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胃切除术(共9篇)
全胃切除术 篇1
摘要:目的 对胃癌手术中全胃切除术的手术适应症以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研究,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对该院2006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90例胃癌全胃切除术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该组全部胃癌手术患者中,术中未出现转院以及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病例为13例,并发症率为14.4%,5年生存患者为40例,5年生存率为44.4%。结论 在胃癌患者实施全胃切除手术治疗中,应当科学确定手术适应症,选取正确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并强化手术期处理,才能够有效降低手术并发症,实现患者生存率提高的目标。
关键词:胃癌,全胃切除术,手术适应证,并发症
在消化道肿瘤疾病中,胃癌属于发病率较高类型,当前最为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为全胃切除术,术后并发症是手术治疗的一道重要障碍,对于患者生存率产生了影响[1]。该文针对2006年1月—2011年12月在该院收治的90例胃癌全胃切除术手术患者进行分析研究。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该组患者90例,男女分别为48例、42例,年龄跨度为32~76岁,平均年龄48.5岁。所有患者在术前进行胃镜检查,确诊为胃癌,术后确定腺鳞癌、腺癌分别为74例和16例。患者中48例病灶<5 cm,42例>5 cm。患者中临床症状主要有上腹部疼痛、浑身无力、反胃以及可见明显消瘦等。
2 手术方式
手术患者中,72例取腹正中切口,18例取左胸腹联合切口,其中72例实施全胃切除手术,12例为合并脾脏摘除手术,6例为合并其他脏器摘除手术。在重建消化道方式上,主要有空肠P袢代胃以及食管空肠袢Roux-en-Y吻合术两种类型,分别为60例和30例。在实施吻合手术过程中,黏膜、肌层要分别进行分层吻合手术处置,吻合以后在无张力状态下对膈肌浆膜和吻合口下1.5 cm空肠浆肌层实施间断缝合。
3 结果
本组患者中,未出现术中转院以及死亡。在术后出现并发症、肿瘤发生转移情况见表1,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结果见表2。
4 讨论
在胃癌手术中,全胃切除术的手术指证应当为:患者身体状况无异常,尤其是重要脏器未出现严重的功能性障碍;癌肿达到不少于2个区的侵犯范围,浸润性生长达到或即将达到半个胃;虽癌肿在一区,但癌前病变可见其他区;癌症病灶处于胃的上下部;病变侵入胃小弯;胃上部癌出现第二站淋巴结转移;残胃癌类型[2]。对于体积较大的肿瘤,以及出现梗阻出血的晚期患者,如患者能够耐受,也可以施行全胃切除术,缓解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胃癌全胃切除术中,淋巴结清扫属于重要环节,淋巴结广泛清扫能够增强手术根治效果,提高患者生存率,但同时也增加了手术时间与风险[3]。术中要全部切除可见肿瘤体,出于清除微小转移灶考虑,在术中和术后同步开展辅助化疗、免疫治疗。全胃切除联合胰、脾切除等多脏器联合切除疗效并不明显,降低了患者生存优势。在消化道重建手术中,要能够保证患者正常功能性需求,一般方式有两种:(1)食物通过十二直肠经路的方式。能够保证胆汁和消化液能够与食物进行充分混合,提高营养吸收效果。(2)构建储袋方式借助于食物储存以及排空的延迟,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发病几率[4],本组患者运用空肠P袢代胃食管以及空肠袢及Roux-en-Y吻合术成效较为明显。
综上所述,在胃癌患者实施全胃切除手术治疗中,应当科学确定手术适应证,选取正确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并强化手术期处理,才能够有效降低手术并发症,实现患者生存率提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琦.胃癌外科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45.
[2]乐飞.全胃切除术54例临床报告[J].当代医学,2010,5(4):65.
[3]张台中.胃癌扩大根治术淋巴结清扫研究[C]//中华医学会.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北京:中华医学会,2008:63.
[4]王文艺.胃癌现代外科治疗研究[C]//中华医学会.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北京:中华医学会,2008:221.
