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重建术后冠心病

2024-10-20

血管重建术后冠心病(精选3篇)

血管重建术后冠心病 篇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脏病,是世界上致死、致残率很高的心血管病之一。现代医学采用的血运重建术是缓解症状、改善预后的最有效方法,然而,有研究显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法(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率高达20%~40%[1,2],特别是术后3~6个月再狭窄发生率可高达30%~50%[3]。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笔者认为胸痹的发生根本在于气虚为本,痰瘀伏邪为标,而对于血管重建术后的冠心病患者,支架的植入相当于人为的造成伏邪伏藏于内,而极易出现痰浊和血瘀。本课题提出的痰瘀伏邪病因理论是在国家名医任继学教授提出的“心病伏邪,蕴结成毒”的病因理论基础上,结合对前期大量文献及诊疗方案的分析和梳理而提出的,认为伏痰、伏瘀与冠心病的各个阶段均密切相关。总结出“以通为主,祛除伏痰、伏瘀以救心”的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根本法则,以“益气活血、豁痰通络”为法,研制出参红化浊通络颗粒,经临床验证治疗“气虚痰瘀互阻”型冠心病疗效肯定,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6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3家医院共100例PCI术后冠心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2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分布、病程、合并疾病、心绞痛程度分级、血管狭窄程度分级、中医症候积分及合并心力衰竭等情况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符合2002年全国心血管病治疗指南和建议制定的诊断标准[4];(2)经冠脉造影证实存在冠状动脉血管狭窄≥70%(或左主干狭窄≥50%);(3)6个月内曾行血管重建术的冠心病患者;(4)中医辨证为“气虚痰瘀互阻证”;(5)年龄在45~75岁之间;(6)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有以下任意一项排除:(1)未得到控制的严重高血压;(2)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3)重度心肺功能不全;(4)重度心律失常(快速房颤、房扑、阵发性室速等);(5)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6)精神病患者;(7)参加其他临床实验患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可以合用降糖药及降压药物。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红化浊通络颗粒(农本方中药配方颗粒,培力(南宁)药业有限公司,药物组成:生晒参10 g、红景天15 g、丹参25 g、川芎15 g、瓜蒌30 g、薤白30 g、苍术15 g、降香10 g、甘松15 g、山楂30 g、赤芍20 g)每次1袋,每天2次,冲服。疗程为1年,即口服药物6个月,服药结束后随访6个月。

1.5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指标:(1)冠状动脉血管再狭窄率;(2)狭窄程度;(3)心绞痛复发率;(4)中医症候改善情况。

疗效判定标准:(1)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第二辑,2002,41-44)。气虚痰瘀互阻证:主症:胸闷痛。次症:气短、乏力,心悸,倦怠,体形肥胖。舌脉:舌质瘀暗或舌质隐青,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具备主症1项及次症2项,结合舌脉即可诊断。按自拟标准,主症按轻度、中度、重度标准分别积2分、4分、6分;次症按轻度、中度、重度标准分别积1分、2分、3分;无症状积0分。(2)冠脉病变程度分级标准,采用国际上统一的直径法[5]表示,冠脉直径减少50%~74%为轻度狭窄,75%~89%为中度狭窄,90%以上为重度狭窄,左主干病变直径减少≥50%为重度狭窄,有多处病变时以狭窄最重一处计算狭窄程度。冠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多支病变。左主干、前降支及分支、左回旋支及分支、右冠状动脉及分支各计为一支病变。(3)PCI术后再狭窄的判断标准:以血管成形术后残余狭窄程度或支架邻近血管管腔直径狭窄程度≥50%为标准。(4)中医证候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2001年版)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标准拟定。显效:临床主、次症基本或完全消失,症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症候积分减少在70%~30%之间。无效:治疗后积分减少不足30%。加重:治疗后积分超过治疗前积分。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P<0.05被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PCI术后再狭窄率及狭窄程度比较

2组患者追踪随访6个月,共有41例患者复查了冠脉造影或冠状动脉增强CT检查(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CTA),治疗组14例,再狭窄5例,轻度狭窄3例,中度狭窄1例,重度狭窄1例,再狭窄率约为35.7%;对照组27例,再狭窄20例,轻度狭窄2例,中度狭窄15例,重度狭窄3例,再狭窄率约为76.9%;2组再狭窄率经Fisher’s精确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17);狭窄程度比较轻度和中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38;P=0.04);说明治疗组能够明显减少PCI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及狭窄程度。由于PCI术后冠脉造影及冠脉CTA的随访率较低,复查冠脉造影及冠脉CTA的患者多是心绞痛复发率较高的患者,故统计出的再狭窄率较国外报道的数据偏高。

