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切除术(精选10篇)
结肠切除术 篇1
结肠腺瘤是临床消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主要是指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1]。从病理结构看, 有炎性增生、良性腺瘤, 区分结肠腺瘤的性质, 加强对结肠腺瘤诊断的重视对于结肠腺瘤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2]。为帮助患者更好地治疗, 本文特探讨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腺瘤的临床分析, 对本院收治的30 例结肠腺瘤患者进行研究, 以供临床参考,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2 年5 月~2014 年6 月收集的结肠腺瘤患者30 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结肠腺瘤临床诊断标准。年龄24~60 岁, 平均年龄 (41.25±6.26) 岁, 女15 例, 男15 例。其中, 绒毛状腺瘤患者有7 例, 腺管状腺瘤患者有12 例, 绒毛腺管状腺瘤患者有9 例, 扁平腺瘤患者有2 例。
1. 2 方法所有结肠腺瘤均采用常规肠镜进行检查, 在治疗期间维持结肠腺瘤的静脉通道, 对患者的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进行密切监护, 进镜后观察病变组织的位置及大小, 采用亚甲蓝对腺瘤进行染色, 观察其周围情况, 在结肠腺瘤的底部注射肾上腺素盐水, 待病变部位的黏膜及黏膜下组织彻底分离后退镜, 然后将电圈套器放置在结肠腺瘤处, 将其收紧切除黏膜。术后观察切口部位是否出现穿孔、出血现象。将结肠腺瘤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1. 3 观察指标观察所有结肠腺瘤患者的结肠腺瘤切除率、大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2 结果
结肠腺瘤切除大小为 (21.25±1.20) mm× (15.45±1.20) mm, 其中, 病灶完全切除率为83.33% (25/30) , 残留切除率为16.67% (5/30) ;黏膜切除直径<3 cm的患者有23 例, 术后4周全部愈合, 黏膜切除直径≥ 3 cm的患者有7 例, 术后7 周愈合;术后2 例患者出现出血现象, 经肾上腺素盐水治疗后, 止血成功, 没有出现穿孔现象。
3 讨论
结肠腺瘤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类疾病, 目前, 临床上常采用电子结肠镜下手术进行治疗, 可有效地防止其发展为癌症[3]。但是由于其在结肠镜下易发生穿孔、大出血等现象, 结肠腺瘤复发的几率较大, 易加重患者的痛苦[4]。
有研究表明, 糖尿病患者结肠腺瘤的风险率达80%, 糖尿病加肥胖可使结直肠腺瘤和更晚期阶段患者腺瘤的风险增加1 倍以上。近年来,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不断的成熟, 多数结肠腺瘤均能在内镜下安全切除, 操作较简便, 价格较低廉, 易被患者所接受, 在临床被广泛的运用。本文通过给予结肠腺瘤患者在内镜下进行结肠黏膜切除手术治疗, 采用内镜观察, 能够全面的观测到整个肠道、结肠病变位置及周围情况, 对其全面的了解, 对结肠腺瘤的部位及组织学诊断具有显著的作用, 并且能够减少术中对周围组织的损伤, 减少术中出血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镜后密切观察病变组织的位置及大小, 对结肠腺瘤的情况进行了解。穿孔是黏膜切除手术的一种严重不良反应,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手术疗效及身体健康。术中通过给予患者注射适量的肾上腺素盐水, 可有效的减少大出血及穿孔的发生[5,6,7]。通过在内镜下进行结肠黏膜切除手术可有效的避免结肠手术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大出血及穿孔的现象, 能够有效的提高结肠腺瘤的切除率,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为进一步的降低穿孔及大出血现象的出现, 术前医护人员与患者沟通, 并做好相应的检查及准备措施, 掌握手术适应证, 可选择注射适量的肾上腺素盐水, 因为剂量过多时会因此导致黏膜切除部位的增大, 穿孔发生的几率也较大, 剂量不足时也易导致穿孔的发生;在手术切除过程中, 仔细观察黏膜与黏膜组织的分离情况, 在黏膜未分离时不应进行黏膜切除, 防止出现穿孔及大出血。
通过本次研究可知, 切除结肠腺瘤的切除率为83.33%, 残留切除率为16.67% ;黏膜切除直径<3 cm的患者有23 例, 术后4 周全部愈合, 黏膜切除直径≥ 3 cm的患者有7 例, 术后7 周愈合;术后2 例患者出现出血现象, 经肾上腺素盐水治疗后, 止血成功, 没有出现穿孔现象。
综上所述, 结肠腺瘤患者在内镜下进行结肠黏膜切除手术具有显著的疗效, 操作简便, 安全性较高, 值得临床运用。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腺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30例结肠腺瘤患者, 对结肠腺瘤患者的结肠腺瘤切除率、大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结肠腺瘤患者的病灶完全切除率为83.33%;黏膜切除直径<3 cm的患者有23例, 术后4周全部愈合, 黏膜切除直径≥3 cm的患者有7例, 术后7周愈合;术后2例患者出现出血现象, 经肾上腺素盐水治疗后, 止血成功, 没有出现穿孔现象。结论 给予结肠腺瘤患者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手术具有显著的疗效, 操作简便, 安全性较高, 值得在临床运用。
关键词: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结肠腺瘤
参考文献
[1]王珏, 刘邦伦, 王江红, 等.无痛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息肉样病变68例临床分析.重庆医学, 2010, 39 (17) :2352-2353, 2356.
[2]刘定军, 陈萍.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癌前病变的动态病理学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1) :10-12.
[3]朱浩, 孙明军.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下的诊断与治疗.临床消化病杂志, 2011, 23 (6) :343-346.
[4]王少军, 胡乃中, 石海, 等.结肠高危性腺瘤的临床分析及Decorin在腺瘤中的表达与意义.中国肿瘤临床, 2010, 37 (12) :685-688.
[5]赵毅, 陆志平.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的临床体会.中国医药, 2011, 6 (12) :1534-1535.
[6]刘颖, 杨成.内镜下高频电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体会.吉林医学, 2011, 32 (9) :1796-1797.
[7]郑礼雨.内镜下高频电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体会探讨.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7) :100-101.
