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术

2024-10-07

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术(共7篇)

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术 篇1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各类肿瘤的首位。早期胃癌多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较难发现,当患者临床症状明显而就诊时,大多处于晚期,多需要手术治疗。近年来因胃癌行全胃切除的患者增多,全胃切除术后的饮食受限,营养障碍,消化道反流等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1]。因此,选择一种并发症少、尽可能维持消化道功能的重建方式,对巩固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笔者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胃癌全切除术后患者采用不同的消化重建方式,比较两种方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3年10月~2008年3月收治的胃癌全胃切除术患者110例,全部患者经临床病理确诊,随机分为两组,其中,Orr组60例患者采用Orr式Roux-en-Y空肠食管吻合术进行消化道重建,男36例,女24例,年龄36~69岁,平均(42.5±13.6)岁;Moynihan组50例患者采用Moynihan吻合术进行消化道重建,男31例,女19例,年龄39~72岁,平均(44.3±12.1)岁。两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组织类型病理分期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Orr式Roux-en-Y空肠食管吻合术

全胃切除后缝闭十二指肠残端,在Treitz韧带下15~20 cm处切断空肠,远段空肠残端缝闭后上提与食管行端侧吻合,近段空肠断端与远段空肠作“B”形端侧吻合,吻合口距食管吻合口40~45 cm。

1.2.2 Moynihan吻合术

全胃切除后关闭十二指肠残端,食管与空肠吻合,吻合口在Treitz韧带下40~50 cm处,然后空肠输入袢和输出袢之间作10 cm的侧侧吻合。

全部患者术后随访1~3年,观察两组手术远期并发症及生存率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Orr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Moyniha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死亡率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患者中1例死于吻合口出血,1例死于突发心肌梗死,1例死于呼吸窘迫综合征。见表2。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全部患者术后随访中出现倾倒综合征、腹泻均在随访第1年出现,随后消失,且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oynihan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明显多于Orr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患者术后生存率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3年,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胃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轻微,临床症状明显时多已处于中晚期,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胃癌的检出率和手术率均有明显提高,但是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的连续性被破坏,丧失了胃对食物的储存、混合、初步消化的功能,容易引起患者营养不良及反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因此如何进行胃全切除后的消化道重建直接关系到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2]。

目前认为胃切除术后的消化道重建应尽量满足以下要求:(1)重建的食物储器,可以较好地储存食物,减慢食糜进入小肠的速度,并具有较好的消化和吸收功能;(2)食物经过十二指肠;(3)避免十二指肠分泌物反流入食管;(4)手术操作方便,创伤小,并发症少;(5)术后患者可维持较好的营养状态和生活质量[3]。但是目前临床尚无重建术式可以完全符合上述条件。其中关于食物必须通过十二指肠的要求是基于正常的生理途径考虑,因为食糜可以刺激十二指肠从而促进胆汁和胰液的分泌来促进消化[4]。但是改变术式操作复杂,容易发生吻合口瘘,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高,文献报道患者营养状态和体重方面与食管-空肠吻合无明显差别,因此该要求的必需性还需进一步临床验证。对于全胃切除术术后是否需要代胃,目前尚无一致意见,大多数研究主张“代胃”,因为其可以提供储存功能,使患者快速适应“无胃”的情况,为短期内恢复和增加体重创造条件,也有学者认为代胃手术操作复杂,并且在代胃与不代胃术后,患者远期营养状态和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

本文对60例全胃切除患者采用Orr式Roux-en-Y空肠食管吻合术进行消化道重建,将输入肠袢中的碱性消化液转流至输出肠袢,避免了液体反流入食管,术后随访中Orr组患者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明显低于Moynihan组。此外Orr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Moynihan组,操作简单方便,两者手术并发症、远期随访并发症及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笔者认为Orr式Roux-en-Y空肠食管吻合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较好选择,值得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两种消化道重建术式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3年10月2008年3月收治的胃癌全胃切除术患者110例,其中60例患者采用Orr式Roux-en-Y空肠食管吻合术进行消化道重建(Orr组),50例患者采用Moynihan吻合术进行消化道重建(Moynihan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及远期生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死亡率、术后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Orr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3.0%)明显少于Moynihan组(6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713,P<0.05);Orr吻合手术时间[(175±10)min]短于Moynihan吻合[(198±15)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36,P<0.05)。结论:Orr式Roux-en-Y空肠食管吻合术进行胃癌全切除后消化道重建,并发症少,操作方便,是一种较为合适的消化道重建方式。

关键词:胃癌,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1]李玉明.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选择[J].实用肿瘤杂志,2008,23(2):101-103.

[2]赵恒兰,周亦兵.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与并发症关系的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3):98,101.

[3]吴宏.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临床分析[J].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2(23):2184-2185.

[4]Zonca P,Maly T,Herokova J,et al.Reconstruction after total gastrecto-my[J].Brastis Lek Listy,2002,103:414-417.

[5]Almeida AC,Santos NM,Aldeia FJ.Total gastrectomy for cancer:Is re-construction or gastric replacement reservoir essential[J].World J Surg,1994,18:883.

[6]Lehnert T,Buhl K.Techniques of reconstruction after total gastrectomyfor cancer[J].Br J Surg,2004,91:528-539.

