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镜切除术(精选10篇)
结肠镜切除术 篇1
近年来,随着慢性结肠炎、结肠息肉和结肠、直肠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结肠镜检查在常规检查和疾病诊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据不完全统计,结肠炎10年以上患者,癌变率高达40%[1],因此,早期准确诊断辅以综合治疗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病死率,改善病情预后。近年来临床表明[2,3],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因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势逐渐成为治疗结肠息肉的“金标准”。我院近年来开展无痛电子结肠镜下息肉切除共72例,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现将护理结果报道如下。
注:■与术前比较,P<0.05;▲于术前比较,P>0.0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无痛电子结肠镜下息肉切除72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34例,年龄28~67岁,平均(31.9±13.1)岁,其中其中多发息肉26例,单发息肉46例。所有患者入院前临床表现为血便和黏液便45例(占62.50%);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形状异常26例(占36.11%);腹痛、腹泻30例(占41.67%);便秘18例(占25.00%);腹部不适16例(占22.22%);无症状者9例(占12.50%)。
1.2 结肠息肉诊断标准
(1) 大便潜血免疫法 (RPHA-FOB) 阳性; (2) Ⅰ级亲属结直肠癌史; (3) 本人有癌症史和息肉、腺瘤史; (4) 本项中的6种症状有2项或2项以上阳性者作为数项阳性,包括:黏液血便、慢性便秘史、慢性腹泻、阑尾疾患史、明显的精神创伤史及胆囊疾患史。
1.3 麻醉方法及监测指标
我院使用丙泊酚行静脉麻醉,麻醉前常规吸氧,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待患者入睡,睫毛反射消失开始行无痛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后行高频电凝切除[2]。
2 观察与护理
2.1 术前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2.1.1 神经精神症状的观察和护理
结肠息肉患者由于病情重,变化快,且常伴有明显食欲减退、全身无力、恶心、呕吐、腹水等,患者常表现出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绝望等负性情绪,缺乏治疗信心。加之在结肠镜检查前需使用异丙酚行静脉麻醉,使得患者神经精神症状表现异常。如本次研究中42例患者(占58.33%)在用药5min后出现情绪不安、表情痛苦,我院通过耐心交流与疏导,给予精神安慰和鼓励,从而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和恐惧心理;另有10例患者(占13.89%)出现头昏、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腹痛不适等症状,我们在护理时根据患者的用药心理以及具体病情,尽可能选用不良反应小、性价比高的药物予以缓解。经过上述的对症护理后,在无痛电子结肠镜前患者均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2.1.2 恶心呕吐的观察和护理
本次研究中31例(占43.06%)患者在内镜进入咽部时出现刺激性恶心呕吐,这可能与麻醉剂不良反应或唾液、胃液、痰液吸入有关[3],当遇到此种情况时我们采取立即退镜,然后一方面加大异丙酚用量,另一方面积极与患者沟通,待恶心呕吐缓解后再次进镜继续诊疗。
2.2 术中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本组72例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心率和呼吸频率变化如表1所示。所有患者术前和术中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心率和呼吸频率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41例患者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在治疗开始后出现一过性下降,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其中对于血氧饱和度低于50%,呼吸频率低至15次/分时我们及时给予输液,并同时使用阿托品、多巴胺,加大面罩吸氧流量处理,在15min后逐渐恢复。由于情绪紧张等因素24例患者治疗开始5min内心率、血压有一过性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经过常规护理干预后很快恢复至正常水平。
2.3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2.3.1 穿孔的观察与护理
早期穿孔主要有持续性腹痛和腹胀等症状,后期主要有腹膜炎所致,包括发热和白细胞升高,胸腹平片发现膈下有游离气体。本组研究中有2例患者出现肠穿孔现象,其发生率为2.78%,高于临床报道的发生率(0.2%~0.3%)[4,5]。为控制肠穿孔的发生,术前肠道清洁准备工作要充分,并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及病史,对感染、溃疡等结肠有潜在病变应特别关注,同时术者应严格掌握结肠镜诊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操作要熟练,动作要轻柔,循腔进镜少注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滑镜。此外相关医护人员应对术中患者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了如指掌,随机应变。
2.3.2 肠出血的观察和护理
肠出血可能在息肉摘除后很快发生,也有在操作数天后才出现。报告的息肉摘除术后出血的发生率为0.3%~6.1%[6],本次研究其发生率为5.56%(4/72)。为此我院采取如下措施:摘除息肉后留院观察24h,卧床休息6~12h,避免过度体力活动1周,以免发生出血等并发症;摘除胃息肉者术后进流质饮食1d,继而可进无渣半流质3d, 1周内忌粗糙饮食。摘除肠息肉者,术后2d内进软而少渣饮食,术后2周内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大便干结[7]。
2.3.3 息肉摘除术后凝固综合征的观察与护理
据不完全统计,在息肉摘除的过程中,由于电凝固对肠壁的损伤,可引起0.51%~1.2%的患者有跨膜的烧伤,引起息肉摘除术后凝固综合征[8]。本研究中2例患者出现术后凝固综合征,我院采用静脉内补液、使用广谱抗生素和禁食到症状消失等措施,通过和患者的交谈,耐心疏导,增强患者信心,从而使得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乐观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这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3 结果
本组肠息肉患者在医护人员精心护理下均顺利完成电子肠镜下息肉切除术,安全度过围手术期并出院,且回访中(回访时间3~6个月)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
4 体会
无痛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已经因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治疗费用低等优势逐渐成为结肠息肉的主要治疗手段。该技术并发症虽然少见,但不可避免。因无痛肠镜下息肉切除患者在需要静脉麻醉下进行,故麻醉药物的使用会引起患者神经精神症状异常,因此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心率和呼吸频率变化情况,及时处理相关并发症。结肠镜下息肉切除的主要并发症为出血、穿孔以及术后凝固综合征等。针对不同的并发症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息肉摘除术后凝固综合征采用支持治疗,出血后在肠镜下注射或电凝止血,手术修补单纯的穿孔。考虑到危险因素,及时识别潜在的并发症,并采取合理的处理使危险性降到最小,可以促进患者的转归。
摘要:目的 总结了72例在无痛电子结肠镜下行息肉切除术患者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体会。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无痛电子结肠镜下息肉切除72例作为护理对象, 观察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并发症, 并给予相应的护理。结果 本组肠息肉患者在医护人员精心护理下均顺利完成电子肠镜下息肉切除术, 安全度过围手术期并出院, 且回访中 (回访时间36个月) 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 无痛电子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具有安全性好, 并发症少等优点, 严格掌握无痛结肠镜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加强护理是预防和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关键。
关键词:电子结肠镜检查,息肉切除术,并发症,护理
参考文献
[1]崔西玉, 黄燕霞, 罗笑雁.2706例大肠息肉内镜治疗及随访[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5, 22 (2) :123-124.
[2]许爱萍.无痛电子结肠镜下85例息肉切除的观察与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 2010, 6 (3) :1463-1464.
[3]张家凤, 田爱霞.无痛电子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当代护士, 2012, 5 (2) :18-20.
[4]刘榕华, 薛丹.应用电子结肠镜治疗肠息肉的护理体会[J].福建医药杂志, 2007, 29 (4) :150-151.
