

第(5)某处扫烂了宣纸;这问题初学都会出现,心静一点,烂了不用怕。补补它,原因是你是新手,棕扫棕毛还很锋利,容易刮烂宣纸。(可把棕扫毛锋磨圆)

最后,如果你认为还想继续重复以上的做法,宣纸的尺寸放宽一些,四尺开三张宣纸,练练托纸。最后的目标是四尺全张宣纸都可以完好无损地托裱好。

前面所用过的托过的宣纸,我建议你为你的作业编上日期和序号,以便查看你的成绩进步与否。当你练习到一定的时间后,会发现昨天托底的作业比以前托底的作业要好一点,缺点少了。恭喜你。六 裁方的练习:

在做这一个练习之前,建议你寻找一件5mm厚的玻璃作为裁板,如果你是有看裱画书的话,你会有疑问:别人教人用木质的裁扳,为什么你教人用玻璃作裁扳?这问题我不想与人争

论,反正我感到好用我就希望别人也用,你可以同时间用两种不同的裁扳以作比较。5mm厚的玻璃,长要有1米以上,宽要20cm。购买一把小号的裁纸刀,可换刀片的那种。一把1米以上的有机玻璃直尺。这时你可以练习裱画中的裁方了。

你将5mm厚的玻璃摆在台面上,抽取一张托了的宣纸放在5mm厚的玻璃上,纸边在玻璃中间,拿1米的有机玻璃直尺压着宣纸的纸边左手食指和母指叉开,手的虎口向自己按着机玻璃直尺,右手拿裁纸刀推出刀片3cm以直尺为准由右向左(或由左向右)拖裁30cm,刀身与玻璃的角度约15度左右。左手所按的位置是要拖裁30cm的中间,右手仃,左手移动到另一段位置继续按着有机玻璃直尺,再拖裁30cm,余下的做法相同。第一边68cm巳经裁好,把有机玻璃直尺移开,将宣纸按90度角转动,以巳经裁好的边为准折叠向另一边右手拿裁纸刀划一小记号,打开放在5mm厚的玻璃上,纸边在玻璃中间,重复上一次的工序。裁好后,有机玻璃直尺压纸中间将宣纸长条状地折叠,划两记号在两短边上,打开,将宣纸按90度角转动,用有机玻璃直尺压着有记号的位置右手拿裁纸刀推出刀片3cm以直尺为准由右向左(或由左向右)拖裁一次,另一短边做法一样。你有出现以下问题:(1)裁纸不断。

(2)裁纸刀划上有机玻璃直尺。(3)裁纸刀割手。

解决方法:

(1)裁纸不断:用力不均匀,均匀用力。刀口不利,折断不利的那一小段。

(2)裁纸刀划上有机玻璃直尺:裁纸刀与有机玻璃直尺要有角度约5度,这样就不划上有机玻璃直尺。

(3)裁纸刀割手:有第二点问题自然就会有第三点,解决了第二点问题,第三点问题就不存在了。

你重复以上的裁纸方法,多裁些,对日后的工序有好处。

七 绫的衬法

关于绫的衬法:绫是丝织品,分白绫和色绫。分辨绫的底与面的方法:底亮花暗为面。多看自然能分底面。绫以匹为计算单位,现时购买多以米计算,购绫回来后要把两边的绫口抽丝剪齐。绫底向上,右边离台边2cm均匀扫浆水,浆水比托底时用浆要稠些,(在此一时难以语言来指导,留意日后的文章。)轻扫浆水,均匀。长到台的左边(或你购回来的长度)预留2cm。查看四边是否成直线,基本直即可

托绫的宣纸用安徽出的宣纸裁割去宣纸的头尾成直角,一张宣纸不够长,再加接宣纸。

绫扫浆水后,压扫衬纸如托底一口气扫完一张宣纸,用羊毛排笔粘少许浆水扫在宣纸的接口上约2mm,另一张宣纸接上时接口1mm扫实。直到完成。

要求:不能有皱褶,不准有气泡。左右突出的1cm废边涂上浆水,上下两长边因绫与宣纸同宽无废边,但绫边有5mm是无图案的,此作废边涂抹上浆水,即可上壁。初学者会有以下的问题发生:

其一:绫干后你会发现绫的图案有变形,那是你扫浆时经纬线相交不垂直。其二:图案的丝线有重叠,那是你恐怕扫不够浆扫得太多了,少扫些,增加信心。其三:发现绫与衬纸轻轻用力就可分开,宣纸完整地离开绫,那是你的浆水太稀,加浆糊重做一次。

其四:发现绫的图案不清楚,那是与其三相反,浆水过稠,加水吧。衬绫要多做才可总结经验,才可做好。预祝你能过此一关。八 镜片的裱法

镜片的裱法:你如果经过托底和衬绫的过程,自然地会想到进一步做镜片试试,镜片是装裱的基石。书法和国画都可以做镜片。传统的镜片是八层厚,现时多是四层的,这四层是指:画心一层;托底一层;复背二层共四层。我建议你用书法作品来试裱一张镜 片,以小为好,例如四尺开三的作品,现在就以四尺开三来讲:

镜片画心长68cm、宽36cm,托好底干透下壁以后裁方可能会变小了,其一是纸张并不是直角的四边形,裱画要求是直角的,其二是书法家写字时多数留有空白让裱画者去裁割,怎样才恰到好处地裁割呢,通常是左边是书法家预留好的,右边是有多余的,只要留出与左边相等的空位即可。镜片画心长68cm、宽36cm,配多少绫边和天地呢?如果作品是竖幅的:左右两边是5cm,作品上边的绫我称它为天,天要12cm,作品下边的绫我称它为地,地要8cm。即是:左右边是长68cm,宽5cm,天绫长46cm,宽12cm,地绫长:46cm,宽8cm。横的镜片绫边尺寸是上下5cm,左右10cm。

这是现时通常的用料裁割尺寸,你可以加多或减少。这并不有太大影响。至于如何才达到最好的尺寸。

镜片用料裁割好后,你可以把镜片画心反转放在台面上抹浆线。以68cm边开始,先用两层厚的宣纸裁成25cm乘以6cm的宣纸条,宣纸条上抹上稠浆放均匀。左手拿宣纸条左边,右手拿右边放在作品裁好边的背面离边预留1.5mm用右手中指抹浆落1.5mm的位置上长约23cm为第一段。提起宣纸离边预留1.5mm用右手中指抹浆落1.5mm的位置上长约23cm为第二段直到一条长边完成。然后拿一条边是长68cm,宽5cm的绫边,绫面向台与画心有浆处镶贴1.5mm。另一长边相同做法。凉干后裁割齐上下凸出的绫料,接着抹上稠浆在宽36cm的画心天边上,留出左右绫宽5cm不抹浆线,拿天绫长46cm,宽12cm的天绫料向台与画心有浆处镶贴1.5mm,在复压左右的绫边位抹上1.5mm稠浆,将5cm绫边反上贴在天绫上。地绫同天绫做法同。凉干后配上复背用的两层宣纸预留废边,扫浆水,用小木杆挑起复背用的两层宣纸,反复在镜片的背面上,不准有皱褶。上壁待干数天。

镜片干后沿绫边裁割齐后就算完成。各位如果有其他人写的裱画书就会觉得我写的简单了,其实初学者只要简单明白就行。初学裱画者的明灯,此为第五篇,也是最后的一篇。在此我重复总结初学裱画的朋友的疑难,遇到的问题。

最初托底的时侯,你会常常扫烂托底纸,有时你会觉得自已是很无用,其实是你的手势还未符合裱画要求,你试试左手执小木杆挑纸的高低,过高的角度会令右手执的棕扫的角逼烂湿了的宣纸,此时你应该尽量降低小木杆的高度,低到接近有浆的画心,这样你的成功率就高很多。

另外棕扫的造旧也十分重要,当你新买回来的棕扫并不可能顺手地裱画,你必须改良一下,棕扫新购回来锋口起角,难以使用,用剪刀修剪去边角,形成在棕扫侧面看去同形,再在地上磨滑。再用碱水浸泡1天至2天,更换清水浸泡1天,再换用碱水入锅煮沸15分钟,煮出茶色的水,换清水浸泡1天,洗去碱水晾干。用此法开锋的棕扫变成不新不旧,用起来顺手,用来扫托底和复背多了就不会扫烂宣纸。