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术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为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胃肠肝胆外科收治的实施全胃切除的80例胃癌患者, 全部患者符合下列标准[2]: (1) 术前病理学证实为恶性肿瘤; (2) 术前胃镜证实胃窦或十二指肠球部无溃疡、息肉、肿瘤; (3) 术前检查无肝脏、肺脏等远处转移, 无糖尿病、高血压病史, 术前未接受新辅助化疗; (4) 术前检查总蛋白>60g/L, 血红蛋白>131g/L; (5) 术后生存期预估>24个月。40例行FJI消化道重建手术为FJI组, 40例行PR消化道重建手术为PR组。严格遵循《赫尔辛基宣言》所制定的涉及人体对象医学研究的道德伦理原则, 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 全部入选患者均已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FJI组患者中男26例, 女14例;年龄37~78岁, 平均 (57.5±2.8) 岁。PR组患者中男25例, 女15例;年龄38~79岁, 平均 (58.5±3.1) 岁。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手术方法

80例胃癌患者均经腹完成, 均行全胃根治切除术。消化道重建方式: (1) FJI组全胃切除术后, 在屈氏韧带下25~30cm处将小肠切断并切开其系膜, 远端空肠与食管端或端侧吻合。在此食管、空肠吻合口下方20~30cm处行十二指肠、空肠端侧吻合。然后在十二指肠-空肠吻合口下方用丝线结扎空肠, 封闭肠腔。迫使食物进入十二指肠。将先前切断空肠之近端缝闭, 于十二指肠空肠吻合口下10cm处行空肠侧侧吻合[3]。 (2) PR组是全胃切除后, 关闭十二指肠残端, 将距屈氏韧带下40~50cm处空肠与食管行端侧吻合, 再在空肠输入袢与输出袢之间作10cm侧侧吻合。两种术式的空肠食管吻合均用吻合器吻合, 其他吻合口均手工吻合。

1.3 观察指标

两组的VISICK分级指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营养状况以及体重变化等。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80例患者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6~24个月。VISICK分级指数比较显示FJI组术后患者的VISICK指数为Ⅰ-Ⅱ级, 即术后无症状或偶有症状。与PR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在术后白蛋白、血红蛋白下降、体重下降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PR组消化不良发生率高于FJI组 (P<0.05) , 表1。

3 讨论

全胃切除术近年来逐渐增加, 随着手术进步及术后营养障碍的纠正, 全胃切除的手术死亡率及并发症已下降至胃部分切除的水平[4,5,6,7]。目前认为胃癌行全胃切除术的指征主要有:浸润性生长接近胃的一半、癌肿侵犯2个区以上、残胃癌、多灶性胃癌、胃上部癌已有第二站淋巴结转移、侵犯整个胃小弯的病变。

Roux-en-Y吻合术是目前最流行的术式之一, 操作简便, 有效防止反流性食管炎[8]。但是存在食物贮存功能不足, 食物通过快, 倾倒综合征发生率高, 进食量少, 饱胀、腹痛等并发症。因此构建空肠贮袋是减少反流的有效方法。根据贮袋形态分为管型和腔型, 根据位置分为近端代胃和远端代胃。将食管吻合处下方的一段肠袢做成“P”型贮袋, 属于近端代胃方式, 术后能够增加代胃容量, 延缓食物排空, 增强消化, 减少倾倒综合征的发生[9]。

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重建术则应用外科的手段迫使食物通过十二指肠, 恢复了食物的正常生理途径, 同时也恢复了食物对十二指肠黏膜的刺激作用, 使肠道的电生理、内分泌及蠕动功能得以维持, 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的混合, 营养物质得以较好吸收[10,11], 术后饱食感和摄食反应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能有效防止食物反流, 本研究显示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重建术与Roux-en-Y吻合术对比反流性食管炎以及消化不良发生率显著下降, 具有显著性差异, 患者主观感觉好, 食欲好。

参考文献

[1]Hoy a Y, Mitsumori N, Yanaga K.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a Roux-en-Y reconstruction after a distal gastrectomy forgastric cancer[J].Surg Today, 2009, 39 (8) :647-651.

[2]卫洪波, 魏波, 郑宗珩, 等.全胃切除术后三种消化道重建术式的比较研究[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2, 9 (4) :301-304.

[3]夏焱, 姜波健, 韩肖骅, 等.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空肠代胃消化道重建术式的对比研究[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4, 7 (1) :24-27.

[4]Montesani C, D'Amato A, Santella S, et al.Billroth I versus Billroth 11 versus Roux-en-Y after subtotal gastreetomy.Prespeetive[correction of prespective]randomized study[J].Hepatogastroenterology, 2012, 49 (47) :1469-1473.

[5]LnndeU L, Miettinen P, Myrvold HE, et al.Sevenyear follow-up of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comparing proton-pump inhibition with sumcal thempy for reflux oesophagitis[J].Br J Surg, 2007, 94 (2) :198-203.

[6]Zhang H, Sun z, Xu HM, et al.Improve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after esophagogastrost-O my reconstruction[J].World J Gastroenteml, 2009, 15 (25) :3183-3190.

[7]Kim JW, Yoon H, Kong SH, et al.Analysis of esophageal reflux after proximal gastrectomy measured by wireless ambulatory 24·hr esophageal pH monitoring and TC-99m diisopropyliminodiacetic acid (DISDA) scan[J].J Surg Oncol, 2013, 101 (7) :626-633.

[8]汪忠镐, 来运钢, 李春民.胃食管反流病[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7, 22 (3) :238-240.

[9]姜淮芜, 简讯, 肖仕明, 等.进展期胃癌根治术中淋巴结示踪新方法[J].中华医学杂志, 2007, 87 (4) :268-270.