[5]温金珠.电子肠镜下小儿肠息肉切除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6) :61-62.
[6]兰艳梅.结肠镜诊疗中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 2010, 10 (8) :2564-2565.
[7]韩利霞.谈内镜下高频电息肉切除术的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 2007, 4 (6) :26-27.
[8]熊学英, 吴小芳.肠镜下高频电大肠息肉摘除术的配合及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 25 (7) :55-56.
结肠镜切除术 篇2
【摘要】目的探讨中央入路手术路径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5月开展的12例经中央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进行,平均手术时间125.4±46.5min,平均出血量为70.6±31.9ml,平均住院日为9.1±3.4d,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使用中央入路途径,能降低手术操作难度,符合肿瘤根治原则。
【关键词】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手术路径
【中图分类号】R735.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0080-01
随着外科医师对微创理念理解的不断加深及腹腔镜技术的日益发展成熟,腹腔镜技术已经广泛应用消化道肿瘤的根治性手术,尤其腹腔镜技术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根治性已得到认可。右半结肠切除术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难度较大,多数手术医师在行该类手术时仍习惯于传统的手术路径及操作。我科自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使用中央入路路径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laparoscopicrighthemicolectomyLRH)12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使用中央入路路径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12例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最大81岁,最小47岁,平均68.1岁。其中盲肠癌4例,升结肠癌6例,结肠肝曲癌2例。患者术前皆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并行病理活检证实为结肠腺癌。术前通过胸部X线及腹部CT检查排除远处脏器转移及腹腔内扩散。通过术前评估,12例患者无腹盆腔手术史,无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能耐受腹腔镜手术。手术方式拟定为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手术由相对固定的团队完成,手术方式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并取得患者及家属充分知情同意。
1.2手术方法
患者均接受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患者仰卧位,双腿分开呈“大”字型,术者位于患者左侧,第一助手位于患者右侧,第二助手站立于患者双腿之间。采用5孔法,于脐下建立观察孔,左上腹作为主操作孔(12mmtrocar),左下腹为辅助操作孔(10mmtrocar),右上腹及右下腹为辅助孔(5mmtrocar),如图1所示。操作完成后,将右侧腹两孔连线切开作为取肿瘤肠段的小切口,长约6cm。
图1.5孔法穿刺套管位置(S:Surgeon;A:Assistant)图2.手术路径及切除范围[1]使用超声刀进行分离操作,遵循由内而外、自下而上、无菌无瘤原则,首先处理血管。以右髂窝小肠系膜和升结肠系膜之间系膜内蓝色的条纹定位肠系膜上静脉(SMV),自此处由下而上打开后腹膜,沿途解剖并定位出回结肠血管、右结肠血管及中结肠血管右侧支,并使用Hemolock结扎相应血管,沿途清扫相应淋巴结,如图2[1]所示。沿SMV血管鞘右侧打开结肠系膜,进入Toldt和Gerota筋膜之间的融合间隙,由内向外进行分离达右侧腹壁及结肠肝曲韧带背侧后,游离大网膜和右侧胃结肠韧带,切断肝结肠韧带及膈结肠韧带,切开升结肠外側腹膜并由此再次进入融合间隙,充分游离右半结肠。解除气腹,将右侧腹两穿刺孔之间腹壁切开入腹,切口保护后将游离肠管提出腹外并一同切除右半结肠,行回肠、横结肠端侧吻合。
2、结果
所有病例无中转开腹,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25.4±46.5min;平均出血量为70.6±31.9ml。术后石蜡切片病理证实12例均为结肠腺癌,平均住院日为9.1±3.4d。术后患者恢复顺利,无术后出血、肺部感染、切口及腹腔感染、淋巴漏及吻合口瘘、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无住院期间死亡病例。
3、讨论
第一例腹腔镜辅助结肠切除手术开展1991年[2],随着腹腔镜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应用,对此的研究也越来越多。LacyAM等[3]通过对比腹腔镜手术组及开腹手术组病例资料发现,腹腔镜组具有以下优点:失血少,肠蠕动恢复快,禁食时间短,住院时间短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因而他们认为腹腔镜辅助结肠切除手术是安全的并且值得推广。关于其手术路径,目前较为公认的有四种:(1)从右结肠旁沟由外向内、从下向上血管根部清扫;(2)从外向内、从下向上分离系膜,最后在脐上正中作一小切口,直视下血管清扫;(3)从内向外、从下向上的淋巴清扫;(4)按开放手术模式,从内向外、从上向下,沿肠系膜上静脉干清扫[4]。前两种可以认为是外侧入路法,而后两种可视为中央入路法。
中央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步骤包括:(1)游离结扎各血管根部,包括回、结肠血管,右结肠血管及结肠中血管右支等;(2)逐步打开系膜并清扫淋巴组织;(3)游离各部位肠段。由于其游离方法具有实际操作上的优势,被越来越多的运用于腹腔镜结肠切除术中,并在2004年欧洲内镜外科医师协会会议上被正式确认为腹腔镜辅助下结肠切除术的推荐径路[5]。在中央入路途径中,我们的体会是肠系膜上静脉(SMV)的定位具有比较重要的解剖学意义:内镜下可见起于右髂窝上缘、肠系膜内、小肠系膜和升结肠系膜交界部宽约1cm的蓝色条纹,向头侧越过十二指肠水平部[6];于蓝色条纹处切开肠系膜即可进入SMV的血管鞘,并向头侧依次定位SMV右侧回结肠静脉、右结肠静脉、上右结肠静脉、中结肠静脉和胃网膜右静脉等及其伴随动脉,离断血管后,可于SMV右侧打开升结肠系膜,并由此进入Toldt和Gerota筋膜之间的融合间隙。
在我们的操作中,所有的操作均遵循上述步骤。在进行血管的解剖时,牵拉紧张升结肠系膜并确认回结肠血管后,定位肠系膜上静脉,并由此以超声刀进行血管的解剖、离断。血管的处理,减少了出血,保证了手术视野的清晰;解剖血管的同时,清除血管鞘周围的淋巴结缔组织,阻止了肿瘤细胞的血管转移,符合结肠肿瘤根治性原则。同时,由于解剖在疏松的融合间隙内进行,无大血管存在,超声刀轻柔分离即能充分游离,具有以下优势:(1)减少了出血,符合微创原则;(2)维护了肾前筋膜的完整性,避免了右侧肾、输尿管和生殖血管的损伤;(3)保证了结肠系膜的完整性,达到了完整结肠系膜切除(completemesocolicexcision,CME)的目的,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执行CME符合肿瘤根治性切除原则,同时具备可行性及安全性[7]。
总之,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使用中央入路途径,能够获得良好的手术视野,并能降低手术操作难度及术中并发症发生,符合肿瘤根治原则,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后续的研究中,将进一步增加病例数,并对其术后并发症、远期疗效及生存率等进行随访,以期望进一步发掘中央入路途径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LiangJT,LaiHS,LeePH.Laparoscopicmedial-to-lateralapproachforthecurativeresectionofright-sidedcoloncancer.AnnSurgOncol.2007;14(6):1878-9.
[2]JacobsM,VerdejaJC,GoldsteinHS.Minimallyinvasivecolonresection(laparoscopiccolectomy).SurgLaparoscEndosc.1991;1(3):144-50.
