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半结肠切除

2024-11-02

右半结肠切除(共8篇)

右半结肠切除 篇1

结肠癌是一种常见、多发的消化系统肿瘤性疾病, 临床上多行外科手术治疗。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应用, 腹腔镜下经内侧入路行结肠切除术成为治疗结肠癌的关键性方法, 具有出血少、恢复快及创伤小等优势[1], 但是因结肠相邻脏器多、解剖关系复杂[2], 腹腔镜下结肠切除术难度较大, 极易限制其临床效果的实现。本文选取78例右半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着重分析探讨了右半结肠癌腹腔镜下经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78例右半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男性患者42例, 女性患者36例, 年龄为35~85岁, 平均年龄为 (56.5±4.2) 岁, 其中升结肠癌44例, 结肠肝曲癌18例, 盲肠癌8例, 所有患者临床病症均符合恶性肿瘤疾病诊断标准。按照患者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39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效显著差异 (P>0.05) , 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 研究组:研究组患者行腹腔镜下经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患者全麻后行脐孔下穿刺并建立气腹, 医师站于患者左侧, 医师助理以肠钳把横结肠与大网膜往头部方向牵引, 并将盲肠向右侧牵引, 后展开肠系膜根部, 并维持一定张力以建立良好的手术视野, 打开肠系膜, 后将结肠血管游离出来, 并用血管夹离断回结肠动静脉, 沿着肠系膜上动脉进行分离 (处理结肠及回结肠血管的时候医师助手要向上牵引升结肠, 并顺着Toldt及Getota筋膜由内到外分离结肠系膜后叶, 并顺着Toldt及胰十二指肠前筋膜方向继续分离) , 游离中结肠静脉后用血管夹离断右结肠静脉, 并向内侧牵引结肠肝曲, 并从结肠肝曲向近端分离侧部腹膜, 手后于腹腔外侧将横结肠及回肠端作吻合处理。 (2)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传统的开腹手术, 手术操作参照外科手术规范。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长及术后肛门初次排气时间,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长。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行t检验, 用计数资料行χ2验, 用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长、术后肛门初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长等围手术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近年来, 国内结肠癌发病率逐年升高, 现已于恶性肿瘤疾病排行中位列第三, 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右半结肠癌作为结肠癌病型之一, 结肠癌患者中近20%为右半结肠癌[3], 发生率较高。结肠癌疾病早期诊断是整个临床治疗工作的基础, 但是结肠癌早期诊断难度较大, 因确诊晚直接导致了疾病预后差, 再加上肿瘤体积较大, 手术时机确定及手术方式的选取工作难度大大增加。当前, 结肠癌临床上多行手术治疗, 但随着现代医疗观念的发展, 腹腔镜下结直肠切除术已经成为结直肠癌临床治疗的主要方法。本文右半结肠癌临床治疗研究发现, 对右半结肠癌患者行腹腔镜下经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可以大大缩短术后康复时间, 具有微创性, 临床应用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法。

腹腔镜下经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临床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术中内侧入路操作多结合锐性分离与钝性分离, 牵拉操作多针对系膜进行方位提拉, 这种操作可以直接避免肿瘤触碰, 能够有效减少额外出血量, 操作层次性强, 术野良好, 应用科学度十分显著。腹腔镜下内侧入路法与开腹手术相比, 手术操作相对简易, 对患者机体侵入性损伤较少, 患者接受程度较高, 应用效果有保障, 本文统计结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本文研究组患者行内侧入路切除术治疗术中出血量、术后时长、术后机体功能恢复等指标明显优于传统的开腹术治疗, 该结果与文献报道结果相近[4], 提示腹腔镜下经内侧入路切除术安全性与有效性均有保障。

综上所述, 对右半结肠癌患者行内侧入路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 缩短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引流时间等, 有助于推进患者术后康复进程, 近期疗效十分显著。但因本次研究未对远期效果进行随访, 其具体的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证明。

注:“*”为与对照组比较P<0.05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右半结肠癌经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78例右半结肠癌患者, 按照治疗方法 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9例, 研究组患者行腹腔镜下切除术, 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开腹手术, 观察围手术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长、术后肛门初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长等围手术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右半结肠癌患者经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具有微创性, 临床疗效十分显著, 可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右半结肠癌,内侧入路,右半结肠切除术

参考文献

[1]刘红权, 方传发, 刘云庚.右半结肠癌腹腔镜下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探讨[J].中外医疗, 2012, 26 (35) :90.

[2]熊志刚.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24 (1) :237-238.

[3]赵年广.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 2012, 38 (9) :1923-1924.

[4]陈道瑾, 胡桂, 吴唯.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J].实用肿瘤杂志, 2010, 16 (2) :208-210.