2.2 治疗组与对照组心绞痛复发率比较

比较2组患者心绞痛复发情况(见表1),结果显示,在口服中药结束后随访的6个月中,中药治疗组心绞痛复发9例,对照组心绞痛复发20例,治疗组无心绞痛发作或仅有胸闷不适者为41例;对照组为30例;经χ2检验,P=0.01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药治疗组心绞痛复发率明显小于对照组。

2.3 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症候的比较

比较2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1个月、3个月、6个月、及第12个月随访时4个时间点的中医症候得分情况(见表2),经t检验,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后,2组间中医症候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症候积分明显少于对照组。说明加用中药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冠心病属于心脏与营养心脏之脉络的疾病,其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整个机体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其中,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调,人体阴平阳秘的平衡被破坏,是发病的内在原因。并且大量临床观察发现,接受PCI再灌注治疗后,微血管功能严重失调,而且由于支架的植入,相当于人为的造成伏邪伏藏于内,而极易出现痰浊和血瘀。针对上述情况,现代医学从药物应用如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阿昔单抗、氯吡格雷干预,药物洗脱支架(雷帕霉素)的采用,以及介入治疗时使用远端保护钢丝或血栓抽吸旋切导管等,为防治术后再狭窄有一定进展,但仍不理想,有些远期效应尚不得而知使其临床治疗受到限制。如何有地效地防治PCI术后再狭窄、无复流、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及细小血管严重狭窄、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心衰患病率及再发心梗等是目前血管重建术后的治疗难点和热点。关于这些常见的术后并发症的成因,目前西医学还没有更好的解释,而大量文献研究表明,活血化瘀中药制剂干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S)不稳定斑块的作用,证明其可改善脂质代谢、调节炎症反应和内皮细胞凋亡、抑制血管内膜增生、调节AS血管重塑、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等,活血化瘀中药应用于PCI术后患者,能够明显降低PCI术后再狭窄、无复流及再发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发生,同时在改善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及血运重建方面也显示出非常明显的优势[6,7,8,9,10]。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病科在已故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提出的“伏邪”理论指导下,创造性的将“伏邪为害”的理论引入到冠心病的治疗和研究中,总结出“以通为主,祛除伏痰、伏瘀以救心”的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根本法则,以“益气活血、豁痰通络”为法,研制出的“参红化浊通络方”,经临床验证治疗“气虚痰瘀互阻”型冠心病疗效肯定。

参红化浊通络方以生晒参为君药,大补元气,气行则血行,生晒参又补脾肺之气,脾为生痰之源,肺能助心行血,脾肺得养,气血充足,痰浊不生,行血有力,以固其根本。丹参、红景天为臣药,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清心安神。瓜蒌、薤白、苍术、赤芍、川芎、山楂、甘松共为佐药,健脾燥湿,理气豁痰,活血定痛。使之以降香,取其走窜通行,引诸药归心经,入血络,使药效直达病所。纵观本方,以生晒参大补元气为本,又辅之以行气活血豁痰之品,达到补气不滞气,行血不耗血,标本兼治,虚实兼顾,共奏益气化瘀,豁痰通络之效。上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收到了很好的疗效。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血运重建术后冠心病,能够明显降低支架后再狭窄率及狭窄程度,减少心绞痛发作,明显改善胸闷、心悸、气短、乏力等中医症状,且无明显肝肾毒副作用,使中医药在解决这一难题方面彰显出独特的优势,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观察参红化浊通络颗粒配合西药基础疗法治疗血管重建术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气虚痰瘀互阻型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 ,选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法(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6个月之内、中医辨证为气虚痰瘀互阻型的冠心病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抗凝、降血脂基础治疗,降压、降糖对症治疗;治疗组除西药基础治疗外加用参红化浊通络颗粒口服6个月,服药结束后随访6个月。治疗前后对比观察患者再狭窄发生率及狭窄程度、心绞痛复发率、心肌梗死再发率、心衰患病率、中医症状等,综合评定患者疗效。结果 随访治疗组有41例患者复查了冠状动脉造影和CTA,对照组20例,治疗组再狭窄发生率约35.7%,对照组约76.9%,有统计学差异(P=0.01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轻度和中度狭窄程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38;P=0.04),治疗组狭窄程度优于对照组;2组患者心绞痛复发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5)、中医症状改善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依痰瘀伏邪理论自拟方参红化浊通络颗粒配合西药基础治疗能够明显降低PCI术后冠心病再狭窄发生率及狭窄程度、减少心绞痛发作以及心梗再发率和心衰患病率,明显改善胸闷痛、心悸、乏力等中医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参红化浊通络颗粒,血管重建术后冠心病,气虚痰瘀互阻型,痰瘀伏邪