[10]Csendes A, Bulges AM, Smok G, et al.Latest results (12-21years) of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comparing BillrothⅡand Roux-en-Y anastomosis after a partial gastrectomy plus vagotomy in patients with duodenal ulcers[J].Ann Surg, 2009, 249 (2) :189-194.

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术 篇3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武警山东省总队医院普外科收治的75例胃癌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或手术病理确诊为胃癌, 均接受了胃切除术并进行胃部重建[2];将有严重并发症、其他恶性病变、心肺功能不全等会对手术造成影响的疾病、有手术禁忌证等的患者排除在外[3]。依据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 即P型空肠袢代胃术组 (P组, 50例) 和Lahey+Braun吻合术组 (L组, 25例) 。P组中, 男性33例, 女性17例, 年龄32~65岁, 平均年龄 (46.7±5.6) 岁。L组中, 男性18例, 女性7例, 年龄30~69岁, 平均年龄 (43.6±5.8)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理分型方面的差异均不显著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文为临床实验性研究, 征得了医院医学伦理学部门的批准。两组患者各基线资料比较具体见表1。

1.2 方法

1.2.1 P型空肠袢代胃术组 (P组)

在离Treitz韧带15~20cm处将空肠截断, 游离肠系膜。经结肠将远端空肠上提, 将食管下拉, 在远端空肠离断端20cm处的结肠前使二者吻合。在离食管空肠吻合口15cm左右处吻合远端空肠断端和上提的空肠, 将“P”型构建起来。在离食管空肠吻合口40~50cm的部位吻合空肠近端和远端侧部位完成重塑[4]。

1.2.2 Lahey+Braun吻合术组 (L组)

将十二指肠残端封闭, 在离Treitz韧带下的40~50cm处经结肠进行上提空肠袢与食管断端行端-侧吻合术, 在离食管空肠吻合口下方40cm处运用10cm的Braun吻合空肠输入袢和输出袢[5]。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术后机体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对所有患者进行至少半年的随访, 运用Spitzer指数对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价, 内容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家庭支持、生活感受、健康感受等[6]。评分标准按照参考文献进行, 分值在0~10分之间, 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分值呈正比例关系, 即分值越高, 患者生存质量越高;分值越低, 患者生存质量越低。

1.4 统计学处理

分别用率和 (±s) 表示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 然后分别用χ2和t检验组间比较。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时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比较

P组患者的手术时间 (245.5±18.9) min较对照组短 (261.6±20.5) min, (t=4.303, P<0.05) , 术中出血量明显比L组少 (t=3.182, P<0.05) ;疼痛发生率、复发率、死亡率为8% (4/50) 、2% (1/50) 、6% (3/50) 均明显比L组16% (4/25) 、8% (2/50) 、16% (4/25) 低 (P<0.05) 。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见表2。

2.2 两组患者的机体恢复情况比较

P组患者进食量>3 0 0 g/d、进食次数<5次/d的发生率84.0% (42/50) 、64.0% (32/50) 均明显比L组60.0% (15/25) 、28.0% (7/25) 高 (χ2=11.14, 12.83, P<0.05) , 体质量增加幅度明显比L组大 (t=2.776, P<0.05) , 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见表3。

2.3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P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0% (5/50) 明显比L组20% (5/25) 低 (P<0.05) , 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4。

2.4 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比较

P组患者的活动能力、健康感受、生活感受、日常生活评分及Spitzer指数总分均明显比L组高 (P<0.05) , 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者的家庭支持评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P>0.05) 。具体见表5。

3 讨论

3.1 胃癌患者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术的必要性及探索

现阶段, 在胃癌尤其是晚期胃癌的治疗中, 全胃切除术仍然是临床最主要的治疗手段, 和单纯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相比, 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治愈效果。但是, 权威切除手术后必须将消化道的连续性重新建立起来, 但是即使这样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和改变消化道的完整性及功能性。临床外科医师对手术方法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和改进, 试图将一种理想的对人体具有较小的影响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寻找出来。但是迄今为止, 临床仍然没有一种公认的尾部切除术后重建手术理想模式[7~11]。

3.2 P型空肠袢代胃术对胃癌患者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

P型空肠袢代胃术属于一种重建方式, 能够促进返流的极大减少和食物容量的极大增加, 只要恰当控制进食, 就会具有较好的效果。同时, 该胃部重建手术方式在理论上也是科学合理的, 已经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12]。此外, Lahey+Braun吻合术的消化道重建在临床也具有较多的应用, 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效果[13]。本研究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受P型空肠袢代胃术的影响程度进行了探讨, 并将其和Lahey+Braun吻合术进行了对比分析, 试图将不同术式的优缺点全面揭示出来, 从而将有效的参考依据提供给以后的临床手术, 结果表明, P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 (P<0.05) , 术中出血量明显比L组少 (P<0.05) , 疼痛发生率、复发率、死亡率8% (4/50) 、2% (1/50) 、6% (3/50) 均明显比L组16% (4/25) 、8% (2/50) 、16% (4/25) 低 (P<0.05) ;P组患者进食量>300g/d、进食次数<5次/d的发生率84% (42/50) 、64% (32/50) 均明显比L组60% (15/25) 、28% (7/25) 高 (P<0.05) , 体质量增加幅度明显比L组大 (P<0.05) ;P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0% (5/50) 明显比L组20% (5/25) 低 (P<0.05) ;P组患者的活动能力、健康感受、生活感受、日常生活评分及Spitzer指数总分均明显比L组高 (P<0.05) , 充分说明了P型空肠袢代胃术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较小的影响, 且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因此可以作为胃癌切除患者的一种临床选择。