[3]LacyAM,Garcia-ValdecasasJC,DdegadoS,etal.Laparoscopy-assistedcolectomyversusopencolectomyfortreatmentofnon-metastaticcoloncancer:arandomisedtrial.Lancet.2002;359(9325):2224-9.
[4]池畔.腹腔鏡辅助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式及其评价。外科理论与实践.2006,11(5):377-379.
[5]VeldkampR,GholghesaeiM,BonjerHJ,etal.Laparoscopicresectionofcoloncancer:ConsensusoftheEuropeanAssociationofEndoscopicSurgery(EAES).SurgEndosc.2004,18(8):1163-1185.
[7]张策,薛琪,李国新,等.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相关血管的活体解剖学观察.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2;30(3):256-259.
结肠镜切除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108例无痛电子结肠镜下行息肉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62例, 女性46例, 年龄32~68岁, 平均41.3岁。单发息肉患者78例, 多发息肉患者30例, 息肉直径0.5~3.2 cm。95例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腹泻、便秘或大便性状的改变, 13例患者无不适症状, 于体检时发现。
1.2结肠息肉诊断标准:
(1) 大便潜血免疫法 (RPHA-FOB) 阳性; (2) Ⅰ级亲属结直肠癌史; (3) 本人有癌症史和息肉、腺瘤史; (4) 本项中的6种症状有2项或2项以上阳性者作为数项阳性, 包括:黏液血便、慢性便秘史、慢性腹泻、阑尾疾患史、明显的精神创伤史及胆囊疾患史。
1.3 治疗方法:
患者取左侧卧位, 采用丙泊酚静脉麻醉, 麻醉中吸氧, 监测生命体征, 按照常规结肠镜步骤操作, 在操作过程中, 可以根据大肠息肉的不同部位或手术操作需要来改变患者体位。观察息肉的大小、数量、部位及形态, 是否带蒂, 广基息肉的范围。根据息肉的情况来决定选择器械和切除方式。
2 并发症的护理
2.1 出血的护理:
肠出血一般在息肉摘除后即发生, 但术后24 h亦为肠出血的高发时间段。有文献报道, 电子结肠镜下行息肉切除术肠出血的发生率为0.3%~6.1%[2]。为减少合并肠出血的发生率, 对研究患者采取以下措施:电子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中操作轻柔, 对于有蒂息肉需用金属钛夹钳夹息肉根部[3], 再进行电凝电切。对于无蒂或广基息肉, 根据患者具体病变情况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 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 。术后观察残端, 如有残端出血患者予钛夹钳夹或注射1∶10000肾上腺素止血。有相关报道指出, 术后用钛夹闭合黏膜缺损部位, 可避免人工溃疡致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4]。本研究中有9例出现残端出血, 4例予钛夹钳夹止血, 5例予注射1∶10000肾上腺素止血。手术结束后仔细观察, 确保手术创面无活动性出血。术后宣教患者严格卧床6~8 h, 息肉体积较大的患者应卧床24 h, 禁食6~8 h, 并留院观察1~3 d, 严密监测患者血压、心率的变化、生命体征, 以及有无便血、腹胀、腹痛及腹膜刺激症状, 排便后观察大便的性状、颜色以及排便量。本研究有5例术后出现血便, 予静脉点滴止血药物。息肉较大或有出血倾向者静脉点滴止血药物预防出血。经以上防治措施, 此类患者均未出现大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宣教患者术后避免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1周, 以免引起迟发性出血。2周内控制饮食, 尽量进食易消化松软食物, 禁食粗糙辛辣刺激性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腹压增高的因素, 防止因大便干结而导致创面结痂脱落过早引起出血。
2.2 穿孔的护理:
穿孔是结肠镜的常见并发症, 如进一步发展可继发腹膜炎、败血症、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本研究中在护理方面尽量全面细致, 以避免肠穿孔并发症的发生。术前向患者及家属充分告知手术的过程, 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手术的必要性, 耐心解释, 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有利于患者进行自身病情监护, 积极配合治疗, 建立信心, 消除紧张心理。术前嘱患者进行半流食3 d, 做好充分的肠道准备。术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如发现肠管局部穿孔, 或者出现浆膜层显露, 应予金属钛夹闭合组织缺损部位。术后予半卧位体位卧床, 如发生肠穿孔, 由于肠管内气体会造成腹腔内积气, 进而引起腹膜后及皮下气肿。患者有腹痛、腹胀、畏寒、发热、胸闷、皮下疼痛等临床变现, 查体腹肌紧张、腹部压痛及反跳痛均为阳性, 出现板状腹的表现, 在安抚患者的同时立即通知医师, 必要时需请相关科室会诊。
2.3 术中呼吸循环抑制的观察与护理:
对于年龄偏大的患者, 使用麻醉药容易出现低血压及呼吸抑制。老年人在应激状态下对呼吸循环系统的改变代偿性较差, 易诱发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意外发生而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术中、术后均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如出现异常, 立即通知医师, 给予输液、多巴胺、阿托品等处理后恢复正常。术后观察30 min, 待患者意识清醒后方可离开。本研究中共有两例在术中出现血压下降, 持续时间约10 min, 给予处理后均恢复正常。
3 结果
本研究108例患者中, 有9例出现残端出血, 2例在术中出现血压下降, 给予积极处理后均恢复正常。术后观察所有患者并未发现有大出血、穿孔、心肌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均安全出院。术后随访3~6个月, 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
4 护理体会
大肠息肉是临床常见病, 有癌变潜能, 尤其是肿瘤性息肉[5]。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 希望检查项目具有舒适、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的患者也越来越多。无痛电子结肠镜的应用应运而生,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 无痛电子结肠镜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6]。通过对我院108例患者的护理, 体会到护理在术中、术后并发症中的重要性。术中密切配合术者, 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采取各种预防措施,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术后对麻醉患者进行复苏护理, 观察患者的腹部体征及排便情况, 并对患者的饮食进行指导, 如有病情变化, 及时通知主管医师。综上所述, 对无痛电子结肠镜下行息肉切除的患者给予围手术期护理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意义重大, 值得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 总结无痛电子结肠镜下行息肉切除术患者并发症的护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减轻患者痛苦。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108例电子结肠镜下行息肉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观察术中及术后患者的临床表现, 并针对并发症给予相应的护理。结果 本研究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无痛电子结肠镜诊治结肠息肉安全有效, 在围手术期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 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结肠息肉,结肠镜,护理
参考文献
[1]陈世红, 孙显辉.内镜下诊治大肠息肉128例临床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14) :138-139.
[2]兰艳梅.结肠镜诊疗中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 2010, 8 (28) :2564-2565.
[3]奇金玉.电子结肠镜下行高频电凝点切除结肠息肉的围术期护理分析[J].吉林医学, 2014, 35 (20) :4607.
[4]王一鸣, 高娟.大肠息肉内镜治疗进展[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11, 25 (2) :176-178.
[5]实用内科学编委会.实用内科学[M].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951.