全胃切除术 篇2
[关键词] 胃癌;全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术
[中图分类号] R73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1-76-02
胃癌是现阶段我国较为常见的恶性疾病之一,对于胃癌患者来说,全胃切除术是较为有效甚至唯一的治疗方法,患者接受全胃切除术后必须要进行消化道重建以恢复患者整个消化系统功能。当今我国最常见的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术式主要有“P”式空肠袢空肠食管Roux-en-Y吻合术和Orr式Roux-en-Y空肠食管吻合术2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所收治的76例胃癌全胃切除术患者为实验对象,患者在术前和术后都经过病理检查对胃癌进行了确诊。男46例,女30例,年龄40~70岁,平均(59±2.3)岁。患病部位:残胃癌4例、全胃癌7例、胃体癌13例、贲门及胃底癌42例。患者胃癌类型:印戒细胞癌7例、黏液腺癌10例、管状腺癌14例、低分化腺癌35例。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8例,两组患者在病理类型、患病部位、年龄和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Orr式Roux-en-Y空肠食管吻合术治疗方法,而实验组进行“P”式空肠袢空肠食管Roux-en-Y吻合术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观察不同的消化道重建术式治疗方法的效果。
在对两组患者进行全身麻醉的基础上,采取经腹胃癌根治术。实验组“P”式空肠袢空肠食管Roux-en-Y吻合术治疗首先要在空肠远端作一个长15 cm的P袢,再利用食管与吻合器进行侧吻合,在与第二吻合口距离45 cm处完成空肠侧吻合。而对照组Orr式Roux-en-Y空肠食管吻合术治疗需要在屈氏韧带的15 cm左右处将空肠切开,将食管与空肠远端进行侧吻合,而在距离食管40~45 cm处,将空肠远端与空肠近端进行“Y”形侧吻合。
1.3 评价指标[1]
对患者术后半年内的基本状况进行观察,是否出现倾倒综合征、反流 性食管炎、腹泻、腹胀等情况,并对患者的总蛋白的变化、血红蛋白和体重等基本情况进行观察记录。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将患者的Visick进行分级比较:一级是无症状;二级是偶有症状;三级是症状明显但可以耐受;四级是有无法耐受的症状。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软件对所收集的患者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用()表示定量资料,用x2检验对比资料,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消化道症状
对照组Orr式Roux-en-Y空肠食管吻合术治疗的患者倾倒综合征和上腹饱胀问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P”式空肠袢空肠食管Roux-en-Y吻合术治疗的患者(P<0.05)。见表1。
2.2 营养状况
实验组“P”式空肠袢空肠食管Roux-en-Y吻合术患者在术后半年内的血红蛋白、白蛋白和总蛋白指标均高于对照组Orr式Roux-en-Y空肠食管吻合术的患者(P<0.05)。见表2。
3 讨论
现今世界上已经出现了超过70种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
全胃切除术中脾损伤的处理体会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行全胃切除术41例患者中男28例,女13例;年龄32~83岁,平均63.56岁。病变位于胃角部27例,胃体大弯侧1例,贲门12例,胃底1例。全部为进展期胃腺癌,其中低分化17例,中低分化6例,印戒细胞6例,低分化合并印戒细胞7例,中分化5例。
1.2 麻醉方式
全部采用全身麻醉,其中26例加用硬膜外麻醉。
1.3 切口选择
全部采用中上腹正中切口,下端或绕脐。
1.4 手术方式
全部作全胃切除术。其中根治性手术38例,姑息性手术3例。手术游离并切除全胃(根治手术包括大、小网膜,脂肪,淋巴组织),闭合十二指肠残端,横断空肠并于结肠前拉上和食管作食管空肠Roux-Y吻合。
1.5 致伤原因
分离脾胃韧带前脾膈之间填塞纱布造成脾脏膈面损伤1例,拉钩损伤脾脏3例,分离脾胃韧带时损伤6例,清扫脾门淋巴结时损伤1例。按照Pachter等[1]将脾脏损伤划分成5个等级。本组胃手术所致的医源性脾损伤均为2级以下。
1.6 术中处理情况
除输血和使用止血药物外,脾损伤作修补处理11例中2例采用电凝+生物蛋白胶外涂出血停止;1例采用电凝+生物蛋白胶外涂止血失败后改用带针可吸收线8字缝合+生物蛋白胶外涂出血停止;8例采用带针可吸收线8字缝合+生物蛋白胶外涂,其中5例未能彻底止血直接手术切除,术中亦采用压迫、缝扎打结前裂口填塞止血纱布、网膜等方法。修补使用3-0带针微乔可吸收缝线。
1.7 结果
41例全胃切除过程中脾脏损伤11例,切除脾脏5例,修补6例,修补后仍出血再手术切除脾脏1例,修补后术后仍出血拒绝再手术死亡1例。死亡的1例为胃角处晚期胃癌患者,术前因大出血就诊,重度贫血,术中出血较多。
2 讨论