摘要:目的:探讨P型空肠袢代胃术对胃癌患者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统计分析2012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7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P型空肠袢代胃术组 (P组, 50例) 和Lahey+Braun吻合术组 (L组, 25例)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 分析不同手术方法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情况, 两组患者的机体恢复情况和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分别用率和 (x±s) 表示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 用χ2和t检验组间比较。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时检验水准α=0.05。结果:P组患者的手术时间 (245.5±18.9) min较对照组短 (261.6±20.5) min, (t=4.303, P<0.05) , 术中出血量明显比L组少 (t=3.182, P<0.05) ;疼痛发生率、复发率、死亡率为8% (4/50) 、2% (1/50) 、6% (3/50) 均明显比L组16% (4/25) 、8% (2/50) 、16% (4/25) 低 (P<0.05) 。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组患者进食量>300g/d、进食次数<5次/d的发生率84.0% (42/50) 、64.0% (32/50) 均明显比L组60.0% (15/25) 、28.0% (7/25) 高 (χ2=11.14, 12.83, P<0.05) , 体质量增加幅度明显比L组大 (t=2.776, P<0.05) , 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0% (5/50) 明显比L组20% (5/25) 低 (P<0.05) , 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组患者的活动能力、健康感受、生活感受、日常生活评分及Spitzer指数总分均明显比L组高 (P<0.05) , 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者的家庭支持评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P>0.05) 。结论:P型空肠袢代胃术能够显著提升胃癌患者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术后的生存质量。

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胃癌伴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 男62例, 女38例;年龄36~79岁, 平均55.8岁。其中包括胃窦部癌77例, 胃体部癌33例;其中61例长期注射胰岛素治疗, 28例口服降糖药治疗, 11例未加任何控制。根据胃癌根治术后所行消化道重建方式分为BillrothⅠ式组33例, BillrothⅡ式组36例, Roux-en-Y式组31例。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进行手术, 根据患者情况行远端胃切除或全胃切除的根治性手术, 并行D2淋巴结清扫, 根据切除情况选择BillrothⅠ、BillrothⅡ或Roux-en-Y术式作消化道重建。 (1) BillrothⅠ组:残胃与十二指肠吻合; (2) BillrothⅡ组:将残胃大弯与上段空肠行端侧吻合, 空肠-胃吻合口离屈氏韧带约10~30cm; (3) Roux-en-Y术式组:胃-空肠吻合, 距Treitz韧带约15~30cm处行空肠-胃端侧吻合, 距此吻合口约40~50 cm行空肠端侧吻合[1]。

1.3 观察指标

收集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的变化情况, 术后监测血糖期间均不给予常规降糖药物治疗, 若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2 h血糖>10.0 mmol/L时给予短效胰岛素[2]。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形式表示, 患者术后平均血糖水平数值与术前水平数值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3 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变化: (1) BillrothⅠ式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水平与术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 BillrothⅡ式组和Roux-en-Y式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3。

注:与术前比较, *P<0.05, ▲P>0.05。

注:与术前比较, *P<0.05, ▲P>0.05。

注:与术前比较, *P<0.05, ▲P>0.05。

3 讨论

50年代初期, 国外有学者发现用于治疗肥胖的胃转流手术和胆胰转流手术对伴有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的术后血糖代谢有明显的影响[3]。该研究分析, 如果对同时伴有2型糖尿病的胃癌患者在术中施行类似于胃转流手术的消化道重建术式, 在通过观察这些患者术后血糖、胰岛素水平等指标的变化, 那么应该可以初步揭示类似胃转流手术的消化道重建术是否能够真正影响患者血糖代谢。该研究中行BillrothⅠ术式患者术后各时期的血糖水平较术前无显著差异 (P>0.05) , BillrothⅡ式组患者术前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分别为 (8.730±0.859) mmol/L、 (11.974±0.918) mmol/L, 术后1周、1个月、6个月的空腹血糖分别为 (7.328±0.706) mmol/L、 (6.512±0.714) mmol/L、 (6.802±0.813) mmol/L, 术后1周、1个月、6个月的餐后2 h分别为 (7.429±1.432) mmol/L、 (7.504±1.019) mmol/L、 (7.657±2.033) mmol/L, BillrothⅡ式组患者术前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分别为 (8.972±0.843) mmol/L、 (11.938±0.957) mmol/L, 术后1周、1个月、6个月的空腹血糖分别为 (7.226±0.516) mmol/L、 (6.468±0.533) mmol/L、 (6.7042±0.721) mmol/L, 术后1周、1个月、6个月的餐后2 h分别为 (7.024±1.917) mmol/L、 (7.382±1.614) mmol/L、 (7.665±1.953) mmol/L, 经统计学比较BillrothⅡ式和Roux-en-Y式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水平 (P<0.05) , 提示BillrothⅡ和Roux-en-Y两种术式对于患者血糖调控有积极的意义, 这一结果与郑成竹等[4]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笔者分析其原因认为BillrothⅡ式吻合和Roux-en-Y吻合均能够出现十二指肠及近端空肠旷置, 这有效地消除了食物对十二指肠和近端空肠的刺激[5,6,7,8], 导致未消化或者消化不充分的食物直接进入回肠或远端空肠, 对患者术后肠道内分泌造成一定影响, 对血糖控制有积极的意义[9,10], 因此出现研究中所得结果。另外, 该研究所选样本量较少, 并且远期血糖控制效果也需要大样本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观察以确定其研究成果, 而胃癌本身对血糖控制有无影响也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胃切除后血糖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该院行根治术的100例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按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分为BillrothⅠ式组33例, BillrothⅡ式组36例, Roux-en-Y式组31例, 综合分析3组患者术前、术后血糖变化。结果 1BillrothⅠ式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的空腹血糖 (FBG) 及餐后2 h血糖 (PG-2h) 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BillrothⅡ式组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6个月的空腹血糖分别为 (8.730±0.859) mmol/L、 (7.328±0.706) mmol/L、 (6.512±0.714) mmol/L、 (6.802±0.813) mmol/L, 餐后2 h血糖分别为 (11.974±0.918) mmol/L、 (7.429±1.432) mmol/L、 (7.504±1.019) mmol/L、 (7.657±2.033) mmol/L;Roux-enY式组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6个月的空腹血糖分别为 (8.972±0.843) mmol/L、 (7.226±0.516) mmol/L、 (6.468±0.533) mmol/L、 (6.7042±0.721) mmol/L, 餐后2 h血糖分别为 (11.938±0.957) mmol/L、 (7.024±1.917) mmol/L、 (7.382±1.614) mmol/L、 (7.665±1.953) mmol/L, BillrothⅡ式组和Roux-en-Y式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 (P<0.05) 。结论 BillrothⅡ式手术和Roux-en-Y式手术能够有效改善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术后血糖代谢。