右半结肠癌误诊急性阑尾炎3例 篇2

2003年5月~2006年7月收治右半结肠癌致急性阑尾炎3例,其中术中发现回盲部肿物1例,另2例均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先急诊行阑尾切除,二次手术诊断2例。患者男2例,女1例;年龄54~62岁,平均58.6岁;均因急性右下腹疼痛伴恶心、呕吐,低热,早期有反复稀便伴排便次数增多,白细胞轻度增高,其中黏液便1例,腹部均可触及明显包块。

诊治情况:第1例患者因术前诊断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术中见回盲部肿物,当即在全麻下行右半结肠切除,Ⅰ期回肠横结肠吻合。第2例因诊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局限性腹膜炎,行急诊阑尾切除,术中见阑尾呈急性炎症改变,明显充血、水肿,腹腔大量炎性淡黄色略混浊渗液,术中给予阑尾切除腹腔引流,术后第2天起腹腔引流淡黄色略混浊液体,每日均600~800ml,术后第4日患者未排气、排便,并伴有阵发性腹痛、腹胀、肠鸣音亢进,在排除急性粘连性梗阻的同时,考虑低位结肠梗阻,行钡灌肠检查发现升结肠占位,造成低位肠梗阻,给予二次手术,术中见升结肠距回盲部8cm处肿物。第3例患者诊断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1个月后患者出现肠梗阻,经保守治疗不见好转,当时考虑粘连所致,行剖腹探查术中见升结肠距回盲部约10cm处肿物。

肿瘤部位:回盲部肿物1例,升结肠肿物2例。

手术方式:3例患者均给予Ⅰ期右半结肠切除,在行肠梗阻减压后,远近段结肠腔内大量生理盐水、0.2%甲硝唑、庆大霉素反复灌洗,行回肠结肠端侧吻合术。

病理组织学类型:高分化腺癌2例,黏液腺癌1例,淋巴结均有转移,断端净。

结 果

术后并发切口感染1例,3例患者無1例出现吻合口瘘。

讨 论

右半结肠癌致急性阑尾炎的诊断比较困难,因右半结肠的解剖和病理特点,右半结肠癌致急性阑尾炎其实是一种慢性癌性浸润,肿瘤侵犯回盲部阑尾腔开口处,使其变窄腔内分泌物无法排出,造成阑尾腔内压力增高,导致继发性阑尾炎症改变。另一种病理改变是由于升结肠肿物,造成慢性肠梗阻,也可导致因回盲部压力升高,造成阑尾腔压力增高,阑尾出现继发急慢性炎症改变,一般病程从隐匿到起病到出现典型的急性阑尾炎体征是逐渐发展而来的,由于前期没有明显的体征和症状未能引起患者的足够重视,并且由于其与阑尾位置相连在出现感染,右下腹痛、恶心、白细胞升高等临床症状时,往往诊断为急慢性阑尾炎。

临床医生在工作中应注意下列几点:①对老年右下腹疼痛尤其是诊断急慢性阑尾炎患者,应考虑到右半结肠肿物继发出现急慢性阑尾炎的可能。因病人起病往往急骤,需急诊手术,术前准备时间短,对病史采集过程常遗漏一些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所以医生询问病史应系统详细,要重视早期症状,患者有无排便习惯改变,有无大便次数增多,有无脓血便或黏液血便,有无近期消瘦、乏力、低热等改变,有无慢性肠梗阻表现,体格检查时应认真查体有无肠鸣音亢进,右下腹能否触及包块等。②术中探查阑尾时,由于一般阑尾都有一定程度的炎症改变,仅满足于炎症阑尾的切除,而忽略了进一步探查。另外,由于大多数手术切口采用麦氏切口,切口较小,暴露差,麻醉多采用复合或硬膜外麻醉,也限制回盲部及部分升结肠的显露和探查,即使术中发现结肠包块,没有经验的医生常不能鉴别是炎症包块还是癌性肿块。有时术中快速病理比较难取,肿块切深可造成肠瘘等并发症。③对于手术前诊断可疑者,应行右下腹经腹直肌切口,便于术中显露和探查,术中如发现阑尾病变与临床表现不相符,应仔细探查回盲部至升结肠,本组1例按急性阑尾炎手术治疗,术中见阑尾明显充血水肿、渗出,但腹腔渗液较多,当时探查未发现回盲部异常改变,术后每日腹腔引流管流出黄色略混浊渗液500~800ml,后来出现低位肠梗阻,行钡灌肠检查诊断升结肠占位。因此术前B超、CT、钡灌肠以及纤维肠镜检查非常必要。另1例阑尾术后1个月出现肠梗阻,当时考虑阑尾术后粘连所致。二次手术发现升结肠肿物。