结肠切除术 篇2
【摘要】目的探讨中央入路手术路径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5月开展的12例经中央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进行,平均手术时间125.4±46.5min,平均出血量为70.6±31.9ml,平均住院日为9.1±3.4d,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使用中央入路途径,能降低手术操作难度,符合肿瘤根治原则。
【关键词】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手术路径
【中图分类号】R735.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0080-01
随着外科医师对微创理念理解的不断加深及腹腔镜技术的日益发展成熟,腹腔镜技术已经广泛应用消化道肿瘤的根治性手术,尤其腹腔镜技术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根治性已得到认可。右半结肠切除术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难度较大,多数手术医师在行该类手术时仍习惯于传统的手术路径及操作。我科自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使用中央入路路径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laparoscopicrighthemicolectomyLRH)12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使用中央入路路径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12例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最大81岁,最小47岁,平均68.1岁。其中盲肠癌4例,升结肠癌6例,结肠肝曲癌2例。患者术前皆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并行病理活检证实为结肠腺癌。术前通过胸部X线及腹部CT检查排除远处脏器转移及腹腔内扩散。通过术前评估,12例患者无腹盆腔手术史,无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能耐受腹腔镜手术。手术方式拟定为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手术由相对固定的团队完成,手术方式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并取得患者及家属充分知情同意。
1.2手术方法
患者均接受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患者仰卧位,双腿分开呈“大”字型,术者位于患者左侧,第一助手位于患者右侧,第二助手站立于患者双腿之间。采用5孔法,于脐下建立观察孔,左上腹作为主操作孔(12mmtrocar),左下腹为辅助操作孔(10mmtrocar),右上腹及右下腹为辅助孔(5mmtrocar),如图1所示。操作完成后,将右侧腹两孔连线切开作为取肿瘤肠段的小切口,长约6cm。
图1.5孔法穿刺套管位置(S:Surgeon;A:Assistant)图2.手术路径及切除范围[1]使用超声刀进行分离操作,遵循由内而外、自下而上、无菌无瘤原则,首先处理血管。以右髂窝小肠系膜和升结肠系膜之间系膜内蓝色的条纹定位肠系膜上静脉(SMV),自此处由下而上打开后腹膜,沿途解剖并定位出回结肠血管、右结肠血管及中结肠血管右侧支,并使用Hemolock结扎相应血管,沿途清扫相应淋巴结,如图2[1]所示。沿SMV血管鞘右侧打开结肠系膜,进入Toldt和Gerota筋膜之间的融合间隙,由内向外进行分离达右侧腹壁及结肠肝曲韧带背侧后,游离大网膜和右侧胃结肠韧带,切断肝结肠韧带及膈结肠韧带,切开升结肠外側腹膜并由此再次进入融合间隙,充分游离右半结肠。解除气腹,将右侧腹两穿刺孔之间腹壁切开入腹,切口保护后将游离肠管提出腹外并一同切除右半结肠,行回肠、横结肠端侧吻合。
2、结果
所有病例无中转开腹,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25.4±46.5min;平均出血量为70.6±31.9ml。术后石蜡切片病理证实12例均为结肠腺癌,平均住院日为9.1±3.4d。术后患者恢复顺利,无术后出血、肺部感染、切口及腹腔感染、淋巴漏及吻合口瘘、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无住院期间死亡病例。
3、讨论
第一例腹腔镜辅助结肠切除手术开展1991年[2],随着腹腔镜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应用,对此的研究也越来越多。LacyAM等[3]通过对比腹腔镜手术组及开腹手术组病例资料发现,腹腔镜组具有以下优点:失血少,肠蠕动恢复快,禁食时间短,住院时间短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因而他们认为腹腔镜辅助结肠切除手术是安全的并且值得推广。关于其手术路径,目前较为公认的有四种:(1)从右结肠旁沟由外向内、从下向上血管根部清扫;(2)从外向内、从下向上分离系膜,最后在脐上正中作一小切口,直视下血管清扫;(3)从内向外、从下向上的淋巴清扫;(4)按开放手术模式,从内向外、从上向下,沿肠系膜上静脉干清扫[4]。前两种可以认为是外侧入路法,而后两种可视为中央入路法。
中央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步骤包括:(1)游离结扎各血管根部,包括回、结肠血管,右结肠血管及结肠中血管右支等;(2)逐步打开系膜并清扫淋巴组织;(3)游离各部位肠段。由于其游离方法具有实际操作上的优势,被越来越多的运用于腹腔镜结肠切除术中,并在2004年欧洲内镜外科医师协会会议上被正式确认为腹腔镜辅助下结肠切除术的推荐径路[5]。在中央入路途径中,我们的体会是肠系膜上静脉(SMV)的定位具有比较重要的解剖学意义:内镜下可见起于右髂窝上缘、肠系膜内、小肠系膜和升结肠系膜交界部宽约1cm的蓝色条纹,向头侧越过十二指肠水平部[6];于蓝色条纹处切开肠系膜即可进入SMV的血管鞘,并向头侧依次定位SMV右侧回结肠静脉、右结肠静脉、上右结肠静脉、中结肠静脉和胃网膜右静脉等及其伴随动脉,离断血管后,可于SMV右侧打开升结肠系膜,并由此进入Toldt和Gerota筋膜之间的融合间隙。
在我们的操作中,所有的操作均遵循上述步骤。在进行血管的解剖时,牵拉紧张升结肠系膜并确认回结肠血管后,定位肠系膜上静脉,并由此以超声刀进行血管的解剖、离断。血管的处理,减少了出血,保证了手术视野的清晰;解剖血管的同时,清除血管鞘周围的淋巴结缔组织,阻止了肿瘤细胞的血管转移,符合结肠肿瘤根治性原则。同时,由于解剖在疏松的融合间隙内进行,无大血管存在,超声刀轻柔分离即能充分游离,具有以下优势:(1)减少了出血,符合微创原则;(2)维护了肾前筋膜的完整性,避免了右侧肾、输尿管和生殖血管的损伤;(3)保证了结肠系膜的完整性,达到了完整结肠系膜切除(completemesocolicexcision,CME)的目的,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执行CME符合肿瘤根治性切除原则,同时具备可行性及安全性[7]。
总之,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使用中央入路途径,能够获得良好的手术视野,并能降低手术操作难度及术中并发症发生,符合肿瘤根治原则,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后续的研究中,将进一步增加病例数,并对其术后并发症、远期疗效及生存率等进行随访,以期望进一步发掘中央入路途径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LiangJT,LaiHS,LeePH.Laparoscopicmedial-to-lateralapproachforthecurativeresectionofright-sidedcoloncancer.AnnSurgOncol.2007;14(6):1878-9.