再有就是浆的精工煮法。

托底的练习以前我讲过是从四尺开四(68cm乘以34cm)开始,接着是四尺开三(68cm乘以46cm),再就是四尺开二(68cm乘以68cm)跟着是四尺开二(138cm乘以34cm),最后四尺整纸(138cm乘以68cm)。你用了一百张宣纸就可完成托底的练习。问题是难免出现,逐步解决吧。

托底过程可能出现的皱褶,首先要查看是横皱褶或竖皱褶,横皱褶解决办法:这种问题多是在纸的中部或尾部出现,原因是一开头宣纸的纸边压放落有浆水的画心纸边时并不是成垂直线状。竖皱褶的起因多是棕扫的上下推拉的过程棕扫毛与宣纸磨擦不顺而生成的,解决方法是加大压力扫宣纸,怎样才算加大压力即大力些扫纸,慢慢适应吧,皱褶不论是横皱褶、竖皱褶都要一发现立即扫平。

托底练习的空白宣纸留有用途,其一:可用来做抹浆糊用的25cm乘以6cm的宣纸条,此宣纸条用后即弃。其二:日后在做立轴的上地轴时用来较正地轴。其三:大幅的托底纸可用来复背镜片。

其四:也可用来重揭分开宣纸,为日后重揭古画而预习。

镜片的镶贴接口很多初学者都不可能只接贴1.5mm叠口,那你就放宽点接贴2.5mm叠口。镶贴完成后不要急于接做下一道工序,应停留十分钟让它干透,这样就较好地解决接叠口的拉冽。有些人以为叠口接贴越大越安全,这是一种误解,本人人就曾经试过只接贴0.5mm的叠口,只要它是贴合牢固就无问题, 叠口接贴越大,就越难看。

装裱的艺术 篇6

姓 名:*** 班 级:06古画修复与揭裱 学 号:2064***** 指导教师:********* 提交日期:2010年4月 答辩日期:

目 录

摘 要„„„„„„„„„„„„„„„„„„„„„„„ 3页

Abstract„„„„„„„„„„„„„„„„„„„„„„„ 4页

引 言„„„„„„„„„„„„„„„„„„„„„„„ 5页

历代装裱款式及材料对旧字画重装的影响„„„„„„ 5页

结 论„„„„„„„„„„„„„„„„„„„„„„„ 11页

参考文献„„„„„„„„„„„„„„„„„„„„„„„ 12页

致 谢„„„„„„„„„„„„„„„„„„„„„„14页

摘 要

历代装裱款式及材料应于古旧字画重新装裱时,装裱的款式及装裱材料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对古旧字画作品整体效果的好坏,所以本篇论文就是研究怎样从历代的装裱款式及应用的材料入手,尽可能的做到古旧字画的还原、重现以及保护,使古旧字画得到更好的保存,更具观赏收藏价值。

通过历代装裱的款式及材料的了解,来分析重新装裱各时代的古旧字画时,所需要用到的装裱款式及材料装裱;分析在现实实践中对于怎样处理古旧书画作品的款式及选材,能够使古旧字画更具观赏收藏价值,从而使古旧字画得以还原、重现以及保护,使古旧字画得到更好的保存,避免古旧字画因无法保存而流失的损失发生。

关键词:(3—8个词)字画重装 材料 款式 装裱

Abstract

Successive mounting design and materials should be in ancient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to mounting, frame design and mounting materials, directly affects the overall effect of ancient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works, so from the fram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aterial, as do the antique painting, and protect and restore ancient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to get better, more ornamental value to the collection.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esign and material in mounting, needs to be framed the era of ancient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the need to use the frame design and material mounting, In the real practice for how to deal with the ancient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styles and materials are very good, can make the antiquated ornamental value to the collection, calligraphy and more ancient and the reduction of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nd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better preserved ancient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void the loss due to preserve and loss.Key Words: Calligraphy reshipment