右半结肠切除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56例右半结肠癌行内侧入路行结肠切除术患者, 其中男35例, 女21例, 年龄39~82岁, 平均年龄 (51±3.7) 岁。所有患者均为首次治疗。其中盲肠癌9例, 结肠肝曲癌11例, 升结肠癌36例。所有患者均经结肠镜以及病理检查确诊。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进行手术, 由脐下方进行穿刺建立气腹, 气腹压维持在12 mm Hg (1 mm Hg=0.1333 k Pa) 。并将其作为观察孔, 在脐水平右侧的腹直肌的外缘、左右侧麦氏点戳孔作为辅助操作孔。脐水平左侧的腹直肌的外缘戳孔其作为主操作孔, 进行腹腔镜常规检查, 确定腹内无肿瘤种植及转移情况。所采用术式均为根治术。术中首先要准确定位回结肠动静脉起始部, 其次要显露十二指肠水平部并判断其与肿瘤的关系。游离右半结肠, 其需遵循自下而上、内侧到外侧的原则。整块切除右半结肠及其脂肪组织和淋巴结, 将回肠端口与横结肠吻合, 手术最后阶段将肠管回纳腹腔, 腹腔采用蒸馏水进行冲洗, 将切口和戳孔关闭, 术毕。

1.3 观察指标

患者术后置入ICU进行生命体征监测, 观察记录其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出血量、辅助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肠道排气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结果

56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 未发生中转开腹情况。其平均手术时间为 (163±22.6) min, 平均出血量 (77.14±23.41) m L, 淋巴结清扫数目 (17.3±2.9) 个, 平均住院时间 (10.5±1.6) d, 辅助切口长度 (5.6±0.8) cm, 平均肠道排气时间 (66.4±12.7) min。所有患者均随访1~2年, 未发现肿瘤复发及死亡病例。见表1。

3 讨论

右半结肠根治术的传统操作顺序多为先将右半结肠游离, 然后再离断血管, 尽管其中有些操作步骤是不符合根治术原则的, 但可以使腹腔镜的操作更加便捷, 如手术中先处理血管的原则。有许多临床研究证明, 在开放性手术中, 内侧入路就是需要先处理血管, 这样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为理想, 且其生存率多可达到5年以上。笔者进行该次研究主要是为了了解右半结肠癌行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的效果及其安全性。对于直肠癌腹腔镜手术而言, 右半结肠切除术难度较高。在实际的手术操作过程中, 笔者认识到内侧入路的分离操作是一种部分锐性操作和钝性操作的相结合的方式, 其中所需要的牵拉行为主要是系膜各方位上下、内外的提拉动作, 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避免与肿瘤不必要的接触, 从而使出血量减少, 使术野更为清晰, 方便分离和手术进行。此种手术方式是先完成血管的高位结扎, 然后再对病灶进行切除, 同时, 其所切除的淋巴结数较多, 这不仅符合根治的原则, 还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延长肿瘤复发时间。该次研究中淋巴结清扫数目为 (17.3±2.9) 个, 平均手术时间为 (163±22.6) min, 平均出血量 (77.14±23.41) m L, 平均住院时间 (10.5±1.6) d, 辅助切口长度 (5.6±0.8) cm, 平均肠道排气时间 (66.4±12.7) min。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2年的随访, 未发现死亡例数。由此可知, 右半结肠癌行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不仅符合根治术的原则, 且可以有效减少术中的出血量;同时辅助切口长度较小, 有益于美观。总而言之, 此种手术方式具有微创、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符合无瘤操作原则,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右半结肠癌腹腔镜下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于2010年6月—2012年2月期间收治的56例右半结肠癌腹腔镜下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患者资料, 对手术的安全性、手术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 56例患者腹腔镜下手术均顺利完成, 未发生死亡或并发症情况。平均手术时间为 (163±22.6) min, 平均出血量 (77.14±23.41) mL, 淋巴结清扫数目 (17.3±2.9) 个, 平均住院时间 (10.5±1.6) d, 辅助切口长度 (5.6±0.8) cm, 平均肠道排气时间 (66.4±12.7) min。结论 右半结肠癌腹腔镜下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值得推广。

关键词:右半结肠癌,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赵象文, 罗爱国, 汤治平.腹腔镜下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疗效观察[J].南昌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0 (5) :84-85.

[2]张劲中, 廖海波.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8) :93-94.

[3]陈勇, 华颂文, 段伦喜, 等.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癌根治术27例临床分析[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8 (6) :53-56.

[4]徐琳, 刘宝善.右半结肠癌顺行与逆行性淋巴结清扫切除术疗效比较[J].四川医学, 2007 (9) :61-63.

[5]刘蔚东, 张阳德, Choi Gyuseog, 等.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7 (6) :7-9.

[6]Park KJ, Choi HJ., Roh MS, 等.肿瘤芽生强度及其在浸润性结肠癌中的预后意义[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 (胃肠病学分册) , 2005 (12) :19.