结肠镜切除术 篇4
[关键词] 肠镜;肠息肉切除;并发症;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9-0102-02
随着内镜诊断及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早期肠道息肉、癌被发现并在内镜下进行治疗。由于内镜治疗的微创性,掌握好适应证和有效的护理,可取得与开腹手术一样的治疗效果。本文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2年2月在高频氩气刀、射频、圈套等内镜下行肠息肉切除术的2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探讨护理干预对其并发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6月~2012年2月在高频氩气刀、射频、圈套等内镜下行肠息肉切除术的患者229例,其中男147例,女82例,年龄25~83岁,平均(48.7±3.4)岁。临床症状表现为腹痛、腹泻、便秘或排便不规则者171例,腹泻伴不同程度的便血者58例。其中直肠息肉144例,乙状结肠息肉39例,降结肠息肉21例,横结肠息肉11例,升结肠息肉6例,回盲部息肉8例。病理结果:腺瘤样息肉299枚,炎性息肉65枚。2.5 cm≤病灶直径< 5.1 cm 115例。将229例患者随机(抛硬币)分为干预组114例和对照组11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灶大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体位 患者取左侧卧位,双腿屈曲。
1.2.2 手术材料 电子结肠镜:日本欧林巴斯V70;德国爱尔博氩气系统apc300、ICC200型氩离子凝固刀、圈套器:SD-6U;注射针:MAJ-70。
1.2.3 操作方法 患者取左侧卧位,双腿屈曲,将电极板粘贴在患者身上;常规进镜至回盲部,在退镜时由近心端依次进行息肉摘除,将圈套器套扎息肉根部,使其黏膜发白,轻轻提起,启动高频高压输出电极切割电流脚踏板,间断电凝1.5 s后息肉从黏膜层脱离,周围无残端息肉。肌层未受损伤,残端无活动出血,局部干燥。无渗出,息肉收回。再行氩离子电凝术,将氩离子电凝电切导管通过内镜活检钳管道插入置创面上方0.3~0.5 cm处,启动高频高压输出电凝电流脚踏板间断1~3 s,病灶周围黏膜初始发生肿胀,继而出现凝固收缩或塌陷,表面形成一层泛黄、焦痂。退镜前再次观察病灶周围是否干净、出血及其他异常情况,如一切正常则吸气退镜,治疗结束。取出的肿块组织用95%酒精固定,然后送检。
1.2.4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照肠息肉切除术进行常规护理,而干预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心理、认知干预和行为干预。具体方法:①患者对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不甚了解,容易产生紧张和恐惧心理,因此在手术前与患者亲切交谈,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态,并向患者介绍手术的必要性、安全性及手术程序、手术时的感受,使患者对手术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介绍医生的手术熟练程度和内镜护理人员手术配合的默契程度,消除紧张恐惧情绪,同时也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讲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②手术前3天宜吃无渣或少渣半流质饮食,且需空腹6~8 h,不吃蔬菜、水果、乳类、豆类制品,手术当天早晨口服50%硫酸镁100 mL,30 min后口服5%葡萄糖氯化钠1000 mL,2 h后重复服1次,待排出物为清水。若排便中似有粪渣,可给予清洁灌肠;极少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告之患者是暂时的,教其作深呼吸或嚼口香糖缓解;如果因病情需要者应禁用甘露醇3 d,若服用阿司匹林、非甾类抗炎药者,应停药5~7 d[1]。③亲切交谈,密切配合医师,当镜子到达乙状结肠附近时,协助患者由左侧卧位变为仰卧位并用手在患者腹壁左下方向下加压[2]。在肠镜通过横结肠、肝曲时,护士协助患者采取右侧卧位或仰卧位,减轻因插镜给患者带来不适。④术毕用平车将患者送回病房后,嘱患者卧床休息2~3 d,室内活动2~3 d,两周内避免过多体力活动。手术后当日禁食,若无异常情况可术后第2天进流质,以后改半流质饮食,两周后改正常饮食。避免用力排便、咳嗽、饱餐、长时间下蹲等增加腹压的动作,防止出血。必要时给抗生素及补液,保持大便通畅,观察有无腹痛、腹胀、便血现象。⑤并发症的观察,内镜下高频电凝息肉摘除常见并发症为出血及穿孔[3]。手术后要对患者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如患者有无腹痛、腹胀、腹肌紧张,有无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粪便的颜色改变等,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警惕术后迟发性出血和肠穿孔的发生,一旦出现,配合医生积极处理。
1.3观察内容
(1)疼痛程度。评价标准如下[4]:Ⅰ级:无痛感;Ⅱ级:轻度疼痛;Ⅲ级:中度疼痛;Ⅳ级:剧烈疼痛。(2)出血:出血量≤200 mL为小量出血;200 mL<出血量≤1 000 mL为中等量出血;出血量>1 000 mL为大出血;(3)穿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的疼痛比较见表1。
3 讨论
从调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疼痛比较干预组明显轻于对照组,而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说明术前后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心理沟通、行为限制等护理干预,可以减少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在肠镜下行息肉切除术是目前外科手术中创伤小、痛苦小、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的方法[5,6]。肠道管壁薄,血液循环丰富,生理弯曲多,肠管长且游离活跃,操作稍有不慎易造成肠穿孔,结扎瘤体时易出血[7]。同时,调查发现在此术中最易发生的并发症是出血和穿孔,如果处理不及时,可能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所以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积极采取预防出血措施,如果有出血发生应用1∶10000去甲肾上腺素冰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在肠镜下确定出血点后,用热活检钳钳夹后电凝止血[8];另外,预防穿孔的发生可以反复黏膜下注射有较长储留时间注射液。术后嘱患者卧床休息,避免过多体力活动;饮食按医嘱进行;避免用力排便、咳嗽、饱餐、长时间下蹲等增加腹压的动作,防止出血。
[参考文献]
[1] 胡冰,麻树人. ERCP诊治指南(2010版)(一)[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0,7(3):114.
[2] 赵红莉,刘青苗,李永平. 结肠镜检查的护理配合[J]. 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7,16(8):782-783.
[3] 李婷珊,杨茜湄. 痔术后的舒适护理[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 16(15):2148.
[4] 常梅. 无痛人工流产术患者的舒适护理[J]. 医药论坛杂志,2008,29(7):113-114.
[5] 李静. 肠镜下高频电切除结肠造瘘肠息肉23例临床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76-77.
[6] 乔艾春. 167例无痛结肠镜下行结肠息肉电切术的护理体会[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25):107-108.
[7] 庄云英,陈玲红,金凤敏. 改良病员裤在肠镜检查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0,16(30):17.
[8] 蔡苑辉. 肠镜下行息肉切除术的舒适护理[J]. 现代医院,2011,11(5):83-84.