Materials Design Mounting

引 言

书画装裱,与书画作品的产生紧密相连的一种特殊工艺,已经流传近两千年,它是由我国古代书画装裱者为了使书画能够久远流传而发明的艺术;字画修复,可延长古代艺术品的寿命,使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众多珍贵的字画作品完善并得以长期保存,为繁荣中国传统文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本篇论文就是从材料及款式两方面入手,论述怎样使字画重装后更具观赏、收藏价值。

历代装裱款式及材料对旧字画重装的影响

一.字画装裱产生的时间和背景

《后汉书》记载,恒帝时有“烈女屏风”,而书画屏风必须要经过裱褙才可以张挂。《历代名画记》提到:“自晋代已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使能装背”可见早在1500年前装裱技术就已出现。装裱能够使一幅书画作品更为美观,便于保存、收藏和流存。而书画作品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由于这些年代久远的历史文化遗产,大多画在易破碎的宣纸上或绢类物品上,随着时间的流逝,都经受过不同程度的损害和破坏,因此古旧字画需要修复和重装,来达到延长古代艺术品的寿命的目的,使书画得以长期保存。无论哪道工序不精心细作都有可能使一幅字画 丧失应有的价值。装裱之重要性,有如商品的包装,商品的品质虽是上等,而包装粗劣者,不受人重视。又如餐馆,虽有上等名菜,而碗盘破坏不洁,则令人胃口不佳。然而,就是这么一门重要的学科,“装潢学”正在被人们逐步的淡忘。我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众多珍贵的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能够幸存到今天,在很大程度上是经过装裱与修复的缘故。周嘉胄曾在《装潢志》中提到①窃谓装潢者,书画之司命也。可见装潢质量的优劣,实在是名家书画存亡的关键。

二、字画装裱的分类

装裱可分为原裱和重新装裱,原裱就是把新画好的画按装裱的程序进行装裱。重新装裱就是对那些原裱不佳或是由于管理收藏保管下善,发生空壳脱落、受潮发霉、糟朽断裂、虫蛀鼠咬的传世书画及出上书画通过揭下旧画心、清洗污霉、修补破洞等,然后再将通过原装过程重新进行装裱。经过装裱的书画,牢固、美观,便于收藏和布置

②观赏。而重新装裱的古画,也会使其延长生命力。正如古人所说:“古迹重装如病延医”“所谓不药当中医,不遇良工,宁存故物。”“上品名迹,视之匪轻,邦家用以华国,艺士尊之为师。师犹父也,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宝书画者,不可不究装潢”旧画重装比起装裱要重要的更多。原裱的绘画不论画心的大小、形状、及裱后的用途,都

只有托裱画心、镶覆、砑装三个步骤。只是画心的托裱是整个装裱中的重要工序。很多书中都记载了针对古旧字画污渍如霉变、水渍、①②杜秉庄 杜子熊,《书画装裱技艺辑释》,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2月第一版第5次印刷,第2页 杜秉庄 杜子熊,《书画装裱技艺辑释》,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2月第一版第5次印刷,第7页

烟熏、油斑、蝇粪等不同的污渍应用不同的修复方法。并且对于装裱用浆糊的制作、防腐,装裱用纸的选择,以及古画的除污、修补、染黄等都有明确的文字记载。

三、历代书画装裱款式及材料对旧字画重装的影响

俗话说,古旧字画重新装裱、修复过程中,有时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不易发现的证据,所以一定要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的保留原来的装裱形式,而不是一味的达到使旧字画作品“焕然一新”更不可以画蛇添足,改变原貌。尤其要特别留意原件上的印鉴、题诗,哪怕是一点墨迹,都不能随意处理掉,力求这些鉴定中的证据不被销毁。在旧字画修复后,重新装裱所需要的款式及在材料的选择上,也要达到符合画幅作品所在时代的审美标准及要求。

(一)历代书画装裱款式与现代书画重装款式

传统的装裱类型多种多样,但其成品按形制可分为挂轴,手卷,册页三大类。书中有述:③“全国各地民间,自南宋以来特别明、清五百年间,装潢艺术已经成为设计裱画的专门行业。人们欣赏的裱件,一般都是线条简练,镶料坚固朴素。自明朝开始,民间习惯于在堂屋之内常见张挂‘中堂画’,两边配挂‘字对’、悬挂‘屏条’等。清代盛行绫裱‘粉笺对联’,锦裱‘寿屏’、‘喜对’,布背黄绢装黄水陆道场佛像”(1)宣和裱