[2]JacobsM,VerdejaJC,GoldsteinHS.Minimallyinvasivecolonresection(laparoscopiccolectomy).SurgLaparoscEndosc.1991;1(3):144-50.
[3]LacyAM,Garcia-ValdecasasJC,DdegadoS,etal.Laparoscopy-assistedcolectomyversusopencolectomyfortreatmentofnon-metastaticcoloncancer:arandomisedtrial.Lancet.2002;359(9325):2224-9.
[4]池畔.腹腔鏡辅助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式及其评价。外科理论与实践.2006,11(5):377-379.
[5]VeldkampR,GholghesaeiM,BonjerHJ,etal.Laparoscopicresectionofcoloncancer:ConsensusoftheEuropeanAssociationofEndoscopicSurgery(EAES).SurgEndosc.2004,18(8):1163-1185.
[7]张策,薛琪,李国新,等.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相关血管的活体解剖学观察.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2;30(3):256-259.
结肠切除术 篇3
关键词: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结肠癌,临床疗效
结肠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于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前三位,结肠癌在早期并无十分显著的临床症状[1],且会因病变位置的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为了探讨其临床有效疗法,本研究对比了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和传统开腹术治疗结肠癌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结肠癌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每组100例。腹腔镜组患者中,男43例,女57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7.52±6.12)岁,体重45~78 kg,平均体重(62.21±7.34)kg;其中结肠癌类型包括腺癌40例,未分化癌30例和黏液腺癌30例。开腹组患者中,男45例,女55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57.16±6.09)岁,体重42~78 kg,平均体重(62.89±7.61)kg;其中结肠癌类型包括腺癌41例,未分化癌30例和黏液腺癌2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开腹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进行治疗。腹腔镜组患者取截石位,进行气管插管麻醉,常规四孔法入腹后,对肿瘤和淋巴浸润情况进行了解,采用从内到外的解剖法,将肠系膜切开后分别进行结肠右血管、回结肠血管和结肠血管右侧分支的解剖,用血管夹将其夹闭后将血管根部剪短,并彻底清扫血管根部淋巴结。寻找到胃结肠的韧带后将其分离和切断。腹腔中肠管游离后,于右上腹做6 cm切口,切口用无菌塑料套保护,先拉出游离肠管到体外,在体外进行肿瘤切除和人工肠管吻合术,然后将系膜孔关闭。肠管纳入腹腔,后清洗腹腔并置管引流,术后常规抗感染处理[2]。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各项手术指标和并发症、术后复发率和转移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腹腔镜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开腹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在淋巴结清扫个数、复发率、转移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注:与开腹组比较,aP<0.05,bP>0.05
注:与开腹组比较,aP<0.05,bP>0.05
3 讨论
结肠癌患者常伴随气管转移现象,从近到远扩散,但也有不规则扩散的情况,一般转移到肝脏、肺部、骨组织等。结肠癌临床常用手术切除治疗,避免病灶的扩散,并在术后辅以免疫治疗和化疗等降低复发率。因为右半结肠具有复杂的解剖结构,清扫范围大,因此术中操作比较困难[3]。
目前,临床治疗结肠癌的方法有传统开腹手术和腹腔镜辅助手术,腹腔镜辅助手术实际上并没有改变传统根治术方法[4],只是借助腹腔镜进行微创操作,替代原来开腹手术。用腹腔镜辅助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有利于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腹腔镜手术难度较高,需要术者有娴熟的技术,且对于特殊患者(如肿瘤巨大、肥胖或腹腔粘连广泛的患者)切除范围较大,视野受到限制[5]。本研究表明,腹腔镜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均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淋巴结清扫个数、复发率、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更有利于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减少术中创伤,促进术后康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朱达坚,陈小伍,剧永乐,等.以回结肠血管为标记右下入路在腹腔镜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2):2039-2041.
[2]邱辉忠,徐徕,牛备战,等.腹腔镜手助与辅助技术在右半结肠切除术中应用的对比研究.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1,14(7):545-548.
[3]严俊,应敏刚,周东,等.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中间入路与侧方入路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0,13(6):403-405.
[4]邢加迪,杨宏,陈蕾,等.全结肠系膜切除应用于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4,17(3):268-271.