结肠镜切除术 篇5
关键词: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结肠癌,临床疗效
结肠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于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前三位,结肠癌在早期并无十分显著的临床症状[1],且会因病变位置的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为了探讨其临床有效疗法,本研究对比了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和传统开腹术治疗结肠癌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结肠癌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每组100例。腹腔镜组患者中,男43例,女57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7.52±6.12)岁,体重45~78 kg,平均体重(62.21±7.34)kg;其中结肠癌类型包括腺癌40例,未分化癌30例和黏液腺癌30例。开腹组患者中,男45例,女55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57.16±6.09)岁,体重42~78 kg,平均体重(62.89±7.61)kg;其中结肠癌类型包括腺癌41例,未分化癌30例和黏液腺癌2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开腹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进行治疗。腹腔镜组患者取截石位,进行气管插管麻醉,常规四孔法入腹后,对肿瘤和淋巴浸润情况进行了解,采用从内到外的解剖法,将肠系膜切开后分别进行结肠右血管、回结肠血管和结肠血管右侧分支的解剖,用血管夹将其夹闭后将血管根部剪短,并彻底清扫血管根部淋巴结。寻找到胃结肠的韧带后将其分离和切断。腹腔中肠管游离后,于右上腹做6 cm切口,切口用无菌塑料套保护,先拉出游离肠管到体外,在体外进行肿瘤切除和人工肠管吻合术,然后将系膜孔关闭。肠管纳入腹腔,后清洗腹腔并置管引流,术后常规抗感染处理[2]。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各项手术指标和并发症、术后复发率和转移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腹腔镜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开腹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在淋巴结清扫个数、复发率、转移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注:与开腹组比较,aP<0.05,bP>0.05
注:与开腹组比较,aP<0.05,bP>0.05
3 讨论
结肠癌患者常伴随气管转移现象,从近到远扩散,但也有不规则扩散的情况,一般转移到肝脏、肺部、骨组织等。结肠癌临床常用手术切除治疗,避免病灶的扩散,并在术后辅以免疫治疗和化疗等降低复发率。因为右半结肠具有复杂的解剖结构,清扫范围大,因此术中操作比较困难[3]。
目前,临床治疗结肠癌的方法有传统开腹手术和腹腔镜辅助手术,腹腔镜辅助手术实际上并没有改变传统根治术方法[4],只是借助腹腔镜进行微创操作,替代原来开腹手术。用腹腔镜辅助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有利于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腹腔镜手术难度较高,需要术者有娴熟的技术,且对于特殊患者(如肿瘤巨大、肥胖或腹腔粘连广泛的患者)切除范围较大,视野受到限制[5]。本研究表明,腹腔镜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均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淋巴结清扫个数、复发率、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更有利于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减少术中创伤,促进术后康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朱达坚,陈小伍,剧永乐,等.以回结肠血管为标记右下入路在腹腔镜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2):2039-2041.
[2]邱辉忠,徐徕,牛备战,等.腹腔镜手助与辅助技术在右半结肠切除术中应用的对比研究.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1,14(7):545-548.
[3]严俊,应敏刚,周东,等.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中间入路与侧方入路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0,13(6):403-405.
[4]邢加迪,杨宏,陈蕾,等.全结肠系膜切除应用于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4,17(3):268-271.
结肠镜切除术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42例患者均为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外科运用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的患者, 作为腹腔镜组。其中男性17例, 女性24例;年龄25~68岁, 平均 (51.3±18.4) 岁。术前所有患者均经过结肠镜检查和癌组织病理活检证实为恶性肿瘤;肿瘤病类型:高分化癌13例, 中分化癌11例, 高分化癌11例, 黏液腺癌7例;Dukes分期为:A期患者20例, B期患者14例, C期患者7例;肿瘤部位:回盲部癌患者20例, 升结肠癌患者6例, 结肠肝曲患者15例;肿瘤直径3~9 cm, 平均 (5.6±3.4) cm。同时分析2009年10月以前在该院运用开腹手术切除进行治疗的结肠癌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作为开腹组。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理分期、发病位置、肿瘤大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手术方法
开腹组硬膜外持续麻醉, 采用传统经皮肤于右下腹切开入腹探查结肠癌部位, 探查到癌组织后切除癌组织, 并行术中淋巴结清扫, 逐层关闭皮肤, 留置引流管, 常规应用抗生素。
腹腔镜组取截石位, 采用气管内插管麻醉。常规四孔法入腹后, 气腹压为10~15 mm Hg, 用超声刀分离粘连。常规进行全腹腔探查, 明确腹腔内肿瘤情况及周围组织淋巴的浸润情况术中严格遵循肿瘤根治原则。手术方式采用“自内向外”的解剖方法, 切开肠系膜, 分别解剖出回结肠血管、结肠右血管及结肠中血管右侧分支, 用钛夹或血管夹夹闭后剪断各血管根部, 同时进行血管根部淋巴结彻底清扫。找到胃结肠韧带分离并切断, 结肠肝曲肿瘤患者需要同时切断胃网膜右血管的各分支, 彻底清扫幽门下所有淋巴结。腹腔内肠管游离完毕后, 在右上腹部做约5~7 cm的切口, 用无菌塑料套保护切口, 将先前游离肠管拉出体外, 进行体外肿瘤切除和体外人工肠管吻合, 关闭系膜孔。肠管还纳入腹腔, 术后冲洗腹腔采用无菌蒸馏水或者化疗药物2 000~3 000 m L进行冲洗。腹壁孔留置腹腔引流管, 常规应用抗生素3~5 d。
1.3 观察指标
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病人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复发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腹腔镜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复发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组 (P<0.05) ;腹腔镜组患者的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开腹组 (P<0.05) ;腹腔镜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开腹组, 但是平均手术时间却明显长于开腹组 (P<0.05) , 见表2。腹腔镜42例患者中1例出现肺部感觉, 1例出现术后肠梗阻, 经保守治疗后, 症状消失, 痊愈。
3 讨论
由于右半结肠解剖结构复杂, 需要清扫的范围较大, 术中操作比较复杂。目前应用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尚有许多难点存在:由于复杂的解剖结构, 使腹腔镜下的操作比较复杂, 术中对术者技术的要求比较高;对于肥胖、肿瘤巨大、腹腔广泛黏连的患者, 术中的切除范围较大, 操作由于视野的限制非常复杂。
腹腔镜手术并未改变传统结肠癌根治术的手术方式, 只是用腹腔镜微创操作替代原来的开腹手术, 术中对患者造成的伤害较小, 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腹腔镜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开腹组, 说明腹腔镜治疗在结肠癌患者的治疗上有应用的价值。
综上所述, 对于可以采取腹腔镜治疗的结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是安全的、有效的, 值得在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外科采用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患者42例, 作为腹腔镜组;同时分析2009年10月以前例在该院运用开腹手术切除进行治疗结肠癌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作为开腹组, 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腹腔镜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开腹组 (P<0.05) 。结论 对于可以采取腹腔镜治疗的结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是安全的、有效的, 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结肠癌
参考文献
[1]丁浩.大肠癌致肠梗阻行结肠切除及造口术42例[J].南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05 (5) :348-349.
[2]李诗杰, 秦长江.腹腔镜与开腹右半结肠切除术的临床对照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8, (08) :595-597.
[3]文涛, 孙博, 陈刚, 席孝忠, 等.升结肠癌伴发急性阑尾炎29例诊治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09 (10) :1935-1936.