③杜秉庄 杜子熊,《书画装裱技艺辑释》,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2月第一版第5次印刷,第11页 宣和裱又被称做“宋式裱”。是北宋徽宗(赵佶)内府收藏书画的一种装裱形制。因徽宗宣和年号而得名。这种装裱样式、是裱条中最复杂的一种。故宫博物院中所收藏的梁思闵《芦汀密雪图卷》,天头用绫、瓣后隔水用黄绢,尾纸用白宋笺、加画本身一共五段。还按一定格式盖有内府收藏印章。

吴装,苏扬两地装裱历经过明清数百年时间,承前启后,名池全国,号称吴装。其裱件平挺柔软,镶料配色文静,装制切贴,整旧得法。《装潢志》谓:“王州世具法眼、家多珍秘,深究装潢”。明代胡应麟《少宝山房笔丛》有吴装最善,他处无及”。的高度评价。(2)一色裱

一色裱其实指的就是裱画镶料用一种颜色。主要根据画芯的长短比例而定,一般镶料长不超过画芯长的,用一色装裱就可以了,在材料的运用上,一张三尺长的画芯,加三尺长镶料,裱成六尺长幅式的立轴,只用一色即可,在镶料色彩的运用上,以突出画芯的画意为目的,不能用强烈的对比色,要使其美观,大方为原则。(3)二色裱

二色裱是指在作品四周用上适色镶上,其余不够的长度再采用深色较为隐重的镶料,接凑于天地头裱成需要的长度。就材料来说,画芯如果长是二尺,要想裱成六尺左右的画幅,就需加四尺镶料,这样只用一色,则镶料长于画芯的一倍,在配色上有喧宾夺主的影响。同时一色也显得装裱厚的书画样式单调。则书画作品就可裱成二色。即 圈的上下另加天地。(4)三色裱:

三色裱与二色裱相似,只是圈与天地之间增加隔界。边的宽度可以随画幅的大小而改变,或三寸,或二寸,或一寸五分不等。在色彩选择上,圈的颜色应该较浅,天、地头应深些,隔界起过度作用颜色折中。这样裱的画,色彩较为协调。并有柔和、温文、肃穆的情趣。但圈、隔界、天地的颜色不要过分相近,应有节奏感。切忌,圈色过深,而天地色浅,这样会使收藏、欣赏者感到空旷。

(5)惊燕:

惊燕,由垂在画的天头处的“绶带”得名,燕子若飞近画面,两带自然飘动,可惊走燕子。后来用它作为装饰,就把这两条带子固定在天头上。同样,绶带的宽度可根据画的宽度而定,例如二尺宽的裱件可用六分宽的绶带。用料上与隔界相同。它的长度与天头一样,但不要太厚,厚则会使裱件不平整。如隔界是绫子的,绫上有花纹,那么刺绶带时就要注意花纹的完整。现在日本装还有用活动的飘带,用来惊动止栖的绳燕,以保护书画,故又名“惊蝇”

现代书画装表中,常用到的装裱形式又分为三类:一种是红帮,裱式最为简单装裱形制的一种。解放前苏州,扬州和上海等地有一种专裱红白立轴对联,专供婚丧喜庆之用的。称为“红帮”;另一种称为行帮,解放前上海、苏州、杨州各地就其装裱工艺的不同,有一种专裱普通书画的,称为“行帮”;第三种是够得上称为装潢艺术的“仿古装池”转为书画名家和鉴古收藏家装裱珍贵的新就书画。