脾脏的主要功能是免疫,其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嗜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它还有过滤血液的作用。但脾脏不是唯一的免疫器官,切除后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机体免疫能得到一定恢复,脾脏的部分免疫功能会被其它免疫器官替代。
胃切除手术中脾损伤的发生率各家医院报道不一[2]。李文惠等[3]报道脾损伤的发生率为6.4%,而全胃切除术中脾脏损伤的发生率未见报道。本组全胃切除患者脾损伤的发生率达到26%,损伤后切除率达到45%,可能的原因有:(1)解剖因素。脾脏属于实质性器官,富含血管和淋巴组织,质地脆弱。其通过脾胃、脾结肠、脾膈和脾肾等韧带固定于左上腹。(2)病理因素。本组年龄较大,而且均为恶性肿瘤中晚期,脾退行性变,脆性增加。(3)参与手术人员重视程度不够。(4)显露不佳、患者肥胖、麻醉效果差、切口小等。
手术中一旦发生脾脏损伤难自行止血,建议立即处理,可以暂时压迫止血观察。若仍出血可采用电刀或氩气刀电凝止血、黏合剂止血、蛋白胶喷洒、缝合修补等方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较深裂口多采用缝合修补的方法,修补那些身体相对健康且Pachter 2级以下脾脏损伤相对容易成功,修补类似本组病理状态脾脏损伤绝非易事;脾脏位置较深,原位不易缝合,搬出缝合增加损伤风险,手术修补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针道和(或)结扎时缝线切割加重损伤,造成大量出血,损失大量凝血因子。修补后止血必须彻底,否则应果断行脾切除术。至于修补过程中裂口放置止血纱布或网膜,作者尝试的效果较差;明胶海绵、止血纱布等遇水很快变成胶冻状,没有压迫止血的作用。
死亡的1例患者术前血红蛋白、血小板就比较低,术中脾脏脏面上极处出现一撕裂伤,活动性出血,先以纱布压迫止血,后再来检查时仍在出血,即予以缝合止血,打结之前裂口放置止血纱布,外涂生物蛋白胶,处理后伤口无明显出血,但没有达到完全止血,于脾窝处放置引流管,术后脾窝引流出大量血性液体,血红蛋白、血小板进行性下降,家属拒绝再次手术,虽大量输血、输液,未能挽回患者生命。再手术切除脾脏的1例患者,术中出现脾脏脏面破裂,予以修补,术后第3天脾窝引流出大量鲜红色血性液体,同时血红蛋白下降,B超探及腹腔内积液,作剖腹探查发现脾脏修补处活动性出血,托出脾脏予以切除,经治疗后痊愈出院。
脾损伤处理应贯彻“抢救生命第一,保护脾脏第二”的原则[4,5]。特别是术中发生病理性脾损伤、老年患者脾损伤[6]、进展期胃癌患者脾损伤[7]、术前重度贫血(血红蛋白质量浓度<60 g·dl-1)及血小板50×109L-1以下者,术中若发生脾损伤,进行保脾处理未能彻底止血的均应果断作脾切除手术。
早期胃癌,脾脏发生正性免疫作用;而进展期胃癌,脾脏起负性免疫作用[8,9]。因而,在早期胃癌手术中脾损伤应尽量行保脾手术,也容易成功保脾;而对进展期胃癌,万一发生脾脏破裂出血难以彻底止血修补可以考虑直接切除脾脏[7],同时脾脏切除后血小板水平升高对防治术后腹腔出血有一定帮助。
摘要:目的:探讨全胃切除过程中脾脏损伤的合理处置。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全胃切除过程中造成的脾脏损伤所进行处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1例行全胃切除过程中发生脾脏损伤11例。其中术中修补6例,术中切除5例。修补后再手术切除1例,再发出血死亡1例。结论:全胃切除过程中脾损伤不可一味保脾,要根据患者综合状况,当修补后不能完全止血,应果断切除。
关键词:全胃切除,脾损伤,出血
参考文献
[1]PACHTER H L,GUTH A A,HOFSTETTER S R,et al.Changing patterns in the management of splenic trauma:the impact of nonoperative management[J].Ann Surg,1998,227:708-717.
[2]丁卫星.胃切除术致脾损伤的处理[J].中国胃肠外科杂志,1999,2(2):111.
[3]李文惠,仪孝信,高峰,等.胃癌切除术中的医源性脾损伤及其处理[J].中国综合临床,2005,21(4):351-352.
[4]夏穗生,曹秀峰,姜洪池.现代脾脏外科学[M].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83-84,208-211.
[5]夏穗生.从现代出发,努力促进脾外科向前发展[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12):707-708.
[6]URANUS S,MISCHINGER H J,PFEIFER J,et al.Hemostatic method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pleen ane liver injuries[J].World J Surg,1996,20:1107-1112.
[7]宗修锟,张雪峰,张庆余.胃手术中的脾损伤[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4,14(2):77-88.
[8]吴福宁,肖元庭,尹福君.胃癌根治术联合脾切除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天津医药,2007,35(12):950-951.