关键词:消化道重建,糖尿病,血糖代谢

参考文献

[1]李慧华, 郭妍, 邹大进.2型糖尿病合并胃癌行胃切除后不同消化道重建对血糖代谢的影响[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3, 5 (3) :155-157.

[2]何森.不同消化道重建术式在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医药导刊, 2012, 14 (7) :1134-1135.

[3]陈健, 陈心足, 胡建昆.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研究现状[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3 (6) :604-607.

[4]郑成竹, 丁丹.手术治疗代谢性疾病消化道重建方式合理选择及评价[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2, 32 (8) :894-902.

[5]韩年明, 乔建忠, 许兵.全胃切除术后两种消化道重建术式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 2011, 13 (2) :10-12.

[6]汪启斌, 董荣坤, 张笃, 等.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术对胃癌合并Ⅱ型糖尿病血糖的影响[J].西部医学, 2012, 24 (4) :657-660.

[7]李二虎, 王萍, 郭玉娜.胃切除术后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对非肥胖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J].河北医药, 2012, 34 (19) :2946-2947.

[8]刘刚, 辛建军, 薛伟山.不同消化道重建术式对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血糖的影响[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1, 25 (11) :1080-1082.

[9]宫庆, 丁印鲁, 纪志鹏, 等.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消化道重建后血糖变化观察[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1, 14 (5) :380-383.

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06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全胃切除后的胃癌患者按所行消化道重建术方式不同,分为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术组和袢式Braun吻合术组,其中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术组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24~75岁,平均年龄(47.2±5.2)岁,袢式Braun吻合术组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龄22~74岁,平均年龄(43.8±6.3)岁。所有患者术前确诊为胃癌,高分化腺癌11例、中分化腺癌24例、低分化腺癌34例、黏液腺癌10例和印戒细胞癌7例,按临床病理分期:Ⅰ期11例,Ⅱ期43例,Ⅲ期23例,Ⅳ期9例。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全胃切除术后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行不同的消化道重建术。(1)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术:行全胃切除术后,缝闭十二指肠残端,游离肠系膜,在距Treitz韧带15~20cm处切断空肠,上提远端空肠与食管端侧吻合,后在距该吻合口空肠远端40~45cm处作Y型切口与空肠近端侧吻合,完成消化道重建;(2)袢式Braun吻合术:行全胃切除术后,缝闭十二指肠残端,在距Treitz韧带40~45cm处将空肠袢上提,将食管与空肠袢顶行端侧吻合,再在距食管空肠吻合口下方30cm处将空肠输入袢与输出袢间作Braun吻合,完成消化道重建。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5软件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之间进行t检验,定性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消化道重建方式手术情况比较

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术组的手术时间(210.24±49.38)min、住院时间(23.31±5.17)d均短于袢式Braun吻合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230.71±56.48)min和住院时间(28.59±4.83)d并发症发生率为7.14%,低于袢式Braun吻合术组的13.04%,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术组的出血量(500.25±87.77)ml,多于袢式Braun吻合术组(480.98±79.32)ml但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1。