(二)历代书画装裱所用材料与现代书画重装 以各种绫锦纸绢对古今纸绢质地的书画作品进行装裱美化或保护修复。在宣纸和绢素上所作的书画,因为墨色的胶质作用,许多作品的画面皱折不平,容易破碎,不便观赏、流传和收藏。只有经过托裱画心,使作品平贴,再依其色彩的浓淡、构图的繁简和画幅的狭阔、长短等情况,配以相应的绫绢,装裱成各种形式的画幅,才能够使笔墨、色彩更加丰富突出,以增添作品的艺术性。沿革书画装裱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帛画、缯书,至西汉即有装裱的绘画出现。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上端,装有扁形木条,系有丝绳,木条两端还系有飘带。南北朝时书画装裱多赤轴青纸。至唐代始用织锦装书画,格调堂皇,高手辈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设“论装背裱轴”一章专门论述有关装裱事项。宋代因书画繁荣,装裱亦获空前发展,多用绫绢作裱料,装裱样式丰富多彩。北宋宣和年间,装裱多是画心上下镶隔界,不镶绫边,周以古绸绢边栏之,称宣和裱。此时画家米芾兼善装裱,著《论鉴赏装裱古画》一文,颇有建树。元代宫廷设置专门机构,管理装裱书画。明清以来,随文人画大兴,以素绢或浅色绢作裱料的装裱逐渐增多。出现了地区性的装裱中心,所裱书画因绫绢色彩及操作技法及裱幅形式的不同而具有地方特色,如京(北京)裱、苏(江苏)裱等。明代周嘉胄撰《装潢志》一书,论述精微,人多重之。

所以现代装裱古旧字画作品时,纸料全用皮纸,镶料花式多样,除了采用花绫、耿绢、古锦以外,兼用横罗、大纺、大绸、贡缎,甚 至刺绣、棉、麻、毛织物。品类比较繁多,色彩浓重。

结 论

收藏书画的朋友,时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古旧书画的揭裱。大多 数的书画收藏者购得古旧书画后,便很随意地就近找人揭裱了事。这是断然不可的,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一件古旧书画作品的成全与毁坏以及寿命的永暂。古旧书画能不重新揭裱的尽可能不要揭裱,因为每揭裱一次,要经过热水闷烫、清水淋洗、化学药品洗霉去污和修补、全色等多道工序,耗费很多时间,这些无疑会使古旧书画大受损伤。所以古人曾说古旧书画非到了“蝴蝶翩翩舞”的破烂程度,一般不要重新揭裱。揭裱古旧书画,尤其是具有珍贵文物价值的古旧书画,一定要找那些经验丰富、技艺高超又认真敬业的装裱师。切不可为了图省事省钱就近找技艺平庸的人揭裱。清代书画鉴别名家陆时化在其所著《书画说钤》一书中说:“书画不遇名手装池,虽破烂不堪,宁包好藏之匣中。不可压以它物,不可性急而付拙工,性急而付拙工,是灭其迹也。拙工谓之杀画刽子。”此实为经验之谈。另外,珍贵的古旧书画揭裱前最好拍照或录像,以备揭裱过程中毁坏而诉诸法律的凭证。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示例:

学术著作:

[1] 杜秉庄、杜子熊 编著 《书画装裱技艺辑释》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3年8月第一版 2001年2月第5次印刷

[2]冯鹏生著 《中国书画装裱技法》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03年1月第1版第2次印刷

谢致

在本次论文写作过程中,****、**老师对该论文从选题,构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细心指引与教导,使我得以最终完成毕业论文。在写作过程中,**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学术思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侮人不倦的师者风范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导师们的高深精湛的造诣与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还要感谢这四年中众多老师的关心支持,同学的鼓励和帮助。在此,谨向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当代中国书画装裱的形式美 篇7

一、装裱的款式美

在传统的装裱款式中,根据不同的画心尺寸及观赏收藏要求,大致可以将其分为轴(立轴)、卷(手卷)、横批、片(镜片)、册(册页)、扇(折扇、团扇)、屏风、贴落等几大类。众多形式的出现,无一不是为了更加适应人们的生活起居和欣赏习惯,不同的装裱种类和装裱款式都具有不同的外在形态上的形式美。