右半结肠切除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42例患者均为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外科运用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的患者, 作为腹腔镜组。其中男性17例, 女性24例;年龄25~68岁, 平均 (51.3±18.4) 岁。术前所有患者均经过结肠镜检查和癌组织病理活检证实为恶性肿瘤;肿瘤病类型:高分化癌13例, 中分化癌11例, 高分化癌11例, 黏液腺癌7例;Dukes分期为:A期患者20例, B期患者14例, C期患者7例;肿瘤部位:回盲部癌患者20例, 升结肠癌患者6例, 结肠肝曲患者15例;肿瘤直径3~9 cm, 平均 (5.6±3.4) cm。同时分析2009年10月以前在该院运用开腹手术切除进行治疗的结肠癌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作为开腹组。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理分期、发病位置、肿瘤大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手术方法

开腹组硬膜外持续麻醉, 采用传统经皮肤于右下腹切开入腹探查结肠癌部位, 探查到癌组织后切除癌组织, 并行术中淋巴结清扫, 逐层关闭皮肤, 留置引流管, 常规应用抗生素。

腹腔镜组取截石位, 采用气管内插管麻醉。常规四孔法入腹后, 气腹压为10~15 mm Hg, 用超声刀分离粘连。常规进行全腹腔探查, 明确腹腔内肿瘤情况及周围组织淋巴的浸润情况术中严格遵循肿瘤根治原则。手术方式采用“自内向外”的解剖方法, 切开肠系膜, 分别解剖出回结肠血管、结肠右血管及结肠中血管右侧分支, 用钛夹或血管夹夹闭后剪断各血管根部, 同时进行血管根部淋巴结彻底清扫。找到胃结肠韧带分离并切断, 结肠肝曲肿瘤患者需要同时切断胃网膜右血管的各分支, 彻底清扫幽门下所有淋巴结。腹腔内肠管游离完毕后, 在右上腹部做约5~7 cm的切口, 用无菌塑料套保护切口, 将先前游离肠管拉出体外, 进行体外肿瘤切除和体外人工肠管吻合, 关闭系膜孔。肠管还纳入腹腔, 术后冲洗腹腔采用无菌蒸馏水或者化疗药物2 000~3 000 m L进行冲洗。腹壁孔留置腹腔引流管, 常规应用抗生素3~5 d。

1.3 观察指标

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病人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复发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腹腔镜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复发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组 (P<0.05) ;腹腔镜组患者的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开腹组 (P<0.05) ;腹腔镜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开腹组, 但是平均手术时间却明显长于开腹组 (P<0.05) , 见表2。腹腔镜42例患者中1例出现肺部感觉, 1例出现术后肠梗阻, 经保守治疗后, 症状消失, 痊愈。

3 讨论

由于右半结肠解剖结构复杂, 需要清扫的范围较大, 术中操作比较复杂。目前应用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尚有许多难点存在:由于复杂的解剖结构, 使腹腔镜下的操作比较复杂, 术中对术者技术的要求比较高;对于肥胖、肿瘤巨大、腹腔广泛黏连的患者, 术中的切除范围较大, 操作由于视野的限制非常复杂。

腹腔镜手术并未改变传统结肠癌根治术的手术方式, 只是用腹腔镜微创操作替代原来的开腹手术, 术中对患者造成的伤害较小, 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腹腔镜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开腹组, 说明腹腔镜治疗在结肠癌患者的治疗上有应用的价值。

综上所述, 对于可以采取腹腔镜治疗的结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是安全的、有效的, 值得在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外科采用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患者42例, 作为腹腔镜组;同时分析2009年10月以前例在该院运用开腹手术切除进行治疗结肠癌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作为开腹组, 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腹腔镜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开腹组 (P<0.05) 。结论 对于可以采取腹腔镜治疗的结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是安全的、有效的, 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结肠癌

参考文献

[1]丁浩.大肠癌致肠梗阻行结肠切除及造口术42例[J].南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05 (5) :348-349.

[2]李诗杰, 秦长江.腹腔镜与开腹右半结肠切除术的临床对照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8, (08) :595-597.

[3]文涛, 孙博, 陈刚, 席孝忠, 等.升结肠癌伴发急性阑尾炎29例诊治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09 (10) :1935-1936.

右半结肠切除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结肠癌患者6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差异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患者年龄为50~73岁,平均(62.8±3.2)岁;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患者年龄为50~74岁,平均(63.0±2.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症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较强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以传统开腹手术进行治疗,详情如下:术前做好肠道清洁与消毒,仰卧位,气管插管全麻。常规开腹后切除病灶结肠,同时清扫腹腔内相关淋巴结,术后常规缝合切口。

观察组患者以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进行治疗,详情如下:仰卧位,全麻处理。切口选择腹部右侧旁正中处,结扎横结肠与回肠末端,并清扫周围的淋巴结。经横结肠切断后找到结肠根部,并在根部下方切开结肠系膜,并对胃结肠韧带进行分离。断开小肠,结扎系膜间的血管分支,切断血管后将右半结肠移除,将横结肠与回肠进行吻合,为患者重建消化道,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术后常规缝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淋巴结清扫个数、3年生存率。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以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时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淋巴结清扫个数比较

由本次调查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及淋巴结清扫个数多等特点,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如表1所示:

2.2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由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出现吻合口感染4例、盆腔感染4例,其并发症发生率为23.3%;对照组患者出现吻合口1例、盆腔感染2例,其并发症发生率为1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198,P<0.05)。