结肠镜切除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78例右半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男性患者42例, 女性患者36例, 年龄为35~85岁, 平均年龄为 (56.5±4.2) 岁, 其中升结肠癌44例, 结肠肝曲癌18例, 盲肠癌8例, 所有患者临床病症均符合恶性肿瘤疾病诊断标准。按照患者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39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效显著差异 (P>0.05) , 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 研究组:研究组患者行腹腔镜下经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患者全麻后行脐孔下穿刺并建立气腹, 医师站于患者左侧, 医师助理以肠钳把横结肠与大网膜往头部方向牵引, 并将盲肠向右侧牵引, 后展开肠系膜根部, 并维持一定张力以建立良好的手术视野, 打开肠系膜, 后将结肠血管游离出来, 并用血管夹离断回结肠动静脉, 沿着肠系膜上动脉进行分离 (处理结肠及回结肠血管的时候医师助手要向上牵引升结肠, 并顺着Toldt及Getota筋膜由内到外分离结肠系膜后叶, 并顺着Toldt及胰十二指肠前筋膜方向继续分离) , 游离中结肠静脉后用血管夹离断右结肠静脉, 并向内侧牵引结肠肝曲, 并从结肠肝曲向近端分离侧部腹膜, 手后于腹腔外侧将横结肠及回肠端作吻合处理。 (2)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传统的开腹手术, 手术操作参照外科手术规范。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长及术后肛门初次排气时间,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长。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行t检验, 用计数资料行χ2验, 用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长、术后肛门初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长等围手术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近年来, 国内结肠癌发病率逐年升高, 现已于恶性肿瘤疾病排行中位列第三, 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右半结肠癌作为结肠癌病型之一, 结肠癌患者中近20%为右半结肠癌[3], 发生率较高。结肠癌疾病早期诊断是整个临床治疗工作的基础, 但是结肠癌早期诊断难度较大, 因确诊晚直接导致了疾病预后差, 再加上肿瘤体积较大, 手术时机确定及手术方式的选取工作难度大大增加。当前, 结肠癌临床上多行手术治疗, 但随着现代医疗观念的发展, 腹腔镜下结直肠切除术已经成为结直肠癌临床治疗的主要方法。本文右半结肠癌临床治疗研究发现, 对右半结肠癌患者行腹腔镜下经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可以大大缩短术后康复时间, 具有微创性, 临床应用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法。
腹腔镜下经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临床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术中内侧入路操作多结合锐性分离与钝性分离, 牵拉操作多针对系膜进行方位提拉, 这种操作可以直接避免肿瘤触碰, 能够有效减少额外出血量, 操作层次性强, 术野良好, 应用科学度十分显著。腹腔镜下内侧入路法与开腹手术相比, 手术操作相对简易, 对患者机体侵入性损伤较少, 患者接受程度较高, 应用效果有保障, 本文统计结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本文研究组患者行内侧入路切除术治疗术中出血量、术后时长、术后机体功能恢复等指标明显优于传统的开腹术治疗, 该结果与文献报道结果相近[4], 提示腹腔镜下经内侧入路切除术安全性与有效性均有保障。
综上所述, 对右半结肠癌患者行内侧入路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 缩短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引流时间等, 有助于推进患者术后康复进程, 近期疗效十分显著。但因本次研究未对远期效果进行随访, 其具体的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证明。
注:“*”为与对照组比较P<0.05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右半结肠癌经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78例右半结肠癌患者, 按照治疗方法 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9例, 研究组患者行腹腔镜下切除术, 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开腹手术, 观察围手术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长、术后肛门初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长等围手术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右半结肠癌患者经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具有微创性, 临床疗效十分显著, 可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右半结肠癌,内侧入路,右半结肠切除术
参考文献
[1]刘红权, 方传发, 刘云庚.右半结肠癌腹腔镜下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探讨[J].中外医疗, 2012, 26 (35) :90.
[2]熊志刚.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24 (1) :237-238.
[3]赵年广.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 2012, 38 (9) :1923-1924.
结肠镜切除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 年1 月-2013 年1 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诊断为结肠癌而行右半结肠根治性切除术的53 例患者。纳入标准: (1) 所有病例术前均行全结肠镜检查和病理活检证实为恶性肿瘤。 (2) 患者无严重的合并症, 可以耐受根治手术者。 (3) 肿瘤直径<5 cm。 (4) ASA Ⅰ~Ⅲ级。排除标准: (1) 既往有腹部手术史。 (2) 伴肠梗阻急诊入院。 (3) 肿瘤晚期、远处转移仅行姑息切除者。 (4) 复发病例。 (5) 多原发癌或合并其他部位的肿瘤。 (6) 伴有严重的代谢和内分泌疾病。其中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25 例, 行开放右半结肠切除术28 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期及病理分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1.2手术方 法两组患者手术均遵循全结肠系膜切除和无瘤技术的原则。 (1) 开腹手术:取腹部正中切口, 长度约15~20 cm, 逐层切开进腹探查。确定肿瘤位置, 切开胃结肠韧带, 游离横结肠肝曲, 结扎相应的肠系膜血管, 并清除血管根部淋巴结。距肿瘤两端约10 cm处, 切断横结肠, 完整地切除标本并移出, 术后送病理检查。两端结肠作端-端或端侧吻合, 1号线间断缝合关闭结肠系膜。生理盐水冲洗腹腔, 检查腹腔内有无活动性出血, 放置腹腔引流管, 清点纱布、器械无误后, 逐层关腹。 (2) 腹腔镜手术:患者取分腿平卧位, 脐下10 cm置入12 mm Trocar作为观察孔, 气腹压力13~15 mm Hg, 左锁骨中线肋缘下方穿刺12 mm Trocar作为主操作孔, 反麦氏点做5 mm戳孔为辅操作孔, 右侧对应位置做两个5 mm戳孔为助手操作孔 (右上Trocar位置稍低于左侧) 。主刀医师站于患者左侧, 第一助手站于右侧, 扶镜师站于两腿间, 术中根据情况变换位置。手术过程:①常规探查腹腔, 明确肿瘤大小, 有无侵犯浆膜, 腹内脏器有无肿瘤转移及种植, 是否能行根治性切除。②手术采用中间入路。牵引升结肠及横结肠张紧系膜, 以十二指肠水平部为解剖定位标志, 在其下方为肠系膜下血管及回结肠血管。在两者夹角处使用超声刀切开系膜, 裸化肠系膜上血管及回结肠血管, 在回结肠动静脉根部分别用钛夹及可吸收夹夹闭后剪断。③继续向头侧游离肠系膜上血管至胰腺下缘, 显露右结肠动静脉及helen干的结肠支, 在其根部分别用钛夹及可吸收夹夹闭后剪断。④向上方牵引横结肠和大网膜, 沿肠系膜上动静脉向近心端寻找结肠中动静脉右支, 在其根部夹闭后离断。在离断血管的同时清除血管周围的淋巴结。⑤沿Toldt’s间隙游离回盲部、升结肠及结肠肝区, 切开升结肠右侧系膜, 切断右膈结肠韧带。⑥吻合:脐上正中做5~7 cm切口, 使用切口保护套防止癌细胞种植。距回盲部15~20 cm处切断回肠, 提出右半结肠, 切断横结肠, 回肠与横结肠端侧或侧侧吻合。经切口关闭系膜裂孔。