1. 轴

轴又称为立轴,是中国传统书画装裱里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装裱形式。传统立轴根据款式可分为一色裱、二色裱、三色裱、宣和裱、诗堂装、集锦装、锦眉装等形式。根据用途又可分为大、小中堂、对联、条屏等。由于中国传统房屋设计,室内举架一般较高,所以,传统立轴尺寸一般都在2.1米以上。悬挂于室内,有稳重、大气之感。书画作品作为整个起居环境的一部分,如果能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当然是我们美术工作者最高的追求。在马克思哲学观中,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是辨证与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可以很好地结合,也会产生相互矛盾的情况。如果从事物的统一性来分析,一个具有美感装裱款式的出现,可能成为某一家庭装饰的亮点,完整的融合到现代家庭环境中去,既具有个体的形式美,同时又是整体环境中一个元素与组成部分,两者相得益彰。现在的房屋设计,室内举架一般只有2,7米,如果悬挂这么大尺寸的立轴,与现代家具搭配在一起,恐怕会有不伦不类的感觉,人们从视觉上会难以接受。

除了与画意内容相结合外,我们还可以在造型上作一系列变化。传统的装裱款式,主要是运用垂直线和水平线,极少用曲线,我们可以按不同的比例搭配,设计出不同体面,创造出符合美学特征的结构美,使裱件既和谐又有对比,既均衡又不失动感,充满时代气息。如有的扇形裱件就充分利用了扇面本身弧线的动感,将几块扇形块面相互交错,从而达到动中有静。深色与浅色通过扇面的介于两者之间的土黄相过渡,使其既有鲜明的明度对比,整体上又和谐统一。形体的不同层面所具有的不同审美效果,以及它们多样的组合,还给我们带来了丰富、多义的审美感受。

2. 册页

册页的出现,一改传统卷轴的欣赏方式,让装裱形式在理念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册页可分为蝴蝶装,推篷装、经折装、平开册页、转边册页等形式。册页占地面积较小,而且平整挺实,可以随时展阅观赏。册页的表面一般用宋锦进行装裱,十分华丽美观。虽然册页制作工艺复杂,用料成本较高,但其坚挺厚实的特点正适合对一些易腐朽酥脆的小幅书画文物作品进行保护。比如有一本严重腐朽粘连的“书砖”,如果不重新装裱成书,翻阅时可能损及书心。将其重新装裱成册,最大限度地对文物进行了保护,而且华丽的外表.还提升了文物的审美价值,对保护册页这一传统工艺起到了传承的作用。

3. 扇

扇又称扇面,也是中国书画装裱形式的一种,有折扇、团扇等形式,原功能是将其装裱成平常使用的扇子。圆形的团扇流行于宋代和元代,而明代约在永乐后开始流行折扇。相传折扇是宋代从朝鲜传入中国的。由于扇面形制富有流线感,十分美观,便有人将有图案或题字的折扇或团扇的扇面取下,装裱成片,也很美观。也有将扇面裱成横批和立轴的。

4. 屏风和贴落

屏风是我国传统家居装饰之一,是用于遮风挡光并集装饰于一体的的实用家具之一。有单幅和摺幅,一般置于床前或房门内侧。古人喜用屏风,屏风画也需装裱才能贴在屏风框架上。秦汉时的屏风就是经过裱褙的。据《后汉书》记载,汉恒帝时有《列女屏风》等,其画图都是经过装裱粘贴上去的。屏风上的内容一般是字或画,所以有些人将古老的屏风画拆下来,并装裱成轴。一些宋时流传下来的裱件有画意边缘残缺的,就是因为乃是从屏风上拆下改装之故。屏风和贴落都是一种室内装饰手段,既有其实用价值,又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虽然屏风和贴落在现代社会已很少使用,但屏风和贴落的装裱工艺作为一种文化,我们还是要将其完整地保存下来。

二、装裱的色彩美和材料美

在历史上装裱的色彩美,由于南北地域的不同,审美标准的差异,出现了反映不同地域特征的装裱风格。如典雅、清新的“吴装”,端庄、堂皇的“京装”,华丽、稳重的“扬装”,宁静、秀美的“沪装”,以及“湖南装”、“广州装”和“徽装”等。这些代表不同地域特征的装裱式样,虽然在用料的质地和尺寸大小上有所不同,但最主要的还是靠色彩的选用,以完成其美学创作的。由于当时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和人们保守的审美习惯,中国传统书画装裱用色、用料还是比较单一的。而今天,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色彩丰富的新产品孕育而生。锦绫就是这一军团的成功范例,它不仅颜色花样繁多,而且成本造价大大降低,为推广和普及装裱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不过,与日本相比,我们的新材料却显得少得可怜。