2.3 3年生存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3年生存率为22例,存活率为73.3%;对照组患者3年生存率为15例,存活率为5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008,P<0.05)。

3 讨论

结肠癌是临床上的常见恶性肿瘤疾病,该病主要病灶部位为结肠黏膜上皮,因早期无典型症状,往往被患者忽视。大多数患者均以肠梗阻、腹部包括等症状入院检查,确诊时多处于中晚期,患者预后往往较差。一直以来,临床上主要手术切除治疗为结肠癌的主要治疗方式,在本次调查中,笔者即对传统手术与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的疗效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均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淋巴结清扫数量高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临床优势,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由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73.3%,高于对照组5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与朱雄辉等[3]研究报道结果基本一致。

笔者认为,与传统手术相比,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的临床优势表现如下: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中,创口较大,增加了术中的感染几率,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的恢复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传统手术治疗时往往先将右半结肠系膜分离,而后再对结扎系膜血管进行分离切断,最后进行淋巴结清扫,而上述操作增加了肿瘤细胞转移的几率,患者术后易复发。而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以由内而外的手术原则进行治疗,在进行右半结肠切除时,先将系膜根部血管切除。这样操作可预防肿瘤转移,患者可获得较好的预后,降低术后复发率。

综上所述,改良式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该种手术治疗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且手术安全性较高,可在极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传统手术与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比较以后者临床优势更加明显,可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杜元明.改良式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65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5):70-71.

[2]朱雄辉,戴海强,范巍,等.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5):30-31.

右半结肠切除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13 年11 月至2014 年4 月运用3D高清腹腔镜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30 例, 病人在术前经肠镜及活检为恶性病变, CT影像学Dukes分期为C期以内。其中男性22 例, 女性8例, 年龄26-85 岁, 平均年龄 ( 58.4±1.6) 岁。 治疗结果:其中术中中转开腹1 例 ( 3%) , 随访1 年, 生存例数26 例 ( 86%) , 复发例数4 例 ( 13%) 。

2 术前准备

2.1 病人准备手术前一天到病房查看病例资料, 包括术前医嘱、术前讨论, 化验检查结果, 对病人的情况有一定了解, 然后到病房查看病人, 核实身份, 介绍自己, 介绍手术室环境, 手术前注意事项及需要做的准备和术后醒来的状态、3D腹腔镜的优点等, 了解病人的状况, 给予心理疏导, 缓解紧张情绪, 以更好的配合手术。

2.2 用物准备

2.1 仪器准备3D腹腔镜显示器、 3DHD奥林巴斯腹腔镜摄像头控制器 ( 主机2 组) 、3DHD冷光源、CO2气腹机、CO2气源、刻录机、3D眼镜、超声刀、能量平台。

2.2 用物准备跟3D腹腔镜系统配套的腹腔镜器械, 包括腹腔镜肠钳、钛夹和钛夹钳、结扎钉和结扎钉钳, 常规开腹器械+胃肠特器、铺台敷料和孔被, 另加中单、手术衣、气腹针、5~15mm Trocar、能量平台电刀笔、ligasure、 腹腔镜超声刀及手柄、 小切口保护套、29# 吻合器、45# 闭合器、60 mm和80 mm切割缝合器钉匣、绿钉手柄、倒刺线、4/0 圆针可吸收线、1/0 圆针可吸收线、4/0 丝线、3/0 丝线、2/0 丝线、荷包线和荷包钳、棉球数个和石蜡油棉球、温灭菌注射用水约1500ml和温生理盐水等。

3 术中配合要点

3.1 巡回配合要点

3.1.1 术前详细检查所需仪器的性能, CO2气源是否充足, 根据手术部位和主刀站的位置确定显示器的位置, 主显示器屏放在病人头部偏右的位置, 将能量系统放在病人左边, 仪器设备摆放要方便术者操作。

3.1.2 体位摆放手术床使用前可先取下头托部分, 病人入手术间后需三方详细核对信息, 固定各管道 ( 胃管、尿管) , 注意保暖和遮盖, 一般左上肢建立静脉通路, 麻醉后取“ 大”字形, 两腿分开60°, 病人骶尾部移至手术床腿板半月形开口处, 腿部需用棉脚套或布类包好并固定。 手术开始后需调整体位, 头低足高30°, 左侧倾斜30°, 持镜者站于病人两腿之间, 主刀位于病人左侧, 助手于病人右侧。

3.1.3 房间的管理由于此腹腔镜手术仪器设备繁多, 有是新技术参观人员较多, 控制好手术间人数, 合理放置各仪器, 因为当显示器与视线的仰俯夹角大于25°时图像聚合不佳会出现重影而影响视觉效果, 主刀需正对显示器, 参加手术人员需带3D偏光眼镜, 为了保障3D显示屏的效果, 需将室内光线减弱。

3.1.4 手术中仪器的监测随时根据需要调节仪器参数和开关, 如手术开始时开启各仪器, 调节气腹压和CO2流量、光源亮度、能量选择、台上分离好结肠后需切个小口径, 这时需关气腹和摄像系统, 在处理好结肠的肠切肠吻后需再次启动气腹和3D腹腔镜系统。