参考文献

[1]Topol EJ,Serruys PW.Frontiers in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J].Circulation,1998,98(17):1802-1820.

[2]Welt FG,Rogers C.Inflammation and restenosis in the stent era[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2,22(11):1769-1776.

[3]张静,李胜涛,彭芳,等.冠心病PTCA术后再狭窄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24(12):812.

[4]陈灏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叶任高.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32.

[5]邵耕.现代冠心病[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245.

[6]王有万.复方丹参滴丸对冠心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和血运重建的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31(1):25-26.

[7]宋景春,黄国明,丁仲如,等.疏血通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术后的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2009,38(4):439-441.

[8]罗群,王功国.通心络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运重建后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08,(3):7.

[9]李永强,金枚,仇盛蕾,等.益气养阴活血中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运重建后心室壁运动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4):300-304.

[10]史大卓,郭艳.血运重建时代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防治[J].环球中医药,2009,2(2):81-83.

血管重建术后冠心病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血运重建冠心病患者共102例, 其中男52例, 女50例, 年龄45~82 (69.8±4.5) 岁, 将患者以70岁为标准分为两组, 其中年龄在70岁以下者60例, 其中男31例, 女29例, 年龄59.3±2.3岁。年龄在70岁以上者42例, 其中男24例, 女18例, 年龄74.8±4.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血压、冠心病病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或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等, 以及患者的造影检查、多普勒超声检查等结果。每组各选一名资深医生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 对两组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和病情变化情况进行观察。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检查数据等进行分析对比, 对两组患者重建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对比, 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工具SPSS16.0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以均数±标准差来表示, 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 临床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工具进行分析, 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对比

低龄组的心律失常率和脑血管意外史率明显低于高龄组P<0.05, 血管病变数明显低于高龄组P<0.05, 其余临床资料的比较上没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低龄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高龄组P<0.05, 低龄组的再次血运重建率明显低于高龄组P<0.05, 见表2。

2.3 不良事件临床因素

不良事件发生危险因素有年龄、收缩压和病变血管数, 其OR值分别为1.121、1.172和2.058。见表3。

3 讨论

冠心病是当前常见的心脏疾病, 随着社会人口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冠心病的发病率也是出现逐年上升的表现, 而在临床治疗上主要是采用介入治疗、搭桥手术治疗等方法对患者进行血运重建, 来改善患者的心肌供血情况, 延长患者的寿命。由此可见, 血运重建对于冠心病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而对其重建后的临床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对于改善患者预后,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价值。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 年龄在70岁以下的高龄组, 其在临床资料的比较中, 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高于70岁的高龄组, 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高于70岁的高龄组, 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 冠心病患者发生脑血管意外和心律失常的几率也会随之增大, 患者身体机能逐渐发生退化, 加上协同发生作用的影响, 对患者的预后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从患者的血管病变数来看, 低龄组患者的血管病变数明显少于高龄组患者, 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大, 冠心病患者的血管病变数也是会增多, 患者的病情也会更加复杂, 患者预后发生不良事件的可能性也是会越大。随着年龄的增加, 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的粥样硬化情况会加重, 冠脉分支出现病变的可能性更大, 因而使得高龄组的血管病变数明显增多。从这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年龄和血管病变数可能是血运重建的临床危险因素, 而经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 年龄、血管病变数确实是血运重建后临床危险因素, 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为收缩压, 患者血运重建后收缩压的高低对患者的预后影响较大。这一研究结果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类似, 但在本次研究中, 两组患者在吸烟史比率上没有明显差异, 在高血压发病史上也没有明显差异, 而有的研究则显示高龄组的高血压率明显高于低龄组, 吸烟史比率明显高于低龄组, 这可能与年龄增长, 高血压的发生率增多有关, 与血管病变数的性质时一样的。而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长期吸烟会对人体内皮细胞产生毒性作用, 使细胞结构发生改变, 导致粥样硬化的发生, 进而导致冠心病的发生, 因而一般来说可以将吸烟作为冠心病血运重建后的危险因素, 但因为在本次研究中样本量过小, 高龄组和低龄组之间在吸烟上的差异并没有显示出来。由此可以看出, 血运重建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主要有高血压、年龄、吸烟和血管病变数, 知道了危险因素就可以从这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降低血运重建后不良事件发生率, 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情况, 因而应该注意加强控烟宣传, 并对患者进行饮食和用药指导, 加强血运重建后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护理, 减少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实现对血运重建后冠心病患者预后的控制, 减少复发和死亡率, 从而有效提高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 冠心病血运重建后的主要临床危险因素有血压、年龄、血管病变数, 这些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 对患者预后产生较大影响, 应该从这几方面入手改善患者预后, 提高冠心病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况志彬, 何春蓉, 周艳, 等.早发冠心病血运重建后临床危险因素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7 (9) :817-821.