结肠切除术 篇4
现就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9月共收治的左半结肠损伤及梗阻患者20例治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其中左半结肠梗阻10例(乙状结肠扭转2例,梗阻性左半结肠癌5例,降结肠腺癌2例、黏液癌1例);左半结肠损伤8例(脾曲、乙状结肠刀刺伤各2例,车祸致结肠破裂3例,直肠上段破裂、乙状结肠1例)。
1.2 术前准备:
有效的胃肠减压,积极纠正水电解质失调,纠正休克、贫血及低蛋白血症,给予有效的抗生素治疗(用的抗菌素有头孢噻肟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通常给予联合用药),改善全身情况,为手术做好准备。
1.3 术中方法:
术中从断端彻底清除结肠内粪便,再插入肛管用生理盐水冲洗肠腔至冲洗清潔止,再用甲硝唑冲洗液冲冼肠腔,稀碘伏消毒断端;作吻合前充分游离断端肠袢,切除横结肠左段、结肠脾曲、降结肠,并将横结肠右段与直肠近端吻合,对降结肠或乙状结肠癌还应将肠系膜下动脉与静脉分离、结扎、切断,沿腹主动脉旁自上而下清除淋巴结。当分离左侧结肠系膜、显露左侧腹后壁时,必须避免损伤左肾、脾、胰尾及输尿管;特别在分离乙状结肠末段时,要防止损伤两侧输尿管。当横结肠与直肠吻合时,视野显露不够理想时,需要取头低足高位,帮助显露。操作要仔细、轻巧、稳当,使吻合口纵向绝对无张力,全部作全层一层缝合,缝线松紧适度,吻合结束后,用肠钳夹住吻合口两端,注射生理盐水,检查吻合口无渗漏。术毕常规扩肛3~4指,使肛门括约肌处于松弛状态,放置肛管减低肠腔内压力。
1.4 术后治疗:
术后持续胃肠减压,合理应用抗生素,采用胃肠外营养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尽早施行肠内营养,积极治疗合并症。治愈率100%。
2 讨论
只要通过合理的充分的围手术期处理,吻合口瘘的发生是可以预防的。①术前积极有效的结肠镜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②术中有效的肠道减压及灌洗,保护腹腔和减少污染。③保证吻合口无张力,血供良好;吻合口作全层一层缝合。④吻合口旁置引流管引流吻合口附近的积液,防止感染,利于愈合。放置肛管及扩肛能使结肠内容物顺利地从肛管排出,降低肠内压力,减少刺激,利于吻合口的愈合。⑤术后给予肠外营养,提供人体所需的能量和创口所需的蛋白质。⑥术后应用生长抑素降低胃肠液分泌量,减少液体潴留量,利于血循环,加速炎症消退,利于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和减少能量消耗,利于吻合口愈合。乌斯他丁有抑制炎症介质、保护脏器功能,防治全身炎症反应的作用,改善病人全身状况,利于吻合口愈合。
3 总结
结肠切除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结肠癌患者6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差异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患者年龄为50~73岁,平均(62.8±3.2)岁;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患者年龄为50~74岁,平均(63.0±2.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症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较强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以传统开腹手术进行治疗,详情如下:术前做好肠道清洁与消毒,仰卧位,气管插管全麻。常规开腹后切除病灶结肠,同时清扫腹腔内相关淋巴结,术后常规缝合切口。
观察组患者以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进行治疗,详情如下:仰卧位,全麻处理。切口选择腹部右侧旁正中处,结扎横结肠与回肠末端,并清扫周围的淋巴结。经横结肠切断后找到结肠根部,并在根部下方切开结肠系膜,并对胃结肠韧带进行分离。断开小肠,结扎系膜间的血管分支,切断血管后将右半结肠移除,将横结肠与回肠进行吻合,为患者重建消化道,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术后常规缝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淋巴结清扫个数、3年生存率。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以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时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淋巴结清扫个数比较
由本次调查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及淋巴结清扫个数多等特点,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如表1所示:
2.2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由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出现吻合口感染4例、盆腔感染4例,其并发症发生率为23.3%;对照组患者出现吻合口1例、盆腔感染2例,其并发症发生率为1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198,P<0.05)。
2.3 3年生存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3年生存率为22例,存活率为73.3%;对照组患者3年生存率为15例,存活率为5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008,P<0.05)。
3 讨论
结肠癌是临床上的常见恶性肿瘤疾病,该病主要病灶部位为结肠黏膜上皮,因早期无典型症状,往往被患者忽视。大多数患者均以肠梗阻、腹部包括等症状入院检查,确诊时多处于中晚期,患者预后往往较差。一直以来,临床上主要手术切除治疗为结肠癌的主要治疗方式,在本次调查中,笔者即对传统手术与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的疗效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均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淋巴结清扫数量高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临床优势,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由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73.3%,高于对照组5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与朱雄辉等[3]研究报道结果基本一致。
笔者认为,与传统手术相比,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的临床优势表现如下: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中,创口较大,增加了术中的感染几率,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的恢复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传统手术治疗时往往先将右半结肠系膜分离,而后再对结扎系膜血管进行分离切断,最后进行淋巴结清扫,而上述操作增加了肿瘤细胞转移的几率,患者术后易复发。而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以由内而外的手术原则进行治疗,在进行右半结肠切除时,先将系膜根部血管切除。这样操作可预防肿瘤转移,患者可获得较好的预后,降低术后复发率。
综上所述,改良式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该种手术治疗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且手术安全性较高,可在极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传统手术与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比较以后者临床优势更加明显,可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杜元明.改良式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65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5):70-71.
[2]朱雄辉,戴海强,范巍,等.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5):30-31.
结肠切除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78例右半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男性患者42例, 女性患者36例, 年龄为35~85岁, 平均年龄为 (56.5±4.2) 岁, 其中升结肠癌44例, 结肠肝曲癌18例, 盲肠癌8例, 所有患者临床病症均符合恶性肿瘤疾病诊断标准。按照患者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39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效显著差异 (P>0.05) , 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 研究组:研究组患者行腹腔镜下经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患者全麻后行脐孔下穿刺并建立气腹, 医师站于患者左侧, 医师助理以肠钳把横结肠与大网膜往头部方向牵引, 并将盲肠向右侧牵引, 后展开肠系膜根部, 并维持一定张力以建立良好的手术视野, 打开肠系膜, 后将结肠血管游离出来, 并用血管夹离断回结肠动静脉, 沿着肠系膜上动脉进行分离 (处理结肠及回结肠血管的时候医师助手要向上牵引升结肠, 并顺着Toldt及Getota筋膜由内到外分离结肠系膜后叶, 并顺着Toldt及胰十二指肠前筋膜方向继续分离) , 游离中结肠静脉后用血管夹离断右结肠静脉, 并向内侧牵引结肠肝曲, 并从结肠肝曲向近端分离侧部腹膜, 手后于腹腔外侧将横结肠及回肠端作吻合处理。 (2)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传统的开腹手术, 手术操作参照外科手术规范。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长及术后肛门初次排气时间,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长。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行t检验, 用计数资料行χ2验, 用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长、术后肛门初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长等围手术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近年来, 国内结肠癌发病率逐年升高, 现已于恶性肿瘤疾病排行中位列第三, 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右半结肠癌作为结肠癌病型之一, 结肠癌患者中近20%为右半结肠癌[3], 发生率较高。结肠癌疾病早期诊断是整个临床治疗工作的基础, 但是结肠癌早期诊断难度较大, 因确诊晚直接导致了疾病预后差, 再加上肿瘤体积较大, 手术时机确定及手术方式的选取工作难度大大增加。当前, 结肠癌临床上多行手术治疗, 但随着现代医疗观念的发展, 腹腔镜下结直肠切除术已经成为结直肠癌临床治疗的主要方法。本文右半结肠癌临床治疗研究发现, 对右半结肠癌患者行腹腔镜下经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可以大大缩短术后康复时间, 具有微创性, 临床应用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法。
腹腔镜下经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临床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术中内侧入路操作多结合锐性分离与钝性分离, 牵拉操作多针对系膜进行方位提拉, 这种操作可以直接避免肿瘤触碰, 能够有效减少额外出血量, 操作层次性强, 术野良好, 应用科学度十分显著。腹腔镜下内侧入路法与开腹手术相比, 手术操作相对简易, 对患者机体侵入性损伤较少, 患者接受程度较高, 应用效果有保障, 本文统计结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本文研究组患者行内侧入路切除术治疗术中出血量、术后时长、术后机体功能恢复等指标明显优于传统的开腹术治疗, 该结果与文献报道结果相近[4], 提示腹腔镜下经内侧入路切除术安全性与有效性均有保障。
综上所述, 对右半结肠癌患者行内侧入路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 缩短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引流时间等, 有助于推进患者术后康复进程, 近期疗效十分显著。但因本次研究未对远期效果进行随访, 其具体的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证明。
注:“*”为与对照组比较P<0.05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右半结肠癌经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78例右半结肠癌患者, 按照治疗方法 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9例, 研究组患者行腹腔镜下切除术, 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开腹手术, 观察围手术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长、术后肛门初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长等围手术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右半结肠癌患者经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具有微创性, 临床疗效十分显著, 可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右半结肠癌,内侧入路,右半结肠切除术
参考文献
[1]刘红权, 方传发, 刘云庚.右半结肠癌腹腔镜下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探讨[J].中外医疗, 2012, 26 (35) :90.