3.1.5 手术中病人的管理关注病人的皮肤、眼睛、各管道的保护, 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 注意保温措施到位, 正确执行医嘱, 正确调节体位和书写标本名称根据标本大小备好标本袋。

3.1.6 仪器的保养术毕及时撤下摄像头、ligasure、腹腔镜超声刀、气腹管、电凝线等, 顺着饶大圈, 放在安全的地方, 器械护士下台后, 当面与清洗间人员交班、清洗前需测漏, 确定设备的完好性, 清水清洗后再酶洗再清水清洗, 待干燥后打包, 包装前要检查ETO帽子是否盖上, 等待离子灭菌, 巡回护士需记录仪器使用情况。

3.2 器械护士配合要点

3.2.1 开台准备器械护士需提前半小时上台, 巡回护士配合上手术所需物品, 器械护士整理台上用物, 并评估物品的性能和是否齐全并到达灭菌要求, 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器械敷料。 消毒铺单后, 合理安置各导线, 将器械袋固定在合适位置, 可放暂时不用的工具如:ligasure、吸引器、临时换下的腔镜器械等。

3.2.2 镜头清晰度的调节操作前需对白, 我院擦拭镜头是用络合碘纱布擦拭, 再用纱布擦拭, 能很好的防止镜头起雾, 术中使用超声刀时镜头前出现雪花状水汽时可以打开Trocar排一下气让术野清晰。

3.2.3 手术步骤配合在脐下2 cm建立气腹后, 置10 mm Trocar为观察孔, 左锁骨中线肋下5 cm为主操作孔置15 mm Trocar, 右锁骨中线肋下5 cm为辅助孔置5 mm Trocar, 双侧髂前上棘及脐连线的中点为辅助孔置5 mm Trocar。 操作孔分别用无损伤肠钳, 分离钳、超声刀进行探查, 确定病变位置, 有无远处转移, 提起回盲部, 打开肠系膜, 游离结肠血管, 用结扎钉夹闭剪断, 顿性游离十二指肠降部, 游离结肠血管和中结肠系膜血管, 游离至血管根部, 同时清理血管根部淋巴, 用超声刀或ligasure切断肠系膜上动脉细分支, 大的分支用结扎钉或钛夹夹闭, 打开侧腹膜游离升结肠向上至回结肠肝区上面沿着胃壁游离大网膜至中结肠中动脉右侧, 游离至距肿瘤大于10~15 cm。 然后在右上腹做个小切口, 放入切口保护套, 将游离出来的肠管及大网膜整块提出体外, 做右半结肠及在内的肿块切除, 然后做回肠横结肠吻合, 先用碘伏涂抹肠端然后用吻合器吻合, 闭合器封口, 4/0 可吸收线关闭切缘网膜, 将吻合后的肠段还纳腹腔, 关小切口, 重新建立气腹, 检查有无出血, 约40°灭菌注射用水冲洗腹腔放置引流管, 关气, 取出Trocar, 整理腔镜用物和清点物品, 关腹。

3.2.4 术中器械护士也要佩戴3D眼镜, 要密切关注手术进程, 主动传递所需物品, 本手术为肿瘤手术, 需执行无瘤技术, 污染的器械及时更换, 腹腔蒸馏水冲洗后要更换没有用过的器械或重新开一个关腹器械包。

3.2.5 3D腹腔镜手术器械种类多, 且贵重, 器械护士在台上需保持清醒的头脑, 既做好手术配合又要保管好各设备物品。

4 小结

随着外科微创的高速发展, 手术要求的提高, 3D腹腔镜给微创外科带来了新的方向[3], 3D高清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 在小切口的基础上恢复了自然视觉优势, 可以减少血管神经损伤, 减少手术并发症, 缩短了手术时间, 将来立体视觉会成为手术操作的主流。 医疗科技的进步也给手术室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配合医生开展新技术, 在练好手术室各专科的基本功外还需不断学习新知识, 能熟练使用各种仪器设备, 以及掌握各器械的消毒灭菌方法和仪器器械维护技巧, 只有做好, 才能保障手术顺利完成, 新技术不断开展, 最终更好服务于病人。

参考文献

[1]Taffinder N, Smith SG, Huber J, et al.The effect of a secondgeneration 3D endoscope on the laparoscopic precision of novices and experienced[J].Surg Endosc, 1999, 13 (11) :1087-92.

[2]赵大川, 黄宗海, 邹兆伟.3D腹腔镜系统的临床应用进展[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4, 34 (4) :594-597.