全胃切除术 篇4
关键词 胃癌 外科学 全胃切除术 消化道重建术
资料与方法
30例患者均经病理学证实为胃癌。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6~68岁,中位年龄为53岁。贲门及胃体区10例,胃体7例,胃体胃窦12例,全胃1例。组织学类型:腺癌26例,其它类型4例。行功能性双腔空肠间置代胃术(DPJI)14例,行“P”型Rouxeny空肠代胃术(RYP)16例。
手术方法:全胃切除术2组患者均行经腹手术。按胃癌根治术要求(D3)规范切除全胃并清扫所属区域淋巴结。后经病理检查,切缘上下未见癌细胞。
消化道重建方式:①功能性双腔空肠间置代胃术(DPJI);全胃切除后,于结肠前上提Triez韧带下50cm处的空肠与食管行端侧吻合(吻合器吻合),距食管一空肠吻合口的输出支肠管30cm处与十二指肠残端行端侧吻合。再将输入袢和输出袢平行靠拢做20cm长的侧侧吻合(大口),形成一个裤形的有足够容量的食物储袋,于该吻合口下方2~3cm处用粗丝线适度结扎阻断输入袢肠管,注意结扎的松紧度,以可容一血管钳头即可(或U形缝闭2~3针)。再于十二指肠一空肠吻合口下方2cm处结扎阻断输出段。将距Treitz韧带20cm处的输入袢肠管与距空肠-十二指肠吻合口下方10~12cm处输出袢做空肠侧侧吻合。②“P”形Roux-en-y空肠代胃术(RYP);全胃切除后,在Treitz韧带下5~30cm处切断空肠,远端空肠自身作环状端侧吻合,使成P形,然后将“P”形肠袢于结肠后,上提将食管与“P”形肠袢行端侧吻合,近端空肠断端再与远侧空肠作端侧吻合,两吻合口相距约50cm。
观察指标和统计学处理:两种手术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消化道症状、Vervaeck分级指数及血浆蛋白的变化进行观察比较。应用SPSS10.0软件行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
结果
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研究组平均手术时间4小时,对照组手术时间3.5小时。两组无死亡病例,研究组发生吻合口出血1例,对照组吻合口狭窄1例,肺部感染1例。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
饮食量与饮食次数的比较:实验组饮食量>300ml者10例,对照组为5例,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饮食次数<5次/日者11例,对照组为5例,两者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
消化道症状:实验组异常消化道症状为4例,其中反流性食道炎1例。腹泻1例对照组出现的异常消化道症状为11例,其中反流性食道炎6例,腹泻5例,倾倒综合症2例。两组总的消化道症状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Vervaeck分有指数:实验组Ⅰ/Ⅱ高于比较组,Ⅲ/Ⅳ低于比较组,两者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示(P<0.05)。
术后半年总蛋白和白蛋白实验组白蛋白与球蛋白的含量均高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2所示。
讨论
本研究表明,DPJI虽然手术复杂,但如果在术中熟练应用吻合器,在手术时间及并发症上并不会高于RYP,尽管在间置空肠间加做了大口吻合,但饮食量和饮食次数上与RYP无明显差别。可能与空肠由近段向远段蠕动方向有关,提示储袋间加做吻合似无必要。而在与营养有关的Vevaeck指数、术后白蛋白与球蛋白方面DPJI组明显高于RYP(见表1、表2),故DPJI能增加营养蛋白的吸收并解决全胃切除术后营养不良的问题。在消化道症状上DPJI组低于RYP组。可能与DPJI食物经过十二指肠并未切断空肠有关。Andreas等研究发现保留十二指肠通道的患者6个月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体重增加,营养物质吸收增加。本研究也能肯定食物经过十二指肠的必要性。从理论上讲保留十二指肠通道可以使食物通过十二指肠刺激胆汁和胰液分泌,使之与食糜充分混和,有利于食物消化吸收和胃肠激素的调节。但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对于是否保留十二指肠通道仍有争议,尽管有些学者认为保留十二指肠更符合生理状况,有利于患者的营养吸收,但是多数学者认为保留十二指肠通道并不能使患者有更好的营养状况和更低的术后并发症。
综上所述,功能性双腔空肠间置代胃术是一种安全易于推广的手术方法。但由于本组研究采用了随机对照病例,且所选的病例相对较少,远期并发症及临床上的其它问题待在前瞻性和病例数的增大进一步客观评价。
参考文献
1 李荣,罗成华.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术式选择与创新.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4,7:7~9.
2 曹学冬,王亚农.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选择与评价.中国癌,2006,16(3):240~42.