[2]熊志刚.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24 (1) :237-238.
[3]赵年广.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 2012, 38 (9) :1923-1924.
结肠切除术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2年12月至2016年3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76例高危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神志清晰,术前生活基本可以自理;预计生存期超过3个月;术前无远处转移及肠梗阻;患者自愿签署了手术知情同意书;部分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心肺系统慢性疾病。按照患者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患者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24~72岁,平均(44±10)岁;TNM分期:Ⅰ期11例,Ⅱ期20例,Ⅲ期7例。对照组38例患者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22~70岁,平均(44±12)岁;TNM分期:Ⅰ期10例,Ⅱ期20例,Ⅲ期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软件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观察组患者接受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治疗,行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常规三孔法或四孔法,建立气腹维持12~14 mm Hg(1 mm Hg=0.133 k Pa)。于主操作孔置入10 mm trocar,探查病变具体情况,与周围组织粘连情况,确定有无淋巴结、腹腔转移,根据病变位置设置其他操作孔。沿肠系膜上血管投影,腹腔镜直视下准确分离肠系膜和病灶部位的血管,有效清扫病变位置的淋巴结,完整切除病变区域肠段,以吻合器吻合。反复冲洗切口,渗血者引流,常规关腹。对照组患者接受开放性结肠癌切除术,行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后,取平卧位,常规切开,探查病变区域,切除病变区域肠袢,清扫淋巴结,吻合器吻合,常规引流,关闭切口。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具体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记录患者淋巴结清扫个数、术后禁食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并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禁食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淋巴结清扫个数比较观察组患者淋巴结清扫(20.5±2.6)个,对照组淋巴结清扫(20.4±3.1)个,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2,P=0.862)。
2.3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1例皮下气肿,1例腹腔积液,1例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7.9%(3138);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生3例切口感染,1例肺感染,1例腹腔感染,1例腹腔积液,1例吻合口瘘,并发症发生率为18.4%(7138);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4,P<0.05)。
3讨论
近年来,结肠癌发生率明显提高,该病已成为威胁现代人类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已成为临床治疗结肠癌的主要术式[3]。但是,在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中,腹腔镜手术是否会引起肿瘤扩散或转移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且据相关资料报道显示,腹腔镜结肠癌手术后切口肿瘤复发率高达21%[4]。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使腹腔镜结肠癌手术日益完善,同时手术器械不断完善,使腹腔镜手术疾病的复发率与常规开放性手术相比明显降低。
采用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治疗时,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结肠癌患者,如肥胖、合并其他系统并发症、高龄等,该治疗效果存在一定性差异,相关报道较少。高危结肠癌患者行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时,全腹腔镜手术缺少了对病变组织的直接反馈[5],必须要保证手术操作者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并要掌握患者具体情况,及时处理术中异常情况。手术处理结肠癌时,淋巴结清扫个数是决定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6]。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淋巴结清扫个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与传统开放性手术相比,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能够有效清除淋巴结,效果显著。主要是因为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手术视野十分清晰,能够准确识别患者病变位置及病变细微解剖结构,有效清扫淋巴结,操作医师可根据肿瘤治疗原则准确游离病变区域系膜、肠袢,结扎肠系膜血管根部,阻断肿瘤血供,促使肿瘤凋亡。
高危结肠癌患者多合并各种慢性心肺系统疾病,且年龄偏大,各脏器功能衰竭,手术耐受性差,使患者手术风险明显增加[7]。尤其是开放性结肠癌切除术,多数高危结肠癌患者无法耐受。本研究中,与开放性结肠癌切除术相比,经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治疗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禁食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提示通过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治疗具有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减少了手术风险,促使疾病更快恢复。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经开放性结肠癌切除术的患者。说明,经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能够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手术治疗的安全性。究其原因是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术野清晰,能够较为清晰地显示肿瘤位置,利于操作医师查看和明确肿瘤性质、形态及解剖位置[8],准确到位的手术操作能够减轻患者术中应激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肿瘤周围组织、肠管和脏器的损伤,可避免肠内容物产生污染,减少腹腔感染、腹腔积液等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手术切口小,疼痛轻,可明显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为了降低腹腔镜结肠癌手术术后切口肿瘤复发率,在实施手术治疗时,操作医师应严格执行肿瘤根治原则,贯彻落实无瘤操作原则及消毒隔离原则,不可直接接触肿瘤瘤体,避免对肿瘤瘤体产生挤压或损伤,以免导致肿瘤细胞脱落或扩散[9]。术中注意保护穿刺孔和切口,及时清洗,以免发生肿瘤细胞腹腔镜切口转移;避免损伤脏层筋膜组织,以免导致肿瘤细胞扩散;需完整暴露结肠血管,有效结扎根部,能够最大限度彻底准确地清扫淋巴结,以此提高淋巴结清扫个数,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术中还应根据患者结肠肿瘤位置不同,选择不同血管,准确结扎和离断,尽量在鞘内裸化,高位结扎,增加淋巴结清扫范围[10]。在清扫区域淋巴结时,应掌握结肠癌淋巴结转移特征,根据淋巴结具体情况选择针对性清扫方法。另外,该方法对手术操作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保证具备丰富的临床操作经验,掌握娴熟的腹腔镜操作技能。各医护人员应加强配合,充分暴露术野,增强操作配合的密切性,准确操作,提高手术的安全性。若术中发现患者肿瘤局部转移,肿瘤位置无法确定,或患者无法实施腹腔镜手术,应及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转为开腹手术,以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
总而言之,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治疗高危结肠癌患者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并发症少,术中应彻底清扫淋巴结,确保操作医师具备高度的操作技巧,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尽量选择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
参考文献
[1]缪文忠,陈桥.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21例回顾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14,21(5):578-580.