关于装裱的材料美,我们首先应该注意的是各种绫料上的精美图案。我国的丝绸从古至今都堪称精品,虽然颜色较为单一,但绫料的花样图案却十分丰富,传统的有龙、凤、蝙蝠、花、云纹、寿字等。现代装裱材料的出现,在颜色上有了很大改观,所有这些绫料,都可以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古人还十分讲究轴头的装饰,他们经常使用玛瑙、美玉、檀木、犀牛角等高档材料制成轴头,对裱件的装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宣纸作为一种优质的装裱材料,首先应当体现在它“纸寿千年”的特性上。正因为我国宣纸优良的制造工艺,才使得宣纸的PH值近似于7,也就是说,宣纸的酸碱度为中性。而且,宣纸中杂质很少,所以不会由于自身原因而导致变色。这样的优良性能,使得其经历千百年的风风雨雨,依然保持较好的物理、化学性能,让大量珍贵的书画文物流传至今。

三、装裱的工艺美

装裱的工艺美,一方面指其工艺过程中的科学因素,另一方面指通过装裱艺术家的双手,制作出的做工精良的装裱艺术品。装裱工艺过程中包含了许多科学因素:比如在制作浆糊的过程中,首先要将面粉中的面筋通过一定方法提净,然后将虑出的淀粉经过沉淀发酵后再进行熬制。这样加工成的浆糊性能稳定、杂质较少,不致对裱好的作品造成伤害。而且裱出的作品手感绵软飘逸,对画心的粘合度又比较适中,可以避免重新揭裱时伤及画心。装裱的工艺美,还表现在精良的做工上,它需要装裱艺术家有过硬的基本功。一幅达标的作品要达到平、薄、齐、净、柔、匀、正、光、新的标准,所以装裱艺术家必须技术过硬,方能达到这种完美的境界。

平:就是要求一幅书画作品从托心开始,就要始终保持画面的绝对平整,不可以出现一点褶皱。这要求装裱师必须经过大量的实践和练习,方能做到手中有数。既不能让画心出皱,又不能扯破画心。

薄、柔、光:就是裱完的作品要既柔软,又厚薄适宜。这要求装裱师在以下几方面熟练掌握操作手法:一是用浆适中。多了则又厚又硬,少了又会引起壳层。二是在排刷时用力均匀,力道恰当。用力太重,容易将宣纸刷破,太小同样会引起壳层,并且手感不柔软。三是对裱件砑光时,要保证力度均匀和手法均匀。这样才能让裱件光滑平整。

齐、正、匀:这要求装裱师要有过硬的刀裁功。只有裁出的绫料标准,才会镶出又齐又正,接口和局条均匀的裱件。这样的裱件收卷后两端整齐,无参差。但同时也要在镶画的过程中掌握好镶口用浆的粘度,而且要有很好的手感和细心的操作。

净、新:要求裱完的作品,绫料干净如新。不可以出现跑墨跑色等现象,也不能使浆水弄脏画面及绫料。

裱件华美精致的外表不仅体现了装裱的工艺美,同时还凝聚着一位位优秀的、执著敬业的装裱艺术家的心血。“良工须具补天之手,贯虱之睛,灵慧虚和,心细如发”,同时,只有平时勤学苦练,才能造就一代装裱大师。

摘要: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书画装裱作为传统民族文化之一,曾经的辉煌已不复存在。现在,有些人还在盲目地、教条式地保护这种“传统文明”。殊不知,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继承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因此,书画装裱师不仅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审美取向和绘画理论有所了解,还要开拓视野、与时俱进、不断学习,适应现代文化潮流的发展趋势,融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创造出适应时代发展的艺术品来。

参考文献

[1]蒲松年、陈少丰、张同霞编著.中国美术史教程.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2][明]周嘉胄.装潢志

[3]作者不详.谈谈装裱美学.见:新浪网.书画装裱传人的博客

上一篇: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下一篇:市场销售的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