全胃切除治疗胃癌护理体会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3年2月前来我院治疗的180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全胃切除治疗。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患者90例。观察组:男性患者66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年龄在40岁——70岁之间,平均年龄43.6岁±2.3岁。对照组:男性患者64例,女性患者26例;患者年龄在41岁一—72岁之间,平均年龄44.6岁±2.4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情况。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观察患者康复状态,给予药物止痛,按时记录患者生理指标。观察组: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通过和每一位患者谈心,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提高自信心[1]。术前3天遵医嘱给病人使用肠道灭滴灵、丁胺卡娜霉素等[2],保持肠道空虚和清洁。持续胃肠减压,保持胃肠减压通畅,及有效的负压吸引[3]。术后6小时血压平稳后改半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雾化吸入帮助排痰,并加腹带[4]。
1.3 观察指标
本研究设定治愈、好转、并发症3项观察指标。治愈:患者经过术后护理,康复理想,无异常状况,可回家休养,饮食、睡眠质量较高。好转: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出现明显康复迹象,无并发症,存在微小炎症,及时处理,未对康复造成过大影响。并发症:患者在术后出现并发症,影响康复进程。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处理相关数据与资料;统计方法包括趋势x2检验以及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标准。
2 结果
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观察组患者治愈65例(72.2%),好转20例(22.2%),并发症5例(5.6%),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治愈45例(50.0%),好转18例(20.0%),并发症27例(30.0%),总有效率为70.0%。全胃切除虽然是治疗胃癌的有效方法,但对患者的身体伤害较大,很容易产生并发症。在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积极推行优质护理,减少患者的病痛,提高康复水平。
3 讨论
到目前为止,全胃切除仍然是根治胃癌的有效方法。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老龄化愈加明显,很多高龄患者在实施全胃切除后,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并发症概率大,这就要求全胃切除治疗胃癌的护理工作进一步提升。本研究认为,在今后的工作中,全胃切除治疗胃癌的护理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心理护理。全胃切除会对患者的饮食造成极大影响,并且限制患者的身体活动。心理护理主要是打消患者的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要向患者灌输正确、积极的思想,告诉患者正确的医疗理论和学术成果,促进患者心理上的健康。第二,患者无论是在医院休养还是在家休养,都必须严格遵循术后要点,自己控制一些行为,尤其是在饮食方面,在无人看护状态下,仍然要按照医嘱来进食,否则会影响治疗效果。第三,护理人员需时刻观察患者的身体变化和行为变化,帮助患者第一时间解决病痛,提高康复水平。综上所述,全胃切除治疗胃癌的护理工作,必须根据个体患者的情况来展开,减少不必要的问题出现。
摘要:目的:讨论全胃切除治疗胃癌的临床护理,为日后的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2月前来我院治疗的180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全胃切除治疗。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患者9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情况。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观察组患者治愈65例(72.2%),好转20例(22.2%),并发症5例(5.6%),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治愈45例(50.0%),好转18例(20.0%),并发症27例(30.0%),总有效率为70.0%。结论:全胃切除虽然是治疗胃癌的有效方法,但对患者的身体伤害较大,很容易产生并发症。在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积极推行优质护理,减少患者的病痛,提高康复水平。
关键词:全胃切除,胃癌,护理
参考文献
[1]陈岩.对行全胃切除术的50例胃癌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的体会[J].当代医药论丛,2014,08(09):94-96.
[2]赖雪梅,张桂莲.饮食护理干预对全胃切除术后饮食相关并发症的影响[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15(06):169.
[3]高雁.高龄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护理探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08(07):96-97.
全胃切除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研究对象为2007年4月至2012年3月在本院行全胃切除手术的66例胃癌患者, 术前肠道功能正常。均在一期吻合完成消化道重建, 重建方式为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均为33例。观察组男21例, 女12例;年龄36~79岁, 平均66岁。对照组男22例, 女11例, 年龄35~78岁, 平均66岁。两组间一般资料接近。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经鼻空肠营养管, 术前自一侧鼻孔将胃管连同鼻空肠营养管插入胃腔, 术中调整胃管留在食管空肠吻合口远端约20cm处, 鼻肠营养管留在距胃空肠吻合口远端约4 0 c m处。观察组采取空肠造口管, 选择空肠吻合口远侧5~10cm为穿刺点, 将一根套管针斜行刺入腹壁, 引Flocare管入腹腔;将另一根套管针刺入空肠系膜缘的黏膜层与肌层之间, 引空肠造口管入肠腔。在穿刺点处缝合固定空肠造口管。两组均给予相同的营养支持, 术后12h左右输注温0.9%氯化钠注射液 (生理盐水) 1000ml, 术后第二天滴入肠内营养乳剂 (TP, 瑞素) , 逐渐增加滴速, 2000ml/d, 3~5d完全过渡至肠内营养。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肠蠕动恢复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用SPSS 12.0软件处理相关数据。计数资料χ2检验, 计量资料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排便及住院时间比较 (表1)
由表1可见, 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并发症情况
对照组出现并发症8例 (24.2%) , 表现为肺部感染4例, 咽喉疼痛3例, 呕吐2例, 吻合口漏1例;观察组出现并发症1例 (3.0%) , 为肺部感染。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3, P<0.05) 。经过对症处理, 两组患者并发症症状均得到控制。
3 讨论
肠内营养不仅可满足患者身体基本需要, 还能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2]。肠外营养时缺乏食物对肠道的刺激, 肠黏膜容易萎缩从而增加不良反应。因此, 在肠道功能允许的情况下, 应尽量选择肠内营养。王珏等[3]认为, 有下列指征的患者应考虑肠内营养: (1) 术前行营养支持或严重营养不良; (2) 术后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 (3) 术后估计禁食超过3d。胃癌患者长期受病痛影响, 营养状况普遍较差, 手术会引起患者的应激反应, 增加营养物质消耗, 加之术前需要禁食, 胃切除术后, 消化道失去了正常的生理功能和解剖结构, 也需要长时间禁食, 符合肠内营养指征。
全胃切除术后留置鼻空肠营养管, 易增加鼻咽部不适, 发生管道移位及脱落, 导致患者顺应性降低和相关并发症的增多[4]。此外, 胃癌患者多为老年人, 术后2天左右是谵妄的发病高峰期, 需要将鼻空肠营养管拔出, 采取肠外营养, 增加了护理风险[5]。空肠造口管固定牢靠, Flocare空肠造口管管道更为柔软, 对鼻咽部及口咽部无刺激性。操作简单易行, 患者容易接受, 而且可根据患者恢复状况精确调整输注速度, 能更好更快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
从统计结果来看, 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 显示了更好的临床效果。因此, 我们认为空肠造口肠内营养能更快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 且安全性更高, 值得临床考虑。
参考文献
[1]王福新.全胃切除术后经留置鼻空肠营养管与空肠造口行肠内营养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1, 22 (22) :2774-2776.