[2]潘锋锷,林集荣,杨逸峰,等.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治疗高危结肠癌的临床价值[J].海南医学,2014,25(11):1654-1656.
[3]蒋磊,孙宏治,王巍,等.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8):871-873.
[4]夏翠锋,李云峰,沈焘,等.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治疗高危结肠癌82例临床效果分析[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4,20(5):356-357.
[5]向春华.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结肠癌的临床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5):800-802.
[6]陶锋,叶民峰,吕杰青,等.腹腔镜与开腹结肠癌根治术的近期疗效对比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8):1248-1250.
[7]陆俊.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治疗高危结肠癌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3,36(14):25-27.
[8]林武华,黄前堂,李俊青,等.全结肠系膜切除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4,23(3):255-257.
[9]王飙.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性切除术41例[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11):1507-1508.
结肠切除术 篇8
患者男性, 80岁, 因反复腹胀、腹痛2年, 逐渐加重1周于2008年9月14日入我院内科。查体:一般情况好, 心肺无特殊, 腹部平坦, 未见肠型及胃肠蠕动波, 全腹柔软, 剑突下轻压痛, 右下腹压痛, 无反跳痛, 未及包块, 移动性浊音阴性, 肠鸣音正常。入院后胃镜检查示: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食管炎, 在内科治疗。9月25日结肠镜检查示进镜15cm见0.3cm×0.3cm息肉1个, 降结肠55cm处见5cm×3cm肿物, 表面凹凸不平, 伴有糜烂、坏死及出血, 取活检3块送病理检查。病理诊断示结肠腺癌, 转外科治疗, 10月7日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见乙状结肠起始段触及约4cm×3cm×3cm包块, 质中, 沿肠管纵轴方向活动度约4cm, 包块表面肠管正常, 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 病理结果示乙状结肠多发腺瘤型息肉。术后第6天仍未排气、排便, 采取胃肠减压、穴位注射、肛管排气等措施无效, 10月13日腹平片示肠梗阻, 诊断乙状结肠癌术后肠梗阻, 患者腹胀逐渐加重, 于10月15日再次开腹探查, 术中见乙状结肠吻合口通畅, 横结肠脾曲近端肠管明显扩张, 发现脾曲肠段5cm×3cm×3cm包块, 切除包块, 做横结肠、横结肠端端吻合。病理结果示横结肠溃疡性高分化腺癌, 局部为黏液腺癌, 癌组织已浸润至深肌层, 切缘未见癌。术后恢复好, 治愈出院。
2讨论
多数报告指出, 结直肠癌同时伴有息肉发生率为50%, 异时伴有息肉的发生率为60%~83%, 所有结直肠癌中, 50%~75%来源于良性腺瘤性息肉或绒毛状息肉。息肉的恶变与其大小、组织类型及发育异常程度密切相关, 随息肉直径的增大, 恶变率上升。绒毛变发生率越高, 癌变率也越高[1]。该例患者漏诊原因与息肉恶变率并无关联, 但应该充分考虑到结肠息肉的多发性及与结肠癌同时存在的可能。国内徐培荣等报告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的阳性确诊率高达70%, 已明显高于单纯钡灌肠造影, 但仍不如纤维结肠镜直接观察可靠, 既能发现病变又能了解息肉或肿瘤的大小、形态, 诊断准确率很高, 又能进行活组织检查, 对于多发性息肉或肿瘤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由于术前未作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全结肠, 完全依赖纤维肠镜检查结果, 当探查术中在乙状结肠起始段即满足于术前结肠镜检之占位性病变, 未做结、直肠的全面探查。临床上结肠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对于比较大的占位性病变, 术前结肠镜身不能通过的术前应该行钡灌肠检查, 术中更应该仔细探查全结肠, 或术中对占位性病变近端结肠镜检查, 以免遗留较大的息肉或多发癌性病灶。
参考文献
结肠切除术 篇9
[关键词] 腹腔镜;FAP;全结肠切除
[中图分类号] R735.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4-63-02
Completly total colectomy under laparoscopy for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SUN Xudong1 XU Wenguang2 SUN Zuocheng2 YU Wensheng2 XU Jiayou2 ZHENG Fuchang2
1.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Hospital of Anqiu, Anqiu 262100,China;2.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Center General Surgery,the Weifang People's Hospital,Weifang 26104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feasibility and safety of treating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 by completly total colectomy under laparoscopy. Methods Perioperative process and surgical outcomes of 68 FAP patients who underwented laparoscopic completly total colectomy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All of the 68 patients were received laparoscopic total completly colectomy successfully.The average incision length was 5.0 cm,The operative times were 120-340 minutes,The mean operative blood loss,flatus and hospital stay were 30-240 mL, 1-2 days and 6-9 days respectively.The follow-up time of the 68 patients were 3 months respectively and no cmplications were found. Conclusion Laparoscopic completly total colectomy for FAP can be performed safely and effectively with minimal invasion,but further investigation is required.