[2]罗太阳, 刘小慧, 董建增, 等.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运重建后影响预后因素的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4, 33 (3) :348-352.

[3]刘毅君, 邓盛, 熊荣生, 等.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后临床危险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河北医学, 2014, 20 (9) :1430-1434.

[4]吴千总.早发冠心病血运重建后临床危险因素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21) :111-112.

[5]罗太阳, 刘小慧, 康俊萍, 等.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后影响预后的因素[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0, 18 (2) :80-83.

[6]王审, 陈云鹏, 董志兵, 等.冠心病血运重建患者再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30) :156-158.

血管重建术后冠心病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选择2 01 0年1月至2 01 2年1 2月于我院急诊就诊的冠心病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52例作为观察组, 男32例, 女20例;年龄53~81岁, 平均 (72.4±10.5) 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入选标准: (1) 既往病史可明确冠心病诊断。有明确心肌梗死病史者21例 (40.4%) , 曾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或支架置入术后所证实者31例 (59.6%) 。 (2) 常规每日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75~150mg, 排除口服其他抗血小板药物者。 (3) 均因呕血或黑便为主诉就诊, 并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选择同期与我院门诊就诊病情稳定且不伴上消化道出血的冠心病, 常规每日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75~150mg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 男28例, 女22例;年龄51~76岁, 平均 (70.8±11.3) 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大体一致。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暂禁食、输注悬浮红细胞补充血容量、奥美拉唑抑酸护胃、注射用血凝酶 (立止血) 止血及补液、营养支持等治疗, 同时停止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个月。观察患者出血情况, 若病情稳定, 可择期行胃镜检查, 若出血仍未控制, 必要时可行急诊胃镜下止血。

1.3 观察指标

1.3.1 一般情况

记录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及电子胃镜检查结果。

1.3.2 血小板功能检测

(1) 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于患者停药前1天及停药后l、7、14天固定时间点采集肘静脉血标本3ml, 弃去针尖的0.1ml避免血小板自发性聚集, 将其置于含有2%EDTA-Na2抗凝试管中, 经离心分离血浆为富含血小板血浆 (PRP) 和缺乏血小板血浆 (PPP) , 通过PPP调整PRP内血小板浓度, 达到250×109/L, 以PPP为对照, 二磷酸腺苷为诱导剂, 在全血阻抗法血小板聚集仪上测试血小板聚集率 (PAR) 。 (2) CD62p表达率。分别于患者停药前1天及停药后l、7、14天固定时间采集肘静脉血标本3ml, 弃去针尖的0.1ml避免血小板自发性聚集, 将其置于含有2%EDTA-Na2抗凝试管中, 经离心分离富含血小板的血浆, 采用美国Beckman coulter公司生产的流式细胞仪于离心后1小时采用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CD62p表达, 统计表达率。检测对照组入组第1天的血小板聚集率、CD62p表达率。

1.3.3 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记录观察组停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个月内入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统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 SS 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组间均数两两比较用t检验, 组内不同时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P<0.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观察组52例经停用阿司匹林及相应治疗后, 上消化道出血均停止, 生命体征平稳。52例中有47例行电子胃镜检查, 结果显示慢性胃炎11例 (23.4%) , 食管静脉曲张3例 (6.4%) , 胃溃疡7例 (14.9%) , 十二指肠溃疡8例 (17.0%) , 18例 (38.3%) 可见急性胃黏膜病变, 表现为胃黏膜充血糜烂、散在针尖大小出血点。