[2]陈波, 贾萌, 郑孝清, 等.食管癌术中制备喂养管并早期肠内营养 (附43例报道) [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 (4) :48-49.
[3]王珏, 于海东.老龄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应用效果观察[J].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9, 41 (12) :126-128.
[4]王化勇, 胡正群, 李勇, 等.食管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J].肠外与肠内营养, 2008, 15 (5) :295-297.
全胃切除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选取34例高龄胃癌患者给予本次研究,其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龄61至92岁,平均年龄(72.38±2.91)岁,疾病类型:胃底4例、胃体19例、喷门8例、全胃3例;病理类型:低分化腺癌6例、中分化腺癌12例、高分化腺癌16例。
1.2 方法
1.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经临床检查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胃癌诊断标准;(2)年龄不小于60周岁;(3)无其他恶性肿瘤疾病;(4)无恶性肿瘤转移情况;(5)无精神类疾病;(6)无心脏、肝脏、肾脏等机体其他器官严重器质性病变;(7)对本次研究具有知情权。
1.2.2 研究方法
34例高龄胃癌患者均给予根治性全胃切除手术治疗,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提供针对性的术后护理措施。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心理负面情绪变化情况((1)焦虑:SAS量表,满分100分,分数与焦虑程度呈正比,即分数越高则焦虑情况越严重;(2)抑郁:SDS量表,满分100分,分数与抑郁程度呈反比,即分数越低则抑郁情况越严重)、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自拟满意度调查表,掌握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内容包括护理措施、护理态度、护理效果等,满分100分,分数越高则患者对护理工作越满意),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
1.2.3 术后护理措施
(1)提供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保持温度、湿度适宜,定期对地面、空气、物品消毒防止感染;(2)及时告知患者手术效果,消除患者由于过度担心手术情况而出现的紧张、焦虑情绪;(3)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术后6h去枕平卧,之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指导其进行适当运动,目的在于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止腹胀、尿潴留、便秘及肠粘连等并发症;(4)由于手术对机体造成较大创伤,因此术后部分患者疼痛剧烈,可遵医嘱给予止痛药,进行适当语言鼓励及安慰,若条件允许可提供书籍、音乐等物品分散其注意力缓解疼痛;(5)术后每间隔2h翻身1次,将肢体受压部位垫透气棉枕减压,若局部皮肤发红应采取必要措施(烤灯照射、按摩等)预防褥疮;(6)维持皮肤清洁及床褥、衣被干净平整,及时清理大小便,待患者排泄完成后使用温水擦拭并保持干燥,定期消毒会阴部;(7)清理口腔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畅通,防止窒息等严重异常反应发生,定期吸痰或协助排痰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注意观察口腔黏膜是否发生溃疡、糜烂及红肿等情况,及时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防止损伤;(8)严密监测引流管内容物性质、颜色变化情况,保持引流管畅通,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医生处理;(9)胃癌患者术后应首先给予温水,之后可过度到流质、半流质、软食及普食,指导患者进食应细嚼慢咽,使食物充分嚼烂并与唾液混合均匀利于消化,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富含营养物质,因胃部切除后胃酸分泌量降低可发生缺铁性贫血,应适当进食动物肝脏、菠菜等食物,若进食后出现上腹部不适、心慌、头晕等异常情况(即倾倒综合征)应等待15-30min方可自行缓解,适当进食膳食纤维预防便秘;(10)给予必要的健康教育,告知其遵医嘱治疗及良好生活习惯对疾病治疗及预后的重要性。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由±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负面情绪
34例高龄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患者经术后护理后,其心理焦虑、抑郁情况均显著优于护理前,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
2.2 并发症及满意度
34例高龄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患者经术后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53%(8例),与未发生并发症患者所占比例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满意度高达(92.31±2.08)分,具体结果见表2。
注:*表示与护理前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表示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胃癌(Carcinoma of Stomach,GCA)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在我国发病率居恶性肿瘤首位,且病死率较高,威胁患者身心健康[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结构及饮食习惯改变等多因素共同作用,胃癌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
研究表明[2],胃癌患者实施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治疗后,由于手术持续时间较长,对机体血管造成大范围损伤,术中暴露大量组织或细胞表面,导致机体外源性凝血系统启动,增加高凝状态发生率,且由于术后消化道生理功能、解剖结构等均发生不同程度改变,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营养,机体免疫力较差,因此易发生静脉血栓、营养不良、感染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疗效及预后,甚至造成死亡等严重后果。有研究表明,外科手术对患者生理及心理均造成一定刺激,使其产生应激性,易出现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心理,使其无法积极配合治疗,依从性较差,甚至排斥治疗造成严重后果。