[Key words] Laparoscopy;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Total colectomy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又称家族性多发性腺瘤病、家族性息肉症或腺瘤样息肉症。肠道内息肉数目超过100枚,形态不一,带蒂或广基,分布广泛[1]。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是最好发的部位。笔者所在医院2004年4月~2011年4月在腹腔镜下治疗68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患者,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患者中,男45例,女23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0岁,平均(46.7±15.9)岁。26例患者既往均有慢性肠炎病史,息肉病家族56例,脓血便17例,腹泻16例,肛诊未扪及息肉14例。68例患者结肠镜检查:进镜可见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回盲部等十余枚0.6~2.0 cm的大小不等息肉。钡灌肠检查可见结肠大小不等的息肉。12例患者结肠镜、钡灌肠检查均疑息肉恶变。
1.2 手术方法
根据手术进程调整患者体位、操作器械和移动监视器的位置,在游离回盲部和升、降结肠时,要先用电刀剪开侧腹膜T01dt线,距结肠壁约2 cm用Ligasure直接离断结肠系膜,包括进入结肠的结肠右、中和左结肠动脉。在游离的过程中游离一段,检查一段,确保无出血后,转换另一术野,避免重复暴露同一术野,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在整个结肠游离过程中,由于结肠的肝曲和脾曲位置深在,周围韧带、脏器多,游离时速度相对慢些,防止损伤肝脏、十二指肠、肾脏和脾脏。游离完结肠后,延长脐下的戳口至6 cm,提出全结肠,进一步游离盲肠和末端回肠的系膜,切断回肠和闭合器闭合直肠的上段,取出全结肠标本。用吻合器行回肠直肠J型储袋吻合,缝合系膜,腹腔放置引流管1根。
2 结果
本组60例患者术后病理均诊断为结肠黏膜多发性息肉。8例镜下见的3 cm×3 cm菜花状肿物为高分化腺癌侵及肠壁深肌层。手术时间130~340 min,术中失血约30~240 mL。术后前3 d的腹腔日平均引流量约30 mL,术后1~2 d排便排气,住院时间6~9 d。无腹腔内继发出血,腹腔感染,肠粘连性梗阻等并发症,出院后大便稀薄,6~9次/d,给予易蒙停治疗后缓解。全部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全消化道钡餐造影显示小肠代结肠未见扩张及狭窄,未见充盈缺损及龛影,随访3~72个月,无近期及远期并发症发生,大便每天2~3次。
3 讨论
肠息肉泛指隆起于肠道黏膜表面,向腔内突出的局限性病变。根据息肉所处部位的不同,分别有小肠息肉、结肠息肉和直肠息肉等,其中结肠息肉较常见。组织学上息肉可分为增生性、炎症性、错构瘤、腺瘤等类型。临床上息肉有单发、多发及有蒂、无蒂之分。肠息肉病系指至少有5枚以上多发性肠道息肉汇集,可分为家族性或非家族性两大类。
结肠息肉可因部位、大小、数目、有无合并症等因素,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息肉早期或较小、单发的息肉往往无明显症状。结肠息肉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便血,但便血常不明显,粪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偶有便血量较多时,粪便表面或手纸上有暗红色血。直肠息肉的便血常呈鲜红色。结肠息肉尚可产生炎症、糜烂、溃疡等,并可出现腹部隐痛等相应的症状。
直肠指检可了解直肠内有否息肉或息肉的大小、部位、形状、质地、有无蒂柄、活动度、距肛缘距离等。肠镜检查可分别选择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除直视下了解息肉的大体形状、部位、数量等,还可取活检进行病理学诊断。气钡双重对比X线造影有助于多发性结肠息肉的诊断。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除直肠、乙状结肠的息肉外,其他部位的息肉均需做剖腹手术治疗。在1971年Classen和Woilff相继报告内镜下配用高频电成功的切除胃和大肠息肉,为消化道息肉的治疗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现今,内镜下息肉切除已广泛为人们接受,是消化道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但也并非所有的息肉都适于在内镜下治疗,应全面考虑其适应证、禁忌证及患者的年龄与全身情况后,决定其治疗。
在禁忌证方面有内镜禁忌者,直径>2 cm无蒂息肉和腺瘤,多发性腺瘤和息肉,局限于某一部位密集分布,数目较多者。家族性腺瘤病,内镜下形态已有明显恶变者。对于上述的禁忌证,有些是为了避免并发症产生而制定,故也可属于相对性的禁忌证[2]。例如,已有大量研究提示>2 cm的无蒂息肉,切除后的残端溃疡深达肌层甚至浆膜下层,易合并出血与穿孔的并发症;再有,>2 cm无蒂息肉多为绒毛状腺瘤,癌变率高达50%以上,故列为禁忌证。但针对癌变的鉴别,日本学者新近提出可通过在息肉的基底部注射生理盐水,如息肉基底部无纤维化或癌变侵润,便可将息肉抬起,称为基底征阴性;否则周边黏膜隆起,而息肉明显的凹陷下去,称为基底征阳性。也有对6 cm无蒂绒毛状腺瘤采用分块切除方法成功的个案报道。因此,随着内镜下激光、微波、剥脱活检等新技术发展,综合患者的情况,>2 cm无蒂息肉和腺瘤也可不归于禁忌证的范畴。
大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的并发症主要有:穿孔、出血、灼伤、浆膜炎和气体爆炸。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一般建议有一定内镜诊断操作经验者(5年以上),才能开展息肉摘除。有条件者最好参加一定的培训。
有关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我国的资料以及亚洲资料明显少于西方。而Matthews等[3]报道1 642例,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9%,各种并发症的比例未见大宗与详尽的报道。从总并发症上看,与日本相比(0.61%,115/18 688),我国大肠息肉切除的并发症总的发生率高于日本,较西方国家相同或略低(1.0%~4.8%)。各种并发症中,出血多于穿孔,但穿孔基本需手术治疗,而出血多可经保守治疗或介入栓塞治疗而愈。因此,穿孔较出血的后果更为严重。无论何种并发症,及时发现与处理最为关键。并发症死亡率大致在0~0.1%。
[参考文献]
[1] Jacobs M,Verdeja JC, Goldstein HS.Minnimally invasive colon resection(laparoscopic colectomy) [J].Surg Laparosc Endosc,1991,1(3):144-150.
[2] Marcello PW,Milsom JW,Wong SK, et al.Laparoscopic total colectomy for acute colitis:a case-control study[J].Dis Colon Rectum,2001,44(10):1441-1445.
[3] Matthews BD,Pratt BL,Backus CL,et al.Effectiveness of the ultra-sonic coagulating shears, Ligasure vessel sealer and surgical clip application in biliary surgery:a comparative analysis[J].J Am Surg, 2001, 67(9):901-906.