2.2 血小板功能检测

观察组停药前1天血小板聚集率及CD62p表达率略低于对照组, 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92、1.94, P>0.05) 。观察组停用阿司匹林后1天血小板聚集率及CD62p表达率均较停药前1天显著提高, 随着时间延长, 血小板聚集时间及CD6 2p表达率均呈不断升高趋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11.26、13.52, P<0.01) 。观察组停药后14天血小板聚集率及CD62p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6.16、12.88, P<0.01) 。详见表1。

(%, ±s)

2.3 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观察组52例患者停用阿司匹林1个月内共发生心血管事件7例 (13.5%) , 其中脑卒中3例, 心肌梗死4例 (1例心肌梗死患者死亡) 。心血管事件发生时间最短7天, 最长26天, 平均 (15.2±2.6) 天。对照组50例随访1个月仅1例 (2.0%) 出现急性心肌梗死。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 3, P<0.05) 。

3 讨论

阿司匹林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 研究表明长期运用阿司匹林可有效降低高危人群心肌梗死、中风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减少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但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出血的风险。阿司匹林是美国和欧洲指南中冠心病患者的推荐用药。阿司匹林是环氧化酶抑制剂, 通过乙酰化血小板环氧化酶 (COX-1) 第530位丝氨酸活性部位, 不可逆使该酶永久失活, 导致血栓素A2 (TXA2) 的合成受到抑制, 使TXA2依赖的血小板发生不可逆抑制, 从而防止血栓形成。同时, 阿司匹林也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前列环素 (PGI) 的合成, 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3]。口服阿司匹林后约30分钟血药浓度即可达到峰值, 1小时可发挥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 由于血小板寿命为7~14天, 且每日仅更新约1/10, 加之血小板缺乏合成COX-1的能力。因此,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长期存在, 甚至可持续到血小板的整个生存期。

阿司匹林口服后可减弱胃黏膜屏障功能, 加之其抗血小板作用, 长期服用可能增加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若患者本身存在胃溃疡等原发疾病, 诱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更大[4,5]。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时, 为了防止出血加重, 临床可能会第一时间停用阿司匹林, 并可能为了减少再次出血风险会将再次应用阿司匹林的时间间隔后延。但上述患者血管条件较差, 一旦停用阿司匹林, 血小板活性可相应增加, 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也相应提高。本文结果表明, 观察组52例停用阿司匹林1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3.5%, 显著高于对照组 (2.0%) ;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时间最短7天, 最长26天, 平均 (15.2±2.6) 天。说明停用阿司匹林后患者近期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

血小板和血小板之间可相互黏附形成血小板团, 从而发生血小板聚集, 参与机体止血与血栓形成过程。血小板聚集率可反映血小板活化及其释放反应, 直接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栓形成情况[6]。CD62p是一种糖蛋白, 在血小板活化时可表达于血小板质膜表面, 成为血小板活化标志[7]。因此, 血小板聚集率和CD62p表达率可准确反映停用阿司匹林后对血小板功能的变化。本文结果表明, 观察组停用阿司匹林后1天血小板聚集率及CD62p均较停药前1天显著提高, 且高于对照组;随时间延长, 观察组血小板聚集时间及CD62p均呈不断升高趋势, 提示停用阿司匹林后血小板功能活性增强, 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也相应增加。

冠心病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必须停用阿司匹林, 但这一措施在减少出血的同时使患者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也明显增加。因此, 必须掌握好再次应用阿司匹林的时间以减少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及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点, 笔者认为停用阿司匹林10天内应尽可能再次使用, 且可适当减少剂量, 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同时又可使阿司匹林引起消化道出血的风险降低。

参考文献

[1]周鹏, 蒋利成, 杨震, 等.阿司匹林抵抗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及再发的预测价值[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3, 7 (17) :160.

[2]史云桃, 芮琴.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口服麝香保心丸对临床心血管事件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1 (3) :362.

[3]范利, 李晓利, 赵莉, 等.环氧化酶和血红素氧合酶1基因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关系的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4 (8) :805.

[4]李熳, 张志广, 陆伟, 等.老年人非甾体类抗炎药致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 2013, 29 (2) :132.

[5]郑义.老年上消化道出血与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6) :4044.

[6]路雅茹, 秦勤, 李广平, 等.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脂蛋白 (a) 、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的临床意义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4) :607.

上一篇:漏电火灾下一篇: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