2.2 6个月后两种消化道重建术疗效比较

由表2可以看出,6个月后两种消化道重建术的患者进食量均增加,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体重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术组增加(3.48±0.82)kg,显著高于袢式Braun吻合术组(1.74±0.74)kg,血红蛋白都有所下降,但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术组变化为(-2.41±4.29)g/L,袢式Braun吻合术组变化为(-4.64±7.35)g/L,白蛋白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术有所上升,变化值为(1.73±1.96)g/L,袢式Braun吻合术有所下降,值为(-2.48±2.47)g/L,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我国的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是世界范围最高的国家之一,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全球每年患胃癌的患者达到一百多万,我国占42%,每年死亡的患者约80万,我国占35%。手术治疗仍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段[4],全胃切除术可以根治胃癌,但术后会影响患者的消化功能和营养吸收,从而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为提高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的消化代谢功能,术后应行消化道重建术,不同的手术方式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的影响,目前已出现70多种消化道重建术式选择一种合适的消化道重建术是改善行全胃切除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5,6]。各种消化道重建术都有各自不同的优势,迄今尚无定论如何选择消化道重建方式。有人认为[7]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术式应该满足以下要求:(1)保证食物通过十二指肠,有较好的消化吸收功能;(2)有空肠代胃的贮存作用,延长消化吸收时间;(3)术后能使患者保持较好营养状况;(4)术后并发症少;(5)手术安全性高且操作简便。但目前尚无能满足上述全部要求的手术方式[8]。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术和袢式Braun吻合术是两种较常用的消化道重建方式,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术是在空肠侧端开Y型切口将空肠近端与远端缝合,形成空肠贮袋,有一定的储存功能且操作较简便[9]。研究证明[10],12~15cm长度的空肠贮袋有助于延长消化时间,提高吸收效果,从而提高了受术者的生活质量。有文献报道[11],全胃切除术后患者的营养不良不是由于消化吸收不良造成的,而主要是由于能量的摄入不足引起,这一观点已得到广泛的认可,袢式Braun吻合术因不切断空肠而无贮袋,致使消化道排空加快,从而影响食物的营养成分在小肠内消化和吸收[12]。本研究结果显示,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要显著少于Braun吻合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低于袢式Braun吻合术组。这是由于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术安全性高,操作简便,并发症少;血红蛋白、白蛋白变化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术组均显著高于袢式Braun吻合术组,P<0.05;两种消化道重建术的患者术后进食量均增加,但无显著性差异,平均体重增加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术组显著高于袢式Braun吻合术组,P<0.05,说明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术有肠代胃的贮存作用,延长消化吸收时间,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操作简单方便,两者手术并发症、远期随访并发症及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

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术 篇6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6年1月随机选取进行根治性食管癌切除及食管重建术后患有功能性胸胃排空障碍的患者30例, 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男21例, 女9例, 年龄55~79岁, 平均 (68.91±9.12) 岁。其中食管癌胸上段切除12例, 中段切除6例, 下段切除12例。30例患者通过左颈胸切除、经右胸三切口切除、经左胸一切口切除, 游离胃端。通过颈部吻合12例, 胸主动脉弓上方进行食管重建13例, 下方的5例。30例患者在拔管7~8 d后出现恶心、呕吐、吐出黄褐色物体。紧接着出现胸胃排空障碍的症状, 胃的引流量过大, 超过500~1 000 m L, 进行肠胃减压之后上述症状减轻, 取消后症状恢复, 且患者出现肠胃不通气、无便等症状。胸部X片显示以及泛影葡胺造影均为典型术后胸胃排空障碍。所有患者均签署自愿参与协议。

方法:1手术方法:30例根治性食管癌患者左胸颈两切口切除、经右胸三切口切除、经左胸一切口切除方法先行胸部病灶切除, 后采用经打开膈肌或仰卧腹部正中切口游离胃, 并对胃大弯、小弯以及腹腔干周围的淋巴结进行清除。松解幽门括约肌周围纤维条索带, 充分游离幽门, 扩大膈肌裂孔。接着对患者进行食管重建术。2功能性胸胃排空障碍的诊断:一般的根治性食管癌切除及食管重建术后, 肠胃蠕动减缓或者消失是其常见的现象, 一般在术后4~5 d之后恢复。一些患者在术后5 d还没有恢复肠胃正常蠕动现象以及患者出现胸闷烦躁、恶心、呕吐、呕吐物呈现棕黄色等症状就可以考虑患者出现功能性胸胃排空障碍。做钡餐之后行X射线检查, 钡剂仍停留在胃或极少通过。3对策:首先采取非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对患者进行持续的肠胃减压, 肠外营养支持, 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的平衡, 利用多潘立酮等促进肠胃蠕动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例如胃肠黏膜变质、脱落等继续胃管引流加鼻饲肠内营养的同时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统计学方法:本次试验的所有数据均采用数学软件SPSS 20.0进行分析, 采用Logistic系数进行分析。

结果

利用Logistic系数对30食管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到根治性食管癌切除及食管重建术后功能性胸胃排空障碍的发生因素进行分析, 见表1。

讨论

根治性食管癌切除及食管重建术后发生功能性胸胃排空障碍的概率只有0.1%~1.31%[2], 而胸胃排空障碍有很多种, 包括功能性、机械性, 均属于单纯胃排空障碍。而造成根治性食管癌切除及食管重建术后发生功能性胸胃排空障碍的因素有很多, 包括上述的年龄构成、性别、伴发疾病的影响、不良心理反应、手术时间、手术时机、食管重建方法、术中出血量、肠内营养时间、不良进食方式、补液量等11项因素[3], 对这11项因素利用Logistic回归系数进行分析, 分数越高表明影响比较大。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 对于根治性食管癌切除及食管重建术后发生功能性胸胃排空障碍的影响因素中比较大的有伴发疾病 (7.29) , 食管重建方式 (6.31) , 术中出血量 (6.33) , 肠内营养时间 (7.10) , 不良进食方式 (7.54) 。根据分析可以得出在临床上为了避免功能性胸胃排空障碍的发生, 主要需要从以上方面进行相关管理和特别关注。