右半结肠切除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例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各20例, 其中男22例, 女18例;年龄32~80岁, 平均55.7岁;其中回结肠套叠致肠坏死10例, 升结肠癌16例, 横结肠近肝曲癌10例, 阑尾类癌4例。所有患者均行右半结肠切除手术。

1.2 消化道重建方式

患者行右半结肠切除后, 观察组将远端回肠约10cm左右切断并倒置, 分别行回肠-回肠及回肠-横结肠左半做端-端吻合, 术中注意保护倒置肠管的血运, 勿使倒置肠管系膜扭曲过紧, 确保倒置肠管的血运, 同时关闭好系膜间隙, 预防内疝发生;而对照组直接将远端回肠与横结肠左半行端-端吻合。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 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Fisher确切概率法。

2 结果

观察组20例患者中, 16例于术后第3天肛门排气、排便, 4例术后出现轻度腹痛、腹胀等不适, 予以对症治疗, 于第4日肛门排气、排便后腹痛、腹胀缓解, 所有患者开始均排水样稀便, 约6~10次/日, 无1例出现吻合口瘘、狭窄及肠梗阻等并发症, 经逐步过度到正常饮食后, 术后2个月随访20例患者均恢复每日排正常大便1~2次。对照组20例患者中, 5例术后第1天出现肛门排气、排便, 15例于术后第2天出现肛门排气、排便, 均排水样稀便, 约10~16次/日, 无1例出现腹痛、腹胀等不适, 无1例出现吻合口瘘、狭窄及肠梗阻等并发症, 经逐步过度到正常饮食后, 术后2个月随访6例患者恢复每日排正常大便1~2次, 其余患者排稀烂便约5~8次/日不等, 术后3个月随访20例患者基本恢复正常大便。

其中观察组20例患者术后2个月随访均恢复了正常大便 (20/20, 100%) , 而对照组20例患者中术后2个月随访仅6例恢复了正常大便 (6/20, 30%) , 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右半结肠切除手术范围包括末段回肠约15cm、盲肠、升结肠、结肠肝曲和横结肠右半部分, 约切除了结肠的25%, 同时也切除了回盲瓣。而回盲瓣在维持消化道功能的完整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可阻止回肠内容物过快进入结肠, 以延长食糜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 促进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同时又阻止结肠内容物向回肠返流, 特别是具有阻止结肠内细菌进入回肠的“细菌栅栏”作用, 从而保持小肠的正常内环境[1]。小肠为营养物质、水及无机盐的消化吸收主要场所, 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类[2]。右半结肠切除术因切除了回盲瓣, 失去了回盲瓣括约肌的阀门样作用, 食糜过快进入结肠, 营养物质、水及无机盐在小肠内吸收不充分, 由于较多的小肠内容物以较快的速度进入左半结肠, 同时因肠内容物的质和量的改变刺激左半结肠增强蠕动增加了排便次数和稀便量, 甚至出现水泻或顽固性的腹泻。

回盲瓣括约肌对维持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3], 因此右半结肠切除术后如何预防小肠内容物过快进入左半结肠、促进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具有重要意义。本组40例患者在右半结肠切除后, 其中, 观察组20例将远端回肠约10cm左右切断并倒置, 分别与回肠及横结肠左半做端-端吻合。结果16例于术后第3天肛门排气、排便, 4例术后出现轻度腹痛、腹胀等不适, 予以对症治疗, 于第4日肛门排气、排便后腹痛、腹胀缓解, 所有患者开始均为水样稀便, 约6~10次/日, 无一例出现吻合口瘘、狭窄及肠梗阻等并发症, 经逐步过度到正常饮食后, 术后2个月随访20例患者均恢复每日排正常大便1~2次。而对照组20例患者中, 5例术后第1天出现肛门排气、排便, 15例于术后第2天出现肛门排气、排便, 均排水样稀便, 约10-16次/日, 无一例出现腹痛、腹胀等不适, 无一例出现吻合口瘘、狭窄及肠梗阻等并发症, 经逐步过度到正常饮食后, 术后2个月随访6例患者均恢复每日排正常大便1~2次, 其余患者排稀烂便约5~8次/日不等, 术后3个月随访20例患者基本恢复正常大便。本研究观察组20例患者术后2个月随访均恢复了正常大便 (20/20, 100%) , 而对照组20例患者中术后2个月随访仅6例恢复了正常大便 (6/20, 30%) , 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本研究在患者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后, 消化道重建方式采用Ⅰ期回肠倒置手术方式重建:即将残留小肠远端的一段长约10cm小肠切断, 倒转后再行回肠-回肠及回肠-横结肠端端吻合。该术式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这段倒置小肠的逆蠕动来延长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 即通过减慢运输时间 (延缓食糜排空) 来增加小肠的消化吸收能力。本组资料中, 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稍迟于对照组患者, 并有4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度腹痛、腹胀等不适, 可能与倒置小肠的逆蠕动有关。一般认为倒转小肠不宜超过12cm, 以免出现肠梗阻表现[4]。

综上所述, 右半结肠切除术后患者Ⅰ期回肠倒置行消化道重建, 可有效预防术后腹泻的发生, 近期疗效满意, 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Ⅰ期回肠倒置预防右半结肠切除术后腹泻的应用效果。方法 自2007年6月至2011年5月, 右半结肠切除后, 观察组将远端回肠约10cm左右切断并倒置, 分别与回肠及横结肠左半做端-端吻合 (共20例) ;与同期直接将远端回肠与横结肠左半行端-端吻合 (对照组, 共20例) ,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腹泻情况。结果 全部患者手术顺利, 观察组术后2个月随访20例患者均恢复了正常大便, 而对照组20例患者多在术后2个多月才恢复正常大便, 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Ⅰ期回肠倒置预防右半结肠切除术后腹泻效果满意, 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右半结肠切除,回肠倒置,腹泻

参考文献

[1]郎诗民, 胡延泽, 钟麟.重建回盲瓣的临床应用[J].华西医学, 1998, 13 (1) :82.