重建气腹, 镜下检查无出血, 系膜裂孔关闭确切后, 结束手术。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个数、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 (吻合口漏、肠梗阻、肺部感染、切口感染) 等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 比较采用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无死亡病例。其中腹腔镜组25 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 无中转开腹。腹腔镜组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均少于开腹组, 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开腹组,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清除淋巴结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病理结果:腹腔镜组中盲肠癌2 例, 升结肠癌11 例, 结肠肝曲癌5 例, 横结肠癌7 例。两组标本的环周切缘均阴性。术后并发症方面:腹腔镜组有1 例肠梗阻, 1 例乳糜瘘, 1 例肺部感染, 无切口感染;开腹组有1 例肠梗阻, 1 例乳糜瘘, 1 例肺部感染, 2 例切口感染, 两组均无吻合口瘘。随访情况:本组病例随访时间为18~36 个月, 共4 例患者死亡, 腹腔镜组2 例 (8%) , 开腹组有2 例 (7.2%) 。1、3年存活率腹腔镜组分别为100%、92.0%;开腹组为100%、92.8%, 两组患者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0) 。腹腔镜组2 例出现局部复发, 1 例肝脏转移;开腹组2 例出现局部复发, 2 例肝脏转移。两组观察指标的比较见表2。
3 讨论
腹腔镜的手术在外科领域内已得到广泛应用, 但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手术难度较左半结肠或直肠癌手术大, 学习曲线相对较长[2]。分析主要原因是:手术操作空间局限, 手术区域重要的组织器官较多, 解剖层次复杂多变, 且解剖标志不易识别, 容易造成相邻脏器的损伤, 淋巴结清扫时涉及血管较多, 且血管变异较大[3], 故手术难度较大, 风险高。
目前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多以中间入路, 由内到外, 由下到上, 主要操作包括结肠系膜血管的离断, 系膜的游离和结肠固定装置的离断。其中结肠系膜血管的离断是关键。由于腹腔镜手术缺乏触感, 主要靠视觉定位。肠系膜上静脉 (SMV) 在腹腔内容易辨认, 常作为寻找系膜血管和进入外科平面的解剖定位。中间入路法的特点就是在解剖SMV的同时切开结肠系膜, 进入手术操作的外科平面。此外科平面的掌握十分重要, 太深了容易损伤生殖血管和输尿管, 太浅了则破坏了系膜的完整性, 不符合肿瘤的整块切除原则。该平面就是位于结肠系膜和肾前筋膜之间的融合筋膜间隙。有学者认为这一间隙内无重要血管通过, 手术过程基本无出血, 不会损伤输尿管, 保证手术安全性[4,5,6]。同时保留了结肠系膜和后方的肾前筋膜的完整性, 能保证肿物能整块切除, 符合微创原则。此外, 在对肿瘤区域进行操作前即已完成各血管主干的高位结扎也更符合肿瘤根治原则, 术后无瘤生存时间可明显延长[7,8]。
腹腔镜的优势还体现在淋巴结清扫上, 尤其是根部淋巴结清扫。结肠的淋巴结引流分为四组:结肠上淋巴结位于结肠的肠脂垂内, 结肠旁淋巴结位于结肠的系膜缘, 沿边缘血管分布, 中间组淋巴结沿二级供血血管结肠左、中、右血管分布, 而中央淋巴结沿肠系膜上、下血管分布。传统剖腹手术往往难清扫第四组淋巴结, 而这一困难在腹腔镜手术中得以克服。腹腔镜手术中在解剖肠系膜上血管和系膜血管的同时, 将血管鞘连同周围的淋巴组织一起清除, 这是第三、四组淋巴结清扫的合理方式, 符合彻底的淋巴结清扫要求。郑民华等[9]对比了47例腹腔镜手术和113例开腹手术大体病理检查后得出, 腹腔镜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平均为 (13.71±9.29) 枚, 开腹组为 (12.1±47) 枚, 其中系膜间淋巴结、结直肠旁淋巴结、各站淋巴结检出的转移淋巴结阳性数目在两组无明显差异, 血管根部的淋巴结清扫数目腹腔镜组比开腹组稍多, 但仍无显著差异。
两组手术患者的术后并发症中肺部感染、乳糜漏、吻合口瘘及肠梗阻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开腹组的切口感染率高于腹腔镜组, 表明右半结肠癌切除采用腹腔镜手术切口长度短, 手术污染轻, 感染率低, 恢复快。乳糜漏是腹部手术后一种较为少见的并发症, 但在右半结肠手术后常发生。有研究显示, 肿瘤部位 (右半结肠) 和清扫淋巴结数目是结肠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后乳糜漏的独立危险因素[10]。为了防止发生乳糜漏, 笔者在腹腔镜手术中仔细分离出淋巴管, 使用超声刀慢档及双重烧灼。切除淋巴结时要保持淋巴结的完整性, 避免部分切除。在开腹手术中, 对较粗的淋巴管或清扫淋巴干附近淋巴结时, 采用缝线结扎, 尽量少用电刀直接电凝。手术完成后对手术创面 (尤其是淋巴管聚集之地方) 喷洒生物蛋白胶。
从本组研究中分析, 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的患者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小于开腹组, 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且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开腹组, 表明腹腔镜手术具有康复快、疼痛轻及安全可行等优点, 且符合郑民华[11]提出的腹腔镜结直肠癌的根治性原则包括: (1) 强调肿瘤及其周围组织的整块切除; (2) 肿瘤操作的非接触原则; (3) 足够的切缘; (4) 彻底的淋巴结清扫。在术后3 年的回访中, 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及复发率无明显差异, 提示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的疗效相当, 具有可行性。刑加迪等[12,13,14,15]研究也表明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可以达到肿瘤的根治性完整切除, 可发挥腹腔镜手术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的优势, 并未增加手术风险, 术后短期随访疗效良好。
因此, 笔者认为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是有效、安全、可行的, 并使该手术方式逐步规范化, 而获得更高质量的治疗效果, 使更多右半结肠癌患者获益[16]。
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和开放右半结肠切除术的临床效果, 探讨前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53例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25例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 28例行开放右半结肠切除术,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除淋巴结数、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腹腔镜组出血量 (69.8±30.2) m L少于开腹组的 (133.6±36.6) m L, 术后肛门排气时间 (49.7±9.6) h小于开腹组的 (60.6±10.7) h, 术后住院时间 (7.0±1.4) d短于开腹组的 (11.5±2.4) d,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清除淋巴结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具有手术创伤小、疼痛轻、康复快的优点并且符合肿瘤根治原则, 是安全有效的, 值得推广。
结肠镜切除术 篇9
关键词 左半结肠癌 急性梗阻 结肠灌洗 Ⅰ期吻合
Abstract Purposes:To discuss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feasibility of application to colon,and Phase I excision anastomosis left colon cancer obstruction.Through reviewing and analyzing the clinical data of 27 patients.Result:Smooth recovery of all the 27 cases with left colon cancer obstruction and Phase I excision anastomosis,without any occurrence of fistula,but with only one abdomen incision infection.Conclusion:Colon lavation and Phase I excision anastomosis to the left colon cancer obstruction is a safe and feasible mode of operative treament,especially suitable for the hospitals at grassroots levels.