在本次研究中, 手术时间对于胸胃排空障碍的Logistic回归系数显示为5.99, 对于患者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首先手术时间过长的患者因为食管癌病灶更加复杂, 所以进行手术时切除的范围过大, 在手术中容易损伤患者的血管和神经等增加术后功能性胸胃排空障碍的发生;伴发疾病的Logistic回归系数为7.29, 也是胸胃排空障碍的重要影响因素, 首先伴发疾病对患者有很多生理功能的损伤, 患者的抵抗力低使得手术时间延长, 增加手术的风险, 同时患者伴有低血压、贫血、低血红蛋白等增加术后吻合瘘的形成, 同时患者容易发生幽门水肿阻塞, 所以使得功能性胸胃排空障碍的发生率明显提高[4];术前的不良心理因素也是根治性食管癌切除及食管重建术后功能性胸胃排空障碍发生的重要因素, 其Logistic回归系数5.41, 患者术前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会造成患者本身的水、电解质紊乱增加手术的风险, 同时患者不良心理情绪造成交感神经兴奋使得肠胃壁神经丛抑制肠胃的蠕动, 增加功能性胸胃排空的发生;而不良的进食方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其Logistic回归分数7.54, 患者不听医生的嘱咐过早进食油腻、高蛋白的食物造成胃的负担, 使得胃过度扩张, 使胃动力紊乱, 增加胸胃排空障碍的发生[5]。

以上各种因素对于根治性食管癌切除及食管重建后发生的功能性胸胃排空障碍都是值得临床医疗过程中高度重视, 以免二次手术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6]。针对以上危险因素得出以下几个应对方法:1对于患者的伴发疾病需要根据患者自身情况以及患者各方面的检查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针对患者的贫血、低蛋白血症加强营养, 同时协调各科室做到安全手术。2加强患者的心理支持, 询问患者术前的心理状况, 如果出现患者术前过度焦虑、紧张, 必要时对其进行相关的心理调节, 给予患者应有的尊重, 如果过于严重, 可以推延手术时间。3完善手术前的相关准备, 缩短手术时间。

总之, 根治性食管癌切除及食管重建术后功能性胸胃排空障碍的发生因素有很多, 通过积极的治疗和预防能够大大减少发生率, 在临床上具有积极指导意义, 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王文公, 王涛, 周勇, 等.食管癌术后胃瘫综合征16例的诊断和治疗体会[J].江苏医药, 2011, 9 (16) :1974-1974.

[2]徐启良.食管癌术后胸胃排空障碍的诊治[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4, 9 (10) :1218-1220.

[3]孙超, 石维平, 陆世春, 等.管状胃和膈肌缝合预防食管癌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的效果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 2014, 9 (6) :422-424.

[4]田烨, 周凌霄, 任光国.1208例食管癌患者术后吻合口瘘风险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 2014, 11 (15) :1924-1927.

[5]王静.对食管癌术后胸胃排空障碍观察与护理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 2015, 9 (21) :22-23.

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术 篇7

关键词:管状胃,食管癌,食管切除术

食管癌是世界十大高发肿瘤之一, 易受人们日常生活和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临床对食管癌患者进行治疗的主要方式是手术切除, 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 可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案进行[1,2]。以往的治疗中, 大多采用传统胸胃缝缩代食管方式进行治疗。但是, 术后患者容易发生反流性食管炎、吻合口狭窄以及吻合口瘘等并发症, 影响到患者的术后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管状胃是近年来食管外科的新兴技术, 与传统的全胃置入胸腔相比, 可减少食管癌患者手术后的相关并发症。管状胃技术延长了胃的长度, 减少了颈部吻合的张力, 减少了吻合口瘘的发生, 纳入胸腔代食管更接近人体的生理解剖结构。同时, 切除部分胃窦, 减少了胃酸的分泌, 从而减少了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采用管状胃代食管重建消化道, 符合生理解剖需求, 可以有效减少各种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本文主要分析了管状胃在食管癌切除食管重建术中的应用效果, 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60例胸段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全胃缝缩组 (25例) 与管状胃组 (35例)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术前均通过病理检查与食管钡餐造影确诊;2均经胸部CT观察浸润程度与肿瘤范围;3肾功能、肝功能、肺功能等均无明显异常;4术前均未采取化疗与放疗治疗。管状胃组中, 女性15例, 男性20例, 年龄45~76岁, 平均年龄 (60.21±7.04) 岁;吻合方法:5例机械吻合, 30例手工吻合;肿瘤部位:5例胸上段, 20例胸中段, 10例胸下段;病理类型:2例腺鳞癌, 8例腺癌, 25例鳞状细胞癌。全胃缝缩组中, 女性13例, 男性12例, 年龄47~78岁, 平均年龄 (60.89±7.21) 岁;吻合方法:17例机械吻合, 8例手工吻合;肿瘤部位:6例胸上段, 12例胸中段, 7例胸下段;病理类型:3例腺鳞癌, 4例腺癌, 18例鳞状细胞癌。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不明显 (P>0.05) 。

1.2 手术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气管插管全麻, 达到理想麻醉效果之后, 于患者左胸后外侧做切口。经患者第六肋间, 切断第七后肋进胸。对患者的肿瘤情况进行仔细的探查, 确定是否能够进行切除。游离食管, 彻底清扫纵隔淋巴结。将左膈中心腱膈肌切开进腹, 切断2~3支胃左动脉近端、胃短动脉、胃网膜左动脉, 保留胃右动脉与胃网膜右动脉。其中, 大网膜与胃体大弯侧进行连接。

全胃缝缩组:利用直线切割缝合器朝胃小弯方向对贲门进行闭合, 在胃小弯侧对胃小弯进行缩缝。在实施颈部吻合术的过程中, 将大网膜于胃网膜右血管弓外侧予以切断。之后, 将制成后的胃经纵膈食管牵拉到颈部, 利用手工方式予以妥善吻合。吻合结束后对胸腔进行彻底冲洗, 胸闭引流, 并关胸。