[2]向波, 韦福康.回盲部和右半结肠切除后对人体代谢的影响[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与临床, 1999, 6 (5) :321-323.

[3]吴阶平.黄家驷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099-1102.

右半结肠切除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的患者88例为实验研究的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有42例,女性患者有46例,患者年龄最大的为75岁,年龄最小的为35岁,平均年龄为(49.4±3.8)岁,升结肠癌患者36例,升结肠中段息肉癌变患者6例,阑尾类癌患者4例,结肠肝曲癌患者20例,回盲部癌患者22例,Dukes分期为A期的有11例,B期的有54例,C期的有23例。按照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有44例患者,两组患者在基本情况的比较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给予开腹手术治疗:

首先在患者回结肠动脉投影处打开结肠系膜,对血管根部的淋巴脂肪组织进行清扫,并夹闭回结肠血管,之后对右结肠系膜的后叶进行切开,并沿着无血管区分离至肝区,切除结肠系膜前后叶,裸化并切断患者右结肠血管和结肠中动脉右支,同事对肝结肠和右隔结肠韧带进行切断,并游离升结肠和结肠肝区,最后切除右半结肠和相应的肠段、系膜。

1.2.2 观察组患者给予腹腔镜辅助手术治疗:

建立人工气腹,并保持气腹压在12~13 mm Hg,在脐周做观察孔、脐下做主操作孔,右上下腹做两辅操作孔,并置入腹腔镜,首先对患者的腹腔进行探查,选择中间入路的手术方式,操作的方法与对照组相同,而处理共同干时选择上下路径相结合的方式,置入伤口保护器之后行体外右半结肠和相应的肠段、系膜切除,最后行体外回肠结肠侧吻合。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排气时间、流质饮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等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尿路感染、肺部感染、切口并发症、肠梗死、尿潴留等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情况均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记录,为实验统计和分析提供数据基础和保证。

2 结果

2.1 观察组有44例患者,其排气时间、流质饮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等术后恢复指标分别为(2.0±0.8)d、(3.1±0.6)d、(3.5±0.5)d、(10.2±2.8)d;对照组有44例患者,其排气时间、流质饮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等术后恢复指标分别为(3.6±0.7)d、(5.8±0.6)d、(6.1±0.5)d、(16.7±4.2)d,观察组患者各项术后恢复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有患者44例,观察组患者尿路感染、肺部感染、切口并发症、肠梗死、尿潴留等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高速发展,腹腔镜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手术治疗过程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在对结直肠手术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右半结肠和直肠切除手术由于毗邻脏器、手术范围、解剖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手术技巧的提高和改进速度均低于左半结肠和直肠切除手术[3,4]。

腹腔镜辅助手术治疗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手术治疗方法,其具有手术创伤和对患者造成的影响小、术后恢复速度快、患者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显著的特点,改变了传统开腹手术伤口大、术后恢复慢的不足。而在对患者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的过程中,腹腔镜辅助手术治疗的运用缩短了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的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小了对患者的伤害,其具有与开腹手术相同的安全性,但是治疗效果却远远优于开腹手术,是一种更加理想的手术治疗方法[5,6]。在本次试验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各项术后恢复指标以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对右半结肠切除术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腹腔镜辅助手术治疗的运用促进了患者术后的恢复,减少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其效果远远优于开腹手术,值得予以临床推广和运用。

摘要:目的 比较腹腔镜辅助与开腹手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的患者88例为实验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有44例患者,观察组患者给予腹腔镜辅助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开腹手术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各项术后恢复指标以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右半结肠切除术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腹腔镜辅助手术治疗的运用促进了患者术后的恢复,减少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其效果远远优于开腹手术,值得予以临床推广和运用。

关键词:腹腔镜辅助手术,开腹手术,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

参考文献

[1]余少鸿,朱磊,汤荣春,等.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的近期疗效及并发症分析[J].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2015,2(1):34-36.

[2]张闯.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1):51-52.

[3]马静,张建波,敬文.腹腔镜辅助与开腹手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疗效比较[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6(5):51-52.

[4]孟继明,秦长江,李全营,等.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4,33(22):14-18.

[5]朱量,程书榜,李林林.腹腔镜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35例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1):19-20.

上一篇:情景培训下一篇:财务管理中的资金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