(收稿日期:2011-12-15)
(上接第62页)
3 讨论
重度子痫前期是导致孕妇以及围生儿死亡的重要因素,有学者研究表明,对于孕期为34周的子痫前期叫做早发型子痫前期[4]。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是妇产科应当相当重视的疾病,由于其具有并发症多,对胎儿以及新生儿的危险度高,对该类患者分娩应当选择具有对母婴抢救均可的医院。刘小艳等[5]指出对于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治疗应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并严格选择患者,并对产妇的相关情况进行监控,给予适当的期待治疗。在对患者终止妊娠时应当考虑孕周、孕妇情况、胎儿的发育情况以及其他妇科相关疾病和治疗医院对新生儿的抢救水平,从而期待改善妊娠结局。本研究中,笔者发现3组患者在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比较中无明显差异(P>0.05);A组患者期待治疗的时间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3组患者围生儿死亡率有明显的差异,胎儿生长3组患者受限率也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故笔者认为期待治疗应当严格控制其适应证以及期待治疗最长时间分娩方式等选择,从而提高母婴的存活机会。
[参考文献]
[1] 龚云辉,胡蝶,吕东昊,等.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妊娠结局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1,27(3):191-193.
[2] 苏艳艳,周文湘,王娜.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期待治疗的临床研究[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1,47(1):50-51,54.
[3] 乐杰. 妇产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2,415.
[4] 兰淑海,牛秀敏.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78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2):1793-1795.
[5] 刘小艳,王琳,常青.48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0,39(24):3415-3417.
结肠切除术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2年3月在我院行结肠次全切除术的48例结肠慢传输性便秘患者,其中男20例,女28例,年龄33~65(平均49.6)岁。所有患者均有5年以上便秘史,大便4~14次/d。患者临床症状有腹痛、腹胀、大便干结、排便困难等。根据患者手术方式将其分为腹腔镜组(25例)与开腹组(2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腹腔镜组患者给予腹腔镜辅助结肠次全切除术[6]。患者采用截石位,实施全身麻醉后,在脐上、左、右下腹5点穿孔建立气腹与腹腔镜工作通道。女性患者先给予子宫悬吊,再进行腹腔镜手术。将乙状结肠提起后,将侧腹膜打开,向下游离系膜直至腹膜返折下5cm处,注意保留下腹下丛与盆腔神经丛,继而向上游离直至脾区,离断直肠中段肠管,保留>5cm的直肠壶腹。然后将肝区和胃结肠韧带游离,依次对直肠上结肠、左结肠、结肠中血管进行结扎,对右结肠动脉降支进行保留。选择右下腹穿刺孔,向上下各延长2cm后,逐层进腹,将肠管提出,保留约5~10cm的升结肠,继而将肠管离断,同时置入吻合器,关闭腹腔后重建气腹,再从肛门将吻合器杆身置入,在腹腔镜下完成吻合,并留置1根盆腔引流管。
开腹组患者给予开腹结肠次全切除术[7]。患者采取截石位,实施全身麻醉后,选择腹正中约20cm长度作一手术切口,开腹后逐层进腹,切除范围与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术相同。依次将乙状结肠、降结肠、结肠脾区、结肠肝区、横结肠游离,并结扎其血管,保留回结肠动脉和右结肠动脉降支,给予吻合器吻合,并留置1根盆腔引流管。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比较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手术情况,结果显示腹腔镜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与开腹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开腹组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术后情况比较
比较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术后情况,结果显示腹腔镜组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排便次数与开腹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住院时间、术后引流管引流量、止痛剂使用次数、伤口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便秘症状改善情况比较比较腹腔镜组与开
注:与开腹组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腹组患者便秘症状改善率,依据中华医学会发布的便秘症状疗效评估指南对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术后3、6个月进行评分,两组患者便秘症状改善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3 讨论
慢传输型便秘是一种功能性疾病。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与慢传输型便秘的发病率呈密切联系。其临床病因主要有肠神经系统异常,胃肠道动力异常,Cajal间质细胞异常[8],平滑肌异常以及肠外神经异常。临床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常采用外科结肠次全切除法。随着腹腔镜手术的开展,结肠次全切除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也不断提高[9,10]。
本文对我院行结肠次全切除术的结肠慢传输性便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分析了腹腔镜辅助结肠次全切除术与开腹结肠次全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发现腹腔镜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与开腹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排便次数与开腹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住院时间、术后引流管引流量、止痛剂使用次数、伤口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便秘症状改善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由此可见,腹腔镜辅助结肠次全切除术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治疗安全性高、并发症少、临床治疗效果良好,对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其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结肠次全切除术治疗结肠慢传输性便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2年3月在我院行结肠次全切除术的48例结肠慢传输性便秘患者,根据其手术方式将其分为腹腔镜组(25例)与开腹组(2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及便秘症状改善率。结果 腹腔镜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与开腹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排便次数与开腹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住院时间、术后引流管引流量、止痛剂使用次数、伤口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便秘症状改善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腹腔镜辅助结肠次全切除术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治疗安全性高、并发症少、临床治疗效果良好,对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其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术,结肠慢传输性便秘
参考文献
[1]刘军彩,赵红艳,张静,等.慢传输型便秘结肠水疗与药物疗法疗效比较[J].武警医学,2012,23(2):124-125,129.
[2]郝玉霞,王俊平,李红霞,等.生物反馈治疗对慢传输型便秘患者肠功能调节作用的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1):20-22.
[3]宁厚旭,孙建华.慢传输型便秘发病机制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108-110.
[4]王洋,杨永平,于凌云.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外科治疗[J].吉林医学,2012,33(2):332-334.
[5]余自君,王晓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中西医治疗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4457-4458.
[6]刘宝华.慢传输型便秘手术方式的选择[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1,14(12):920-922.
[7]刘志苏,江从庆.结肠次全切除术在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治疗中的应用现状[J].腹部外科,2011,24(3):136-137.
[8]张旭,徐华.Cajal间质细胞与慢传输型便秘之间关系研究进展[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1,23(3):188-191.
[9]林建江,刘凡隆.腹腔镜技术在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手术中的应用[J].腹部外科,2011,24(3):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