研究显示[3],胃癌患者实施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治疗后,需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是保障此类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的关键因素。本文研究可知,胃癌患者实施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治疗后给予正确护理措施,其心理焦虑、抑郁等情况均获得显著改善,且并发症发生率仅为23.53%,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较高,与巩海玲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胃癌患者实施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治疗后给予积极有效的临床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负面心理情绪,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减少护患纠纷发生率及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康安定,吴飞跃.胃癌行全胃切除术后疗效的评价[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1,13(4):299-301.
[2]兰秀芬,崔秀芹.胃癌术后的饮食护理[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2,28(2):80-81.
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75例2010年3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接受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患者, 其中男48例, 女27例, 年龄35~79岁, 平均 (58.2±6.21) 岁。有9例患者合并糖尿病, 15例患者合并心脏病, 高血压, 5例患者合并心律失常。在手术进行前对75例患者全部通过胃镜与消化道钡餐检查, 其中全胃癌患者16例, 胃体部癌32例, 残胃癌9例, 近侧胃癌18例。
1.2 术前护理
1.2.1 心理护理
在进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前护理人员应该主动与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对手术的相关情况进行沟通, 介绍一些手术成功、恢复效果好的成功案例, 有助于排除患者由于手术产生的心理顾虑, 并详细讲解有关术中、术后的注意事项, 使得患者及其家属给予支持与理解, 并能积极的配合手术治疗。在沟通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注意态度平和、语言平缓, 满足患者的合理性需求, 帮助患者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 消除其手术前的恐惧感及消极心理, 提高治疗效果。
1.2.2 营养支持
由于胃癌对患者的身体消耗极为严重, 并且患者患病时消化不良等原因, 引发患者食欲不振, 导致其贫血或者营养不足等问题的发生[2]。所以需要护理人员针对不同患者的实际临床表现为其制订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 使其进食易消化、高维生素、高热量及高蛋白的食物。为个别患者无法进食而提供TPN支持, 或者进行静脉输入, 为其补充所需要的微量元素、电解质以及维生素等, 尽量对术前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改善, 增强其在手术中的忍受力。
1.2.3 肠道准备
手术3 d前应嘱咐患者少食用多渣食物, 多食用米汤、牛奶等全流质食物, 并口服一些如诺氟沙星胶囊、庆大霉素片剂或者甲硝唑片等不容易被吸收的抗生素。手术前日晚间与手术当日早上采用呋喃西林以1 ∶ 50000的比例为患者进行清洁灌肠。
1.3 术后护理
1.3.1 一般护理
手术结束后应对患者术后反应及时咨询, 掌握患者术后临床特征并进行专人陪护, 加强对患者的血压、呼吸、脉搏以及体温的监测等有针对性的全面护理。要鼓励患者多做深呼吸动作, 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或协助咳嗽等, 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协助患者勤翻身与下床活动。
1.3.2 腹腔管的护理
护理人员要以每一个半小时挤捏一次腹腔引流管的频率来保证引流的通畅度, 要避免引流管因管道过短产生脱滑或者过长产生扭曲的情况发生, 护理人员需记录好患者体液颜色等症状, 若发生引流液情况异常, 应及时与医生联系并采取相应解决措施。
1.3.3 胃管的护理
胃肠减压对于手术后的胃癌患者来讲十分重要, 其有着对胃肠壁的血液循环进行改善的作用, 能更好的吸出在患者胃肠道积聚的液体与气体, 提高胃肠的恢复能力。护理人员应该将胃管妥善固定并保持其通畅无阻, 尤其要注意不要使其发生受压、折叠或扭曲等状况。胃管出现堵塞时, 可以使用较少量的生理盐水对胃管进行冲洗。同时对患者密切观察其是否有腹胀、腹痛等情况发生, 最后要注意对胃肠减压引流液的性质、颜色、量进行记录, 在手术10天后, 若无吻合口瘘等并发症临床症状发生, 便可停止对患者进行的胃肠减压[3]。
2结果
75例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患者经本院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 平均住院时间为 (17.2±3.8) d, 未有感染、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手术后的恢复期。
3结论
通过本次对75例进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研究, 让我们了解到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有效的减轻患者术后的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对患者手术后的恢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 观察研究进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对其进行护理干预措施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3月至2011年10月在本院接受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75例患者, 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总结所有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的呼吸道护理、管道护理、营养支持以及心理护理等措施, 并观察患者是否有并发症的发生并及时给予护理措施。结果 无一例患者有感染、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均安全度过手术后的恢复期。结论 对进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干预, 可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临床疗效,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胃癌
参考文献
[1]田萌, 刘玉芬, 梅山荣, 等.胃癌手术患者不同途径留置胃肠减压效果的比较.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4) :229.