Keywordsleft colon cancer,acute obstruction,colon lavation,Phase I anastomosis
资料与方法
2003年1月~2006年11月我院普外科共收治59例左半结肠癌性梗阻病人,27例行Ⅰ期切除吻合;男15例,女12例;年龄36~67岁,平均46.7岁。发病时间14~72小时,均有腹痛、腹胀、呕吐、便闭等急性肠梗阻症状。X线腹部平片见肠管胀气及多个阶梯状气液平面。入院后均给予胃肠减压,高渗盐水灌肠,抗炎、支持等治疗。经保守治疗情况不缓解,均于24小时内行急诊手术。癌肿位于结肠脾区3例,降结肠7例,乙状结肠11例,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6例。病理检查:腺癌17例,黏液腺癌9例,未分化癌1例。Dukes分期:B期6例,C期19例,D期2例。
方法:剖腹探查為左半结肠癌,无明显的远处转移,确认癌肿能够切除,且一般状况较好、能够耐受手术者。首先游离肿瘤远、近结肠系膜,然后将肿瘤近端旁积粪挤向结肠近端,用肠钳夹闭肿瘤近端10cm处肠管,于肿瘤近端2cm处纵行切开肠壁,用较粗螺纹管插入肠道近端约5cm,然后距螺纹管口2cm用粗丝线将肠管与螺纹管捆扎住,螺纹管远端连接大塑料袋,防止积粪外溢;同时肿瘤远端用肠钳夹闭肠管,然后于回肠末端距回盲部15cm处行荷包缝合后切开,插入22号Foley导尿管1根,气囊内注入盐水20ml后,稍向回肠方向牵引,将导尿管与灌洗桶用较粗的橡皮管连接后用大量温生理盐水冲洗肠管,一般用水量达10~20L。开始大便较黏稠,术者可轻轻地由近端向远端推挤,促进积粪排出,直到螺纹管排出清亮液体为止。最后再灌注300ml灭滴灵注射液于肠管内,然后拔除Foley导尿管,关闭回肠切口,拔除螺纹管后行肿瘤切除及吻合。术后每天扩肛1~2次,使肛门处于松弛状态,直至术后10天左右。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加强抗感染及营养支持治疗。
结 果
本组27例Ⅰ期左半结肠切除吻合患者均恢复顺利,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瘘发生,仅发生腹部切口感染1例。一般住院时间16~30天,平均26天。随访19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6%、51%。
讨 论
肠道的处理:急性完全性肠梗阻病人病情危重,急诊手术前无法作充分的胃肠道准备。结肠癌性梗阻病人年龄一般较大,全身情况较差,常常伴有贫血及低蛋白血症。由于回盲瓣的抗流作用,肠内容物瘀积,肠内细菌大量繁殖,肠腔内积累了大量的感染性肠液。黄显凯等研究报道[1],左侧结肠梗阻患者结肠内容物及肠黏膜需氧和厌氧菌均显著增高,而细菌会影响结肠吻合口的愈合,机制尚不清楚。我们采用的方法是:术中充分灌洗,彻底清除结肠内积粪积液,避免污染腹腔和切口,并用灭滴灵灌洗及留置来杀灭肠道内厌氧菌,术后充分扩肛。
吻合口的处理:最大程度地消除影响吻合口愈合的因素,改善吻合口肠管血供,对保证Ⅰ期手术成功至关重要。造成吻合口瘘的主要原因[2]:①扩张结肠血液循环差;②结肠内细菌过度生长;③粪便负载机械作用;④吻合口张力性吻合;⑤术后早期吻合口充血水肿,结肠的蠕动缓慢,肠腔内积气,最终导致吻合口裂开。我们的体会是:在手术过程中不要过多地游离肠管断端系膜,注意保留小血管及血管弧,缝合时避免损伤肠系膜血管,使吻合口有较丰富的血液供应;使吻合口缝合后无张力,必要时松解结肠脾曲及横结肠,以降低吻合口的张力;充分灌洗结肠,消除肠内积粪、积气,杀灭肠内厌氧菌;减少术中污染和术后充分引流。
围手术期的处理:在结肠梗阻时,肠道内细菌大量繁殖,且患者多有高龄、体弱、并存病多等因素,一定要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术前详细询问病史,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综合评估患者重要脏器情况以及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情况。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补充维生素C、B6、K1等。术中术后减少刺激,加强心电监护,加强护理。尤其对高龄患者,术前、术后精心护理对手术成败有关键性的意义[3]。
综上所述,Ⅰ期切除吻合治疗左半结肠梗阻是一项综合治疗的过程,为减少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必须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和手术过程。
参考文献
1 黄显凯,张胜本,张连阳,等.左侧结肠癌性梗阻肠道细菌学的研究.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994,11(2):116-117
2 刘宝国.灌洗与减压性造口在左半结肠癌Ⅰ期手术中的应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6):2169
结肠镜切除术 篇10
患者男性, 80岁, 因反复腹胀、腹痛2年, 逐渐加重1周于2008年9月14日入我院内科。查体:一般情况好, 心肺无特殊, 腹部平坦, 未见肠型及胃肠蠕动波, 全腹柔软, 剑突下轻压痛, 右下腹压痛, 无反跳痛, 未及包块, 移动性浊音阴性, 肠鸣音正常。入院后胃镜检查示: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食管炎, 在内科治疗。9月25日结肠镜检查示进镜15cm见0.3cm×0.3cm息肉1个, 降结肠55cm处见5cm×3cm肿物, 表面凹凸不平, 伴有糜烂、坏死及出血, 取活检3块送病理检查。病理诊断示结肠腺癌, 转外科治疗, 10月7日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见乙状结肠起始段触及约4cm×3cm×3cm包块, 质中, 沿肠管纵轴方向活动度约4cm, 包块表面肠管正常, 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 病理结果示乙状结肠多发腺瘤型息肉。术后第6天仍未排气、排便, 采取胃肠减压、穴位注射、肛管排气等措施无效, 10月13日腹平片示肠梗阻, 诊断乙状结肠癌术后肠梗阻, 患者腹胀逐渐加重, 于10月15日再次开腹探查, 术中见乙状结肠吻合口通畅, 横结肠脾曲近端肠管明显扩张, 发现脾曲肠段5cm×3cm×3cm包块, 切除包块, 做横结肠、横结肠端端吻合。病理结果示横结肠溃疡性高分化腺癌, 局部为黏液腺癌, 癌组织已浸润至深肌层, 切缘未见癌。术后恢复好, 治愈出院。
2讨论
多数报告指出, 结直肠癌同时伴有息肉发生率为50%, 异时伴有息肉的发生率为60%~83%, 所有结直肠癌中, 50%~75%来源于良性腺瘤性息肉或绒毛状息肉。息肉的恶变与其大小、组织类型及发育异常程度密切相关, 随息肉直径的增大, 恶变率上升。绒毛变发生率越高, 癌变率也越高[1]。该例患者漏诊原因与息肉恶变率并无关联, 但应该充分考虑到结肠息肉的多发性及与结肠癌同时存在的可能。国内徐培荣等报告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的阳性确诊率高达70%, 已明显高于单纯钡灌肠造影, 但仍不如纤维结肠镜直接观察可靠, 既能发现病变又能了解息肉或肿瘤的大小、形态, 诊断准确率很高, 又能进行活组织检查, 对于多发性息肉或肿瘤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由于术前未作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全结肠, 完全依赖纤维肠镜检查结果, 当探查术中在乙状结肠起始段即满足于术前结肠镜检之占位性病变, 未做结、直肠的全面探查。临床上结肠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对于比较大的占位性病变, 术前结肠镜身不能通过的术前应该行钡灌肠检查, 术中更应该仔细探查全结肠, 或术中对占位性病变近端结肠镜检查, 以免遗留较大的息肉或多发癌性病灶。
参考文献