管状胃组:起点为胃大弯侧与贲门5 cm左右, 止点为胃小弯胃角, 或者是距离幽门3 cm左右, 顺着胃大弯设定裁剪线宽度为4~6 cm, 通过直线型切割缝合器进行裁剪, 将部分胃小弯组织与贲门切除;需要将部分胃底部保留, 确保管状胃有效长度, 如果有足够长度, 亦可以将其切除;管状胃长度为28~42 cm, 管径为4~6 cm。

术后对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抗感染等治疗, 并记录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包括返流性食管炎、吻合口狭窄、胸胃综合征以及吻合口瘘等, 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完成手术, 无死亡病例。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管状胃组患者的吻合口瘘、胸胃综合征、吻合口狭窄及返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全胃缝缩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3 讨论

食管癌为我国常见疾病, 发病率及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第四位, 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命质量。食管癌的临床治疗中, 由于放化疗效果不佳, 手术成了根治的最佳选择。但是, 以往手术需要从后背开到前胸, 有时创口甚至更大。在实施手术切除之后, 会对患者的消化道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患者消化道正常的生理结构及解剖结构会遭到破坏, 另外, 也会对迷走神经产生影响。因此, 术后较易出现各种并发症, 不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李辉[3]研究发现, 食管癌切除术后会降低胸胃张力, 压迫心肺扩张, 使得功能减退;胸胃失去神经支配, 减弱排空, 引起胃食管返流, 对患者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所以, 外科医生需要采取与生理功能相符合的术式。在食管癌切除手术中, 胃是重建上消化道最好的替代材料, 用传统方法胃重建食管的食管癌术后出现很多并发症, 如胸胃综合征、返流性食管炎、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等。传统手术方式一般为食管及胃部分切除后再重建消化道, 以胃重建消化道最为常用。该手术方式优点是取材方便, 手术操作相对简单, 缺点是由于在胸腔的胃较大, 容易因为扩张而压迫肺及纵隔, 影响心肺功能, 同时还会导致胃液和食物潴留及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难题, 可积极实施管状胃成形术。管状胃是通过手术的方法, 将全胃或残胃裁为管状, 使之近似于食管的形状, 再与食管残端吻合。管状胃重建消化道经食管裂孔后纵隔原位食管床, 这种方式首先是使胸胃在形态上更接近食管, 符合代食管生理解剖要求, 加快内容物的通过, 其扩张程度较小, 对纵隔及肺的压迫减轻, 能减少心肺并发症;其次是可以延长胃的长度, 具有吻合优势并利于愈合, 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最后是切除部分胃小弯的组织, 胃的容积变小, 使胃酸分泌减少, 胃液及食物的潴留减少, 减轻返流症状。更为重要的是, 在将胃改造成管状胃时, 会同时切除胃小弯侧的淋巴和脂肪组织, 能减少肿瘤的术后复发率, 从而改善预后。采取管状胃代替食管, 手术切除食管, 再把胃部做成管状胃来代替食管的功能。

本文主要采取管状胃代替食管, 研究结果显示: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管状胃组的吻合口瘘、胸胃综合征、吻合口狭窄及返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全胃缝缩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分析原因为, 管状胃术后不会对患者的呼吸功能产生明显的影响, 同时还可以有效减少继发性胸腔感染、包裹性积液及胸内粘连等并发症的出现。另外, 手术过程中, 会切除患者的部分胃小弯组织, 导致胃小弯面积的减少。相应的, 胃泌酸面积显著减小, 进而导致胃酸分泌量的显著下降。而且, 管状胃的容积较小, 因此在术后不易出现胃液潴留现象, 从而可以有效地减轻胃食管返流。管状胃的制作主要得益于胃残端闭合器和直线切割缝合器的使用, 管状胃较全胃长度明显延长, 可以上提至颈部进行吻合重建。管状胃为下宽上窄, 在形态方面与原食管接近, 符合人体生理解剖要求, 容易放置于食管床;替代长度较长, 能确保足够切除长度, 吻合口容易愈合;在肿瘤学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吻合口瘘是食管癌切除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邵铁良等[4]研究发现, 食管癌切除术后, 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3%~5%, 死亡率能达到51%。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管状胃组中, 1例患者出现吻合口瘘, 发生率为2.86%。分析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 是管状胃体积较小, 血运情况良好。左颈部吻合, 即使出现吻合口瘘, 采取常规处理后不会导致患者死亡。另外, 管状胃还可以将残胃延长5~10 cm。总体来看, 管状胃的优点包括:1切断胃小弯侧后管状胃最大长度可达40 cm左右, 可提至颈部满足颈部吻合的需要;2胃体变长, 减少颈部吻合口的张力, 减少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3贲门旁、胃左动脉旁、腹腔淋巴清扫快速、方便、彻底, 减少肿瘤术后复发, 改善预后;4胃体变窄, 胸胃对心肺的压迫减少, 对心肺功能的影响小;5胃壁在主动脉弓后间隙内轴向受挤压, 可以形成一高压区, 减少部分胃内容物反流, 有一定的抗反流作用。

综上, 临床食管癌手术治疗过程中, 采用管状胃代食管重建消化道, 符合生理解剖需求, 可以有效减少各种术后并发症的出现, 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廖志敏, 黄维江, 郑威, 等.残胃代食管重建消化道治疗食管癌3例[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15, 31 (2) :110.

[2]吴显宁, 徐美清, 徐世斌, 等.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患者消化道重建[J].临床外科杂志, 2015, 23 (9) :691-693.

[3]李辉.管状胃技术在食管重建中的应用[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0, 17 (2) :89-91.

上一篇:风湿性关节炎下一篇:神经毒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