[2]Diaz de Liano A, Yarnoz C, Aguilar R, et al.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gastrectomy with D2 lymphadenectomy in a specialized unit.Cir Esp, 2008, 83 (1) :18-23.
全胃切除术 篇9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76例胃癌全胃切除病人中男性214例, 女性62例, 年龄35~81岁, 平均年龄59.5岁。姑息性全胃切除的2例, 胃癌根治全胃切除1 7 4例, 其中联合脏器切除4例。
1.2 并发症情况
吻合口瘘5例, 术后吻合口出血3例, 术后梗阻4例, 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例。共计出现并发症1 4例。
2 治疗方法及结果
本组病人均行非手术治疗, 1例吻合口瘘病人死于感染性休克合并肾功能衰竭, 4例经非手术治疗痊愈, 5例吻合口瘘病人均在术后5~7d出现, 给予禁食, 持续胃肠减压, 静脉高营养, 保证充分的引流通畅, 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防止其它并发症的发生, 应用大剂量抗菌素控制感染。术后1 0 d腹腔引流量逐渐减少, 术后15d引流管内无液体, 25d痊愈出院。胃出血病人在术后第2天出现胃管内大量新鲜血液, 除积极补充血容量及静脉给予止血药物外, 胃管内注入冷却的生理盐水200m L加凝血酶400单位, 关闭胃管1 h每日可3~4次使用, 1例病人行腔镜下电凝止血, 效果良好。
3 讨论
吻合口瘘及出血的原因: (1) 供应食管的动脉分支在肌层形成广泛的血管丛由丛内发出的分支到黏膜下层和黏膜, 任何损伤或微循环受阻均使食管-肠管吻合失败; (2) 食管缺乏黏膜, 肌层易于撕裂, 如牵拉过度, 或缝线切割食管易使吻合失败; (3) 缝合不当, 缝线疏密不均, 滑结撕脱, 止血不良, 黏膜对合不佳引起吻合口出血及瘘; (4) 吻合口周围感染, 使吻合口周围炎性浸润, 或缝线感染, 烂穿成瘘; (5) 年龄, 营养, 进食过早, 消化道梗阻均可形成吻合口瘘; (6) 术中使用吻合器漏钉, 空肠-食管吻合扭曲均会导致吻合口瘘及出血。
吻合口瘘及出血的临床表现: (1) 体温升高, 一般表现为驰张热, 降温药物作用不明显; (2) 全身中毒症状, 常表现为脉搏增快, 呼吸急促, 腹痛, 腹胀, 精神萎靡, 烦躁不安; (3) 胃管内持续引出新
出; (9) 胃管内和腹腔引流管有陈旧血液, 并有腹膜炎表现。
自1987年schlatter首次为1例56岁女性胃癌患者行全胃切除结肠前空肠袢与食管端侧吻合以来, 各国学者设计并创用的消化道重建术迄今已有5 0多种, 由于全胃切除破坏了消化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全胃切除的死亡率较高, 并发症的发生率在6%~16%[2], 吻合口出血的发生率在1%~2%[3]。术中充分利用电刀, 可以减少术后腹腔反应性及创面渗血和淋巴液外渗。如扩大切除范围, 则有肝、胰、残端和脾床创面渗血。术中胃肠内容物外溢污染, 术后引流不畅均导致吻合口瘘的发生, 另外电刀切除两吻合端时使其毛细血管及淋巴管凝固闭塞, 大大的减少了吻合口瘘及出血的可能。国内学者杨祉雷报道胃切除吻合口瘘的病死率为3%, 全胃切除的病死率为6.67%。合理的掌握手术适应证以及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大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震华, 张国政.胃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9:252
[2]董文忠, 赵九恩.全胃切除预防吻合口瘘和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体会[J].实用外科杂志, 1987, 7 (2) :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